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尺桡骨双骨折

2024-10-23

小儿尺桡骨双骨折(共7篇)

小儿尺桡骨双骨折 篇1

尺桡骨双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 多由外伤引起, 传统的手法复位是在患者强忍疼痛的条件下复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疼痛的危害认识不断加强, 无痛复位逐渐被广大患者认可, 采用无痛复位可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如高血压、心率增快, 甚至胸闷、急促等。无痛复位的运用提高了护理质量,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内涵[1,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 采用无痛复位治疗尺桡骨骨折60例, 其中男48例, 女22例, 年龄6~65岁。病程20min~6d。骨折部位在左侧39例, 右侧21例;横断型骨折38例, 短斜形骨折16例, 粉碎性及螺旋形骨折6例;直接暴力6例, 传导暴力52例, 扭转暴力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无血管神经损伤, 均经X线片确认。致伤原因大多为打击伤、跌仆伤和交通事故所致。均在臂丛神经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

1.2 治疗方法

复位准备:整复前根据患者前臂长度准备好石膏、夹板、衬垫、绷带。手术复位:取仰卧位或靠坐位, 在臂丛神经麻醉下, 使患者完全无痛, 肩关节外展90°, 前屈30°~45°, 肘关节屈曲90°。这样可使前臂周围肌肉张力一致。结合X线影像, 在牵引和对抗牵引下, 摸清骨折移位的方向, 术者两手拇指放在骨折断端的背侧, 其余四指放在掌侧, 紧贴皮肤, 沿着前臂的纵轴方向, 夹挤骨折断端骨间隙, 使向中间靠拢的双骨折断端各自分开, 运用反方向牵引折顶手法纠正成角移位及旋转移位、缩短重叠移位, 达到满意效果并石膏固定。固定完毕再用C形臂透视正侧位, 以确定骨折端是否移位, 并及时纠正。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固定于中立位。固定时限:儿童4周, 成人6~8周。

1.3 治疗结果

本组60例患者在无痛条件下采用手法折顶复位, 并结合X线影像确定, 显示骨折达到解剖复位40例, 近解剖复位17例, 整复失败需手术治疗者3例, 整复成功率95%。经过半年及一年随访, 患肢外观无明显畸形, 腕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60例患者均临床愈合。

2 护理体会

2.1 情志护理

尺桡骨骨折为骨科常见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及压痛, 肢体可有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前臂功能障碍。骨折患者大多是意外受伤, 伤后经脉受损, 气血运行障碍, 气滞血瘀, 不通则痛, 离经之血溢于脉外, 故局部肿胀青紫。患者往往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担心伤后致残、是否手术, 对疼痛的估计不足。针对患者的顾虑及其接受能力, 应主动安慰患者, 耐心解释病情, 并反复向患者解释手法复位的目的、意义、方法、预期效果和优点, 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重要性, 骨折愈合的时间及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 使患者对手术复位有一个感性认识, 满足患者被尊重的心理需要, 取得信任, 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主动并注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和康复锻炼。并注意安全, 防止再次跌仆。

2.2 整复后伤肢的护理

固定期间抬高患肢, 可以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水肿及疼痛。抬高患肢的正确的方法是患处必须抬高至水平之上或至少与患处在同一水平, 患肢近侧不可以高于患处。患者行夹板外固定时多在骨折后不久, 患肢肿胀较明显。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肢是否肿胀, 外固定及绷带的松紧度是否适宜以及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知觉的变化。骨折1~2周内因患肢肿胀消退往往会导致外固定夹板的松动, 扎紧松紧度变化较大, 此时若不及时调整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 致使治疗失败, 应嘱患者定期复诊, 并教会患者自我观擦和调节松紧度的方法。本包扎松紧以能在皮肤和绷带之间插入一根手指为宜, 扎紧的松紧度以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宜。如发现患肢手部肿胀严重、肤色苍白、皮肤温度降低, 并伴有疼痛、麻木明显时, 提示危象的发生, 应立即检查扎带并放松, 警惕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若发现皮肤有张力性水疱出现时, 应以75%酒精局部消毒后, 用注射器将其渗出液抽出, 并盖上酒精纱布, 注意保持夹板、石膏的清洁, 以降低感染的概率。

2.3 早期功能锻炼

整复和固定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有就利的条件, 但骨折是否愈合关键在于功能锻炼。患者畏惧疼痛, 怕早期活动对愈合和骨折恢复有不良影响。因此要对患者进行阶段性康复知识的宣教, 使患者认识到早期功能锻炼能增加损失肢体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消除水肿, 促进静脉回流,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并能防止肌肉萎缩、肌腱黏连和关节僵硬。一般复位后1~2周, 局部疼痛、肢端肿胀、骨折端也不稳定, 此时应鼓励、督促患者练习握拳活动, 尽量用力伸屈手指, 同时进行早期腕关节功能锻炼, 按腕关节的解剖活动轴运行范围进行, 不能过度训练, 以利于消除肿胀、减轻疼痛、减少关节僵硬。复查时间以早、中期每周复查一次X线片, 晚期2周复查一次X线片。

