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2024-09-21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共10篇)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篇1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 年轻患者多为高能量损伤, 而老年人多为低能量损伤。传统的保守治疗由于忽视了部分骨折存在不稳定因素, 会导致畸形愈合、桡腕、桡尺骨关节炎、握力下降、骨萎缩等[1]。我院在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 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17 例, 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 例, 男9 例, 女8 例;年龄20~75 岁, 平均46 岁。按AO分型原则, A3型 (桡骨远端粉碎骨折) 4 例, B2型 (背侧Barton) 5 例, B3型 (掌侧Barton骨折) 3 例, C1型 (桡骨关节面及骺端简单骨折的完全关节内骨折) 2 例, C2型 (尺桡骨关节面简单骨折, 干骺端粉碎的完全关节内骨折) 3 例。按受伤原因分:摔伤10 例, 车祸5 例, 高处坠落伤2 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4 例A3型骨折患者闭合复位复查时, 发现再移位才接受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对5 例B2型骨折 (即Barton骨折背侧缘型) 患者, 复位后也不稳定, 用外固定支架加背侧克氏针固定。对3 例B3型骨折 (即Barton骨折掌侧缘型) , 采用切开复位掌侧“T”形或斜“T”形支持钢板内固定。对2 例C1型骨折并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和支持钢板内固定术。对于3 例C2由于干骺端严重粉碎, 采用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法。如果远端骨块较大且位于掌侧, 或者骨块虽然不大, 但合并有正中神经卡压症状, 先行掌侧入路开放复位, 掌侧支持钢板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方法:臂丛麻醉, 仰卧位, 在止血带下进行。前壁中立位, 置腕关节于中度牵引状态, 使腕关节尺偏并稍屈曲, 于第2掌骨的基底部做一小切口, 分离软组织至骨面, 在套简保护下钻孔置入第1枚螺钉, 方向与骨干垂直, 与手背成45°角, 穿透对侧皮质即可。通过模板在远端置入第2枚掌骨螺钉, 然后在骨折线近端3~4 cm处置入桡骨干的2枚螺钉, 注意勿损伤桡神经浅支, 透视下检查螺钉的位置合适后, 再装好外固定支架。

切开复位掌侧“T”形或斜“T”形支持钢板内固定手术方法:采用掌侧入路, 即Henry切口向远端的延续, 沿桡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纵行切开皮肤, 将桡侧屈腕肌腱牵向尺侧, 将桡动脉牵向桡侧, 切开旋前方肌, 骨膜下剥离旋前方肌止点即可暴露骨折处, 背伸腕关节很容易复位, 置入稍预弯的“T”形或斜“T”形支持钢板, 近端拧入3~4枚螺钉即可, 远端可以不必上螺钉。如果骨块较大、骨质好可以拧入1~2枚螺钉, 但通常是不需要的。术后将旋前方肌缝合原处。

手术的关键是尽可能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恢复桡骨长度, 并恢复桡骨掌倾角。同时注意三角纤维软骨及舟月韧带、三角韧带的修复, 其他骨折一并处理。4 例患者因缺损而取自体髂骨植骨以支撑关节面。固定不牢靠者辅以4周左右石膏托外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预防用抗菌素3~5 d, 肿胀明显者抬高患肢并用药消肿, 单纯克氏针固定术后石膏托制动3~4周。钢板固定患者, 可于术后1~2周行功能训练。外固定支架固定患者, 一般术后6~8周即可拆除支架。术后如发现复位不满意或复位丢失, 可通过外固定支架远端模块内的牵开装置结合手法进行调整。

2 结 果

17 例患者获得8~18个月的随访, 平均11.3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腕关节功能按Dienst标准进行评定[2]:优9 例, 良7 例, 可1 例, 优良率94.1%。未发生钉道感染、骨不连、腕管综合征及创伤性骨关节炎等并发症。

3 讨 论

桡骨粉碎不稳定性骨折, 尤其是关节内骨折, 单纯石膏外固定很难做到关节面的复位和稳定固定, 常造成桡尺腕关节炎、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卡压、顽固性腕关节疼痛等并发症。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恢复腕关节稳定性的关键是恢复关节骨性结构的正常关系, 包括桡骨的长度, 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完整性, 桡腕关节、尺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的相对适合关系。对于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和手法复位无效者, 切开复位是首选方法, 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关节功能恢复提供基础, 从而改善或恢复腕关节的解剖关系[3]。

A型骨折一般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尤其是年轻的患者。老年及骨质疏松患者, 由于骨质压缩、缺损 (A2型) 或粉碎性骨折 (A3型) , 骨折常常不稳定, 单靠石膏固定往往会发生再移位。该类型骨折最好的办法就是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固定。本组4 例A3型骨折患者闭合复位后, 复查时发现再移位才接受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

对B1型骨折 (即桡骨茎突骨折) , 由于屈伸肌腱的牵拉作用于腕骨的桡骨茎突, 复位后往往很难维持, 可以经皮交叉克氏针进行固定。必要时再加外固定支架固定。对B2型 (即Barton骨折背侧缘型) , 通常闭合复位后采用石膏加手指牵引能维持复位, 但如果合并腕关节的背侧脱位, 复位后亦不易稳定, 须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加上背侧克氏针固定。本组5 例B2型骨折患者, 复位后亦不易稳定, 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加上背侧克氏针固定。对B3型骨折 (即Barton骨折掌侧缘型) , 常常合并有正中神经的卡压症状, 切开复位掌侧“T”形或斜“T”形支持钢板内固定是最佳选择。本组3 例B3型骨折, 采用切开复位掌侧“T”形支持钢板内固定术。C型骨折即完全的关节内骨折, 对于无移位或移位不大的C1型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石膏固定一般足以维持对位对线。但对不稳定的C1~C3型骨折, 手术治疗在所难免。手术方法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C1型骨折可采用经皮克氏针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固定, 如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也可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掌侧支持钢板内固定术。本组2 例C1型骨折并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和支持钢板内固定术。对于C2、C3型骨折, 由于干骺端严重粉碎, 骨折块间极不稳定以及关节面不平整, 常常导致非手术治疗的失败。因此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本组3 例C2型骨折由于干骺端严重粉碎, 采用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法。

