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

2024-06-24

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共8篇)

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 篇1

肩胛骨为不规则骨, 位置深, 在其表面均有肌肉包绕, 不易受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空坠落、高速运输业等导致的高能量损伤日趋增多, 复合伤的同时易导致肩胛骨骨折, 且多有移位, 常发生于肩胛骨体部和颈部。以前对移位型肩胛骨骨折多采取保守治疗, 造成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功能障碍, 而手术治疗报道较少。我科自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 采用手术治疗移位型肩胛骨骨折10 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 例, 男8 例, 女2 例;年龄18~64 岁, 平均42 岁。均为闭合性损伤。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 例, 车祸伤8 例。骨折部位:单纯肩胛颈骨折5 例, 肩胛颈合并肩峰骨折2 例, 肩胛体骨折3 例。主要合并伤:合并同侧锁骨骨折1 例, 合并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及血气胸6 例, 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1 例。10 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 手术均在伤后2周内进行。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 患者取患侧在上并向健侧倾斜60°左右的侧俯卧位, 取肩胛骨后方不同长度的弧形切口, 如合并肩胛冈、肩峰骨折则向肩峰端延伸。切开皮肤皮下脂肪, 适当游离皮瓣, 辨认清楚三角肌内侧缘与冈下肌间隙并分离。将三角肌在肩胛冈的止点切断, 用7号线缝合, 与外侧皮瓣一起翻向外侧并临时固定在肱骨头表面的皮肤上。于肩胛骨体部外侧寻找冈下肌与小圆肌间隙, 此间隙是越靠上越好寻找。在此间隙中有从四边孔穿出的旋肱后血管及其中分出的沿肩胛骨外侧缘延伸的分支, 是术中必须谨慎处理的关键, 也是止血的关键。结扎此间隙中的血管, 沿肩胛骨外侧缘骨膜下剥离到肩胛颈下方, 向上方牵开冈下肌, 并注意保护从肩胛切迹出来的肩胛上神经与血管, 向外侧牵开小圆肌, 此时肩盂以外的骨折完全可以暴露。

固定方法:骨折均采用1~2块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 肩胛骨的肩胛冈、颈部和体部外缘的骨质上均可选用4孔或6~8孔重建钢板行内固定术, 可将钢板折弯以适应不规则的骨嵴, 钢板帖服后钻孔上螺钉。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病例, 另作前方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切口显露骨折, 并用钢板内固定。合并锁骨骨折者同时行内固定术。

1.3 术后处理

术后用颈腕吊带或三角巾悬吊保护伤肢1周。因为骨折为钢板坚强内固定, 故能早期功能锻炼。先做前后方向的摆臂锻炼, 2周左右开始主动锻炼 (如“爬墙”) , 必要时辅以被动外展和上举活动。

2 结果

术后随访12~43个月, 平均22.3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8周, 仅有1 例患者上举功能差, 其余患者肩关节外展与上举、内旋与外旋、前屈与后伸功能完全正常。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1]评定, 优:肩关节活动不受限, 外展肌力5级, 无肩周疼痛, 本组7 例;良:肩关节活动略受限, 外展肌力4级, 肩周有轻度疼痛, 本组2 例;可:肩关节活动中度受限, 外展肌力3级, 肩周中度疼痛, 本组1 例;差: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外展缺失大于40°, 肩周严重疼痛, 外展肌力2级, 本组无。本组功能恢复优良率90%, 无钢板断裂、骨不愈合、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肩胛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肩胛骨骨折属高能量损伤, 往往伴有危及患者生命的其他损伤, 如颅脑损伤、血气胸等。储旭东等[2]报道首诊漏诊率达66%, 因此在优先处理危及患者生命伤后, 对肩关节及其周围应仔细查体, 疑有肩胛骨骨折, 应及时针对肩胛骨做如下检查:a) 常规胸片、肩胛骨正位片 (将胸廓向患侧旋转30°, 使肩胛骨与胶片平行, 射线垂直于胶片) 、腋窝位片, 特别注意的是不能用常规胸片代替肩胛骨正位片, 因胸片漏诊肩胛骨骨折高达43%[3]。b) 有条件时要及时做肩胛骨的CT检查及三维重建, CT三维重建能发现X线片及二维CT不能发现的骨折, 并纠正后两者的假阳性, 还能从最佳的任意角度观察骨折的情况, 为术者建立肩胛骨骨折的立体及整体形态[3]。

3.2 肩胛骨骨折的分类方法

依据肩胛骨的不同部位, 通常分为:体部骨折、盂缘骨折、盂窝骨折、肩胛颈骨折、肩峰骨折、肩胛冈骨折、喙突骨折。分类的意义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3.3 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指征

肩胛骨为扁宽形不规则骨, 其周围附着有许多肌肉, 这些肌肉与肩关节各项功能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颈部骨折多由肱骨传导来的间接暴力所致, 该处骨折多为嵌插性和粉碎性;体部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因肩胛骨前后均有肌肉保护, 故骨折多无明显移位, 这也是肩胛骨骨折多保守治疗的原因。但有明显移位的肩胛骨骨折, 肩关节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据Ada等[4]的报告, 使用非手术治疗可出现伸展无力、肩峰下疼痛等肩关节功能障碍, 50%~100%的患者发生静止痛, 40%~60%的患者出现伸展无力, 20%~60%的患者伸展疼痛,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本组病例通过手术治疗, 重建钢板内固定后, 功能优良率达90%。因此笔者认为, 对移位型肩胛骨骨折, 要想取得良好的肩关节功能, 采用手术治疗有以下方面的必要性:a) 肩胛颈骨折如合并有同侧锁骨骨折、肩峰骨折或肩锁韧带的损伤、喙肩韧带损伤, 可形成浮肩。正常的肩胛骨及其韧带所形成的悬吊弓消失, 肩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并可限制盂肱关节的活动, 因此保守治疗效果欠佳。b) 肩胛颈骨折后或移位或嵌插都可导致肩正常倾角的改变, 如不解剖复位, 骨折在移位的位置畸形愈合, 肩盂前后倾角与外倾角增大或缩小, 导致肩盂关节活动异常, 易形成半脱位或脱位。c) 广义的肩关节是由四个关节组成, 即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盂肱关节、肩胛骨与胸廓之间的滑动关节, 其中以盂肱关节的活动为主, 要保持肩关节功能的完整性, 这四个关节必须相互协调配合。因此, 对于移位的肩胛骨体部骨折, 畸形愈合后肩胛骨前面不平整, 与胸廓之间黏连明显, 限制了肩胛骨在胸廓表面的滑动, 影响肩关节的外展。d) 产生肩关节活动的肌肉与韧带起止点多在肩胛骨上附着, 肩关节功能的动力结构与之相关。正常的肩关节活动需要正常的肌肉动力, 发挥肌肉的正常动力需要正常的杠杆作用, 如非手术治疗, 骨折非解剖部位畸形愈合, 肌肉收缩作用异常, 不能发挥最佳作用。

