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共11篇)
骨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篇1
临床实习是对护生实施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对于提高护生的业务水平、培养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实习期间,护生需要面对复杂的环境,由于临床经验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不强等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护理安全指的是在实施护理行为过程中,患者没有出现法律及医院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之外的心理、生理上的缺陷、障碍以及死亡事故[1]。在护理带教过程中,临床带教老师往往重视对护生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护理操作的培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以及法律意识,面对当前复杂的医疗关系,在护理风险越来越高的环境下,对于护生今后的发展不利。本文以骨科临床带教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骨科临床带教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提高临床带教水平,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
1影响骨科临床带教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1.1护生的综合素质不高1首先是心理素质不高,由于医疗改革及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护生与医院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当前的护生是9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他人交流的经验,在面对患者时不能够正常表达,更不能理解患者的想法,不懂得主动去帮助和爱护患者,护患之间的关系难以拉近。2法律意识缺乏,尽管学校中可能学习到法律方面相关的知识,但是实际上护生对这方面的了解并不多,学校的课程少、护生的实际经验缺乏,让他们难以意识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实际中还存在带教老师法律意识不强的现象,很多教师在后期懈怠,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指挥学生完成护理任务,导致不良事件发生。3专科知识的缺乏,在学校学习阶段,由于条件限制护生大都采用模拟练习,很多流程与工具都与实际的护理操作不符,导致操作技术水平不成熟;骨科临床护理是一项非常具有技术性和复杂性的工作,专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容易给患者带来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进而造成护患纠纷和不良事件。
1.2管理方面的因素由于医院的管理不到位,带教老师的筛选工作不严格,部分本身素质不强的老师言行影响到学生,导致护理安全问题。
2骨科临床带教中护理安全对策
2.1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1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教师应向护生亲身示范日常护理工作中怎样与患者沟通,如何自我介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等,教会护生正确的语言技巧,避免使用生涩的医学术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提倡使用文明用语,学会尊重和理解患者。在护理工作中,引起患者投诉和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护理人员的态度冷漠,缺乏有爱的沟通。因此,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现优质护理的重要举措[2]。2提高护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带教老师除了在日常带教活动中向学生讲解有关法律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多留意医院组织的法律知识培训,逐步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让护生了解到护理专业是高风险的职业,在让患者得到良好服务的同时确保自身受到法律的保护。3提高护生的专业技能,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提高护生的专业素质,首先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入院理论知识考核提问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大一部分护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空白较多、盲目性较大,联系到实际操作中就是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办。基于这样的现象,医院采取PDCA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还需要提高护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我们提倡避免护理差错,但是要懂得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一旦出现护理不良事件,要求护生立刻向带教老师、护士长等人报告,绝不能隐瞒事故,事后立刻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道歉,尽可能将不良后果降低到最小的程度[3]。
2.2加强带教管理严格把关带教老师的选拔工作,做好质量控制。制定相关的选拔制度,尽可能选择护理操作技能优秀、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的带教老师,同时还应当具备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2.3带教老师的言行对于护生安全意识、综合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带教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过程,不管工作任务怎样繁重,都应当保证每一个细节的完善和完整。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5个带教要求:与护生进行一带一的交接班、一带一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一带一的处理医嘱、一带一的进行骨科护理操作、一带一的讨论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方法。
3讨论
总而言之,护理安全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目标,只有保证护理安全才能够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合法权益[4]。只有主动分析骨科临床带教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风险,针对护生、带教老师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改革,才能够提高护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减少护理过程中操作失误等现象的发生。本文分析临床带教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让护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规范个人行为、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证患者和自身的权益,避免护患纠纷发生,对于护理带教安全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摘要:<正>临床实习是对护生实施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对于提高护生的业务水平、培养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实习期间,护生需要面对复杂的环境,由于临床经验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不强等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护理安全指的是在实施护理行为过程中,患者没有出现法律及医院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之外的心理、生理上的缺陷、障碍以及死亡事故~([1])。在护理带教过程中,临床带教老师往往重视对护生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护理操作的培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以及法
参考文献
[1]牛丛芳,马明丽.临床护生带教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0):37-38.
[2]郑碧莉,黄萍.骨科临床带教中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0):107-108.
[3]平翠香.护士实习生发生护理差错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2):933-934.
[4]崔静怡,王红霞.影响精神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z2):205.
