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感染论文

2024-12-13

骨科创伤感染论文(精选10篇)

骨科创伤感染论文 篇1

在临床骨科创伤感染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 该疾病的出现主要是由局部供血不畅, 换药方式不科学以及受到创伤后, 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所致。感染的出现对于创面愈合尤为不利, 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骨髓炎, 从根本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VS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中。本研究旨在探讨该技术的疗效, 特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我院骨科收治的90例骨科创伤感染病患为研究对象。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骨科就诊的90例骨科创伤感染病患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6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 (45.3±2.6) 岁, 所有病患均符合相关诊疗标准。其中上肢创伤46例, 下肢创伤34例;陈旧创面感染者32例, 新鲜创面感染者58例。将所有病患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试验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病患进行清创治疗, 以此为基础, 对照组病患使用常规引流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利用VSD进行治疗, 具体如下: (1) 常规引流治疗:依照病患相关情况, 每48小时更换敷料1次, 对于创伤面较大的病患, 酌情使用敏感抗生素和引流条进行治疗, 在此同时对病患进行病理学检查, 每次7 d。待患者伤口肉芽成熟后, 进行创面植皮工作, 最后全面缝合。 (2) VSD治疗:在保证无菌环境下, 对治疗组患者进行VSD治疗, 治疗前, 要将即将要植入的Vacuseal材料修剪成与患者创面大小相仿的形状。将其置入到创尚腔内或者覆盖在创面上。利用间断缝合的方式进行边缘固定。与此同时, 在距离创面约5 cm的正常皮下组织位置, 在泡沫材料上的连根胶管上打孔, 并利用“系膜法”将其引出。在完成创面封闭工作之后, 相关人员要对病患创面四周的皮肤进行再次全面清洁, 并消毒等待干燥。利用医用粘贴薄膜对创面和距离边缘3 cm的位置进行粘贴封闭。并连接负压, 把引流管和负压装置进行全面连接。进行中心负压吸引。将设备调节到负压-125~-450 mm Hg (-0.017 mpa~-0.060 mpa) 如果辅料出现了明显凹陷, 说明负压是有效的。在手术后7d左右将病患的敷料取出。对患者进行采集标本工作, 进行病理学检查, 如果患者创面肉芽出现了嫩活形态, 医师要及时进行后续治疗, 如植皮、缝合等。否则就要再次对患者进行VSD覆盖工作, 直到符合相关要求为止。

1.3 判定标准

如果患者在半个月内创面全面愈合, 其发生创伤部位完全被表皮所覆盖, 就可视为显效;治疗后, 患者的受创面分泌物有减少迹象, 且有新生肉芽, 更换敷料次数减少视为有效;经过治疗之后, 部分患者的植皮部位未见好转, 或出现坏死现象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6.0专业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VSD是一种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治疗骨科疾病的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患者已坏死的组织全面清除, 进而将创面的细菌总数减小, 从根本上增加了毛细血管充盈性, 加快了创面血流速度, 利用加强四周神经末梢P物质和钙素的基因肽表达, 能够影响到内源性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过程, 对促进创面的愈合有积极的作用。在根本上达到促进患者机体中分泌腺蛋白酶活性物质和其他种类酶的释放作用, 快速将创伤表面的蛋白酶进行全面分解。与此同时, 通过对负压进行全面控制, 能够在根本上对患者体内蛋白合成和血液流通起到促进作用, 进而提升肉芽的生长速度, 使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康复。

在对骨科创伤感染进行全面治疗的同时, 除了将该方式进行利用, 还应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在根本上将治疗效果加以全面提升。在对病患进行VSD治疗期间, 医护人员应该注意: (1) 为了保证管道的畅通性, 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对负压控制工作, 将压力维持在60~80 k Pa (450~600mm Hg) 之间, 并加强对负压情况的巡查工作。 (2) 护理人员通常要把引流瓶放在患者创面下约24 cm的位置, 如果出现引流管管道不畅、创面积液增加现象, 适当增加负压, 在对管道进行冲洗时, 使用生理盐水, 利用抽吸的方式进行清洗。 (3) 护士应该观察被放置的引流管是否对患者的皮肤造成压迫, 及时检查患者创缘皮肤下方的位置, 从根本上避免换砸的皮肤因受压而出现红肿现象。如果患者的皮肤已出现异常, 护理人员应该首先考虑是否是因为透明膜过敏所致。针对这种情况, 相关医护人员应该加快对病患透明膜的更换工作, 直到其皮肤不再发生异常现象为止。

本研究结果可知, 对所有患者进行清创治疗, 以此为基础,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引流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利用VSD进行治疗,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2.22%, 且相关数据有统计学意义存在 (P<0.05) 。从显效例数比较上来看, 治疗组显效30例, 对照组显效21例,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在根本上说明了, 利用VSD的方式对骨科创伤感染病患进行治疗, 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相关医学文献表明, VSD在治疗骨科创伤感染方面疗效显著,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创面小且无明显感染症状的病患, 并不提倡使用该方式。在通常情况下, 利用VSD技术能够有效引流期间内, 如果海绵出现了堵塞现象, 相关医护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内更换VSD, 如果在治疗3周后无明显疗效, 应考虑更换治疗方式。同时, 医护人员还要对患者做好厌氧菌治疗工作。

综上所述, 利用VSD技术能够有效治疗骨科创伤感染, 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的方式。

摘要:目的 探究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我院骨科收治的90例骨科创伤感染病患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病患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病患的一般医学参数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对所有患者进行清创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引流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利用VSD进行治疗, 一段时间以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利用VSD技术能够有效治疗骨科创伤感染,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VSD,骨科创伤感染

参考文献

[1]张金年, 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24:50-52.

