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侧钢板固定

2024-09-23

前外侧钢板固定(通用4篇)

前外侧钢板固定 篇1

胫腓骨远端骨折临床上较为常见, 多为高能量损伤引起。骨折大多为粉碎性并常累及关节面。由于合并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骨折的复位及固定较为困难。自2003年6月至2007年11月, 笔者采用微创经皮前外侧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26例并经过随访,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 男21例, 女5例;年龄19~61岁, 平均39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9例, 车祸伤11例, 跌落伤5例, 其它1例。伴有小腿远端内侧皮肤挫伤的闭合性损伤7例, 开放性损伤19例。骨折类型按AO胫腓骨远端骨折分型, A1型2例, A2型3例, A3型9例, B型1例, C1型2例, C2型7例, C3型2例。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 Ⅰ型损伤4例, Ⅱ型损伤13例, Ⅲa型损伤2例, 开放性损伤均急诊手术, 7例闭合性损伤有2例急诊手术。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开放性伤口严格按照清创原则, 生理盐水、双氧水、碘伏反复冲洗伤口。先行牵引复位, C型臂透视证实胫腓骨骨折初步复位后, 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沿腓骨后缘作直切口, 分离至腓骨, 将腓骨解剖复位后根据腓骨骨折的类型、范围分别选择克氏针、1/3管形钢板、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及重建钢板等固定。透视显示胫骨骨折端及踝关节间隙, 先于骨折远端胫前皮肤作1个3~4 cm切口, 切口远端略转向内踝方向, 切开胫前肌腱的内侧缘并切断部分伸肌支持带, 将胫前肌腱、胫前动脉等牵向外侧, 窄骨膜剥离器沿胫骨外侧、骨膜外向近端作一通道, 将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钢板逆行插入, 在钢板上段沿胫骨嵴外缘作1个约3 cm直小切口, 利用“移动窗”技术分别行远、近端的骨折固定。关节内骨折, 透视下行撬拨复位, 必要时探查关节面复位情况, 骨折复位后可临时用克氏针固定, 对骨缺损较大者取自体髂骨植骨充填, 本组共有6例实施植骨。术后石膏托固定, 抬高患肢及抗生素等治疗, 第2 天开始练习足趾伸屈活动, 定期复查X线片。

2 结果

本组26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9个月~36个月, 平均18个月。视骨折类型及固定情况3~6周拆除石膏, 骨折愈合时间14~21周, 平均16.2周, 骨折无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 无螺钉脱出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参照Tornella等对胫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标准[1], 优:无疼痛, 背屈大于5°, 跖屈大于40°, 成角畸形小于3°;良:间歇性疼痛, 背屈0°~5°, 跖屈30°~40°, 外翻成角畸形3°~5°, 内翻小于3°;可: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需用药物缓解, 背屈-5°~0°, 跖屈25°~30°, 外翻5°~8°, 内翻3°~5°;差:顽固性疼痛, 背屈小于-5°, 跖屈小于25°, 外翻大于8°, 内翻大于5°。本组优14例, 良11例, 可1例, 优良率96.2%。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4。

3 讨论

3.1 根据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条件选择合理的固定方法

胫骨远端骨折发生率有所上升, 由于踝关节上方皮肤薄, 胫骨表面肌肉、软组织覆盖少, 骨折常伴有皮肤肌肉挫伤及骨外露, 治疗上要兼顾到骨折的复位固定、小腿软组织的处理及皮肤感染坏死的预防。踝关节上方皮肤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可能成为制约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主要因素。传统的方法使用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需广泛暴露骨折端, 造成骨折端血流灌注减少, 易出现骨不连或延迟愈合。内侧切口放置钢板符合张力带固定要求, 当胫内侧皮肤条件较好时, 胫骨内侧钢板固定应作为首选。但开放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大多位于胫前或内侧, 内侧皮肤往往不能承受手术切口的损伤及术后肿胀反应, 易出现皮肤感染、坏死及钢板外露, 而钢板外露的后果是给患者带来第二次“灾难”。髓内钉适合踝关节上方6 cm以上骨折, 对胫骨远端骨折起不到稳定的固定作用。因而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钢板内固定成为治疗胫内侧皮肤挫伤远端骨折的首选。本组病例的选择, 为GustiloⅠ型、Ⅱ型、较轻的Ⅲa型骨折及合并胫内侧皮肤挫伤的闭合损伤。对Ⅲb和Ⅲc型骨折的患者, 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可能更为合适。

