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骨折功能锻炼

2024-09-28

桡骨骨折功能锻炼(共10篇)

桡骨骨折功能锻炼 篇1

尺桡骨骨干骨折术后康复锻炼 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可增加两骨折端在重轴上的挤压力,防止骨断端分离,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脱钙。2 功能锻炼的方法:

(1)固定后即可做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患肢做主动肌肉收缩活动(见图

1、图

2、图 3)。

(2)肩、肘关节的活动:伤后 2-4 周肿胀消除后除继续以上训练外,因逐渐做肩、肘关节活动,其方法是:将健手托住患肢腕部,做肩、肘前屈、后伸,然后屈曲肘关节,同时上臂后伸(见图 11),但禁忌做前臂旋转活动。

(3)骨折愈合后的锻炼:骨折愈合后(4周后),增加前臂旋转活动及用手推墙动作,使上、下骨折端产生纵轴挤压力(图

15、图 16)。

(4)7至8周后,如X线显示骨折已临床愈合,即可解除外固定,充分锻炼各关节功能。3 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肿胀消除后可行肩、肘伸屈活动,但不宜做旋转活动。

桡骨骨折功能锻炼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48例,年龄62~73岁,平均(67±6)岁。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均能遵医嘱配合治疗,骨折距就诊时间<1周;受伤机制:摔伤73例,交通意外6例,高处坠落3例;Frykman骨折分型:Ⅰ型19例,Ⅱ型14例,Ⅲ型12例,Ⅳ型10例,Ⅴ型11例,Ⅵ型5例,Ⅶ型6例,Ⅷ型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后,骨科医师向患者讲解患肢悬吊及检查石膏托松紧度方法;指导患者行主动伸屈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肩肘关节等功能锻炼,间隔3~5 d复诊;2~3周后行手部握力锻炼;4周后行前臂屈伸和旋转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则由康复医师制订康复治疗方案,实施系统化康复治疗,具体如下。

1.2.1石膏外固定期①患肢离开悬吊带主动行肩肘关节运动,10 min/次,每天数次,逐渐增加活动强度;②2~3 d后主动行屈伸手指、对指和对掌锻炼,并逐渐增加锻炼幅度和力度;③第2周开始,对于屈曲型骨折患者可增加伸腕肌静力性收缩锻炼,伸直型骨折患者增加屈腕肌静力性收缩锻炼;④第3周开始增加屈指、对掌等抗阻力锻炼,10 min/次,每日数次;⑤对于涉及关节面骨折患者,石膏外固定2~3周后,每天需取下石膏托行腕关节不负重主动锻炼,锻炼后再行石膏外固定,1~2次/d,可逐渐增加锻炼次数、幅度及力度。

1.2.2石膏拆除后①拆除石膏托初期,患肢常难以进行自主锻炼,需健肢辅助进行摆动、牵张等各活动轴方向主动锻炼,在患者耐受范围内可逐渐增加运动幅度和力度,30 min/次,每天锻炼数次。②采取抗阻力练习的方式锻炼患肢肌力和耐力,肌力训练一般每组重复10次左右,2次/d;耐力训练一次每组重复20~30次,20 min/次,1次/d。③采用腕关节松动术改善桡腕关节、腕间关节和下尺桡关节等关节的活动范围,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低级别手法开始,待疼痛缓解、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大时,再逐渐过渡至大级别手法,治疗过程中需不断询问患者疼痛程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手法强度,一般每天2次。④根据患肢具体功能障碍,选择不同训练项目以帮助恢复患肢功能,如应用锤子训练腕关节屈伸与桡尺偏功能,门把关开门来训练前臂旋转功能;通过梳头、搔抓后背等方式训练患肢协调功能,训练项目应由易到难,训练强度由弱到强。

1.3观察指标

1.3.1拆除石膏6周后复查X线片,按表1中标准评价骨折愈合后复位情况[5]优:3项累计0分;良:3项累计1~3分;可:3项累计4~6分;差:3项累计≥7分。总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3.2石膏托外固定拆除6周后采用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6]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折愈合后复位质量比较石膏托外固定拆除后6周复查X线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发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腕关节功能比较石膏托外固定拆除6周后复查X线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2.5482,*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8.2916,*P<0.05

3讨论

大部分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摔伤等外力因素导致的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基本原则,其最终目的是恢复患肢功能和活动能力,因此必须尽可能地恢复关节解剖结构、达到解剖复位[7]。桡骨远端承受上肢80%的轴向载荷,三角骨和尺骨小头仅承受20%载荷,如果桡骨远端骨折愈合畸形,将使载荷传递紊乱,可导致桡腕关节疼痛、握力下降等[8]。桡骨远端骨折功能恢复与骨折程度、复位质量、固定位置、固定时间、固定方法及康复介入时间、方法、治疗时间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固定方法与早期康复锻炼方法对功能恢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无需住院治疗,对患者的经济压力较小,外固定后手指活动不受限制,可避免因取出内固定而引起的二次损伤。但骨折复位固定后的康复训练直接影响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2]。以往康复训练多为骨科医师在复位固定后指导患者院外进行功能锻炼,但因大部分老年患者缺乏运动积极性,功能锻炼的依从性较差,而且随着其骨关节及肌肉组织等功能的退化,活动功能也明显下降,腕关节功能恢复较差,易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9]。因此,康复训练必须由康复医师指导进行,按“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原则实施系统性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反馈的训练感受逐渐加大活动范围、练习次数和时间,加强训练强度等,训练中勿干扰骨折固定,避免影响骨折愈合[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石膏托外固定拆除后6周,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1,10]。提示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后,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实施系统性康复治疗,有助于骨折复位和腕关节功能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骨折复位固定后,由骨科医师给予常规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性康复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复位效果及腕关节功能。结果 石膏托外固定拆除后6周,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后,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实施系统性康复治疗,有助于骨折复位和腕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石膏托外固定,康复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Wei D.H,Poolman R.W,Bhandari M,et al.External fixation versus internal fixation for uns table dis tal radius fractur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 is of comparative clinical trials[J].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12,26(7):386-394.