笔者赞同贾健[5]提出的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指征:a) 肩峰骨折向下移位超过5 mm, 影响肩峰下活动者;b) 肩胛冈骨折上下移位超过5 mm, 影响冈上、下肌滑动者;c) 肩胛颈骨折嵌插或分离移位超过1 cm、CT片肩盂前后倾角超过40°或上下倾角超过40°者;d) 肩胛体外侧缘骨折移位超过1 cm并关节囊破裂者;e) 合并同侧锁骨或肱骨外科颈骨折, 出现浮肩者;f) 盂缘骨折引起肱骨头脱位者;g) 喙突骨折移位明显, 伴有血管神经受压者;h) 有多处骨折并有上述移位征象的混合者。本组病例中没有喙突及盂缘骨折。

总之, 采用手术治疗移位型肩胛骨骨折能够达到坚强固定及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并可减少黏连发生, 减轻肩部疼痛, 防止肩部畸形等后遗症发生, 缩短了肩关节的制动及外固定时间, 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重建钢板治疗移位型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的10例移位明显的肩胛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所有病例均获12~43个月的随访, 平均22.3个月, 骨折完全愈合。功能恢复按照Hardegger标准评定, 优7例, 良2例, 可1例, 优良率90%。结论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肩胛骨骨折可坚强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 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关键词:肩胛骨,骨折,内固定

参考文献

[1]陈红卫, 赵钢生.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4) :196-198.

[2]储旭东, 孙峥, 骆宇春, 等.多发伤合并肩胛骨骨折的漏诊原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24 (12) :1887.

[3]王劲, 张雪林, 李树祥, 等.三维重建技术对肩胛骨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华骨折杂志, 2003, 23 (10) :615-617.

[4]Ada JR, Miller ME.Scapular fractures, analysis of113cas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1, (269) :174-180.

[5]贾健.肩胛骨骨折的分类及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2) :100-104.

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 篇2

【关键词】锁骨骨折;重建钢板;患肢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09-01

引言:锁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骨折部位,大概占到所有骨折病例的6%。传统的治疗方式无法良好的固定,这会导致患者锁骨愈合不利,或是出现畸形愈合的情况。而钢板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在锁骨骨折处理中。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中术前的准备与术后的患肢恢复都是很重要的,很大程度影响着治疗效果,在护理中要引起注意。对本文选取了某医院锁骨骨折护理案例,来说明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现对32例锁骨骨折患者治疗分析。其中男 22 例,女 10 例,年龄 13 ~ 65岁,平均(37.43±13.67)岁;其中左侧锁骨骨折为 20 例,右侧锁骨骨折为 12 例;25 例患者为锁骨中段新发生的粉碎性骨折,4 例患者为陈旧性骨折,3 例患者為分离移位骨折,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为 1 h ~4d,平均(1.5±0.6)d,入院后所有患者均接受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

2、手术方法

此32例患者皆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位,肩部垫高20CM左右,并对骨折部位及周边进行全麻处理。在骨折处的前端做一切口,将患者锁骨骨膜剥离,并采取必要的止血措施进行止血。之后,彻底清理患者的骨折处,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处理。根据骨折处的情况选择适当长度的重建钢板进行重建,之后选择适当的螺丝钉拧紧固定。

二护理

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锁骨骨折一般都为突发事件,所以在骨折后患者难免会出现害怕、慌乱、畏惧等情绪,再加上骨折后的疼痛更加深了患者的不安与恐惧,这种情绪很不利于患者的手术的进行以及术后恢复,所以在术前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医院的环境、手术的内容、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可能出现的状况、术后的恢复效果与案例等情况,以消除缓和患者的不安全感、紧张感,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术前准备。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血常规检查 、肝功、肾功、凝血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对患者的身体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估与了解,以免手术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准备好病例、X光片、心电图等。另外,要做好备皮和个人卫生清洁工作。

2、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与观察。手术后每隔1小时对患者进行血压、呼吸、心率等进行测量,这种检测一般持续8h。注意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是否变白或变紫,温度是否升高或降低等等。2)体位护理。患者术后去枕睡于硬板床,采取平卧位,绝对禁止患者侧卧位,术后采用三角巾将患者患肢固定于身高,并将患者的肘关节弯曲90°,以减少患者的肢体活动度,从而限制患者的肩关节及付关节的活动度。3)切口护理。术后对患者切口处进行护理,并观察有无渗血情况。如果患者出现渗血的情况,则需要对患者的切口进行敷料的更换,并使用加压止血。4)康复护理。术后早期让患者开始患肢锻炼,首先进行轻微的手指主动屈伸练习。在1d后可缓缓握拳活动手腕等练习。术后4d可嘱咐患者用健肢进行肩关节的被动屈伸训练。术后2周可帮助患者进行患肢肘关节以及肩关节的被动活动。5)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为患者讲解恢复锻炼方法;保持良好心情,不急不躁,不急于求成;不可进行激烈或太大动作,使伤口裂开;出院后如有不适应及时复诊;定期进行检查,以了解恢复情况,1年后若恢复良好,可拆除钢板。

