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人

2024-05-14

监护人(通用12篇)

监护人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在校大学生多为已满18周岁的成年人, 具有全完行为能力, 原则上父母的监护权和抚养义务随之终止, 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却使其难以自给。现行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仅规定“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 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却未对成年在校大学生和仍在性质相当于高中的职业学校就读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子女”作出说明。司法实践中各法院按照对“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正常生活”的不同理解裁判扶养费案件, 导致同案不同判和诉求鲜得支持的现象屡屡发生。

原因在于相关法律的缺位使此类案件的审判和当事人的诉求陷入了法理与情理的两难境地:一方面, 法律未明确规定正在就学的成年子女仍可以请求扶养费, 法院依法裁判符合法理精神;另一方面, 由于身份和谋生技能的制约, 在校大学生难以自谋生存, 父母在能力范围内给予帮助既符合人理伦常也不违背法律。因此, 在我国现有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下尽早确立非监护人扶养制度, 调和因法律规定不明引起的法理与情理之冲突, 是解决成年在校大学生或类似情形子女扶养费请求权问题的关键。

二、《婚姻法司法解释 (一) 》第20条的缺陷分析及

(一) 成年在校大学生在客观上无法维持正常生活

《婚姻法》第21条第1、2款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 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婚姻法司法解释 (一) 》第20条进一步明确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 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却未提及因学业、生活负担过重等非主观因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在校成年大学生是否属于“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已成年, 与未成年人相比在知识储备、谋生技能、自主能力等方面都大幅度提高, 理论上应该且能够独立生活, 但沉重的课业压力使其难以学习、工作兼顾, 而且兼职所得对日渐高昂的生活、学习费用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虽然高校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 银行、政府、高校等机构提供的助学贷款, 社会企业或个人向贫困生捐助的奖助金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定资金, 但毕竟助学岗位数量有限、贷款和奖助金要求颇高, 并需要提供贫困证明, 只能惠及少数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 从而将那些家境并不贫困但父母拒绝继续扶养的成年大学生拒之门外。①因此, 现实因素使得在校大学生有完全独立生活能力只是特例, 他们与未继续高等教育且能独立生活于社会的成年子女不同, 仍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在立法时不能仅凭年龄或学历程度来推定所有高校就读的成年子女均具备完全独立生活能力, 而应根据子女的实际学习生活状况来确定父母是否继续履行扶养义务。这在瑞士、法国、美国等国家已有先例可循, 例如《瑞士民法典》第277条规定: (1) 父母的抚养义务至子女成年时终止。 (2) 子女此时尚未完成合理教育的, 父母得在其条件许可的限度内, 继续履行抚养义务。②鉴于我国的教育和就业现状, 把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划定在“合理教育”的范围之内毋庸置疑, 它提供现代人立足于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法国民法典》第371-2条则规定:父母各方均应当按照其本人的收入以及另一方的收入和子女的需要情况, 分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用。这一义务不随子女成年而当然停止。此处所谓“不随子女成年而当然停止”则包括成年子女丧失劳动能力和还需要继续受教育两种情形。③

(二) “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的范围过窄

司法解释将“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作为“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教育程度分界点的划分方式因忽视了我国的教育实情而有失偏颇, 现实中存在大量年满18周岁的公民仍在高中就读的情况。而且, 我国教育体系复杂, 除了义务教育、高中、高等教育等传统教育模式之外还存在如高考复读培训班, 职业高中及国家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其他教育方式和机构, 单纯的将“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界定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做法难以与其他现实存在的教育方式做出定位比较, 不利于子女权益的保障。④因此, 为确保不能独立生活子女的权益, 使其身心健康、才能、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应该适当扩宽该条的学历认定范围, 将大学本科和其他与高中性质相当的学历也纳入其中。

(三) 判定“不能独立生活子女”应采用复合标准

目前我国已满18周岁的成年人, 一部分已经就业, 一部分正在求学, 对后者父母应继续扶养, 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的判定标准过于单一导致成年就学子女在维权路上举步维艰。因此, 笔者主张用复合标准判定成年子女是否有独立生活能力, 避免仅以年龄或学历作为单一标准所带来的弊端。先以年龄作为区分基础, 再以受教育或就业状况加以判定:若成年且就业, 则父母无须继续扶养;若子女仍在接受高等教育或与高中类似教育, 则推定其尚不能独立生活, 父母仍需履行扶养义务, 至其有独立生活能力为止。

三、建立非监护人扶养制度

(一) 法理基础

父母子女关系经历两个阶段:在子女成年之前, 基于亲权关系,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无条件地照顾, 从身体到精神, 从社会到经济, 目的不仅在于维护子女的权益, 更为了促进子女在体力和能力上的发展, 从而帮助子女实现人格上和经济上的独立;子女成年,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变为一般血亲关系, 同时保留了一些父母责任的影响, 特别是当成年子女和父母住在一起, 或在经济上尚未独立时。⑤