骨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篇2
天津港口医院骨科
刘节竟
【摘要】
指出了护理安全管理是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必要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医病人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加,病人安全日益受到关注,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的重点。没有护理安全的管理就会使病人对医院产生不信任。所以护理安全隐患的预防及管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务。本文分析了造成护理安全隐患的因素,包括病人,护士,技术等因素。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病人进行沟通,增加核对环节,警示标志,合理配比人力资源等方面,化解护理风险,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创建骨科护理品牌,深化护理内涵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全面推广安全保障措施,保证病人安全。【关键词】 骨科 安全隐患 分析 对策
【正文】 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安全管理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的必要条件。医疗服务具有专业型、复杂性、相互依赖性、不确定性、高风险性的特点[2]。护理安全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护理管理也应从保证病人安全着手,加强护理安全管理[3]。创建护理品牌,深化护理内涵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全面推广安全保障措施,保证病人安全[4]。美国卫生文化和卫生安全专家凯泽教授将其定义为“个人或机构行为的一种整体模式,以共同的信仰和价值为基础,不断努力,将服务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病人伤害降至最低[5]。1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 1.1 病人方面的因素
1.1.1 病人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增强
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医疗案例的增多,病人的法律意识增强,加上各种媒体炒作使护患关系紧张,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感增加。1.1.2 病人对自身疾病康复期望过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健康的要求及护理服务要求提高,对疾病知识方面缺乏正确认识,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现象,不信任医务人员,怀疑诊断、治疗错误,拒绝配合治疗,导致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1.1.3 病人行为因素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赖于病人的亲密配合支持。病人的求医动机和行为,对病人能否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积极与疾病治疗具有重要影响。老年病人及婴幼因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会增加医疗不安全因素。骨科患者行动不方便及多为老年人的因素[6]。1.1.4 病人的心理因素
骨科手术是一个以急性与有创性的疾病为主的手术方式,急剧的心理变化与严重创伤能造成患者相应生理功能障碍、生活能力下降等,也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反应,将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导致预后不良[7]。
1.2 护士方面的自身因素
1.2.1 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简化程序,如加药不戴口罩,安瓿中残留药液,单独值班时不按等级护理制度巡视患者,大小夜交接班时不进行床头交接班,上班时注意力不集中、聊天、打电话、吃东西等,导致治疗不及时。1.2.2 业务水平不高,技术操作不熟练。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下,与他人配合较差[8]。,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单独上班时不能完成较复杂的操作;对病情观察不仔细,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抢救患者。
1.2.3法制观念薄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忽视患者的权益,对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时,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不坚持原则,盲目执行口头医嘱等。护理记录单中也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如主客观资料认识不清,记录中常出现主观判断混淆,不能正确评估病情。护理记录和医疗病程记录不符,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不够,抢救患者以及危重患者专科治疗及护理未及时记录;特殊用药滴速等未记录,若发生纠纷护理人员将十分被动。
1.2.4 医患沟通不够,轻视人性化服务,护患交流量较少,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特别是在住院账目查询时,如果忽视、缺乏沟通技巧,很容易导致护理纠纷。在2000年对美国医疗缺陷的根本原因调查显示,培训和沟通不足是常见的原因,超过50%.[9]。
1.2.5 医院体制不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健全不完善,约束力不强。护理人员“三基三严”落实不到位,对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定期考核,未做到人人达标,人人过关。
1.2.6 人力资源不足,现阶段医院以科室为单位进行经济核算,科主任负责制。为追求经济效益常常不增加护理人员造成护理人员缺编严重[10],护理工作量大,不分昼夜超负荷工作。是少数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护理工作目标。
1.3 技术因素 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1.4非医疗意外因素 病人自身伤害;私自离院发生意外;在进行医疗检查途中、检查时发生意外;病人跌伤、烫伤、冻伤;病人的违医行为等[11]。
1.5 骨科特点手术多,手术麻醉分级也是按照国际分类的方法,依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做出六个分级。级别越高表明麻醉风险越大,手术前准备就要更充分,以应对各种意外发生[12]。2 防范与对策
2.1 健全和落实护理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规章制度是医护质量最重要的保障,应根据时代发展及医疗技术的开展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根据护理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确保护理安全质量的标准,并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专科特点,以指导临床实际工作。
2.2 加强法律规范教育和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使其知法、懂法,自觉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认真写好护理记录。
2.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自觉遵守医德规范,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诊断技术规范,切实提高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利用各种会议、查房、讲座、培训班、质量例会等进行安全教育,广泛宣传并加强学习职业道德高尚的典型事迹,使护理人员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思想。
2.4为了提高护理安全性,本院各病区统一张贴警示标在每个病室挂有包含防火、防盗等内容的特别提醒,在开水间、厕所、走廊分别摆放“防滑”、“防伤”、“冷”、“热”标志,有跌倒危险的病人床边悬挂“防跌倒”标识。护理部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建立了急预案,包括突发火灾、停电、停水、病人自杀、摔倒、输血、输液反应、导管滑脱、针刺伤、化药物渗出等应急预案,以简单、明了的流程图表示。
2.5 医院管理者须十分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护士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努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安全系数增加[13]。2.6 增加护士的沟通能力,沟通过程中始终保持微笑,以诚恳的态度,端庄的仪表,和蔼的语气,关怀性的语言,适中的语速来缓解骨科患者的痛苦,并注意患者病情的变化[14]。
2.7 病人安全走访(Patient Safety Rounds)也称为管理者走访,由美国Allen Frankel博士[15]
首先提出,它是指医院领导者应经常走访基层,一般1周1次,询问一些有关病人安全的具体的问题,如:“你认为领导者应该怎么做才会使你的工作对病人来说更加安全?”等,可给领导者找出安全隐患的机会,讨论其原因,并记录交谈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加以分析,同时对系统做出改进[16]。
2.8 自愿报告系统 自愿报告系统(Voluntary Reporting Systems)提供了一个发现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的机制。自愿报告系统成功的关键是非惩罚性的环境、报告方式的简洁、及时有效的反馈[17]。自愿报告系统与安全文化互为因果,自愿报告体系鼓励人们暴露自己的错误,同时向其他人发出警示,长此以往,可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安全的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而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又可使人们自觉地将自己的差错等主动报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
安全文化建设。这需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一种不带惩罚措施的护理缺陷报告制度。有调查显示,去除惩罚机制,医疗缺陷的报告率显著上升,达10倍甚至20倍[18]。目前我国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尚未健全,多数医院都设有医疗护理差错强制性报告系统,严重的医疗护理事故必须上报,但针对一些并未或轻微引起病人损伤的差错,医护人员可能会因担心受惩罚而采取隐瞒态度,这样不仅无法避免差错的再次发生,而且可能会为发生更严重的安全
