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骨科(共10篇)
创伤性骨科 篇1
创伤性精神障碍是指因突发事件或不可预测的外伤而导致患者的精神、行为脱离现实环境的一类精神性疾病[1]。老年创伤性精神障碍可表现为狂躁、疑心、幻视、失眠等症状。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803例创伤患者中, 并发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43例。现将其治疗回顾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中, 男32例, 女11例, 年龄56~84岁, 平均年龄67岁, 其中股骨颈骨折19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 脊柱骨折12例, 胫腓骨骨折2例, 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意外伤或高处坠落伤。所有病例CT均排除颅脑损伤, 否认精神病史及家族史。患者伤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时间为2~4d, 平均2.4d。根据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及诊断标准第2版, 精神障碍中诊断为焦虑与癔症型34侧, 抑郁型8侧。
1.2 临床表现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焦虑与癔症型患者, 出现烦燥、谵妄、胡言乱语, 但无休克、高热, 双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 并逐渐出现燥动和攻击性行为, 厌食, 不配合临床治疗等;抑郁型患者则表现为长时间不语, 对旁人问话漠然, 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1.3 诊断与治疗
怀疑为精神障碍者, 及时请精神科医师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症状较轻, 仅有睡眠差、轻度烦躁等的患者予心理治疗及地西泮10mg肌注或氯丙嗪25~50mg口服, 1次/d。上述治疗无效或症状较重患者予氯硝西泮2.5~5mg口服, 1次/d;必要时给予氯丙嗪静注或冬眠治疗。抑郁型患者予以氯丙咪嗪口服或静脉用药, 维持治疗3个月左右。积极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如术后疼痛者可予曲马多、哌替啶等镇痛治疗;创伤出血引起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者, 予以补充血容量、电解质等处理;加强心理疏导和身心护理工作,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结果
43例患者经治疗, 1周后精神障碍症状全部缓解。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6~24个月, 平均18个月, 无复发迹象。
3 讨论
创伤性精神障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患者因个体敏感性、耐受性不同而反应强度不同。创伤作用于机体后, 因创伤的程度、持续时间、患者对创伤的认识反应产生情绪、行为、生理反应, 而表现出人格改变、妄想症和适应性障碍及某些敏感器官反应[2]。同时创伤后所引起的疼痛, 以及对疾病认识不足, 并且受伤时刺激未能及时消除, 入院后对环境适应性差, 从而表现出恐惧、焦虑, 使大脑长时间未得到休息, 从而导致精神障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及耐受性较差, 更加容易出现创伤性精神障碍。
创伤性精神障碍的临床预防重于治疗, 入院后应及时、正确的进行对症和专科处理, 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评估和监测及辅助心理治疗[3]。治疗过程中, 确切有效的止痛较为重要。出现情绪反应时, 应加以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 积极做好思想工作。出现偏激行为时应立即采用药物治疗, 以防止病人出现新的意外损伤或病情加重。
药物治疗是创伤性精神障碍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地西泮只对有轻度睡眠障碍的患者有效。出现明显精神障碍的患者, 早期使用氯硝西泮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且没有明显副作用。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与情绪思维有关的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 从而起到抗精神病作用。氯丙嗪在其它药物都疗效不佳的情况下可应用。氯丙咪嗪主要作用在于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 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的阻断作用更强, 而发挥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
参考文献
[1]夏镇夷.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135~136.
[2]李凌红, 杨建立.精神创伤性记忆的生物学机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4, 31 (4) :193~196.
[3]吴凡考, 刘蔚.创伤性精神障碍86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06, 19 (11) :2053~2054.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 篇2
创伤性疼痛是由于创伤对组织造成损伤的一种主观感觉及症状,而创伤是骨科最常见的急症,大多源自车祸及意外事件,因为事发突然患者常表现为痛苦?焦虑并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骨骼肌收缩等,常常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干预,减轻其痛苦?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让其正确面对疾病,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诊疗工作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社会效益?
1?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4~6月期间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10~76岁,平均住院14天?其中,焦虑者50例,悲伤?抑郁者10例,无奈?懊悔者7例,积极乐观者13例?经心理疏导和疼痛干预心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能顺利配合治疗?
2?综合评估
2.1 性别和年龄 疼痛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上有很大差异,如女性对于疼痛相对男性较为敏感,儿童因表达能力有限,而且常因疼痛出现行为退化,护士应细心观察患儿的表现,以便了解疼痛程度就判断用药效果?老年人生理功能下降,各种反应迟钝,同种程度疾病所引起的疼痛较弱?
2.2 疼痛的誘发因素 大多数外伤引起的疼痛具有明确外伤史,疼痛明显?定位准确?如移动患肢时疼痛加剧,局部有明显压痛;通过妥善制动固定,疼痛常常能缓解?
2.3 疼痛的性质 疼痛时一种主观感觉,对疼痛性质的表述手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而文化素质?疼痛经历?因此,患者常对疼痛表述不清,或找不到恰当的词来形容?疼痛的性质对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如软组织内血肿?脓肿?外伤后水肿为局部胀痛或跳痛;酸痛多为肌肉组织的功能性疼痛;神经根或神经干受压常引起放射痛;神经痛为阵发性剧痛;血管痉挛或肌痉挛性疼痛常有明显的间歇期,时轻时重,疼痛常与诱发因素相关?
3?疼痛护理
3.1 对症护理:及时解除疼痛,骨折后要妥善固定,肢体制动, 减轻疼痛,给其取舒适的体位,四肢损伤的病人应抬高患肢30~4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疼痛;急性缺血性疼痛者当立即去除引起缺血的原因,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解除血管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症状?
