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

2024-10-16

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共8篇)

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 篇1

摘要:目的探讨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5月-2008年5月膝关节周围骨折52例, 均采用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 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52例患者, 优33例, 良11例, 中7例, 差1例, 优良率84.6%。无术后行走时残留明显疼痛, 无骨性关节炎发生。结论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 临床效果良好, 后遗症发生率低,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膝关节周围骨折

膝关节周围骨折包括股骨远端骨折和胫骨近端骨折, 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 骨折类型常为AO/ASIF分型中的C2、C3型, 好发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常伴有明显的后遗症, 如畸形愈合、不愈合、关节僵硬及感染等, 治疗相当困难。传统手术方法为达到解剖复位, 坚强固定的目的往往需要暴露术区和剥离骨膜, 易造成切口愈合不良、骨折延迟愈合及感染等并发症[1]。我院2006年5月-2008年5月运用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52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患者, 男33例, 女19例;年龄10~67岁, 中位年龄39岁。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9例, 胫骨近端粉碎性骨折23例。受伤原因:交通伤26例, 高处坠落伤14例, 重物砸伤10例, 摔伤2例。骨折按AO/ASIF分型:33-A3型9例, 33-C2型10例, 33-C3型10例;41-A3型8例, 41-C2型7例, 41-C3型8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 置于骨科牵引床上, 患肢腹股沟处上或不上气囊止血带, 视骨折平面所决定, 碘伏常规消毒。对非关节内骨折 (如A1、A3型) 或简单的关节内骨折患者 (如C1型) 行标准的前外侧弧形切口, 自胫骨结节近端3~6cm处弧形向前方至股骨远端外侧面的中央, 长为6~8 cm, 锐性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 将髂胫束沿其纤维方向分离, 切开股外侧肌, 不暴露干骺端处的骨折断端, 沿髂胫束纤维劈裂方向切开关节囊, 尽管关节外骨折患者无须切开关节囊, 但将股骨外侧髁前方暴露有助于正确放置LISS钢板及骨折端的复位。对于C2、C3型骨折患者, 其股骨远端关节面常为严重粉碎性骨折, 要完全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相当困难。复位时, 牵引并维持下肢的长度及力线, 并在X线透视下拼接关节面的碎骨块, 用复位钳将骨折块复位后, 克氏针临时固定。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证实骨折块对位对线良好后, 沿肌肉下、骨膜外置入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置入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时, 将手柄略微抬高与冠状面约成150°角, 使钢板与股骨外侧髁完全贴合, 再次透视证实钢板位置放置完好, 尤其在X线侧位片上, 钢板应位于股骨外侧面的中央。带螺纹的导引针临时固定钢板的近端和远端, 以免因手柄的重力及软组织的压力导致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发生移位。远端置入7枚螺钉, 近端一般置入3~5枚单皮质自攻自钻锁定螺钉, 最后再次X线透视检查骨折复位、下肢力线, 尤其是关节面骨折复位等情况。冲洗切口, 置负压引流。所有患者均未予以植骨。胫骨近端骨折的操作过程基本与股骨远端骨折的操作类似。在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中, 采用5孔钢板固定8例, 9孔钢板固定13例, 13孔钢板固定8例;在胫骨近端中, 采用5孔钢板固定8例, 9孔钢板固定10例, 13孔钢板固定5例。常规使用抗生素3~5d。所有患者无需石膏外固定, 术后第1天即开始膝关节CPM功能锻炼, 从屈膝60°开始每天递增20°, 1周左右屈膝达130°~140°。然后扶双拐下地渐进负重。术后第3周改为单拐, 术后第5周脱拐行走。其间嘱患者行股四头肌训练及主动膝关节屈伸训练。

1.3 疗效判定

采用国际通用的美国特种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法[2], 满分为100分。优85~100分, 良70~84分, 中60~69分, 差<60分。

2结果

本组52例患者, 优33例, 良11例, 中7例, 差1例, 优良率84.6%。无术后行走时残留明显疼痛, 无骨性关节炎发生, 骨折愈合时间24~35周, 平均29周。

3讨论

股骨远端骨折和胫骨近端骨折多为暴力伤所致, 常为严重的粉碎骨折, 且伴有膝关节周围软组织严重损伤, 一直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治疗中的难点。早期采用传统钢板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混合外固定支架固定及髓内钉固定[3]。以上固定方式均不适于关节内粉碎骨折, 且并发症发生率高, 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4]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内固定断裂、术后长期制动导致的膝关节僵硬及患者满意度低等。

本法优点:近关节侧有多枚固定角度的带锁螺钉固定, 可防止成角及增加螺钉固定的稳定性, 尤其可增加疏松性骨质固定的稳定性。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在固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远端骨折时较角钢板及髓内钉具有更强的力学优势[5]。带导向器的手柄可以方便经皮插入钢板及固定螺钉, 缩小了剥离范围, 保护了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环境。配合微创经皮钢板固定, 明显减小了手术创伤;角稳定性的钢板螺钉设计使系统固定稳定性不再依赖于钢板与骨间的摩擦力, 因而避免了钢板对骨膜的压迫, 同时对预制钢板也无需调整预弯, 这一设计特点能避免固定时2次移位的发生。

结果表明, 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 无术后行走时残留明显疼痛, 无骨性关节炎发生。临床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chutz M, M uller M.Less invasive stazbilization system (LIS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J].Acta Chir OrthonTrauma Cech, 2003, 70:74-82.

[2]吕厚山.膝关节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14.

[3]Weight M, Collinge C.Early results of the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for mechanically unstable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femur (AO/OTA types A2, A3, C2and C3) [J].J Orthop Trauma, 2004, 18:503-508.

