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2024-07-18

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精选8篇)

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篇1

锁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 约占骨科骨折总数的5%, 发病原因与年龄相关, 青壮年多因车祸、摔伤和高处坠落等所致, 而儿童和老人多由低能量间接暴力导致[1]。锁骨远端骨折约占锁骨骨折的10%, 多因直接暴力所致, 患者常伴有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损害,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等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法[2], 但若治疗效果不佳, 易导致上肢功能障碍和肩关节功能受限。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治疗方法众多, 笔者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50例住院治疗的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 均为外伤所致, 其中男33例, 女17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对照组男16例, 女9例;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 (33.67±12.84) 岁;骨折原因:车祸17例, 摔伤5例, 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类型:闭合型骨折18例, 开放型骨折7例;受伤后到手术时间:4h~5d, 平均 (2.57±1.83) d。治疗组男17例, 女8例;年龄19~63岁, 平均年龄 (34.19±13.54) 岁;骨折原因:车祸15例, 摔伤6例, 高处坠落伤4例;骨折类型:闭合型骨折16例, 开放型骨折9例;受伤后到手术时间:5h~6d, 平均 (2.67±2.03) d。所有患者术前行双侧肩关节X线片正位检查, 无凝血功能异常、高血压病、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等, 术后均能接受随访,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原因、骨折类型、受伤到手术时间和既往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颈丛+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仰卧位, 垫高患肩, 头转向健侧, 固定患肢。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 即在锁骨外1/3处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暴露骨折端、肩峰和肩锁关节, 清理骨折端间血块和软组织, 骨折复位后, 将钢板置入肱骨近端前侧处, 沿肩轴方向穿入钢丝, 在前外侧交叉处用螺钉固定。治疗组给予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 即以锁骨远端内侧、肩峰和喙突为标志, 采取肩前部横弧形长约10cm左右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 暴露胸大肌和三角肌前束, 然后紧贴锁骨的上缘切开锁骨远端骨膜, 用骨膜剥离器推开斜方肌和三角肌附着处, 分离肩锁关节周围组织, 暴露骨折端、肩锁关节和锁骨远端。清除骨折端软组织和凝血块, 审查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损伤程度, 紧贴肩峰锁骨端内侧和锁骨后缘, 用电刀分离周围组织, 检查肩峰下腔。将骨折端复位, 把预弯塑形的锁骨钩钢板钩端紧贴肩峰下缘插入肩锁关节偏后方, 将钢板钩端固定于肩峰下, 然后使用螺钉固定钢板, 修复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 冲洗切口, 放置引流片, 逐层缝合。术后预防静脉滴注抗生素3~5d, 术后24h拔除引流片, 用三角巾悬吊、固定患肢。神经阻滞消退后即开始患肢功能锻炼, 如肘关节屈伸、伸指、握拳和旋转前臂等, 术后3d行主动耸肩活动, 术后7d去除三角巾, 逐步进行肩关节功能被动和主动锻炼, 术后3周行肩关节内收、外展、前屈和后伸等锻炼, 术后6周逐步恢复日常生活活动, 术后3个月起逐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和力量, 定期门诊随诊。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比较2组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 (ASES评分) 和Karlsson评价标准的疗效, 观察2组术后不良反应。ASES评分[3] (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 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包括疼痛和活动功能两部分, 总分100分, 肩关节功能与分数成正比。Karlsson疗效[4]标准, 优:肩关节活动自如, 无疼痛, 肌力正常;良: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 活动轻度疼痛, 肌力中度, 外展上举<180°;差:肩关节活动受限明显, 活动剧烈疼痛, 肌力减退明显。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6个月ASES评分比较

治疗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而术后6个月A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术后6个月Karlsson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治疗组术后残留疼痛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00%, 对照组术后残留疼痛4例, 术后内固定松动3例, 畸形愈合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1963年Neer首次描述锁骨远端骨折, 并将其分为3型, 即NeerⅠ型 (骨折无显著移位, 喙锁韧带完好) 、NeerⅡ型 (骨折移位明显, 骨折近端的喙锁韧带断裂) 和NeerⅢ型 (骨折损伤肩锁关节关节面) , 其中NeerⅡ型为临床常见的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5,6]。保守治疗移位或粉碎锁骨体部骨折, 均有较高的延迟愈合/不愈合发生率, 且骨折愈合后存在缩短或延长现象, 肌力变弱、肩下垂和肩关节活动受限, 故临床多主张手术治疗。

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易导致肩锁关节水平和垂直方向不稳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其中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传统固定方法, 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 且可有效拮抗骨折部位应力, 钢板贴附于锁骨, 对周围软组织压迫轻微。本文对照组皮肤开口较长, 术中骨膜剥离较多, 螺钉钻孔仍有损伤血管、神经的可能, 且术后可能发生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7]。锁骨钩钢板是依据锁骨解剖结构特点而设计的内固定装置, 与锁骨契合紧密, 近端覆盖在锁骨上用螺钉刚性固定, 远端钩是弹性固定, 可限制肩锁关节移动, 但相对保留肩锁关节的微动, 避免肩关节僵硬和骨质疏松, 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8]。而且, 尖钩位于肩峰后下方, 不损伤肩锁关节, 影响肩袖轻微, 降低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本文治疗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说明锁骨钩钢板治疗操作简单、损伤小, 同时A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术后影响肩关节功能小, 与余伟桂等[9]报道一致。锁骨钩钢板运用钢板强度和杠杆原理拮抗胸锁乳突肌张力, 可避免内固定松动脱落, 故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与张立宁等[10]研究相似, 由于锁骨钩钢板采用钛合金材料, 与组织相容性好, 操作简单, 术后并发症少。笔者实践中体会, 术前X线片摄影诊断准确是手术成功必不可少的影像学资料, 必要时进行CT或者MRI检查, 术中钩钢板近端固定不少于2个螺钉, 放置位置准确, 尽可能恢复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的解剖结构, 术后早期康复锻炼, 出院后定期随访等。

