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论文

2024-09-03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论文(精选6篇)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论文 篇1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关节疾病, 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和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两种[1]。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青壮年为主, 以37~43岁多见, 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发病比例为 (2.1~3.8) :1[2,3];其起病缓慢, 病程较长, 可影响髋关节的功能状态, 如不及时进行治疗, 会导致肌肉萎缩, 严重时造成截肢, 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研究就介入法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46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4]。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73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49例, 女24例, 年龄20~79岁, 平均 (47.3±2.4) 岁, 病程3~28年, 平均 (13.5±2.2) 年, 左侧股骨头坏死43例, 右侧30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52例, 女21例, 年龄21~78岁, 平均 (47.1±2.3) 岁, 病程4~30年, 平均 (14.3±2.4) 年, 左侧股骨头坏死42例, 右侧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髓心减压术, 术前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心电图等检查, 备皮, 铺巾, 消毒, 取硬膜外麻醉, 在股骨大粗隆外侧做一切口达骨质, 将带有管芯的减压器旋转至病变部位后拔芯, 然后使用切刮器进行刮除, 行隧道植骨, 缝合切口。术后常规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法, 术前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心电图等检查, 取局部麻醉, 用Seldinger`s进行操作[5], 从股动脉穿刺进行插管, 然后将5 Fcobra插入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和闭孔动脉圆韧带支, 进行血管造影, 观察并记录血供情况, 后经高压注射器将介入药物灌注至股骨头供血动脉, 完毕后对供血动脉灌注前后进行比较, 了解其血流恢复情况, 结束后拔管进行压迫止血, 嘱患者平卧12 h, 术后常规进行抗生素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排气时间及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髋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均消失;有效:患者髋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好转50%以上;无效:患者髋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好转50%以下。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排气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5.536, *P<0.05

3 讨论

髋关节是人体最大的杵臼关节, 髋臼由髂骨、耻骨与坐骨共同形成。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以髋关节痛、间歇性跛行、活动受限等为临床表现, 其病理基础是骨组织缺血、坏死[6], 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2001年山东股骨头坏死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非创伤性比例达73.1%[7]。介入法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8], 其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 将医疗器械放置患者病变部位, 对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 可以明显改善骨组织的血液供应, 使血管重新开放, 股骨头恢复正常, 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有关报道相似[9]。提示介入法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明显, 具有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短、排气时间短等优点。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法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长春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6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7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髓心减压术, 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排气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介入法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明显, 具有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短、排气时间短等优点。

关键词:介入法,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亦进, 栾舰, 崔学芬, 等.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69例83髋:带血管蒂臀中肌骨瓣移植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自体松质骨的修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21 (43) :251-252.

[2]颜廷卫, 孙雪生, 王朝亮.吻合血管腓骨移植联合DBM及自体多能干细胞混合性植入治疗ARCOⅡ~Ⅲ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 (21) :175-176.

[3]徐晓光, 武国印, 白斌.细针多孔道钻孔减压术联合中药髓腔注射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22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 14 (1) :318-319.

[4]重培建, 叶福生, 张善星, 等.超选动脉骨髓基质干细胞灌注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长期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 2014, 27 (7) :242-243.

[5]李士光, 王文辉, 朱世军.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 10 (2) :128-129.

[6]孙楠, 孙永强, 赵子龙, 等.髓心减压植骨钽棒植入术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15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7) :251-252.

[7]王凤仪, 武国印, 白斌.细针多孔道钻孔减压术联合中药髓腔注射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22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 35 (1) :269-270.

[8]周志遥, 黎健鹏, 罗其新, 等.运用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 (BMSCs) 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0 (20) :103-104.

[9]毛蔚玲, 夏炳江, 陈小丽, 等.钽棒植入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动脉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3 (2) :187-188.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论文 篇2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自体腓骨移植;早中期;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6.008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指骨组织失去血液供应后骨细胞和骨髓成分死亡,以及随后的修复过程导致的股骨头结构改变而引起股骨头塌陷和髋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1],多见于中青年,如不积极有效的治疗,80%的患者1~4年内将发生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损毁等不可逆转的情况,最后不得不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因此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重要的是早期诊断,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和延缓股骨头进一步塌陷。笔者观察采用病灶清除并自体腓骨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37髋,男18例22髋,女12例15髋;年龄18~55岁,平均(34.5±6.7)岁。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3]:①早期有腹股沟区域疼痛、髋关节和/或膝关节疼痛,活动时明显,休息后好转。②髋关节活动受限,早期主要为旋转受限,后涉及到屈曲、外展和内收。③植入前所有患者均行X线、MRI检查。④按照股骨头坏死斯腾伯格(Steinberg)分期标准:I期14例,II期16例。致病原因:长期饮酒10例,长期大量使用激素12例,特发性骨坏死8例。

