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患者(共10篇)
股骨头患者 篇1
股骨头置换术是临床中常见手术。但在老年患者中, 麻醉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我院2003~2008年对老年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30例, 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完成。现将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中男10例, 女20例, 年龄65~92岁, 体质量42~80kg, 均为外伤患者, 麻醉分级 (ASA分级) :Ⅰ~Ⅲ级。其中高血压及心电图异常者15例, 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者5例, 合并糖尿病者2例。
1.2 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 行L1~2或L2~3椎间隙穿刺, 置管后改平卧位, 患侧垫高30cm, 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3~5ml后无腰麻征象, 继之以0.894%罗哌卡因5~10ml分次注射, 麻醉平面均在T8以下。手术开始后常规给予盐酸派替啶氟哌利多合剂1~2ml, 使患者处于睡眠状态, 但呼之能应。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和血氧饱和度, 合并糖尿病者术中监测血糖变化。术后常规给予0.22%罗哌卡因镇痛。
2 结果
30例患者行硬膜外麻醉, 效果均满意, 术后镇痛完善, 未出现麻醉并发症。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18例下降值>20%, 经扩容和小剂量静脉滴注多巴胺后血压维持稳定。术中出现心率明显变慢3例, 经静脉滴注阿托品后好转。对失血较多和术前合并有贫血者给予静脉滴注去白红细胞。
3 讨论
股骨头置换术者多为老年患者, 常伴有心、肺功能不全等。手术创伤大、失血多, 应用骨粘合剂可出现严重心血管不良反应。对这类手术, 一般主张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为良好选择。据研究报道, 创伤应激反应可导致血浆黏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在30min后即明显下降, 且于术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这与硬膜外阻滞后血管扩张, 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增加有关, 有利于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血栓并发症。麻醉管理中需特别注意低血压的防治, 尤其在应用骨粘合剂前要适当升高血压。笔者认为, 只要血红蛋白能维持在100g/L水平, 适量应用胶体溶液进行容量治疗, 既有利于维持血压平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也可节约用血和预防输血并发症。
关键词:老年患者,股骨头,麻醉,体会
股骨头患者 篇2
(辽宁省阜新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阜新123002)【摘要】近几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股骨颈骨折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股骨颈骨折发生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很高,而高龄患者的股骨颈骨折更不易愈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需要,尤其是适应于高龄伴有内科疾病病人的首选方法之一。因此如何使股骨颈骨折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护理中的重要问题。【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31-01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早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这五年时间里,抽取32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患者年龄在65至93岁之间,平均年龄68岁;其中包括12例男性患者和20例女性患者。1.2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抽样中的32例患者进行治疗,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具体的护理措施和相应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2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通过我们对其进行的体位护理、心理护理、引流护理、并发症的观察,术后功能锻炼等护理,所有患者在手术后期的恢复情况均比较理想,均在预计的时间内康复出院。3 护理 3.1体位 患肢用薄枕垫高,并保持外展30度中立位,每2小时给予足跟、膝部、小腿按摩1次,每次10-20分钟。在放置便盆时应保护患侧的髋关节。一旦发生脱位,立即制动,告知医生处理。 3.2心理护理:此类患者多为年老体弱,病程较长,对治疗失去信心,同时对人工关节易产生怀疑态度,因此,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对于本病治疗的新进展,加强与患者主动交流,生活上注重关心体贴,尊重病人,减少患者孤独感,积极配合治疗。 3.3引流的护理 使引流保持通畅,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折转成角,以免对引流产生影响。注意引流管负压引流袋的位置不能够比患者的插管口平面高,搬动患者时,应先将引流管夹住,在引流液超过负压引流袋的一半的时候,应对其进行倾倒。注意各种引流管与伤口或粘膜接触部位保持洁净,以防出现感染现象。
3.4并发症的观察 肺栓塞是人工股骨头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烦躁不安、颈胸部皮肤和粘膜瘀斑及出血,水肿等情况。一旦发生,应立即告知医生迅速处理。同时也要注意预防压疮、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 等并发症。 3.5术后功能锻炼指导:(1)被动训练:因患者高龄体弱,术后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动作轻柔缓慢,根据病人耐受情况而定。髋关节屈曲<90°,禁止内收内旋。术后第一天开始行患肢股四头肌、臀大肌的等长舒缩练习,患肢踝关节背屈旋转活动。双下肢保持外展位,避免患肢内收内旋。术后第二天练习坐位,保持髋关节屈曲<90°,足背放置500g左右的沙包练习小腿肌力。术后第三天平卧练习直腿抬高;收缩大腿股四头肌,把下肢抬高几公分高维持数秒,重复多次锻炼。(2)机械训练:患肢做CPM锻炼,开始20°~30°,每日一次,每次30~60min,第二周增加次数加大功能锻炼,但不能超过90°。(3)行走训练:因患者高龄体弱,行走训练应有护理人员陪同。术后第四天练习站立患肢不负重的情况下逐步适应后练习行走,可运用助行器或扶双拐使身体保持平衡避免摔倒。掌握上楼时先迈健肢,下楼时先迈患肢这个原则。4.出院指导 知告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异常情况及有时复诊。出院后尽可能少步行,多采用交通工具以延缓人工关髋节的摩损,避免患髋下蹲,尽量不单独活动,避免一切关节受压活动,如肥胖者减。出院后不宜坐矮凳,应用坐便,使用蹲便器避免使髋关节过度屈曲,不应<90°,防止身体前倾。坐位时避免交叉双腿、盘腿坐位或者单髋负重。指导病人正确更衣,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时伸髋屈膝进行,最好穿防滑鞋以免跌倒。出院后三个月内禁止性生活。5.体会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特点:①合并癥、并发症多。②老年骨质条件比较差。③老年骨折通常伴有骨质缺损,且自身植骨骨量不足,异体骨愈合稍差。④骨折移位明显。⑤老年骨折愈合时间长,极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通过人工髂关置换术治疗既解决了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又不存在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问题,且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从本组资料显示,我们对高龄患者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这表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股骨颈骨折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到损伤前水平,减少卧床时间,避免了髋内翻畸形、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及长期卧床致肺、泌尿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我科通过对3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加强术后础护理外,更注重病人围手术期的康复指导,通过细致的,渐进性,遵循个性化,并用临床专业知识,护理经验和病人需求相结合,使病人掌握围手术期的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措施,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手术病人均末发生护理并发症,同时缩短疗程,提高病人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参考文献[1]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0,636 [2]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49-850.