[2]徐善强,陈星,张兴平,等.功能锻炼对桡骨远端骨折拆除石膏外固定后腕关节康复的影响[J].中医正骨,2015,27(10):58-59.

[3]张磊,王宸,常青,等.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3):472-475.

[4]徐善强.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陈沛波,孙少鸿,郑绵英,等.社区康复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后功能康复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5,36(5):766-767.

[6]董宪传,杨永菊,马福彦.早期康复加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2012,39(12):2417-2419.

[7]帅记焱,徐江祥,周志刚,等.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792-794.

[8]马一鸣.早期中西医结合功能锻炼对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J].新中医,2016,48(1):71-73.

[9]刘新焕,蔡建平,张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研究述评[J].中医学报,2013,28(2):184-187.

骨折的功能锻炼护理指导 篇3

关键词 骨折 护理 功能锻炼

现代骨折治疗学认为功能锻炼非常重要,功能锻炼有的意义是:①促进消肿,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②促进骨折愈合;③促进血液循环;④减少并发症等。因此加强护理在骨折患者康复期功能锻炼的指导,是治愈骨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一项重要护理工作。2008年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对骨折患者实施系统的功能锻炼,3年来在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促进功能恢复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体会如下。

對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术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介绍手术方式及术后可能出现的现象,给予其精神安慰和心理支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工作,因势利导调节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及时消除疼痛带来的一切不良因素;积极获取得患者的信任,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整洁、舒适的治疗休息环境。

对骨折功能锻炼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平易近人,真正关心体贴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详细介绍功能锻炼的原则、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项,要求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正确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伤肢功能的早日恢复。

骨折早期(伤后1~2周):此期为炎症消退期。患处局部肿胀、疼痛、骨折也容易发生再移位,软组织正处于修复阶段,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使肿胀早日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此期功能锻炼因局部反应明显,肿胀达最大限度,骨痂尚未形成,应劳逸结合,不应操之过急。锻炼原则是在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不能活动情况下,主动地使肌肉收缩舒张,从而达到初步锻炼的目的。主要形式是使患处肌肉作等长舒缩活动。上肢骨折患者可作握拳、提肩活动,握拳时使整个上肢肌肉用力,而后放松,活动肩关节时要弯腰至90°,用另一只手托住患肢的前臂作肩关节的环行活动。下肢骨折患者可作股四头肌收缩动作,使整个下肢肌肉用力后再放松,但不一定使膝关节屈曲。踝关节骨折患者可作一些足趾背屈动作。

骨折中期(伤后3~4周):此期为骨痂形成期。患肢肿胀已消退,局部疼痛消失,软组织损伤已渐修复,骨折断端部分纤维连接并在逐渐形成骨痂,骨折的部位日趋稳定。此期功能锻炼原则是在不影响骨折稳定的情况下,以各关节和功能位为中心,可做较大幅度的功能位关节锻炼。锻炼的形式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舒缩活动外,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活动骨折部位上下的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幅度和力量也逐渐加大。上肢骨折患者除作握拳、活动肩关节动作外,还可作一些主动性的关节伸屈活动,如活动腕关节、肘关节,整个上肢的伸屈、外展、内收,先由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动作须柔和缓慢,随着骨折的愈合,活动次数可适当增加。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抬腿和髋关节伸屈活动,并可上下肢结合,进行攀扶站立,逐步开始轻度负重活动。下肢股骨骨折患者,在第4周后,可用双手撑床,作抬臀,伸屈髋、膝关节等动作。到4~6周后,可起床扶拐活动,但不能负重。

骨折后期(伤后5~7周):此期为骨痂成熟期。此时患处软组织已恢复正常,肌肉有力,骨折处已形成足够骨痂,接近临床愈合。此期功能锻炼为抗阻力下锻炼,目的是增强肌力、克服挛缩与恢复关节活动度。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方面的关节活动仍需限制外,其他的活动都可以进行,可从上肢提重物,下肢踢沙袋开始,到各种机械性或物理治疗,如划船、蹬车等。关节活动练习包括主动锻炼、被动活动或用关节练习器锻炼等。

临床愈合期(伤后7~10周):此期患者的骨折已达临床愈合,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运动,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此期骨折愈合坚固,外固定解除,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要通过全面肌肉与关节锻炼,逐渐恢复肢体功能。如上肢骨折患者可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工作。下肢骨折患者可作上下坡、上下楼活动,在拐杖或手杖保护下,作一些负重的活动。

护理体会

膝关节骨折锻炼方法 篇4

1.指骨骨折的治疗,首先要重视。既要达到准确地复位,又要达到牢固地固定,还要尽可能早地进行功能锻炼,以恢复手指灵活的活动功能。

无移位的骨折,可用铝板或石膏将伤指固定于掌指关节屈曲和指间关节微屈位,4周左右拆除固定,进行功能锻炼。末节指骨的粉碎性骨折,可视作为软组织损伤处理,不必予以固定。

有移位的闭合性骨折,可行手法复位外固定。其固定的位置应根据骨折移位的情况而定,如掌侧成角者将手指固定于屈曲位;末节指骨基底部背侧撕脱骨折,应于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过伸位固定。4~6周拆除固定。

对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复位后位置不佳者,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固定的方法很多,按具体情况而定,常用的方法仍为克氏针固定,但应以牢固可靠为原则。而指骨基底部撕脱骨折多采用张力带固定治疗。指骨骨折也可采用螺钉固定。

2骨折早期复位 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类。如果过长地拖延复位时间,就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

