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

2024-10-15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共10篇)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 篇1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在胫骨骨折治疗中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胫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 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 (34例) 和对照组 (34例) , 研究组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行走时间、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临床效果显著, 能有效愈合患者骨折, 恢复关节功能, 是治疗胫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胫骨骨折,经皮微创,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效果

胫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创伤, 属于高能量损伤, 通常由压砸、冲撞、打击致伤等直接暴力导致, 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等[1]。患者胫骨骨折后, 极易造成血供不足, 发生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情况, 引起关节功能障碍, 病情严重时甚至会残疾, 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 以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往临床治疗胫骨骨折的常用方法是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但临床效果欠佳, 需采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 恢复关节功能, 改善预后, 如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本文选取68例胫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 分析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月入院治疗的68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45例, 女23例, 年龄18~79岁, 骨折至手术时间2~18d, 致伤原因主要有交通事故、跌伤扭伤、重物砸伤。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胫骨骨折临床诊断标准, 且经临床表现、X线检查确诊, 无手术麻醉禁忌。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 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研究, 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方面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具体为:术前, 行X光片确定所需钢板长度和固定位置。手术时, 患者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并适当抬高患肢, 常规消毒、铺巾, 沿骨干方向剥离骨膜, 并逐层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口, 充分显露骨折端后,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骨折, 骨折复位满意后, 在不损伤骨膜的前提下, 经膝关节软骨下骨插入钢板, 骨折两端需各用3枚锁定钉固定钢板, 用锁定钉时必须用特殊套筒, 以利于严格控制螺钉方向。固定好后冲洗伤口, 闭合手术切口, 并无菌敷料包扎。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具体为:患者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在骨折部位做切口并向上下延长, 充分显露胫骨骨折两端, 尽可能解剖复位胫骨骨折, 复位成功后, 在保持牵引的情况下, 采用长度适宜的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 固定好后冲洗伤口, 闭合手术切口, 并无菌敷料包扎。术后1d内,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定期进行X线片复查, 术后均随访1~1.5年。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行走时间、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作为临床效果评定依据。以完全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表示患者骨折愈合评定标准, 完全愈合:术后4个月内, 患者恢复良好, 患肢无畸形, 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完全愈合, 骨折线完全消失且出现骨痂, 患肢负重步态正常;延迟愈合:术后4个月, 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端愈合但尚存骨折线, 且术后4~8个月内患肢有疼痛感, 难以负重正常行走;不愈合:术后4个月, 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间隙增大、骨折端硬化, 且术后8个月后骨折未愈合, 患肢明显疼痛、畸形, 无法负重正常行走。愈合=完全愈合+延迟愈合。参照Merchant标准评定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以优、良、可、差表示, 优:总分≥80分;良:总分70~79分;可:总分60~69分;差:总分<60分[2]。优良=优+良。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x2检验,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率对比

两组胫骨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4个月, 研究组骨折愈合34例, 愈合率为100.00%, 完全愈合31例 (91.18%) , 延迟愈合3例 (8.82%) ;对照组骨折愈合30例, 愈合率为88.24%, 完全愈合22例 (64.71%) , 延迟愈合8例 (23.53%) , 不愈合4例 (11.76%) 。两组骨折愈合率对比,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4.2500, P=0.039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经相应治疗后,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行走时间对比, 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两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06%;对照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6.47%。两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6.2750, P=0.01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随访1~1.5年期间, 研究组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对照组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发生率为14.71%, 其中感染2例 (5.88%) , 骨不连2例 (5.88%) , 畸形1例 (2.94%) , 经对症治疗后, 并发症完全治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5.3968, P=0.020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由高能量严重暴力导致的骨科创伤, 由于胫骨软组织被覆少, 所以骨折后软组织严重损伤, 血运情况较差, 通常造成患者顺应性差, 需较长时间恢复骨折部位, 若治疗不当或被碰撞, 极易发生二次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不良情况[4]。胫骨是紧贴于膝骨长骨, 位于小腿内侧, 是小腿骨中的主要承重骨, 在解剖上, 胫前外侧软组织属于相对缺血区, 且附着较多肌腿韧带, 胫骨发生骨折后, 治疗非常的棘手, 若不及时采用有效方法治疗, 会引起关节功能障碍或残疾[5]。在胫骨骨折治疗中, 以往采用的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骨折, 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骨膜剥离广泛、关节功能恢复差、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陷, 需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是一种微创治疗, 手术时通过小切口充分显露骨折断端, 使得暴露在外的创口变小, 降低了细菌感染率, 而且手术操作医生可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骨折[6]。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对比,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操作简单, 手术损伤小,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并发症发生率低, 易于被胫骨骨折患者接受。

恢复关节功能, 效果优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是治疗胫骨骨折的理想方法。缩短手术、骨痂形成、骨折愈合、恢复行走等的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降低术后并发症, 效果优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是治疗胫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耀辉.胫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9) :116.

[2]张洪, 叶茶花, 于虎, 等.不同固定方法治疗96例胫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 2012, 25 (3) :198-201.

[3]李国兴.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胫骨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 :98-99.

[4]金浩, 丁星刚, 把其兵, 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折73例回顾性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11) :1047-1049.

[5]王庆刚, 祁洪近, 孙月柏, 等.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36) :137.

[6]李德胜, 杨明贵, 马健, 等.微创经皮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 2012, 41 (21) :2164.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 篇2

【关键词】 四肢骨折;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7-02

四肢骨折多由车祸、跌伤等导致,目前治疗方法较多[1]。传统外固定具有很多弊端,而早期的手术复位内固定方法由于手术方法以及选材上的缺陷也容易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微创术式造成的创伤较小,加压钢板利于骨折恢复。笔者对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8.1±6.8)岁;股骨远端骨折10例,Colles骨折7例,肱骨外科颈骨折9例,胫骨近端骨折9例;对照组中男2例,女10例,年龄20~9岁,平均年龄(38.2±6.8)岁;股骨远端骨折12例,Colles骨折6例,肱骨外科颈骨折9例,胫骨近端骨折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具有可比性。

[JP+2]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钢板固定治疗,20例患者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1例患者采取臂丛麻醉,于骨折部位切口,剥离肌肉、皮肤组织,C臂机照射下进行骨折复位,后进行钢板植入以及螺钉固定等操作,闭合切口后进行缝合和外包扎固定。观察组则采取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将骨折的部分临时固定,19例患者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16例患者采取臂丛麻醉,采取C臂机照射,矫正后进行骨折复位,复位满意后,经皮克氏针固定,后在骨折部皮肤上做一小切口,将肌肉和骨膜潜行分离,沿骨折向上建立组织隧道,置入选定的相应钢板,两端使用锁定螺丝钉固定,于C臂机下进行钢板固定位置确认后再闭合患者切口,清洗切口后缝合包扎固定。两组患者术后接受相同的抗感染治疗以及相应的关节功能恢复训练。[JP]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 参照有关文献[2]拟定。优秀:患者的骨折处完全愈合,患肢功能已经完全恢复,不影响日常的生活及工作;良好:患者的骨折处基本愈合,患肢功能基本恢复,不影响日常的生活及工作,但是无法进行重体力活;一般:患者的骨折处基本愈合,患肢功能部分恢复,影响日常的生活及工作;较差:患者的骨折处未愈合,患肢功能未恢复,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及工作。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100%。

1.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87±1.36)月,手术时间(2.13±0.)h,对照组术后恢复时间(9.89±2.63)月,手术时间(3.46±0.88)h,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 篇3