三结果

32 例患者,24 例疗效为优,7 例疗效为良,1 例疗效为可。优良率达到 96.88%。其中疗效为可的患者为老年患者,由于惧怕疼痛而术后未及时进行锻炼而发生粘连,导致肩关节的功能受到影响。

四讨论

锁骨是人体一处重要的骨骼,它可以连接上肢和躯干,也增加了肩关节的稳定,对保证肩胛带和胸廓有效距离具有重要作用。锁骨骨折对患侧肢体影响很大,若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锁骨骨折虽然比较常见,但是其治疗方法却一直比较保守,存在固定不牢固、愈合速度慢等劣势,所以普遍治疗效果不太理想。钢板内固定为锁骨骨折的治疗提供很好的方法。重建钢板可以任意折弯、塑性,这种特性使得其能更好的与锁骨贴合,更有利于患处固定。钢板内固定比传统治疗方式的优势还在于它固定更加牢靠,骨折愈合更快,这使得患者可以更早开始功能恢复锻炼,这为患者的痊愈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避免了废用性肌肉萎缩、肩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另外,重建钢板相对锁骨解剖钢板、钛合金记忆环抱器, 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对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很必要 ,一定要予以关注,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更好的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更加愿意配合治疗,也有利于患者心理的平复,为手术与术后恢复都大有好处。另外,要提醒患者对患肢功能性锻炼的重视,不能因为害怕疼痛而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当然也要告诫患者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恢复方案,循序渐进,已达到最优的恢复效果。

结语: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是有效且相对经济的锁骨骨折的治疗方式,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在整个治疗恢复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为患肢恢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运丽,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35例锁骨骨折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04

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 篇3

关键词: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

笔者自2005年9月-2008年8月对96例跟骨骨折采取切开复位, 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相关资料进行回顾。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 男87例, 女9例;年龄19~58岁, 平均36.5岁。左足55例, 右足36例, 双足5例。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90例, 跳跃伤6例, 本组均为累及关节骨折, 按Sanders分类[2], Ⅱ型39足, Ⅲ型51足, Ⅳ型11足。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腰麻, 麻醉满意后, 患者取健侧卧位 (双足患者分别取侧卧位) , 气囊止血带下手术。采用足跟外侧“L”形切口, 起于外踝尖上4cm, 位于腓骨后缘及跟腱之间, 切口在足跟与外踝中点处弯作圆弧形延伸走行于外踝于足底之间, 到达第5跖骨基底。掀起跟腓韧带, 腓骨肌腱连同腱鞘被一同掀起, 腓肠神经位于皮瓣之内, 牵开皮瓣, 显露距下关节及跟骨骨折处, 以Schanz针或斯氏针打入跟骨结节, 或C形复位钳牵引复位, 撬起外侧壁骨片, 以骨凿将关节面骨折块顶起, 如骨折压缩、骨质缺损明显, 可植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骨, 观察关节面及骨折复位满意后, 根据情况选择“Y”形或“H”形解剖钢板固定。以庆大盐水充分冲洗切口后, 分深筋膜层、皮肤皮下层两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24h嘱患者卧床开始踝关节屈伸活动, 避免下地活动及患足处于下垂位置, 切口予以TDP照射, 2~3周切口拆线, 开始下地活动, 患足避免负重, 4~6周后复查X线片, 令患者部分负重, 10~12周后可完全负重, 对于植骨患者, 部分负重应延长至3个月。半年后复查X线片, 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

2结果

96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3~8月, 平均6月。骨折均解剖复位, 切口愈合不良5例, 经换药, 患足制动, TDP照射等处理痊愈。切口裂开, 钢板外露2例, 经换药处理, 切口肉芽新鲜后予以二期缝合, 痊愈, 平均3月骨折均骨性愈合, 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的足踝临床评分:优良率95%。

3讨论

3.1 手术时间的选择

对于伤后患足肿胀不明显, 软组织条件好者, 为防止肿胀加重, 皮肤发生水泡, 手术尽可能在6~8h内急诊施行。本组43例急诊手术。对于伤后患足肿胀明显, 软组织条件差, 予以脱水、对症处理, 5~7d择期手术, 本组53例择期手术。本组无开放骨折。

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常见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大致包括撬拨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术、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semi-open) 、切开复位内固定 (ORIF) 包括有限内固定 (螺钉+克氏针) 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保守治疗仅限于关节外骨折或有严重内科疾患而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者。撬拨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术、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semi-open) 虽手术创伤小, 但仅适用于舌形骨折、关节塌陷型骨折或骨折移位较小患者。对于骨折复位有限, 正如Calhoun指出:“事实上, 不好的复位还不如不复位”。切开复位内固定 (ORIF) 即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对于移位骨折SandersⅡ型、Ⅲ型骨折暴露充分, 可以直视下复位, 一般均能达到解剖复位, 且固定牢固, 术后不需较长时间制动, 对于早期功能锻炼、肢体功能最大程度恢复非常有利。

3.3 并发症的预防

切口皮缘坏死, 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切口裂开致钢板外露现以成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最常见的并发症, 有研究表明, 影响跟骨术后伤口愈合的因素有: (1) BMI指数, 即体重-体表面积比 (kg/m2) , 它增高则伤口愈合时间延长; (2) 创伤至手术时间, 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伤口问题; (3) 患者吸烟及存在全身疾患等。笔者认为从手术本身及术后处理方面着手, 可有效的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1) 切口设计合理, 避免切口拐角过小; (2) 避免使用电刀, 牵拉皮瓣时注意保护皮缘; (3) 充分游离皮瓣, 避免缝合时张力过大; (4) 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切口缝合前彻底庆大盐水冲洗; (5) 缝合时避免留有死腔, 且皮缘对合工整; (6) 术后瞩患者尽量卧床, 患足适量抬高, 避免过早下地活动, 可给予TDP切口照射; (7) 术后抗菌素的有效使用。本组切口出现问题7例, 均有大量吸烟史, 术后早期下地活动, 后经严格卧床、戒烟、对症处理, 切口均痊愈。本组无感染病例。腓骨肌腱撞击综合征、腓肠神经炎、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及撬拨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术、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所以笔者认为采用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值得推广。但对于手术指征需严格掌握, 对于手术技巧及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参考文献