3.2 药物镇痛:止痛药物应用: 对于疼痛剧烈者,可用药物治疗, 如双氯芬酸利多卡因?曲马多?杜冷丁等, 也可用安慰剂来代替止痛药物?据报道约35%的患者服用安慰剂后, 疼痛显著缓解, 这充分说明在临床上给予止痛药物使疼痛缓解, 除药物本身的效应外, 心理因素也占有很大作用, 所以通过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减少了止痛药物的使用频率, 降低了用药总量, 镇痛泵的使用对硬膜外麻醉术后用止痛泵的病人, 须详细交待泵的作用及应用方法, 以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3.3 技术性镇痛:理疗可以作为疼痛治疗的辅助方法,冷疗能使局部炎性肿胀减轻,热疗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均有减轻疼痛的作用,一般采用冷敷,冰敷,热敷的方法?针刺疗法主要用于慢性疼痛,外科疼痛,必要时采取神经阻滞术及神经外科手术止痛,达到长期止痛目的?
4?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其创伤组织尚可获得康复, 以减轻其焦虑程度, 缓解不良情绪造成的增敏性疼痛?了解患者思想情况,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让患者听音乐, 给予必要的解释?安慰, 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怀的温暖?平等的双向交流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正确认识疼痛, 提高痛阈?视力无障碍者适当地看报纸?电视?对担心止痛药物作用的患者, 应说明在强烈疼痛的情况下, 使用止痛药是不易产生依赖性的, 而持续忍受强烈的疼痛则会对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5?总结
疼痛不仅使患者遭受痛苦,且存在潜在的危害性,增加创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以引起机体各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术后疼痛引起的内脏反应是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的方面,主要是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同时由于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既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又可引起机体内激素和酶系统代谢异常,蛋白合成缓慢,分解加速,不利于切口愈合?同时,疼痛使患者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机体的康复?因此,对于疼痛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可提高术后护理质量,能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创伤性骨科 篇3
关键词:创伤,手关节僵硬,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手外伤是临床常见的创伤, 常导致手部骨折, 并伴有肌腱、神经、血管损伤和皮肤软组织缺损;手部小关节较多, 解剖结构精细复杂, 创伤后手部疼痛、制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瘢痕粘连等都可以导致小关节僵硬[1];并且手部关节协同完成各种精细动作, 一个关节僵硬会直接影响附近关节功能, 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因此手外伤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对恢复手部关节功能, 减少后遗症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手外伤患者60例数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 并与同期未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60例进行比较, 探讨统康复对创伤性手关节僵硬的治疗意义,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5年6月于该院住院治疗的手外伤关节僵硬患者120例, 均为手部掌指骨骨折患者, 其中合并肌腱损伤62例, 合并皮肤缺损27例, 均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合并肌腱损伤者行肌腱吻合术, 合并皮肤缺损者行皮瓣修复术, 术后均石膏制动4周;其中掌指关节 (MP) 僵硬93例, 近指间关节 (PIP) 僵硬51例, 远指间关节 (DIP) 僵硬25例;单个关节僵硬36例, 2个及以上关节僵硬84例。全部患者中, 男82例, 女38例, 年龄22~48岁, 平均 (33.5±6.3) 岁。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作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对照组, 各60例。康复组中, 男40例, 女20例, 年龄23~47岁, 平均 (34.2±6.5) 岁, 单个关节僵硬17例, 两个及以上关节僵硬43例。对照组中, 男42例, 女18例, 年龄22~48岁, 平均 (33.0±7.1) 岁, 单个关节僵硬19例, 两个及以上关节僵硬41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康复组
该组患者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 (1) 牵引治疗。掌指关节伸直障碍的患者进行沙袋牵引, 初始重量为0.25 kg, 然后逐步增加至伤处有肿胀、紧缩感;关节屈曲障碍者行弹力纱布包裹牵引, 使用医用弹力绷带将手部包扎为拳套样, 使近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同时屈曲。上述牵引治疗10~30 min/次, 2次/d, 10 d为1个疗程, 患者出现明显疼痛或不适时停止。 (2) 手关节主、被动功能训练。让患者主动进行手指关节的屈伸活动, 主动屈伸达最大限度后, 行辅助被动屈伸, 缓慢加力, 被动屈伸至患者可承受的最大限度, 停顿5~10后放松, 每次主被动屈伸20个回合, 2~3次/d。以10 d为1个疗程。 (3) 中药熏洗。采用自制中药伸筋草 (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带根全草, 产自湖北, 除去杂质, 洗净, 切段, 干燥) 、海桐皮 (五加科楤木属植物楤木的根皮或茎皮, 产自湖北, 采收后切段, 晒干) 、川椒 (芸香科植物川椒的干燥成熟果皮, 产地四川, 成熟果实, 晒干, 去除种子及杂质) 、木瓜 (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产地湖北, 洗净, 润透或蒸透后切薄片, 晒干) 、红花 (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 产地四川, 夏季采摘取管状花, 除去杂质, 阴干或微火烘干) 、丹参 (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云南, 除去泥沙, 干燥) 各6 g加水600 m L, 煮沸, 取药液加醋100 m L, 略微冷却, 取纱布热敷擦洗僵硬关节部位, 约30 min/次, 2次/d, 10 d为1个疗程。 (4) 作业治疗。利用专业训练器具, 如手指功能训练仪、手指训练器进行主动对抗训练, 根据患者恢复程度逐渐增加训练量;日常生活康复训练, 可采用手握乒乓球、木棍训练屈伸能力, 关节功能好转后尝试手部精细动作训练, 采用装卸螺钉、敲击键盘、写字等。 (5) 针对性物理治疗。对于有粘连、瘢痕手关节僵硬行手法关节松动, 配合超声波及音频治疗, 以及红外线照射, 每次30 min, 10 d天为1个疗程。上述康复治疗均在患者耐受范围内进行, 并注意手部血液循环情况, 训练强度以当日感酸胀、轻微疼痛, 次日恢复为限度[2]。