3.2 胫腓骨远端固定的临床意义

随着胫腓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除骨折治疗的个性化外, 其治疗原则已成熟并被广大骨科医师所接受。AO组织所推荐的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四步原则为:重建腓骨;胫骨关节面重建;自体植骨;支撑接骨板的支撑。强调腓骨重建的原因有二:一是同复杂的胫骨远端骨折相比, 腓骨骨折程度大都较轻, 腓骨长度、旋转及轴线较易得到纠正, 腓骨骨折良好的复位固定, 为胫骨远端骨折恢复长度、力线已提供参考及保证。腓骨开放性骨折较少, 为腓骨骨折的复位固定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腓骨远端参与踝关节的形成, 是踝关节诸多韧带的附着结构, 腓骨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 使踝关节外侧稳定性得以恢复。腓骨复位不良, 特别是短缩时, 外踝上移, 踝穴增宽, 距骨外移, 胫距骨接触面积减少, 局部压力增加, 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胫骨关节面复位不良, 导致关节软骨受损, 也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必须平整, 术中要求在C型臂透视下了解关节面的情况, 必要时植骨以建立对关节面的支撑。本组病例, 均采用国产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钢板, 它通过钢板远端平面近90°的旋转, 使钢板近端帖服于胫骨的外侧, 远端旋转向前, 避开对外踝的干扰, 沿胫骨前表面固定骨折远端[3]。本钢板设计合理, 不需预弯, 钢板中远部与胫骨远端外形相适应, 通过远端向内侧旋转, 实现了两个平面的固定, 此钢板能达到踝关节上缘, 远端使用松质骨螺钉, 螺纹直径大, 把持能力强, 能满足胫骨远端内固定的要求。通过9~36个月的随访, 未见畸形愈合、螺钉脱出及钢板断裂等现象。

3.3 微创经皮内固定符合BO理念

任何内固定只是起临时支撑作用, 只有骨折的愈合才是持久坚固的, 骨折愈合是最终的目的。骨折的治疗正向生物学固定转变, 生物学固定的核心是保护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环境, 其内涵是重视局部软组织及骨的血运, 固定牢固而无加压, 越来越多的发现认为:在外科治疗条件下, 活骨的愈合对有限的和弹性的不稳定具有极强的耐受力, 当修复组织的张力在一定范围内, 不超过骨愈合张力极限, 非但不影响骨折愈合, 反而刺激骨痂生长[4]。本文手术方法遵循BO理念, 骨折端不暴露, 骨折复位充分利用“软组织链”的作用, 采用间接复位, 不剥离骨膜, 在骨折两端分别用3~4枚螺钉固定, 有利于创面及骨愈合, 无骨折不愈合现象。

3.4 手术时机和注意事项

手术的最佳时机取决于软组织的状况及伤后就诊时间。开放性骨折急诊行清创内固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彻底清创、早期关闭伤口可有效减少感染及皮肤坏死。早期固定能减轻疼痛并便于护理。早期肿胀主要是血肿而不是水肿, 及时手术是减轻或消除肿胀的积极措施。对内侧皮肤挫伤的闭合性损伤, 因为此方式是在前外侧切口放置钢板, 不加重内侧皮肤的损伤, 软组织条件允许时, 也应尽早手术。

