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

2024-06-02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通用10篇)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 篇1

骨科病人疼痛的护理

1.及时解除疼痛

创伤性疼痛:骨折后妥善保护患部,制动肢体,减轻疼痛。炎症性疼痛: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有脓肿时及时切开排脓并冲洗。急性缺血性疼痛:立即除去导致缺血的原因,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解除动脉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恶性肿瘤性疼痛:行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放疗。神经性疼痛:针对不同病因行手术、牵引或按摩,并辅以应用消炎药物及理疗,以消除局部组织炎症、水肿,解除神经压迫。

2.对症护理

(1)药物镇痛。非阿片制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等。阿片制剂:吗啡、度冷丁、芬太尼等。采用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有效地缓解疼痛。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口服、肌注等。药物治疗新技术:椎管内注射镇痛药,硬膜外麻醉。

(2)技术性镇痛法。理疗:冷疗热疗冰敷,温泉浴,微波,红外线等。针刺疗法:中医针灸。神经外科手术止痛:植入给药泵,神经切除术,神经刺激术。

3.心理干预

使病人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怀的温暖。平等的双向交流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病人减轻心理负担,正确认识疼痛,提高痛阈。贯彻知情同意原则,了解患者的心态和疑虑,及时与患者开展心理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热情主动地与病人交流,操作熟练,取得病人信任,同情病人,尊重病人。

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氛围。病房安静、清洁,最好住单人房间,利于病人休息和睡眠,尽量减少病区内的嘈杂音,因为失眠会加重病人的疼痛。看喜爱的电视节目,听轻音乐,转移病人注意力。引导病人过愉快充实丰富的生活,帮助病人制定康复计划。骨折病人病程长,有的还伴有终身的特征,把锻炼原理告诉患者,提高其进行功能锻炼的自觉性。教育和沟通患者的亲朋好友,使其较多地体恤患者处境,使病人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2008 年3-9月, 骨科病房共收治189例患者, 其中男性115 例、女性74例, 年龄25~76岁, 平均年龄为 (50.50±12.11) 岁, 其中尺骨骨折21 例, 肱骨骨折25 例, 腰椎骨折18例, 上肢骨骨折合并全身软组织损伤30例, 股骨颈骨折28 例, 胫腓骨骨折26 例, 髌骨骨折16例, 骨盆骨折15例, 锁骨骨折10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 有效地控制了疼痛。

2 骨科患者疼痛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询问病史:

多和患者讨论疼痛问题, 如疼痛产生的原因、特点、规律及他人对疼痛的经验等, 可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识, 通过交谈使患者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 减轻了心理负担。多与病人进行亲切交谈, 说明访视目的[3], 了解患者以往情况, 有无疼痛经历, 询问患者过去对疾病的耐受性如何, 提供患者对疼痛的预防措施。患者可以从平等的双向沟通中获得被尊重、理解和关怀的满足感, 这是战胜疼痛的强大精神力量。

2.1.2 创造良好的环境:

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氛围, 病室要整洁, 光线要柔暗, 空气要新鲜, 用看喜爱的电视节目、听轻音乐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护士在巡回病房、护理患者时, 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推门轻、操作轻。患者最好住单人房间, 以利于休息和睡眠, 要尽量减少病区的嘈杂音, 因为失眠会加重病人的疼痛。

2.1.3 分散注意力: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 在护理手术后疼痛患者时, 也可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人为的刺激上, 鼓励患者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 音乐有刺激和分散注意力的作用, 具备镇痛及松弛的能力, 可“忽视”疼痛感觉, 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从而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

2.1.4 自我放松与按摩:

护士要指导患者做放松动作, 如叹气、打哈欠、腹式呼吸、用衣物支撑手术切口等, 可使紧张的骨骼肌或张力性切口松弛下来, 阻断疼痛反应而减轻疲劳和体力消耗。此外, 还可督促家属进行局部按摩, 增加被动活动量, 这对减轻术后被动体位的疼痛尤为重要。

2.1.5 加强心理护理: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 患者因疼痛较重而担心预后, 患者长期卧床, 接触的人少, 讲话的机会少, 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 态度诚恳, 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 增强其自信心, 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重患者的人格, 主动询问, 相信患者的主诉, 并表示理解患者的痛苦, 使患者感到护士在分担他们的痛苦, 让患者有信任感、依赖感、安全感, 消除其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护理人员在术前要给患者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介绍手术方式和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伤口痛、患肢痛, 以便患者在手术后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减轻忧虑, 增加患者自己抑制疼痛的效应, 应注意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的情绪反应。

2.2 专科护理

2.2.1 早期复位及固定:骨折初期局部疼痛往往非常明显, 且活动时加重。合理的制动能有效减轻疼痛, 还能减少骨折局部软组织的损伤。因此, 对骨折患者应尽可能进行早期复位及固定, 护理时应妥善保护骨折部位,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前提下, 尽量给予舒适的体位。