事故埋下隐患。传统的管理理念使管理者在分析和处理护理差错或事故时,注重分析个人护理行为中不安全因素,对个人加以责罚,而忽视管理制度或流程上的缺陷,这种做法无益于从根本上杜绝差错的发生,治标不治本。国内护理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对出现的问题应着重及时改进系统,淡化对个人的处理。此外建立一个安全公正的文化环境,是提高员工安全责任与态度的重要保证[19]。
2.9重视对护理管理者的选拔、培训与考核 护士长是医院护理管理最基层的管理者,在医院护理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护士长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影响医院护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护理质
量,应高度重视护士长的选用:①按管理者的资质要求和公平竞争原则选拔高素质的、全面的护理人才;②重视护理管理者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尤其是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培训;③对护理管理者进行定期述职测评,提高其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2.10 对病人进行宣教开展优质护理,强化临床护理工作,改进护理服务,可全面提高护理临床工作的水平[20]。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让病人配合护理工作,减少安全隐患。3 小结
护理安全关系到护患的根本利益,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因此科学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如何最大程度地减低给病人和医疗机构带来的损失,这是医疗系统永远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骨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34-01
术后疼痛是骨科患者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但会造成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同时还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有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疼痛会造成炎性介质的释放,增加患部的原有病症,引起组织水肿和缺氧情况的加剧,因此如何处理好患者术后疼痛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笔者对我科收治的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2~2013年间我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包括男性61例和女性39例,年龄44.2±12.9岁;以同期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59例和女性41例,年龄45.8±11.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处理,配合相关治疗措施并在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在术后对患者的疼痛状况作出初步评估,以此为基础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有针对性的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作出护理干预,對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将相关数据录入SPSS 16.0进行处理,P<0.05视为对比显著。
2、疼痛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2.1 因素分析
2.1.1 一般因素 包括年龄、性格、心理等方面。一般而言患者的年龄会影响到对于疼痛的感受和判断,年龄较大的患者对于疼痛的耐受程度相对较高,同时也缺乏主诉疼痛的机会。在性格因素方面,主要表现在患者的性格是否属于外向,外向性格的患者一般主诉疼痛较多,在早期即接受镇痛治疗。心理因素对于疼痛的影响较为复杂,患者的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等负面情绪都会加剧疼痛感。
2.1.2 手术创伤因素 这是导致患者发生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由于手术而产生的疼痛感主要发生在术后的1-3d内,在这段时间内疼痛感会逐渐降低,通过必要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于此类疼痛的耐受;2.术后体位的影响,由于病情的特殊性,骨科患者一般在术后都需要严格按照医师嘱咐的体位加以保持,关节被安置在特殊体位,患者对于此类情况的认知程度较低,很难及时、清晰的表达出自身的疼痛感,这是造成疼痛和不适的主要原因;3.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操作会造成患者的疼痛,例如牵引、外固定、肢体摆放、翻身等情况,很可能在处理过程中会造成患肢的角度、位置异常,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此外患肢的固定过紧会造成肢体肿胀、功能受损以及骨筋膜室综合症等的发生,也是导致患者疼痛的重要因素;4.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情况,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程度不足,不能够正确的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需求,造成了处理不得当,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2.2 护理对策
2.2.1 心理护理 在疼痛护理措施中,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贯穿在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多和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初步的判断,在增进护患关系的同时对于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分析,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改善患者对于疼痛感的认知,使患者了解术后疼痛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尽量配合护理工作。
2.2.2 转移注意 术后疼痛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采用一些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而转移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采用听音乐、聊天等方式来和患者进行交流,有效的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以鼓励、安慰的方式来让患者了解到护理人员的关怀,改善患者的感受。
2.2.3 针对性措施 每个患者的创伤情况不同,耐受情况也不同,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疼痛做出准确的评估,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对于术后疼痛的重要性认识,掌握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结果
在术后疼痛方面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是在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之后,观察组的疼痛缓解率为76.0%,而对照组仅为49.0%,观察组的疼痛缓解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4、讨论
骨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与对策 篇4
随着医疗技术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院业务量逐渐增加, 各种新技术、新理念也逐渐被应用到医疗护理工作中, 但是, 护理工作中的一些不安全因素还是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医院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1]。现就骨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展开探讨, 分析其成因, 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 以期提升医院骨科护理工作质量, 进而促进医院医护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不安全因素
骨科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 笔者在此列举一些较常见的不安全因素, 并分析其成因。
1.1 医护管理因素
由于医院医护管理工作, 尤其是质量监督工作未做好, 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约束能力、质量管理意识等, 加上监督控制力度不足, 容易造成医院护理人员编配不足、护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造成护理安全隐患[2]。
1.2 病房因素
病房设备、设施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容易转嫁到护理工作中, 加之骨科患者往往活动不便、身体虚弱, 更容易形成护理安全问题, 如: (1) 床栏未及时配备或不够牢固, 造成患者坠床; (2) 地板过滑致使患者摔倒; (3) 危险电器、设备等存放或使用不当, 造成漏电甚至火灾。
1.3 技术操作因素
骨科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或缺乏骨科护理经验, 容易造成技术操作失误引起的医护安全事故[3]。其中, 对脊柱损伤、颈椎损伤、瘫痪、截瘫等患者进行护理时, 对技术操作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更高, 而对这些患者护理操作不当引发的医疗纠纷也屡见不鲜, 因而该危险因素应得到特别注意。
1.4 患者因素
一些骨科患者由于情绪烦躁、心情抑郁或缺乏医学常识, 往往不遵从医疗护理人员的专业指导, 不按规定作息、饮食, 拒绝参加必要的功能锻炼, 甚至擅自外出等。这些行为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医疗安全事故, 加之一些患者并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康复需要、医院规定以及相关办事程序等, 为骨科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4]。
2防范与对策