[4]Freedman EL, Johnson EE.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tibial fracture ma-lalignment follow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J].Clin Orthop, 1995, 3 (15) :25-33.

[5]Zlowodzki M, Willianson S, Cole PA, et al.Biomechanical evalution of the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angled blade plate, and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 for the intemal fixation of distalfemur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2004, 18:494-502.

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 篇2

【关键词】胫骨骨折;经皮微创锁定加压板内固定治疗;疗效

胫骨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也要比人体全身骨折的发生率要高很多,因此,胫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也是层出不穷,治疗技术更是越来越成熟,而在众多的胫骨骨折治疗方法中,属经皮微创锁定加压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是最有效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共接收了60例胫骨骨折的患者,我们将这60例胫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的患者中有20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年龄在20周岁--55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2.73周岁,其中稳定型胫骨骨折患者有18例,占总例数的60%,不稳定型胫骨骨折患者有12例,占总例数的40%。在对照组的患者中有21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年龄在19周岁--56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5±13.44周岁,其中稳定型胫骨骨折患者有17例,占总例数的57%,不稳定型胫骨骨折患者有13例,占总例数的43%。两组胫骨骨折患者不论是在年龄,还是性别、分型等基本情况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30例胫骨骨折患者用传统的髓内钉固定法进行治疗,患者仰卧于骨折整复台上,护士进行清洁伤口部位,然后将髓内钉插入到患者的髓腔里面。而观察组的30例胫骨骨折患者则采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将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并清洁患者的伤口部位,采用影像技术将患者的骨折部位复位,然后将钢板置入到正确位置后再采用锁定加压板的方法进行固定[1]。

两组胫骨骨折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均进行药物辅助的后期治疗,并详细记录患者胫骨骨折部位的恢复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则应立即处理。最后再将两组胫骨骨折患者的二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时间、手术时间、总有效率进行详细的统计和比较。

1.3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X线检查骨折线消失情况进行评价患者的复原程度,X线检查胫骨骨折线消失,并且患者的所有症状都消失,行动自如,则是代表痊愈了;如果患者经X线检查胫骨骨折线有部分已经消失,并且患者的所有症状都消失,行动慢慢的恢复自如,则代表治疗有效果;如果患者经X线检查胫骨骨折线和手术之前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并且患者的所有症状都没有消失,行动仍然没有改善的话,则代表治疗没有效果[2]。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胫骨骨折患者的二次手术率、患者缩短长度、总有效率的比较

经过研究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很多,观察组的二次手术率也要比对照组的低很多,而且观察组患者缩短长度也要比对照组患者的高2cm,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显示:

两组胫骨骨折患者的二次手术率、患者缩短长度、总有效率的比较(n%)

组别例数治疗效果二次手术率患者缩短长度

痊愈有效无效 〈2cm〉2cm

对照组3021(70)5(17)4(13)5(17)26(87)4(13)

观察组3029(96.7)1(3.3)0(0)0(0)30(100)0(0)

2.2 两组患者的下床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经过研究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以及手下床时间都要比对照组的低很多,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显示:

两组患者的下床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组别例数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下床时间

感染骨不连关键僵硬

对照组304(13)3(10)2(6.7)208.0±12.89.3±1.1

观察组301(3.3)0(0)1(3.3)154.2±11.34.9±0.9

3結论

综上所述,经过两组患者不同对比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很多,而且观察组的二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以及手下床时间都要比对照组的低很多。也就是说,经皮微创锁定加压板内固定方法对胫骨骨折的治疗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唐旭,戢勇.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胫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0,08(14):54-55.

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 例, 男18 例, 女6 例;年龄20~78 岁, 平均47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4 例, 坠落伤7 例, 平地摔倒3 例。多发伤3 例, 均为闭合性损伤。骨折按Seinsheimer分类, Ⅱ型8 例, Ⅲ型9 例, Ⅳ型4 例, Ⅴ型3 例。伤后2~9 d (平均5.6 d) 手术。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或皮肤牵引, 同时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 待患者全身状况稳定后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术中均使用股骨LISS钢板固定,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骨折复位, 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在股骨大转子外做4~6 cm长纵形切口, 切开阔筋膜, 纵形分开股外侧肌纤维, 暴露股骨大转子及其远端。通过撬拨和手法推压骨折块的方法使骨折块进一步复位, 将适当长度的股骨LISS钢板倒置, 经大转子切口沿股骨外侧方向骨膜外插入, 远端皮肤做适当切口 (3~4 cm) 以显露接骨板远端, 尽量将接骨板置于股骨干外侧轴线处。近侧端与大转子相对帖服, 然后用1~2枚适当长度普通螺钉将接骨板近端固定, 远侧端用1枚3.5~4 cm长普通螺钉将接骨板固定帖服于股骨干外侧。C型臂X线机透视下再次证实, 骨折端对位对线满意, 接骨板放置位置良好后, 选择合适长度的锁定螺钉拧入并锁紧, 接骨板近端用4~6枚锁定螺钉, 远端用3~4枚锁定螺钉。冲洗止血后, 逐层闭合切口, 留置负压引流。

1.3 术后处理

术后2 d进行髋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 术后根据随访时骨折愈合情况决定负重时间, 在骨折开始愈合时允许部分负重, 骨折临床愈合时完全负重。

2 结 果

本组24 例术后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4~12个月, 平均8个月, 临床愈合时间3~5个月。无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 无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关节僵直、断钉、钢板松动、断板等并发症的出现。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由疼痛程度得分、生活能力得分、行走能力得分和关节畸形与活动度进行评分, 其中优19 例, 良5 例, 优良率100%。