手术应注意以下方面:a) 由于切口是在胫前或稍偏外, 与腓骨切口之间要有至少7 cm的皮肤宽度, 因此, 腓骨切口尽量靠后, 可沿腓骨后缘作纵行切口。皮肤切开直达筋膜层, 一定要在深筋膜下方分离, 保证切口周围皮肤血运, 胫前皮肤切开时不用或尽量少用电刀, 以防止皮下组织液化坏死。注意操作时不要使胫前切口与腓骨切口相通, 因两切口间含有胫前动脉, 可有效避免皮肤坏死。b) 强调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及植骨的重要性。c) 术后石膏固定踝关节于90°位, 防止过度跖屈, 可避免伤口及胫前皮肤张力过大, 有利于尽早消除肿胀及皮肤水泡。d) 提倡早活动, 晚负重的原则, X线片显示骨痂生长或骨折线模糊时方可负重。e) 2例开放性损伤的患者胫内侧伤口术后渗液, 出现浅表感染, 换药后愈合。2例患者的伤口皮缘坏死结痂, 未作清创术, 5周后结痂脱落。因此, 对术后出现的伤口浅表感染、液化及结痂, 笔者不主张早期清创。

参考文献

[1]顾立强.Pilon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8) :896.

[2]谷贵山, 徐莘香, 严永青, 等.骨折后腓骨长度的恢复与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关系[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5 (4) :288.

[3]吴英华, 杨成富, 王增约, 等.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8) :559.

[4]李爱国, 陈鸿辉, 梁伟国, 等.胫骨下段解剖型钢板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3) :272.

前外侧钢板固定 篇2

资料与方法

2008年4月-2012年10月收治胫骨干骨折患者13例, 其中男9例, 女4例。年龄14~45岁, 平均29岁。就诊时间伤后30 min~24 h, 平均3.5 h。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 摔伤5例。开放性骨折2例, 闭合性骨折11例。根据AO分型:A1型5例, A3型4例, A1型2例, B1型2例。接受手术时间伤后6 h~7 d, 平均5 d。

方法: (1) 术前准备:术前根据患者主诉、病史、辅助检查做好诊断同时仔细阅X线片, 选好钢板, 长度一般为骨折端直径的5~6倍。 (2)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生效后,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 于患肢胫骨嵴外则切口, 长度:以骨折为中心做15~20 cm的弧形切口, 沿上述切口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和深筋膜, 将小腿前肌群向外则拉开, 清除血肿, 暴露骨折, 同时尽可能保留骨膜。复位固定后将选好的钢板植入固定在胫骨的外则。检查固定牢固后, 生理盐水、碘伏冲洗创口缝合, 开放骨折常规放置引流条[2]。术中的注意事项:切口时应注意保护好主要的血管和尽量保护骨膜;术中骨折的复位应掌握稳、准、好的复位原则;钢板的安放位置应正确, 同时缝合时应有足够的软组织覆盖住钢板, 避免钢板外露;螺丝钉选择要合适, 安放要遵循轴向加压原理;术后的负重活动应掌握好;注意无菌操作[3]。 (3) 术后康复及处理:术后常规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实用时间7~10 d。抬高患肢25°左右, 时间控制5~7 d。术后患者情况稳定后, 可进行早期的康复锻炼, 以被动性关节和肌肉活动为主, 主要包括下肢肌肉等长收缩及踝、足趾关节的被动活动。复查X线, 明确骨折愈合后, 可进行站立和行走的训练, 注意训练时间及负荷情况, 待患者的骨折线模糊后可辅助全部负重活动, 待骨折临床愈合后取出钢板。

结果

本组13例随访时间6~18个月, 平均12个月。除2例患者2~3个月后失去联系外, 其余11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X线检查对位对线良好, 均达到愈合标准,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4~36周, 平均32周, 无一例出现感染、骨不连、骨髓炎、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患肢关节功能优良。

讨论

术前诊断由于胫骨干骨折类型较多, 随之选择的手术方法也较多, 因此在基层医院只有做好骨折类型和患者的诊断才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具体[4]: (1) 术前仔细阅X线片, 适用于短斜及横断骨折, 蝶型骨折, 如有其他类型的骨折应选择其他方式的手术。 (2) 查看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程度, 如有软组织损伤严重不能为钢板提供有效覆盖的应禁忌做此手术。 (3) 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如有心、肺、肝肾等功能不全或者有其他不利于手术的情况时应暂缓手术或者停止手术。 (4) 其他, 如患者不愿手术等。