1临床资料

2000年以来, 应用关节镜处理胫骨平台骨折40例, 男24例, 女16例。年龄24~71岁, 平均42岁。按Schatzker分类方法[2], 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六型:I型:劈裂骨折 (有移位和无移位) 14例;II型:塌陷骨折8例;III型:劈裂+塌陷骨折14例;IV型:涉及胫骨嵴的平台骨折1例;V型:内侧、外侧平台双骨折3例;VI型:胫骨平台和上1/3联合骨折1例。术前常规CT扫描, 进行三维CT图像重建以更正确了解骨折块数量、大小、移位和塌陷的方向和程度。

1.1 关节镜检查和手术

所有病例在2~10 d内按常规方法进行膝关节镜检查。镜下观察过程中, 发现关节内的损伤, 尽可能做关节镜下处理, 如半月板部分切除, 骨、软骨碎片等游离物取出等。交叉韧带部分损伤、张力正常, 一般不做处理, 若完全断裂, 在骨折处理后一期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处常被半月板 (尤其是盘状半月板) 覆盖, 需要用探针牵开半月板或切除、修整半月板后进行观察。要详细了解骨折块形态、移位方向和程度、软骨缺损程度、塌陷深度、塌陷软骨块位置。在胫骨内侧建立皮下隧道, 通过此隧道将解剖钢板安放在胫骨内侧骨膜上, 在关节镜监视下骨折复位, 少数螺钉予以固定。

1.2 术后处理

除2例合并足部粉碎性骨折术后行小腿石膏托固定外, 其余患者术后均不需外固定。术后第2周, 可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拍X线片见到骨痂生成良好或骨折线模糊可开始扶拐逐渐负重行走;一般在术后6~8周。

2结果

3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 时间12~24个月, 平均15个月。术后拍 X线片, 34例以骨痂生长为主, 最早见到骨痂是术后3周, 最迟6周, 平均3.5周;11例以骨折块之间新骨形成为主, 均在术后3周见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2.5周, 平均10周。骨性愈合时间3~6个月, 平均3.6个月。无骨不连、畸形愈合与短缩, 也无膝痛表现;钢板固定可靠, 未见断裂与松动。35例患者膝、踝关节功能正常, 半年后恢复原来工作。

3讨论

正确复位, 稳定的内固定和早期不负重的功能活动, 这三项是负重关节的关节内骨折理想治疗方法[3]。胫骨平台骨折是处理比较困难的关节内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可导致功能恢复不良、切口感染、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等不良结果[4]。在骨折同时常伴有关节内其它损伤。按传统方法治疗, 很难发现, 如果为了发现这些问题而做大切口手术, 广泛暴露, 将带来更多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 广泛的关节切开术可以引起各种并发症和关节僵硬, 因软组织剥离而致骨块缺血性坏死[1]。

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以下优点, 是一种关节内骨折处理的理想方法:①直接提供良好的关节内视野, 了解关节内各结构的损伤, 有助于确立进一步的治疗方案;②能基本保证骨折的复位, 利用关节镜对平台骨折处的直接观察, 也可以应用探针等器械协助骨片的复位, 如清除嵌入的小骨片和破碎的半月板, 有利于复位;③直接观察固定的螺钉有无进入关节腔内, 指导螺钉的进针方向以及拧入的松紧程度;④清除脱落的软骨片、骨片和半月板碎片;⑤同时处理关节腔内发现的其它损伤病变;⑥可以反复冲洗, 去除凝血块、纤维素渗出和骨、软骨碎屑;⑦整个手术创伤小, 关节腔基本不暴露, 感染机会小, 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⑧能早期功能训练, 功能恢复良好;⑨并发症少;⑩住院时间减少[5]。

微创术 (Minimally invasive) 是近年骨折生物学内固定术的一个新进展[6]。其方法是做一小切口, 建立皮下隧道, 用间接复位技术使骨折复位并行钢板内固定, 尽可能保持骨折处生物学完整性的骨折治疗术。生物学完整性即组织结构的维持与血液循环的保护, 并据此提供稳定有效的力学结构-机械固定。

从保护骨折处血液循环考虑:纵形小切口, 于皮下深筋膜与骨膜之间做钝性分离建立皮下隧道, 此层组织疏松, 分离很容易。未涉及骨膜的剥离, 钢板放置在骨膜表面, 故骨折处的血运干扰很少。Farouk等[7]进行尸体股骨研究, 发现皮下钢板置入内固定不会对骨骼的穿支动脉与营养血管产生危害, 骨膜与骨髓有良好的血流灌注, 而切开钢板内固定对骨骼的穿支动脉干扰达86%。因而骨折愈合快。本组患者大多数在术后3周可见到明显的骨痂生长。

参考文献

[1] O′Dwyer KJ, Bobic VR. Arthroscopic managemen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Injury, 1992, 23 (4) :261.

[2] Schatzker J , McBroom R, Bruc D. The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clin Orthop, 1979, 138:94-104.

[3] Muller ME, Allgower M, Schneider R, et al. Manual of internal fixation. Berlin: Springerverlag, 1979:256-258.

[4] Jensen DB, Rude C, Duus B, et al.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a comparison of conservative and surgical treatment. J Bone Joint Surg (Br) , 1990, 72 (1) :49-52.

[5] Jennings JE. Arthroscopic managemen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Arthropscopy, 1985, 1 (3) :160-168.

[6]Krettek C, Schandelmajerp, Miclau T, et al.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usingthe DCS in prox-imal and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Injury, 1997, 28 (1) :20-30.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 篇4

【摘 要】 目的:对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对照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自由活动度、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功能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ISS钢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患者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Liss钢析;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47-02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科较为常见的骨折之一,其涉及关节面,因而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若处理不当易导致患者治疗后发生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为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本文以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1]:①病理性骨折、小儿骨折;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③心、肝、肾、肺功能严重障碍;④血液、免疫及神经系统疾病;⑤手术禁忌症者。其中男56例,女44例,患者年龄为17~64岁,平均(32.1±3.2)岁,患者受伤至就诊时间12h~18d,平均(6.1±1.2)d,患者致伤原因:车祸伤43例、坠落伤31例、机械伤21例、其他5例,患者X线片、CT等检查由同一主治医师阅片,其中前交叉韧带损伤34例、外侧半月板损伤24例、腓骨骨折26例、外侧副韧带损伤14例、其他骨折2例。按Schatzker分类[2],Ⅰ型劈裂骨折7例,Ⅱ型劈裂并塌陷骨折41例,Ⅲ型塌陷骨折6例,Ⅳ型内侧平台骨折18例,Ⅴ型内外侧平台Y型骨折16例,Ⅵ型合并骨干及干骺端分离胫骨折1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①观察组:予以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患者取仰卧位,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切开关节囊充分暴露胫骨平台,纠正患者骨折成角、旋转与移位和旋转畸形,恢复正常下肢力线及长度,采用C臂X线机观察复位效果。选择合适的锁定钢板,切开皮肤暴露骨质,用组织剪在骨膜外、肌肉下人工造一潜行隧道,于皮下沿胫骨内侧或前外侧插入LISS钢板,C臂X线机确认效果满意后,用3枚以上螺钉固定;②对照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患者取仰卧位,选择硬膜外麻醉,切口后在直视条件下撬起关节平台,纠正患者骨折成角、旋转与移位和旋转畸形,恢复正常下肢力线及长度,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采用C臂X线机观察复位效果。选择合适的锁定钢板,切开皮肤暴露骨质,用组织剪在骨膜外、肌肉下人工造一潜行隧道,插入解剖钢板行内固定,处理损伤韧带及半月板,内侧采用T型支撑钢板,外侧采用L型支撑钢板,上下各用3枚螺钉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嘱患者主动收缩股四头肌进行功能锻炼。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