1.2.2 对照组
该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康复指导, 嘱咐患者自行主动伸屈运动, 采用球、钢管、木棒、筷子等进行日常生活锻炼。
1.2.3 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均进行康复治疗1个月后行手关节功能评价。 (1) 对应指关节总活动范围, 包括主动活动范围 (AROM) 、被动活动范围 (PROM) 。采用指关节量角器测量患者对应指关节总活动范围, 优:指关节总活动范围为200~260°, 或僵硬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多于60°;良:指关节总活动范围为130~200°, 或僵硬关节活动范围增加30~60°;可:指关节总活动范围为100~130°, 或僵硬关节活动范围增加15~30°;差:指关节总活动范围少于100°, 或僵硬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不足15°[3]。 (2) 手关节总体康复疗效评价, 优:创面愈合, 伤指保留, 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良:创面愈合, 伤指保留, 关节功能有轻度障碍;可:创面愈合, 伤指保留, 有瘢痕及粘连, 指关节功能中度障碍;差:伤指保留不全、创面愈合时间长, 有严重瘢痕及粘连, 对应指关节功能严重障碍[4]。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文患者均完成康复治疗3个疗程, 康复治疗后僵硬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僵硬指关节被动活动范围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手关节综合治疗效果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3。
3 讨论
手部功能的实现是由多个关节协同作用完成的, 手外伤的创伤修复过程需要经过增生、机化、粘连过程, 加之长时间的外固定, 容易造成关节囊、韧带挛缩和软组织粘连, 导致关节僵硬[5]。创伤后手部小关节僵硬, 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和工作能力, 给予系统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创伤后关节僵硬多属纤维性关节挛缩, 与骨性疾病导致的关节强直不同, 前者可通过康复治疗恢复功能, 后者必须通过手术治疗[6], 该研究手关节僵硬患者均为创伤后关节挛缩患者。
关节僵硬时, 应尽早开始主动而积极地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以使假硬的关节早日恢复功能, 需要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 首先在早期给予手关节牵引治疗, 防止关节挛缩, 根据患者屈、伸障碍选择牵引方式;然后主被动功能训练, 是关节僵硬主要的康复治疗方法, 其他手段也都是围绕主被动运动功能展开[7]。研究显示手外伤患者术后治疗早期主动遵医嘱进行手指屈伸练习的患者, 术后远期手部关节挛缩的发生率可显著降低[8]。此外, 功能训练要配合专业器械进行作业训练, 按时进行中药熏洗、红外线照射。其中中药熏洗是经临床证实的有效的康复促进手段, 具有舒筋活血、祛风散寒、解痉止痛、活血消肿、通利关节的作用[9]。国内不少研究报道采用中药熏洗加功能训练治疗手外伤性关节僵硬, 结果都能达到较好的功能恢复[10]。国内宗丹等[11]采用手法配合中药熏洗进行手外伤的关节功能恢复, 结果显示3~6个月后手部功能恢复正常者达70%, 功能基本恢复, 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者占20以上, 可见中药熏洗在促进手部功能康复方面确实有较好的效果, 总有效率在90%以上。
该文康复组患者经上述系统的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 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和被动活动范围, 有明显改善, 手关节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 与文献报道相符。该文患者康复治疗后被动活动范围改善效果相对较好, 但其中仍有5例患者, 主动活动范围未见明显增加, 是由于肌腱粘连严重, 仍需要进一步手术松解。而创伤后自行康复锻炼的患者, 主、被动活动范围改善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 手关节治疗总有效率也明显低于康复组。
综上, 骨科手部创伤后关节僵硬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 很有必要, 而且效果确切, 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邱秋环.作业治疗在手外伤康复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7 (10) :1334-1335.
[2]田万成, 潘希贵, 潘风雨.手外伤早期功能康复医生指导方法[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4, 28 (3) :245-246.
[3]ZHANG Ying, YUE Shou wei, SHOU Kui shui, et al.Systemic rehabilitation for stiffness of finger joints after hand injury[J].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03, 25 (2) :98-100
[4]周娟, 王长青.康复信息指导在手外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8) :155-156
[5]廖毅昌.手外伤术后指关节僵硬的系统康复治疗研究[J].大家健康, 2014, 30 (19) :56-57.
[6]宋彦雷.系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29) :116.
[7]王之庆.手部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运动康复治疗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12, 26 (5) :450-451
[8]林屹.手外伤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3) :246-247.
[9]曾昊.中药熏洗对51例手外伤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20) :4596-4597.
[10]余诗军, 魏水华, 钟宏丽, 等.护理干预在手外伤术后功能康复中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8 (13) :101, 116.
