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感染的预防

2024-08-28

骨科手术感染的预防(共6篇)

骨科手术感染的预防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骨科手术引流管感染发生原因, 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改善。方法 32例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 共有40根骨科手术出现引流管感染, 分析感染发生的原因, 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改善。结果 所选取的病例均康复, 28根引流管在出现感染后立即将其拔除, 12根引流管因引流物较多而在57 d将其拔除。2例有瘘管形成, 30 d后将瘘管切除。结论 骨科手术中若引流管放置不当极易诱发感染发生, 因此应严格保证无菌操作, 选择合适的引流管, 最好留置2448 h内, 并结合采用抗生素。一旦有炎症发生, 应及时将引流管拔出, 换药或实施支持治疗。一旦有瘘管形成, 需对患者采用手术实施瘘管切除治疗。

关键词:骨科手术,引流管道,预防

骨科手术为外科手术治疗的一种常用方法, 为了保证骨科手术顺利进行, 需采用引流管手术切口治疗。但研究表明, 骨科手术中感染发生率较高, 严重影响着患者生命健康。本次研究中, 分析研究本院32例骨科手术引流管感染发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本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32例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5~71岁, 平均年龄 (38±6.1) 岁。

1.2 引流管部位以及引流管感染部位

选取直径3~7 mm的硅胶引流管。骨盆手术6例10根, 上肢手术7例9根, 下肢手术8例10根, 脊柱手术11例11根。

1.3 临床表现

27例33道置管后2~4 d患者有引流口皮肤红肿热痛, 5例7道置管后5~7 d出现引流口皮肤红肿热痛。2例全身发热, 2道瘘管, 10道出现脓性分泌物, 16道有淡黄色渗液。

1.4 细菌培及细胞计数

17例22道分泌物病例接受药敏实验以及细菌培养, 阳性者10例12道。细菌种类:粪链球菌5处, 大肠埃希氏菌4处, 大肠杆菌3处, 金黄色葡萄球菌2处。白细胞计数以及分类:6例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数量, 且多核白细胞有明显增加, 其他病例白细胞分类以及计数显示正常。

2 结果

所选取的患者均顺利接受治疗且康复, 其中28根引流管在出现感染后立即将其拔除, 实施换药、敏感抗生素用药治疗, 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12根引流管因引流物较多而在5~7 d将其拔除, 未拔管期间可增强局部换药, 实施脓液培养, 并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拔管后继续增强换药, 敏感抗生素用药后可康复。2例2道耐药金黄色葡菌球菌出现感染, 引流管出现瘘管后经久不愈, 30 d后将瘘管切除患者康复。统计患者均无肌肉萎缩、化脓性关节炎、无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在骨科手术后置管引流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其主要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血、液体、脓等导引到体外, 可有效防止压迫以及对周边皮肤的刺激, 有利于患者手术切口的早日恢复。但在引流期间, 若引流管放置不当, 或引流操作不当, 极易发生引流道感染发生。若感染处理不当, 轻微者会导致切口愈合时间延长, 若感染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手术失败, 甚至可能会诱发骨髓炎发生。

