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方法(精选8篇)
锁定方法 篇1
0 引言
Mshflexgrid控件是一个非常好用的表格控件, 拥有强大的功能、众多的属性。但控件不允许用户直接修改数据, 所以一般用Mshflexgrid浏览数据, 常用控件堆砌于frame容器形成编辑数据区的设计界面。程序员发现这个网格控件没有行标志的功能。如果程序员忽略行标记, 势必会照成终端用户不知道自己在处理哪一条记录的现象发生。本文主要研究如何使用Mshflexgrid添加行标志、行选定和行锁定问题。
Cellpicture属性, 即设置当前单元中显示的图像。例如:
Set Mshflexgrid1.CellPicture = LoadPicture ("IconsComputerTrash02a.ico")
注意:①CellPicture属性是需要制定行列值;②前面Set是关键字, 缺少了会导致程序运行错误。
1 添加行标记解决方案
自定义函数一次迭代完成清除所有关键字 (即所有行、0列) 数据标志。
自定义函数为当前行 (即当前行、0列) 数据标记。
通过二次迭代, 完成其功能, 其用处于Mshflexgrid_click事件
这种方法也符合表格关键字设置背景色提示用户是否为当前标志设计思路。
2行选定解决方案
选定行, 即在Mshflexgrid点击某记录, 整行被选定, 提醒终端用户当前记录将被删除或者修改。此属性能应用到块的选定, 只不过在mousedown和mouseup事件中设置属性而已。
3行锁定解决方案
行锁定, 即行记录被赋值到frame编辑区修改时, Mshflexgrid锁定正在编辑的行。如果不锁定, 终端用户再次点击Mshflexgrid, 数据被更新到编辑区, 导致终端用户编辑的数据工作前功尽弃。相关代码结构如下:
需要注意是oldrow也是全局变量, 第一次赋值在“修改”按钮转换到“保存”按钮的过程中;在Mshflexgrid_click有大量重复的语句, 为了简化程序代码, 尽量将相同的代码段作为函数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宏, 李彦林.30天学通VB项目案例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锁定方法 篇2
微弱信号检测[1]广泛应用于通信、医学、雷达和电子技术等领域, 而且一直是信号处理的热点和难点。凭借良好的抗噪性能, LIA (锁定放大器) 在微弱信号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LIA在本质上是利用相干检测原理对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利用有用信号具有随机性而噪声也有随机性的特点, 通过互相关检测达到去噪的目的。与一般的带通放大器相比, LIA将带通滤波变为LPF (低通滤波) , 输出信号由交流变为直流, 放大器的性能明显提高。普通的LIA由模拟器件搭建而成, 它的性能会受元器件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需人工调节参数, 应用起来不灵活。本文提出的采用IQ (正交) 双路稀疏分解软件算法的数字LIA, 不仅应用起来灵活、方便, 而且在计算速度上比单路实现的数字LIA[2]有很大的提高。
1 基于IQ双路的相干检测原理
相干检测利用了输入有用信号和参考输入信号之间存在的相关性。IQ双路互相关原理如图1所示。
输入信号和参考信号的相干原理[1]如下:
式中, U0 (t) 为信号相干输出, Rsr (τ) 为输入有用信号和参考信号的相干输出, Rnr (τ) 为噪声和参考信号的相干输出。由于Rnr (τ) =0, 因此相干检测器只有输入有用信号输出, 输出信噪比得以提高。
正交矢量型LIA采用两个相敏检测系统, 其同相输出为
经过低通滤波后,
其正交输出为
经过低通滤波后高频分量被滤除, 得到
式中, Vs′为输入信号的幅度;Vr为参考信号的幅度;ω0为信号的频率;θ为被测信号的相位。
由这两路输出可以计算出被测信号的幅度Vs (还原出的Vs′值) 和相位θ:
正交矢量型LIA计算出幅度Vs和相位θ, 可以避免对参考信号做可变相移, 也可以避免相移对测量准确性的影响。
2 基于MP算法检测信号的成分
MP (匹配追踪) 算法[2]在稀疏分解的众多方法中是提出比较早的。由于稀疏分解具有各种优良特性, 该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信号编码[3]、信号去噪[2]、时频分布[4]和识别[5]等领域。
MP算法是一种贪婪算法[6]。设预处理信号为f, 且f∈H, H为有限维Hilbert空间, D为过完备原子库 (D∈H) , 信号长度为L。首先, 将待分解信号和过完备原子库D进行匹配, 比较出最匹配的原子, 其满足以下条件:
式中, 是信号f与原子的内积。信号表示为
式中, Z1是用最佳原子对原信号稀疏分解后的残余分量。对最佳匹配后的残余分量继续进行稀疏分解:
式中, 满足:
经过n步分解后, 得到
式中, Zn是n步信号稀疏分解后的逼近误差。
3 用稀疏分解法构建双路数字LIA
文献[7]已经设计出了基于稀疏分解的LIA, 本文所构建的双路LIA需从原子库着手对单路实现的方法进行根本的改变。
定义ai、fi和φi (i=1, 2, …, K) 分别是第i个正弦信号的幅度、频率和初始相位, n (t) 为零均值、方差为σm2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假设被噪声污染的正弦信号为
3.1 合成出的最佳原子对信号稀疏分解
有用信号作为一般正弦函数存在不可预测的相位偏移。若直接让其与正弦原子库中的原子做互相关运算, 单路LIA采用的策略是对于同一频率正弦函数让多个相位的原子同时在原子库中, 利用稀疏分解选出最优的相位角。这样原子库的规模会成倍增大。为避免相位因素的干扰, 设计的双路放大器采用正余弦双原子库:
匹配运算时, 正余弦原子是同步计算的, 我们称每一对频率相同的正余弦原子为原子对。
在每一次选择最优原子时不能单个比较正弦或余弦原子与待分析信号的内积值的大小。本文采用公式 (16) 所示的方法:
得到最佳原子对后, 根据此时的原子对得出新的合成原子, 利用公式 (7) 得到最佳的相位角θ0, 合成原子重新组建:
接下来将X分解为在最佳合成原子上的分量和残余两部分, 即
式中, R1X是用最佳原子对原信号进行第一次分解后的残余分量。对最佳匹配后的残余分量不断进行上面同样的分解过程, 信号最终分解为
式中, 是第k次合成出的最佳原子。
3.2 实现双路数字LIA
稀疏分解中原子库的原子作为参考信号r (k) , 利用稀疏分解的MP算法来匹配出原子库中的最优原子对, 从而得到输入信号x (k) 中有用信号s (k) 的频率和初始相位。重新组合出最优合成原子, 并通过计算输入信号在合成原子上的投影来得到输入信号x (k) 中有用信号s (k) 的幅度, 由得到的幅度、频率和初始相位这3个参数就可以从输入信号x (k) 中检测出有用信号s (k) 。
4 试验仿真结果及分析
4.1 采用正弦参考信号实现IQ双路数字LIA的仿真
