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2024-12-04

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精选8篇)

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篇1

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治疗骨折的最新技术, 核心是尽量减少对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以及骨本身的影响, 符合生物学固定 (BO) 原则[1]。随着微创技术和各种新型骨折内固定器材在骨科手术中的广泛应用, 手术方式及方法得到不断改进, 同时亦给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2008—2009年实施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54例, 通过手术前的精心准备, 术中全面、细致的护理及良好配合,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5月—2009年5月, 实施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54例, 男32例, 女22例, 年龄17~69岁。按受伤部位分:胫腓骨干骨折28例, 肱骨骨折18例, 锁骨骨折8例。按受伤原因分:车祸伤32例, 机械伤14例, 运动伤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h~7d, 平均2.5d。麻醉方法:下肢骨折病人均采用硬脊膜外连续阻滞麻醉或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上肢骨折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锁骨骨折采用颈丛阻滞麻醉或全麻。

1.2 治疗结果

54例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均配合良好, 术后效果满意。随访3~10月, 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

2 护理要求

(1) 心理护理。有研究显示, 创伤骨折后, 85.8%的患者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2]。由于疼痛严重, 活动受限, 再加上担心手术不能成功而产生焦虑、苦闷不安等心理。因此我们一般于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访视, 认真采集各种资料, 了解病情及患者的全身情况, 并行术前检查等。针对不同原因向患者及家属做耐心的解释工作, 讲解手术的目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介绍参加手术人员的资历、技术优势及成功实例等, 必要时提供一些照片和资料以取得患者信任。同时告知术中手术医生操作时可能听到使用电刀、电钻、骨锤时发出的声音, 这是术中操作的正常声音, 不必害怕紧张;进入手术室后热情向病人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器械仪器、麻醉医生、护士、麻醉方法及基本操作程序等, 向病人提前描述即将经历的感觉性刺激等, 以消除其紧张情绪, 增强安全感, 在心理上做好接受手术的准备, 从而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术后随访病人, 指导患者进行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在观察其病情恢复的同时, 找出反馈意见, 以改进我们的工作。

(2) 手术间准备。选择较大层流手术间进行手术, 手术间定期作空气细菌培养, 在监测指标达到规定标准的情况下再安排手术。手术间内设有C型臂X线机、麻醉机、各种监护仪。术前检查各仪器设备部件是否完好, 药品是否齐全。骨科手术无菌要求严, 我们每日提前1小时开启层流净化手术间, 术前半小时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无影灯、物表、地面, 接台手术加用三氧机进行空气消毒。室温调至22~25℃, 相对湿度保持为55%~65%。减少室内工作人员的流动, 保持手术室空气良好的洁净度。

(3) 器械物品准备。除准备常规手术器械、骨科基本器械外, 另准备1套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相配套的专用器械, 以及各型号锁定钢板、螺钉、电钻、钻头、高频电刀、负压吸引装备、电动气压止血带、牵引床等。术前认真调试所需的各种仪器, 熟练掌握操作方法, 并反复核对器械及螺钉, 防止因配套器械缺少而耽误手术时间,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4) 病人准备。手术时间选择在机体对手术创伤有耐受力时, 术前注意休息, 加强营养, 纠正贫血、水、电解质紊乱。常规进行皮肤准备, 术前半小时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 防止术后伤口感染。

(5) 巡回护士配合。病人入手术室后严格核查手术部位。采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 手术全程持续多功能监护, 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麻醉。麻醉实施完毕, 协助体位安置, 患者取仰卧位, 保持床单平整, 防止皮肤压伤。行留置导尿, 尿袋固定于适当处, 防止尿管被压, 骨隆突处垫软垫, 防止形成压疮。健侧上肢测血压, 用布单包好自然固定于身体一侧, 静脉输液肢体置于搁手架上, 并妥善固定。电刀负极板粘贴于大腿肌肉丰满的地方, 注意防止患者身体和手术床、牵引床金属部件接触, 以免造成电灼伤。使用气压止血带的患者要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防止并发症。协助器械护士安装好电钻, 蓄电池在装入电钻前应充足电源。因手术过程中多次使用C臂机定位, 因此熟练掌握C臂机的操作程序和保养知识是手术配合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注意电刀和吸引器位置安放妥当, 不影响C臂机定位及操作。协助调整C臂机投射位置, 做好患者眼睛、皮肤、阴囊等部位的放射防护。依据手术需要随时调节灯光及电凝输出功率, 保证充足的照明及吸引器通畅。植入物在打开包装之前, 一定要认真检查灭菌有效期, 锁定钢板及螺钉尺寸型号, 确定准确无误。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和手术进程, 严格执行并监督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 控制参观人员。保持输液通畅, 准确执行医嘱。关闭切口前与器械护士共同清点器械、敷料。手术结束移开C臂机, 认真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 做好内植物信息粘贴及登记, 携带好随身物品, 护送患者回病房, 做好交接班工作。整理手术用物, 将各种仪器归位, 做好仪器使用登记及保养。