2.4 中医用药护理

患者骨折后脉络受损, 气血凝滞, 阻塞经络。根据中医三期辩证用药, 中药内服可以促进局部血肿的吸收, 有利于骨痂的形成。初期淤肿较甚, 治以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为宜, 内服桃红四物汤;中期重在和营生血、接骨续筋为主法, 内服四物汤;后期宜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为治法, 内服加味八珍汤。后期可配合熏洗方法熏洗患肢, 以舒筋活络。

2.5 饮食调养

根据骨折不同时期选择不同食物。研究发现, 保证适宜的营养, 摄入充足的钙以及适量的运动能促进骨折早日愈合。建议每日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 增加日光照射, 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及钙磷的吸收。饮食以富含钙、磷及维生素D的食物为主, 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和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饮食以清淡, 易消化富含高钙、高维生素及粗纤维的食物, 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豆腐、鱼紫菜虾米、米粥及肉类等。以促进食物中钙的吸收, 达到加速骨折愈合的目的。

总之, 无痛手法复治疗尺桡骨骨折具有痛苦少, 创伤小, 安全性好。整复利用无痛技术, 可有效制止疼痛的发生发展, 减轻对抗, 提高手术复位成功率, 并提高了护理质量, 增加了满意度,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内涵。

摘要:目的 利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使患者在无痛肌肉松弛的条件下, 接受手法折顶复位。方法 对骨折肢体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 使肢体处于较松弛的状态下, 在C形臂下接受手法折顶复位, 结合夹板、石膏外固定。结果 本组60例, 在无痛条件下整复达解剖复位40例, 近解剖复位17例, 整复失败需手术治疗者3例, 整复成功率95%。结论 利用无痛技术复位, 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复位成功率, 治疗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尺骨骨折,桡骨骨折,无痛,手法复位,护理

参考文献

[1]朱锦忠, 尚智青, 王爱明.手法整复尺桡骨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骨伤, 2010, 23 (11) :877.

[2]郭文琴, 谢冬梅.无痛条件下尺桡骨双骨折手法复位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刊, 2010, 37 (2) :88-89.

小儿尺桡骨双骨折 篇2

关键词:尺桡骨双骨折,儿童,弹性髓内钉,钢板治疗

尺桡骨双骨折是儿童中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约占儿童骨折的13% 左右[1,2]。尺桡骨双骨折的骨折端常发生旋转、成角或重叠移位,为不稳定骨折[3,4]。传统治疗常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固定来修正治疗,而对于传统方法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者骨折端发生旋转、成角或重叠移位的不稳定骨折的大龄儿童尺桡骨双骨折,常需手术治疗[5,6]。目前而言,弹性髓内钉( titanic elastic nailing,TEN)和微型钢板固定是临床手术治疗不稳定尺桡骨双骨折患儿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对两组大龄患儿分别实施TEN、钢板治疗来比较这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尺桡骨双骨折患儿100例,所有患儿均有完整详细的治疗、随访资料。根据患儿手术方式的选择,把选择TEN治疗的50例患儿设为观察组,把选择钢板治疗的5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观察组: 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1例; 患儿年龄7 ~ 15岁,平均年龄( 11. 6 ± 2. 4) 岁; 患儿骨折类型中闭合性骨折41例,开放性骨折9例; 切开复位固定35侧,闭合复位固定15侧。对照组: 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0例; 患儿年龄8 ~ 15岁,平均年龄( 12. 1 ± 2. 5)岁; 患儿骨折类型中闭合性骨折40例,开放性骨折10例; 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入组标准: a) 所有患儿均为新鲜骨折; b) 患儿均无影响骨发育的器质性疾病; c) 所有患儿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或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 d) 患儿及家属事前了解情况并接受我院的随访调查。

1. 2 方法 观察组患儿实施 TEN 治疗,而对照组患儿实施钢板治疗。

1. 2. 1 TEN治疗方法患儿麻醉成功后,患儿取仰卧位,并常规消毒铺巾,患儿手术在C型臂透视的指导下完成。于患儿桡骨远端做长约1 ~ 2 cm切口,和患儿病骨的纵轴呈斜向45°钻孔,穿透患儿皮质后把预弯的弹性钉头部插入髓腔,并顺着髓腔慢慢推进,在C型臂的监视下复位患儿骨折端,在患儿骨折复位之后持续推进到患儿桡骨近端干骺端。对患儿尺骨内固定的方法同桡骨。手术后对患儿静脉使用3 d抗生素,并对患儿予以石膏固定患肢4 ~ 6周。

出院后门诊随访,随访过程中,定期拍片复查骨折复位和骨折愈合情况,并检查患儿的腕关节、肘关节和前臂的活动范围和神经血管状况。

1. 2. 2钢板治疗方法患儿麻醉成功后,患儿取仰卧位,并常规消毒铺巾。于患儿前臂尺骨背侧采取纵形切口,分离之后见患儿骨折断端并直视下来复位,采用AO加压接骨钢板对患儿骨折处固定。对患儿的桡骨内固定方法同尺骨。手术后对患儿静脉使用3 d抗生素,并对患儿予以石膏固定患肢4 ~ 6周。