1.3 观察指标 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自由活动度、膝关节功能;②并发症发生率、功能优良率。采用HSS评分标准于术后6个月评价膝关节功能[3],分数越高,则预后越好;功能优良率评价标准[4]:优:无畸形,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关节活动正常,无疼痛及感染;良:轻度神经、血管损伤,关节活动度>80°,内翻或外翻<5°,轻度疼痛无感染;中:中度神经、血管损伤,关节活动>75°,内翻或外翻<10°,中度疼痛但无感染;差:重度神经、血管损伤,关节活动<75°,内翻或外翻>10°,重度疼痛、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对比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自由活动度情况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患肢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自由活动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功能优良率的对比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功能优良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难度大,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差,理想的复位和良好的稳定性为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传统疗法多采用钢板、螺钉固定,其临床效果欠佳,且术后患者易出现骨不连、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故预后较差。解剖钢板根据生物学解剖原理设计,具有创伤小、复位效果好、稳定性强、手术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理想等优势,但其塑形困难,剥离骨膜会为愈合带来严重影响,且患者皮肤发生感染坏死,退钉、断裂等的几率较高。LISS钢板是一种新型内固定系统,其以MIPO技术为基础[5],符合AO/ASIF微创原则,融合了外固定支架技术、生物接骨板技术和髓内钉技术优点,具有切口小、对骨膜干扰小、无骨膜血供破坏、促进骨膜血流灌注、稳定性强等优势。本研究中,对观察组予以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对照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邹学军研究结论一致[6],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方面,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更具优势。

综合上述,LISS钢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凤山,韩勇.胫骨平台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3,6(3):195-198.

[2]夏太宝,杨惠林,朱晓宁,等.解剖钢板和LISS钢板置入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3):8461-8462.

[3]严广斌.膝关节评分标准[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4(6):78.

[4]赵建华,李主一,李连军,等.多平面骨外固定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践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2,12(8):228-229.

[5]张骁青,贾力,陈振.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Schatzker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8-49.

[6]邹学军.LISS钢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69-71.

(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简介:赵应李(1979-),男,汉族,云南省昌宁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骨伤研究工作。

【摘 要】 目的:对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对照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自由活动度、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功能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ISS钢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患者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Liss钢析;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47-02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科较为常见的骨折之一,其涉及关节面,因而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若处理不当易导致患者治疗后发生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为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本文以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1]:①病理性骨折、小儿骨折;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③心、肝、肾、肺功能严重障碍;④血液、免疫及神经系统疾病;⑤手术禁忌症者。其中男56例,女44例,患者年龄为17~64岁,平均(32.1±3.2)岁,患者受伤至就诊时间12h~18d,平均(6.1±1.2)d,患者致伤原因:车祸伤43例、坠落伤31例、机械伤21例、其他5例,患者X线片、CT等检查由同一主治医师阅片,其中前交叉韧带损伤34例、外侧半月板损伤24例、腓骨骨折26例、外侧副韧带损伤14例、其他骨折2例。按Schatzker分类[2],Ⅰ型劈裂骨折7例,Ⅱ型劈裂并塌陷骨折41例,Ⅲ型塌陷骨折6例,Ⅳ型内侧平台骨折18例,Ⅴ型内外侧平台Y型骨折16例,Ⅵ型合并骨干及干骺端分离胫骨折1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①观察组:予以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患者取仰卧位,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切开关节囊充分暴露胫骨平台,纠正患者骨折成角、旋转与移位和旋转畸形,恢复正常下肢力线及长度,采用C臂X线机观察复位效果。选择合适的锁定钢板,切开皮肤暴露骨质,用组织剪在骨膜外、肌肉下人工造一潜行隧道,于皮下沿胫骨内侧或前外侧插入LISS钢板,C臂X线机确认效果满意后,用3枚以上螺钉固定;②对照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患者取仰卧位,选择硬膜外麻醉,切口后在直视条件下撬起关节平台,纠正患者骨折成角、旋转与移位和旋转畸形,恢复正常下肢力线及长度,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采用C臂X线机观察复位效果。选择合适的锁定钢板,切开皮肤暴露骨质,用组织剪在骨膜外、肌肉下人工造一潜行隧道,插入解剖钢板行内固定,处理损伤韧带及半月板,内侧采用T型支撑钢板,外侧采用L型支撑钢板,上下各用3枚螺钉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嘱患者主动收缩股四头肌进行功能锻炼。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

1.3 观察指标 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自由活动度、膝关节功能;②并发症发生率、功能优良率。采用HSS评分标准于术后6个月评价膝关节功能[3],分数越高,则预后越好;功能优良率评价标准[4]:优:无畸形,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关节活动正常,无疼痛及感染;良:轻度神经、血管损伤,关节活动度>80°,内翻或外翻<5°,轻度疼痛无感染;中:中度神经、血管损伤,关节活动>75°,内翻或外翻<10°,中度疼痛但无感染;差:重度神经、血管损伤,关节活动<75°,内翻或外翻>10°,重度疼痛、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对比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自由活动度情况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患肢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自由活动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功能优良率的对比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功能优良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难度大,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差,理想的复位和良好的稳定性为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传统疗法多采用钢板、螺钉固定,其临床效果欠佳,且术后患者易出现骨不连、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故预后较差。解剖钢板根据生物学解剖原理设计,具有创伤小、复位效果好、稳定性强、手术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理想等优势,但其塑形困难,剥离骨膜会为愈合带来严重影响,且患者皮肤发生感染坏死,退钉、断裂等的几率较高。LISS钢板是一种新型内固定系统,其以MIPO技术为基础[5],符合AO/ASIF微创原则,融合了外固定支架技术、生物接骨板技术和髓内钉技术优点,具有切口小、对骨膜干扰小、无骨膜血供破坏、促进骨膜血流灌注、稳定性强等优势。本研究中,对观察组予以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对照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邹学军研究结论一致[6],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方面,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更具优势。

综合上述,LISS钢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凤山,韩勇.胫骨平台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3,6(3):195-198.

[2]夏太宝,杨惠林,朱晓宁,等.解剖钢板和LISS钢板置入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3):8461-8462.

[3]严广斌.膝关节评分标准[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4(6):78.

[4]赵建华,李主一,李连军,等.多平面骨外固定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践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2,12(8):228-229.

[5]张骁青,贾力,陈振.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Schatzker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8-49.

[6]邹学军.LISS钢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69-71.

