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研究生(共12篇)
医学类研究生 篇1
0前言
佳木斯大学是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的黑龙江省8所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单位之一, 是教育部批准招收全英文授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来华留学生项目的52所高校之一。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已达700多人, 学历教育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82%, 涉及21个硕士专业方向和19个本科专业, 涵盖文、史、理、工、医等几大学科。
2011年, 我校开设了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班。此课程班采用全英文授课, 覆盖我校医学类4个一级学科。国家留学基金委对这个课程班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政策扶持, 在未来几年, 在稳定招生的基础上, 规模将不断壮大, 也会有更多的自费留学生申请入学。
通过深入研究, 在实践中探索,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班的课程体系, 将为扩大我校医学类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的规模, 提高留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在此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我校英文授课留学硕士研究生班的专业分布将成为可能, 同时也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 有如下特殊问题必须充分考虑。
1 医学类留学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医学基础教育背景
随着世界各国对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出台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认可, 全球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得到了快速的推进。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其中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得到了界定。也使各国医学教育的学历互认和职业资格互认成为可能。但是, 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各种影响, 教学的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 必须充分考虑生源国在本科阶段的医学基础教育背景的不同, 结合具体的培养目标, 修订培养方案, 完善教学计划和评估体系, 才能建立科学的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2 课程设置的具体特殊问题
2.1 政治类科目
政治理论课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明确规定的研究生必修课程。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不同学时的相关课程, 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等。绝大多数院校的政治理论课为54~72学时, 一般是3学分。但是根据《高等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 政治理论应当作为学习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 其他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因此, 在制订培养方案时, 必须充分考虑各国留学研究生所在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风俗习惯各不相同, 政治类科目的设置及相应学分的要求是删除或是替代。成功的做法是为学生开设一些介绍中国人文、地理及传统风俗类的课程, 既能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传统风俗习惯的认知又能提升亲华度。
2.2 语言类科目
很多高校的医学类研究生培养方案都明确要求学生能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外语能力, 大多数院校都开设英语, 也有部分院校在开设英语的同时, 还开设俄语或者日语。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总学时大约占理论学时总数的20%。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大多来自母语是英语或者所在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的国家, 对他们来说, 汉语就是他们必须要学习的外语了。虽然他们在华学习期间使用的授课语言是英语, 但是在其进入临床轮转期间, 要求所有的患者与他们用英语直接沟通是不现实的。因此, 在语言类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留学研究生的汉语基础, 对课程的内容、程度、学时和学分的设定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设2~3门汉语强化类的课程, 特别是医用汉语, 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打好语言基础。
2.3 方法类课程
方法类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医学文献检索》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有的医学院校将方法类课程放在公共课模块, 有的放在专业课模块, 有些课程作为必修课, 有些课程作为选修课。不同国家的医学类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 方法类课程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 在为医学类留学研究生选择方法类课程时, 要充分调研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 确定开设哪些必修课, 哪些选修课, 以及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
方法类的课程在课程结构和学时调整时, 应该侧重于实践环节, 增加实验和实践学时, 让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对于《医学统计学》课程, 应该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 可以适当增加学时, 并侧重于专业软件的使用及科学研究实例的分析与研究。
2.4 选修课
目前很多国内高校的研究生选修课程, 已经成为学生获得学分的一个主要途径, 并不能充分发挥其拓宽专业基础理论的作用。更有很多课程不适合留学生选修。医学类留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 必须结合留学生的本科教育背景, 结合留学生教学的实际来安排和设置并不断更新。要把选修课作为扩大留学研究生知识面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要为加强学生方法类课程学习和专业类课程学习效果提供辅助的支持作用。
医学类留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 应以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的形式为主, 课上的学时不必太多, 可以借鉴美国医学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特点, 采用细水长流式, 充分调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分设置少, 供选择的课程数目增多, 各有侧重, 从而能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
3 结语
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的培养, 目前还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要针对留学研究生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 安排课程学习, 调整教学计划, 加强教材建设, 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适合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以确保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这对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和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教学管理实际, 对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给出可行化建议, 为进一步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并希望借此为其他高校提供一点经验。
关键词: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赵万霞, 辛暖, 赵伟.改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20) .
[2]崔爽, 段丽萍.浅谈美国大学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4) .
[3]祖雅琼, 马骏, 李丽剑, 等.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0) .
[4]黄星, 罗殿中, 韦东梅, 等.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5) .
[5]邓昌明, 黄晶, 刘地川.留学生内科学教学体会与思考[J].重庆医学, 2009, 38 (5) .