分析引流管道感染发生的原因, 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1) 对于人体组织结构来说, 引流管为一种异物, 将其放入到人体组织, 会与皮肤之间发生摩擦, 压迫筋膜、肌肉、皮肤, 这是主要导致引流到无菌性炎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无菌性炎症为一种物理性炎症, 引流口可能会出现淡黄色渗液、红肿热痛, 实施培养无细菌生长, 白细胞计数多数显示比较正常[1]。 (2) 在手术中经切开、牵拉、压迫、复位等, 会伤及术野以及周围组织损伤, 引流管引流管不仅受到外压影响, 同时还会受到机械压迫以及摩擦影响, 出现周围无菌性炎症, 导致皮肤防御机制下降, 在细菌污染影响下会加重局部感染发生。 (3) 手术中所采用引流管、器械消毒措施不当, 术野极易被污染, 导致细菌大量生长, 可能会导致感染发生。 (4) 引流管引流时间的长短, 会影响感染发生。随着引流时间的不断延长, 局部感染发生可能性越大, 留置时间>3 d, 感染率发生率明显高于较短的留置时间。 (5) 引流口周围皮肤未处理干净, 在实施骨盆、大腿等手术因靠近肛门会阴部, 因受到尿液、粪便污染可能性会更大, 护理不当, 会导致引流管道感染发生率更高[2]。尤其是手术治疗时, 儿童、年龄大、身体抵抗力差者, 更易发生引流管道感染发生。临床可通过细菌培养以及涂片检查诊断具体的感染情况, 同时结合引流道分泌物增多、周围红肿热痛较重明确感染情况。一旦感染确诊后, 应给予患者对症治疗, 或采取措施防治感染发生。首先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治将细菌带入到手术中。规范具体的手术操作, 医护人员以及术者需严格按照规范要求, 实施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术前需做好必要的病房清理工作, 保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其次, 选择合适的引流管, 引流管的粗细及硬度要适中, 过硬或过粗会对周围软组织造成损伤或导致感染发生, 而粗细、硬度适中的引流管便于顺利实施引流, 同时有减少对周边组织造成的压迫以及伤害。同时引流管放置时, 应预留出足够的空间, 放置对皮肤、肌肉、筋膜过度压迫, 但不能过松, 这样不利于顺利实施引流。置管后要注意采取措施保护引流口皮肤, 并做好引流管清洁, 严格采取措施防止感染发生, 同时应尽量将引流管留置时间控制在24~48 h[3]。一旦引流管道有炎症发生, 应及时拔出引流管, 并采用广谱抗生素实施预防性治疗。出现脓液或渗液时, 需实施药敏实验, 选择敏感抗生素, 增强局部换药。若瘘管有经久不愈, 应在感染得到控制后切除。同时, 为了保证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 有必要采取护理措施, 增强患者身体免疫力, 采取措施防治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洪涛, 孟凌新, 刘齐, 等.中度等容性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血液回收对骨科手术术中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17) :79-82.

[2]严雪忠, 黎高明, 留成胜.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2) :2913-2915.

[3]杨群英, 杨园园, 陶树平, 等.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7) :1711-1712.

骨科手术感染的预防 篇2

【关键词】骨科手术;医院感染;预防;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45-02

当前,各种植入体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使骨科手术的治疗水平和技术含量日渐增加,骨科手术中医院感染的预防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本院的预防管理措施及效果阐述如下,希望与同仁共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与2014年2月~2015年2月,骨科手术患者288例与245例的手术医院感染率以及分别采取的医院感染的预防和管理措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手术物品的消毒、手术的操作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等易引发手术中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中发生医院感染16例(5.56%),B组中感染者9例(3.67%)。

2 骨科术中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骨科手术中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是术前住院时间、手术室内环境与器械是否无菌化、手术持续时间、医护人员的手术操作技术与规范性、术中抗菌素的应用等等。医院感染的部位以手术切口为主、其次是植入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

3 有效预防和管理措施分析

3.1 建立健全骨科手术中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预防和管理骨科手术中的医院感染,要从建立健全手术中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入手。落实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根据骨科手术的特点,完善手术室卫生制度、参观制度、手术室的消毒技术规范、洗手制度及医院废物管理条例等等,提高感染管理制度的实效性。建立手术室感染管理小组,监督手术室微生物检测和消毒隔离制度等的落实。

3.2 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控制感染知识:医院需对骨科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手术感染知识与职业道德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通过有计划的安排感染知识讲座以及进修培训,使预防医院感染观念深植医护人员心中,并将所学到的新的管理理念运用到工作中。使其能自觉规范手术操作流程、提高手术操作技术,从而降低手术时间;提高植入体和手术器械的无菌化操作意识,对手术中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医疗废物采取及时的处理措施;明确手术切口的等级划分。从而有效预防和降低骨科手术中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3.3 采取有效预防和管理措施

3.3.1 手术切口保护:骨科手术的患者其本身创口部位就已经被污染,因此,创口部位需先进行清创处理,手术中进行消毒需使用皮肤粘贴膜,防止创口附近的毛发、皮脂腺分泌物等污染切口;如因手术难度大,需延长手术时间时,还需在手术台上辅以无菌巾,以减少尘埃对创口的污染。术后切口覆盖的敷料不宜太厚密,以免妨碍汗液蒸发,造成切口处温暖潮湿的皮肤发生细菌感染。

3.3.2 手术时间的控制:手术时间与骨科手术的难度有关,手术的难度越大,时间越长,切口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也随之延长,增加了手术中医院感染的发生机率。为控制手术时间,医生和护士人员要在术前就做好手术设备及物品的充分准备,提高手术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提高骨科手术器械的操作熟练程度出发,缝合中避免留有残腔、创口部位需引流彻底;手术时间多于4 h,则需更换无菌手套继续手术。

