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钢板内固定术

2024-08-08

单侧钢板内固定术(通用10篇)

单侧钢板内固定术 篇1

胫骨骨折是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 包括胫骨平台骨折和胫骨干骨折, 其中胫腓骨干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0%。患者发生胫骨骨折后, 因为胫骨中下段的血供不良, 且胫前软组织较为薄弱, 因此治疗难度较大, 很容易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感染以及骨筋膜间隙综合征。为了寻找较好的治疗胫骨骨折的方法, 本研究对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加压钢板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胫骨骨折患者12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42例, 女18例, 年龄18~66岁, 平均 (28.3±5.7) 岁, 多段骨折7例, 斜形骨折21例, 横行骨折16例, 粉碎性骨折11例, 蝶形骨折1例, 螺旋形骨折4例。观察组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17~66岁, 平均 (30.2±5.3) 岁, 多段骨折4例, 斜形骨折23例, 横行骨折17例, 粉碎性骨折10例, 蝶形骨折3例, 螺旋形骨折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接受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行仰卧位, 接受硬膜外麻醉, 行胫骨手术切开复位, 使用加压钢板进行内固定, 之后使用石膏进行外固定, 手术后14 d患者进行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功能训练, X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时拆除螺钉和钢板。②观察组接受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患者行仰卧位, 接受硬膜外麻醉, 行胫骨手术切开复位, 之后安装并用螺钉锁定合适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 若骨折为不稳定性则采用加压杆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压, 固定好外支架。手术后7 d患者进行膝关节和踝关节功能训练, X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时拆除螺钉和支架。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①优:膝关节肿痛感消失, 步态恢复正常, 总体评分高于92分;②良:膝关节和踝关节轻微肿痛, 步态基本恢复正常, 活动度为正常情况的3/4, 总体评分87~92分;③可:活动时有疼痛感, 仅为正常情况的1/2, 总体评分65~86分;④差:静息状态下表现疼痛, 跛行, 活动度为正常情况下的1/2, 总体评分低于65分。总有效率=优率+良率+可率。

统计学方法:对记录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n (%) ]表示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采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比较: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骨折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讨论

胫骨骨折大多是由重物击打、撞击、车轮碾压等直接暴力作用于小腿外前侧或者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滑倒等间接暴力导致的。直接暴力导致的胫骨骨折的骨折线呈现短斜形和横断形, 间接暴力导致的骨折线呈螺旋形或斜形[1,2]。胫骨是主要的连接股骨下方的承受体重的骨骼, 若胫骨上方1/3处发生骨折则容易引起移位, 压迫腘动脉, 导致小腿下端部位严重缺血坏死;若为中下部1/3处发生骨折, 则会断裂滋养动脉, 引起骨折延迟愈合。因此, 骨折愈合效果是否良好是决定胫骨骨折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3,4]。

加压钢板内固定是传统的治疗方式, 该治疗方案切口长, 骨膜剥离和软组织分离范围广泛, 容易对骨折处的血运造成严重损伤, 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长, 预后差。而且若患者手术后过分依赖于钢板进行活动或者负重行走, 不借助外固定或者外固定的时间过短, 会导致钢板弯曲或者断裂, 造成严重后果。即使患者骨折愈合, 质量也较差, 邻近关节活动容易受到限制。近年来, 单侧多功能支架外固定治疗方案在治疗胫骨骨折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5]。该治疗方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固定牢固, 患者骨折恢复迅速, 且恢复质量良好, 而且通过伸缩旋钮可以较好地控制外固定支架的压力, 综合治疗效果较好[6]。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的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显著短于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 (P<0.05) ;手术愈合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 (P<0.05)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与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相比,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翠梅.不同固定方法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与护理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 (1) :139.

[2]王国利, 张建华, 张旭坤, 等.LCP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过程中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4, 54 (3) :79.

[3]田文, 王富明, 黄俭, 等.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 2013, 53 (31) :53.

[4]张磊, 董启榕, 顾军, 等.锁定加压钢板、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 2012, 52 (38) :82.

[5]胡海军, 章中良, 范天宏, 等.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感染性胫骨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 :165.

[6]马海民, 韩宝忠.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 2012, 41 (15) :1501.

单侧钢板内固定术 篇2

【摘要】目的:研究和观察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时使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双普通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能够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固定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成人;肱骨髁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61-01

肱骨髁间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多是由暴力击打造成,同时还会伴随粉碎性的骨折,因此骨折的情况十分复杂,给治疗也带来了较大的难度[1]。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那么很容易导致患者的关节功能受限,其致残率也较高,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都造成较大的影响[2]。在本次研究中,对成人肱骨髁间骨折采用了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共72例,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在29岁-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10.7)岁。72例患者中有39例为右侧骨折,30例为左侧骨折,3例患者合并有尺神经损伤。骨折均是由于车祸或跌倒造成,67例为闭合伤,5例为开放伤。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3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取平卧位,实施全麻,手术入路为Campbell肘后侧。对尺神经进行充分游离,并进行保护。纵向地劈开肱三头肌,将肱骨踝间的受伤处和关键面充分暴露,有限剥离肱骨内和肱骨外上踝处的软组织,防止异位骨化的发生。将骨折的位置进行固定,在钢板塑性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双普通钢板内固定术,将钢板固定在肱骨的后侧。观察组采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将钢板内侧固定在内上踝的嵴上,外侧固定在肱骨的外后侧。

对于复位困难的患者,应进行植骨。手术完成后的48小时内进行引流。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功能的锻炼,比如屈肘运动。两组患者均在3周后将石膏除去,并增加手肘的伸展练习。

