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2024-05-14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共8篇)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篇1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 占所有骨折的15%~20%。部分合并有关节内骨折, 通常可以通过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对于有短缩等不稳定骨折, 特别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 骨折复位后发生再移位的比例高, 影响关节功能, 导致关节畸形、疼痛、功能受限。笔者自2006年4月至2010年8月应用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25 例, 手术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手术患者共25 例, 男17 例, 女性8 例;年龄21~70 岁, 平均45.5 岁。右侧18 例, 左侧7 例。按AO/ASIF分型, A3型8 例, B型12 例, C型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66 h, 平均20 h。受伤原因:摔伤18 例, 坠落伤4 例, 车祸3 例。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后, 患者仰卧, 患肢外展放于侧台, 上臂中上段置气囊止血带止血。采用桡骨远端掌侧入路, 自腕中横纹向近侧延伸, 切口一般4~8 cm长, 从桡侧腕屈肌的桡侧和桡动脉之间进入, 潜行切开腕横韧带, 注意保护正中神经, 显露并切断旋前方肌, 拉开旋前方肌暴露桡骨远端掌侧面, 直视下对桡骨远端及关节面进行复位, 使关节面平整, 恢复桡骨长度、掌倾角及桡偏角。选用“T”形锁定钢板先进行适当的预弯放于桡骨远端掌侧面, 置螺钉固定, 远端上2~3枚锁定钉, 近端上3~4枚螺钉。缝合时常规将旋前方肌缝合覆盖钢板并修复腕横韧带, 切口内留置引流管, 关闭伤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均不用外固定。术后第1天即开始主动活动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术后第2天先由健侧手辅助活动腕关节, 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向患者说明早期锻炼的重要性,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对于不合作的患者要加强教育, 锻炼时以有轻度疼痛为原则, 3个月内患肢不持重, 但允许做日常活动。

2 结 果

本组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 拍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桡骨掌倾角8°~15°, 尺偏角15°~20°, 桡骨术前短缩、腕关节脱位及半脱位均得到纠正。内固定良好无松动, 无骨折再移位, 无感染、肌腱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1], 本组优15 例, 良8 例, 可1 例, 差1 例, 优良率92%,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3。

3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骨折, 多数可手法复位。由于其骨折位置表浅, 便于手法复位, 因此对于大部分单纯桡骨远端骨折, 采用石膏或夹板外固定能取得良好效果。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不满意或复位后再移位的病例大部分为不稳定骨折, 涉及关节内的粉碎骨折也属于不稳定骨折。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特点是:a) 桡骨远端背 (掌) 侧皮质粉碎, 关节面移位大于2 mm;b) 掌倾角向背侧倾斜超过20°~25°;c) 桡骨短缩大于5 mm;d) 复位后不稳定, 易发生再移位[2]。这种不稳定骨折处理不当常致畸形愈合, 从而导致手腕活动障碍。有研究分析, 腕关节主要由桡骨传导, 占整个腕关节的82%, 如果桡骨缩短或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变小, 腕关节的轴向负荷传导将发生变化, 因此, 恢复桡骨远端骨的解剖结构对于恢复腕关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3.1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对于不稳定性骨折, 常导致严重移位、粉碎性以及复位丢失, 如A3、B、C型骨折, 用传统牵引和手法复位技术难以奏效 (或复位可以接受, 但外固定又难以维持) , 往往出现畸形愈合。近年来有作者提出桡骨远端短缩移位大于5 mm, 掌倾角改变如背侧成角大于15°和关节面不平整大于2 mm, 将严重影响腕关节术后功能恢复[3]。

3.2 关于手术入路的选择

钢板应该放在桡骨掌侧还是背侧尚无统一意见, 选择掌侧入路已经成为近年来各学者的共识。相对于背侧, 掌侧有更多的空间, 而且有旋前肌保护, 掌侧皮质厚对复位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背侧较薄, 只能提供较小的内在支撑。桡骨远端掌侧缘向背侧凹陷, 骨床较平坦有利于钢板安放, 桡骨远端掌侧软组织较厚, 旋前方肌能够覆盖其上, 术后反应小[4]。

3.3 掌侧“T”形锁定钢板固定的优点

AO锁定接骨板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角度, 从而具有角稳定性, 不需要作预弯, 角度不合适的应适当预弯。锁定钢板增强了对关节骨块的支撑, 减少了骨移植的需要, 通过钉板之间的螺纹锁定, 可有效防止骨折复位丢失或移位, 减少软组织剥离, 有效保护骨折端血运, 避免钢板下骨坏死。该板远端的3个螺钉通过钉和板的锁定, 起到钉板一体化的作用, 可以很好地维持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偏角, 并能早期功能锻炼[5], 减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不良后果。

3.4 术中注意事项

桡骨远端骨折要注意恢复关节面平整、足够的桡骨长度、合适的掌倾角和稳定的下尺桡关节, 要尽量保留骨折块的血运, 保护和修复桡腕关节囊, 以免引起腕关节失稳。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塌陷超过2 mm以上时, 91%的患者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桡骨长度缩短会影响三角纤维软骨产生疼痛, 并且会造成握力和前臂旋转功能下降, 桡骨短缩, 用小剥离子撬拨复位后干骺端都有骨缺损, 均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术中应注意骨折的固定强度, 坚强固定可为早期关节功能锻炼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 锁定钢板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蒋协远, 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6.

[2]荣国威, 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73-402.

[3]顾昕, 楼列名, 李少华.钢板内固定与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 2009, 25 (2) :143.