[2]施田宝, 杜桂夏.VSD治疗30例骨科创伤感染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1, 2 (3) :203-204.

[3]朱磊, 李国庆, 王来斌, 等.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创伤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7) :534-535

[4]罗中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25例骨科创伤感染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11:2548-2549.

骨科创伤感染论文 篇2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干预;创伤骨科;多重耐药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16-01

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导致因工伤和车祸致残的人数也在增加,骨科创伤患者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创伤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滥用抗生素、患者长期卧床所致,可对患者疗效产生较大干扰,甚至威胁患者生命[1]。本文由此出发,分析预见性的干预措施对本病的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干预护理方式,2012年3月-2013年11月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25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5-63岁,平均年龄(41.1±4.8)岁;其中开放性骨折患者19例,闭合性骨折患者6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9-61岁,平均年龄(43.7±5.3)岁;其中开放性骨折患者17例,闭合性骨折患者8例。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骨科创伤的常见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常规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1)预见性感染护理。为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做好以下护理工作:①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消毒隔离技术,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预防医院感染的能力,增强控制感染的意识。②安排患者入住单人病房,并经常给病房通风、打扫,定期给病房消毒。③医护人员所使用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均严格禁止二次使用,并且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切口穿刺液等物质之后应严格遵守七步洗手法的规定且使用专用洗手液将手清洗干净[2]。④体温计、血压计等器具在用过之后应浸泡消毒;⑤限制每日探视患者的人的数量,减少病房内人员的流动。⑥患者出院之后,对其病床、床头柜等物品进行消毒,房内使用紫外线消毒。⑦经常给患者翻身、按摩,并协助患者做患肢主被动活动,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抗病能力。2)心理指导。创伤骨科患者可能会因为患肢疼痛、切口感染等情况而产生紧张、恐惧、怀疑、忧郁等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在术前应有预估,并在患者出现以上不良心理之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护理人员以亲切的态度来与患者交流,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在交流中扮演好倾听的角色,引导患者倾诉内心的不安,之后再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另一方面,鼓励患者将疑问表达出来,由护理人员一一予以解答,从而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感,打消患者的疑虑。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数据均录入EXCEL后,导入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和感染率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愈及感染率比较

对照组:治愈18例(72.0%),反复感染4例(16.0%),交叉感染2例(8.0%)。观察组:治愈23例(92.0%),反复感染2例(8.0%),交叉感染0例(0%)。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反复感染率和交叉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16例,比较满意7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2.0%。对照组:满意11例,比较满意 9例,不满意5例,护理满意度为8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以及繁殖增加了创伤骨科患者院内交叉感染的几率,并且抗感染治疗难度也大大提升,而从实效性来看,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意义远大于治疗[3]。本次研究对创伤骨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做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常规护理相比,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更好的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效果,具体则表现为患者的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更高,反复感染与交叉感染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干预是一种预知存在的护理风险并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的临床护理模式,其目的在于提高护理质量。本次研究中,预见性护理干预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护理人员对护理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及生理方面的问题做了预估,并予以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对策,使患者获得一个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避免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综上,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创伤骨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减少感染率,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曾梅珍,张慧,张喆. 护理干预用于创伤骨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4,31(33):227 -228.

[2]农锦文,黄亚芬,石小荣,陆群. 创伤骨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J]. 蛇志,2013,10(04):448-449.

骨科创伤感染论文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2年7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60例,按照随机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4(31.2±2.7)岁;病程伤后1h~5月,平均(8.2±4.3)d;上肢伤口者18例,下肢伤口者12例;伤口面积<5%体表面积者27例,≥5%者3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1~53(30.5±2.4)岁;病程伤后1h~5月,平均(8.4±4.9)d;上肢伤口者17例,下肢伤口者13例;伤口面积<5%体表面积者25例,≥5%者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创伤位置、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清创术,对照组创面敷药并给予抗生素口服治疗,酌情进行引流处理,每日更换敷药,见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则进行缝合或植皮术。观察组进行VSD技术治疗,以VSD敷料覆盖创面(创伤深者以VSD敷料填充),再用半透膜封闭并负压引流使VSD敷料凹陷,抗生素冲洗,5~7d后去除敷料检查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则进行缝合或植皮术,若创面未见恢复则再进行VSD覆盖治疗。

1.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1)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换药次数、2次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2)根据创面愈合情况评价疗效,显效:3w内创面愈合,皮肤覆盖完好;有效:3w内创面缩小,肉芽组织健康生长,创面分泌物减少;无效:创面无健康肉芽组织生长,分泌物多,创面未见缩小甚至变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5]。(3)对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把很美观度进行评估,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与正常皮肤无显著界限;一般:切口瘢痕较明显;差:切口瘢痕非常明显,异于正常皮肤,以良好和一般比例计算优良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疗效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行字2检验;创面愈合及住院时间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80.0%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2次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伤口美观度比较观察组伤口瘢痕良好17例,一般10例,差3例,优良率90.0%;对照组良好6例,一般13例,差11例,优良率63.3%。观察组伤口美观度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创伤感染是骨科患者常见并发症,其中开放性骨折后并发感染率高达30%,临床治疗中应尽早控制感染,防止感染加重病情,造成二次伤害,影响骨折愈合,避免给患者带来精神和经济压力[6,7]。传统处理骨折感染的方法是更换敷药、引流和抗生素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时再进行2次处理,但采用棉条引流往往不彻底,导致创面分泌物、坏死组织等留置,而多次更换敷药不仅对新长的肉芽组织具有刺激,还增加了创面感染的风险,导致患者创面愈合慢、住院时间长[8,9]。