1.3 评价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并由患者匿名填写满意度调查表。通过半年的随访,并结合Cassebaum评分系统对患者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3]。恢复优秀:患者的肘关节活动自如,没有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恢复良好:患者的肘关节活动有阻碍,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恢复差:患者的肘关节无法自由活动。满意度调查表由本院自制,满分为100分,85分及以上为满意,70分-84分為较为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

3 讨论

研究发现,肱骨下端呈扁平状,骨质薄弱,且前倾度为30°,而关节囊前后的骨质为了便于关节的屈伸,也较为薄弱,关节的间隙也较为狭窄,所以在受到暴力撞击时,这些较为薄弱的骨质就容易出现骨折、移位的状况[4]。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研究的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锁定钢板能够起到内固定作用,帮助骨折部位的固定和稳定。而在患者的愈合过程中,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也要尤为注意,比如肘关节挛缩、尺神经病变、异位骨化、愈合畸形等,这主要是因为手术时对软组织进行剥离时造成了损伤,导致骨折的愈合后期,关节的周围出现了骨化或者纤维化的现象。而由于大部分患者在愈合期都会保持患肢的长期不动,因此很容易出现关节的挛缩。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随访中均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但是对照组有6例患者出现了钢板松动或断裂的情况。分析这是因为锁定钢板具有坚强固定、良好复位等特点,能够帮助患者提前进行关节锻炼,这样就能有效减轻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症状。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固定后的牢固性显著地高于了Y型钢板和普通钢板,而且通过增加内固物的方式,将锁定钢板作为了内固定的支架,因此具有不易松动、着角稳定的特点[5]。

综上所述,在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能够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固定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正武,谢跃,赵越等.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40):73-75.

[2] 孟正,李春煜.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10):66-66,67.

[3] 邵旭辉.双侧解剖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12):91-92.

[4] 石荣玉,刘勤,谢士成等.3种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38):83-84.

[5] 郑柏生,王少恒,蔡新新等.Y型钢板和双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13):288-289,293.

单侧钢板内固定术 篇3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复杂性,改良双切口双钢板,单侧钢板内固定,临床疗效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类型, 多数由内外翻暴力所致。随着各种创伤及车祸的增多, 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生人数也逐渐增多, 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由于膝关节是肢体重要的承重关节之一, 且胫骨平台骨折的关节面损伤严重, 内外髁骨维持稳定的难度较大, 因此临床上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具有较高的要求。单侧钢板内固定和改良双切口双钢板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常用方法, 有研究表明, 双切口双钢板能提供持久稳固的固定, 可有效防止骨折出现再移位, 但是关于两种治疗方法的固定疗效仍存在一定的争议[2]。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改良双切口双钢板与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差异,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96例, 男102例, 女94例;年龄为20~68 (40.5±3.7) 岁。其中, 车祸致骨折134例, 跌伤致骨折53例, 其他原因骨折患者9例;左膝骨折患者93例, 右膝骨折患者103例。根据Schatzker分型[3]分为Ⅴ型患者102例, Ⅵ型患者94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将以上1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2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详细检查, 合并有内科疾病的患者分别进行相关科室会诊及治疗, 确定无手术禁忌证。然后行常规跟骨牵引, 进行消肿处理, 待软组织情况基本恢复后进行手术。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手术。沿胫骨内侧缘做后内侧切口, 将内后侧干骺端骨折线暴露, 随后解剖复位, 并恢复内侧柱力线, 用有限接触加压钢板固定。内侧固定后, 再于外侧暴露胫骨外髁, 同时在半月板下方暴露膝关节, 在直视下复位关节面。通过“骨折窗”用薄骨刀撬起塌陷关节面, 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取自体髂骨, 并进行修整, 达到要求后植入关节缺损处。用C型臂X线机确认关节面的恢复情况, 待恢复良好之后, 再胫骨平台外侧进行支撑钢板的固定。手术过程中保留软组织的覆盖, 尽量不触及胫骨结节内侧的皮肤, 血供较差的胫骨遭到损伤。术中所有患者应用抗生素及脱水消肿药物治疗7d。术后24h开始进行肌肉的锻炼, 并逐渐进行患肢的收缩活动。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手术。在膝前外侧与内侧处切一长约8~10cm的双切口, 沿着半月板下缘将关节囊切开, 将关节面暴露, 在C臂机透视下, 先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C臂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 将T型或L型锁定钢板安放内侧平台处, 注意保持锁定钢板对平台的支撑, 随后拧入锁定钉。在切口处放置引流管, 进行负压引流。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 近期指标, 包括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 (2) 临床疗效, 参考Rasumussen胫骨骨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效果进行判定, 总分为100分, 其中85~100分为为优, 70~84分为良, 60~69分为可, 60分以下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指标