[4]贡小英, 荣国威, 安贵生, 等.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掌侧或背侧内固定的选择[J].中华外科杂志, 2003, 41 (6) :436.

[5]朱立帆, 杨惠林, 刘凌.超关节外固定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6) :484-485.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篇2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占急诊骨折病人总数的17%,其中关节内骨折占桡骨远端骨折的25%。腕关节是活动频率高、功能恢复要求较高的关节之一,治疗不当易导致腕关节僵硬和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容易导致医疗纠纷。我科自2009年10月——2012年9月应用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的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8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一共18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6例,年龄12-60岁,平均年龄40岁。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外伤原因:跌倒伤16例,车祸伤2例。骨折按AO分型:C1型8例,C2型10例。手术时间:急诊15例,伤后3-5d2例,伤后14 d1例。

1.2手术方法臂丛麻醉生效后先行手法整复,C臂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以一枚直径2mm克氏针于桡骨茎突经皮内固定,另一枚直径2mm克氏针由桡骨远端背侧的伸指肌腱间隙通过桡骨骨折端交叉置入,针尾折弯留于皮肤外,腕关节中立位石膏托外固定。

1.3术后处理术后予患者使用“β-七叶皂甙钠”消肿治疗3天,口服“接骨七厘片(5片/次,2次/日)”4周促进骨折愈合治疗。术后第1天即指导患者主、被动活动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术后2周将石膏外固定调整为腕关节功能位。3-4周后根据患者局部有无叩痛拆去石膏,使腕关节开始主动活动。6-8周后拔出克氏针,进一步加强腕关节功能锻炼。

2结果

术后患者X-Ray示桡骨远端短缩均小于1mm,尺偏角平均为22°,掌倾角平均为12°。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克氏针松动、断裂,无钉道感染,3例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差,出现不同程度腕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旋转时疼痛,握力下降,1例患者术后一直感腕关节强度疼痛。患者腕关节的活动平均背伸50°,掌屈53°,旋前70°,旋后75°。按Cooney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4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3.3%。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病,以粉碎性骨折为多见,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癥。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量保护骨折周围血供、减少周围软组织的剥离,满意复位骨折及稳定骨折端,进而早期功能锻炼。目前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较多: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外支架外固定。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难以维持良好的复位,容易出现桡骨远端短缩,掌倾角和尺偏角减小,继发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费用高,手术创伤大,对严重粉碎性骨折,稳定性欠佳;[1]外支架固定治疗的缺点:①维持骨折复位的能力不如板钉牢固,掌侧骨折块容易出现复位丢失;②桡神经浅支损伤可能;③关节僵硬。[2]王杰等人[3]发现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在DASH评分和降低感染发生率方面优于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在患侧手部握力站健侧百分比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差异。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有如下优点:①手术创伤小,对骨折周围血循环骚扰小,符合BO原则,利于骨折愈合;②手术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③无需昂贵的固定材料,住院费用低;④可早期功能锻炼;⑤取出克氏针方便,无需再次住院。因此我们认为该方法对于基层医院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较好选择。

参考文献

[1]倪杰.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0(10):62.

[2]姜保国,张殿英,付中国,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建议[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11):1053-1056.DOI: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0.11.013.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患者32例, 其中男12例, 女20例;平均年龄51岁;骨折以AO分型:均为B3、C2型, 新鲜闭合骨折;Colles骨折27例, Smith骨折2例, barton骨折3例。

1.2治疗方法

入院当天即给予手法复位加石膏腕关节外固定, 平均住院时间3 d。

Colles骨折患者首先给予骨折血肿处2%利多卡因5 m L局部麻醉, 屈肘90°, 助手双手把住前臂, 术者双手紧握手掌, 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的背侧, 示指桡侧紧扣骨折远端桡侧面, 对抗牵引, 纠正重叠及旋转移位。待重叠移位纠正后, 术者猛然抖动, 迅速掌屈尺偏, 掌屈纠正远折端背侧移位, 而尺偏时利用示指桡侧的“扣力”推逼以纠正远折端的桡偏移位。复位后桡骨远端背侧放置棉压垫, 腕关节屈曲, 尺偏位石膏夹外固定, 复查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Smith骨折患者复位时, 术者两手示指扣住骨折远端掌侧上提, 两拇指按于近折端背侧向下按压, 加大向掌侧成角, 畸形消失复位成功, 腕关节背伸位石膏夹外固定并检查腕关节X线片。Barton骨折分为背侧缘骨折和掌侧缘骨折, 对于背侧缘骨折患者, 将前臂及腕置于旋前位, 两助手对抗牵引, 术者先摸清楚移位的骨折块, 将两拇指置于骨块背侧, 用力向掌侧推按, 下助手同时背伸腕关节即可复位, 然后给予腕关节背伸位石膏夹外固定, X线片检查复位情况, 若复位不佳, 给予适当纠正至骨折对位满意。对于掌侧缘骨折患者, 将前臂旋后位牵引, 术者两手拇指推按骨片向远侧背侧, 下助手牵引下逐渐掌屈腕关节, 达到骨折复位, 腕掌屈使腕关节背侧韧带紧张, 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可达到稳定, 然后腕关节屈曲位石膏夹外固定, X线片检查复位情况。

1.3复位后处理

Colles骨折患者外固定3周~4周复查X线片, 去除外固定, 腕关节给予功能锻炼;Smith骨折患者2周后更换中立位石膏管形外固定4周;Barton骨折患者2周后更换中立位石膏管形外固定4周。主张患者去除石膏后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锻炼。