针对上述不安全因素及其成因, 笔者认为骨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采取建立和完善医院安全护理管理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加强专业培训、增强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及优化人员配置等措施。
2.1 建立和健全骨科护理安全管理机制
(1) 要制定明确的骨科护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结合骨科护理的特点及其不安全因素得特点, 并完善现有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 (2) 要规范骨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流程, 将骨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名护理人员, 使其各司其职, 恪尽职守; (3) 为了保证骨科护理工作的质量, 要采取一定的监督管理措施, 并充分发挥护理质控小组的作用, 定期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必要时要采取公平的绩效评价措施, 严明赏罚以激励骨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加强专业培训
(1) 要通过安全护理教育和培训提高骨科护理人员安全护理意识、安全管理意识, 使其认识到骨科日常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所在, 并认识到这些不安全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 以此提高警惕, 增强责任感; (2) 为了避免技术操作不当造成的医护安全事故, 医院必须对骨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严格要求, 并通过各种培训手段, 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 (3) 可采取技术考试、专业理论知识考试的方法定期考察骨科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情况, 并以考试、考察成绩作为绩效评价的一项内容, 激励护理人员自我提升。
2.3 增强法制观念
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是避免护理差错, 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人员要坚持经常性的法制教育, 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因而, 医院应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护理差错制定标准及处理方法》以及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 以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使其知法、守法、依法、护法, 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要定期召开安全护理教育会议, 将骨科护理安全隐患、相关法律问题及相应对策等传达给每个护理人员, 以此起到激励、警示的作用。
2.4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长期的压力和疲惫容易导致工作上的失误, 造成安全事故[5]。因而医院应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安排骨科护士工作量和工作内容。只有保障护士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3小结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水平的日渐提高, 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医院只有抓好日常医疗、护理工作管理, 尤其是安全管理工作, 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医疗纠纷, 提升医护工作质量, 改善医院经营管理状况。
参考文献
[1]陈琼枝.骨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包头医学, 2010, 34 (1) :34.
[2]杨在英, 阮小琴, 朱美红.骨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和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5 (12) :63.
[3]余莉.骨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1) :150.
[4]蔡丛萍.骨科患者的护理安全对策[J].哈尔滨医药, 2008, 28 (5) :67.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及措施 篇5
当今社会 经济 快速 发展 以及 科学 技术不断提高,患者的 法律 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护理安全与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密切关注的问题。医疗护理安全成为 医院 发展重中之重[1]。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患者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护理人员稍不留意,就可引发病人不满和投诉,造成医疗纠纷。一旦引起纠纷,就可能对医院的发展带来困扰,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规范护理行为,满足病人被尊重的需求,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才能将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护理纠纷[2]。
【关键词】 护理管理;护理安全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多元角色行为因素
护士是一个多元化、多角色的个体,有着特定的职业内容、规范和行为标准。护理是一项繁重工作,重复性的夜班,多重角色负担,以及一些科室岗位设置不合理,超负荷工作,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有畏难情绪,轻视护士工作,希望脱离护理岗位,以逃避辛苦的夜班,因此,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对患者态度粗暴,无端发脾气,导致发生护患纠纷,给患者身心带来不安全的结果或不安全感。
1.2 护理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管理是指对护理技术工作和建设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达到准确、及时、安全、有效,不断提高效益和技术水平的活动过程。护士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或不熟练,与他人配合较差,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将导致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
1.3 环境因素
病人所处的医疗环境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护理质量。护理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好,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护理效果,形成护理不安全的因素。环境方面主要包括:(1)设施及布局: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栏造成坠床;热水瓶放置不当导致烫伤等。(2)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所致的不安全因素,常见于消毒隔离不严导致的院内交叉感染等。(3)危险品管理;医用危险品管理及使用不当,如氧气、煤气、蒸汽锅炉等潜在不安全因素。(4)病区治安:如防火、防盗、防止犯罪活动等。
1.4 患者行为因素
患者管理是指对那些在躯体上被确定患有疾病个体的管理,而个体因疾病原因而发生的身心变化,与对疾病的认知成正比。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配合及支持,若患者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的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医生诊断有误,偏听偏信江湖游医,以及家庭经济原因,担心费用太高而拒绝服从 治疗,并出现不遵医行为,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
1.5 其他因素
由于护理工作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在护理过程中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在护理过程中给病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危害。病人家属有时也会成为影响护理工作的一大因素,例如,有些病人家属对护士的工作不配合,这就给护士的护理工作带来麻烦。所以护理是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病人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良好的合作,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
加强护理安全性的措施
2.1 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律 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重视骨科护理安全环节管理 篇6
【关键词】骨科;护理安全;环节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95-01
1 抓关键
1.1 抓关键的制度:抢救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给药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
1.2 抓关键的人:责任心不强、技术差、新上岗、进修实习人员等。
1.3 抓关键的病人:危重病人、疑难病人、大手术前后病人、新入院、老年人、小儿及等。
1.4 抓关键的环节:抢救、输血、发药、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医院感染等。
1.5 抓關键的时间:交接班、夜班、午班、节假日、特别繁忙的时间等。
2 把三关
2.1 把好医嘱关
2.1.1 医嘱处理原则:先急后缓,先临时后长期,谁执行谁签字。
错误医嘱严禁止执行;有疑问的医嘱查清后执行;病人有疑问核对明白后执行;英文字母看清后执行;新药医嘱讲清学明后执行。
2.2 把好交接关
病人病情不清楚不交接;病人特殊治疗未完成不交接;抢救病人抢救过程不清楚不交接;治疗药物不清楚不交接;抢救药品,抢救器材不处于备用状态不交接;
2.3 把好用药管
药物的配伍禁忌不清楚禁应用;药物质量、标签有效期不清楚禁应用;易过敏药物未皮试禁应用;毒、麻、药物不反复核对禁应用;转抄或重整医嘱不经两人核对禁应用;
3 做好六防
交接班时防工作脱节;业务生疏防随意盲干;假日值班防思想涣散;工作繁忙时防草率慌乱;多人值班时防相互依赖;临床带教防放任自流.