骨拆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所以,对每一个骨折,原则上应争取解剖学对位,而对某些骨折,复位时有一定困难,虽未完全恢复到解剖位置,但骨折愈合后,不影响该伤肢的功能,称功能对位。在治疗骨折时,要重视伤肢功能恢复,而不能片面地、机械地强求解剖学的复位。

若伤肢局部肿胀严重,甚至形成皮肤水泡,复位更加困难。此时仍应力求争取骨折复位,如果消极等待肿胀消失,往往延误复位的时机。

遇到伤员处于昏迷、休克状态,或合并内脏、颅脑等损伤时,则先要集中力量进行抢救,待全身情况稳定以后,才可以进行骨折复位。

功能锻炼的原则 篇5

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少肌肉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所以,被固定的肢体,均要作适当的肌肉收缩和放松锻炼。对于没有固定的关节,应及时鼓励病人作主动的功能锻炼,当骨折端已达临床愈合就逐渐加强负重锻炼。

临床上功能锻炼有两种形式: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

(一)主动运动 是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根据病人的活动能力,在不影响骨折断端移位的前提下,尽早进行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未固定关节的各向运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减轻创伤对全身反应,防止关节僵硬,因此主动运动应自始至终贯串在整个骨折修复过程中。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骨折l一2周内断端虽经整复,但不稳定,偶而伴有轻度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的残余,此时骨折并发的软组织损伤尚需修复,局部疼痛,肢端肿胀仍存在,因此锻炼主要形式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在不影响断端再移位的情况下,进行上下关节屈伸活动,以帮助血液回流,促进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使压力垫效应力增强,对稳固断端和逐渐整复残余畸形有一定作用。例如尺、挠骨双骨折,经复位固定后,即可进行指间关节、指掌关节的屈伸锻炼,手指内收外展,肘关节屈伸和肩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锻炼。

骨折2-3周后肢体肿胀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创伤已基本修复,骨痂开始形成,断端初步连接,除加强进行肌肉收缩与放松运动外,其他关节均可逐渐加大主动活动度,由单一而到几个关节的协同锻炼,在牵引架上的病人,也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来带动患肢的活动。

2.第二阶段:此时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和牵引拆除后,除了固定期间所控制的关节活动需继续锻炼修复外,某些病人由于初期锻炼比较差,固定拆除后,还可能存在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肢体水肿等症状,那么必须继续鼓励病人加强功能锻炼,配合中药外洗和推拿来促进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复。另外,还可据病情需要适当配合物理治疗,但应仍以主动锻炼为主。

(二)被动运动

1.按摩:适用于骨折断端有肿胀的肢体,通过轻微按摩帮助肿胀消退。

2.关节被动活动:骨折固定初期,少数病人因惧怕疼痛不敢作主动锻炼,宜在医务人员帮助下进行辅助性活动,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动锻炼。对早日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粘连,关节囊挛缩有一定作用,但操作时要轻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局部创伤。

(三)功能锻炼注意事项

1.功能锻炼必须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

2.功能锻炼应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可从轻微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不能操之过急,若骤然作剧烈活动而使骨断端再移位,同时也要防止有些病人在医务人员正确指导下不敢进行锻炼,对这样的病人应作耐心说服工作。3.功能锻炼是为了加速骨折愈合与恢复患肢功能,所以对骨折有利的活动应鼓励病人坚持锻炼,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要严加防止,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外展活动,内收型骨折的内收活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直活动,屈曲型骨折的屈曲活动,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胫腓骨干骨折的内外旋转活动,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背伸挠屈活动等都应防止。

功能锻炼是促使骨折痊愈的重要因素,也是治疗骨折不能缺少的。骨折部位不同,其锻炼方法也不同。

上肢骨折,主要是握拳,伸屈、外展、内收及大前臂旋转等活动。肩胛骨骨折, 扩胸运动300-500次/日.肱骨外科颈骨折初期先让患者握拳,屈伸肘关节、腕关节,舒缩上肢肌肉,尤其以耸肩为主;中期以练习肩关节各方向活动为主(包括内收、外展、环绕活动),期间活动范围应循序渐进。

下肢骨折,主要是踝关节伸屈及小腿肌肉和股四头肌的收缩,膝关节伸缩和抬腿、髋关节活动。

胫骨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中的0.38%。是较为常见的骨折。要争取早期活动,可以避免关节内粘连引起的活动障碍与疼痛,更好地塑造被破坏的关节面,应尽早开始关节活动,损伤越严重,越需要早期活动关节。

脊柱骨折后的功能锻炼

脊柱骨折和脱位绝大多数系外伤引起,伤情严重,并发症多,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包括已瘫痪与未瘫痪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

1.利用哑铃或拉簧锻炼上肢及胸背部肌肉,为扶拐下地做好准备。

2.仰卧位或俯卧位的应积极锻炼腰背肌,其方法有:

⑴挺胸。

⑵五点支撑法:仰卧,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伤后1周可练习此法。

⑶三点支撑法: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及足部撑在床上,而全身腾空后伸,伤后3-4周可练习此法。