2随访及评估

于复位后后6个月对患者随访复查, X线片评估及康复指导。6个月内骨折临床愈合及X线片显示骨痂明显连接断端, 骨折线模糊, 有骨小梁通过者为正常愈合。患者经过功能锻炼2个月后腕关节功能:掌屈40°~80°, 平均65°;背伸20°~70°, 平均50°;旋后50°~80°, 平均68°。参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估[1], 6个月后复查腕关节优良率87.5%。本组2例高龄患者出现复位后再移位;1例出现腕管综合征;1例出现腕关节僵硬。本组患者均为本市居民, 便于随访, 无失访情况。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发病率为0.2%~0.4%[2], 其中伸直型骨折, 即Colles占很大比例。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腕关节面2 cm~3 cm内的松质骨骨折, 桡骨干皮质骨向松质骨移行到以远的部分。临床上比较重视骨折是否波及桡腕或下尺桡关节, 移位程度和稳定性, 这些因素对骨折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及预后很重要。近年来,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与重建的要求越来越高, 并发展了不同的治疗方法[3]。本组不稳定C2型骨折患者经保守治疗, 骨折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满意, 骨折外固定可靠, 患者易于接受, 住院时间短, 治疗费用低, 避免了术后感染及二次手术取内固定, 总体疗效满意。

摘要:目的 总结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体会。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2例, 均为AO分型B3、C2型新鲜闭合骨折, 采用局麻下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治疗, 4周后去除外固定, 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锻炼。结果 复位6个月后复查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优良率达87.5%。结论应用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满意、经济性好。

关键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Gartland JJ, Werley CW.Evaluation of healed colles’s fracture[J].J Bone Joint Surge, 1951, 33:895-907.

[2]田伟.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21-422.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篇4

关键词:桡骨,骨折,不稳定性,有限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多发骨折, 约占全身骨折发生率的17%[1], 也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仍以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居多。此方法对大多数桡骨远端关节外的简单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但对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尤其是关节内骨折, 单纯的石膏外固定很难做到关节面良好的对位和稳定的固定, 而造成桡腕及桡尺关节骨关节炎、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卡压、顽固性腕关节疼痛等并发症[2]。随着内外固定技术的提高及人们对腕关节功能康复的要求, 近年来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提倡手术治疗的报道较多[3]。自2003年4月至2007年11月, 我们根据桡骨远端的解剖学特点, 参考AO的骨折分类及患者骨质疏松等因素, 采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 例, 男18 例, 女21 例;年龄21~70 岁, 平均43 岁。左侧12 例, 右侧27 例。按AO桡尺骨远端骨折分型, B3型 (掌侧Barton骨折) 3 例、C1型 (桡骨关节面及干骺端骨折简单的完全关节内骨折) 23 例、C2型 (桡骨关节面简单骨折, 干骺端粉碎的完全关节内骨折) 9 例及C3型 (桡骨远端粉碎的完全关节内骨折) 4 例。

1.2 手术指征及术式的选择

对B3及C1型骨折在闭合复位不满意时首选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对C2和C3型骨折, 关节面阶梯超过2 mm时首选切开复位“T”型钢板加螺钉固定, 根据术中复位的满意情况决定是否加克氏针内固定。此外考虑受伤肢体的肿胀情况及全身对手术的耐受情况。本组单纯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27 例、“T”型钢板螺钉内固定7 例、钢板螺钉加克氏针内固定5 例。

1.3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仰卧位, 患肢外展于手外科侧台上。一般行腕部桡背侧切口, 近端始于桡骨茎突以上5~7 cm处, 远端达桡腕关节后向背侧呈“L”形切开。在桡侧腕长短伸肌肌腱与拇长伸肌肌腱之间切开伸肌支持带, 将桡骨腕长短伸肌肌腱向桡侧、拇长伸肌肌腱向尺侧拉开, 充分显露桡骨背侧关节面及骨折断端, 包括断端近侧3~5 cm桡骨, 沿此切口可显露桡骨背侧的全部关节面, 且可充分探查掌侧的碎骨块。然后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 复位时注意桡骨远端的长度及其掌倾角和尺偏角。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 调整并确定桡骨远端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后进行克氏针固定或根据骨折线的部位选择适当长度的斜“T”型钢板置于桡骨远端的背侧, 长度选取的标准是骨折近端骨干上可拧入3枚螺钉。钢板放置时注意远端应在桡骨关节缘近3 mm, 桡骨远端Lister结节影响钢板置入时可将其部分切除。对掌侧Barton骨折, 行桡骨远端外侧切口, 在桡腕关节面水平向掌侧弧形切开, 将板钉置于桡骨远端的掌侧, 如骨折端不稳定, 可用2~3根克氏针进行内固定, 固定完成后伤口内留置引流条, 关闭伤口。术后辅以石膏托外固定者28 例。

1.4 术后治疗

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5~7 d。有石膏托固定者3~4周骨折临床愈合后拔出克氏针, 进一步加强腕关节活动及肌力锻炼, 一般需12周。“T”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1 d即可行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的主动活动, 包括拇指的屈伸活动。早期功能锻炼是骨折康复的重要步骤, 具体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取决于复位固定的牢固程度。