论创伤骨科中的骨折固定方法 篇4
【关键词】创伤骨科、骨折、固定方法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趋势下,国家的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我国的医学事业就得到了很大发展。作为我国医学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科治疗的发展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不仅为我国医学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诸多骨科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保障。在我国骨科治疗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我国创伤骨科中骨折治疗的发展,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我国创伤骨科中骨折固定方法的研究发展。在我国创伤骨科中的骨折固定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对患者进行骨折固定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各种情况,综合分析不同的骨折固定方法的后果,进而采用最为合适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正是因为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业界对于何种方法才是最优的选择并没有统一的定论,所以,笔者在此对创伤骨科中的骨折固定方法进行论述。
一、临床资料的分析
笔者这要根据我院2010年1月至今的创伤骨科治疗对象作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在这些患者中女性有26名,男性有34名。这些患者存在不同的骨折状况,主要包括股骨骨折、尺骨骨折、肱骨骨折、胫腓骨折等状况。在这些患者中有11位接受了外固定架的固定方式,27为患者接受了髓内针的固定方式,22位患者接受的是钢板固定的方式。
二、临床结果
笔者根据这个时间段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52例骨折患者在进行骨折固定之后回家静养,时间满1年之后,在对患者进行回访,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骨折已经痊愈。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检查之后,结合患者的治愈情况进行分类。根据我国目前比较常用的骨折治疗评价体系,对患者分为优、良、差这些等级。
三、讨论与分析
1、骨折固定技术的发展历史
社会的发展总是利弊相依的,虽然我国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这也是导致我国创伤骨科人数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这也使得我国创伤骨科治疗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在业界一直有一个不断讨论的话题,就是在治疗骨折的时候应该采取何种固定的方式,这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早前,我國骨科治疗中有一些大家都比较遵从的原则,首先就是骨折块的骨折达到解剖的复位,其次,坚强的内固定是很必要的,第三,要尽量满足生物力学的要求,第四,尽量采用无创操作,确保骨折块与软组织的血运,最后,在早期的时候尽量主动无痛活动,进而防止骨折发生。之所以采用确立这样的原则,是为了对骨折断端的解剖结构进行必要的强度恢复,并且加压固定,这样就可以尽量防止骨折处局部微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达到愈合的目标。这些基本的原则在我国创伤骨科的骨折固定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个方法也存在一定不足,这些缺陷也很快暴露出来。有些患者在采用这样的方式之后,由于过分追求解剖复位而忽视了生物力学的要求,总之,满足了一项要求之后就很难满足另外的要求,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之后,我国的骨科治疗专家们又对这些骨折固定方法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其他的骨折治疗原则:第一就是尽量保护骨折区的软组织,所以进行复位的地方要选择在骨折部位比较远的地方。第二,不一定要过分追求骨折的解剖复位。第三,可以适当减少内固定物弹性模量。最后,尽量减少骨皮质与固定物之间的接触面积。由于在治疗过程中,骨的生长环境会受到一定的破坏,因此要尽量采用技术手段来避免这种破坏,另外还要对骨的生物力学特性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对骨的供血功能进行有效维护。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骨折愈合的速度得到了有效提高,也减少了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对我国创伤骨科中的 骨折固定方法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要说到比较近的骨科治疗技术进步,那就不得不说微创骨折固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对于整个骨折治疗技术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重大的进步。微创骨折固定的技术主要是采用外固定架闭合复位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骨折治疗的。这项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对骨的生长环境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骨折端不会暴露出来、在骨折部位采用夹持固定的方式等。
2、如何选择骨折固定的方式
根据现在的骨折固定方式,可以将主要的方法分为外固定与内固定的方式。首先,外固定的方式就可以减少对骨生长环境的损伤,而且操作起来也不复杂,但是治疗的费用也是相对比较高的。另外,内固定的方法就是可以有效促进骨折断端达到解剖复位,技术操作上也不复杂,可以选择的固定器械也是相对较多的。但是,内固定的方式也容易对骨生长环境造成比较大的伤害,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的几率相对较高等缺点。综上,无论是外固定还是内固定的方法,都有其相应的优势与不足,所以,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固定方法,尽量将这些方法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选择骨折固定方式的原则
在选择相应的骨折固定方式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固定牢固、利于骨折愈合、符合生物学的特性、损失尽量降低到最小、破坏血供少、手术的次数少、材料优质、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等。
结束语
骨折治疗中的固定方法对于骨折治疗的效果有着深刻影响,如何选择相应的骨折固定方式是值得每位骨科医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对创伤骨科中的骨折固定方式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希望可以对我国骨折治疗的进步做出一份贡献,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1】张金;李清华;骨科固定方法的选择[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05期
【2】冯俊东;创伤骨科中骨折固定方法的选择[J];;中外医疗;2011年30期
创伤性骨科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科患者126例, 男102例, 女24例, 年龄11~78岁, 平均33.6岁。肱骨干骨折18例, 肱骨髁上骨折23例, 肱骨外骨果颈骨折20例, 股骨干骨折32例, 股骨髁上骨折25例, 其他部位骨折8例。均能够自愿接受HAD和VAS测试量表的评估和调查, 具有基本阅读和书写能力。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126例患者依手术顺序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 (双数组) 63例、对照组 (单数组) 63例, 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2 护理方法
两组均在手术结束前5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 手术结束后连接静脉镇痛泵氟比洛芬酯100 mg+芬太尼0.5 mg+生理盐水至100 mL, 持续背景剂量2 mL/h;病人自控镇痛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 剂量每次2 mL/h, 间隔15 min, 并给予其他相关护理。观察组在术前与患者进行热情主动的交流和沟通, 耐心向患者解释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打消患者的思想顾虑, 并努力配合医院的治疗工作。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疼痛出现的原因, 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接受疼痛引起的不适, 术后护理人员一定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清楚手术进展情况和预后恢复, 与家属共同做好患者的术后心理护理服务。
1.2.3 观察指标
在术后1 d、3 d、5 d对两组患者分别VAS和HAD评分。 (1) VAS评分:0~10分,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可能的最剧烈的疼痛, 取患者自主评分与护士评分的均值。 (2) HAD评分:向被调查者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征得其同意后解释量表填写的方法。HAD由Zigmond和Snaith设计[2,3], 量表包括焦虑亚量表和抑郁亚量表两部分内容, 各有7个条目, 每条分以4级 (0分、1分、2分、3分) 计分。测量后分别计算分值, 大于9分者为阳性诊断[4]。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时间的推移患者疼痛、抑郁及 (或) 焦虑症均有所缓解, 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3.1 疼痛与心理状态
本研究显示疼痛与抑郁、焦虑症之间相关, 术后疼痛是一种特殊人群的感觉, 含有相当的心理成分。患者常因对病愈的渴望和对手术的恐惧陷入严重的趋避冲突中而加剧术前的焦虑程度, 可直接影响痛觉敏感性[5]。心理因素不但加剧患者术后疼痛, 而且影响疼痛治疗。由此可见, 心理健康的恢复有利于消除患者术后疼痛, 同时也证实了疼痛有心理性因素特征。
3.2 术后疼痛患者心理干预治疗的必要性
术后疼痛既包含生理成分, 又包含心理成分, 只有对两种成分都进行干预, 才能突破单纯药物镇痛的局限性, 显著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 因此心理疗法是对药物镇痛的有益及必要的补充。手术和术后疼痛引起患者生活习惯的改变、衣食住行的限制、用药的经济负担、对生命质量和寿命的担心都会使患者处于一种心理应激状态。此时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则会转变为慢性心理应激, 表现为焦虑、抑郁。通过心理疗法, 我们可帮助患者去除负性心理因素, 从而消除增敏的疼痛成分, 加强机体自身的疼痛调控功能。
摘要:目的:评估心理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寻找心理干预辅助缓解术后疼痛的方法。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常规疼痛护理, 观察组采用常规疼痛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分别于术后1 d、3 d、5 d对患者疼痛状况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 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AD) 作焦虑抑郁水平调查, 统计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随术后时间的推移, 患者疼痛、抑郁及 (或) 焦虑症均有所缓解, 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术后疼痛患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二者互为因果, 因此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 要重视和加强心理护理。
关键词:心理护理,术后疼痛,心理状态,评估
参考文献
[1]马玉兰.骨科术后疼痛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1 (215) :1347.