2方法

2.1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臀部垫高15~

20°,患肢外展10~15°,内旋15~20°,消除股骨颈前倾角对位置的影响。在硬膜外麻醉下,常规消毒铺巾,经股骨外侧大转子下方3~5 cm处切开皮肤1.5~2.0 cm,逐层切开,直达骨膜;用直径2.5 mm克氏针在C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并达到股骨头坏死中心区域,针尖距离股骨头软骨面约5 mm;正侧位透视位置正确后,沿导针依次扩髓,最后一次扩髓钻头直径大小与腓骨棒直径大小一致;清除钻孔减压区域坏死骨组织、肉芽组织,用测深器测隧道长度,制备腓骨棒。腓骨的切取采用外侧切口,根据需要长度取出腓骨段后在腓骨上用直径为3.5 mm克氏针钻4个孔,孔间距1.0~

2.0 cm,植入腓骨棒,可在大小转子间取松质骨植入股骨头内。术中应注意,不要穿透关节面,植入过程中不要用力锤打,以松紧适宜为度。冲洗缝合切口,术毕。

2.2疗效评定标准所有患者术后参照Harris评分表评价髋关节功能[4]:疼痛(44分)、功能

(47分)、下肢畸形(4分)、活动范围(5分)。优,90~100分;良,80~89 分;可,70~79分;差,< 70分。

2.3影像学评定标准观察X线片骨质变化及股骨头塌陷情况,根据MRI测量所得手术前后股骨头坏死体积对比来进行疗效评定。

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手术前后的Harris 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5 d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明显,与术前比较,消失18例,明显改善8例,不变3例,加重1例;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显著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术后12个月MRI显示股骨头坏死区域未加重,X线片显示股骨头植骨区稳定,未塌陷。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优24髋,良9髋,可3髋,差1髋,优良率为89.19%。30例患者均未在随访期内因手术失败或术后并发症而进行全髋关节置

换术。

表1患者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比较分,

期别髋数时间Harris评分

Ⅰ期15手术前56.2±2.1

手术后87.5±2.31)

Ⅱ期22手术前45.6±2.4

手术后82.3±3.81)

注与手术前比较,1)P < 0.05

4讨论

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很多,但临床疗效不一,各有所长。公认的措施是,在股骨头塌陷之前进行有效的保头治疗。早期的手术干预治疗是防止股骨头塌陷和延缓坏死进展的基本方法和前提,而如何预防股骨头坏死的塌陷,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关键[5-6]。王义生等[7]

采用钛网加带股方肌蒂骨柱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刘军科等[8]采用关节镜下清理+髓芯减压病灶死骨刮除植骨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刘又文等[9]采用打压植骨带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董正等[10]采用钽棒植入微创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均取得了较满意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①显著降低股骨头内压力,减轻临床疼痛症状;②植入的腓骨可以为股骨头提供重要的结构支持和支架作用,从而易于软骨下骨修复与重塑[11];③自体腓骨坚硬而且吸收时间长,可以防止骨小梁的微骨折而防止股骨头塌陷[3];④自体骨免疫原性低,无排斥反应。但该手术也存在着创伤较大,手术操作难度高,术后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因此手术医师术前应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术中严格手术操作,术后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以达到临床预期

效果。

5参考文献

[1]魏立友,张宏伟,孟和,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住院患者性别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3):195-197.

[2]李子荣.中日友好医院成立骨坏死与关节保留重建中心[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4,3:封底.

[3]尧浩,扈文海,李会杰,等.同种异体腓骨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132髋2.5年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18):3311-3317.

[4]毛宾尧.人工髋关节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64-765.

[5]王红梅,杨晓风,张轶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6):528-530.

[6]郭万首,李子荣.股骨头坏死的保存自身关节的治

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2,30(1):19-24.

[7]王义生,曹亚伟,李军伟,等.钛网加带股方肌蒂骨柱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20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4(2):261-263.

[8]刘军科,聂光瑞,刘晓旭,等.关节镜下清理+髓芯减压病灶死骨刮除植骨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

死[J].中国医药指南,2012,6(10):181-182.

