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后

2024-08-16

骨科手术后(精选12篇)

骨科手术后 篇1

摘要:从术前、术中、术后等多方面综述骨科术后病人谵妄的护理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骨科手术,谵妄,护理进展

谵妄是术后常见的一种急性精神错乱状态,伴有注意力、感受、思维、记忆、精神运动和睡眠周期障碍的短暂性器质性脑综合征[1]。近年来文献显示,谵妄发生率高,尤其老年病人术后谵妄占手术病人总量的16.3%[2]。髋部骨折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腰椎内固定术等骨科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体液丢失多,造成血压波动和脑缺氧,容易导致术后谵妄的发生。再者,术后谵妄会增加护理难度,对病人康复进程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则会延长病人卧床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延迟术后功能康复、加重病人心理及经济负担,甚至有学者表示谵妄会导致病死率的增加[3,4]。有效的心理干预、健康宣教、营养支持、锻炼指导等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谵妄发生率。了解骨科病人术后谵妄的相关护理进展是寻找合适的护理对策的重要研究内容。现将骨科病人术后谵妄的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骨科术后谵妄的特点和病因、后果分析

1.1 骨科术后谵妄的特点

术后谵妄多发生在夜间,表现为典型的昼轻夜重[5]。发生率高[6,7,8,9,10,11]、病死率高[12,13]。通常在术后5d内发生,急性发作、病情波动、注意力损害、意识障碍[14]、记忆损失、知觉紊乱、精神运动性激动或迟滞[15]等是其特点。谵妄的临床特征决定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1.2 骨科术后谵妄的病因、后果分析

术后谵妄的病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骨科术后谵妄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提出谵妄的护理措施有重要的意义。任艳萍等[16]表示,谵妄与病人的酗酒史有关。潘留梅等[17]研究则表示与是否酗酒无关,但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过少,故未来研究应在扩大样本量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增加研究结果的推论性。术后疼痛与精神紊乱密切相关[18],是病人发生谵妄的主要原因之一,会引起病人心理、生理的变化,导致焦虑、狂躁等行为出现[19]。良好的镇痛能有效降低病人谵妄的可能性[20]。年龄方面,高龄病人更容易发生谵妄[21],尤其大于75岁老年人[15],手术应激[22]、低氧血症[23]、药物因素(如巴比妥类和东莨菪碱[24]、甲硝唑[23]等)均会促使谵妄的发生。减少或减轻这些因素的影响,对病人术后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病人发生谵妄,会出现多语、拒绝配合治疗、活动增多甚至躁狂的现象。外国学者表示,术后谵妄会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25]。吴艳梅[26]总结,谵妄不但会增加肺部感染、跌伤的发生,且能引发病人抑郁或自残,给病人身体造成一定损伤。阮文东等[27,28]表示,谵妄表现的无意识的动作会加重原有疾病,影响康复进程,同时影响关节术后制动,很容易造成关节松动、断裂、滑脱,固定失效,从而出现假体脱位等,预后不佳,进而延长住院时间,对病人造成身体上的折磨及经济上的损失。臧砚超等[29]则表示谵妄一旦发生,病人很难恢复到骨折前的身体水平,必将影响其生活质量。谵妄的后果均会影响病人术后康复。预防与及时处理、有效护理,对于控制术后谵妄、改善病人精神状态、促进术后康复有重要临床意义。

2 谵妄的评估工具

外文资料显示,30%~40%围术期谵妄可以预防[30]。王瑞敏等[31]报道,术前可以预测术后谵妄的发生并及时进行干预,能降低其发生率。术前对谵妄发生的准确评估依赖于有效的评估工具。

目前临床上评估谵妄的标准是美国精神协会1994年制定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4版(DSM-Ⅳ)[32]。但对于临床上非精神科专科的护士来说,使用这一标准难以准确判断,给临床工作带来一定困难。Gaudreau等[33]于2005年在DSM-Ⅳ的基础上制定了护士专用的护士谵妄筛查量表(Nu-DESC)。该量表从定向力障碍、不适当的行为、不适当的交流、幻觉和精神运动型迟缓5个方面对病人进行评估,操作方便简易,适用于普通病房。

3 骨科手术病人谵妄的护理

3.1 术前护理干预

3.1.1 术前充分评估,基础护理措施到位

关键基础护理措施包括术前病情评估[34]、术前完善各种检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加强围术期的监护、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熟悉的环境、减少不良环境的刺激[35]、保证睡眠质量[36]等。资料表明,睡眠障碍和严重的精神压力会导致术后谵妄的发生[37,38]。何仁芳[39]认为,加强病人术前心理早期干预,多沟通、倾听,鼓励家属及朋友探视安慰,能缓解病人紧张的心理压力。高辉[40]亦指出,术前适当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病人的心理承受力。

近年来有学者表示,应针对性地对病人实施基础护理,而非千篇一律。方景等[41]报道,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谵妄的发生。例如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保护、锻炼等相关专科康复知识,对病人进行指导性宣教,给病人打下心理基础。正如孙丽萍等[42]指出,可以针对性地邀请康复期的同病种病人进行经验分享。这种经验交流法已逐渐被临床使用,能有效提高病人心理素质,降低谵妄发生的几率。

3.1.2 术前做好宣教,提高病人机体应激耐受力

对病人做好术前宣教,包括身体营养的补充[43],指导病人积极配合术前评估、术前检查、治疗基础疾病,指导病人练习床上大小便、有效咳嗽,练习术后移动肢体、术后锻炼的方法[17]等。同时,由于病人对术后谵妄的认识不足,在生理和心理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大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病情。有必要对病人进行谵妄预防治疗知识宣教,从而提高病人生理方面的承受度,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降低谵妄发生的可能性[44]。王琼等[45]指出,谵妄很少是由于单个病因引起的,常常是多个病因的共同结果。做好宣教,有助于提高病人机体应激耐受力,减少谵妄发病原因。

3.2 术中加强监护,预防术后谵妄

术中加强监护生命体征,保证出入液体量平衡。及时纠正低氧血症、低血容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46],血压应该维持在正常范围或高于正常水平,保证脑血流量的供给[47],是术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采用创伤小、时间短的手术方法[26]。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全身麻醉及其他麻醉方式、骨粘合剂[48]、术中麻醉药的应用[22,23]等均可导致术后谵妄[28],病房护士应该与手术室做好交接班,以便根据病人手术体位、手术大小、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长短、麻醉方式等针对性采取护理措施,对病情相对重者适当增加术后巡视次数。

3.3 术后护理干预

3.3.1 密切观察谵妄先兆,合理安排治疗与护理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意识状态、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等。注意病人表情及其倾诉[49],以期及早发现及处理谵妄症状。对病人持续监测中注意肺性脑病、糖尿病性昏迷、高血压脑病等症状,与谵妄区别。研究表明,对骨科病人实施的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均有可能成为术后谵妄的风险因素,故应当合理安排治疗与护理[42]。夜间休息时间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护理操作[50],如为病情需要则应谨慎进行。麻醉恢复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51],但是病人家属可在其耳边呼唤其名,促使病人更快地苏醒。基础护理中,骨科病人术后处于被迫体位,应做好体位护理[42],在不违反原则下给病人采取相对舒适的体位,做好口腔护理[52]、按需及时更衣换床单、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避免病人因为舒适度下降引起谵妄。做好饮食护理,避免因营养不良增加谵妄发生率[53]。经常翻身,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54]。

3.3.2 术后充分吸氧,避免低氧血症的发生

术后病人由于疼痛不敢呼吸[55]、麻醉及失血过多、术后缺氧、排痰[56]、病人机体恢复能力差等,容易发生低氧血症。应正确评估疼痛的程度,给予疼痛护理,如分散注意力、催眠松弛等,并根据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相应镇痛药物治疗[57]。氧疗是预防术后脑缺氧,避免术后谵妄的重要措施之一。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给予常规鼻导管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55],必要时可给予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同时协助翻身、叩背助排痰[58],保证脑部供氧,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

3.3.3 加强安全管理,保证病人安全

为保证病人安全,术前应帮助病人修剪指甲[54],加强床边安全防护,上床栏、留陪护,床头柜禁止放水果刀等锐器[28],以免病人伤人等。引流管应固定稳妥,可用垫单将其覆盖,以防病人突然起卧拔出[59]。王琼等[45]报道病人谵妄病情表现为昼轻夜重,因此夜间需加强巡视,保证病人的安全,以免发生意外。临床上处理严重躁动行为,采用保证病人安全的措施常为约束带保护性约束肢体[10,23,28,34,37,60]。但有文献提示,肢体约束并不能使病人病情得到控制,反而加重病人的误解及恐惧心理[61,62]。董婉华等[62]报道,此时可让家属陪伴或握住病人双手,与病人交流,以安抚病人躁动的心态。必要时应该遵医嘱给予适量镇静剂。

4 骨科手术病人发生谵妄的中医护理干预

文献记载,中医治疗术后谵妄,具有较好疗效[63,64,65,66,67,68,69]。毕梦娜等[65]研究表示,应在遵循辨证施治、辨证护理的原则上,对谵妄病人展开医疗、护理干预。郑伟等[70]研究表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能有效减少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发生,减轻症状,促进病人康复。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护理上,关于中医护理骨科术后谵妄的资料,相对较少,有待探究。

5 小结

骨科手术术后谵妄护理中,术前预防尤为重要,病人谵妄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人,而且受到医务人员对谵妄认识深度的制约。孙丽萍等[42]提出,早期发现和管理谵妄可以降低谵妄的严重性并且缩短病人住院时间。目前临床上术前护理显得略为简洁。术前护理多数用到的只是简单的心理护理[71,72],没有具体的心理护理措施。认知行为干预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是心理护理的一种,与病人交流的同时对其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具体可行,值得应用。