手术过程的操作步骤注意如下[5]: (1) 切口胫骨嵴外则切口, 以骨折部位为中心, 长度按所用钢板长度而定, 15~20 cm。 (2) 暴露骨折沿上述切口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和深筋膜, 将小腿前肌群向外侧拉开, 清除血肿, 暴露骨折。注意尽可能保留骨膜附连。 (3) 复位固定用持骨钳牵引使骨折正确复位, 并用夹持钳保持位置后, 将接骨板安放就位, 同时确认接骨板已处于骨折的中间, 即可钻孔上螺丝钉 (一般需用6~8枚) 并正确操作轴向加压原理。 (4) 缝合以生理盐水或碘伏冲洗创口, 缝合时应有尽可能多的软组织覆盖住钢板。开放性骨折常规放置引流条。 (5) 石膏固定伤口缝合完毕即行下肢长腿石膏固定, 取膝关节轻度屈曲, 踝关节中立位。一般4周后可在拐杖保护下逐渐行走, 并逐步负重。

通过胫骨外侧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在基层医院治疗胫骨干骨折, 内固定手术中, 通过对螺丝钉进行合理利用, 除了能提升固定质量外, 而且还能够有效降低创伤, 避免机体关节点软组织成分受损[6]。不仅如此, 螺丝钉方案还能够使骨骼的稳定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对关节组织的韧带进行充分修复, 即可提升复位质量, 确保其他组织能够自发复位, 从而受损组织、骨折成分均可成功愈合[7]。局部软组织的保护与手术治疗效果存在联系。除开发性损伤, 若软组织呈现出明显肿胀状态, 不得立即手术, 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促使软组织红肿现象得以消失, 方可进行手术。手术成功后, 膝关节功能合理锻炼是促使患者恢复的有效措施。在本文的研究中, 本组13例随访时间6~18个月, 平均12个月。除2例患者2~3个月后失去联系外, 其余11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X线检查对位对线良好, 均达到愈合标准,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4~36周, 平均32周, 无一例出现感染、骨不连、骨髓炎、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患肢关节功能优良。

总之, 胫骨干骨折这类患者在基层医院接诊较多, 我们只要掌握好患者的术前诊断及做好术中和术后的处理。胫骨外侧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就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较好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黄雷, 朱彦昭, 张峰, 等.钢板结合髓内钉治疗胫骨单髁伴同侧胫骨干中、远段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12, 32 (8) :12-14.

[2]朱宪军, 侯智通.基层医院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胫骨骨折48例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18 (1) :106.

[3]Li Y, Jiang X, Guo Q, et al.Treatment of distal tibial shaft fractures by three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2014, 38 (6) :1261-1267.

[4]尚跃辉.成人胫腓骨骨折-胫骨带锁髓内钉治疗和钢板螺钉内固定32例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8) :115-116.

[5]李志超, 唐光平, 郭卫春.锁定钢板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32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 15 (12) :52-53.

[6]马敏, 蔡俊丰, 尹峰, 等.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两种置钉方式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4) :185-189.