[9]刘又文,王会超,张晓东,等.打压植骨带缝匠肌蒂髂骨瓣移植治疗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104-106.

[10]董正,高书图,刘又文,等.钽棒植入微创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4):44-46.

[11]陈献韬,刘又文,张晓东,等.金属骨小梁重建系统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J].中医正骨,2012,24(2):35-39.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995年6月—2010年6月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的股骨头坏死患者58例, 男40例, 女18例, 年龄22岁~70岁, 共累及78个髋关节。发病时间3个月~15年, 1年以上有38例, 占65.5%.

1.2 临床表现

患者早期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及轻微跛行, 其特点是髋关节深部隐痛、酸痛, 夜间明显, 放射至腹股沟及粗隆部。髋关节内旋、外展活动呈疼痛性受限, “4”字试验阳性。单纯髋关节疼痛者26例, 活动受限及跛行者32例, 有半数以上一侧发病, 病情发展后累及对侧。

1.3 病因

非创伤性引起的ANFH的因素很多,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长期大剂量应用是最常见的原因, 乙醇性骨坏死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减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疾病等都可引起骨坏死。本组58例患者中均无创伤史, 其中32例有大量或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病史, 24例有长期大量饮酒史, 2例无明显诱因。

1.4 检查方法

本组全部病例均行双髋关节X线平片、CT、ECT和MRI检查。X线平片检查采用岛津500 m A X线机, 带滤线器, 距离1 m, 条件:68~72 kV, 20 m As;CT检查采用岛津SCT-4800TE全身扫描机, 5 mm层厚, 连续扫描, 窗宽1 500~2 000 Hu, 窗位250~300 Hu, 行股骨头横断面扫描;ECT检查采用Scophy Camera SPECT机, 静脉注射99Tcm-MDP 740 MBq, 饮水500~1 000 m L, 3 h~4 h后排空膀胱对骨盆区扫描, 用低能平行孔准直器探头采集前后位和后前位静态像;MRI检查采用Magnetom1.5T MRI设备扫描仪, 选用SE序列行股骨头冠状面和横断面扫描T1、T2加权成像, 层厚5 mm, 间隔6 mm, 成像参数:T1WI:TR/TE:500/12 ms, T2WI:TR/TE:4 500/96 ms.

1.5 影像学分期

影像学分期参照Hungerford等[1]标准, 将ANFH分为5期, 0期:患者无症状, 但MRI上可见“双线征”;Ⅰ期:患者有症状, 平片阴性而MRI检查阳性;Ⅱ期:股骨头外形正常, 可见囊变和硬化表现;Ⅲ期:可见一定程度的软骨下塌陷或股骨头变平;Ⅳ期:关节间隙变窄及髋臼继发退变。

2 结果

2.1 X线平片

0期38髋;Ⅰ期19髋, 主要表现为骨小梁模糊和骨质疏松;Ⅱ期21髋, 股骨头外形正常, 其内可见囊变, 带状吸收区或骨硬化。本组78个髋关节中发现Ⅰ~Ⅱ期股骨头缺血坏死40髋。前后位平片:右侧股骨头见地图样密度异常区, 骨小梁模糊, 周边见不规则走行硬化带, 硬化带内缘隐约可辨识低密度带, 未见明确股骨头塌陷征象 (见图1) , 准确率为51.3% (40/78) 。

2.2 CT

0期7髋;Ⅰ期32髋, 表现为股骨头星芒状结构增粗、变形, 呈现拥挤、融合、扇状硬化或周围浓缩等变化;Ⅱ期35髋, 其中股骨头出现大小不等局限性囊样变及疏松区8髋, 单纯骨硬化, 呈扇形或地图状6髋, 囊变和 (或) 斑片状骨硬化混合存在20髋;Ⅲ期4髋, 可见Ⅱ期移行变化, 软骨下骨折呈现新月征, 股骨头关节面断裂, 微陷。CT发现Ⅰ~Ⅱ期股骨头缺血坏死67髋。CT轴位:右股骨头前上方塌陷, 高密度硬化区内缘见断续低密度带, CT可发现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早期股骨头塌陷 (见图2) , 准确率为85.8% (67/78) 。