(6) 手术步骤及洗手护士配合。传统的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手术一般采用较大的切口来暴露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 虽然手术视野好, 骨折复位充分, 但由于需广泛剥离软组织和骨膜, 对骨折处血运供应破坏较大, 容易导致伤口感染、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 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发生率较高, 严重的可能引起骨髓炎[3]。我院对本组病例均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麻醉满意后, 调整手术床对骨折部位牵引复位, 调整C型臂X线机位置先行手术部位定位。洗手护士提前30min洗手, 检查所需用物, 清点器械及敷料目。本手术过程所用器械种类繁多, 术中应铺置两个无菌台, 常规器械和特殊器械分别放置。不常用器械用无菌单覆盖, 使用频率最高的器械单独放置, 如此既能保障使用时得心应手, 又能使大部分器械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协助术者消毒、铺巾, 粘贴手术薄膜, 安置好电刀线、吸引器等, 并套好无菌C臂套, C臂另一侧用无菌中单或无菌手术衣包好, 使整个手术区域均为无菌区, 应随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手术区域不被污染;提前将动力电钻准备好, 便于手术时随时使用。在骨折远端或近端行2~3cm皮肤切口, 使用骨膜剥离器于皮下筋膜和骨膜之间进行分离,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骨折闭合复位, 位置满意后经皮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断端, 选择合适长度、接近似骨形态预弯的锁定加压钢板, 经皮下顺隧道滑入骨折部位骨膜表面, 透视下见钢板位置合适后, 用相同型号钢板作为体表标志, 于皮外准确定出螺钉位置, 确定钢板最尾端, 做1个3cm长小切口, 暴露钢板另一端, 分别在远近端各置入1枚螺钉, 再次在透视下观察骨折复位及钢板位置良好后, 根据骨折情况在远近端分别置入3~6枚螺钉将钢板锁定。再次透视证实位置满意, 固定牢固后,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 清点器械敷料无误后, 逐层关闭伤口, 无菌敷料包扎。术中准确迅速传递电钻、带锁导向器、内六角等, 传递锁定螺钉或加压螺钉的长度及型号要准确无误, 电钻保持动力充足。洗手护士要求熟悉手术步骤, 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性能和用途, 术中精神高度集中,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3 结语

随着骨科手术新理念、新术式的飞速发展, 手术室护理工作也将面临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挑战。不断学习, 紧跟医疗新技术的发展, 是手术室护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通过对54例手术病人的术期护理, 我们体会到: (1) 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 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 保证用物的灭菌质量和手术间的环境质量, 所有操作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术前30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控制参观人员等, 是预防手术感染的主要措施; (2) 巡回护士加强护理主动性, 熟练掌握仪器设备使用, 良好维护光学照片系统和图像采集系统; (3) 器械护士必须熟练手术步骤, 了解各器械的名称及用途, 熟知内固定手术器械和设备的使用和保养, 在手术配合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采用科学、准确的操作方法配合术者顺利完成手术, 确保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获得良好的效果, 以达到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亦璁, 周志道.微创意识与微创技术[J].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81.

[2]石光荣.创伤骨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与心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21-23.

[3]何贵生.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多段骨折43例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6 (23) :405-406.

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篇2

【关键词】胫骨中下段骨折;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骨折;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072-01

胫骨中下段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多因交通事故所引发,因局部软组织相对薄弱,进而在损伤发生后经常表现出愈合缓慢等临床表现[1]。当前临床医师多采用内固定治疗方式,其具体方案较多,且实施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以往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虽能促进骨折端愈合[2],但术中周围软组织受损伤程度严重,具有一定的临床风险。本研究中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该病,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6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所有病例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并未累及关节面受损,且无合并严重组织器官障碍。随机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33.2±8.9)岁,AO分型中A型15例,B型12例,C型5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2.7±9.0)岁,AO分型中A型15例,B型11例,C型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采用常规消肿、脱水、牵引与外固定措施,开展胫骨X线与CT等相关检查,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于胫骨外侧建立切口,逐层分离将骨折端显露,在C臂机辅助下完成复位并置入钢板,经皮肤探触内固定物贴合状况,锁定螺钉,冲洗切口后再行缝合处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分别于骨折线两端建立4cm左右切口,不需剥离骨膜与暴露骨折端。应用C臂机辅助下开展间接复位,完成复位后将接骨板自肌肉组织隧道中插入,直视下于两端切口各固定3枚螺钉,最后冲洗切口并将其缝合。所有病例术中均留置负压引流管,依据引流情况确定拔管时间。手术后应用石膏托固定,保持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并常规完成消肿、抗感染及功能训练等。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表现,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愈合时间等情况。

1.4疗效判定依据Johner-Wruhs分级[3]进行疗效评估,①优:骨折愈合,无并发症,关节功能正常;②良:骨折愈合,或伴轻度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75%以上,胫骨成角畸形5°以下,短缩5~10mm;③可:骨折愈合,或伴轻度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50%以上,胫骨成角畸形5~20°,短缩11~20mm;④差:骨折愈合不良,存在严重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50%以下,且具有明显胫骨成角畸形与胫骨缩短。