医学类研究生 篇2
发表时间:【2012-5-17 17:09:31】 浏览次数:28334次
为了满足社会对医药卫生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校拟继续招收优秀在职医务人员学习研究生课程。为此,特制定本招生简章:
一、申请学习研究生课程的条件和资格审查
1、申请人入学前已获得医学学士学位且在相应专业工作三年以上(即2009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2、申请人应向我校研究生院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办公室提交单位同意本人学习研究生课程的公函(注明拟定学习的专业)、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一张一寸照片。
3、申请人在向我校提出学习研究生课程申请时,须填写《四川大学在职人员学习研究生课程申请表》,我办将根据申请人及所在单位提供的材料,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择优录取。
二、时间安排
1、受理申请的时间为5月25日至6月30日(周一至周四上午9:00—11:00;
下午2:30—4:30)。
2、经资格审查合格者,我院将于8月底之前发给同意学习研究生课程的通知书。
3、申请人凭通知书办理入读手续,并开始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
三、学习内容及方式
按我校相同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进行培养,修满规定学分。
四、学习费用
学员应缴纳课程学习费,收费标准为:每生15000元/年(不含住宿、教材等费用)。在报名时缴纳。
五、结业及其他
1、学习研究生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善在职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在职人员业务水平。课程学习结束后,成绩合格者发给“四川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
2.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者,可按国务院学位办和我校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的有关规定在职申请硕士学位。
3.申请人在向我校申请学习研究生课程时,需缴纳报名费160元。联系地址:成都市磨子桥四川大学研究生院邮编:610065
电话:028-85405902
联 系 人:许老师
四川大学研究生
院
医学类研究生 篇3
一、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师资缺乏
作为医学院校新开设的非医学专业,面临专业课老师缺乏的困扰。在短短的几年内,学院也无法引进充足的师资力量,学科带头人非常缺乏。随着非医学专业开设的增多,学生数量的增多,薄弱的教师力量无法更好的满足教学质量的根本需求。非医学专业缺乏专业教师,成为影响其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非医学专业在课程体系开设过程中,会积极融入医学类课程,从而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这样的理念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如何增添医学课程,增添哪些医学课程,校方没有进行深入论证。盲目地增加医学类课程,导致学生不仅没有学好专业课,医学课程也没有学好,学生知识结构非常不合理,不专不通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缺乏竞争力
现阶段,非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授课制教学模式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成为主导。课时计划不合理,大都是集中性质的理论授课。学校不重视时间课程的安排。这种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导致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缺乏竞争力,很难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大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个人生涯规划,没有奋斗目标,混日子,阻碍了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就业开拓力度不足
医学类院校在进行就业市场开拓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医疗单位。这种类型的单位,对于非医学专业的需求非常少。学校对于非医学专业就业的宣传力度不够,也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开拓,缺乏与其他机构之间联系。非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
二、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强化非医学专业合理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般来说,医学院校的非医学类专业大都属于新开设的专业,相对来说,学科基础比较薄弱。要想提高非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推动新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力度。一方面积极吸收与借鉴其他院校的课程体系计划,加强学科资金力量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实验室、实习基地;一方面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地域情况、学生情况积极开设特色校本课程。打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
(二)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非医学专业学生很难进入医疗机构就业,但是,大部分医疗机构希望招聘既有专业医学知识又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现在这种情况,可以深化非医学专业的教育模式改革。加强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并重的教育方式。在加强学生们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保障专业课教学课时、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医学知识的学习力度,强化医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技能与理论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凸显医学院校的特点。
(三)拓宽就业市场
加强非医学专业的宣传力度,学校可通过信函方式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非医学毕业生。另外,学校还用加强与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拓展实训基地,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积极拓宽就业市场。与此同时,建立健全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信息网,完善信息发布平台。
(四)加强学生个人生涯规划指导
教师需要加强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重新树立学生积极进取的观念。面对学校主打的医学类专业,部分非医学学生会出现心理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疏导,保证学生的良好情绪。结合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个人生涯规划,使学生明确奋斗的目的,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目标,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社会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五)加强师资力量的打造
面对非医学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的现状,新形势下,必须积极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高、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一方面,需要积极引进社会优秀人才,尤其是要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通过合理的薪资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留住人才,为现有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在职教师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或继续深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通过各种强化措施,加强非医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教学现状以及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强化非医学专业合理学科体系的构建,深化教育模式改革,拓宽就业市场,加强学生个人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师资力量的打造,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的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编.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4).
[2]李秀芹.初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
[3]杨建华,曾宝成,孟倩.地方院校树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叶中国大学教学,2008(09).
[4]方文,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医学类研究生 篇4
关键词:就业能力,基础医学,培养
基础医学是医学门类中一个重要的一级学科, 它与生命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学科紧密关联, 在探索人体自然奥秘和疾病的演变及防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年诺贝尔医学奖的成果均包含了大量基础医学研究内容。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形势面前, 医学领域重临床、轻基础的现象普遍存在, 客观上造成基础医学专业人才流失、学科发展滞后的恶性循环, 也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招生和就业工作的开展。调研中我们发现,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单一, 就业渠道不畅是制约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1], 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本, 拓宽就业渠道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医学院校中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和就业心理现状, 我们选择了天津医科大学等三所医学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一定比例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其中学生问卷发放300 份, 回收276 份, 有效问卷274 份, 问卷有效率为91. 3% , 有效问卷中男生比例为47. 4% , 一、二、三年级比例为33% 、32% 和35% 。