综上所述,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住院时间短, 骨折愈合快、疗效好, 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值得在骨科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50例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治疗组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 记录2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比较2组术后6个月ASES评分和Karlsson评价标准的疗效, 观察2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术后6个月ASES评分和Karlsson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疗效好, 术后并发症少。

关键词: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疗效

参考文献

[1]马战备.锁骨钩钢板结合克氏针治疗锁骨远端骨折26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 2013, 35 (7) :946-947.

[2]李恩琪, 袁天祥, 马宝通, 等.锁骨骨折手术治疗与并发症控制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 (20) :1350-1352.

[3]袁之木, 韩君豪, 张俊, 等.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体会[J].骨科, 2013, 4 (1) :39-40.

[4]朱义用, 崔恒燕, 蒋盘强, 等.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脱位的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伤, 2013, 26 (11) :927-931.

[5]熊志刚, 叶阳春.锁骨钩钢板和锁定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9) :837-838.

[6]郑启渔.锁骨解剖型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骨折[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1) :67-68.

[7]王冬伟.锁骨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22) :3004-3005.

[8]帅省夫, 颜希艳.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J].中医正骨, 2013, 25 (7) :67-68.

[9]余伟桂, 王晓刚, 邓卓超, 等.锁骨钩钢板疗法在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上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22) :2781-2782.

[10]张立宁, 高远, 肖红雨, 等.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2) :1218-1220.

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篇2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占急诊骨折病人总数的17%,其中关节内骨折占桡骨远端骨折的25%。腕关节是活动频率高、功能恢复要求较高的关节之一,治疗不当易导致腕关节僵硬和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容易导致医疗纠纷。我科自2009年10月——2012年9月应用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的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8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一共18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6例,年龄12-60岁,平均年龄40岁。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外伤原因:跌倒伤16例,车祸伤2例。骨折按AO分型:C1型8例,C2型10例。手术时间:急诊15例,伤后3-5d2例,伤后14 d1例。

1.2手术方法臂丛麻醉生效后先行手法整复,C臂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以一枚直径2mm克氏针于桡骨茎突经皮内固定,另一枚直径2mm克氏针由桡骨远端背侧的伸指肌腱间隙通过桡骨骨折端交叉置入,针尾折弯留于皮肤外,腕关节中立位石膏托外固定。

1.3术后处理术后予患者使用“β-七叶皂甙钠”消肿治疗3天,口服“接骨七厘片(5片/次,2次/日)”4周促进骨折愈合治疗。术后第1天即指导患者主、被动活动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术后2周将石膏外固定调整为腕关节功能位。3-4周后根据患者局部有无叩痛拆去石膏,使腕关节开始主动活动。6-8周后拔出克氏针,进一步加强腕关节功能锻炼。

2结果

术后患者X-Ray示桡骨远端短缩均小于1mm,尺偏角平均为22°,掌倾角平均为12°。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克氏针松动、断裂,无钉道感染,3例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差,出现不同程度腕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旋转时疼痛,握力下降,1例患者术后一直感腕关节强度疼痛。患者腕关节的活动平均背伸50°,掌屈53°,旋前70°,旋后75°。按Cooney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4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3.3%。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病,以粉碎性骨折为多见,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癥。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量保护骨折周围血供、减少周围软组织的剥离,满意复位骨折及稳定骨折端,进而早期功能锻炼。目前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较多: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外支架外固定。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难以维持良好的复位,容易出现桡骨远端短缩,掌倾角和尺偏角减小,继发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费用高,手术创伤大,对严重粉碎性骨折,稳定性欠佳;[1]外支架固定治疗的缺点:①维持骨折复位的能力不如板钉牢固,掌侧骨折块容易出现复位丢失;②桡神经浅支损伤可能;③关节僵硬。[2]王杰等人[3]发现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在DASH评分和降低感染发生率方面优于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在患侧手部握力站健侧百分比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差异。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有如下优点:①手术创伤小,对骨折周围血循环骚扰小,符合BO原则,利于骨折愈合;②手术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③无需昂贵的固定材料,住院费用低;④可早期功能锻炼;⑤取出克氏针方便,无需再次住院。因此我们认为该方法对于基层医院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较好选择。

参考文献

[1]倪杰.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0(10):62.