2.2.2 及时解除疼痛: (1) 创伤性疼痛:骨折后妥善保护患部, 制动肢体, 减轻疼痛。 (2) 炎症性疼痛: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有脓肿时及时切开排脓并冲洗。 (3) 急性缺血性疼痛:立即除去导致缺血的原因, 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 解除动脉痉挛, 改善组织缺血状况。 (4) 神性疼痛:针对不同病因行手术、牵引或按摩, 并辅以应用消炎药物及理疗, 以消除局部组织炎症、水肿, 解除神经压迫。

2.2.3 合理采用冰、热敷:对骨折早期患者给予冰袋冷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 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 同时通过抑制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急性期过后采用热敷、辐射灯照射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 改善血液循环, 减轻炎性水肿, 解除神经末梢的压力, 使肌肉韧带松弛, 从而缓解疼痛。

2.2.4 创伤大的截肢, 术后疼痛较剧烈的患者, 一般给予较强的止痛药物。由于截肢患者常有患肢痛, 应耐心向患者解释这种疼痛能逐渐消失, 经常注视肢体残端, 强化肢体已不存在这个事实, 有助于消除疼痛。

2.2.5 绷带、石膏固定患者主诉疼痛时, 不能盲目地给予止痛药, 而是要观察患肢肿胀程度、肢体的感觉及血运情况。

2.3 用药护理

对于患者的疼痛, 最直接、有效的控制手段是使用有效的镇痛药物, 与镇静药物联合使用, 可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 也能有效提高痛阈。

2.3.1 给药的途径:

常用的有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3种。剧烈疼痛时多选用静脉给药。另外, 芬太尼透皮贴剂是目前唯一的一种阿片类止痛药透皮贴剂, 该贴剂通过皮肤吸收起效, 每片贴剂能使患者获得72h的止痛效果, 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 硬膜外镇痛泵给药止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镇痛效果良好。

2.3.2 给药的剂量:

药物的吸收、代谢速度因人而异, 给药时, 尤其是第1次给药, 要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及动态变化, 从而确定给药剂量。

2.3.3 给药的时机:

对于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骨折后疼痛, 应采取预防性用药, 尽量早用止痛药, 而不是等到疼痛难忍时再给药。预防性用药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 镇痛效果好, 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同时也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2.3.4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常用的止痛镇静剂, 如盐酸曲马多片、杜冷丁、非那根等有抑制呼吸的作用, 还可扩张外周血管引起血压降低。使用硬膜外镇痛泵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及尿潴留, 故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意监测血压、脉搏、面色, 并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及深度, 防止低血压及呼吸抑制的发生。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并协助处理。

3 结果

按照患者不同的护理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 调动其自身潜能, 传授护理知识和技术,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期功能锻炼,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充分发挥了患者的潜能, 为其早日康复创造了条件。对骨科病人的常规护理、专科护理、药物等方面进行有效干预, 从而提高患者疼痛阈, 减轻患者疼痛。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积极配合药物镇痛, 是减轻疼痛的最有效方法, 为患者创伤的恢复, 心理生理状态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可使患者早日康复。

通过对189 例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的相关性的调查和研究, 加强对患者的疼痛护理, 了解患者产生疼痛的原理及相关性, 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治疗服务。因此, 作为护理人员, 加强自己对病人的关照和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 对提高骨科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减轻骨科患者疼痛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从一般护理、专科护理、用药护理三方面进行干预, 加强心理护理, 给予有效的药物镇痛。结果:患者疼痛阈得到提高, 疼痛症状减轻。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对减轻患者的疼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骨科患者,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邹恂.护理程序入门 (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221.

[2]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7.

[3]罗孝贞.术前访视对骨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生理影响 (J) .中医正骨, 2009, 21 (9) :85.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体会 篇3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28-01

疼痛是生理感觉和心理反应的结合,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保护性防御反应。然而,如果疼痛非常剧烈,持续时间很长,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休息及机体恢复。在临床护理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越来越受到重视。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特征,又是疾病的首发症状,如何提高对骨科患者疼痛的认识、有效止痛、减轻患者痛苦,加强对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尽量减轻由于疼痛带给患者机体的不良影响,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月一2013年8月我科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O一8O岁;各种原因引起的骨折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各种急性腰腿扭伤6例

2 护理体会

2.1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剧烈的疼痛可导致呼吸浅而急促、呼吸困难,甚至呼吸暂停。疼痛刺激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患者因惧怕疼痛或避免疼痛加剧,宁可躺着不动也不愿意活动肢体、翻身、深呼吸等,影响患肢功能训练,甚至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关节强直等一系列并发症。疼痛还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甚至失眠。疼痛影响着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1]。长期的疼痛折磨,易使患者产生烦躁、悲观,甚至轻生的念头。

2.2 对疼痛患者的观察

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分为四级[2],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并不严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2级:中度疼痛,疼痛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用镇痛药。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原因、性质、部位、强度以及患者疼痛时的反应,包括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患者自身控制疼痛的方式;疼痛发作的伴随症状以及患者对疼痛的态度。

