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皮空心钉内固定(精选6篇)
微创经皮空心钉内固定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 患者仰卧手术台上, C臂机透视下定位导针于内踝尖中心, 经皮钻入Ф1.1mm的导针1枚于远端骨块, 利用导针撬拨复位满意, 穿透近端固定, 尖刀切开导针处皮肤0.5~1cm, 分离皮下组织至骨膜, 空心钻钻孔后再沿导针行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 4~6周后去除固定扶拐下地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3年。骨折全部愈合, 愈合时间1.5~3月, 平均2.5月。疗效优32例, 良24例, 可3例, 差2例, 优良率91.8%。结论 该手术方法创伤小, 不破坏断端血运, 利于骨折早期愈合, 临床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踝关节,空心针
内踝骨折是踝部骨折常见的骨折, 多为间接的旋转暴力所致, 内踝远端骨折块一般向下、向前移位, 且常有小的骨膜等软组织皱褶嵌入骨折[1]。踝关节是主要负重关节, 要承受很大的负荷, 踝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 取决于关节的解剖复位。我们自2006~2010年共收治内踝骨折病人61例, 其中单纯内踝骨折36例, 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25例, 均采用C臂机透视下撬拨复位, 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现对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61例, 男46例, 女15例, 年龄12~75岁。单纯内踝骨折36例, 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25例;闭合骨折43例, 附近有创面或皮肤明显挫伤18例。本组采用威高公司Ф4.5mm的空心加压螺丝钉作为内固定材料。
1.2 手术方法
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麻醉成功后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 术野常规消毒铺巾。患肢伸直稍内旋, 患足中立位。C臂机透视下复位 (内翻型骨折患足外翻;外翻型骨折患足内翻, 透视下定位导针于内踝尖中心, 经皮钻入Ф1.1mm的导针1枚于远端骨块, 利用导针撬拨复位) , 注意透视踝关节正侧位影像, 确定内踝骨块复位满意, 助手维持体位, 透视引导下, 导针直至对侧皮质下。切开导针处之皮肤0.5~1cm, 分离皮下组织至内踝骨膜, 空心钻钻孔略过骨折线, 达骨折近端后, 沿导针拧入一枚Ф4.5mm空心加压螺丝钉, 当进钉有阻力时, 透视下轻微收紧加压即可。若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 亦可在透视下经腓骨远端外侧 (下胫腓联合上方1~2cm) , 微创置入一枚松质骨加压螺丝钉直达对侧胫骨, 收紧下胫腓关节, 使分离得到复位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 4~6周后去除石膏扶拐下地锻炼。
2 结果
本组61例患者术后行X线摄片检查, 复位满意, 骨折内固定位置良好。所有患者随访2~3年, 骨折全部愈合, 愈合时间1.5~3月, 平均2.5月。据患者主诉、踝关节外观、功能及X线征象作四级评价[2], 见表1。本组疗效:优32例, 良24例, 可3例, 差2例, 优良率91.8%。
3 讨论
微创手术对病人心理、生理上的影响较传统手术明显减轻, 是骨科治疗发展的趋势。随着骨折治疗观念由机械力学向生物力学的转变, Krettek 1997提出微创外科技术及桥接接骨板技术的概念, 即MIPPO技术, 其核心避免直接暴露骨折端, 维持适当稳定, 最大程度地保护骨折端及其周围地血供, 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地生物环境。人们认识到骨折治疗方法除了维护骨折端机械稳定的同时, 还应充分重视骨折局部软组织血运的保护和骨、骨膜等组织的保护, 也就达到了生物学的固定要求。踝部软组织薄弱, 局部血供差, 且运动量大, 易受损伤发生骨折。在严重外力损伤下已破坏血运, 如再手术切开治疗骨折, 更易加重血供障碍, 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可靠的复位及固定、微小的创伤, 是保证踝关节功能早日恢复的先决条件[3]。且空心螺钉固定所产生的坚强内固定效果, 完全符合内踝骨折多钉固定的要求[4]。
临床我们采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 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手术创伤较切开复位明显减小, 可有效避免大隐静脉及伴行神经损伤; (2) 不加重软组织损伤, 不剥离骨块周围组织, 对骨折处血运破坏减到最小, 有利于保护血运、骨折早期愈合; (3) 扩大了手术适应症范围。由于此手术损伤小 (0.5~1.0cm皮肤伤口) , 手术时间短, 因此对术区皮肤要求较切开复位明显降低, 且无需皮下及骨膜下剥离, 故能有效的避免 (或减少) 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几率, 使部分术区皮肤条件不好的患者手术治疗成为可能。
本手术我们提醒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应仔细分析X线片, 明确了解骨折块大小、移位情况; (2) 术中应具备熟练的撬拨复位技巧, 配合以踝关节内外翻手法, 使骨折块达到良好复位; (3) 术中应透视踝关节复位正侧位影像, 确保骨折块位置复位满意; (4) 置钉加压方法:应在导针复位固定后, 空心钻将内踝骨块钻孔, 钻头透视下刚过骨折线为宜, 如此拧入空心螺钉时, 可有效避免产生的旋转应力使骨折块旋转, 螺钉于胫骨皮质下拧紧, 空心钉对骨块仅产生顺钉道的轴向压应力, 将骨块嵌紧。螺钉尾部不宜过度加压, 应避免钉尾沉入内踝骨皮质内, 反而减弱轴向加压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树勋.现代创伤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255.
