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卧床病人

2024-07-02

骨科卧床病人(共10篇)

骨科卧床病人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为2010年4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卧

床病人180例, 均为入院时无泌尿系感染的病例, 其中男性100例、女性80例, 年龄60-94岁, 平均77±17岁。

1.2 诊断标准

卧床病人泌尿系感染, 参照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 检测方法

统一制定表格, 由检验人员将病人情况进行逐一填写, 革兰氏阴性杆菌≥105CFU/mL, 革兰氏阳性球菌菌落计数≥104CFU/mL, 且≥2次培养出同一细菌为阳性病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构成比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率

180例中有86例发生泌尿系感染, 发生率为47.78%.

2.2 感染因素

2.2.1 泌尿系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感染之一, 其发生率80.0-90.0%, 与留置导尿管有关[1,2], 留置尿管发生泌尿系感染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留置尿管是医院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直接原因[2]。见表1

2.2.2 选择合适的尿管及留置尿管时间, 随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 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的增加, 而留置时间与泌尿系感染发生呈正相关[3]。见表2

2.3 糖尿病为慢性消耗性疾病, 因本身存在机体免疫功能减退, 尿路感染极易发生[4]。

2.4 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 造成菌群失调, 导致二重感染[5]。

因为真菌中假丝酵母菌属及肠球菌属均为条件致病菌, 正常时不会致病, 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 才会导致感染。

2.5 糖皮质激素与泌尿系感染的关系糖皮质激素能抑制T淋巴细胞释放炎性介质, 改变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还能促进真菌生长, 从而增加机体感染病原体的可能性[6]。

2.6 外科患者活动受限或长期卧床, 以及白细胞吞噬能力较差, 机体抵抗力减弱, 医患泌尿系感染[7]。

3 护理对策

3.1 对年龄>60岁的女性卧床病人要尤为注意,

做好会阴护理, 每日2次, 保证每日进水量>1500mL, 达到冲洗膀胱的目的。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如出现混浊、有絮状物等及时做尿常规、尿培养检查, 如有阳性体征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遵医嘱给予膀胱冲洗一日二次。

3.2 对必须留置尿管的病人,

麻醉清醒后立即给予3-4h夹闭尿管一次, 给予定时放尿, 训练膀胱的收缩舒张功能, 同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掌握留置尿管的适应症, 最大限度地缩短使用时间, 尽快使病人拔管, 以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3.3 卧床病人活动受限,

要多协助病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皮肤, 进行肢体的主动被动活动, 增强病人的机体抵抗力, 骨折病人在病情允许情况下, 鼓励尽量早期下床活动进行功能训练, 利用辅助工具进行, 例如扶拐、带颈托、腰护围等进行活动, 以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3.4 对有基础疾病的病人要利用对症或药物等方法来控制病情,

例如糖尿病病人要有效控制血糖指标, 在手术前后保持血糖在一个比较接近正常的水平, 以有利于切口的愈合。鼓励病人合理控制饮食, 食用低糖的食物及水果。

3.5 重视全身的支持治疗,

重点是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 以有营养、易消化为主, 忌辛辣、刺激的食物, 注意少量多餐, 规律进食, 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以增加胃肠蠕动, 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3.6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

避免造成二重感染, 严格掌握使用的适应症, 在治疗时尽量缩短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的使用时间。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的使用在临床上日益广泛, 特别是我科近年来脊柱手术的开展, 发生医院内泌尿系感染也是卧床病人的常见并发症, 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为它不但能使病人的病情加重, 增加病人的住院时间和医药费用, 通过加强对骨科卧床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分析, 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其发生率, 提高其治愈率, 降低了病人的住院费用, 大大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所以对于骨科卧床病人的泌尿系感染高危因素的探讨及进行分析并积极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振, 金大鹏, 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489-493.

[2]沈钱, 王瑞臣.碘伏预防留置导尿管并发尿路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4) :524-525.

[3]陈红花.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9) :1276-1278.

[4]徐莉, 季康, 范亦明, 等.糖尿病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7) :2269-2270.

[5]杨爱辉, 吴慧娟, 郑贞苍, 等.重症监护病房院内尿路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1) :1353-1355.

[6]李茜, 孙仁华, 陈丽华.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4) :3338-3340.

[7]张慧珍, 秦慧琳, 魏全珍, 等.骨外科卧床病人尿路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7) :941-942.

骨科卧床病人 篇2

【关键词】隔姜灸;长期卧床老年病人;便秘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5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45-02

便秘在骨科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中常发多发,且可导致头晕、腹痛、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排便困难还可引起肛裂、痔疮等肛门疾病,甚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骨折愈合情况[1]。针对此症状,临床上常常使用缓下药物或开塞露通便、灌肠等,而长期使用这些方法具有依赖性[2],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方法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我们对200例骨科长期卧床老年病人便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大黄、艾柱隔姜灸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例为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住院患者,其中男92例,女108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74.6岁;其中脊柱骨折34例,多发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76例,股骨粗隆骨折70例,髌骨骨折8例。均为骨折后发生排便次数减少,三天及以上未解者;排便困难(排便费力,每次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粪便干结且量少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全部病例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2方法观察组采用大黄、艾柱隔姜灸,患者取仰卧位,用75%酒精消毒神阙穴,将大黄粉用75%酒精调成糊状后填满神阙穴即脐中,取厚约2-3毫米的新鲜生姜片,中间用12号针头刺10余小孔,(以便热力传导)至于神阙穴上,点燃艾柱,将艾柱置于生姜片上进行施灸,连续灸20分钟,在施灸过程中注意避免灼伤皮肤,若被灸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時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