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10月在本院骨科诊治的胫骨远段骨折患者126例, 受伤原因多为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跌伤及车祸等。入组标准: (1) 胫骨远段骨折均经X线摄片或CT检查确诊; (2) 骨折时间<3周的新鲜骨折, 生命体征平稳; (3) 排除43A3型胫骨骨折、Pilon骨折及GustiloⅢ型开放性胫骨骨折; (4) 该研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入选者对治疗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12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 (LCP) 和对照组 (解剖型钢板) , 每组各63例。治疗组男38例, 女25例, 年龄18~65岁, 平均 (30.5±10.8) 岁, 受伤至手术平均时间 (2.9±1.1) d;按骨折AO分型:A型24例, B型26例, C型13例[5];软组织损伤分型:GustiloⅠ型34例, GustiloⅡ29例。对照组男41例, 女22例, 年龄16~68岁, 平均 (31.2±11.8) 岁, 受伤至手术平均时间 (2.8±1.2) d;按骨折AO分型:A型22例, B型29例, C型12例;软组织损伤分型:GustiloⅠ型35例, GustiloⅡ型2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分型及软组织损伤程度构成等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 基础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 给予必要的复位, 牵引和消肿等综合治疗,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手术的时机。局部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 先行跟骨牵引, 待肿胀消失后再行手术;对开放性骨折患者在彻底清创后尽可能行急诊手术;闭合性骨折患者先给予脱水剂消肿后再行手术。 (2) 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法。患者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选取小腿前内侧或前外侧做切口, 露出胫骨骨折近端, 选用小号骨膜分离器行骨膜下剥离, 尽量减少骨软组织的再次损伤, 骨折部位只剥离内侧骨膜。复位胫骨骨折, 把内置钢板放置于胫骨内或外侧面, 调整钢板位置使之与胫骨远端贴服, 固定钢板, 放置负压引流。 (3) 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法。于胫骨内侧面内踝近端切口, 不切开骨膜, 在C臂透视下牵引复位, 必要时可用克氏针撬拨复位。经皮下隧道逆行插入胫骨内侧板, 术中透视监视复位情况, 确保下肢轴线、旋转、长度恢复正常, 骨折复位满意, 拧入螺钉固定, 后逐层关闭切口, 切口无需放置引流管及外固定装置。对难以复位的骨折采用小切口辅助复位。 (4) 术后康复:术后1~3 d拔出引流管后, 可床上行不负重踝关节功能锻炼, 定期复查X线片, 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3个月复查X线示骨愈合及局部无压痛后可负重锻炼, 术后1.5年后取出内固定物。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 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根据Johner-Wruhs评分法[6], 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分析, 非正态分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2.2 根据Johner-Wruh标准评定1年后两组临床疗效

对照组优良率为66.7%, 观察组为87.3%,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814, P=0.005) 。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

对照组切口坏死及切口裂开者3例, 经清创换药, 骨折愈合, 骨折移位4例, 骨不连2例, 其中1例重新植骨内固定后骨折获愈合, 术后伤口感染2例, 将钢板取出, 清创, 改为外固定支架固定愈合。观察组切口皮缘坏死2例, 经清创换药后愈合, 骨折移位2例, 无骨不连及切口感染者。

3 讨论

胫骨远端骨折占胫骨骨折的32.0%[7], 胫骨远端属较坚强的胫骨骨干的延续部, 该处骨皮质相对较薄, 髓腔变宽其间充填的为松质骨, 硬度不够, 暴力易造成松质骨的压缩, 骨质丢失;另外四周包绕的组织均为结缔组织肌腱而非肌肉组织, 该部位缺乏软组织的有效缓冲。因此, 其以上特有的解剖特征给外科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传统的持续跟骨牵引及石膏外固定的方法对位较差, 易出现再移位、畸形愈合或骨不连接[8];髓内钉固定起不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外固定支架则固定时间长, 易并发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缺陷[9];普通钢板及加压钢板对主要的骨折块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固定, 同时术时广泛的骨膜剥离破坏软组织及骨质血供, 易造成伤口不愈合等[10]。近年来, 不断对过去经验的反思, 对骨折治疗的理念也逐渐更新, 提出了生物学固定指导思想, 对于此类特殊部位的骨折, 通过间接复位技术, 尽量减少对骨折部位血供及骨本身的影响, 其核心宗旨是保护骨的血供, 以期达到生物学固定[11,12,13]。

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中, 男47例, 女11例, 年龄18~62岁, 平均37.5岁。其中高处坠落伤43例, 车祸伤10例, 其他5例, 均为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疾病5例。术前常规摄双侧跟骨侧位、轴位和Broden位X片, 及冠状面CT扫描, 测量相关指标和了解骨折的移位情况。按Sanders[2]分类, Ⅱ型23足, Ⅲ型35足, Ⅳ型7足。受伤至手术时间:3d~2周, 平均7d。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麻醉满意后, 单侧跟骨骨折患者取健侧卧位, 双侧跟骨骨折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驱血后上气囊止血带, 取跟骨外侧"L"形手术入路, 自外踝上3.0cm跟腱与腓骨后缘之间, 下行至足背皮肤与足底相交处, 弧形向前至第5跖骨基底近侧。依次切开皮肤、皮下, 骨膜下锐性剥离, 注意保护好腓骨肌腱鞘和腓肠神经, 从骨膜下翻起皮瓣, 显露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 用3根克氏针从皮瓣下分别钻入腓骨的外踝、距骨颈和骰骨后向上弯曲以扩大显露。翻开跟骨外侧皮质骨, 显露后关节面, 纠正跟骨短缩及跟骨结节内翻, 使跟骨内侧壁复位, 再用骨膜剥离器撬拨顶起塌陷关节面, 以恢复跟骨前、中、后关节面的正常解剖位置及Bohler's角、Gissane's角, 矫正结节块和载距突位置关系, 克氏针暂时固定, 夹手法挤压跟骨内外侧面, 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大部分情况不需要植骨就可以保持后关节面的复位, 少数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粉碎和塌陷严重者, 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或用磷酸钙人工骨植入以支撑关节面。于跟骨外侧应用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及螺钉予以固定, 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 螺钉从不同角度进入。C 型臂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 拔除克氏针, 创面止血, 伤口内冲洗干净, 放置橡皮条引流, 伤口依次缝合, 缝合皮下时要做到严密的缝合并避免缝扎腓肠皮神经, 创口加压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无需外固定, 应用抗生素 7~10 d预防感染, 抬高患肢3d以利于消肿。术后24~ 48 h 内拔除引流条, 14 d 拆线。患足术后24 h开始脚趾被动活动, 48 h开始趾和踝的主动活动, 并逐渐加强。术后12周内禁止负重, 12周复查X 线片见骨折线模糊, 嘱扶拐下地, 患肢部分负重, 直至完全负重。