1 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1. 1 生源欠佳
基础医学主要培养在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而这些单位往往已趋近饱和或提高了用人标准, 使得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也严重影响了报考志愿。调查中我们发现: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绝大部分为“调剂生”, 有的专业调剂生比例甚至达到90% 以上; 随着形势的发展, 近几年, 某些院校连录取“调剂生”都出现了困难, 无法完成既定招生计划。由于入学后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最初报考志愿,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发展前景困惑, 思想、情绪不稳, 难以潜心学习。调查显示, 有超过50% ( 159人) 的研究生不喜欢现有专业, , 39. 4% ( 108 人) 考虑过混文凭, 19. 3% ( 53 人) 的学生有过退学的想法[2]。
1. 2 学科发展薄弱
新形势下, 研究生具有双重性, 既是导师的学生又是导师的助手, 是科研队伍的生力军, 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3]。如果没有研究生, 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将难以开展, 学科发展必然放慢步伐, 学科发展的缓慢, 客观上又影响了招生和就业的进程, 如此恶性循环, 使得基础学科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既没有充足的学生来源, 又难以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激烈就业竞争的能力。与临床学科相比, 学校对基础学科的经费投入和学科平台建设也略显不足,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待遇相对较差, 以致人才流失严重, 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也严重影响了基础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
1. 3 就业心理压力大
调查中我们发现, 造成基础医学研究生压力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 远高于同一年级的临床研究生, 而且在就业压力面前, 女生表现更加显著; 统计发现, 就业压力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大 ( 表1) , 与求职时间密切相关。在就业压力的表现中, 51. 8%的学生认为缺乏明确就业方向, 83. 6% 的同学对自身就业前景不乐观, 37. 2% 的同学表示所学专业与新的工作岗位关系不大, 46. 4% 同学认为除了出国或复习考博没有太好出路, 21. 5% 同学考虑中途转行 ( 表2 ) 。因职业前景不明朗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学信心和学习状态, 对导师带教和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2 提高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就业能力的途径探索
2. 1 加强心理疏导
由心仪的报考专业刚刚调剂到新专业, 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针对这部分学生, 研究生管理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 对于其专业方向和导师的选择要重点关注, 还要特别关心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健康, 鼓励他们摆脱包袱, 轻装上阵, 投入到新专业的学习中去。要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和想法, 增加他们对学科前沿的了解, 提高对专业学习和就业前景的信心; 要引导他们在新阶段面前发挥自身长处, 克服缺点, 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规划好研究生生涯, 多途径实现专业拓展。同时, 涉及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部门, 要解放思想, 为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在政策扶持、方针制定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为他们的顺利毕业和就业做好坚实基础。
2. 2 加大学科支持力度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特别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 在科研经费、仪器设备等方面增加投入力度; 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个人发展、福利待遇等方面加强重视程度, 鼓励教师不断创造, 不断超越,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科研, 积极申请各级研究项目, 积极出国研修等,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科研素质, 提升基础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管理部门也要为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在招生、培养等方面多创造有利条件, 天津医科大学自2009 年起对录取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全部实行公费制, 而且在创新基金、硕博连读、公派留学等领域大力扶持, 极大提升了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很多同学借助高端学科平台显著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 为继续深造或求职择业做了很好铺垫。
2. 3 调整课程设置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基石和本源, 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而言, 通过课程学习, 可以提高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 掌握科研技能, 对于提升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大多数医学院校研究生学位课程知识面狭窄, 知识结构单一, 内容滞后和重复, 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新等现象, 构建系统化的课程非常重要, 可通过课程整合, 实施模块式教学, 将原本孤立的学科凝聚为平台课程模块、进展课程模块、实践技术类课程模块和学术活动模块等, 通过打破成规、精选教学内容和丰富课程内涵, 达到加强课程的基础化和综合化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的目的。对于基础类研究生, 课程中还要注重加强与临床学科的紧密联系, 突出基础研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 鼓励学生以本学科为基础向相关领域拓展, 使学生具备尽可能宽厚的知识面,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其科研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有助于培育复合型人才并为顺利就业提供基础和保障。
2. 4 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 基础医学研究生刚刚涉猎新学科, 往往处于茫然状态, 这就要求导师为这部分学生倾注更多心血。在调研工作中, 我们感到缺少具体、及时的指导, 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心理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基础类研究生在生涯规划和个人发展上特别希望得到导师更多的指导, 甚至包括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因此, 导师应首先做好专业引路人的工作, 通过介绍学科的历史发展和学术前沿,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新的专业领域, 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为今后的各项工作做好思想基础; 其次, 导师应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与悉心引导并重, 通过勤指导、多督促,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 再次, 导师要根据基础学科的学习需要和学生特点, 给学生制定阅读中外文献的计划, 并要求学生定期提交相应的读书笔记或研究报告, 不断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理论功底[4], 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2. 5 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
由于基础类研究生大多来自调剂生源, 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入学前的专业背景和学生的择业志向, 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于某些本科为临床医学专业或者入学前即有临床工作经历的学生, 可采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组建联合导师组, 例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专业通过与神经内、外科等临床学科紧密结合, 形成跨学科互动联合体系。这种联合指导模式不受学科边界的限制, 基础类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可以选择交叉性、边缘性课题, 使他们不局限于某一专业或导师的理论、知识, 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组平台接触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 有助于产生创造性研究成果[5]。这一模式下的毕业生既掌握较为丰富的实验技术, 有着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 又具备从事临床工作的能力, 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 拓宽了就业空间。对于本科为非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要充分发挥基础医学的优势和特点, 在培养模式上要突出灵活性和实用性, 要特别注重科研素养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着力挖掘学生的科研潜能。培养中, 导师要鼓励并支持学生选择硕博连读模式, 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 要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著名实验室的联系与合作, 鼓励这部分学生出国深造, 将这一模式下的毕业生, 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桂香, 许春胜, 李治淮.以拓宽就业为导向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解剖学, 2010, 33 (5) :698.
[2]刘桂香, 李治淮, 白咸勇, 等.拓宽就业为导向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3:113.
[3]于立华.浅谈医学研究生与医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12) :93.
[4]孙淑萍.提高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9, 29 (5) :60.
