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疼痛护理

2024-11-20

骨科创伤疼痛护理(精选11篇)

骨科创伤疼痛护理 篇1

当前,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型护理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护理体制,在临床研究中,各个科室不断的将基础护理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此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舒适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体制,它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的身体护理、心理指导以及社会沟通等多方面要素,完善护理体制,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在基础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将舒适护理体制应用其中,还能够减轻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针对这一要点,该文将重点探讨在骨创伤科室中收治的创伤科骨折患者150例(2014年6月—2015年12月)应用舒适护理模式的效果,并对护理流程以及结果进行深刻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骨创伤科室所收治的患者150例,采用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n=75)和参照组(n=75),在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19~64岁,中位年龄(45.2±3.6)岁;在参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20~69岁,中位年龄(50.23±3.6)岁。本次分组的相关流程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晓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进行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未患有心血管以及精神系统的病症,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如最大年龄、最小年龄以及中位年龄的对比,呈现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根据个人受伤情况采取硬膜外麻醉或者全麻的形式实施手术治疗,对损坏位置进行相应的修复和内固定,当手术完成后,适当给予药物指导,常规应用塞来昔布以及依托考昔等止痛药物,并将患者按照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75例。

参照组实施基础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首先护理人员为患者打造舒适干净的居住病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另外,患者居住的病房内要定时开窗通风,使用的床单被褥应及时更换,不可居住在阴凉潮湿的病房中;(2)患者在入院护理期间,由于手术完成后,不能随意下床活动,会出现情绪焦躁抑郁等不良反应,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要作为一名聆听者,耐心的听患者的诉求,尽最大能力为患者排忧解难;(3)护理人员要将院内患者的情况及时汇报给家属,让家属了解患者病情以及心理状态,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亲情的作用,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4)健康教育宣教,每一位患者的文化程度差异显著,因此,部分患者对于治疗以及护理的内容不明晰,导致对医院的不信任,从而不配合治疗,影响患者的预后生活,针对于此,护理人员可以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教,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制定医疗手册[1],以供患者及时查阅。(5)体位指导,骨创伤科室的患者受伤位置特殊,下床活动等事项极为困难,且长久保持一个体位会出现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要按时帮助患者翻身,保证患者在休息的过程中舒适安心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行舒适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自行诉说治疗情况以及身体不良反应,当患者对某一位置的病痛进行陈述时,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口述反应进行记录,并汇报给主治医师,针对患者的疼痛反应给予疼痛护理;(2)护理人员制定完整的护理计划,并向患者说明舒适护理模式的具体流程以及所取得的效果,并让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着重某一方面的护理[2];(3)当患者疼痛难忍时,除向主治医师汇报,给予药物指导外可以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如为患者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或者是小说电台,播放综艺节目等,以缓解患者的痛苦;(4)为患者按摩伤处,骨折患者需要进行合理的按摩,以促进血液流动,从而加快痊愈;(5)皮肤护理,患者的伤处会出现肌肉痉挛,因此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采取热敷或者冷敷的方式,帮助患者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进行冷敷能够消肿止痛;(6)放松指导,患者可以进行深呼吸,当不良反应无法缓解时,进行呼吸训练。

1.3 护理判定标准

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疼痛指数可以用5个数字来代替,分别为0~5,其中0分代表不痛,分数越高表明痛感越强。

1.4 统计方法

该次进行研究的150例创伤科骨折患者所有临床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记录,其中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用(%)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当数据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比较后,研究组0分为5例,1分10例,2分5例,3分6例,4分4例,5分0例参照组0分30例,1分8例,2分5例,3分5例,4分20例,5分7例。由以上数据可知,研究组的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患者。对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其研究组总体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患者,详情见表1。

3 讨论

作为一种全新理念的护理模式,舒适护理体制近些年来在临床医学各个科室中都有所应用和涉及,它将整体化护理、个体化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模式的优点全部囊括[3],保证了患者在治疗后能够舒适的接受护理,缓解了患者的焦躁以及不安情绪。舒适护理的主旨就是让患者感受到极度的舒适和最大的满意[4],该院创伤科室开展舒适护理模式遵循了上述原则,并以科学的护理态度,帮助患者接受治疗,早日出院,赢得患者的满意。在进行舒适护理的过程中,首先,护理人员通过对自身技能的提高来为患者进行护理引导,其中包括心理指导、药物护理等方法,通过和患者进行面对面、心对心的沟通交流,让患者放下戒备,将护理人员当做亲人一般诉说烦恼,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想法后,就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着重对某一方面进行科学指导,使患者排解心理的不安,并能够积极接受下一步的治疗[5]。

在舒适护理运行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有积极的责任和态度,及时去病房查看患者的伤口愈合以及骨头恢复情况,并适当为患者进行按摩[6],以便最大程度帮助患者的伤口恢复。在护理治疗期间,对于患者最大的烦恼就是无人陪伴倾诉,除了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外,护理人员也要积极的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并且要求患者家属定期前来医院看护患者,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7]。对于药物指导方面,药物剂量不可私自服用护理人员要严格把关这一要点,对患者讲述滥服药物的危害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针对药师提供的药量,按时服用药物,并且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详细讲述服用药物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方法,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

在此次研究中,该院将舒适护理模式有效的应用于创伤骨科的患者中,改变了以往基础护理模式的束缚,从而提高了双方的满意度,护理人员的技能在不断提高之外,患者的满意度也显著增强,针对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舒适护理模式的研究组其护理后疼痛情况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其中研究组0分为50例,5分0例;参照组0分30例,5分7例。另外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后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总体满意率为97.3%,参照组为86.6%,研究组护理不满意2例,参照组不满意10例,由以上数据也可得出,加行舒适护理模式后,患者的各个情况都有所缓解,并缩短了治疗时间,本文的这一研究结果与高玉玲等学者[8]的研究论断相符,其中高玉玲等学者在《探析对175例骨科患者行临床舒适护理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的研究数据得知,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6.6%)对照组满意率为(67.0%),具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在骨创伤科室中,进一步应用舒适护理体制能够增强护理改革,并提高护理质量,且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有所提高,这一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的应用和采纳。

参考文献

[1]张习兰.舒适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大家健康,2013(12中旬版):169-170.

[2]林红,赫子懿,顾珊菱,等.心理护理和舒适护理对创伤骨科急诊患者影响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35.

[3]左燕玉,成海婷.舒适护理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4(16):3665-3666.

[4]周彩瑛.舒适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362-364.

[5]徐利萍.骨科患者50例术后疼痛预见性舒适护理的临床分析中[J].医学美学美容,2015(5):669.

[6]莫少媛.舒适护理模式对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3):347-348.

[7]郭馥,许巍,胡丽环,等.舒适护理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焦虑及功能锻炼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1中旬刊):204-205.

[8]高玉玲,李贤化,魏崇敏,等.探析对175例骨科患者行临床舒适护理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27):59-61.