2 结果

本组58 例65 足手术中均未出现重要神经、血管、肌腱损伤, 术后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2~ 24 个月, 平均16个月。其中3 足切口拐角处皮缘发黑变暗, 经积极换药、红外线照射等处理后, 未发生坏死, 其余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皮缘坏死, 骨折均愈合, 愈合时间6~ 12个月, 平均8.5个月。按Maryland Foot Score 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价, 其中优52足、良8足、可5足, 优良率92.3%。

3 讨论

跟骨为内外弓的共同后臂, 其形态和位置对足弓的形成和负重影响极大。跟腱附着于跟骨后结节, 如结节因骨折而向上移位, 可造成腓肠肌松弛, 使踝关节过度背伸, 从而妨碍足跟及足趾的正常功能。跟骨如骨痂形成增厚可引起痉挛性扁平足, 跟距关节遭破坏亦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 跟骨骨折必须做好早期治疗, 以免发生病废。

3.1 非手术治疗方法及适应症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牵引、加压包扎、弹力绷带包扎、理疗等。非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减轻疼痛, 控制肿胀和早期活动。一般认为如下情况需考虑非手术治疗:①关节外跟骨骨折;② 患有严重心血管和糖尿病等或伴有严重复合伤危及生命的骨折患者;③ 关节重建无必要或无意义者, 如年迈不能行走或已截瘫者;④ 骨折移位2mm 以内的关节内骨折。也有人认为骨骼尚未成熟者关节内骨折可行非手术治疗;而骨骼已成熟者必须手术治疗[3]。

3.2 手术治疗方法及适应症

保守治疗多无法完全恢复足内外弓高度及跟骨Bohler's角, 常有距下关节痛, 跟腱挛缩, 足跟变宽和足跟内翻等因素引起的问题。

3.2.1 手术方法

①钢针撬拨复位:适用于a.后关节面相连于粗隆骨折块上的舌型骨折, 骨折块与载距突分离的Sander Ⅱ C骨折, 少数Sander Ⅱb舌型骨折块。b.骨折线没有跨越或压缩后关节面的Sander Ⅰ a-c骨折。c.跟骨后结节撕脱性骨折。采用撬拨复位可恢复跟骨的Bohler's角, 具有操作简单, 创伤小, 住院时间短, 费用低的优点。②关节融合术:严重的跟骨粉碎性骨折可导致距下和中跗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 尤其是对SanderⅣ型骨折患者, 常须行关节融合术以恢复正常足弓。因为距下、跟骰及距舟关节在运动中为一整体, 仅做距下关节融合疗效欠佳, 建议行三关节融合术, 该方法可降低后期距下关节炎的发生率。 ③外固定支架:粉碎性跟骨骨折难以开放复位内固定, 若保守治疗则效果不佳, 而使用外固定支架的技术则对粉碎性跟骨骨折或复杂的伴有软组织损伤的跟骨骨折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④微创技术:该技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观察距下关节面复位情况, 有无内固定穿透关节面等;辅助进行骨折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取钢板等内固定物时用关节镜对距下关节面进行系统检查和评估, 并对关节内问题进行相应处理;指导进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有限的手术暴露可减少软组织创伤, 使伤口裂开和感染的几率下降。⑤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和内固定材料众多, 主要有如下几种:a.特异型跟骨钢板, “Y”型、“H”型或盘状, 用4~6枚螺丝钉将碎裂骨片固定成一体;b.“U”型或4脚钉直接固定, 或加用2~4枚松质骨螺钉固定较大骨片;c.用1~2根带螺纹的斯氏针纵向固定;d. 张力带。其中钢板是最常见的内固定方式。

3.2.2 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

(1) 关节面不平整, 台阶≥1mm, 如 SandersⅡ、Ⅲ、Ⅳ型骨折; (2) 跟骨长度短缩明显; (3) 跟骨宽度增加≥1cm; (4) 跟骨高度降低超过1.5cm; (5) Bohler's角≤15°; (6) Gissane's角≤90°或≥130°; (7) 跟骰关节骨折块的分离或移位≥1mm; (8) 伴有跟骨周围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 (9) 跟骨外膨明显影响外踝部腓骨长、短肌腱的活动; (10) 跟骨轴位 X线片示内翻畸形成角≥5°, 外翻≥ 10°。3.不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 (1) 跟骨体骨折, 有较严重的压缩、移位、短缩、增宽或后跟轴线异常等; (2) 跟骨体外侧壁的剪切骨折; (3) 跟骨粗隆后上骨折块分离≥1cm; (4) 前突骨折发生疼痛性骨不连; (5) 鸟嘴型骨折 (跟骨结节水平撕脱性骨折, 关节外骨折的一种类型) 。对局部软组织条件差、老年患者和因内科疾病而使行走减少的患者适合保守治疗。由糖尿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肢体感觉减退或丧失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禁忌症。