[2]苟三怀.踝关节开放骨折脱位内固定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1993, 4:276-277.
[3]陶晨, 翟睿.内踝骨折两种固定术式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 2007, 10 (6) :515-517.
[4]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J].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394-1395.
微创经皮空心钉内固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 例, 男2 例, 女7 例;年龄20~71 岁, 平均46.8 岁。所有患者均为低能量损伤, 包括骑车, 行走或下楼梯时扭伤等。左踝6 例, 右踝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2.4 d (4 h~10 d) 。7 例行急诊手术, 2 例因局部组织肿胀及基础疾病, 行脱水及内科对症治疗, 皮肤出现皱纹征时再进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1.2.1 体位与切口选择 患者仰卧位, 患侧臀部垫枕以消除患肢外旋的影响, 常规使用止血带。外踝选用标准踝关节直切口, 内踝则选择后内侧弧形切口, 所有后踝均选用间接复位, 经皮4.0 mm钛质空心螺钉内固定。
1.2.2 手术操作 对于踝关节骨折复位及固定顺序为外踝→内踝→后踝。因为后踝骨折时下胫腓后联韧带多保持完整, 骨折块是受外踝影响一同移位, 因此, 在外踝解剖复位后, 后踝移位多得到较好纠正。术中通过C型臂透视监测复位情况, 以手法经皮在跟腱外侧向下推压骨折块, 同时保持踝关节背伸以利用后关节囊的牵拉力量辅助复位, 使其达到满意复位。若个别病例由于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卡住, 无法满意复位, 只能从内、外侧切口剥离后踝骨折处的软组织, 在直视下行后踝复位, 在C型臂监测下从胫前踝穴上方经皮打入平行导针2枚固定后踝骨折块。从正侧透视后踝骨折块位置, 导针方向与深度满意后, 以导针为中心切开皮肤长约1 cm, 小纹氏钳分离皮下组织到骨面, 旋入4.0 mm半螺纹空心钉。如果术前X线片或外踝切口观察到下胫腓联合明显分离, 则应用3.5 mm螺钉进行下胫腓联合固定。
1.3 术后处理 对于合并内踝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常规石膏固定6周, 以利于韧带修复, 单纯骨折患者术后常规石膏托功能位固定1周, 以利于伤口软组织修复, 拆除石膏后逐渐行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8周左右保护性踝关节负重。复查X线片骨性愈合时完全负重, 一般在12周左右。
2 结 果
9 例患者均获获随访, 随访时间6~36个月, 平均17个月。后踝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 愈合时间平均为4个月左右。本组患者有1 例创伤性关节炎, 无血管神经损伤、感染、断钉及骨折术不愈合等发生。
3 讨 论
3.1 后踝骨折治疗回顾 三踝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损伤, 有资料显示, 伴有后踝骨折的患者占所有踝关节骨折7%~44%, 而单独后踝骨折非常少见[1]。当踝关节骨折波及后踝时, 如果不能满意复位, 则会出现早期的创伤性关节炎从而导致行走疼痛以及踝关节功能的丧失。目前, 临床多以侧位片上后踝骨折块的大小及移位程度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是小的撕脱骨折可以采取非手术的方法, 而对于后踝骨折块大小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1/4以上, 移位程度超过2 mm的病例则选用手术内固定。本组9 例患者后踝骨折块大小及移位程度在X线侧片上均超过上述标准。
传统的手术方法经常是采用内、外踝切口, 在显露内外踝的同时来进行后踝的显露及固定。切口相对要长且偏后, 而且必须首先修复后踝, 这样才能利用内、外踝骨折断端作为窗口以达到后踝的有限显露, 但是由于过度剥离软组织才能达到外踝的翻转及后踝的显露, 后踝骨折块和腓骨的血运以及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均受到明显影响。也有人采用毗邻跟腱的后内或后外侧独立切口来达到后踝的直接显露[2], 所有这些显露方法在完成骨折复位后, 应用半螺纹松质螺钉从后向前固定骨折。