VSD技术于清创术后充分填充创口处并用半透膜进行封闭,以负压引流方式达到引流彻底、排出分泌物的作用,避免了多次更换敷料刺激创面,减少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保留活性组织,有利于创面尽早愈合[10]。治疗中还可减少抗生素使用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增强其自身免疫力[11]。孟春力等[12]报道称VSD治疗组住院费用为(5164±36.5)元低于对照组(5826.80±102.70)元,且观察组1w内创面愈合率为45.45%显著高于对照组21.05%。本研究中观察组换药次数为(1.2±0.4)次、2次手术时间为(4.1±0.6)d、住院时间为(16.2±4.1)d明显少于对照组(9.6±0.8)次、(8.3±1.2)d、(23.4±5.9)d。观察组伤口美观度优良率90.0%与对照组63.3%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技术在通过封闭创面、负压引流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创面愈合,使患者能尽早进行2期手术,不仅利于创面早期恢复,保证伤口美观度,还明显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以减少患者住院费用[1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80.0%比较显著较高,与苗振林[14]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其研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9%。可见VSD显著减少了换药次数,缩短了患者住院费用。

综上,采用VSD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减少了换药次数,通过充分填塞伤口死腔消除细菌生存环境促进创面愈合,使患者能尽早进行创口缝合或植皮术,保证伤口美观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疗效显著。

摘要:目的 研究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2年7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60例,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进行传统抗感染治疗,观察组给予VSD技术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换药次数、2次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80.0%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2次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口美观度优良率90.0%与对照组63.3%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VSD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减少了换药次数,通过充分填塞伤口死腔消除细菌生存环境促进创面愈合,使患者能尽早进行创口缝合或植皮术,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伤口美观度高,疗效显著。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的合理应用 篇4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创伤骨科 感染 应用

创伤骨科感染的现状和特點

感染风险加大:严重开放性骨折脱位和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伤口内往往携带大量微生物和污垢,局部血供差,常伴有休克、严重失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全身情况不良。

感染菌株分布发生显著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前,创伤骨科术后感染的菌种以G+细菌为主,而目前则以G-细菌占大多数。多数学者认为,正常G+菌群被药物抑制后易发生G-菌的内源性感染,所以G-菌感染上升与盲目的模式化使用抗菌药物有关[1,2]。张氏等对126例创伤骨科感染病人的伤口分泌物或脓液的细菌进行培养,结果显示,G-杆菌占大多数(60.32%),其中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占首位(17.46%),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4.29%);G+球菌感染发生率(39.68%)少于G-杆菌,其中金葡菌占首位(22.22%),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9.52%)[3]。

耐药菌株有增无减:抗菌药物对抗感染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今我国抗菌药物的滥用甚至是错用却常常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厌氧菌感染和混合细菌感染发生率亦大大增加。

内置物的大量运用对感染率的影响:随着材料科学及医疗水平的发展,创伤骨科病人使用各种材料的内置物进行手术的比例迅速增加。内置物在为病人带来更好疗效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其中最复杂的就是感染,有效防治感染已成为创伤骨科手术的关键。

患者对治疗效果期望值增高,更加突出了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围手术期合理有效地运用抗菌药物能大大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截肢率,保证手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和病人痛苦,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节

约患者治疗经费。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感染防治中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应用现状:目前国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预防用药比例高、范围过大、用药时间延长、无指征联合用药、越线应用高值抗菌药物等。

抗菌药物在当今创伤骨科感染中预防性应用原则:近年较一致的看法是,正确和合理地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应包括:①术前给药时间和途径;②如手术时间超过3~4小时,超过抗菌药物的半衰期,或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术后可能继发感染,还应在术中追加1次;③除了用于治疗已确认的感染以外,择期手术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并无价值。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感染治疗中的经验性使用:创伤骨科的感染病例大多是外源性感染和院内感染,很少有血源性感染。如是急性感染,多数情况下,宜选择广谱抗菌药物,可用头孢三代;或根据革兰染色结果,初步指导经验用药。

抗菌药物在创伤骨科感染治疗中的目标性使用:必须尽早、尽可能地收集临床标本(包括脓液、穿刺液、渗出液或坏死组织等)做涂片染色、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进行针对性抗菌治疗。

抗菌药物缓释系统在创伤骨科的应用:抗菌药物缓释系统是近年来在一系列新的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无机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局部给药方式,在创伤骨科感染的防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为主,轻者皮疹,重者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用药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病人主诉症状,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张德立,陈立福.骨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2):147-148.

2 王化芬,王晓军,于茜,等.骨科感染病原菌谱与抗菌谱3年报告.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07,15(4):313-315.

骨科创伤感染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研究过程中, 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其中治疗组使用VSD技术治疗, 对照组则使用常规的换药治疗。在治疗组中, 男性患者23例, 女性患者12例, 年龄分布在21~56岁, 平均年龄28.2岁;包括新鲜创面27例, 感染陈旧创面8例。在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6例, 年龄分布在19~59岁, 平均年龄31.6岁;包括新鲜创面21例, 感染陈旧创面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伤部位、身体指标以及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使用VSD技术的治疗组, 首先对所有创面进行处理, 并在伤口封闭前对创面用生理盐水冲洗, 依据创面的大小, 在创面或腔隙使用VSD敷料进行覆盖或填充, 丝线缝合连接处。VSD敷料外, 需要覆盖生物半透薄膜, 使用“系膜法”进行引流, 将引流管连接为“Y”形, 使用负压吸引, 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状况。通常在术后5~7d拆除VSD敷料, 创面较小且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的患者立即缝合, 若创面较大而且肉芽丰满的患者则可以进行植皮消灭创面, 若是创面深大而且扔有较多的软组织缺损的患者, 则需要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VSD覆盖, 直到肉芽丰满时再进行创面植皮[2]。

