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DHS内固定

2024-05-31

微创DHS内固定(通用10篇)

微创DHS内固定 篇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常见多发病之一,多发生于老人,跌倒致伤,但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交通意识薄弱,交通事故、高层建筑意外等,亦是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又一重要原因。如治疗不当,易出现并发症,手术治疗可使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利于伤肢功能的恢复。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DHS和FPN及Gamm钉内固定。我院根据现有条件于2005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动力螺旋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取得满意疗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男50例,女36例;年龄20~88岁,平均58岁;伴有一种慢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心率失常)30例;左侧52例,右侧34例;摔伤51例(其中高处坠伤10例),交通事故35例。按AO分型,A1型45例,A2型32例,A3型9例;受伤时间至手术时间3~10 d,平均6 d。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给予皮牵引或骨牵引,常规摄髋关节X线片,必要时行CT检查,进一步明确粗隆间骨折的程度和移位情况。对患者全面系统检查,尤其高龄患者,对合并有心肺脑血管等疾病的患者,与相关科室(内科、麻醉科)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短期内控制内科疾病,使患者能耐受手术和麻醉,争取尽快手术。

1.2.2 手术方法

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平卧位,患髋垫高15°~20°,取股骨近端外侧切口,暴露股骨上端,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牵引复位,用135°定位器定位,在股骨粗隆下方约2 cm向股骨头颈中心旋入导针,针尖深度在头软骨下约1.5 cm。测量导针长度,调整好三联扩孔器长度,沿导针方向扩孔,退出扩孔器,丝锥攻丝,将选好的动力螺旋钉钉入,再次X线监视证实DHS螺旋钉满意,拔出导针,套入DHS钢板,螺旋钉固定,拧紧尾钉,对小粗隆移位骨折,用一枚拉力螺钉固定。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200~300 ml,平均250 ml,术中、术后一般不用输血。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5 d,同时治疗原有内科疾病,术后2 d可坐起。嘱患者床上行肌力及关节功能训练,3~4周扶拐不负重下床行走训练,5~6周开始部分负重活动,7~8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力量,对不稳定骨折可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2 结果

本组8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平均10个月,依黄公怡的标准[1]评定,髋关节功能优良77例,占89.5%。1例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骨质明显疏松,术后4周复查X线片,出现有内固定松动,经卧床休息、伤肢制动、抗骨质疏松、延迟下床活动时间等治疗,10个月后复查X线见内固定无明显移位,骨折已愈合。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疾病之一,本病治疗方法很多,非手术治疗并发症多、致残、死亡率高。近年来,国内多倾向手术内固定治疗[2,3],手术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致残、死亡率,减少髋内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4]。

DHS由粗螺纹钉、套筒钢板及尾加压钉构成,钢板与动力加压螺纹钉成135°,符合股骨近端解剖特点及生物力学要求,粗螺纹钉为半螺纹,螺纹深,可使骨折远近端相互靠近,增加骨折端内固定物与松质骨界面的稳定性,起到静力加压作用。该钉尾端有滑动槽,通过套筒钢板与尾钉相连,人体活动负重时粗螺纹钉在套筒内有滑动趋势,起动力加压作用。笔者认为,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必须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术中操作亦是关键环节,术中应注意几点: (1) 骨折直视下复位后,导针定位应在C形臂X线监护下定位; (2) 对老年人骨质疏松者,术中导针要求一次性定位准确,丝锥和DHS三联扩孔器要一次性到位,不能反复开道; (3) 动力滑动螺纹钉应位于股骨颈中央; (4) 动力螺纹钉的长度要适合,太长则起不到加压作用,太短易与套筒脱出; (5) 动力螺纹钉的螺纹部应在骨折近端,以免影响近端骨折滑动,起不到加压作用。虽然DHS内固定坚固,基本上能承受体重,具备了早期扶拐下地活动条件,但下地时间和负重程度应根据患者的体质、骨折类型、骨折疏松程度、骨折愈合情况决定。本组患者术后次日可坐起,鼓励患者做患肢肌力训练,3 d开始被动、主动运动膝关节,使患肢在不负重的情况下早日恢复髋关节生理功能。对于A1型骨折患者术后2~3周可扶双拐下地不负重行走;对于A2、A3型骨折不强调早期下地活动,特别是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粉碎骨折者,早期应在床上进行锻炼,以免内固定物松动、折弯或断裂;根据X线片复查情况,方可部分负重行走,骨折愈合可弃拐行走。

通过本组随访观察,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可减少患者卧床时间,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疗效可靠,具有器械简单、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因此DHS是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黄公怡.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骨伤杂志, 1984, 4:349.

[2]汪利合, 张殿英, 李慧英, 等.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 2002, 14 (1) :19.

[3]刘延星, 李雁凌, 郑建东.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9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9) :148-149.

[4]曹光磊, 沈惠定.老年骨科患者术前并存病与围手术期内术后严重结局相关性分析:附210例报告[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3) :188.

微创DHS内固定 篇2

【关键词】微创接骨板;四肢骨折;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識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85-01

四肢骨折属于一种多发的外科疾病。当前,微创接骨板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中。研究报道指出,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能够降低对骨血运的损坏程度,使骨面与钢板紧密相贴且无压迫[1]。本文抽选我院接收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人资料 本研究病例100例,其中男81例,女19例;年龄16~65岁,平均(41.2±8.4)岁;骨折类型:42例股骨远端骨折,12例肱骨骨折,33例胫骨近端骨折,13例桡骨骨折。根据治疗方式将100例四肢骨折患者分成微创组与传统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传统组患者实施传统内固定术治疗。微创组患者实施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手术要点:全麻后,将骨折处切开并复位;再对胫骨骨折处予以切开复位;将骨膜外深筋膜与骨膜进行分离,插入解剖型钢板;将骨折远端及近端切口处用螺钉固定好;围术期采用抗生素治疗,并定时复查X片。