片,至皮肤红晕为度,艾炷燃尽后除去余灰及生姜片,留下大黄粉用胶布固定,以免翻身时药粉外漏,每日1次,3天为一疗程;住院号是单号的为对照组采用按摩通便穴,如天枢、大横、气海穴,每日1次,3天为一疗程。

1.3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大便日解一次,为圆柱状软便;好转:大便日解一次,大便干硬;无效:排便困难且排便后仍有残便感,或伴有腹胀,或3天以上不解大便。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比较见表2。

3讨论

3.1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①骨科患者多属意外伤害,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急反应,使得交感神经兴奋,肠蠕动减弱,排便感觉减弱;②骨科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便秘为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50%一70%[3],特别易发生于年老、体质虚弱者。由于疾病的限制,久卧少动,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失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不行,水分过度吸收,导致便秘;③营养知识缺乏,饮食结构不合理,饮水不足,加之使用镇静、镇痛、利尿脱水药等,使患者产生脱水、低血钾、高血钙等,耗伤津液,气虚下陷,肠道失润,传导无力,升降失司,大便秘结;④患者忽视便意。

3.2中医大黄、艾柱隔姜灸治疗骨科长期卧床老年病人便秘的作用原理中医学认为,脐乃任脉之穴神阙所居,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刺激该穴可通过脐部的经络循行速达病灶,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润肠通便的作用[6]。脐之自然隐窝表皮角质层薄,皮下无脂肪组织,并分布有丰富的血管和大量淋巴管、神经,在此处以大黄粉外敷有助于大黄中致泻成分的吸收,从而增强泻下通便的作用[7]。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而姜皮性味辛凉,有行水、利水之功效[8]。艾叶具理气血、通寒湿、温经止痛的功效[8]。它能使阴寒之邪消散,气血调和,阳气得以舒展,腑气得以通畅。利用艾灸能温经通络,去除寒湿,益气补阳,温肾健脾,回阳救逆;大黄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作用;中医隔姜灸就是通过艾、生姜和大黄在施灸时所产生的三重效果,又经过经络穴位的调整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消水化食、调中和胃、开宣肺气,从而解除便秘。

3.3操作时注意点艾柱隔姜灸时会产生浓烟,所以要注意选择环境,病室空气要流通,且不要处于下风处;操作时防止患者受凉及皮肤烫伤。

3.4本方法的优点通过艾、生姜、大黄在施灸时所产生的三重效果,又经过经络穴位的调整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提高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不仅减轻了便秘所带来的痛苦,还能带来心理的安慰,无副作用,临床疗效可靠持久。

4小结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大肠病证。便秘虽不是什么大病,但却十分痛苦,宿便堆积在肠道里,不断产生各种毒气、毒素,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食欲及睡眠差、精神紧张等。早在汉代,医家便提出腑气不通致衰的理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说明保护大肠,易延年益寿这个道理。排便是人类的基本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9],基于这一点,便秘的临床护理研究已经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本观察组旨在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统一的诊断标准下,通过中医大黄、艾柱隔姜灸对骨科长期卧床老年病人便秘的临床护理研究,主要研究治疗前后每周排便次数、每次排便时间、排便性状和病人的感觉变化自评量表的评定,并与对照组按摩天枢、大横、气海穴进行比较,明确大黄、艾柱隔姜灸治疗骨科长期卧床老年病人便秘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更好地总结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指导,为患者造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韬玲.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对骨科长期卧床便秘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0(9):30-31.

[2]余立军,李艳娟,王青平.运用学位按摩护理习惯性便秘病人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09(17)2:146-147.

[3]王淑平.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及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2007,15(2):119-120.

[4]周崇斌,江松平,郭倩.中药内外合治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便秘6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0):589。

[5]李仁,秦继红,姚冠文.穴位按摩对术后排便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4):430-431.

[6]陶爱国,陶广州.生大黄粉神阕穴贴敷治疗肿瘤患者便秘[J].基层中药杂志,2007,15(6):56.

[7]魏小惠.大黄粉外敷神阙治疗骨折致便秘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2):141.

[8]卢立晖.隔姜炙关元穴对产后尿潴留患者排尿的影响[J].医学创新研究,2007,4(6):15.

骨科卧床病人 篇3

关键词:骨科,卧床,老年病人,便秘,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 (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 是循证医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也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循证护理以护理研究为依据, 通过收集实证资料以制订最佳的护理行为, 从而改进护理质量和提高护理效率。循证护理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为证据, 提出问题、寻找实证、运用实证, 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1]。2010年9月—2011年8月我院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老年骨科卧床病人防治便秘的护理实践中, 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8月我院住院老年骨科病人125例, 男77例, 女48例;年龄65岁~89岁, 平均75岁;脊椎骨折10例, 骨盆骨折33例, 下肢骨折70例, 全身多发骨折12例;入院前均大便正常。

2 方法

2.1 提出问题

老年骨科卧床病人为什么会发生便秘?哪些预防便秘的方法和措施最有效?便秘发生后怎样护理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2.2 循证方法