德国家庭法认为照顾和教育子女虽至关重要, 但并非唯一的实现父母责任的方式, 父母责任还体现在与子女交往、经济上的保障等方面。父母责任构成各种具体义务的上位概念,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子女成年之后父母仍承担扶养义务。⑥我国亦可借鉴此理念, 以是否承担全部父母责任作为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和非监护人扶养制度的分界点。子女尚未成年时, 父母对其监护, 承担全部父母责任;成年后, 若子女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 则父母承担的义务由无条件的亲权抚养义务转化为有条件的亲属权上的扶养义务。此时, 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监护人, 而是权利义务范围较窄的扶养人:父母只为成年子女的生活、教育等必要费用“买单”, 不再对其进行父母照顾, 更不用承担替代法律责任, 从而实现父母责任。但因成年子女有自谋生路的义务, 当子女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时, 应当及时终止父母的扶养义务。

(二) 具体制度建议

1.被扶养人。非监护人扶养制度权利主体的扩充可以通过完善《婚姻法司法解释 (一) 》第20条来实现, 将尚在接受大学教育的成年子女及相似情形的成年子女列入“非因主观原因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范畴, 使其成为非监护人扶养制度的权利主体, 从而为成年就学子女索要扶养费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2.扶养条件。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是无条件的, 而父母对成年子女和其他亲属间的扶养义务则必须以义务人有给付能力为条件, 即如果义务人自己尚不能“自给有余”, 则免于履行义务。我国可参照《德国民法典》1603条:“在考虑到其他义务的情形下, 不妨害其生计就不能给与扶养费的人, 不负扶养义务”⑦的规定, 将承担扶养义务的前提条件明确为:以不使扶养义务人因履行扶养义务而陷入生活困境为前提, 否则免除扶养义务。

3.抚养程度。扶养程度即应向权利人提供扶养至何种水平、标准。非监护人扶养制度中的权利人成年且未丧失劳动能力, 理论上应独立生活, 因正在求学而仍需父母扶养, 但也应扶养的程度, 以免过度加重父母经济负担。扶养程度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需要和义务人的经济能力综合确定。实际需要是以正当并且必要的需求为标准, 经济能力, 是以能够负担为标准。⑧笔者认为, 非监护人扶养制度下的扶养义务窄于监护制度中的抚养, 仅限于对学业和必要生活在经济上的支持, 具体为: (1) 生活必须费用, 包括起码的生活费和患病时的治疗费用。 (2) 高等教育费用或职业培训费。 (3) 扶养费用的减免事由, 综合考虑子女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收入等情况, 酌情减少父母支付数额;若子女在求学期间收入高于父母或足够自给自足, 则父母可以停止给付扶养费。

4.协作义务。成年子女和父母双方有终生相互帮助和体恤的义务, 父母的继续扶养行为是帮助和体恤原则的最佳体现。从权利义务平衡和尽孝的角度来看, 成年在校子女应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履行一定的劳务帮助义务, 在部分减轻父母劳累, 让其在情感上得以欣慰的同时也可使子女体会父母的辛劳, 增强家庭责任感, 而不至于养成懒惰的习惯。在分配家务劳动时, 必须考虑子女的学业负担和业余生活需求, 这一点自不待言。⑨

5.扶养中止。非监护人扶养制度, 是父母基于血缘亲情对子女的继续养育, 若成年子女实施有伤亲情的行为, 使父母情感严重受挫, 或子女已经不满足继续被扶养的条件, 则应中止扶养。笔者建议, 以下情形可中止扶养: (1) 权利人对义务人之人身实施伤害行为, 未达到可被谅解的程度或被判处刑罚的。 (2) 在扶养成年子女一段时间后, 扶养人生活陷入困难, 尚不能自给有余, 难以继续支付扶养费用的。 (3) 子女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等收入高于父母收入, 且情况较稳定, 完全有能力自给的。 (4) 成年子女在完成教育一段时间后, 本可以就业, 却出于懒惰或依赖思想而“啃老”, 骗取父母的经济支持的。应注意适用此项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毕业生留足合理的求职时间。

注释

11 杨波.论成年在校大学生对父母的抚养费请求权[J].行政与法, 2012, 5:129.

22 殷生根, 王燕译.瑞士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193.

33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346.

44 周明晶.成年子女的高等教育费用是否应纳入抚养费[J].法律适用, 2005, 11:91.

55 [德]迪特尔.施瓦布.德国家庭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260.

66 [德]迪特尔.施瓦布.德国家庭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261.

77 陈卫佐.德国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427.

88 杨立新.杨立新民法讲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360.

99 [德]迪特尔.施瓦布.德国家庭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307.

监护人 篇2

我愿意履行以下监护人的职责:

一、督促该生不做来华学习目的以外的活动,并保证遵守中国的法律。

二、督促该生努力学习并遵守贵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督促该生按时缴纳各项费用,该生不能支付有关费用时,由我负责支付。

四、负责该生在贵校学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处理工作。

五、我将承担照顾和管理该生的学习与生活。学生在校外发生的一切问题由我负责。

监护人情况:

国籍: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

监护人签字:

年月日

1、此保证书必须公证。

2、监护人应及时来校面谈学生情况。

3、如学生与监护人不在一起居住学生必须立即返回学校宿舍,否则按劝退处理。

当好父母的监护人 篇3

怎么着火的呢?在我的追问下,母亲终于红着脸道出了原委。原来,她将土豆炖在煤气灶上,看要好一段时间才能熟,便去客厅看电视了。刚好电视里演着母亲最爱看的韩剧《七公主》,她很快就被剧情吸引住了,完全忘了还在开着煤气煮东西呢。