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CT诊断价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男41例,女17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为(67.4±3.3)岁。所有患者都为单侧发病。其中21例患者为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有长期饮酒史,平均每日饮酒量为300 ml;37例患者为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过往都有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病史。所有患者都有患侧肢体大腿前部、腹股沟、髋区等处明显疼痛的表现,并伴有内旋、外展、内收、屈曲活动功能明显受到限制,25例患者甚至出现跛行的临床表现。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笔者所在医院CT型号为西门子单排螺旋BALANCE。对所有患者进行骨头横断面扫描,进行扫描的层厚为5 mm,5 mm的层间距,300 HU的窗位,2000 HU的窗宽,320×320的矩阵。
1.3 观察指标
找出所有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部位,并对各部位进行分期评价。依据Fmberg等[2]研究的分期标准对所有患者的CT结果进行分期,分为0~V期。(1)0期:正常;(2)Ⅰ期:骨小梁星芒结构增粗、扭曲变形及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区或(和)骨疏松;(3)Ⅱ期:斑片状骨硬化及囊状透亮区,骨小梁星芒结构消失;(4)Ⅲ期:在Ⅱ期基础上出现“新月征”及轻度骨碎裂和关节面微陷;(5)Ⅳ期:明显骨碎裂及关节面塌陷致股骨头失去完整性;(6)V期:合并股骨头肥大畸形,髋臼缘增生及关节间隙狭窄。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共71个部位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12个为Ⅰ期,患者CT检查主要显示为骨质疏松、变形及斑片状骨硬化、股骨头星芒结构增粗等影像表现;25个为Ⅱ期,其中有加囊状透度区及骨硬化影像表现的患者有15个位置,有囊状透亮区及星芒结构消失并骨硬化影像表现的患者有10个位置;34个为Ⅲ期,患者CT表现除有Ⅱ期的影像表现外还表现为关节面微陷、轻度骨碎裂及“新月征”的影像表现。因患者都为高龄患者,故均进行手术治疗,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均符合CT表现,CT诊断率为100%。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关节部位活动受限、关节部位疼痛等表现,患者过往都有酗酒、长期应用激素、外伤等疾病病史[3]。
对此疾病确诊多应用X线、CT、MRI、骨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对患者进行骨活检可见患者骨小梁空陷窝>50%,且有骨髓坏死等表现。但骨活检对患者有创伤,故临床多应用X线、CT、MRI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进行辅助诊断。X线检查的病变影像学显示方面明显低于CT检查。X线检查只可以对患者骨矿物质的影像有所显示,故其对早期疾病没有影像学表现。CT检查不但可明确患者疾病病灶的结构、边界、位置、大小等,且可很明显地发现关节面塌陷、骨小梁微细骨折等情况。MRI检查的影像学检查要高于CT检查,但MRI检查的价格要明显高于CT检查,患者接受度不高,故临床多应用CT检查对此疾病进行辅助诊断检查[4,5,6]。
患者疾病早期CT检查可见有骨质吸收区、斑点状骨质增生硬化、骨小梁增粗、星状征异常等影像学表现。患者疾病晚期CT检查可见塌陷变形、股骨头碎裂、片状增生硬化、星状征消失等影像学表现[7,8,9]。本组患者均根据Fmberg等研究的分期标准对所有患者的CT结果进行分期,共发现71个部位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12个为Ⅰ期,25个为Ⅱ期,34个为Ⅲ期。因患者都为高龄患者,故均进行手术治疗,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均符合CT表现,CT诊断率为100%。这表明,通过CT检查可早期发现患者缺血坏死部位,其诊断的符合率很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总之,CT检查对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其可在疾病早期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部位。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并对CT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共71个部位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12个为Ⅰ期,25个为Ⅱ期,34个为Ⅲ期,因患者都为高龄,故均进行手术治疗,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均符合CT表现,CT诊断率为100%。结论:CT检查对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其可在疾病早期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部位。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CT,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春图.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28例影像学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4):45-49.