[2]姜保国,张殿英,付中国,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建议[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11):1053-1056.DOI: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0.11.013.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手术患者共25 例, 男17 例, 女性8 例;年龄21~70 岁, 平均45.5 岁。右侧18 例, 左侧7 例。按AO/ASIF分型, A3型8 例, B型12 例, C型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66 h, 平均20 h。受伤原因:摔伤18 例, 坠落伤4 例, 车祸3 例。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后, 患者仰卧, 患肢外展放于侧台, 上臂中上段置气囊止血带止血。采用桡骨远端掌侧入路, 自腕中横纹向近侧延伸, 切口一般4~8 cm长, 从桡侧腕屈肌的桡侧和桡动脉之间进入, 潜行切开腕横韧带, 注意保护正中神经, 显露并切断旋前方肌, 拉开旋前方肌暴露桡骨远端掌侧面, 直视下对桡骨远端及关节面进行复位, 使关节面平整, 恢复桡骨长度、掌倾角及桡偏角。选用“T”形锁定钢板先进行适当的预弯放于桡骨远端掌侧面, 置螺钉固定, 远端上2~3枚锁定钉, 近端上3~4枚螺钉。缝合时常规将旋前方肌缝合覆盖钢板并修复腕横韧带, 切口内留置引流管, 关闭伤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均不用外固定。术后第1天即开始主动活动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术后第2天先由健侧手辅助活动腕关节, 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向患者说明早期锻炼的重要性,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对于不合作的患者要加强教育, 锻炼时以有轻度疼痛为原则, 3个月内患肢不持重, 但允许做日常活动。

2 结 果

本组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 拍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桡骨掌倾角8°~15°, 尺偏角15°~20°, 桡骨术前短缩、腕关节脱位及半脱位均得到纠正。内固定良好无松动, 无骨折再移位, 无感染、肌腱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1], 本组优15 例, 良8 例, 可1 例, 差1 例, 优良率92%,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3。

3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骨折, 多数可手法复位。由于其骨折位置表浅, 便于手法复位, 因此对于大部分单纯桡骨远端骨折, 采用石膏或夹板外固定能取得良好效果。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不满意或复位后再移位的病例大部分为不稳定骨折, 涉及关节内的粉碎骨折也属于不稳定骨折。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特点是:a) 桡骨远端背 (掌) 侧皮质粉碎, 关节面移位大于2 mm;b) 掌倾角向背侧倾斜超过20°~25°;c) 桡骨短缩大于5 mm;d) 复位后不稳定, 易发生再移位[2]。这种不稳定骨折处理不当常致畸形愈合, 从而导致手腕活动障碍。有研究分析, 腕关节主要由桡骨传导, 占整个腕关节的82%, 如果桡骨缩短或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变小, 腕关节的轴向负荷传导将发生变化, 因此, 恢复桡骨远端骨的解剖结构对于恢复腕关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3.1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对于不稳定性骨折, 常导致严重移位、粉碎性以及复位丢失, 如A3、B、C型骨折, 用传统牵引和手法复位技术难以奏效 (或复位可以接受, 但外固定又难以维持) , 往往出现畸形愈合。近年来有作者提出桡骨远端短缩移位大于5 mm, 掌倾角改变如背侧成角大于15°和关节面不平整大于2 mm, 将严重影响腕关节术后功能恢复[3]。

3.2 关于手术入路的选择

钢板应该放在桡骨掌侧还是背侧尚无统一意见, 选择掌侧入路已经成为近年来各学者的共识。相对于背侧, 掌侧有更多的空间, 而且有旋前肌保护, 掌侧皮质厚对复位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背侧较薄, 只能提供较小的内在支撑。桡骨远端掌侧缘向背侧凹陷, 骨床较平坦有利于钢板安放, 桡骨远端掌侧软组织较厚, 旋前方肌能够覆盖其上, 术后反应小[4]。

3.3 掌侧“T”形锁定钢板固定的优点

AO锁定接骨板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角度, 从而具有角稳定性, 不需要作预弯, 角度不合适的应适当预弯。锁定钢板增强了对关节骨块的支撑, 减少了骨移植的需要, 通过钉板之间的螺纹锁定, 可有效防止骨折复位丢失或移位, 减少软组织剥离, 有效保护骨折端血运, 避免钢板下骨坏死。该板远端的3个螺钉通过钉和板的锁定, 起到钉板一体化的作用, 可以很好地维持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偏角, 并能早期功能锻炼[5], 减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不良后果。

3.4 术中注意事项

桡骨远端骨折要注意恢复关节面平整、足够的桡骨长度、合适的掌倾角和稳定的下尺桡关节, 要尽量保留骨折块的血运, 保护和修复桡腕关节囊, 以免引起腕关节失稳。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塌陷超过2 mm以上时, 91%的患者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的放射学改变。桡骨长度缩短会影响三角纤维软骨产生疼痛, 并且会造成握力和前臂旋转功能下降, 桡骨短缩, 用小剥离子撬拨复位后干骺端都有骨缺损, 均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术中应注意骨折的固定强度, 坚强固定可为早期关节功能锻炼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 锁定钢板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蒋协远, 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6.

[2]荣国威, 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73-402.

[3]顾昕, 楼列名, 李少华.钢板内固定与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 2009, 25 (2) :143.

[4]贡小英, 荣国威, 安贵生, 等.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掌侧或背侧内固定的选择[J].中华外科杂志, 2003, 41 (6) :436.