骨科创伤疼痛护理 篇2

作者:冯娴 韩轶梅 郭鑫华

摘 要目的:提升创伤骨科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并使患者得到早日康复。方法:掌握创伤骨科多发伤的急救与护理观察要点,迅速有效的采取急救措施。结果:通过对68例创伤骨科多发伤进行抢救,成功的为67例。结论:掌握创伤骨科多发伤的急救与护理观察要点的创伤骨科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多发伤;急救;护理观察要点

1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创伤骨科合并多发伤病人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6~76岁,平均

36岁。开放性损伤36例,闭合性损伤32例。以颅脑损伤为主5例,胸部损伤为主41例,腹部损伤为主22例,39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68中发生休克67例,1例经抗休克治疗,血压不升,救治无效死亡。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严重损伤[1],即使这些损伤单独存在也可以危及生命。多发伤不是各种创伤单独的相加,而是一种对全身影响较大、病理生理变化较严重的损伤,多因严重休克、大出血、呼吸障碍等而死亡。创伤骨科多发伤较单一部位创伤严重得多,复杂得多,因此在护理多发伤患者时,应分清主次,正确判断重要损伤部位,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护。

2院前急救及急诊处理

2.1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时间短促,不允许耽搁时间。对明显威胁生命的严重伤必须立即有针对性地给予生命支持,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

2.1.1现场急救的注意事项

迅速排除可以继续造成伤害的原因以及搬动伤员时的障碍物,使伤员迅速脱离现场。搬动时动作要轻柔,切忌将伤肢从重物下拖拉出来,造成继发性损伤。

2.1.2抢救重点

维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尤其是活动性的大出血;准备呼吸骤停的抢救;做好伤肢的外固定。

2.1.3救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急救技术

如舌钳、吸引器、给氧、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加压包扎止血、伤肢外固定等技术;一般外出血,加压包扎即可达到止血目的,不可盲目应用止血带;对失血不十分严重,且能在半时左右到达治疗单位的伤员,不一定在现场给予输液,以免耽误更多时间;窒息是现场和输送途中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因鼻咽部出血、分泌物和呕吐物阻塞,以及昏迷舌后坠等引起;防止窒息的措施:将伤员头偏向一侧,用手或吸引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将舌拉出,窒息多半可缓解。因此,不少急救专家呼吁,急救人员应把传统上对止血带的注意力转移到舌钳上来。

2.1.4现场抢救的其它重要任务

做好现场观察,了解伤因和外力情况;受伤确切时间,最初发现伤员时的体位;场地被血迹污染的范围大小,初步判断失血量;神志情况,以及呼吸、脉博变化等。

2.2 运送途中的救护

2.2.1目的:

保持救护工作连续性,一旦伤情恶化,在途中必须及时给予积极处理。

2.2.2要求:

救护车内要有完善的急救设备,能通过闭路电视等通迅设备与急救单位保持联系,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救护人员在短时间内应初步掌握伤情,对伤员创伤的严重程度有一正确评估,按创伤部位、损伤程度归纳成四项,用数字标出,名为创伤指数;救护人员在几分钟内,即将伤员初步分类,按创伤轻重程度,送往不同的治疗单位,保证危重伤员得到优先处理。

①轻伤:指数2-9不须住院,在急诊室观察即可;重伤:指数10-15可住院治疗,一般无生命危险;严重伤:指数17-20必须住院,死亡率较高;危重伤:指数21以上,死亡率高,指数17以上多半有多发伤。例如:1例伤员为四肢伤=1,有出血=1,血压8.0kpa=5,呼吸困难=3,神志清楚不打分(=0),创伤指数=10,属于重伤。②伤员到达急救室后的抢救效率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抢救措施是否得力,针对性是否强,而不是仅仅依靠某个专科,因不论哪个部位的伤情多么复杂,威胁生命安全的主要是因为:呼吸道阻塞和呼吸功能紊乱引起的→呼吸功能衰竭;大出血造成→循环功能衰竭。③早期急救重点:清理呼吸道→给氧→止住活动性的大出血、紧急闭合开放性的胸部伤、输液、输血等。这是外科急诊医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目的:及时处理,缓解伤情,赢得进一步的治疗时间。④首先做到:清理呼吸道,给氧,止血,闭合胸部开放伤。数分钟做到:脱去衣服,将伤员移到治疗台上(按颈部骨折要求搬动伤员),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做交叉配血试验。10分钟内做到:对伤员进行重点检查,明确损伤部位,已经给予处理的效果,组织有关专科会诊。30分钟内做到:复苏,抗休克,做好术前准备;明确哪些部位必须手术,哪些部位可暂缓处理,哪些可延期处理。断离肢体保存应迅速冷藏,禁止冷冻。3创伤骨科多发伤的观察与护理

创伤骨科多发伤的观察与护理首先要做到初步观察:神志、面色、外出血情况,伤肢姿势,衣服撕裂和污染程度等明显特征。对下一步进行哪些急救处理,可提供十分重要的依据;其次是重点检查:紧急情况下,全面细微的检查,既不可能也不需要,但急救开始或伤情稳定之后,应迅速进行有重点的系统检查,以免漏诊与误诊;再者是按A、B、C、D、E、F顺序检查:A-呼吸道B-呼吸C-心脏D-消化系统E-排泄F-骨折或按照cradiac plan字母的顺序检查:C-心脏R-呼吸A-腹部S-脊柱H-头颅P-骨盆L-肢体A-周围血管N-周围神经;而后的注意要点:颈椎骨折合并颅脑颌面伤,颈椎骨折容易漏诊。骨盆骨折容易合并膀胱、尿道损伤。股骨近端骨折可合并髋脱位。重危伤员的化验检查,如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气分析等,对观察伤情变化有重要价值,应急时进行。

3.1胸部伤为主的护理观察要点:有节段性多发性肋骨骨折由此引起的反常呼吸,张力性或开放性血气胸。

肋骨节段性多发骨折,体征明显,常发生反常呼吸,每多一条肋骨骨折,胸腔脏器伤的发生率可增加10%;注意观察呼吸运动时有无胸廓塌陷等;半卧位;给氧(持续低流量吸氧);血气胸: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按闭式引流护理),注意观察血性引流的量;闭合损伤:用胸带固定,止痛,有利于呼吸;并发症:肺部感染,应给予定时雾化吸入,以利于排痰,协助抗炎治疗。

3.2 颅脑伤为主的护理观察要点,伤员的神志是清楚还是昏迷是判断伤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来院时清醒,伤后有昏迷史,应检查有无脑神经的病理反应,更应注意颅内损伤体征的继续出现; 每15-30分或1小时观察神志、瞳孔、血压、脉博、呼吸; 如果伤后清醒,来院昏迷或伤后立即昏迷,并持续加重,则有颅内出血的可能;果伤后出现昏迷,症状持续不变,则有脑干挫伤的可能;如果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软瘫或痉挛,脉博沉而慢,表示颅内压增高到危险程度,有紧急开颅的指征。

3.3腹部外伤为主伤员的护理观察要点

吸氧,开通二条静脉通道,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氧分压及心电图变化等;判断休克程度,一看:看面色、粘膜、皮肤颜色及发绀程度;二摸:摸脉博,摸肢体温度;三测:测血压。采用床旁B超、床旁摄片,减少搬动;密切注意腹部体征,注意有无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反跳痛、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情况。如在B超或腹穿得以证实有腹内出血或空腔脏器穿孔者,应及时行剖腹探查术,避免延误手术时机。[2];给予留置导尿,观察每小时尿量、颜色及性状,记录每小时出入量,判断循环血量及血容量补充情况,尽快补足血容量,为手术创造条件。

4小结

多发伤的特点损伤部位多;开放伤和闭合伤同时存在;明显外伤、隐蔽伤同时存在;不同系统伤的症状和体征互相影响;多半伤员不能自诉伤情;医护人员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开放伤,漏诊、误诊机会多。但只要掌握了创伤骨科多发伤的急救与护理观察要点,迅速有效的采取急救措施,就会提升抢救成功率并使患者得到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盛志勇.多发伤见黎螯主编。现代创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45。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体会 篇3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28-01