图2所示为采样点为1 000个、信噪比为-5dB的情况下进行IQ双路数字LIA仿真得到的信号分析图。采用3.1节所述的方法, 此时的分解系数是正余弦原子与信号内积值的矢量和。从图2 (a) 中可看出第一次迭代时的值远大于接下来的分解值, 可以判断其为有用信号, 设置门限将其余分解值滤除, 这样第一次迭代便还原出了原信号。由于过完备原子库不用考虑相位的因素, 原子的数量大为减少, 其计算速度相对于文献[7]提高了50倍。
图3所示为采样点为1 000个、信噪比为-20dB的情况下进行IQ双路数字LIA仿真得到的信号分析图。
4.2 IQ双路放大器的抗噪性能
实验以单个正弦原子为例, 首次稀疏分解为有用信号, 若首次分解出的信号与原始信号不一致, 则检测失败, 因此可以通过第一次分解出的信号的频率判断检测是否成功。比较图2 (a) 和图3 (a) 可以看出, 首次稀疏分解的分解系数和接下来分解的分解系数的比值降低了, 分解系数的比值也是放大器抗噪性能的一个表现。因此分析抗噪性能可通过检测出的频率和分解系数比值两项指标来表示。由表1可知, 当采样点为5万点时, 可以在信噪比为-40dB的情况下成功检测到信号。由表2可知, 当采样点增加到20万点时, LIA的抗噪性能明显提高。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IQ双路实现的数字LIA是对单路LIA的改进。它继承了单路数字LIA的各种优点, 不需要人工调节, 应用起来更加方便、灵活, 也不受温漂的影响, 并且还能检测出多个正弦信号。而本文由原子库的建立可知, 它克服了为寻找合适相位参量而成倍增加原子的缺点, 减少了原子库的冗余度, 相位参量的搜索精度反而得到提高。若相位精确度按0.01π计算, 计算速度和单路相比提高了近50倍。
参考文献
[1]高晋占.微弱信号检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54-176.
[2]Mallat S, Zhang Z.Matching Pursuit with time-frequency dictionaries[J].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 1993, 41 (12) :3397-3415.
[3]邓承志, 汪胜前, 曹汉强.基于多原子快速匹配追踪的图像编码算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9, 31 (8) :1807-1811.
[4]郭建涛, 刘右安.基于时频分布迭代的跳频信号参数估计[J].电讯技术, 2012, 52 (4) :514-517.
[5]Liu Tao.Study on casting ultrasonic signal extra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improved MP[A].ICFCC 2010[C].Wuhan:IEEE, 2010. (V2) :115-118.
[6]王建英, 尹忠科, 张春梅.信号与图像的稀疏分解及初步应用[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66-67.
怎样解除注册表锁定的两种方法 篇3
输入以下代码,
[Version]
Signature=“$CHICAGO$”
[DefaultInstall]
DelReg=del
[del]
HKCU,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System,Disableregistrytools,
1,00,00,00,00
然后点击“文件”——“另存为”,
输入文件名“解除注册表锁定.inf”,保存。
然后右击已生成的文件,选择“安装”即可
方法二:REG
新建一个文本文件,输入以下注册表代码:
REGEDIT4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 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System “ DisableRegistryTools”=dword:00000000
然后点击“文件”——“另存为”,输入文件名,后缀为.reg,保存。
锁定方法 篇4
关键词:锁定髓内针,锁定钢板,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外科疾病, 在全身骨折发生率中可占4%~9%, 多为间接暴力损伤后导致, 因为肱骨比较特别的位置和结构, 往往导致预后不佳, 骨折后的肩关节常常遗留功能障碍, 为患者的日常活动带来巨大影响[1]。临床上肱骨近端骨折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案。对于没有移位或者移位角很小不影响功能恢复的患者大多采取保守治疗, 对于移位明显的患者临床常规手术治疗[2]。锁定髓内针、锁定钢板、肱骨头置换术等均为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案, 但是肱骨头置换术对于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要求比较高, 因此锁定髓内针和锁定钢板在临床应用更为广泛[3]。为了更好的开展临床工作, 现将本院近年来进行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 以便为后续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在本院进行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130 例, 所有患者均经X射线片或者CT检查确定诊断。按照治疗方案分为锁定髓内针组与锁定钢板组。锁定髓内针组患者76 例, 男43 例, 女33 例; 年龄60~81 岁, 平均 (71.25±5.58) 岁;其中跌倒伤48 例, 车祸伤28 例;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34 例, 三部分骨折28 例, 四部分骨折14 例;病程2~7 d, 平均病程 (3.51±1.49) d。锁定钢板组患者54 例, 其中男31 例, 女23 例;年龄60~82 岁, 平均年龄 (71.64±5.77) 岁;其中跌倒伤29 例, 车祸伤25 例;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8 例, 三部分骨折19 例, 四部分骨折7 例;病程1~7 d, 平均病程 (3.40±1.52)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年龄≥ 60 岁。 (2) 经过X线或者CT确定为肱骨近端闭合性骨折, Neer分型为二部分、三部分、四部分骨折。 (3) 无多段骨折, 而且检查确认未合并肩胛骨关节盂骨折。 (4) 肘关节功能正常。 (5) 非陈旧性骨折。 (6) 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实行切开内固定术。 (7) 患者的随访资料完整[4]。