2 结 果

34 例患者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4~18个月, 平均6.2个月。腕关节活动范围:桡偏平均21° (10°~30°) , 尺偏平均31° (18°~45°) , 伸平均50° (35°~70°) , 屈平均55° (35°~70°) 。按改良Green和Shea标准评估, 优34 例 (87%) , 良4 例 (10%) , 一般1 例 (2.6%) , 优良率为87%。X线片显示所有桡骨骨折全部愈合, 2 例桡骨短缩2~3 mm, 5 例患者存在轻度的下尺桡关节分离但均无症状, 1 例患者术后16个月X线检查发现桡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改变, 6 例外旋时活动受限, 外旋角为45°~70°, 并有疼痛。患者对术后腕关节功能满意者32 例 (82%) , 可以接受者6 例 (15.4%) , 不满意者1 例 (2.6%) 。1 例不满意患者为C3型骨折术后关节面不平, 活动受限并伴有疼痛。

3 讨 论

对于一般的Colles和Smith骨折, 整复后采用石膏外固定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但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和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 普通的外固定难以维持良好复位, 从而导致桡骨远端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关节面不平整等, 继发疼痛及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4]:桡腕关节的轴向载荷主要有桡骨传导, 占全腕关节的82%;没有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为11%;而涉及关节面骨折的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接近40%。因此, 提示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 应尽可能达到或接近解剖和力学结构的恢复。对于难以复位和复位后无法保持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是有必要的。Jupiter等[5]认为关节面移位大于2 mm时即有切开复位的指征。切开直视下整复可以达到准确复位, 复位后的固定可以根据骨折端的稳定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钉板内固定和克氏针固定均有报告。本组病例中对复位后桡骨远端骨块可打入松质骨螺钉并维持骨质完整性的尽量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这样能获得足够的稳定性, 具有疗效好、固定方法简便、并发症少、对固定器材没有特殊要求等优点, 并在稳定的内固定基础上, 使骨折断端不广泛剥离, 对血运破坏小, 有利于骨折愈合。桡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骨折粉碎严重, 复位后采用“T”型板钉固定, 用螺钉和克氏针维持相对稳定后加强固定, 如有桡骨茎突骨折的应另加克氏针固定。Colles骨折采用背侧入路, Smith和Barton骨折采用掌侧入路, 严重粉碎性骨折采用桡骨外侧入路同时显露桡骨掌、背侧。有关这组病例的远期疗效及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还有待于长期追踪随访。根据本组病例的治疗结果, 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按其重要程度应为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尺偏角及掌倾角恢复。桡骨的短缩将导致腕关节活动度显著下降及活动时疼痛, 这是影响腕关节功能最主要的因素, 有文献报道[2,6], 结合植骨或外固定支架能有效控制桡骨长度。关节面的不平整是关节活动时疼痛的原因, 一方面导致关节活动度的下降, 同时也是形成创伤后关节炎的主要原因。尺偏角在整复时较易复位, 其角度减小的现象少见。掌倾角的减小对腕关节的掌屈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但掌倾角的减小一般不会对腕关节功能形成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纪亮, 许建中.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16) :1260-1262.

[2]张长青, 苏振川, 李根群, 等.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治疗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6) :358-359.

[3]Dienst M, Wozasek GE, 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7, (338) :160-171.

[4]Kazuki K, Kusunoki M, Shimazu A.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radial carpal joint measured with a den-sitometer designed for pressure sensitive film[J].JHand Surg (Am) , 1991, 16 (3) :401-408.

[5]Jupiter JB, Lipton H.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3; (292) :48-61.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为18.5~64岁, 平均42.7岁。其中左侧骨折39例, 右侧21例;骨折类型按Cooney通用分类法中关节内或关节外不稳定型的标准确定。Ⅱ型14例, Ⅲ型21例, Ⅳ型25例。新鲜骨折共42例, 陈旧骨折18例。陈旧骨折包括再移位患者和手法复位不满意的患者, 其入院时已逾3周。患者损伤情况:掌倾角-55°~-20°, 平均-25°;尺偏角0°~26°, 平均20°;桡骨短缩27例, 短缩2~16mm, 平均5mm, 其中合并桡腕关节掌侧半脱位28例, 垂直压缩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研究中桡骨远端掌侧皮质支撑不完整的患者, 均于复位后在桡骨远端掌侧面T型接骨板螺钉固定, 这种掌侧入路的方法使得桡骨远端的稳定性更好的恢复。本研究中桡骨远端在骺端向背侧移位, 同时背侧皮质支撑不完整的患者采用背侧入路和掌侧入路。其中陈旧骨折患者采用背侧入路, 于桡骨远端背侧放置接骨板;背侧皮质破坏严重的患者, 采用掌侧入路, 复位后骨缺损使用自体骨移植到背侧支撑, 掌侧固定接骨板。垂直压缩的患者也采用由掌侧入路, 骨缺损局部自体骨植骨恢复支撑, 掌侧固定接骨板螺钉。患者何时采取功能训练取决于手术固定的坚固程度桡和骨远端稳定性, 因此需要掌握功能训练范围。若患者术后背侧皮质支撑不坚固, 最早于术后2周开始锻炼背伸腕关节[4,5,6]。如果术后背侧皮质支撑固定牢固, 并且已经恢复骨折的稳定性, 可于术后3d可以开始练习。