3.2 经皮微创治疗后踝骨折 切开复位的优势在于直视下行后踝复位及固定, 后踝骨折比较容易解剖复位, 有效降低因复位不良而引起的早期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但由于加长切口, 增加了软组织的剥离程度等都会明显增加创伤, 从而会影响患肢功能的康复。因此找到一种既能减少手术创伤, 又能保证骨折满意复位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有研究表明, 如发生后踝骨折则下胫腓后联合韧带多能保持完整[3]。在外踝骨折远端发生移位时, 后踝骨折块受到后联合韧带的牵拉一同移位。因此, 当外踝获得满意复位后, 后踝也会一同复位。这就给后踝间接复位提供了一种可能, 从而可以应用微创的方法经皮固定。我科9 例后踝骨折病例当外踝复位后, 后踝也随之复位。在整个复位过程中, 要C型臂透视来确保复位质量。由于并不是通过对后踝局部软组织进行广泛剥离来达到显露及复位的目的, 对骨折局部血运干扰小, 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骨不连和感染的发生率, 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当然, 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后踝骨折的患者,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碰到后踝骨折块粉碎, 软组织嵌入其间闭合复位困难, 就须直视下切开复位内固定。
因此, 我们认为对后踝骨折进行微创复位内固定的适应证是后踝骨折块不是粉碎性的, 大小在侧位X线片上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1/4, 且移位程度大于2 mm。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是治疗后踝骨折较为满意的内固定方式, 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势。
参考文献
[1]Court-Brow CM, McBirni J, Wilson G.Adultanklefractures:an increasing Problem[J].Acta OrthopScand, 1998, 69 (1) :43-47.
[2]Strenge KB, Idusugio B.Technique tip:Percutaneusscrew fixation of 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J].Foot Ankle Int, 2006, 27 (8) :650-652.
微创经皮空心钉内固定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5例 (27足) , 其中男17例 (18足) , 女8例 (9足) , 其中高处坠落22例, 车祸2例, 重物砸伤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跟骨正侧位及轴位摄片及CT扫描, 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7足, Ⅲ型9足, Ⅳ型1足, 侧位片Bohler角0°~15°16足, -15°~0°11例。手术均在伤后4 h~7 d施行。
1.2 方法
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采用俯卧位, C臂机透视下, 一助手扶压足背, 另一助手牵引跟骨结节, 术者用双手在跟骨内外侧挤压使骨折块复位, 如不满意, 则用骨圆针撬拨复位, 在跟骨远端打入2根或更多根骨圆针, 进行撬拨复位, 再次内外侧挤压跟骨使其复位, 此时可听到或感觉到骨折解除嵌插的声音或感觉, C臂机透视下观察骨折是否复位, Bohler角是否恢复正常, 距下关节面是否恢复对称、均匀的关节间隙, 如不能达到复位, 可重复上述操作, 达到解剖复位后维持复位, 透视下用电钻将2枚导针从跟骨结节上缘向前通过骨折线至跟骨体的前部, 空心钻扩孔, 攻丝, 拧入2枚直径4.5 mm空心钉, 拔取撬拨针;如对于经上述操作仍不能满意复位者, 可行有限切开, 在外侧或/和内侧做一数厘米长切口, 显露跟距关节面或/和骨折端, 再次撬拨使关节面和骨折端平整, 依上述方法用空心钉固定, 注意在内侧切口时不要损伤踝管, 保护好胫后动静脉和神经等组织。手术后加压包扎, 不需外固定, 术后第2天起适当练习趾踝功能, 8周后摄片复查, 如骨性愈合后可负重行走。
2结果
25例 (27足) 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2~24个月, 平均18个月, 根据Maryland评分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价, 优13例, 良10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5.2%。术后无感染及皮肤坏死, 空心钉未见松动、断裂。
3讨论
跟骨骨折的损伤多由患者高处坠落致伤, 足跟着地, 跟骨被背侧距骨及跖侧地面挤压所致, 其受力来自剪切力和压缩力, 从而产生了两种基本的骨折线, 此两种受力的结合产生各种不同的骨折。
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可以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体的高度、宽度以及距下关节的平整, 以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和可靠的固定, 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非手术治疗早期可应用夹板及使患肢抬高以减少肿胀和防止水庖形成, 必要时可予冰敷。只要肿胀和疼痛得到控制, 即可开始早期活动[2]。而Low CK[3]等报告了42例56侧跟骨关节内骨折, 早期未进行复位即行石膏托外固定, 经过平均3.2年的随访, 遗留有足跟畸形者40足 (71.4%) , 足部肿胀者31足 (55.4%) , 距下关节活动受限者35足 (62.5%) , 疼痛者31足 (55.4%) , 可见保守治疗是不满意的。