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患者38例, 男20例, 女18例, 年龄18~72岁, 平均42.5岁。骨折的原因:摔伤6例, 车祸致伤20例, 高处坠落伤7例, 暴力击伤5例;闭合性损伤27例, 开放性损伤11例。其中手法复位固定后发生再移位而手术的8例, 直接决定手术的30例。患者骨折均为新鲜骨折,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7 d, 平均4.5 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选择在桡骨远端掌侧为切口, 自腕中横纹向近侧延伸于桡侧腕肌屈肌腱于桡动脉之间间隙进入, 切口约8 cm, 注意保护好桡动脉, 正中神经。并逐层分离, 显露深层的旋前方肌, 将其纵向切开显露桡骨远端骨折及移位骨块。直视下采用牵拉结合撬拽进行复位, 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度。如关节内骨折, 根据需要部分切开关节囊, 显露骨折块并将其复位。C型臂检查恢复桡骨茎突的高度差, 尺偏角, 桡骨长度, 掌倾角, 腕掌关节等情况是否合适。选用T形锁定钢板进行适当的预弯放于桡骨远端掌侧面, 再用锁定螺钉3枚进行远端骨折块固定, 近端3~4枚。复位固定完毕, 切口冲洗, 逐层缝合伤口。

1.3 术后处理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对于严重粉碎骨折可给予石膏固定。根据患者手术伤口疼痛及耐受程度, 术后2 d进行腕关节, 掌指, 指间关节功能锻炼以利于消肿。术后2周拆线, 术后6周根据可视X线示愈合程度增加功能锻炼幅度。

1.4 疗效评判标准

根据改良的Mcbride评分和纽约顾客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3];X射线检查关节面复位情况、桡骨短缩程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情况、有无骨性关节炎的改变及并发症评价, 分为优、良、可、差4级。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纳入的38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 随访8~24个月, 平均13个月。根据改良的Mcbride评分和纽约顾客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 本组优29例, 良6例, 可3例, 治疗有效率达到93.8%。

2.2 不良反应分析

随访过程中均行X线评估, 38例患者骨折愈合均良好, 关节面平整, 内固定物无松动, 未发生骨折移位, 腕管综合证等并发症。局部骨质无异常度密, 患处大体观察未出现切口感染、屈伸指受限、内固定断裂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和交通事故的增多, 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逐渐增多, 其是距桡骨远端关节面2.5 m左右的骨折。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桡骨远端高能量损伤常导致骨折端成角, 移位, 桡骨短缩畸形, 骨质塌陷缺损, 下尺桡关节分离, 桡关节面完整性丧失的特点[4]。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远端骨折患者原理是通过将桡骨远端骨折处进行复位, 再通过锁定螺钉将其固定在钢板上。

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较多, 以往多用传统保守治疗以夹板外固定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治疗为主, 对于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 选用保守治疗能达到良好的疗效[5]。对于不稳定的骨折保守治疗后有可能发生骨折的重新移位的概率增加, 如不能及时处理, 畸形愈合后会影响腕关节功能。目前外固定支架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 部分复杂的不稳定骨折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入路有背侧和掌侧两种。掌侧入路:桡骨体前方有旋前方肌覆盖钢板, 可减少钢板对神经的刺激, 不会影响肌腱的滑动。即使骨折块向背侧移位也能获得较好的复位和固定。背侧入路在腕背侧开放骨折, 严重背侧不稳背侧边缘粉碎塌陷需植骨时应用, 并发症较多。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患者3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采用板钢内固定进行治疗, 侧切口置板, 对尺桡关节损伤的患者同时进行处理。结果 38例患者的手术效果良好, 且最终获得骨愈, 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 根据改良的Mcbride评分和纽约顾客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 优29例, 良6例, 可3例, 治疗有效率达到93.8%。结论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固定牢靠, 手术简单效果良好, 术后可以早期进行锻炼。

关键词:锁定钢板,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黄飞, 陈鸿辉, 陈瑞光, 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7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2) :214-216.

[2]李生平, 黄辉, 彭维波, 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研究[J].在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 33 (5) :653-654.

[3]陈加强, 丁振贝, 杨维章, 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 2010, 15 (6) :798-799.

[4]Tahririan MA, Javdan M, Nouraei MH, et al.Evaluation of instability factors in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J Res Med Sci.2013;18 (10) :892-896.

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篇5

关键词:桡骨,骨折,不稳定性,有限内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多发骨折, 约占全身骨折发生率的17%[1], 也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仍以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居多。此方法对大多数桡骨远端关节外的简单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但对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尤其是关节内骨折, 单纯的石膏外固定很难做到关节面良好的对位和稳定的固定, 而造成桡腕及桡尺关节骨关节炎、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卡压、顽固性腕关节疼痛等并发症[2]。随着内外固定技术的提高及人们对腕关节功能康复的要求, 近年来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提倡手术治疗的报道较多[3]。自2003年4月至2007年11月, 我们根据桡骨远端的解剖学特点, 参考AO的骨折分类及患者骨质疏松等因素, 采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 例, 男18 例, 女21 例;年龄21~70 岁, 平均43 岁。左侧12 例, 右侧27 例。按AO桡尺骨远端骨折分型, B3型 (掌侧Barton骨折) 3 例、C1型 (桡骨关节面及干骺端骨折简单的完全关节内骨折) 23 例、C2型 (桡骨关节面简单骨折, 干骺端粉碎的完全关节内骨折) 9 例及C3型 (桡骨远端粉碎的完全关节内骨折) 4 例。