医学类研究生 篇5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作风严谨,为人正派,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学科研和教学,热爱专业,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分子影像诊断与研究
2、脑肿瘤MRI与病理对照分析
3、脑血管MRA与CTA的研究
4、高分辨CT在肺间质性病变诊断上的研究
5、脑、心脏、肾灌注成像研究
6、血管性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实验研究
7、三维成像研究
8、血管病和介入超声研究
9、电子束CT在心血管病的应用研究
三、招生对象
已获医学(医学影像专业)学士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五.课程设置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自然辩证法
(2学分)公共英语
(4学分)B类:
分子生物学
(4学分)
生化分析
(4学分)
神经解剖学
(4学分)
C类:
医学影像学
(4学分)影像解剖学
(2学分)影像技术与基础
(2学分)D类:
医学统计学
(4学分)医用微机
(2学分)医学文献检索
(2学分)医学免疫学
(3学分)细胞免疫学
(2学分)肿瘤学
(2学分)医学电子学
(2学分)肿瘤生物学
(2学分)六 ,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学位课程,由医学院统一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医学影像诊断与技术的培养与教学能力,查阅和综述专业文献。
第三阶段:进行专业定向培养,包括各研究方向特定的实验技能,科研设计,影像设备使用,专业知识学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毕业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要参加教研室和院、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和讲座,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评定成绩。对成绩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应力求与省部级基金顶目或当前有较大影响(研究热点)的研究方向接轨,确保研究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论文题目初选后由系组织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交研究生院备案。九.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应在答辩前请2位(至少1位为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主共三人组成,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临床能力和学位论文进行考核和答辩。同时还应对其学位论文能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水平,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可在毕业后一年内补交。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十.质量监测
医学类研究生 篇6
关键词 医科院校 转医学类专业 动机 影响因素
一、本科生转专业的现状特征分析
随着学分制在各大院校中的实施及普遍,本科生转专业的现象日渐普遍。这一措施是对高考僵化体质的一种补救,尤其是在在具有特色化教学的院校内更是成了吸引学子们的一大亮点。例如浙江某一医科独立院校2012年共有151人申请转专业,其中由非医学类专业申请转医学类专业的本科生有58人,占转专业总人数的38.4%。研究医科院校内本科生转医学类专业动机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理性地处理转医学类转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医科院校内转医学类专业的动机
(一)个人兴趣爱好与转医学类专业的动机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其求知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许多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往往填报了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但由于分数没能上线等原因而未能如愿,结果被调剂到其他专业或相近专业。相对而言,在医科院校内医学类专业较比其他非医学类专业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因此缺乏专业兴趣成了大学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机之一。
(二)院校特色教学与转医学类专业的动机
众所周知一所院校内各专业的录取分数存在的一定的差距,院校的历史背景、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决定了该所院校的优势专业。在医科院校内,医学类教学资源较丰厚,因而在这些优势专业上存在比该所院校最低录取投档线高几十分的现象,学生们往往会选择这些专业,但都未能就读。导致了非医学类专业的本科生往往会产生对于医学类专业的憧憬,从而想从非医学类专业转向医学类专业,让自己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此外,在我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由民资和名校合办的独立学院迅猛发展,为了谋求利益,多数院校当年获批、当年即招生,出现了许多“挂羊头,卖狗肉”之流的专业,这些专业甚至与院校的性质有着巨大的差异,本科生往往会对这些专业缺乏认同感,努力进入院校的优势专业,在医科院校内体现为非医学类专业转医学类专业。
(三)职业规划与转医学类专业的动机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施的是一种单一而狭窄的“教育模式”,这一固定模式导致在本科生中形成了未来职业等同于专业这一观念。不可避免的,为了谋求更好职业规划成了大多数本科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相关资料显示在90后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中有39.03%的学生将“稳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中最重要的事。同时在中国十大最稳定的职业中,医生这一职业名列第四,仅次于公务员、律师、教师等职业(新华网等)。随着中国对医疗制度的改革,专家型医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业大环境更加稳定,职业前景也被人们所看好,因而医生这一职业成了人们心中的铁饭碗,医科类专业成了本科生争相竞逐的热门。
三、医科院校内转医学类专业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对转医学类专业的影响
中国家庭传统理论观在一个家庭教育层面上启着主导的作用。受其影响,父母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使得孩子已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在父母包办下的“从属品”。父母的这种观念在90后的独生子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考虑到子女的未来发展道路,父母也往往做出让孩子转向能利用这些社会资源的专业,更有利于进入安排好的工作岗位,对于医生这一行业其稳定性成了父母观念中好职业的首选,学生受其影响也更容易倾向转向医学类专业。
(二)舆论宣传对转医学类专业的影响
当今是一个现代化社会,随着信息的传播途径增多,速度也随之加快。为了招到好的生源,许多高校通过多种媒体,如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对学校进行大肆宣传,其中不乏虚假的成份。而这些虚假的舆论宣传往往导致学生对某些专业的判断产生了错误,导致了解不深入,从而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看似实力雄厚的专业。进入专业的学习时候时,发现事实并非那么美好。对于一些专业,受老生的舆论影响也甚为严重,其表现在新生向同专业的老生咨询过相关情况时,一些老生将自己对于专业的不满灌输给新生,告诉新生这类专业有多么的差劲,就业形式多么的严峻,一些悲观消极的思想油然而生,给新生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使其开始对自己就读的专业产生怀疑,在很长的时间内情绪难以得到安定某最终导致申请转专业。
(三)从众心理对转医学类专业的影响
学习是一个自我评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适应不了高校的学习氛围以及集体生活方式,缺乏了一定的独立性。因而周围同学的做法、想法此时更容易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导向。一方面,看着周围的学生谈论到想转到更好的专业去,对专业的不满,心中也不免产生此类想法,在医科院校内体现为非医学类专业想转医学类专业,对非医学类专业的否定。由此迷失了自己的本真意愿,产生一定的类比效应,随大流提出转医学类专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出于以后能够继续和好友、恋人保持密切的联系,看着他们转专业,于是自己也想转,这也属于一种典型的社会心理。这些从众心理是对自己专业缺乏一定了解的内在表现,外在表现为缺乏理性行为上的转专业。
四、结语
医学类研究生 篇7
1 医学类研究生精品课程共享和应用现状