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固定治疗的优良率为86.73%高于对照组的83.67%,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关节内骨折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常见原因是高处坠落或车祸等暴力所致, 有时还伴有其他部位的骨折或软组织损伤, 尤其膝关节是机体的关键承重关节, 该处的骨折还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对患者健康及生活治疗造成较严重的影响。由于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多由暴力所致, 大部分患者伴有关节面塌陷及半月板的损伤, 其治疗过程具有较大难度[4]。临床上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做到关节面的解剖复位、进行稳固的内固定、对塌陷关节面进行植骨填充、术后对患肢进行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5]。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 患者局部软组织肿胀增加了手术难度, 因此, 本研究在固定手术治疗前先进行消肿处理, 降低了手术难度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固定方式对术后患者的预后具有不同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的固定方式有改良双切口双钢板与单侧钢板内固定两种。传统固定方式可充分暴露骨折断面, 有利于关节复位及钢板的固定, 但是, 胫前区的血运不丰富、加之骨折创伤和手术操作对软组织的剥离等原因, 极易导致皮瓣感染及骨折的愈合延迟, 因此, 由严重暴力引起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多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固定方式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6]。双切口双钢板固定方式, 其切口及软组织等的并发症较少, 较容易进行解剖和恢复膝关节力线。有人认为能否复位关节面的塌陷及关节面的复位是否稳定是预防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关键, 且自体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的临床疗效满意。双切口双钢板固定方式中采用的手术复位, 其目的是尽可能地恢复关节的解剖结构, 采取植骨方式充填骨折关节面后的骨缺损部位, 可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形态, 增加骨折的稳定性, 促进骨折的愈合。锁定钢板能够对骨折断面提供稳固的职称, 稳定性较好, 螺钉与钢板之间的锁定大大降低了固定失败情况的发生, 这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的功能恢复锻炼, 促进了患者的预后[7]。本研究患者均为Ⅴ、Ⅵ型患者, 关节面粉碎及塌陷程度均较严重, 若仅采用单侧钢板内固定, 在支撑及复位上具有较大难度, 因此, 进行双钢板内固定能达到稳固固定及满意复位的目的。

关于探讨改良双切口双钢板与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面的差异仍具有一定的争议, 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固定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骨折愈合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因此改良双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相对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 改良双切口双钢板与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但改良双切口双钢板在骨折愈合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方面均优于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世芳, 孙健, 周道政.双切口双钢板及锁定钢板内固定修复胫骨平台骨折的稳定性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26) :4179-4184.

[2] Garnavos C.Retropatellar nailing and condylar bolts for complex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lateau:technique, pilot study and rationale[J].Injury, 2014, 45 (7) :1099-1104.

[3] 邢彬, 翁茂盛.锁定钢板与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 (2) :334-336.

[4] 王奉雷, 张旭强, 尚宪平.锁定钢板与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9) :4057-4058.

[5] Xu Y, Li Q, Shen T, et al.An Efficacy analysis of surgical timing and procedures for high-energy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Orthopaedic surgery, 2013, 5 (3) :188-195.

[6] 程继武.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 2014, 20 (9) :34-35.

单侧钢板内固定术 篇4

关键词:锁定钢板;传统钢板;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42-02

股骨是人类全身最长最粗的管状骨,在临床上,股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股骨骨折率约占成人全身骨折的11.88%。近年来,股骨骨折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股骨骨折的危害性极大,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由此可见,对股骨骨折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2]。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的差异。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范围20-76岁,平均年龄为46.6±3.5岁。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患者的入选标准为:患者均为股骨骨折患者;患者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患者无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肝肾功能正常;患者无意识障碍;患者无精神疾病;患者对本次研究之情且自愿参加。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主要通过螺钉和骨骼之间的摩擦力来稳定股骨骨折。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该方法不依靠钢板与骨面的摩擦力固定骨折的骨面,其钉板之间主要通过螺纹固定,钉板之间的成角稳定性形成“内固定架”,使钢板与骨面形成一个整体,这样能达到内固定的稳定性。收术完毕后,定期对两组患者进行X 线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内固定断裂率情况,并分裂内固定断裂原因。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的差异,内固定断裂方式包括钢板断裂及螺钉断裂。

1.4 评价标准

将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的原因分为医源性因素及康复锻炼错误,医源性因素包括:螺钉钢板的选择错误及放置错误、操作错误、钢板使用错误、骨缺损但未植骨等。康复锻炼错误包括:在术后8周内进行负重锻炼;负重锻炼急功近利,为循序渐进。内固定断裂率=(医源性因素例数+康复锻炼错误例数)/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我们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作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比较

由表1可见,对照组患者的情况为:医源性因素1例,为钢板断裂;康复锻炼错误5例,2例为钢板断裂,3例为螺钉断裂;两种因素断裂3例,2例为钢板断裂,1例为螺钉断裂,患者术后的内固定断裂率为25.7%。 观察组患者的情况为:医源性因素1例,为螺钉断裂;康复锻炼错误1例,为钢板断裂;两种因素断裂2例,1例为钢板断裂,1例为螺钉断裂,患者术后的内固定断裂率为11.4%。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患者术后的内固定断裂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股骨骨折在临床中属于常见骨折,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趋近,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股骨骨折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股骨骨折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股骨骨折会引起患侧肢体活动障碍、肢体剧痛、患侧缩短等症状,这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若未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容易使患者留下后遗症[3-4],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此外,长期的治疗还加重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目前,临床上对于股骨骨折在患者常采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能减少术后畸形率、减轻患者的疼痛、能有效的促使解剖复位。临床上常用的骨折内固定术有传统钢板内固定术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传统钢板内固定术主要通过螺钉和骨骼之间的摩擦力来稳定股骨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通过动力加压孔行骨折端与骨折块的加压,实现骨折部位的解剖复位,进而产生强大的内固定作用,对骨膜和骨的血液循环具有保护作用,骨折的康复率较高。

为探讨锁定钢板和传统钢板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断裂率的差异,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传统钢板内固定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发现: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组患者的内固定断裂率为11.4%,较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组患者的25.7%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股骨骨折的内固定断裂率低,畸形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吴大鹏,李小伟,路坦.等.锁定钢板和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2011,40(31):3189-3191.

[2] 赵烽,熊鹰,张仲子.等.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效果及生物力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3):2127-2132.