[2]刘吉华,高振华,徐爱德,等.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对比研究及检查途径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3):19-21.
[3]李秀红,李雯,李德勇,等.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对比影像学诊断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2):65-67.
[4]杨尚玉,王恩普.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的影像学诊断6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8):57-58.
[5]侯昭才,韦树长,李炳灿.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5):9193.
[6]史永惠,赵熙,左敬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8):62-63.
[7]党国际,高再荣.X线、CT、MRI及SPECT对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6-10.
[8]司道广.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比较与分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2,8(2):120-124.
股骨头患者 篇4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股骨头置换;肢功能恢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19-02
随着医学技术的日渐发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己成为恢复髋关节功能和解除患者疼痛的主要手段[1]。此次研究将70位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只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手术后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6个月后髋关节的功能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其中女性40例,男性30例;年龄在50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68.22±11.02岁;病程在2个月至3年之间,平均为1.01±0.55年。假体材料:67例为骨水泥,3例为非骨水泥;其中股骨头坏死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股骨胫骨骨折51例;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和假体材料等方面的比较均为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只接受常规的护理和治疗。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在手术后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手术后3小时就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相关功能锻炼。
1.3 评价指标:(1)对比手术2周后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2)通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对手术后6个月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随访,其中优为90—100分,良为80—89分,可为70—79分,差为7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13.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S)明显低于对照组(+S),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在恢复髋关节功能和缓解疼痛的各种治疗手段中,人工股骨头置换已经成为最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后增加早期功能锻炼对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2-3]。此次研究将70位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只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手术后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体位指导:向患者讲解相关基础知识,指导患者进行体位变换,手术后要避免伸髋外旋、髋关节>90°、下肢内收超过身体中心线以及屈髋内旋4个体位。(2)肌肉锻炼方法:手术后3小时,患者身体尚未恢复,身体较为虚弱,不宜进行过大的运动,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各关节的稳定性以及肌肉张力得到保持,避免出现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等情况。患者可以进行患足背屈活动或被动跖屈等活动,但不宜进行太久;同时还可以根据护士的指导进行肌四头肌等训练,每组20次,每天2至3组。手术1天后还可以进行抬高患肢、行臀大肌以及臀中肌等训练,以保持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张力,每天2至3次,每次5至10分钟。为了防止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还应进行促进患肢的静脉血液回流。为了防止出现压疮,要进行抬臀练习。还应练习膝关节和踝关节,避免出现髋关节脱位。手术后的第2天可以采取半坐位,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患侧关节活动。主动增加屈伸膝关节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注意限度,避免髋内旋内收。手术后的第3天可进行CPM机训练,每天2次,每次1个小时,循序渐進,不断增加训练的时长。手术后2至7天,指导患者进行适应性训练,借助拐杖进行行走、由坐位转至站位,帮助患者在床边站立,不断增加训练重量,有不负重至部分负重在至完全负重,患者通过双手的支撑坐起,伸直患腿直至到床边站立。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股骨头置换患者在术后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肢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莉莉,冯君. 康复护理在促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244-245.
[2]周柳娇,梅缙瑶,张芳.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促进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2014,18:4089.
股骨头患者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85例患者,其中男26例,女59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4岁;股骨颈骨折79例,其中跌伤51例,车祸伤28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6例。入院前合并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1例,高血压28例,糖尿病8例。入院后予全面评估病情,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做好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监测,保持适当体位,落实康复功能训练和指导,预防并发症等精心护理,术后3周左右患者康复出院,能借助助步器行走,无假体脱位、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评估
老年患者的感觉反应均较迟钝,且常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1]。因此,护理人员应细致观察患者全身状况,包括局部症状、体征、全身营养状况,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有无骨质疏松,详细了解原发疾病、患者心理、各项生化指标、辅助检查结果,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多渠道了解病情,掌握患者心、肺、肝、肾功能及生理代谢情况,以便制订个体护理方案。