1.3 排除标准 (1) 肱骨近端的开放性骨折。 (2) 骨折严重, 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3) 肱骨头劈裂, 或者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或者肱骨头压缩超过2/5, 不适合行髓内针或钢板内固定术。 (4) 盂肱关节脱位。 (5) 患者肩部关节为陈旧性伤。 (6) 患者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7) 患者意识障碍, 不能配合[5]。
1.4 方法
1.4.1 锁定髓内针组 患者取仰卧位, 使用肱骨近端髓内针 (美国艾克曼医疗器械公司, 长200~280 mm, 直径为8.0 mm) 作为内固定物, 在肩峰前外侧取3 cm长度切口, 分离肌腱, 显露肱骨近端, 使用C臂透视下对骨折部分行闭合性复位, 确定肱骨大结节内侧, 大小结节间沟后1.5 cm处为开髓点, 将髓内针由此插入远端髓腔, 在C壁透视下确认髓内针位置正确后将远端螺钉锁定, 如果骨折端有缩短或者分离移位, 则提插或者敲打髓内针, 调整长度, 从而使其更好复位。确认无误后放置近端锁钉和尾帽, 重建三角肌, 逐层缝合, 手术结束。
1.4.2 锁定钢板组 同取仰卧位, 使用锁定钢板作为内固定物, 手术选择三角肌- 胸肌入路, 将三角肌与胸肌间隙充分暴露, 沿喙肱肌外缘游离筋膜并拉向内侧, 以便充分暴露术区。使用C臂透视对骨折部分进行复位后并且确认无误后以克氏针固定, 将钢板放置结节间沟外侧, 通常顶端放置于肱骨大结节间断下方5 mm左右处。再次使用X线探查复位情况, 满意后置入近端螺钉、远端螺钉。冲洗伤口, 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手术结束。
术后两组患者均将患肢使前臂吊带悬挂保护, 2~3 d术区无感染, 引流液无异常即可拔出引流管, 进行患肢功能练习, 6 周后X线观察骨痂情况, 如果正常生长则取下吊带。术后18 周如无异常患侧肢体可进行持重练习。
1.5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情况。随访患者6 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主钉或者钢板松动、断裂;肩关节活动障碍或者疼痛;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情况。6 个月后使用Neer肩关节评分法对患者恢复状况进行评分, 满分100 分, 分值越高则功能恢复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 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髓内针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均短于钢板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6 个月后Neer评分比较 6 个月随访, 对患者进行Neer评分后比较发现, 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锁定髓内针组出现8 例并发症, 发生率为10.52%, 锁定钢板组出现6例并发症, 发生率为11.1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骨外科疾病, 老年人因为钙质流失, 骨质疏松骨小梁空洞而成为易患人群[6]。因为其结构复杂, 位置重要, 所以往往残留功能障碍, 预后不佳。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分类, 目前临床常用的是Neer分类和AO分类。Neer分类是Neer以Codman的四部分骨块分类方法为基础所建立, 它是同时考虑到骨折部位和数目的分类方法, 其依据是骨折的移位程度[7]。Neer分类方法中对于骨折移位的标准要求明确, 即移位>1 cm, 或者移位角>45° 才构成骨折移位, 不达此标准者不在Neer分类划分标准中, 因为这一标准时骨折部位是否稳定的界限, 未达到这一移位角度, 说明骨折部位之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有能够维持骨折部位稳定的软组织附着, 移位骨折较轻, 被Neer定义为一部分骨折[8]。以此类推, 二部分骨折就是一主要骨块与其他三个部分有明显移位, 三部分骨折是两个主要骨块彼此之间有明显移位, 且与其他两块骨块也有明显移位。四部分骨折是四个主要骨块之间都有明显移位, 也就是说骨折使四块骨头彼此分离, 这种骨折会导致肱骨头完全游离, 并因此导致周遭血运贫乏, 是最严重的骨折分型[9]。老年患者随着骨骼中钙离子的流失, 骨质疏松比较严重, 肱骨大结节会出现空洞, 这样导致老年患者受到暴力后大结节和肱骨外科颈最容易发生损伤。针对后三种分类骨折, 临床常用髓内针、钢板内固定技术或者肱骨头置换术, 但是后者价格昂贵, 对于患者身体要求比较严格, 故而目前临床还是前两种切开内固定技术较为常见[10]。
锁定钢板是临床常用的肱骨骨折治疗装置, 当螺钉拧入以后, 钢板就会以所需要的角度固定骨折部位, 根据螺钉的固定的角度与位置调整钢板的方位和松紧程度, 从而起到改善骨折部位血液运行, 加快骨膜生长, 对患者具有提高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作用[11]。与传统的以骨与钢板之间的摩擦力来实现对骨骼加压的钢板进而起到固定的技术和材料相比较而言, 目前使用的技术更为成熟, 对于患者术后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增加良性预后的可能性更为有利[12]。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不需骨骼移植操作, 可以达到微创的要求。另外, 内固定钢板的支架为弹性固定, 这样在常规的载荷状态中, 骨折块间应力的适当刺激会促进骨痂形成, 从而起到加速恢复的作用[13]。但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切口较长, 手术中将肌腱牵拉加大了损伤桡神经的几率从而提高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 而且因为在手术中对骨折部位的肌肉和骨膜大面积剥离以放置钢板, 导致伤口延迟愈合的可能性增加[14]。