1. 3观察指标a)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在手术和住院期间的相关状况,主要包括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b) 在术后3 d内采用VAS疼痛评分量表来对两组患儿的疼痛进行评分[7]。VAS疼痛评分量表是外科临床上使用较广泛的量表,该表为10分制: 0分无痛; 1 ~ 3分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 4 ~ 6分为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 7 ~ 10分为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c) 采用Anderson前臂骨折功能评定标准来比较两组患儿出院后10个月时的治疗效果情况。Anderson前臂骨折功能评定标准[8]: 骨折愈合、 腕或肘关节的屈或伸活动功能丧失 < 10% 、前臂的旋转活动功能丧失 < 25% 为优; 骨折愈合、腕或肘关节屈或伸活动功能丧失 < 20% 、前臂的旋转活动功能丧失 < 5O% 为良; 腕或肘关节的屈或伸活动功能丧失 > 30% ,前臂的旋转活动功能丧失 > 50% 为可; 骨折没有愈合或畸形愈合、或者伴有骨髓炎为失败。两组患儿在出院后10个月时来院复查,通过X线片来检查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情况。d)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术后再骨折、骨折延迟愈合。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 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典型病例为一11岁男性患儿,摔伤致尺桡骨中断闭合性骨折,于2 h后入院。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 ~3。对照组典型病例为一9岁男性患儿,跌伤致尺桡骨中断闭合性骨折,于2 h后入院。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4 ~6

2 结果

2. 1两组患儿在手术和住院期间的相关状况两组患儿在手术和住院期间的相关状况比较结果见表1。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 P < 0. 01) 。

2. 2两组患儿在术后3 d中的VAS疼痛评分情况两组患儿在术后3 d中的VAS疼痛评分情况比较结果见表2。两组患儿VAS疼痛在术后3 d中均逐日降低,但在术后3 d中观察组患儿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 P < 0. 01) 。

2. 3两组患者在术后的并发症情况两组患儿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见表3。观察组患儿在术后的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骨折延迟愈合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 < 0. 05) ,术后再骨折两组均有1例出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 4 两组患儿在出院后 10 个月时的治疗效果 两组患儿在出院后10个月时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见表4。两组患儿在出院后10个月时的失败病例均为0,但观察组患儿在出院后10个月时治疗效果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 05) 。

3 讨论

尺桡骨双骨折是比较常见的儿童创伤,而儿童不稳定性尺桡骨双骨折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因为儿童时期的机体骨折存在着较大的塑形潜力,而且患儿骨折愈合过程中骨骼一直保持生长状态,但是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前臂骨干的塑形能力会逐渐下降。一般情况下,对于小于10岁的儿童前臂骨折绝大部分可通过手法复位、石膏或者夹板固定的方法来达到骨折愈合和恢复患儿正常前臂功能的目的[9,10]。但对于大于10岁的儿童前臂骨折,由于潜在的塑形能力有限,闭合复位的难度比较大,所以部分患儿需要接受手术治疗。钢板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双骨折是临床上使用较广泛有效的内固定方式[11,12],但是因为儿童仍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对骨膜有较大范围的剥离,加重了局部软组织的损伤,对骨膜及骨骺的损伤较重。目前有关TEN治疗尺桡骨双骨折的相关报道日益增多,TEN已成为治疗尺桡骨骨折患儿的一种有效方式[13,14]。TEN是由1980年法国Nancy医院Metaizeau发明的,因其能减少对儿童骨骺的损伤,所以TEN固定方式成为目前2 ~ 18岁儿童长骨骨折的首选方法。此外,TEN内固定相对于钢板内固定还具有进针切口小、手术时间短、骨骺损伤较小等优势。Reinhardt等的研究发现,两种治疗方式在10岁以上儿童骨折的治疗中,TEN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明显短于钢板组。相关研究也发现,在对比4 ~ 14周岁儿童两种内固定方式,两者其功能恢复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都比较接近,但是TEN组相较于钢板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X线愈合时间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并实施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案的100例尺桡骨双骨折患儿,比较TEN治疗方案和钢板治疗方案对于尺桡骨双骨折儿童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 P < 0. 01) ; 两组患儿的VAS疼痛在术后3 d中均逐日降低,但在术后3 d中观察组患儿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 P < 0. 01) ; 观察组患儿在术后的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骨折延迟愈合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 < 0. 05) ,术后两组均有1例出现再骨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两组患儿在出院后10个月时的失败病例均为0,但观察组患儿在出院后10个月时治疗效果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 05) 。与钢板手术治疗方案相比,TEN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TEN属于微创手术,切口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对患儿的伤害较小; 而且患儿住院时间较短,患者的费用低[15,16]; 该手术治疗允许患儿骨折端微动,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使得骨折愈合时间较短; 而且从中长期来看对于患儿骨折的治疗效果更好,更加符合患儿及家属对于患儿伤害、骨折愈合速度、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费用上的较高要求。