2.1.2 合并疾病的监护
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详细了解治疗用药史,评估心功能情况,遵医嘱应用改善冠脉循环药物,监测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保持病室安静舒适,予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合并糖尿病患者应严密监测血糖情况,对患者和陪护人员进行饮食,使用降糖药物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的宣教与指导。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方可实施手术;合并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在较理想水平120~140/80~90mm Hg范围内,遵医嘱应用降压药,观察药物副作用,多关心患者,避免情绪激动,饮食清淡,保证充足睡眠;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肺疾病患者,适当应用抗生素,指导戒烟、避免着凉、有效咳嗽、深呼吸、缩唇呼吸,必要时予雾化吸入,以改善患者肺功能状况,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并发症。
2.1.3 心理护理
多数老人髋关节骨病的病程长或由于突然跌倒受伤致股骨颈骨折,患肢活动功能受限、疼痛,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担心是否会致残、手术、生命危险等切身问题。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术前安排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其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其紧张心理;详细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术前应做的准备,注意事项和术后康复程序,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及其技术水平,手术的成功率,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而解除其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手术治疗[2]。
2.1.4 术前营养支持
老年患者由于创伤、疼痛、卧床原因致情绪低落,食欲下降,应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根据患者习惯,与家属共同制订饮食计划,注意饮食色、香、味和多样化搭配,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钙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对有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者,术前应给予纠正,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1.5 术前准备
指导患者适应性锻炼,如练习床上排尿、排便,正确使用便器,教会如何避免大小便污染伤口,床上功能锻炼的方法。术前一天常规皮肤准备,按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24~48h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重视心血管功能变化,必要时使用心电监护,及时发现血压、心律等异常情况,密切观察患肢末稍循环、感觉、伤口渗血和引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根据患者血压、心率、尿量和心功能情况,合理控制液速,防止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的发生。
2.2.2 体位护理
术后予平卧位,抬高患肢20°~30°,保持患肢处于外展15°~30°中立位,穿丁字鞋防止患肢外旋、内收,在搬运、协助排尿、排便或协助翻身时,应注意保持患肢外展中立,将患肢平抬平放,整个髋关节与患肢整个托起,不可单独抬起下肢,避免假体脱位的发生。
2.2.3 并发症的预防
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定时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保持床单清洁干燥,经常协助患者翻身(健侧卧位),侧卧时两膝间放一软枕,定时按摩骨隆突处,以防发生压疮。术后采用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鼓励多饮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并指导患者积极主动进行肌肉收缩运动,指导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粗纤维食物,定时顺时针按摩腹部预防便秘,每天温水擦浴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等,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有无脓液渗出等局部感染的表现,保持切口敷料干洁,更换引流瓶时注意无菌操作,预防局部感染。
2.2.4 功能锻炼
制订个体化的功能锻炼计划,循序渐进,活动以不疲劳为宜。术后麻醉清醒即可鼓励患者做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锻炼,术后1~3d指导患者主动锻炼,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臀肌收缩运动、踝泵运动每天3~4次,每次每组运动坚持5~10min,每天被动髌骨推移运动,防止肌萎缩、膝关节僵硬,韧带粘连。术后4~7d主要以肌肉等张收缩和关节活动训练为主,指导患者以双手和健侧肢体支撑做抬臀运动,也可让患者坐起,但屈髋应小于45°。仰卧位时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运动,患肢伸直抬高足跟离床20cm左右,保持5s,每次重复10下,每天锻炼3次。同时进行屈髋屈膝被动运动。锻炼前后注意评估患肢感觉、运动、温度、色泽及有无疼痛和水肿[3]。一周后疼痛减轻,评估患者情况,锻炼以离床训练为主,协助患者离床逐步到床边不负重站立,再到借助助步器不负重行走训练,要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和体力情况进行,一般行走训练不超过15min。
2.3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3个月内勿侧卧,3周内屈髋小于45°,且逐渐增加屈髋度但不可超过90°,遵循“三不”,不要交叉双腿,不坐矮椅和沙发,不屈膝而坐,3个月后可逐渐负重行走,6个月内避免患肢内收和内旋,站立时尽量外展,术后3个月内每月复诊一次,6个月内每3个月复诊一次,以后每6个月复诊一次,如有不适随时复诊[4]。
3 小结
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但大多数患者合并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创伤及手术的刺激可诱发和加重。因此,术前全面评估病情,控制合并疾病、做好心理护理、营养支持和充分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监护,早期个体化功能锻炼,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总之,围手术期为患者提供正确、系统、针对性的护理及早期功能锻炼和全面康复指导,可以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06年4月~2011年5月85例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结果 85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早期能借助助步器行走,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 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何晓真,张进川.实用骨科护理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37.
[2]董娜.下肢骨折后局部护理经验交流[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4(1):159-160.
[3]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48.