髓内针内固定技术一般适用于长骨骨折, 在骨髓中放置钢针, 以使断裂骨骼固定。通常选择的髓内针的外径与长骨内径相等, 这样能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保证骨折部分复位良好。在肱骨内固定中, 髓内针选择直型, 这样符合肱骨性状, 减少对骨质的破坏, 固定牢固, 避免旋转等活动对骨折部位带来的伤害[15]。对于老年患者, 髓内针固定作用比较好, 本身坚实, 术后外固定可以酌情减少使用时间, 甚至可以不用, 这样对患肢的早期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16]。髓内针内固定时, 皮肤切口相对小, 骨膜剥离范围也相应减少, 损伤有限, 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加快恢复速度。但是髓内针内固定手术操作比较复杂, 对术者技术水平要求较高[17]。目前临床上针对锁定型髓内针的使用适应证仍有一定程度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 肱骨近端骨折后, 因为髓内针是单一平面的固定, 所以对于三部分、四部分这样比较复杂情况的肱骨骨折髓内针作用有限, 再加之髓内针入针点的外侧骨皮质并不完整, 认为髓内针的固定效果有待考证[18]。
为了比较两种术式临床疗效的优缺点, 本科室进行了本次临床实验, 对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至本院进行肱骨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符合本次实验纳入标准的一共130 例, 按照术式分为锁定髓内针和锁定钢板两组, 对两组患者手术和住院时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 并且随着患者6 个月, 对两组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跟踪。结果发现, 锁定髓内针对患者损伤更小一些, 这从髓内针组患者的切口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锁定钢板组患者就能明确。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很可能成为影响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 较大的出血量可能会导致患者术后身体疲乏, 眩晕等临床症状。因为术中损伤更小, 所以髓内针组患者手术时间短, 愈合时间快, 且两组患者各项比较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其体质较弱, 身体基础疾病较多, 各个脏器功能可能存在各种问题,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的时候应该考虑患者是否能承受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 髓内针对患者影响更小, 更有利于身体的后续恢复, 针对体质较差的患者应该对此优先考虑[19]。
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6 个月随访, 观察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几率。功能恢复情况以Neer肩关节评分法为依据进行对比评价, Neer评分法将肩关节的功能分为疼痛、肌力、日常活动和关节活动范围4 项具体内容其中若干小项以进行评价。总计100 分, 分数越高代表肩关节功能越好。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的分项得分和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这说明患者的恢复情况相当[20]。而对患者并发症跟踪随访发现, 锁定髓内针组共计发生8 例, 发生率为10.52%, 锁定钢板组共计发生6 例, 发生率为11.11%, 经过统计学计算这两组数据无差异, 而且两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均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的发病率最高。这说明两种术式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锁定坚朗 篇5
坚朗海贝斯的智能锁, 开锁方式为感应卡、指纹、数字密码, 这三种方式均能将门锁打开, 杜绝了被锁在门外的可能。感应卡和酒店的门锁相当, 方便, 但也和钥匙一样, 存在着遗失或忘带的可能, 那么便可以有指纹和数字密码两种方式, 如果碰巧, 录入指纹的手指又受伤了, 那便还可以输入密码, 而坚朗海贝斯的智能锁为防止他人偷窥开锁密码, 保证用户开锁密码在日常使用的安全, 特设防偷窥浮动密码输入技术。就是在用户在使用密码进行开锁操作时, 可在正确开锁密码的前面、后面或前后任意输入几位数字作为乱码, 充分保证密码开锁的安全性。密码锁的乱码和真实密码输入的总数高达20位, 一般很难一次记住, 而第二次, 数位又不相同, 除非遇到《碟中谍》里的飞天大盗, 相信只有主人才能开启这扇门, 而且它永远不会将自己的主人挡在外面。
或许国内能生产智能锁的并非坚朗一家企业, 但能做到不带机械钥匙, 坚朗在国内智能锁行业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一把号称智能锁的锁具还配着一把钥匙, 就相当于给火车配上了一匹骡马, 而坚朗智能锁完全放弃钥匙, 因为任何机械钥匙都可以被复制, 这将使得安全没有保障, 坚朗的放弃表现出的是对技术成熟和工艺完善的自信。
这种自信并非是盲目的, 放弃了机械钥匙, 就必须要防止智能锁出故障, 为此坚朗给智能锁配备了两套双电路系统。有一个关于概率的有趣笑话, 一个人坐飞机带了一颗炸弹, 原因是他害怕坐飞机出现恐怖份子, 因为专家说过每架飞机上有一颗炸弹的可能性是百万分之一, 但每架飞机上同时有两颗炸弹的可能性只有百万的平方分之一, 也就是说只有万亿分之一, 所以他自带一颗炸弹, 降危险性降至了万亿分之一。坚朗智能锁的主电路出现故障时, 备用电路可以开锁;备用电路出现故障时, 主电路可以开锁;其中任一条出现故障时, 另一条电路可开锁, 同时会发出“有故障, 请报修”的语音警告。提醒用户对已损坏的电路系统进行报修, 充分保证门锁长期处于稳定可靠的优良状态;两套电路系统同时出现故障的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而且这电路不单单只是两条线那么简单, 每一条电路都有独立的CPU运行控制。
然而坚朗觉得百万分之一仍然不是最安全的, 于是配备了第三套外设开锁线路, 手持PDA应急开锁器, 如果用户出现主副线路都出现问题, 可以到小区物业拿出手持PDA应急开锁器, 通过USB接口将PDA应急开开锁器与智能锁相连, 然后在开锁器上输入密码, 这样一下, 将可能出现的故障率进一步再缩小了。
为了使智能锁一直稳定运行, 智能锁除了外接电源之外, 还可以安装普通电池, 而且智能锁会自动检测电池电量, 当门锁的电池快没电了, 即电压低于3.6V时, 门锁会发出“电池没电了”的语音警告, 提醒用户更换电池。每次开门都会提醒, 直至更换上新的电池, 虽然可能会很烦, 但与安全相衡量, 这种烦也完全可以接受。而就是在这种电量不足的情况下, 门锁仍可开门超过200次, 甚至可以达到400次。