3 讨论

随着高能量损伤的增多及人口老龄化, 股骨转子下骨折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 如保守治疗会因长期卧床而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现多主张对有条件的患者尽早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的方法较多, 如动力髋、动力髁、PFN、解剖型非锁定钢板等, 均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但有报道这些内固定出现较多并发症。此类骨折使用动力髋可出现高达50%~76.9%的并发症[1,2], 如髋内翻、主钉切出、内固定失败等。动力髁有较高的不愈合并发症[3], 而且由于所用钢板较长, 术中暴露范围广, 增加了术中出血和感染的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时间, 不符合生物学固定的概念。PFN在应用于肥胖者或股骨上段有过度弯曲畸形的病例, 复位和置入遇到很大麻烦, 对于骨质疏松严重及转子下骨折的患者不太适用[4]。解剖型非锁定钢板可多点固定, 术中可得到较好的复位效果, 但螺钉在钢板内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起不到支撑作用, 术后早期复位效果尚可, 但持久性较差, 容易发生髋内翻[5]。

股骨远端微创锁定接骨板 (股骨LISS钢板) 反向使用, 无论从解剖学结构上还是生物力学的强度上都符合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治疗要求[6]。LISS主要的特点是非创伤性插入技术、有限的骨面接触和锁定固定角度的固定结构, 更加符合骨折的生物力学固定原则,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 我们在手术过程中运用微创钢板固定技术, 采用骨折段两端皮肤小切口, 钢板自骨膜外插入, 在C型臂监视下, 通过牵引、撬拨和手法推压行骨折复位, 不剥离骨膜, 对骨折端的血运破坏少, 最大限度保留了骨折端的血运, 保护了骨折端的软组织,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术中运用了桥接技术, 锁定钢板的螺钉锁定于钢板上, 作用于骨折端的应力通过螺钉直接传递到钢板, 而不是传统钢板依赖于钢板与骨面间的摩擦力来传递, 因此锁定钢板从设计上即为其桥接钢板的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桥接技术是弹性固定的方法, 我们使用较长钢板, 两端各使用3枚以上螺钉固定, 这样可以分散钢板承受的应力, 避免了全部螺钉固定产生的应力集中, 防止钢板断裂, 而且长钢板的使用能够保证骨折端的微动以此促进骨折的愈合过程, 从而达到生物学固定的要求。

综上所述微创反向使用股骨LISS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 由于采用了MIPPO技术, 创伤小, 减少了骨折端血供的破坏, 骨折愈合率高, 加上早期髋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 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切口延迟愈合或感染等并发症,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Kim WY, Han CH, Park JI, et al.Failure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fixation with a dynamic hip screw in relation to pre-operative fracture stability and osteoporosis[J].Int Orthop, 2001, 25 (6) :360-362.

[2]谢松卿, 刘学东, 曹兴海, 等.Richard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手术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12) :906-908.

[3]Barquet A, Mayora G, Fregeiro J, et al.The tretment of subtrochanteric nonunions with th long gamma nail[J].J Orthop Trauma, 2004, 18 (6) :346-353.

[4]Kulkarni S, Moran C.Results of dynamic condylar screw for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J].Injury, 2003, 34 (2) :117-122.

[5]Lill H, Hepp P, Rose T, et al.The angle stable 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using a small anterior lateral deltoid split-ting approach techninque and first results[J].Zen-tralbl Chir, 2004, 129 (1) :43-48.

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7月在本院骨科择期行手术治疗的76例跟骨骨折患者, 其中男62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40.8±14.6) 岁, 受伤到手术平均时间为 (6.7±2.4) d;左侧34例, 右侧42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 排除双侧跟骨骨折者和具有其他合并伤或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患者。按照Sanders分型:45例为Ⅱ型, 31例为Ⅲ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微创内固定组和切开内固定组各38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病程、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进一步完善相关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 采用Aircast加压冷疗设备进行消肿治疗, 待皮肤皱褶出现后进行手术, 于术前30 min静滴抗生素。所有患者采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1.2.1 微创内固定组

所有患者于气囊止血带下完成操作, 在腓骨下方做3 cm横向切口, 将腓骨长短肌腱拉开, 同时将跟骨最大限度内翻使后关节面暴露, 用1枚克氏针从外侧壁从后往前插入塌陷关节骨块下方, 另取1枚直接从切口插入到关节面下方, 将后关节面进行协同撬拨复位, 并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在三维C型壁透视下, 待后关节面平整后, 将1枚3.0 mm克氏针沿跟骨、胫骨下端和中足各横向进入, 将2把跟骨撑开器沿足内侧装入, 1把用于恢复跟骨长度, 对跟骨体内翻进行纠正, 另1把用于恢复跟骨高度, 以改善跟骨增宽的产生。跟骨长宽高复位后, 若还存在其他跟骨体粉碎性骨块, 则用经皮斯氏针进行撬拨复位, 再次用透视机进行透视以确定关节面已复位平整, 若体部复位时致使后关节面的再次错位, 则要将切口延长, 再次行后关节面复位。三维C型壁透视下, 待跟骨长宽高、结节角恢复, 且后关节面平整后, 在后关节面下方将Newdel蝶形加压骑缝钢板置入, 用4枚锁定螺钉进行固定, 将1枚空心钉从跟骨结节后方靠近内壁往前选入用以维持跟骨轴线, 用跟骨复位钳进一步调整跟骨宽度。

1.2.2 切开内固定组

所有患者于气囊止血带下完成操作, 在腓骨下方做L形扩大切口, 使骨折和跟距下关节充分暴露, 掀开跟骨外侧壁骨折块, 使内侧壁暴露, 将1枚克氏针沿跟骨后结节横向插入, 外翻跟骨体。直视下, 将跟骨体内翻和跟骨内侧壁长度进行恢复, 并用克氏针将内侧壁进行临时固定, 将跟骨结节角和跟骨后关节面进行撬拨复位, 采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在三维C型臂透视下, 待跟骨长宽高和跟骨结节角恢复, 以及后关节面平整后, 将锁定钛板于外侧置入, 并根据情况分别选入不同数量锁定螺钉进行固定, 患者术中均未进行植骨。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距下关节活动, 术后4周复查X线片, 根据愈合情况, 6周后进行患肢负重锻炼。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 并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 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和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分, 疼痛利用视觉模拟量表 (VAS) 进行评价, 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 (SF-36) 进行评价[4],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的比较