1.3疗效标准 骨折愈合时间少于3个月,肘、肩关节功能正常,无痛感即为优;骨折愈合时间为3~4个月,肘、肩关节活动度下降10%及以下,偶有痛感即为良;骨折愈合时间延迟,肘、肩关节活动度下降11%~30%,痛感强烈即为可;不符合以上标准即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软件SPSS17.0,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传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各为(92.4±4.6)min、(203.4±7.3)mL、(14.5±3.7)d,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各为(58.5±3.1)min、(65.3±6.1)mL、(10.5±2.4)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微创组:优30例,良1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2.00%;传统组:优25例,良12例,可4例,差9例,优良率7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微创技术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可有效保留骨折局部血运[2]。近年来,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已被广泛用于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优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①属于解剖型构造,接骨板可与骨骼干骺端紧密贴合,一般情况下无需预弯;②接骨板部螺孔具有加压、锁定性能,可方便使用;③接骨板近端稳定性强,且对局部骨皮质无较高要求。④利用钉板锁定机制来实现内固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微创组各临床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临床疗效(优良率92.00%)优于传统组(优良率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四肢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窦钟军,许东伟.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0(12):52-53.

微创DHS内固定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7例患者, 男22例, 女25例;年龄64~81岁, 平均68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9例, Ⅱ型19例, Ⅲ型10例, Ⅳ型5例, Ⅴ型2例, R型2例。

1.2 术前准备

入院后均行下肢皮肤牵引或骨牵引。由于老年人机体代偿功能下降, 常合并一些内科疾病, 因此, 首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 请麻醉科及内科会诊, 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及手术耐受情况。对合并内科合并症的, 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患者, 要积极治疗, 使指标控制在手术许可范围内, 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风险。术前拍摄双侧髋关节正侧位片, 充分了解骨折情况及骨质疏松情况, 初步评估手术难度。术前备血400~800 mL,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3 手术方法

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平卧位, 患侧臀部略垫高, 在股骨近端作股外侧直切口, 切口一般为8~12 cm, C臂监视下牵引复位。对部分粉碎性骨折牵引复位困难的, 要暴露粗隆前方及小转子部分, 直视下复位, 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后, 在大粗隆下放置导引角度定位器, 在C臂透视下, 按135°颈干角顺股骨颈将导针钻入。当确定导针的位置及深度都满意后, 测量导针外露部分, 以选择长度合适的头钉, 调节组合绞刀的长度, 顺导针慢慢钻入, 其深度与头钉长度相同, 退出组合绞刀后, 用丝锥攻丝, 将选好的头钉拧入, 其钉尖距股骨头关节面5~10 mm, 套入鹅颈钢板, 调整钢板位置使之与外侧骨皮质完全贴合, 用螺丝钉固定钢板, 在头钉尾部拧入加压螺钉, 对于Ⅱ型、Ⅲ型骨折, 在头钉上方顺股骨颈方向再拧入一枚拉力螺钉, 增加抗旋转能力, 对于V型骨折, DHS不能在骨折端产生加压作用, 骨折端相对不稳, 则在大小转子间用钢丝捆扎, 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 冲洗切口, 逐层缝合, 加压包扎。

1.4 术后处理

吸氧, 心电监护, 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强调术后镇痛, 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康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补充营养和维生素等。术后12~24 h应用低分子肝素,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骨质疏松较重的病人, 术后患肢穿“T”字鞋于外展中立位, 并且每天补钙1 200 mg、VitD 800 IU和阿伦磷酸钠10 mg。麻醉过后就可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及踝关节练习, 术后2 d可坐起活动, 7 d后逐步进行髋关节伸屈活动, 避免内收和旋转活动。术后4~8周后患肢不负重扶双拐下地活动, 8~12周开始部分负重, 12周后根据X线片所示骨折愈合情况, 决定患者弃拐时间。

2结果

47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 术后14 d拆线, 无一例切口感染。8例术后患肢肿胀, 行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超, 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给消肿等对症治疗, 患肢肿胀消失。47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 (5~39个月) 。骨折骨性愈合44例, 平均愈合时间3.2个月 (2~5个月) , 内固定失效畸形愈合3例, 无退钉、断钉、断钢板病例。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疗效:优27例, 良12例, 可5例, 差3例, 优良率82.9 %。术后1年有9例取出内固定, 其余因高龄放弃二次手术。

3讨论

3.1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目的是尽可能获得骨折的良好复位, 坚强内固定, 达到早期活动并早期恢复功能。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高龄患者, 以往采用保守治疗, 患者卧床时间长, 不能早期活动, 护理工作繁重, 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便, 增加社会负担。长期卧床带来的肺部、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 做护理工作时造成骨折端移动所致的疼痛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及加重的重要诱因。故保守治疗病死率高。目前多主张手术内固定治疗, 手术可获得骨折的良好复位, 坚强内固定, 达到早期活动, 减少卧床时间, 减少卧床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稳定型骨折, 手术可以达到解剖复位, 对于不稳定型的骨折, 手术目的在于重建头颈干之间的解剖关系。DHS是AO/ASIF组织专门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而改进设计的内固定物。此钉有加压和滑动双重功能, 它通过髋螺钉和侧方套筒钢板将股骨头颈与股骨干固定为一体, 髋螺钉可在套筒内作轴向移动, 带动骨折块自近端向远端滑动使骨折线相互嵌插, 同时可避免钉尖穿出股骨头,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内固定器械, 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金标准。有学者认为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首选髓内固定系统如PFN或加长PFN等固定[2]。