3.3.3 术中抗菌药物的使用:骨科手术多为侵入性操作,因此术中需应用抗菌药物来预防医院感染。抗菌药物的选择要根据外科预防感染的各项原则来进行。在骨科手术,尤其需植入人工关节的置换术,除术前给药外,在手术进程中,当手术≥4 h时,中间需静脉给药1次,以维持血液中的抗菌药物的有效浓度,且应严格禁止随意的联合用药,且术后仍需持续用药。

4 讨论

骨科手术是无菌化操作要求较高的手术,由于术中常需使用金属内固定植入物、同种异体骨、肌腱、韧带等生物材料,不仅对手术技术水平要求高,各种器械的无菌化程度也有规范化的要求。患者自体对异物的侵入本身就会发生排异反应,如再术中不注意医院感染的预防和管理,一旦发生术中感染,常会导致创口愈合障碍、神经组织变性、骨与关节感染,导致手术失败,人工关节与内固定植入物无法发挥作用而必须取出,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手术的风险,严重感染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或可能遗留终身残疾。自2008年1月开始,针对骨科手术中易引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及管理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使骨科手术中的医院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并已由5.56%降至3.67%。可见,术中无菌化操作、手术时间的控制、手术切口的保护及术前术中合理抗生素的应用等有效措施的实行,对降低骨科手术中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能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辉.骨科手术中医院感染的预防及管理[J].医药论坛杂志2015(2):128.

骨科手术中如何预防和减少感染 篇3

1 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1.1 做好手术病人的准备工作

除急诊外, 闭合性骨折病人术前3d开始用肥皂水清洗, 术前日应剃除毛发后用70%酒精消毒备皮区, 并用无菌巾包扎, 早晨洗澡, 换上清洁衣服, 重新消毒皮肤后包扎。近年来有专家提出:术野皮肤区剃或不剃毛的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别, 用刀剃毛容易在皮肤上留有伤痕, 增加切口的感染率, 剪毛比剃毛的损伤小得多, 采用脱毛剂去毛更安全, 并于备皮后涂抹一层碘伏, 剃毛后在短时间内进行手术, 比剃毛1~2 d后进行手术效果更要好一些。对开放性骨折手术应用肥皂水、生理盐水、双氧水、碘伏等依次对伤口进行彻底的清创, 然后再常规碘酒、酒精消毒皮肤。

1.2 进行皮肤消毒前

巡回护士应仔细检查术野皮肤是否清洁, 有无疖肿、皮肤损伤感染, 一旦发现, 应立刻与手术医生研究补救措施, 必要时延期手术, 以防增加感染机会。

1.3 做好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工作

手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洗手消毒规则及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 手部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避免进行手术。手术护士应随时指出并纠正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保持术野的清洁、无菌, 及时回收器械并擦拭血迹, 以减少细菌污染及增生。

1.4 空气的消毒灭菌

手术间的空气除每天常规消毒3次外, 应于术前1h再消毒1次。人工关节置换时还可在消毒过程中进行 (近年来推出的空气静化消毒机有动态下工作的功能) , 以确保减少手术间空气的细菌含量, 对预防感染也有很大的帮助。

2 手术过程的注意事项

2.1 控制手术间内人员的流动

文献报道:人体在静坐时每分钟可散布尘埃数为105个, 轻微活动时为106个, 快速步行时为107个。据监测记实, 手术室浮游菌降落的数量在手术过程中有明显变化, 开始时降落量最大, 结束时又出现一个高峰值。这说明, 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 手术护士必须在手术开始前将术中所需一切物品带入室内, 各种操作动作要轻柔, 减少病人的翻动。严格控制参观人数, 不可在室内来回走动或随便从一手术间走到另一手术间, 更不允许从感染手术间走到骨科手术间, 参观者与手术医生保持≥3 0 c m的距离, 减少一切可引发感染的因素。

2.2 严格手术物品的消毒灭菌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 各种手术物品的灭菌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 尤其是在骨科手术中, 应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 并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 才能保证达到灭菌效果。对能耐热、耐湿、耐高温的器械、敷料等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其它物品也尽量采用如环氧乙烷气体、2%茂二醛浸泡1 0 h灭菌, 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原则。

2.3 手术切口的保护

切皮前最好使用皮肤粘贴膜, 防止附近毛发、皮脂腺分泌物污染切口, 对于手术时间长的手术, 台上器械最好盖以无菌巾, 以减少灰尘污染。在骨科手术巾, 手术时间超过4h的, 应重新消毒切口并更换各种手术无菌巾, 以减少感染机会。术后切口覆盖的敷料不宜太厚密, 尤其在夏天, 否则会造成汗液蒸发困难, 而温暖、潮湿的皮肤会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条件。