微创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切开内固定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手术治疗效果评估和并发症情况

对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微创内固定组患者的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切开内固定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两组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 随访中,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微创内固定组总并发症发生率7.9%明显低于切口内固定组的3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3 讨论

跟骨骨折是足部最为常见骨折类型, 多采取手术治疗方式, 其中, 手术治疗的绝对指征是发生明显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通常临床上采取扩大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但是该术式创伤较大, 伤口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5,6]。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微创手术逐渐用于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但有研究指出, 微创手术最佳适应证是SandersⅡ型和简单的Ⅲ型关节内骨折[7]。因此, 本研究只对微创锁定板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和简单的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显示, 微创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切开内固定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微创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用时少, 术中创伤较小, 而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则与切开内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微创内固定手术术后恢复时间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无差别, 与洪劲松等[8]的报道结论相同。本研究显示, 微创内固定组患者的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切开内固定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微创内固定手术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训练, 有利于术后恢复, 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但是在术后疼痛方面两组间无差别, 与Xia等[9]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显示, 微创内固定组总并发症发生率7.9%明显低于切口内固定组的3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微创内固定组只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而切口复位内固定组出现4例皮瓣坏死和6例伤口感染, 说明微创手术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尤其是有助于防止皮瓣坏死和伤口感染等软组织并发症的产生, 与陈斌等[10]的报道结果相同。

总之, 微创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和简单的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 具有创伤小、术后出血少等优点, 有助于减少切开复位内固定造成的感染、皮瓣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 促进患者术后运动康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评价微创锁定板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7月在本院骨科择期行手术治疗的76例跟骨骨折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微创内固定组和切开内固定组各38例,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愈合时间进行比较, 利用AOFAS踝和后足评分系统、视觉模拟量表 (VAS法) 和简明健康状况量表 (SF-36) 对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切开内固定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微创内固定组患者的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切开内固定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微创内固定组总并发症发生率7.9%明显低于切口内固定组的3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微创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效果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 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跟骨术后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锁定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

参考文献

[1]Liu W, Ma Y, Yu B, et al.Surgical versus conservative interventions for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a cochrane nursing care field corner column[J].Orthop Nurs, 2013, 32 (6) :336-337.

[2]毛国庆, 孙玉明, 杨挺, 等.切开复位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和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46例[J].中医正骨, 2013, 25 (10) :65-66.

[3]董玉金, 童致虹, 张铁慧, 等.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13, 33 (4) :315-319.

[4]De Groot R, Frima A J, Schepers T, et al.Complications following the extended lateral approach for calcaneal fractures do not influence mid-to long-term outcome[J].Injury, 2013, 44 (11) :1596-1600.

[5]施忠民, 顾文奇, 蒋垚.微创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4 (8) :648-653.

[6]Veltman E S, Doornberg J N, Stufkens S A S, et al.Long-term outcomes of 1, 730 calcaneal fractures: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Foot Ankle Surg, 2013, 52 (4) :486-490.

[7]Schepers T.The sinus tarsi approach in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a systematic review[J].Int Orthop, 2011, 35 (5) :697-703.

[8]洪劲松, 潘永雄, 付小勇, 等.微创内固定与外侧扩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 14 (8) :664-668.

[9]Xia S, Wang X, Lu Y, et al.A minimally invasive sinus tarsi approach with percutaneous plate and screw fixation for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J].Int J Surg, 2013, 11 (10) :1087-1091.

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22例, 男15例, 女7例;年龄25~70岁, 平均40岁。车祸伤12例, 重物砸伤3例, 高处坠落2例, 生活伤5例;闭合骨折17例, 开放性骨折5例;左侧14例, 右侧8例;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12例, Ⅱ型6例, Ⅲ型4例。伴有腓骨骨折的15例, 其中骨折端距踝关节小于10 cm的8例。

1.2 治疗方法

闭合性骨折于伤后6~10 d (平均7.5 d) 手术, 开放性骨折均急诊行清创、创口涂片及跟骨牵引术, 排除感染后于8~12 d (平均9 d) 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仰卧位, 于大腿中上1/3常规上止血带。首先行牵引闭合复位, C臂透视达功能复位即可 (不追求解剖复位) , 胫骨力线恢复满意无旋转, 断端不稳定的在预留钢板位置的前提下, 经皮钻入1.5 mm克氏针临时固定, 若同时伴有腓骨下段骨折, 根据骨折类型, 先行腓骨后缘切开复位或采用外踝尖部后侧缘弧形创口经皮插入解剖板或预弯重建钢板内固定, 则可重建胫骨长度和对线[1], 只需调整旋转至对位。 (1) 内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顺内踝前侧缘切一大约3 cm长弧形创口逐层切开至骨膜, 常规保护大隐静脉及隐神经, 将解剖型锁定钢板钻孔套筒2枚安装至钢板上, 作为手柄从骨膜外自远向近端插入, 钢板长度为骨折的2~3倍, C臂透视下确保钢板位置放置正确, 长度合适, 预计钉位合理, 于皮肤外选用同一批次的钢板作为模板确定螺孔位置, 用尖刀切0.5 cm小切口, 安装钻孔专用套筒, 钻孔, 用动力钻拧入锁钉, 最后几圈必须用扭力限制板手完成 (防止出现冷焊接, 致日后取出困难) , 近端3~4枚, 骺端4~5枚锁定螺钉固定即达到稳定固定, 再次C臂透视确定骨折及钢板、螺钉位置满意。 (2) 外侧L型锁定接骨板 (适合伴有前外侧关节面简单骨折的Pilon骨折) 。取胫前稍弧向内侧约4 cm长切口, 逐层切开至骨膜, 胫前肌腱拉向外侧常规保护, 恢复关节面解剖复位, 使用普通拉力螺钉固定, 将再解剖型锁定钢板同上由远端向近端插入, C臂透视下确保钢板位置放置正确, 长度合适, 预计钉位合理, 于皮肤外选用同一批次的钢板作为模板确定螺孔位置, 用尖刀切0.5cm小切口, 采用血管钳分离胫前肌至骨质后, 安装钻孔专用套筒, 其他步骤同上。 (3) 开放型骨折治疗方案。开放性骨折均急诊行清创、创口涂片及跟骨牵引术, 排除感染后于8~12 d (平均9 d) 采用以上手术方案。不主张一期清创时就内固定, 这样风险太大, 一旦感染后果严重;或外固定架远端固定针只能打在跟骨上临时固定, 这样导致患者医疗费用增加。