桡骨远端粉碎不稳定骨折导致骨质缺损和关节面塌陷, 因此需要植骨。Penning等[4]认为桡骨远端粉碎不稳定骨折存在以下情况应考虑植骨:a) 短缩大于10 mm;b) 桡骨的尺侧缩短大于5 mm;c) 骨质疏松者。手术撬拨恢复桡骨远端的关节面和高度, 撬拨后留下较大的缺损, 如果5 mm左右缺损, 也应植骨。如果不植骨即使勉强撬拨复位, 断端形成的骨缺损也将难以维持骨折的稳定, 并妨碍骨折的愈合。只有在撬拨复位的同时行镶嵌支撑植骨, 才能有效地维护骨折稳定, 恢复桡骨远端的形态, 促进骨折愈合, 提高治疗效果。依骨缺损范围及形态支持植骨, 不仅增加了固定的稳定性, 而且可更早地进行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良好, 所以治疗桡骨远端塌陷粉碎性骨折用支撑植骨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总之, 桡骨远端粉碎不稳定骨折进行切开复位、板钉固定、外固定架固定及对于塌陷粉碎骨折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的完整性, 为关节的功能恢复提供解剖基础[5]。可缩短功能恢复时间, 远期效果优良。关节复位和稳定固定为早期功能锻炼并防止关节僵直、骨质疏松及其他并发症而创造必要条件。

摘要: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17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AO原则分类, 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采用钛板螺钉内固定、简单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及单纯外固定架固定。结果 17例患者全部获818个月随访, 平均11.3个月。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 优9例, 良7例, 可1例, 优良率94.1%。结论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通过手术治疗, 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桡骨与尺骨的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及尺偏角, 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 可获良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桡骨,骨折,治疗,分析

参考文献

[1]Prommersberger.KJ, Fernandez DJ.Nonunion of dis-tal radius frature[J].Clin Othop Relat Res, 2004, (419) :51-56.

[2]Dienst M, Wozasek.GE, Seligson P.Dynamie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m Or-thop Relat Res, 1997, 338 (2) :160.

[3]Jupiter JB, Ring, Weitzel PP.Surgieal treatment ofred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in patientsolder them 60 years[J].J Hand Surg (Am) , 2002, 27 (4) :714-723.

[4]Penning D, Gausepohl T.Extrnal fixation of thewrist[J].Injury, 1996, 27 (1) :1-15.

[5]Jorge L, Miami FL, Diego L, et al.Volar fixaed.angelplate fixation for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elderly patient[J].J Hand Surg (Am) , 2004, 29 (1) :96-102.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篇2

【关键词】 桡骨;关节;粉碎;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的上肢,约10%-15%的体部骨折。它包括一个简单的科尔·史密斯骨折和骨折累及关节面(包括Barton’s骨折)。涉及关节表面处理最困难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们收治该类骨折30例48肢,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48肢),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到治理患者。男性15例20肢,女性15例28肢。年龄20-60岁,40岁平均。受伤原因:跌伤10例(16肢),石块砸伤8例(11肢),车祸伤10例(18肢),钳肢伤2例(3肢)。

1.2 复位、固定方法

1.2.1 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夹板 臂丛麻醉或血肿麻醉牵引,C型臂X射线拍片复查理想复位夹板或石膏夹板的基础上发现的X射线。如果非功能位固定2W-3W替换的功能位石膏夹板固定的4W-5W删除的。

1.2.2 手法复位,外固定架固定 臂丛麻醉,在第二掌骨基地,骨干近端桡骨骨折分为两个外固定钉,螺钉和O线后垂直至30°,进一步手法复位,固定复位理想的C型臂透视。

1.2.3 切开复位“T”形或斜“T”形钢板内固定 由于掌侧入路在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到间隙中,导致在正中神经掌侧的径向剥离旋前肌,桡侧暴露桡骨远端,或通过背的方法在后面手指伸肌,肌腱的暴露桡骨远端骨折。直视下,“T”形或斜“T”形钢板固定。

1.2.4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 由于骨块粉碎很严重,无法用螺钉、钢板固定时,建议使用3-4枚克氏针,固定后加外固定。

1.2.5 切开复位,尺骨小头切除,植骨,支持钢板内固定 严重粉碎骨折伴骨缺损,切开复位,松质骨或尺骨小头切骨移植骨缺损,试图恢复关节面,加上支撑板。

2 结 果

在对30例(48肢)1-11个月随访期间,在所有情况下,从大块植骨骨缺损的骨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发生。4.5W-16W愈合的时间,平均为6.2W。X射线发现4例四肢关节表面形成腕关节活动轻度疼痛5例,肢体掌浸成负角,两例肢脚偏差减小,等基本恢复手心,脚掌倾斜角度。腕,腕关节屈曲40-140°平均115.6°,肘关节桡偏25度-60°,平均47.8°,下尺桡关节旋转55-15度,平均128.9°。

3 讨 论

复位和固定原则:①如果成功方式恢复,会减少夹板或石膏夹板保持一个姿势。②不能保持闭合复位后外固定支架的位置。③手法复位失败,开放骨折,关节面塌陷或产生不均匀的持仓量减少,骨是更大的“T”型或斜“T”形钢板固定克氏针固定粉碎严重,但需要石膏外固定,如果有必要,尺骨小头切除术,骨移植术。复位标准:恢复良好掌倾角恢复关节面桡,尺偏,下尺桡关节,桡舟关节,关节桡关系为目的的标准。并设法重尺桡骨茎突骨折。

优点和缺点相比较:①方式复位夹板石膏固定优势损伤,手术疤痕,费用省。缺点是固定手腕很长一段时间,可以很容易导致关节僵硬和胶合板,石膏容易松动,要调整好几次,严重骨折脱位。②固定,操作简单等优点,严重挤压关节面塌陷骨折牵引,以维持一个稳定的作用,固定和可靠的早期活动,减少关节僵硬。它的缺点是固定前臂旋转效果。③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优势,在直视下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固定可靠会可能是早期的手腕,减轻僵硬。缺点是留疤痕,肌腱粘连,需再次手术取内固定手术并发症。

注意事项:①胶合板,石膏松动及时调整,及时审查的电影,为了防止再脱位。②外部的螺丝尽可能接近的底座第二掌骨的底部,以避免肌腱尽可能接近的径向螺钉骨折,为了提高稳定的固定,螺钉和背面侧的垂直线的角度,为了拍摄术后检查块,并保持稳定性骨折。③手术复位内固定术最好是采取掌侧切口,无论一个“T”形或斜“T”形板形状相同的桡骨远端掌侧及背部指甲到关节腔内(由于径向关节面的一些掌倾角),但不为好,脊柱暴露的背方法,除了后面的方法中容易造成伸肌腱粘连。

参考文献

[1] 林显方,应有荣.桡骨远端骨折晚期严重并发症临床分析.浙江创伤外科杂志,2002,7(3):1711.