1.5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围术期表现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23.7±59.8)ml,切口长度为(4.6±0.8)cm,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为81.3%,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胫骨中下段骨折主要因轴向压缩力及旋转剪切力等高能量外力所引发,骨折易伴发周围软组织损伤等,其局部动脉血管受损后还会直径影响到骨折愈合情况[4]。以往临床多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虽能基本促进骨折愈合,但其开放式软组织剥离会直接影响到周围动脉与血管,导致局部供血不足,从而降低骨愈合能力,也容易引发愈合不良等情况[5]。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自上世纪末便已逐渐出现在临床治疗中,该疗法不但能够保证病患的骨折愈合效果,对术中创伤与术后恢复也具有良好改善作用。本研究中32例患者均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案,经临床治疗后本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明显好于开放手术患者,表明微创技术可大大缓解病患术中损伤。同时,本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患者優良率,证实微创技术对疗效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可有效减轻术中伤害,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饶光明.交锁髓内钉技术与微创经皮钢板技术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4,23(17):35.

[2]费爽明,张俊杰,孔丽萍.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中下段多段复杂型骨折[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4):519-520.

[3]董强,马宝通.微创经皮钢板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4):295-297.

[4]张轩轩,隆鹏飞,张丕军,等.交锁髓内钉与微创经皮钢板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22):4107-4114.

[5]李国文,黄玉良,武明鑫,等.微创经皮钢板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0,88(30):98-99.

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2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为(25.5±3.6)岁;骨折部位:20例患者为左侧,26例患者为右侧,4例患者为双侧;致伤原因:32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10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8例患者为重物压伤;AO分型:30例患者为B型,20例患者为C型;骨折类型:10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40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合并伤:2例患者合并脊柱骨折,2例患者合并距骨骨折,4例患者合并跟骨骨折,4例患者合并髋关节及骨盆骨折,2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致伤原因、AO分型、骨折类型、合并伤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给予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本组患者臂丛麻醉,取仰卧位,将厚布单放在患者患侧肩后将其垫高,将一3cm左右的横行切口开在肩缝下前外侧,沿着三角肌前外1/3处对三角肌进行遁形纵向分离,长约4cm;将肩关节囊和肱骨头显露出来,在肘关节屈曲外旋位及肩外展位的牵引下,首先初步复位肱骨近端骨折,不强求解剖复位,临时固定时运用多枚克氏针,然后将长度适当的肱骨近端钢板,经三角肌切口插入锁定钢板,顶点与大结节顶点平齐。将一3cm左右的纵形切口开在钢板远端皮肤处,将钢板远端显露出来;固定接骨板远近端时运用克氏针或螺钉,并使之粘附在肱骨近端。C臂X线机透视证实骨折端良好复位、锁定钢板位于合适位置之后,选择长度合适的锁定螺钉并拧紧,远近端各3~4枚,禁止将肱骨头关节面钻透;最后对肩关节被动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对术区冲洗止血后,将切口逐层闭合。若复位后患者存在明显空洞骨缺损,则应在复位后给予其人工骨等填塞,以对肱骨头进行有效的支撑[2]。

1.2.2 对照组

给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入路时常规经胸大肌和三角肌切口,将骨折部位直接显露出来进行基本解剖复位,加压固定骨折块,尽量不剥离软组织,然后依据常规方法进行内固定操作[3]。

1.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于手术之后第2天开始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包括钟摆、内外旋等;手术后3个月开始进行力量训练,同时定期复查X线片。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骨移植病、内外翻畸形、肱骨头坏死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其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测试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该评分总分为100分,疼痛、功能使用情况、活动范围、解剖位置分别占35分、30分、25分和10分,其中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4]。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例(n)/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移植、肱骨头坏死、内外翻畸形和Neer评分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明显较低,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肱骨头坏死、内外翻畸形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较少,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n(%)]

(±s)

3讨论

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软组织进行广泛的剥离,严重损伤了肩袖,可引发肩锋撞击症,对患者的肩外展功能造成严重影响[5]。而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微创术式,符合生物学微创化的治疗原则,不会对骨折端内环境造成干扰,一方面能够对骨折端血运进行有效的保护,促进骨折早日愈合,另一方面也可使骨折固定牢靠,使患者早日进行功能训练等[6]。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明显较低,Neer评分优良率较高,术中失血量明显较少,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面更能显著降低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并有效提高患者的Neer评分优良率,缩短患者的骨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肱骨头坏死、内外翻畸形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参考文献

[1]唐明杰,曾炳芳.锁定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128-129.

[2]林勇彬,谢阗,林加阳.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22):126-127.

[3]莫金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6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9(5):412-413.

[4]方广文,舒衡生,曾宪铁,等.锁定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21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8):52-54.

[5]史厉,王少卿,王松峰,等.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4例的临床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0(4):20-21.