1.3 术后处理

术后切口加压包扎, 无须放置引流, 不用外固定。术后第1天即开始下肢肌肉主动收缩锻炼, 第3天开始不负重膝、踝关节功能锻炼, 可结合CPM机加强锻炼, 1周后患肢不负重下地活动, 6~8周骨折部位出现骨痂后开始扶拐患肢部分负重行走, 以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指导个体化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平均回访14个月, 骨折愈合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 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4~6个月, 无延迟愈合、感染及断板。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 优15例, 良6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5%。

3 讨论

3.1 间接复位及MIPPO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优势

胫骨中下段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 软组织损伤严重, 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需要长切口和大范围暴露, 广泛剥离骨折周围软组织和骨膜, 导致局部血运进一步损伤, 容易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1], 而带锁髓内钉的应用保护了骨折周围骨膜血运, 但也存在着固定远端不稳定而使内固定失败, 距踝关节5 cm范围内的骨折固定困难等问题。间接复位及MIPPO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具有明显的优势: (1) 间接复位技术最大程度减少了对骨膜及皮质骨血供的影响, 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2) MIPPO技术是在微创理论、BO理论与外固定支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核心点是微创[1]。其不在骨折部位直接做切口, 避免了对骨折局部血运的进一步损伤, 为骨折愈合提供有利条件, 也可以降低切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3) 锁定加压钢板的稳定性是通过钢板与螺钉之间接触面的角度稳定来实现的, 不再依赖钢板与骨之间的摩擦力, 由于钢板和骨皮质表面不接触或接触很少, 因而避免了钢板对骨膜的压迫, 对骨折端周围的血运影响很小,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骨膜和骨的血运, 有利于骨折愈合, 是目前MIPPO技术的理想内置物。 (4) 锁定加压钢板的螺钉与钢板锁定后形成一个整体, 可以有效地抵抗扭转和弯曲力量, 降低螺钉的拔出概率, 较普通钉板固定更牢固。 (5) 锁定钢板可导致骨折端弹性固定, 允许骨折端在负重时有轻微的移动, 可维持较低的组织应力, 这是诱导和促进骨折愈合的最重要因素一。 (6) 由于锁定加压钢板比普通解剖钢板薄, 放置后对小腿远端的容积影响小, 对皮肤的压迫小, 造成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和皮肤的坏死的可能性就小。

3.2 注意事项及技巧

(1) 手术时机的选择。闭合性骨折手术时机应当选择在肢体肿胀消退, 查体皮肤能提捏起皱纹时为宜, 以确保术中能够低张力缝合切口, 降低切口坏死概率, 也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开放骨折应入院急诊清创、跟骨牵引制动, 待肿胀减轻, 排除感染后再行内固定手术, 不主张一期清创时就内固定, 这样风险太大, 一旦感染后果严重。 (2) 术中相关问题。 (1) 胫骨远端骨折软组织损伤重, 不能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反复多次手法复位, 达到功能复位即可, 以免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破坏骨折周围血运, 影响骨折愈合。但是术前要和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 理解骨折功能复位的意义。术中重视透视, 尤其是侧位透视, 以免造成骨折端向前、后成角。 (2) 内踝切口长度要适当, 不能一味地追求微创而过短, 这样会造成插板困难;皮肤软组织过度牵拉会损伤更大, 加之此处皮肤薄, 软组织覆盖少, 钢板植入后增加局部容积, 可能造成切口皮肤坏死, 甚至钢板外露。 (3) 胫骨中下段骨折应用MIPPO技术植入内侧、外侧锁定钢板均能取得骨折愈合, 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内侧因为软组织覆盖少, 钢板容易经皮插入, 固定锁定螺钉操作简单, 但这会引起术后内踝尖部钢板可以在皮下直接触及, 皮肤张力大时钢板长期对皮肤造成压迫, 引起皮瓣缺血坏死。操作熟练后也可采用由近端向远端插钢板, 内踝处不做连续切口, 仅在置钉处切开0.5~1.0 cm即可, 可以减少内踝皮肤切开坏死的风险。内侧入路术中还应注意避免损伤大隐静脉, 以利于术后肢体肿胀的消退。外侧因软组织覆盖较多, 经皮插入钢板、置钉相对困难, 切口坏死很少, 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有优势, 但要注意远端钢板不能压迫肌腱, 以免造成足趾活动障碍。开放性骨折若创口位于胫骨内侧, 或内侧软组织挫伤重则选用外侧入路、外侧钢板固定为好。 (3) 合并腓骨骨折的处理。对于合并低位 (骨折线距踝关节小于10 cm) 腓骨骨折的胫骨远端骨折, 通常是由高能量损伤造成, 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性往往遭到破坏, 甚至出现下胫腓联合分离, 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 腓骨骨折的固定, 有利于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 稳定下胫腓联合, 可以避免常见的外翻畸形。对于腓骨骨折线距踝关节大于10 cm的, 由于对踝关节稳定性影响小, 且软组织覆盖好, 血循环好, 愈合较胫骨快, 可以不处理。