骨科手术术中的护理干预也显得略微空白[17,23,28,31,35],有待进一步完善。病人术后护士是接触病人最多的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谵妄的重任落在护士身上,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帮助病人早日度过谵妄时期。因此,提高护士对谵妄知识及其评价工具的学习,意义重大。

目前临床骨科手术术后谵妄的护理措施时段主要集中在术后,术后的对策亦重在对症处理上[71,73,74]。王琼等[45]也表示,近十余年来,国内护士主要集中于术后谵妄病因的探讨及护理干预方面的研究,并没有意识到对谵妄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早期预防和识别中的重要性。目前临床上对于谵妄的护理主要以基础护理为主,包括心理护理、术前评估、宣教、术后病情的密切观察、术后有效镇痛、及时处理低氧血症等。中医特色护理在骨科病人术后谵妄护理的领域上很有研究价值。

骨科手术后 篇2

一级手术

1、一般清创术

2、一般四肢骨折脱位手术复位,石膏外固定术

3、骨牵引术

4、简单的多指切除,腱鞘囊肿切除,狭窄性腱鞘炎手术

5、一般植皮术

6、窦道搔刮术

二级手术

1、外伤性肌腱修补术

2、简单的四肢骨折内固定术

3、简单的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4、肩髋关节以下的四肢截肢术

5、简单的手术外伤处理

6、简单的慢性骨髓炎手术,急性骨髓炎及化脓性关节炎引流术

7、跟腱延长术

8、胸锁乳突肌切断术

9、马蹄内翻足矫正石膏外固定术

10、先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

11、简单的内固定取出术

12、肢体动脉瘤切除术

13、经跖骨截肢术

14、赛姆(syme)截肢术:

赛姆截肢是胫腓骨远端髁上截肢,将内外髁的基底部关节面截去并圆滑处理,再将跖侧足跟皮瓣覆盖在残端上。

15、膝下截肢术

16、截指和截手术

17、肘上截肢术

18、肘下截肢术

19、膝关切离断截肢术

20、上肢血管探查术

21、下肢血管探查术

22、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

23、上肢动脉切开取栓术

三级手术

1、复杂的四肢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

2、复杂的手外伤处理

3、复杂性的慢性骨髓炎手术

4、肿瘤搔刮植骨术

5、骨骼的矫形手术

6、三联关节固定术或关节融合术、脊柱融合术

7、膝内、外翻矫正术

8、掴窝囊肿及坐骨囊肿切除术

9、大关节的病灶清除术

10、拇指及手指延长术

11、臀肌挛缩松解术

12、腰椎间盘脱出摘除术及复发的再手术

13、腱、神经及血管修复术(含断肢、断指再植术)

14、复杂的内固定取出术

15、半月板摘除术

16、关节镜下关节感染清理灌洗引流术

17、关节镜下骨关节炎治疗术

18、关节镜下半月板手术

19、关节镜技术治疗小儿斜颈

20、关节镜下关节僵硬松解术

21、关节镜下关节软骨修复术

22、关节镜下游离体摘除术

23、腕关节镜手术

24、指、趾关节镜手术

25、关节镜下治疗关节滑膜(炎)病

26、关节镜下治疗关节软骨或滑膜瘤病

27、关节镜技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28、脊柱的微创手术

29、肢体假性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30、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切除术

31、股股动脉转流术

32、股胫动脉转流术

33、股腓动脉转流术

34、股腘动脉转流术

35、肢体动脉内膜剥脱血管成形术

36、肢体静脉切开取栓成形术

37、肢体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

38、肢体动脉血管旁路术

39、髋关切离断截肢术

40、肩关节离断术

四级手术

1、颈椎病灶清除术(前后路手术)

2、脊柱(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及侧前方减压术

3、颈胸椎间盘脱出症及颈椎病的手术

4、半关节、全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

5、肩胸离断术、半骨盆离断术

6、复杂的先开性骨关节畸形矫形、先髋脱位的手术

7、巨大骨肿瘤切除术

8、人工椎体置换术

9、椎体肿瘤切除术及重建术

10、曾治疗效果不佳重新手术或危重病人的手术

11、手指转移手术

12、关节移植术

13、脊柱侧弯矫形术

14、带血管的关节及神经游离移植术

15、手再造术

16、骨盆及髋臼、骶髂关节手术

17、关节镜下的重建术

18、椎间盘镜下手术

19、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20、内镜下的脊柱手术

21、肩关节镜手术

22、髋关节镜手术

23、踝关节镜手术

24、肘关节镜手术

25、关节镜下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术

26、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

27、小儿关节镜手术

28、半关节、全关节置换后翻修术

29、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手术治疗

30、脊柱的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31、人工颈、腰椎间盘置换术

32、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33、新开展的手术及科研手术

END

骨科手术后 篇3

【关键字】盗汗;骨科;中医治疗

【中途分类号】R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81—01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本身也是一种症状,一般是继发于甲亢、糖尿病、结核感染等情况,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表现,或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骨科手术患者体虚内阻,郁而化热,对于疾病的恢复有不良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骨科手术后盗汗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系我院2012年1月~2013年4月收治,均为进行骨科手术治疗后盗汗患者。中医诊断标准參考谢文英[1]等关于盗汗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39.5±7.5)岁,盗汗3~60d,36例为久病气虚型,14例为阴虚燥热型,10例为心悸眠差型。手术方式上,5例行肿瘤切除术,2例行脊柱侧弯矫形术,38例行骨折内固定术,其他手术方式15例。所有患者排除疾病严重疾病的干扰。

1.2方法

60例患者通过中医进行辨证论治。基础方为加味牡蛎散,为麻黄根50g,生黄芪100g,五味子50g,煅牡蛎100g。久病气虚型患者加用人参须6g;阴虚燥热型患者加用生地10g、白芍10g;心悸眠差型患者加用酸枣仁10g、麦冬10g。研磨后,与小麦巧克同煎,每日2次,2 周为1 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清醒及睡眠时均无汗出;显效:汗出较前明显减少;有效:汗出减少,汗后不适感减轻;无效:汗出无减少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者经辨证论治,35例痊愈,15例痊愈,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55/60),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盗汗,《黄帝内经》曰“寝汗”,通俗而言,是指人入睡后出汗,睡醒后汗止的情况。盗汗多归于阴虚,如《医学心悟·自汗盗汗》:“其盗汗症,伤寒邪客少阳则有之,外此悉数阴虚”。中医认为:肾主五液,入心为汗。由于房事不节,房劳过度,亡血失精,或久病伤阴,素体阴虚,肾液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故潮热盗汗,虚烦少寐,头昏耳鸣,舌红少苔,脉细等。《医宗必读》云:“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当此之时,治宜滋阴降火。中医论治盗汗多属于阴虚,但亦可为阳盛阴虚、阳虚气虚、心肾两虚导致[2]。治疗上以益气补血养阴,清热活血凉血,涩表止汗为主[3]。需根据盗汗不同类型,分别辩证施治。

本文研究中以牡蛎散为基础进行加减治疗。方中牡蛎重镇安神、潜阳敛汗,黄芪利水消肿补中益气,麻黄根走表固虚,五味子止汗生津,浮小麦滋养心阴,人参须益气生津,生地凉血养阴,白芍养血敛阴,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合用药物,可达止汗固表养心之效。本文研究中,60例骨科手术后盗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1.7%(55/60),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说明中医辩证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适合在临床上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文英, 张良芝, 李素香. 中医诊断学[J]. 光明中医, 2011, 26(002): 393-395.

[2] 林侃, 傅开龙. 当归六黄汤合牡蛎散治疗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盗汗68例[J].吉林中医药, 2011, 31(4): 337-338.

骨科手术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骨科疾病患者310例, 其中男163例, 女147例, 年龄27岁~79岁, 平均年龄66.2岁。所有骨科疾病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 将3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5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疾病类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利用机械原理和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给予功能锻炼、患肢按摩、患肢抬高等。给予低分子肝素钠2 000 U于术后4 h~6 h皮下注射, 术后第2天, 皮下注射剂量改为4 000 U, 连续7 d。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任何预防措施, 如果患者出现下肢疼痛、皮肤发亮、持续肿胀、伴行走困难, 应立即给予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或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以明确患者血栓类型和栓塞部位。一旦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 应立即将患肢抬高, 促进静脉回流, 同时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4 000 U皮下注射, 每天2次;在5%葡萄糖溶液250 m L中加入8万U尿激酶进行静脉滴注, 每天2次;在20 m L复方丹参溶液中加入500 m L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静脉滴注, 每天1次;给予潘生丁和阿司匹林每天3次口服治疗, 剂量分别为25 mg/次和0.3 g/次。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严密监测。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2.2治疗结果

2组骨科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例, 经过相应治疗后, 所有患者皮肤均恢复正常颜色, 色素沉着消失, 下肢疼痛症状消失,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无血栓, 没有出现下肢坏死、出血、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病例。

3 讨论

骨科手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并发症, 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有很多, 目前公认的因素主要有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等[1]。由于血管壁在骨科手术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改变了血液成分, 出现了高凝状态, 因为血液脱水和失血而浓缩;患者由于长期卧床, 使得下肢血流缓慢,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中, 这些都是危险因素。因此, 骨科患者手术后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采取综合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被动按摩患者下肢和足部, 将下肢抬高等, 可以增加血液回流, 减轻患肢水肿的程度。手术治疗后, 待患者清醒, 患肢功能锻炼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尽早开始, 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加强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2]。在血栓形成的预防中, 低分子肝素是最常用的抗凝剂, 其对血液的凝结力能够有效控制, 且起效比较快, 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此外, 减少骨科手术过程中的手术创伤及出血量, 也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

临床如果不及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治疗, 则会导致患肢疼痛、肿胀;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治疗, 还会引起皮肤溃疡, 从而造成患肢功能障碍;栓子如果脱落, 还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比如肺栓塞和脑栓塞等[3]。所以,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出现, 则应立即展开抗凝、溶栓等治疗, 溶栓治疗开始得越早, 取得的治疗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 患者的病程只要不超过72 h, 原则上均应给予溶栓治疗, 链激酶和尿激酶是溶栓中最常用的药物, 可快速溶解血栓, 使得下肢深静脉的血液循环得以恢复。抗凝治疗则可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 低分子肝素是常用药物, 具有比较强的抗凝血因子Xa的作用。复方丹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常用辅助药物, 联合应用可防止血容量增加、血栓扩大, 消除红细胞凝聚, 同时还能够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 潘生丁和阿司匹林是最有效的两种, 两药联用其治疗效果更佳。此外, 为了防止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给予绝对卧床休息。在治疗期间,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观察, 特别需要注意患者的凝血功能, 避免发生出血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王积明.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3) :57-58.