以“骨科”“骨折”“老年”“便秘”“护理”等为检索词, 检索和搜集老年骨科病人便秘的原因和护理、预防措施的相关文献;对文献的有效性、实用性、可靠性等进行筛选和系统评价;根据系统评价的结果形成护理决策, 制订护理计划。

3 循证护理干预方案

3.1 健康教育

对病人进行便秘知识的宣教, 使其了解便秘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了解预防便秘的方法和意义, 增强病人主动防治便秘的意识[2,3]。

3.2 心理护理

与病人进行充分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 缓解病人的紧张、焦虑、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 增强病人的信心和安全感, 增强病人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4,5]。

3.3 饮食指导

鼓励和督促病人合理饮食, 除了必要的营养, 还要尽量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 如香蕉、甘薯、韭菜等, 适当服用柠檬水、橘子汁和鲜梨汁, 以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保证每天1 000 mL~2 000 mL的饮水量, 保持肠道内有足够的水分, 达到软化大便, 润滑肠道, 利于大便通畅[4,5]。勿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4 腹部按摩

按摩腹部可促进排便[6], 由护士或病人自己进行按摩:双手重叠, 以掌根着力, 根据结肠走向按摩腹部, 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顺时针方向反复进行按摩循环, 每天2次或3次, 每次按摩15 min, 以改善结肠血液循环, 增强结肠蠕动能力, 利于大便排出。

3.5 排便训练

鼓励和训练床上排便, 并培养病人形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每日早餐后进行排便训练, 通过胃一结肠反射帮助建立排便习惯;训练过程中通过双手压腹和咳嗽等动作, 增加腹腔压力, 促进大便排出[7]。

3.6 床上活动

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适当的运动, 适当进行增加腹肌、膈肌等协助排便肌肉力量的训练, 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 促进肠蠕动, 促进病人自主排便[8]。

4 结果

125例病人中发生便秘33例, 便秘发生率为26.4%;33例病人中15例通过改善饮食、腹部按摩等护理措施后可以自解大便, 7例使用开塞露、果导片等药物治疗后解出大便, 11例病人通过灌肠排出大便。

5 讨论

便秘是骨科卧床病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 国内研究显示其发生率约为81%[5], 而老年病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 其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本研究通过对125例老年骨科卧床病人实施循证护理, 其便秘发生率仅为26.4%。通过循证护理, 增强了病人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和依从性, 有效改善了病人的大便状况, 减少了便秘发生, 减轻了病人的不适。通过循证, 制订最佳护理方案, 能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因而能明显提高临床护理效率。

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能够重塑临床护理工作者的科学护理观念, 改变以经验和直觉为主的粗放式的临床护理。更多的循证护理的应用, 能够使临床护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并达到持续改进临床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文, 李春芳.我国临床护理人员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1, 25 (9B) :2351-2353.

[2]于淑燕, 曲锦莲, 李显波.健康教育路径对预防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的临床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 (4) :28-30.

[3]张芸.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6) :62-63.

[4]王凌云, 余摇莉.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护理研究, 2005, 19 (4A) :661-662.

[5]刘汉娇.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辨证施护干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2) :142-143.

[6]陈彩华.腹部按摩减少骨折患者卧床期间便秘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8, 30 (3) :284-285.

[7]张雪芳, 徐桂华, 陈金珍.卧床患者功能性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及有效护理探讨[J].西南军医, 2010, 12 (1) :151-152.

骨科卧床病人 篇4

【关键词】 骨科;卧床患者;压疮;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55-02

在骨科护理工作中发现,部分患着因为骨盆等骨折的牵引、手术等原因,患者活动被限制,致使压疮发生率增加。本文选择我院长期卧床的骨科病例,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卧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骨科病例共83例,上述患者均为骨折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上述患者中男38例,女45例,年龄最小为37岁,最大为79岁,平均年龄为51.3±6.1岁;其中骨盆骨折患者1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3例,股骨干骨折患者12例,腰椎骨折患者11例。上述患者中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6个月,平均病程为42±12天。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1例,两组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早期针对性护理干预:①加强基础护理措施实施。在护理过程中,协助患者对骨突出部位进行温水清洗,保持患者病床整洁、清洁、平整等,可在经常受压的部位垫上水垫,有助于降低该部位的温度,病房的室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避免患者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中。患者在应用便盆时,可在便盆边缘垫上布垫,避免损伤患者皮肤,大小便失禁患者可给予纸尿布,利于患者排尿,要及时更好及时清洗。在清洁的皮肤上面不要应用粉剂,对于大小便失禁患者要给予会阴部实施保护。可在关节或骨突出部位垫上软垫[1-2]。②进行饮食指导,加强营养,提高患者抵抗能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患者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要搭配合理,患者可少食多餐,改善营养供给,提高抗感染能力。③健康宣教和心理支持。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使患者在愉快的心理感受中配合医护操作,有助于预防压疮发生。④加强对牵引病人的巡视,观察受压部位情况,可给予相应处理。