2.4 缩短手术时间

这也是减少手术感染的一项措施。因此, 手术医生必须熟练掌握手术步骤, 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 充分暴露术野, 对手术器械及用具使用得心应手。缝合不留残腔, 充分引流。手术护士在术前将物品准备齐全, 术中熟练配合手术, 从容不迫地应付手术中的各种变化。

2.5 严密观察病情

根据失血、失液量及各项生命体征监测, 补充各种液体或输血, 提高病人应激性, 也是预防手术感染必不可少的。

3 术前术中抗生素的应用

理想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用特定的药物来对付特定的细菌, 在考虑使用抗生素时, 要权衡利弊, 掌握好外科预防感染的各项原则。对骨科手术, 尤其人工关节置换术, 可在术前1d、半小时开始使用抗菌素, 手术超过4h, 中间可再给药1次, 以维持血液中的有效浓度, 但严格禁止无根据的随意联合用药。

摘要:在骨科手术中, 骨科组织感染和关节感染将会造成恶劣后果, 本文结合多年的临床, 对易致感染的因素提出了几项预防及护理管理措施:手术前病人的准备;空气的消毒;手术间人员流动的控制;手术器械物品的灭菌;手术切口的保护;缩短手术时间的重要性;手术前和手术中抗生素的使用。

关键词:骨科手术中的感染,预防,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6.

骨科手术感染的预防 篇4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成都610081)【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骨科老年患者预防术后肺部感染。方法:对我院92例骨科老年患者术后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经过护理后肺部感染情况。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后,92例患者仅1例出现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1%。未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且护理后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升了患者的生命质量。结论:有效的护理有助于防止骨科老年患者出现术后肺部感染。【关键词】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护理分析【中国分类号】R73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19-01 骨伤科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而老年人存在着骨质疏松、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正常的生理变化规律,且手术是一种创伤,术后需要卧床休息等,这就容易导致骨伤科老年患者的并发症增多,尤其是肺部感染问题。这往往造成后期的棘手问题。现就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的92例采用护理干预防止老年骨科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相关情况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的患者,共计92例。男63例,女29例;年龄最小57岁,最大88岁,平均年龄69.94岁;骨折类型:四肢骨折61例,骨盆骨折8例,脊柱骨折4例,置换(含髋、膝关节)手术19例。基础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47例,冠心病12例,COPD29例。其中,有61例有17-49年的吸烟史。1.2 护理方法:术前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外。讲解手术的方法以及骨伤科的常识。为预防术后并发症出现后患者难适应现象,需术前进行有效的指导训练。对吸烟患者。讲明吸烟的危害,规劝患者近早戒烟。②饮食护理。改善全身的营养不良和贫血情况,调整饮食结构,指导患者多食用高热量、高蛋白、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低糖为基本原则。多饮用萝卜、白菜、山药、木耳、禁食辛辣食物,每日适当饮水量以防止便秘。③检查患者辅助检查是否完整,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做好辅助检查明确,以便患者能耐受手术的再次创伤。④呼吸道护理。,指导患者做胸、腹式呼吸,增强呼吸功能,注意保暖,防止伤寒。⑤严格执行医嘱内容,对于存在基础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应先予以解痉抗炎药物。⑥心理护理。这是术前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应该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基本操作知识,说明手术的目的、必要性、安全性,消除患者的戒备心理。鼓励患者与病区内已经恢复良好的患者多交流经验,或者讲解以前成功的病例,增进患者的信心。