截止2014年, 在国家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教育部直属及地方高校已投入建设近万门精品课程, 其中医学类精品课程将近1500门。单从数字分析, 高校对建设精品课程比较积极, 也获取丰硕的成果。而访问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网站查询信息, 网站的课程分类除本、专科课程之外, 不存在研究生精品课程分类。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有些精品课程为研究生课程, 学习人员需登录对应的精品课程网站才能判断是否为研究生精品课程。而且有些课程的特色为本科生、研究生皆能用。学习人员如果需要访问需要的研究生精品课程网站, 只能使用检索网站查找, 采用“研究生精品课程”等关联字进行检索。不过检索要求高, 一般能直接找到的研究生精品课程网站不是很多, 很多课程需要通过几次检索才可以定位到对应网站。以研究的医学类研究生精品课程为例, 笔者直接通过百度等搜索网站找到的只有山西医科大学的免疫学、生理学等4门课程, 第二次检索的课程有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和南昌大学等7门课程网站。而在这检索到的所有课程中, 其中7门课程网站能顺利打开, 2门课程网站有时能打开有时不能打开, 还有2门课程网站显示没建设完成。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能查到很多高校有研究生精品课程立项的文件, 但对照着文件内立项的课程去搜索, 却发现大部分没有, 值得深思。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精品课程”论文可以发现, 至今公开发表的有关精品课程的论文约有7 431篇, 但检索“精品课程应用”“精品课程共享相关”等关键词论文只有605篇。关于研究生精品课程文章仅25篇, 而医学类研究生精品课程文章几乎没有。
2 医学类研究生精品课程共享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问医学类研究生精品课程, 分析其共享和应用现状, 可发现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共享和应用远落后于本专科精品课程, 医学类研究生精品课程也不例外, 暴露出以下三方面明显的问题。
(1) 与本专科精品课程类似医学类研究生精品课程也有重评审轻建设、轻应用的问题。部分课程负责人将精品课程作为一种取得工作业绩或教育资源的途径, 在评审立项各级研究生精品课程之后, 对课程网站的建设的后续工作力度就减弱。比较常见的建设模式是对照申报书, 把教案、教材及大纲等资料上传到网站, 课程的特色部分体现不多。扩充知识不够, 与课堂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区别不大, 对学生没有形成吸引力。课程网站与学生互动交流少,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学习人员自主学习课程相关知识的缺少参与性及积极性。当前研究生精品课程大部分在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忽视了与学习者的互动与交流, 很多网站都没有学习论坛和在线答疑之类的互动平台, 就算有也大都是形同虚设, 无人应答。精品课程网站初步建设之后, 不再进行课程内容更新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笔者找到的11门研究生精品课程来说, 无一门在建设之后进行了更新。还有某些精品课程既是本专科精品课程又是研究生精品课程, 本专科立项在前, 进行了课程建设之后, 又立项研究生精品课程。但精品课程网站不进行任何修改直接拿来做研究生精品课程网站, 只在课程介绍里面说到, 该课程也为研究生课程。大学里对研究生的要求要高于本专科学生, 本专科生主要是学习知识, 而研究生是要创造知识的。研究生所学课程更要注重引导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所以直接把本专科精品课程为研究生精品课程所用是不行的。由此可见一部分教师对研究生精品课程共享建设和应用的不重视。无法体现精品课程的“一流的教学效果”。
(2) 没有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 网站登录成功率低。目前为止, 研究生精品课程已进行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的建设。对研究生精品课程来说, 网络教学资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就是通过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来获取教学资源, 进行课程的学习。所以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来看, 不管是哪个级别的研究生精品课程, 都没有一个像本专科精品课程那样的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 各个学校的研究生精品课程资源信息均零散分布于各高校服务器内, 服务器不统一, 异地分布。课程资源访问者如果想要找到需要的信息, 只有通过搜索引擎层层查找。繁琐而复杂的查找工作极大地影响了课程资源访问者的积极性。并且, 由于各校应用的网络平台数据标准不一致, 技术参数千差万别, 导致课程网站访问成功率低, 有少部分网站打不开, 还有一部分网站打开速度很慢或者只能打开一级页面, 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共享和应用。
(3) 研究生精品课程学生知晓率和利用率低。使用价值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而在已有建设好的精品课程中, 一个造成学生对共享资源的不知情甚至不应用的关键因素是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引导宣传机制不清晰[1]。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就精品课程资源利用情况, 提出“基本不了解”“知道但没用过”“知道但不常用”“经常上网使用”及“非常熟悉”等五个选项, 对在校的研一、研二的所有专业400名研究生做问卷调查, 结果是:2%的学生基本不了解, 9%的学生知道但没用过, 26%的学生知道但不常用有, 35%的学生经常上网使用, 28%的学生非常熟悉。
3 促进医学类研究生精品课程共享和应用的有效机制
(1) 利用云技术搭建研究生精品课程共享服务平台。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 病毒入侵等麻烦。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低, 使用起来很方便。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2) 更新机制。学科前沿性或研究性应该是研究生精品课程的教学设置突出的亮点。研究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触摸科学研究的前沿一个捷径就是在精品课程中重点强调最新专业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学科前沿的思维及研究手段的展示拓宽了研究生视野和眼界, 提高他们对专业的兴趣, 也为研究生以后的基础奠定基础。每年根据国际学科的研究热点做到及时补充到课程网站, 这样做到定时不间断的丰富、完善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
(3) 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实验等章节的介绍, 加强演示训练。医学科课程的重要特色就是要突出临床的实践训练。为了使学习人员能通过课程接触实践的训练, 可以将药物实物讲解、现场设计、实地考察等通过临床演示或讲台互动等形式增加到课程知识体系, 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综合能力。采用的实验教学要采用引导式教学与实践指导相融合、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补的模式, 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将从人工 (计算) 数据处理、手动操作等传统教学方法提升到数字化显示、计算机仿真等新技术。各门课程尽可能的和企业合作设计一些临床实验仿真软件, 使研究生与导师进行互动演示, 化学习的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目标更理性, 临床的设计型实验取代验证型实验, 拓展学习人员的创新思维, 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临床动手能力。
(4)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课程的知识框架和教学模式。通过前期的调研发现研究生比较感兴趣的是课程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 以前复杂的教学内容例如临床手术、医学影像设备工作等可以通过动画和录像的形式清晰地展示给学习人员, 展播过程实现图文声像并茂, 过程由于明了直观, 引人入胜, 教学内容现场感强烈, 学习人员的印象深刻。
4 结语
对医学专业发展而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教育管理者特别高校应从战略层次出发, 依据学校特色和定位, 倡导可持续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思维, 在学校教学活动及学科发展规划中将精品课程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此外, 不断完善的精品课程可以提高医学类研究生培养水平, 其成果也可以提供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 成为远程医学教育珍贵的教学资源, 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对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医疗队伍整体素质, 提升医疗教育资源公平性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涛.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区域共享机制的构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2 (1) :37-39.