3.2 并发症及预防

DHS内固定常见并发症有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头钉切割与退出股骨头颈、头钉折断、钢板及螺钉松动断裂、髋内翻、骨不连等[3]。上述并发症均出现在DHS应用早期, 随着对DHS认识的加深和手术技术的提高, 这些并发症已明显减少。我们认为这与骨质量、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内固定位置密切相关。本组股骨头切割致髋内翻3例, 1例为头钉在股骨头颈外上, 加之患者骨质疏松、过早负重而穿出股骨头;2例为头钉相对较短, 而穿出股骨颈。这3例均为我们早期手术所致, 和操作不规范有关。我们认为预防这一类并发症, 一是严格按手术规范操作, C臂透视示骨折复位和导针的位置满意方可安放内固定;二是头钉的理想位置在股骨头中心偏后下, 靠近股骨距, 钉尖位于股骨头软骨下5~10 mm处。此处骨质致密, 头钉不易穿出股骨头;三是对肥胖、骨质疏松患者不宜早期负重, 应根据术后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 让病人扶拐或弃拐负重行走。股骨矩是股骨上段压应力侧的一个重要承载结构, 对其解剖复位和固定可防止因外侧钢板所受弯曲应力较大而出现螺钉松动拔出及断裂, 有效预防髋内翻发生;因此, 小转子骨块大的, 复位后用螺钉或钢丝固定, 恢复内侧支持结构的稳定性。其次要选择合适角度的DHS, 国人颈干角平均约127°, 应选择130°或135°DHS为宜。钢板应紧贴粗隆下股骨干, 骨折远段至少应有4枚螺钉固定。本组47例病人无断钉、断钢板病例, 可能是我们治疗上相对保守, 让病人负重较晚的原因。

摘要:目的:评价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Ⅰ~Ⅴ型骨折, 对术后并发症、Harris髋关节评分随访。结果:47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 (5~39个月) , 骨折骨性愈合44例, 平均愈合时间3.2个月 (2~5个月) , 内固定失效畸形愈合3例。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疗效, 优27例, 良12例, 可5例, 差3例, 优良率82.9%。结论:DHS是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关键词:DHS,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参考文献

[1]彭阿钦, 焦振清, 齐向北, 等.经皮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9) :657-659.

[2]王心宽, 冯国英, 郭盛君, 等.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与内固定方法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10) :814.

微创DHS内固定 篇4

【关键词】胫骨中下段骨折;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骨折;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072-01

胫骨中下段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多因交通事故所引发,因局部软组织相对薄弱,进而在损伤发生后经常表现出愈合缓慢等临床表现[1]。当前临床医师多采用内固定治疗方式,其具体方案较多,且实施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以往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虽能促进骨折端愈合[2],但术中周围软组织受损伤程度严重,具有一定的临床风险。本研究中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该病,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6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所有病例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并未累及关节面受损,且无合并严重组织器官障碍。随机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33.2±8.9)岁,AO分型中A型15例,B型12例,C型5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2.7±9.0)岁,AO分型中A型15例,B型11例,C型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采用常规消肿、脱水、牵引与外固定措施,开展胫骨X线与CT等相关检查,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于胫骨外侧建立切口,逐层分离将骨折端显露,在C臂机辅助下完成复位并置入钢板,经皮肤探触内固定物贴合状况,锁定螺钉,冲洗切口后再行缝合处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分别于骨折线两端建立4cm左右切口,不需剥离骨膜与暴露骨折端。应用C臂机辅助下开展间接复位,完成复位后将接骨板自肌肉组织隧道中插入,直视下于两端切口各固定3枚螺钉,最后冲洗切口并将其缝合。所有病例术中均留置负压引流管,依据引流情况确定拔管时间。手术后应用石膏托固定,保持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并常规完成消肿、抗感染及功能训练等。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表现,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愈合时间等情况。

1.4疗效判定依据Johner-Wruhs分级[3]进行疗效评估,①优:骨折愈合,无并发症,关节功能正常;②良:骨折愈合,或伴轻度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75%以上,胫骨成角畸形5°以下,短缩5~10mm;③可:骨折愈合,或伴轻度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50%以上,胫骨成角畸形5~20°,短缩11~20mm;④差:骨折愈合不良,存在严重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50%以下,且具有明显胫骨成角畸形与胫骨缩短。

1.5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围术期表现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23.7±59.8)ml,切口长度为(4.6±0.8)cm,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为81.3%,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胫骨中下段骨折主要因轴向压缩力及旋转剪切力等高能量外力所引发,骨折易伴发周围软组织损伤等,其局部动脉血管受损后还会直径影响到骨折愈合情况[4]。以往临床多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虽能基本促进骨折愈合,但其开放式软组织剥离会直接影响到周围动脉与血管,导致局部供血不足,从而降低骨愈合能力,也容易引发愈合不良等情况[5]。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自上世纪末便已逐渐出现在临床治疗中,该疗法不但能够保证病患的骨折愈合效果,对术中创伤与术后恢复也具有良好改善作用。本研究中32例患者均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案,经临床治疗后本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明显好于开放手术患者,表明微创技术可大大缓解病患术中损伤。同时,本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患者優良率,证实微创技术对疗效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可有效减轻术中伤害,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饶光明.交锁髓内钉技术与微创经皮钢板技术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4,23(17):35.

[2]费爽明,张俊杰,孔丽萍.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中下段多段复杂型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4):519-520.

[3]董强,马宝通.微创经皮钢板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4):295-297.

[4]张轩轩,隆鹏飞,张丕军,等.交锁髓内钉与微创经皮钢板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22):4107-4114.

[5]李国文,黄玉良,武明鑫,等.微创经皮钢板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0,88(30):98-99.

微创DHS内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32例, 均为2010—2011年我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19例, 女13例, 年龄61~81岁, 平均74.5±3.8岁。左侧20例, 右侧11例, 双侧1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1例, 摔伤11例。按Kyle和Gustile骨折分类:Ⅰ型4例, Ⅱ型23例, Ⅲ型3例, Ⅳ型2例。其中合并症:心血管疾病13例, 消化道疾病10例, 呼吸道疾病9例, 同时给予内科治疗。

1.2 治疗方法

患者住院之后实施外展股骨皮牵引, 手术之前常规摄双髋正位片及其他各项常规检查,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准备, 通常需在伤后3~7d, 陈旧性骨折入院后3d左右手术。手术之前需准备同型浓缩红细胞1.5~3U。对病人实施连硬外麻醉后进行手术。

1.2.1 复位方法

保持病人仰卧在骨科牵引手术床上, 双下肢外展中立位牵引, 对Ⅰ型骨折则能发挥理想的复位作用;对Ⅱ型骨折, 则应在牵引过程中外旋下肢, 这样才能保证骨折后方缺损处理效果理想;Ⅳ型骨折应加大外展才可理想复位。

