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2024-10-21

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精选7篇)

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篇1

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骨髓腔最狭窄处之间的骨折, 患者伤后局部有明显疼痛和肿胀, 常伴失血性休克, 需要重点关注多发伤和复合伤。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治疗的8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 部分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 疗效显著,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治疗的8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51例, 女29例, 年龄18~72 (45.3±14.9) 岁。受伤时间为1h~7d, 平均 (2.9±1.1) d。按照Sander标准分型, Ⅰ型15例, Ⅱ型17例, Ⅲ型35例, Ⅳ型13例。坠落伤13例, 跌倒伤17例, 车祸伤33例, 其他伤17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纠正不良状况, 使用X线和CT检查, 了解患者的骨折位置和类型, 术前对患者实施麻醉, 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出院后每个月进行定期复查。

观察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患者置骨科牵引床上, 患肢处于外展内旋位, 给予闭合复位, C臂机X线透视见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时, 选取股骨大转子上方的切口部位, 以此处为入路口, 选择进针点后使用开孔器将皮质开孔穿透, 将导针放入, 扩髓后将髓内钉放入髓腔, 在C臂机X线透视下瞄准定位, 将骨髓针打入, 并作固定处理, 手术完成后对切口皮肤逐层进行缝合。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 (DHS) 治疗:患者麻醉后采取仰卧位, 使伤口处于外展内旋位, 予以复位, X线透视见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时在伤肢大转子外侧方行直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 在C臂机X线透视下瞄准定位拧入导针, 在股骨头颈中线部位置入髋螺钉, 并作固定处理, 术后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各层。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观察患者股骨功能恢复的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根据Sander评分标准, 依照患者术后活动范围、运动肌肉力量和肢体是否不等长等进行评估, 手术疗效分为优、良、中、差三个等级, 总分为60分: (1) 优:患者得分为55~60分; (2) 良:患者得分为45~54分; (3) 中:患者得分为35~44分; (4) 差:患者得分低于35分。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 P<O.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为92.5%, 对照组为72.5%,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932, P<0.05)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率为5%, 对照组为25.0%,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目前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是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两种方式,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髓内固定, 动力髋螺钉为髓外固定。大量研究表明,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临床效果较好, 对于骨质固定的效果更好, 手术致畸的概率较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设计比较灵活, 避免应力在局部集中出现, 对患者股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与动力髋螺钉的治疗效果比较,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大部分患者手术疗效较好, 而且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优良率达92.5%, 患者术后功能行走恢复较快, 出现患肢缩短的几率较低, 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从术后并发症来看,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能有效避免患者出现髋内翻和内固定滑脱。从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并未出现内固定滑脱现象, 表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固定效果较好。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需要将患者的骨膜剥离, 骨折端血液运行容易被破坏, 不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设计合理, 稳定性好, 其性能适应了手术的需求, 患者接受治疗后恢复效果显著, 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有效方法。

摘要: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选取治疗的8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 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治疗,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2.5%, 对照组为7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并发症率为5%, 对照组为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 并发症少, 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转子下骨折

参考文献

[1]杨晓龙, 聂富祥, 王雁录, 等.小儿股骨转子下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16例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5) :75-76.

[2]俞光荣, 于涛, 饶志涛, 等.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在股骨转子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 2010, 26 (1) :49-53.

[3]李凡, 陆海明, 王建东, 等.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手术要点[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3) :204-207.

[4]曹启斌.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治疗及分型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10) :906-908.

[5]张培训, 党育, 薛峰, 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 (9) :785-788.

[6]钱忠来, 徐耀增, 王现彬, 等.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第3代Gamma钉置入内固定后生物力学性能与临床效果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48) :8974-8979.

[7]姚海, 刘涛, 刘铭,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下骨折[J].激光杂志, 2012, 33 (1) :84-84.

[8]王杰, 马信龙, 马剑雄, 等.生物力学分析四种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差异[J].中华骨科杂志, 2013, 33 (11) :1126-1134.

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篇2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 例,男26 例,女32 例;年龄65~91 岁,平均79.2 岁。左侧27 例,右侧31 例。其中顺转子间型30 例,反转子间型12 例,转子下型16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按AO分型,A1型简单骨折轻度移位者5 例;A2型明显移位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34 例,其中A2.1型16 例,A2.2型10 例,A2.3型8 例;A3型转子下型共19 例,均有移位。受伤至手术时间1~3 d,平均1.8 d。致伤原因:跌伤38 例,交通伤10 例,重物压伤6 例,高处坠落伤4 例。术前合并糖尿病8 例,冠心病、高血压病25 例,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23 例,脑出血或脑血栓病史5 例。所有骨折均采用PFNA内固定。

1.2 内固定器材

PFNA是由AO/ASIF组织研发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固定器,按长度分为170 mm和200 mm两种常见类型。PFNA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螺旋刀片。在打入过程中,螺旋刀片旋转、填压骨质,其尖端宽大的接触面积与夯实的骨质之间形成牢固的锚合力,使股骨头颈获得坚强的内固定。螺旋刀片与主钉之间的特殊设计限制了刀片的旋转活动,使其只能沿主钉滑动,在完成骨折端加压的同时,能获得更佳的抗旋转和支撑效果。