[2]王鹏.2003-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与趋势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8 (15) :38-40.
[3]朱晓红.精品课程中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问题研究--采用云技术解决精品课程资源共享[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 (5) :86-87.
[4]侯治福, 金祥雷, 谷树严, 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施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06 (1) :21-23.
[5]刘济科, 张尚武, 张晓珠, 等.创建精品课程夯实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2) :35-37.
[6]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评价与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管理, 2005 (3) :7-9.
医学类研究生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样广州某医学院校的医学本科生、医学硕士研究生和医学博士研究生, 共845人。
1.2 方法
采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维清教授的《广州市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问卷可操作性强, 信度和效度都有保证。通过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 研究生和本科生两组对比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检验水准定为0.05。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 如性别、来源、年级分布情况等以构成比来描述。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医学大学生和医学研究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相关信念。吸烟态度得分用t检验, 比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异。
根据韩旻雁等的吸烟信念因子分析把吸烟态度共27个条目归类为五个因子:支持吸烟信念、反对吸烟信念、环境限制信念、个人意愿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根据Likert五分法, 负向态度条目计分为1~5分, 正向态度条目计分为5~1分。然后把所有得分相加得出吸烟态度总得分。 (如表1)
2 结果
吸烟态度总得分中, 本科生和研究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吸烟态度得分比较中, 研究生吸烟态度得分 (109.81) 比本科生得分 (115.02) 低。研究生吸烟态度不如本科生。见表2。
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吸烟信念水平比较中, 反对吸烟信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83) 。环境限制信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 。支持吸烟信念、个人意愿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本科生在支持信念 (31.06) 、环境限制信念 (21.19) 、个人意愿信念 (11.46) 和社会功效信念 (11.25) 的得分都比研究生得分高 (研究生得分分别是28.3820.6510.589.99) 。研究生对待吸烟的态度没有本科生好。见表3。
3 讨论
吸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社会行为。吸烟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吸烟、尝试吸烟、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在这个过程中, 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来源、吸烟知识、吸烟信念、同学室友中有吸烟者、以及其它许多社会和家庭因素等。
医学生是一群具有医学背景的特殊人群, 他们在进行大学或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 医学书籍、医学课程讲座以及临床实习等会出现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人因为吸烟而导致各种疾病的鲜活案例。在深知吸烟危害健康的背景下仍然做出尝试吸烟的错误选择, 或者在同伴、室友的影响下开始尝试吸烟, 其中有部分尝试吸烟的医学生成为规律吸烟者甚至吸烟成瘾者。再者, 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 是未来公众健康的宣传者, 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周围人群, 有“带头、模范、示范、先锋”等作用, 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 影响面很广。研究这一人群具有特殊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 下一步在大学生中开展控制吸烟的干预工作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研究生吸烟态度不如本科生。研究生有些是工作后再考研, 研究生的年龄比本科生大, 研究生的社会阅历、接触社会上不良环境会比本科生多。研究生吸烟态度比本科生差, 是符合我们调查研究设计的预期设想的。研究生的吸烟相关知识得分高于本科生, 研究生的吸烟态度得分低于本科生。研究生的高吸烟率, 验证了我们的调查的设想:研究生是一个“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的群体。说明吸烟的知识-信念-行为在医学研究生这一特殊人群的不统一性, 这与我们普遍逻辑思维相冲突 (传统惯性的思维模式认为“知识决定信念, 信念决定行为”) 。在De Bernardo[5]等研究中也出现这一现象 (98%调查对象知道吸烟的危害, 仍有11.5%不吸烟者准备开始吸烟) 。具体表现在:医学本科生在支持信念 (例如:“一个男人不吸烟就不像男子汉”等这些肯定吸烟的想法) 、环境限制信念 (例如:“应该禁止任何人在学校吸烟”等这些环境影响吸烟行为的作用) 、个人意愿信念 (例如:“学校只需管好学生学习, 没有必要管学生吸烟的事”等这些自我效能自我意识的想法) 和社会功效信念 (例如:“不接受别人递的烟不礼貌”等这些吸烟对社会应酬交际行为作用的想法) 的总得分都比医学研究生总得分高。我们总得分计算方法是采用正向态度越好得分越高;负向态度得分刚好和正向态度得分相反, 负向态度越好得分越低。所以总得分综合了正向态度和负向态度, 总得分分值越高表明吸烟态度越好。医学研究生对待吸烟的态度没有医学本科生好。本研究得出, 吸烟态度是不同吸烟行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不同阶段吸烟行为转变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 我们加强控烟禁烟首先要端正吸烟态度, 使他们认识到控烟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他们从被动的控烟禁烟行为变为主动的控烟禁烟行为。哲学告诉我们,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或称“根据”, 也即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非根本性原因, 或称“条件”, 也即第二位原因;二者同时存在, 缺一不可, 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解决事情的内因入手, 有助于避免日后烟瘾发作时重复吸烟的可能性。
吸烟态度决定吸烟行为。正如哲学所说的:内因影响着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以态度决定行为。又如心理学所说的:信念是决定行为的动力。所以吸烟态度是不同阶段吸烟行为的根本转变原因。
我们的研究是吸烟态度总得分。总得分包括了正向得分和负向得分。在本科生规律吸烟者的吸烟态度得分最低, 说明成为了规律吸烟者后, 吸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或者说吸烟已经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当遇到压力或者应酬等会有意无意地抽上一根烟。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 不像儿童, 要改变某种行为习惯 (规律吸烟) 很难了。改变不良习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而且改变不良习惯 (规律吸烟) 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仅仅是尝试吸烟和不规律吸烟行为要长。
研究生在不规律吸烟者和规律吸烟者的吸烟态度得分差异不大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与年龄及社会不良影响有关。研究生的年龄大和受社会吸烟的不良环境影响, 对待吸烟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态度了。他们认为吸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吸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戒烟难度在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难度比尝试吸烟难度要大。
参考文献
[1]Honjo T, Lawachi I.Effects of marketliberalization on smoking in Japan[J].Tobacco Control, 2009, 9:193~200.