1.3 评估标准

根据国外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针对患者主诉疼痛、对生活及工作影响程度、外观有无畸形、功能恢复、握力;桡骨短缩程度, 掌倾角以及尺偏角恢复情况, X线检查关节面复位情况, 有无术后并发症等方明进行综合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掌屈35°~90°, 平均66.5°;背伸24°~78°, 平均59°;桡偏15°~35°, 平均18.5°;尺偏20°~32°, 平均26.5°, 前臂旋前62°~95°, 平均80°;旋后45°~92°, 平均70°。术后功能恢复时间为2~9个月, 平均为5个月。术后X线检查结果:60例患者中掌倾9°~15°, 平均7°;尺偏角10°~25°, 平均22°;桡骨短缩27例经纠正到<2mm。移位压缩坍塌经纠正到<2mm。术后共出现腕关节间隙变窄4例, 正中神经粘连性炎症6例, 伴有疼痛9例经治疗后均缓解。两组患者经评估后发现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详见表1。

注:▲P<0.05vs对照组

3 讨论

桡骨远端解剖结构特殊, 骨折后易导致解剖结构改变, 特别是不稳定骨折, 其骨折导致桡骨短缩>5 mm, 在任何平面成角>15°, 关节面分离>2mm等均可造成局部稳定性丧失。此外患处肿胀明显而非手术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常发生再移位, 导致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 关节面不平整, 桡骨远端短缩, 引起创伤性关节炎、继发性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手术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 临床研究证实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近期应选择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常选用的入路包括桡掌侧切口和桡背侧切口, 其入路选择应该根据骨折远端移位的方向而定, 最终达到准确复位。本研究结果显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经掌侧入路同时置接骨板于桡骨掌侧, 其治疗效果满意, 能顺利恢复桡骨远端解剖结构, 有利于进行功能锻炼[7]。

综上所述,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选择合适的入路以及内固定方式, 能够稳定固定, 早期进行恢复性功能锻炼, 降低并发症发生, 获得满意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桡骨远端的不稳定骨折应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 比较背侧手术入路或掌侧入路以及接骨板置于桡骨掌侧、背侧的优缺点。方法 选取新汶矿业集团禹村医院骨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掌侧手术入路接骨板置于桡骨掌侧, 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经背侧手术入路接骨板置于桡骨背侧。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掌屈35°~90°, 平均66.5°;背伸24°~78°, 平均59°;桡偏15°~35°, 平均18.5°;尺偏20°~32°, 平均26.5°, 前臂旋前62°~95°, 平均80°;旋后45°~92°, 平均70°。两组患者经评估后发现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经掌侧入路同时置接骨板于桡骨掌侧, 其治疗效果满意, 手术并发症少, 并能顺利恢复桡骨远端解剖结构, 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掌侧入路,背侧入路,接骨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崔晓康.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光明中医, 2010, 25 (12) :2234-2235.

[2]韩立新, 李风新, 侯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24 (4) :408-409.

[3]马福良.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7) :529-531.

[4]刘望明.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1) :112.

[5]王纪亮, 杨晓红.T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6) :518-519.

[6]俞秋纬, 陈一鸣, 周恩元, 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10) :905-906.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桡骨远端不稳定闭合性骨折患者共88例, 其中男40例, 女48例。平均年龄 (52.9 ±8.7) 岁。右侧46例, 左侧42例。摔伤42例, 坠落伤23例, 车祸伤20例, 高空坠物砸伤3例;Colles骨折48例, Smith骨折25例, Barton骨折15例。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 因再移位而选择手术者 56例;直接选择手术者32例。患者平均掌倾角 (-9.4±12.9) °, 平均尺偏角 (4.1±3.9) °, 桡骨平均短缩 (5.2±4.0) mm。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患肢外展进行手术前备皮, 无菌, 臂丛神经进行阻滞麻醉, 止血等处理。取桡骨远端掌侧入路, 于桡侧腕屈肌外侧做“S”型切口自掌长肌腱桡侧进入, 掌横韧带沿肌腱方向止于远侧腕横纹皮肤切开 6~8cm。为保护正中神经、桡动静脉, 向尺侧牵引桡侧腕屈肌腱、正中神经和拇长屈肌, 显露旋前方肌之后, 可以再旋前方肌远侧边缘作为放置钢板的参考线。切断桡骨的中外侧线上部分旋前方肌, 显露骨折部位并清理骨折端血肿。骨缺损严重患者可行植骨, 供体可取自体髂骨、人工骨、异体骨。整复骨折, 恢复桡骨长度、茎突高度。恢复生理掌倾角、尺偏角的角度范围, 恢复关节面平整、关节面解剖位置。利用舟骨、月骨的模板作用持骨钳固定关节内骨折。用克氏骨针临时固定不稳定骨折, 之后安放长度合适的T型锁定钢板, 检查各部位长度、角度情况是否合适, 再在钢板远端距桡腕关节面近侧3mm处用锁定螺钉行远端骨折块固定。此处应该注意远端锁定钉拧入时的尺度, 不能进入腕关节间隙。定位器引导下固定远端松质骨区, 动力加压孔固定近端骨干。恢复桡骨远端骨折块生理的解剖位置并维持之。术后行止血、引流、缝合等处理。是否采用石膏外固定要按照术后患者骨折部位固定的稳定情况决定。本次共有8例患者加用石膏外固定, 术后补充营养并且对症治疗, 口服药物以促进骨生长, 预防感染, 配合积极护理, 术后1天拔除引流条。在考虑患者手术伤口的疼痛耐受程度的基础上选择锻炼方法, 术后肢体功能锻炼:第1天, 嘱患者家属对患者行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被动或者主动屈伸运动;第3~4天后, 根据患者情况嘱患者家属适度腕关节被动屈伸活动;第7天后嘱患者主动锻炼腕关节;大约1个半月以后情况允许时可让患者进行负重锻炼。随访所有患者术后18个月, 多次复查 X 线片。