3.3 手术时机选择

由于跟骨骨折常有明显肿胀, 一般不宜急诊手术。切开复位手术可在病人伤后12~24h内施行, 如肿胀严重手术推迟10~14d, 待肿胀消退到皮肤出现皱纹, 3周后切开复位会比较困难。

目前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仍有分歧, 近些年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也受到临床骨科医生的关注, 治疗效果各家反映不一。我院自2005年以来采用可塑型跟骨钛钢板治疗跟骨骨折, 效果显著。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具有如下优点: (1) 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跟骨骨折复位后的固定。 (2) 固定可靠。不采用外固定, 早期锻炼中未发现骨折块再移位。 (3) 1.5 mm的厚度固定时能紧贴复位的跟骨。 (4) 钛合金材料组织相容性好。 (5) 可根据需要任意地裁剪和三维成形[4]。对本组58 例 (65足) 跟骨关节内骨折, 采用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 其中优52足、良8足、可5足, 优良率为92.3%。无严重并发症, 效果满意,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方法 跟骨关节内骨折58例 (65足) , 采用跟骨外侧可延伸的L形切口入路, 将跟距关节面解剖复位, 恢复Bohler's角和Gissane's角, 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12~24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 优52足、良8足、可5足, 优良率92.3%。结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 固定牢靠, 可更早的功能锻炼, 并发症少, 疗效满意, 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跟骨骨折,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主编.实用骨科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806.

[2]Sanders R, Fortin P, DiPasquale A, 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in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results using aprog-nostic computed tom 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J].ClinOrthop Relat Res, 1993, (290) :87-95.

[3]Ceccarelli F, Faldini C, Piras F, et al.Surgical versusnon-surgicaltreat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 in children:along-term resultscomparative study[J].Foot Ankle Int, 2000, 21:825-832.

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Ⅴ、Ⅵ型)的患者中,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观察组)30例,双侧钢板内固定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9~51岁,平均(34.63±9.72)岁;左侧骨折14例,右侧骨折16例;损伤原因:车祸伤17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砸伤6例;开放性损伤9例,闭合性21例;按Schatzker分型,Ⅴ型16例,Ⅵ型14例;本组病例中有2例为陈旧性骨折,其余为新鲜骨折;合并软组织严重损伤8例,交叉韧带损伤5例,侧副韧带损伤5例,半月板损伤3例;均未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9~53岁,平均(35.87±9.96)岁;左侧骨折17例,右侧骨折13例;损伤原因: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9例,摔伤3例;开放性损伤4例,闭合性26例;按Schatzker分型,Ⅴ型15例,Ⅵ型15例;本组均为新鲜骨折;合并软组织严重损伤9例,交叉韧带损伤4例,侧副韧带损伤3例,半月板损伤4例;均未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1.2 手术方式

根椐骨折的类型、部位、移位程度、骨折块的大小(术前),观察组采用膝关节前外侧“S”形切口,切口从髌骨下缘外侧起,经腓骨小头前上至胫骨结节内缘,采用关节面下的干骺端开窗,在直视下用骨膜剥离器向上撬拨托起关节面,用人工骨填充缺损处。结合手法复位,尽可能恢复关节面平整,以“C”型臂X光线机确认关节面复位良好后,用松质骨螺钉平行关节面进行固定,若粉碎严重,可加用一根松质骨螺钉。然后在骨折的远近端分别钻入两根外固定架针行双边单干支架外固定。注意外固定架的针必须尽量在关节面下1.5 cm的关节囊外,以免置针感染进入关节。术中同时探查半月板、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如若破裂予以修复。对照组采用膝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显露胫骨平台外侧干骺端骨折线,横行切开半月板下筋膜组织,向上翻起半月板,牵引股骨,显露外侧关节面;后内侧切口:沿胫骨内侧缘作纵形切口,切开“鹅足”,显露内后侧干骺端骨折线。应注意两切口间皮桥宽度须至少 >7 cm。予以间接牵张复位,暴露胫骨关节面后,对塌陷关节面以薄骨刀撬起骨折块复位,用人工骨填充缺损处,以防负重后关节面塌陷。以“C”型臂X光线机确认关节面复位良好后,前外侧使用“T”型、“L”型或“GOLF”棒形钢板固定,同时检查修补撕裂的外侧半月板和外侧副韧带;后内侧以有限接触加压钢板作抗滑固定。

观察组随访12~32个月,平均23个月;对照组随访10~29个月,平均19个月。

1.3 术后处理

术后切口常规放置引流,加压包扎1周,以减少积血及伤口肿胀,1周后行持续被动活动学(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膝关节功能锻炼,10周后逐渐负重行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膝关节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Merchant评分标准[2]:优:膝关节可伸直至15°,屈至130°,无疼痛及行走障碍;良:膝关节可伸直至30°,屈至120°,偶有疼痛,轻度行走障碍;可:膝关节可伸直至40°,屈曲至90~119°,活动时疼痛,中度行走障碍;差:膝关节可伸直至40°,屈 <90°,经常疼痛,严重行走障碍。

2.2 结果

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组优于双侧钢板内固定组。两组间比较在膝关节Merchant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P >0.05)。(见表2。典型病例见图1、2)。

图 1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平台陈旧性骨折术前及术后 X 线片

图 2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新鲜骨折术前及术后 X 线片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关节内骨折,尤其是SchatzkerⅤ、Ⅵ型骨折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骨折,属于高能量的损伤,往往伴有韧带、半月板和血管神经的损伤。由于受伤时能量较高,软组织极易出现坏死、感染等并发症[3]。双侧钢板内固定手术采取大切口,术中皮瓣剥离范围较大,势必增加切口并发症。此外,广泛剥离也破坏了骨折端的血液运输,往往导致骨折的延期愈合或不愈合,加之局部皮肤等软组织较薄,不利于伤口缝合及创面覆盖,一旦发生感染即将产生严重后果。本组就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经积极处理后伤口愈合。张志宏等[4]报道胫骨平台骨折钢板治疗19例,3例发生感染,建议尽量避免双侧钢板或钢板加外支架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为了减少对皮肤软组织的干扰,保护骨折部位的生物学环境,所以有限切开、直接或间接复位、生物学固定是目前胫骨平台的治疗方向。