股骨头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患者, 男11例, 女14例, 年龄75岁~93岁。均为跌倒所致骨折, 受伤至入院时间为0.5 h~6个月, 其中左侧16例, 右侧9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手术距受伤时间2 h~6个月。骨折分型:头下型18例, 经颈型7例。大部分患者有一种以上合并症, 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帕金森病、慢性支气管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
1.2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 明确高龄患者所患有的内科疾病, 检查心、肺功能, 并请内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会诊;监测生命体征和电解质变化;均在术前进行适当药物治疗, 生命体征稳定后施行手术。术前摄双髋的骨盆平片, 测量股骨头大小, 然后准备与之相匹配的假体备用, 使假体柄与髓腔最大限度地适应, 假体与骨界面要保持最大的接触。
1.3 手术方法
连续硬脊膜外麻醉成功后, 均采用后外侧切口, 切口长约8 cm~10 cm, 切开皮肤, 钝性分离臀大肌, 自大粗隆后缘切断外旋肌群止点, 切开关节囊, 暴露骨折断端, 将断头取出, 游标卡尺测量股骨头直径。屈曲、内旋下肢, 在距小转子1 cm处行股骨颈截骨术扩大髓腔, 脉冲式冲洗髓腔, 试模、复位, 检查关节松紧度适宜, 屈伸活动良好, 取出试模假体, 用骨水泥固定, 安装人工股骨头, 牵引复位, 被动活动髋关节, 屈、伸、收、展、内、外旋转活动, 检查其稳定性及有无脱位可能, 以保持股骨头松紧度为0.5 cm为宜。在大转子钻孔将臀中肌原处缝合固定, 冲洗伤口并放置引流, 逐层缝合关节囊、肌肉及皮肤。
1.4 术后处理
取仰卧位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患肢下垫一枕头。术后第1天嘱患者及家属行踝关节屈伸活动, 床上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 术后引流量<50 m L/24h时拔除引流管, 一般不超过72 h, 后即开始扶助行器逐步下地行走;6周后逐步弃拐行走, 3个月内不盘腿, 术后3个月~6个月内禁止坐矮凳和下蹲。鼓励患者多咳痰, 嘱其深呼吸, 防止肺部并发症。术后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5 000 IU, 每日2次皮下注射抗凝治疗10 d, 有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时间相应延长, 应用抗生素10 d左右, 注意电解质及内科疾病变化, 防止脑卒中发生, 及时对症处理, 必要时转相关内科继续治疗。术后14 d拆线出院。
2 结果
本组25例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 无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关节脱位、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并发症、合并症发生。本组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3个月~24个月,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及关节疼痛等。本组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0%.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基底部的骨折。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质萎缩疏松, 轻度间接外力即可导致骨折, 故股骨颈骨折在老年骨折中十分常见。因股骨颈解剖的特殊性, 骨折后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 发生率为20%~40%[2].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势是目前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3], 是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 它不仅可以消除患者髋部疼痛, 而且也为老年患者重建了功能良好的人工关节, 提高了生活质量, 且明显减少了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术后相关并发症。人工股骨头置换的适应证主要为:年龄70岁以上, 移位头下型骨折, 骨折无法得到满意的复位或稳定的固定, 特别是有后部粉碎者, 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患, 手术耐受性差者;伤前活动量较小, 行走能力较差, 体重较轻, 而髋臼正常者;预计患者伤后寿命<10年者;伤前患肢存在部分功能障碍者。患者在能耐受手术麻醉风险的情况下, 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减少护理负担为目的, 积极采取手术治疗;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 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活动量大小选择年龄>70岁、身体状况一般、平时活动量较少者, 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以能达到术后生活自理、一般活动为目的。由于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故采用骨水泥固定可以立即提供一个稳定的关节, 能够早期负重行走, 明显减少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患者出院后仍需合理治疗骨质疏松症等其他合并症, 以延长患者的生命。需注意以下几点:严格掌握适应证, 术前正确评估患者全身情况, 治疗现有合并症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必要措施, 并非所有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都能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 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术中从臀中肌、股外侧肌腱性止点前中1/3切开后, 在股骨前方紧贴骨面向上分离, 直达关节腔, 应尽量减少外展肌群的损伤。术中应用骨水泥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常规应用地塞米松预防骨水泥反应、过敏。
综上所述,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优良率高, 且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少, 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短, 再手术率低, 疗效满意, 在基层卫生院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安全可行。但应注意手术室、器械的消毒及术中的无菌操作, 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洪胜, 张福华, 张磊.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43例[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 15 (1) :990-992.
[2]张安桢.中医骨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 (3) :129.
股骨头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高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55~79岁不等,平均年龄(60.5±3.5)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7例, 股骨颈骨折患者33例; 糖尿病发病时间最长者35年,股骨头置换术之前血糖最高值为22.5 mmol/ L,且尿糖呈阳性, 其中13例患者长时间采取口服药物的方式降糖,20例患者长时间接受胰岛素治疗,5例患者未曾接受过相关治疗,2例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并没有查出有糖尿病;此外,所有高龄糖尿病患者都伴随有其他病症,如心功能障碍、慢性支气管以及高血压等疾病。