60多岁的母亲,确实给我们添了不少的麻烦。半年前,她因为出门忘了关门,我丢了一台新买的手提电脑,3个月前,她因为忘关水龙头就出去打牌,等我回到家时家里是水漫金山,把楼下住户的楼板都浸湿了,害我赔了别人不少的装修费,一个月前,母亲又因为横穿马路,受了轻伤。

有时候气极了,我忍不住跟母亲报怨,她却常常不作声,但有一次,母亲发了很大的火:“你现在是不是翅膀长硬了,就嫌我了,你父亲走时家里那么穷困,我要不是为了你能健康长大,随便找户人家都能过个好日子。”我知道,父亲走时,我才5岁,母亲为了我,坚持不改嫁,她说她要做我的监护人,要看我长大才行。

我小时候调皮,又常生病,成绩还很差,给母亲添了不少的麻烦,但她从没有放弃我,相反,我在母亲那里得到了比常人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想到这些,我惭愧不已。也许是我深深地伤了母亲的心,一连几天,她都避开我,尽量不跟我说话。我终于明白,儿女是母亲掉下来的肉,别人可以伤她,但就是做儿女的,真的不能讲一点重话。

我和妻子商量,在家里,尽量用温言软语与母亲交谈,出去办事,要嘱咐母亲记得关门关窗,按时吃饭,喝药,走路牵着她的手,陪她聊她最感兴趣的“当年勇”,还要给她买漂亮的新衣服,生活中多夸奖她,肯定她的成绩与功劳,让她觉得她是我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我要像她小时候待我一样,细心、耐心、用心,陪她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监护人,长大了,我们要做好父母的监护人,孝,就从这充满爱的“监护”开始。

监护人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8岁~15岁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发放给留守儿童,测试后回收。发放了150份问卷,收回了125份,其中有效119份,回收有效率为79.33%。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简称EPQ),该问卷为英国心理学家Eysenck与其夫人所编制,本研究采用的是龚耀先的修订版,问卷包括4个分量表,即精神质量表(P)、内外向量表(E)、情绪稳定性量表(N)、效度量表(L),量表采取是非题的形式,受试者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即可[3]。如果答案与规定的相符,便计1分,否则计0分。P量表分数低为正常;E量表分数越高,表明外倾向性越明显;N量表分数越高,则情绪越不稳定;L量表即掩饰分量表,检测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分数高说明说谎倾向越明显。

1.2.2 统计学方法

原始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见表1)

表中显示了4个量表的平均值,以平均值为基数,根据4个量表的得分来判断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P量表若分数高于平均值,儿童表现古怪、孤僻和有麻烦。E量表若分数低于平均值,儿童表现为安静离群、不喜欢与人交往、保守。N量表若分数较平均值高,儿童表现为焦虑、紧张、易怒等。L量表分数高于平均值,则说明有掩饰倾向。

2.2 监护人是否受留守儿童的喜欢对儿童心理产生的影响情况(见表2)

表2显示,是否喜欢监护人在N(情绪稳定性)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L量表得分无差异。不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N量表得分要高于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说明不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更易焦虑、紧张、易怒,对各种刺激反应过于强烈。

2.3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督情况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见表3)

表3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在E量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与受到监护人监督的儿童相比,没有被监督的儿童E量表得分要低,他们内向、好静,除了亲朋好友,对一般人相对冷淡。

3 讨论

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是否喜欢监护人与监护人对儿童的监护情况都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影响。与不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相比,喜欢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情绪稳定,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弱,即便激起了情绪也很快会平静,有时生气也是有节制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本来就引发了孩子的“亲情饥渴”,若将孩子托付在孩子不喜欢的监护人家中,必然会引起情绪的波动。随孩子年龄的增长,可能还会出现逆反心理,由不喜欢监护人可能转变为厌烦,甚至犯错误,不利孩子人格的发展。

结果显示,监护人对孩子的监护情况可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如果监护人经常监督孩子,使孩子也有种被重视的感觉,通常这些孩子要比被忽略的孩子外向,爱交际,朋友多,随和,乐观。可是在农村,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或者说是没有这种意识,加之父母长期在外,可使孩子感觉自己好像受到了冷落,从而使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到了影响。

精神分析家认为,成人的性格特征由婴儿时期的各种经验决定,人格形成可以追溯到儿童的早期经验,而早期经验里最重要的就是亲子关系。因而亲子关系的缺失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4]。如果父母在孩子越小时外出打工,越可导致亲子关系缺失,而且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也使得孩子需要很长时间加以适应,这必然会影响儿童心理发展,为使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最好是父母都不外出打工。如果父母必须外出打工,最好是将孩子寄托在孩子喜欢的且又负责的监护人家中。研究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的是一个外向稳定型(又称多血质)孩子,他们开朗、健谈、活泼等。而在相反的环境下则有可能培养出内向不稳定(又称抑郁质)的孩子,这些孩子寂静、不善社交、保守、悲观、抑郁等。此外作为孩子的家长,父母在外打工时要与孩子保持定期联系,如打电话、写信等,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亲子关系的缺失,也可使孩子本身感觉到自己仍受到家长的重视。

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在扩大,而作为孩子的家长,也就有考虑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的义务,为孩子选择一个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摘要:[目的]探讨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简称EPQ)和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自编),对119名8岁~15岁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监护人是否认真监督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而留守儿童是否喜欢监护人可影响孩子的情绪稳定性。[结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应尽量避免外出打工;若条件不允许,最好把孩子寄托给孩子喜欢的且又负责的监护人。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人,情绪稳定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边远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0-388.