1.2 手术指征及术式的选择

对B3及C1型骨折在闭合复位不满意时首选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对C2和C3型骨折, 关节面阶梯超过2 mm时首选切开复位“T”型钢板加螺钉固定, 根据术中复位的满意情况决定是否加克氏针内固定。此外考虑受伤肢体的肿胀情况及全身对手术的耐受情况。本组单纯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27 例、“T”型钢板螺钉内固定7 例、钢板螺钉加克氏针内固定5 例。

1.3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仰卧位, 患肢外展于手外科侧台上。一般行腕部桡背侧切口, 近端始于桡骨茎突以上5~7 cm处, 远端达桡腕关节后向背侧呈“L”形切开。在桡侧腕长短伸肌肌腱与拇长伸肌肌腱之间切开伸肌支持带, 将桡骨腕长短伸肌肌腱向桡侧、拇长伸肌肌腱向尺侧拉开, 充分显露桡骨背侧关节面及骨折断端, 包括断端近侧3~5 cm桡骨, 沿此切口可显露桡骨背侧的全部关节面, 且可充分探查掌侧的碎骨块。然后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 复位时注意桡骨远端的长度及其掌倾角和尺偏角。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 调整并确定桡骨远端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后进行克氏针固定或根据骨折线的部位选择适当长度的斜“T”型钢板置于桡骨远端的背侧, 长度选取的标准是骨折近端骨干上可拧入3枚螺钉。钢板放置时注意远端应在桡骨关节缘近3 mm, 桡骨远端Lister结节影响钢板置入时可将其部分切除。对掌侧Barton骨折, 行桡骨远端外侧切口, 在桡腕关节面水平向掌侧弧形切开, 将板钉置于桡骨远端的掌侧, 如骨折端不稳定, 可用2~3根克氏针进行内固定, 固定完成后伤口内留置引流条, 关闭伤口。术后辅以石膏托外固定者28 例。

1.4 术后治疗

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5~7 d。有石膏托固定者3~4周骨折临床愈合后拔出克氏针, 进一步加强腕关节活动及肌力锻炼, 一般需12周。“T”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1 d即可行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的主动活动, 包括拇指的屈伸活动。早期功能锻炼是骨折康复的重要步骤, 具体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取决于复位固定的牢固程度。

2 结 果

34 例患者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4~18个月, 平均6.2个月。腕关节活动范围:桡偏平均21° (10°~30°) , 尺偏平均31° (18°~45°) , 伸平均50° (35°~70°) , 屈平均55° (35°~70°) 。按改良Green和Shea标准评估, 优34 例 (87%) , 良4 例 (10%) , 一般1 例 (2.6%) , 优良率为87%。X线片显示所有桡骨骨折全部愈合, 2 例桡骨短缩2~3 mm, 5 例患者存在轻度的下尺桡关节分离但均无症状, 1 例患者术后16个月X线检查发现桡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改变, 6 例外旋时活动受限, 外旋角为45°~70°, 并有疼痛。患者对术后腕关节功能满意者32 例 (82%) , 可以接受者6 例 (15.4%) , 不满意者1 例 (2.6%) 。1 例不满意患者为C3型骨折术后关节面不平, 活动受限并伴有疼痛。

3 讨 论

对于一般的Colles和Smith骨折, 整复后采用石膏外固定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但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和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 普通的外固定难以维持良好复位, 从而导致桡骨远端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关节面不平整等, 继发疼痛及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4]:桡腕关节的轴向载荷主要有桡骨传导, 占全腕关节的82%;没有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为11%;而涉及关节面骨折的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接近40%。因此, 提示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 应尽可能达到或接近解剖和力学结构的恢复。对于难以复位和复位后无法保持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是有必要的。Jupiter等[5]认为关节面移位大于2 mm时即有切开复位的指征。切开直视下整复可以达到准确复位, 复位后的固定可以根据骨折端的稳定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钉板内固定和克氏针固定均有报告。本组病例中对复位后桡骨远端骨块可打入松质骨螺钉并维持骨质完整性的尽量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这样能获得足够的稳定性, 具有疗效好、固定方法简便、并发症少、对固定器材没有特殊要求等优点, 并在稳定的内固定基础上, 使骨折断端不广泛剥离, 对血运破坏小, 有利于骨折愈合。桡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骨折粉碎严重, 复位后采用“T”型板钉固定, 用螺钉和克氏针维持相对稳定后加强固定, 如有桡骨茎突骨折的应另加克氏针固定。Colles骨折采用背侧入路, Smith和Barton骨折采用掌侧入路, 严重粉碎性骨折采用桡骨外侧入路同时显露桡骨掌、背侧。有关这组病例的远期疗效及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还有待于长期追踪随访。根据本组病例的治疗结果, 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按其重要程度应为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尺偏角及掌倾角恢复。桡骨的短缩将导致腕关节活动度显著下降及活动时疼痛, 这是影响腕关节功能最主要的因素, 有文献报道[2,6], 结合植骨或外固定支架能有效控制桡骨长度。关节面的不平整是关节活动时疼痛的原因, 一方面导致关节活动度的下降, 同时也是形成创伤后关节炎的主要原因。尺偏角在整复时较易复位, 其角度减小的现象少见。掌倾角的减小对腕关节的掌屈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但掌倾角的减小一般不会对腕关节功能形成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纪亮, 许建中.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16) :1260-1262.

[2]张长青, 苏振川, 李根群, 等.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治疗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6) :358-359.