前外侧钢板固定 篇3

关键词:胫骨远端骨折,微创,内固定,外侧入路,并发症

胫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 占四肢骨折的33%左右[1]。因胫骨远端骨折血供软组织覆盖低, 血供主要来源于骨髓血管, 保守治疗可能出现愈合延迟、愈合畸形等。近年来,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中, 能够减少对骨折部位血供的影响, 还可提高骨折部位的稳定, 提高治愈率[2]。然而,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的入路方式较多, 如后方入路、前外侧入路、前内侧入路等, 但关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的入路方式对治疗效果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外侧入路和内侧入路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情况、治疗效果、远期并发症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入医院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4例, 女38例, 年龄22~63岁, 平均 (42±4) 岁;骨折AO分型:A1型38例, A2型22例, A3型22例;致伤原因:车祸伤45例, 高处坠落伤16例, 重物砸伤11例, 其他10例;左腿51例, 右腿31例。本组患者均了解并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史;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前踝关节功能异常;心脑血管疾病;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禁忌证。根据入路方式将其分为A组和B组, 各4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取仰卧位, 术中行硬膜外麻醉, 合并胫腓骨骨折患者先行胫腓骨固定治疗。B组患者为内侧入路。术中于内踝突出点组作为取手术切口, 纵向延伸, 切口长度为3~4 cm, 暴露胫骨远端并沿胫骨内侧向近端剥离, 对胫骨骨折端行牵引复位处理。利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观察复位情况, 若复位满意, 取合适长度的锁定加压钢板 (LCP) 经踝切口向近端插入, 钢板间断取手术切口, 暴露钉孔部位, 取螺钉行骨折近远端固定, 利用C型臂X线机观察钢板固定情况, 适当调整骨折与钢板的位置, 依次锁定螺钉。A组患者为外侧入路。与胫骨嵴外侧靠近踝关节部位取手术切口, 切口长度为3~4 cm, 避开胫前血管神经将胫前肌腱向内牵扯, 充分暴露剩余肌腱及踝关节上方骨质, 分离骨膜和肌腱。经胫前肌肌腱外侧插入L型锁定钢板, 观察复位情况, 若固定不满意可适当延长切口, 复位满意后于近端螺钉孔放置螺钉行临时固定, 调整对位后, 与钢板两端放置3~4枚螺钉固定。术后常规行负压引流, 将患肢抬高, 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订康复训练方案, 尽早辅助进行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1)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 (2) 术后行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 评估内容为踝关节稳定性、疼痛情况、行走能力、工作能力、踝关节活动范围等, 总分为0~100分。优:96~100分;良:91~95分;中:81~90分;差:0~80分。 (3)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优良率 (%) =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疗效比较

A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2.7%, B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0.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χ2=0.16, *P<0.05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愈合畸形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患者伤口不愈、愈合延迟及伤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3。

3 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 骨折稳定度较低, 大部分患者会伴随关节面损伤。有研究表明, 胫骨远端骨折易损伤远端供血系统, 可影响骨折部位正常血运, 此外, 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覆盖较少, 增加了手术难度[3]。以往临床常采用切开复位钢板植入内固定治疗, 但术中可能损伤软组织, 增加术后感染、骨不愈等并发症发生率[4]。有学者指出, 切开复位钢板植入内固定治疗虽能有效提高骨折部位的稳定性, 促使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但术中忽视了对骨折部位软骨组织的保护, 可加重骨折部位血液供应障碍, 影响手术效果[5]。

随着AO理论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国外提出了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 在保证骨折端稳定性的基础上, 还强调对软组织及血液供应系统的保护, 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不同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有以下优势: (1) 能够避免直接暴露胫骨骨折的中心部位, 减少对骨折端血供的影响, 符合生物接骨的理念; (2) 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期间能够保持骨折端原有的形态, 且钢板与骨膜见存在缝隙, 可减少对胫骨远端供血的影响; (3) 稳定性高, 能够降低骨折移位的发生率, 便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训练, 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4) 手术切口较小, 可减少术中创伤, 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还有研究证实,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是临床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术式[6]。

目前, 国内外已肯定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但关于选择合理入路方式行手术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学者指出[7], 经外侧入路术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手术切口, 且可在直视情况下行关节复位, 能够提高复位满意率, 避免术后出现骨折愈合延迟等并发症。本研究探讨了外侧入路和内侧入路行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发现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但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B组短, 术后愈合延迟、伤口感染、骨折不愈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国内研究表明, 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前侧入路不会涉及血管神经组织, 可减少对骨折端血液供应系统的影响, 是临床常用的入路方式[8], 间接证实本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 外侧入路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内侧入路大致相同, 但经外侧入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参考文献

[1]王国利, 张建华, 张旭坤, 等.LCP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过程中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4, 54 (3) :79-81.

[2]姜福龙, 郭志强, 徐丽丽, 等.微创内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 2013, 16 (1) :68-70

[3]杨勤翼, 李龙, 张道虎, 等.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 (z1) :38-40.