1.2.2 固定方法

当麻醉作用发挥之后, 需引导病人处于仰卧位, 将沙袋垫于患侧臀下, 对接受手术的范围实施常规消毒、铺巾, 贴手术切口膜, 以大转子为中心找准髋外侧纵形切口, 长度在15cm, 逐渐将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阔筋膜张肌切开, 严格操作后把股外侧肌分开, 使得股骨大粗隆及股骨干充分显露。选择一定位克氏针在大粗隆下约2cm处逐渐往股骨头方向钻进, 确保导针位于头颈中央以引导手术操作;对髋螺钉拧入深度的控制与股骨头关节面0.5~1.0cm最佳。布置硅胶引流管接负压引流袋之后进行伤口的缝合。

1.2.3 术后处理

手术完成后要对病人进行正确处理, 以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通常患肢需维持外展中立位, 穿“丁”字鞋;手术采取抗生素3~5dl, 手术结束后的24~36h将引流管拔除;术后第2天, 若情况允许则要引导病人进行相应肌肉训练, 取半卧位或坐位, 被动关节活动。按照骨折类型、钢板位置、骨折稳定等状况, 在手术后4~6周或迟至8~12周, 则引导病人站立, 通常骨折愈合后能负重行走。

1.3 疗效标准

优:髋关节活动正常, 无痛, 完全恢复伤前生活自理能力;良:活动度达到正常80%以上, 轻微疼痛, 不影响工作生活;中:髋关节活动受限, 中度疼痛, 影响工作生活。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最短4个月, 最长13个月, 平均7个月, 根据上述疗效标准, 优23例, 良6例, 中3例, 优良率为90.63% (29/32) 。骨折愈合时间6~8周, 无1例发生褥疮及感染[1]。

3 讨论

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有多种称呼, 如:转子间骨折、经转子骨折等, 通常出现于连接大小转子的区域。该区域为大块肌肉的止点, 不仅血液循环丰富, 且骨不连接问题较少[2]。当骨折诊断结果不理想, 则会给医生的治疗工作带来方便, 在愈合后髋关节将存在内翻, 下肢出现短缩和外旋。而股骨头坏死极为罕见, 一般发生率在1%内。

3.1 手术指征的选择

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多数为老年群体, 且会伴随着内科疾患。早期传统治疗中仅实施牵引治疗, 而病人需要保持长时间卧床, 通常需持续2~3个月, 很容易造成不同的并发症状, 如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感染等。资料显示股骨粗隆间骨折非手术治疗的病死率与手术治疗相比大4.5倍[3], 同时牵引治疗固定效果较差, 在复位上发挥不了作用, 经常发生髋内翻, 下肢外旋畸形, 短缩畸形。股骨粗隆间骨折必须保证良好的手术条件, 这样才能维持手术的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尽快下床活动, 促进肢体功能改善后提升生活质量, 有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3.2 DHS的适应证

DHS在粗隆间骨折中十分多见, 即EvansI~IV型, 在临床上是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钉板系统。DHS通过股骨颈的拉力螺钉固定与骨折近端, 另一端是板状固定骨折远端, 能够维持相应部位的力度一样, 创造较好的颈干角, 能实施早期部分或完全负重。DHS治疗稳定股骨性粗隆间骨折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而并不是任何股骨粗隆间骨折形式都适合运用, 如:骨折累及大粗隆、严重粉碎性粗隆下骨折等就不适合。另外, 在逆粗隆间骨折中因骨折近端有向外移位的倾向, 而DHS系统仅仅是利用近端骨折向外下移位加压以维持稳定, 若使用DHS固定则会造成治疗失败。

3.3 DHS内固定治疗股骨隆间骨折的优点

DHS内固定在临床上的运用具备多项优点, 不仅能发挥出外侧张力带效果, 还可实现轴向加压,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是较为理想的方式。DHS在设计上符合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学特点, 具有较强的稳定效果, 能够对弯曲和旋转合理地控制, 在骨端吸收、压缩过程中会发挥出加压及牢固的内固定效果, 这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最佳的固定方式[4]。DHS拉力钉螺纹粗大, 各项性能作用促使股骨颈部与股骨干部固定相互融合, 从而维持正常的颈干角, 而人体负重时该固定方法能加强骨折端的刺激, 对骨的愈合及塑形创造有利条件。

3.4 术前准备

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基本上都是老年人, 其承受手术的能力较弱, 还会出现原发其他疾病或隐性心脏病, 同时引起水、电解质、糖代谢失衡, 在手术前期应该从多个方面实施必要的检查, 掌握相应的指标参数, 一般检查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片。若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失代谢情况严重, 则需要尽快对糖尿病进行手术处理, 手术前期应该纠正水、电解质、糖代谢失衡, 让患者身体组织的各项功能处理良好的状态, 对高血压、糖尿病严格控制, 同时要安排多方面专家进行治疗指导。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措施多样, 这就需要医生能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 在手术过程中防止并发症状的出现, 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则是较好的方式。

3.5 术中注意事项

(1) 术中在X-C臂监护下手术能降低手术创伤, 避免旋转、颈干角等方面的异常;把握DHS颈钉定位、定长的准确性; (2) 手术时需做好解剖复位处理, 采取必要的固定方式, DHS需保持理想的骨折支撑; (3) 手术操作时保持动作的轻柔, 防止出现股骨干骨折及螺钉穿出股骨头; (4) 骨折骨块尽可能复位, 难以复位的病人需植骨, 以改善骨结构的完整性。

DHS内固定在临床上的运用效果显著, 能够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 术后很快则能调整身体状况。这不仅降低护士人员护理工作的难度, 还能避免长时间卧床造成的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感染。

参考文献

[1]彭阿钦.骨折手术治疗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76-277.

[2]孙正友, 陈智能, 闻永根, 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切割发生原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1) :52-53.

[3]吴有鲁, 张勤中, 冯庆生, 等.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的研究[J].中国骨伤, 2004, 17 (4) :215-216.