疼痛是生理感觉和心理反应的结合,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保护性防御反应。然而,如果疼痛非常剧烈,持续时间很长,严重影响到患者的休息及机体恢复。在临床护理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越来越受到重视。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特征,又是疾病的首发症状,如何提高对骨科患者疼痛的认识、有效止痛、减轻患者痛苦,加强对患者疼痛的护理干预,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尽量减轻由于疼痛带给患者机体的不良影响,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月一2013年8月我科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O一8O岁;各种原因引起的骨折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各种急性腰腿扭伤6例

2 护理体会

2.1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剧烈的疼痛可导致呼吸浅而急促、呼吸困难,甚至呼吸暂停。疼痛刺激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患者因惧怕疼痛或避免疼痛加剧,宁可躺着不动也不愿意活动肢体、翻身、深呼吸等,影响患肢功能训练,甚至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关节强直等一系列并发症。疼痛还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甚至失眠。疼痛影响着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1]。长期的疼痛折磨,易使患者产生烦躁、悲观,甚至轻生的念头。

2.2 对疼痛患者的观察

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分为四级[2],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并不严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2级:中度疼痛,疼痛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用镇痛药。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原因、性质、部位、强度以及患者疼痛时的反应,包括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患者自身控制疼痛的方式;疼痛发作的伴随症状以及患者对疼痛的态度。

3 护理要点

3.1 查找疼痛原因

骨科患者常见疼痛的原因包括创伤(包括手术)疼痛、炎症性疼痛、急性缺血、恶性肿瘤、神经性疼痛等。护士应及时巡视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医生,配合医生治疗。(1)创伤性疼痛,骨折或受伤后应及时固定肢体并妥善保护患部,积极预防并发症,促进骨折或创面尽快愈合;(2)炎症性疼痛,应制动抬高患肢并遵医嘱正确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有脓肿时及时切开排脓并冲洗引流;(3)急性缺血性疼痛,立即去除导致缺血的原因,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解除动脉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4)恶性肿瘤性疼痛,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或放疗等;(5)神经性疼痛,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手术、牵引或按摩,并辅助应用抗感染药物及理疗,以消除局部组织水肿、炎症,解除神经压迫的目的

3.2 对症治疗

①药物止痛:药物止痛仍然是目前解除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臨床上普遍采用WHO所推荐的三阶梯疗法:按药效的强弱一阶梯顺序使用,使用口服药,按时、联合服药,用药剂量个体化。第一阶段:轻度疼痛,选用非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和抗炎类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第二阶段:中度疼痛,选用弱阿片类药,如曲马多等。第三阶段: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如吗啡、哌替啶等。在用药的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按医嘱给药,严格掌握用药的时间、剂量,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效果。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最好在疼痛发生前给药,因为在此时给药,疼痛容易控制,且用药量小,效果好。患者自控镇痛泵止痛[3]:主要用于手术患者,能有效减轻和缓解术后患者的疼痛,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使用镇痛泵的患者,护士要经常巡视,观察镇痛泵的开关,导管是否扭曲、打折,以保持导管通畅,以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减少副作用。③物理止痛:可以应用冷、热疗法,如冰袋、热水袋等。④针灸止痛:根据疼痛的部位,针刺相应的穴位,使人体经脉疏通、气血调和以达到止痛目的。⑤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主要用于慢性疼痛的患者。

3.3 心理护理

单纯的药物止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但如果能恰当运用心理护理,重视患者身心感受,提高患者的痛阈,增强其耐受力和抗痛能力。骨科疼痛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烦躁、恐惧、忧虑,护士在护理患者时,态度和蔼、真诚,关心、安慰患者,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消除对疼痛的恐惧和焦虑。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做好健康宣教,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导患者了解缓解疼痛的方法;在治疗、检查、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准确,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帮助患者正确对待即将发生的疼痛在进行各项治疗前,与患者做良好的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如进行换药、翻身、更换床单等必须移动患者时,应保持肢体的功能位,避免引起患者的疼痛。对于强烈疼痛的患者,还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减少其对疼痛的感受强度

3.4 舒适的住院环境利于减轻疼痛

严格落实病房管理制度、探视陪护制度,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清新的环境,帮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提供整洁干净的病床单位和适宜的室内温湿度

3.5 健康教育利于患者正确面对疼痛视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如疼痛的原因、机制、如何面对疼痛、减轻或解除疼痛的各种技巧等,如告知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疼痛的重要措施、患者的生理条件和身体状况可使疼痛阈产生不稳定[4]。

4 讨论

在疼痛护理中,我们要关注患者疼痛的存在,重视患者的疼痛,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程度,科学、客观的处理疼痛,迅速有效地控制疼痛,对患者实行人性化服务、保证医疗护理安全,使患者尽早康复。疼痛是骨科患者最常见症状之一,是患者最痛苦的感受。护士应认可其疼痛,理解疼痛的本质,从而及时有效的进行疼痛管理,提倡无痛病房,对骨科患者的痊愈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使患者得到体贴和细心的照顾,采取药物与重视身心感受的综合护理方式,对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殷磊.心理护理的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79—182

[2]张莉,姚丽华.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及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2,8(22):130

[3]阴瑞.术后疼痛护理评估和控制对策田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2):2153—2154

骨科创伤疼痛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骨科创伤患者资料, 均为创伤患者, 且无其他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 女12例, 年龄18~67岁, 平均 (38.3±2.5) 岁;试验组男18例, 女17例, 年龄20~65岁, 平均 (36±3)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记录病情和疼痛变化, 并进行疼痛教育等。试验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 具体如下。

1.2.1 实施疼痛评分管理流程

护理人员记录患者疼痛评分、持续时间、情绪反应、睡眠质量、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后2 h进行, 评分值≤3分时每天上午10:00进行评估, 对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每小时评估1次;硬膜外局麻患者则每4小时评估1次;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则每6小时评估1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患者则每8小时评估1次。

1.2.2 护士的系统培训及考察

通过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和考察, 使其有效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 并将其应用于护理中, 切实减少患者的痛苦, 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在治疗中, 若患者疼痛评分>4分时, 阿片类﹑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可联合使用;当患者疼痛评分>7分时, 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联合非固醇类消炎药物, 减少患者的疼痛。

1.2.3 疼痛知识教育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宣传, 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 并让患者意识到科学地应对疼痛是有效可行的, 增加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4 外界因素护理

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烦躁、郁闷情绪, 会影响康复进程和疗养状态。因此, 应为患者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 使其心情愉悦﹑放松。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音乐疗法, 以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抑郁情绪, 稳定血压并增加舒适感。另外辅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 以冰袋冷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 以热敷减轻痉挛, 使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疼痛, 能早日康复。

1.3 诊断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 无疼痛为0分, 轻微疼痛为1~3分, 中度疼痛为4~6分, 重度疼痛为7~10分[2]。根据术后疼痛评分, 分数越高代表术后越疼痛。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完成, 分为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35例患者满意34例, 占97.1%;不满意1例, 占2.9%。对照组35例患者满意30例, 占85.7%;不满意5例, 占1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在治疗中需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疼痛, 而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第5个生命体征。目前, 医疗技术日益进步, 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医疗项目[3]。在本研究中,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模式的护理, 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 提高生活水平和治愈信心, 给予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满足, 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实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 对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 并在实践中准确熟练地加以应用, 使其具备提前镇痛、按时镇痛和多模式镇痛的理念, 并对患者进行适时疼痛评分;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护理管理知识教育, 使其能科学的认识疼痛且及时镇痛, 减轻患者身体的疼痛感和心理负担;其次优化患者生活环境, 使其心情保持轻松愉悦, 早日康复[4]。并应借鉴国际疼痛护理管理经验, 提高医师、护师、患者对疼痛的正确认识, 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5]。

综上所述,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 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感, 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创伤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我院治疗的70例骨科创伤患者资料, 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35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试验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创伤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疼痛护理管理模式,骨科创伤,应用

参考文献

[1]郭元, 赵春燕, 黄秀, 等.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7) :1830-1832.