在对照组则使用常规换药方法治疗, 先对受伤创面进行处理, 根据创面愈合情况更换敷料, 同时保证每周一次的病原学检查, 直至伤口处肉芽丰满, 达到对创面进行直接缝合或植皮消灭的条件。

1.3 治疗标准

分别观察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各项身体指标及临床疗效, 记录包括感染控制时间、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程度、住院时间长短及临床疗效等资料。其中, 临床疗效依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的四个等级指标对临床效果进行记录, 治愈:创面在2周内完全愈合, 表皮覆盖完好且无需更换敷料, 显效:皮肤大部分存活, 创面分泌物减少, 有新生的健康肉芽生长, 创面的面积缩小, 需进一步更换敷料, 伤口在行游离植皮手术后愈合, 无效:原位回植皮肤坏死, 分泌物多, 无健康肉芽, 面积无缩小甚或扩大[3]。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临床观察的患者临床治疗数据录入电脑, 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2周之后, 两组患者中, 使用VSD技术的治疗组, 23例患者治愈 (66%) , 10例患者显效 (29%) , 2例患者无效 (5%) , 总有效率95%;使用常规换药手段的对照组, 17例患者治愈 (49%) , 9例患者显效 (26%) , 9例患者无效 (25%) , 总有效率为75%, 经统计学分析, 治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使用VSD技术治疗的患者, 伤口愈合时间均较短, 临床效果明显要高于常规换药治疗, 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在骨科临床治疗中, 骨科创伤感染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病情。常规换药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清除创面组织坏死或存有脓液等不良症状, 虽然使用的时间长,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临床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 伤口的愈合较慢, 患者也更加痛苦。而VSD治疗技术的产生, 解决了常规换药治疗所存在的治疗时间长、伤口愈合慢等不足, 迅速在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患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VSD治疗方式是通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其引流管是采用高分子的成分制作而成, 具有高度的可塑造性, 可以将创伤面进行全方位的引流[4]。目前, 引流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了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基本手段, 同时也是外科治疗的重要部分。同时, VSD技术对于复杂性胸膜积脓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Sziklavari Z (2010年) 等通过临床研究认为负压封闭引流在复杂性胸膜积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明显预防败血症的发生, 残存肺小支气管瘘并非负压引流禁忌证[5]。

虽然, VSD在骨科创伤感染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 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但VSD技术仍不能代替必要的外科治疗手段。在骨科临床治疗中, 要注意合理应用, 对于创面较小并且无明显感染的患者, 不要盲目滥用。同时, VSD技术依然存在不足。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引流较传统方法通畅了许多, 但是临床上同样发现存在引流堵塞的问题, Baharestani M报道, 堵塞发生率可达到百分之十二点七, 这会加重患者负担并由引流不畅引发并发症[6]。

总之, VSD技术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有效手段, 其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的次数的优势, 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VSD技术在治疗骨科创伤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的70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采用VSD技术治疗和常规换药治疗, 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两周的治疗后, 使用VSD技术的治疗组中, 23例患者治愈 (66%) , 10例显效 (29%) , 总有效率95%;对照组中, 17例患者治愈 (49%) , 9例患者显效 (26%) , 总有效率达75%, 治愈率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使用VSD技术治疗的患者, 伤口愈合时间均较短。结论 VSD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换药治疗的方法, 得到了患者的充分认可, 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有效方法, 推广开来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VSD,骨科,创伤感染

参考文献

[1]黄巧玲, 李建飞.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9) :116-117.

[2]林少辉, 屈厚伯, 王大水.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9 (7) :112.

[3]常继辉.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 2012, 10 (10) :198.

[4]刘玉东, 王春.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6 (10) :61-62.

[5]Baharestani M, Amjad I, Bookout K, et al.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paediatric wounds:clinical review and experiencee[J].Int Wound J, 2009, 6 (1) :1-26.

骨科创伤感染论文 篇6

关键词:骨科,创伤感染,封闭负压引流,临床疗效

伴随着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 开放性骨折、大面积皮肤和软组织挫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成为创伤外科的难题[1]。患者由于病程长, 需要反复换药, 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治疗效果不佳, 同时容易造成创伤感染, 引起医疗纠纷[2]。封闭负压引流 (VSD) 能够使伤口分泌物及时吸引到引流瓶内, 减少了创面刺激, 有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 减轻患者痛苦[3]。为此,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38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在对照组中男11例, 女8例;年龄在18岁~65岁之间, 平均年龄 (40.5±2.6) 岁;感染类型:多发性开放骨折术后感染9例,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2例, 腰椎管减压术后感染4例, 骨髓炎3例, 其他1例。在观察组中男10例, 女9例;年龄在20岁~63岁之间, 平均年龄 (39.0±1.8) 岁;感染类型:多发性开放骨折术后感染8例,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例, 腰椎管减压术后感染5例, 骨髓炎3例, 其他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引流方案, 观察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方案, 具体如下。