[2]Zigmond AS, Snaith RP.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scale[J].Acta Psychiatr Scand, 1983, 67:361.
[3]张作记.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特刊) :128-129.
[4]叶维菲, 徐俊冕.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在综合性医院病人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 2 (3) :17-19.
创伤性骨科 篇6
1 一般资料
该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创伤性高血糖患者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男女比例1.5∶1,年龄25~72岁 ,平均(47.0±4.1)岁。患者中上肢骨折10例,下肢骨折11例,多发性骨折9例;筛选的30例患者均无糖尿病史,进行血糖检测前未输葡萄糖注射液,近2周无使用对血糖测定有干扰的药物史。
2 方法
2.1 血糖动态监测
在患者于入院时及1、2、3、5、7、10、14 d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测定血糖值,以此作为诊断高血糖和使用胰岛素的依据,并根据血糖值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2.2 护理干预措施
1饮食护理:入院后对患者进行72 h血糖监测,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刺激,术后1~2 d内血糖可反应性增高,应及时监测血糖变化,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对于进食偏少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有无低血糖迹象。指导患者进食糖尿病饮食,嘱吸烟者嘱其戒烟,进食低糖、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应以植物油为主,要限制动物脂肪摄入,同时增加粗杂粮、豆类 及新鲜蔬菜 的比例;食盐摄入量<6 g/d;日常饮食中,禁用糖类、蜜饯、蜂蜜、藕粉、百合、甜点心、荸荠、藕等。术后血糖控制较为理想的患者鼓励其尽量恢复日常食谱。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经过饮食控制后,血糖水平仍不能维持在6.40~8.00 mmol/L的患者,应给予胰岛素治疗,遵医嘱给予三餐前30 min胰岛素皮下注射,测量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用药的同时对血糖进行监测,待病情有所好转,血糖值稳定后改为8~12 h监测血糖一次,直至停用胰岛素且清晨静脉血糖连续2次正常后不再监测。注射胰岛素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避免注射部位红、肿、硬结形成及皮下脂肪萎缩。3心理护理:要耐心、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医师及护士的护理措施,取得信任,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情绪。让患者了解到良好的心态、适当的饮食、合理的用药对疾病及预后的影响,使患者情绪稳定并配合治疗。4预防感染:加强卫生宣教,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舒适,协助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在使用骨牵引时,要预防针眼感染,牵引针眼处如有渗液时,及时换药,并观察局部有无炎性反应。5对年老患者应加强呼吸道护理、注意保暖、预防其感冒,指导正确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6康复指导:创伤早期可指导患者做健肢关节的伸屈、肌肉收缩运动,下肢骨折患者指导股四头肌静态收缩活动;不采用石膏固定者(尤其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后可以使用持续被动活动锻炼器进行早期活动;上肢骨折的患者鼓励早下床活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抗病能力。
2.3 判断标准
在正常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3.19~5.16 mmol/L范围内。一般认为凡入院后随机测定两次以上, 其空腹血糖≥6.19 mmol/L或随机血糖≥11.11 mmol/L者,而Hb A1c在正常值范围,即可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2]。检测Hb A1c(糖化血红蛋白 )对应激性高血糖具有病因诊断意义,是确定有无糖尿病的良好方法,Hb A1c对应激下初诊高血糖有鉴别诊断的意义。应激性高血糖Hb A1c肯定正常,Hb A1c增高者可能为DM ( 糖尿病 ) 或IGT ( 葡萄糖耐量降低 )[3]。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8.00 mmol/L可行手术。
3 结果
30例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均控制在8.0 mmol/L以下 ,顺利进行手术,安全度过围术期,术后2周拆线,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4 结论
急诊创伤骨科临床护理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组患者90例,男67例,女23例,年龄13~70岁,平均(32.4±5.6)岁。创伤原因:交通意外伤52例,高处坠落伤28例,其他10例。疾病种类: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27例,骨盆骨折21例,颈胸腰骨折14例,其他骨折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5例仅采取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遵循渐近原则。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行针对性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术前护理干预
(1)心理护理:创伤多为突然发生,患者身心承受巨大痛苦,加之对手术的恐惧及预后的担心,易存在焦虑、烦躁、紧张等负性心理情绪,临床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及家属沟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就创伤的基本知识、手术的必要性、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向患宣教,消除患者焦虑,积极乐观的应对治疗。(2)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术前准备,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患者从创伤至入院多伴有程度不等的失血性休克表现,需密切心电监护,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同时做血常规、血型、血气分析检查。扣持呼吸道通畅,行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积极纠正休克状态,若患者气道因阻塞原因无法自主呼吸时,需及时将气道内异物和呕吐物、分泌物清除,必要时气管内插管,建立人工呼吸道,排除肋骨骨折和气胸造成的胸廓反常活动,以使患者病死率降低。设置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需加强对引流液量和性质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1.2.2 术中护理干预
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护理操作技巧,迅速的配合医师行手术操作,掌握常用药物的剂量、名称、用法、作用、注意事项、禁忌证。明确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正常值及与创伤疾病的相关性,全程实施无菌化操作,对患者的病情行全面监测,按医嘱行护理操作,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
1.2.3 术后护理干预