2 结果

所有患者18个月后均达到骨性愈合, 检查无并发症发生。复查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指标, 术前桡骨短缩、腕关节脱位情况均得以纠正。平均掌倾角 (11.7±4.1) °, 尺偏角平均 (16.6±3.1) °。术后疗效评价按照Dienst[2]功能评估表评定, 其中优79例, 良5例, 差4例, 优良率为95.5%。

3讨论

虽然桡骨远端骨折使用传统的石膏固定的方法既有效又经济, 但是对于不稳定骨折应用石膏固定出现的种种并发症和后遗症 (骨关节炎、疼痛、活动受限、正中神经卡压等) 不仅仅给患者身体带来痛苦还影响患者生活, 这说明仅仅依靠石膏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更好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和固定方法[3]。

采用锁定钢板固定的优点有: (1) 在于掌侧入路可避免背侧肌腱的刺激、磨损、断裂等并发症; (2) 不破坏背侧血运, 符合BO理念, 利于骨折愈合; (3) 不会导致掌侧肌腱刺激、磨损等并发症; (4) 钢板与屈肌腱之间有旋前方肌相隔较少直接接触。

手术中的心得体会: (1) 桡骨长度缩短会造成疼痛、握力、旋转功能下降, 应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来减小或者消除桡骨短缩; (2) 如果骨折块难以维持正常的骨解剖结构, 可以将临时固定的克氏针留存作为放好以后的钢板螺钉辅助固定物[4]; (3) 复位后骨折端骨缺损可先用松质骨填塞, 其表面用修剪而成合适的皮质骨块覆盖于缺损的骨折表面之后用螺丝钉固定。

所以,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比传统的单纯石膏固定疗效更为确切, 并且减少了传统固定发生的多种并发症, 临床上必要时配合传统石膏固定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高栩泽.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2例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5) :117-118.

[2]DIENST M, WOZASEK GE, SELIGSON D.Dynamicextre-mal fixation for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 orthop, 2010 (338) :160.

[3]王晓明, 刘海岩.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新进展[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11, 6 (11) :35-36.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 例, 男11 例, 女18 例;年龄20~78 岁, 平均49 岁。受伤原因:跌倒伤17 例, 高处坠落伤8 例, 车祸伤4 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伤后至手术时间3~12 d。骨折按AO分类, B2型7 例, B3型13 例, C1型4 例, C2型2 例, C3型3 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3 例, 掌倾角平均-17.7°, 尺偏角平均5.6°, X线片上骨折移位大于2 mm, 桡骨轴平均缩短5.95 mm。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拍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 均显示为粉碎性骨折且关节面受累, 仔细检查病人并完善辅助检查, 确定手术方法, 必要时加拍健侧X线片对比。粉碎严重疑关节面塌陷者考虑加做CT检查。所有病人均采取骨折初步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 以利于消肿。

1.2.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腕部掌侧切口, 从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进入, 将拇长屈肌腱拉向桡侧, 正中神经及其他肌腱拉向尺侧, 切断部分或全部旋前方肌, 暴露骨折端, 尽可能不剥离碎骨片, 避免损伤腕关节囊及腕掌侧韧带, 保护好正中神经。对于背侧Barton骨折, 行腕背侧切口, 从桡侧腕长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进入, 切开伸肌支持带, 显露桡骨远端, 在C臂X线机监控下, 努力恢复桡骨的长度及关节面的平整, 纠正桡骨的掌倾角及尺偏角。术中根据情况, 对于C3型骨折先行骨折解剖复位, 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 以克氏针内固定维持复位, 如骨折压缩缺损严重, 复位后间隙超过5 mm者需行自体髂骨植骨。良好复位后, 将“T”型解剖接骨板适当塑形后贴在桡骨骨面固定, 以1枚皮质骨螺钉固定接骨板滑动孔, 调整钢板位置后, 于桡骨远端关节面软骨下2~3 mm置入远端松质骨螺钉。“T”型接骨板固定后如桡骨茎突仍存在不稳定, 则保留克氏针辅助固定。术后稳定欠佳者辅以石膏托外固定3~4周。本组病例掌侧切口27 例, 背侧切口2 例。其中4 例加用克氏针辅助内固定, 2 例行自体髂骨植骨。

1.2.3 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5~7 d, 术后第1天即开始手指屈伸活动, 肿胀明显者抬高患肢, 肿胀略消退后开始进行腕关节伸屈及前臂旋转功能锻炼。结合石膏外固定者, 固定期间活动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 4周后拆除石膏开始腕及前臂的功能锻炼。本组病例术后随访时间10~36个月, 记录其腕关节功能状况、是否有疼痛及腕关节活动范围, 并拍摄腕关节X线片, 测量复位前、后和愈合后X线片, 统计掌倾角、尺偏角、轴向短缩的变化 (见表1) 。

2 结 果

本 组病例骨折愈合时间6~14周, 平均9周。手术后测量:掌倾角平均11.4°, 尺偏角平均21.1°, 桡骨轴向缩短基本矫正。骨折愈合后测量:掌倾角10.6°, 尺偏角20.2°, 桡骨轴平均缩短1.22 mm。无钢板断裂和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1 例背侧切口由于摩擦导致拇长伸肌腱鞘炎, 钢板取出后好转。远期腕关节疼痛、活动轻度受限2 例。疗效按Dienst功能评定标准[1]评定 (见表2) , 优20 例, 良6 例, 可3 例, 优良 率89.7%。