[3] 李鹏.顺行绞锁髓内针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20115,10(8):63-64.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取出措施 篇5

1一般资料

1997年10月-2008年10月, 钢板螺钉取出困难患者23例, 共63枚困难螺钉, 其中断钉27枚、滑扣螺钉36枚;上肢固定螺钉21枚、下肢固定螺钉42枚;“一字槽”钉17枚、内六角形螺钉46枚。

2螺钉取出困难分类及处理

2.1 断钉处理

(1) 若断钉钉尾裸露部分较长, 用断钉取出器夹住即可取出。 (2) 若断钉钉尾裸露部分较短或未露出骨皮质外, 用小的弧形骨凿少量去除螺钉周围的骨质以增加裸露, 用断钉取出器夹紧旋出。 (3) 若夹紧旋出困难时, 可先用尖嘴老虎钳与螺钉长轴一致夹住裸露的螺钉, 再用平口老虎钳垂直夹住尖嘴老虎钳的钳口, 加大旋转力臂和夹持力, 两人协调用力可奏效[1]。 (4) 用细钻头贴近螺钉上下骨质钻孔, 有时需要钻透对侧的皮质, 再用尖嘴钳夹住钉尾上下摇动使螺钉松动后取出[2]。 (5) 用空心钉将螺钉周围的骨质圆形去除取出断钉, 但该法致骨缺损大, 术中多加小心[3]。 (6) 断钉折断在钉远段1/2处时, 建议放弃取出, 以免得不偿失。

2.2 骨扣螺钉处理

(1) 首先用断钉取出器夹住钉尾裸露螺钉旋出螺钉, 或用老虎钳夹住夹住的裸露钉尾, 取出滑扣螺钉。 (2) 若只有一枚螺钉拧滑, 先将钢板一端撬起, 折断钢板, 用断钉取出方法取出螺钉。 (3) 若有多枚螺钉被拧滑, 可以用口腔科使用的高速度钻, 或打磨器将钢板分段磨断, 取出钢板, 再用断钉取出方法取出螺钉, 也可以将钉帽磨一深陷的“一”字形槽, 用平口改刀旋出螺钉, 或将钉帽磨掉, 取出钢板后再用取断钉的方法取出螺钉。 (4) 将螺丝帽盖的圆边用什锦锉锉成方形, 再用老虎钳夹橡皮条将其旋出, 也可用微型小扳手旋出[4]。本组病例处理医患双方均满意, 随访0.5年无再骨折病例发生。

3讨论

3.1 钉取出困难原因

四肢骨折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最为常见, 当骨折愈合良好取出内固定物时, 部分内固定螺钉可能取出非常困难, 原因如下: (1) 螺钉与器械材质方面的问题。以前部分国产的“一”字槽深度设计不规范, 有些钉尾凹槽设计太浅, 螺丝刀刀口与螺钉钉尾凹槽不合适, 运用不当易造成螺钉的磨损及内六角改刀本身出现打滑的情况。 (2) 医师的操作原因:医师置入内固定物时不规范的操作技术、不恰当的钻头钻孔和不用丝攻预先攻丝, 直接强力拧入螺钉, 特别是在皮质骨螺钉拧入时可导致螺钉钉尾凹槽磨损甚至螺钉本身的变形, 还有不恰当地放置加压钉, 位置太贴近钢板再强力拧入造成螺钉钉尾变形, 均导致日后取出困难。 (3) 患者原因:由于内固定物置入体内后会承受压力, 大部分内固定物应在骨科术后1~2年取出, 体力劳动者或内固定术后时间过长, 有的甚至10年以上, 螺钉承受应力明显增加, 在取出时困难加大。由于有些医师没有预计到手术的难度, 也没有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在手术遇到难以旋动的螺钉时采用蛮力导致螺钉拧滑或折断, 出现更大困难。

3.2 做好取出困难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重视手术可能存在的难度, 螺丝刀的不配套, 钻头和断钉取出器的不锐利都可能带来很大的麻烦。手术时首先充分显露钢板和全部螺钉, 去除包裹的外骨痂和螺钉钉尾凹槽内嵌入的组织选用配套的螺丝刀沿螺钉长轴方向嵌套稳妥后, 均匀用力逆时针旋转, 保持螺丝刀的稳定, 避免螺丝刀摇摆是防止拧滑和顺利取出螺钉的关键。但是由于前臂的旋转轴与握持的螺丝刀长轴不一致, 存在一定的交角, 所以大力旋出螺钉时不可避免的出现螺丝刀的摇摆, 造成螺钉钉尾受力不均, 容易使螺钉滑扣导致取出困难[5]。笔者认为使用口腔科的高速磨钻或打磨器对滑扣的螺钉取出很有帮助。用金刚石圆盘打磨钻头将钉帽磨一“一”字形凹陷, 用平口改刀旋出螺钉。或者将钉帽磨掉取出钢板, 再用取断钉的方法取出螺钉。

参考文献

[1]王书军, 黄淦堂, 彭旭光, 等.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取出困难及对策[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8) :52-53.

[2]孙继革.电钻环绕扩孔断钉取出术[J].河南医药信息, 1999, 7 (8) :5.

[3]吴正廉, 宋英, 李亚先, 等.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分析及对策[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1) :55-56.

[4]邹敏.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取出困难的处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8, 25 (2) :80-81.