1.2.1 对照组

根据患者的创面情况首先进行清创处理, 创面比较深的放置引流条。根据感染情况更换敷料, 使用抗生素对感染的创面进行冲洗, 并依据实际状况行植皮、皮瓣修复术。

1.2.2 观察组

首先对患者进行清创, 把异物和失活的组织清理出来, 只留下软组织和骨膜。然后清洗受到污染的碎骨块, 将其浸泡在250 mg/L的碘伏溶液中10 min左右, 对碎骨块进行清洗和游离, 并使用生理盐水来冲洗伤口。完成后根据创面的形状大小来裁剪封闭负压引流敷料, 保证能够将创面完全覆盖住, 并把材料的连接部位、创缘周围固定缝合, 避免出现死腔。在创缘组织的截孔处将引流管引出, 使用酒精 (浓度为75%) 清洗创面, 确保皮肤和薄膜是封闭的。最后连接负压, 将压力控制在-17~60 k Pa之间。贴膜下没有漏气的声响, 就表明封闭性良好, 可以根据肉芽的生长情况继续进行植皮或肌瓣转移。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2组患者的引流效果, 从愈合时间、肢体功能两项指标进行评定。 (2) 对比2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 包括换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3) 比较2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引流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短, 肢体功能评分高,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各项治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少, 住院时间短, 住院费用低,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 一次植皮后创面愈合18例, 占94.7%;对照组患者中, 一次植皮后创面愈合13例, 占68.4%。观察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377, P<0.05) 。

3 讨论

3.1 骨科创伤感染

骨折术后感染或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患者的创面愈合困难, 容易形成伤口的迁延不愈。究其原因, 一方面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 经多次换药、搬动患肢又会对组织造成刺激, 加重了疼痛和肿胀, 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另一方面患者一般还存在机体调节功能紊乱现象, 导致免疫力低下。治疗原则是对创伤原发病区进行针对性处理, 尽量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4]。

3.2 封闭负压引流

封闭负压引流方案中的封闭指的是生物半透膜, 它能够使创面处于封闭状态, 在确保创面内的气体、水蒸气向外透出的同时, 隔绝了外界细菌的进入, 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负压的作用则是及时引流, 阻止创面和组织肿胀的发展, 确保创面清洁程度, 减少对毒素的吸收, 从而逐步使创面缩小[5]。据李康武的研究报道称, 该方案的作用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创面的血液供应, 通过改善微循环的形式来促使肉芽组织生长, 从而增强内皮细胞、纤维细胞的增殖。 (2) 对创面中的明胶酶活性进行调节, 抑制胶原和明胶的降解, 促使创面更快地愈合。 (3) 促使创面分泌更多的神经肽类物质, 从而加快创面的愈合速度[6]。当然, 在操作时也要注意引流前做到彻底止血和清创, 防止引流管堵塞, 定时检查压力情况。另外, 对于大面积骨或内置物外露患者, 由于缺乏血供不会形成肉芽组织, 因此禁止使用该方案。

本次研究中对38例患者分别行常规引流和封闭负压引流, 结果显示19例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优, 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 (18.5±3.4) d、 (20.3±4.6) d, 均短于对照组的 (24.1±4.6) d、 (32.5±7.8) d;换药次数平均 (1.5±0.3) 次, 低于对照组的 (8.7±2.1) 次;愈合率达到94.7%, 远高于对照组的68.4%。另一方面, 住院费用低, 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综上所述, 骨科创伤感染患者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方案具有良好的效果, 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提高愈合率, 减轻痛苦, 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东镖, 武志坚, 王霄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25例骨科创伤感染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6 (2) :7703-7704.

[2]符招泉.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 (12) :107-108.

[3]刘海波.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治疗骨科创伤患者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医学, 2014, 4 (7) :423-424.

[4]尹广政.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16 (20) :24-25.

[5]万中耀.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创伤处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23 (9) :49-50.

骨科创伤感染论文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8月我科实施VSD治疗15例病人, 其中男8例, 女7例;年龄25岁~78岁;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伤7例, 皮肤套脱伤1例, 感染性伤口5例, 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外露2例。均愈合良好, 疗效满意。

1.2 材料

负压封闭引流护创材料为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 白色, 质地柔软而富有弹性, 抗张力性强, 内部含有多侧孔引流管, 有利于创面即时生成的细小坏死组织及时排出体外, 该材料对人无毒性, 无组织刺激性, 无免疫活性, 无皮肤致敏性。鉴于医院情况使用床头的中心负压装置, 负压维持0.02 kPa~0.04 kPa。

1.3 治疗方法

①彻底清创或清除皮肤感染组织。②将VSD敷料按创面大小修剪并贴附于创面并缝合。③用无菌纱布擦净周围皮肤, 使用生物半透性薄膜封闭整个创面和VSD敷料。④负压吸引, 连接VSD敷料的硅胶管, 另一端通过一个三通管与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连接, 调节最佳负压吸引状态, 保持负压恒定 (0.02 kPa~0.04 kPa) , VSD敷料以及薄膜明显塌陷, 说明密封较好, 负压效果满意。⑤持续负压吸引7 d~14 d, 观察创面有大量新鲜的肉芽组织生成。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术前对病人全身清创进行评估, 指导术前的准备和护理, 取得病人配合。术前合理应用抗生素, 备好负压装置。术前12 h禁食, 4 h禁饮。手术前晚帮助病人放松, 保持舒适, 使病人获得充足睡眠, 有利于麻醉诱导。

2.2 术后护理

2.2.1 保持引流通畅

保护创面, 定时更换病人卧位, 患肢可用护理垫抬高, 防止引流管牵扯、打折、受压, 阻断负压源, 影响引流效果。保持有效引流, 引流瓶每日更换并清洁、消毒, 更换时先用钳子夹住引流管, 再关闭负压源进行更换。保持创面及局部皮肤干燥。在使用VSD期间, 需观察负压源的负压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VSD敷料是否塌陷、引流管管型是否存在、有无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 如果都正常, 则无需做特殊处理[1]。有时可见引流管中有一段变干的引流物堵塞管腔, 并因此截断了VSD敷料负压源, 甚至使负压鼓起, 不见管型, 此时逆行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浸泡, 堵塞的引流物变软后, 重新接通负压源, 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堵塞[2,3]。观察冲洗情况。准确记录冲洗液、引流液的量和性质, 保持冲洗通畅。如遇冲洗不畅时, 应告知医生立即解决[4]。