[2]宣懂.198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J].河北医学, 2011, 17 (12) :1590-1591.

骨科手术同意书范本 篇5

一、____内固定手术同意书

1.麻醉意外

2损伤周围血管神经、术中大出血

3术后感染(包括切口、肺部、泌尿系、骨感染)、皮瓣坏死 4术中骨折复位固定困难,位置不佳 5术后假体松动、断裂、脱落、下沉、外露 6术后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再骨折 7术后关节功能障,关节僵硬 8术后内置物的排异反应 9脂肪栓塞

10异位骨化

11术中术后难以预料的心脑血管、肺病变 12其它难以预料的意外发生

二、创伤部分:

1、四肢骨折手术时致周围神经、血管损伤;

2、脊柱骨折致脊髓、马尾、神经根损伤;引起瘫痪,大小便障碍,性功能障碍; 骨折再移位,异物反应;

3、骨折复位达不到复位标准;

4、伤口感染、裂开,甚至导致骨髓炎;

5、发生骨不愈合,骨的缺血性坏死; 骨折;

6、关节周围骨折致创伤性关节炎、骨化性肌炎、骨断端严重渗血、脂肪栓塞; 关节粘连、僵硬;

7、内固定物(钢板、螺丝钉、钢针)松动、断裂;

8、本人若不加强锻炼会引起功能障碍;

9、取内固定时,折断和不能取出,可能引起再次 三、一般骨折手术术前知情同意书:

1.麻醉意外,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异常波动,甚至出现心跳、呼吸停止。

2.术中软组织及骨髓腔出血可能较多,或因意外损伤血管出现大出血,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3.术中可能因意外而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症状加重。

4.术中、术后可能突发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可能并发心脑血管意外,且可能出现脂肪栓塞综合症、应急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

5.骨折碎裂、移位较重,术中可能无法解剖复位,导致肢体畸形可能不能完全矫正;术中需争取恢复肢体的应力轴线及轴向稳定;术后可能需辅助外固定或牵引治疗。

6.术中可能根据情况改变手术方案。

7.创伤部位软组织损伤较重,术后创伤部位软组织可能并发缺血、坏死,切口可能渗血、出血,导致切口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进而可能需二次手术治疗。

8.创伤部位软组织损伤较重,术后创伤、手术部位可能并发软组织感染,形成溃疡、窦道,甚至可能并发软组织缺损或创伤性骨髓炎。

9.术后因手术部位组织疤痕形成,致肌腱、肌腹、神经、血管、骨骼及皮肤局部形成组织粘连,导致肢体挛缩及神经、血管受压,而引起患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及血运障碍,且创伤、手术部位可能出现隐痛或不适感。

10.创伤部位软组织损伤较重,可能并发缺血性肌挛缩或异位骨化症。

11.骨折碎裂较重,创伤累及关节,极可能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直或缺血性骨坏死。

12.术后因长期卧床可能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废用性骨质疏松、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13.术后骨折可能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愈合后可能形成粗大的骨痂。

14.若术中植骨,术后植骨可能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植骨块可能移位。取骨处可能疼痛。15.术后切口或创口部必然有疤痕形成,甚至可能形成增殖性疤痕或疤痕疙瘩。16.不恰当的功能锻炼或过早负(持)重,可能导致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或断裂。17.术后可能因压迫性或废用性骨质疏松,或者其他意外暴力导致创伤部位再骨折。18.内植物属自费范围。

19.其他难以预料的严重情况或预计到但无法避免的意外情况出现,导致病情加重。20.外固定支架骨针钉道可能继发感染,甚至继发固定骨骨髓炎,钉道部可能出现疼痛、渗血等症状,甚至周围软组织可能继发坏死。

四、断指再植同意书:

1、麻醉意外,心跳呼吸骤停,药物过敏性休克。

2、术中需要取其他部位静脉移植、术中血管损伤广泛,无条件再值。

3、术中可能需要将指骨缩短,必要时可能作关节融合。

4、术后发生血管危象,需再次手术探查。

5、术后手指坏死,需要手术将其解脱。

6、术后刀口感染。

7、术后肌腱粘连,手指运动功能恢复不良。

8、术后神经恢复差,手指感觉功能恢复不良。

9、术后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

10、止血带及尿管并发症出现。

11、其他难以预测的不良意外情况发生。

五、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术:

(一)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1. 麻醉意外:如药物过敏、损伤神经根、呼吸抑制—对症处理。2. 心、脑血管意外—有时来不及抢救。

3. 损伤大血管,即使修补有时也挽救不了肢体。4. 损伤神经—即使修补效果也不好。

5. 拆除内固定过程中造成新的骨折—重新内固定。6. 螺丝钉打滑或拧短无法拆除内固定。

(二)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1. 伤口感染、骨髓炎—对症处理。2. 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要手术修复。

3. 止血带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即使修补效果也不好。4. 损伤大血管致使肢体坏死—即使修补有时也挽救不了肢体。

5. 损伤神经致使肢体远端麻木、不能活动—对症处理。

6. 深静脉炎、脂肪栓塞—溶栓、手术、介入等处理。7. 麻醉、术中输血可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对症处理。8. 引流不通要重新置管。

9. 原发症状没改善或加重—对症处理。10. 活动后引起新的骨折。

11. 骨化性肌炎可影响肢体功能—对症处理。

创伤骨折内固定部分(六至十一)

六、异体骨、关节、韧带移植:

1. 病情需要异体组织移植,由我院骨库供应,方便临床使用,只付成本价。2. 捐体为轻壮年,生前健康,不必了解、寻究捐者资料。3.

一些传染病再潜伏期难以被检出,接受异体组织移植由潜在受感染(如爱滋病、肝炎等)的可能(与输血通理)。

4. 移植后由于没有血供,偶由排斥反应,再血管化,愈合的时间比较长,少数可能不 愈合。

5. 少数因缺血或排斥出现移植物被吸收现象。6. 过早活动或负重由骨折的风险。7.

通过骨传导、骨诱导、再血管化愈合了的骨关节需要力学塑性和结构重建,故内外固定时间明显延长。过早去除外固定或拆除内固定,再骨折发生率较高。

8. 一旦发生感染,异体组织的抵御能力较差,可能移植失败,需要清除。

9. 移植成功的骨组织的退化比自身邻近组织来得更早,故多数需与自体组织混合移植。

七、骨盆手术:

1、麻醉意外(包括麻醉药物过敏,硬膜外出血,神经马尾损伤,感染,低血压,休克,窒息,低氧血症等)。

2、心脑血管意外(包括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脑梗塞,死亡等)。

3、术中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4、术中坐骨神经损伤出现术后下肢功能障碍。

5、髋臼骨折难以复位,或手术中无法整复。

6、术后无意外情况下术后下肢疼痛,麻木,功能恢复不好,局部皮肤感觉麻木。

7、术后感染,切口感染长期不愈合,泌尿系统感染和肺部感染。

8、术后卧床引起深静脉血栓或合并肺栓塞致死亡;褥疮形成等。

9、术后残留疼痛,双下肢不等长等畸形。

10、因为伤情很重,术后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需二次手术。

11、钢板断裂,发生钢板移位或损伤骨盆内的血管神经。

12、其他意外。八、一般骨折手术术前知情同意书: 1.麻醉意外,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异常。

2.术中软组织及骨折断端出血可能较多,或损伤盆腔脏器以及骨盆周围血管。3.术中坐骨神经、股神经、腰骶丛损伤可能,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症状加重、术后大小便受影响。

4.术中、术后可能突发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脂肪栓塞综合症、应急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

5.骨折碎裂、移位较重,术中可能无法解剖复位,导致骨盆畸形不能完全矫正,术后可能发性现两侧肢体不等长,术后持续性疼痛等

6.术后内因定松动,影响骨盆稳定性,需再次手术。7.因损伤较重,术后切口出血,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 8.术后因长期臣床,而致褥疮、术后功能恢复不理想等。

9.术后发生腰骶痛

10.不恰当的功能锻炼或过早负(持)重导致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或断裂。

九、急诊手外伤清创术:

1、手术需麻醉,虽然是臂丛麻醉,但同样有麻醉意外(心跳、呼吸骤停)可能;

2、创面污染严重,软组织碾挫后易发生感染;

3、重要的肌腱、神经。血管损伤,有待于手术中进一步探查明确,手术前诊断尚等待进一步完善补充和完善;

4、创面污染小、肌腱、神经损伤未见有损伤,则行一期吻接;否则,可考虑二期修复

5、有主要动脉断裂,需作动脉吻接、直接吻接困难,需静脉桥接,血管吻接后有血管危象发生可能,一旦出现,有肢体(或趾、指)坏死可能;