小儿尺桡骨双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自2005年3月~2008年11月利用弹性髄内钉技术治疗儿童前臂骨折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4~16岁,平均8.5岁。尺桡骨骨折依据AO分类:A2 3例,A3 15例,B2 2例,B3 10例,C1、C2各4例;左侧12例,右侧26例,38例均为闭合骨折,受伤距手术时间4 h~6 d,平均23 h。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全麻或臂丛麻醉下进行,尺骨骨折取尺骨近端背内侧0.5 cm切口,开路锥于骺板以远1~2 cm以30°方向开口进入髓腔,取尺骨髓腔直径1/3粗细的一根预弯弹性髓内针穿入髓腔,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闭合复位骨折,使髓内针进入骨折远端髓腔。桡骨取桡骨远端桡背侧骺板已近切口,采取同样方法置入弹性髓内针,调整弹性髓内针,使其弧度凹侧相对以维持骨间膜张力,针尾折弯埋于皮下,缝合切口,术后给以石膏固定1~4周,平均2周。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入院后的观察和护理

包括生命体征的观察和记录,观察患儿左右手的活动、感觉、血运是否正常,如入院前已采取石膏或夹板固定,此时要注意观察固定的松紧程度和患肢末梢循环情况,观察皮肤是否有受压部位,对固定不适者应予及时调整,同时了解患儿的全身情况,抬高患肢,冰敷或应用消肿药物治疗。

2.1.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包括患儿家长的心理支持和患儿的心理护理,其中患儿家长的心理支持是儿童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患儿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对患儿心理起着暗示作用,然而患儿伤后的痛苦使得家长紧张、焦虑,以及对患儿的过度呵护,无形中增加了护理难度[2]。因此,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安抚家长焦虑、紧张的情绪,配合医生向患儿家长讲解弹性髓内针治疗技术的可靠性,让他们清楚手术的过程及疗效,可利用介绍成功的病例增强他们对手术的信心,使对家长心理支持的护理贯穿于患儿护理过程的始终。患儿突出的特点是表达及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首先要评估患儿的配合能力,注意观察患儿细微的变化,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语言要通俗易懂并且接近患儿此年龄段的接受能力,鼓励安抚患儿,消除其恐惧心理并取得患儿的信任,使患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并配合治疗。

2.1.3 术前准备

协助患儿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和护理,患儿手术通常需要在全麻或臂丛下进行,因此术前要做好胃肠道准备,向家属讲解术前胃肠道准备的目的,同时开放静脉通道,患儿皮肤准备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快速,避免操作生硬,时间过长而加重患肢疼痛。与手术室沟通,备齐手术中所需的器械和药品等。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一般护理

术后给予患儿去枕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常,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必要时给予吸痰,术后24 h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6 h后改平卧位,可适量进食。要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治疗和护理要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进行,保证患儿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2.2.2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患儿术后不舒适的重要因素,也是每位骨折患儿术后都存在的症状,因此术后尽量减轻疼痛是护理最迫切的问题[3],护士要协助患儿取舒适安全的体位,引导患儿转移注意力,满足患儿的合理要求,可适当应用止痛药物,及时观察止痛效果,如果疼痛不缓解并出现皮肤出现苍白或发青、肿胀明显、麻木或皮肤温度下降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2.3 患肢的护理

患肢下垫软枕,以抬高患肢于心脏水平5~10 cm,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及疼痛,使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前臂旋前旋后活动,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末梢皮肤颜色、温度和动脉搏动,检查石膏固定的松紧度,如有患肢肿胀及疼痛加重及时与医生联系,警惕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发生。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儿术后患肢出现明显肿胀,都予以及时发现并立即松解石膏绷带,加大脱水药物,抬高患肢治疗,未出现肿胀进一步加重。

2.2.4 功能锻炼

功能锻练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尤为重要,早期功能锻练可以起到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的作用,缓解患肢肿胀[4]。锻炼前要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做到循序渐进,术后早期(通常1~2周)为石膏外固定期,以手指的屈伸握拳活动、腕关节活动、前臂肌肉收缩锻炼为主,配以肩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锻炼。拆除石膏后(石膏固定通常不超过4周[5])开始练习肘关节伸曲活动,术后4周练习前臂旋转活动。

2.2.5 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时要让家长掌握石膏固定的护理知识,避免再次受伤,坚持功能锻练,加强营养合理饮食,嘱其下次复查时间及内容。

3 结果

本组患儿获6个月~2年随访,平均随访10.5个月,38例患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于术后3~6个月取出内固定,术后根据Grace和Eversmann提出的前臂功能评测标准[6],所有患儿恢复均为优。

4 讨论

通过对该组病例的护理,笔者体会到随着人们对治疗要求的逐步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弹性髓内针的应用得到更多患儿及家长的认可,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结合有效地护理措施,使得弹性髓内针固定技术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等优点突显,同时大大缩短了患儿住院时间,提高了患儿的舒适性,而且早期功能锻练促使患肢功能恢复更快,因此在推广弹性髓内针固定技术的同时更要重视护理工作的提高。

关键词:前臂骨折,儿童,弹性髓内钉,护理

参考文献

[1]曹根林,范青,杨璇.弹性钛制髓内针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7,11(5):381—384.

[2]潘少川.小儿骨科规避后患要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2—24.

[3]陆烈红.病人对生理与心理舒适需求的调查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937—938.

[4]吕式媛.创伤骨折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120-130.

[5]唐立群.钛制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创伤外科杂志,2008,10(5):464.