3 护理要点

3.1 查找疼痛原因

骨科患者常见疼痛的原因包括创伤(包括手术)疼痛、炎症性疼痛、急性缺血、恶性肿瘤、神经性疼痛等。护士应及时巡视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医生,配合医生治疗。(1)创伤性疼痛,骨折或受伤后应及时固定肢体并妥善保护患部,积极预防并发症,促进骨折或创面尽快愈合;(2)炎症性疼痛,应制动抬高患肢并遵医嘱正确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有脓肿时及时切开排脓并冲洗引流;(3)急性缺血性疼痛,立即去除导致缺血的原因,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解除动脉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4)恶性肿瘤性疼痛,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或放疗等;(5)神经性疼痛,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手术、牵引或按摩,并辅助应用抗感染药物及理疗,以消除局部组织水肿、炎症,解除神经压迫的目的

3.2 对症治疗

①药物止痛:药物止痛仍然是目前解除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臨床上普遍采用WHO所推荐的三阶梯疗法:按药效的强弱一阶梯顺序使用,使用口服药,按时、联合服药,用药剂量个体化。第一阶段:轻度疼痛,选用非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和抗炎类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第二阶段:中度疼痛,选用弱阿片类药,如曲马多等。第三阶段: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等。在用药的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按医嘱给药,严格掌握用药的时间、剂量,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效果。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最好在疼痛发生前给药,因为在此时给药,疼痛容易控制,且用药量小,效果好。患者自控镇痛泵止痛[3]:主要用于手术患者,能有效减轻和缓解术后患者的疼痛,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使用镇痛泵的患者,护士要经常巡视,观察镇痛泵的开关,导管是否扭曲、打折,以保持导管通畅,以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减少副作用。③物理止痛:可以应用冷、热疗法,如冰袋、热水袋等。④针灸止痛:根据疼痛的部位,针刺相应的穴位,使人体经脉疏通、气血调和以达到止痛目的。⑤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主要用于慢性疼痛的患者。

3.3 心理护理

单纯的药物止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但如果能恰当运用心理护理,重视患者身心感受,提高患者的痛阈,增强其耐受力和抗痛能力。骨科疼痛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烦躁、恐惧、忧虑,护士在护理患者时,态度和蔼、真诚,关心、安慰患者,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消除对疼痛的恐惧和焦虑。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做好健康宣教,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导患者了解缓解疼痛的方法;在治疗、检查、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准确,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帮助患者正确对待即将发生的疼痛在进行各项治疗前,与患者做良好的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如进行换药、翻身、更换床单等必须移动患者时,应保持肢体的功能位,避免引起患者的疼痛。对于强烈疼痛的患者,还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减少其对疼痛的感受强度

3.4 舒适的住院环境利于减轻疼痛

严格落实病房管理制度、探视陪护制度,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清新的环境,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提供整洁干净的病床单位和适宜的室内温湿度

3.5 健康教育利于患者正确面对疼痛视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如疼痛的原因、机制、如何面对疼痛、减轻或解除疼痛的各种技巧等,如告知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疼痛的重要措施、患者的生理条件和身体状况可使疼痛阈产生不稳定[4]。

4 讨论

在疼痛护理中,我们要关注患者疼痛的存在,重视患者的疼痛,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程度,科学、客观的处理疼痛,迅速有效地控制疼痛,对患者实行人性化服务、保证医疗护理安全,使患者尽早康复。疼痛是骨科患者最常见症状之一,是患者最痛苦的感受。护士应认可其疼痛,理解疼痛的本质,从而及时有效的进行疼痛管理,提倡无痛病房,对骨科患者的痊愈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使患者得到体贴和细心的照顾,采取药物与重视身心感受的综合护理方式,对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殷磊.心理护理的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79—182

[2]张莉,姚丽华.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及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2,8(22):130

[3]阴瑞.术后疼痛护理评估和控制对策田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2):2153—2154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 篇4

周莉

(四川省遂宁市第一人们医院骨科,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目的采取适宜的对策预防骨科卧床患者发生压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的将2014年收治住院且符合探讨对象的患者136人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住院且符合探讨对象的患者145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充分评估,根据得分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结果:对照组发生压疮5例,观察组发生院内压疮1例。

结论:对骨科绝对卧床病人实施有效防范对策,可有效预防压疮发生及降低压疮发生率。

【关键词】:骨科

压疮

卧床患者

防范对策

重点环节

骨科病房患者约有65~75%是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的[1],且骨折部位的疼痛或身体某部位的固定、牵引、制动使活动受限,或年老体弱等均可发生压疮,因此压疮发生的危险性也增高[2],据统计压疮的发病率并没有下降的趋势,在不同护理环境下压疮流行率为4.7%一29.7%,通过护理干预预防压疮的发生是骨科护士工作的重点之一,一但发生,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者可危机生命,也是评定护理工作质量的指标。我科从2015年1月通过对卧床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压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住院绝对卧床(>3天)且Braden评分≤18分患者病例281例,其中,男性173例,女性108例,年龄22~104岁,平均64.5(±2.6)岁。其中,颈椎损伤伴四肢瘫3例,胸腰椎骨折合并下肢瘫5例,单纯椎体骨折62例,骨盆骨折且骨盆环破坏患者45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全身多处骨折36例,髋部骨折109例,其他21例(包括重度骨质疏松症13例,肿瘤转移8例)。治疗方法:骨牵引术50例,皮肤牵引术62例,石膏固定术16例,各类骨折手术治疗201例,患者Braden评分为8~18分,合并糖尿病患者86例,高血压患者113例,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患者)14例,失聪3例,听力下降15例,视力下降9例。将2014年全年收治入院且符合探讨对象的患者136人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全年收治入院且符合探讨对象的患者145人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治疗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采用压疮发生率进行比较。