6、若术后粘连严重引起功能不良则行二期手术予以松解

7、开放性伤口中有外来异物,有时由于位置及不透光等因素,一期未予以取出的,则二期手术取出

8、合并有骨折按骨折手术谈话要点再补充图表 1 十、四肢长管状骨切开复位、内固定:

1、手术需麻醉,有麻醉意外(心跳、呼吸骤停)可能;

2、手术中若出现血较多,需输血,输血有输血 各种并发症;

3、骨折周围解剖关系复杂,为暴露骨折端及进行骨折复位可以引起重要神经损伤,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且神经恢复需要一段时间,同样,有损伤重要血管可能,损伤后进行血管接吻,术后有发生血管危象可能,一旦发生肢体可能坏死;

4、手术后伤口感染可能,严重感染引起化脓骨髓炎,一旦发生手术效果差,甚至失败;

5、手术后,有骨折断延迟愈合,骨不愈合可能;

6、仍可遗留骨折后关节功能不良情况;

7、其它

十一、脉管炎下肢截肢手术同意书 :

1、麻醉意外。

2、术中心脑意外、脑血栓及心肺血栓形成。

3、术后感染、切口迁延不愈。

4、术后血栓形成,需要再次截肢。

5、术后残端痛。

6、术后皮下出血、血肿。

7、术中大出血。

8、术中、术后难以预料并发症。

关节部分一至四1

一、关节置换手术同意书

1.麻醉意外

2损伤周围血管神经、术中大出血

3术后感染、皮瓣坏死

4术中骨折复位固定不理想,术后骨折不愈合 5术后假体松动、断裂、脱落、外露 6术后关节不稳定,脱位

7术后关节功能障,关节僵硬

8骨水泥毒性反应,致心脏病变,休克 9脂肪栓塞

10异位骨化

11术中术后难以预料的心脑血管、肺病变 12假体置入困难,改变手术方式 13假体翻修

14其它难以预料的意外发生

二、关节置换术手术术前知情同意书:

1.麻醉意外,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异常波动,甚至出现心跳、呼吸停止。

2.术中软组织及骨髓腔出血可能较多,或因意外损伤血管出现大出血,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3.术中可能因意外而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症状加重。

4.术中、术后可能突发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可能并发心脑血管意外,且可能出现脂肪栓塞综合症、应急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

5.术中可能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手术方案,如:术中发现局部组织有感染征象,或局部骨质疏松而不足以适应假体固定等情况。

6.因患者解剖特征或局部病理改变,可能使术中假体安装困难,甚至致髋臼(胫骨)及股骨骨折。

7.术中若须使用骨水泥,可能出现骨水泥毒性反应,如:心血管抑制反应(低血压休克)、胃肠道反应,甚至可能猝死;术后可能并发慢性骨水泥病。

8.术后关节腔可能积血,切口可能渗血、出血,并且可能出现大片皮下瘀班。9.手术部位可能并发急、慢性深部或浅部感染,甚至可能形成溃疡、窦道、软组织缺损或骨髓炎;若感染累及关节,需再次手术治疗,行关节冲洗、引流、清理,甚至需取出假体。

10.手术部位软组织内可能并发异位骨化症。

11.术后可能并发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患肢肿胀、缺血,甚至坏死;若血栓脱落可能导致异位组织、脏器栓塞。

12.术后因肢体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延长,可能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废用性骨质疏松、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13.术后假体周围可能出现骨溶解的X线征像,假体可能出现缓慢的松动、下沉、磨损现象。若遭遇意外暴力可能导致假体断裂或股骨(、胫腓骨)干骨折。

14.术后不恰当的体位或功能锻炼会导致人工关节脱位。

15.术后因手术部位组织疤痕形成,致肌腱、肌腹、神经、血管、骨骼及皮肤局部形成组织粘连,可能导致肢体挛缩及神经、血管受压,进而引起患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及血运障碍,并且可能引起患髋活动受限、隐痛或不适感。

16.手术效果可能不理想,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症状改善后又复发。

17.术后切口可能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切口愈合后必然有疤痕形成,甚至可能形成增殖性疤痕或疤痕疙瘩。

18.术后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辅助外固定或牵引治疗。19.人工关节系进口器材,属自费范围支付。

20.其他难以预料的严重情况或预计到但无法避免的意外情况出现,导致病情加重。

三、人工关节手术同意书:

1. 麻醉过程中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心脑血管意外。2. 神经损伤:坐骨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损伤。3. 血管损伤。出血多,需输血,输血并发症。4. 血肿形成,脓肿形成。

5. 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关节感染。

6. 术后局部疼痛不适,症状改善不满意甚至加重。

7. 注射骨水泥有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可能。骨水泥外漏造成压迫,骨水泥松动断裂,骨水泥不能吸收。

8. 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甚至比术前更差。出现脱位、半脱位,中心性脱位。9. 双侧肢体不等长。

10. 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致死性肺脑栓塞。

11. 内固定松动、断裂, 内植物所致的疼痛、不适感。对内固定材料敏感或过敏。应力遮挡导致骨质疏松。

12. 假体松动、下沉断裂。假体周围骨折。13. 异位骨化。

14. 植入假体等材料可能自费。15. 关节翻修及翻修困难。

16.

其他并发症,包括心肺基础疾病加重、消化道出血等,假体有一定的寿限,有时需二次返修;术后可能并发致命性的急性肺栓塞。

四、全髋置换术知情同意书:

1.麻醉过程中出现意外(麻醉药过敏、心跳、呼吸停止)。

2.术中损伤重要血管或凿开股骨至大出血、引起休克,3.术损伤重要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引起下肢感觉,运动障碍。4.术中、术后骨折(大粗隆、小粗隆,股骨干)。

5.术中粘固剂反应至低血压;术中复位困难,术后脱位和半脱位。

6.术中脂肪栓塞;术后双下肢不等长、下肢静脉血栓、髋或大腿疼痛。

7.术后假体松动和断裂、下沉、髋臼磨损;术后髋周异位骨化、骨溶解;应力性骨折。复发性脱位,以至不得不行翻修。

8.术后感染(早期,晚期,深部,浅部)。严重时需取出假体髋关节旷置。9.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或手术诱发其它潜在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10.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欠佳。

11.术中根据需要改变术式。

12.其它没法预见的意外。作者: zqm8683发布日期: 2005-12-24骨科手术同意书大全(关节部分五至十)

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一)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1. 麻醉意外:如药物过敏、损伤神经根、呼吸抑制、全麻可能引起牙齿脱落、气胸、心肺功能抑制以致停止。2. 损伤大血管致使肢体坏死。

3. 损伤坐骨神经引起肢体麻木、不能活动。4. 脂肪栓塞可引起心、脑、肺、肾功能衰竭。

5. 骨水泥中毒或骨水泥心、肺、脑栓塞可引起生命危险。6. 安置关节过程引起骨折,有时要加用其他内固定。

7. 安放螺丝钉可引起盆腔内脏器官如膀胱的损伤。

(二)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1. 伤口感染、骨髓炎要拆除关节手术失败。2. 损伤大血管致使肢体坏死。

3. 损伤神经致使肢体远端麻木、不能活动。4. 深静脉炎、脂肪栓塞。5. 引流不通,要重新置管。

6. 麻醉、术中输血可引起相应的并发症。

7. 肢体不等长、加体周围异位骨化可影响关节功能。

8. 人工关节安装角度不理想,早期关节脱位要手法或手术复位。9. 远期关节松动、下沉引起髋部疼痛,关节功能障碍要重新手术。10. 假体周围骨折与应力、骨质量、外伤等因素相关,多数需手术固定。

六、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

1、术中血管、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渗血;

6、伤口感染、裂开,甚至导致骨髓炎;

2、术中股骨干、髋臼骨折;

7、假体断裂、脱位、松动引起髋、膝关节疼痛;

3、骨水泥产生毒性反应,危及生命; 功能障碍;

4、脂肪颗粒引起肺栓塞、脑栓塞;

8、人工关节周围异位骨化。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肿胀、坏死;

七、关节镜手术知情同意术:

1、麻醉意外,危及生命。

2、术中血管神经意外损伤,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

3、术中术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4、术后感染(包括切口、肺部、泌尿系、骨感染)、出现皮肤坏死、骨髓炎等。

5、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不满意,关节功能障,关节僵硬、异位骨化。

6、术后患者症状不能缓解甚至加重,继发创伤性或退行性骨关节炎。

7、术中术后发生难以预料的心脑血管、肺病变、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应激性溃疡等。

8、术后关节、肌腱粘连,运动功能恢复不良。

9、术中止血带及尿管并发症出现。

10、术中可能根据具体伤情改变手术方案。

11、术后伤病复发,再次手术。

12、因现代医学局限性和每一个体的体质差异性而发生本科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

八、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

(一)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1. 2. 3. 4. 麻醉意外:如药物过敏、损伤神经根、呼吸抑制—对症处理。损伤大血管,即使修补有时也挽救不了肢体。损伤神经—即使修补效果也不好。心、脑血管意外—有时来不及抢救。

5. 脂肪栓塞可引起心、脑、肺、肾功能衰竭—对症处理。6. 安置关节过程引起骨折,有时要加用其他内固定。

(二)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1. 伤口感染、骨髓炎—对症处理。2. 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要手术修复。

3. 止血带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即使修补效果也不好。

4. 损伤大血管致使肢体坏死—即使修补有时也挽救不了肢体。5. 损伤神经致使肢体远端麻木、不能活动—对症处理。6. 深静脉炎、脂肪栓塞—溶栓、手术、介入等处理。7. 引流不通,要重新置管。

8. 麻醉、术中输血可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对症处理。9. 肢体不等长、伤口感染、骨髓炎—对症处理或再手术。10. 关节功能不理想—对症处理。