2.3 ECT

0期5髋;Ⅰ期34髋, 表现为股骨头局限性稀疏, 股骨头上方稀疏、基底部和 (或) 颈部弧形浓集 (不典型“炸面圈征”) , 股骨头中心稀疏、外围部环形浓集 (典型“炸面圈征”) ;Ⅱ期36髋, 股骨头上方轻度浓集, 基底部和 (或) 颈部条带状明显浓集, 股骨头上方轻度浓集;Ⅲ期3髋, 股骨头或头颈部弥散性浓集。ECT发现Ⅰ~Ⅱ期股骨头缺血坏死70髋。ECT上显示为右股骨头放射性缺损区周边出现放射性增高影像, 呈“炸面圈”样 (见图3) , 准确率为89.7% (70/78) 。

2.4 MRI

0期3髋;Ⅰ期35髋, 表现为股骨头的前上缘可见一均匀或不均匀的局限性线状或片状异常信号影, 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 T2WI呈高或略高信号且与外侧低信号带并行, 形成“双线征”;Ⅱ期37髋, 表现为广泛的斑片状、条状或不规则形, 低、等、高混合信号;Ⅲ期3髋, 在T1、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股骨头变形, 呈高低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混杂信号, 并出现新月征。MRI发现Ⅰ~Ⅱ期股骨头缺血坏死72髋。MRI轴位T1WI右股骨头上端见不规则形状异常信号区, 周边见长T1、长T2和长T1、短T2信号线, 包绕中央正常骨髓信号区, 表明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可以诊断平片无明显异常的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见图4) , 准确率为92.3% (72/78) 。

3 讨论

3.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类, 它们引起ANFH的病理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 关于发病机制, 目前有血管阻塞学说[2]、原发血管病变学说[3]、脂肪栓塞学说[4]等。这些学说的共同点是骨细胞的缺血及血液供应的减少, 血流淤滞、高凝状态和内皮损害是造成血供中断的主要原因。

3.2 ANFH的早期影像学诊断价值

不同的影像学检查对ANFH的早期诊断存在差异。以往临床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主要依靠X线检查, 而骨坏死的本身并无特殊的放射性学征象, 只有当周围活组织对坏死骨组织进行修复, 引起骨坏死区及周围矿物质含量有较大变化时, 在X线上方能显示病变, 因此对早期缺血性改变X线显示正常, 无法确诊, 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难度。

CT的应用方便、快捷、直观, 通过断层扫描, 可直接显示骨结构的改变, 必要时可采用1 mm~2 mm薄层扫描, 对骨纹理的分布、骨皮质及皮质下区的改变显示比较清晰, 早期改变的征象如骨小梁增粗、骨纹理紊乱等观察都比较可靠[5]。X线只能显示轮廓, 而CT比较直观, 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改变上很大程度弥补了X线的不足。CT较X线平片具有明显优势, 本组CT诊断早期ANFH敏感性为85.8%, 高于X线平片的51.3%.目前, CT已成为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常规检查手段, 但CT无法显示早期的骨髓坏死、肉芽组织浸润, 因此CT诊断早期ANFH也有一定限度。

ECT是一项安全、无创伤, 且有着很高价值的显像技术, 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有高度灵敏性, 骨对放射性核素 (99Tcm) 的摄取主要取决于局部血供的完整性和新骨的形成。在骨坏死的早期, 由于局部无血供又无代偿, 股骨头对放射性核素的摄取减少, 所以表现为放射性缺血性缺损, 在股骨头坏死的最初数周, ECT即可显示放射性缺损区, 即“冷区”。以后随着组织修复和新骨的形成, 股骨头对放射性核素摄取增多, 表现为异常放射性缺损 (术中见骨硬化, 无骨小梁结构为死骨) 或浓集区, 即“热区” (术中所见为结缔组织或脂肪团, 类结核干酪物) 。本组ECT诊断早期ANFH的阳性率是89.7%, 所以, ECT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优越于X线与CT, 是比较理想的检查手段。