微创DHS内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6例, 男22例, 女14例, 年龄38岁~90岁, 平均年龄64岁。损伤原因:摔伤26例, 车祸伤10例;发病部位:左侧20例, 右侧16例。其中合并伤8例 (颅脑创伤2例, 胸腹部伤3例, 多发骨折3例) 。部分病例合并有不同的内科系统疾病, 其中高血压3例, 慢性支气管炎1例, 糖尿病2例。粗隆间骨折按Evans法分类[1]:Ⅰ型2例, Ⅱ型8例, ⅢA型10例, ⅢB型8例, Ⅳ型5例, 反粗隆间骨折3例。本组36例患者均采用DHS内固定治疗, 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 d~12 d, 平均6 d。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 首先处理创伤性休克、重型颅脑损伤、危及生命的重要胸腹脏器损伤及开放性骨折, 保证复合伤的病情稳定;其次除2例EvansⅠ型外, 其余患者均行胫骨结节牵引或下肢牵引带牵引, 以缓减患者的痛苦, 为手术的复位创造条件;最后积极治疗内科并存症, 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0 mmol/L以下, 血压控制在150/90 mm Hg以下。为了预防感染, 术前需对所有的感染灶进行及时治疗, 使之得到控制。手术前1 d预防性静滴抗生素, 控制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 准备手术切口的保护贴膜。评估患者手术耐受能力, 尽早手术。

1.2.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麻醉满意后, 患者取仰卧位, 垫高患侧臀部15°~20°。在C形臂X线机透视的引导下, 闭合牵引复位骨折, 复位满意后, 常规消毒铺单, 切口处贴皮肤保护膜。在距大粗隆下2.5 cm紧贴股骨距上方约0.5 cm处钻入1枚导针, 拧入导针时注意一定的前倾角。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正确的导针位置, 位置满意后,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阔筋膜、股外侧肌直入股骨上段。为了维持不稳定性骨折的暂时稳定, 再于距股骨颈上缘1.0 cm处拧入另1根平行导针。选择合适长度的粗螺纹钉, 用DHS三联扩孔器扩孔, 钻到软骨下1.0 cm, 丝锥攻丝, 将粗螺钉拧入骨质, 拨除导针, 安装套筒钢板, 将钢板各孔依次钻孔, 拧入相应长度的螺钉。沿第2枚导针钻孔, 拧入1枚长度适中的中空螺纹钉, 如果是小粗隆骨折, 由前外向后内方向拉力螺钉固定;如果是大粗隆游离骨折可于大粗隆处加用1枚拉力螺钉固定。如果有骨缺损, 影响内固定的稳定性及骨折的愈合, 那么要给予Ⅰ期自体骨植骨[2]。内固定结束后, 再用C形臂X线机检查, 确定骨折近解剖复位、螺钉长度适中, 彻底止血, 放置负压橡皮管引流, 逐层依次缝合切口。

1.2.3 术后处理

患肢外展15°腘窝垫高使膝关节屈曲20°, 患足穿“丁”字防旋鞋置中立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常规静滴抗生素1周, 预防伤口感染, 加强术后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1 d~2 d拔除引流管, 并摄片复查。术后肢体的康复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 一般在术后2 d~3 d即可行足、趾、踝关节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舒缩锻炼, 1周后可以使用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被动活动髋、膝关节, 不但能使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恢复功能, 还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视患者骨质疏松、年龄、骨折复位等情况及术后提供的影像学资料, 一般约4周~6周后扶双拐不负重下床活动, 约8周~12周开始负重活动。严禁骨质疏松患者过早负重。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及康复指导, 随访6个月~18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8.2个月。无术后切口感染、压疮、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 无1例近期死亡。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 髋内翻1例, 下肢旋转畸形1例, 骨折延迟愈合1例。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定标准[4], 即疼痛、功能、下肢畸形、髋关节活动范围评分, 本组优18例, 良14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8.9%。

3 讨论

3.1 DHS手术治疗的目的及适应证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目的是使骨折愈合, 早期下床活动, 防止并发症发生, 降低病死率。我们认为DHS的手术适应证是较为广泛的, 不仅可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 还可用于股骨颈基底部骨折和粗隆下骨折的患者。只要患者条件许可, 无重大心脑疾患, 都可采用该手术方式, 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能够尽量避免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3.2 DHS内固定治疗的优点

近年来DHS内固定成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内固定装置, 其优点为滑动加压螺钉的近端为粗螺纹, 远端有滑动槽, 侧钢板改为带套筒固定器结构, 滑动螺钉和侧钢板将骨折远近段牢固固定, 抗弯强度高, 同时允许骨折端间嵌压和恢复内侧稳定, 这样有利于骨折愈合, 使患者早期活动。操作技术相对容易, 所有手术均在C形臂X线机下进行, 可以更好地确认螺钉的深度及位置正常。

3.3 DHS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预防

本组无1例术后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占2.8%, 深静脉血栓是老年人髋部手术常见并发症, 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为了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围术期尽量不用止血药, 术后早期行非负重的功能锻炼。髋内翻或下肢旋转畸形各1例, 各占2.8%, 主要原因是骨折为粉碎性, 有骨缺损, 复位不理想。预防措施:术中要尽量解剖复位, 尤其是对股骨距压力侧承载结构的复位。小粗隆骨折块可用螺钉或钢丝固定, 大粗隆骨折块可用拉力螺钉固定。骨折延迟愈合1例, 占2.8%, 是粗隆间骨折涉及股骨颈基底粉碎性骨折, 经过治疗骨折愈合。

3.4 手术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DHS内固定治疗粗隆间骨折。要达到良好的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良好的复位是保证骨折稳定和愈合的重要因素, 对术前复位欠佳者, 术中可适当撬拨, 争取近乎解剖复位后再打导针。 (2) DHS内固定装置的缺陷是抗旋转作用弱,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 在平行于DHS螺钉上方, 距股骨颈上缘1 cm处, 加1枚中空松质骨螺钉固定, 两钉分别位于股骨颈的上下缘, 跨度大, 具有明显的抗旋转性, 有利于骨折愈合[5], 可以降低髋内翻的发生率。 (3) 选择头钉置放的位置和螺钉长度, 术前仔细阅片, 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要准确复位, 做到一次成功。

总之, 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具有固定牢固、可早期康复锻炼、早期下床活动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709-710.