1.3 压疮评估方法 采用压疮Braden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进行评分,其中总评分小于12分提示发生压疮有高度危险、总评分为12-14分提示压疮发生有中度危险、总评分为15-17分提示发生压疮有轻度危险、总评分大于18分提示无发生压疮危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压疮发生危险程度比较:观察组中压疮发生高度危险共2例,压疮发生有中度危险共3例,壓疮发生有轻度危险共11例,无压疮发生危险共26例。对照组患者中压疮发生高度危险共5例,压疮发生有中度危险共8例,压疮发生有轻度危险共10例,无压疮发生危险共18例。观察组患者中压疮发生有轻度危险和无压疮发生危险所占比例为88.0%,对照组患者中压疮发生有轻度危险和无压疮发生危险所占比例为68.2%,前者所占比例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压疮是长期卧床或者坐位患者在没有定期变化体位情况下,身体上的骨突出部位皮肤被压迫而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缺血坏死,如果没有给予及时预防和治疗,可向深层组织坏死,最有因为坏死而感染,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危及到患者生命。在骨折需要长期卧床患者中,压疮发生较为常见,在髋部和臀部周围发生压疮的机率较高,如压疮部位主要为骶骨、股骨大转子及坐骨粗隆、足跟及脚踝等部位。压疮是局部组织受压发生缺血缺氧,如果受压时间较长,组织失去氧供,血管发生萎缩,组织细胞会发生死亡,压疮发生[3,5]。所以,在骨科患者中,除了给予有效的临床处理外,针对性的压疮护理干预也必不可少。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压疮发生有轻度危险和无压疮发生危险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减少骨科长期卧床患者压疮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邵培双,胡宝芹,金彩霞.改变侧卧位度数预防早期压疮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8,(07):21.

[2] 林翠芬.基层医院外科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02,24(2):291-292.

[3] 王虹,陈红宇,杜敏华,等.实施难免褥疮申报制度加强三级监控[J].实用护理杂志,2009,l9(8):44.

[4] 郑晓芳,叶晓明.骨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干预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5):1796.

骨科卧床病人 篇5

关键词:骨科,卧床病人,排便,心理干预

骨科急性创伤或手术后病人由于需要采取制动、牵引、固定等专科治疗, 需要在病床上度过较长的一段时间。约有80%的病人在卧床的开始时期, 由于生活规律被打破, 生活习惯被改变, 角色适应不良, 心理状态不能得到很好的调整而导致床上排便排尿困难, 严重时引起便秘及尿潴留[1]。我们通过逆转意图疗法、放松训练、行为塑造法、系统脱敏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 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床上排便排尿,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2008年9月—2008年12月在骨科住院的病人52例。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楚, 创伤或手术前能自控大小便;②排除合并脊髓损伤导致排便排尿困难;③排除泌尿道、肠道疾病病人及合并泌尿道、直肠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7例, 男17例, 女10例;年龄10岁~72岁, 平均38.5岁;对照组25例, 男16例, 女9例;年龄9岁~70岁, 平均37.7岁。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的促进床上排便排尿方法:①卫生宣教;②创造相对隐私的个人环境;③对症处理, 如给予缓泻剂、结肠按摩、物理引尿法等[2]。

对照组在常规方法基础上, 增加心理干预方法。①逆转意图疗法:让惧怕床上大小便的病人多次尝试床上排便, 每日重复5次~10次, 使病人产生自主在床上大小便的意图。②放松训练;指导病人通过控制呼吸及心律, 放松各肌肉群。③行为塑造法:与病人一起确定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即1周内完全适应床上大小便, 而后选好为实现最终目标所需要塑造的靶行为、子目标, 如了解既往的排便习惯、固定时间里给予便盆、逐步刺激建立新的反射等。④系统脱敏疗法:让病人全身放松后想象正在自己家里的卫生间, 无任何压力与焦虑, 放松肌肉, 有规律地收缩肛门括约肌与尿道括约肌, 集中注意力, 进行排便。

1.3 疗效判断标准

①完全适应:恢复日常排便排尿规律, 无困难;②部分适应:基本适应床上大小便, 偶尔发生排便排尿困难, 但最终能自主排出;③不适应:常常发生排便排尿困难, 有时不能自行排除, 需技术协助。由专人跟踪, 观察并记录病人卧床后1周内的主诉、排便困难发生的次数等, 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病人适应性效果比较, 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8.25 P<0.01) , 见表1。

3 讨论

心理的焦虑与紧张容易引起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升高, 导致骨骼肌紧张, 自主神经不自主收缩, 从而导致病人产生场所性强迫症状, 出现排便、排尿障碍[3]。因此, 从不同方面使病人放松心理, 适应卧床环境, 能够有效地缓解病人的场所性强迫症状, 缓解排便、排尿障碍。

逆转意图疗法的理论假设是:病人在有意进行某项行为活动中改变了自己对该种行为的态度, 这使得原来伴随该行为而出现的不适应的情绪状态与该行为脱离,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对于那些害怕或根本无法在床上大小便的病人, 让他们每日多次尝试在床上排便训练, 逐渐消除他们的不适感。

32%的病人有试图在床上大小便的强烈动机, 但无法克服肌肉的紧张。通过放松训练, 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状态, 从而改善因精神紧张、焦虑与不适应而导致的排便、排尿困难。

引进行为塑造法于相关的护理程序中[5], 预订好最终目标, 并制定出为实现最终目标的靶行为、选好塑造的起点和逐渐逼近最终目标应采取的步骤与每一步骤的子目标[6]。此外, 还需要对达到每一个目标予以奖励, 加深病人对自我的认可。系统脱敏疗法对有明显环境因素引起的某些恐惧症、强迫症特别有效[5]。本组病例中, 通过引导病人的自主放松与想象, 有效地缓解了病人的紧张与不适应情绪,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心理干预措施的介入, 干预组病人在排便排尿的适应性方面有明显的改善, 而且该方法简单易行,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力杨, 倪斌.创伤骨科中的心理问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1998, 9 (5) :86.