1.3 入院后处理及评估

入院后根据患者骨折移位情况给予防旋鞋临时固定或者暂行皮肤牵引或骨牵引。常规摄骨盆X线片及患侧髋关节侧位X线片,进行骨折分类及骨质疏松程度分析。同时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法,全面评估老年患者的全身情况,并对内科合并症进行必要的治疗。按ASA病情严重分级法,Ⅰ级12 例,Ⅱ级17 例,Ⅲ级25 例,Ⅳ级4 例,Ⅴ级0 例。

1.4 手术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平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上,足支撑架束缚双下肢,通过会阴支柱器对抗牵引。术中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予以骨折闭合复位。复位方法是先将患肢外旋纵行牵引,然后内旋,X线透视下二维平面监测骨折的复位情况,避免过度牵引和内翻畸形。如闭合复位不满意,采用点状小切口切开协助复位。复位满意后从股骨大转子顶点沿股骨长轴向上作一长约3 cm (容纳工作套筒即可)直切口,逐层分离,切开阔筋膜,用食指触摸定位大转子顶点(臀中肌止点的前缘),在大转子顶点稍偏内顺股骨干长轴方向,用开口器开口并打通股骨髓腔。再徒手置入PFNA主钉,主钉进入的深度为侧位片上螺旋刀片的槽孔对准股骨头的股骨矩。(如果PFNA主钉下沉困难,可向骨髓腔置入1枚3.2 mm导针。正侧位透视导针位于股骨髓腔内,利用工作套筒保护臀中肌及其周围软组织,顺导针方向用扩髓器对股骨近端进行扩髓。联合钻必须紧贴躯干,否则容易造成大转子纵行劈裂骨折)。先将130°瞄准臂连接到手柄上,再将瞄准臂插入螺旋刀臂套筒至股骨外侧皮质,按套筒方向钻入导针。透视确认导针在正位上位于股骨颈中轴偏下方,侧位上位于股骨颈中央,针尖位于关节面下5~10 mm。测量长度后,用11 mm空心钻打开外侧皮质,顺导针击入螺旋刀片,若透视检查位置满意,完成抗旋转锁定。沿瞄准器的远端锁定孔插入钻头套筒,使用4.0 mm钻头钻孔,测深后拧入4.9 mm的远端锁定螺钉。 近端拧入尾帽。

1.5 术后处理及康复

术后均静脉应用抗生素2~3 d,术后行踝、趾关节的被动活动,麻醉消退后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术后第3天开始离床不负重活动。术后每4周复查X线片,有骨折愈合迹象时开始部分负重活动,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活动。

2 结 果

本组58 例无术后感染及死亡病例。手术时间是45~77 min,平均57 min。术中出血量是120~200 mL,平均168 mL。手术切口长度是4~6.5 cm,平均5 cm。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X线片示患者骨折全部一期愈合,进行Harris评分,优46 例,良12 例,优良率100%。未发现骨折不愈合、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及旋转畸形、螺钉松动或退钉、伤口感染及头颈钉穿出股骨头等并发症。典型病例图片见图1~4。

3 讨 论

3.1 关于骨折复位的探讨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多伴有骨质疏松,多数呈粉碎性骨折,不稳定,无论是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往往难以解剖复位。由于股骨大转子部周围有丰富的肌肉层,肌肉强大有力,因此在术前采用足够重量的牵引和仔细分析骨折的移位机制来制定整复方案。术中利用骨科牵引床进行顺势拔伸法纠正重叠移位,待双下肢等长后,充分外展、内旋等方法将骨折端复位。牵引床复位的目的是尽量恢复股骨颈的前倾角及颈干角,维持较满意的对位对线。术中对通过牵引难以复位的骨折,采用点状小切口切开,只是用器械撬拨恢复正常力线,不强求解剖复位。由于我们重

视对骨折的手法闭合整复,因此对骨折处干扰少,保护了骨折处的血循环,为重建血循环提供了条件,避免由于破坏骨折处血运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3.2 内固定的选择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尽管其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但疗效并不十分满意。高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4],使部分患者对手术创伤的耐受性降低,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

各种并发症。减少手术创伤并探索具有简单、快速、有效和并发症少等特点的术式一直倍受关注[5]。目前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内固定物可以分为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两类别[6]。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根本原因是骨质疏松,表现为骨质量的减退和骨强度的降低[1,7],使内固定器与骨之间的锚合力降低,这也是内固定失效而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股骨近端特殊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要求内固定必须具备抗内翻支撑和防止近端骨折块旋转两种基本功能。减少髋内翻的发生是治疗目的之一[8]。空心钉、三刃钉等能有效防止近端骨折块旋转,但抗内翻支撑力不足,髋内翻概率非常高。动力髋螺钉等髓外固定系统可使骨折端产生动力加压,促进骨愈合,但是其抗旋转能力不足,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因股骨颈后内侧皮质缺损,股骨矩失去支撑,钢板表面应力增大,易造成螺钉切割股骨头或钢板疲劳折断等并发症。髓内固定系统的典型设计是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相比,Gamma钉固定力臂短,载荷传递更合理,但是其抗旋转作用不足,而且远端锁钉与主钉尖端距离较近,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股骨干骨折[9]。AO研发的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克服了Gamma钉的缺点,近端增加了1枚防旋螺钉,远端锁钉与钉尖的距离加长至58 mm,实现了弹性固定,降低了股骨干骨折等并发症。但是股骨颈内打入2枚螺钉的设计,限制了主钉与加压螺钉之间的滑动,部分载荷经防旋螺钉传递,经常出现防旋螺钉切割、加压螺钉退出等并发症[10,11,12]。PFNA是PFN基础上的改进产品。PFNA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螺旋刀片,置入时螺旋刀片可自由旋转,置入后可从外部锁定,一个部件完成抗旋转和稳定支撑,抗切出稳定性比传统的螺钉系统高,抗旋转稳定性和抗内翻畸形能力比1枚螺钉强。PFNA螺旋刀片可以顺畅地旋转。通过外侧切口自动完成抗旋转锁定;只打开外侧皮质,不移除骨质,即便是骨质疏松非常严重的患者,仍可以感觉到螺旋刀片牢固的锚合力,可满足早期下床活动的需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在本组的临床观察中体会到PFNA内固定能使患者术后早日下地活动,进行功能锻炼,避免患肢固定时间过长或长期卧床而造成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特别是粉碎性骨折等不稳定性骨折更能体现其牢固、稳定的优点。本组骨折全部愈合,无死亡病例发生,说明PFNA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