[2] 宋健辉,胡建山,覃家永,陆耀宇,贺叶彬.单臂外固定架结合中药硬膏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2例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05).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探讨 篇3

关键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限切开内固定,外固定支架术

桡骨远端骨折为一种常见的骨折疾病, 其中粉碎性骨折疾病为一种最常见的骨折疾病, 多会影响桡腕关节, 出现骨折移位, 若治疗不当会影响关节功能恢复,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1,2]。为有效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临床采用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术治疗, 本文分析研究实施治疗效果,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8例本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 男21例, 女17例, 年龄40~84岁, 平均年龄 (62.0±6.2) 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2例, 摔伤18例, 交通伤8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左侧20例, 右侧18例。根据AO桡尺骨远端骨折分类:A3型8例, B3型6例, C1型4例, C2型7例, C3型13例。受伤到入院就诊时间为3 h~6 d, 平均间隔2.5 d。

1.2手术方法均给予患者实施有限切开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术治疗。取仰卧体位, 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成功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铺巾, 开放性骨折实施地毯式清创。在桡骨“裸区”将2枚外固定钢针穿入到对侧皮质, 并于远侧将2枚钢针穿入到第2掌骨, 并尽量保证穿透三层皮质。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实施手法复位并尽量保证恢复桡骨原长度, 安装三维外固定架、单臂, 并将骨折周围的韧带以及肌腱组织撑开, 维持一定的张力。在桡骨远端背侧做出一个长约3 cm的切口, 并在直视下查看骨折复位情况。若复位不满意者, 可采用克氏针撬拨后再次进行复位, 尽量保证复位面的平整。关节面粉碎骨折先牵开后干骺端, 严重骨缺损者需实施人工骨或自体髂骨支撑植骨, 并采用直径为1.5 mm的克氏针用于固定不稳定的骨块。之后根据术中X线情况固定腕关节于不同屈曲度, 3~4周后将其调整到最佳功能位。术后将患肢抬高, 并给予患者实施抗炎药物治疗, 引导患侧手指进行锻炼, 术后2个月可将外固定支架去除并引导腕关节进行活动, 3个月后将克氏针内固定去除。

1.3疗效判定标准[3]优:骨折愈合良好, 握力恢复正常, 腕关节可自如活动, 无肿痛发生;良:骨折愈合良好, 握力恢复正常, 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可:骨折愈合良好, 仍有关节肿痛发生, 部分腕关节活动受限, 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差:骨折愈合后有畸形, 关节有肿痛, 活动严重受限,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100%。

2结果

38例患者接受为期4~15个月随访观察, 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骨折痊愈时间3~9个月, 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患者术后均无关节僵硬、骨髓炎、钉道感染以及医源性神经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优26例, 良9例, 可3例, 差0例, 优良率为92.1% (35/38) 。

3讨论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为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常见类型, 为一种不稳定性骨折疾病, 多是因受到严重的暴力作用, 或患者合并骨质疏松而导致, 多累及关节面。临床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 应遵循复位、固定以及功能锻炼的原则实施治疗[4]。传统的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法是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 其复位治疗效果显著。但在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 单纯的石膏外固定, 并不能起到较好的复位以及固定效果, 极易诱发桡腕以及桡尺关节骨性关节炎。石膏外固定并不能有效维持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稳定内固定, 极易诱发移位, 导致桡骨远端出现缩短或关节面不平整, 而遗留关节面肿痛, 关节功能异常。桡骨出现缩短会影响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协调性以及前臂旋转功能[5]。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 临床开始采用有限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术治疗。通过采用有限内固定方法, 可较好保存局部血运, 减少对周围软组织的干扰, 且外固定支架可有效发挥其支撑作用。上述方法实施后可有效保证复位良好以及关节面的平整, 同时将桡腕关节留有足够的间隙, 便于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又可有效防止关节过于僵硬, 有利于腕关节稳定的早日恢复, 减少并发症发生。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方便,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减少桡骨远端组织的剥离, 有利于切口以及骨折的早日愈合, 便于早期实施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以及维持其稳定性, 有效防止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6]。本次研究表明, 38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治疗, 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术后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 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2.1%。

综上所述,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疾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术治疗, 有利于骨折功能的早日恢复, 改善腕关节功能, 减少并发症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瞿玉兴, 蒋涛, 赵洪, 等.可调式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 (7) :717-722.

[2]邢树国, 谢仁国, 汤锦波, 等.关节镜下复位经关节桡骨远端骨折的微创治疗.中华创伤杂志, 2014, 30 (6) :586-588.

[3]杨明辉, 朱仕文, 高志强, 等.胯关节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中华医学杂志, 2014, 11 (22) :1729-1732.

[4]吴锋, 叶劲, 莫茅, 等.微创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4, 32 (3) :357-360.

[5]梁鼎天, 黄金兰, 韶红, 等.尺骨茎突骨折分型与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 16 (6) :541-543.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篇4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89-01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约2.5cm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约占骨科急诊骨折量的20%左右,其中老年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1-3],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年增高,治疗不当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本研究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4例,依照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就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04例患者,男21例,女83例,年龄61-82岁,平均67.5岁。其中摔伤86例,车祸伤11例,其他7例。参照AO分型均为C1-C3型損伤。35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术;26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43例行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受伤到手术时间为1-7天。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治疗合并症。手术选用颈丛麻醉41例,全麻63例。外固定架组及克氏针固定组均于C型臂X光机下手法整复,复位满意后,外固定架组均采用超关节外规定支架固定,克氏针组采用2-4枚螺纹克氏针固定;钢板固定组气囊止血带下取桡骨远端入路,复位骨折,“T”型锁定钢板固定,其中13例骨缺损取对侧髂骨移植。

1.3 术后处理 常规抗炎对症,各组均术后第1日开始手指屈伸活动,外固定架组及克氏针固定组夹板固定3周,钢板固定组夹板固定2周,腕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25.5月。采用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4]进行评估,外固定架组优良率81.5%,克氏针固定组优良率83.1%,钢板固定组优良率86.4%。

3 讨论

3.1 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AO分型目前是被广泛采用的骨折分型方法,对骨折的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桡骨远端骨折采取保守治疗往往出现骨折移位、固定时间长、关节功能障碍严重等情况,尤其对于AO分型中C型骨折这类复杂的关节内骨折,骨质丢失严重,骨折复位困难,软组织肿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5]。因此对于C型骨折患者,如周身状况允许,大多建议采用手术治疗[6],尤其作为老年患者,本身存在骨折疏松、骨量丢失,长期外固定对关节功能影响也更严重,因此我们对此类骨折均采用手术治疗,各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优良率。