单侧钢板内固定术 篇6

关键词:指骨骨折,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指骨骨折可发生在近节、中节或末节,可单发或多发,多见于成人。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手指伸屈功能受限。有明显移位时,近节、中节指骨骨折可有成角畸形,末节指骨基底部背侧撕脱骨折有锤状指畸形,手指不能主动伸直。同时可扪及骨摩擦音,有异常活动[1]。本文中应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指骨骨折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09年5月收治入院的32例指骨骨折患者设为实验组,另外随机选择2004~2007年我院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患者32例设为对照组。64例患者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最小17,最大62岁,平均(37.3±2.2)岁;左手38指,右手70指。实验组56指,对照组52指,为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即闭合性骨折伤后2~3 d手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受伤原因、受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实验组

常规术前准备,臂丛麻醉,采用仰卧位。手指背侧取正中或弧形切口,沿腱周膜向两侧游离,显露伸肌腱,近节于伸肌腱正中纵形劈开,显露骨折端后,在助手对抗牵引下,术者用骨膜剥离器撬开骨折端进行复位。解剖复位后在指骨背侧微型钢板固定,4-0无创肌腱缝合线修复伸肌腱,中节于伸肌腱一侧显露骨折断端,保护三角韧带组织,微型钢板固定于背外侧,关闭切口。术后抬高患肢,术后24 h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指主被动屈伸锻炼,3 d后疼痛减轻,再加大锻炼强度。

1.2.2 对照组

术前准备如前,按髓内针逆行穿针法,用电钻将克氏针钻入骨髓腔,进行固定,用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2~3周后除去外固定,主动进行功能锻炼。术后4~6周,取出克氏针。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时间最短2周,最长10个月,进行掌指及指间关节功能、并发症等评价,见表1~3。由表1可知,两组经治疗后指关节伸直受限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知,两组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出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指骨骨折在手部最为常见,多为开放性骨折,且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可于手指的任何部位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指骨骨折由于部位不同,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肌腱的牵拉作用产生不同方向的移位,如近节指骨中段骨折,受骨间肌和蚓状肌的牵拉,而致向掌侧成角;中节指骨在指浅屈肌腱止点远侧骨折,由于其牵拉亦产生向掌侧成角;如在指浅屈肌腱止点近端骨折,则受伸肌腱牵拉造成向背侧成角[2]。近节指骨基底部关节内骨折可分为副韧带撕裂、压缩骨折及纵形劈裂骨折三类[3]。远节指骨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常无明显移位,而远节指骨基底部背侧的撕脱骨折,通常形成锤状指畸形,严重影响手指的功能。指骨骨折的治疗既要达到准确的复位又要达到牢固的固定,还要尽可能早地进行功能锻炼,以恢复手指灵活的活动功能。对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复位后位置不佳者,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4]。其固定的方法很多按具体情况而定,以往笔者常用的方法仍为克氏针固定,但是临床应用时发现克氏针的一些缺点:(1)骨折块间间隙过大;(2)克氏针从一侧逆行穿过去以后,未打到对侧骨块,克氏针未能固定骨折;(3)骨折复位、固定不满意,仍然有成角旋转移位、偏斜等,多为一根针固定造成的后果;(4)克氏针固定范围过大,如穿过正常关节,造成肌腱、韧带损伤等。

微型钢板具有材料比较坚固、生物相容性好、固定牢固可靠、骨折可达解剖复位、有加压作用,另外它最好的一个特点是可以早活动。本组中实验组患者32例56指,远指间关节受限4例,近指间关节受限1例,总发生率为8.93%。钢板治疗效果非常显著[5,6]。但是钢板也有它应用不利的地方,一是手术时需要广泛剥离,另外需要第二次手术取出,还有出现手指旋转、分离畸形、钢板断裂等现象,临床操作者应加以注意预防和改进。总之,钢板不但材料上更好、生物相容性好、更坚固外[7],另外它更薄、更小,所以在近节指骨、中节指骨都可以应用,是现今临床上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的首选之一。

参考文献

[1]潘达德,顾玉东,侍德.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2004,16(3):130-135.

[2]傅中国,姜保国,张殿英.手掌指骨骨折AO微型钛金属板内固定临床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2):103-105.

[3]张铁良,于建华.跟骨关节内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2):117-120.

[4]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39-1140.

[5]庄鹏.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11例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7):21-22.

[6]刘永成,孙文喜,李德仁.闭合钢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折[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156.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篇7

关键词:重建钢板,内固定,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治疗方法有多种[1]。锁骨骨折的治疗原则以最大程度恢复其解剖形态为主,同时亦应兼顾局部的美学要求。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加外固定,但对有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单纯手法复位很难达到骨折良好的复位,而外固定亦不能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仅能达到解除骨断端过度的异常活动,维持骨折端在一定的畸形位置愈合,骨折愈合后局部可遗留明显畸形。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技术和器材的发展,对该类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已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推崇。自2004年1月份以来我院采用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18~67岁,平均35岁。其中左侧骨折16例,右侧骨折24例;车祸伤33例,坠落伤5例,砸伤2例。粉碎性骨折30例,斜形骨折7例,横形骨折3例,均系闭合性骨折。伤后均在8天内手术。

2手术方法臂丛麻醉或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肩部垫沙袋,常规消毒及铺巾。以骨折处为中心,沿锁骨方向取长约6~8cm的切口,逐层显露骨折断端,将骨折复位,钢板预弯塑形,服贴放置于锁骨上缘,以便达到解剖复位及牢靠固定,其中辅以粗丝线或细钢丝内捆扎固定6例。重建钢板最好放在锁骨的上方,如果将钢板置于前侧,需要剥离的范围较广,但是可以用较长的螺丝钉固定[2],必要时可以采用,特别是存在额状面劈裂骨折。骨折复位固定均满意,活动患侧上肢均无阻挡感。术后第2天即行患肩功能锻炼。

二、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无锁骨下神经、动静脉和胸膜损伤。随访4~30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切口无感染,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及畸形愈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骨折全部愈合,肩关节功能锻炼恢复良好。