1.2治疗方法
该院对高龄糖尿病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护理 ,分为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
1.2.1术前护理术前护理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是手术前进行有关身体机能的锻炼。为防止在手术过程中长时间的缺乏肢体锻炼导致的肌肉萎缩等情况发生, 护理工作可围绕对股四头肌进行长收缩以及深呼吸等训练, 以便为术后机体锻炼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手术前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糖变化,做好血糖监测工作。糖尿病对股骨头置换手术是有一定影响的,尤其是术后2星期内这个关键的时间段, 患者身体因手术而处于紧张状态,血糖会升高,极其容易引发其他疾病的发生,因此,相关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高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及尿糖等的变化,同时做好记录,对突发情况做好预期并处理,并监测患者后续反应;三是加强对患者心理的指导作用。高龄糖尿病患者在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后, 因长时间的卧床导致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 以及担心手术后的伤口愈合及机体功能恢复情况等造成的心理上的长期性的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心理,良好的心理辅导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患者能否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 以及术后自身机能的恢复的效果,因此,医务人员在进行护理时,主要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四是做好饮食指导,低糖饮食,控制体重,适度运动。
1.2.2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一是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经股骨头置换手术后,首先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内容主要对心电的监测,通过观察患者在体温、呼吸、血压等方面的生命体征,对其整体身体状况有个了解;二是对患者体位进行护理。借助假肢来固定患肢处于合理体位;三是术后进行预防感染护理。定时改变患者体位,对其咳痰等进行化验,进行常规护理,保持患者身体清洁,预防肺部感染,压疮及下肢静脉栓塞等;四是患者出院时,医务人员要向患者交代一些关于手术的注意事项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形成良好个人饮食及卫生习惯,使患者提升自我护理意识等[2]。
2 结果
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并给予认真、高质量的术前、术后护理后,高龄糖尿病患者最长住院时间为20 d,最短为12 d,平均住院时间为16 d,且患者全部顺利康复出院。
3 讨论
股骨头患者 篇8
1 一般资料
28例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56~95岁,平均64.8岁。股骨头缺血坏死10例,各种外伤引起的股骨颈骨折18例,其中陈旧性骨折5例,新鲜骨折13例。
2 护理措施
2.1 术后常规护理
将患者平卧于铺有气垫的硬板床上,每2 h抬臀一次,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如采取皮牵引,要保持牵引的有效;严密监测T、P、R、BP的变化,防止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注意切口渗血,观察敷料的干燥、清洁情况;保持切口引流管通畅、在位,定时挤捏,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常规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术后可使用镇痛泵止痛,让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安全度过术后早期[1]。
2.2 饮食护理
多数患者担心术后卧床排便不习惯,采取少进食方法,应及时向患者说明饮食治疗对疾病痊愈的意义,使患者理解并配合治疗;正确指导用餐,由于患者多系中老年患者,可进半流质,便于消化和吸收;并嘱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含维生素多、脂肪低的食物,同时食用一些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以防大便干燥。
2.3 生活护理
保持床褥干燥平整,做好皮肤的清洁卫生,及时更换衣、被,使患者身心舒畅。
2.4 心理护理
患者多系中老年人,因自己住院给家人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和生活的不便,以及担心手术效果,而产生焦虑、歉疚心理,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听取患者的要求,尽量减轻其痛苦,并通过介绍成功实例,解除其思想负担,以增强其信心,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3 康复训练
3.1 术后早期
即术后当天至第2天,麻醉苏醒前尽量少活动髋关节,此时关节周围肌肉都处于松弛状态,容易出现假体脱位。在两膝之间放一梯形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假体内收屈曲,同时有利于早期向健侧翻身,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咳嗽。麻醉醒后鼓励并帮助患者作踝关节的被动和主动伸屈活动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加速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2]。
3.2 术后中期
即术第3天至术后第2周末。此期患者伤口疼痛缓解,负压引流已拔除,因此可加强髋膝关节的活动度,加强肌力训练。鼓励病员每天作3次自动协调的髋与膝关节伸屈操练,每次作10个反复动作。此期可延长下地行走时间,患肢可从不负重到部分负重的行走。
3.3 术后后期
即术后2周以后。人工关节周围软组织及伤口已基本愈合,伤口已拆线。此期应加强髋关节外展肌群肌力的训练,并加强日常生活指导,出院前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更衣(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先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外出时使用手杖;活动时尽可能减少患髋的负重度;不可单靠患肢来承托全身的重量;不可提取重物;坐位时尽量坐有扶手椅子;坐便时最好使用可升高的恭凳;上下楼梯时,坚持上楼梯时健侧先上,下楼梯时患侧先下的原则;可从事日常家务活动,但应避免干重活及剧烈的体育活动,注意预防各种感染,术后定期回院复查[3]。
4 讨论
4.1 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大多系中老年患者,其各种生理功能下降,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心肺肝肾功能都有所下降,因此进行精心的术后护理尤显重要。
4.2 术后合理正确的康复护理,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各种并发症,如肺炎、泌尿系感染和结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防止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早日康复。
4.3 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进行各阶段康复训练指导,针对性强,患者易于掌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甘金盘.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全科护理,2010,(5):397-398.
[2]刘少华.高龄患者5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0(9):22-24.