2.2.2 负压维持时间

一次负压密封引流可维持有效引流5 d~7 d, 一般在7 d后拔除或更换。对于组织血液供应较差、面积较大的创口, 如手部、足部时间应在7 d~10 d[5]。植皮后用VSD加压打包, 负压状态需维持12 d~15 d。

2.2.3 VSD敷料护理

VSD敷料鼓起, 不见管形, 常见的原因除了引流管堵塞外, 还应考虑负压源异常。如中心负压压力不足或表头损坏, 引流管受压迫、打折等, 应根据具体情况立即处理。VSD敷料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 有时会透过半透膜发出臭味, 敷料上出现黄绿色、绿脓色、灰暗色等污秽的颜色, 这并非创面的坏死组织所致, 不会影响VSD的治疗效果, 一般无需处理。

2.2.4 功能锻炼

术后第2天指导病人锻炼患肢肌肉, 如上肢术后做握拳和手指活动;下肢术后做股四头肌收缩和足趾活动。锻炼要循序渐进, 避免劳累, 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

2.2.5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由于创伤给病人带来巨大打击和痛苦, 且病人担心疾病预后情况以及经济顾虑, 故应积极与病人沟通, 进行心理疏导, 讲述VSD治疗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提供成功案例图片资料展示给病人, 使之建立信心, 正确面对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为病人介绍VSD治疗技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根据病情指导病人进食富含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类饮食, 从而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3 小结

VSD技术在处理创面时, 不仅可以变开放性创面为闭合性创面, 持续全方位的负压吸引为主动引流提供了动力, 促进了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 刺激组织新生。而使用VSD治疗复杂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 可以改善创面微循环,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能明显增强在创缘组织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微血管密度, 使损伤部位的外形状与功能得到最大的保留和恢复, 避免了开放换药时发生交叉感染, 减轻了病人痛苦, 减少综合医疗费用及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摘要:对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 (VSD) 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皮肤套脱伤、感染性伤口的15例病人给予创面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 加强心理护里和健康教育。结果所有病人在持续负压吸引后, 均愈合良好, 疗效满意。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创面,感染,护理

参考文献

[1]李进, 周钢.游离植皮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J].临床外科杂志, 2007, 15 (7) :7.

[2]方雅丽.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手足毁损伤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2B) :415.

[3]陈碧秀.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溃疡期压疮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09, 23 (8A) :1983-1985.

[4]冯骏, 张弋, 王伟雄, 等.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软组织创伤29例临床观察[J].新医学, 2009, 5 (5) :307-309.

骨科创伤感染论文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创伤感染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2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40例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分布为14岁~69岁, 平均年龄 (43.8±7.2) 岁;其中多发性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27例,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4例, 骨髓炎6例和腰椎管减压术后腰骶部感染3例。对照组40例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龄分布为17岁~69岁, 平均年龄 (44.5±7.8) 岁;其中多发性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29例, 腰椎管减压术后腰骶部感染3例,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3例, 骨髓炎5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清洁创面, 对创面异物、坏死组织等进行彻底清除, 并对血供软组织和骨膜进行保留。之后对伤口进行生理盐水清洗, 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感染伤口的冲洗, 并进行创面修复和上药包扎。观察组患者则采用VSD进行治疗:对创面坏死组织和异物进行清除, 使用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冲洗并将其关闭。根据患者的创面大小选取合适敷料, 对创面进行覆盖, 注意保持敷料与创面衔接处的密封贴合, 避免出现缝隙死腔。之后从正常组织创缘处将引流管引出, 并同负压相接, 迅速引出液体、气体, 保证贴膜密闭良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引流时间, 控制在7 d~40 d之间。

1.3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记录, 并对其换药次数、住院时间等进行记录分析。

1.4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患者在治疗14 d内创面基本愈合, 无需进行敷料更换, 且表皮完好覆盖;有效:患者在治疗14 d内创面面积明显缩小, 分泌物同治疗前相比可见明显减少, 同时有新鲜肉芽生长;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观察组患者在总治疗有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 (14.7±3.5) d, 换药次数平均为 (1.6±0.7) 次;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 (25.8±4.2) d, 换药次数平均为 (11.4±3.4) 次。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t=-12.841, P=0.000) , 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t=-17.855, P=0.000) 。

3讨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由各类事故或疾病所致骨科创伤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骨科创伤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对于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减弱, 因此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骨科创伤感染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同时会造成治疗成本上升, 增加患者负担。因此, 寻找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骨科创伤感染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3]。

以往临床对于骨科创伤感染患者主要提倡进行创面清除和创面清洁治疗, 并通过更换敷料和应用敏感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控制。此种治疗模式可促进感染创面取得一定程度好转, 但陈世明[4]等通过对四肢创伤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指出, 常规治疗模式极易造成患者供血软组织和骨膜受损, 不利于术后恢复;且此种治疗模式治疗周期较长, 需多次换药, 临床疗效较为有限。VSD主要是通过结合敷料和创面, 在正常组织创缘将引流管引出后与负压接通, 进而实现持续、封闭、彻底的创面引流, 可有效促进创面水肿消除, 对于保证创面清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在VSD中通过应用单项生物半透膜以长时间封闭创面, 既可以保证皮肤和创面内的腐臭气体、水蒸气正常透出, 同时可对病原菌进行隔绝, 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方斌[5]等研究证实, 在骨科创伤感染治疗中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换药频次。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换药次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相关报道中的结论基本一致。同时,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VSD是一种有效的骨科创伤感染治疗方法, 提示在此类患者治疗中应用VSD有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对于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开展早期功能锻炼, 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 在应用VSD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时, 应注意保证创面和敷料紧密贴合, 保证细菌无法进入创面, 防止造成创面感染引起治疗失败。此外, 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中, 单向生物半透膜在整个治疗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指出, 不同类型的半透膜直接影响到VSD治疗效果的成败, 在本次研究未进行相关探讨, 有待于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 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进行治疗, 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 缩短治疗时间, 是一种十分可靠的治疗模式, 建议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在骨科创伤感染中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14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创伤感染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 以治疗方法作为其分组依据, 其中接受常规骨科感染治疗者划入对照组, 行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者则作为观察组, 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其住院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进行治疗, 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 缩短治疗时间, 是一种十分可靠的治疗模式, 建议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骨科创伤感染,封闭负压引流术,临床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海军, 惠永峰.骨科创伤感染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5) :149-150.