1.2.2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定时协助翻身或按摩受压部位。1.2.3防范对策

1.2.3.1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评估,包括压疮危险因素及全身皮肤的评估,采用Braden评估法来评估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评估后根据分值、危险性高者填写压疮高危报告表,护士长审核后于24 h内上报医院压疮监控管理专项组,同时在科室记事栏白板上记录高危人群床号,目的是既能方便下一班工作人员对病区压疮高危人群的了解,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又能引起医护人员重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1.2.3.2 管床护士针对不同程度的压疮风险及家属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认真落实,预防压疮的发生。对危险程度高的患者进行严格交接班,发现问题责任落实到人头,并给与减分处罚,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1.2.3.3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是预防压疮的主要手段,“防重于治” [3],有调查表明95%以上的患者和家属对压疮的预防知识和出现压疮后如何处理知识掌握欠缺[3],所以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从一入院即开始,针对外伤患者怕疼痛,不愿翻身,担心固定、牵引装置移位,而不敢翻身以及对定时翻身不理解、不配合的患者,使用图片(压疮不同期的图片)及压疮治疗时间、方法、结果来说明压疮发生的危险性和危害性,让其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指导预防压疮的方法,对护理措施达到护患共识。

1.2.3.4 交接班 重点白班与夜班之间交接,根据病区病人数及护士岗位情况将病区分组,我科将病床分为6小组,当班各组管床护士与交(或接)班者分别在床旁交接,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对高危病人实行重点预防由护士长或上级护士制定相应的预防指引并督导执行,包括体位转换、使用气压床减压、营养支持及健康宣教等。

1.2.3.5压疮预防护理措施的落实:对皮肤高危因素的患者,科内组织护理查房,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措施;认真落实预防措施,压疮预防效果的跟踪。护士长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组织实施。专科护理小组成员每周组织1~2次查房,听取管床护士汇报,对护理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纠正、调整预防措施。

1.2.3.6 下班前“10分钟管理”: 护士长或质控护士通过查看患者情况对管床护士今日工作进行点评,对科内Braden评分≤15分者,由管床护士重点回顾,以了解护士工作是否到位,患者压疮防范措施是否到位。

1.2.3.7 建立三级压疮管理制度:即管床护士、护士长及医院压疮监控小组[4],管床护士或当班护士根据分值Braden≤12分、危险性高者填写压疮高危者报告表或难免压疮报告表,护士长审核后于24 h内上报医院压疮监控管理专项组,小组成员对每一位上报的患者进行现场评估、指导,跟踪随访。

2.结果

对照组发生压疮共5例,脊髓损伤患者Ⅰ期压疮1例2处(骶尾部、右外踝部),Ⅱ期压疮1例骶尾部,股骨颈骨折并阿尔茨海默病Ⅲ期压疮1例(骶尾部),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发生Ⅰ期压疮(右臀部)、Ⅱ期压疮各1例(骶尾部),愈合时间10天至114天,给患者带来痛苦及经济负担,降低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其中一例投诉到护理部。本组一胆总管癌全身骨转移合并双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骶尾部出现Ⅱ期压疮,3天后,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未引起患者家属不满意,患者家属表示理解。两组患者病情情况,见表1;两组患者发生压疮的比例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情况

组别 n 脊柱骨折 髋部骨折 股骨干骨折 骨盆骨折 脊髓损伤 其他

n n n

对照组 136 30 51 20 23 3 9

观察组 145 32 58 16 22 5 12

表2两组患者发生压疮的比例见表2 组别 n 压疮发生〔n(%)〕 治疗时间(天)患者不满意(n)患者不满度(%)对照组 136 5(3.7%)33.2±2.6 1 80 观察组 145 1(0.7%)3 0 100

X5.57 2P<0.0

53.讨论

压疮指在多种促成因素或混合因素条件下,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或复合有剪切力和(或)摩擦力用而发生在骨隆突处的局部皮肤和(或)深部组织损伤[5]。常发生于身体受压或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枕部等处。压疮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是卧床和老年患者的一个灾难性并发症,以复杂、难愈合的慢性伤口为临床特征[6]。骨科病人因牵引固定或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成为压疮易发生的高危人群。对于压疮,重在预防,及早治疗,科学护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有研究报道,应用Braden评分法对高危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压疮的发生率下降50%~60%[6]。压疮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压力、摩擦力、剪切力、潮湿、运动受限等是导致压疮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我科2014年发生5例压疮,其中1例Ⅱ期压疮患者家属对此极不满,投诉到护理部,针对此事我科通过分析及总结整改措施:一是护士长的重视程度提高,制定下午下班前“10分钟管理”,先查看患者,让管床护士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及当班的护理工作是否到位,同时提高了当班护士的责任心,也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二是严格交接班制度的落实,责任落实到人头。三是建立“三级”压疮管理制度,管床护士、护士长及医院压疮监控小组,护士长及压疮监控小组加强质控力度,护士长每月不定期检查,质控小组每季度不定期检查。本研究结果发现,采取防范措施后观察组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故采取入院时充分评估及下班前“10分钟管理”、护士长对高危人群采取的预防指导,明显的降低了压疮的发生,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了护患纠纷,增加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及医护之间的有效沟通、合作,明显的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 篇5