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等,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适用于关节内移位者, 但如果使用钢板内固定, 因植入物面积大, 对皮肤血运影响明显, 感染率较高[4]。克氏针内固定容易出现克氏针松动, 致固定失败, 而笔者采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 因空心钉有较好的把持力, 可避免克氏针固定引起的松动, 能达到有效的固定, 同时避免了切开复位带来的并发症, 并且对于可闭合复位者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 对于闭合复位不能达到解剖复位者, 则有限切开复位, 一方面能有效地复位, 另一方面对于骨缺损者也便于植骨, 解决了一些采用闭合复位不能很好复位者的治疗, 又无完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笔者所做的小切口, 其下不做广泛剥离, 避免了皮肤坏死。复位后以2枚空心钉固定, 这种立体结构上的固定有效地防止了骨折块的旋转和关节面的下沉, 能起到较好的稳定作用。复位遵循骨折的发生机制, 融合了闭合复位的优点, 又借鉴了切开复位的优势[5], 同时也采用了空心钉固定的特长, 从复位到固定均体现了微创的特点。术后不需外固定, 可早期进行踝部关节功能锻炼, 利于功能恢复和肿胀消退, 患者痛苦小, 是治疗跟骨骨折的较好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例 (27足) 跟骨骨折患者行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18个月, 根据Maryland评分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价, 优13例, 良10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5.2%。结论跟骨骨折行微创空心钉内固定可以取得较好的复位, 固定牢固, 疗效满意。
关键词:跟骨骨折,骨折内固定,微创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等.实用骨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52-753.
[2]Barei DP, Bellabarba C, Sangeorzan BJ, et al.Fractures of the canl-caneus.Orthop Clin North Am, 2002, 33:263-285.
[3]LowCK, Mesenass, Lam KS.Results of closed intra 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with early mobilisatior and without reduction.Ann Acard Med Singapore, 1995, 24:820.
[4]Stmsk, Mor KE, HemEs, et al.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46displaced intra articular caleaneal fractures.Injury, 1998, 29 (4) :313.
微创经皮空心钉内固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2 例, 其中男16 例, 女6 例;年龄19~72 岁, 平均36 岁。左膝14 例, 右膝8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其中横形骨折18 例, 纵形骨折4 例。
病例选择标准:所有髌骨骨折均为非粉碎性, 且骨折块较大者 (能穿过2枚3.5~4.5 mm空心钉而骨折块不会裂开) 采用空心钉内固定。
1.2 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 大腿用气囊止血带, 穿刺注入20 mL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 扩张关节囊, 置入关节镜。观察关节内情况, 先清除关节内淤血、血肿或碎骨屑等, 如有合并滑膜、软骨面、半月板等损伤一并处理。用刨刀和射频消融头刨削、消融清理损伤的滑膜, 去除损伤剥离的软骨, 并将损伤的软骨面打磨光整, 破裂的半月板予部分切除、次全切除或全切除。手法挤压髌骨, 复位时还可通过伸屈膝关节利用髌股关节面挤压髌骨, 复位后用大松质骨复位钳抓持。膝关节镜观察髌骨软骨关节面复位情况, 并做适当调整, 关节面复位满意后, 垂直骨折线平行用电钻钻入2枚直径2.0 mm克氏针, C型臂透视见克氏针位置满意后克氏针导向下拧入2枚空心钉。髌骨处皮下脂肪少, 位置表浅, 容易触摸, 相对其他位置的骨折, 在皮外闭合打钉时容易定位。克氏针位置以侧位片上位于髌骨中央为最佳位置。关节镜再次观察髌骨软骨面平整, 反复伸屈膝关节, 屈膝大于100°, 骨折固定牢靠无移位, 冲洗关节腔, 置引流管后结束手术。