4 小结

使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符合生物学原则, 在胫骨骨折治疗中能明显降低感染及皮肤坏死率, 具有损伤轻、操作相对简单、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的优点,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 (MIPPO) 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 (LCP) 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胫骨远端内侧或外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应用小切口, 不暴露骨折端, 间接复位使用LCP结合MIPPO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22例, 全部获得随访, 平均回访14个月, 骨折愈合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 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46个月, 无延迟愈合、感染及断板。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 优15例, 良6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5%。结论 采取MIPPO技术结合LCP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 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胫骨中下段骨折,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 篇6

关键词:胫骨多段骨折,内固定,微创锁定钢板,临床治疗效果

胫骨多段骨折属于临床常见性高能量损伤,由于此类病症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而且普遍合并严重性软组织损伤,当前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我院对胫骨多段骨折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MIPPO),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胫骨多段骨折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抽签法,将患者划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1例。其中,参照组有女14例,男17例;年龄介于19岁~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44±8.12)岁;病程介于2 h~14 h之间,平均为(5.43±1.25)h。试验组有女13例,男18例;年龄介于20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69±8.07)岁;病程介于3 h~15 h之间,平均为(5.47±1.21)h。2组患者均经过CT、X线确诊,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患者行间接复位治疗。试验组患者行MIPPO治疗,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垫高患者膝关节,轻度外展患肢,以指腹触摸并挤压患肢胫骨脊以及内侧面,促使骨折断端平整,与内外踝、髌骨两侧位置进行对比,对明显的前后成角、旋转移位进行纠正,对间断骨折端、长斜面进行复位,以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促使多段骨折变成两段骨折。然后通过骨折远端至近端复位的原则,例如,胫骨中上段骨折,于该平台的前外侧,骨膜、肌肉间,做直行切口,或弧形切口,沿着外侧面、胫骨脊对软组织进行钝性推开,使其呈现为隧道形,将微创固定钢板插入;如果为胫骨中下段骨折,于内踝前内侧,做斜行切口,插入适宜患者健侧胫骨曲线的锁定加压钢板,通过克氏针对钢板远端内固定,C形臂X线机摄片,观察患者骨折复位情况;骨折复位满意后,将锁钉拧入钢板两端,并结合游离骨折段的长短,固定适量螺钉[2]。

1.3 观察指标记录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有1例治疗无效,5例治疗有效,25例治疗显效;1例术后出现肌肉坏死,1例出现开放伤口皮缘坏死,2例软组织肿胀水疱。参照组有7例治疗无效,13例有效,11例显效;2例肌肉坏死,4例出现开放伤口皮缘坏死,5例软组织肿胀水疱,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在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治疗中,MIPPO具有显著效果,主要原因为其在骨折线、踝关节、膝关节周边的胫骨多段粉碎性骨折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优势,其中以踝关节、膝关节为主。骨折复位后,对患者行MIPPO治疗,可以对关节面解剖复位给予充分维持,提高其稳定性,而且其所具备的锁定功能可以对骨折端进行牢固固定,无需剥离骨膜,不会给骨折块血运造成严重的损伤,克服了传统钢板贴面加压固定的局限;不过,该术式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应力遮挡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加以注意[3]。

总之,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多段骨折患者,具有创面小的优势,有利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但临床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固定原则以及该术式的技术要求,避免出现细节纰漏,影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前来,王安,杨海涛,等.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J].武警医学,2014,25(5):472-474.

[2]张玉新,唐军伟,李毛召,等.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与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观察[J].北京医学,2013,35(11):964-965.

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 篇7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采用多种方法治疗400余例胫腓骨骨折, 按以下标准进行筛选: a) 仅限于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的胫腓骨骨折; b) 均为新鲜的闭合胫腓骨骨折; c) 伤前踝关节功能正常; d) 随访时间大于8个月。共选出手术治疗患者204例。

治疗组105例, 其中男62例, 女43例, 年龄11 ~80岁, 平均39.5岁。胫骨上段及平台骨折35例, 中段骨折30例, 下段及远端骨折40例。粉碎性骨折85例, 简单骨折20例; 对照组99例, 其中男58例, 女41例, 年龄10 ~ 78岁, 平均38. 8岁。胫骨上段及平台骨折34例, 中段骨折28例, 下段及远端骨折37例。粉碎性骨折78例, 简单骨折21例。

术前均给予跟骨牵引或石膏制动、患肢抬高、脱水消肿等处理。当软组织肿胀减轻、皮肤出现皱褶、骨折处水疱消失时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4 ~15 d, 平均7 d。