3.3 手术操作中的经验总结

为了体现“微创”理念,提高复位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损伤,总结经验如下:a)普通髓内钉入钉点位于股骨梨状窝,切口位于大转子顶点上5 cm。而PFNA主钉具有60°外偏角,方便从大转子顶部插入。手术切口起于大转子顶点,沿股骨长轴向近侧延伸,长约3 cm(能容纳专用的工作套筒即可),远端打入锁钉。本术式体现了生物的合理的接骨术观点,即骨折内固定治疗从机械力学向生物力学改变,更加重视和强调微创技术的应用,以保护血运为主,不剥离骨折的骨膜和软组织,不强求骨折块的解剖复位,提倡以保护骨折端的生物环境为前提的闭合复位和功能重建,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b)髓腔近端开口扩大后,一般不扩髓,直接徒手缓慢插入主钉,同时吸出髓腔内淤血和脂肪液体,既可减少手术时间,又可降低脂肪栓塞的发生。如果主钉不能下沉到合适的位置,在大转子顶端中央置入导针,在套筒保护下插入空心钻头,钻开大转子顶端的皮质并向股骨髓腔远侧至适当深度,可适当扩髓至远端。切忌用锤击或暴力迫使主钉进入,否则易致股骨干骨折。c)如果置入主钉后还存在部分髋内翻和骨块移位,可以外展患肢纠正髋内翻,术中对通过牵引难以复位的骨折,采用点状小切口切开,并对较大的骨块给予克氏针临时固定。d)如果为大转子顶端粉碎者,可以直接从大转子顶端插入导针。e)如果遇到非常不稳定的骨折,向股骨头内插入导针后,安装用于打入防旋针的瞄准臂,插入防旋针,然后再插入螺旋刀片,这样可以防止打入螺旋刀片时股骨头的旋转。f)在伴有转子下骨折的情况下,经过初步的复位打入主钉,可抬高或压下固定主钉的导向器,纠正转子间的向前或向后成角,而不能够通过旋转下肢来纠正,否则不但不能纠正成角,反而造成下肢的旋转畸形。g)一般情况下选用较短的主钉,以减少手术操作的损伤。据初步观察,长钉与短钉疗效无差异。对伴有转子下或股骨干骨折的,可选用较长主钉。h)在测量螺旋刀片长度时,要考虑到减去骨折端存在间隙长度。螺旋刀片要在透视监视下打入,以免螺旋刀片打入太深。如果发现打入太深,要在钻入远端锁钉后,拆除瞄准器,应用螺旋刀片的拔出器,根据过长的长度更换螺旋刀片。螺旋刀片的钉端位于股骨头皮质下的尖顶距2 cm以内,以0.5~1.0 cm为最佳。

综上所述,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较好、内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的优点。PFNA更适合于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Gasaletto JA,Gatt R.Post-opetative mortality relat-ed to waiting time for hip fracture surgery[J].In-jury,2004,35(2):114-120.

[2]Fierens J,Broos PL.Quality of life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 in the elderly[J].Acta Chir Belg,2006,106(4):393-396.

[3]叶一林,柴卫兵,朱天岳,等.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2(12):14-16.

[4]李光辉,夏仁云,王体沛,等.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风险及疗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0):1538-1539.

[5]张海波,王义生.小切口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6):1227-1229.

[6]Adams CI,Robinson CM,Court-Brown CM,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of an in-tramedullary nail versus dynamic screw and plate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J Orthop Trauma,2001,15(6):394-400.

[7]郭世绂,罗先正,邱贵兴.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30-428.

[8]张海波,李华强,贾思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法选择及应用技巧[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4):999-1000.

[9]Valverde JA,Alonso MG,Porro JG,et al.Use of the Gamma nail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 of the proxi-mal femur[J].Clin Orthop,1998,(350):56-61.

[10]安智全,王烨明,曾炳芳.经皮穿针导入股骨近端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9):816-819.

[11]Akhil P,Verheyden,Christoph Josten.In-tramedullary fix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with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PFN)[J].European Journal of Tramma,2004,30(3):197-206.