11. 远期关节松动、脱位引起疼痛,关节功能障碍要重新手术。

九、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前谈话:

1、麻醉意外,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2、术中损伤大血管(腘动脉),致大出血,危及生命;

3、术中损伤神经(坐骨神经),致下肢感觉、运动障碍;

4、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5、术中、术后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心肺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6、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不良、化脓性关节炎及骨髓炎,假体外露,需,再次手术 ;

7、术后脂肪栓塞、应急性溃疡、泌尿系感染可能;

8、术中、术后假体周围骨折,人工关节脱位、不稳,假体松动、脱落、塌陷、磨损;

9、术后人工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强直,功能恢复不满意;

10、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子脱落致肺栓塞、危及生命;

11、术后患膝屈曲、外翻畸形改善不明显。

12、其它可能发生的意外。

十、肱骨头粉碎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1.麻醉意外,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2.术中损伤大血管,致大出血、休克,死亡; 3.术中损伤腋神经,致肩关节运动感觉障碍; 4.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具体手术方案;

5.术中假体安放过程中周围骨折(大、小结节、肱骨干骨折);

6.术中术后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7.术中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脂肪栓塞,呼吸窘迫综合症,危及生命;8.术后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化脓性感染,骨髓炎,假体取出、二次手术; 9.术后患肢活动受限;

10.术后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功能障碍;

11.术后假体松动、断裂、异位骨化,肩关节脱位,手术失败,假体取出; 12.其他难以预料的意外情况。

一、脊柱手术同意书:

1.麻醉意外

2损伤周围血管神经硬膜囊、脊髓、马尾、神经根致截瘫

3术中大出血

4术后感染(包括切口、肺部、泌尿系、骨感染)、皮瓣坏死 5术中骨折复位固定困难,位置不佳

6术后假体松动、断裂、脱落、下沉、外露

7术后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再骨折

8术后内置物的排异反应

9脂肪栓塞

10术后脑脊液漏

11术后患者症状不能缓解甚至加重

12术中术后难以预料的心脑血管、肺病变

13其它难以预料的意外发生

二、颈椎前路手术术前知情同意书:

1.麻醉意外,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异常波动,甚至出现心跳、呼吸停止。

2.术中可能损伤血管出现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3.术中可能因意外而损伤脊髓以及神经根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完全性瘫痪。4.因意外损伤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因意外损伤喉上神经,出现饮水呛咳。5.可能损伤食管,出现食管漏;可能损伤硬膜囊,出现脑脊液漏。6.术中可能根据情况改变手术方案。

7.术中、术后可能突发心、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且可能并发应急性溃疡。8.术后可能突发喉痉挛或切口出血致气管受压,导致窒息死亡。9.术后可能出现切口出血、渗血致脊髓受压,导致患者瘫痪甚至死亡。10.术后切口感染或延迟愈合。

11.术后因长期卧床可能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并发症。12.由于脊髓受压病程较长、神经功能受损严重,导致脊髓已变性(MRI T2加权像见脊髓异常高信号影),减压后症状及体征改善可能不明显,甚至因手术后脊髓水肿、再灌注损伤或其它原因导致症状加重。

13.术后因椎管内疤痕形成,脊髓、马尾、神经根粘连、受压而出现脊髓功能的再损伤或马尾、神经根损伤症状。

14.术后植骨可能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植骨块可能移位,压迫脊髓。取骨处可能疼痛。15.内固定物可能松动、脱落或断裂。

16.术后因颈椎内固定或植骨融合,致颈椎功能可能受限或部分丧失,并可能出现颈肩部、项背部或胸腰部疼痛、畸形。

17.术后因颈椎其他节段有压迫,或颈椎管有狭窄,或术后复发,需二次手术治疗。18.内植物属自费范围。

19.其他难以预料的严重情况或预计到但无法避免的意外情况出现,导致病情加重。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术前知情同意书: 1.麻醉意外,心跳、呼吸骤停,甚至死亡。2.可能损伤邻近血管致出血性休克。

3.术中可能无法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或其它致压物。4.术中可能因病情需要而临时更改手术方案。

5.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异常波动。

6.术中或术后可能并发心、脑、肺、肾血管意外,或脏器功能衰竭。

7.因病程较长,神经根可能已变性或与周围组织粘连,致术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甚或进一步加重致瘫痪,以至须二次手术治疗。

8.神经根或马尾受压较严重,神经功能已受损;手术刺激,可能导致肢体感觉、运动障碍或肛门、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或性功能障碍在术后暂时有所加重。

9.可能损伤硬膜囊致脑脊液漏。

10.腰椎连续性中断、完整性受损、稳定性降低。术后腰椎功能可能受限,并可能出现 11 腰背部疼痛、畸形。

11.术后因神经根水肿或大脑皮层疼痛兴奋灶未消除,导致症状改善缓慢。12.椎管内血肿可能压迫神经根或马尾导致症状加重,并须二次手术治疗。13.术后因硬膜囊后移、脊神经受牵拉而可能导致腰背部疼痛或双下肢放射痛。14.术后可能继发下腰椎不稳、腰椎滑脱或下腰痛。

15.术后可能并发椎间隙感染或椎管内感染,须对症治疗或手术治疗。16.术后其它节段椎间盘可能再突出,且可能需再次手术治疗。

17.术后因须避免负重而应长时间卧床,故可能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并发症。

18.术后切口感染、渗血,并可能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19.其他难以预料的严重情况或预计到但无法避免的意外情况出现,导致病情加重。20.若作内固定,内固定物可能松动、脱落或断裂。

四、脊柱手术同意书 :

1. 麻醉意外及心脑血管意外。

2. 血管神经损伤。出血多,需输血,输血并发症。

3. 术中损伤喉上神经导致进食呛咳,损伤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4. 术中损伤食道致食道漏。

5. 硬膜损伤,脑脊液漏,致颅内感染,危及生命。

6. 脊髓损伤、截瘫。

7. 马尾损伤,大小便功能障碍。

8. 内固定困难。根据术中情况改变手术方式。

9. 术后伤口感染、深部感染、椎间隙感染。

10. 术后症状改善不滿意、甚至加重或复发。

11. 引流不通畅,出现血肿,可能需手术清除。

12. 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

13. 内固定松动、断裂,内植物所致的疼痛、不适感。对内固定材料敏感或过敏。应力遮挡导致骨质疏松。

14. 固定后相邻节段退变加速。15. 椎间盘术后,脊柱失稳。

16. 手术皮肤瘢痕, 疼痛。

17. 卧床并发症: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18. 取骨区并发症如:疼痛、麻木等。

19. 颈前路术后吞咽异物感。20. 内固定可能需二期取出。内固定物二期取出困难。

21. 本次手术只解决此处情况,可能存在其他病变。

22. 内固定材料可能自费。

23. 其他并发症。如基础疾病加重,五、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内固定知情同意书:

1.麻醉意外、呼吸心跳骤停。

2.术中不能耐受手术,损伤重要血管椎动脉致大出血、休克、死亡或致大脑供血不足。3.术中损伤喉上神经、喉返神经,致术后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 4.术中损伤颈前器官,可能至气管、食管瘘等。

5.术中损伤脊髓,神经根致四肢感觉、运动,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碍;损伤硬脊膜致术后脑脊液漏。

6.术中致心脑血管意外,应激性溃疡或高血糖。

7.术中根据需要改变手术方式。

8.手术诱发潜在的疾病、加重现有的疾病,严重可危及生命。

9.术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需呼吸机维持通气、呼吸衰竭、植物人。10.术后切口血肿压迫气管或喉头水肿致窒息。

11.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退出;植骨块脱落、植骨融合失败、可能需二次手术。12.术后长期卧床,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血栓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结石形成。

13.术后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切口裂开;椎管内感染,椎间隙感染,甚至颅内感染。14.供骨区疼痛,感染。

15.术后仍截瘫,生活质量差。

16.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加速并引起相应的症状。

六、腰椎后路手术

(一)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1. 意外伤及椎前大血管导致失血性休克—改变体位血管修补或人工之血管移植,抢救成功率偏低。

2. 马尾、神经根损伤,钝挫伤可部分恢复,切断伤即使吻合效果也不如人意。3. 不一定能保全小关节,甚至需全椎板切除。

4. 复位困难,不追求复位,以恢复力线,重建稳定为目标。

5. 减压范围扩大影响稳定性,临时决定加内固定或融合术—增加费用和手术时间。6. 发现术前未知得病变,如畸形或不稳—商讨建立稳定手术。

7. 内固定时椎板、椎弓根爆裂—扩大固定椎节或骨水泥填充。

8. 内固定物、融合器不匹配,无法改用其他—术后加强和延长外固定。9. C-臂X光机故障无法定位—术中摄片,手术时间延长。

(二)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1. 椎体内积血或积脓,引起马尾损害综合征—手术清除,康复很慢或不能恢复。

2. 马尾或神经根因牵拉、刺激、缺血水肿等原因造成短暂或永久性损害,遗留残疾。3. 内固定物松脱、断裂、移位可压迫马尾神经和神经根,出现相应问题—对因处理。4. 继发性椎管狭窄、神经根粘连,再手术效果不肯定—对症处理。5. 不融合或融合后再度失稳—前路或侧后路融合术。

6. 复位不理想、成角、移位、椎间隙变窄—部分需要再手术。

7. 化脓性椎体炎、椎间盘炎、珠网膜下腔感染—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费用高,病程长,效果差,由的需手术并取出内植物。

8. 原有病变再发或邻近椎节严重退变—对症处理,酌情手术。9. 少数病人术后疗效差,原因不明—综合治疗。

10. 内植物排异反应(很少发生)——少数需要取出内固植物。

(三)其他:

七、脊柱肿瘤手术:

(一)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1. 较少的单节肿瘤可望边缘切除、重建:巨大而广泛侵犯的肿瘤只作次全切除:姑息手术只作减压处理。

2. 损伤脊髓、马尾神经及神经根:高位、低位截瘫,前者或引起心搏、呼吸停止。3. 邻近重要器官、组织损伤—请专科协助。

4. 重建脊柱受诸多条件限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科出现侧凸、后凸或固定位置不良等。5. 出血量很大致不可逆的失血性休克、肾衰、昏迷、植物人甚至不治。

(二)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1. 大出血、血肿、休克—输血或再手术。

2. 血胸、气胸、腹膜炎、尿瘘、肠瘘、声嘶、吞咽困难、喉头水肿、窒息等—作相应处理。3. 原有截瘫者恢复缓慢,且不完全或不能恢复。

4. 骨块压迫脊髓、脊髓缺血、脊髓血流再灌注,血肿压迫等发生截瘫,存在生命危险,费用明显增加,需按医嘱转院康复。

5. 成角畸形,植骨不愈合、假关节形成可出现疼痛、脊髓损害、瘫痪—条件许可才再手术。6. 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加强外固定或改变进路手术固定。

7. 肿瘤复发或远端转移—再手术机会少,化疗、放疗以缓解症状。8. 切口感染或其他系统感染—对因处理。

(三)其他

八、胸12椎体压缩骨折、Tenor内固定:

1.麻醉意外,由麻醉师交待;

2.术中有可能出血较多,及出血性休克可能;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术中分离、牵拉神经,损伤马尾及神经根,术后暂时性肢体无力、麻木, 排尿无力或二便及下肢功能障碍;极个别为永久性瘫痪。

4.术中椎间盘与神经根粘连,分离困难,硬膜分离时裂伤,因脑脊液漏术后头痛并需平卧;

5.因神经损伤较严重,故手术后神经功能可能不恢复。6.心脑血管意外; 7.本病人特殊情况: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案

1.切口感染;椎间盘炎;椎管内感染-引流;抗生素等;

2.椎管内血肿-术后仰卧4-6小时;术后神经根粘连-术后早期直腿抬高训练等; 3.腰椎不稳等-平卧;腰背肌训练等;

4.本病人特殊情况:术后病情交待效果估计 1.神经功能可能完全恢复、部分或不恢复; 2.恢复期可能有各种异常感觉,如麻木等; 3.因神经根水肿,术后一过性疼痛加重;

术后康复训练并防止外伤及复发;

创伤骨科手术术后治疗研究 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创伤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随访的55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病人,所有病人均给予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到5年,平均12.8个月。有效率为94.5%,复发率为5.5%。结论:对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病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相对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且可显著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骨折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05-01

术后感染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个疑难病,若不能有效控制不但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使患者增加治疗费用和延长住院天数,而且还有再次手术的可能。目前,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研究尚较少见,我院骨科自2010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随访完整55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55例中男38例,女17例,平均42.3岁,既往手术次数2~4次。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8例,绿脓杆菌8例,铜绿假单孢菌3例,大肠杆菌9例,致病菌不明7例。发病部位:胫骨(胫骨下段为多)25例,股骨18例,肱骨3例,尺桡骨4例,内踝3例,腰椎2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进行病灶清除,尽可能的早期进行病灶清除,摘除游离死骨及大块死骨,对髓腔内外包括死骨断端的髓腔,进行病灶清除,清除髓腔内的炎性肉芽组织、瘢痕及脓液,为骨的再生创造有利环境,但对死骨周围的骨膜倍加保护。

术中42例患者取出内固定,13例患者未取出内固定,维持原有内固定, 其中2例患者在清创过程中使用高压脉冲枪进行冲洗;取出内固定组中有12例患者因为骨折不稳定,进行外固定支架固定,30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后维持石膏固定,10例患者进行骨牵引固定;术中有4例清创后进行了肌肉皮瓣移植;术后有44例患者进行持续冲洗治疗,其冲洗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药敏决定;持续冲洗时间一般为7~14天;患者均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药敏阳性者)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时间为3周,其中有45例均超过6周。

中医中药治疗:急性期感染14例,主要以热毒内蕴为主,临床可见局部红肿、疼痛,可见脓性渗出物,舌红,苔黄腻,脉细数,治以清热解毒中药;慢性期感染41例,其中气血不足型35例,因病情反复,表现为局部肿胀,伤口不愈合,脓液量大而稀薄,舌淡苔白,脉细,治以补益气血,佐托毒外出中药;肝肾不足型4例,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双膝酸软等表现,予以补益肝肾中药;气滞血瘀化热1例,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舌暗,苔黃,脉弦;予以清热活血解毒中药。以上中医证型为入院时的证候归类,随着治疗的进展会有所转变,再根据新的证型辨证用药,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中药汤剂,术口愈合后,辨证运用中医药治疗0.5~4个月。

2 治疗结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的附骨疽疗效标准(试行)》来进行疗效判断。痊愈:全身症状及局部肿痛消失,患肢功能恢复,瘘道疮口愈合,X线摄片显示骨质破坏修复,死骨死腔消失,6个月随访未复发;显效:全身症状改善,肿痛消失,患肢功能有所恢复,瘘道疮口愈合,X线摄片显示骨质破坏部分修复,病灶好转;有效:全身及局部症状体征有好转,瘘道残留,疮口未愈,X线摄片显示骨质破坏趋于修复,病灶稳定;无效:经治疗后,全身及局部症状不能控制,X线摄片显示病灶继续发展。本研究55例病例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5年,平均12.8个月,参照上述疗效评定治愈45例,显效4例,有效3效,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5%,复发率为5.5%。

3 结论

本研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达到炎症治愈、骨愈合等多个目的,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病理情况多种多样,不能用单一的方法进行治疗。我们认为中医中药辨证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控制中应占有一定的地位,有肯定的疗效,尤其对于慢性感染患者,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耐药菌及MRSA感染,促进骨愈合,是值得信赖的治疗方法。进行适度的清创及去除内植物,同时兼顾保持骨的稳定性,在充分控制炎症的基础上亦可进行一期植骨,选择性的持续冲洗,配合抗生素治疗等是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重要手段。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平均病程较长,有长期反复大量应用抗生素史,因此往往伴随着混合感染,耐药菌感染,MRSA感染不断增加,同时患者长期治疗,大部分患者在经济方面已不能承受,因此,我们在治疗方面使用抗生素就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用药;如果未发现细菌,我们的经验是使用在骨中血药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克林霉素等。通过运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可明显降低感染的复发率。我们认为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值得进一步再研究及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金;李清华;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1;02

[2]洪光辉;老年股骨颈部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假体选择[D];福建医科大学;2009

[3]曹卫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骨科手术后 篇7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经创伤及深静脉血栓形成二次打击, 多数害怕致残及肺栓塞发生, 产生焦虑恐惧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与其多交流、多沟通, 耐心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原因、治疗措施及后果,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求得患者和家属的主动配合, 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一般护理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急性期应静卧2周, 抬高患肢, 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 膝关节微屈15°, 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多鼓励患者主动或被动伸屈踝关节及足趾, 以促进血液循环, 消除肿胀, 但禁止挤压、抓捏、按摩患肢, 防止血栓脱落, 并发肺栓塞。每天要详细观察记录肢体温度、色泽、动脉搏动和肿胀情况, 测量双下肢膑上15 cm、膑下10 cm的周径, 做好标记, 减少误差。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者要注意松紧适宜, 及时调整。

2.3 饮食护理

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低糖清淡食物, 多饮水。高纤维素能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增加腹内压, 低脂低糖可避免血液黏稠度增高。劝阻患者吸烟, 防止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 加重血栓。

2.4 药物护理

抗凝、溶栓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及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 使用时要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出或出血, 有无鼻衄, 牙龈出血, 有无黑便、尿血等出血现象;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肺栓塞表现。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国际化标准比值, 保证在正常值的1.5~2.5倍内。如有异常, 要及时报告医生尽早处理。本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 尿血1例, 及时停药后好转。

3 讨论

骨折和创伤是骨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因素, Liew等报道, 1996年—2002年亚洲人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63%。2000年7月, 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第21次会议上发布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43.2%[1]。在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分层中, 属高危或极高危层。所以骨科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预防问题, 预防是治疗的第一步。

3.1 加强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

崔英[2]等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估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22名临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掌握情况, 发现临床护士的基本知识得分为 (57.71±9.20) 分, 为中等偏下。科室里有护理常规者占83.6%, 很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占73.8%, 参加过相关知识培训学习者占53.3%, 说明临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差, 重视程度不够。所以, 医院管理者应加强组织护士参与各科培训学习, 提高认识, 增强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干预, 减少或避免高危因素, 从而达到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致残率。

3.2 预防干预

3.2.1 患者评估

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既往史、生活习惯, 对高危因素作出准确评定, 并做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宣教工作, 提高警惕性。

3.2.2 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有: (1) 基本措施如健康教育、患肢护理、锻炼等; (2) 物理干预如: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弹力袜等, 但要注意是否有禁忌证; (3) 药物预防, 按时准确给药。

总之, 骨科手术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早期预防干预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我院54例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5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 并发轻度出血2例,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9例, 无肺栓塞、截肢等并发症, 无死亡病例。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预防是第一步, 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Douketis JD, Julian JA, Kearon C, et al.Does the type of hormonereplacement therapy influence the risk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J].J Thromb Haemost, 2005, 3 (5) :943-948.