(1)疼痛护理:机体生理机能在骨折持续急性疼痛的影响下,会出现系列改变,可放舒缓的音乐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必要时可给予药物止痛,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2)并发症护理:a.压疮:患者术后需较长时间卧床休息,易增加压疮发生率,临床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翻身,调整了解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床单需整洁干燥,并依据患者病情给予悬浮床垫在早期应用。以解除局部受压,预防褥疮发生。b.肺部并发症:术后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及咳痰、扩胸运动的方法,有效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术后病室需保持空气流通,按时消毒,鼓励患者多饮水,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促进痰液排出。c.泌尿系感染:患者术后肢体活动受到限制,需较长时间的卧床,排尿因姿势的改变存在一定困难。需对患者在床上排尿的方法进行指导,以降低术后尿管留置率,并加强尿道口及导尿管外管的消毒,对尿液的量和性状进行观察记录,行膀胱舒缩功能锻炼,促进机体康复。d.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长时间的卧床,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加,加大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术后早期双下肢需抬高并置于功能位,按摩和挤压腿部肌肉,对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和血运情况做好观察,指导患者行早期主动功能康复杂锻炼。e.便秘:指导患者在床上排便,宜术前清洁灌肠,以降低便秘发生率,术后调整患者饮食结构,对腹部进行按摩,以使便秘发生率降低。f.关节僵硬:骨折患者需较长的康复时间,需加强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积极预防关节僵硬的发生。g.肌筋膜室综合征:伤后24h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患肢肿胀情况、温度、末端皮肤的色泽、活动程度、感染,对肌筋膜室综合征进行预防。
1.2.4 生活及出院指导
术后依据患者骨折的部位对舒适体位进行指导,就牵引术和石膏夹板外固定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指导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和方法,加强末梢循环观察,行有效功能锻炼。骨科患者需要的康复时间较长,多数在家完成,指导患者将全方位的护理延伸至家中,取得家属配合,行出院健康宣教。按时复查,行用药指导、掌握功能锻炼的步骤和方法、合理饮食,保持乐观情绪。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观察,并采用焦虑、抑郁量表及自制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精神状态、治疗依从性问卷(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对护理效果加以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计量数据行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恢复情况,治疗依从性、疾病掌握程度、精神状态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针对骨科老年患者多、病情复杂、急诊手术多的特点,采用全方位针对性护理干预,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包括术前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体位指导,术中生活体征监测,术后疼痛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用药、生活、功能锻炼指导,环境舒适度的护理,为手术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恢复情况,治疗依从性、疾病掌握程度、精神状态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柳晓丹,恒秀成,王俊杰.骨科手术患者焦虑的心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77-78.
创伤性骨科 篇8
概述
CAOS所遵循的原理和基本组成:利用CAOS来采集创伤骨科患者的具体数字资料, 并记录下来, 在手术过程中, 利用三维定位的设备来获得患者骨组织的详细定位以及定向的相关资料。把手术之前的相关影像资料和手术过程中从患者解剖标志处及骨表面获得的相应数据资料进行配准及整合, 也可以利用手术过程中直接从B超图像上所截取的患者骨轮廓影像来对手术进行引导;一旦手术发生异常, 就会反映出相应的经过, 同时, 只有与手术相关的要求相符时, 才可以实施手术[2]。
CAOS的分类:CAOS的种类非常多, 能够利用三种方式来对其进行分类。具体:①依据图像来进行分类, 分别是图像依赖导航、非图像依赖导航以及X线透视进行导航;②依据定位的方法进行分类, 分别是光学定位、机械手定位、超声波定位和电磁定位;③依据交互的方式进行分类, 分别是被动式、主动式以及半动式。其中的X线透视进行导航、被动式以及光学定位方式是最普遍应用的方法[3]。
CAOS在创伤骨科中的实际应用
CAOS在椎柱方面的实际应用:CAOS最先是在脊柱外科这一骨科分支上进行实际应用的, CAOS可以有效协助脊柱外科手术的顺利进行。Ebmeier等利用导航系统, 在112 例患者的胸椎中植入365 个椎弓根螺钉, 其中23 例 (6.3%) 患者位置不太理想, 42 例 (11.5%) 患者的椎弓根侧壁出现细小的孔 ( 孔径< 2 mm) 。采用传统方式植入弓根螺钉位置不理想, 位置不正确的概率为10% ~ 40%。在椎弓根植入中, CAOS与传统方法相比, 手术的失败率明显降低, 将CAOS具有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了。也有相应研究把计算机导航和内窥镜进行结合, 并在齿突螺钉的固定中加以应用, 结果非常安全、便捷以及节省时间。
CAOS在关节方面的实际应用:在关节这一方面, 主要是在髋和膝关节的置换以及重建膝关节位置的叉韧带上应用CAOS, 其中主要是髋和膝关节的置换。可是并不代表在关节置换中应用CAOS的水平不高, 曾经有研究显示, 在创伤骨科手术中分别应用CAOS与传统方法, 应用CAOS的手术成功率远远高于应用传统方法[4]。Bathis等对80 例患者进行分组, 然后对患者进行膝关节的置换手术, 应用导航的患者有96% 下肢力线的偏差不大于3%, 常规组患者仅78%。所有进行研究的人中, Jenny和Bbthis分别获得了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 Jenny等研究小组发现在人工膝关节中应用CAOS进行导航, 患者假体的优良率是采用传统方法的2 倍多;Bbthis等研究小组发现在人工膝关节中应用CAOS, 患者下肢的力线偏差明显小于传统方法[5]。
CAOS在四肢骨折中的实际应用:现阶段, 在四肢骨折的手术中应用CAOS的成熟度明显低于其他部位, 主要原因是四肢骨折和其他部位相比, 更加复杂, 同时CAOS本身在这一方面也存在缺陷, 所以很少有成型的研究结果。在四肢骨折这一领域, Browbank利用髋部骨折机器人来对内固定进行相应的辅助也是另外一个比较大的突破, 通过这种方法, 可以使手术精度得到明显的提高, 照射射线的时间缩短, 钻孔数也相应减少。然而, CAOS也存在相应的缺陷, Stockle在盆骨手术中, 应用CAOS, 就将CAOS的缺点直接反映出来了, 其中包括图像太小等。
应用CAOS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准确认识到CAOS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对于骨科医生, 应该非常明确地知道CAOS对骨科手术只是进行协助和引导, 手术主导者始终是人, 任何组织部分都不能替代骨科医生在手术中所发挥的作用。CAOS的发展并不代表外科医生的作用越来越小, 反而对外科医生所掌握的现代科学技术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对CAOS进行准确的临床医学评价:目前的评价指标包括手术花费时间、精确度、暴露X线的时间长短、测量的具体位置、产品具有的技术性能以及手术之后关节的功能等。另外, 相关学者认为, 应该对CAOS的术后效果采取生物力学的方式来进行三维有限元的具体分析。为了确保对CAOS做出公平、正确的评价, 2000 年成立了国际上的CAOS协会, 提供了一个交流CAOS实际应用价值以及相关信息的国际平台。
形成一种正确的微创观念:应用CAOS不仅与患者进行手术的情况和身体的恢复有密切的关系, 还与医疗水平以及安全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 医学人员承担的责任非常重大。只有将正确的微创观念植入思想中, 才可以将患者、医疗以及社会三个方面同时兼顾到, 使收益最大化, 促进CAOS的发展。