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19例, 男113, 女106例;年龄60~85 (68.3±6.4) 岁;左侧119例, 右侧100例;车祸伤93例, 坠落伤72例, 跌倒伤54例。将21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109例。观察组男58, 女52例;年龄60~85 (68.6±6.3) 岁;对照组男55, 女54例;年龄61~83 (67.9±6.5)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常规牵引和检查, 对症治疗其他并发症。观察组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 患者取仰卧位, 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 并于牵引床辅助下牵引、闭合复位。于大转子顶端以上2~4cm向近端行5cm的外侧切口, 大转子顶点插入导针, 透视导针完全位于髓腔内, 充分扩髓后轻轻旋入PFNA主钉。调整其深度使螺旋刀片位于股骨颈的中下1/3处, 主钉位置满意后, 在导向器引导下于近端和远端置入锁钉。对照组在全身麻醉下, 于C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牵引, 并于切开复位后给予动力髋螺钉 (DHS) 固定。术后随访观察2组手术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优:骨折复位良好, 固定牢固, 关节无疼痛现象, 关节功能基本恢复; (2) 良:骨折基本复位, 患肢疼痛基本消失, 骨折愈合良好, 关节功能大部分恢复; (3) 可:骨折部分复位, 患肢疼痛有所减轻, 功能恢复较差; (4) 差:骨折复位效果不佳, 患肢疼痛, 功能无恢复[2]。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8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手术情况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术后恢复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退化, 骨质较疏松, 容易发生骨折。目前, 临床治疗骨折的内固定物有DHS、伽玛钉 (Gamma钉) 、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 和PFNA等,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对手术效果和患肢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3]。PFNA是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在PFN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股骨内固定系统, 设计上更趋合理, 较好的克服了PFN和Gamma钉的缺点。PFNA远近端直径略小一些, 更接近股骨近端髓腔的解剖形态;螺旋刀片取代了传统的2枚螺钉, 可有效防止术后"Z"效应的发生;刀片是击入而非旋入, 增加了内置物与股骨头之间的把持力;螺旋刀片可以自动锁定, 可维持主钉与刀片之间的角稳定, 有良好的抗旋转及抗螺旋刀片滑出能力。PFNA是针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而设计的髋部髓内钉, 依靠螺旋刀片可实现抗旋转和稳定支撑作用适用于各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特别对骨质疏松的患者有较明显的优势[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 内固定牢固, 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 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1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109例。观察组予PFNA固定治疗, 对照组予动力髋螺钉 (DHS) 固定治疗, 术后随访观察2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2.7%高于对照组的8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 内固定牢固, 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骨折, 股骨转子间,老年,髓内钉

参考文献

[1] 吴国林, 陈红卫, 张根福, 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疗效分析[J].浙江医学, 2014, 36 (4) :325-327.

[2] 朱云森, 江敞, 李俊.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比较[J].中医正骨, 2014, 15 (9) :29-32.

[3] 周思栋, 张政, 韦德才, 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7) :42-43.

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均为外伤所致。致伤原因:摔伤72例, 交通伤14例。骨折分型:Ⅰ型11例, Ⅱ型20例, Ⅲ型31例, Ⅳ型21例, Ⅴ型3例。发生骨折前有57例患者生活能自理, 29例患者生活需要照顾。入院时合并其它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64例, 肺部疾病28例, 糖尿病19例, 消化系统疾病16例, 泌尿系统疾病8例, 褥疮6例。

1.2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 对患者手术耐受力进行评估, 积极治疗内科疾病。患者伤后时间超过3天则需行下肢深静脉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以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有贫血者术前输血使血红蛋白>100g/L, 有原发高血压者给与予降压治疗, 待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6-21.3KPa, 舒张压10.6-12.6KPa范围内进行手术, 糖尿病患者需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所有患者术前常规备皮, 术前1h静点抗生素。

1.3 手术方法

患者麻醉采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 麻醉成功后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上, 双足绑于足托, 保持患肢内收内旋位牵引复位。C臂X光机透视下证实骨折复位满意, 术区常规消毒后铺单。以大转子为起点向近侧取长约6-8cm纵行切口, 逐层切开, 纵行钝性分开臀中肌, 确定股骨大转子顶点为进针点。经大转子进针点向股骨髓腔插入导针, 沿导针通过保护套筒推动17.0mm空心钻头, 打开股骨皮质。将连接手柄的PFNA主钉插入髓腔, 当预计PFNA螺旋刀片可以插入股骨颈下半部分时停止。安装瞄准臂, 于股骨大转子远侧另取小切口, 将安装钻头套筒和套管针的PFNA螺旋刀片保护套筒经瞄准臂从小切口插入, 通过软组织达股骨外侧皮质, 移除套管针, 经钻头套筒向股骨头颈插入导针, C臂X光机透视, 正位上导针位置应该在股骨颈下半部, 侧位导针位置应该在股骨颈正中, 导针应插入股骨头关节面下5mm。测量导针插入深度, 选择所需长度的螺旋刀片, 移除钻头套筒, 沿导针推动11.0mm空心钻头, 打开股骨外侧皮质, 沿导针推动扩髓器直至限深处。将插入器插入选定的PFNA螺旋刀片, 逆行旋转, 解锁螺旋刀片。沿导针将螺旋刀片经保护套筒插入股骨头颈内, 用锤子轻轻敲击插入器底部直至限深处, PFNA螺旋刀片的正确位置是在关节面下5-10mm。顺时针旋转插入器, 锁定PFNA螺旋刀片。在远端皮肤再取一小切口, 经瞄准臂插入安装好的远端锁定保护套筒至骨皮质。移除套管针, 用4.0mm钻头钻孔, 测深, 扭入选择长度的锁钉。移除瞄准器及插入手柄, 将空心尾帽扭入主钉尾端。冲洗切口, 彻底止血, 留置切口引流管1枚, 逐层缝合切口。包扎, 术毕。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预防感染及抗凝治疗, 预防卧床并发症。患者术后第1天即可在床上起坐, 进行踝关节背伸及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拔出切口引流管后即在CPM机下功能锻炼, 鼓励有能力患者尽可能早期扶双拐离床活动, 患肢不能负重。患者术后四周患肢可部分负重。每个月复查1次X-Ray片, 骨折愈合后可完全负重行走。