骨科手术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骨科2013 年6 月—2015 年5 月收治的骨科创伤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80 例患者, 其中21例患者术后小腿产生血栓, 且具有下肢肿胀、浅静脉怒张、疼痛及皮温上升等症状;24 例患者术后髂骨产生深静脉血栓, 且具有下肢压痛、浅静脉怒张、皮温上升等症状;35 例患者术后产生小腿静脉血栓, 具有轻度压痛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 (40 例) 和研究组 (40 例) , 对照组中男24 例, 女16 例, 年龄最小者44 岁, 最大者80 岁, 平均年龄 (67.28±10.74) 岁;研究组中男25 例, 女15 例, 年龄最小者46岁, 最大者82 岁, 平均年龄 (68.14±12.19) 岁。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方法本组80 例患者均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按照检测结果对患者下肢静脉血管腔中静脉血液的流向、流速及血流量进行分析, 观察患肢的髂骨静脉、股浅静脉、胫前或胫后静脉有无血栓产生,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1.3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40 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具体包括:将患肢抬高, 且合理进行包扎;早期合理训练患肢, 协助与指导患者的下肢肌肉进行主动收缩;静脉滴注尿激酶, 8 U/ 次, 并按照患者的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确定尿激酶的具体用量。

1.2.2 研究组研究组40 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介入治疗方案, 主要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髂静脉支架置入术及超声消融血栓成形术等方法。

1.3 疗效评估标准显效:治疗5 d内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 患肢局部皮温明显降低, 患肢肿胀程度显著缓解;有效:治疗10 d内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缓解, 患肢局部皮温显著降低, 患肢肿胀程度显著缓解;无效:治疗10 d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患肢局部皮温及肿胀程度等均无明显变化或恶化[3]。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观察并记录2 组患者的血栓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患者中显效20 例, 有效19 例, 无效1 例, 总有效率 (97.50%)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4例, 有效20 例, 无效6 例, 总有效率为85.00%,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2 组患者的血栓消失时间对比研究组的平均血栓消失时间为 (4.41±1.28) d, 对照组的平均血栓消失时间为 (8.73±1.84) d, 2 组对比差异显著 (t=12.190, P<0.05) 。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发病的原因主要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呈高凝状及血液淤滞等, 主要与机体凝血系统的激活异常等因素有关。下肢静脉血栓是行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相关学者认为其出现主要是因为患者术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急剧升高, 导致血液流动缓慢, 从而引发高凝状态[4]。因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术后通常需长时间卧床休息, 导致下肢肌肉收缩功能降低, 造成静脉回流受阻, 进而引发下肢静脉血栓。有报道显示, 约有3%左右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可出现肺栓塞,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5]。因此, 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取出术、髂静脉支架置入术、超声消融术等介入治疗是近年来临床上新兴的静脉血栓治疗方案, 其主要是通过置入导丝、导管对患者的栓塞部位进行溶栓处理, 明显提高了溶栓效果[6]。本次研究中我们对40 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介入治疗,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研究组的平均血栓消失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采用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骨科2013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骨科创伤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 (40例) 和研究组 (40例)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研究组40例患者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介入治疗。观察及对比2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研究组平均血栓消失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采用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骨科创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及其形成因素的分析[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3, 36 (4) :224-226、249、后插6.

[2]张庆民, 李富.脊髓损伤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情况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4) :385-387.

[3]田茸, 张志明, 慕宝龙, 等.张志明主任医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经验介绍[J].甘肃中医, 2011, 24 (4) :59-60.

[4]薛晓明, 秦玲, 陈华琴, 等.右旋糖酐治疗髋关节置换手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0) :1857-1858.

[5]周卫波.补阳还五汤加水蛭、土元加减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1) :2643-2644.

骨科手术后 篇9

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骨科大手术402例, 其中男性患者300例, 女性患者102例;患者年龄21~74岁, 平均48.5岁;其中膝关节置换术42例, 全髋关节置换术70例, 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术76例, 股骨粗隆问骨折切开复位术58例, 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术72例, 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术46例, 术前合并高血压48例, 糖尿病者27例, 既往有脑血栓病史3年以上12例。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为患肢深静脉管腔闭塞或回流不畅, 左侧1例, 右侧2例。发病时间为术后1~14 d, 发病至治疗时间为1~5 d。3例患者经溶栓、抗凝治疗及专科护理后症状基本消失, 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措施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嘱患者抬高患肢, 避免在ā窝下单独垫枕造成静脉回流障碍;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咳嗽的动作, 促进血液回流, 待患者麻醉作用基本消失后, 多鼓励患者主动活动, 尤其是踝关节及膝关节的活动, 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下肢肌肉作向心的按摩,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并尽早离床活动;患者在术后早期以易消化的粗纤维饮食为主, 避免便秘的发生。

2.2 病情观察

患者术后一般卧床不能活动,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病情的观察, 大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肢体疼痛的主诉, 患者诉有下肢胀痛感, 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观察患者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患者下肢的肿胀程度, 特别要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水肿、色泽改变以及浅静脉的怒张, 及时测量患者双下肢相应不同平面的周径。发现明显不同, 及时汇报医师采取措施处置。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已经形成的患者则警惕患者突然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 警惕发生肺栓塞。

2.3 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由于肢体疼痛较重、肿胀, 与朋友以及家人交流减少, 担心手术的预后, 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2]。护理人员首先要关心、体贴患者, 主动与患者交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多讲解手术成功的案例, 鼓励患者家属与患者多沟通,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减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2.4 溶栓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遵医嘱常规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3]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或者肌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地抗凝治疗, 加强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鼻腔、齿龈的出血及手术切口渗血情况, 有无异常出血, 有无血尿、黑便等, 观察患者有无药物的过敏反应, 定时复查大便、尿潜血、凝血酶原时间, 为准确用药提供依据。在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时,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且避免动作过大的床上活动时。要监测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严密监测其出血倾向。一旦发现患者出血情况出现, 护士要及时通知医师。在急性期血栓较疏松, 容易发生血栓的脱落, 需要时刻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如患者出血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及发绀等情况, 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2.5 疼痛护理

患者术后的疼痛可以造成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凝血功能异常, 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的开展, 导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加, 护理人员应观察、了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 通过聊天、看报、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 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以及镇痛泵等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2.6 出院指导

护理人员为在患者出院前详细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禁烟, 避免因尼古丁使得血管刺激而出现静脉收缩;讲解康复锻炼的方式;告知患者尽量避免用力咳嗽、排尿、排便, 告知患者需要定期返院进行复查, 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3 小结

骨科大手术患者由于术后制动, 患者肢体肌肉泵功能大大减弱, 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脱水剂的应用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容量减少, 以及术中止血带的应用也可使血流缓慢[4]。同时手术创伤造成的血小板反应性改变, 造成高凝状态, 患者下肢血液滞留在静脉内、血液回流缓慢, 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 早期进行适时的健康指导、制订严密的前瞻性护理预防措施, 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及用药指导, 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方法,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402例骨科大手术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 402例患者例中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0.75%。经专科护理, 溶栓, 抗凝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针对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因素, 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陆芸.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9) :693-699.

[2]苏子新, 彭桂英, 席会文, 等.血府逐瘀汤加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4) :75-76.

[3]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0) :636.

骨科手术后 篇10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早期预防,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 bosis,D V T)是指静脉血液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凝固,形成血块堵塞血管,使血流不通畅。深静脉的主要功能就是将下肢的血液运回到心脏,一但左侧髂静脉(即下肢深静脉和重要的静脉段)由于某种原因形成血栓,就会堵塞血管,血栓脱落一旦堵塞了肺动脉可导致肺梗死,最严重的深静脉血栓甚至会导致猝死。

下肢深静血栓形成(lowerdeep vein throm bosis,LD V T)是比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周围血管疾病的40%,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特别是骨科手术后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更容易引起静脉血栓。了解深静脉血栓有关知识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和病死率。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实施各类骨科手术1 800例,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4岁。2008年11月8日因创伤致L4椎体Ⅱ度滑脱伴双下肢不全瘫收住我科,于2008年12月12日在全麻下行“L4椎体滑脱提拉复位+L4~5椎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患者病情恢复顺利,切口Ⅰ期愈合,于2008年12月31日出院。2009年1月1日患者出现右踝、右足肿胀、疼痛,继之肿胀波及右小腿、右大腿,伴疼痛,右下肢B超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再次收住我科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78次/m in,呼吸19次/m in,血压135/80 m m H g,右侧腹股沟压痛,右膝关节以下高度肿胀,压之凹陷,皮温高,右下肢广泛触痛,膝、踝关节活动受限,右足各趾活动差,右下肢皮肤感觉减退,右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未及。分析此例患者发生血栓的原因有:

(1)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血液流速减慢;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卧床休息使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导致静脉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形成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 h~2 h发病率约20%,2 h~3 h发病率约46.7%,3 h以上发病率约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同时又发现50%的患者在术后第1天发生,30%的患者在术后第2天发生。本例患者手术时间在3 h以上[2]。

(2)静脉壁损伤。患者术后右下肢留有静脉留置针1周,向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如各种抗生素,一些消肿、止痛的药物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患者术后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另外红细胞沉降率一直波动在47~60 m m/1h,使血液组成成分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2.1.1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安慰患者,鼓励其说出心中的感

受,告知每项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使其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以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配合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参与,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焦虑恐惧和悲观情绪,勿让其感到孤独,多沟通交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1.2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关心、体贴、同情患者,

动作要稳、准、轻、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赖,带给患者心理安慰。与患者交流时语气要温和,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的需要,多花时间与患者交流,并随时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

2.1.3 消除焦虑、恐惧心理。本例患者常常表现为终日愁

眉不展,忧心忡忡,担心不能痊愈,影响将来的生活,因此,做好其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2.2 体位疗法

嘱患者3周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20 cm~30 cm,以促进血液回流。肿胀明显时,可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得到缓解后,即可进行适宜的活动。鼓励患者有计划地下床活动,每日下床3~4次,每次10 m in~20 m in。在患者起床活动时,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这对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注意患肢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当患肢感觉肿胀、疲劳时可更换卧位,行足部轻度背伸活动,也可用33%硫酸镁湿敷患处,不得按摩或剧烈活动,避免膝下垫枕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严密观察皮肤变化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时期的周径,并与以前的记录及健侧的周径比较以判断疗效。