MRI软组织分辨率比CT高, 图像层次丰富, 可取得任意方位多参数成像, 定性、定位诊断比CT更准确, 不但能显示解剖形态变化, 而且还可提供病理及生化方面的信息, 因此可更有效地显示股骨头坏死早期病变。本组MRI诊断早期ANFH的阳性率是92.3%.分析结果表明, X线平片、CT、ECT及MRI在诊断早期ANFH方面, 以MRI最具敏感性和特异性, 是目前诊断早期ANFH的最理想的检查手段。ECT、CT次之, 而X线平片诊断价值明显受限, 但X线平片操作简便, 费用低, 在显示骨全貌、骨性关节面及髋关节间隙等方面要优于CT、ECT和MRI, 可用于ANFH的筛选和随访。总之, 临床有症状, X线平片有或无改变的患者应常规行CT检查, 多数早期病变可被发现。对于CT仍不能诊断的患者应行ECT、MRI检查, 以便尽早发现病变, 为及时制订治疗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Mitchell DG, Rao VM, Dalinka MK, et al.Femoral head avascularnecrosis;correlation of MR imaging, radiograohic staging, radionuclideimaging, and clinical findings[J].Radiology, 1987, 16 (2) :709.

[2]Atsumi T.Hemodynamic study of the idiopathic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using superselective angiography[J].Nippon Seikeigeka Gakkai Zasshi, 1983, 57 (4) :353-372.

[3]Chandler FA.Coronary disease of the hip[J].J Int Coll Surg, 1948, 2 (1) :34-37.

[4]Jones Jp Jr.Fat embolism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producing avascularnecrosis Arthritis[J].Rheum, 1965, 8 (1) :4-8.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08例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受伤因素不同将其分为创伤组 (54例) 和非创伤组 (54例) 。创伤组患者中男30例, 女24例, 最小年龄20岁, 最大年龄75岁, 平均年龄为 (40.5±1.3) 岁, 国际骨循环研究会 (ARCO) 分期包括26例Ⅲc期、28例Ⅳ期;非创伤组患者男27例, 女27例, 最小年龄23岁, 最大年龄78岁, 平均年龄为 (42.2±2.1) 岁, ARCO分期包括22例Ⅲc期、32例Ⅳ期。2组患者性别比例, 平均年龄以及ARCO分期等差异不明显,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全身麻醉, 取标准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后, 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全部髋关节, 后外侧入路, 截骨位置选取小转子上端1.5 cm处, 以外展45°、前倾20°方位对髋臼进行锉磨。假体试行放置确定后, 置入髋臼假体, 适当活动髋关节以确定假体的松紧度、稳定性, 置入股骨柄和股骨头假体, 随后分别复位、修复外旋肌群以及放置闭式引流管, 最终关闭切口。术后第1天可进行下肢肌肉等长和等张收缩练习, 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 术后第7天可适当拄拐下地, 术后14 d可拆线。

1.3 效果评价

根据Harris评分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 评价标准包括优、良和可, 其中优指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范围为90~100分;良为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范围为80~89分;可指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低于70分。通过摄片观察患者假体置入后髋关节邻近X线透亮带的范围, 假体松动标准包括假体周围透亮区域超过2 mm和假体移位超过4 mm, 符合上述任意一点即可确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优良率比较

创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优30例, 良20例, 可4例, 优良率为92.6%;非创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优29例, 19良例, 可6例, 优良率为88.9%,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术后假体松动率比较

创伤组患者术后假体后脱位1例, 异位骨化2例, 假体松动3例, 假体松动率为11.1%;非创伤组患者术后假体后脱位1例, 异位骨化1例, 假体松动1例, 假体松动率为5.6%,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91, P=0.296) 。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骨科最为常见的一种股骨头病变, 主要因股骨头部分或者全部缺血引起骨和骨髓细胞死亡而最终导致股骨头坏死[2], 创伤性和非创性因素是临床上引起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确定, 可能与长时间应用激素类药物、长期酗酒、关节炎症以及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 其病理基础为骨内毛细血管扩张, 血管内血流减慢, 动脉血管硬化变性;同时长时间使用大剂量激素可加速血小板生成, 增加血液凝聚力和血黏度, 诱发脂肪发生栓塞, 从而导致骨缺血[3]。创伤性因素主要是指股骨头内血管闭塞, 血液供应中断, 其原因可能与股骨颈发生骨折或股骨头出现脱位有关;如股骨颈或股骨头发生骨折则较易损伤血管, 进而引起动脉血管灌注不足或停止, 或者静脉回流障碍, 最终出现骨内压力增加, 关节腔内积液、渗出液增多, 成骨细胞活动减弱等引发股骨头坏死[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方面临床效果较佳, 但创伤因素所致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率高于非创伤患者;而且其远期临床效果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曾德辉, 张卫, 向亮.创伤与非创伤因素所致晚期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比较[J].中国医师杂志, 2012, 14 (4) :494-495.