3.2 手术方法的选择

本组病例中,外固定支架组和克氏针固定组都采用闭合复位,具有手术损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感染率低等优点。但是相对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又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无法解剖复位,术后外固定时间较长,不能较早功能锻炼,同时固定后骨折移位概率较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是近年来较常采用的手术方法,可以达到骨折的解剖复位,局部缺损植骨,在取得良好的复位后进行坚强有效的固定,因此可以早期功能锻炼。但是治疗中我们发现在各种方法的比较中,尽管有满意的影像学结果和早期的功能锻炼,有些患者的腕关节评分未有显著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根据患者具体骨折及周身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方法,只有适应症选择得当,各种手术方法才能取得最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 王成武. 骨折[M].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73-404

[2] 姜宝国.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3):236-239

[3] 刘军,霍维玲,潘政军,等.掌侧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老年骨质的疗效[J].中国老年杂志,2011,31(24):4916-4917

[4] 蒋协远.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58.

[5] Souer JS, Ring D, et al. Comparison of AO Type-B and Type C volar shearing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radius[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9, 91(11):2605-2611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篇5

图1、图2:手术前X片,图3、图4:手术后8周X片

图1、图2:手术前X片,图3、图4:手术后8周X片

图1、图2:手术前X片,图3、图4:手术后8周X片

图1、图2:手术前X片,图3、图4:手术后8周X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AO分类:C2型13例,C3型23例,男性2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8(20~56岁),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6~12个月)。18例行自体髂骨移植。

1.2 手术方法

根据主要骨折块移位的方向选择掌侧或背侧入路。掌侧入路由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进入;背侧入路由第3、4伸肌腱间室进入。显露出骨折块后,复位满意后用钢板和克氏针固定,必要时加用外固定支架固定(于氏SGD型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

1.3 疗效评估

术后6个月,摄左右手的正侧位X片,在X片上测量桡骨高度、桡偏角、掌倾角。术后6个月,评估左右手的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和腕关节疼痛情况,采用Sarmiento评分,评估腕关节复位和功能情况[1,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两样本的配对t检验。

2 结果

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技术治疗了3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手术后6个月,桡骨高度和桡偏角较对侧正常腕关节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掌倾角显著小于对侧正常腕关节(P<0.05,表1)。Sarmiento功能评分:优10例,良21例,一般5例,优良率86.1%;复位评分:优11例,良18例,一般7例,优良率80.6%(图1~图4)。

*:P<0.05,与正常腕关节比较

3 讨论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交通事故的增多,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发病率直线上升,骨折端的特性也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石膏、夹板外固定常常难以维持良好的复位,从而导致关节面不平整,腕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并发症。Mehara等[3]的研究表明,关节面台阶样移位的程度与腕关节疼痛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无台阶样移位、移位≤1mm、移位≥1mm相对应的腕关节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8%、38%和100%。作者主张关节面尽可能地解剖复位,关节面台阶样移位≤1mm。Batra等[4]对69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对腕关节功能损害最大的因素是桡骨缩短,相关系数为1.007;其次是掌倾角的丢失,相关系数为0.286。Kihara等[5]的生物力学研究发现,桡骨关节面向背侧成角会增加桡舟关节和远侧桡尺关节接触的压力。本组36例病例,大部分为青壮年,多有高能损伤所致,干骼端粉碎严重,关节面移位明显。传统的手法复位,难以获得良好复位效果,石膏、夹板外固定常难维持骨折端的解剖关系。我们根据主要骨折块移位的方向选择掌侧或背侧入路。在X线透视下,尽可能地少剥离骨折块软组织,通过牵引、撬拨等方法复位。复位满意后用钢板和克氏针固定,必要时加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表明,切开复位,钢板、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技术能有效维持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恢复腕关节的功能,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对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复位,我们的体会是,骨折端的软组织不能过分剥离。桡骨远端为松质骨,粉碎性骨折后,如过分剥离软组织,骨折块难以用钢板和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原理是“韧带牵拉-复位”,过分剥离软组织后,难以达到牵引复位的目的。即使手术中X线透视提示骨折端对位、对线尚可,手术后发生再移位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在术中尽量保护骨折端软组织,不追求解剖复位,我们接受的最低影像学标准是:背倾角<10°,尺倾角>15°,桡骨缩短<2mm,关节面骨折块的台阶或分离<2mm,桡骨远端乙状切迹和尺骨头基本完好,无腕骨异常排列[5,6,7]。我们的病例表明,通过牵引、撬拨、挤压等方法复位,腕关节桡骨高度和桡偏角能基本恢复,较对侧正常腕关节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掌倾角恢复为(7.6±8.6)°,显著小于对侧正常腕关节(P<0.05),但最能满足低影像学标准。术后6个月Sarmiento评分显示,功能评分优良率86.1%;复位优良率80.6%。结果表明,我们的复位、固定方式能有效维持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恢复腕关节的功能。

摘要:目的:总结切开复位,钢板、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技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经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技术治疗了3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AO分类:C2型13例,C3型23例,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6~12个月)。手术后6个月,测量腕关节影像学指标,采用Sarmiento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腕关节桡骨高度和桡偏角与对侧正常腕关节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掌倾角显著小于对侧正常腕关节(P<0.05)。Sarmiento功能评分:优10例,良21例,一般5例,优良率86.1%;复位评分:优11例,良18例,一般7例,优良率80.6%。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克氏针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技术能有效维持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恢复腕关节的功能。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骨折,复位,桡骨远端

参考文献

[1] Sarmiento A,Zagorski JB,Sincalir WF.Functional bracing of colles'fracture:a prospective study of immobilization in supination vs.pronation[J].Clin Orthop,1980;146:175~183

[2] Sarmiento A,Forearm fracture.Early function bracing-a preliminary report[J].JBJS(Am),1975;57(3) :279~304

[3] Mehara Ak,Rastogi S,Bhan S,et al.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volar Barton fractures[J].Injury,1993;24(1) :55~59

[4] Batra S,Gupta A.The effect of fracture-related factors on the functional outcome at 1 year in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Injury,2002;33(6) :499~502

[5] 陈一心,宋知非.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J].临床骨科杂志,2004;6(3) :211~213