(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简介:赵应李(1979-),男,汉族,云南省昌宁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骨伤研究工作。

【摘 要】 目的:对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对照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自由活动度、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功能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ISS钢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患者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Liss钢析;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47-02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科较为常见的骨折之一,其涉及关节面,因而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大,若处理不当易导致患者治疗后发生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为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本文以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1]:①病理性骨折、小儿骨折;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③心、肝、肾、肺功能严重障碍;④血液、免疫及神经系统疾病;⑤手术禁忌症者。其中男56例,女44例,患者年龄为17~64岁,平均(32.1±3.2)岁,患者受伤至就诊时间12h~18d,平均(6.1±1.2)d,患者致伤原因:车祸伤43例、坠落伤31例、机械伤21例、其他5例,患者X线片、CT等检查由同一主治医师阅片,其中前交叉韧带损伤34例、外侧半月板损伤24例、腓骨骨折26例、外侧副韧带损伤14例、其他骨折2例。按Schatzker分类[2],Ⅰ型劈裂骨折7例,Ⅱ型劈裂并塌陷骨折41例,Ⅲ型塌陷骨折6例,Ⅳ型内侧平台骨折18例,Ⅴ型内外侧平台Y型骨折16例,Ⅵ型合并骨干及干骺端分离胫骨折1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①观察组:予以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患者取仰卧位,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切开关节囊充分暴露胫骨平台,纠正患者骨折成角、旋转与移位和旋转畸形,恢复正常下肢力线及长度,采用C臂X线机观察复位效果。选择合适的锁定钢板,切开皮肤暴露骨质,用组织剪在骨膜外、肌肉下人工造一潜行隧道,于皮下沿胫骨内侧或前外侧插入LISS钢板,C臂X线机确认效果满意后,用3枚以上螺钉固定;②对照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患者取仰卧位,选择硬膜外麻醉,切口后在直视条件下撬起关节平台,纠正患者骨折成角、旋转与移位和旋转畸形,恢复正常下肢力线及长度,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采用C臂X线机观察复位效果。选择合适的锁定钢板,切开皮肤暴露骨质,用组织剪在骨膜外、肌肉下人工造一潜行隧道,插入解剖钢板行内固定,处理损伤韧带及半月板,内侧采用T型支撑钢板,外侧采用L型支撑钢板,上下各用3枚螺钉固定。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嘱患者主动收缩股四头肌进行功能锻炼。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

1.3 观察指标 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自由活动度、膝关节功能;②并发症发生率、功能优良率。采用HSS评分标准于术后6个月评价膝关节功能[3],分数越高,则预后越好;功能优良率评价标准[4]:优:无畸形,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关节活动正常,无疼痛及感染;良:轻度神经、血管损伤,关节活动度>80°,内翻或外翻<5°,轻度疼痛无感染;中:中度神经、血管损伤,关节活动>75°,内翻或外翻<10°,中度疼痛但无感染;差:重度神经、血管损伤,关节活动<75°,内翻或外翻>10°,重度疼痛、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对比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自由活动度情况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患肢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自由活动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功能优良率的对比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功能优良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难度大,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差,理想的复位和良好的稳定性为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传统疗法多采用钢板、螺钉固定,其临床效果欠佳,且术后患者易出现骨不连、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故预后较差。解剖钢板根据生物学解剖原理设计,具有创伤小、复位效果好、稳定性强、手术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理想等优势,但其塑形困难,剥离骨膜会为愈合带来严重影响,且患者皮肤发生感染坏死,退钉、断裂等的几率较高。LISS钢板是一种新型内固定系统,其以MIPO技术为基础[5],符合AO/ASIF微创原则,融合了外固定支架技术、生物接骨板技术和髓内钉技术优点,具有切口小、对骨膜干扰小、无骨膜血供破坏、促进骨膜血流灌注、稳定性强等优势。本研究中,对观察组予以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对照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患肢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邹学军研究结论一致[6],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方面,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更具优势。

综合上述,LISS钢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凤山,韩勇.胫骨平台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3,6(3):195-198.

[2]夏太宝,杨惠林,朱晓宁,等.解剖钢板和LISS钢板置入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3):8461-8462.

[3]严广斌.膝关节评分标准[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4(6):78.

[4]赵建华,李主一,李连军,等.多平面骨外固定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践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2,12(8):228-229.

[5]张骁青,贾力,陈振.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Schatzker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8-49.

[6]邹学军.LISS钢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69-71.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4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以患者的胫骨平台骨折情况符合Schatzker分型的I型Ⅱ型、Ⅲ型的患者纳入该研究患例。其中男26例, 女20例。年龄18~66岁, 平均年龄为43.4岁。其中左侧骨折患者17例, 右侧骨折患者29例。致伤原因包括车祸, 坠落伤, 运动伤, 重物砸伤,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23例。

1.2 方法

给予研究组患者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具体方法如下: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抬高患肢, 24 h持续冰敷。等到肿胀消退后进行手术。手术时, 患者进行全麻或椎管内麻醉, 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驱血, 气囊止血带充气60 kPa, 使用时间为1 h。在外侧髌旁作一约5 cm切口, 顺着骨干的方向对骨膜进行剥离, 将骨折进行复位, C型臂X线透视骨折观察骨折复位与关节面的平整状况。若复位不满意可在关节镜监视下再进行骨折复位。C型臂X线透视见骨折复位满意, 关节面平整后,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用准备好形状的锁定钢板植入放置在胫骨表面, 让整个锁定钢板完全顺着胫骨外侧骨皮质贴服下来, 并检查其和骨干完全顺合良好, 用几枚克氏针暂时固定。然后透视观察其钢板位置正确, 复位结果满意。在螺钉孔处切小口, 钻孔, 测深, 拧入锁定螺钉, 缝合切口。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素, 使用时间不超过24 h。给予对照组患者胫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手术之前, 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 患者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驱血, 气囊止血带充气60 kPa, 使用时间为1 h。在外侧显露自膝外侧副韧带前开始, 沿关节线向前内做切口, 经髌腱外缘处拐向下达胫骨粗隆外缘切开后将胫前肌起点骨膜下向下外翻开, 显露胫骨上外侧及外髁沿半月板下切开关节囊向上牵开之, 探查胫骨外侧平台, 关节面。根据骨折情况选择相应材料, 对患者装上外部单臂外固定支架, 调整两个固定架切口处的长度。后预防性使用抗菌素, 使用时间不超过24 h。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行t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共有4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 治疗组患者有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 大多情况为感染。两组对比,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显著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2, t=2.11) ;对照组患者骨折痊愈时间为 (159.73±28.46) d, 研究组患者骨折痊愈时间 (118.93±24.45) d, 研究组患者骨折痊愈时间比对照组患者骨折痊愈时间减少,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7, t=0.867) 。研究组患者的治愈率, 无效率, 显效率比对照组高, 但是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2) 。见表1。

3 讨论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 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大的优点是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创口变小, 暴露在外的暂未愈合的创伤部位较小, 细菌感染的机会减少。

该研究上述结果表明, 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显著, 经笔者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所得, 其原因可归结于以下几点: (1) 对针对胫腓骨平台骨折, 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需要对软组织进行广泛剥离, 其创伤太大, 而且易引起骨折端血供不足, 从而导致不愈合或者愈合缓慢。而微创手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遵循微创充分利用完整的软组织链, 不暴露骨折断端, 闭合复位的基础上, 微创经皮插入接骨板技术固定骨折。 (2) 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手术在手术操作中避免了应力集中, 允许骨折块之间具有一定空间的小范围活动, 使骨折端具有弹性固定效应, 刺激骨再生, 因此该法也有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

但结果显示在治愈率上和传统方法相比无显著提高。该研究显示, 该法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上和传统方法相比并无本质差别, 在手术操作, 采用固定材料, 切口等方面的创新大大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但无法从本质上改变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治愈率。

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手术难点在于软组织的保护和关节面的重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和传统的方法相比有相当大的优势, 其手术伤口小, 发生感染概率低, 对患者造成的手术部位损伤低。胫骨平台骨折的时候, 比较容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的现象, 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骨折时, 胫骨皮质内下行的滋养动脉比较容易发生断裂, 而且内侧面只有皮肤和皮下组织覆盖, 胫骨下端没有肌肉附着, 从而导致了骨膜血供不足。由于以上这些原因, 我们为了保护骨折端的血液供应足够, 从而能够使骨折尽快尽早愈合, 尽可能采用闭合复位技术, 经骨折远端小切口插入锁定钢板至骨折近端。为使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达到比较好的疗效, 需注意治疗目标, 强调为获得正常的力线, 稳定的关节, 完整的关节面, 以及软组织愈合良好, 功能范围的活动, 不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炎。手术过程中应对上述问题引起充分的关注。

手术完成后, 患者在恢复早期可以借助膝关节被动练习器 (CPM) 帮助锻炼恢复, 这样可以降低恢复期组织的粘连。但负重时间应尽量延后, 保证骨骼恢复良好, 一般需手术后3个月以上才能逐步负重, 从而避免患者关节塌陷。

参考文献

[1]Egol KA, SuE, Tejwani NC, et al.Treatment of complex tibial plateaufrac-tures using the less invasivestabilization systemplate:clinical experience-anda laboratory compari sonwithdouble plating[J].J Trauma, 2004, 57 (2) :340-346.