1.5 疗效观察及随访

详细记录手术时间, 术中失血情况, 骨折愈合时间, 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等情况。

2 结果

8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0个月随访, 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 (3.1±0.8) 个月, 手术时间平均为 (83.6±43.4) min, 手术出血量平均为 (318±36.6) m L, 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61例, 良15例, 可8例, 差2例, 优良率88.3%。术后有16例肺部感染, 5例发生心功能不全, 4例出现褥疮, 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例发生切口延迟愈合。术后无髋内翻、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断裂并发症。

3 讨论

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目的是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 早期活动, 避免并发症。PFNA是在PFN的基础上改良而来, 只插入一个PFNA螺旋刀片就完成了抗旋转及成角稳定性。手术减少了1枚防旋钉, 缩短了手术时间。PFNA螺旋刀片打入时不会因钻头钻孔而破坏大量股骨头颈内骨质, 丢失产生的骨屑, 而是将骨质挤压到螺旋刀片的周围, 松质骨被压缩, 能更好的为螺旋刀片提供锚合力。PFNA主钉具有6度外偏角, 方便从股骨大转子顶部插入。相对柔韧的PFNA主钉尖端使插入更方便, 并且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而导致股骨干骨折的缺点。在手术操作中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型号的PFNA主钉。如果主钉不能插入, 可以更换小一个型号的主钉, 避免用力敲击导致复位丢失或医源性骨折; (2) 重视术前骨折复位, 良好的复位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术前闭合复位不满意者可在置入螺旋刀片的位置上作皮肤切口5-8cm, 使用复位钳复位, 必要时可用钢丝捆扎固定骨折块, 以利于术中PFNA主钉插入; (3) 确定股骨大转子进针点十分重要, 进针点通常位于股骨大转子顶点或稍外侧。如偏外会导致PFNA主钉插入困难, 甚至股骨大转子外侧皮质劈裂; (4) 术前牵引复位时应保持患肢内收10-15度固定, 以利于术中PFNA主钉插入; (5) 用空心钻头打开股骨大转子进针点骨质时不要过分轴向加压和外偏, 避免骨折块移位; (6) 对不稳定性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建议选用加长主钉并锁定远端静力锁失败[1,2,3]。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 独特设计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特别是不稳定性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愈率。PFNA内固定术创伤小, 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失血量少, 固定牢靠, 并发症少, 功能恢复好, 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宋烜赫, 杨卫良, 薛冰.三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5:437-441.

[2]唐佩福, 姚琦, 黄鹏.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622-624.

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3例中男29例, 女34例, 年龄35~90岁, 平均年龄72岁。其中体重指数 (BMI) :肥胖 (BMI为30~35) 47例, 非常肥胖 (BMI>35) 16例;致伤因素中车祸7例, 高处坠落伤6例, 跌倒50例, 均为单侧闭合伤;单纯股骨转子间骨折49例, 合并其他伤者14例, 其中合并危重多发伤者3例, 均见于车祸, 合并不影响择期手术的多处伤者11例;骨折按照改良的Evans分类:ⅠA型3例, ⅠB型9例, ⅡA型13例, ⅡB型19 例, Ⅲ 型19 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2~13d, 平均时间3.5d。

1.2 手术方法患者仰卧位于可透X线手术床, 健肢截石体位, 调整手术床高度以及C臂高度达到正位与侧位的统一, 而无需在变换投照体位时反复调整高度利于术中进行C型臂透视监测。复位满意后, 做大转子近侧纵切口, 通常不使用电刀, 开孔三棱锥于大转子顶点稍偏外穿入, 插入导针, 手动扩髓器股骨近端扩髓, 骨质较好的年轻患者用软钻顺序扩髓, 骨质疏松老年患者有限扩髓。髓内钉一律选择常州康辉公司生产的PFNA系统, 主钉插入髓腔, C臂透视下定位、调整, 确保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 如对位差、复位困难, 则有限切开, 借助顶棒、弯钩, 并利用髓内钉的支架作用, 将骨折块尽可能复位。C臂监视以及瞄准器导引下打入螺旋刀片以及远端锁钉。