4 特殊环节的安全管理
4.1 输血输液安全管理:
4.1.1输血输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合理安排输入顺序,严格掌握滴速,注意输入后反应及并发症。库存血要认真检查血液的质量,不得随意加入任何药品。
4.1.2 各种治疗做好五个准确:准确的药物、准确的剂量、准确的时间、准确的用法、准确的患者。
4.2 药品的安全管理:药品按失效期的先后顺序进行摆放,高危药品标示清楚,毒麻限局及贵重药品加锁专人管理。
5 创造安全文化[3],提高风险意识
5.1 建立风险监控组织,提高安全管理
设立风险监控小组,制定科室风险防范计划及安全管理规定,建立护理知情同意制度,侵入性操作告知制度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发现隐患及时纠正[4]。
5.2 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提高护理预见性能力
注重培养临床护士在实施各项护理活动中,根据临床经验、患者自身状态认真评估,并做到将可预见的有关风险及防范方法告知患者,化解风险[5]
6 结论:
随着骨科新技术开展,护理管理工作也必将面临着新的观念和新技术的挑战。骨科病种复杂,患者年龄跨度大,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6-7]。 因此,注重环节管理,加强风险管理。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管理工作[8]。
参考文献:
[1] 薛焕芬.护理细节安全管理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1):70-71
[2] 徐倏萍.医疗安全中的护理因素.[J].中国医院,2005,9(12):17-18
[3] 梁爽,张梅,周莹.构建病人安全文化 应在和谐护患关系[J].全科护理,2009,7(12B):3253-3254.
[4] 彭喜平.风险管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7):120.
[5] 张仲明.加强医疗风险管理,确保医疗质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9):569.
[6] 王群.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74-75.
[7] 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47-48
骨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篇7
1 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1 患者自身因素
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或小儿、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等自身体质较差,对冷刺激的敏感性较强,抵抗力差,其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差,若在手术时过多暴露,加之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
1.2 手术室内寒冷
Murish和Wilkey发现,当室温低于21℃时,患者的散热增多。通常手术室适宜温度为22℃~25℃,但手术室常采用快速空气对流以增强消毒效果,手术室内温度可降至22℃以下,患者吸入寒冷的、干燥的气体,容易导致体温下降;尤其是麻醉状态下的患者在此室温条件中其体温更易降低。
1.3 麻醉药物影响
麻醉药物可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调节温度的血管收缩功能,还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中心温度再分布。有研究表明,50%~70%的患者在全麻状态下中心温度可下降1℃~3℃。全麻、腰麻及硬膜外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引起[1]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硬膜外镇痛药可导致更少的寒战和更大程度的体温下降,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因此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2]。
1.4 手术因素
骨科手术患者暴露面积大,如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双下肢手术、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等;有些手术时间长,如颈椎手术、上下肢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手术等;这些因素可导致机体热量散发,加之术前禁食、禁饮使能量摄入不足,基础代谢率下降,更易导致低体温的发生。皮肤消毒时消毒液温度低且为挥发性液体,还需待干后才达到消毒目的,大范围使用可带走机体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
1.5 静脉输液、输血
术中输入大量与环境温度相同或未加温的液体是患者体温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文献报道[3],成人静脉每输入1000mL环境温度下液体或每输入1单位(200mL)4℃血液,中心温度可降低0.25℃,输入液体越多体温也随之下降明显。
2 术中低体温对人体的危害
术中低体温对人体可造成很多危害:①提高伤口感染率。低体温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皮肤血流和供氧,抑制组织对氧的摄取,从而降低机体抵抗力,延缓了手术切口愈合,提高了伤口感染率。②可使很多常用的麻醉药效能延长。低温时内脏血流减少、肝功能降低,依赖于肝脏代谢、排泄的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③影响凝血功能。凝血活性降低,血小板滞留于肝脏,造成出血时间延长。④影响机体代谢。肾血流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依赖于血浆清除的药物因代谢、排泄减慢而延长了作用时间。⑤造成术后低温并发症。麻醉恢复期间,寒战患者为产生更多热量会增加氧耗,身体反应为心输出量增加、心动过速、高血压和心肌缺血。⑥血液粘滞度的增高增加了低灌注的危险。⑦创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
3 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对策
3.1 加强心理护理
术前一天,手术室护士应访视患者,了解其病情,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通过面对面交流,可消除患者对手术室及工作人员的陌生感,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和焦虑情绪,使其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手术,减轻患者因精神因素导致对冷刺激的阈值下降,有助于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3.2调节适宜的手术室温湿度
手术前1小时打开空调系统,预先将手术室温度调节至24℃~26℃、相对湿度50%~60%,手术开始后将手术室温度调控在22℃~24℃,并尽量减少开门次数,使室温保持恒定至手术结束,从而减少患者因外界温度过低所致的散热增加。
3.3 为患者保暖,减少身体暴露
下肢手术时用加温过的被子盖在上身,坎肩裹在颈部,对侧下肢穿棉腿套为患者保暖;胸腰椎手术时,下肢用加温过的被子覆盖,坎肩裹在颈部。手术前应充分做好手术准备,备齐术中用物,控制手术时间,尽量减少患者暴露在低温环境中的时间,以减少体表热量散失;术中应尽量使用手术保护膜,防止冲洗液污湿手术布单,减少机体散热,保护体温恒定。
3.4 加温液体、血液