[2]尹广政.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6) :24-25.

[3]陈艳, 付昆, 李洪潮, 等.封闭式负压吸引与常规换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6 (17) :4017-4019.

[4]陈世明.封闭负压引流治疗骨科创伤感染38例临床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 (23) :3201-3202.

骨科创伤感染论文 篇9

关键词:损伤控制;创伤急救骨科;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52-01

日常生活工作中,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不断出现高处坠落、车祸而出损伤的患者,这些患者大多病情严重、多发伤,这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极不利的影响。为此,医学创伤急救科必须要高度重视患者的损伤控制,从而确保患者良好的治疗。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2012年期间收治的58例创伤急救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的资料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的5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年龄在22-54岁,平均年龄35岁,男32例,女26例。本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完善。患者致伤原因:14例高处坠落伤,20例交通车祸伤,5例砸伤,7例锐器伤,12其他原因导致。患者损伤位置:四肢骨折、脊髓损伤、颅脑损伤、骨盆骨折、腹部伤以及胸部外伤,本组患者均伴有2处以及2处以上损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以我院在2011-2012年期间收治的58例创伤急救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观察组(30例),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损伤控制。

1.3.1一般护理 做好保暖处理,迅速为患者建立可靠的液路,如PICC穿刺、静脉穿刺等,护理过程中,输血要快、量要足,对于中等以上的休克,可以加输血400ml,以确保患者体内凝血功能、体温正常,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变化,及时全方位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并结合患者的各项化验指标,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工作,最全力挽救患者生命。

1.3.2病情评估 临床上并不是所有患者均必须要实施损伤控制,为此,术前护理必须要对患者做好评估,如患者损伤等级、预防手术时间、凝血障碍PT值、酸中毒PH值。同时,部分患者要根据具体病情,例行早期止血手术,待患者病情得以稳定,再进行进一步的手术治疗与护理。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是X2检验,计量资料用x(_)±s来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结果

本组患者均已得到治愈,其中,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为28%,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1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大多数是属于高处坠落、车祸而出损伤的患者,这些患者大多病情严重、多发伤,这些创伤会危及患者肢体以及生命,加上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变化快、伤情较为复杂、通常会出现心脏压塞、失血性休克等症状,不仅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极不利的影响,而且极有可能导致患者迅速死亡。为此,在现代医学环境下,高度重视患者的损伤控制,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就成为当下探讨的热点问题。近来临床研究发现,患者损伤控制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增强患者抵抗力,确保患者良好的治疗,进一步提升手术成功率。如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100%,其治疗效果明确优于对照组,为此,损伤控制在创伤急救骨科的应用,为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通过对患者的损伤控制,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效果明显提升,应该加强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秀婷,丁俊琴,彭阿钦,崔怡.损伤控制在创伤急救骨科的应用护理体会[J]. 河北医药,2011,02:311.

[2]卢文春,扈小平,蒲华云.损伤控制外科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03:152-153+155.

[3]邹岩山.损伤控制骨科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23:156+158.