[3]Dienst M, Wozasek GE, 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7, (338) :160-171.

[4]Kazuki K, Kusunoki M, Shimazu A.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the radial carpal joint measured with a den-sitometer designed for pressure sensitive film[J].JHand Surg (Am) , 1991, 16 (3) :401-408.

[5]Jupiter JB, Lipton H.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3; (292) :48-61.

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篇6

关键词:不稳定骨折,桡骨远端,锁定板,植骨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 其发病率高, 特别是老年女性患者, 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 骨质疏松, 骨折发生率更高。笔者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 共诊治桡骨远端骨折276 例, 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243 例, 对于严重不稳定的骨折患者, 行手术切开复位斜“T”形锁定接骨板固定33 例, 手术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手术患者共计33 例, 男18 例, 女性15 例;年龄22~68 岁, 平均47.4 岁。右侧22 例, 左侧11 例。按AO分型, 2.3B3型12 例, 2.3C2型9 例, 2.3C3型12 例。所有手术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 发生再移位而手术9 例, 直接决定手术24 例。摔伤22 例, 坠落伤4 例, 车祸6 例, 高空坠物砸伤1 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采用桡骨远段掌侧henry切口, 自腕中横纹向近侧延伸, 切口长一般7~9 cm, 从桡侧腕屈肌的桡侧和桡动脉之间进入, 将旋前方肌从桡骨的止点纵向切开, 显露桡骨远端的骨折。根据骨折移位采用牵拉复位, 用手外科剥离子将骨折块向远端推移复位。与桡骨远端相连的韧带和关节囊尽量保留, 我们采用7号注射针头穿刺桡腕关节腔确定关节腔的位置, C型臂透视确定桡骨长度的恢复, 关节面的平整度, 掌倾角和尺偏角的恢复。恢复后从桡骨茎突和桡骨远端尺侧打入交叉克氏针临时固定, 所有患者均取髂骨或用同种异体骨植骨以支撑桡骨远端骨折后的骨缺损, 以防长度的丢失。对背侧缺损明显的患者, 在背侧lister结节处作2~3 cm的小切口, 牵开伸指肌腱后予以植骨。33 例患者采用背侧切口植骨14 例。选用的“T”形锁定钢板先进行适当的预弯, 根据穿刺针所确定的关节腔位置确定锁定钢板的大体放置位置, 滑动孔临时固定, C型臂透视下确定锁定钢板的准确位置, 上紧滑动孔。远端上2~3枚锁定钉, 近端上3~4枚螺钉。缝合时常规将旋前方肌缝合2~3针。对固定后稳定的年轻患者, 支具保护下功能锻炼;老年患者, 因骨质疏松, 术后常规石膏功能位固定2~3周, 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的患者, 石膏固定3~4周。

2 结 果

所有患者术后2~3 d常规复查X线片, X线表现为桡骨长度较尺骨茎突长0.7~1.5 cm, 掌倾角7°~15°, 尺倾角15°~25°, 桡腕、下尺桡关节位置良好。术后1个月复查33 例, 术后3个月复查27 例, 术后1年随访25 例。其骨折及内固定均未见再移位。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1]评定, 优18 例, 良5 例, 可2 例, 优良率92%。

3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 尤其好发于老年女性患者。以往分类为Colles、Smith及Batton骨折等, 现在按照AO原则, 统称为桡骨远端骨折。老年人因为骨质疏松, 摔倒后手掌撑地, 易发生这种骨折。按AO原则对桡骨远端骨折行稳定性的判断, 以下情况为为不稳定骨折:a) 背侧粉碎的范围超过掌背侧的50%;b) 干骺端掌侧骨折粉碎;c) 原始骨折移位 (横向移位) 大于1 cm;d) 原始骨折缩短大于5 mm;e) 关节内骨折;f) 合并尺骨骨折;g) 严重的骨质疏松[2]。对于A1、A2型骨折, 一般可以通过手法复位, 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A3型骨折, 因干骺端粉碎, 手法复位后有可能因为支撑力不够而发生再移位。对于B型骨折, 为涉及关节内的骨折, 要注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桡骨的长度。对于C型骨折, 因其关节面粉碎, 手法复位的难度相对要大, 而且缺乏有效的支撑, 手术的可能性更大。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笔者的经验, 80%以上的骨折可以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老年患者, 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 因骨质疏松明显, 骨折后往往粉碎重, 移位大, 但由于其年龄大, 对功能要求不高, 因此, 即使其复位没有达到AO的复位要求, 亦很少手术。中青年患者, 对功能要求高, 对骨折的复位要求也高, 要尽可能地早期功能锻炼, 以更好的恢复功能。对没有达到AO复位原则的中青年患者, 应尽早手术治疗。对于植骨问题, 我们组的所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病例全部进行了植骨。所有手术病人骨折均粉碎重, 桡骨短缩, 用小剥离子撬拨复位后干骺端都有骨缺损, 均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植骨一般可以通过掌侧切口进行植骨。对于桡骨远端背侧骨缺损明显的, 通过掌侧进行植骨, 易出现植骨不平植骨量不够, 或植入腱鞘内或腱鞘间。植骨量不够可发生桡骨高度的丢失, 掌偏角减小甚至反张。对于这种病例, 我们的经验是同时在背侧沿lister结节作一个2~3 cm的小切口, 进行植骨, 创伤较小, 植骨安全可靠。有人认为, 桡骨远端骨折, 如果前后柱高度同时丢失, 应前后路双钢板固定。我们的经验是如果前后柱高度同时丢失, 采用背侧小切口进行植骨, 植骨量足够, 并压紧压平, 掌侧锁定板固定, 同样可以达到前后柱都稳定的效果, 而且可以减少后路的损伤和患者的经济负担。锁定接骨板按照设计, 为内固定支架, AO锁定接骨板一般都有一定的角度, 不需要作预弯, 角度不合适的应适当的预弯, 该板远端的3个螺钉通过钉和板的锁定, 起到钉板一体化的作用, 可以很好地维持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偏角, 并能早期功能锻炼[3]。对螺丝钉的长度选择要合适, 宁短勿长, 螺丝钉过长可以造成伸肌腱的磨损, 引起伸肌腱的腱鞘炎, 甚至可引起肌腱断裂。一般远、近端各2~3枚锁定钉即可。