三、讨论

锁骨骨折的治疗对胸锁关节和肩关节功能的预后有特殊的意义,闭合治疗移位和粉碎的骨折有较高的延迟愈合率和不愈合率,不仅影响美观,而且锁骨的承载能力下降,可诱发胸锁和肩锁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故主张锁骨骨折要达到解剖复位和固定良好。锁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与传统手法复位外固定及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相比,利用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具有如下优点:

1重建钢板固定锁骨塑形好,可根据锁骨骨折部位的形状,给予塑形贴附锁骨固定,固定牢靠,符合“AO”内固定要求,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克氏针固定虽然操作简单,损伤小,但不能对抗骨折端旋转移位,易松动,滑脱,造成骨折固定失效,影响骨折正常愈合。传统手法复位加“8”字绷带、双圈及锁骨固定带等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难以达到解剖复位,易致畸形愈合,影响外观,固定松紧不易把握。

2术中骨折可达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少,有效避免术后畸形愈合,减少术后骨不连的发生。可以避免克氏针滑移、脱出甚至进入胸腔损伤肺叶,造成严重后果[3],同时可以避免针尾刺破皮肤或外露皮肤,增加感染机会。传统手法复位存在复位后固定不稳定,长期固定患者不舒适,且亦因石膏绷带过紧引起局部皮肤或神经、血管受压,处理不当可产生压迫性皮肤坏死或造成肢体循环障碍等问题。

3术后患者可进行早期肩关节功能锻炼,对防止发生肩部畸形及关节僵硬有积极效果。克氏针经肩锁关节固定,限制了肩锁关节的微动,引起肩锁关节的僵硬和疼痛,后期易发生创伤性肩锁关节炎。利用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利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可早期参加社会活动,受到患者的欢迎。

总之,利用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较传统手法复位外固定及克氏针治疗有明显优越性,临床可行性佳。但是对锁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治疗前详细说明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征得患者的理解及同意。不论采取何种方法治疗,术中注意仔细操作,术后应加强门诊随访,复查X光片和指导患者功能锻炼,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97-401.

[2]荣国威、翟桂华、刘沂等:《骨科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01.

单侧钢板内固定术 篇8

关键词:胫骨骨折,经皮微创,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效果

胫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创伤, 属于高能量损伤, 通常由压砸、冲撞、打击致伤等直接暴力导致, 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等[1]。患者胫骨骨折后, 极易造成血供不足, 发生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情况, 引起关节功能障碍, 病情严重时甚至会残疾, 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 以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往临床治疗胫骨骨折的常用方法是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但临床效果欠佳, 需采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 恢复关节功能, 改善预后, 如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本文选取68例胫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 分析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月入院治疗的68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45例, 女23例, 年龄18~79岁, 骨折至手术时间2~18d, 致伤原因主要有交通事故、跌伤扭伤、重物砸伤。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胫骨骨折临床诊断标准, 且经临床表现、X线检查确诊, 无手术麻醉禁忌。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 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研究, 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方面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具体为:术前, 行X光片确定所需钢板长度和固定位置。手术时, 患者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并适当抬高患肢, 常规消毒、铺巾, 沿骨干方向剥离骨膜, 并逐层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口, 充分显露骨折端后,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骨折, 骨折复位满意后, 在不损伤骨膜的前提下, 经膝关节软骨下骨插入钢板, 骨折两端需各用3枚锁定钉固定钢板, 用锁定钉时必须用特殊套筒, 以利于严格控制螺钉方向。固定好后冲洗伤口, 闭合手术切口, 并无菌敷料包扎。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具体为:患者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在骨折部位做切口并向上下延长, 充分显露胫骨骨折两端, 尽可能解剖复位胫骨骨折, 复位成功后, 在保持牵引的情况下, 采用长度适宜的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 固定好后冲洗伤口, 闭合手术切口, 并无菌敷料包扎。术后1d内,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定期进行X线片复查, 术后均随访1~1.5年。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行走时间、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作为临床效果评定依据。以完全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表示患者骨折愈合评定标准, 完全愈合:术后4个月内, 患者恢复良好, 患肢无畸形, 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完全愈合, 骨折线完全消失且出现骨痂, 患肢负重步态正常;延迟愈合:术后4个月, 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端愈合但尚存骨折线, 且术后4~8个月内患肢有疼痛感, 难以负重正常行走;不愈合:术后4个月, 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间隙增大、骨折端硬化, 且术后8个月后骨折未愈合, 患肢明显疼痛、畸形, 无法负重正常行走。愈合=完全愈合+延迟愈合。参照Merchant标准评定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以优、良、可、差表示, 优:总分≥80分;良:总分70~79分;可:总分60~69分;差:总分<60分[2]。优良=优+良。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x2检验,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率对比