⑷四点支撑法:用双手及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状,伤后3-4周可练习此法。

⑸背伸法:俯卧,抬起头,胸部离开床面,双上肢向背后伸,两膝伸直,从床上抬起两腿,伤后5-6周可练习此法。

3.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起床、离床。

4.在上肢的帮助和上身的带动下,借助辅佐工具,如支具、助行器等,下地练习站立和行走。

骨折或骨折合并关节韧带损伤后的功能锻炼

在进行手术或石膏固定后,常引起关节韧带挛缩和粘连,从而影响关节的运动功能。如治疗不及时,功能障碍可能持续很久,而影响机体的正常运动。治疗方法 指关节屈伸活动的训练 手指关节屈曲活动受限时,可用手指勾橡皮筋、做手指抓握练习。用手指背反拨橡皮筋,可练习手指的伸展动作。掌指和腕关节的活动练习掌指和腕关节活动障碍时,(1)用双手指交叉,翻过来使掌心向前,用力伸展掌指及腕关节。(2)将手掌扶于桌面,用健手掌下压掌指关节,同时用力使腕关节背伸。前臂内外旋的练习当科雷氏骨折或肘部骨折后,常引起前臂内外旋的功能障碍。最简便易行的锻炼方法是以患手握榔头的木柄,外旋时使榔头向外倾倒,内旋时使之向内翻倒。4 肘关节的伸屈功能锻炼 肘关节伸屈的功能锻炼,可通过两个滑轮,一手握手柄,拉或放松重锤,以锻炼肘关节的伸、屈功能。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肩关节上举障碍时,可利用手爬梯进行练习开始将患肢手指按在适宜高度的阶梯上,然后以手指逐步上移至肩关节上举的最高点。这样每天练习并升高上举的高度,可改善肩关节的活动。无此设备时也可用手指触在墙上,按此法练习也可收到同样的效果。膝关节的功能练习膝关节的功能练习可到有条件的医院中利用膝关节功能练习器进行锻炼。或将滑轮固定在床的前止方,牵引绳两头各系一套,分别套在两踝关节上利用健侧下肢的伸屈,带动患肢膝关节的活动。

膝关节骨折的功能训练

在手术前就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手术后的恢复是极为有利的。医生会指导并帮助您进行功能锻炼,但功能锻炼只能靠您自己去做。制定了合适的功能锻炼计划之后,就应该坚持不懈以下这些功能锻炼的内容是您必须坚持的。1.股四头肌收缩锻炼

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面,由四块肌肉组成,对膝关节的稳定和活动都非常重要。具体的练习方法是,平躺在床上,将两腿伸直,手放在身体的两边。每次练习一条腿的股四头肌。绷紧(收缩)大腿上方的肌肉(股四头肌),同时尽量伸直膝关节,使大腿的后侧尽可能地贴近床面,坚持5秒钟,然后放松,休息5秒钟。每条腿重复练习10次。手术后第二天就应该开始进行该项练习,而且两条腿都要练习。手术后的疼痛可能会影响您练习的次数,但每小时都应该坚持做上几次。2.终末伸膝锻炼

这项锻炼能够帮助您增强股四头肌,所谓终末伸膝锻炼就是将膝关节彻底伸直的动作练习。具体方法是,平躺在床上,在准备锻炼的膝关节下方垫一个枕头或一块毯子,使膝关节屈曲30~40o,绷紧股四头肌并伸直膝关节,使足跟抬离床面,坚持5秒钟,然后缓慢地将足跟放回床面。每天重复练习10~20次。3.膝关节屈曲锻炼

除了CPM能够帮助您被动地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以外,您必须每天练习主动的膝关节屈曲,医生也会告诉您最佳的练习方法来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练习重在质量,即每天都要比前一天的屈膝角度增大一点。医生也应该每天测量您的屈膝角度,指导调整练习的方法和强度。.直腿抬高练习

这也是一项增强股四头肌的锻炼。具体方法是,平躺在床上,伸直膝关节,将腿抬起,臀部不离床,足跟抬离床面25公分左右,坚持1分钟,然后慢慢放下,坚持的时间越长越好。每天重复练习10~20次。

当您能够很轻松地完成20次直腿抬高练习,而且每次都能坚持1分钟以上,就可以在踝关节上加上重量(如放上沙袋),继续练习负重下的直腿抬高,进一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沙袋的重量可从1公斤逐渐增加到5公斤,循序渐进。如果能坚持练习,会有令您惊喜的效果。

儿童骨折的功能训练

功能锻炼 上肢骨骺损伤在骨愈合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下肢损伤则先求关节功能恢复,再行负重训练,由于儿童好动的特点,只要不痛就会自动使用肢体,因此一般不会发生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也不需要再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护理,但损伤早期由于疼痛、恐惧,自我保护表现非常强烈,使早期锻炼难以进行,因此,在锻炼前应加强心理护理,取得患儿的信赖,锻炼时应具备极大的耐心,必要时配合使用镇痛药物,尽量减轻锻炼时的痛苦,争取初次锻炼成功。在形式上注意趣味性、游乐性,寓锻炼于游戏中,可借助部分玩具,使患儿乐意接受,在损伤后期锻炼时,由于疼痛消失,患儿在伤肢的活动使用中不注意自我保护,容易造成活动过度而致再损伤,应加以保护。

老人骨折后的锻炼

老年人骨折后肢体疼痛,长期卧床,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心理状态很不平衡,需要服侍又不愿被人服侍,往往不能很好配合医生进行功能锻炼,以致关节粘连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预防骨折并发症的措施在于早期康复锻炼,下面介绍骨折后三期的锻炼方法。

早期康复(伤后或术后3-6周内)方法有:

1、抬高患肢,消除肿胀;

2、活动、锻炼肢体末端的关节,手指、足趾每日应多次活动;

3、应用功能锻炼器械连续被动活动,每日1-3次,每次30-60分钟。

中期康复:伤后3-6周起至8-10周,骨折基本愈合,去除石膏等外固定的,要逐步增加肌力锻炼。肌力达一定程度后,逐步增加对抗锻炼。由于骨折初步愈合,关节活动应当慎重。

晚期康复:骨折已愈合,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内外软组织粘连,韧带挛缩,肌肉萎缩,康复治疗目的是增强肌力,克服挛缩与活动关节。方法有:

1、肌力的锻炼:抗阻力下锻炼,逐步增强肌力。

2、关节活动的锻炼:①主动锻炼:对不同关节,活动范围有所不同;②被动锻炼:利用健侧肢体或器材帮助活动;③主动控制下有节律地主动被动交替活动练习。

3、理疗:作为锻炼的辅助治疗,包括局部热敷、药物熏蒸、红外线照射等,可促进血液循环,软化关节。

4、手法治疗:对关节粘连与肌肉挛缩者,可试行手法治疗,但力量要适宜,以免造成再次损伤。

5、手术治疗:关节粘连与挛缩较重,其他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术后仍须功能锻炼。

肺功能锻炼方法有哪些 篇6

一、卧式呼吸操

(1)仰卧,两手握拳在肘关节处屈伸5-10次,平静深呼吸5-10次;

(2)两臂交替向前上方伸出,自然呼吸5-10次;两腿交替在膝关节处屈伸5-10次;

(3)两腿屈膝、双臂上举外展并深吸气,两臂放回体侧时呼气,做5-10次;

(4)口哨式呼气;先用鼻吸气一大口,用唇呈吹口哨状用力呼气,做5-10次;

(5)腹部呼吸,两腿屈膝,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壁隆起,呼气时腹壁收缩,做5-10次。

运用以上卧位锻炼一段时间后,也可选取坐位或立式进行。

注意:每次从(1)到(5)按顺序做完,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每日可做2-3次,每次用8-15分钟完成;身体要自然放松,不要屏气、换气过度,以免造成头昏、眼花、胸闷等症状。注意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呼气比吸气时间长约1倍:当有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心衰时暂不宜锻炼。

二、缩唇呼吸

以鼻吸气、缩唇呼气,即在呼气时,收腹、胸部前倾,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缓呼出。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要尽量做到深吸慢呼,缩唇程度以不感到费力为适度。每分钟7―8次,每天锻炼两次,每次10―20分钟。

三、腹式呼吸

吸气时让腹部凸起,吐气时腹部凹入的呼吸法。选用何种体位进行练习,应请医生根据所患疾病选择立位、坐位或平卧位。初学者以半卧位最适合。两膝半屈(或在膝下垫一个小枕头)使腹肌放松,两手分别放在前胸和上腹部,用鼻子缓慢吸气时,膈肌松弛,腹部的手有向上抬起的感觉,而胸部的手原位不动;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的手有下降感。病人可每天进行练习,每次做5―15分钟,每次训练以5―7次为宜,逐渐养成平稳而缓慢的腹式呼吸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呼吸要深长而缓慢,尽量用鼻而不用口。

桡骨骨折功能锻炼 篇7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架,疗效,腕关节功能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之一, 是指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 文献报道其约占全身骨折的1/6[1]。单纯桡骨远端骨折和多处受伤合并桡骨远端骨折随着交通事故、骨质疏松人群的日益增多而愈发常见。以往传统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是手法复位后给予石膏外固定, 但针对一些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能达到很好的固定效果, 还有可能造成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 不利于患者恢复[2]。本研究采用闭合复位后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 并以闭合复位后给予石膏固定治疗作为对照, 旨在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 年1 月—2014 年6 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2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6 例。其中对照组男22 例, 女14 例, 年龄24 岁~65 岁, 平均年龄 (44.28±4.92) 岁, AO分型:A型13 例、B型15 例、C型8 例, 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3 例, 重物砸伤10 例, 滑倒摔伤8 例, 车祸5 例;观察组男21 例, 女15 例, 平均年龄 (45.36±5.24) 岁, AO分型:A型15 例、B型14 例、C型7 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2 例, 重物砸伤9 例, 滑倒摔伤7 例, 车祸8 例。2 组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 且在年龄、性别、AO分型、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在确定骨折的位置及成角方向后进行相应的手法闭合复位, 在对应的腕关节掌屈或背伸位置给予石膏固定, 固定2 周后将石膏移置功能位, 6 周后经X线检查证实骨折愈合后拆除石膏, 并对腕关节进行功能锻炼。

观察组:外固定支架治疗在臂丛麻醉下进行, 在患者第二掌骨基底部做一小切口, 并将软骨组织分离至骨面, 与骨干垂直方向钻入1 枚螺钉, 然后通过模板在远端置入1 枚螺钉, 在骨折线近端4 cm左右处通过置入的2 枚螺钉进行手法复位。然后在C臂机透视下检查骨折复位情况, 当骨折复位良好, 并且螺钉位置合适后将外固定支架装好, 6 周后经X线检查证实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 并对腕关节进行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定使用X线测量患者桡骨高度、尺偏角度及掌倾角度等临床指标。腕关节功能评估采用Sarmiento评分法。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临床指标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尺偏角度和掌倾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2 组桡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 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桡骨远端掌侧或背侧缘骨折, 造成骨折的原因通常是由于高能量损伤, 常为粉碎性骨折, 可累及关节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骨折复位、固定好坏有直接关系, 以往常用的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可使大多数患者得到满意结果, 但由于石膏不具有伸缩性, 只能提供侧方压力, 在轴向牵引力方面石膏固定则无法提供。因此, 石膏固定只能对骨折的成角畸形起到纠正和稳定作用, 对桡骨轴向伸缩无辅助作用。而桡骨远端骨折往往是粉碎性骨折, 骨折端多缺乏可用于对顶的支点, 恢复过程中在腕部肌肉收缩力的作用下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断端移位的现象[3]。

外固定支架是近年来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方法, 较传统石膏固定具有不干扰屈伸肌腱活动的优势, 且外固定支架具有纵向牵引力, 可矫正掌背侧移位, 能够有效维持患者桡骨远端正常腕部力量, 有助于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4]。

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9%, 说明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优于石膏外固定, 且有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显著, 且有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占朝澎, 金卫军, 王帮略.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与早期康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 8 (3) :169-171.

[2]王晶石.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J].当代医学, 2010, 16 (24) :76-77.