2.3 外治疗法

患者肢体肿胀可用芒硝500 g,冰片5 g装入布袋内行局部外敷。

2.4 防止皮肤破溃

患者由于疼痛,出汗多,要经常给予温水擦浴,每日1次,及时更换潮湿的衣裤和床单、被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2 h按摩1次受压处皮肤。

2.5 抗凝、溶栓期间的护理

溶栓药须现用现配,应用溶栓药后,应密切观察皮肤、黏膜、脏器出血征象,每天清晨收集患者粪便,观察尿标本的颜色,估计有无出血,静脉点滴的速度应缓慢,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少于20 m in。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可以引发致命性的肺栓塞,而且其后遗症(常见为深静脉瓣膜破坏的综合征)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针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实施一系列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对已发病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能显著加快患者的康复周期。

3 预防

3.1 解除静脉血栓淤滞

3.1.1 术后或创伤后抬高患肢早期活动,以促进静脉血液

回流,一般抬高20°,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曲,影响静脉回流。应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术后24 h开始做足背背伸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能下床者下肢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患者在床上主动屈曲下肢,做踝关节跖曲及背伸运动、内外旋转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

3.1.2 尽量避免长期卧床,因病需长期卧床者,应注意活

动肢体,采取被动性肌肉按摩。采用下肢间歇性充气压力泵治疗,每日2次,每次45 m in,能有效促进下肢肌肉的血液循环。

3.2 防止血液高黏滞综合征

(1)减少口服避孕药的应用;(2)积极治疗可引起血液高黏滞、高凝的原发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肾病、血液性疾病等。

3.3 应用抗血栓的药物

对肥胖患者、年龄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患者,我科给予速必林皮下注射,手术后每天皮下注射2 500 U,每天1次,连续用5 d(肝肾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静脉滴注复方丹参、血栓通注射液,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3.4 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采用低脂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和西瓜、冬瓜、赤小豆、鲤鱼等,以利消肿,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3.5 戒烟

避免因尼古丁刺激引起动脉、静脉收缩痉挛,加重病情。

3.6 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者给予缓泻药,必要时给予灌肠。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 篇11

【关键词】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36-01

近年来,用骨科无菌手术对骨科患者进行治疗越来越常见,但是在无菌手术的治疗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置入内固定物,这样就出现了种种问题,如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术后切口感染。骨科手术患者原本就要忍受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折磨,切口感染使患者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手术效果,延长疗效,并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其家属的经济负担,有的需要二次手术,有的甚至造成肢体残疾或危及生命。一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就要立即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或避免由感染引起的并发症等的发生,控制感染的继续进行,提高医院的感染护理水平。本文就35例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75岁,平均年龄43岁,均为置入内固定物。上肢感染者12例,下肢感染者9例,脊柱感染者8例,其他部位感染者6例。革兰氏阳性菌感染22例,革兰氏阴性菌感染13例。35例患者均符合卫生部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相关诊断标准症状。

切口感染的患者表现为切口处红、肿、热、痛,同时伴有体温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增多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等全身表现。

2 结果

35例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经过精心细致、科学合理的护理,感染均得到控制,没有发生再次感染、并发症的现象,也无1例进行二次手术。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往往会产生悲观的情绪,怀疑自己的病情能否治愈,为自己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可能丧失感到担心,从而感到焦虑、忧郁甚至绝望。针对这些不利于病情好转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多安慰和鼓励病人,并且不能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多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治疗过程及其相关信息,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讲述现代医疗技术的先进、护理技术的提高和一些疾病成功案例,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使患者感到备受关怀和照顾,在心理上感受到温暖。时常给患者传递正能量,使患者更加乐观、自信、积极,从而以最佳的心态面对疾病的挑战,有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

3.2 合理用药和饮食

合理用药是骨科无菌手术术后伤口感染护理的关键措施。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体质、伤口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好转情况,并严格按照主治医师的嘱咐,定时定量地给患者服用抗感染药物。对于伤口疼痛的患者,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身体放松,必要时可给予哌替、啶布桂嗪及肌肉松弛剂等止痛药。切口感染患者的饮食也是决定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骨科手术患者大多需要长期卧床,尤其是老年人,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的并发症,应鼓励患者多饮水,要求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蔬菜,少食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样既可以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又增强了自身免疫力,有利于伤口的快速愈合。

3.3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护理

无菌操作不规范是导致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对于已经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护理过程中更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再次感染。护理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等与病人的身体直接接触且不是专人专用,极易造成病菌病毒的传播,引起感染。护理人员应在每次使用这些器械时都要严格控制其包开启时间,有必要时进行消毒灭菌。每一次与病人接触前后,护理人员都应常规洗手并且进行手消毒,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护理,这样既防止伤口的混合感染,又可以防止将感染病毒或病毒传播给其他的病人。

3.4 其他护理

每天对感染患者所在病房的空气,地面及病房内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减少病房内人员流动量。为了避免病区病人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应将感染病人和非感染病人安置在不同的病房中。术后引流管应固定牢固,防止病人因翻身、咳嗽等造成引流管倒流引发逆行感染,同时应注意使感染切口留有负压吸引管病人的引流管保持通畅,以避免深部积血而给细菌的繁殖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老年患者应鼓励与支持其进行锻炼活动,增强体力,促进免疫力的提高。当患者的手术部位为髋部关节等处时,要特别注意提醒患者大小便时防止污染伤口的敷料,使感染的控制难以进行。护理人员还要准备一个感染病人专用密闭塑料袋盛放,用来盛放护理过程中的废弃物,最后送焚毁炉焚烧,避免感染病菌的传播。

4 结语

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发生伤口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增加患者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打击,不利于患者康复,延迟出院时间。护理人员应在心理上给予患者关怀、提醒患者合理用药并注意饮食,护理过程中的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给患者提供一个干净、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使患者的伤口感染有效地得到控制,病情早日好转。

参考文献

[1] 姜保国,李六亿,英立平等. 感染控制操作手册[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2

[2] 林嫻,詹永忠,蔡秀銮.骨科无菌切口医院感染的围手术期护理[J].广东医学,2008,29( 9): 1598-1599.[3] 许宁.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及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 : 75-76.

[4] 王广颖.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 9): 1427 -1428.

骨科手术后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 排除脑卒中, 血液疾病、消化道溃疡、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对NSAIDs过敏者。男45例, 女35例, 年龄58~77岁, 平均 (68.8±4.3) 岁,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气管复合静脉全麻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 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80044) 予以镇痛, 剂量为40毫克/次, 每天2次。对照组患者术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 (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1508) 予以镇痛, 剂量为50 mg, 每天2次。两组患者均未实施超前镇痛, 术后也未应用镇痛泵。

1.3 评价标准。

1疼痛程度评价:应用VAS法 (视觉模拟评分法)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 评分0~10分, 评分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2锻炼依从性评价标准:患者能够自觉地、按时按量地完成医护人员制定的锻炼计划为完成;在医护人员的督促下, 患者能够完成锻炼计划为基本完成;患者未能完成或不愿完成锻炼计划为未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数据, 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 (±s) 表示, 数据比较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起效时间: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镇痛起效时间分别为 (11.26±5.41) min、 (10.80±6.05) min, 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疼痛程度:

两组患者给药后4 h的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给药后8 h、12 h、24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用药后,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0% (2/40) 、2.50% (1/40) ,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功能锻炼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完成率为85.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 未完成率为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 P<0.05。见表2。

3 讨论

膝关节退行性变为老年人的慢性疾病,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的有效手段, 其能改善膝关节功能,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疼痛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常见问题, 术后疼痛会影响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不利于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非选择性的NSAIDs, 其能对COX加以抑制, 以阻止花生四烯酸向炎性介质前列腺素转化, 从而减轻组织水肿程度, 有效缓解炎性反应, 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另外, 还有研究[3]显示氟比洛芬酯含有细胞平衡因子, 其能对过度炎性反应发挥抑制作用、。帕瑞昔布钠是可经静脉和肌注给药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 经静脉给药后, 能够迅速在肝脏羧酸酯酶作用下, 水解生成伐地昔布, 而伐地昔布又是一种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 其能对COX-2发挥极强的抑制作用, 而基本上不会一直COX-1, 其能有效抑制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组织中的COX-2表达, 以减少机体中的前列腺素合成, 提升患者的疼痛阈值, 降低痛觉敏感性, 以达到镇痛目的。据相关文献报道显示[4], 氟比洛芬酯和帕瑞昔布钠用于术后镇痛均能有效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联合镇痛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骨科术后应用帕瑞昔布钠, 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且药物起效迅速, 不良反应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药物,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在骨科手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0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 对照组术后应用帕瑞昔布钠镇痛, 观察组术后应用氟比洛芬酯镇痛, 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药物起效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功能锻炼完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但两组患者的镇痛起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患者给药后4 h的VAS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给药后8 h、12 h、24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骨科术后应用帕瑞昔布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且药物起效迅速, 不良反应少,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疼痛护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帕瑞昔布钠,氟比洛芬酯

参考文献

[1]赵君, 蔡建明.帕瑞昔布钠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超前镇痛的临床观察[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1, 23 (5) :428-429.

[2]李晓倩, 孙捷豪, 马虹, 等.帕瑞昔布术后临床镇痛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 9 (8) :887-892.

[3]黄宇, 尹东, 莫冰峰, 等.帕瑞昔布钠联合塞来昔布在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4, 43 (3) :335-337.

上一篇:奇异的平顶山下一篇:内部稽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