[2]徐峰, 吕建元, 洪小荣, 等.植骨在DHS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作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12) :722-725.

[3]王澍寰.临床骨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16-618.

[4]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45-446.

微创DHS内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骨科1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男124例, 女62例;年龄34~82岁, 平均54.5岁。左侧骨折103例, 右侧骨折83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74例, 交通伤26例, 低能量损伤如步行时摔跤、起身扭伤等引起者86例。随机分为DHS组及DCS组各93例, 患者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即行患肢持续皮牵引, 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0。全面检查, 掌握患者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受伤前的生活质量及精神状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至接近正常范围。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给予支持疗法, 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常规备血。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行皮牵引, 1~4 d内完善术前检查及准备工作。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或气管插管麻醉。先用手法和简易牵引器复位骨折, 然后在C臂X线机透视下DHS组行DHS内固定93例;DCS组行DCS内固定93例;手术过程均顺利。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当天麻醉过后即开始踝关节屈伸锻炼, 第2天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以利下肢血液循环,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检测凝血功能, 必要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 同时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1.3 疗效评价

据Harris评分标准, 疗效分为优、良、可、差4级。优:髋关节无疼痛, 步态正常;良:髋关节无疼痛, 轻度跛行;可:髋关节偶有疼痛, 需持拐杖或支具行走;差:髋关节持续疼痛, 无法行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DCS组失血量100~300 ml, 平均250 ml;DHS组失血量200~500 ml, 平均350 ml;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骨折愈合时间DCS组9~14周, 平均11周;DHS组均11~16周, 平均13周;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与DHS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 老年人多因平地滑倒造成骨折, 骨折后常移位不严重, 容易复位, 年轻人的转子部骨折多由于直接暴力所致, 相对较少, 但骨折移位严重, 非手术治疗复位困难。随着我国人口正式进入老龄化阶段, 转子部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 关节活动不灵活, 转子部受到内翻及向前成角的复合应力, 造成转子部的骨折。转子部的血运丰富, 极少出现骨折不愈合, 治疗的关键和目的在于降低死亡率和减少髋内翻畸形[2]。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创新发展及手术操作与围术期诊治水平的提高, 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共识, 而DHS固定目前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3]。

虽然DHS、DCS均属于滑动加压螺钉加侧方钢板系统, 但是本研究结果表明, DCS治疗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情况, 都比DHS治疗方法优越;这因为DCS治疗方法是由DHS所派生出的治疗方法, 其材料是专门为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所设计的, 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4], 这是因为DCS有以下的优点: (1) 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固定的经典器械, 其具有静力性和动力性双加压的双重作用, 固定效果理想。 (2) 对于髁间骨折先行髁部解剖复位, 保持关节面平整, 并用中空加压螺钉固定, 使复杂骨折变为简单骨折。 (3) DCS的主钉与钢板间的角度固定, 螺钉较粗、螺纹较深, 可以有效缓解普通解剖钢板固定时股骨颈内螺钉较细, 把持力度不足, 螺钉和钢板间无固定角度, 易出现松动、切割, 出现髋内翻畸形的现象, 达到稳定骨折复位的目的。 (4) 手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 DCS采用无压力钻孔和攻丝, 不需要敲击, 避免了内固定失败。 (5) 坚强内固定, 增强骨折端的抗折弯能力、抗剪切力, 保持骨折端紧密接触的作用, 可以早期功能锻炼。

以上说明, 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 DCS骨折复位好、固定可靠、更加实用、有效, DCS为首选, 其次为DHS。DCS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低廉的价格、通用性和普及性, 且该操作技术可靠、安全, 易于学习和掌握,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骨科应用动力髋螺钉 (DHS) 、动力髁螺钉 (DCS) 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各93例, 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2~28个月至骨折愈合后, 平均16个月。结果:DHS组与DCS组相比, 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均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 DCS折复位好、固定可靠、更加实用、有效, DCS为首选, 其次为DHS。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固定术,DHS,DCS

参考文献

[1]周毅, 李兴海, 陈玉搂, 等.动力髋螺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22) :1700.

[2]洪明飞, 王海宝.股骨转子间骨折326例治疗分析[J].中医正骨, 2009, 2l (6) :55-56.

[3]李顺国, 郭强, 陈长青, 等.DHS结合股骨颈防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3) :318-319.

微创DHS内固定 篇8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DHS,内固定,疗效

老年人群中常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情况, 目前临床上对该病主要施以手术治疗, 常用手术方法有髓内系统与钉板系统两种[1]。其中动力髋螺钉 (DHS) 属于板钉系统中较有效的一种手术方法, 能够取得一定的手术效果, 但该方法在骨质方面效果欠佳。而髓内系统主要代表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 手术方法, 其对骨质具有较强的锚合力, 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类型骨质治疗。笔者所在医院为进一步探究DHS与PFNA其中哪种方法, 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临床治疗中获得最佳效果, 对此开展了相关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9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60岁以上, 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治疗, 排除严重影响骨折愈合及切开愈合的相关疾病, 均无精神功能障碍及患肢畸形等, 分为A组、B组, 各45例。其中A组男31例, 女14例;年龄64~84岁, 平均 (74.24±8.32) 岁;致伤原因:14例交通事故损伤, 9例高处坠落损伤, 18例摔伤, 4例其他损伤;骨折分型:4例Ⅰ型, 14例Ⅱ型, 16例Ⅲ型, 7例Ⅳ型, 4例Ⅴ型;合并症:15例骨质疏松, 13例心脑血管疾病, 10例糖尿病, 7例高血压。B组男32例, 女13例;年龄65~86岁, 平均 (74.85±8.64) 岁;致伤原因:15例交通事故损伤, 10例高处坠落损伤, 16例摔伤, 4例其他损伤;骨折分型:5例Ⅰ型, 13例Ⅱ型, 15例Ⅲ型, 6例Ⅳ型, 6例Ⅴ型;合并症:13例骨质疏松, 14例心脑血管疾病, 10例糖尿病, 8例高血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B组:对该组患者实行DHS内固定治疗, 实行麻醉后, 使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 于患者股骨大粗隆外侧行10~14 cm切口, 使股骨近端外侧面充分显露;于大粗隆顶端5~6 cm部位, 使用135°定位器前倾15°后将导针钻入;C臂透视下调整导针位置, 使其正位置于股骨颈中央偏下部位, 侧位置于正中央, 将针尖钻入股骨头下1 cm;顺着导针将攻丝扩大后, 拧入头钉;对于粉碎性骨折或反粗隆骨折患者, 可使用拉力螺钉或钢丝将骨折块进行固定, 再将螺钉依次置入钢板外侧;最后冲洗创口, 置入负压引流管, 缝合创口。