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 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测, 确诊为四肢骨折。观察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为21~62岁, 平均 (39.4±2.4) 岁, 其中5例尺桡骨骨折、13例股骨骨折、17例胫腓骨干骨折、5例为肱骨骨折、10例为其他骨折;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0~61岁, 平均 (40.1±2.5) 岁, 其中6例尺桡骨骨折、14例股骨骨折、16例胫腓骨干骨折、7例为肱骨骨折、7例为其他骨折。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先对患者骨折处进行复位, 将患者局部骨膜分离, 在骨折部位后部安装骨折固定器, 在骨面设置钢板, 做好骨头钻孔工作, 拧紧螺钉, 手术之后为患者服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 另外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首先采用石膏做好患者骨折外固定工作, 充分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果患者符合手术治疗条件, 可以给予手术治疗, 患者全麻后, 在骨折远近端皮肤切长度为3 cm的切口, 分离骨膜, 形成软组织隧道, 应用X线进行透视, 植入钢板, 在远近端各植入螺钉, 并检查患者骨折复位情况, 如果效果良好, 可以在远近端放入3枚左右的锁定螺钉, 完成之后将皮肤缝合, 并和对照组一样, 服用抗骨质疏松及防感染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出血量、愈合率以及骨不连、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手术后六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采用Johner-Wruh功能分级对所有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等级共有优、良、中、差四个标准:患者没有出现骨折畸形和血管神经损伤情况, 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丝毫不产生影响, 没有疼痛感和感染情况出现为优;患者存在轻度血管神经损伤, 其外翻和内翻的角度为2~5°, 日常生活、工作的自主能力受到限制, 虽然存在轻微疼痛感, 但没有出现感染情况为良;患者存在中度血管神经损伤, 其外翻和内翻的角度为6~10°, 日常生活、工作自主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存在中度疼痛但并没有出现感染为中;患者血管神经存在重度损伤, 其内翻和外翻的程度大于10°,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丧失, 疼痛感剧烈, 并出现感染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临床治疗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率为1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 并发症发生率为2.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四肢骨折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有一定经济性[4], 且治疗简捷, 但是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缓慢, 在愈合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感染及骨不连等并发症[5], 患者难以有效恢复。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能让骨头、钢板及螺钉在一个固定系统中, 骨折端很难暴露, 不仅不会损伤患者神经系统[6], 而且螺钉的可塑性会给予患者软组织及骨膜充分的保护, 能够尽可能的在手术过程中保证骨折端血流充分供应[7], 达到有效愈合的效果;钢板与锁定钉充分固定, 骨不连情况极少出现, 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临床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骨折愈合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四肢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的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骨折愈合, 手术时间及恢复时间更短, 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出血量较少,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涟生.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J].中外医疗, 2014 (31) :18-19, 22.

[2]古群, 胡志伟, 李洵, 等.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PilonⅢ型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5) :58-59.

[3]冷彦飞, 杨震, 张学军, 等.观察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7) :91, 93.

[4]兰文正.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 28 (8) :116-117.

[5]黄武全, 徐景良, 郭军, 等.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观察[J].微创医学, 2015, 10 (5) :635-637.

[6]何少斌.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0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9) :64-65, 77.

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76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MIPPO组及ORIF组,所有纳入的患者均经病史及X线检查,在排除病理性骨折后确诊胫骨远端骨折。MIPPO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14~60岁,平均44.7岁。ORIF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5~63岁,平均46.2岁。所有骨折患者根据骨折AO分型标准[3]分类如下:MIPPO组A型15例(A1型8例、A2型4例、A3型3例),B型16例(B1型9例、B2型3例、B3型4例),C型11例(C1型5例、C2型3例、C3型3例);ORIF组A型(A1型6例、A2型5例、A3型4例),B型16例(B1型4例、B2型4例、B3型2例),C型11例(C1型2例、C2型5例、C3型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的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ORIF组

34例患者伤后采用外固定经过8 h~15 d(平均5.2 d)待小腿软组织条件好转后手术。取小腿前外侧纵向切口,分离软组织后暴露骨折端,冲洗干净后直视下解剖复位,置入钢板厚螺钉固定。

1.2.2 MIPPO组

42例患者伤后采用小夹板外固定经过10 h~12 d(平均5.8 d)休息待小腿软组织条件好转后手术。麻醉起效后,先手法复位后予C形臂透视骨折对位及对线是否满意,能闭合复位者用复位钳或克氏针暂时固定,不能闭合复位者,可在断端做一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并螺丝钉暂时固定。于内踝处做3~4 cm切口,在骨膜外将软组织分离,将锁定钢板置入隧道,另用一块规格相同的钢板在皮外定出钻孔的位置,并做小切口置入螺钉固定。

1.2.3 术后康复

两组术后均给予预防感染、消肿等治疗,并于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后进行功能锻炼。A型6~8周下床负重,B、C型延迟至局部无压痛后,所有在X线检查提示骨折完全愈合后负重,术后1.5年取出内固定。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根据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标准及相关文献[4],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计算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个月~2年。按AOFAS标准,MIPPO组:优良3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8.1%;ORIF组:优良2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2.4%。并发症方面,MIPPO组中,2例延迟愈合,畸形愈合1例(向前成角畸形)。ORIF组中1例因切口软组织感染,经换药等治疗后愈合;3例延迟愈合。两组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相关时间比较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显著短于ORIF组(P<0.01)。见表2。

3 讨论

胫骨的血供1/3由周围软组织供应,而2/3来源于髓内血管,远端的软组织比较薄弱,当遭受外力打击导致远端骨折时,往往会合并软组织的损伤,且容易发生髓内血管破裂从而影响骨折的愈合,故保护及修复软组织十分重要[4],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骨骼动脉穿支干扰率高达86%[5],且对软组织损伤大,引起骨折内环境改变,容易导致感染及骨折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6]。