[2]王琴, 任丽, 阿各, 等.分析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10) :2862-2864.

[3]陈丽芳, 翁留宁.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扩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24) :20-22.

[4]李亚群.痛护理管理模式在骨折患者中应用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24 (2) :958-958.

浅谈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5

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共10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一组50例,为实验组对该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并同时予以心理护理,而对于对照组的50例患者,仅进行常规的临床基础护理,经过临床的4~6个月的临床护理后,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护理效果,并比較分析心理护理在创伤骨科护理中的具体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的患者恢复的较为迅速,并且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护理表示十分满意,相比之下,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护理恢复的速度较慢,并且有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现象,需进一步治疗。

结论:利用心理护理来加强对于创伤骨科的患者护理具有很好的临床护理效果,不仅大大提高患者的回复率,而且减少对患者的用药量,因此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创伤骨科 心理护理 护理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6-02

创伤骨科患者多是由于车祸、塌方、爆炸、坠落等严重的突发性事故造成,因此大多数患者在临床的治疗及护理过程中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并且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生活失去基本的自理能力,只能够长期的卧床休养,而且各项生理需求都必须依赖于别人,很容易造成失落、自卑等消极心理。且多数创伤骨科的患者,因为身体不同程度的受到伤害且伴随着剧烈的疼痛,而经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对于患者的恢复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增强对康复的信心,促进患者的恢复率,改善患者病情,本次的实验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骨科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可确诊为不同程度的创伤骨科,供100例患者,其中男患者52例,平均年龄为35岁,其中车祸致伤19例,炸伤16例,其余为塌方压伤、斗殴致伤等,其中女患者48例,平均年龄33岁,其中机器伤12例,刀伤16例其余为坠落伤、砸伤等。在所选100例创伤骨科患者中闭合性骨折12例开放性骨折18例。血压均低于正常血压范围,且患者伤情为多发伤伴骨盆骨折1例,伴肋骨骨折1例,伴脊柱骨折9例,其余患者伴有颅脑外伤、腹部闭合性损伤等。

1.2 基本方法。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随机的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患者50例,男患者28例,女患者22例,平均年龄为33.4岁;另一组患者50例,其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26例,平均年龄34.2岁,两组患者间的性别、年龄等无显著差异。对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后,制定相应的对策并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而对于对照组的患者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具体状态,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分析。

1.3 心理护理。由于创伤骨科的患者,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因此患者多伴有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其主要原因在于创伤骨科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一切生理生活都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助,因此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尽量的考虑患者的自身心理状态,从病人的角度出发,以增强患者的恢复信心,提高患者的回复率[1]。在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的状态较为严重,常伴有严重的疼痛现行,因此患者很容易产生烦躁的心理,并且因疼痛而常出现失眠的现象产生,因此及时的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同时在进行护理的同时,主动与病人沟通,倾听病人诉说缓解病人的痛苦,并教会病人深呼吸放松疗法,从而产生良好情绪,调节神经提高痛阀以减轻应激原对机体的反应,增强机体的反应能力,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在心理上接受现实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加快恢复速度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状态,研究分析患者在经过心里护理后的具体状态,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1.4 基础护理。密切的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观察并记录病人肢体疼痛状况,并发症及诱发因素,对于骨折的肢体进行可靠制动或固定,保持适当的姿势以利于血液微循环消除肿胀。对病人设置导尿管记录尿量,随时观察病人肾脏血流量情况了解肾脏有无实质性损伤,同时观察尿色并及时报告主治医生[1],防治感染。创伤骨科患者常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手术治疗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未回复至正常水平,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在肌肉缺血、缺氧的的情况下导致肺部、腹部、肌肉骨骼感染。常使病情恶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早期术后治疗应注意置管冲洗,局部使用高浓度抗生素治疗,及时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50例患者中,18例患者的心理状态较为乐观,病情的恢复状态十分迅速稳定,对于医护人员的护理表示十分满意,另有28例患者,经过基础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后,明显的减轻了心理负担,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地控制,并对医护人员的护理表示满意,其余患者在护理前后病情恢复状态未有太大改善;相比之下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仅16例患者的病情经过护理后,恢复速度较为显著,其余患者的病情未有太大改观。

3 讨论

创伤骨科的患者经过临床的治疗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但是,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的护理过程中,出现剧烈疼痛的现象,因此在临床中经常表现出严重的烦躁、焦虑等心理状态,严重的影响者患者的临床护理与恢复速度。为此本文通过对我院100创伤骨科换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发现对于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同时在后期护理过程中及时的、动态的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对于病人的恢复具有一定的帮助,好的护理能够防止病人因不注重卫生饮食等造成严重感染导致病情恶化,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在创伤骨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选择正确积极的心理护理对于病人的恢复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池金风,李文静.术前焦虑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11B):23-52

骨科创伤疼痛护理 篇6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84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为: (1) 患者均符合外科手术治疗指征; (2) 术前经X线或CT确诊为下肢骨折; (3)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术前2周内应用过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及纤溶系统药物的患者、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2014年7月~2015年7月) 及对照组 (2013年7月~2014年6月) 各42例, 对照组:男22例, 女20例, 年龄18~75岁, 平均 (38.9±2.7) 岁, 创伤原因:交通意外伤18例, 高空坠落伤12例, 平地摔伤8例, 重物砸伤3例, 机械绞伤1例;观察组:男24例, 女18例, 年龄18~75岁, 平均 (39.2±2.8) 岁, 创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0例, 高空坠落伤14例, 平地摔伤6例, 重物砸伤2例, 机械绞伤2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损伤原因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手术知识及相关注意事项, 协助患者术前做好相关检查, 术后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骨科创伤疼痛护理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

由骨科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组成疼痛管理小组, 负责对患者疼痛护理工作进行评估、计划、实施及整改。护士长负责组织以疼痛为主题的护理查房、病例分析、理论讲解、小组讨论及护理实践。通过深化疼痛管理理论, 提高护理人员对临床实践能力及疼痛管理知识的认识。护理责任组长由病房业务骨干担任, 负责指导、协调及处理护理疼痛工作, 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将问题反馈给护士长。协助医师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类型及疼痛发生原因, 为患者实施全面、针对性护理, 同时密切留意患者疼痛发生情况、止痛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等。

1.2.2 疼痛评估

患者麻醉苏醒后应用疼痛评估量表对患者自觉症状进行评价, 并向患者讲解“疼痛评估尺”使用方法。制定规范化疼痛询问方式并落实患者个体化疼痛评估方法、频率。患者入院时向其发放护理评估记录单, 具体包括评估评估日期、疼痛部位、时间、性质、疼痛原因、持续时间、疼痛评分、情绪影响、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护理措施并由评估护士签名。患者术后6 h内完成首次评估, 评分分值≤3分者每天9:00对其进行疼痛评估, 对于疼痛评估≥5分患者, 给予镇痛处理后再对其进行评估, 每4h对其评估一次。