1.3 术后处理年龄>70岁以及合并有糖尿病、贫血的患者术前30min应用1次抗生素, 常规选用头孢唑啉钠, 除此之外, 围手术期不用抗生素, 常规放置切口半环引流管。术后腹带包扎近端切口, 患肢抬高, 间断冰敷, 应用足底静脉泵, 手术当日复查X线, 清醒后鼓励患者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等张收缩练习以及踝关节屈伸旋转练习, 术后24h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 24~48h拔除引流管, 术后3d鼓励身体条件好、骨质好以及骨折固定坚强的患者坐床边或下地患肢不负重功能锻炼, 其余根据个体差异, 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拍摄X线均显示骨折复位满意, 内植物位置好。手术时间最长90min, 最短35min, 平均52min;术中失血最多350ml, 最少50ml, 平均150ml, 因隐性失血[2]缘故, 19位患者术后给予输血治疗, 最多者给予悬浮红细胞6U, 最少3U;术中C型臂X线照射, 最多42次, 最少19 次, 平均33次;住院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最常见的髋部骨折, 手术内固定方法很多, 对于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仍以髓内固定为首选[3];对于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由于髓内和髓外固定均能够达到治疗目的, 且各有利弊, 所以可根据手术医生的习惯进行选择, 据美国一项统计发现, 从业时间较长的医生更偏爱髓内系统[4]。近年来, 髓内固定正逐步成为内固定的主流, Anglen[5]等研究发现, 从1999-2006年髓内固定的应用比例由3%提高到67%。AO在PFN基础上设计了PFNA, PFNA用1枚螺旋刀片代替PFN打入股骨颈的2 枚螺钉。螺旋刀片在打入过程中旋转压紧松质骨, 提高了螺旋刀片在股骨头颈内的锚合力及稳定性, 增强了抗内翻畸形能力;与螺钉固定系统相比, 抗拔除力明显提高。另外, 由于螺旋刀片可以自动锁定, 一旦打入并锁定后, 自身不会再旋转, 因此也不会退钉, 同时也防止了股骨头旋转。PFNA以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 既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又符合微创的理念, 特别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6]。

平卧位为传统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体位, 占用空间大, 使手术医生及放射医生感觉操作空间小, 且患者的健侧下肢一直处于伸直位, 麻醉感觉恢复后会出现健侧下肢酸痛, 尤其是那些合并有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池金凤[7]介绍一种更加舒适的半截石位:髋关节屈曲90°、外展45°, 托腿板托住患者小腿肌腹, 托板关节端朝向腘窝, 使膝关节屈曲90°, 小腿处于水平位, 这样可以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笔者借助上述经验, 消毒铺单前调整好手术床高度以及C臂高度、角度, 使其达到正位与侧位的统一, 因此无需在术中变换投照体位时反复调整手术床以及C型臂, 减少了无效透照次数, 减少了医务人员无谓的X线暴露;因为健肢置于截石位, 故C型臂透视机仅需要固定于一处, 无需移动, 手术医师就能通过调整C臂接收器轻松获取股骨近端的正位和股骨颈的轴位;相对于普通狭窄的手术床, 对于那些肥胖的患者, 两腿的近端占据手术床绝大部分宽度, 即使将健肢放于手术台下, 亦可因两腿的间隙有限而很难将C臂的接收器置于其中。因此如果按照常规仰卧位下进行股骨近端侧位投照时, 将很难获得一张令人满意的侧位片。采取健肢半截石位, 可以完全克服上述困难, 由于可将健肢充分外展, 所以可以获得充足的空间来放置C臂接收器, 因此可以轻松获得清晰地股骨近端的侧位片。

总之, 在正确掌握手术技巧的前提下, 对于肥胖患者来讲, 健肢截石位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靠方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经纬, 蒋垚, 张先龙, 等.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 :7-11.

[2]冯刚, 潘志军, 叶有晨.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比较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12, 32 (7) :648-653.

[3]张长青.关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当代观点〔J〕.中华骨科杂志, 2012, 32 (7) :611-613.

[4]Ahn J, Bemstein J.Fractures in brief:intertrochanterie hip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0, 468 (5) :1450-1452.

[5]Anglen JO, Weinstein JN.American Board of Orthopaedic Surgery Research Committee.Nail or plate fixation of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changing pattern of practice.A review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Orthopaedic Surgery Database〔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8, 90 (4) :700-707.

[6]Pu JS, Hu L, Wang GL.Results of the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 in elderly Chinese patients〔J〕.Int Orthop, 2009, 33 (5) :1441-1444.

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我科自2010 年5 月- 2014 年5 月收治60 岁以上行PFNA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292 例。其中男107 例, 女185 例;根据EVANS分型, Ⅰ型27 例, Ⅱ型68 例, Ⅲ型139 例, Ⅳ型42 例, Ⅴ型16 例。

1. 2 纳入标准单纯股骨粗隆间骨折, 不合并其他骨折;除外合并颅脑损伤、认知障碍患者;除外骨折前即有下肢运动功能不全患者。

1. 3术前管理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相关检查, 入院前服用阿司匹林片或利血平的患者需暂缓5 ~ 7d后再行手术治疗, 若患者合并内科疾病则请相关内科会诊控制疾病并评估手术风险, 无明显禁忌证者均在住院3 ~ 5d内即可行手术治疗。常规应用气垫床, 预防压疮。因骨骼或皮肤牵引造成钉道感染、牵引处疼痛, 且缓解骨折断端疼痛不理想, 我科常不采用术前患肢骨骼或皮肤牵引[3]。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每天5k U, 直至术前12h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考虑因全身麻醉会增加肺部感染、呼吸机依赖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延长住院时间, 故应尽量选择椎管内麻醉。术前30min给予二代头孢预防术后感染。