1. 2手术方法治疗组: 手术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 连续硬膜外麻醉后, 消毒铺巾, 驱血上止血带, 腓骨骨折在踝关节近端8 cm以内者行钢板内固定, 腓骨骨折在踝关节近端8 cm以上者不做内固定。胫骨骨折先将骨折手法闭合复位, 必要时克氏针撬拨及做辅助小切口来复位, C型臂X线机透视证实复位良好后, 克氏针临时固定以维持复位。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切口, 胫骨中段及远端骨折采用内踝尖向前上方的弧形切口或纵向切口, 长约3 cm; 胫骨平台或上段骨折采用前外侧小切口, 长约4 cm。将锁定钢板插入切口, 并在骨膜与深筋膜之间向胫骨骨折另一端潜行剥离置入后, 在锁定钢板远端做长约1 cm的切口, 于钢板两端钉孔内各用1枚克氏针临时固定, C型臂X线机透视证实钢板位置良好后, 在适合的钉孔位置做小切口, 锁上锁钉。要求骨折远近端各有3枚以上锁定螺钉, 中间间距3孔以上不置入锁定螺钉。对于胫骨平台和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需植骨者, 植入自体髂骨或异体骨, 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满意后关闭切口。若张力过大无法一期缝合封闭伤口者, 减张缝合数针, 待伤口肿胀消退后二期缝合或植皮封闭创面。

对照组: 麻醉、消毒铺巾、驱血、腓骨骨折处理同治疗组。 胫骨根据骨折部位选择相应手术切口, 显露骨折端, 直视下复位骨折, 克氏针临时固定, 需要植骨的患者植入自体髂骨或异体骨, 选择适宜的普通钢板或者锁定钢板内固定, 若张力过大无法一期缝合封闭伤口者, 减张缝合数针, 待伤口肿胀消退后二期缝合或植皮封闭创面。

1.3术后处理两组均术后给予抬高患肢、脱水、抗炎等治疗, 麻醉清醒后即可活动足趾、踝关节、膝关节, 并逐渐加强踝膝关节功能锻炼, 4周内扶拐患肢不负重行走, 4周后部分负重扶拐行走, X线片有明显连续骨痂后开始完全负重行走。

1.4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切口一期缝合率、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所有患者均获门诊随访, 随访时间8~18个月, 平均12个月。根据门诊随访, 观察骨痂生长及骨折愈合情况, 判断疗效。采用Mazur标准[1]评定踝关节功能, 优:>92分, 踝关节无肿痛, 正常步态, 活动自如;良87~92分, 踝关节无肿痛, 正常步态, 活动度可达正常的3/4;可:65~86分, 活动时疼痛, 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 正常步态, 需服用止痛剂;差:<65分, 行走或静息痛, 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 跛行, 踝关节肿胀。采用胫骨骨折Iowa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2], 该标准中膝关节的功能、疼痛各占35分, 步态、活动度、畸形或不稳定各占10分, 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69分。

1. 5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 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45 ~110 min, 平均70 min; 术中透视6 ~ 12次, 平均8. 5次; 切口长度3 ~ 5 cm, 平均3. 5 cm; 骨折愈合时间3 ~ 8个月, 平均4. 5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70 ~ 170 min, 平均105 min; 术中透视2 ~ 4次, 平均3次; 切口长度12 ~ 20 cm, 平均15 cm; 骨折愈合时间4 ~ 18个月, 平均8. 2个月。 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见表1) 。

治疗组伤口均一期闭合, 无伤口感染发生, 无伤口皮肤坏死; 有1例钢板断裂, 再次手术植骨内固定后愈合; 发生创伤性关节炎4例。对照组伤口因软组织肿胀无法一期缝合关闭切口6例, 减张缝合数针, 待伤口肿胀消退后二期缝合或植皮封闭创面; 术后伤口感染2例, 经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抗炎、换药等处理后感染控制, 伤口愈合; 5例出现胫前伤口皮肤坏死, 4例较浅, 经换药愈合, 1例较深, 伤口经换药转移皮瓣覆盖创面后愈合。有2例骨不连, 2例内固定钢板断裂, 后再次手术植骨内固定后愈合; 发生创伤性关节炎7例。伤口非一期缝合例数、伤口皮肤坏死例数、总并发症例数两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骨不连、创伤性关节炎、内固定松动断裂、伤口感染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见表2) 。

患者术后8个月随访时采用Mazur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治疗组: 优56例, 良40例, 可5例, 差4例, 优良率为91% 。对照组: 优45例, 良39例, 可8例, 差7例, 优良率为85% , 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2. 12, P > 0. 05) 。 采用胫骨骨折Iowa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 治疗组: 优55例, 良39例, 可7例, 差4例, 优良率为90%。 对照组: 优46例, 良40例, 可7例, 差6例, 优良率为87%, 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35, P > 0. 05) 。