[2]林涌生, 郑宁, 陈松亮, 等.MIPPO技术结合LCP内固定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 :348-349.

[3]Levyb A, Herrera D A, Macdonald P, et al.The medial approach for Arthroscopic assisted fixation of lateral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patient selection and mid-to-long term results[J].Orthop Trauma, 2008, 22 (3) :201-205.

[4]范久庆, 张德光.胫骨远端LCP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5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2) :5464-6465.

[5]吴红杏, 姚阿妮, 龙银菊, 等.带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58例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8 (3) :338.

[6]赵启, 王晓琼, 孟利锋, 等.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3) :1626-1627.

[7]汤欣, 吕德成, 唐佩福, 等.Pilon骨折的解剖四柱理论与临床治疗的关系[J].中华外科杂志, 2010, 48 (9) :662-666.

[8]Scolaro J, Ahn J.In Brief:Pilon Fractures.Clin Orthop Relat Res.2011;469 (2) :621-623.

[9]谷效斌.四肢长管骨骨折内固定治疗及病发症防治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9) :124-126.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实施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患者36例, 男21例, 女15例, 年龄24~55岁, 平均 (36.76±5.87) 岁。29例闭合性骨折, 7例开放性骨折。交通意外15例, 重物砸伤9例, 高空坠落10例, 其他2例。合并腓骨骨折8例。对患者骨折进行Rlledi-Allgower分型, Ⅰ型:无移位但关节面受累的劈裂骨折, 8例;Ⅱ型:骨折轻度粉碎, 关节面受累, 有移位的劈裂骨折, 21例;Ⅲ型:骨折严重粉碎, 干骺端和关节面都受累, 有移位的劈裂骨折, 7例。开放性骨折采用Gustilo分型的结果:4例Ⅰ型, 3例Ⅱ型。

1.2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使用Mazur评分系统对骨折患者手术临床效果进行评价。优:92分以上, 活动不受限制, 踝关节肿痛消失, 步态恢复正常;良:87~92分, 患者可达正常的3/4活动度, 踝关节肿痛较轻, 步态恢复正常。可:65~86分, 患者可达正常的1/2活动度, 踝关节活动时有疼痛感, 正常步态, 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差:小于65分, 患者可达正常的1/2活动度, 踝关节活动或静止时都有疼痛感, 跛行[2]。

1.3 方法

患者经确诊骨折类型后, 以石膏托外固定, 患肢严重肿胀、有皮肤挫伤者需行跟骨结节牵引, 为了促进肿胀吸收消退, 采取抬高患肢、使用利水消肿药等措施。待水肿消退, 皮肤出现褶皱后再行手术, 此过程一般需要3~6天, 在此期间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在解剖型胫骨远端接骨板的使用下完成操作。若患者合并腓骨骨折, 则需先行腓骨切开复位, 使用1/3管型接骨板内固定。在内踝处切开长约3cm的口子作为胫骨接骨板插入口, 依次切开深筋膜, 但不需要切开骨膜, 借助骨膜剥离子在胫骨内侧深筋膜与骨膜之间建立一条潜行隧道。接骨板经潜行隧道插入, 手法复位, 不要求达到解剖复位, 维持牵引, 将斯氏针打入两端的接骨板钉孔, 穿胫骨两层皮质, 使用斯氏针将同一规格钢板套入, 要与固定接骨板平行, 在皮肤上做相对应孔的小切口, 于骨折两端各打入3、4枚螺钉[3]。

所有患者术后都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给予消肿、消炎止痛药。

2 结果

患者手术所用时间38~76min, 平均51min;术中出血量95~450mL, 平均170mL。所有患者的创口都达到甲级愈合。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 平均12个月, 都达到了很好的骨性愈合效果, 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情况发生。Mazur评分系统的评价结果:优18例, 良12例, 可6例, 差0例, 优良率为83.33%。有1例合并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出现了切口感染, 对症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不暴露骨折断端, 骨折复位所使用的方法也是间接复位法, 这样的操作使完整的软组织链得到充分利用。接骨板内固定必须在骨折复位满意后才能进行, 该术的骨折块是在骨膜和其他软组织的张力牵引下复位, 可使用带尖的经皮复位钳达到复位效果。如粉碎性骨折, 可先行经皮以螺钉内固定, 然后再采取接骨板内固定;操作过程中要尽量使骨外膜下小血管网完整, 保证骨折处有足够的血供, 以促进骨折的愈合。一般在术后第2天开始即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这样有利于关节功能早日恢复[4]。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的优点: (1) 切口小, 对机体的损伤小, 恢复快, 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 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都得到了降低; (2) 手术过程中没有伤害到骨膜, 可以促进骨修复; (3) 表皮切小孔固定更符合患者的审美要求; (4) 操作过程中对骨外膜下小血管网的破坏少, 保证骨折处有足够的血供, 促进骨折的愈合, 生物学固定的理念在该方法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5]。

参考文献

[1]王树相, 臧洪敏, 薛鹏.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01) :67-69.

[2]李占国.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 (MIPPO) 治疗胫骨远段骨折[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06 (18) :165-166.

[3]房佐忠, 刘文和, 李康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10) :832-833.

[4]王小平, 苏永钢, 张柏松.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在胫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04) :412-414.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4例, 所有患者经过检查确诊为骨折, 排除存在高能量创伤史的患者, 其中26例患者为股骨骨折, 39例患者为肱骨骨折, 19例患者胫腓骨骨折;有19例患者因高处坠落致伤, 45例患者因交通意外, 11例患者因挤压致伤, 其他原因9例。依照采取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 观察组患者男26例, 女16例, 年龄 (35.4±3.6) 岁;对照组患者男27例, 女15例, 年龄 (37.1±4.9) 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骨折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钢板螺钉固定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取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依照患者的病情采取合适的麻醉方式, 对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或者是内脏损伤的患者, 需要注意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针对存在骨干骨折的患者, 在采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 先给予骨牵引或者是手法复位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小切口切开撬拔复位进行内固定术, 复位效果采用C臂机透视机观察, 针对存在的畸形、旋转情况进行纠正。

观察组患者骨折复位结束后在皮肤切口, 剥离软组织, 形成隧道, 置入钢板, 在透视满意后拧入螺钉, 检查骨折的复位情况, 最后进行皮肤缝合操作。2组患者自由活动后, 逐渐增加负重训练。