1.2.3 疼痛干预

疼痛干预包括药物镇痛及非药物干预措施。药物镇痛是在静脉镇痛泵及神经阻镇痛泵的基础上联合口服、静脉用药。非镇痛护理措施包括 (1) 环境护理: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改善患者疼痛感, 因此应为患者营造良好、舒适的病房环境, 病房内应具有良好的通风及采光设施, 调整室内温湿度, 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 以减轻术后疼痛感。 (2) 体位护理:正确的制动及体位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感。骨折术后初期疼痛感明显, 且活动加重时疼痛感明显, 合理制动可减轻患者疼痛感, 减少患者局部软组织损伤。通过抬高患者肢体, 可有效改善患肢血液循环, 减轻患肢肿胀引起的疼痛。 (3) 冰敷消肿:术后早期可应用冰敷减轻患肢出血及局部充血性水肿, 热敷患肢可消除患者肌肉痉挛, 增加血液供应, 减轻患者疼痛感。 (4) 音乐干预:患者疼痛时指导患者听轻音乐, 音乐疗法能减轻患者抑郁、焦虑情绪, 减轻患者疼痛感, 稳定患者血压, 增加患者舒适感, 通过慢呼吸运动可松弛患者肌肉紧张感, 减轻患者肌肉收缩, 从而起到控制患者疼痛的目的。当疼痛评分≤3分时, 可对患者实施非药物干预, 当患者疼痛评分为4~6分时, 应用非固醇类抗炎药物、弱阿片类药物进行干预;当疼痛评分≥7分时应用强阿片类药物联合非固醇类抗炎药物进行干预, 以达到最佳镇痛效果。

1.3 评估方法

(1) 疼痛感及肿胀感:分别于术后第1 d、3 d、5 d、7 d对两组疼痛感及肿胀感进行评价。应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3]对两组患者疼痛感进行评分, VAS总分为0 (无) ~10分 (剧痛) ;采用测量法观察患肢肿胀程度[4], 肿胀值 (cm) =患肢周长-健肢周长, 其中0分为肢体无肿胀;肿胀值0.5~1.9 cm为1分;肿胀值2.0~3.9 cm为2分;肿胀值≥4.0 cm为3分。 (2) 记录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出院后通过门诊复诊的方式定期采用X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满意度评分应用《患者满意度评分问卷》进行评价,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感对比,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肿胀感对比,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满意度对比, 见表3。

3 讨论

疼痛是骨科患者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 手术创伤、术后固定、功能锻炼等因素均可引起患者出现疼痛感。疼痛会对患者身心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影响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5]。疼痛管理是骨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有文献指出, 通过强化护理人员疼痛管理意识, 可提高护理人员疼痛管理能力, 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感, 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提高患者满意度[6,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肿胀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表明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骨科创伤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感, 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考虑其可能原因包括:创伤性骨科患者疼痛感均为急性疼痛, 且疼痛强度较强, 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影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 使得患者术后活动减少, 导致患肢血流减慢, 血液循环受阻, 从而易发生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影响患者术后康复。通过制定疼痛评估流程, 正确规范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规范镇痛药物应用, 为患者制定疼痛护理管理流程, 能提高患者疼痛耐受性, 促进患者伤肢功能更好地恢复[8]。另外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从而表明疼痛护理干预体系能规范患者疼痛护理, 护士可给予患者安全有效的疼痛处置信息,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使得患者疼痛感得到更好地控制, 提高患者临床效果, 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提高患者满意度[9]。此外, 责任护士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评估及干预, 加强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及情感交流, 促进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10]。

综上所述, 骨科创伤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减少患者围手术期肢体疼痛感及肿胀感, 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提高患者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84例远端骨折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 观察组应用骨科创伤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实施护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感、肢体肿胀感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3 d、5 d、7 d疼痛评分及肢体肿胀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而患者满意度评分则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骨科创伤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减少患者围手术期肢体疼痛感及肿胀感, 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骨科创伤疼痛护理,胫骨远端骨折,预后,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侯丽莉, 王峻, 廖鹏, 等.个体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的影响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6) 1477-1478.

[2]陈建意, 杜可爱.护理干预对减轻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9) :23-24.

[3]付莲英, 段淑云, 万水珍, 等.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病人满意度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9) :68-69.

[4]高磊.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5) :24-25.

[5]张春玲, 孙胜男, 张春燕, 等.创伤骨科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2) :25-27.

[6]陈丽芳, 翁留宁.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24) :20-22.

[7]王琴, 任丽, 阿各, 等.分析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10) :2862-2864.

[8]左霞, 黄燕, 陈玉芳, 等.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4 (3) :393-395.

[9]胡焕婵, 杨焕珍, 梁健芳, 等.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14) :96-99.

骨科创伤疼痛护理 篇7

关键词:创伤骨科,疼痛控制,舒适,相关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由各类事故造成的伤骨科患者逐年增加。 在创伤骨科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 疼痛一直伴随着患者,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1]。 由于创伤有突然性、病情重、病程长、恢复慢、活动受限等特点, 在加上患者的心理反应对疼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 患者的身心受到了双重伤害[2]。 该研究收集该院创伤骨科在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的102 例患者, 对患者分别实施疼痛控制和不予以疼痛控制, 对患者在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的疼痛程度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床上骨科收治的102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51 例, 男患者29 例, 女患者22 例, 年龄在15~56 岁, 平均年龄为 (36.1±2.5) 岁, 其中上肢骨折14例, 下肢骨折16 例, 骨盆骨折8 例, 手部骨折13 例。

观察组51 例, 男患者27 例, 女患者24 例, 年龄在14~62 岁, 平均年龄为 (38.4±4.2) 岁, 其中上肢骨折19例, 下肢骨折11 例, 骨盆骨折5 例, 手部骨折16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该次研究内容, 并同意参与研究, 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诊断、治疗、康复期间, 采用常规方法, 对疼痛情况不予以专门的控制。

观察组患者在诊断、治疗、康复期间, 采用疼痛控制, 具体方法如下: (1) 药物止痛控制:为防止疼痛的发生, 可采取预防性用药, 使用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丙泊酚注射液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318) , 预防性用药对于疼痛性质明显, 疼痛原因清楚的患者使用效果最佳。 在采用药物止痛时使用自控止痛泵, 不仅对药物的剂量进行控制, 定时限量给药, 还能调节滴速, 是防止发生药物中毒剂量有效装置。 (2) 技术性止痛控制:这种控制疼痛的方式是使用皮电动神经刺激仪, 将电极附在皮肤上, 将脉冲传导至人体, 使人产生舒适的兴奋感、轻叩感与按摩感, 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若患者的疼痛为顽固性, 那么可以在硬膜外腔注射局麻药物, 通常注射的药物为吗啡或丁卡因, 注射时控制药物剂量, 1~2 mg/次, 注射1 次起到镇痛的时间能够达到16~24 h, 可以反复使用。 (3) 心理护理控制: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 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分析,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出全面的评估。 先稳定患者的情绪, 了解患者产生疼痛的心理因素,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解释病情, 并说明诊断、治疗、康复的过程, 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程度, 从而缓解由心理情绪导致的曾敏性疼痛。 此外, 医护人员在不伤害患者自尊心的前提下, 给予患者应有的尊重和同情, 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提高患者锻炼自觉性, 保证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4) 去除导致疼痛的原因:导致患者发生疼痛的原因有很多, 如胸部外伤的患者因咳嗽或深呼吸震动引发的疼痛, 可以用手掌轻轻按压伤口胸壁, 或用胸带固定伤处, 通过减轻震动缓解疼痛, 鼓励患者咳嗽和深呼吸,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5) 皮肤刺激控制: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冷敷、热敷、按摩、震颤以及使用搽剂进行刺激, 能够缓解疼痛。 这是因为冷敷能够对局部产生麻醉的效果, 从而减轻炎症性的肿胀;热敷能够对肌肉发生痉挛予以缓解, 增加局部的血流供应;按摩和震颤则是通过物理性刺激, 增加血流, 进而舒筋活血减轻了疼痛。 (6) 中医止痛控制:我国传统的针灸止痛在临床上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止痛效果明显、操作简便实用。