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杨定群

【摘要】 目的:通过对骨科老年患者实施心理分析和科学的护理,使患者得以早日康复。方法:对132例老年患者进行心理分析,了解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为护理计划提供依据,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并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结果:13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8%,治愈率92.4%。随访98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心理分析在骨科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应用前景看好,效果满意。【关键词】

骨科 老年患者 心理分析 护理

据统计,老年患者在骨科病人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为使骨科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能更好地进行治疗,早日康复,通过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制订具体护理计划,落实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自2007年1月-2010年8月以来共收治老年患者132例,男81例,女51例。年龄:60~69岁54例,70~79岁42例,80~89岁30例,90岁以上6例。致伤原因:车祸56例,摔伤64例,其他12例。手术治疗80例,占60.6%。合并症:112例,其中高血压46例,冠心病26例,糖尿病38例,其他27例,合并症2种以上34例。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13例,发生率9.8%。治愈122例,占92.4%;未愈出院18例,占6.8%;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猝死。文化程度:文盲127例,小学74例,初中以上64例。随访98例,功能恢复良好。2.心理分析

2.1 恐惧感 老人大都是因为车祸或不慎摔倒致伤,从生活自理到不能自理的改变,加上医院环境生疏,对临床各种操作,如骨牵引、打石膏、穿刺等,都易产生恐惧感。

2.2 焦虑、忧郁 老年患者都知道,骨折需要康复的时间长,自己年龄又大,担心手术预后不良,恢复不好。还担心儿孙工作学习忙,加重家庭经济负担等,常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往往要求放弃治疗。

2.3 敏感的自尊 希望受到周围人员的关心、重视,有意无意透露自己的身份,或亲友、儿孙中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认为自己年长,社会、生活经验丰富,辛苦了一辈子,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一旦自尊心受挫,往往迁怒于医护人员,百般挑剔。

2.4 主观感觉异常、猜疑心重 对别人的言语表情及周围环境敏感多疑[1]。老以为别人在议论他的病情,一再追问医生,他的病情严重不严重,能不能治愈,今后生活能不能自理,始终处于焦躁不安状态。

2.5 被动依赖、悲伤自怜 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愿意做,变得软弱无力,希望更多的亲友探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3.护理体会

老年骨折患者心理创伤较严重,又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1]。

3.1 心理护理 要求护理人员要针对每一个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全面评估患者受伤的病因、造成的后果、伤后情绪变化、以及疼痛等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用真诚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同情和尊重患者,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细致入微的观察、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注。根据患者病情、受教育程度、工作和家庭背景等情况综合考虑,施以相应的心理疏导。认真解释病情,治疗方式、方法及结果。说明各种治疗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及时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鼓励同病种患者相互交流治愈情况,增加患者信心,使患者以平衡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手术。尊莺患者的感情和志向,不伤害其自尊心,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减轻其痛苦,引导患者过愉快、充实的生活,并帮助制订康复计划,提高功能锻炼的自觉性,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3.2生活护理 老年人全身器官均有衰老现象,受伤后,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陪护人员多数是外省护工,语言交流受限。所以,我们加强巡视及基础护理,早晚进行口腔护理,每天擦浴1次,保持床单干洁、平整。根据疾病种类及时送上可口易消化的饮食。指导陪护人员,使起居、饮食、大小便都能及时、满意,使其感到社会的温暖、愉快地接受治疗及护理。

3.3 合并症、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许多老年病人自诉平素体健,但是本身机能减退,许多合并症未被发现,加上创伤的刺激,使病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护士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对症处理。对高血压患者要定时监测血压变化,稳定病人情绪,合理使用降压药,并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造成意外伤害。对冠心病 患者,持续使用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电示波变化,备好急救药品及设备,对疼痛剧烈者,及时给予止痛处理,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动作轻柔,保持病室安静舒适,避免不良刺激。对糖尿病患者要定时监测血糖、尿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及时换药,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导病人进食糖尿病饮食。另外,由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干燥,外周血供差,卧床时间长等原因,很容易出现褥疮。要求我们加强巡视,对长期卧床病人,班班检查皮肤情况,建立翻身卡,每2小时翻身改变体位一次。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受压处,对因病情限制翻身者,应用棉花小枕交替垫于双侧臀部,减轻骶尾部压力及受压时间,有效避免了褥疮的发生。4例术后患者出现Ⅰ期褥疮,经过积极处理后痊愈。