[3]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49.

监护人申请书 篇5

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诉讼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写明申请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姓名或者名称等基本信息)

请求事项:

撤销指定__________为__________的监护人。

事实和理由:

因对__________(原指定单位)指定担任__________,__________(写明被监护人的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写明工作单位和职务或者职业、住所)的监护人不服,向你院提出异议。__________(写明申请撤销指定监护的事实和理由)。

此致

__________人民法院

我要做她的监护人 篇6

这个问题困扰我好几天了。

初冬,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草枯叶黄。为娜娜报案的是她年仅17岁的姑姑燕子。姑侄俩都是孤儿,都在今年“六一”首次获赠公益保险卡,成为“孤儿保障大行动”的受益者。这份特殊的礼物着实让人兴奋,在燕子的记忆里,几乎从来就没有收到过什么礼物,只有娜娜和自己互换过亲手制作的节日小礼物。

燕子和娜娜分别由家族中不同的长辈监护。三个月前,在寄宿学校里的一次意外摔伤让娜娜腹部的一个囊肿破裂,腹腔中快速聚集的积液成为困扰孩子的顽疾。在省医院,医生告诉燕子,娜娜罹患了一种不易确诊的恶性肿瘤,必须赴北京治疗。燕子几次恳求娜娜的监护人带她离开草原,去北京接受治疗。但娜娜的监护人却坚称孩子是在学校发病的,理应由老师负责,自己毫无责任。

无奈之下,燕子拨通了远房表姐雪林的电话。一开始,雪林只答应照顾娜娜几天。在医院里,娜娜严重鼓起的腹部令她触目惊心,雪林终于决定带孩子赴京治疗。燕子则负责在家乡帮助娜娜准备公益保险的理赔材料。

燕子的QQ签名里写着这样一句话:“守护娜娜,是我的责任。”每天,我都要尽量掐准时间,在燕子中午下课时拨入电话,和她沟通材料准备的最新进展,不然她“上课不能接电话,不管是啥原因,老师都要没收手机”。下午下课后,燕子就可以赶在其他人没有下班时跑去办理各种手续。每次跟燕子通电话,我都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除了准备理赔材料,燕子还开始在网上帮助娜娜筹款。每一天,她都坚持更新善款的最新募集情况,以及娜娜病情的状况。

有阳光,就总会有阴影。燕子在募款时也曾被误认为是骗子,被网友要求她自证清白。更有趁火打劫者,冒用她的信息骗取他人信任,令她愤慨不已。在这过程中,燕子每天都要兼顾学业。今天考试,明天实习,忙得不亦乐乎。她告诉我,明年职高毕业后她将成为一名护士,“就能挣钱,就可以让娜娜跟着我啦!”

这天,燕子焦急地告诉我,理赔所需的户口本复印件,竟然被娜娜的监护人藏起来了!娜娜年幼,监护人手里的户口本是孩子唯一的身份证明文件,这对理赔中确认被保险人的身份至关重要。

我拨通监护人的电话,一阵嘈杂之后,一个不耐烦的声音响起。

“公益保险?那个俺知道!就是你们给钱给娜娜治病呗!要俺户口本?这个不行,万一你们把它拿走卖了俺的房子呢!”

“怎么可能?公益保险理赔只需要户口本上娜娜和您户口页的复印件。娜娜病情危重,请您马上把户口本交给燕子,或是您去复印好给她。要是因为材料不齐,影响了理赔进度,耽误了孩子治疗,恐怕您作为监护人也负不了这责任吧!”我严肃地说。

“负责?谁能让俺负责?娜娜这个女娃,本来就是没有爹娘管的,我让她跟着我们过就不错了,她治病关我什么事!”

“孩子是孤儿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没人关心!公益保险卡是通过你们省民政系统下发的。民政和我们都关心她。要不我让民政的人来取?”

“那你干脆让民政把她的户口迁走得了!这个监护人我早就不想当了!”话不投机,娜娜的监护人猛地摔了电话。我立刻联系基层民政,要求他们取到户口本之后帮助娜娜重新换一个监护人。

(未完待续)

监护人 篇7

1 儿童的心理分析

1.1 紧张恐惧心理

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 家长平时对他们过分宠爱, 养成了任性、娇气、爱哭的脾气, 心理活动不稳定。多数的儿童存在着对医院恐惧的心理, 到了陌生的环境, 看见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 就会紧张、焦虑, 一有要不顺着他的情况, 就会哭闹, 给注射疫苗带来困难。现在的家庭在儿童任性的时候, 用孩子怕疼的心理, 以打针的方式恐吓儿童, 达到让其乖顺的目的, 这种方式进一步让儿童对医院、医护人员产生恐惧和紧张, 进而产生对注射疫苗的排斥心理。