小儿尺桡骨双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对27例小儿尺桡骨不稳定性骨折患儿实施了闭式穿针固定治疗,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10例, 年龄3~12岁, 平均9.3岁, 其中单纯绕骨折5例、单纯尺骨骨折4例、尺桡骨双骨折18例;车祸损伤9例、摔伤14例、打击伤4例;横断骨折19例、长斜骨折8例;伤后2h~10d就诊。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术前铺无菌手术巾, 仰卧位, 行臂纵神经阻滞或全麻, 并帮助患者屈肘90°, 使尺骨近端和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根据患儿年龄及其骨髓腔大小, 克氏针选择1.5~3mm, 先由桡骨骨折端进针、穿入骨髓腔, 然后屈曲腕关节, 将克氏针经由桡骨远端穿出, 然后将克氏针近端约1cm留于桡骨骨髓腔远端至断端处。再实施尺骨穿针, 由尺骨近端骨折端进针、穿入骨髓腔并经尺骨鹰嘴处穿出, 然后将克氏针近端约1cm留于尺骨骨髓腔近端至断端处。最后行骨折端复位, 现将上臂外展并成90°屈肘, 前臂保持中立位, 一手握住患儿肘部、一手握住手部进行牵引, 并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整复, 手术完毕行无菌辅料包扎及石膏外固定超肘腕关节前臂中立位。对于非同一平面的下1/3骨折应在克氏针穿入骨髓腔后先实施桡骨复位, 然后将克氏针锤击通过骨折端超过5~6mm, 折弯针尾并剪断, 将残端埋入皮下, 再行C臂机下尺骨骨折整复, 同样将克氏针锤击通过骨折端超过5~6mm, 折弯针尾并剪断, 将残端埋入皮下;而上1/3骨折患儿则先实施尺骨骨折复位, 再行桡骨骨折复位, 方法同上。

1.2.2 术后康复

术后第2天即行握拳、前臂肌肉收缩锻炼, 常规应用抗生素并注意消毒, X线片复查, 术后2周行两天1次的石膏卸下轻度舒筋治疗, 治疗后继续固定。依据恢复情况3~4周后将石膏去除并对肘腕关节实施功能锻炼, 6~10周将内固定克氏针取出并锻炼前臂旋转功能, 10~12周X线片复查显示无骨折线后, 行前臂负重锻炼。

1.3 疗效评定

术后随访3~12个月, 并对复位效果进行评定:骨折愈合, 肘或腕关节丧失屈伸功能不足10%, 前臂丧失旋转功能不足25%, 判定为优;骨折愈合, 肘或腕关节丧失屈伸功能不足30%, 前臂丧失旋转功能不足50%, 判定为良;骨折愈合, 肘或腕关节丧失屈伸功能超过30%, 前臂丧失旋转功能超过50%, 判定为可;骨折不愈合, 判定为差。总优良=优+良。

2 结果

本组27例患儿, 骨折均在6~12周愈合, 无一例骨发育异常或感染, 所有患儿均功能恢复良好, 治疗优秀率达88.89%, 详见表1。

3 讨论

传统保守手法闭合复位, 石膏或夹板外固定, 再次移位可能性高且不能将前臂旋转得以有效控制, 往往反复整复, 导致创伤进一步加重, 患部严重肿胀, 不但难以达到闭合复位的治疗目的, 还将早期手术治疗的机会丧失, 影响小儿尺桡骨不稳定性股骨治疗效果;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尽管在骨折解剖复位上具有一定优势, 但手术操作繁琐、时间长、创伤大, 术中骨膜的过多剥离及局部血液循环的破坏会导致术后粘连并对骨愈合产生影响, 而且还会留下手术疤痕, 影响美观[3]。

闭式穿针内固定治疗是在闭合复位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基础上产生, 在治疗小儿尺桡骨不稳定骨折方面, 可以确保骨折端对位对线的良好性, 其外部辅助固定还可避免骨折端发生旋转移位, 治疗中不需要实施切开复位, 对局部血液循环没有破坏, 利于骨折愈合, 并且穿针固定没有手术疤痕, 不影响美观和早期功能锻炼, 安全性高、痛苦小、感染率低, 兼顾了闭合复位外固定痛苦小、损伤小、费用低的优点及切开复位内固定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固定可靠的特点, 并可避免切开复位内固定物取出的2次手术。术后早期轻度舒筋治疗可对骨折部位产生重复轻微刺激, 促进骨痂生长的同时可有效预防肌腱粘连, 促进患者功能早日恢复[4]。本次研究中27例小儿尺桡骨不稳定性骨折均在6~12周愈合, 无一例骨发育异常或感染, 所有患儿均功能恢复良好, 治疗优秀率达88.89%。

参考文献

[1]邱贵兴.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94.

[2]于铁军.手法整复治疗78例小儿尺桡骨双骨折的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A, 2010 (9) :38~39.

[3]胡能平, 王彬, 胡勇.闭式穿针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不稳定骨折32例报告[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7, 15 (7) :73.