股骨干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9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63-01
对于股骨干骨折,其通常为转子下2到5cm的股骨骨折。儿童以及青壮年大概占据整个身体骨折的6%。往往因为巨大的直接或者间接暴力所导致,对于直接暴力,其主要有:重物击伤、车辆撞击或者机器挤压这些,进而导致股骨横断,有时也导致粉碎骨折;对于間接暴力,往往从高处跌下,产伤等造成的杠杆作用或者扭曲作用形成,会造成股骨的斜形骨折,也能导致螺旋骨折。在发生股骨干骨骨折的时候,常常也出现软组织损伤。患者出现较重的伤情,卧床时间也较久,并发症容易产生,进行临床护理也较难。股骨干骨折的护理不仅包括牵引、心理及其饮食这些,还包括手术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前后这些,该文重点分析股骨骨折的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选取的本组病例是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平塘县人民医院股骨干骨折住院患者共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70岁、平均45岁,所有的病例治疗前x线摄片:诊断属于股骨干骨折,包括闭合性骨折达到16例,还有开放性骨折达到14例。粉碎性12例,横型10例、斜型8例。
2、护理体会
2.1对于心理护理,股骨干股折病人由于生活自理不便,还发愁预后差,往往出现消极、焦虑状态,也会出现恐惧以及烦燥不定的状态。所以应针对他们的心理变化全面考虑不同因素,有目的地进行心理护理,护士更应主动积极服务,温柔体贴关心安慰患者,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对于饮食护理,因为骨折产生疼痛,牵引不合适,卧床时间也较长、病人食欲不好,有时拒食,护士要针对他们的不同年龄选择骨头汤、蔬菜或者牛奶、水果或者豆浆,强化营养,吩咐多多喝水。还要进行腹部按摩,确保大便能够通畅。
2.2对于牵引护理;牵引术后应确保牵引效果,保证牵引的重锤处于悬空状态,不能擅自增减牵引重量,病人也不能随意更改体位,确保牵引需要的力线及其体位,注意观察针有无松动,滑脱等,以免影响牵引效果。保持牵引处针眼干燥,定期消毒换药,预防感染。定期测量两侧肢体的长度,并作好记录。
2.3术前护理:在术前和医生一起给患者阐述进行手术的重要性,还有预期效果,还要说明并发症与其预防处理对策。股骨干骨折,骨牵引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应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所以术前进行x线片的拍摄,常规检查肾、心及其肝功能,血常规还有电解质状况,这些给临床诊断,麻醉与其进行手术治疗带来前提根据。切口内固定术属于一种无菌手术,要对皮肤实施有效的清理,避免发生感染。护理者在术前3d就应备皮,备皮范围主要有切口上、下备多于20cm的整段肢体皮肤。天天均使用肥皂水对备皮区域进行清洗,还要消毒,同时观察切口附近有没有损失、有没有出现炎性反应。本组手术包括30例,没有一例产生感染。
2.4术后护理,按照麻醉方式与其手术要求标准,将病人放到恰当的卧位,抬高患肢,便于血液回流顺畅,促使消肿。对生命体征进行按时测量,也要重视神志及其伤口渗血,伤肢末梢血供,感觉及其皮温这些状况。切口要是放了引流管,应牢稳固定、避免扭曲发生,防止阻塞脱落、也要查看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天天均应更换引流袋,进行执行时候积极遵循无菌操作这一原则。通知病人与其家属,保持患肢功能位的目的及意义,取得他们协助配合治疗。
3、出院指导
3.1 体位股骨中段以上骨折患者下床进行活动的时候,要一直确保患肢的外展位,避免由于负重、内收肌产生的作用而出现继发性向外成角突起畸形。
3.2 扶拐锻炼由于股骨干骨折后的愈合及重塑时间延长,因此需较长时间扶拐锻炼。扶拐方法的正确与否与发生继发性畸形、再损伤,甚至臂丛神经损伤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应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双拐。
3.3 拐杖是辅助步行的一种工具,常用的有前臂拐和腋拐。前臂拐轻便,使用方便,拐的把手位置可依患者上肢长短调节;腋拐靠腋下支撑,应用普遍。用拐注意事项:①拐杖下端必须安装橡皮头,以免拐杖压在地上滑动而致不稳;拐杖上端的横梁上须垫软垫,以免使用时压迫腋下软组织;②腋拐高度:以患者直立时,拐从腋窝到地面并向身体两侧分开,橡皮头距足20cm为宜。过高,行走时拐杖将撑至腋下,引起疼痛不适,甚至难以行走;过低,则可发生驼背,感到疲劳;③单拐与双拐的选择与使用:腋拐可用单拐也可用双拐。单拐适用于因手术后恢复期、患肢不能完全负重,而需借助单拐来增加健侧对整个身体重量的支撑,大部分置于健侧。当一侧下肢完全不能负重时,必须使用双拐,这样可增加行走时的平衡,且省力。双腋拐使用方法:先将两拐同时稳放在两腿前方,然后提起健肢移到两拐的前方,再将两拐同时向前方移到健肢前方,如此反复,保持两拐及一健肢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④防跌倒:患者初次下地时,应有护理人员在旁扶助,并及时给予帮助与鼓励,指导用拐,防止患者因不习惯而失去重心而跌倒及出现情绪低落。初次下地时间不可过长,以后逐逝延长下地时间。2~3个月后行X线片复查。若骨折已骨性愈合,可酌情使用单拐而后弃拐行走。
参考文献:
[1]陈丽艳,庞蔚,林惠云,朱冬梅,张福玲,于潇潇.粉碎性股骨干骨折术后早期功能训练的护理6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年06期.
[2]郭同芳,周桂香,吴少梅.小儿股骨干骨折的护理[J].中国骨伤,1996,9(1):55~55.