术后护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心理护理。除了常规的床上大小便训练外,护士要耐心向患者解释术后如留置导尿的利弊,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术后积极采用按摩、理疗、音乐刺激等方法刺激患者的大小便。②严格控制一切感染可能。虽然手术切口一般均清洁,但因并发症较多,故需行药敏试验和痰培养对症使用患者最敏感的抗生素。这将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危象发生和促进切口的愈合。另外嘱患者注意保存切口干燥,禁食用不利切口愈合的食物。③营养支持。宜嘱患者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富含钾和钙的软食或半流质。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于不能飲食者,需加强肠内营养或者鼻饲。并解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④严密监测术后患者病情变化[1]。因术后危险期一般在术后72小时内出现概率最大,所以术后需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意识的变化,观察切口情况及患者主诉。及时记录和反馈。对于呼吸需观察其频率、深度、方式、影响因素。对于不能自主呼吸的患者需及时辅助呼吸,并及时去除影响生命体征的因素。所有的器械均需备齐以防急需应用。另外,充分的氧气供应可保证充分有效的供氧至患者使患者神志清楚、自主呼吸平稳、肌力恢复。可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给氧浓度及流量,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0.95以上为佳。⑤加强呼吸道管理。因术后患者平卧位缺乏基本的活动,加上手术的打击,内分泌会失调,痰量激增,需及时有效的排痰。这不仅会让呼吸透彻,而且可降低气管切开率和防止肺部感染,指导患者如何有效的排痰,鼓励患者在深吸气后再用腹式呼吸尽可能排除痰液,对于无力咳出者,指导胸式呼吸分多次咳出,必要时定期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除。以上方法均效果不明显时,予以雾化吸入患者相对应的药物稀释痰液。⑥康复指导[2]。一般术后2天后就可嘱患者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具体幅度患者能耐受为准,允许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在床上可随意翻身。半个月后嘱患者少量多次不负重行走。对于一些仍仪器观察的患者,可作前面几项康复训练。嘱家属配合患者康复。2 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后,92例患者仅1例出现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1%。未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且护理后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升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3 讨论 综上所述,对于骨伤科的老年患者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问题以及其他的常见并发症,且通过精细的护理,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指导,增进医护的和谐关系,缩短了住院时间,促使患者尽早康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参考文献[1]李红梅.颈髓损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8):54-55. [2]陈静,陈新胜,毕素清等.实施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对骨科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3):272-273.

骨科手术感染的预防 篇5

关键词:创伤骨科,手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在住院的骨科手术患者中, 最为关注的就是感染情况, 尤其是创伤骨科手术患者, 这类患者的特点:发病急、病情重, 此类患者多数需要急诊行骨科内置手术[1,2]。因而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的机率大, 严重的后果导致手术失败或致残, 最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所以为了减少创伤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机率, 对其手术过程中易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控制以及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9月-2014年2月我院手术室行创伤骨科手术患者265例, 男121例、女143例, 年龄6~78岁, 平均48.3岁。四肢外伤手术165例, 关节假体置换手术23例 (创伤) 、关节镜11例 (外伤) , 骨盆手术21例 (外伤) , 颈椎手术22例 (急性损伤) , 腰椎手术12例 (外伤) 。

1.2 感染原因

骨科手术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一类, 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体多为院内流行的菌株, 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SSA) 、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 、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SC-NS) 、耐头孢菌素和庆大霉素的革兰阴性杆菌, 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等。

1.3 方法

1.3.1 调查项目

采用自行设计表格进行回顾性的调查, 调查的项目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手术间安排、是否植入器材、手术次数、术中抗生素应用情况等信息。

1.3.2 感染评定指标

临床感染症状及体征:发热 (体温>38℃) ;血压下降或者高热寒颤。外置引流管:出现脓性液体, 脓液培养显示有脓细胞, 切口不愈合。无其他明确的感染源[3]。细菌实验室检查:血培养:阳性结果≥1。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统计结果得出265例创伤骨科手术患者, 其中46例 (4.43%) 发生感染, 发生时间为术后1~7 (4.0±1.3) d。其中46例 (4.43%) 发生手术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手术间安排、是否植入器材、手术次数、术中抗生素应用情况等密切相关 (P<0.01) 。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 详见附表。

3 讨论

3.1 创伤骨科手术感染发生的情况

创伤骨科手术术后感染率较高, 术后感染并发症较易发生[4,5,6]。本次调查结果示, 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手术间安排、是否植入器材、手术次数、术中抗生素应用情况有关 (P<0.01) 。其具体原因为术前准备不相近。根据表1结果显示, 创伤外科的感染有以下相关因素:1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由于自身的年龄和生活的环境不同, 自身的卫生状况也不一样, 手术患者的清创不彻底, 将细菌带入手术室, 导致手术环境受到污染;基层医院的手术室层流设施不完善, 又就增加了手术感染的的机率。2手术时间决定感染发生几率, 临床研究报道提出当手术开始进行时, 手术室内的细菌总数将恢复到手术室消毒前的水平, 甚至更多。3术前准备:大部分创伤骨折患者急诊手术, 术前准备无完善, 消毒剂手术区域备皮不彻底, 基础疾病无法处理, 导致术后患者的抵抗力下降, 影响切口愈合, 增加感染机率[7]。4广泛置入器材:临床研究报道显示, 大部分患者需要急诊行内固定术, 由于患者其正常屏障功能遭到破坏, 而在手术过程中, 随着分离、复位、固定的进行, 再加上技术不熟练, 手术时间长, 细菌容易入侵[8,9,10]。