现阶段CAOS存在的缺点:实际上CAOS存在很多缺点, 其中包括操作程序非常繁琐、导航系统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漂移”的现象、进行操作的软件和硬件不够完善以及使医疗成本增大等。
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CAOS的应用领域会变得多元化, 发展趋向微创化, 主要有:①把微创当作过渡桥梁, 由有创手术转变为无创手术;②微创化可以促进外科医生的不断操练, 提高自身所具备的进行手术的水平, 有勇气去研究新手术方式, 促进新手术方式的多样化;③ CAOS可以使外科医生能够进行远程操作;④结合CAOS与现代化微创技术, 使手术更加微创或达到无创目的。
本文主要对CAOS在创伤骨科中的具体实际应用进行介绍, 同时提出应用CAOS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最后提出笔者对CAOS发展的展望。CAOS正处于发展阶段, 还存在一定的缺点, 所以需要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 促进我国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栗威, 赵劲民.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 22 (1) :44-47.
[2]王军强, 孙磊, 王满宜, 等.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的应用和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 6 (1) :110-114.
[3]王满宜.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2010, 26 (10) :703-706.
[4]唐佩福.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系统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 2011, 22 (5) :369-372.
创伤性骨科 篇9
【关键词】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38-01
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骨科疾病,骨科创伤感染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是十分巨大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会出现骨髓炎等严重的并发症现象。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VSD技术变得越来越完善和成熟,因此,这项技术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骨科创伤感染的的治疗中。文章将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124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124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一般资料。将这12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有患者62例。实验组的62例患者中有32例男性患者和30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19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9±5.2)岁;对照组的62例患者中有29例男性患者和33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17岁至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1±5.4)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引流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医生首先要对患者进行清创敷料处理并针对不同患者创面的不同情况来为患者进行敷料的更换。一般需要在24小时至48小时之内对患者进行敷料更换,对于那些创面面积相对比较大的患者要放置引流条并在这个基础上使用敏感抗生素,在1个星期的间隔期左右进行病原学检查,患者肉芽丰满之后,将患者的创面进行缝合。
1.2.2VSD技术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VSD技术进行治疗。医生同样也是先对患者进行清创处理,针对不同患者创面面积的不同对患者进行VSD敷料覆盖并使用丝线对连接处进行缝合。然后在VSD敷料外加盖半透明的生物薄膜并采取“系膜法”进行引流并将引流管连接成一个字母“Y”的形状。在此时对患者进行负压吸引并对引流液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在患者手术后的1个星期左右将VSD敷料拆除,对于那些创面小、肉芽生长好的患者医生要尽快将其伤口缝合,如果患者创面面积仍然很大,那么就要对患者进行二次治疗。
1.3临床观察指标
我院派专业的医务人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症状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记录,形成了临床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通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后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要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比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n,%)
组别总例数有效无效
实验组6260(96.8)2(3.2)
对照组6251(82.3)11(17.7)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
通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后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要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比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n,%)
组别总例数满意不满意
实验组6261(98.4)1(1.6)
对照组6253(85.5)9(14.5)
3讨论
骨科创伤感染在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引流治疗[1]。引流治疗能够将患者创面的脓液等排出,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2]。然而,在对创伤较大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则需要放置引流管,而引流管的放置有可能出现引流不彻底和创面感染等现象的发生。十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VSD技术治疗已经在骨科创伤感染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3]。
文章采用分组对比的方法对VSD技术在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满意度分别为96.8%和98.4%,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满意度分别为82.3%和85.5%,两组差异明显,且本次研究结果与孙晓辉《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中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采用VSD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效果十分显著,这种治疗方法的能够的避免細菌对患者伤口造成的损伤并有效的防止了交叉感染现象的产生。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以及治疗后的满意度。
结语:
总而言之,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晓辉.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418-419.