小儿尺桡骨双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4 例, 男13 例, 女1 例;年龄8~15 岁, 平均11.5 岁。青枝骨折9 例, 完全性骨折5 例。受伤原因:平地跌倒后摔伤7 例, 滑板摔伤5 例, 骑自行车摔伤2 例。伤情:单纯桡骨下段骨折10 例, 伴有不同程度下尺桡关节脱位、尺桡骨双骨折2 例, 单纯尺骨骨折2 例。非手术治疗10 例, 手术治疗4 例。

1.2 治疗方法

青枝骨折或成角骨折无需牵引, 根据成角的方向及折顶成角处即可使骨折复位, 跨肘、腕关节石膏托固定患肢于旋后轻度尺偏位;对于靠近桡骨远端骨骺的青枝骨折且成角小于5°者无需复位, 仅用超腕关节石膏托固定患肢于旋后位或前臂石膏托固定;对于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Galeazzi骨折桡骨复位后往往下尺桡关节自然复位, 无需特殊处理, 待桡骨复位后行石膏托固定患肢于旋后位。而完全移位的骨折 (包括侧方移位和短缩移位) 则在血肿内注射2%的利多卡因5 mL, 待麻醉起效后进行手法整复。整复手法时两助手分别握住患者的肘部及手部作对抗牵引约5 min, 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牵引情况术者再给予挤压、反折等手法整复。满意后用跨肘、腕关节的石膏托固定患肢于旋后位4周。拍片有明显骨痂生长后拆除石膏, 开始功能锻炼。如果复位失败可用C型复位钳钳夹骨折的近端和远端对抗牵引复位, 复位满意后跨关节石膏托固定患肢于旋后位。对仍无法复位的患者行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简单内固定石膏托外固定患肢于旋后位。术后常规换药, 10 d左右拆线, 4周拔出克氏针继续石膏固定2周。术后注意患肢疼痛程度、远端的血运及肿胀、远端感觉等情况, 及时予以调整。拍片有明显骨痂时拆除石膏功能锻炼。嘱患者抬高患肢, 主动活动手指以利于肿胀消退, 口服活血祛瘀中成药。

2 结 果

本组有4名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骨折再移位现象。其中2 例为非手术治疗患者, 2 例为手术治疗患者。第1例:男性, 15 岁, 桡骨不全骨折向背侧成角, 复位石膏托固定, 3周后患者自行拆除石膏, 于1周后再次出现成角, 行再次手法整复石膏管型固定1个月拆除石膏患者骨折愈合。第2例:男性, 8 岁, 盖氏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行有限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后石膏托外固定, 术后常规换药, 3周因患者旋转患肢出现向尺骨侧成角, 再次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骨折愈合, 患肢功能无明显受限。第3例:男性, 9 岁, 桡骨下1/4骨折, 侧方并短缩移位, 手法复位失败行C型复位钳牵引复位, 小夹板固定, 3周后骨折向尺骨侧成角移位, 测量角度约10°, 行管型石膏固定1个月后拆除石膏骨折愈合。第4例:男性, 8 岁, 尺桡骨双骨折, 桡骨短缩移位, 尺骨轻度成角, 手法复位失败后行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后石膏托外固定。术后3周因患者家属要求其写作业而导致患肢过度活动, 1个月时复查拍片见桡骨向尺骨侧成角约15°, 克氏针松动, 拔出克氏针石膏固定, 后复查成角无明显增大, 2个月后骨折愈合, 前臂旋前功能受限。该组患者多出现在复位或手术后3周, 其中向背侧成角2 例, 向内侧成角2 例, 行再次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1 例, 其余均给予手法复位超肘、腕关节管型石膏固定后愈合。

3 讨 论

小儿尺桡骨下1/4骨折多为跌倒致伤, 损伤机理雷同于成人Colles骨折, 孙广生[1]认为受扭转应力所致, 谭振华[2]则认为存在单纯背伸应力的因素。目前临床上固定多置于旋后位, 如置于旋前位时, 由于肱桡肌处于紧张状态, 以骨折端为支点, 骨折从而出现成角畸形, 而旋后位可使肱桡肌处于放松状态, 却忽略了旋前方肌对尺骨的牵拉及前臂骨间膜对骨折端的作用。在中立位时, 前臂骨间隙和斜索的张力均匀一致, 此时骨周围的肌肉松弛, 利用前后平垫挤压, 使前臂骨间膜处于最紧张位置并保持最宽间距, 而使骨折端维持稳定。本组出现移位的患者均系桡骨骨折, 我们通过分析认为移位原因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过早活动是移位的主要原因

本组移位的患者都存在过早拆除固定、过早活动的现象, 说明过早活动是造成移位的主要原因。因为过早拆除固定后, 骨折尚未达到能够抵抗外力的临床愈合, 仅有纤维骨痂形成, 过早活动必然使尚未愈合的骨折处出现应力集中。

3.2 固定效果不确实

前臂远端骨折特别是桡骨远端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3,4]。克氏针固定只是有限固定, 主要维持骨折方向, 对抗外力效果差。前臂石膏托和小夹板不能限制患肢的旋转活动, 从而丧失外固定的功能, 造成移位。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 当玩耍时往往忘记疼痛, 造成患肢过度活动。同时小夹板固定患者不能及时复诊, 随着肿胀消退出现松动, 当时未引起重视, 出现畸形或患肢疼痛时才来复诊。在与石膏管型和不恰当的内固定相关的报告中, 最普遍的是骨不连和畸形愈合[4]。