1. 4 手术方法麻醉满意后患者平卧位, 患侧臀下垫高, 常规碘酒、酒精消毒两遍后铺无菌手术单, 我科采用手法复位骨折断端, 即助手坐于患者足端进行患肢外展位牵引后再行内收复位, C形臂X线机透视下可观察复位情况, 根据我科经验绝大多数患者可达到满意复位程度, 随后由大粗隆顶点向近端2cm处做2 ~ 4cm皮肤纵行直切口, 钝性分开部分臀中肌肌纤维, 用手触及股骨大粗隆顶端, 于大粗隆顶端前1 /3 处骨皮质用棱形锥凿穿大粗隆顶点骨皮质。在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直接插入主钉至合适位置, 通过体外瞄准器打人螺旋刀片, 保持螺旋刀片进钉点在C形臂X线机屏幕7 点钟方向、且包含螺旋刀片全长, 此时患肢采用屈髋屈膝外展位 (蛙式位) 透视即可观察螺旋刀片最深处位置, 此方法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且明显减少透视次数。根据骨折稳定情况选择静力型或动力型远端锁钉, 再植入尾帽, 常规冲洗, 逐层关闭伤口。

1. 5 术后处理及康复术后12h给予低分子肝素5k U / d皮下注射 (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及时停用) , 同时鼓励患者进行踝泵功能锻炼,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手术切口距离会阴部较近, 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1 ~ 2d预防切口感染。对于进食困难或不能进食的患者需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手术切口隔日换药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术后第2 ~ 3 天常规给予镇痛药物, 术后2 ~ 4d练习坐位, 鼓励拍背及深咳促进痰液排出, 术后1 ~ 2 周在助行器帮助下逐步练习下地负重行走, 术后14d左右视伤口愈合情况拆除缝合线。术后1、3、6、12 个月来院复查, 观察骨折断端愈合情况。

2 结果

本组术前因下肢深静脉血栓暂缓手术或手术植入滤器后再行PFNA手术患者26 例, 因内科疾病暂缓手术患者32 例, 手术时间12 ~ 43min, 中位数27min, 术中出血50 ~ 320ml, 中位数72ml, 术后随访1 ~ 3 年, 术后肺部感染37 例, 其中因肺部感染死亡8 例;患肢深静脉血栓15 例, 其中并发肺栓塞4 例, 死亡3 例;心脑血管意外32 例, 死亡13 例;凝血功能障碍2 例 (停用抗凝药物后好转) , 其他原因死亡4 例, 共死亡28 例。无因相同疾病再次手术患者。其中术后2 周内死亡患者15 例占全部死亡患者的53. 57% 。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的低能量骨折, 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或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造成骨松质为主的粗隆间骨小梁微结构破坏, 低能量的间接暴力即可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目前普遍认为股骨粗隆间骨折面临的两大难题为: (1) 老年患者常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及泌尿系统衰退以及认知障碍等疾病, 增大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难度。 (2)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量减少, 易造成固定不牢靠。由于股骨粗隆部血运丰富, 即使非手术治疗骨折部位也很少发生不愈合, 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 以及呼吸、泌尿系统功能减退, 传统非手术治疗期间即可发生内科疾病加重、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 同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由于疼痛造成护理困难, 即使在应用气垫床的情况下也常出现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故预期寿命超过1 年患者不推荐非手术治疗。

外伤骨折即可使退化的全身多器官功能处于濒临失代偿的边缘, 不合适的手术时机可能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二次打击”, 造成严重后果。有学者认为延期手术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 具体并发症主要有褥疮、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肺炎等, 而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又导致了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 遭受更多的痛苦[4]。目前关于麻醉方式与谵妄发生关系的意见很不一致。以前一般认为椎管内麻醉可能较全身麻醉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但现在许多Meta分析发现, 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谵妄发生的影响无显著差别[3], 亦有研究报道认为相比而言硬膜外麻醉对于老年骨科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低于全身麻醉患者[5,6,7,8], 但是考虑全身麻醉会增加并发症发生, 增加住院费用, 故我科多选择椎管内麻醉。伤害控制学 (DCO) 理念认为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对患者全身生理状况的影响, 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治疗效果。根据我科情况, 一般选择在骨折后非手术治疗3 ~ 5d可使老年患者恢复全身创伤应激储备, 提高机体耐受力, 在此期间在评估骨折损伤情况的同时即对患者肺部、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进行评估, 此外, 骨折应激期可造成患者机体高凝状态, 同时骨折断端局部血管受损, 加之患者骨折后需卧床制动, 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增高, 术前应规律抗凝治疗,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减少栓塞发生率[5]。

传统认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前骨骼或皮肤牵引可明显缓解患者骨折断端疼痛, 但我科实际经验认为, 大多数股骨粗隆间骨折为稳定型骨折, 患肢制动时不会或偶有疼痛, 加之行骨骼或皮肤牵引术可增加针道感染和牵引部位疼痛等并发症, 疼痛患者可适当给予镇痛治疗, 而避免行皮肤和骨骼牵引术[2]。

与通常手术方法不同[9], 我科在进行PFNA手术时也很少使用牵引床, 而仅仅使用足端持续牵引, 这样有以下好处: (1) 助手配合术者手法可提高骨折断端复位效率, 尤其是对于骨折断端移位较大时。 (2) 术中发现复位不满意或骨折断端再次移位时可再次调整。 (3) 术中根据情况可灵活进行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动作。同时, 该方法也存在一下缺点: (1) 长时间持续下肢牵引造成助手疲劳, 牵引力度不能持久。 (2) 牵引过程中容易造成不稳定骨折再次移位。术中在植入螺旋刀片时, C形臂X线机进行透视时保持垂直于床面, 螺旋刀片植入点保持在屏幕左下方约7 点钟位置, 此时将患肢缓慢至于屈髋屈膝外展位 (蛙式位) , 切不可用力过猛以防导针弯曲、断裂, 此时保持C形臂X线机位置不变或仅仅移动少许进行正位拍摄即可观察螺旋刀片侧位时在股骨头内位置。相较于足端人工持续牵引存在的缺点, 该方法总体值得采纳, 因足够熟练的助手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透视次数。

总之,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牢靠等优点, 同时可有效减少老年患者卧床时间, 避免长期卧床造成的并发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手术时机及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病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洪普, 徐秋玉, 吕玉明, 等.三种内固定方法 (PFNA、LPFP、DHS)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27 (6) :500-502.