静脉液体、血制品、皮肤消毒液、冲洗液等均应加温,使用电子液体加温仪将输出端的液体加温至30℃~35℃,冲洗液在恒温箱加温至37℃,注意输血温度要严格控制,不得超过37℃,以免破坏血液成分,加温后血液应尽快输入,以防输入库血而引起的体温下降。
3.5 加强手术中麻醉工作管理
由于麻醉作用,肌肉松弛、产热减少,易引起体温下降,麻醉药过量使体温下降更明显,因此在有效范围内严格掌握麻醉药量可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另外,全麻患者需加强气道管理,术中可应用湿热变换器(人工鼻)以保持呼吸道内恒定温度和湿度,减少呼吸道散热而引起热量散失[4]。
4 小结
手术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骨科手术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原因,积极采取多种预防措施营造从体内到体外温暖舒适的内外环境,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发生,对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和改善患者预后均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应建立围术期体温管理指引,加大保温措施的投入,提高和强化手术室护士对低体温患者的保温意识,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责任感,主动为患者保暖,具体到护理患者的每一个环节、精细到每一个动作,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从而减少伤害、确保安全。通过这些护理措施,不但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深化了手术室护理内涵,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而且提高了手术室的优质护理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Matsukawa T,Sessler AM.Heat flow and distribution during induction of general anesthesia[J].Anesthesiology,1995,82(3):662-663.
[2]文素芳.术中低体温的探讨及加温输液的临床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2):285-286.
[3]程秀卿.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8):29-30.
骨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20例, 男女比例为12:8;患者年龄为20~62岁, 平均年龄为 (41±5.18) 岁;对其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并给予其相应的手术室护理, 从临床资料、护理效果等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2 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造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的因素有:手术时间过长, 使患者伤口暴露的时间过长, 导致伤口组织干燥、挫伤、局部血肿、出血、牵拉等, 患者的局部和全身的抵抗力减弱。患者自身的情况如年龄、并发糖尿病、肥胖、老龄及手术室的卫生也会对术后切口的感染产生影响, 其中手术室的卫生包括麻醉类型、手术特性、手术所进行的时间。进行骨科手术时需在患者的体内植入相应的内固定物, 然而在进行内固定物植入的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病房环境、术后切口护理等都比较容易带来病原菌感染。此外, 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等也是造成术后切口感染最主要的因素[1]。
1.3 护理方法
(1) 术前护理:术前先进行相关检查, 特别是需进行手术的部位, 检查一定要仔细, 为了避免患者的皮肤受到损伤, 需对患者进行备皮, 从而预防患者受到感染。而且还要做好杀菌工作, 不管是机械还是手术中所需的敷料都要进行杀菌, 杀菌时可以采用压力蒸汽法来进行[1]。
(2) 术中护理: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所给予的关心, 进而增强患者对手术、医护人员的信心。护士还应该把术中相关的事项告知患者, 使患者在术中可以更好的与医护人员配合, 从而避免在进行手术时发生故障, 进而缩短手术的时间。
(3) 医护配合: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之前, 需相互间进行熟悉, 让其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可以增加彼此间的默契度, 从而提高手术的顺利度、完美度, 使手术中不会出现因医护人员手忙脚乱而出现意外[2]。
2 结果
本次给予20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后, 均无一例切口感染的情况发生。
3 讨论
骨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感染, 其除了会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外, 还会致使死亡率及发病率增加, 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费用。在进行骨科无菌手术时, 若手术时间过长, 会使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减弱, 使切口的愈合速度减慢, 从而增加感染风险[3]。手术类型也是造成感染的因素之一, 进行急诊手术的患者由于其病情危重、时间仓促、术前准备不够充分, 所以致使医护人员不能很好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 无法更好的对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原发病给予有效治疗, 从而致使切口感染机率增加。
手术室护理干预分析:术前应对患者的全身、手术局部的情况进行评估, 明确出具体的手术区域, 并进行相关的皮肤护理, 严防皮肤受到损伤, 避免术后切口出现感染。做好术前准备也很重要, 需对手术所需的器械进行杀菌, 一次性的手术用品需放在专柜中, 要与地面相距30cm, 且柜内要保持干燥清洁, 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湿度与温度也要适中, 还需定期对空气进行消毒。此外, 手术时间对切口发生感染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手术之前, 医护人员应该与患者做好沟通工作, 让患者在术中与医护人员进行良好的配合, 以便顺利的完成手术[3]。
综上所述,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是医生与患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一旦出现感染就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医护人员在做感染预防的工作时, 可以针对手术地点、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部位等相关因素, 采取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龚喜雪, 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34 (3) :786-788.
[2]周兴飞.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大家健康 (下旬版) 2014, 23 (1) :79-80.