术后腘窝垫棉垫, 膝关节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第2天常规X线拍片检查, 引流管24 h引流液大于15 mL时拔出引流管, 开始床边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2周扶拐下地活动, 术后6~8周X线复查, 若有明显骨痂形成后弃拐行走。
2 结果
手术时间40~55 min, 平均45 min。术后住院4~7 d, 平均5 d。骨折完全愈合后在局麻下取出钛空心钉, 时间6~14个月, 平均10个月。22 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14个月, 平均10个月。根据胥少汀[1]评分法评价膝关节功能, 优18 例 (81.8%) , 良3 例 (13.7%) , 中1 例 (4.5%) , 无疗效差病例。
3 讨论
3.1 关节镜下经皮螺钉内固定
治疗髌骨骨折的适应证对于横形、纵形髌骨骨折, 可在膝关节镜下取得良好复位, 用2枚空心钉可获得较牢固固定;对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 经皮常难以达到解剖复位, 单用螺钉固定也较困难。有学者报道[2]在关节镜监视下用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获得满意疗效;因我们才开始探索关节镜监视下髌骨骨折复位手术, 所以选择较简单的横行、纵行骨折,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我们也在进一步对于髌骨撕脱骨折、粉碎性骨折关节镜监视下手术的临床探讨。
3.2 髌骨骨折固定方式选择
膝关节镜下经皮小切口手术可将损伤降到最低程度, 用2枚空心钉固定横形、纵形髌骨骨折, 固定牢靠, 可取得较好疗效。本组22 例术后关节功能均获得良好恢复, 优良率大于95.4%。郑文杰等[3]介绍膝关节镜下经皮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优良率达100%。冯宗权等[4]报道用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螺钉加张力带钢丝、螺钉固定、抓髌器固定四种方法治疗髌骨骨折, 均获得满意疗效。术中根据髌骨骨折情况, 纵向或横向打入2枚空心钉, 一是克氏针导向下手术螺钉位置及方向的准确性更高, 避免反复改变钉道造成的髌骨骨质破坏;二是2枚空心钉于髌骨矢状位片的中央, 加压强度最高。
3.3 膝关节镜下经皮手术治疗髌骨骨折的价值
膝关节内骨折一般都伴有软骨面损伤, 常规X线检查很难发现, 而MRI费用较贵, 膝关节镜能清晰地发现膝关节内软骨面的损伤, 并能进行处理, 从而降低了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概率, 而且关节镜下手术可同时处理膝关节内其它损伤。本组22 例, 2 例合并半月板损伤, 1 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 9 例合并胫股关节面关节软骨损伤, 7 例伴有退行性膝骨性关节炎同时治疗, 取得较好的疗效。
膝关节镜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手术简单, 固定可靠, 软组织损伤较小, 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而且还可同时治疗膝关节内其它合并损伤, 是一种优良的手术方法。根据髌骨骨折情况, 可作为膝关节镜下经皮内固定治疗横形、纵形性髌骨骨折的首选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镜监视下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08年7月共22例在膝关节镜监视下行髌骨骨折经皮骨折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法挤压髌骨, 复位后用大松质骨复位钳抓持。膝关节镜观察髌骨软骨关节面复位情况, 并做适当调整, 关节面复位满意后, 垂直骨折线平行用电钻钻入2枚直径2.0 mm克氏针, C型臂透视见克氏针位置满意后拧入2枚空心钉。结果随访614个月, 平均10个月。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根据胥少汀评分法, 优18例 (81.8%) , 良3例 (13.7%.) , 中1例 (4.5%) 。结论关节镜下经皮螺丝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创伤小, 复位确切, 固定可靠, 关节功能恢复好。
关键词:髌骨骨折,关节镜,空心钉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于学钧, 刘树清, 等.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1987, 7 (7) :309.
[2]许勇.关节镜监视下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髌骨粉碎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3, 10 (3) :266-267.
[3]郑文杰, 张峡, 谢继勇, 等.膝关节镜下经皮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20例报道[J].重庆医学, 2004, 33 (6) :887-888.