要在临床上找到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术[7]是比较困难的。MIPPO及ORIF各有其优缺点,ORIF具有技术成熟及基层应用广泛等优点,最主要的缺点是软组织损伤大,对骨折断端血供的医源性破坏大,且术后容易粘连从而影响关节功能及骨愈合,本研究ORIF组发生软组织感染1例,延迟愈合3例。而MIPPO刚好弥补了ORIF的缺点,减少了切开对骨折血供及软组织的影响,获得比较理想的疗效[8],本研究MIPPO组手术切口较ORIF组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

然而,MIPPO在本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弊端:手术难度比较大,技术要求比较高;并且钢板与骨贴合不严密,引起骨折断端接触面少而延长愈合;固定不稳定引起畸形;且对软组织的要求比较高。本研究有1例出现畸形愈合,在治疗期间X线检查发现为内固定不稳定导致,3例延迟愈合因为钢板与骨贴合不严密引起。

此外,在手术时机选择方面也非常重要,本研究手术时机选择:在机体还没有明显肿胀或者先牵引消肿出现皮纹征待软组织恢复后延期手术,一般闭合伤在1周后,开放伤2~3周后进行手术,可以有效保护软组织并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手术均由同组医师进行,在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手术时间短于ORIF组,给繁忙的骨科临床工作带来了方便。

因此,治疗远端胫骨骨折,要根据骨折类型及软组织的条件等,选择适当的手术时间及遵循手术个体化原则,方可获得满意疗效。MIPPO是刚发展起来的治疗胫骨骨折的新型生物学微创方法,对骨折端血运及软组织损伤小,弥补了ORIF很多缺点,广泛受到手术医师及患者的青睐,该法值得临床推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参考文献

[1]王炳南.经皮微创插入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J].基础医学论坛,2009,13(2):113.

[2]陈海潮,陆榕良,刘光庆,等.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急诊治疗胫骨中远端骨折[J].中外医疗,2010,16(5):4-6.

[3]Kitaoka HB,Alexander U,Adelaar RS,et al.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the ankle-hindfoot,midfoot,hallux,and lesser toes[J].Foot Ankle Int,1994,15(6):349-393.

[4]罗从风,曾炳芳.Pilon骨折的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3):230-235.

[5]Farouk O,Krettek C,Miclau T,et al.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rosyn-thesis:doespercutaneou plating disrupt femoral blood supply less than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J].Orthop Trauma,1999,13:401-406.

[6]康列和,刘文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伤,2010,11(11):1130-1132.

[7]李先安,夏跃文,王伟峰,等.经皮微创与开放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0,3(6):451-454.

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 年1 月—2015 年3 月我科收治的96 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闭合性骨折,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8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9 例, 女19 例;年龄25 岁~73 岁, 平均年龄 (51.4±3.2) 岁;骨折部位:胫骨下段16 例, 近端8 例, 中段2 例, 腓骨14 例, 胫腓8例;AO骨折分型:A型25 例, B型16 例, C型7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 例, 女21 例;年龄22 岁~70 岁, 平均年龄 (51.2±3.5) 岁;骨折部位:胫骨下段15 例, 近端9 例, 中段2 例, 腓骨15 例, 胫腓7 例;AO骨折分型:A型26 例, B型14 例, C型8 例。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位置以及AO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施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 具体如下:术前全面、仔细分析患者的骨折类型, 选择长度适当的锁定钢板, 确定其旋转位置。全麻成功后去平卧位, C臂机下透视, 了解复位情况。复位成功后于骨折远端恰当的位置作一个小切口, 由骨膜外建立起皮下隧道, 分离深筋膜、骨膜, 自胫骨远端朝近端经皮下骨膜外向里插入锁定钢板, 位置合适后再次透视骨折复位状况, 满意后经导向器钻孔将锁定螺钉拧入并固定钢板。最后检查复位状况, 满意后即可冲洗干净切口、逐层缝合。

1.2.2 对照组患者给予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3], 具体如下: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 依据骨折位置选择相应的手术切口, 暴露骨折端, 直视下将骨折复位, 并使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 需植骨者可植入自体髂骨或者异体骨。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普通钢板内固定, 如果张力过高而无法Ⅰ期缝合切口, 则给予减张缝合, 待伤口消肿后再行Ⅱ期缝合或者创面植皮。

1.3 术后处理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2 d~3 d, 防治感染, 抬高患肢;术后第2 天即可伸屈患肢的膝、踝关节, 促进肿胀消退, 小腿即使有轻微疼痛, 亦不影响锻炼功能, 同时刺激骨折端而促使骨痂的生长。术后3 d拍摄X线片, 了解并掌握手术情况。术后4 周不应负重, 术后6 周~8 周复查, 如其骨痂已经形成, 则可锻炼患肢功能, 直到弃拐。术后12 个月~16 个月即可将内固定物取出[4]。