3讨论

胫腓骨骨折常伴有皮肤软组织损伤, 若行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虽能获得解剖复位, 但广泛的切开剥离加重了创伤, 使局部血供受到影响, 易出现术后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外露等并发症, 由于切口大, 局部组织水肿明显, 易出现关闭伤口时张力大, 甚至不能一期缝合伤口, 用于对比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就出现了6例伤口非一期缝合。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术与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相比, 前者明显影响骨周围血管对骨的血液供应, 使得局部骨膜和髓腔内血运减少[3], 甚至使部分骨块成为死骨, 从而降低骨愈合能力, 增加骨不连的机会。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的优点。a) 采用小切口, 一般不暴露骨折端, 减少手术的分离, 维持软组织的完整性和减少对骨膜的压迫及血供的破坏,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Redfen等[4]应用经皮锁定钢板治疗20例胫骨远端骨折, 平均9周X线片上出现骨痂。b) 普通钢板结构的稳定性是通过钢板和骨质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来获得的, 而锁定钢板结构通过螺钉帽的螺纹同钢板螺钉孔的螺纹的咬合消除了螺钉的活动, 达到稳定的成角度固定, 从而降低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锁定钢板的结构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极限外固定架: 最小的软组织分离、较宽的螺钉间距、锁定螺钉、 钢板功能类似于外固定架的连接杆, 位置尽可能靠近骨的力学轴线。虽然没有进行一个直接的对比, 但同外固定架相比钢板更靠近力学轴线, 可能显著增加稳定性, 外固定架的连接杆远离肢体轴线从而引起较大的弯曲力矩。c) 对于胫骨平台及胫骨远端骨折粉碎性骨折, 锁定钢板近关节锁定螺丝钉的位置及角度均经过精确的设计, 对胫骨远近端骨折区域提供最佳稳定性, 由于其具有坚强固定和支持的双重作用, 锁定钢板较普通钢板固定更牢固, 关节面不易塌陷, 可早期行关节的功能锻炼和下床部分负重锻炼, 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注意事项。 a) 在钢板固定以前必须先将骨折端复位, 至少需恢复良好对线。一旦锁定螺钉透过钢板打入骨端, 此骨端就不能通过打入另外螺钉或使用加压装置等方式来调整位置。b)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是使用锁定钢板桥接原则的典型方式, 这时角度稳定钢板被用作内夹板来桥接负荷跨过骨折端。使用这种方法时, 需要通过间接复位技术纠正肢体对线、短缩、旋转畸形, 而非直接暴露或复位骨折端。桥接原则提供的是相对牢固的弹性固定, 其产生的骨折愈合是通过骨痂形成而产生的间接愈合。对充分的桥接钢板固定而言, 应该在骨折端附近空出3 ~ 4个螺钉孔, 以防止力臂过短出现钢板断裂。c) 对于远近端波及关节面的粉碎性胫骨骨折 ( 如胫骨平台骨折、Pilon骨折) , 闭合行手法及撬拨复位非常困难[5]。为了使关节面恢复平整, 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往往需要切开骨折端及关节作必要的显露, 做到尽可能的解剖复位, 且便于支撑植骨。

综上所述,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及踝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是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治疗方法, 但是任何内固定均有其适应证, 需正确选择。另外该固定方法增加了医生和患者暴露在放射线下的次数。

参考文献

[1]Mazur JM, Schwartz E, Simon SR.Ankle arthrodesis:long-term follow-up with gait analysi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9, 61 (7) :964-975.

[2]蒋协远, 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1-273.

[3]彭阿钦, 焦振抑, 齐向北, 等.经皮穿钢板治疗胫骨骨折19例[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 (12) :940-941.

[4]Redfen DJ, Syed SU, Davies SJ.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ibia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J].Injury, 2004, 35 (6) :615-620.

锁定微创内固定系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106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为四肢骨折, 无其他并发症, 均为闭合性骨折, 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 h~4 d, 排除有混合感染且未控制、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将10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 (58例) 和对照组 (48例) 。观察组中, 男32例, 女26例;年龄18~59岁, 平均 (36.3±6.1) 岁, 骨折部位:股骨骨折19例, 胫腓骨骨折15例, 肱骨骨折15例, 尺桡骨骨折9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1例, 建筑工地15例, 跌伤9例, 打击伤3例。对照组中, 男性27例, 女性21例, 年龄18~60岁, 平均 (35.8±5.9) 岁, 骨折部位:股骨15例, 胫腓骨骨折13例, 肱骨骨折13例, 尺桡骨骨折7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6例, 建筑工地12例, 摔伤7例, 打击伤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组间对照研究。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给予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臂丛麻醉, 根据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部位, 做标记, 于骨折部位处做切口, 剥离皮肤及肌肉组织, 实施常规钢板固定, 因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操作规程已规范成型, 此处不再赘述。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臂丛麻醉后, 根据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部位, 复位骨折处, 用克氏针经皮临时固定, 于骨折部位作一2~3 cm的小切口, 在保持骨折闭合复位的情况下, 分离骨折部位的深筋膜下骨膜外软组织, 形成一软组织隧道, 选择长短适宜的钢板, 将钢板经隧道置于骨折处, 调整钢板位置, 于两端各拧入一螺钉, 固定钢板, 确定骨折复位良好后, 于两端再各自拧入1~2枚螺丝钉最终固定, 清洗切口, 常规缝合。两组患者术后接受相同的常规抗感染治疗以及关节功能恢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的1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2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骨折处完全愈合, 患肢功能完全恢复, 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任何影响为优秀;患者骨折处基本愈合, 患肢功能基本恢复, 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 但不能进行重体力活动为良好;患者骨折处基本愈合, 患肢功能部分恢复, 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为一般;患者骨折处基本愈合, 患肢功能未恢复, 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为较差[3]。优良率=[ (优秀例数+良好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n/%和±s表示, 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各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675、23.386、4.373,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83% (55/58)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2% (41/48) , 差异明显 (χ2=3.935, P<0.05, 表2)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未发现并发症 (0.00%) , 对照组术后出现6例并发症, 2例为静脉栓塞, 4例为关节僵硬, 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四肢骨折较为常见, 以往多运用石膏固定或外固定, 但难以保证复位效果, 且固定时间较长, 患者长时间无法运动, 血液循环减缓, 血运受阻, 导致肌肉缺乏营养, 影响愈合, 甚至出现肌肉萎缩及其他并发症, 且外固定手术创伤大, 不利于预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一种精准复位、保留血运、稳定固定的综合疗法。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是在其基础上的又一大突破, 是一种微创、稳定性高、疗效好、安全性高的生物力学内固定方法, 最大的优点是手术切口小、骨折血运损伤小、术中可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处的骨膜和软组织, 因此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同时手术时间短, 术野暴露时间短, 周围肌肉组织的应激反应较轻[4,5]。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手术的切口小、暴露视野时间短, 所以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观察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8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2%, 且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0.00%) 显著低于对照组 (12.50%) , 说明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 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相比,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四肢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 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临床疗效更好, 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1]钱学渊.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粉碎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 :57-58.

[2]丁浩.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5) :24-25.

[3]伍伟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3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24 (15) :57.

[4]沈捷飞.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6) :180-181.

上一篇:字词句教学下一篇:关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