1.3 观察指标

患者骨折恢复效果评价采用优、良、一般[3], 患者经过治疗后关节未出现疼痛、畸形, 肢体缩短小于1 cm为优;患者经过治疗未出现畸形, 偶尔疼痛, 活动受到一定限制的为良;患者经过治疗, 常常能够感觉到疼痛, 出现小于10°的畸形为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 21例患者效果优, 18例患者治疗效果良, 3例患者治疗效果一般, 优良率为92.9%;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 17例患者效果优, 14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治疗效果一般的患者有11例, 优良率为73.8%,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 (92.9%) 明显高于对照组 (73.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6, P<0.05)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中, 3例出现感染, 对照组患者11例出现感染, 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 (7.1%) 明显低于对照组 (26.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3, P<0.05) 。

2.2 2组患者手术及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发热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目前在骨折的治疗中, 内固定术治疗已经从原来的机械力学转向了生物力学, 在临床中更加重视微创技术的使用[4]。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是近几年发展很快的治疗方法, 其先做一个切口, 以此建立骨下隧道, 再采用复位技术固定钢板, 这种治疗方法最初使用在股骨下段骨折手术以及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中, 目前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能够保护和维持患者骨愈合的生物环境, 还能够保护骨折部位血运, 促进骨折复位[5]。

四肢骨折是常见病症, 多因暴力损伤造成, 不仅会损害患者骨质, 还会影响血供, 容易导致周围软组织损伤, 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和血运。随着我国交通环境的日益复杂, 四肢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在骨折的传统治疗中, 钢板固定术强调骨折固定的稳定性, 会严重损害患者的骨折端血运, 暴露的范围较大, 与生物治疗原则相违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符合生物学微创化治疗原则, 一方面不会影响患者骨折端的内环境, 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保护骨折端血运, 固定可靠, 有利于骨折的恢复。在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时, 关键的问题在于钢板的使用, 本组采用的是LCP钢板, 能够锁定板与螺纹, 稳定性强, 有效降低骨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固定效果更好。

在本研究中, 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 与常规钢板螺钉治疗相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发热时间 (3.1±1.2) h、住院时间 (8.2±3.4) d、骨折愈合时间 (6.6±3.1) 月,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 (92.9%) 明显高于对照组 (73.8%) (P<0.05) , 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 (7.1%) 明显低于对照组 (26.2%) (P<0.05) 。

综上所述, 在四肢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感染发生率, 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4例, 依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观察组患者采取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发热时间 (3.1±1.2) h、住院时间 (8.2±3.4) d、骨折愈合时间 (6.6±3.1) 月, 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 (92.9%) 明显高于对照组 (73.8%) ,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 (7.1%) 明显低于对照组 (26.2%) (P<0.05) 。结论采取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感染率, 有助于骨折愈合, 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四肢骨折,微创术,钢板内固定,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卫华, 秦顺利.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5) :975-976、979.

[2]赵伟, 王漕河.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22) :27-29.

[3]王更军.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防治措施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2 (2) :136-137.

[4]赵庆华.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2, 25 (6) :258-259.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22例, 男15例, 女7例;年龄25~70岁, 平均40岁。车祸伤12例, 重物砸伤3例, 高处坠落2例, 生活伤5例;闭合骨折17例, 开放性骨折5例;左侧14例, 右侧8例;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12例, Ⅱ型6例, Ⅲ型4例。伴有腓骨骨折的15例, 其中骨折端距踝关节小于10 cm的8例。

1.2 治疗方法

闭合性骨折于伤后6~10 d (平均7.5 d) 手术, 开放性骨折均急诊行清创、创口涂片及跟骨牵引术, 排除感染后于8~12 d (平均9 d) 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仰卧位, 于大腿中上1/3常规上止血带。首先行牵引闭合复位, C臂透视达功能复位即可 (不追求解剖复位) , 胫骨力线恢复满意无旋转, 断端不稳定的在预留钢板位置的前提下, 经皮钻入1.5 mm克氏针临时固定, 若同时伴有腓骨下段骨折, 根据骨折类型, 先行腓骨后缘切开复位或采用外踝尖部后侧缘弧形创口经皮插入解剖板或预弯重建钢板内固定, 则可重建胫骨长度和对线[1], 只需调整旋转至对位。 (1) 内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顺内踝前侧缘切一大约3 cm长弧形创口逐层切开至骨膜, 常规保护大隐静脉及隐神经, 将解剖型锁定钢板钻孔套筒2枚安装至钢板上, 作为手柄从骨膜外自远向近端插入, 钢板长度为骨折的2~3倍, C臂透视下确保钢板位置放置正确, 长度合适, 预计钉位合理, 于皮肤外选用同一批次的钢板作为模板确定螺孔位置, 用尖刀切0.5 cm小切口, 安装钻孔专用套筒, 钻孔, 用动力钻拧入锁钉, 最后几圈必须用扭力限制板手完成 (防止出现冷焊接, 致日后取出困难) , 近端3~4枚, 骺端4~5枚锁定螺钉固定即达到稳定固定, 再次C臂透视确定骨折及钢板、螺钉位置满意。 (2) 外侧L型锁定接骨板 (适合伴有前外侧关节面简单骨折的Pilon骨折) 。取胫前稍弧向内侧约4 cm长切口, 逐层切开至骨膜, 胫前肌腱拉向外侧常规保护, 恢复关节面解剖复位, 使用普通拉力螺钉固定, 将再解剖型锁定钢板同上由远端向近端插入, C臂透视下确保钢板位置放置正确, 长度合适, 预计钉位合理, 于皮肤外选用同一批次的钢板作为模板确定螺孔位置, 用尖刀切0.5cm小切口, 采用血管钳分离胫前肌至骨质后, 安装钻孔专用套筒, 其他步骤同上。 (3) 开放型骨折治疗方案。开放性骨折均急诊行清创、创口涂片及跟骨牵引术, 排除感染后于8~12 d (平均9 d) 采用以上手术方案。不主张一期清创时就内固定, 这样风险太大, 一旦感染后果严重;或外固定架远端固定针只能打在跟骨上临时固定, 这样导致患者医疗费用增加。

1.3 术后处理

术后切口加压包扎, 无须放置引流, 不用外固定。术后第1天即开始下肢肌肉主动收缩锻炼, 第3天开始不负重膝、踝关节功能锻炼, 可结合CPM机加强锻炼, 1周后患肢不负重下地活动, 6~8周骨折部位出现骨痂后开始扶拐患肢部分负重行走, 以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指导个体化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平均回访14个月, 骨折愈合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 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4~6个月, 无延迟愈合、感染及断板。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 优15例, 良6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5%。

3 讨论

3.1 间接复位及MIPPO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优势

胫骨中下段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 软组织损伤严重, 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需要长切口和大范围暴露, 广泛剥离骨折周围软组织和骨膜, 导致局部血运进一步损伤, 容易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1], 而带锁髓内钉的应用保护了骨折周围骨膜血运, 但也存在着固定远端不稳定而使内固定失败, 距踝关节5 cm范围内的骨折固定困难等问题。间接复位及MIPPO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具有明显的优势: (1) 间接复位技术最大程度减少了对骨膜及皮质骨血供的影响, 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2) MIPPO技术是在微创理论、BO理论与外固定支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核心点是微创[1]。其不在骨折部位直接做切口, 避免了对骨折局部血运的进一步损伤, 为骨折愈合提供有利条件, 也可以降低切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3) 锁定加压钢板的稳定性是通过钢板与螺钉之间接触面的角度稳定来实现的, 不再依赖钢板与骨之间的摩擦力, 由于钢板和骨皮质表面不接触或接触很少, 因而避免了钢板对骨膜的压迫, 对骨折端周围的血运影响很小,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骨膜和骨的血运, 有利于骨折愈合, 是目前MIPPO技术的理想内置物。 (4) 锁定加压钢板的螺钉与钢板锁定后形成一个整体, 可以有效地抵抗扭转和弯曲力量, 降低螺钉的拔出概率, 较普通钉板固定更牢固。 (5) 锁定钢板可导致骨折端弹性固定, 允许骨折端在负重时有轻微的移动, 可维持较低的组织应力, 这是诱导和促进骨折愈合的最重要因素一。 (6) 由于锁定加压钢板比普通解剖钢板薄, 放置后对小腿远端的容积影响小, 对皮肤的压迫小, 造成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和皮肤的坏死的可能性就小。