[3]王红.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 2013, 34 (8) :1448-1449.

骨折后功能锻炼越早越好? 篇8

答:骨折后的功能锻炼非常重要,保守治疗和手术后的病人应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这样能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

骨折复位固定术后的康复一般分为3期进行:

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伤肢较肿胀疼痛,主要锻炼方法是肌肉舒张、收缩活动,原则上除骨折部上下关节暂不活动外,身体其他关节都应适当活动。

骨折中期(2周后)伤肢肿胀消退,局部疼痛逐渐消失,应继续肌肉的舒缩活动,同时逐步活动骨折上下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活动力量和范围,要特别注意的是关节活动不能太剧烈,同时应询问医生哪些活动不能做。

骨折后期(骨折愈合后)主要是加强伤肢各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使关节能迅速恢复正常的活动范围。对活动受限的关节要特别加强锻炼。

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以进行康复治疗:

1.单纯性四肢骨折,固定良好,术后1-2天。

2.复杂性骨折经过手术治疗,伤口初步愈合,病情稳定1-2天后。或需Ⅱ期手术,但近期在等待手术期间需康复治疗。

3.单纯外固定治疗的无移位骨折,或行单臂外固定支架者,外固定后1-2天。

4.合并有内脏损伤经治疗病情已稳定。

5.骨折恢复期生命体征平稳,但内/外固定不稳定,或骨折愈合不良,可以在康复专业人员的直接参与下进行有利于骨折愈合的康复治疗。

骨折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

运动疗法:用枕头或悬带抬高受伤的肢体,以减轻肢体肿胀;尽早进行被固定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和增强其周围肌肌力,以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同时应顾及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和主要肌肉群的肌力强化训练;增加手指的主动活动。改善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伤员应及早主动在床上活动、坐起及简单的转移活动和离床活动;可以在不负重的情况下,使用助行器或双侧腋拐步行。不负重的步行练习并不会影响骨折的愈合。

严重多发性骨折、胸廓骨折、长期卧床患者还需进行全身耐力训练和呼吸训练。

理疗:早期酌情选用直流电疗法、热敷、蜡疗、红外线、电光浴、经皮神经电刺激、短波疗法或超短波疗法(有金属内固定禁用)、电磁波治疗(有金属内固定禁用)等,以促进血肿吸收,消除肿胀和减轻疼痛。中后期选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干扰电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以改善肌肉营养状态,延缓肌萎缩。

水疗:有条件在骨折愈合后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步行训练。

桡骨骨折功能锻炼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20-02

[摘要]目的:探讨为使下肢骨折患者尽早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方法:通过对196例患者的护理,采取相适应的功能锻炼指导与护理模式,以功能锻炼指导为基础,自我护理与医疗护理相结合,护理程序为框架,责任护士参与医生查房,病人家属参与计划制订,及时评估病人准确技能掌握、膝、踝关节功能及肌力恢复程度、压疮等信息。结果:本组患者95%能掌握准确锻炼方法,功能恢复中除膝关节屈曲由于住院时间、病情因素实现目标比例小外,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肌力恢复达95%以上,无压疮。结论:本护理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下肢骨折病人功能锻炼,提高伤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时间,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骨折;功能锻炼;指导;护理模式

下肢骨折后,有效的功能煅炼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预防肌键粘连和挛缩而造成的关节僵硬,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恢复关节和肢体的正常功能。然而,功能煅炼往往不被骨折患者及家属理解重视。患者因锻炼怕疼、怕骨折错位或再次骨折等原因,不能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而致关节僵直、屈曲、肌肉挛缩等。影响了患者的日后生活和工作。为了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我院骨科对骨折患者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功能煅炼与护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护理对象:选自2005年11月~2009年3月间,本院骨科下肢骨折的住院病人196例,年龄9~75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男112例,女84例;平均住院天数15天;手术181例,占92.34%。

1.2指导与护理模式

1.2.1功能锻炼指导:骨科住院病人在疾病知识方面,最关心的是治疗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最需要了解的是功能锻炼方法,活动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及疼痛控制方法[1],在手术前就给予相应的锻炼心理和知识准备,术后给予相应的功能锻炼指导,与自我护理相结合来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术后第三天拔除负压引流管,由物理治疗师指导用步行架开始下地行走,运动后以冰敷膝关节周围,屈膝达60度关节功能锻炼屈膝达到0~90°:A.辅助关节运动;B.床边屈膝运动;C.踩单车运动;D.伸展腘绳肌(大腿后肌)运动;E.伸展腓肠肌(小腿后脚跟)运动;术后第八至十四天,继续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行膝关节屈曲、步行、上下楼梯、行走斜坡以及姿势转移,改善步行姿势。

上下床:下床:患肢先下,健肢随后。上床:健肢先上,患肢随后。遵循同侧上床。

1.2.2护理模式

1.2.2.1入院时,对病人进行评估,了解病情、功能锻炼需求,根据病情及需求指导病人小腿大腿肌肉收缩运动,循序渐进,每天50~500次,分三次进行白天每二小时一次,非固定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作屈伸运动,每天三次。

1.2.2.2近期目标:病人知道疾病诊断,了解一般疾病知识,知道下肢锻炼法:股四头肌及腓肠肌锻炼,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活动方法,掌握准确锻炼技能。

1.2.2.3远期目标:恢复肌力,膝关节屈曲达0度至120~140度,踝关节跖90度、背伸25~30度。肌力测定:检查部分完全裸露,以股四头肌、腓肠肌为准。

股四头肌肌力测定:病人取仰卧位,屈膝关节,然后令其抗阻力伸直膝关节可触摸到该肌肉收缩。腓肠肌肌力测定:测定者手放在腓肠肌上,仰卧位,伸直膝关节,然后令其抗阻力地足跖屈,可触摸到该肌收缩肌力分级[2]:

0级:肌肉无收缩,关节也无运动,处于完全瘫痪状态。

1级:肌肉虽有微弱收缩,但不能使关节活动。

2级:肌肉收缩能使关节在水平方向上运动,不能对抗肢体重力。

3级:能对抗肢体重力,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运动关节,但力量较正常为弱。

5级肌力正常,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关节。

1.2.2.4方式:床旁个别指导、动作示范,及时评估掌握程度及锻炼进度,作一步指导,指导分术前、术后、出院前三阶段。

1.2.2.5责任护士参加医生查房,及时与医生联系,讨论锻炼方案

1.2.2.6重在病人、家属参与制订、修改功能锻炼计划,取得合作

1.2.2.7自我护理模式:(1)教育方式:①口头讲述。深人浅出地讲述骨折发生、发展、愈合过程等专业知识,以及如何合理营养,床上活动,功能锻炼等。②动作示范。向患者示范有效咳嗽排痰,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远端小关节活动等方法,向家属示范翻身扣背,被动活动关节等方法与技巧。(2)支持教育:无论在患病的任何时期,护士都必须经常地、反复地向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信息[3]。当患者有能力或可以通过学习进行自理活动时,护士给予必要的支持、指导、教育或提供最佳环境,以便使患者达到自理的最佳水平。支持教育分为情感教育和信息教育两部分:①情感支持教育。下肢骨折治疗时间长,需卧床休息.活动不便,加上初到新环境易感到寂寞无助、忧郁伤感或烦躁不安。我们首先是给患者解决日常所需.尽量满足其生活和饮食习惯;其次是与他们谈心,鼓励患者诉说内心感受并表示理锵和同情,给予安慰。向患者和家属讲锵骨折的有关知识、治疗进展、注意事项及成功的案例,耐心听取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提问,为患者提供由医生、护士、家属共同参与的支持系统,减少患者顾虑,树立治愈信心。②信息支持教育。为了减少并发症,使患者尽快康复,护士必须为患者提供信息支持教育。a.牵引知识的指导:让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维持有效牵引,牵引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b.预防并发症教育:教会患者作扩胸、深呼吸以增进肺功能,并适应变换体位,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c.运动指导:根据手术方法及固定材料不同,具体指导患者练习坐起,下肢抬举及伸屈活动等[3]。

2结果

详见表1、表2。

3讨论

3.1医、护、患密切合作,符合现代医护、护患关系,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个体健康差异、不同疾病的需要。

3.2在实施健康教育中,护士与病人的沟通缩短了护患间的距离,为病人创造一个亲切、温馨的环境,便于病人接受、配合治疗。

3.3科内制订锻炼目标,把功能锻炼纳入住院病人的预防保健,符合WHO倡导的健康促进原则,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4]。

3.4下肢骨折多见,在治疗中不注意护理可造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不连、关节脱位、压疮,下肢过早负重造成固定骨折错位、无菌性坏死,由于护理模式改变,病人了解疾病治疗护理不当的后果,主动选择最佳方案,愿意配合,主动锻炼,整个锻炼过程中,病人受医护人员监控,向功能恢复目标接近。

3.5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住院病人,更希望在住院期间通过医护人员是诊治、护理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骨折病人更多的康复是在家中完成,该护理模式不仅使病人掌握准确锻炼方法,而且树立了成功的信心。

3.6从资料分析,功能恢复中踝关节、肌力、肌肉萎缩、压疮达到目标要求高,膝关节屈曲实现目标比例小,原因有住院天数短,术后一周出院多,髌骨骨折患者出院時膝关节虽未达到度,但患者掌握早期锻炼方法,回家康复几率大,股骨干骨折结合骨折粉碎及内固定程度进行适当膝关节屈曲锻炼,属随访范畴。

3.7该护理模式有利管理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反馈、提高,有利护生、进修生带教。

3.8存在不足:现阶段,护理队伍编制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责任护士固定一个月为试行阶段,建议固定三个月。

4小结

桡骨骨折功能锻炼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股骨颈骨折病人, 其中男44例, 女36例;年龄45岁~75岁 (60.5岁±15.2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35例, 骑车摔伤26例, 行走摔伤19例;受伤部位:左侧46例, 右侧34例;骨折类型:GardenⅢ型42例, Ⅳ型3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4h~72h (48.5h±21.3h) 。纳入标准: (1) 均明确诊断; (2)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3) 骨折前均体质和健康状况尚可; (4) 无重要器官严重疾病; (5) 非病理性骨折; (6) 思维清晰, 能配合完成调查。排除标准: (1) 合并语言功能障碍、听力障碍; (2) 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 (3) 身体机能较差, 不能耐受手术; (4) 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 (5) 神经病、精神病史; (6) 心理、精神疾病。采用抽签的方法将80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手术治疗方法基本相同, 术前、术中护理方法相同, 术后疼痛药物相同,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疼痛控制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2.1. 1 心理护理

告知病人疼痛是术后正常现象, 增加病人术后疼痛的认知及接受度。术后病人疼痛时及时到达病人身边给予安慰和心理支持, 利用谈心和看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等方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减轻疼痛, 减少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烦躁和恐惧心理[2]。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对疼痛较为敏感的病人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 引导病人摆脱疼痛或淡化疼痛的意念。做好各项解释工作及股骨颈骨折疾病的健康宣教, 缓解病人的顾虑, 鼓励家属多关心病人, 坚定其治疗信心。

1.2.1. 2 镇痛药物的使用

(1) 术前采用超前镇痛, 手术前15 min采用地佐辛0.3 mg/kg、芬太尼0.015mg/kg+氟哌啶醇5mg超期镇痛, 溶于100mL的等渗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 (2) 讲解病人长期使用镇痛药物的成瘾性仅为1%, 且不会影响伤口愈合, 提高病人对镇痛药的认识, 术后按时给药。止痛药应当有规律地“按时”给药 (3h~6h给药1次) 。