两组胫骨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4个月, 研究组骨折愈合34例, 愈合率为100.00%, 完全愈合31例 (91.18%) , 延迟愈合3例 (8.82%) ;对照组骨折愈合30例, 愈合率为88.24%, 完全愈合22例 (64.71%) , 延迟愈合8例 (23.53%) , 不愈合4例 (11.76%) 。两组骨折愈合率对比,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4.2500, P=0.039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经相应治疗后,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行走时间对比, 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两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06%;对照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6.47%。两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6.2750, P=0.01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随访1~1.5年期间, 研究组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对照组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发生率为14.71%, 其中感染2例 (5.88%) , 骨不连2例 (5.88%) , 畸形1例 (2.94%) , 经对症治疗后, 并发症完全治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5.3968, P=0.020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由高能量严重暴力导致的骨科创伤, 由于胫骨软组织被覆少, 所以骨折后软组织严重损伤, 血运情况较差, 通常造成患者顺应性差, 需较长时间恢复骨折部位, 若治疗不当或被碰撞, 极易发生二次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不良情况[4]。胫骨是紧贴于膝骨长骨, 位于小腿内侧, 是小腿骨中的主要承重骨, 在解剖上, 胫前外侧软组织属于相对缺血区, 且附着较多肌腿韧带, 胫骨发生骨折后, 治疗非常的棘手, 若不及时采用有效方法治疗, 会引起关节功能障碍或残疾[5]。在胫骨骨折治疗中, 以往采用的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骨折, 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骨膜剥离广泛、关节功能恢复差、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陷, 需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是一种微创治疗, 手术时通过小切口充分显露骨折断端, 使得暴露在外的创口变小, 降低了细菌感染率, 而且手术操作医生可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骨折[6]。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对比,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操作简单, 手术损伤小,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并发症发生率低, 易于被胫骨骨折患者接受。

恢复关节功能, 效果优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是治疗胫骨骨折的理想方法。缩短手术、骨痂形成、骨折愈合、恢复行走等的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降低术后并发症, 效果优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是治疗胫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耀辉.胫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9) :116.

[2]张洪, 叶茶花, 于虎, 等.不同固定方法治疗96例胫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 2012, 25 (3) :198-201.

[3]李国兴.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胫骨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 :98-99.

[4]金浩, 丁星刚, 把其兵, 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折73例回顾性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11) :1047-1049.

[5]王庆刚, 祁洪近, 孙月柏, 等.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36) :137.

单侧钢板内固定术 篇9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84-02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频发,其引起的四肢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1-2],如何选择有效的固定治疗方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骨外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男55例,女25例,年龄21~55岁,平均(37.6±15.4)岁;按骨折部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5例,桡骨两段粉碎性骨折16例,肱骨干粉碎性骨折14例,股骨上段开放性骨折15例,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10例,胫骨平台骨折5例,胫骨上段骨折3例,胫骨下端骨折2例;病程1.2~15 h。

80例四肢骨折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根据内固定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解剖钢板固定组30例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X线检查,如为新鲜骨折,肢体肿胀较为严重,予抬高患肢、牵引固定,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消肿之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术前骨折处给予牵引固定,防止继发软组织损伤。解剖钢板固定组:对骨折块进行复位后,通过解剖钢板固定。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首先对骨折块进行准确的复位,用克式针进行临时固定,根据骨折临床特点选择合适形状和长度的锁定加压钢板进行固定,在骨表面放置锁定加压钢板,通过X线调整钢板的位置,在远近两段各放置1枚加压螺钉,保持骨折复位完整状态,通过X线C型臂观察,放置完成后,在钢板远近两端各放置2~4枚单皮质锁定螺钉,如为老年患者、骨质较为疏松可以用双皮质锁定螺钉进行定位。术后给予常规的止痛剂,应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抗感染治疗,局部软组织有渗血者及时更换敷料,保证伤口干燥无菌。术后第2天在床上进行简单的功能锻炼,主要是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优良:骨折部位无异常活动,X线显示骨折线愈合,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术后功能恢复,解除外固定后上肢可以平举1 kg重物持续1 min,下肢不扶拐可连续步行3 min,并不少于30步。差:上述指标均为达到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建立数据库,通过x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解剖钢板固定组(x2=22.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传统的解剖钢板依靠骨面和钢板之间摩擦力作用将骨折端固定,容易造成骨缺血、坏死,并且需要剥离骨膜和周围软组织,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锁定加压钢板的锁定孔的内螺纹和锁定螺钉尾端的螺纹完全吻合,使钢板和锁定螺钉拧紧后形成一个整体,锁定螺钉和钢板可以对骨折块,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块整体进行牢固的加压[3-4]。同时锁定加压钢板、螺钉及骨可以形成一种内支架式的固定机制,比传统钢板具有更强的抗弯曲、抗扭转能力,稳定性较强,不需要对接骨板进行预先折弯,其对于骨外膜的损伤更小,螺丝钉的松动发生率更少[5-6]。

另外还应注意锁定加压钢板要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进行轻微的塑形,为了提供合适有效的固定,减少钢板对于软组织的干扰,在骨干部近端用1枚常规双皮质螺钉,将钢板和骨干进行初始性的贴服,然后再用锁定加压螺钉将骨骺部的骨折块进行固定,保证骨干块骨折块用3枚标准螺钉进行固定,骨折两端的主骨折块通过3枚锁定加压螺钉进行固定[7-8]。

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四肢骨折患者,采用解剖钢板固定组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表明,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解剖钢板固定组,提示锁定加压钢板角度设计合理,固定更加牢固,预后功能更明显。综上所述,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患者,固定效果明显,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患者预后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家正,胡文雄,张恒林,等.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848-3849.

[2] 吉赵勇.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5):63-66.

[3] 曾峰.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3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221):131.

[4] 杨卫华,秦顺利.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5):975-979.

[5] 施进兴,林其仁,姚学东.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124.

[6] 秦春明,王梅香.锁定加压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54-55.

[7] 杨辉,蔡维山.中药配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1,11(3):50-51.

[8] 单旭彬.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0):753-754.