3.4 功能康复护理 多数老年患者,骨折后由于疼痛原因及担心活动会使骨折移位,所以功能锻炼不积极。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还可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并传授正确的锻炼方法,鼓励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患肢的肌肉舒缩锻炼,远端健康关节的锻炼,骨折关节的锻炼。并指导家属、陪人为患者进行被动锻炼,促进早日康复。4.小结

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心理学和护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探索病人的心理规律,根据病人不同的年龄、性别、籍贯、民族、文化、职业和经历的心理差异,采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使病人安心治疗,早日康复。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退化,对疾病知识掌握少,合并症、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快,护理难度大,不但需要护士具备有全面的老年护理知识和专科理论知识,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采取心理分析的方法耐心帮助患者掌握防病治病的健康知识,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病人康复过程更为流畅,这应该是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方向,也是以病人为本、提高生命质量和患者尊严的第一要义。

参考文献

关节骨科患者意外拔管的探讨 篇6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患者发生意外拔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2011-2013年10例患者发生意外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白班拔管3例(占拔管总数30%),夜班7例(占拔管总数70%),其中清醒者自行拔管2例(占拔管总数20%),因意识障碍、躁动,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而拔管脱管的8例次(占拔管总数80%)。

结论:对意外拔管、脱管的风险评估和防护、正确可靠的固定、充分的沟通、适度镇静和肢体约束,是防止患者意外拔管脱管的有效预防措施。

关键词:意外拔管 护理 预防 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05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046-01

意外拔(脱)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是指插管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拔除,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1]。关节骨科由于老年患者居多,因疾病带来的疼痛,加之有的老年患者患有老年痴呆,使得患者较为烦躁,恐惧,故易发生导管的意外拔管和脱管。意外拔管从患者的角度看,既给患者造成了额外的痛苦,影响疾病的恢复,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增加,同时也给护士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给医疗纠纷留下隐患,一直以来是困惑广大医护人员的问题。针对我科室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的现象,我们对2011-2013年10例意外拔管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有效护理对策,加强细节管理,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2011-2013年,统计我科使用管道患者286例患者,平均年龄65.5岁,共发生意外拔管10例,尿管意外拔管6例(2.7%),伤口引流管意外拔管3例(1%)。胃管拔管1例(0.3%);其中白班拔管3例(占拔管总数30%),夜班7例(占拔管总数70%);其中清醒者自行拔管2例(占拔管总数20%),意识障碍、躁动患者拔管脱管的8例次(占拔管总数80%)。意外拔管脱管的原因分析

2.1 患者方面的因素。①疼痛、舒适的改变:是引起患者焦虑和躁动导致意外拔管的重要原因,发生拔管时患者疼痛评分平均分达7.3分;②年龄神志因素:老年人、或意识障碍的患者,缺乏对管道治疗的认识,对管道不能耐受,适应性差,此类患者发生自行拔管的危险增加,本案有8例患者为意识障碍躁动发生脱管;③夜间意外拔管高于白天,占拔管总数70%,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呼吸频率降低、肺泡通气不足、二氧化碳潴留、血氧饱和度较清醒时低,易出现头痛、烦躁、幻觉等精神障碍等,大部分患者在睡眠状态拔管[2];④留置胃肠减压管的患者:因为咳嗽时有痰或异物感,鼻粘膜不适、咽喉部疼痛导致自行拔管。

2.2 护理因素。①护士相关因素:1例患者清醒时意外拔管,是因为护士巡视不及时,未做好管道重要性及自行拔管意外伤害可能的相关宣教,患者自觉不适,未经同意拔管;1例患者为手术室交接病房时,转移床位时,护士未重视引流管保护,动作过猛导致;②缺乏有效约束:对于烦躁、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人员没有进行有效危险评估,及时采取适当有效的肢体约束或约束不到位而自行拔管;③镇静不充分:对烦躁不安或意识不清的患者未使用镇静剂或不能合理运用镇静。

2.3 导管方面的因素。①导管固定位置欠妥,有1例患者因尿管固定未留有合适活动空间,患者更换体位时,强行将尿管拽出;②管道固定不牢,有3例患者未在大腿内侧加强固定,有4例患者为胶布粘性降低,加强固定失效;③导管反折,有1例患者因导管反折未及时发现,患者自觉腹胀不适,强行拔管。意外拔管的预防及对策

3.1 评估患者情况,做好心理护理,对于家属或清醒患者要做好沟通解释。耐心讲解导管的重要性,及治疗的必要性,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意外拔管会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尤其要加强亲情护理,我们对于烦躁、意识障碍患者主张亲友陪护,消除患者恐惧、紧张的心理后,病人配合度增高。

3.2 加强管道固定技术培训和管理,正确固定导管,在大腿内侧使用粘性较强的鼻贴再次固定,蓝美娟等[3]报道,每班检查管道是否固定在位,保持通畅,测量导管外露刻度,做好交接及记录工作,翻身动作轻柔,避免牵拉管道。

3.3 适当使用约束措施。对老年痴呆患者及意识障碍的患者,使用管道后应及早评估危险性,与家属沟通后,遵医嘱采取肢体约束,每2h解约束带并协助被动活动,并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皮肤及肢体情况,在使用约束过程中及时评估患者的意识情况和精神状态。