骨科创伤感染论文 篇10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骨科创伤感染,疗效

骨折手术后感染是手术治疗骨折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主要是由于手术技术失误、固定物选择不恰当等等原因导致。如果不能对骨折手术后感染进行及时处理, 会导致手术创面愈合慢、或者不愈合, 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患有骨髓炎, 所以预防术后感染是骨折手术的重中之重。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由德国Fleischmann等在1992年创造的一种引流技术, 该技术与传统引流方法相比, 可以有效防止骨折术后感染的发生[1]。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9月收治了50例骨折患者, 对其中25例患者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9月收治了50例骨折创伤患者。其中男36例, 女14例;年龄12~72 (40±1.3) 岁;其中胫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手术感染12例, 脚部骨折手术感染20例, 跟骨骨折手术后感染9例, 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手术后感染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情况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对照组采用常规引流技术。治疗组处理方法: (1) 术前准备:对治疗组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疗, 在治疗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并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以及血沉等检查, 并对感染的组织进行药敏性试验;在手术前监控患者的血糖和血压, 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治疗, 并准备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2) 彻底清创:待患者进入手术室, 对其进行麻醉, 然后对切口附近进行消毒铺巾。一般选择对患者进行纵切口, 这样保证在不分离软组织和骨之间连接的情况下, 充分暴露伤口为医生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打开伤口后要及时清除患者坏死的组织、脓液以及失活的死骨, 并进行相应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清创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伤口附近的神经和血管, 防止对其造成伤害。待清创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和3%的双氧水交替冲洗创面, 并用适量的碘伏浸泡创面, 然后再用生理盐水将碘伏冲洗干净。 (3) 填充敷料和封闭固定根据患者的病情, 选择适当的内固定物的处理方式。在清创结束后, 根据患者创面的形状及大小, 剪取相应的VSD敷料, 并将其置入创面内, 使其与创面充分接触。如果患者创面较大, 需要使用多块VSD敷料进行填充, 在填充过程中要先将置管敷料与小块敷料紧密连在一起后再进行填充。引流管可以从患者创口引出, 也可以从创口附近的正常组织内引出。待敷料固定好后, 将其与创口周边皮肤缝合, 并用75%的酒精清洗创面附近的皮肤, 擦洗面积以超过敷料2~3cm为宜, 待酒精挥发完全后用生物半透膜将整个创面封闭。 (4) 安装负压源手术结束后, 先将引流管出口放在普通的负压引流瓶中, 待患者回到病房后, 将引流管接到持续中心负压引流器和引流瓶上, 时刻注意引流量的变化。如果患者引流管过多, 则需要先将其合并为一个出口再进行负压引流。在负压引流过程中, 一般将引流负压保持在125mm Hg左右即可。如果在负压引流过程中遇到阻塞、引流不畅等现象, 则要及时更换引流装置, 保证负压引流正常进行。 (5) 术后管理:术后要时刻观察负压引流是否正常, 如果填入的敷料出现塌陷, 并隐约可见引流管管型, 且封闭创面不见漏气声和敷料附近无渗液积累, 则表示负压正常, 一般将引流负压保持在125mm Hg左右即可。如果术后引流管内有大量的血液, 应该暂停吸引, 待引流管内无明显血液时再进行吸引。一般7d对患者更换一次敷料, 如果患者创面面积变小, 且肉芽生长丰满时, 则表示感染得到控制, 可停止负压引流。对照组处理方法: (1) 术前准备: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持续灌注冲洗治疗, 在治疗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以及血沉等检查, 并对感染的组织进行药敏性试验;在手术前监控患者的血糖和血压, 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治疗, 并准备持续灌注冲洗所需要的吸引管和灌注管, 吸引管和灌注管一般选择硅胶管和输血皮管。 (2) 彻底清创:对照组的创伤处理方法与治疗处理方法相同。 (3) 持续灌注冲洗:彻底清理创口后, 在伤口的远端和近端分别取一小伤口, 在伤口近端连接输血皮管作为灌注管, 根据伤口的情况, 在灌注管的远端剪取2~4个侧孔, 并在近端连接灌洗液。伤口远端的小伤口连接硅胶管作为吸引管, 并根据切口的大小, 在吸引管近端取2~4个侧孔, 并在远端连接引流袋, 要求引流到保持负压。如果患者伤口较小, 可以将吸引管和灌注管部分重叠。为了防止灌注管和引流管在患者活动时脱落, 可以将灌注管和吸引管与皮肤进行固定。待皮管固定好后, 打开灌注管的开关, 调节冲洗速度, 对患者伤口进行冲洗, 在冲洗过程中时刻注意引流管是否畅通, 以及有无冲洗液渗漏等。

1.3 观察指标

收集所有患者的病例, 并对患者进行出院后6个月的随访, 记录两组患者的控制感染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指数以及临床效果。其中疼痛指数采用Mc Gill评分, 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大。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将临床疗效分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四个等级。治愈, 患者症状消失, 恢复肢体活动能力, 且X线显示患者骨质恢复, 无复发情况;显效, 患者全身症状得到很到的改善, 肢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X线显示患者骨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病灶有所好转;有效, 患者全身症状有所好转, X线显示患者骨质未进行恶化;无效, 患者全身症状未得到好转, X线显示患者病灶继续发展。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组患者与常规引流组患者相比, 其感染控制时间、疼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明显下降,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由表2可知,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常规引流组患者高。这说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以缩短感染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 减少疼痛感, 增加总有效率。

3 讨论

骨科创伤后感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创伤骨折自身的影响, 当机体的骨骼受到创伤后, 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加上创伤后, 患者的软组织出现损伤, 增加了机体感染外界细菌的几率, 增大了术后感染的危险性。二是手术的影响, 手术会破坏机体的防御机制, 增加患者受感染几率, 加上手术过程不可能做到百分百消毒, 部分细菌会通过手术切口和手术通路感染患者深层组织, 出现术后感染的情况。三是骨折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这主要是指患者的年龄、体质等对术后感染的影响, 部分患者年龄较大,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术后抵抗感染能力低下, 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几率;部分患者自身患有糖尿病、肝功能衰竭以及自身免疫性低下等疾病, 这些都会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的几率。术后护理不当、抗生素滥用等也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与传统引流技术相比, 不仅解决了冲洗不彻底、引流管堵塞等问题, 也降低了创面细菌的数量, 抑制了感染的发展[3]。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使用聚乙烯醇等新型无毒医用敷料直接覆盖创伤部位, 形成一个密闭的微环境, 并通过硅胶管对创面进行全方位的片状引流。这种引流技术不仅促进患者创面愈合, 也将机体产生的坏死物质排出, 维持一个无菌健康的环境, 促进机体恢复。聚乙烯醇等新型医用敷料内遍布各种微孔不仅可以保证引流通畅, 也能改善患者创面的局部循环, 保证创面的供氧、供血, 促进患者伤口恢复。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利用生物半透膜封闭患者创面, 可以有效的预防患者伤口再次受到细菌污染, 防止二次感染的发生。

骨折术后感染是骨折手术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也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与传统灌注冲洗方法相比, 不仅具有操作简单、便捷, 也可以显著降低感染控制时间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 增加患者的治疗效果, 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用的引流技术,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磊, 李国庆, 王来斌, 等.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创伤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7) :534-535.

[2]朱磊, 李国庆, 王来斌, 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 (23) :57-59.

上一篇:中职农业学校论文下一篇:具体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