桡骨远端骨折可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 在临床上可以通过体检发现尺骨茎突弹起、有压痛, X线片显示尺骨茎突骨折及下尺桡关节脱位等来确诊。下尺桡关节损伤引起的下尺桡关节不稳和下尺桡关节炎是远期腕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桡骨长度的丢失, 使得尺骨相对过长, 可引起尺骨撞击综合征, 也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因此术前要仔细检查患者, 认真阅片, 对严重骨折患者, 可以用CT扫描和重建, 以利于术前更准确地了解骨折和脱位的情况, 术中应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 确定桡骨长度、下尺桡关节复位以及掌倾角、尺偏角的恢复, 对下尺桡关节有损伤的患者, 常规予以石膏固定3~4周, 可以有效的减少术后疼痛和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Fernandez DL, Jupiter JB.Fracture of distal radius:Practical approach to mangement[M].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96:145-151.

[2]王满宜, 杨庆铭, 曾炳芳, 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358.

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桡骨远端不稳定闭合性骨折患者共88例, 其中男40例, 女48例。平均年龄 (52.9 ±8.7) 岁。右侧46例, 左侧42例。摔伤42例, 坠落伤23例, 车祸伤20例, 高空坠物砸伤3例;Colles骨折48例, Smith骨折25例, Barton骨折15例。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 因再移位而选择手术者 56例;直接选择手术者32例。患者平均掌倾角 (-9.4±12.9) °, 平均尺偏角 (4.1±3.9) °, 桡骨平均短缩 (5.2±4.0) mm。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患肢外展进行手术前备皮, 无菌, 臂丛神经进行阻滞麻醉, 止血等处理。取桡骨远端掌侧入路, 于桡侧腕屈肌外侧做“S”型切口自掌长肌腱桡侧进入, 掌横韧带沿肌腱方向止于远侧腕横纹皮肤切开 6~8cm。为保护正中神经、桡动静脉, 向尺侧牵引桡侧腕屈肌腱、正中神经和拇长屈肌, 显露旋前方肌之后, 可以再旋前方肌远侧边缘作为放置钢板的参考线。切断桡骨的中外侧线上部分旋前方肌, 显露骨折部位并清理骨折端血肿。骨缺损严重患者可行植骨, 供体可取自体髂骨、人工骨、异体骨。整复骨折, 恢复桡骨长度、茎突高度。恢复生理掌倾角、尺偏角的角度范围, 恢复关节面平整、关节面解剖位置。利用舟骨、月骨的模板作用持骨钳固定关节内骨折。用克氏骨针临时固定不稳定骨折, 之后安放长度合适的T型锁定钢板, 检查各部位长度、角度情况是否合适, 再在钢板远端距桡腕关节面近侧3mm处用锁定螺钉行远端骨折块固定。此处应该注意远端锁定钉拧入时的尺度, 不能进入腕关节间隙。定位器引导下固定远端松质骨区, 动力加压孔固定近端骨干。恢复桡骨远端骨折块生理的解剖位置并维持之。术后行止血、引流、缝合等处理。是否采用石膏外固定要按照术后患者骨折部位固定的稳定情况决定。本次共有8例患者加用石膏外固定, 术后补充营养并且对症治疗, 口服药物以促进骨生长, 预防感染, 配合积极护理, 术后1天拔除引流条。在考虑患者手术伤口的疼痛耐受程度的基础上选择锻炼方法, 术后肢体功能锻炼:第1天, 嘱患者家属对患者行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被动或者主动屈伸运动;第3~4天后, 根据患者情况嘱患者家属适度腕关节被动屈伸活动;第7天后嘱患者主动锻炼腕关节;大约1个半月以后情况允许时可让患者进行负重锻炼。随访所有患者术后18个月, 多次复查 X 线片。

2 结果

所有患者18个月后均达到骨性愈合, 检查无并发症发生。复查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指标, 术前桡骨短缩、腕关节脱位情况均得以纠正。平均掌倾角 (11.7±4.1) °, 尺偏角平均 (16.6±3.1) °。术后疗效评价按照Dienst[2]功能评估表评定, 其中优79例, 良5例, 差4例, 优良率为95.5%。

3讨论

虽然桡骨远端骨折使用传统的石膏固定的方法既有效又经济, 但是对于不稳定骨折应用石膏固定出现的种种并发症和后遗症 (骨关节炎、疼痛、活动受限、正中神经卡压等) 不仅仅给患者身体带来痛苦还影响患者生活, 这说明仅仅依靠石膏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更好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和固定方法[3]。