[6] 熊学华,许月莲,王克刚,等.桡骨远端骨折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6:1221~1224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中男24例, 女19例, 年龄60岁~75岁, 平均年龄67.4岁。跌伤31例, 车祸伤12例。骨折分类按AO分型[1], A3型12例, B1型3例, B2型6例, C1型8例, C2型12例, C3型2例。均为新鲜粉碎性骨折, 除3例开放性骨折外, 其余均为闭合性骨折, 无合并神经、血管及肌腱损伤病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臂丛麻醉, 取仰卧位。术中先根据骨折移位不同情况, 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手法复位, 位置满意后保持牵引, 分别于第2掌骨干中部和桡骨干中下段在外固定架模具导向下选择合适的入钉点。做皮肤小切口并分离软组织到骨面, 依次钻孔, 拧入4枚4 mm的螺丝钉, 跨越腕关节安装外固定架, 使调节杆距离皮肤10 mm~15 mm。C臂机正侧位透视下, 适当调节外固定架关节枢纽方向及延长或缩短调节杆长度, 观察骨折复位情况, 待骨折整体复位满意后锁定关节及调节杆。对关节内牵引仍不能满意复位的残余骨块可在C臂机透视下结合克氏针经皮进行撬拨复位, 视其稳定性, 必要时进行克氏针内固定。整复后腕关节固定于骨折稳定位置。

1.3 术后处理

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 次日开始练习手指屈伸活动, 防止邻近关节僵硬。定时复查X线片, 视骨折愈合情况, 调节外固定架关节枢纽, 指导腕关节功能锻炼。注意保持钉道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根据X线片所见及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拆除外固定架时间, 本组一般在6周~12周, 平均8周拆除。

1.4 疗效判定标准

优:骨折愈合, 无畸形, 腕关节活动自如, 无肿痛, 握力正常;良:骨折愈合, 无畸形, 无肿痛, 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可满足日常生活工作;中:骨折愈合, 有畸形, 遗留有关节疼痛, 活动部分受限, 可满足日常生活;差:骨折愈合, 遗留畸形, 活动时肿痛, 活动范围小, 影响日常生活[2]。

2 结果

本组43例均获随访, 时间为5个月~18个月, 平均11.5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 愈合时间为10周~20周。优26例, 良12例, 中4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8.37%。

3 讨论

3.1 适应证的选择

年龄大于60岁, 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在正位和侧位X线片上显示骨折呈粉碎性, 移位明显, 复位后不稳定, 桡骨不同程度的短缩和 (或) 关节面受累, 建议应用外固定架达到桡骨解剖复位。

3.2 本法优点

(1) 可根据复位要求灵活方便地进行调节, 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安全; (2) 手术切口小, 创伤少, 对骨折断端血运影响小, 骨折愈合率高; (3) 固定牢靠, 利用其牵引及周围软组织的挤压作用使骨折复位, 能够较好地维持肢体长度; (4) 固定后能根据骨折不同愈合时期要求调整固定方向及强度, 允许腕关节逐步增加活动范围, 利于手腕功能的良好恢复。

3.3 注意事项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目的是使骨折尽量达到解剖复位, 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在手法复位中, 首先以近骨折端为标准, 根据X线片显示远骨折端移位方向, 对抗牵引远骨折端并反向施压进行复位, 待骨折处局部畸形消失后C臂机透视观察复位情况, 注意保证复位后力线不能偏移至关重要, 否则对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影响较大。在前臂远端自肱桡肌和桡侧伸腕肌间入钉时极易损伤桡神经浅支, 应格外小心。钻、扩孔时位置要居中, 以防造成劈裂骨折二次损伤。对于关节面塌陷及骨缺损严重, 经牵拉、撬拨仍不能满意恢复者, 应进行切开植骨, 本组3例, 获得了良好效果。整复后腕关节固定时位置基本维持在中立位, 具体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 可适当调整外固定架固定的角度和位置来增加固定的稳定性。Colles骨折的患者腕关节固定于轻度掌屈、尺偏位;Smith骨折的患者腕关节固定于轻度背伸、尺偏位。固定期间应定期复查X线片, 视X线片显示骨折不同愈合情况适时调整固定方向及牵引力量, 逐渐进行腕关节术后康复锻炼, 防止固定时间过长导致关节僵硬。待X线片显示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拆除外固定架, 本组一般在6周~12周, 平均8周拆除。

参考文献

[1]荣国威, 瞿桂华, 刘沂, 等.骨科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96-97.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 例, 男5 例, 女8 例;年龄35~66 岁。致伤原因:摔伤6 例, 交通伤4 例, 坠落伤3 例。开放性骨折1 例。AO/ASIF分型, C1型8 例, C2型4 例, C3型1 例。Colles骨折8 例, Smith骨折5 例。

1.2 复位标准

a) 桡骨远端关节面移位小于2 mm;b) 桡骨短缩小于5 mm;c) 桡骨远端掌倾角0°~150°, 尺偏角10°~20°。凡不符合上述标准之一者, 即行有限切开复位, 配合克氏针、螺钉内固定。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法复位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 患者仰卧位。开放伤先行清创术。术者两手握住患者手掌, 紧扣大、小鱼际, 助手握住肘部, 对抗牵引2 min。整复Colles骨折时行腕关节掌屈、尺偏;整复Smith骨折时腕关节背伸、尺偏, 掌背侧对挤桡骨远端, 稍被动活动腕关节。

1.3.2 手术方法

患肢置于侧台, 在桡骨干中下1/3段桡背侧向尺侧推移桡侧腕长伸肌肌腱, 可扪及桡骨表面。维持牵引、复位, 依次切开0.8~1.0 cm切口,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向尺侧推移桡侧腕长伸肌肌腱至桡骨, 套筒保护及直视下与桡骨背侧面成30°~40°角垂直桡骨纵轴钻孔, 拧入直径3.5 mm不锈钢外固定针2枚, 2枚外固定针相距3~4 cm, 桡骨远端针距骨折线4~5 cm。在第2掌骨桡背侧依次切开皮肤0.6~0.8 cm,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深筋膜至掌骨, 套筒保护、直视下, 与手掌平面成30°~40°, 与掌骨轴线成90°, 钻入直径3.0 mm不锈钢外固定针2枚, 其中掌骨近端针置于掌骨基底部, 另一外固定针相距2~3 cm, 安装连接杆, C臂机透视下, 确认桡骨远端复位良好, 腕关节屈曲10°~20°, 拧紧各个针-管夹。如果复位欠佳, 可再次手法复位或调节针-管夹方向 (见图1~2) 。