[2]刘林.护理常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67-168.

[3]Hann-Chorng Kuo.Urodynamics and management of neurogenic voiding dysfunction[J].Tzu Chl Medicai Journal, 2003, 8 (15) :4.

[4]特里萨.弗朗西斯-张.不再焦虑[M].广州:中信出版社, 2004:121.

[5]沃尔普.心理治疗方法[M].上海:上海科教出版社, 2000:226-227.

骨科卧床患者排尿困难的中医护理 篇6

关键词:骨科,排尿困难,中医护理

骨科患者因为创伤或接受手术后,长期制动、牵引、固定等。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其原有生活规律打破、生活习惯改变,心理状态不能及时调整,突发生理及心理应激、排尿方式及排尿环境的改变引起卧床患者排尿困难,甚至导致尿潴留[1]。长期排尿困难增加患者生理、心理负担,导致尿路感染发生率增加。为探讨骨科卧床患者排尿困难的有效护理方法,笔者进行了对照实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9例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疗的排尿困难患者,均于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其中男49例,女30例,年龄53~74岁,平均(58.7±8.4)岁。患者纳入标准:(1)均为骨折患者,其中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39例,骨盆骨折25例,股骨骨折15例;(2)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创伤或手术前均能自主排尿;(3)均排除泌尿系统损伤、脊髓损伤导致排尿困难;(4)患者卧床时间大于10 d。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3±8.6)岁,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骨盆骨折11例,股骨骨折8例,平均卧床时间(14.6±6.4)d。对照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57.7±7.9)岁,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骨盆骨折14例,股骨骨折7例,平均卧床时间(13.8±5.9)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按骨科卧床患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予腹部按摩、热敷,温水冲洗外阴,排尿时让异性回避并进行适当的遮挡,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进行心理疏导、安慰,缓解其焦虑、紧张心理情绪。对患者进行排尿训练,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深呼吸、吹口哨等,以利于排尿。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可以通过聊天、听音乐分散其注意力,协助患者翻身、起床,以减轻其肢体活动引起的疼痛;对于疼痛敏感患者,可遵医嘱予镇痛药止痛。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在骨科卧床患者护理常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

1.2.2.1 饮食护理

骨科术后卧床患者排尿困难,多属肾阳虚衰证或淋证中之气淋。按患者所属证别进行个体化的饮食护理。气淋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实证者多食柑橘、萝卜等理气食品;虚证者予山茱萸粳米粥;肾阳虚者予薏苡仁大枣粥。

1.2.2.2 推拿

在患者卧床期间,对其利尿穴进行推拿。穴位定位于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推拿手法宜先轻后重、由慢到快,先沿着逆时针方向推拿20次,接着向耻骨联合方向推压1次,每次推拿10~15 min。每隔30 min推拿1次,患者排尿顺畅时停止。

1.2.2.3 按压耳穴

推拿配合耳穴按压,效果更佳。取膀胱、肾、三焦、尿道三处穴位。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待皮肤干燥后取王不留行籽耳穴贴贴于相应耳穴处,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 min,患者自觉酸胀时停止,两侧交替进行。1.2.2.4针灸适当针灸可培补元气、通络活血、补肾益气、通调水道,以利水液运行排出小便。实证者,用泄法利气疏导;虚证者,补法补中益气。气淋者,针刺肾俞、膀胱俞、中极、三阴交、气海、太冲。肾阳虚者针刺足三里、肾俞、中极、三阴交、阴陵泉,以补肾益气利尿。

1.3 观察项目

两组排尿困难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1、2、4 h排尿时间,再发排尿困难人数,导尿人数,尿路感染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后,实验组顺利排尿比例高于对照组,需导尿比例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例(%)

3 讨论

骨折卧床患者在生理、手术、心理应激情况下,易发生排尿困难。对于该类患者,常规进行饮食调整、腹部按摩及热敷、听流声、会阴冲洗、心理护理等处理[2]。但护理效果仍不理想,排尿困难未及时解决,严重者可发生尿潴留,只能对患者进行导尿。长期的排尿困难、尿潴留和导尿操作,增加了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负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3]。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骨科卧床患者排尿困难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中医措施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中医饮食调理、推拿、按压耳穴、针灸等。饮食调理可起到补中益气、通调水道的作用,促进尿液排出[2]。推拿患者利尿穴可对其膀胱气机进行调整,缓解尿道括约肌痉挛,利于尿液排出[4]。根据中医经络和脏腑辨证,选取患者肾、膀胱、三焦、尿道穴位进行按压,可有效调整患者气机、通调水道,以改善患者排尿困难[5];按压后留置数日,每日多次按压,增强按压功效,可有效避免排尿困难再发。患者尿液顺利排出,无需进行导尿,减少了侵入性操作所致的尿路感染发生率。

中医护理措施应用于骨科卧床排尿困难患者,需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需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易低盐、低脂饮食。若患者为孕妇,且有习惯性流产史,禁止使用耳穴压豆疗法、推压利尿穴[6]。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学更注重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因证、因人、因时、因地进行护理。通过辨证,了解患者病因、性质、病机等基本情况,根据相应证别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中医护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且毒副作用小,容易为患者接受,有在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书静,周莲,李贞梅,等.骨科患者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128-129.