1.3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 医护人员指导患者使用数字评分量表 (Numeric rating Scale, NRS) 对自身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评分要做到客观性, 0 分为无疼痛, 1~3 分为轻度疼痛, 4~6 分为中度疼痛, 7~10 分为重度疼痛[3]。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在手术当天及手术后的3 d,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创伤骨科患者在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 由于创伤导致的疼痛时不可避免的, 而且不同程度的创伤引发的疼痛程度是不同的。 疼痛不仅使患者产生应激反应, 还对患者的机体状态、精神状态、心理状态造成严重的破坏, 容易使患者出现创伤反应后应急综合征[4]。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通常情况下, 患者在接受治疗手术后的2~3 d是疼痛程度最为强烈的时期, 因此, 对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便于对患者疼痛进行控制, 从而有利于患者康复。

该院该次研究结果发现,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第2天和第3天疼痛程度分别为 (2.3±0.9) 和 (1.8±1.1) , 低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第2天和第3天疼痛程度 (5.7±0.2) 和 (6.1±1.3) , 经分析发现, 患者的疼痛程度与下面几点因素有关, 一是与意识和注意力有关, 患者在失去意识不会感觉到疼痛, 而在注意力集中时, 能够放大疼痛感, 在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方面时, 反而感觉不到疼痛。二是与痛觉阈有关, 痛觉阈引发疼痛的刺激强度最低, 也就是感知疼痛程度强度最低, 健康人的感知痛觉能力具有相似性, 但当机体出现炎症时, 会导致痛觉阈下降, 而局麻、神经系统损伤或中枢止痛剂能够提高痛觉阈, 并且在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 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和暗示的方法同样能够降低疼痛程度。三是与暗示和催眠有关, 暗示能够对痛觉产生影响, 通常在手术后使用安慰剂进行止痛的患者, 在集中注意力和强烈暗示下, 能够快速被催眠。患者在被催眠后, 意识范围变得狭窄, 注意力集中, 从而削弱了疼痛带来感觉, 感觉不到伤害性的刺激。四是与情绪有关, 当患者的情绪中充满了悲观、失望、焦虑、恐惧、紧张时, 都会降低痛觉阈, 而愉快的情绪、兴奋的心情、自信满满都能提高痛觉阈的值。五是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有关, 每位患者对疼痛的感知程度是不同的, 对疼痛的理解力和态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 同样程度的创伤会造成不用的生理变化, 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疼痛程度。

该研究将102 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疼痛控制与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观察组采用疼痛控制后, 随着时间的延长, 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在手术后第3d, 患者的疼痛程度为 (1.8±1.1) , 而对照组患者情况相反, 随着时间的延长, 疼痛程度逐渐增加, 在手术后第3 天, 疼痛程度为 (6.1±1.3) , 与鲁琪[5]等人在“急诊创伤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中的研究结果患者在手术第3 天, 采用疼痛控制的患者疼痛程度为 (1.6±1.3) , 未采用疼痛控制的患者在手术第3 天疼痛程度为 (6.3±1.5) , 两个研究具有一致性, 说明采用疼痛控制能够明显缓解创伤骨科患者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 在创伤骨科中, 要充分重视疼痛对患者造成伤害, 在分析造成患者疼痛因素时, 要对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寻找解决的办法, 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提高舒适度, 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高超.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与相关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 (7下旬刊) :4246-4247.

[2]孙胜男, 张春玲, 高小雁, 等.骨折患者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 (4) :250-251, 270.

[3]王峻, 吴志群, 楚丽娟, 等.临床路径在创伤骨科无痛病房疼痛管理运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4) :2274-2275.

[4]肖春霞, 李建军, 乔秀娟, 等.骨科创伤患者疼痛性失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6) :1380-1381.

[5]敬杰.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1 (5) :244-245.

[6]胡益.个体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的影响初探[J].医学信息, 2013, 19 (16) :497-498.

[7]陈永光.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及相关性分析[J].医药前沿, 2015, 22 (10) :364-365.

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2008 年3-9月, 骨科病房共收治189例患者, 其中男性115 例、女性74例, 年龄25~76岁, 平均年龄为 (50.50±12.11) 岁, 其中尺骨骨折21 例, 肱骨骨折25 例, 腰椎骨折18例, 上肢骨骨折合并全身软组织损伤30例, 股骨颈骨折28 例, 胫腓骨骨折26 例, 髌骨骨折16例, 骨盆骨折15例, 锁骨骨折10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 有效地控制了疼痛。

2 骨科患者疼痛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询问病史:

多和患者讨论疼痛问题, 如疼痛产生的原因、特点、规律及他人对疼痛的经验等, 可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识, 通过交谈使患者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 减轻了心理负担。多与病人进行亲切交谈, 说明访视目的[3], 了解患者以往情况, 有无疼痛经历, 询问患者过去对疾病的耐受性如何, 提供患者对疼痛的预防措施。患者可以从平等的双向沟通中获得被尊重、理解和关怀的满足感, 这是战胜疼痛的强大精神力量。

2.1.2 创造良好的环境:

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氛围, 病室要整洁, 光线要柔暗, 空气要新鲜, 用看喜爱的电视节目、听轻音乐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护士在巡回病房、护理患者时, 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推门轻、操作轻。患者最好住单人房间, 以利于休息和睡眠, 要尽量减少病区的嘈杂音, 因为失眠会加重病人的疼痛。

2.1.3 分散注意力: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 在护理手术后疼痛患者时, 也可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人为的刺激上, 鼓励患者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 音乐有刺激和分散注意力的作用, 具备镇痛及松弛的能力, 可“忽视”疼痛感觉, 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从而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

2.1.4 自我放松与按摩:

护士要指导患者做放松动作, 如叹气、打哈欠、腹式呼吸、用衣物支撑手术切口等, 可使紧张的骨骼肌或张力性切口松弛下来, 阻断疼痛反应而减轻疲劳和体力消耗。此外, 还可督促家属进行局部按摩, 增加被动活动量, 这对减轻术后被动体位的疼痛尤为重要。

2.1.5 加强心理护理: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 患者因疼痛较重而担心预后, 患者长期卧床, 接触的人少, 讲话的机会少, 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 态度诚恳, 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 增强其自信心, 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重患者的人格, 主动询问, 相信患者的主诉, 并表示理解患者的痛苦, 使患者感到护士在分担他们的痛苦, 让患者有信任感、依赖感、安全感, 消除其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护理人员在术前要给患者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介绍手术方式和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伤口痛、患肢痛, 以便患者在手术后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减轻忧虑, 增加患者自己抑制疼痛的效应, 应注意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的情绪反应。

2.2 专科护理

2.2.1 早期复位及固定:骨折初期局部疼痛往往非常明显, 且活动时加重。合理的制动能有效减轻疼痛, 还能减少骨折局部软组织的损伤。因此, 对骨折患者应尽可能进行早期复位及固定, 护理时应妥善保护骨折部位,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前提下, 尽量给予舒适的体位。