1.4 外固定架产品

桡骨外固定直径为3.5 mm不锈钢针, 掌骨外固定直径为3.0 mm不锈钢针, 可直接钻入。

1.5 术后处理

术后使用抗菌药物3~5 d, 三角巾悬吊患肢。外固定针道用75%酒精纱布覆盖针孔。术后第1天患者开始行手指、肩、肘关节活动, 术后第2天摄腕关节正侧位片。每3周复查腕关节正侧位片。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骨折愈合后卸除外固定架, 而后逐渐加强腕关节功能锻炼。

2 结 果

本组13 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2~6个月。骨折均愈合, 未发生骨折再移位。桡骨远端影像学评估采用Stewart改良的Sarmiento评分法[2], 术后第2天优5 例, 良8 例;去除外固定架时优4 例, 良9 例。腕关节功能采用Dienst功能评估标准[3], 优4 例, 良7 例, 可2 例。

3 讨 论

3.1 治疗方法的选择

目前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很多。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多数涉及桡骨远端关节面, 属于不稳定骨折, 保守治疗主要是闭合复位加石膏托或小夹板外固定。手法复位后桡骨远端支撑力小, 前臂屈、伸肌腱大多数跨越腕关节, 止于腕骨、掌骨或指骨。肌腱不协调收缩, 易出现桡骨短缩或骨折再移位。手术治疗行切开复位“T”形钛板内固定术, 术中不可避免地损伤腕关节周围韧带,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螺钉把持力明显降低, “T”形钛板、螺钉内固定难以达到稳定固定的效果。近年来超关节外固定架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通过超关节外固定的延伸, 借助于韧带的牵拉作用, 有助于桡骨纵轴延长及桡骨远端复位维持, 使已缩窄的关节间隙得以增宽, 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同时, 超关节外固定架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愈合后拆卸方便的优势。

3.2 外固定架作用机理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基本原则是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平整, 恢复桡骨长度及掌倾角、尺偏角。但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复位标准是桡骨远瑞关节面移位小于2 mm, 桡骨短缩小于5 mm, 掌倾角小于10°。手法牵引纠正桡骨远端重叠移位, 牵引下掌屈 (伸) 、尺偏、挤压、被动活动腕关节, 以关节凸面为模具, 使桡骨远端关节面平整。复位后采用外固定架超腕关节固定可有效控制腕关节的活动, 对抗前臂肌肉的收缩, 并且因纵向牵开使腕关节掌侧腕横韧带、背侧伸肌支持带、腕骨间韧带、腕关节囊内韧带等附着的桡骨远端骨折块随韧带的牵拉而上抬、聚拢, 起到“软组织夹板”的作用, 从而促使已得到复位的骨折稳定。但是对于波及桡骨干的C3型粉碎性骨折, 闭合复位不能达到复位标准。笔者采用有限切开, 先整复桡骨干骨折, 配合克氏针和螺钉内固定, 安装外固定架并适度牵开后拧紧, 后复位桡骨远端关节面, 这样均可达到复位标准。

3.3 技术要点

3.3.1 手法复位要点

充分牵引才能纠正桡骨远端骨折短缩畸形, 逆损伤机制复位骨折块, 掌背侧对挤桡骨远端, 被动活动腕关节使关节面平整后维持牵引。

3.3.2 外固定架置入的技术要点

外固定架置入过程中, 可能发生桡神经浅支损伤或卡压, 外固定针贯穿肌腱或肌肉等情况。先指尖按压至骨表面, 切开皮肤0.8 cm~1.0 cm, 直视下钝性分离组织, 推移肌腱。套筒保护下, 未发生桡神经浅支损伤的病例。第2掌骨置针位于掌骨桡背侧, 与掌面呈30°~40°角, 避免术后活动手指时肌腱与外固定针之间发生磨擦, 影响早期活动。又可减少术后骨性针道感染。置针过程中始终维持牵引和复位。术中C臂透视后, 确认骨折达到复位标准。

3.3.3 植骨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骨折端骨质压缩明显, 植骨问题意见不一致。Widman等[4]通过前瞻性研究认为, 一期植骨并未显著提高桡骨远端严重移位骨折的治疗效果。李振宙等[5]证实桡骨远端骨折24处中, 7处复位后出现干骺端明显骨缺损, 术后8周骨性愈合。本组13 例中均无植骨, 8周后达到骨性愈合。

参考文献

[1]荣国威, 翟桂华, 刘沂, 等.骨折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96-97.

[2]Kapoor H, Agarwal A, Dhaon BK.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distal radius: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results following closed reduction, external fixation and 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J].Injury, 2000, 31 (2) :75-79.

[3]张双喜, 顾方瑞, 朱广明, 等.桡骨远端塌陷粉碎性骨折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 2006, 12 (6) :404-406.

[4]Widman J, Isacson J.Primary bone grafting does not improve the results in severely displac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Int Orthop, 2002, 26 (1) :20-22.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98例患者, 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男27例, 女21例, 年龄17~60岁, 平均 (31.5±2.7) 岁。受伤到救治时间3-14d, 平均 (8.2±2.1) d;对照组患者男28例, 女22例, 年龄18~61岁, 平均 (32.4±3.1) 岁。受伤到救治时间3~13d, 平均 (8.1±1.2) d。所有患者均为AO分类C型骨折。比较两组一般情况 (性别比、年龄、骨折到手术时间等) 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的治疗:臂丛麻醉下, 上臂上止血带, 自第2掌骨背侧做2个长5mm小切口, 正确剥离后露出骨干, 垂直钻孔拧入2枚外固定螺钉。桡骨背侧做2个合适距离切口, 同法拧入2枚固定螺钉, 4个螺钉尽可能在一直线上, 安装连接杆。桡骨背侧小切口, 分离各组织后显露骨折处, 牵引和撬拔复位断骨, 并运用克氏针固定。满意后适当牵引中立位固定两连杆[2]。术后6周拔出克氏针, 并给予康复功能锻炼。对照组的治疗:均给予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1~2年。

1.3 疗效观察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术后1年, 评价两组患者腕关节恢复疗效, 参考Dienst功能评估标准, 腕关节疗效评价标准为:①优:腕关节无痛, 活动不受限制, 功能无损伤, 握力试验和对侧相同, 掌屈或背伸减少15°以下。②良:腕关节偶尔痛, 剧烈活动受限制, 功能接近正常, 握力试验和对侧接近相同, 掌屈或背伸减少15°~30°;③可:腕关节经常痛, 工作活动轻微受限制, 功能减弱, 握力试验和对侧比较减弱, 掌屈或背伸减少30°~50°;④差:腕关节持续痛, 正常活动受限制, 功能明显减弱, 握力试验明显减弱, 掌屈或背伸减少50°以上。优良率= (优+良) 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和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P<0.05