[2]姜美萍.硬麻手术后排尿困难的中医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512-513.

[3]Hann-chorng Kuo.Urodynamics and management of neurogenic voiding dysfunction[J].Tzu chl Medicai Joumal,2003,8(15):4-5.

[4]黄燕萍,曹晓红.骨折卧床排尿困难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7):612-613.

[5]何双红,陈本会,黎贵湘,等.肛周疾病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及中医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345-3346.

骨科卧床病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191例患者,男121例,女70例,年龄19~67(38±4.3)岁。

1.2 方法

对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排便次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发生便秘与其年龄、卧床时间、骨折部位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便秘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本组患者,手术后3d内能正常排便51例(26.70%),4~6d89例(46.60%),≥7d排便51例(26.70%)。术后>3d排便即可归为便秘,便秘发生率73.30%。

3 发生便秘的相关因素

3.1 年龄

调查显示,骨科手术患者的年龄越高,其发生便秘的概率越高。191例患者中,发生便秘140例(73.30%),其中年龄<30岁31例,发生便秘10例(32.26%);30~50岁50例,发生便秘28例(56.00%);50~60岁69例,发生便秘61例(88.41%);>60岁41例,发生便秘41例(100.00%)。

3.2 卧床时间因素调查显示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的卧床时间越长,发生便秘的概率越高。见表1。

3.3 骨折手术部位

手术部位对便秘的发生有较大影响关系,其中脊椎部、骨盆等位置骨折者,发生便秘的概率最高。见表2。

3.4 其他相关因素

包括禁食时间过长、摄入水分过少、摄入富含高蛋白或高脂肪食物过多、摄入膳食纤维的食物不足、不习惯在床上排便、心理担忧排便时伤口疼痛。

4 讨论

便秘的产生具有多种原因,可能由一个原因引起,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临床上将便秘分为2个类型:一种是直肠性便秘;另一种是结肠性便秘。骨科手术患者因为创伤或者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便秘。本文通过对191例骨科手术卧床患者的便秘原因进行观察分析,共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4.1 年龄及骨折部位

通常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尤其是>60岁的老年人,其身体机能退化,消化腺分泌大大减少,口渴感觉功能失调,很少感到口渴,饮水减少;另一方面,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导致粪便长时间滞留肠道,不易排出[1]。本调查中,50~60岁及>60岁的患者便秘发生率>90%,该结果提示,年龄大是导致骨科患者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骨折的位置与便秘的发生也有密切联系。本调查的脊柱、腰椎骨折、骨盆以及行人工关节置换、股骨颈骨折、胫骨结节牵引的患者便秘发生率高达100%,其次到下肢,上肢骨折便秘率相对较低。因此,骨折部位越靠近骨盆,便秘的发生率越高。

4.2 活动或行为改变

多数脊柱骨折、下肢骨折、骨盆骨折患者因骨折部位的特殊性,导致下肢活动受限,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减少,结肠或者直肠出现生理性障碍,从而引起张力减退性便秘[2]。本调查显示,骨科患者卧床时间越长,其便秘的发生率越高。另一个方面,骨科卧床患者一般行急诊手术治疗,未能及时接受创伤排便训练,术后直接面临床上排便,这种行为的突然改变导致患者不适应,直肠反射的敏感性下降,导致排便不易。

4.3 其他原因

骨科卧床患者的饮食习惯、心理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等,都是影响便秘产生的原因。患者突然面临骨伤变故,容易产生诸多不良心理,比如焦虑、抑郁、恐慌等,这严重影响了各种心理机能的正常运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身体的生理机能,如胃肠蠕动减少、饥饿感不强等,间接造成便秘;患者长时间卧床,体能消耗少,因此食欲变差,水食摄入大大减少,造成多时间不排便,便会引起便秘。另外,家属缺乏营养知识,为患者提供的饮食多为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而粗纤维食物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偏少,也会影响排便[3]。

4.4 护理对策

4.4.1 加强健康知识宣讲,指导科学饮食:

对骨科手术治疗后的相关情况,包括床上排便的技巧、术后活动注意事项、预防便秘的重要性等进行宣教,让患者在卧床期间尽量争取正常床上排便。一般术后1~5d最常发生便秘,护理人员要在术后及时患者家属掌握骨科患者的营养需求,指导合理食用各类食物,建议多食用富含纤维素食物,少吃高蛋白、高热量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科学的膳食能增加患者肠道水分,预防便秘。

4.4.2 指导、协助患者适当进行床上活动:

依照患者术后康复的情况,为其设计一些适合在床上活动的动作,例如由护士或家属协助患者做收腹抬臀、上下肢屈伸等动作,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提肛动作,这可锻炼腹肌和提肛肌,增加排便的动力。也可以指导家属帮助患者做腹部环形按摩,起到刺激和促进肠胃蠕动的作用,有利于排便。但需要注意,脊柱、骨盆骨折患者急性期不宜做腹部按摩。

4.4.3 适当使用促排便药物:

如果患者实在不能适应在床上排便,可以适当给予开塞露刺激肛门促排便。超过3d便秘者,可使用果导片等促排药物,但是不能过量过多使用药物,以免造成药物依赖。

通过本调查的观察分析,骨科卧床患者产生便秘的原因主要有高龄、卧床时间过长、骨伤位置以及不良心理、饮食不当、行为改变等多种原因,临床护理中,应依照患者的实际原因,给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这样才会针对性地解决患者便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凤琴.浅谈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9):363-364.