微创经皮空心钉内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3年收治的5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20例, 女性患者有32例, 年龄范围为37~86岁, 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有18例为头下型骨折患者, 有22例为经颈型骨折患者, 有12例为基底型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Gardan分型, 结果显示, 有6例为Ⅱ型骨折患者, 有18例为Ⅲ型骨折患者, 有28例为Ⅳ型患者。其中有16例患者因滑到致伤, 有11例患者因床、椅摔落致伤, 有18例患者因交通事故致伤, 有7例患者因行走扭伤引起骨折。其中有42例患者年龄>60岁, 其中有18例患者为脑血管病后遗症并发骨折患者。有34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内科疾病。住院时间14~30 d, 术后随访12~36个月, 平均20个月。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 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均予以皮牵引或骨牵引, 并采用“丁”字鞋抗外旋, 再常规术前检查, 了解患者等全身状况, 对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请相关科室会诊, 调整全身状态, 提高手术耐受能力, 经3~12 d (平均4 d) 牵引治疗后安排手术。
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麻, 患者平卧于骨科手术床, 将换肢外展30°, 内收10°~15°, 根据C臂透视下所见的复位情况, 予以手法复位, 调整骨折对位, C臂下见复位满意后, 常规消毒铺巾, 于患肢大粗隆下1~1.5 cm处穿入1枚1.5 mm克氏针, 至股骨大粗隆下股骨干纵轴中点, 保持与骨干呈25°~30°方向水平钻入, 经股骨颈至股骨头, 使其位于上缘张力骨小梁中, 并未穿出股骨颈与股骨头外, 再于此针下方约2 cm, 股骨干纵轴中点旁开1 cm处, 各穿入1枚1.5 mm克氏针, 使其位于股骨距压力骨小梁中, C臂透视位置满意。后用尖刀缘各针开1cm小切口至骨膜, 选择合适空心加压螺纹钉沿导针拧入。
2 结果
本组52例, 随访1~3年, 平均2年, 骨折愈合45例, 7例骨折不愈合。骨折不愈合患者中均出现内固定松动, 后期股骨头坏死, 后行人工关节置换。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常见病之一,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 占股骨近端骨折的53%[1]。由于股骨头颈血供的特殊性, 易致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等。自1931年smith-petersen应用三刃钉内固定术治疗以来, 经过多种改进方法, 治疗效果不断改善,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率高达30%[2]。传统三刃钉进入股骨颈是通过锤击进入, 对ā内血供破坏大, 加重骨折局部的血供破坏, 且三刃钉没有加压作用, 易致骨折端分离, 引起骨折不愈合和头坏死。应用加压螺钉固定, 是拧入而不是击入, 并利用螺钉的把持加压作用, 使骨折端嵌插衔接, 避免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吸收而出现骨折分离现象, 维持骨折端紧密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取代上述方法[3]。三根钉呈品字型固定, 既对骨折端有加压固定作用对股骨头减压作用, 又有较强的抗旋转能力, 通过长期临床观察, 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钉内固定术在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 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钉内固定在临床操作上相对简单, 患者所需的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 具有明显的微创性, 减少对软组织造成的不必要的伤害, 防止与周围组织出现粘连, 对血液供应进行了保护, 有利于患者骨折断端的愈合, 降低了感染率。 (2) 使用空心加压钉对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提高骨头的牢固性, 具有较大的抓持力以及轴向压力, 防止固定设施的脱落。另外空心钉的尾部紧贴着股骨干面, 因此能够降低滑囊炎的发生率, 患者在卧床休息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髋膝关节活动, 从而促进血肿的吸收, 降低骨折疏松的发生率, 加快骨折断端的愈合。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交通事业以及建筑事业发展迅速, 这也让交通事故以及工程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相应上升[4], 采用精确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对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降低股骨头坏死的风险。此次临床研究中, 我院对收治的5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 患者骨折愈合率为86%,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和普及。
摘要:目的 评价空心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3年收治的5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加压空心钉内固定进行治疗,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52例患者愈合45例, 愈合率86%。结论 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早期加压空心螺纹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特别是合并症多、手术耐受差、经济条件差的老年患者比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骨折治疗,闭合复位经皮加压空心钉内固定
参考文献
[1]王满宜, 危杰.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的若干问题与新概念[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3, 5 (5) :5-9.
[2]陆维举, 许斌, 赵建宁, 等.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股骨头坏死原因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1998, 14 (2) :108.