目前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除恢复关节的外形轮廓,轴向对线,稳定性,关节面的平整外,更着重强调对软组织的保护,减少并发症,降低术后感染率,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取得良好的疗效。随着BO观念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从坚强内固定转变到符合生物力学固定[5]的理念已被许多学者所接受,主张有效固定、保护软组织、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也正符合这种观点,这种手术方法具有切口小、骨折端软组织和骨膜剥离少、愈合快、膝关节侧方支持带剥离少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应属于微创治疗范畴,可以替代以往创伤较大的手术方式。JIMENEZ等[6]报告,外固定架与内固定物的结合使用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会有更好的疗效。

在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时,根据情况运用正骨手法对骨断端间施加挤压力、牵引力或者中和力,使骨折复位。本院传承老一辈专家的经验,形成了一套“陈氏正骨十四法”,在骨折复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减少了对软组织的损伤而且复位准确,效果明显。外固定架对骨施力灵活,直接作用于骨折的附近两端,能够在下肢力线方向上对骨折部位施加有效的牵引复位作用,有利于骨折的有效复位和下肢力线的恢复。笔者在术中采用的外固定支架是双侧单边支架,可以保持双侧力量平衡,避免偏心固定。术中采用的松质骨螺钉固定撬起复位后的骨折块,稳定了干骺端骨折块,且对内环境干扰小。松质骨螺钉结合外固定架固定为骨折端提供了较强的固定,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为骨折治疗和愈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外固定架术后可以允许患者早期进行不负重功能锻炼,而且固定后还可以进行必要的再调整,以纠正轴线偏差。外固定架拆除方便,减轻了患者心理、生理和经济负担。外固定架更便于软组织的处理和术后换药、翻身护理等,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外固定支架的其他优点体现在软组织有严重损伤的情况下,如开放伤的处理,清创彻底后,可采用有限内固定,经过撬拨顶推植骨,结合外固定架,多可获得满意结果。通过对本院资料比较,说明外固定支架结合松质骨螺钉或者克氏针内固定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在创伤方面明显优于钢板固定。

外固定支架临床应用需注意的问题:外固定支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术后可能出现针道感染,骨折不愈合及骨髓炎等。所以外固定支架的术后护理就显得比较重要,笔者的经验是需观察针道是否松动,是否有分泌物,若有需及时换药清理,针道周围应敞开,每日用75%酒精点滴针道2次;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另一个常见并发症是钉道松动与骨折移位。钉道松动往往与感染呈正相关,而钉道松动将导致骨折移位。骨折移位后可通过调整外支架或者更改针道再次稳定固定。本组出现的3例针孔不同程度渗液,2例钉松动,经早期抗感染、换药后感染控制,骨折未见明显移位,1例钉道松动后骨折移位,经再次复位调整外固定支架,更换克氏针后移位纠正,直至骨折愈合。

不论是外固定支架还是双侧钢板内固定术后,功能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胫骨平台骨折后由于出血、疼痛及制动,造成膝关节粘连、肌萎缩、纤维化,因此,骨折的毁损程度和手术的精确性对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前导性的作用,而膝关节早期锻炼或CPM锻炼是提高骨折手术疗效优良率的关键。但膝关节功能锻炼的强度应适合骨折愈合的各个阶段,循序渐进,防止产生不良后果。术后1周灵活运用CPM锻炼,不主张早期负重行走,以减少膝内、外翻。

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9~2011年胫骨远端骨折病例21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8~71岁,平均49岁。急诊行CT或X线检查,3例患者移位大于2mm, 12例患者累及关节面,无明显移位。3例骨折累及踝关节面,3例合并其他损伤如腓骨骨折等。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车祸伤8例,摔伤11例,病理性损伤2例。根据AO骨干分型:43A1型5例,43A2型4例,43B型7例,43C型5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无手术禁忌症,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取仰卧位,采用硬膜外麻醉,待麻醉满意后,术区常规消毒铺单,在C型臂X射线机透视下根据骨折性质、骨折错位程度行手术复位,钢板长度合适,牵引复位困难的可用克氏针撬拨技术进行复位。待C型臂X射线机透视复位满意后。于内踝尖处向近端行纵行切口,切口长约6cm。皮下稍作潜行分离后,于皮下插入钢板。对于骨折累及关节面患者处理是需要注意将关节面骨块复位平整,固定钢板。合并有腓骨远端骨折的患者。我们先用1/3管形钢板固定以利于恢复肢体长度及间接复位胫骨骨折。根据骨折愈合标准判定愈合,按照Johner-Wruhs评分法分为优、良、中、差。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d,于48h后拔出引流管,同时指导开始进行关节功能恢复锻炼,患者分别在术后进行定期复查,必要时两周一复查直至临床愈合;于术后2周左右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具体根据骨痂情况,不负重行周;1个月后逐步在辅助双拐情况下部分负重活动。一般于术后3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及X射线摄片结果确定是否可完全负重。

2 结果

一般于术后会出现小腿肿胀等情况,常规在伤口无感染情况下,可自然消退,一般于术后第10天。所有患者均无出现感染、伤口愈合延迟等情况,无2次手术现象。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目前所有患者均自由负重活动,未见明显异常。根据Johner-Wruhs评价标准对所有患者结果进行评分,其中优28例,良6例,中3例,优良率为91.9%。