1.2 胆怯心理

儿童对疼痛较为敏感, 多数的儿童以往有过接种经历后, 知道接种是疼痛的, 来到医院见到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 知道自己又要接受接种, 害怕疼痛的心理让儿童有抗拒的意识。有时在多次注射疫苗的过程中, 产生硬结的不良反应, 给儿童带来了痛苦, 印象深刻, 使其拒绝再次接受疫苗的注射。儿童对预防接种认识不足, 往往认为只有生病了才来打针, 所以当家长带儿童来接种室时会害怕, 而产生反抗心理。另外, 儿童的心理活动不稳定, 见到在接种室里注射的小儿哭闹, 就会影响到等待注射的儿童, 使其产生恐惧, 而抗拒接种。

2 监护人心理分析

2.1 对接种知识缺乏了解

监护人知识结构的差异其表现悬殊, 有些监护人对禁忌证往往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耽误接种时间会比禁忌证更为重要确属一般禁忌证期间 (例如发热>3.75℃、严重腹泻等) 或特殊禁忌证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也强烈要求接种, 怕耽误接种时间, 影响接种效果;相反少数农村打工身份的监护人拒绝接种任何疫苗, 对接种目的不了解甚至曲解, 认为会给儿童带来严重后遗症, 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

2.2 对接种的紧张心理

有的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一般反应如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 不少监护人由于不了解接种后的反应, 而接种时又未做到较好的沟通,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疾控中心 (425000) 使得他们出现过分的紧张和焦虑。另外有研究表明, 95%的家长担心疫苗的质量、发生错种和误种、是否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2], 这些问题也是造成监护人紧张的原因之一。

3 儿童心理护理体会

3.1 和蔼热情耐心

儿童来到接种室时一般都伴有疑惑和紧张, 护理人员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 以稳重端庄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轻巧的动作给其留下良好的印象。从感情上与他们沟通, 用儿童常用的语言与他们交流, 让儿童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怀, 逐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让儿童体会到穿白大褂的人不可怕, 值得信赖。有的儿童情绪急躁, 好发脾气, 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不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而强行注射, 儿童会发生粗暴的反抗行为, 对这样的儿童要更加耐心、热情, 说明必须注射的道理和好处, 让儿童主动合作。

3.2 分散对接种的注意力

接种时儿童过份关注、紧张可影响交感神经, 而增加疼痛感, 不利于顺利的完成接种。故在儿童接种前护理人员可主动和儿童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看图画等方法, 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一方面消除儿童对接种室的陌生感, 怕打针的恐惧感, 另一方面可增加儿童对护理人员的感情, 得到他们的信任。注射前给儿童解释接种时会出现的疼痛, 尽量轻淡的描述, 让儿童心理上有所准备, 不应欺骗儿童说不痛, 这会让儿童产生不信任的心理, 影响接种的顺利进行。在注射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和儿童谈些其它的问题, 如以关心的语言询问一些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 转移儿童的注意力, 可减少注射的疼痛, 有助于顺利的完成接种。

3.3 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儿童怕接种时疼痛的心理, 会产生胆怯的心理, 而对这样的情况, 鼓励和表扬可增加儿童的自信心, 让儿童敢于面对接种。接种时可让儿童自己默念“我不怕”, 从潜意识中消除儿童的胆怯, 护理人员则对儿童给予“勇敢”“坚强”等词语表扬, 消毒完皮肤后快速进针, 慢慢推药, 再用消毒棉签按住针眼后快速出针。

4 监护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4.1 对接种知识的宣传

疫苗接种前要详细、认真地对监护人进行相关疫苗接种知识宣教, 使其了解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要求及相应的反应, 消除其疑虑、矛盾和紧张心理。印刷一些宣传册子, 在办理接种证时分发给监护人, 上面有疫苗的知识, 说明接种的必要性, 及可能出现的反应, 说明出现副反应时的处理方法, 实事求是地介绍了预防接种的好处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 这样提高了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知率, 对出现的接种反应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接种中心制作一些宣传橱窗, 粘贴一些简单的一目了然的图片, 让监护人看了迅速的掌握接种常识;并定期开展一些讲座, 用简单易懂的图片讲解, 宣传接种的知识, 以达到预防接种态度积极, 又有良好的遵医行为, 同时能够理智地对待接种反应, 并能够通过正确途径处理难以预测的严重不良反应。为了及时解答家长的问题, 采用现场咨询及电话咨询措施, 这样面对面的沟通极大方便了家长, 当出现接种反应时, 接种人员应急家长所急, 沉着冷静以极大的爱心和责任心观察处理。

4.2 说明注射的安全性

接种的顺利进行, 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较高的业务素质。绝大多数的监护人担心疫苗的质量、发生错种和误种、是否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针对这些情况, 应对家长做解释说明, 减少家长的忧虑。在家长初次建卡时就告知接种器材全部采用一次性物品, 实行“一人一针一用一毁”的安全注射原则;接种登记处的护士要熟悉免疫程序, 向家长解释生物制品的性质, 接种、方法、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 而且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或上级疾控中心的规定执行, 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原则。告知家长凡过期、变色、有摇不散的凝块和异物, 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用, 生物制品安瓿启开后活疫苗限半小时内用完, 灭活疫苗限1h内用完, 过时废弃, 这些都可明显减少家长对药物质量的担心。