[2]张金年.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50+52.
创伤性骨科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骨科就诊的90例骨科创伤感染病患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6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 (45.3±2.6) 岁, 所有病患均符合相关诊疗标准。其中上肢创伤46例, 下肢创伤34例;陈旧创面感染者32例, 新鲜创面感染者58例。将所有病患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试验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病患进行清创治疗, 以此为基础, 对照组病患使用常规引流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利用VSD进行治疗, 具体如下: (1) 常规引流治疗:依照病患相关情况, 每48小时更换敷料1次, 对于创伤面较大的病患, 酌情使用敏感抗生素和引流条进行治疗, 在此同时对病患进行病理学检查, 每次7 d。待患者伤口肉芽成熟后, 进行创面植皮工作, 最后全面缝合。 (2) VSD治疗:在保证无菌环境下, 对治疗组患者进行VSD治疗, 治疗前, 要将即将要植入的Vacuseal材料修剪成与患者创面大小相仿的形状。将其置入到创尚腔内或者覆盖在创面上。利用间断缝合的方式进行边缘固定。与此同时, 在距离创面约5 cm的正常皮下组织位置, 在泡沫材料上的连根胶管上打孔, 并利用“系膜法”将其引出。在完成创面封闭工作之后, 相关人员要对病患创面四周的皮肤进行再次全面清洁, 并消毒等待干燥。利用医用粘贴薄膜对创面和距离边缘3 cm的位置进行粘贴封闭。并连接负压, 把引流管和负压装置进行全面连接。进行中心负压吸引。将设备调节到负压-125~-450 mm Hg (-0.017 mpa~-0.060 mpa) 如果辅料出现了明显凹陷, 说明负压是有效的。在手术后7d左右将病患的敷料取出。对患者进行采集标本工作, 进行病理学检查, 如果患者创面肉芽出现了嫩活形态, 医师要及时进行后续治疗, 如植皮、缝合等。否则就要再次对患者进行VSD覆盖工作, 直到符合相关要求为止。
1.3 判定标准
如果患者在半个月内创面全面愈合, 其发生创伤部位完全被表皮所覆盖, 就可视为显效;治疗后, 患者的受创面分泌物有减少迹象, 且有新生肉芽, 更换敷料次数减少视为有效;经过治疗之后, 部分患者的植皮部位未见好转, 或出现坏死现象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0专业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VSD是一种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治疗骨科疾病的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患者已坏死的组织全面清除, 进而将创面的细菌总数减小, 从根本上增加了毛细血管充盈性, 加快了创面血流速度, 利用加强四周神经末梢P物质和钙素的基因肽表达, 能够影响到内源性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过程, 对促进创面的愈合有积极的作用。在根本上达到促进患者机体中分泌腺蛋白酶活性物质和其他种类酶的释放作用, 快速将创伤表面的蛋白酶进行全面分解。与此同时, 通过对负压进行全面控制, 能够在根本上对患者体内蛋白合成和血液流通起到促进作用, 进而提升肉芽的生长速度, 使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康复。
在对骨科创伤感染进行全面治疗的同时, 除了将该方式进行利用, 还应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在根本上将治疗效果加以全面提升。在对病患进行VSD治疗期间, 医护人员应该注意: (1) 为了保证管道的畅通性, 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对负压控制工作, 将压力维持在60~80 k Pa (450~600mm Hg) 之间, 并加强对负压情况的巡查工作。 (2) 护理人员通常要把引流瓶放在患者创面下约24 cm的位置, 如果出现引流管管道不畅、创面积液增加现象, 适当增加负压, 在对管道进行冲洗时, 使用生理盐水, 利用抽吸的方式进行清洗。 (3) 护士应该观察被放置的引流管是否对患者的皮肤造成压迫, 及时检查患者创缘皮肤下方的位置, 从根本上避免换砸的皮肤因受压而出现红肿现象。如果患者的皮肤已出现异常, 护理人员应该首先考虑是否是因为透明膜过敏所致。针对这种情况, 相关医护人员应该加快对病患透明膜的更换工作, 直到其皮肤不再发生异常现象为止。
本研究结果可知, 对所有患者进行清创治疗, 以此为基础,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引流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利用VSD进行治疗,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2.22%, 且相关数据有统计学意义存在 (P<0.05) 。从显效例数比较上来看, 治疗组显效30例, 对照组显效21例,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在根本上说明了, 利用VSD的方式对骨科创伤感染病患进行治疗, 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相关医学文献表明, VSD在治疗骨科创伤感染方面疗效显著,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创面小且无明显感染症状的病患, 并不提倡使用该方式。在通常情况下, 利用VSD技术能够有效引流期间内, 如果海绵出现了堵塞现象, 相关医护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内更换VSD, 如果在治疗3周后无明显疗效, 应考虑更换治疗方式。同时, 医护人员还要对患者做好厌氧菌治疗工作。
综上所述, 利用VSD技术能够有效治疗骨科创伤感染, 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的方式。
摘要:目的 探究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我院骨科收治的90例骨科创伤感染病患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病患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病患的一般医学参数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对所有患者进行清创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引流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利用VSD进行治疗, 一段时间以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利用VSD技术能够有效治疗骨科创伤感染,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VSD,骨科创伤感染
参考文献
[1]张金年, 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24:50-52.
[2]施田宝, 杜桂夏.VSD治疗30例骨科创伤感染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1, 2 (3) :203-204.
[3]朱磊, 李国庆, 王来斌, 等.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创伤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7) :53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