[2]广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文件[EB/OL].穗爱卫 (2010) 20文件[E B/OL].http://www.gatc.org.cn/new s.phpitem-8 2.html, 2010.9.1.
[3]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EB/OL].http://www.jycd c.net/new s_d etail.asp?id=1843, 2011.5.26.
[4]韩旻雁.大学生吸烟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 2005.
[5]De Bernardo RL, Aldinger CE, DawoodOR, et al.An E-mail assessment ofundergra duates’a ttitudes tow ardsmoking[J].J Am Coll Heal, 1999, 148 (2) :61~66.
[6]Tamim H, Terro A, Kassem H, et al.Tobacco use by university students, Leban on, 2001.Addiction, 2 0 0 3;9 8:933~939.
[7]Akvardar Y, Demiral Y, Ergor G, etal.Substance use in a sample of Turk-ish medical students[J].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2003, 72:117~121.
[8]文孝忠, 陈维清, 卢次勇, 等.广州市六所中学初中男性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 (3) :234~237.
医学类研究生 篇9
1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以校内跨学科教师联合、校内与校外教师联合、国内与国外教师联合等方式组建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不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教师互补;多位教师集思广益,发挥团队优势;在教学改革、科研实践和相互交流中拓宽视野。组建教学团队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的优势共享,形成合力,对研究生进行全面指导和培养。
1.1团队负责人的选拔
教学团队负责人是整个团队的核心,必须在某一个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就,能够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热爱研究生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紧密联系团队成员,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
1.2团队的规模和结构
高绩效的教学团队规模成员人数控制在12人以内为宜,否则就可能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难以形成凝聚力和相互责任感[1]。可根据课程和教师数量组建多个教学团队。团队的力量来自于成员间的协作与配合,成员间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是否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决定了团队绩效。同时,加强团队老中青教师结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完善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机制,构建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素质、知识结构完善的教学团队[2]。
1.3团队组建方式
1.3.1基础教师与临床教师联合临床教师的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临床教学案例、样本较容易获得,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分工合作,共同探讨基础—临床教学规律,研究并制订课程大纲、讲义、进度表,共同编写宜教易学的整合教材。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科研创新思维和临床能力,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医学高层次人才。
1.3.2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联合校内教师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对理论课程能够较好把握,但相比校外兼职教师来说缺乏实践能力。校外兼职教师来自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心应手,并且有着广泛的校外教学资源。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联合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
1.3.3国内教师与国外教师联合研究生在国内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或实验技能培训及预实验,随后到国外合作办学院校再进行学习或实验研究;或者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国外的教育教学理念,熟悉学科前沿知识,在国内外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利用对方提供的教学资源完成课程及课题研究。这种团队组建方式大大促进了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了国内外资源共享,调动了教学团队的积极性,扩大了团队全方位可持续合作培养的空间和平台。
1.4加强团队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
1.4.1优化教师的学历学位及年龄结构鼓励导师在职攻读学位、外出研修及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及学术讲座论坛等;积极举办各类教研和科研活动等。老教师思想成熟、基础扎实,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将两者结合,可以互相进步,有效防止师资队伍老龄化。
1.4.2加强团队教师的能力培养鼓励基础教师到各研究所、实验室进行轮岗,学习相关实验技能和授课技巧;赴医院临床科室开展临床实践,学习常见病诊断与治疗、病历书写、常用诊疗操作技术、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进一步加强了各学科的交叉,使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使基础教师更深入了解各临床科室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提升自身业务水平[3]。
1.5建立团队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
构建领导权和决策权共享的团队管理机制,在沟通的基础上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在尊重其他成员的权利和个性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管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4]。教学团队的成员都是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彼此之间没有等级划分,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为实现团队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评估、考核过程中,要对教学团队采用政策倾斜的方式,鼓励高水平教师组建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在考核机制方面,要由重视个人业绩的绩效考核向更加重视团队长期价值的绩效考核转变,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转变,鼓励教师加入教学团队,致力于团队目标的实现[5]。
2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深化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2.1实施模块式教学
在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四大课程模块:(1)平台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医学基础课程和学科课程;(2)进展课程模块,主要进行学科前沿进展介绍,课程结束时,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及自身专业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3)实践课程模块,主要进行技术方法操作训练,开设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形态学实验技术、细胞工程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术、生物电子显微观察与活细胞检测技术等,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4)学术活动模块,开展名师讲坛、博士论坛和研究生创新论坛活动,同时要加强各课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实施年终学位点考核,并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授课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
2.2构建贯通式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改变原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实验依附于理论、学科间相互分割、封闭的传统实验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各学科技术特点为载体建立具有依托基础、承接临床、辐射科研的贯通式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贯通式培养,即:时间贯通,实现实验教学从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的贯通;内容贯通,从综合设计性实验到创新性实验的贯通;能力贯通,从综合能力到临床和科研工作实践能力的贯通。
2.3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化,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到异常,将各知识点有机融合,改变以往按教材章节安排授课及教师“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专题讲座介绍基础医学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等[6]。另外,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寻找与基础医学相关的课题,大量阅读国内外的文献,从课题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科研假说的提出、确立研究课题、设计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递交课题材料,并且进行讲解汇报,教师和其他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2.4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生课程考核采取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基础医学课程试题库,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论文写作、实验(实践)操作考试、实验报告、综述报告、答辩等,从多方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把“学习、考试”转换为“学习、思考、研究、创新”,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科学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
通过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使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研究生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了新型的、适应现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打造了一支体现基础医学学科特点、适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
摘要: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从教学团队的组建与管理、课程模块化教学、贯通式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介绍滨州医学院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希望为建设更多的优秀教学团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师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40-43.