[3]李世民, 党耕町.临床骨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8.
微创经皮空心钉内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 遵循随机原则,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5例。其中男性患者有20例, 女性患者30例, 年龄在25~64间, 平均 (45.7±2.5) 椎25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 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可进行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前来就诊的时候, 均诊断均无脊髓压迫症状, 包括单纯压缩性骨折和爆裂性骨折, 均无神经损伤现象。
1.2 方法[2]
所有患者采取俯卧体位, 麻醉为全身麻醉, 首先将双髂前下棘以及两侧胸部用枕头垫高, 悬空腹部。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手术, 先用C型臂X线机对伤椎以及附近椎体椎弓根根部进行测量定位, 用笔标记双侧椎弓根根部与其外缘切线的交汇点, 并将这四个点作为中心, 纵向取4个1 cm左右的切口, 在透视情况下, 将双侧椎弓根根部作为中心入点, 并将穿刺定位针置入伤椎上下椎弓根内。然后置入椎弓钉, 用穿刺定位针中的空心丝攻将钉道进行扩大, 并将长尾定向椎弓根钉置入其中, 置钉的深度由侧位X线来决定。对U形开口进行调整, 使其具有一致的开口, 并在同侧相邻切口作肌肉深部隧道, 将连杆置入, 促进椎前后方的拉伸和复位, 在矫正之后, 对切口进行冲洗缝合, 并采用棉垫腹带进行加压。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 在手术后的1 d, 基本上都可以自由活动, 4 d左右基本上都可以出院。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没有出现任何不良状况, 且住院时间、术中出血和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观察组经皮微创术后, 伤椎高度与Cobb氏角跟术前对比, 显著改善 (P<0.05) , 而对照组术前术后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最好进行手术治疗[3], 主要是因为手术治疗方式对于脊柱解剖关系恢复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的效果更佳, 让患者手术之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下床活动, 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手术治疗能够在直视的环境之下对脊髓神经的致压物进行清除, 最大程度的让脊髓神经压迫解除, 促进患者的康复。内固定的目的是为了让伤椎和邻近的脊柱更加牢固的连接起来, 并形成坚固的短节段固定, 这样对于伤椎的伸展还有屈曲应力有一个良好的抵消效果, 同时内固定还有良好的撑开作用能够尽量的让伤椎的高度恢复, 重新建立脊柱的生理曲度, 促进突入椎管中骨块的归位, 让脊髓的受压状况得到缓解。
应用微创经皮手术, 需要明确其适应证[4], 即:①胸腰段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压缩>1/2或影响椎体前后柱, 脊柱不稳, 椎管内占位<1/4;②脊柱生理曲度消失, 后凸畸形>20°;③以上均无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障碍, 无需行后路减压者都可用经皮微创技术。
本研究表明, 应用微创经皮手术的患者, 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手术患者, 且住院时间、术中出血和引流量少, 术后疼痛有效缓解, 伤椎高度与Cobb氏角恢复良好。
综上所述, 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中, 应用微创经皮手术的临床效果优良, 具有显著的远期疗效, 患者不会出现神经根损伤、螺钉偏离椎弓根或者血管损伤等现象。但是在临床操作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点, 临床医师要有非常丰富的手术操作经验, 尤其是在置入椎弓根钉时, 需要做到快速准确。
摘要:目的 探索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皮长尾定向进行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 遵循随机原则,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放手术, 观察组应用经皮长尾定向进行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比显著, 具有统计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和引流量、术后疼痛等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术后伤椎高度与Cobb氏角跟术前相比, 显著改善, 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 应用经皮长尾定向进行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的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微创经皮长尾,定向
参考文献
[1]倪文飞, 尹丽慧, 池永龙, 等.经皮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椎旁肌细胞应激反应的比较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 2008, 13 (1) :6-8.
[2]蔺福辉, 易小波, 任志宏, 等.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0 (4) :314-315.
[3]Yeom JS, Kim WJ, Ahoy WS, et a1.Leakage of cement in Percaaeneous Appendicularia heteroplasty for painful Osterreich clonpression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Br, 2003, 85 (1) :83-89.
【微创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推荐阅读:
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术11-14
空心钉内固定治疗07-28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06-11
经皮微创内固定09-16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10-15
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05-22
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09-08
经皮空心钉06-24
微创经皮肾镜07-06
微创经皮钢板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