1.4 疗效判定标准术后随访6 个月~12 个月, 采用Johenr-Wruhs方法评价临床疗效[5], 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级别。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AS v9.1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常伴随皮肤、软组织的损伤, 其传统治疗方法多为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虽然能够达到解剖复位的要求, 但是手术切口较长, 骨膜、软组织剥离的范围较广, 骨折处血液循环破坏相对严重, 加之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大、创伤重, 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骨折愈合延迟甚至骨不连等并发症[6]。故目前临床多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其优点如下[3]:①切口小, 减少术中分离, 保持了软组织完整性以及减轻了对骨膜血液循环的破坏, 利于骨折愈合。②锁定钢板可以起到稳定固定, 降低了内固定失败以及螺钉松动的发生率。③胫骨平台以及远端粉碎性骨折者锁定钢板接近关节的锁定螺丝钉的角度及位置都经过精确设计, 对骨折区可提供最佳的稳定性, 因此具有支持、坚强固定的双重作用;固定时锁定钢板比普通钢更加牢固, 关节面不容易塌陷, 能够进行早期锻炼关节功能以及下床部分负重训练, 利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

综上所述,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具有牢固性好、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以及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值得加强研究并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9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 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肯定, 值得加强研究并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经皮钢板内固定,微创,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 2014, 21 (1) :17-18.

[2]顾华, 付建, 宋小勇, 等.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锁定钢板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3) :359-362.

[3]张发平, 何罗彬, 罗仕武, 等.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评价[J].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 (1) :26-28.

[4]姜福恺, 李静, 宋振华.急症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3) :27-28.

[5]JOHNER R, WRUH O.Classifi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internalfiation[J].Clin Orthop, 1983, 31 (178) :7-25.

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22例, 男15例, 女7例;年龄25~70岁, 平均40岁。车祸伤12例, 重物砸伤3例, 高处坠落2例, 生活伤5例;闭合骨折17例, 开放性骨折5例;左侧14例, 右侧8例;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12例, Ⅱ型6例, Ⅲ型4例。伴有腓骨骨折的15例, 其中骨折端距踝关节小于10 cm的8例。

1.2 治疗方法

闭合性骨折于伤后6~10 d (平均7.5 d) 手术, 开放性骨折均急诊行清创、创口涂片及跟骨牵引术, 排除感染后于8~12 d (平均9 d) 手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仰卧位, 于大腿中上1/3常规上止血带。首先行牵引闭合复位, C臂透视达功能复位即可 (不追求解剖复位) , 胫骨力线恢复满意无旋转, 断端不稳定的在预留钢板位置的前提下, 经皮钻入1.5 mm克氏针临时固定, 若同时伴有腓骨下段骨折, 根据骨折类型, 先行腓骨后缘切开复位或采用外踝尖部后侧缘弧形创口经皮插入解剖板或预弯重建钢板内固定, 则可重建胫骨长度和对线[1], 只需调整旋转至对位。 (1) 内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顺内踝前侧缘切一大约3 cm长弧形创口逐层切开至骨膜, 常规保护大隐静脉及隐神经, 将解剖型锁定钢板钻孔套筒2枚安装至钢板上, 作为手柄从骨膜外自远向近端插入, 钢板长度为骨折的2~3倍, C臂透视下确保钢板位置放置正确, 长度合适, 预计钉位合理, 于皮肤外选用同一批次的钢板作为模板确定螺孔位置, 用尖刀切0.5 cm小切口, 安装钻孔专用套筒, 钻孔, 用动力钻拧入锁钉, 最后几圈必须用扭力限制板手完成 (防止出现冷焊接, 致日后取出困难) , 近端3~4枚, 骺端4~5枚锁定螺钉固定即达到稳定固定, 再次C臂透视确定骨折及钢板、螺钉位置满意。 (2) 外侧L型锁定接骨板 (适合伴有前外侧关节面简单骨折的Pilon骨折) 。取胫前稍弧向内侧约4 cm长切口, 逐层切开至骨膜, 胫前肌腱拉向外侧常规保护, 恢复关节面解剖复位, 使用普通拉力螺钉固定, 将再解剖型锁定钢板同上由远端向近端插入, C臂透视下确保钢板位置放置正确, 长度合适, 预计钉位合理, 于皮肤外选用同一批次的钢板作为模板确定螺孔位置, 用尖刀切0.5cm小切口, 采用血管钳分离胫前肌至骨质后, 安装钻孔专用套筒, 其他步骤同上。 (3) 开放型骨折治疗方案。开放性骨折均急诊行清创、创口涂片及跟骨牵引术, 排除感染后于8~12 d (平均9 d) 采用以上手术方案。不主张一期清创时就内固定, 这样风险太大, 一旦感染后果严重;或外固定架远端固定针只能打在跟骨上临时固定, 这样导致患者医疗费用增加。

1.3 术后处理

术后切口加压包扎, 无须放置引流, 不用外固定。术后第1天即开始下肢肌肉主动收缩锻炼, 第3天开始不负重膝、踝关节功能锻炼, 可结合CPM机加强锻炼, 1周后患肢不负重下地活动, 6~8周骨折部位出现骨痂后开始扶拐患肢部分负重行走, 以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指导个体化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平均回访14个月, 骨折愈合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 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4~6个月, 无延迟愈合、感染及断板。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 优15例, 良6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5%。