3.2 预防和控制创伤骨科手术的感染措施

(1) 创造合格的手术环境, 才能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合理设计手术室流程, 尽可能将人流、物流分开, 对于进出无菌区的无菌物品、污染物品进行严格区分。限制手术间人员的多少及开关门次数。进修实习学员每台控制在2人以内, 非手术人员不得入内。接送患者进出手术室使用内外对接车。开启净化空调时, 最好先擦拭手术间的物品及地面2次, 再用净化空调净化40 min以上, 将手术间尘埃及细菌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11,12,13]。 (2) 强化手术参与者的无菌观念:手术医师及手术护士接触细菌的几率大, 而且细菌通过手的传播机率大于空气传播的机率, 所以手术操作前及手术操作中应严格要求医师与器械护士的无菌操作。首先术前, 要求手术者严格按照术前无菌洗手操作步骤, 严格监督洗手流程, 此外术前手套的穿戴尤为重要, 因为戴手套是能够最大程度的杜绝感染的传播, 手术清创时在给予大量的生理盐水及碘伏冲洗, 严格要求手术的每一个步骤[14,15,16]。 (3) 加强手术切口保护, 手术前创伤的部位要尽可能清洗彻底, 如患者无皮肤破损, 手术时可以使用皮肤粘贴膜, 减少周围毛发污染切口, 对于手术时间长的手术, 台上器械最好盖以无菌巾, 以减少灰尘污染, 降低感染的机率[17,18]。 (4) 抗生素的适时应用:术中巡回护士准确掌握抗生素的输入时间, 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 可选用适用的抗生素, 按照正常剂量, 减少术中出现感染的机率, 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尤其是开放性骨折患者, 其感染的机率较高, 因而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抗生素是最佳的预防感染的方案, 能够减少术中组织切口内的细菌生长繁殖时间, 保持抗生素的血液有效药物浓度;对手术在2 h以上者, 根据手术可能感染的情况, 足够的抗生素浓度足以抑制和杀灭侵入血液和组织中的细菌, 故围手术期适时给予抗生素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19]。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6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直接影响手术成败,占外科医院感染的8.00%-40.00%,一方面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另一方面增加医疗费用,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更为严重可并发脓毒血症,增加死亡率,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何降低手术部位感染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就手术切口感染高危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关键

1.1 外科医生必须做到技术精益求精。

1.2 重视缝合材料,建议手术选用组织相容性好,可吸收的缝合材料。

1.3 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2 完善的术前准备

2.1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

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2.2 择期手术前,如果存在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应尽可能待此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对于肠道手术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应口服抗菌药物;鼓励患者戒烟,指导病人在选择性手术前戒烟。

2.3 在术区消毒前,彻底清洗切口及附近皮肤肉眼可见的污染物。

2.4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1)I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術、眼内手术等;③有植入物的手术,如骨折固定器植入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2)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I类切口,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品种和注意事项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4 重视外科手术技巧

采用微创手术操作正确使用电刀、电凝,减少组织器官的损伤,有效止血,保护正常组织,尽可能减少失活组织和异物,避免意外探入空腔脏器,在手术部位消灭死腔,正确选用引流物和缝线。

5 引流的问题

正确把握外科引流的适应证,慎重对待“预防性引流”,不必要的引流可增加SSI的风险,必须放置引流时,应在远离手术切口的部位另行戳口放置引流,应尽早拔除引流物。

6 术中保温

保温:围手术期低温是指患者的中心温度低于36℃,几乎所有全身麻醉患者都会发生低温,降低了机体手术部位感染的防御能力。研究表明: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能力方面高温比正常体温更有作用,大量的重要免疫反应都在体温高达40℃时增强。建议尽早为患者采取保温或加热措施。

7 术后管理

7.1 切口缝合后覆盖吸附能力较好的敷料,渗湿后立即更换。对无敷料的开放性伤口不可用水冲洗。

7.2 手术后24-48h内须用敷料覆盖封闭的伤口,应严密监视切口变化情况并及时报告给主管医生,不提倡覆盖时间超过48h。

7.3 换药应遵循“先清洁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的次序,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7.4 规范护理操作进行各类护理时应规范操作,避免细菌交叉感染发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给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吸痰前应每次更换吸痰管;每日应评估各类导管是否需继续保留,并及时拔出各类导管。

上一篇:产权归属下一篇:胃癌/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