2.2.2 及时解除疼痛: (1) 创伤性疼痛:骨折后妥善保护患部, 制动肢体, 减轻疼痛。 (2) 炎症性疼痛: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有脓肿时及时切开排脓并冲洗。 (3) 急性缺血性疼痛:立即除去导致缺血的原因, 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 解除动脉痉挛, 改善组织缺血状况。 (4) 神性疼痛:针对不同病因行手术、牵引或按摩, 并辅以应用消炎药物及理疗, 以消除局部组织炎症、水肿, 解除神经压迫。

2.2.3 合理采用冰、热敷:对骨折早期患者给予冰袋冷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 减轻局部充血水肿和出血, 同时通过抑制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急性期过后采用热敷、辐射灯照射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 改善血液循环, 减轻炎性水肿, 解除神经末梢的压力, 使肌肉韧带松弛, 从而缓解疼痛。

2.2.4 创伤大的截肢, 术后疼痛较剧烈的患者, 一般给予较强的止痛药物。由于截肢患者常有患肢痛, 应耐心向患者解释这种疼痛能逐渐消失, 经常注视肢体残端, 强化肢体已不存在这个事实, 有助于消除疼痛。

2.2.5 绷带、石膏固定患者主诉疼痛时, 不能盲目地给予止痛药, 而是要观察患肢肿胀程度、肢体的感觉及血运情况。

2.3 用药护理

对于患者的疼痛, 最直接、有效的控制手段是使用有效的镇痛药物, 与镇静药物联合使用, 可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 也能有效提高痛阈。

2.3.1 给药的途径:

常用的有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3种。剧烈疼痛时多选用静脉给药。另外, 芬太尼透皮贴剂是目前唯一的一种阿片类止痛药透皮贴剂, 该贴剂通过皮肤吸收起效, 每片贴剂能使患者获得72h的止痛效果, 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 硬膜外镇痛泵给药止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镇痛效果良好。

2.3.2 给药的剂量:

药物的吸收、代谢速度因人而异, 给药时, 尤其是第1次给药, 要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及动态变化, 从而确定给药剂量。

2.3.3 给药的时机:

对于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骨折后疼痛, 应采取预防性用药, 尽量早用止痛药, 而不是等到疼痛难忍时再给药。预防性用药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 镇痛效果好, 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同时也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2.3.4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常用的止痛镇静剂, 如盐酸曲马多片、杜冷丁、非那根等有抑制呼吸的作用, 还可扩张外周血管引起血压降低。使用硬膜外镇痛泵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及尿潴留, 故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意监测血压、脉搏、面色, 并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及深度, 防止低血压及呼吸抑制的发生。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并协助处理。

3 结果

按照患者不同的护理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 调动其自身潜能, 传授护理知识和技术,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期功能锻炼,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充分发挥了患者的潜能, 为其早日康复创造了条件。对骨科病人的常规护理、专科护理、药物等方面进行有效干预, 从而提高患者疼痛阈, 减轻患者疼痛。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积极配合药物镇痛, 是减轻疼痛的最有效方法, 为患者创伤的恢复, 心理生理状态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可使患者早日康复。

通过对189 例患者进行疼痛护理的相关性的调查和研究, 加强对患者的疼痛护理, 了解患者产生疼痛的原理及相关性, 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治疗服务。因此, 作为护理人员, 加强自己对病人的关照和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 对提高骨科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减轻骨科患者疼痛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从一般护理、专科护理、用药护理三方面进行干预, 加强心理护理, 给予有效的药物镇痛。结果:患者疼痛阈得到提高, 疼痛症状减轻。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对减轻患者的疼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骨科患者,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邹恂.护理程序入门 (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221.

[2]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7.

[3]罗孝贞.术前访视对骨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生理影响 (J) .中医正骨, 2009, 21 (9) :85.

急诊创伤骨科临床护理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组患者90例,男67例,女23例,年龄13~70岁,平均(32.4±5.6)岁。创伤原因:交通意外伤52例,高处坠落伤28例,其他10例。疾病种类: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27例,骨盆骨折21例,颈胸腰骨折14例,其他骨折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5例仅采取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遵循渐近原则。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行针对性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术前护理干预

(1)心理护理:创伤多为突然发生,患者身心承受巨大痛苦,加之对手术的恐惧及预后的担心,易存在焦虑、烦躁、紧张等负性心理情绪,临床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及家属沟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就创伤的基本知识、手术的必要性、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向患宣教,消除患者焦虑,积极乐观的应对治疗。(2)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术前准备,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患者从创伤至入院多伴有程度不等的失血性休克表现,需密切心电监护,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同时做血常规、血型、血气分析检查。扣持呼吸道通畅,行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积极纠正休克状态,若患者气道因阻塞原因无法自主呼吸时,需及时将气道内异物和呕吐物、分泌物清除,必要时气管内插管,建立人工呼吸道,排除肋骨骨折和气胸造成的胸廓反常活动,以使患者病死率降低。设置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需加强对引流液量和性质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1.2.2 术中护理干预

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护理操作技巧,迅速的配合医师行手术操作,掌握常用药物的剂量、名称、用法、作用、注意事项、禁忌证。明确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正常值及与创伤疾病的相关性,全程实施无菌化操作,对患者的病情行全面监测,按医嘱行护理操作,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

1.2.3 术后护理干预

(1)疼痛护理:机体生理机能在骨折持续急性疼痛的影响下,会出现系列改变,可放舒缓的音乐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必要时可给予药物止痛,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2)并发症护理:a.压疮:患者术后需较长时间卧床休息,易增加压疮发生率,临床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翻身,调整了解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床单需整洁干燥,并依据患者病情给予悬浮床垫在早期应用。以解除局部受压,预防褥疮发生。b.肺部并发症:术后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及咳痰、扩胸运动的方法,有效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术后病室需保持空气流通,按时消毒,鼓励患者多饮水,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促进痰液排出。c.泌尿系感染:患者术后肢体活动受到限制,需较长时间的卧床,排尿因姿势的改变存在一定困难。需对患者在床上排尿的方法进行指导,以降低术后尿管留置率,并加强尿道口及导尿管外管的消毒,对尿液的量和性状进行观察记录,行膀胱舒缩功能锻炼,促进机体康复。d.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长时间的卧床,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加,加大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术后早期双下肢需抬高并置于功能位,按摩和挤压腿部肌肉,对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和血运情况做好观察,指导患者行早期主动功能康复杂锻炼。e.便秘:指导患者在床上排便,宜术前清洁灌肠,以降低便秘发生率,术后调整患者饮食结构,对腹部进行按摩,以使便秘发生率降低。f.关节僵硬:骨折患者需较长的康复时间,需加强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积极预防关节僵硬的发生。g.肌筋膜室综合征:伤后24h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患肢肿胀情况、温度、末端皮肤的色泽、活动程度、感染,对肌筋膜室综合征进行预防。

1.2.4 生活及出院指导

术后依据患者骨折的部位对舒适体位进行指导,就牵引术和石膏夹板外固定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指导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和方法,加强末梢循环观察,行有效功能锻炼。骨科患者需要的康复时间较长,多数在家完成,指导患者将全方位的护理延伸至家中,取得家属配合,行出院健康宣教。按时复查,行用药指导、掌握功能锻炼的步骤和方法、合理饮食,保持乐观情绪。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观察,并采用焦虑、抑郁量表及自制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精神状态、治疗依从性问卷(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对护理效果加以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计量数据行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恢复情况,治疗依从性、疾病掌握程度、精神状态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针对骨科老年患者多、病情复杂、急诊手术多的特点,采用全方位针对性护理干预,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包括术前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体位指导,术中生活体征监测,术后疼痛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用药、生活、功能锻炼指导,环境舒适度的护理,为手术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恢复情况,治疗依从性、疾病掌握程度、精神状态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柳晓丹,恒秀成,王俊杰.骨科手术患者焦虑的心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77-78.