3 讨论

3.1 间接复位及MIPPO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优势

胫骨中下段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 软组织损伤严重, 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需要长切口和大范围暴露, 广泛剥离骨折周围软组织和骨膜, 导致局部血运进一步损伤, 容易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1], 而带锁髓内钉的应用保护了骨折周围骨膜血运, 但也存在着固定远端不稳定而使内固定失败, 距踝关节5 cm范围内的骨折固定困难等问题。间接复位及MIPPO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具有明显的优势: (1) 间接复位技术最大程度减少了对骨膜及皮质骨血供的影响, 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2) MIPPO技术是在微创理论、BO理论与外固定支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核心点是微创[1]。其不在骨折部位直接做切口, 避免了对骨折局部血运的进一步损伤, 为骨折愈合提供有利条件, 也可以降低切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3) 锁定加压钢板的稳定性是通过钢板与螺钉之间接触面的角度稳定来实现的, 不再依赖钢板与骨之间的摩擦力, 由于钢板和骨皮质表面不接触或接触很少, 因而避免了钢板对骨膜的压迫, 对骨折端周围的血运影响很小,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骨膜和骨的血运, 有利于骨折愈合, 是目前MIPPO技术的理想内置物。 (4) 锁定加压钢板的螺钉与钢板锁定后形成一个整体, 可以有效地抵抗扭转和弯曲力量, 降低螺钉的拔出概率, 较普通钉板固定更牢固。 (5) 锁定钢板可导致骨折端弹性固定, 允许骨折端在负重时有轻微的移动, 可维持较低的组织应力, 这是诱导和促进骨折愈合的最重要因素一。 (6) 由于锁定加压钢板比普通解剖钢板薄, 放置后对小腿远端的容积影响小, 对皮肤的压迫小, 造成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和皮肤的坏死的可能性就小。

3.2 注意事项及技巧

(1) 手术时机的选择。闭合性骨折手术时机应当选择在肢体肿胀消退, 查体皮肤能提捏起皱纹时为宜, 以确保术中能够低张力缝合切口, 降低切口坏死概率, 也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开放骨折应入院急诊清创、跟骨牵引制动, 待肿胀减轻, 排除感染后再行内固定手术, 不主张一期清创时就内固定, 这样风险太大, 一旦感染后果严重。 (2) 术中相关问题。 (1) 胫骨远端骨折软组织损伤重, 不能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反复多次手法复位, 达到功能复位即可, 以免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 破坏骨折周围血运, 影响骨折愈合。但是术前要和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 理解骨折功能复位的意义。术中重视透视, 尤其是侧位透视, 以免造成骨折端向前、后成角。 (2) 内踝切口长度要适当, 不能一味地追求微创而过短, 这样会造成插板困难;皮肤软组织过度牵拉会损伤更大, 加之此处皮肤薄, 软组织覆盖少, 钢板植入后增加局部容积, 可能造成切口皮肤坏死, 甚至钢板外露。 (3) 胫骨中下段骨折应用MIPPO技术植入内侧、外侧锁定钢板均能取得骨折愈合, 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内侧因为软组织覆盖少, 钢板容易经皮插入, 固定锁定螺钉操作简单, 但这会引起术后内踝尖部钢板可以在皮下直接触及, 皮肤张力大时钢板长期对皮肤造成压迫, 引起皮瓣缺血坏死。操作熟练后也可采用由近端向远端插钢板, 内踝处不做连续切口, 仅在置钉处切开0.5~1.0 cm即可, 可以减少内踝皮肤切开坏死的风险。内侧入路术中还应注意避免损伤大隐静脉, 以利于术后肢体肿胀的消退。外侧因软组织覆盖较多, 经皮插入钢板、置钉相对困难, 切口坏死很少, 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有优势, 但要注意远端钢板不能压迫肌腱, 以免造成足趾活动障碍。开放性骨折若创口位于胫骨内侧, 或内侧软组织挫伤重则选用外侧入路、外侧钢板固定为好。 (3) 合并腓骨骨折的处理。对于合并低位 (骨折线距踝关节小于10 cm) 腓骨骨折的胫骨远端骨折, 通常是由高能量损伤造成, 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性往往遭到破坏, 甚至出现下胫腓联合分离, 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 腓骨骨折的固定, 有利于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 稳定下胫腓联合, 可以避免常见的外翻畸形。对于腓骨骨折线距踝关节大于10 cm的, 由于对踝关节稳定性影响小, 且软组织覆盖好, 血循环好, 愈合较胫骨快, 可以不处理。

4 小结

使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符合生物学原则, 在胫骨骨折治疗中能明显降低感染及皮肤坏死率, 具有损伤轻、操作相对简单、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的优点,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 (MIPPO) 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 (LCP) 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2例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胫骨远端内侧或外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应用小切口, 不暴露骨折端, 间接复位使用LCP结合MIPPO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22例, 全部获得随访, 平均回访14个月, 骨折愈合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 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46个月, 无延迟愈合、感染及断板。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 优15例, 良6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5%。结论 采取MIPPO技术结合LCP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 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胫骨中下段骨折,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锁定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篇8