3 讨 论

3.1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传统观点认为, 桡骨远端骨折即使畸形明显, 对功能影响也不严重, 因此传统治疗方法主张行手法复位后石膏或夹板固定, 且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确实可以通过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治疗而获得满意效果;但对于远端不稳定的骨折, 由于局部稳定性已丧失, 且患处肿胀明显, 保守治疗多不能达到良好复位和牢固固定, 肿胀消退后骨折可重新发生移位。特别是老龄患者, 骨质疏松严重, 更易出现短缩, 致使腕关节桡偏畸形。近年来, 随着内固定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腕部生物力学、解剖知识了解的增多以及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有关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手段也不断更新, 各种内固定方法越来越多的被采用。以恢复关节面的解剖为目的, 切开复位、“T”型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是目前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 对恢复腕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十分有效。

3.2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特点

术前了解骨折是否波及桡腕或下尺桡关节、移位程度和稳定性等, 对骨折严重程度的判断、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Cooner等指出桡骨远端关节外不稳定骨折有如下特点[2]:a) 桡骨远端背 (掌) 侧皮质粉碎, 关节面移位大于2 mm;b) 掌倾角向背侧倾斜超过20°~25°;c) 桡骨短缩大于5 mm;d) 复位后不稳定, 易发生再移位。不稳定骨折在纵向牵引下骨折块复位困难, 骨折端的骨皮质支撑不满意, 有时还可能在骨折端夹有肌腱或骨膜, 易发生手法复位后再移位, 患者多遗留有外观畸形, 腕关节肿胀时间长, 功能恢复差, 晚期症状较多。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是常见关节内的粉碎骨折, 这类骨折关节面严重破坏, 分离、嵌插、压缩、旋转、脱位等多种改变同时存在[3], 手法复位往往无效或只能部分改善, 且由于没有可靠的支撑, 复位后常发生再移位。腕关节可能有疼痛、僵硬、功能严重障碍, 并可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3.3 手术切口的选择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关键是恢复关节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纠正短缩使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 有效的固定防止重新塌陷, 尽早开始功能锻炼[4]。桡骨远端周围以肌腱和韧带为主, 肌肉组织较少, 尤其是背侧。桡骨远端背侧面不平整, 主要为肌腱和鞘管等结构, 且有Lister结节, 没有足够的空间而影响钢板的置放。术后功能锻炼时由于钢板对肌腱的摩擦, 导致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甚至导致肌腱的断裂[5]。其次, 桡骨远端骨折块多向背侧移位, 背侧的骨皮质断裂、松质骨压缩或塌陷, 局部破坏严重, 复位标志不清, 对合困难。而桡骨远端掌侧缘向背侧凹陷, 骨床较平坦, 易于置放钢板, 同时由于软组织相对较多, 对钢板有保护作用, 术后发生感染和内固定物外露的可能性减少, 并且植骨不易外露。本组27 例采用掌侧切口, 效果均良好。因此, 我们认为手术切开复位“T”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以掌侧切口效果更好。

3.4 手术技巧

a) 采用桡掌侧切口, 不经过腕管, 使神经得以保护, 肌腱黏连概率下降;b) 用“T”型解剖接骨板帖服性好;c) 可先用克氏针将桡骨茎突复位固定, 作为恢复桡骨高度的标志;d) 利用滑动孔固定, 先打入远端钉, 有利于恢复桡骨远端长度;e) 注意恢复关节面解剖;f) 若骨质疏松严重、骨量缺失大则视情况考虑植骨。

3.5 “T”型解剖接骨板的优点

“T”型解剖接骨板内固定除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外, 还可以利用滑动孔改善桡骨长度, 用远排螺钉维持掌倾角和尺偏角, 有利于关节面平整复位, 并能有效地维持关节面解剖对位和稳定性, 提供了骨折愈合的良好环境, 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了条件。本组29 例患者均在术后1~5 d进行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肿胀消退、减少肌肉萎缩、防止关节黏连僵硬, 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

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最终目的是恢复腕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及稳定性, 为尽早开始功能训练, 减少并发症, 获得最好的关节功能创造条件。“T”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固定效果可靠, 术后并发症少, 疗效确切, 但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 而术后合理的功能训练也是手术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Dienst M, Wozasek CE, Deligson D.Dyuamic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7, (338) :160-171.

[2]荣国威, 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81.

[3]贡小英, 荣国威, 安贵生, 等.“T”型钢板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2002, 2 (40) 2:122.