骨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篇9
l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3月,本院骨科发生ASII 19例,约占同期骨科无菌手术的1.71%(19/1110),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22~79岁,平均(58.9±10.4)岁。
1.2方法:
调取ASII患者以及同期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将发生ASII患者纳入感染组,将未发生ASII患者纳入对照组,进行因素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年龄≥55岁、超重或肥胖、营养不良、夏季手术、急诊、连台手术、切口长度≥10cm、住院时间≥10d比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2.1所得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无菌切口感染作为因变量,“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2”,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或超重、手术时间≥2h、急诊、连台手术、夏季成为ASI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1%~4.2%[1,2,3,4],本研究为1.71%,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与调查医院层级、切口感染纳入标准不同有关。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影响因素较多,本研究中患者年龄、体质量、营养状况等个体状况,手术时间、性质、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医源性因素均成为ASII影响因素,与方英英等[3]研究结果相类似,但未得出ASII与麻醉、手术入路、糖尿病、疾病类型、年龄有关的结论,可能与纳入患者例数不足有关。许晓秋等[4]调查显示,骨科ASII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但不同学者统计结果有较大差异,提示ASII发生受偶然性因素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骨科ASII发生与手术器械操作、导管引流等医源性因素有关,敷料、医疗器械不洁或手卫生执行不彻底等可能是偶发因素[5]。本研究中,肥胖或超重、手术时间≥2h、急诊、连台手术、夏季成为ASII独立危险因素,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肥胖与超重增加体位管理、皮肤管理、温度管理难度,还可能延长手术操作时间,肥胖者肌肉、脂肪层相对较厚,器械与组织层接触面更广,出院后也更易发生渗液、切口水肿,增加细菌定植风险。手术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切口暴漏时间,还延长麻醉时间,影响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进而增加病原菌定植、感染风险。急诊手术、连台手术、夏季均增加了手术室环境管理难度,护士可能因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如敷料、消毒物品准备不充分,直接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埋下安全隐患。
主要护理干预对策:(1)做好手术室环境管理,特别做好急诊手术、连台手术、夏季管理,做好室内控制质量监测,时刻注意室内环境、密度、清洁度控制;(2)尽可能提高手术护理质量水平,注重医护配合,护士需熟练地掌握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3)建立骨科手术室应急护理路径,准备应急护理用品专用制,提高术前准备质量;(4)若为择期手术,落实术前访视,注重提高访视质量,完善访视的内容,确保辅助检查、术前用药、压疮风险评估、管道评估、肠道准备、药物实验、备皮各项术前准备落实质量;(5)做好术中用品管理,物品摆放有序,做好物品隔离,避免无菌物品被污染;(6)落实手卫生。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09-2013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401-403.
[2]穆芳杰,赵瑞婷,郭述财.医院感染及危险因子研究综述[J].中外医学研究,2010,27(8):171-172.
[3]方英英,卢建新,孔三美,等.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控制的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387-3388.
[4]许晓秋,黄钊,刘建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率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305-1306.
骨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无菌手术治疗的912例患者进行研究。包括男性507例、女性405例,年龄在19-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11±13.49)岁。
1.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①术后切口处有肿、红、痛、热症状,切口有脓性分泌物,体温在38℃以上[2]。②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后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现象。③切口自然开裂、肿胀开裂,经临床医生把切口打开后有明显的脓性分泌物,对切口部位进行穿刺之后有脓液。④患者切口部位的分泌物经细菌培养后为阳性。以上①、③、④中患者有一项存在则属于切口感染,②不能作为单独诊断是否感染的标准。
1.3 方法
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性别、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年龄、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时间等有可能对切口造成感染的有关因素。对存在切口感染的患者均把感染组织进行细菌培养。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χ2,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发生率和细菌培养分析
研究发现,912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1.9%。经细菌培养后17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22株,主要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菌株。具体菌株例数和比例见表1。
2.2 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分析发现,患者性别与切口感染无关。而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年龄、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时间均是导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3.1 手术切口发生率、病原菌分析
研究发现,因骨科手术为创伤手术,大多数患者需要在体内植入固定物,手术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病原菌分布会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现象。本研究发现,我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9%,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菌。因此以后临床手术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病原菌分布特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患者病理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后按照结果对患者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3.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导致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包括急诊手术、四肢部位手术、年龄≥60岁、接台手术、手术时间≥150min。分析主要原因后我们认为因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通常病情危急,医生在抢救患者生命前无法全面评估患者综合因素,导致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无法良好预防各大病原体,最终把手术感染机率增加;因患者四肢部位血液循环情况较差并且四肢手术愈合时间长,导致感染风险增加[4];随着年龄增加,患者自身免疫力会不断降低,从而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率;研究发现,接台手术中物品、人员会有较大流动性,需更换物品、主治医生、医用器械等,从而导致手术室污染,增加感染机率;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手术切口在外暴露的时间越长,有关的细菌也就会越多,从而增加切口感染机率。
3.3 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
3.3.1 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综合情况无论是急诊还是择期手术,术前均由护理人员和医生对患者病情准确评估,选取合理手术方式后治疗,积极控制患者各种原发病,保证患者手术顺利的进行,从而减少感染现象[5]。
3.3.2 减少手术时间
术前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保证患者积极配合,减少术中因患者不配合导致的手术时间长;医务人员要熟练的掌握骨科手术中的常规设备使用方法,如出现小故障后要及时把故障排除,减少因故障问题导致的手术时间延长。
3.3.3 对手术室严格消毒
术前对手术室环境、器械等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消毒,手术过程中把接台手术尽量减少,尽量在层流手术室中对患者进行手术。
3.3.4保证手术室内温度、湿度合理有学者指出,合理的手术室温度、湿度是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减少切口感染的重要内容[6]。因此护理人员要把手术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2℃-26℃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术中按照实际情况对患者实施相应的保温措施,预防因手术温度较低导致的切口感染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国祥.探讨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的相关干预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7-227,229.