4.3 接种后的护理措施

接种后向家长详细交待注意事项并教会其观察接种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使其有所心理准备, 遇到接种反应不致于紧张不安或惊惶失措。并告之大多数儿童均无任何反应, 少数儿童主要反应是低热和局部红肿等一般反应, 可自行缓解, 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局部红肿若1~2d仍未消退可予热敷。出现接种反应时, 医护人员可通过电话或亲自上门积极做好回访工作,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要动态追踪接种反应情况, 及时指导处理或就诊, 避免病情变化或偶合反应引起医疗纠纷。

5 小结

心理因素在人的健康和疾病中有重要作用, 及时、正确的疏导, 不仅能调整儿童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 控制消极情绪, 从而帮助儿童保持最佳身心状态,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预防接种的质量[3]。监护人的心理疏导, 不仅可帮助儿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而且可减少医护人员与监护人之间的纠纷, 有利于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预防接种中儿童及监护人的心理特点, 并根据这些情况对其进行了心理护理工作, 改善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护理质量, 有利于接种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预防接种,儿童,监护人,心理分析,护理

参考文献

[1]严谨.住院学龄期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0) :584.

[2]许桂, 欧阳.红家长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 2008, 5 (21) :699-702.

监护人 篇8

现在的智能手机可以实现控制灯光系统、空调系统、影音设备、家用电器、窗帘等, 凡是使用电的设备都可以实现这一功能。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都可以控制家里的电器设备, 还可以查看它们是否在工作。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热追, 而未来智能手机还将成为人类的永恒伴侣、助手和监护人。

让我们把时间推进到2020年, 汤姆和萨拉将迎来他们的孩子汤米。他们给手机下载安装了“新生儿”应用程序套件。他们使用的手机系统, 我们姑且称之为“智能手机20.0”。在预产期之前, 他们拿着手机在家里巡视, 给每个房间创建光声“指纹”。

汤米第一次在家午睡时, 父母把手机放进他的小床, 当了解到小床是婴儿睡觉的地方, 智能手机就会激活附带的“婴儿猝死综合征”应用程序来监测汤米的心跳和呼吸, 应用程序套件还会自动更新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为了使汤米睡得更踏实, 智能手机会选择最适合婴儿酣然入睡的音乐播放。

当他的父母不在身边时, 汤米想拉拽门锁。此时, 智能手机的“监护”程序就能识别出他的行为, 然后发出警报、闭合门锁, 并播放汤米此举可能产生后果的视频。“监护”程序此时会通知他的父母, 向他们简短地通报情况并提出建议。

汤米第一次滑雪, 他的智能手机已升级到23.0版。手机中下载的“虚拟滑雪教练”程序, 可使用缝制到汤米衣服内的加速度计, 感知其滑雪姿势并提供建议以保持平衡。当预见到即将发生碰撞时, 程序会迅速发出指令告知其如何停止。

一天, 汤米从学校回家, 智能手机27.0版“监护”程序注意到, 一个陌生人正在准备哄骗汤米进入一辆面包车。“监护”程序开始向汤米低声提醒, 不要和陌生人交谈, 并告诉他赶紧跑到附近的房子里, 程序已经验证这间房子是安全的藏身地, 并确认屋里有人。“监护”程序同时拍下陌生人的照片和他的车牌号, 并将该信息转发给警方。

汤米16岁时, 父母下载了“驾驶教员”应用程序。2036年的汽车已经拥有许多安全性能, 但在紧急情况下仍然需要驾驶员接管, 因此驾驶执照仍是必不可少的。在程序的指导下, 汤米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驾驶员。不过最令他父母放心的是, 一旦违章他们会即刻收到告警。

数年后, 汤米的智能手机 (经过多次升级) 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出差时, “行政助理”程序可给汤米提示路遇之人的姓名及与他的关系。汤米在一个大型建筑物中约会, 其间有迷宫般的走道和廊桥, 汤米智能手机的“楼宇导航”程序就能快速地引导他来到会面地点。

随着汤米年龄的增长, 尤其是夜间视力下降, 这使他难以判断迎面而来的车辆的速度。此时, 他手机中的“驾驶能力”程序会注意到他的犹豫, 指示汽车的导航系统只在左转信号时使用交叉路口, 或是在天黑后只使用右转路线。

汤米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汤米的智能手机“健康应用程序”允许他的医生调取手机中内置传感器所做的日常自监测结果。该程序根据医生设定的时间表对汤米进行监测, 医生可查看监测结果, 还可增加额外的监测项目。这个健康应用程序还可监测汤米的活动情况, 一旦发生任何异常, 则通知他居住的老年公寓里的护士。

汤米的智能手机通过视频和音频捕捉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这些音视频自动分割成片段, 语音转换成文本后形成目录, 便可通过文本进行搜索。他的儿孙们未来就可从存档中挖掘汤米作为家庭虚拟伙伴、监护人的智慧。

监护人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同伴教育的定义

对流动儿童监护人进行耐心解说和宣教,主要讲解:接种疫苗的好处、安全性以及不及时接种疫苗的各种风险(健康风险以及经济风险)。请接受宣传教育的流动儿童监护人回去后,发扬献爱心、对其亲朋好友、邻里进行宣传(以容易接受的语言或方式进行)。宣教时强调:接种疫苗的好处,预防接种点与计生工作无关等,消除儿童监护人顾虑。