骨科创伤疼痛护理 篇10

【关键词】优质护理;SAS;SDS;NRS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20-02

疼痛是指机体对潜在损伤、组织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反应,为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同特征,可对患者带来生理、行为、情绪反应等诸多不良影响。随着现代护理观念及护理方式的不断涌现,骨科疼痛控制已成为护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1]。本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骨科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优质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下患者疼痛的改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患者50例, 为本院收治的骨科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17例、肱骨骨折例12,胫骨骨折11例,锁骨骨折6例,髌骨骨折4例,排除认精神障碍与认识障碍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6.2±5.9)岁,其中股骨颈骨折8例、肱骨骨折例6,胫骨骨折6例,锁骨骨折2例,髌骨骨折3例;观察组男18例,女7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5.8±5.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肱骨骨折例6,胫骨骨折5例,锁骨骨折4例,髌骨骨折1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口头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等。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首先护理人员通过研究病历,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原因,采用数字疼痛分析评分法(NRS)进行分级[2]。根据患者情绪,心理状态,心理年龄制定护理方案。(1)环境护理:环境的舒适度利于患者保持良好情绪,降低疼痛感,应创造出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左右,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整洁干净,尽量保持安静,禁止大声喧哗。(2)社会性护理:护理人员多关心患者,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加强患者与社会的交际,鼓励患者与同室的病友和谐相处,鼓励患者的家属多关心、照顾、安慰、鼓励病人,让患者感觉到家的温暖,从而减缓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3)针对性护理:患者伤口在术后1~3天内疼痛较重,可在手术后麻醉效果逐渐消失前,服用止痛药,降低患者的痛苦。指导患者做放松练习,如深呼吸,叹气等放松练习。练习时注意用手轻按伤口处,防止牵拉的疼痛。还可通过聊天、看书、听舒缓音乐,读报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疼感。

1.3疗效判定 疼痛程度评价参考数字疼痛分级法评分标准(NRS)进行,采用数字0~10进行评分:0分表示无痛;1~3分为轻度;4~6分为中度;7~10为重度。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后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疼痛评分轻度20例,中度4例,重度1例;对照组疼痛评分轻度10例,中度10例,重度5例。观察组疼痛评分轻度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疼痛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前SAS评分(62.8±6.9)分,SDS评分(63.4±6.5)分。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35.2±4.6)分,SDS评分(32.6±4.2)分。对照组护理前SAS评分(62.4±6.4)分,SDS评分(62.7±6.1)分。对照组SAS评分(42.6±4.8)分,SDS评分(41.6±4.5)分。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3],骨科患者中约60%~90%存在程度不同的疼痛,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这些患者所接受的外科手术中,患者机体组织遭受破坏进而引发切口疼痛,手术过程中组织破坏刺激导致的炎性物质释放,使机体对疼痛的感知被激发,从而进一步加剧骨科患者疼痛。因此,采用何种有效的护理方法,以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骨科护理中的重要内容。

优质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为住院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内容包括生理、心理等多个方面,最终目的是让患者感觉舒适,从而降低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护理而言,优质护理更注重环境对患者病情的影响,通过营造温馨的环境,缓解患者压力,使患者身心愉快,从而更好地接受手术治疗;优质护理更强调社会、家庭护理的作用,通过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优质护理更注重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针对性护理,对疼痛患者可通过多种方式缓解疼痛。通过上述优质护理,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焦虑、抑郁情况也显著好转。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可减轻刻骨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庆捷.优质护理对缓解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8):905-907.

[2]徐亚梅.对行手术治疗的颈椎骨折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0):86-87.

骨科病人术后疼痛舒适护理研究 篇1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2例, 女18例;年龄18岁~55岁, 平均38岁;胫腓骨骨折18例, 手外伤12例, 腰椎压缩性骨折8例, 股骨干骨折3例, 骨髓炎1例, 其他8例。

2 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 (comfort care) 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 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995年Kolcaba提出舒适护理概念 (thoery of comfort care) , 认为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护理技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结果, 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注重病人的舒适感受和满意度。舒适护理理论大致包括4个方面: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灵魂舒适。

2.1 生理舒适护理

2.1.1 舒适环境的管理

创造一个整体、舒适、安静的环境, 让病人安心养病,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进行空气消毒时选用了带水果气味的空气消毒剂, 以去除异味。根据气温、病情来调节病人的冷暖, 必要时加盖毛毯或凉被。病房与病房之间增加蓝颜色的帘子 (因蓝颜色有利于镇静) 以保护病人的隐私。

2.1.2 舒适基础护理

包括舒适晨间护理:早晨起床时播放一些节奏舒缓、令人心情舒畅的轻音乐, 让病人感觉美好的一天即将开始。为术后疼痛病人护理查房时, 可介绍一下当天的治疗及护理项目, 听取病人对治疗及护理的意见。舒适晚间护理:晚上停止一切不必要的检查及护理。夜间尽可能关灯或开地灯, 巡视病人时如用手电筒, 不能直接照射病人的头部, 应用墙壁反射光观察。舒适的体位:做到勤观察, 去除因体位因素引起疼痛的诱因, 如检查绷带、石膏等是否过紧、受压而引起疼痛, 观察皮肤受压情况, 防止压痛的发生。

2.1.3 止痛措施的运用

药物止痛仍是目前解除术后病人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这里除了要正确运用镇痛药物以外, 为了使疼痛病人取得最佳的镇痛效果, 应摒弃传统的“按需给药”改为根据药物半衰期的“按时给药”, 使药物浓度长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在镇痛效果的同时起到“预防为主”的作用。物理止痛, 即给予病人冷敷 (注意在不影响患肢血运情况下使用) 、热敷、按摩等。冷敷可以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减轻炎性水肿;热敷可减轻肌肉痉挛, 增加局部血供;按摩主要通过物理刺激增加血液循环, 舒筋活血来减轻疼痛, 使病人舒适。

3.2 心理、社会舒适护理

3.2.1 建立信赖护患关系

护士与病人、家属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层。我们关心、体贴病人, 热情、和蔼, 急病人所急, 想病人所想。

3.2.2 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紧张、忧虑、焦虑、恐惧或对康复失去信心等均可加重骨科术后疼痛病人的疼痛程度, 而疼痛的加剧又反过来影响情绪, 形成不良循环。可以请性格开朗、乐观的病人在病房中与其他病人交流, 谈彼此的手术感受和经验, 相互鼓励、相互照顾。

3.2.3 分散注意力

分散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可减少其对疼痛的忍受程度。可根据病人的兴趣选择以下一种或几种:参加活动, 如下棋、看电视等;音乐疗法;有节奏的按摩;指导病人进行有节奏的深呼吸, 用鼻深吸气, 然后用口慢慢呼出, 反复进行;想象和放松。

4 结果

通过对本组50例骨科手术后疼痛病人运用舒适护理方式, 本组病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有改善, 病人满意度为99.9%, 护患纠纷下降为0。实践证明, 把舒适护理运用于骨科术后疼痛病人的护理中是一种整体的、积极的选择。舒适护理顺应了整体护理的发展, 补充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把为病人提供舒适的效果贯穿于整体护理中, 使护理目标更加浅显易懂, 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疼痛,骨科病人,舒适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宏, 朱光君.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6) :409410.

[2]洪琳.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583.

[3]博爱凤, 黄日妹.护理干预减轻手外科病人术后疼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8) :603604.

上一篇:现代钢琴作品下一篇:医学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