3.4 合理用药。对于焦虑、躁动不安、术后疼痛不能耐受导管的患者,在充分解释,尽量减少患者不适的基础上,遵医嘱正确使用镇静剂,并关注镇静的效果。

3.5 护士加强晚夜班巡视,重点患者重点观察,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及慎独精神;转移病人时注意保护管道,加强年轻护士培养。

3.6 建立意外拔管风险评估,并对发生意外拔管高危险患者必须提高警惕给予安全标示。完善意外事故报告的流程,认真填写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对意外拔管脱管事件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总结

导致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合格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精湛的护理技术,更要对患者身心护理加以重视。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见性护理意识,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导管固定等细节管理,加强责任心,既减少了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又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真正做到三好一满意。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6-456

[2] 钱淑清.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5,18(5):834-835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0年2月之间收治的70例行骨折手术的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30例, 患者的年龄为19-67岁, 平均年龄为 (43.6±3.5) 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 肱骨骨折患者15例, 胫腓骨骨折患者21例, 锁骨骨折患者12例, 尺桡骨骨折患者7例。将其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两组的患者基本资料和骨折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35例患者实施骨科中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患者根据有疼痛时给予有效的止痛。而观察组35例患者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主要从患者的心理、舒适度和疼痛情况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实施全面的干预措施[2], 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骨科的多数患者经常出现紧张和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障碍, 而且严重的影响其正常的治疗, 因此, 有效的心理疏导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并帮助其快速的恢复。护理人员应在整个治疗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 并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 在整个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疼痛情况, 应及时的安慰患者, 减轻疼痛[3]。

1.2.2 健康教育

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和疼痛认识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应对告诉患者, 术后的疼痛避免不了, 而且也是属于正常的反应, 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识。同时, 让患者明显如何进行疼痛的描述和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 并且也能够更好的向护理人员进行描述, 从而准确的实施疼痛处理。

1.2.3 疼痛护理

护理人员应密切的观察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 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评估, 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按照疼痛的分级情况进行实施处理措施。可以采取视觉分散法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对于疼痛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实施药物进行止痛, 从而达到减轻痛苦的情况。

1.2.4 舒适护理

在整个护理中, 应加强对患者的舒适护理, 应依据患者比较舒适的体位进行调整, 提高病房环境, 改善患者的心情状况。另外, 护理人员应多关心患者, 并加强巡视, 有效的沟通, 并以患者的舒适护理为主, 减轻患者的痛苦。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两组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

1.4 评分标准

本次研究对于患者的疼痛情况主要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4], 其中分值为0~10分, 0分表示无痛, 而10分表示最痛, 并且随着分数的增加, 疼痛则越明显。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 (±s) 表示, 并采取t检验, 组间数据比较采取χ2进行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护理前的疼痛VAS评分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数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两组护理后的疼痛VAS评分较护理前有明显的改善, 观察组护理后疼痛VAS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情况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的数据比较见表1。

3 讨论

在骨科治疗中, 疼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而且严重的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情况, 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干预主要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科室特点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而制定的一种护理方法, 重点在于实施干预, 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本组的资料显示, 观察组的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骨科患者的手术中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减轻术后疼痛情况。护理干预在骨科中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措施, 而且在整个科室中也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玉连, 侯秋燕, 胡景红.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青岛医药卫生, 2010, 23 (4) :772-773.

[2]赵彩霞, 张振清.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吉林医学, 2010, 22 (8) :655-656.

[3]席小明, 杜晓兰, 杨金连.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4 (30) :605-606.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 篇8

【关键词】优质护理;SAS;SDS;NRS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20-02

疼痛是指机体对潜在损伤、组织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反应,为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同特征,可对患者带来生理、行为、情绪反应等诸多不良影响。随着现代护理观念及护理方式的不断涌现,骨科疼痛控制已成为护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1]。本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骨科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优质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下患者疼痛的改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患者50例, 为本院收治的骨科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17例、肱骨骨折例12,胫骨骨折11例,锁骨骨折6例,髌骨骨折4例,排除认精神障碍与认识障碍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6.2±5.9)岁,其中股骨颈骨折8例、肱骨骨折例6,胫骨骨折6例,锁骨骨折2例,髌骨骨折3例;观察组男18例,女7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5.8±5.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肱骨骨折例6,胫骨骨折5例,锁骨骨折4例,髌骨骨折1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口头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等。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首先护理人员通过研究病历,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原因,采用数字疼痛分析评分法(NRS)进行分级[2]。根据患者情绪,心理状态,心理年龄制定护理方案。(1)环境护理:环境的舒适度利于患者保持良好情绪,降低疼痛感,应创造出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左右,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整洁干净,尽量保持安静,禁止大声喧哗。(2)社会性护理:护理人员多关心患者,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加强患者与社会的交际,鼓励患者与同室的病友和谐相处,鼓励患者的家属多关心、照顾、安慰、鼓励病人,让患者感觉到家的温暖,从而减缓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3)针对性护理:患者伤口在术后1~3天内疼痛较重,可在手术后麻醉效果逐渐消失前,服用止痛药,降低患者的痛苦。指导患者做放松练习,如深呼吸,叹气等放松练习。练习时注意用手轻按伤口处,防止牵拉的疼痛。还可通过聊天、看书、听舒缓音乐,读报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疼感。