1.2 方法

选取红花岗区长征镇塘家坝预防接种点作为同伴教育干预点,另一长征镇朱家湾预防接种点作为对照点,两个预防接种点均为定点接种点,均属城区流动人口聚居地,在塘家坝预防接种点接种日采取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对儿童监护人进行宣传教育,请接受宣传教育的儿童监护人回去后,对其亲朋好友、邻里进行宣传。

1.3 观察指标

干预措施实施半年后,设计调查问卷,内容覆盖监护人对免疫规划工作的知、信、行等,随机抽查两区域的流动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流动儿童监护人对儿童预防接种认知情况

干预组与对照组预防接种点各调查流动儿童监护人60名,干预组与对照组流动儿童监护人对儿童预防接种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P<0.01,见表1)。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流动儿童一类疫苗预防接种调查情况比较

干预组与对照组流动儿童一类疫苗预防接种调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5,见表2)。

注:按时接种是接种证上所有一类疫苗均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未按时接种是接种证上至少有一种一类疫苗未按时到接种点接种;未接种是接种证上至少有一种一类疫苗已到接种时间而未去接种

3 讨论

本研究在日常的预防接种工作实践中引入同伴教育,半年后调查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相关知识、政策均有所了解,主动参与、配合预防接种工作数明显增加。实施同伴教育固然增加了预防接种人员的工作量,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但较常规的或社会层面所进行的宣传教育,有投入小见效快,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流动人口多以同乡、亲友因素聚集,有明显的聚集性,对前来参加预防接种的流动儿童监护人实施“同伴教育”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伴教育可操作性强,投入小,可长期实施。流动儿童监护人素质差参不齐,健康意识较高的监护人会积极主动地寻找预防接种单位,为儿童接种疫苗。素质较低的监护人由于预防疾病意识淡漠,为儿童预防接种持消极态度,引入“同伴教育”,改变这种消极态度效果显著[1]。流动人口超生极为普遍,“问题儿童”(计生外生育儿童)为数众多,而监护人因惧怕信息泄漏而被处罚,往往选择放弃为儿童接种疫苗,如果这部分儿童监护人了解预防接种与计划生育无关,能大大提高这部分儿童的建卡和接种率。

摘要:目的 研究同伴教育对流动儿童监护人知、信、行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两个流动人口聚居地接种单位进行干预和对照分析。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预防接种点各调查流动儿童监护人60名,干预组与对照组流动儿童监护人对儿童预防接种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流动儿童一类疫苗预防接种调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5)。结论 实施同伴教育的流动人口聚居地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和行为有明显的改观,有利于流动人口聚居地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关键词:同伴教育,流动儿童,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

监护人 篇10

目前, 中国正经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城市化过程, 大量农民离开农村, 涌入城市。空村家庭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从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的具体原因来说, 就是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建设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其中许多人因经济、环境、住房、入学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 由此引发把孩子留在户籍地而成为留守儿童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 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在调查海宁小学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及其教育方法的过程中, 主要运用了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调查前, 取得一年级各班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的支持, 发放调查问卷, 最终确定了一年级96名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 随之作为调查对象的有这96名学生的家长以及所在班任课教师共16名 (数学教师4名、语文教师8名) 。分时间段进行观察, 开展个别对象或随机对象的访谈。了解监护人文化程度的高低对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影响, 以及监护人教育方法的是否得当对儿童心理成长的正负面影响。通过学习相关文献资料, 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 用科学的眼光分析调查所得的各种资料、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关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监护类型的调查

分析: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 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部分留守儿童在生长发育方面也受到了一程度的影响。同时, 监护人的素质、文化程度、对儿童的关心程度等都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学习态度等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 关于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调查

分析: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被调查学校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监护人有很强的教育观念, 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下却没有办法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很多监护人对留守孩子只在生活上起到“照看”的作用, 对思想道德教育、学习成绩、日常行为则很少过问。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个人素质将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的健康成长。这种教育环境下的质量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忧虑。

(三) 一年级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方式的调查

分析:对于孩子的教育, 他们要么认为“棍棒下面出人才”, 孩子一旦犯错, 轻则厉声训斥, 重则大打出手;粗暴型的监护人占到所被调查监护人总数的37.5%。要么认为“树大自然直”, 任其自然发展, 对其行为不加约束和限制。放任型监护人占到监护人总数的46.8%。而民主型和权威型分别仅占监护人总人数的20.8%和10.41%。对留守孩子放任自流, 溺爱有加, 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而监护人中真正从多方面关心教育的寥寥无几。

(四) 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 建立亲情联系站和监护人责任制度

建立一年级亲情联系站, 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亲情联系等活动, 让学生有地方说话, 使留守孩子“离开父母不乏亲情, 留守在家不缺关爱”, 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馨的新家。

2. 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通过对一年级“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的了解, 改变原来的不科学的教育方法, 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 家长在执行选定的辅导方法时, 要对辅导过程有个正确的理解。辅导过程应是孩子在家长的帮助和引导下, 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完成消化吸收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在辅导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孩子独立思维、开发智力活动为主导的原则, 否则, 把给孩子天天讲课作为一种主要的辅导方式, 那就把辅导和教学这两种不同的智力活动过程混同起来。孩子将会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老师和家长讲授的知识, 就难以收到应有的家庭辅导效果。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教育学刊.2005.