关键词:胫骨骨折,经皮微创,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效果

胫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创伤, 属于高能量损伤, 通常由压砸、冲撞、打击致伤等直接暴力导致, 临床表现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等[1]。患者胫骨骨折后, 极易造成血供不足, 发生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情况, 引起关节功能障碍, 病情严重时甚至会残疾, 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 以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以往临床治疗胫骨骨折的常用方法是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但临床效果欠佳, 需采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愈合, 恢复关节功能, 改善预后, 如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本文选取68例胫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 分析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月入院治疗的68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45例, 女23例, 年龄18~79岁, 骨折至手术时间2~18d, 致伤原因主要有交通事故、跌伤扭伤、重物砸伤。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胫骨骨折临床诊断标准, 且经临床表现、X线检查确诊, 无手术麻醉禁忌。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 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研究, 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方面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具体为:术前, 行X光片确定所需钢板长度和固定位置。手术时, 患者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并适当抬高患肢, 常规消毒、铺巾, 沿骨干方向剥离骨膜, 并逐层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口, 充分显露骨折端后, 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骨折, 骨折复位满意后, 在不损伤骨膜的前提下, 经膝关节软骨下骨插入钢板, 骨折两端需各用3枚锁定钉固定钢板, 用锁定钉时必须用特殊套筒, 以利于严格控制螺钉方向。固定好后冲洗伤口, 闭合手术切口, 并无菌敷料包扎。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具体为:患者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在骨折部位做切口并向上下延长, 充分显露胫骨骨折两端, 尽可能解剖复位胫骨骨折, 复位成功后, 在保持牵引的情况下, 采用长度适宜的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 固定好后冲洗伤口, 闭合手术切口, 并无菌敷料包扎。术后1d内,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定期进行X线片复查, 术后均随访1~1.5年。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行走时间、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作为临床效果评定依据。以完全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表示患者骨折愈合评定标准, 完全愈合:术后4个月内, 患者恢复良好, 患肢无畸形, 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完全愈合, 骨折线完全消失且出现骨痂, 患肢负重步态正常;延迟愈合:术后4个月, 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端愈合但尚存骨折线, 且术后4~8个月内患肢有疼痛感, 难以负重正常行走;不愈合:术后4个月, 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间隙增大、骨折端硬化, 且术后8个月后骨折未愈合, 患肢明显疼痛、畸形, 无法负重正常行走。愈合=完全愈合+延迟愈合。参照Merchant标准评定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以优、良、可、差表示, 优:总分≥80分;良:总分70~79分;可:总分60~69分;差:总分<60分[2]。优良=优+良。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x2检验,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率对比

两组胫骨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4个月, 研究组骨折愈合34例, 愈合率为100.00%, 完全愈合31例 (91.18%) , 延迟愈合3例 (8.82%) ;对照组骨折愈合30例, 愈合率为88.24%, 完全愈合22例 (64.71%) , 延迟愈合8例 (23.53%) , 不愈合4例 (11.76%) 。两组骨折愈合率对比,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4.2500, P=0.039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经相应治疗后,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行走时间对比, 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两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06%;对照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6.47%。两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6.2750, P=0.01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随访1~1.5年期间, 研究组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对照组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发生率为14.71%, 其中感染2例 (5.88%) , 骨不连2例 (5.88%) , 畸形1例 (2.94%) , 经对症治疗后, 并发症完全治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5.3968, P=0.020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由高能量严重暴力导致的骨科创伤, 由于胫骨软组织被覆少, 所以骨折后软组织严重损伤, 血运情况较差, 通常造成患者顺应性差, 需较长时间恢复骨折部位, 若治疗不当或被碰撞, 极易发生二次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不良情况[4]。胫骨是紧贴于膝骨长骨, 位于小腿内侧, 是小腿骨中的主要承重骨, 在解剖上, 胫前外侧软组织属于相对缺血区, 且附着较多肌腿韧带, 胫骨发生骨折后, 治疗非常的棘手, 若不及时采用有效方法治疗, 会引起关节功能障碍或残疾[5]。在胫骨骨折治疗中, 以往采用的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骨折, 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骨膜剥离广泛、关节功能恢复差、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陷, 需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是一种微创治疗, 手术时通过小切口充分显露骨折断端, 使得暴露在外的创口变小, 降低了细菌感染率, 而且手术操作医生可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骨折[6]。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对比,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操作简单, 手术损伤小, 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并发症发生率低, 易于被胫骨骨折患者接受。

恢复关节功能, 效果优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是治疗胫骨骨折的理想方法。缩短手术、骨痂形成、骨折愈合、恢复行走等的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降低术后并发症, 效果优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 是治疗胫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耀辉.胫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9) :116.

[2]张洪, 叶茶花, 于虎, 等.不同固定方法治疗96例胫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 2012, 25 (3) :198-201.

[3]李国兴.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胫骨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 :98-99.

[4]金浩, 丁星刚, 把其兵, 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折73例回顾性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11) :1047-1049.

[5]王庆刚, 祁洪近, 孙月柏, 等.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36) :137.

上一篇: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下一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