[2]李剑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其护理[J].中国医疗美容,2013,(3):203-203,169.
[3]韩杉,车昭,邵丹,等.影响手术切口的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2,(43):303-304,305.
[4]邝丽霞,钟雪芳,卢晴霞,等.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2):138-139.
[5]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91-92.
骨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篇11
资料与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2月的骨科住院患者中, 共56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 其中男36例, 女20例, 年龄20~68岁, 平均 (48.6±3.8) 岁;其中18例股骨骨折, 18例胫腓骨骨折, 3例腰椎骨折, 6例上肢骨折, 8例骨盆骨折, 其他3例;手术治疗42例, 保守治疗14例。
方法:对56例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针对患者所出现的不良事件,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询问, 了解患者的住院情况, 查看病历, 并将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意见进行记录总结, 找出安全隐患进行分类, 并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
统计学方法:对此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及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结果
对发生不良事件的5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得出, 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包括坠床、摔倒、泌尿感染、肺部感染、皮肤烫伤、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其中有26例 (46.43%) 患者出现跌倒或坠床, 5例 (8.93%) 患者出现压疮, 6例 (10.71%) 患者出现肺部感染, 6例 (10.71%) 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8例 (14.29%) 患者出现泌尿感染, 5例 (8.93%) 患者出现烫伤。
讨论
安全隐患的规避措施: (1) 规避坠床或跌倒风险:骨科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手术、活动受限等因素, 需长期卧床休息, 因此患者发生坠床的概率较高。应在病室内的病床上加设把手, 便于患者起身、下床, 防止坠床, 同时在患者床头贴上便签, 提醒患者及家属在起身、坐起时要加强防护, 告知患者夜间睡觉应靠床内侧, 避免在床沿边上久睡。如有需要, 可酌情为患者使用束带[2]。病室及走廊的地面要保持整洁、干燥, 防止患者被杂物绊倒, 亲属送来的营养品及鲜花等应整齐地放置于墙边。洗手间应铺放防滑垫, 并勤加检查, 防止地面过湿, 滑倒患者, 同时应为患者准备橡胶底子的防滑拖鞋。 (2) 规避压疮发生风险:骨科患者术后活动受限, 长期卧床, 极易发生压疮。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更换干净的床单及衣物, 每隔1~2 h协助其更换一次体位, 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护理人员或家属要对患者的受压皮肤进行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3];每日应增加巡视次数, 对患者的皮肤颜色、状态、弹性进行观察, 并询问患者的自身感受, 如有异常情况, 要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 并实施相应的处理对策。护理人员可指导家属正确为患者翻身、按摩, 并告知保持皮肤清洁, 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压疮。 (3) 规避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长期卧床患者更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患者在治疗后, 护理人员要鼓励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包括初期的床上抬腿、按摩等活动, 以及后期的下床、走路等活动, 均有利于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环, 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可为患者使用下肢空气泵器进行治疗, 改善血液循环。在为患者输液时, 要避免下肢穿刺, 如必须行下肢穿刺时要做好穿刺点的护理工作[4]。 (4) 规避肺部感染风险:骨科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 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 尤其是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 当呼吸道分泌物逐渐增多或清除不彻底时, 便易引发肺部感染。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多进行肺功能锻炼, 如深呼吸、吹气球等, 痰液较多的患者应及时排痰, 并增加饮水量稀释痰液。此外, 病室内应定期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 (5) 规避泌尿感染风险:骨科患者在住院期间, 活动量少、饮水量少, 加之代谢率下降会出现尿液浓缩, 易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5];留置尿管、尿失禁等原因均会引发泌尿感染。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保持会阴清洁, 多饮水, 促进排尿。如果患者留置尿管, 护理人员要对其做好导管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及时更换尿袋, 防止尿液反流。如果患者出现尿急、尿频、尿刺激等症状时, 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 并予以患者抗菌治疗。 (6) 规避烫伤风险: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会接受微波治疗、红外线照射、药物外敷或使用热水袋等, 长久以来, 患者皮肤表面的知觉及敏感性会下降, 易出现皮肤烫伤。患者在接受微波、红外线照射、药物外敷等治疗时, 医护人员要多询问患者的感受, 同时观察皮肤状态, 设置相应的参数, 防止皮肤烫伤。使用热水袋时, 可取柔软、干净的毛巾包裹热水袋。 (7) 心理干预:骨科患者的心理状态需加以重视, 其心理状态虽然不会直接引发不良事件, 但会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配合度带来影响, 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效果。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 掌握其心理状态, 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 进行情绪安抚, 以提高其依从性。
综上所述, 在骨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中, 对于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应实施针对性的规避措施, 以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 并提出相应规避策略。方法:选择发生不良事件患者56例, 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在骨科护理安全隐患中, 坠床及摔倒占比46.43%, 泌尿感染占比14.29%, 肺部感染占比10.71%, 皮肤烫伤占比8.93%, 压疮占比8.93%, 下肢深静脉血栓占比10.71%。结论:针对骨科护理中的常见安全隐患, 应实施相应的规避对策, 以提高骨科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骨科护理,安全隐患,规避策略
参考文献
[1]韦雪梅.浅析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和人性化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9) :2105-2106.
[2]李咏芳.探讨骨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6) :100-101.
[3]李冬花, 叶雪慧, 陈瑞, 等.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浅析[J].医学信息, 2014, 8 (36) :298-298.
[4]钟欣.新形势下骨科护理安全隐患与相关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4 (1) :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