采用锁定钢板固定的优点有: (1) 在于掌侧入路可避免背侧肌腱的刺激、磨损、断裂等并发症; (2) 不破坏背侧血运, 符合BO理念, 利于骨折愈合; (3) 不会导致掌侧肌腱刺激、磨损等并发症; (4) 钢板与屈肌腱之间有旋前方肌相隔较少直接接触。

手术中的心得体会: (1) 桡骨长度缩短会造成疼痛、握力、旋转功能下降, 应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来减小或者消除桡骨短缩; (2) 如果骨折块难以维持正常的骨解剖结构, 可以将临时固定的克氏针留存作为放好以后的钢板螺钉辅助固定物[4]; (3) 复位后骨折端骨缺损可先用松质骨填塞, 其表面用修剪而成合适的皮质骨块覆盖于缺损的骨折表面之后用螺丝钉固定。

所以,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比传统的单纯石膏固定疗效更为确切, 并且减少了传统固定发生的多种并发症, 临床上必要时配合传统石膏固定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高栩泽.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2例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5) :117-118.

[2]DIENST M, WOZASEK GE, SELIGSON D.Dynamicextre-mal fixation for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 orthop, 2010 (338) :160.

[3]王晓明, 刘海岩.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新进展[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11, 6 (11) :35-36.

锁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5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16例。男10例, 女6例;年龄20~65岁;左侧6例 (6/16) , 右侧10例 (10/16) 。Barton骨折6例 (6/16) ,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0例 (10/16) 。车祸伤3例, 骑自行车摔伤5例, 行走时摔伤8例。A O分型:A 3型2例, B 2型1例, B 3型3例, C 1型5例, C 2型3例, C 3型2例。合并高血压3例, 胫腓骨骨折1例, 脾破裂1例。病程2~7天。1.2手术方法手术时机为伤后1周内, 肢体无严重肿胀。手术步骤:于前臂远段的掌面桡侧做一5 c m长纵形切口, 在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间隙进入, 将旋前方肌止点切断向内翻向尺侧, 并保护正中神经及其他肌腱, 显露桡骨。轻柔撬拨复位后, 使用锁定钢板固定。首先在骨折近端钢板滑动孔打入l枚普通螺钉, 在不拧紧情况下调整复位位置。远端打入3枚锁定螺钉固定远端骨折块, 近侧使用2枚锁定螺钉固定钢板, 最后拧紧最初打入的普通螺钉。通过直接观察和前后位、侧位X线片证实骨折已复位, 关节面已恢复, 闭合伤口。术中注意避开骨折线放置螺钉。

1.3 术后处理

除1例因远侧端骨块较小, 钢板固定不够牢固而加用石膏托保护3周外, 其余均未用外固定, 术后第二天起活动手指及肘、肩关节。

2 结果

随访1~2.5年, 平均1.5年。本组16例, 骨折全部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为10.2周。术后功能恢复参照1990年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1]:优9例 (9/16) , 良6例 (6/1 6) , 可1例 (1/1 6) 。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 无感染、钢板断裂、螺钉松动、神经血管损伤、腕关节僵硬及骨折再移位。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部分累及桡腕关节面, 特别是桡骨远端掌侧关节面移位、塌陷。闭合复位因难以正确复位塌陷的关节面, 而造成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受限。腕关节骨性结构正常解剖关系, 即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为10~15°, 尺偏角2 0~2 5°, 桡骨茎突长于尺骨茎突约1 2 m m。目前可接受的复位标准是桡腕关节分离<2 m m, 背侧倾斜角<10°, 桡骨短缩<5mm[2]。多数学者主张, 对于累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以恢复关节的解剖完整性, 获得良好的腕关节功能[3,4]。以往采用撬拨复位多枚克氏针内固定、传统T型钢板固定等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对部分骨折较粉碎、骨折线远端含关节面的骨块较小或伴骨缺损的患者, 常因内固定的稳定性不够, 影响了手术疗效。因此, 如何良好复位骨折并予以稳定固定是避免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发生桡骨短缩畸形、掌倾角变化、关节面不平, 并最终解除腕关节疼痛、恢复腕关节良好功能的关键[5]。

锁定加压钢板通过在螺钉头和钢板上钉孔内增加螺纹和钢板间达到锁定的原理, 使钢板、骨通过螺钉的角组成稳定的框架结构。螺钉和钢板间的锁定结构避免了因螺钉松动导致钢板对骨折固定力的丧失, 保证了钢板对骨折的固定作用。通过锁定螺钉对骨折线远端较小的骨折块进行固定, 大大减少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复位丢失、畸形的发生, 疗效较好。本次临床观察表明, 应用桡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效果满意, 且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

[1]Fernandez DL, Jupiter JB.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a practical approach to management[M].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96:145-151.

[2]宁伟宏, 吴争鸣, 李文伟, 等.交叉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5例报告[J].实用骨科杂志, 2001, 7 (4) :276.

[3]张殿英, 姜保国, 傅中国, 等.斜T形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4, 20 (1) :24-26.

[4]姚勐炜, 樊天佑, 杨安礼, 等.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2, 5 (3) :191-193.

上一篇:决策树技术下一篇:和谐宜居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