如果用户长期出差, 甚至出国几年, 电池没电了, 开不了门, 坚朗智能锁还有一个外设的电池插口, 用户只需要到任意小超市买一节电池插进去, 便可以使断电的智能锁恢复工作, 为了保证安全, 这种方法在断电时只允许一次。用户将门打开以后, 需要马上给智能锁更换上新的电池。
话说回来, 将主人锁在门外毕竟还是小概率事件, 门锁更重要的还是保护用户的财产安全, 而这方面, 坚朗智慧锁仍是体现出了智能的一面。
例如, 房门处于虚锁或内部旋钮不小心处于开锁位置时, 门锁将连续发出“门没锁, 请锁门”的语音警告, 提醒主人将家门锁好。以免出现本应固若金汤结果却城门大开的尴尬。而有人试图通过非法方式对门锁进行解密开锁时, 门锁内部的防解密程序会自动启用, 使外部非法解密攻击每进行3次, 门锁系统就要锁死5分钟, 同时再次攻击时门锁会发出警报声。
除此之外, 坚朗智能锁具备户内反锁功能。利用户内反锁旋钮将反锁舌打出, 门锁即处于户内反锁状态。当门锁处于户内反锁状态时, 户外使用钥匙卡或指纹、密码不能开锁, 仅允许管理密码执行户外开锁操作。这样做既保证了家庭内部安全, 同时又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 免除已经熟睡的家人在夜间被打扰。
在家居方面, 坚朗海贝斯智能锁体现出了它的智能, 而坚朗的钥匙管理系统却体现出了坚朗的智慧。
俗话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体现了锁的独一性和安全性, 住过集体宿舍的人都应该有过这种的印象, 宿舍管理员最经典的形象莫过于腰间挂着一大串的钥匙, 如果有人钥匙遗失时, 只能腆着笑脸去找宿舍管理员来开门。而有时还因为钥匙上的标注不清, 还需要一一试开, 这给宿舍管理员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试想有些大学一幢宿舍楼有上百间宿舍, 甚至更多, 每天这种事件都在发生, 也难怪管理员不高兴。
而坚朗推出的钥匙管理系统则减轻了这种困扰, 与智能锁不同, 钥匙管理系统是为办公场所而设计的, 钥匙管理系统提出了钥匙分级管理的概念, 例如, 宿舍的居住者配备的是一级钥匙, 只能打开自己所居住的宿舍, 而管理员则配备的是二级钥匙, 二级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的宿舍门, 管理员再也不用挎上所有的钥匙了。
顾客锁定途径的改进研究 篇6
在市场上存在大量的顾客被锁定的现象。传统观点认为, 当顾客从一个供应商或者一个品牌转移到另一个供应商, 或者另一个品牌存在很高的转换成本时, 就面临锁定。
本文认为, 顾客锁定是指由于转移成本和关系收益的影响, 顾客对特定产品或厂商的依赖而不轻易改变供应商或合作伙伴的现象。这些现象具有如下特征:首先, 从锁定途径来看, 企业不仅要关注顾客的转移成本, 更应该锁定状态给顾客带来的关系收益;其次, 从锁定的成因上看, 顾客之所以不愿意转移而保留与供应商的交易关系, 取决于转移成本与转移收益的比较;最后, 虽然企业与顾客保持锁定状态的原因各异, 但他们还是建立了相对长期的合作关系。传统定义把转移成本作为顾客锁定的唯一因素是片面的, 关系收益是锁定顾客的另一重要因素。
2 转移成本与顾客锁定
2.1 转移成本与顾客锁定
波特 (1980) 指出顾客转换成本是一次性成本, 是顾客从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向另一个提供者时所产生的一次性成本。克莱姆普尔 (Klemperer, 1987) 第一次指出了顾客转换成本的类型, 他认为, 在很多市场上顾客都会面临转换成本问题, 至少存在以下三种类型的转换成本: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 、学习成本 (learning costs) 和人工或合同成本 (arti-ficial or contractual cost) 。此后, 史马兰奇 (Schmalensee) 将心理成本因素加入顾客转换成本的研究中。综上所述, 转移成本是指顾客从现在厂商处购买商品转向从其他厂商购买商品时面临的一次性成本。这些成本的内容如下:
2.1.1 沉淀成本。
沉淀成本指在第一阶段交易活动中发生的不可回收的成本。对顾客来说, 沉淀成本具体表现为学习成本和专用性投资。
2.1.2 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寻找新的交易者以及进行新交易所需付出的成本。它包括寻找新对象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与新交易对象打交道过程中的谈判成本;以及保证交易落实的种种费用。
2.1.3 转换的优惠折扣损失与合同。
转换的优惠折扣或合同所产生的转换成本主要是预期收益的损失或预期损失的发生。这种成本多是在厂商的主导下形成的。
2.1.4 心理成本。
心理成本是情感因素导致的成本感受。比如对未知产品的预期收益和损失, 对风险的态度、改变习惯与偏好的成本等。
2.2 锁定失败
2.2.1 竞争对手的反锁定
反锁定策略是竞争手段的一种, 在使用方法上同一般的锁定策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等, 当然作为竞争者要想反锁定, 这些都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或更有特色, 在产品的价格上也要更低廉, 甚至是免费。
2.2.2 顾客避免锁定
作为顾客是有选择权的, 在购买产品之前, 顾客是处于主动的, 这样就完全有可能避免进入锁定的困境。
3 对传统顾客锁定途径的评价
3.1 传统顾客锁定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有失偏颇
周和荣和李海婴认为, 人的本性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个别的、而是复杂的、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关系的产物。目前, 学者们对人性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已经形成共识。
实际上, 顾客既具有“经济人”的特征也具有“社会人”的特征。只以单一人性来分析人的行为特征, 显然都有失偏颇。传统顾客锁定理论把顾客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 仅仅从提高顾客转移成本这一经济动机出发来锁定顾客是片面, 所以经常会出现顾客锁定失败的情况。
3.2 从线型锁定向网型锁定的转变
王琴认为, 如果一个顾客从厂商S所提供的产品中所获得的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而是同时受其他顾客的影响, 也就是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 这种锁定的关系称之为网型锁定。反之, 如果顾客彼此之间不存在外部性, 每个顾客之所以被锁定源于顾客自己的前期资产投入与后期资产之间存在互补性, 与使用同一产品的其他顾客没有关系, 这种锁定称为线型锁定。