A组:对该组患者实行PFNA内固定治疗, 为患者实行麻醉后, 使患者平卧与手术床上, 于患者股骨大粗隆顶端行5 cm切口, 将软组织分离使大粗隆顶端充分显露, 将导针从粗隆顶端置入髓腔内, 并确保导针置入位置准确无误;置入保护套, 使用导针进行扩髓;顺着导针插入主钉, 而后前倾15°钻入导针, 使其正位置于股骨中央1/3位置, 侧位置于正中央;使用导针钻开患处骨皮质, 于股骨境内置入螺旋刀片, 并使其头部置于股骨头下1 cm部位, 旋转拧紧刀片后上锁, 对骨折端进行加压;将锁定螺钉及主钉尾帽拧入远端钻孔, 于C臂透视下确认满意后, 缝合切开。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需时、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 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使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满分100分, 最低0分, 分数小于70分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差;分数介于70~79分时, 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一般;分数介于80~89分时, 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分数达到90~100分时, 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异。良好率+优异率=优良率。

1.5 统计学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21.0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A组患者手术需时、住院天数短于B组患者, 骨折愈合时间快于B组患者, 出血量少于B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A组45例患者中髋关节功能恢复优异30例, 良好14例, 一般1例, 较差0例, 优良率为97.78%;B组45例患者中髋关节功能恢复优异11例, 良好23例, 一般6例, 较差5例, 优良率为75.56%。A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B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DHS与PFN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常用的手术方法, 其中DHS是一种通过加压螺钉及套筒钢板连接来固定骨折部位的手术治疗方法, 其仅由1枚主钉进行固定, 故此其抗旋转效果不理想, 可出现因主钉旋转位移从而导致内固定失败的情况[3,4]。而PFNA是髓内固定系统中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 具有更符合人体生理负重力线的优点, 其加入了螺旋刀片从而可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和抗旋转作用, 能够有效弥补DHS内固定存在的缺陷[5,6]。在邹强等[7,8,9]研究中显示,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分别实施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后, 实施PFNA的患者, 其手术需时、住院天数均短于实施DHS的患者, 出血量少于实施DHS的患者, 骨折愈合时间快于实施DHS的患者, 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实施DHS的患者, 研究结果提示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临床治疗方面PFNA比DHS的疗效更为显著。而在本研究中, A组患者手术需时、住院天数分别为 (67.23±24.12) min、 (19.35±4.23) d, 短于B组患者的 (113.45±43.52) min、 (34.54±5.42) d;出血量为 (307.13±45.34) ml, 少于B组患者 (356.23±52.32) ml;骨折愈合时间为 (8.91±1.67) 周, 快于B组患者的 (13.56±1.34) 周, 与邹强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由此, 本研究认为PFNA内固定在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临床治疗方面, 可获得出血量更少、骨折愈合更快、手术需时更少、住院时间更少的疗效, 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病情及早康复。

研究中对45例患者实施PFNA治疗后发现, PFNA具有更强的系统性、抗内翻能力、抗旋转能力及稳定性, 可有效避免骨折愈合畸形、延迟愈合及切出现象, 能够有效改善不稳定类型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骨折症状。由此提示, PFNA更适用于不稳定类型骨折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 尤其适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故此, 本研究认为PFNA内固定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可主张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库瓦提·绕线, 杜曼·吐鲁木汗, 亚力坤·努尔合买提, 等.DHS、PFNA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21) :1815-1817.

[2]郭永智, 桑庆华, 于晨, 等.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 (6) :537-540.

[3]韩峰, 刘国泰.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 26 (1) :35-36.

[4]Boldin C, Seibert F J, Fanldmuser F, et al.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 (PFN) -a minimal invasive treatment of unstable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a prospective study of 55 patients with a followoup of 15months[J].Acta Orthop Scand, 2003, 74 (1) :53-58.

[5]李建宏, 刘海春, 陈允震.PFNA与DHS治疗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 (5) :396-401.

[6]段文江, 吴宇, 赵红军, 等.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创伤外科杂志, 2013, 15 (1) :41-44.

[7]邹强, 崔岩, 胡宏伟, 等.Singh指数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36) :109-112.

[8]王永华, 吕福润, 苏雅拉图, 等.DHS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6, 13 (1) :77-79.

微创DHS内固定 篇9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肱骨近端骨折;有效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04-02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这种骨折的发生率大约占全身骨折的2.5%左右,而国外文献报道为4%-5%。根据Neer分类法,明显移位的二、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但是这种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且传统的钢板内固定容易出现螺钉松动、脱出及螺钉对肱骨头的切割致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给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1]。为了探讨并分析应用微创小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结果和疗效。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2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2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根据Neer进行分类,其中二部分骨折3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5例。这些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患者的年龄在19-54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2.4岁。

1.2手术方法患者进行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并让患者保持仰卧姿势。患者在手术前,先在透视下进行手法复位,将颈干角和后倾角纠正并固定。然后,切取大约3cm的横行和纵行切口。纵切口在三角肌远端外侧,横切口在近端外侧,并根据透视结果进行微调。在透视辅助定位下,伸入手指对术前手法未復位的小骨块进行对合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复位成功后剥离骨膜,在患者腋神经深面放置钢板,并将钢板临时固定,在其远近端各置入螺钉(近端需至少攻入3枚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放置完成后,对患者切口进行冲洗、消毒,并逐层缝合切口[2]。

2结果

23例患者均获得平均18个月随访(12-24月),23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3例螺钉穿出,6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无一例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