[2]李红晶,孙佳琦.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与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2,3(15):3354-3355.

骨科卧床病人 篇8

1 并发便秘的临床护理措施

1.1 引起便秘的相关因素

骨科患者便秘发生率高, 不仅有疾病因素, 同时心理、社会因素也非常重要。具体原因有: (1) 卧床使患者活动减少, 肠蠕动减慢, 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 水分被吸收使粪便干燥, 不利于排出。 (2) 手术使用麻醉剂和截瘫患者排便中枢受抑制引起排便反射减弱或消失。 (3) 椎体损伤引起腹膜后壁血肿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肠蠕动功能减退[2]。 (4) 心理因素:疼痛、过度焦虑、排便方式的改变, 以及对排便环境不适应等使患者不能按时排便, 引起便秘。 (5) 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支持、经济负担、大手术等因素使住院后饮食结构改变, 如不能按时进食、饮水减少、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摄入减少[3]。因此, 对存在卧床便秘高危人群应尽早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以减少便秘的发生, 而不是出现便秘后被动地对症处理。

1.2 加强教育, 指导患者建立定期排便习惯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预防便秘的健康教育, 训练患者床上排便, 为其制订合理的饮食、饮水计划。成人保证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ml, 并保证适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4]。对排便动力减弱的患者, 鼓励其在床上练习腹部收缩, 并对其腹部进行按摩[5]。饭后半小时按摩腹部, 每次15分钟, 早晚各1次。按摩步骤:取仰卧位, 使患者保持放松状态, 屈曲双腿, 从其右侧按摩, 将右手放在左手上, 两手重叠按摩患者腹部右下方, 从掌根部及大鱼际肌部开始着力, 顺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以及降结肠方向进行推展, 重复以上步骤按摩。若患者能自理, 可指导自行按摩, 以促进大便排出。刺激肠道蠕动。鼓励患者不要忽视便意, 定时排便[6]。

1.3 调节情绪及改变环境

使患者保持情绪平稳, 降低患者心理压力, 并为其提供隐蔽、舒适的排便环境, 疏导患者, 使其消除顾虑、放松思想。在患者排便时可采取拉上屏风的方式, 防止干扰, 及时通风换气[7]。

1.4 采用药物辅助治疗

对于手术后3天以上未排便的患者, 可给予药物辅助治疗, 临床常用潘泻叶、酚酞片等进行辅助治疗[8]。或给予缓泻剂帮助排便, 排便前可空腹饮用适量热咖啡或热茶, 刺激肠道蠕动, 促进排便[9]。

2 并发压疮的临床护理措施

(1) 评估患者发生压疮的可能性, 患者入院时, 要对其皮肤、活动能力及营养情况进行评估, 以此分析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 对易发生压疮的患者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10]。 (2) 加强预防压疮重要性的教育, 反复强调预防压疮的重要性, 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 患者在治疗后, 最关注的往往是疾病的治疗和预后, 而不重视其他细节[11]。因此。护理人员进行压疮预防教育时, 要主动操作, 保证护理措施的落实。 (3) 保持患者床单被服及皮肤头发清洁, 护理人员要勤换床单、被子, 嘱家属为患者勤换衣服, 保持被服、衣物的干净清洁[12], 定期为患者进行皮肤清洁, 并及时涂护肤品, 保持皮肤清洁、舒适[13]。 (4) 若患者的受压部位发生压疮, 要及时给予处理;若发生压疮部位的皮肤出现破溃但无渗出, 可采取局部涂抹烧伤湿润膏的方式进行治疗[14];若患者压疮部位皮肤出现破溃并有较多渗液, 可对其压疮部位进行消毒、换药等处理。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措施

骨科患者在围手术期由于创伤、手术和术后的长期制动等多种综合因素易导致围手术期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术前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 将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李进[15]报道了126例骨科大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30%, 其中未采取措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67%, 采取预防措施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28%。因此, 临床应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1) 加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了解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吸烟、浅静脉曲张、盆腔手术、下肢瘫痪、糖尿病、脱水、肥胖、卧床72h以上等有关。使患者知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从而帮助患者积极地自我预防[16]; (2) 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 一旦发现出现患肢肿胀、疼痛, 并且在活动后加重, 而抬高患肢后可好转, 或偶尔出现发热、心率加快的症状, 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并积极与医生进行沟通, 及时进行处理[17]; (3) 严密预防发生肺栓塞, 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需严密关注患者出现的咳嗽、胸闷、胸痛、咳痰带血及口唇发绀等症状, 给予高度重视, 防止其出现肺栓塞[18]。

4 小结

卧床病人的健身运动 篇9

仰卧位可做下列下肢运动

一、屈伸踝关节。仰卧位,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集中注意力于双侧足踝。用适度的力量向上屈足踝关节,屈至最大角度,再放松到自然位。左右轮流做,重复5~10次。然后,做向下(即向着床铺的方向)屈足踝关节的动作,也应屈至最大角度,重复5~10次。

二、屈伸膝关节。仰卧位,交替将膝关节屈曲到不能再屈为止。此时,髋关节也自然随同做屈曲运动。因此,屈膝屈髋常常是一个联合运动。重复5~10次。

三、抬举下肢。左右腿交替进行。先将左下肢于伸直位抬起到45度左右,持续几秒钟放下,再将右下肢抬起到45度,持续几秒钟放下。重复5~10次。肌力强者可将下肢伸直抬高到60度左右。这一运动可锻炼腹肌及股前方的大腿肌。