股骨头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 随机选取100例高龄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 且均为高龄患者, 年龄超过80岁。所有患者均具备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的适应证, 即粉碎性骨折发生于股骨转子间, 骨折线范围较为局限。此次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采取抛掷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年龄81~92 (86.17±4.62) 岁。观察组:男28例, 女22例;年龄81~93 (86.29±4.83) 岁。
两组患者就其性别、年龄均值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 经χ2检验或t检验得出P>0.05, 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术治疗, 麻醉方式为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体位采取仰卧位;对骨折断端进行牵引复位, 在髋外侧作一纵向切口, 向前上方提起髋外侧肌;于小粗隆间下方定位, 以前倾15角度刺入导针, 待导针到达股骨头颈正中线下方1cm处, 扩孔, 将动力髋螺钉沿着导针拧入股骨颈骨中, 并撤出导针, 使用动力髋螺钉钢板对股骨干进行固定, 在螺钉尾部拧入钉帽;留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
观察组患者给予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麻醉方式为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体位采取仰卧位;于股骨外侧作改良Hardinge切口, 以此切口为入路, 沿着患者臀大肌走向, 将臀大肌钝性分离, 取出碎小骨片和无肌肉附着的股骨骨折块, 保留有肌肉附着的较大骨折块, 并进行扩髓处理;对股骨大转子、小转子进行临时性复位, 选择大小合适的双极人工股骨头, 置入至股骨中, 注入骨水泥, 调整人工股骨头的位置, 使其中心点与股骨大转子顶端位于同一水平线, 并向前倾15;采用钢丝对大转子、小转子进行固定, 使其与置入的人工股骨头密切贴合, 并将碎小骨片充填于骨折线处;对创面进行止血, 并对软组织进行仔细的修复;留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手术结束后,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并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对比两组患者的优良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主要包括髋关节疼痛程度、髋关节活动功能、畸形情况以及关节活动度等4个方面, 总分为0~100分, 得分越高, 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具体划分为:优, 即评分为90分或90分以上;良, 即评分为80~89分;可, 即评分为70~79分;差, 即评分低于70分[3]。优良率=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进行χ2检验、t检验, 表示为[n (%) ]、 (±s)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对比
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更高 (P<0.05) , 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更短 (P<0.05) 。见表3。
2.4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中共有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包括3例骨不连、3例关节疼痛、1例深静脉血栓;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关节疼痛。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 (χ2=4.891, P=0.027) 。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 多发生于老年人群, 尤其是伴发骨质疏松症的高龄患者, 其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概率较高[4]。目前, 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以手术为主, 通过对骨折断端进行有效固定, 从而达到促进骨折愈合、改善髋关节功能的目的[5]。但临床上关于采取何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尚无统一定论, 尤其是高龄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患者, 由于患者的骨折程度较为严重, 加上高龄患者多伴随有骨质疏松症, 其治疗难度较大[6], 因此, 临床上有必要对高龄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积极的探讨。
近年来, 临床上多采用动力髋螺钉 (DHS)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 动力髋螺钉固定术是一种典型的髓外固定方法, 通过将股骨距、骨小梁压力系统结合为一体, 胫骨股外侧进行固定, 具有可伸缩的优点, 操作相对简单, 可为骨折断端提供动静双重稳定加压作用, 通常被用于稳定型骨折, 但由于高龄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属于不稳定型骨折, 骨折碎块较多, 手术后容易出现再次骨折, 还容易出现髋内翻, 预后效果不够理想[7~9]。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较为新型的股骨骨折手术方法, 通过置入人工双极股骨头对已发生粉碎性骨折的股骨头进行置换, 并利用骨水泥对股骨大小转子进行充填和固定, 有利于促进股骨骨折部位生物力学稳定性的重建, 使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有效恢复[10]。
目前, 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在股骨粗隆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得到认可, 但其在高龄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 为此, 本次研究特对两组高龄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的观察组其优良率为80%, 明显高于实施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术的对照组 (P<0.05) , 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P<0.05) ,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更高 (P<0.05) , 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更短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 (P<0.05) 。
综上所述, 在高龄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施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 促进骨折愈合, 改善髋关节功能, 同时, 还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12年6月2015年6月, 选取100例高龄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采取抛掷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术治疗, 观察组给予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 (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P<0.05) ,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更高 (P<0.05) , 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更短 (P<0.05)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 (P<0.05) 。结论 在高龄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实施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高龄,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术
参考文献
[1]李菊根, 吴波以, 黄彦, 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粗隆间粉碎性骨折[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1, 03 (3) :189-192.
[2]汪计, 周剑, 李智聪, 等.股骨头置换与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比较分析[J].四川医学, 2013, 34 (10) :1547-1549.
[3]刘德忠, 姜红江, 黄相杰,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长期随访[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 (16) :1676-1678.
[4]李书振, 陈跃平, 崔伟, 等.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后疗效分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5) :652-658.
[5]寇博, 白志刚, 牛东生, 等.GTF双极股骨头置换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6 (11) :1254-1256.
[6]何军雷, 莫南文, 李勤勇,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J].海南医学, 2011, 22 (11) :87-88.
[7]Hong J Y, Suh S W, Park J H, et al.Comparison of soft-tissue serum markers in 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Dynamic hip screw versus proximal femoral nail-A preliminary study[J].Injury, 2011, 42 (2) :204-208.
[8]王传学, 杜秀藩.双极人工股骨头与PFNA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4, 8 (4) :492-496.
[9]Hedbeck CJ, Enocson A, Lapidus G, et al.Comparison of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s:a concise four-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trial.[J].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2011, 93 (5) :4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