[2]崔松体, 门新刚, 万中耀, 等.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价值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29 (17) :41-42.

[3]杨仙亮, 王春雷, 张江南.创伤与非创伤因素所致晚期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5, 22 (16) :2540-2541、2542.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5例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常规影像学检查确诊, 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髋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间歇性跛行等。所有患者第1次外伤手术至入选时间为2~5年, 发现股骨头坏死距第1次外伤时间为18~50个月。按照实际治疗方式将55例患者分为试验组 (髋关节置换术) 31例和对照组 (股骨头部分重建术) 2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股骨头坏死Ficat分期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见表表1) , 具具有有可可比比性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股骨头部分重建术治疗;试验组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根据患者意愿14例选择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8例选择骨水泥型假体, 9例选择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术前半小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取髋后外侧切口入路治疗, 术后常规引流1~2d, 术后24h停用抗生素。术后2d采取抗凝治疗, 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 口服利泛沙班35d。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实施早期康复锻炼, 促进患者功能快速恢复。

1.3 疗效评价

患者术后均参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优:90~100分;良:80~90分;中:70~79分;差:<70分。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记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

所有患者均获得12~30个月随访,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升高, 与术前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试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表3)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发病因素较多, 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尚无明确研究结果。本研究中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多为交通事故造成的高能量损伤, 且从患者年龄分布上来看, 青壮年人群较老年人群发生率更高[2]。分析原因可能为青壮年骨质较老年患者更为坚韧, 受到较大暴力冲击才能发生骨折, 因此骨折后错位及血管损伤较为严重, 易引发股骨头坏死[3]。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手段较多, 包括“保头”治疗和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目前老年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采取全髋置换术是公认的有效方式, 而青壮年患者可选择“保头”治疗或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能够保证患者康复后双下肢尽量等长, 远期疗效优于植骨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 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优良率达93.55%, 治疗后Harris髋关节评分也明显升高,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股骨头部分重建术。

总体来看, 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稳定且显著, 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摘要:按照实际治疗方式将我院收治的55例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24例, 试验组患者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股骨头部分重建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明显升高, 与术前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试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试验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

关键词: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部分重建术

参考文献

[1]朱建辛, 王跃, 刘仲前, 等.62例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分析[J].四川医学, 2011, 32 (9) :1352-1354.

[2]Vande Berg BC, Lecouvet FE, Koutaissoff S, et al.Bone marrow edema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transient osteoporosis of the hip[J].Eur J Radiol, 2008, 67 (1) :68-77.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患者, 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男23例, 女12例;年龄7~60岁, 平均 (41.8±6.5) 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1例, 股骨头下骨折24例;治疗组男22例, 女13例;年龄8~59岁, 平均 (42.5±6.8) 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2例, 股骨头下骨折2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35例患者术后口服接骨片 (Z22023088) , 一次4片, 每日3次, 坚持用药半年;治疗组35例患者术后服用活血灵片 (粤Z20070161) , 一次6片, 每日3次, 饭后口服, 用药半年。活血灵处方:当归、丹参、土鳖虫、桑枝、苏木、川穹、血竭、泽兰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应用t检验, 计数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1年股骨头坏死率比较

如表1所示, 经治疗, 治疗组患者行MRI检查发现股骨头坏死4例, 股骨头坏死率为11.4%, 对照组股骨头坏死8例, 股骨头坏死率22.9%, 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股骨头坏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2 术后1年VAS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组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1例出现髋部疼痛, VAS评分 (4.99±0.61) ;对照组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3例有髋部疼痛, VAS评分 (6.42±0.98) , 见表2。

3 讨论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若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措施不当会导致严重后果, 如股骨头塌陷、髋关节腔隙变小[2], 甚至导致患者残疾, 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显得极其重要。

在中医理论中,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按照病机属“淤虚痰”的范畴, 患者气血瘀滞不行引起气血不畅, 进而影响筋骨的营养供给, 导致缺血性坏死。本文中应用的活血灵片属中药制剂, 主要成分为当归、丹参、土鳖虫、桑枝、苏木、川穹、血竭、泽兰及路路通, 其中君药为当归, 因其有显著地活血化瘀之效, 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气血淤积肿痛的疾病, 其他药物合用共奏活血通络、祛风行气之效。

综上所述,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应用中药活血灵片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顺云.创伤性股骨头坏死23例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5 (16) :78-79.

上一篇:保障基础下一篇:大中型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