[2]任运昌.林健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和方向.2007.

[3]蒙应.余忠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100问.2008.

我国应考虑建立公益监护人制度 篇11

近日,由著名教授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另一件事也非常重要。今年大年初七,黑龙江省穆棱市一精神病母亲亲手杀死自己8岁的儿子程程,并将他的头和四肢砍下烧掉。连日来,不少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事实上,从儿童被逼迫乞讨,到小程程被杀,到小姜微被精神病母亲强关15年,这类事件屡见不鲜,绝非个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事件的不断发生?该如何避免?

其实,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法律上已经有了相应的规定。即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则由以下有监护能力的人依次担任监护人。他们分别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需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

但《民法通则》在监护人这个问题上还不够完善。比如,父母逼迫未成年去乞讨是否应该取消其监护权?有的父母放弃了监护职责,但亲友和组织并不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就像被精神病母亲关了15年的女孩姜薇,虽然她最后被解救出来,她的母亲也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但并没有亲属、相关部门承担起对姜薇的监护义务,她只能在周围邻居的帮助下,依靠社会上的好心人资助来生活。因此,在立法上,应有一定的问责机制。让一些有监护未成年的义务的个人或者组织,能够切实履行职责,这样法律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撤销监护权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难度。在落实撤销监护权制度的过程中,会遇到两方面的难题。一是谁有资格、谁有义务向人民法院提起撤销监护权的诉讼?二是在其他近亲属不主张监护权或无力履行监护职责时,必须有法定的接受机构来履行监护责任。而根据未成年人司法实践经验,一般来说,孩子的直系亲人很少会主动申请剥夺孩子父母的监护权。这就使得一些乞讨儿童,或精神病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无法及时得到司法救助。然而,依《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父母的监护权被剥夺后,要求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承担监护职责。但事实上,这些组织没有固定的经费,无力承担监护职责。

监护人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8月—2007年3月我院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64例, 年龄18岁~69岁 (47.9岁±9.5岁)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住院均在半年以上, 症状基本稳定。其监护人64例, 男26例, 女38例;年龄36岁~83岁 (58.3岁±13.3岁) ;为病人的父母、妻子、子女等直系亲属;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8例, 高中12例, 初中34例, 小学4例, 文盲6例;职业:退休33例, 工人13例, 无业3例, 下岗4例, 职员5例, 自由业6例;无躯体性疾病31例, 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 两组病人的监护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干预4个月后对两组监护人进行“中老年人生活质量自评量表”评分。

1.2.1 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中老年人生活质量自评量表”, 该表是一套全面检测个体或群体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生活适应的综合评价量表[1]。内容包括身体健康 (疼痛症状、慢性疾病、畸形残疾、日常生活能力) ;心理健康 (情绪性格、智力、生活满意度) ;社会适应 (人际关系、社会活动) ;环境适应 (生活方式、环境条件) 等四个方面。总分为33分, 评分标准分为优良、良好、较差、差[1]。

1.2.2心理干预

(1) 干预方法:给予友情提示并发放健康宣传资料;利用每周2次的会客时间, 以微型小组 (2人或3人) 与个别干预相结合的方法;干预时间为4个月, (2) 干预内容:消除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措施力度;注意情绪调整;对慢性病要遵医嘱坚持治疗等。

2 结果

2.1 监护人干预前生活质量评价

按“中老年人生活质量自评量表”评分等级, 64例住院精神病病人监护人总生活质量为中等水平, 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环境均为良好状态。详见表1。

2.2 两组监护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价 (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复发、治疗等与病人的社会支持有关[2], 其康复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更为密切。家庭主要成员的情感支持相对要比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支持或没有支持更可靠、更有效[3]。本研究显示, 64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监护人均为日常生活与病人有密切联系的直系家属, 他们由于平时长期照顾病人的日常生活, 心理上处于紧张状态而引起一定的心理障碍, 这也不同程度影响病人的康复。因此, 如何改善或减轻监护人的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有利于病人的康复是精神病护理上的重要现实问题。

本研究显示, 64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而且经济情况也较差, 但其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观察组经心理干预后, 生活质量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因此, 对精神病人的监护人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一方面可改善其生活质量, 减轻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可提高监护水平有利于精神病人的康复。同时, 不仅加深了护患间的进一步了解, 增强了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家庭、社会支持力量, 也提高了住院精神病病人生存质量, 密切了护患间的关系;还为今后护理工作更好地适应卫生服务方向的转变奠定基础。

(承蒙应晨丽、陈秋霞的大力协助, 特此致谢。)

摘要:[目的]了解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监护人生活质量, 探讨其心理干预。[方法]将选择64例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监护人,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 观察组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中老年人生活质量自评量表”对监护人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64例监护人干预前生活质量属于中等水平;观察组心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价得分明显提高 (P<0.05) 。[结论]对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监护人进行心理干预可提高监护人的生活质量, 有利于增强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从而提高住院精神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监护人,生活质量,心理干预,男性,住院

参考文献

[1]黄敬亨.日常生活质量评价指标[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0.

[2]张明圆.精神疾患与社会支持[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88, 21 (4) :227.

上一篇:患病情况下一篇: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