1.2.1. 3 音乐干预及放松训练

根据事先了解的病人文化程度及欣赏水平, 让病人听一些清新典雅、节奏平稳、悠扬动听、宽广柔慢的音乐或歌曲, 如海顿的《小夜曲》、我国民族乐曲《渔舟晚唱》《平湖秋月》, 分贝控制在40dB~50dB, 在听音乐的同时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首先从双手开始, 吸气时握紧双拳, 呼吸时缓缓放松, 通过吸气和呼气时感受紧张和放松的感觉。

1.2.1. 4 物理疗法护理

手术结束病人回病房后, 即刻进行下肢按摩, 采取的方法有趾 (踝) 关节屈伸摇摆法、腓肠肌挤压法、股四头肌按揉法等, 按摩时注意均匀按摩, 由轻到重, 对患肢手法要轻柔, 避开伤口。病人清醒后争取其配合, 也可由家属进行操作。麻醉作用消失后主要对小腿肌肉按摩, 以促进血液循环。解释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取得家属的理解, 督促家属对病人进行局部按摩, 增加活动量, 以减轻疼痛。除此之外, 还可在伤口部位给予冷敷和热敷, 在术后锻炼过程中提醒病人早锻炼、晚负重的原则, 切勿动作过急过猛而导致新的损伤[3]。

1.2.2 观察指标

(1)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估, 共评分0分~10分。在术后6h、24h、48h、72h共4个时间点对病人的疼痛情况进行调查。 (2) 舒适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舒适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包括恐惧、疼痛、饮食障碍、娱乐活动缺乏和睡眠障碍, 采用4级评分法, 0分、1分、2分、3分, 分别为无不适、轻度不适、中度不适和重度不适, 以上各项平均分<1分为轻度不适, 1分~2分中度不适, >2分为重度不适。 (3) 功能锻炼积极性:由专业护士进行评价, 内容包括功能训练的需求程度、功能训练的主动配合程度、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出现并发症后的抵触情绪以及护士及家属鼓励的有效性, 第1项、第2项、第4项均为正向评分, 第3项为反向评分, 每个方面满分10分, 共50分。 (4) 并发症: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溃疡、关节僵硬等。 (5) 髋关节功能:应用Harris评分法, 共包括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关节活动评分和急性评分4个方面的内容, 满分为100分。小于70分为差, 70分~79分为可, 80分~89分为良, 90分~100分为优。 (6) 住院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评分、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 并发症的发生率、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疼痛是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创伤所致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 给病人的身体和心理均带来巨大的负担。疼痛既是一种主观体验, 又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同样的损伤不同的个人疼痛体验不尽相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疼痛已经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术后疼痛会显著影响病人的心情, 一些病人会因疼痛而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情况, 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内源性抑痛物质的减少, 致痛物质的增加, 增加病人术后对疼痛的敏感性和切口疼痛的主观感受, 形成恶性循环[4,5]。对下肢骨折的病人术后疼痛剧烈, 一些病人术后不愿翻身、进行功能锻炼和下床运动, 这不仅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也延迟了功能锻炼的时间, 影响了关节功能的恢复。

随着对疼痛管理研究的深入, 疼痛护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有研究显示, 完善的术后疼痛护理可以加快病人的术后康复, 改善病人的病情转归, 而且还能改善病人远期生活质量和整体功能状态[6]。因此, 对病人提供缓解疼痛的护理措施显得十分必要[7]。本研究对股骨颈骨折的病人实施疼痛控制护理的分析表明, 其有效改善了病人的术后疼痛, 提高了术后舒适度和病人的功能锻炼的积极性, 改善了康复效果。其中心理护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病人因术后疼痛带来的焦虑、烦躁、紧张等不良心理, 改善了心境, 调动了自身机体内在的抗痛能力, 提高了病人的疼痛阈值[8]。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用的镇痛措施, 目的在于减轻病人的疼痛感觉, 提高术后舒适度。地佐辛联合芬太尼超期镇痛不仅镇痛效果好, 而且安全性高, 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率[9]。按时给药镇痛明显降低了病人的术后疼痛, 是一种预防性镇痛方法。音乐及放松训练能够刺激大脑边缘系统, 促进边缘系统调节人的情绪活动,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导致机体产生快感。干预时均选取音乐节奏平稳、宽广柔慢, 可协助个人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的整合[10], 有效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 尽管音乐不会替代止痛药物, 却能够提高止痛药物的效果。放松训练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 使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占优势, 松弛不仅有以上生理反应, 解除痉挛, 缓解疼痛, 而且亦有相应的心理效果, 缓解焦虑, 减轻压力。按摩护理可疏通经络, 使气血通畅, 对骨折病人的下肢进行按摩, 发挥了肌肉泵的作用, 促进了血液回流, 加快了炎性物质的吸收, 不仅可减轻术后疼痛, 减轻肿胀, 方便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而且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11]。创伤性骨折病人的术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能够减轻病人的术后疼痛, 势必有利于病人的术后舒适度的提高和早期康复锻炼的介入, 进而提高康复效果[12]。

综上所述, 疼痛控制护理能够减轻下肢骨折病人术后疼痛程度, 提高功能锻炼的积极性, 促进康复。

摘要:[目的]研究疼痛控制护理在下肢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股骨颈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疼痛控制护理, 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疼痛、舒适度、功能锻炼的积极性以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h、48h、72h时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功能锻炼的积极性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疼痛控制护理能够减轻下肢骨折病人术后疼痛程度, 提高功能锻炼的积极性, 促进康复。

上一篇:2023秋季三曹小学少先队工作计划下一篇:片区教研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