线性锁定是以企业为出发点, 依靠提高单个顾客的转移成本和供应方的规模经济来锁定顾客, 是传统顾客锁定的途径;而网型锁定是从社会群体为出发点, 依靠提高顾客的关系收益和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来锁定顾客, 是以顾客为中心的新的顾客锁定的途径。顾客在与特定企业的关系中可能付出成本和获取收益, 实际上, 顾客所获得的这种收益, 往往就是顾客愿意与特定企业构建某种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4 顾客锁定途径的改进
4.1 关系收益与顾客锁定
Gwinner在1998年指出关系利益是指“在与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过程中, 除去和超越核心利益之外, 带给顾客的其它利益”。Szymanski和Henard在2001年经过研究认为, 如果顾客从某种关系中获得了更多他们所期望的收益, 那么他们在交易过程中的不安和焦虑就会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顾客信任和承诺。
根据Berry在1995年的研究结果:顾客在与企业的关系中可以获得以下三种主要类型的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结构收益, 三者的具体内容如下:
4.1.1 经济收益是指顾客购买某个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节省货币、获得额外提供的特别产品或是因为忠诚而获得产品或服务方面的奖励;4.1.2社会收益是指顾客为供应商所识别, 并被视为重要顾客而获得优待与享受友好服务等;4.1.3结构收益是关系营销的最高形式, 在这个层次上顾客已经面临着很高的转换成本。综上所述, 当关系营销人员能够为顾客提供他们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或是非常昂贵的“附加值”收益时, 那么企业就为保持和强化顾客关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4.2 改进后的顾客锁定模型
本文引入了关系收益这个维度, 建立了包括转移成本和关系收益两个维度的顾客锁定模型, 为企业长期锁定顾客提供了新的参考角度。关系收益中的经济收益包括了传统理论中的转移成本, 而社会利益和结构利益是对原来顾客锁定途径的补充和完善。当然, 影响顾客锁定的因素还有很多, 要达到顾客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 更加长久的留住顾客, 顾客锁定的模型还需要继续拓展和深化。
摘要:顾客锁定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以往的研究把顾客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 忽视了顾客的社会性, 单纯靠提高顾客的转移成本来锁定顾客, 经常出现锁定失败的情况。从复杂人性假设出发, 提出了以转移成本和关系收益为框架的顾客锁定模型, 对顾客锁定途径进行了改进, 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和锁定的稳定性。
关键词:顾客锁定,转移成本,关系收益
参考文献
[1]王永贵, 张炜.关系活动、关系质量和关系收益——基于顾客视角的实证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 2006, 3:3.
[2]王琴.顾客锁定理论与策略研究, 干春晖:中国产业经济评论 (第一辑)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3]宁昌会.浅谈关系营销中的顾客锁定机制[J].商业时代, 2004, 12:13-14.
屏幕锁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7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目前, 计算机早已成功进入了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乃至许多家庭, 它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一个拥有一定规模计算机的应用场所, 计算机的集中统一管理以及高效安全使用问题便成了日常管理与维护过程中的当务之急。因此人们对于能够实现实时监督、实时记录用户违规行为的监控性工具软件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为了对人们使用计算机的行为进行控制, 防止他们做一些与工作学习无关或有损计算机安全的事情, 实现实时监督及事后日志记录分析, 很有必要开发这样一种监控性软件, 即“屏幕锁定系统”。该软件可监控、记录、控制局域网内其他计算机的使用行为, 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员对局域网的监控管理能力, 实现计算机的高效合理使用。
1功能描述
屏幕锁定系统是一种可以控制局域网主机行为的监控性管理软件。其功能描述如下:当客户端触发了管理员所指定的“禁止进程”后, 客户端的计算机将会被锁定, 只有等待管理员解锁后方能使用计算机。即使客户端关机后重启, 若继续尝试一些特殊的应用程序, 则机器仍然会被锁定。一旦机器被锁定, 这台计算机就会向管理控制台发送这台机器的IP地址、主机名、触发进程的时间、触发的禁止进程名等相关信息, 达到管理员事后跟踪一些违规操作的目的。管理员也可设置“关闭锁定”功能, 这样客户端就可随意支配计算机。为了实现其监控并锁定的任务, 系统还应能抵御恶意用户的攻击, 如删除客户端软件等。
2系统设计与实现
根据系统的功能描述, 程序分为两大部分:服务器端程序和客户端程序。服务器端程序的功能包括设置解锁密码, 设置禁止进程, 获得监控信息, 设置关闭锁定, 制作任务栏图标等。客户端程序的功能包括接收解锁密码及禁止进程, 进程查找匹配, 锁定屏幕, 防止恶意删除等。屏幕锁定系统的功能结构, 如图1所示。
2.1 服务器端实现
服务器端软件主要负责对客户端进行控制、管理及查看监控信息等。服务器端的主界面[1,2,3]如图2所示。
2.2 客户端实现
当客户端触发了服务器端指定的禁止进程后, 其屏幕就会被锁定。锁定后的界面如图3所示。一旦机器被锁定, 客户端就会向服务器端传递诸如“主机名、IP地址、触发时间、触发的禁止进程”等信息, 并且只有请求管理员解锁, 方能继续使用计算机。
3关键技术