[4]朱立帆, 杨惠林, 刘凌, 等.超关节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6) :484.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6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纳入标准:a) 诊断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2];b) 年龄32~65岁;c) 受伤原因为跌倒;d) 就诊时间为伤后24 h内;e) AO分型均为C型, 单一骨折, 无血管神经损伤;g) 自愿加入本研究者。排除标准:a) 骨折超过10 d者;b) 骨结核、骨肿瘤及骨髓炎者;c) 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d) 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治疗观察者。其中观察组80例, 男39例, 女41例;年龄41~82岁, 平均年龄 (63.42±10.63) 岁。左侧50例, 右侧30例。其中C1型21例, C2型34例, C3型25例。致伤原因:跌伤62例, 交通事故伤12例, 高空坠落伤6例。对照组80例, 男38例, 女42例;年龄43~84岁, 平均 (65.48±11.22) 岁。左侧49例, 右侧31例。其中C1型21例, C2型33例, C3型26例。致伤原因:跌伤61例, 交通事故伤15例, 高空坠落伤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伤侧、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臂丛麻醉后, 患者取仰卧位, 二名助手牵引固定患肢, 近端2枚固定钢针 (直径3.5 mm) 分别置于骨折近端2 cm和8 cm处, 远端2枚固定钢针 (直径2.5 mm) 置于第2掌骨的中远段。手法复位透视位置满意后上固定杆并锁定各个关节, Colles骨折锁定腕关节于掌屈尺偏位, Smith骨折锁定腕关节于背伸尺偏位, Baton骨折锁定腕关节于功能位, 固定6周。观察组先用外固定支架维持固定3周, 再改用小夹板外固定2周, 在小夹板外固定期间进行适度的腕关节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于术前、术后和术后第3周、6周、3个月摄正侧位X线片, 观察骨折复位保持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在X线片上测量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情况;根据第3个月所摄的正侧位X线片做放射学Lidstrom分级;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价。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检验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组间比较检验分析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复位维持和愈合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20个月, 平均8.3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 未出现神经损伤、钉道骨折和针孔感染病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 (3.34±0.26) 个月、 (3.47±0.29) 个月,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83, P>0.05) 。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的桡骨前倾角、尺偏角、缩短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放射学分级比较

两组的放射学Lidstrom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腕关节功能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5%和82.5%,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943, P<0.05) , 见表3。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的原因主要与肌肉的牵拉挤压有关, 手法闭合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 其原因就是两者对骨折端无牵引作用, 不能提供有效对抗肌肉牵拉挤压的力量[3]。Bales等[4]学者认为, 单纯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再移位的发生率高达76%。李京等[5]学者认为桡骨缩短是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主要特征之一, 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等远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因此治疗关键在于恢复桡骨长度及维持复位[5]。Branko等[6]学者认为桡骨远端骨折出现短缩畸形, 腕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发生改变, 出现关节功能紊乱[6]。

近年来, 出现了不少关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报道。外固定支架的治疗依据是通过外固定器的牵伸作用, 利用韧带的张力产生复位作用, 张力传至桡舟头韧带及桡月长韧带即可恢复桡骨的长度, 同时持续的牵引作用可以抵消前臂肌肉对桡骨远端骨折块产生的牵拉, 维持复位[7]。Farah等[8]学者认为, 外固定支架可以通过恢复桡骨的长度矫正下尺桡关节的解剖关系, 恢复腕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及关节功能。本研究中16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 通过术前和术后3个月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比发现, 术后3个月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远端短缩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单纯外固定支架和外固定支架联合小夹板治疗患者在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远端短缩恢复情况以及放射学Lidstrom分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外固定支架治疗解决了骨折复位后再移位的问题, 骨折复位维持情况良好。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在维持复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容易导致腕关节及手指尤其是示指关节僵硬、功能受限, 部分较严重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功能锻炼, 且较为痛苦[9]。原因与以下两点有关:a) 外固定支架固定时间一般在6~8周, 使桡骨远端的软组织长时间处于牵引的张力状态下, 缺乏功能锻炼[10];b) 第二掌骨虽然没有固定其背侧的肌腱, 但是却不可避免的固定了肌腱周围的软组织, 因此必然会影响到肌腱的正常滑动[11]。程建等[12]认为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功能恢复时间长, 痛苦大, 难度大。小夹板外固定具有能够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 本研究采取外固定支架联合小夹板外固定的方式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在外固定支架固定3周左右, 骨折相对稳定且不容易再发生移位时更换小夹板固定,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积极开展功能锻炼,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防止因关节、肌腱黏连、僵硬造成的关节功能受限。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3个月时采取外固定支架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患者的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明显的优于采用单纯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患者, 说明两种固定方式优势互补, 能在保证复位质量的前提下更早更好的恢复腕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 外固定支架能够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提供持续有效的复位维持, 小夹板能够实现骨折的早期功能锻炼, 在不同的时间段两者配合使用, 取长补短, 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Obert L, Rey PB, Uhring J, et al.Fixation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 adults:A review[J].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3, 12 (18) :1416-1417.

[2]Wei DH, Poolman RW, Bhandari M, et al.Externalfixation versus internal fixationfor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mparative clinical trials[J].J Orthop Trauma, 2012, 26 (7) :386-394.

[3]Yoon A, Grewal R.Manage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from the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J].Hand Clin, 2012, 28 (2) :135-144.

[4]Bales JG, Stern PJ.Treatment strategie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Hand Clin, 2012, 28 (2) :177-184.

[5]李京, 田禾, 周义军, 等.桥接与非桥接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 (24) :2475-2480.

[6]Branko KJ, 王簕, 杨云峰, 等.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钢板与桥接式外固定治疗的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4 (12) :1082-1088.

[7]Chen YX, Zheng X, Shi HF, et al.Will the untreated ulnar styloid fracture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unstable distal radial fractu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when 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is stable[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3, 14 (1) :186-186.

[8]Farah N, Nassar L, Farah Z, et al.Secondary displacement of distalradius fractures treated by bridging externalfixation[J].J Hand Surg Eur Vol, 2013, 12 (20) :563-567.

[9]王簕, 杨云峰.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4 (10) :893-899.

[10]黄俊明, 张光明, 王建炜, 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 2012, 33 (13) :1927-1929.

[11]刘广东, 阚世廉.98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内、外固定治疗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 2013, 42 (4) :441-443.

上一篇:监护人下一篇:移动产业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