1.3疗效判定 疼痛程度评价参考数字疼痛分级法评分标准(NRS)进行,采用数字0~10进行评分:0分表示无痛;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为重度。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后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疼痛评分轻度20例,中度4例,重度1例;对照组疼痛评分轻度10例,中度10例,重度5例。观察组疼痛评分轻度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疼痛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前SAS评分(62.8±6.9)分,SDS评分(63.4±6.5)分。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35.2±4.6)分,SDS评分(32.6±4.2)分。对照组护理前SAS评分(62.4±6.4)分,SDS评分(62.7±6.1)分。对照组SAS评分(42.6±4.8)分,SDS评分(41.6±4.5)分。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3],骨科患者中约60%~90%存在程度不同的疼痛,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这些患者所接受的外科手术中,患者机体组织遭受破坏进而引发切口疼痛,手术过程中组织破坏刺激导致的炎性物质释放,使机体对疼痛的感知被激发,从而进一步加剧骨科患者疼痛。因此,采用何种有效的护理方法,以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骨科护理中的重要内容。

优质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为住院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内容包括生理、心理等多个方面,最终目的是让患者感觉舒适,从而降低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护理而言,优质护理更注重环境对患者病情的影响,通过营造温馨的环境,缓解患者压力,使患者身心愉快,从而更好地接受手术治疗;优质护理更强调社会、家庭护理的作用,通过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优质护理更注重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针对性护理,对疼痛患者可通过多种方式缓解疼痛。通过上述优质护理,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焦虑、抑郁情况也显著好转。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可减轻刻骨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庆捷.优质护理对缓解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8):905-907.

[2]徐亚梅.对行手术治疗的颈椎骨折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0):86-87.

骨科护理的心得体会 篇9

【关键词】骨科;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9—0357—01

疼痛已被医疗界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这一概念的建立与普及使医护工作者明白和重视干预疼痛的重要性。很久以来,人们认为疼痛是疾病的一种自然过程,对合理控制疼痛未给予足够重视,继而造成病人焦虑不安,影响睡眠也极大影响了病人的康复。骨折病人的疼痛是影响骨科病人舒适程度的最主要原因,病人因疼痛影响功能锻炼。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采取有效的护理手段控制疼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骨科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

1 资料与护理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选取了自1月—12月住院患者120例,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16—85岁,脊柱损伤10例,关节置换11例,四肢创伤骨折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骨科护理;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

在住院患者中护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改进,预见性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护理干预模式体现了“预防在先,治疗在后”的理念[1],通过采取预见性思维来综合性地分析患者的病情,将潜在的问题分析出来,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两年本院将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骨科护理工作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科近两年收治的9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包括男58例,女40例,患者的年龄均在19-79岁,平均年龄为49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清醒的意识,无严重的心肺疾病或是精神障碍,能够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比较的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49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在日常经常巡视患者,并对患者宣讲一些日常应该注意的问题,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发现患者出现异常要及时向医师汇报,并协助进行有效的处理。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适合患者病情的治疗仪器与药物,针对患者表现出的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49例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建立双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的情况必要时进行深静脉置管。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严密观察患者的表现,对表现出的症状进行分析,使得患者的呼吸处于通畅状态。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止血处理,同时为患者增加床挡,以免发生坠床事件,引起医患纠纷。指导患者家属要对患者的衣物及用品保管好,主意个人卫生,勤为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病房内要保持空气流通,让患者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内休养。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要戒烟戒酒,学会咳嗽咳痰的方法。指导患者多饮水,预防尿路感染,并指导患者尽早排尿;另外,要有效地护理尿道口,预防和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为了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在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指导,教给患者及家属按摩的方法,尤其是腿部的肌肉,让患者处于放松的状态,为其定时按摩,同时指导患者尽早进行下地活动,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1.3观察项目

骨科护理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李春梅(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人民医院,云南昆明)摘要:目的在骨科护理工作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探究该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将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98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并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各方面的评分及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结论对骨科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中具有推广使用价值。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其中生活质量分别从心理、生理、社会关系及病区环境几个方面入手,共分为四个等级进行评定,且对应着1-4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并发症主要包括静脉血栓、皮肤不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1.4统计学分析

对出现的数据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并进行t检验,使用(%)表示计数资料,并进行x2检验,以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满意40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96%;对照组中满意30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9例,满意度为81.6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出现静脉血栓、呼吸道感染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8%;对照组中静脉血栓6例,皮肤不适2例,呼吸道感染3例,泌尿道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

2.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病区环境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表现出显著性(P<0.05)。

3小结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上、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几个方面均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这就充分显示了预见性护理措施的优越性及可行性[2]。尤其在骨科患者中,往往由于骨折需要长时间在病床上度过,因此部分患者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而通过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保证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晓.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30):123-124.

上一篇:接受痛苦的作文700字下一篇:读书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