[4]何少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0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9) :64-65, 77

[5]王泉, 刘斌, 尚红涛, 等.三种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 (4) :360-362.

[6]邹凯, 车彪, 王凯, 等.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11) :851-852, 855.

[7]刘莅彤, 闫永起, 郝健华, 等.微创经皮加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65例胫骨远端骨折[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4, 39 (2) :274-275, 277.

前外侧钢板固定 篇4

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80例, 所有患者Lauge-Hansen分型均Ⅳ型[1], 均为闭合性骨折, 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局部均有皮肤擦伤或有张力性水泡出现, 均知情同意。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研究组男26例, 女14例;年龄17~72岁, 平均 (47.5±10.2)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 h~12 d, 平均 (6.5±2.4) d。对照组男28例, 女12例;年龄18~72岁, 平均 (48.3±10.5)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 h~12 d, 平均 (6.8±2.2)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外侧锁定钢板治疗, 研究组给予经腓骨后外侧入路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 具体操作:对患者进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让患者取侧卧位, 然后对其进行复位固定, 复位固定的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下胫腓联合。应用腓骨后外侧入路对外踝进行固定, 以抗滑钢板的方式在腓骨后外侧放置1/3管型钢板或重建钢板, 手术过程中对健侧踝关节进行常规透视作为参照, 以将外踝10°~15°外翻角恢复过来。在腓骨长短肌和跟腱之间于同一切口将后踝显露出来, 直视下复位固定。如果后踝骨折块超过胫距关节面的1/4, 则同样以抗滑钢板的方式在胫骨远端后踝表面放置1/3管型钢板或重建钢板, 依据骨折特点内踝选用前方或内后方弧形切口, 内固定时用1~2枚空心拉力螺钉, 直径4.0 mm。Cotton试验结果决定着下胫腓联合固定情况, 如果异常活动超过3 mm, 则在对下胫腓联合进行固定时应用1枚皮质骨螺钉, 方向为和胫距关节面平行, 直径3.5 mm或4.5 mm, 在下胫腓联合平行关节面上方2~3 cm处放置螺钉, 从一层胫骨皮质及两层腓骨皮质穿过。术后处理:术后用石膏托对两组患者的中立位小腿进行6周的保护, 同时让患者锻炼足趾关节功能, 然后将石膏外固定去除, 让患者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 锻炼过程中不负重, 负重行走的时间为骨折完全愈合后。术后8~12周取出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

观察指标:术后定期对两组患者摄X线片, 1次/月, 以对其骨折愈合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对两组患者的骨不连、夜间疼痛、踝关节肿胀、腓骨肌腱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疗效评定标准:运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法 (OMAS) 对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①优:96~100分;②良:91~95分;③可:81~90分;④差:0~80分[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87.5% (35/40) , 高于对照组的62.5% (25/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良反应发生率12.5% (5/40) , 低于对照组的27.5% (11/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踝关节骨折属于一种关节内骨折, 如果踝关节骨折没有达到解剖复位, 下胫腓联合缺乏稳定性, 那么就极易引发早期退行性关节炎等[3]。在其治疗过程中, 后外侧抗滑钢板比外侧锁定钢板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如具有更为可靠的固定、能够将后踝更好地显露出来、内固定较小且较少、不易引发切口愈合问题及外踝侧副韧带钙化、具有较大的生物力学优势等[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经腓骨后外侧入路抗滑钢板内固定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显著, 较外侧锁定钢板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 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 并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推广。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探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抗滑钢板内固定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收治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80例, 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外侧锁定钢板治疗, 研究组给予经腓骨后外侧入路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 对两组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87.5%, 高于对照组的62.5%;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 低于对照组2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腓骨后外侧入路抗滑钢板内固定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经腓骨后外侧入路抗滑钢板内固定,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亦璁, 姜保国.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424.

[2]樊健, 俞光荣, 周家钤, 等.后外侧入路在老年性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10 (6) :865-867.

[3]邓建华, 吴俊, 韩元龙, 等.改良后外侧入路固定后踝骨折的疗效[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1, 32 (1) :60-62.

上一篇:公平薪酬下一篇:安全文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