3.3 解剖学因素

根据腕关节的三柱理论, 其中两柱位于桡骨, 受力相对较大, 前臂存在桡偏趋势。同时有以下导致移位的力量:a) 旋前方肌的收缩, 使桡骨远折端向尺侧靠拢, 并牵拉其向掌侧移位;b) 肱桡肌牵拉桡骨远折端使其向近侧短缩和尺侧成角;c) 外展拇肌和伸拇肌使桡骨远折端向尺侧靠拢, 向近侧移位短缩, 这些肌肉的致畸形力量在成人骨折病例中发挥重要作用[4]。

3.4

从2例切开复位的患者看完全骨折后影响复位的因素 主要是儿童坚韧的骨膜尚未完全断裂导致牵引时形成三角形原理不能纠正短缩畸形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而前臂为双骨, 一根完整也是影响另一根复位的因素。

4 结 论

儿童的前臂下段骨折是常见的骨折, 如果治疗不当将出现骨折移位、畸形愈合, 从而影响患者的功能, 在治疗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儿童骨骼的塑性能力强大, 但超过自我矫形能力的移位和成角也将影响患者的功能。良好的固定和足够的固定时间是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孙广生, 廖怀章.儿童桡尺骨干下1/5骨折桡骨背向移位[J].中医正骨, 1992, 4 (1) :12.

[2]谭振华, 王华丽, 于兰先.儿童桡尺骨远端骨折背侧移位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手法的探讨[J].中医正骨, 1997, 9 (5) :6-7.

[3]侯树勋.现代创伤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773-776.

小儿尺桡骨双骨折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尺桡骨双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男43例、女37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儿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为5岁~12岁,平均年龄(6.55±0.28)岁;观察组患儿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4岁~11岁,平均年龄(6.52±0.26)岁。2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未患有对骨代谢造成影响的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②受伤后未对神经血管造成损伤;③所有患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①排除病理性骨折者;②排除陈旧骨折患儿;③排除患有糖尿病以及其他干扰骨折愈合的疾病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患儿采用钢板进行固定,具体过程如下:①在患儿桡骨茎突与肱骨外侧髁交界处做切口。②经指伸肌与桡侧腕短伸肌之间进入,将桡骨骨干完全暴露,选用恰当长度的钢板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③在尺骨皮肤处根据骨嵴走向做切口,从腕伸肌与尺侧腕屈肌交界处进行,直至尺骨干暴露出骨折部位,选用恰当长度的钢板进行固定,并将钢板放置在尺骨后方。

1.3.2观察组患儿选用弹性髓钉进行固定,具体过程如下①手术过程中选用C形臂X线机进行监测。②将鹰嘴下方后桡侧定为尺骨进针点,利用透视设备将穿钉至骨折端,避开骺板顺尺骨干髓腔,复位骨折处后,在远折端髓腔置入弹性髓钉,将髓钉尾部0.5 cm放于骨皮质外,并埋于皮下。③将桡骨背侧Lister结节桡侧定为桡骨进针点,利用透视设备选择进针点,进针点应避开远端骺板,沿髓腔内侧竖向置入弹性髓钉,完成复位处理后将髓钉打入近折端,直至桡骨下侧,将髓钉尾部0.5 cm处埋于皮下部位.

1.4观察指标对比观察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5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儿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2±0.3)cm、(5.1±0.7)周、(34.8±4.3)min、(8.1±3.2)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1.3±1.2)cm、(9.2±0.3)周、(61.8±5.7)min、(17.4±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529、t2=34.049、t3=23.916、t4=14.048,P均<0.05)。

3讨论

尺桡骨双骨折在儿童中属于常见疾病,对患儿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传统上所采用的固定方法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在操作过程中会大范围地剥离骨膜组织,对局部软组织造成了严重的创伤[3];固定钢板虽然具有轻薄的特点,但是儿童患儿的前臂较细,因此术后容易出现皮肤难以愈合、肢体肿胀等多种不良症状[4]。

通过弹性髓钉对尺桡骨双骨折患儿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同时不会对骨折部位以及周边软组织造成严重干扰。弹性髓钉尾部为镰刀形态,可以避免骨折固定后旋转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固定的牢固程度。此外,该固定方法能够根据患儿骨折部位的粗细、长度等基本情况选用合理的髓钉,同时可以根据患儿骨骼形状进行塑形[5]。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弹性髓钉治疗尺桡骨双骨折患儿能够提高其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骨折愈合情况。观察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2±0.3)cm、(5.1±0.7)周、(34.8±4.3)min、(8.1±3.2)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1.3±1.2)cm、(9.2±0.3)周、(61.8±5.7)min、(17.4±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弹性髓钉在操作过程中较为便捷、创伤较小,能加快患儿的愈合速度。

综上所述,采用弹性髓钉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疗效显著,对于患儿骨折部位的及早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分析弹性髓钉在儿童尺桡骨双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0例尺桡骨双骨折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用钢板进行固定,观察组用弹性髓钉进行固定,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弹性髓钉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创伤小、手术操作时间短,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有助于患儿骨折部位的及早康复。

关键词:尺桡骨双骨折,儿童,弹性髓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云昌.弹性髓内钉在儿童尺桡骨双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5,11(20):86-87.

[2]张鑫,罗聪,李明,等.弹性髓内钉与钢板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2):139-142.