单侧钢板内固定术 篇10

1 动力加压钢板对固定段骨干血供的影响

正常皮质骨微血管主要由较多纵向排列与少量横向连接的小血管构成, 这些小血管管径较细, 相互间吻合成网, 在全层皮质中分布均匀。其中骨皮质内2/3由髓内滋养血管供应, 皮质外1/3的血供由骨膜血管供应。正常情况下, 髓内和骨膜血管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 血液从髓腔向皮质呈离散式流动。当一方血供受损后, 血液可以双向流动起到代偿作用[1]。动力加压钢板对固定段血供的影响表现在对骨膜血管和髓内滋养血管都产生损伤。 (1) 安放接骨板需要剥离软组织和骨膜, 挫断了骨膜小动脉, 使骨子的外源性血供遭到损伤。有研究表明, 当骨膜实验性切除后, 由于骨皮质1/3血供受损, 影响膜性骨再生, 可导致骨折后骨不连。而且骨折愈合的质量与其周围的软组织床的血供状况密切相关。Rhinelander等认为骨表面的软组织是骨折端血供的主要来源。 (2) 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需要在骨皮质上钻孔, 并攻入螺钉来把持, 机械产热对髓腔和皮质内小血管造成损伤。既往对骨干钻孔造成的血供损害认识不足, 最近Field应用微血管灌注、硫酸钡放射造影及组织学切片等方法观察了钻孔对完整的羊胫骨骨皮质血供的影响, 发现在骨孔的周围存在明显的缺血区, 钻孔部位髓内滋养动脉中段组织学显示皮质内毛细血管广泛栓塞, 从而证实了螺钉固定动力加压钢板时的钻孔本身和钻孔摩擦产热, 是造成骨皮质去血管化的重要因素。 (3) 动力加压钢板在多枚螺钉的把持下, 对板下皮质骨形成紧密压迫, 阻断了髓腔血流的离散式流动。从血流动力学的多角度分析, 板材类内固定对板下皮质骨的微循环的回流阻碍是造成血供损伤的关键所在。而且动物实验也证明, 动力加压钢板的板下皮质骨内, 许多区域存在着无血管区, 去除内固定后, 这些无血管区由髓内侧的血管向其再血管化而得以改善。更严重的是, 为了达到坚强固定的目的, 钢板应有足够的长度和合适的宽度, 每端螺钉固定数目不应<3枚。而且螺钉均应攻入双侧皮质才能达到坚强固定的目的, 结果进一步对髓内和皮质内血管造成严重损伤, 术后皮质骨内的再血管化过程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从以上3方面可以看出动力加压钢板对骨折段血供的影响, 破坏了骨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血供环境, 不利于骨的再生与修复。

2 动力加压钢板对固定段骨的生物力学环境的影响

骨折愈合的速度与质量与所处的力学环境密切相关。在动力钢板加压钢板内固定下, 固定段骨干的应力环境发生如下变化: (1) 动力加压钢板虽然能在初始阶段于骨折断间产生加压效应, 但其产生的压力是一过性、静态和被动的。随着骨折端皮质发生坏死吸收, 压应力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由于动力加压钢板的材质特性多为不锈钢, 刚强有余而弹性不足, 其坚强刚性带来的是应力遮挡效应, 使固定段缺乏持续的动态的应力刺激而变成废用段, 发生骨量和骨结构的紊乱, 影响骨折端骨的重建, 表现为骨的力学性能随固定时间延长反而不再改善。临床实践证明, 骨质疏松的程度与固定物的刚度和固定时间成正相关, 只要不去除内固定, 骨质疏松就始终存在, 表现为放射片的骨量丢失和结构紊乱。但是, 过早去除内固定, 骨折端又面临着骨不连和畸形愈合的危险。在骨折愈合过程中, 骨组织必须经过基质的钙化, 才能完成骨的连接, 新生骨组织的机械强度与骨基质的钙化程度密切相关, 骨的无机盐含量愈高, 其内在强度愈大, 骨的钙化状况与骨的力学性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因此骨折愈合矿化程度是客观评价内固定物对骨折愈合影响的重要标准。有研究证实, 在骨折愈合的早期, 纵向压应力能驱使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化成骨, 有利于骨愈合。在愈合的中后期, 压应力还能加快成骨细胞的分化, 导致更多的类骨质沉淀并使骨矿物化。显然, 合适的应力载荷可以起到诱导分化, 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即适当的应力刺激有助于骨折愈合, 愈合前期, 骨折间隙内的纵向载荷产生的压应力可以驱动软骨基质的矿化, 间充质细胞向成软骨和成骨细胞方向发展分化, 并刺激成骨细胞的功能活性和分泌活动。在愈合后期, 纵向压应力载荷还有助于促进编织骨向板层骨的改建。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下初期由于压应力很大, 造成骨断端的骨-骨界面发生反应性骨吸收, 造成骨萎缩, 因此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下初始压应力是一过性“病态的”[2]。接着出现的是由于其刚性而造成的应力遮挡, 使骨断端的骨-骨界面缺乏纵向的持续的动态的压应力, 组织分化的力学诱导降低而导致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其造成的静止的低应变状态很可能是导致漫长的软骨痂期和骨化滞后的重要原因。 (2) 动力加压钢板与骨之间是一种二维的平面固定体系, 随着骨折断端的骨皮质的坏死吸收, 其坚强内固定作用丧失, 容易发生内固定的松动和脱落, 使骨断端产生剪切力, 不利于骨折部的矿化和力学性能的恢复[3]。有研究证实, 剪切应力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为纤维组织, 并破坏新生的毛细血管和骨痂, 对骨折愈合不利。

总之, 动力加压钢板由于其材质特性几何构型和其固定骨的方式, 使得术后易发生骨不连、延迟愈合以及去固定后再骨折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益民, 李汗秀, 王文刚, 等, 软组织床血供对胫骨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7, 15 (4) :301.

[2]冯怀浩.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5) :468.

上一篇:治理策略下一篇:独立学院运动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