3.1 WinSock通信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正常通信, 是屏幕锁定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该系统借助于WinSock实现。VB中提供了WinSock控件。WinSock控件解决了以往应用VB编程时应用程序之间无法实现点对点通信的难题。WinSock使用的TCP协议和UDP协议, 允许建立并保持到远程计算机上的连接, 且可以在连接结束之前实时进行数据交换。用户仅通过设置属性并借助事件处理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连接到一个远程计算机上, 而且只用两个命令就可以实现数据交换。
在传送数据时, 需要先设定客户机的LocalPort属性, 服务器则只需要把RemoteHost属性设定为机器所在网段的广播地址, 并设定与客户机LocalPort属性相同的端口地址, 借助SendData方法开始发送消息。客户机则在GetData事件中通过DataArrival事件分离出发送的信息。
3.2 进程控制机制
进程控制机制实现客户端的进程查找及匹配的过程。进程控制是指查找当前系统正在运行的所有进程, 并比较其与禁止进程列表, 若匹配成功则杀掉正在运行的禁止进程。实现过程为:调用系统API函数CreateToolhelp32Snapshot查找客户机正在运行的进程[4], 并使用时钟实时刷新, 将其记录到下拉框list1中;从禁止进程文件中读取进程并记录到下拉框list2中;使用两个for循环比较list1和list2中进程是否相同, 如果相同, 就杀掉正在运行的禁止进程, 并调用屏幕锁定窗体。实现流程如图4所示。
3.3 屏幕锁定机制
屏幕锁定机制实现客户端触发了禁止进程后的屏幕锁定功能。屏幕锁定的过程包含以下任务:屏蔽系统热键, 使锁定窗体处于最上方, 锁定时隐藏任务条, 解锁后显示任务条等过程。屏幕锁定机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挂钩API技术 (HookAPI) 。
钩子 (Hook) 是Windows消息处理机制中的一个监视点, 应用程序可以在这里安装一个子程序 (钩子函数) , 以监视指定窗口某种类型的消息, 所监视的窗口可以是其他进程创建的。当消息到达后, 在目标窗口处理函数处理之前, 钩子机制允许应用程序截获它进行处理。而HookAPI就是指截获特定的进程或系统对某个API函数的调用, 使得API的执行流程转向指定的代码。钩子的安装与卸载是通过SetWindowsHookEx函数, 以动态链接库的方式安装到系统中的。
屏幕锁定的实现过程为:调用API函数SetWindowsHookExA和LowLevelKeyboardProc可以屏蔽热键[5];调用函数SetWindowPos (HWND hWnd, HWND hWndInsertAfter, int x, int y, int cx, int cy, UINT uFlags) , 并为其赋予不同的实参, 就可实现窗体处于最上方、隐藏或显示任务条的功能。实现流程如图5所示。
4系统特点
该系统的特点体现为以下几点:
(1) 不同于单机版的的屏幕锁定系统, 本系统适用于在局域网中使用, 它首次运行后即可开机自动运行, 实时监控;
(2) 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均可以灵活查找自己所在的机器网段, 并通过设置相应端口实现一对多通信, 不会因机器网段的变化而修改程序, 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
(3) 服务器端解锁密码的设置非常灵活, 不必清楚上次的密码, 很适合于多个管理员的操作;
(4) “禁止进程”的设定非常方便, 有利于不同层次人员的使用;
(5) 服务器端解除监控的设置, 使客户端能灵活支配计算机, 符合人性化管理方案;
(6) 客户端软件具有很强的自抵御能力, 能抵挡恶意用户的强制删除。
5结语
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计算机的高效率使用已成了日常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详细论述了屏幕锁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通过此软件, 教师可以定制学生上机时的操作范围, 从而避免其偷玩游戏和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一定的正面作用。鉴于该软件的特点, 它也可适用于公司、网吧中的主机监控及管理,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程永喜, 蒋珉.基于TCP/IP协议的WinSock网络编程及应用[J].计算机时代, 2004 (7) :29-31
[2]黄静华, 王辉.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3]杨克玉.VB 6.0程序设计实训教程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4]VB中对进程的管理[EB/OL].http://blog.csdn.net/neok/archive/2006/09/11/1206562.aspx, 2007.
[5]李逢玲, 郑飞.基于C/S模式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 2008, 31 (16) :87-88, 91.
基于认知度锁定设问点 篇8
关键词:认知度,设问点,方程,概念
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每一个问题都好比罗盘和路标,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有效的课堂提问需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反映恰当的思维容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清楚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和认知度,要善于结合教学基点、关键点、衔接点,因“度”制“问”,角度要准,视点要高,挖掘要深,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增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以初中方程系列概念教学举例说明:
一、在教学的基点准确定位,有效设问
对新知的探索,从某种角度讲类似于科学探究,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对此,教师应以“点睛”式引导,比如进入初中第一次关于方程的概念性教学,教师更应把握方向,准确定位,确保预设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案例1浙教(2011)版七(上)“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片断:
师:请一名同学将上述方程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标准.