2.2 两组患者腕关节恢复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为89.58%, 对照组优良率为66.00%, 观察组腕关节恢复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为涉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 多是高能量暴力所致, 骨折端粉碎较为严重, 具有骨折块小, 关节面塌陷, 压缩明显的特点[3]。此类骨折多会使骨折区失去正常的解剖结构, 治疗较为困难, 单纯的手法复位多不能达到治疗复位的要求, 传统的固定方法如石膏固定也不能达到治疗需要的固定要求, 常会有骨折移位的发生, 特别是缩短移位, 使治疗很难恢复桡骨长度[4]。所以, 为了恢复腕关节正常生理功能, 使骨折桡骨尽快正确愈合及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平整和解剖结构, 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需要给予合适的固定方法。

本研究对照组运用的解剖型钢板固定术是一种运用较多的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固定方法, 有报道显示, 在众多桡骨远端钢板类固定术中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固定术是一种最标准、最具代表性的手术方法[5]。但是该方法具有切口较大, 剥离大, 给骨折的愈合带来较大影响。且对于碎骨块较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该方法对骨块的复位及固定都不太容易, 具有固定不牢的缺点。本研究观察组运用的是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术, 该方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能在较小切开下使骨折处和关节面充分显露而在直视下复位, 无需要大范围剥离骨膜, 在牵引、挤压等方法下使韧带等软组织粘连的碎骨复位及修平整关机面, 用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能持续给予牵引力, 防止肌肉收缩和外力引起骨折移位, 并稳定骨折断端。多数学者认为, 外固定支架对腕关节的恢复意义重大[6]。另外该方法操作简单, 成本低, 创伤小, 术后便于护理和观察, 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在我院运用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术治疗的48例观察组患者,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运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的对照组,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腕关节恢复方面看, 观察组优良率为89.58%, 对照组优良率为66.00%,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均说明了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能够使手术便捷、安全、有效, 减少患者痛苦, 并使腕关节恢复良好。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优先选用该方法治疗。

参考文献

[1]谭力, 徐国浩, 陈福扬, 等.LCP经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安徽医药, 2010, 14 (6) :702-703.

[2]张继春, 马海民, 李小东, 等.应用外固定支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河北医药, 2010, 32 (3) :297-298.

[3]张昌军, 谢仁国, 王古衡, 等.锁定加压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1, 27 (1) :7-11.

[4]朱涛, 米占虎, 孙建斌, 等.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 (4) :467-469.

[5]程千, 狄东华, 赵建忠, 等.两种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J].重庆医学, 2011, 40 (21) :2147-2149.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篇9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50例,男52例,女98例;年龄50~80岁;左侧45例,右侧105例,其中双侧15例。

致伤原因:交通伤25例,摔伤125例。受伤至整复时间30秒~10小时,平均5.5小时。临床特征:腕部呈“餐叉样”畸形,局部明显肿胀,手腕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X线显示:桡骨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向掌侧成角,或桡骨短缩,远端粉碎性骨折,同时有桡偏及旋后移位。

损伤类型:150例患者中,横形骨折9例,斜形骨折15例,纵形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110例,粉碎性合并关节面骨折6例。

治疗方法:①手法复位:应掌握“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及科学指导早期功能训练”的原则。术前应仔细阅片,充分了解骨折分型,移位程度,同时备好石膏绷带或夹板、绷带。一般不需要麻醉,特殊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可采用臂丛或静脉全麻。老年患者平卧位为佳,肘关节屈曲90°,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余四指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助手握住患者肘部,进行纵向对抗牵引约3~5分钟左右,力量可逐渐加大,以纠正短缩,然后术者双手以拇指将骨折远端向掌侧推压,同时用双手食指及其他手指将骨折近端向背侧挤压,以纠正背侧移位,恢复其掌侧倾斜角。继之以拇指将骨折远端向尺侧推压,使得腕关节渐渐尺偏,以纠正桡侧移位,恢复尺侧倾斜角。②固定:整复后石膏托或夹板固定腕部掌屈尺倾位,石膏固定时应注意要在石膏尚未完全硬化前行腕部塑形,保持腕部屈曲尺侧偏激前臂旋前位,固定手部时要使掌指关节活动为佳,一般需固定4周左右,固定期间抬高患肢以利血运,促进肿胀消退,同时加强肘,指关节等功能锻炼,既可以防止伤后肌腱黏连,手指僵硬,又能促进骨折愈合。在固定后7~10天内应复诊以防止错位可能,遇石膏松动者均应及时更换石膏,防止整复好的骨折再移位;有张力性水疱者应剪穿无菌包扎,必要时补液消肿防止感染。夹板固定应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固定期间夹板可以随时调整松紧。术后摄片检查对位对线佳后,开始进行手指、掌指关节功能锻炼。

结果

参照197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经验交流座谈会》拟定的评级标准,定为优、良、尚可、差4级。本组患者1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3~5个月,平均3.8个月。其中效果优95例,良40例,可10例,差5例。5例患者疗效差的原因是肢体肿胀消退后外固定松动,不予重视或自行拆除捆绑物,后期未及时复诊致使骨折断端再次发生不同程度移位。

讨论

老年性桡骨远端生理特性及骨折特点:桡骨远端为松质骨,同时腕关节周围没有肌肉覆盖,关节囊薄,关节稳定性为其周围韧带所加强,且掌侧韧带较背侧韧带坚韧,而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严重,骨折时使疏松的骨质易发生压缩性骨折[1],骨折粉碎程度较高,远端常成爆裂性向尺、桡侧分开,下尺桡关节不稳或分离,故复位时牵引折顶后一定要将分离的骨块及下尺桡关节复位,方能保证术后患腕的稳定性。刘印文等认为桡骨远端骨折通过熟练的闭合整复手法[2],多数可使骨折得到良好的复位,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Colle's骨折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如果在合理的饮食及适当的功能锻炼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就能够避免钙的大量流失,防止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改善骨折的修复,促进骨折愈合。

在采用闭合手法整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后,应定期进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是否发生再移位,如有错位,即手法纠正后再次固定。固定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一般固定3~4周,拆除前X线拍片检查对位情况,根据患者复查情况适时拆除石膏或小夹板。延长固定时间无积极意义,只会加重废用性骨质脱钙[3]。密切预防各种并发症如:腕部神经受压损伤、Sudeck骨萎缩、肌腱断裂,肩手综合征等。

参考文献

1 柳海平,王承祥.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并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伤,2002,15(6):326.