3 讨论

20世纪70年代起骨折治疗理论的原则强调内固定坚强、解剖复位、无创操作技术、以及早期关节活动,较以前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取得了很大提高。90年代有学者研究提出生物学固定的新概念,强调此部位骨折不适用髓内钉固定[2,3]。为了获得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常需要广泛切开直视下手术操作,导致了骨血流灌注减少,骨折块血运降低和易发感染。由于缺少软组织包裹胫骨远端,常规开放手术切开复位,其固定钢板螺钉可能破坏局部血供,以致局部皮肤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钢板外露等严重后果。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骨折MIPO技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在进行治疗时笔者认为:第一,如果骨折端如存在无法去除的骨膜嵌插或软组织,将有可能导致骨延迟愈合或者不连。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A3型的骨折效果理想。第二,对于复杂性的骨折,单纯采用经皮固定,效果欠佳难免形成旋转或畸形,延长愈合,影响功能恢复。故对于复杂骨折可采用联合复位法。

摘要:目的 探索胫骨远端骨折解剖性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5~2011年我院胫骨远端骨折波及关节面患者37例, 均采取小切口手术入路闭合复位置入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置入后随访行X射线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均超过12个月, 经骨折愈合标准判定, 所有患者均获愈合, 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出现, 无明显并发症。根据Johner-Wruhs评分, 其中优良达到91.9%。结论 胫骨远端骨折解剖性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良好, 具有骨折愈合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 愈合周期较短其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关键词:微创,胫骨远端骨折,关节面,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Panjabi MM, Walter SD, Karuda M, et al.Correlations of 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healing fractures with strength: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osteotomies[J].J Orthop, 1985, 3 (2) :212-218.

[2]Johner R, Wruhs SO.Classification of tibia shaft fractures and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internal fixation[J].Clin Orthop Relat, 1983, 178:7-25.

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作为本次试验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经X线检查, 最终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在16~66岁, 平均 (48.62±6.45) 岁;患者致伤原因:摔伤 (41例) 、利器致伤 (26例) 、高处坠落伤 (21例) 、交通事故伤 (12例) ;闭合性骨折患者83例、开放性骨折患者17例。患者临床表现[2]:腕部肿胀、剧烈疼痛、掌屈活动受限;根据AO骨折分类原则[3]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类:B2型患者25例、B3型患者15例、C1型患者28例、C2型患者19例、C3型患者13例。将患者分为两组, 组间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症状表现、致伤原因等)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均采用牵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术治疗。于手术6周后, 拆除石膏, 然后对患者进行术后功能恢复训练, 主要侧重于腕关节。

研究组:对50例患者行T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行平卧位姿势, 并采取臂丛神经麻醉, 在其患臂位置 (前臂远端掌侧) 采取纵行切口操作。在充分暴露患者骨折端视野的基础上, 对其干骺端、关节面进行复位处理。应用T型钢板, 达到稳定骨折断端的固定效果, 最后采用放置橡皮引流条并缝合伤口处理。该组患者, 手术后1 d开展指间关节活动, 术后2 d行引流条拔出处理、及时更换敷料, 与此同时要对患者的腕关节位置, 进行合理性功能恢复锻炼。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Dienst[5]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 进行综合评估:

优:患者接受治疗后, 总体功能回归至正常水平。其掌屈角度 (<15°) 减少, 握力、健侧基本一致, 基本活动未受到限制活, 并无疼痛情况。

良:患者治疗后, 功能趋近于正常水平。掌屈 (或) 背伸减少15~30°, 握力接近正常, 在行剧烈活动时受到一定限制, 出现偶尔疼痛现象, 功能恢复趋近正常水平, 出现偶尔疼痛情况。

可:患者治疗后, 掌屈 (或) 背伸减少30~50°, 握力减弱, 正常工作受限, 疼痛情况呈现频繁性, 功能呈现减弱局面。

差:患者治疗后, 以上疗效均未实现。

1.4 观察项目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总体疗效以及并发症 (神经损伤、骨折端再次移位、急性骨萎缩、腕管综合征以及肌腱刺激、粘连、断裂等) 情况。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试验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对所有手术患者, 进行了为期6个月~1年半的跟踪随访调查。两组患者骨折效果比较, 见表1。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 研究组患者总体优良率为94%, 对照组为70%。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经术后随访观察发现, 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了并发症情况。见表2。统计学分析,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 对桡骨远端的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以良好的复位为基础。目前, 对桡骨远端的不稳定性骨折, 主要采取T型钢板、克氏针以及外固定支架的固定复位处理。但是, 对于骨折复位后依旧存在骨质明显缺损的患者, 要及时对其开展植骨手术。桡骨远端相对特殊, 处于密质骨、松质骨交界位置。同时, 骨皮质相对薄弱, 加重不稳定粉碎性骨折的发生比例。此类骨折, 会造成多种不良现象 (皮质骨粉碎、松质骨塌陷、桡骨缩短) , 直接累及到患者的关节面以及桡关节周围组织。缺少行之有效的复位处理, 会对患者造成身体上的疼痛以及功能性障碍局面。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采用传统外固定复位, 总体治疗效果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固定效果上的薄弱。章良忠等[4]人研究证实, 对此类骨折患者实施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恢复性活动、减少了患肢功能障碍, 不但总优良率较高以外, 同时也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直接促进骨折患者治疗预后效果。而从该实验研究结果来看, 研究组患者功能恢复优良率优于对照组, 统计学分析, 组间差异明显 (P<0.05) ;而随访调查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高于研究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结语

T型钢板内固定, 已经成为治疗桡骨远端的不稳定性骨折的首选方案, 提高患者预后治疗效果, 降低了二次临床手术所导致的风险及经济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工作加以指导。方法 将该院收治治疗的10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 (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 和对照组 (牵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 , 观察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实施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 成为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分析,外固定

参考文献

[1]莫建强, 杨惠林, 陈康武, 等.钢板内固定术与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 2009, 49 (46) :60-61.

[2]Kurisaki A, Hamazaki TS.Chromatin-related proteins in pluripotent mouseembryonic stem cells are downregulated after removal of leukemia inhibitoryfactor[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0, 335 (3) :667-675.

[3]蔡靖宇, 郭涛, 吴富章, 等.桡骨远端不稳定性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的比较[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2, 9 (2) :55-58.

[4]章良忠, 汪浩, 范越君, 等.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4) :432-434.

上一篇:优化努力下一篇:伦理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