四、做悬空“蹬自行车”运动。仰卧位,双腿屈膝屈髋,然后交替做蹬自行车的旋转动作,重复十几圈或几十圈。这个动作的运动量也较大,适合于体力较强、心肺代偿功能尚好的中老年人锻炼选用。

五、向上抬举骨盆,同时收缩盆底及肛门括约肌。抬举骨盆的高度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节,体力强者抬高一些,体力弱者略略抬高到脱离床铺即可。重复5~10次。此运动有增强骨盆周围肌肉力量、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的作用,特别适用于患有某些慢性盆腔疾病的妇女,对于患有痔核的中老年人也较为适合。

以上5种下肢及骨盆的运动,如能坚持进行,就能较好地保持下肢肌肉的力量,促进髋、膝、踝诸关节及韧带的功能,促使肢体末梢血液向心脏回流,对预防因长期卧床而带来的血液循环迟缓、淋巴回流不畅、关节活动不足、胃肠蠕动缓慢、肺部扩张不足等有良好的效果。此外,还能预防褥疮、便秘、结石、静脉曲张等疾病的发生。

坐位可做下列各部位的运动

一、头颈部运动。端坐在一个高约40~42厘米的方凳上(无靠背的),双膝屈曲至90度左右,双手放于大腿上,头颈部从自然位先屈后伸,屈颈时,下巴最好能抵于胸锁关节,然后缓缓向后伸仰,以达到最大运动限度为宜。重复5~10次。活动时,颈部宜放松,动作宜自然,速度要缓慢。然后,头颈部左右旋转,左右侧屈,都以达到最大运动限度为宜。如感觉疼痛,可适度而止。同样重复5~10次。头颈部的3个方向的运动,能有效地增强颈椎各个小关节的功能,预防颈椎骨质增生和椎间盘退行性变,增进头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二、肩带肌运动。双手叉腰,头部处于自然位,两眼平视前方,反复做耸肩及松肩动作,接着做向后合拢及松开肩胛骨的动作,再做双肩向前方相对的动作。以上3个方向的肩带运动各重复5~10次。这些运动可以使斜方肌、肩胛提肌、背阔肌、菱形肌、胸大肌等肩、胸、背肌得到锻炼,增强肩关节周围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强韧带和肌腱的功能,有预防肩颈痛和肩周炎的作用。

三、上肢运动。向前平举双手,然后上举,接着向两侧展开放平,持续几秒钟后,自然放下。以此为4拍,重复5~10次。此动作能使肩关节充分运动。做完后接着做左右轮流向前方击拳的动作,用力击出,屈时收回到胸前,再击出。重复5~10次。此动作能有效地增强上肢力量。再做一个较为特殊的“肩关节内旋动作”,即将手内旋到背后,力争将手背“反贴”于背心中间,以能达到最大限度为宜。手臂活动比较困难的,将手背反贴于腰部或骶部即可。

骨科卧床病人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骨折卧床尿潴留患者60例, 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为25~80岁,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 如心理护理、听流水声、热敷膀胱区等, 诱导排尿无效后留置导尿。

对照组:采用穴位按摩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理气活血, 消积导滞, 中医理论为基础, 以经络腧穴为指导, 以按摩为主治。取穴:遵医嘱取 (中脘、气海、关元、中极) 。手法:抹、按、摩。操作:患者取平卧, 双腿屈膝, 暴露下腹部肌肤, 医师立于右侧, 先用平安膏抹腹, 然后点按穴位, 再以顺时针方向摩腹, 约5 min。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 倾听患者的主诉, 鼓励配合排尿。

1 h后观察两组治疗疗效。

1.3 效果评价[2]

不同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排尿情况的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 显效:治疗过程中顺利排尿, 尿急、腹胀症状消失。 (2) 有效:治疗结束后30 min有排尿, 不顺畅或尿液呈点滴排出, 后能顺利排尿, 尿急、腹胀慢慢消失。 (3) 无效:治疗结束60 min以上仍未排尿, 尿急, 腹胀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1 h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20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6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尿潴留属中医“癃闭”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 尿潴留主要由经络受损、气机逆乱、气滞血瘀、膀胱气机不畅所致。古典医学著作中对尿潴留也有记载,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认为尿潴留的病机为膀胱及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膀胱, 治宜理气活血, 消积导滞, 通利膀胱。

在临床实践的应用中, 穴位按摩的方法具有较好的行气活血、开通闭塞、缓急止痛之功效[3]。因其具有显著优势, 在临床中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所接受, 其主要优势有: (1) 操作方便, 施术安全。 (2) 穴位精确, 配穴合理, 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穴位, 并选择有增强疗效的配穴,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改善局部循经通络, 调理三焦, 调和阴阳, 通畅腑气, 利气机而通水道。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穴位按摩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提示传统的护理方法常无法起到缓解尿潴留症状的作用, 严重者可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而及时的穴位按摩, 能显著缓解骨折卧床尿潴留患者尿潴留的症状。且穴位按摩操作方便, 实施安全, 穴位精确, 配穴合理, 适用范围广,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东铭.盆底与肛肠病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0:66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7.

上一篇:混凝土拌合站下一篇:玻璃纤维增强水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