3.2 注意事项及技巧

(1) 手术时机的选择。闭合性骨折手术时机应当选择在肢体肿胀消退, 查体皮肤能提捏起皱纹时为宜, 以确保术中能够低张力缝合切口, 降低切口坏死概率, 也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开放骨折应入院急诊清创、跟骨牵引制动, 待肿胀减轻, 排除感染后再行内固定手术, 不主张一期清创时就内固定, 这样风险太大, 一旦感染后果严重。 (2) 术中相关问题。 (1) 胫骨远端骨折软组织损伤重, 不能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反复多次手法复位, 达到功能复位即可, 以免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破坏骨折周围血运, 影响骨折愈合。但是术前要和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 理解骨折功能复位的意义。术中重视透视, 尤其是侧位透视, 以免造成骨折端向前、后成角。 (2) 内踝切口长度要适当, 不能一味地追求微创而过短, 这样会造成插板困难;皮肤软组织过度牵拉会损伤更大, 加之此处皮肤薄, 软组织覆盖少, 钢板植入后增加局部容积, 可能造成切口皮肤坏死, 甚至钢板外露。 (3) 胫骨中下段骨折应用MIPPO技术植入内侧、外侧锁定钢板均能取得骨折愈合, 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内侧因为软组织覆盖少, 钢板容易经皮插入, 固定锁定螺钉操作简单, 但这会引起术后内踝尖部钢板可以在皮下直接触及, 皮肤张力大时钢板长期对皮肤造成压迫, 引起皮瓣缺血坏死。操作熟练后也可采用由近端向远端插钢板, 内踝处不做连续切口, 仅在置钉处切开0.5~1.0 cm即可, 可以减少内踝皮肤切开坏死的风险。内侧入路术中还应注意避免损伤大隐静脉, 以利于术后肢体肿胀的消退。外侧因软组织覆盖较多, 经皮插入钢板、置钉相对困难, 切口坏死很少, 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有优势, 但要注意远端钢板不能压迫肌腱, 以免造成足趾活动障碍。开放性骨折若创口位于胫骨内侧, 或内侧软组织挫伤重则选用外侧入路、外侧钢板固定为好。 (3) 合并腓骨骨折的处理。对于合并低位 (骨折线距踝关节小于10 cm) 腓骨骨折的胫骨远端骨折, 通常是由高能量损伤造成, 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性往往遭到破坏, 甚至出现下胫腓联合分离, 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 腓骨骨折的固定, 有利于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 稳定下胫腓联合, 可以避免常见的外翻畸形。对于腓骨骨折线距踝关节大于10 cm的, 由于对踝关节稳定性影响小, 且软组织覆盖好, 血循环好, 愈合较胫骨快, 可以不处理。

4 小结

使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符合生物学原则, 在胫骨骨折治疗中能明显降低感染及皮肤坏死率, 具有损伤轻、操作相对简单、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的优点,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 (MIPPO) 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 (LCP) 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胫骨远端内侧或外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应用小切口, 不暴露骨折端, 间接复位使用LCP结合MIPPO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22例, 全部获得随访, 平均回访14个月, 骨折愈合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 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46个月, 无延迟愈合、感染及断板。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 优15例, 良6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5%。结论 采取MIPPO技术结合LCP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 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胫骨中下段骨折,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 篇9

方法:自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选择15例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的单纯胸腰段骨折患者,首先进行中医牵引按压复位后,在C形臂X线机定位下确定需要固定的椎弓根根部,做4个1.5cm长的切口,固定均在4个小切口内完成。

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患者均恢复椎体高度并矫正椎体后凸畸形。平均手术時间约1h,平均出血量约80ml。

结论:中医牵引按压复位结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复位好、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关键词:牵引复位经皮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38-02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高能量的损伤如胸腰椎骨折不断增加,自1963年Roy-Camille等报道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以来,后路开放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已经逐步成为了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主要方法,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已被临床证实是安全可靠的。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住院时间长,手术中椎旁肌肉广泛的剥离和术中长时间的牵拉损伤,会引起局部肌肉坏死及纤维瘢痕化,从而导致远期的腰背部慢性及僵硬等不适感。对于无神经障碍的胸腰段骨折治疗,国内外趋向于微创疗法[1]。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对15例不伴有神经损伤的单纯腰椎骨折行中医牵引按压复位结合经皮微创椎弓螺钉内固定,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38~55岁,平均46.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5d,平均4.5d。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例,高处坠落伤11例,重物砸伤2例。损伤节段:T12 3例,L1 12例。依据正侧位X线及骨折椎体横断面CT扫描明确骨折类型,Denis分型,压缩性骨折6例,爆裂性骨折9例。X线片显示:椎体受压占原有椎体高度1/2有10例,1/3有5例;成角畸形均大于20°。CT片显示: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体小于1/4有13例,1/4~1/3之间有2例,所有病例均无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和大小便障碍。椎弓根螺钉器械为国产大博颖精公司提供的中空椎弓根螺钉及配套器械。

2治疗方法

2.1中医牵引按压复位方法。麻醉成功后,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嘱两助手分别手握持患者两腋下和双踝部,进行对抗牵引1~2分钟,术者两手掌重叠于骨折部用力持续向下按压1~2分钟的同时嘱握踝部牵引之助手逐渐将两下肢向后抬起,使腹部离开手术床面,即可使骨折复位;C形臂X光机透视见骨折椎体高度基本恢复及成角基本消失后表示复位满意。

2.2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用2根克氏针平行放置于伤椎棘突两侧皮肤表面,另2根克氏针垂直前2根克氏针放置于皮肤表面,4根克氏针呈“井”字形排列,于C臂X光机透视下定位骨折椎体,调整克氏针位置使4根克氏针的4个交叉点在透视下位于伤椎上下椎椎弓根外缘。用记号笔做交叉点体表标记,以这4个椎弓根根部的点为中心,各做4个1.5cm长的切口,分别沿伤椎上下椎椎弓根内植入导针至椎体前1/3,C臂机透视见导针位置及长短满意后攻丝,沿导针拧入4枚中空椎弓根螺钉,拔出导针后植入中空椎弓根螺钉加强钉,在同侧相邻切口间打隧道,将折弯后与骨折处胸腰椎生理曲度一致的棒沿隧道穿入,并在4个小切口内将棒与椎弓根螺钉做固定。再次用C臂机确定固定后的位置。冲洗并缝合4个小伤口。

3结果

本组各例均在牵引按压复位及经皮微创切口下完成操作,无微创手术失败而改行开放手术者。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个月。手术时间40~70min,平均60min;术中出血量50~150mL,平均80mL。术后7d带腰围下床活动,2周后出院,1个月后恢复轻中度工作。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好,恢复的骨折椎体高度和椎体间隙高度无丢失。