3讨论

目前,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很多,且每种方法预后差异较大。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如石膏固定、夹板固定等相比外部固定效果不稳定,患者治疗期间不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功能锻炼,且治疗后关节的恢复效果不好,对于治疗不当患者还容易引起愈合畸形等[3]。最近很多医师主张对肱骨近端骨折进行手术治疗,他们认为这样能够让骨折复位进行稳定的固定,且患者治疗后能够进行简单的锻炼,有助于患者关节恢复。

临床上,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目的是为了让患者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4]。治疗时,多采用肩关节前侧置入,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进入肩关节。为了扩大手术的成功率,我们需要将锁骨远端2-4cm的三角肌起点剥离,且患者肩关节前侧入路必须涉及深部组织。而微创小切口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且手术过程中不需要剥离或较小剥离三角肌附着点,也不涉及深部组织,患者手术后可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值得我们推广。

综上所述,应用微创小切口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更容易进行固定且不破坏骨的血供。而锁定接骨板植入时基本上不会破坏患者肩关节功能。将二者联合起来合,能够使得患者肩关节功能尽早恢复,还能够减少肩关节僵硬及疼痛的发生,关节活动好,损伤小,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莫金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6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9,31(5):697-698.

[2]赖铭春.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进展[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1):127.

[3]董明,谢利民.肱骨近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现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11):74-75.

微创DHS内固定 篇10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DHS,PFNA-Ⅱ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 其发生率不断上升[1]。为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DHS和PFNA-Ⅱ内固定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取的64例此类患者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3月-2015年3月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4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对照组男17例, 女15例, 年龄62~95岁, 平均 (75.85±5.62) 岁, 其中致伤原因包括:坠落3例, 车祸5例, 平地跌伤24例;观察组男女各16例, 年龄61~94岁, 平均 (74.20±5.58) 岁, 其中致伤原因包括:坠落3例, 车祸4例, 平地跌伤25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行局部麻醉, 对胫骨结节进行牵引, 3~7 d时间, 重量是体重1/7~1/10, 在此期间对各项检查予以完善, 并治疗各种合并症。对照组行DHS治疗, 据患者病情采用全麻或者硬膜外的麻醉方式, 手术全过程借助C臂机, 股骨大转子以下2~3 cm作外侧切口, 将皮肤皮下及阔筋膜切开, 股外侧肌间隙上进行分离, 借助135°定位器引导, 于大转子下2~3 cm处钻入直径2 mm的克氏针, 并拧入适宜的螺纹钉, 选择合适套筒型钢板。观察组行PFNA-Ⅱ治疗, C臂机辅助下牵引床上复位满意后, 在股骨大转子上行纵向切口5 cm, 将大转子的顶端暴露, 以大转子内侧壁稍偏前作进针点, 插入导管, 钻入直径17 mm空心钻头, 将骨皮质打开, 沿导管将PFNA-Ⅱ主钉插入, 对瞄准臂进行安装, 于C臂机辅助下钻入3.20 mm导针于股骨头, 将外侧皮质打开后钻入螺旋形刀片, 予以锁定, 锁定钉置入远端, 顶端按尾帽。两组手术后予以3~5 d抗生素治疗并进行功能锻炼。

判断标准与观察指标:采用Harris评分法, 满分100分, 对疼痛程度、关节功能与活动度等进行判断, 分数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成正比[2]。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与平均愈合的时间、Harris评分和并发症情况。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各项指标情况:经治疗,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与平均愈合的时间均比对照组优, 比较差异, 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Harris评分情况:经治疗, 观察组Harris评分 (89.64±13.52) 分, 比对照组 (70.10±9.36) 分高, 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

两组并发症情况:治疗后,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38% (3/32) , 显著比对照组43.75% (14/32) 低, 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

讨论

基础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股骨粗隆间骨折致病因素主要与骨质疏松及外伤有关[3]。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 老年人常出现骨质疏松现象, 致使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4]。本研究分析两组各项指标情况, 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与平均愈合的时间均比对照组优, 表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显著, 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等, 安全有效。可能与PFNA-Ⅱ内固定与人体股骨近端的解剖结构相符合密切相关, 使手术更加简便、快捷, 从而有利于缩短手术与骨折愈合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5]。此外, PFNA-Ⅱ内固定的手术切口小, 暴露部位少, 创伤小, 且手术中借助C臂机, 有利于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使术中出血量减少[6]。

同时, 通过分析两组Harris评分情况。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Harris评分: (89.64±13.52) 分, 比对照组 (70.10±9.36) 分高, 表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显著, 有利于其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可能因为PFNA-Ⅱ治疗属于一种髓内固定, 为借鉴生物力学的稳定性, 且螺旋刀片随钻入的深化可逐渐增加表面积, 密集骨质, 并能够抵抗旋转, 使股骨旋转与髋内翻的现象得到显著降低, 增加骨质密度和把持力, 降低骨质疏松现象, 利于功能恢复[7]。PFNA-Ⅱ不仅保持AO固定理念, 利于患者早期下床, 而且体现微创外科与BO精髓, 手术的切口小, 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可采用闭合复位的方式置入, 对患者骨折部位的影响小, 有利于其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分析两组并发症情况, 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38% (3/32) 显著比对照组43.75% (14/32) 低, 表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显著, 可减少并发症。可能因为PFNA-Ⅱ内固定具有较强手术的适应性, 其可防止发生旋转, 能够牢靠固定,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显著, 能促进其髋关节的功能恢复, 并减少并发症, 值得推广。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刘云, 陈爱琴, 梁明娟, 等.LPFP、DHS与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24) :4110-4112.

[2]陈朝奎, 杨诚, 何兴川.2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16) :55-56.

[3]刘佐庆.两种不同髓内固定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2) :2515-2516.

[4]方圆, 丁国兴, 张慧敏, 等.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6) :2990-2992.

[5]程刚, 刘耀明, 贺云飞, 等.Lc P、DHS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 2012, 23 (3) :44-47.

[6]宋建治, 肖少雄, 徐礼森.PFNA、PFN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2, 16 (4) :305-308.

上一篇:媒体公益广告下一篇:设备安装技术煤矿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