生1:按未知数的个数……
生2:按未知数的位置……
生3:按运算……
生4:按计算结果能否求出……
生5:按等号两边是否为整式……
生6:按次数……
……
这个教师想法较大胆,让学生将方程进行分类,但此时的课堂,有点混乱,偏离教师的预定轨道且时间已过十几分钟.笔者觉得原因在于教师问题设计混乱,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关于方程的第一次具体概念性教学,在还没有构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之前,就把正反例混在一起让学生识别和区分,这不利于概念构建和把握.因为在概念本质属性还没有被充分获取的情况下,过多、过强非本质属性的涌入,既加重了学生的认知负荷,也不利于概念本质属性的凸显,只会给概念学习增添困难.对于第一次接触到具体方程定义的概念性教学,笔者还是建议使用具有规则性的常用教学构建:概念定义→概念例证(正例强化)→反例甄别,重点是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观察,找出方程的特点,进而引导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建议教学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观察上面几个等式,思考一下,他们是方程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数.
师:好的,那未知数的指数是几次呢?
生:一次.
师:我们把未知数称为“元”,未知数的次数记为“次”,从“元”和“次”上来看这几个方程,可以叫作几元几次方程呢?
生:一元一次方程.
师:那大家再观察这几个方程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比如:6.85x,68,3m+2,1-m,600+50x,800等这些我们怎么称呼?(难点: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个特征学生较难得出,教师需适当引导)
生1:单项式、多项式.
生2:整式.
师:对,我们按刚才总结的共同特征给一元一次方程下定义要满足几个条件?
多媒体显示:一元一次方程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引导:联系概念的名称,发现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一元”“一次”“怎样的方程”)
生: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次数为1,等式两边都是整式,三个条件.
师:好的!等式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
师: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特征记住了吗?每名同学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同桌两人相互检查讨论一下.(正例强化)
师:下列各式是方程的是_____,其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____.(反例甄别)
二、在教学关键点智导巧拨,有效设问
所谓关键点,是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易突破而“困惑”即学生由于多种想法交织在一起,没有很好的判断力进行取舍.之所以感到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对学生而言,因为抽象性带来的疑难问题,往往难以依靠自己的探索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智慧性点拨引导,使数学知识由抽象转化为形象直观,由复杂转化为简单易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迎刃而解.
案例3浙教(2011)版七(下)“2.1二元一次方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方程?
生:学过一元一次方程.
师:什么样的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生: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师:同学们能不能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呢?请几名同学上来写一下.(大家都正确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了,下面老师写几个方程,大家看看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讨论:
几分钟的思考和交流讨论后,众生:只有(2)不是,其他都是二元一次方程.
……
经过一番认知冲突后,教师最终总结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笔者认为,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认知基础上,学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这个名称,以“顾名思义”的方式,当然能够写出几个二元一次方程,但这并不是概念的真正建立,这只是通过名称上的迁移获得的认知,远没有达到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学生对于两个概念中“未知数的次数是1”与“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的甄别还是有困惑的,并未达到难点的突破,比如众生回答“只有(2)不是,其他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就是最好的佐证.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立即进行正反例识别,也是不利于概念构建的.
建议教学设计如下:
案例4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以前大家学过什么方程吗?
生齐:学过一元一次方程.
师: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是什么?
生1: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式两边是整式.
师:上述三个等式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生齐:不是.
师:它们有什么特征?
生2:含有两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式两边是整式.
师:你能模仿一元一次方程给这几个等式取个名吗?
生齐:二元一次方程.
师:那怎么下定义呢?
生3:含有两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式两边是整式的方程叫作二元一次方程.
师反问1:很好,但大家看这个方程:xy+6=3x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学生有点头、有摇头、有迟疑,过后有几名学生叫道:x应该是2次的!
师:x的次数是1,y的次数也是1,符合大家刚才给的定义啊,问题在哪儿呢?
生4:“未知数的次数是1”应改为“每一项的次数是1”.
师反问2:那这个方程:2x+y=32呢?它含有2次方的项,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生5:那还不简单,把“每一项”改为“每一含有未知数的项”不就行了么!
其余学生均表示同意,提炼成: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作二元一次方程.(已突破“未知数的次数是1”与“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在甄别上的困惑)
在案例4中,笔者先从具体的问题出发,让学生感受到两个未知量可以通过代数式形成“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感受并认识到这个等量关系使得其中一个量确定就可以确定另一个量,即让学生感受到这两个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有效构建;体会二元一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再在学生认知的冲突处巧妙反问,问出问题的源头,突破甄别上的困惑,促进学生“从头到尾”思考解决“如何严密下定义”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类比与质疑探究与交流、补充与完善,形成新概念,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问题的本质特征.
三、在知识的衔接点忆旧迎新,有效设问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真正搞懂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就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笔者按照最近发展区原理,在案例2和案例4的学习基础上,再采用案例3老师的类比教学法,由学生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情境逐步过渡到一元二次方程.
案例5浙教(2011)版八(下)“2.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片断:
观察下列方程,请将方程进行分类:
生:(1)(3)(5)是一元一次方程,(4)是二元一次方程,(2)(6)是分式方程.
师:回忆一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怎么下的?
生: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
师:我把(1)2x-5=x,(3)5(60+4y)-180=8y,(5)3m+2=1-m变换成(1)2x2-5=x,(3)5(60+4y)-180=8y2(5)3m2+2=1-m,请大家对照一下与刚才复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多媒体动画展示变化的指数,引起大家的注意,突出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核心区别)
生: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变成了2次.
师:其余变吗?
生:不变.
师:请××同学描述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生: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现有的认知度和知识网络对这个概念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不需要长篇累牍地纠结于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基于各阶段学生的不同认知度,锁定设问点,通过科学引导,巧妙点拨,使问有所思,问有所答,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将学习所得内化为能力,提升为思想,为一生的发展而奠基.
参考文献
[1]胡皓.善导者善问[J].数学通讯,2014(8):6.
[2]曾晚德.探索小学至中学方程解法的演变[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