2 刘印文,汤荣光,匡勇,等.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中国骨伤,2007,20(2):85-87.

3 葛宝丰,徐印坎,胥少汀.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篇10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粉碎性,支架外固定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尤其是关节内骨折, 应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很难做到关节面良好的解剖复位和稳定的固定, 容易造成桡骨畸形愈合, 引起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影响腕关节运动功能。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7例, 疗效比较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 其中男21例, 女6例;平均年龄38.4岁 (21~60岁) 。车祸伤11, 跌倒伤9例, 重物砸伤及其他打击伤7例。按AO/ASIF分型:A3型4例, C2型10例, C3型13例。本组开放性骨折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3d (1~5d) 。

1.2 治疗方法

开放性骨折4例急诊手术, 其他病例术前简单复位, 石膏托维持制动。手术时间在5d内进行, 手术治疗:臂丛麻醉, 自第2~3天掌骨分别打入外固定针或自第2掌骨打入2枚外固定针, 于桡骨干打入2枚外固定针安置外固定架, 调整外固定架的长度和方向, 使已复位的骨折稳定。采用桡骨远端掌背侧入路。背侧入路适用于背侧移位、背侧干骺端的骨质粉碎压缩明显者, 本组10例。掌侧入路:适用于掌侧移位骨质粉碎压缩明显者, 本组17例。显露骨折端及关节面, 直视下通过撬拨的方法整复关节内骨折, 尽量不剥离骨膜, 尽可能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对复位后关节面下空虚者取自体骨移植, 植骨材料为自体髂骨。不稳的视骨块大小采用直径1.5~2.0mm的克氏针、微型松质骨螺纹钉或微型钢板固定。尽量保证关节面完整、维持桡骨长度及恢复正常掌倾角。

2 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 (6~13个月) , 外固定器拆除时间为4~6周 (平均4.8周) , 外固定器拆除后即行腕关节功能锻炼。所有病例均达骨性愈合。X线片上测量:掌倾角平均10.1° (5~18°) , 尺倾角平均22.1° (16~24°) 。按桡骨远端影像学评估采用Stewart改良的Sarm iento评分法, 术后第2天优15例, 良12例;去除外固定架时优13例, 良14例。疗效按Dienst标准:优13例, 良12例, 可2例。X线片上均未见创伤性关节炎改变。

3 讨论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内的骨折, 桡骨远端皮质骨粉碎, 松质骨压缩, 局部骨量缺失;桡骨轴向短缩;关节面塌陷不平;失去正常的掌倾角和尺倾角等病理变化。属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手法复位无法对抗前臂肌肉对骨折端的持续挤压, 难以达到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 且复位后石膏维持固定难, 不能有效防止再次移位, 特别是短缩移位。近关节面的骨块往往粉碎严重, 无法单纯用钢板进行确切而牢靠的固定, 从而引发Sudeck骨萎缩, 腕管综合征[3], 肌腱磨损断裂, 关节粘连僵直, 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于金河等[4]研究也表明: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中, 关节面残留移位、应力中心的转移、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腕的位置和运动发生变化, 是造成创伤后骨性关节炎并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原因。故其治疗的关键是恢复关节面平整, 同时矫正成角和恢复桡骨的长度, 并认为对于有干骺端粉碎和骨缺损者需植骨。外固定架是通过在掌骨和桡骨之间施以持续牵引力, 通过牵引使得骨折周围的肌腱、韧带及骨膜等维持一定的张力, 从而对骨折端起到生物夹板的作用, 以稳定骨折断端。如骨质压缩骨量缺失严重, 关节面塌陷桡骨短缩明显的患者, 仅通过外固定架并不能达到满意的韧带整复作用, 则应采用经皮和或有限切开复位的方法进行内固定, 可同时合并植骨。

本组治疗首先利用外固定支架撑开关节间隙, 使腕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受到拉力, 从而牵拉挤压骨折片而达到骨折大体复位。外固定架可以控制桡骨短缩, 但不能满意地恢复掌倾角和关节面。因此往往需要结合内固定得以实现, 有助于提高手术质量和治疗效果。我们采用经桡骨远端掌背侧切口直视下行撬拨复位, 恢复掌、尺倾角及关节面平整。经上述处理后一般可达解剖复位骨折, 如骨折端遗留骨缺损导致复位丢失且影响骨折愈合。可以通过取自体髂骨填塞骨折间隙补充骨折端的骨量缺失, 重建了桡骨远端的正常力学结构。但是我们认为单纯外固定架固定桡骨远端骨折, 并不能牢固的稳定骨折端, 而且不能进行腕关节早期的康复锻炼。故在复位后应用克氏针、微型松质骨螺纹钉或微型钢板固定, 能为骨折端提供更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并为骨折后期拆除外固定架行腕关节功能锻炼时继续提供骨折端的稳定。我们认为内固定方法的使用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及骨质疏松程度来决定。王建生等[5]认为微型钢板固定较克氏针固定更能够为关节早期活动提供足够稳定性, 有效防止再移位, 更加有效防止后期复位高度丢失。我们同样认为无骨质疏松的桡骨远端骨折使用微型钢板较克氏针更能够为关节提供足够可靠稳定性。

应用本组方法治疗, 在经过4~6周的稳定的固定后, 骨折端可基本愈合断端稳定。在早期拆除外固定支架行功能锻炼时, 由于有内固定稳定骨折的作用, 所以不会造成关节面塌陷及骨折再次移位。经本组治疗后疗效按Dienst标准优良率达92.6%, 疗效比较满意。

参考文献

[1]Kapoor H, A garw alA, Dhaon BK.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distal radius: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results following closed reduction, external fixation and 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J].Injury, 2000, 31 (2) :75~79.

[2]Dienst M, Wozasek GE, Seligson D.Dynamic extem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7, 33 (8) :160~171.

[3]Bruske J Niedzwiedz Z, Bednarski M.Acute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fte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long-term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with decompression and extemal fixator application[J].ChirNarzadow Ruchu Ortop Pol, 2002, 67 (1) :47~53.

[4]于金河, 李增炎, 彭阿钦, 等.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对腕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254.

上一篇:网络结构部署下一篇: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