[2]胡元武, 杨华三, 潘洪毅, 等.PFNA、PF-LCP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10) :955-956.

[3]张英泽.成人髋部骨折指南解读[J].中华外科杂志, 2015, 53 (1) :57-62.

[4]张晓伟, 孙天胜, 刘树清, 等.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选择与术后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10, 30 (12) :1171-1174.

[5]张仲宁, 陈清汉, 马希峰, 等.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术期并发症分析[J].临床医学, 2012, 32 (11) :3-4.

[6]张大志, 王东信.麻醉对术后谵妄的影响[J].临床麻醉杂志, 2014, 30 (1) :97-99.

[7]张百军, 杨赵栋, 郑旻, 等.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对比[J].浙江医学, 2015, 37 (7) :595-596.

[8]杨慧.不同手术类型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16) :874-876.

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3—2014 年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9 例。观察组中男23 例, 女16 例; 年龄60 ~ 82 岁, 平均 ( 71. 3 ± 4. 4) 岁; 骨折原因: 交通事故8 例, 摔伤31例; Evan S分型: Ⅰ型27 例, Ⅱ型12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 女14 例; 年龄63 ~ 83 岁, 平均 ( 73. 5 ± 5. 1) 岁; 骨折原因: 交通事故7 例, 摔伤32 例; Evan S分型: Ⅰ型26 例, Ⅱ型1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微创动力髋关节钉 ( DHS) 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行硬膜外麻醉; 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观察, 于髋部外侧做一纵向切口, 在股骨大转子下2. 0 ~2. 5cm处钻孔并置入导针; 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 拧入DHS同时固定钢板, 后放置引流管并缝合切口。

1. 2. 2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行微创PFNA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硬膜外麻醉; 于患者髋部外侧做一纵向切口, 于大粗隆的上部插入导针至股骨髓腔中, 后行扩髓工作, 以顺时针方向将PFNA插入髓内钉位置; 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 后将导针插于股骨颈; 最后以导针的方向将螺旋刀片打进, 将其锁定同时加以固定, 放置引流管并缝合切口。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采用Harris评分进行判定, 总分100 分, 优≥90 分, 良80~ 89 分, 可70 ~ 79 分, 差≤69 分。优良率= 优率+ 良率+可率。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2. 2 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

2. 3 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3) 。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群, 且临床较多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息, 故发生卧床并发症的可能性大, 可直接影响患者正常手术治疗。

微创DHS为髓外固定的主要方式, 通过钢板和加压钉、拉力钉构成, 其具有承重佳和抗弯的功能, 临床应用广泛。有研究表明, 由于DHS主钉非常粗, 会影响股骨头的血供, 故很大程度对骨折位置的血运产生直接影响, 进而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2]。微创DHS虽具备抗弯的功能, 但主要由单旋的方式进行固定, 抗旋转的能力不容乐观, 故患者在骨折愈合时易产生螺钉松动, 进而导致髋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

微创PFNA属于髓内固定的方式, 螺旋刀片具有一定抗旋转的功能, 能确保固定的安全和稳定, 避免髋关节出现内翻。相关研究表明, 应用微创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操作较为简单, 且不会对患者四周的软组织、血供情况产生影响, 可促进患者骨折愈合, 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3]。应用PFNA的注意事项[4,5]: ( 1) 术前需仔细读片并了解患者骨折的类型及髓腔大小; ( 2) 为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尽量采用闭合复位, 并使用牵引床进行康复; ( 3) 进针位需沿隧道插入, 否则会造成骨折线扩大, 不利于愈合; ( 4) 确定正确的螺旋刀片位置, 避免频繁更换刀片[6]; ( 5) 若患者髓腔狭窄要果断采用髓外固定系统[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提示由于螺旋刀片与股骨颈间锚合力较好, 固定牢固且符合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特点, 观察组术后2 周左右便可使用拐杖下地行走, 骨折愈合时间短, 减少了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

综上所述, 微创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2014年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9例。对照组患者行微创动力髋关节钉 (DHS) 治疗, 观察组患者行微创PFN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微创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并发症少。

关键词:股骨骨折,老年人,骨折固定术, 髓内,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曾博, 熊春, 张慧琳, 等.防旋股骨髓内钉与微创内固定倒置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 2014, 14 (12) :30-32.

[2]王意怀, 周明丹, 徐发军, 等.应用PFNA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集[C].2013:223-224.

[3]熊发明, 吴冰, 孙大连, 等.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4) :47-48.

[4]薛锦林, 董红华, 周丽娜, 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13 (21) :111-112.

[5]郑红根, 唐昊, 张秋林.两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6) :407-410.

[6]唐佩福, 姚琦, 黄鹂, 等.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7) :622-624.

上一篇: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下一篇:极限运动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