[3]王庆雷.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大龄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5,3(13):68-69.

[4]张建军,李金光,恩哈木江,等.应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J].新疆医学,2015,10(5):658-660.

[5]陈丰,汪阳,蒋林,等.单根弹性髓内钉治疗大龄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临床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6):38-41.

小儿尺桡骨双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3-80岁,平均37.6岁。粉碎性骨折2例,横行骨折22例,斜行骨折5例,螺旋骨折6例。车祸伤11例,跌倒伤24例。所有患者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1.2 治疗方法

手术均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臂从阻滞或局部麻醉,肩外展90°,屈肘90°位。视骨髓腔大小选择直径为1.5~4.0 mm的克氏针。若先复尺骨,则从尺骨鹰嘴顶端距尺骨后缘约1.0 cm处皮肤切开一小口,并略偏外侧打入一克氏针通过尺骨骨髓腔至骨折端后停止;若先复桡骨,则在桡骨结节内侧皮肤切一小口打入一克氏针通过桡骨骨髓腔至骨折端停止,然后再沿前臂纵轴向远端牵引,肘部向上作反牵引,经过牵引取消旋转、短缩及成角移位,术者再应用各种扣挤分骨、内外推端、扩折反拔、提按升降、碰撞摇动等陈氏正骨手法将骨折复位,并在手提X线机或是X线透视下立即将克氏针打入骨折的另一端,然后将克氏针尾部折弯、剪断成伞柄状埋入皮下。同法处理另一骨折。术后予以石膏托外固定肘关节及前臂于功能位,抬高患肢,活动手指,4周后去掉石膏托。3个月后拔除克氏针。

1.3 疗效判断标准

优:骨折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前臂旋转功能,肘、腕、指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前臂旋前80°,旋后90°)。良:骨折对位对线好,肘碗指关节功能好,前臂旋转功能稍受限(前臂旋前45°以上,旋后60°以上)。差:骨折对位对线可,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前臂旋前45°以下,旋后60°以下)[2]。

2 结果

35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有2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经切开减压后,如期恢复。有1例骨不连,予以切开复位植骨及钢板内固定后恢复。所有病例随访0.5-1年,均功能恢复满意,无并发症。其中效果优者12例,效果良者20例,效果差者3例,优良率达91.43%。

3 讨论

3.1 应用解剖

尺骨上端粗,下端细;桡骨上端细,下端粗。双骨干均向背侧呈6.4°的生理弧度,桡骨向桡侧呈9.3°的生理弧度。尺桡骨借上、下尺桡关节及两骨干间的骨间膜紧密连接。骨间膜是坚韧的纤维组织,附着于两骨间嵴,其纤维由桡骨斜向内下走行,抵止于尺骨嵴。骨间膜对稳定上、下尺桡关节,维持前臂旋转功能起重要作用。前臂在中立位时,骨间隙最大,骨干中间最宽处,约为1.5~2.0 cm,骨间膜上下均紧张,尺桡两骨稳定。桡骨上、中、下1/3处分别有旋后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附着,骨折后,易发生旋转移位。

3.2 病因

3.2.1 直接暴力

多使尺桡骨在同一平面形成横形或粉碎形、或多段骨折,常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

3.2.2 间接暴力

伤时手掌着地,其致伤力的传递与年龄有关。成人暴力主要沿桡骨传递,桡骨骨折后,残余暴力沿骨间膜传至尺骨,引起尺骨骨折,故桡骨折线高,多为横形;尺骨折线低,多为短斜形。

3.2.3 扭转暴力

主要沿尺骨传递,引起骨折时尺骨折线高,桡骨折线低,多为双骨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3.3 以往治疗的弊端

尺桡骨干骨折在临床很常见,治疗上不仅要求对位良好,而且要求恢复其固有的生理曲度,特别是桡骨干旋转弓的恢复日益受到重视[3]。临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或预制适宜弧度的髓内针进行桡骨固定,操作过程复杂且损伤严重,有时会因钢板或髓内针的弧度不适宜而导致桡骨干的旋转弓变形,从而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

3.4 本手术方法的优点

(1)闭合穿针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可以在局麻下进行,对患者创伤小,从而减少医源性损伤,树立微创观念,强调力学固定的观点向生理的、合理的、生物力学的观点过渡[4]。(2)尺桡骨因有较多肌肉牵拉,如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恢复过程中骨折容易再移位,而本方法固定后骨折不会再移位,保证固定的稳定性和早期功能锻炼的效果,减少骨折愈合期的并发症,防止粘连性僵硬和肌肉萎缩,促进淋巴液流通,使韧带和关节固有的功能尽早恢复,通过“控制性细微运动”来刺激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3)术后拆除内固定方便、简单、费用小,不遗留大瘢痕,具有美容医学的特点。本方法还适合无开放手术条件的基层医院开展。

摘要:目的 探讨尺桡骨干双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9月~2010年9月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效果优者12例,效果良者20例,效果差者3例,优良率达91.43%。结论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尺桡骨干双骨折,手术治疗,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62—468.

[2]林成君,刘磊,杜学刚,等.前臂双骨折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1(6):145.

[3]蓝文正,郭巨灵.实用骨折手术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23.

上一篇:降低作用下一篇:云计算安全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