4讨论

4.1牵引按压复位结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技术要点。中医牵引复位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病员肌肉松弛,牵引及按压时应逐渐用力致骨折复位,切忌使用暴力牵引及按压导致医源性损伤发生,牵引按压复位后必须行C臂X线透视了解复位情况。进钉点须认真进行C臂X线定位,确定伤椎上下椎椎弓根,正位像两侧椎弓根投影对称、棘突居中,侧位像椎弓根显示清楚。进针点为椎弓根两“眼睛”中点外侧缘,正位投照时,导针进入后其针头距离上终板约1.0cm,距棘突中线约1.0~1.5cm。椎弓根轴心位投射时,定位针针尖不超越椎弓根“眼睛”周边;侧位像上应在椎弓根中轴线上,与上终板平行。进针点不能太偏中线,如夹角大于15°时,正位投照像针尖接近或超越中线,或椎弓根轴心位投照像针尖超越椎弓根“眼睛”,提示进入椎管,应退出导针。皮下肌肉隧道沿肌纤维钝性分开,隧道要宽松,两螺钉尾端“U”型开口相对,并在同一直线上,以便于钉棒安装。

4.2牵引按压复位结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脊柱骨折后,椎体高度丧失,高度低于原有的1/2,脊柱不稳定;或脊柱生理曲线明显丧失,后凸角大于20°,但无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如脊柱骨折严重同时伴有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损害,需进行彻底的椎管减压,则不能采用该技术。手术禁忌证:伴有两个以上椎体压缩性骨折,伤椎相邻椎的椎弓根有骨折,有出血倾向,不能耐受手术。

4.3牵引按压复位结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机制。后纵韧带在椎体后中央处最厚,在椎间盘与椎骨相连处向两侧逐渐变薄,椎间盘水平宽于椎体水平,L1~3宽于L4~5和胸段,因此下腰椎产生的间断复位作用不如胸腰段,胸腰段间接复位作用效果佳。除后纵韧带外,能使椎体后壁骨折间接复位的另一结构是位于后纵韧带深部的椎体后壁与椎间盘的连接,其作用可能较后纵韧带更重要。因此,牵引按压复位结合经皮微创椎弓螺钉内固定技术利用后纵韧带、椎间关节软骨及椎间盘轴向牵开力使椎管内占位小骨块有限闭合复位回纳原理和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皮下遂道和垂直安装原理,达到使伤椎恢复椎体及椎间隙正常高度的目的,进而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维护节段完整性和稳定性。但一般适用于神经症状较轻、以前柱压缩为主、椎管内占位小于1/4~1/3矢状径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优点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后柱稳定性的破坏,减少组织损伤和肌肉剥离,可以减少椎旁肌血管神经的破坏,维护脊柱软组织的平衡,避免影响脊柱活动。在牵引按压复位后再作微创手术,术中无需利用钉棒复位,减少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

总之,牵引按压复位结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以下优点:中医牵引按压复位复位效果良好、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所累及或损伤的组织小、手术切口平整美观、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h,平均出血量约80mL,患者7d即可下床活动,2周后出院。微创技术临床应用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内固定,未做椎管减压,临床效果满意,未出现螺钉严重偏离椎弓根、神经根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本技术有较高操作要求,需要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进行,要求术者有完备的临床解剖知识和丰富的开放手术经验,娴熟的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是必备素质[2]。目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胸腰椎骨折前景看好,但缺少长期的随访资料证实其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池永龙,徐华梓,林炎,等.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初步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307~1311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术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 南华大学附属三医院收治采用MIP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31~68岁, 平均 (50.11±4.23) 岁。致伤原因:其中车祸伤15例, 重物压伤12例, 摔伤33例。合并脑外伤10例, 肋骨骨折12例, 他处骨折17例。所有患者行三维CT重建检查, Neer分型详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 将MIP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 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 总结手术方法与疗效。

1.3 手术方式与术后处理

(1) 所有患者全部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取仰卧位, 将患者患肩垫高, 采用臂丛麻醉或全麻。于肩峰下 (2~3 cm) 做一个长横形切口 (4~5 cm) , 沿肌纤维走向分层分离肌肉, 分开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 注意保护头静脉, 于三角肌、胸大肌间入路, 显露肱骨上端前方及外侧方、肩关节, 将肱骨近端显露, 并检查旋转肩袖, 确定是否存在损伤。于大小结节肌腱附着处将2#Ethibon线穿过, 以利于控制骨折移位方向。通过撬拨、手法推压骨折块的方法使骨折块复位, 粉碎骨折严重的患者, 牵引复位后保证肘关节屈曲外旋30°~40°后倾角[4], 复位时应注意尽量减少软组织的剥离, 用克氏针于结节间沟内侧斜向肱骨头侧临时固定, 于患者骨缺损处取自体骨进行植骨, 通过C臂机透视, 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后, 于肱骨大结节下方 (5mm) 、结节间沟外后方 (5~10mm) 将锁定钢板固定[5], 并用细克氏针经锁定钢板头端缝合孔与肱骨, 进行临时固定。于滑动孔先钻孔, 并使用普通皮质骨螺钉进行固定, 再次通过C臂机透视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和钢板位置, 确定效果满意后, 再使用钻头导向器后钻孔, 骨折远端用锁定螺钉及普通皮质骨螺钉固定。对于有肩袖损伤的患者, 进行同时作修补或止点重建。经透视下证实患者骨折复位佳、内固定可靠、检查肩关节被动活动良好即可, 手术结束, 冲洗止血, 并置负压引流管, 逐层闭合切口。 (2)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1周[6]。将患者上肢行悬吊固定。术后3 d进行肩关节小范围内被动功能锻炼, 两周后让患者进行肩关节主动摆动锻炼, 3周后行肩关节外展上举锻炼。

1.4 功能评定标准

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定系统, 评定标准总分为100分, 其中解剖位置占10分, 活动范围占25分, 功能占30分, 疼痛占35分。优秀:90分以上;满意:80~89分;不满意:70~79分;失败:70分以下。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 (平均6.25个月) , 愈合时间8~23周 (平均8.12±1.13周) 。患者术后均达到骨折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 无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伤口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功能评定采用Neer评分, 见表2。

3 讨论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原则为争取理想复位, 保持骨折端的稳定性, 尽可能保留肱骨头的血循环供应, 并早期功能锻炼, 以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传统的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法, 手术切口大, 对患者损伤大[7], 而采用MIPPO, 不仅手术切口小, 对患者损伤小[8], 可保护骨折生物学的完整性以及骨折端周围血运以及骨折部位的生物学环境[9]。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AO/AISF发明的新一代内固定材料[10], 这是一个置于软组织内的外固定架, 不仅可以使肱骨近端骨折得到良好的复位、足够充分的固定, 而且也为尽早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1]。对于对肱骨头的支持固定加强, 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或粉碎性骨折的患者, 有利于其进行早期安全有效的功能锻炼。

本次研究中, 采用MIP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 优秀率为86.67%, 提示了此次方法的有效性, 总之,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方法, 并配合术后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 可使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理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 笔者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 南华大学附属三医院实施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 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 总结手术方法与疗效。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 (平均6.25个月) , 愈合时间8~23周 (平均8.12±1.13周) 。患者术后均达到骨折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 无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伤口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功能评定采用Neer评分, Neer评分结果:优秀52例 (86.67%) , 满意5例 (8.33%) , 不满意3例 (5.00%) , 无失败病例。结论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 并配合术后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 可使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理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上一篇:同步数据采集器下一篇:水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