[2]夏克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43-44.
[3]倪艳波,张立霞,金昌洙.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4,4(1):54-57.
[4]杨水根.基于地方高校视域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23-25.
[5]董文良.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6):26-27.
医学类研究生 篇10
1 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中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所占比例依然很大,学生们在不断地重复着他们已经掌握的公共英语词汇和基本语法知识。而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医学院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很多医学院校中,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是由公共英语教师承担的,但是,不懂医学的英语教师是很难胜任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他们只能介绍一些必要的专业术语,这就直接影响了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急需既精通医学专业又精通英语语言和英语教学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师。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医学词汇总量庞杂,总数大约为几百万,很多学生对医学英语很生疏,甚至有畏惧心理,学习医学专业英语的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了医学研究生在毕业后无法用专业英语开展科研工作,国际交流和涉外医疗服务。
2 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可以有效地保证医学研究生顺利完成从学习阶段到应用阶段的过渡。医学研究生肩负着医学创新使命,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经常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医学英语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应该是实用性人才,他们既要有极强的专业能力,也要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能够有效地从事涉外医疗卫生工作,并将越来越多的临床治疗和科研成果用英语发表在世界公认的医学杂志和会议上。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有必要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3 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及方法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为医学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应是以训练为主的实践课。应改变过去那种重阅读写作,轻听说的教学现象,主张阅读、听说、翻译和写作并重。各高等医学院校应按照研究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为其开设多门课型,如医学专业词汇课、专业英语听说课、专业英语笔译课和专业英语写作课等。
3.1 增加医学研究生的专业词汇量。
虽然医学词汇总数大约为几百万,但是医学词汇基本上是以词根、前缀和后缀为构词根本,依靠词根、前缀和后缀的相互组合派生出新词汇来,而词根和词缀的组后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具有其特定的含义,所以医学专业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医学词汇构词法分解整合医学词汇的词根、前缀和后缀,从而培养学生推导新词含义的能力。
3.2 开设医学专业英语听说课以培养研究生的医学英语听说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等相关内容的录音或录像,或是播放诸如《G r e y’s A n a t o m y》(实习医生格雷)和《E m e r g e n c y R o o m》(急诊室的故事)这样的与医疗相关的情景系列剧。同时,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情景对话练习,就某个医学问题展开一问一答或讨论,或是扮演角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听说水平。
3.3 开设医学专业英语笔译课以提高研究生的医学英语笔译能力。
教师在学生掌握一定医学词汇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给他们分发一些涉及医学相关学科知识的文章或段落,并不断加大翻译量,将翻译理论和技巧融入到翻译实践中去,从而使他们的专业英语翻译技能逐步提高。
3.4 开设医学专业英语写作课为医学科研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课堂上对医学论文写作要点和技巧进行讲解,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医学英语论文进行实例分析;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广泛阅读以培养语感和扩大知识面;加强应用文的写作练习,特别是摘要、报告、评论等;训练学生用医学英语对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情况进行描述,从而使学生掌握医学英语写作的特殊规律,提高医学英语论文写作的能力。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当今世界的医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国际交流时却由于专业英语水平不高而无法顺利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影响了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及学科的国际化进程。因此,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时候,有必要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
摘要: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在培养医学高级人才,促进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的制约,我国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并没有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本文就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必要性以及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医学类研究生 篇11
关键词:高职新生;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归因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在物质水平、精神和文化生活水平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随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一新健康理念的提出以及“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医疗卫生行业的职能逐渐向着纵、宽方向发展[1]。故近年来,各高校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抓,从大一新生开始,心理健康被纳入到学校的重要日程中。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询发现,很多学者将大学生的成就归因和人际关系归因纳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于是本研究采用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以下简称MMCS),对贵阳护理学院2015级新生的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的特点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2015级新生765人(包括药学、卫管、检验、影像四个专业),有效被747人,占被试总数的98%。其中,男生152人,女生595人;药学292人、卫管121人、检验263人、影像71人。
1.2 研究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涉及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测验两个分量表共48个题目,24个涉及学业成就,24个有关人际关系。每题采用0--4的5点记分,无论倾向于哪种归因方式,分数越高,说明越具有该方面的归因特点。如得分越高,受测者的外控性越强。高分者特征:认为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的状况主要是由外在力量决定的,比如自己的运气、教师的讲课水平和评分的严格程度、他人的喜好和行为等,而这些都是自己所无法控制的。低分者特征:认为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的状况主要是由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所决定的,自己的能力越强,付出的努力越多,越能获得好的回报。量表的重测信度介于0.51~ 0.62之间;效度为0.23~ 0.62[2],是可以采用的科学量表。
1.3 测量工具 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所有新生在 MMCS测查的整体情况(见表1)
由表2可知,男女生在人际关系归因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相比而言,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外归因。
2.3 MMCS归因因子在不同专业之间的比较(x-± s)(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专业在学业成就归因得分有显著差异,中药、检验、卫管在学业成就归因得分显著低于影像专业的学生。
3 讨论
3.1 高职新生总的归因倾向分析
本研究反映了高职新生在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上倾向于内控归因,即认为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都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这与国内外的研究一致[3]。总量表分均表现出相对内控的趋势,人际关系归因比学业成就更为内控。大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身,可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责任感,勇于承担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可以保持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继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4]。
3.2 不同性别高职新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归因特点分析
该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中存在性别差异,这是因为男女生对待失败和挫折的方式不同。男生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认为成功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比如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努力、身心状态等;而将失败归因于外界环境,比如将失败归因于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对自己的偏见等外部环境因素。女生的归因方式则和男生相反,通常将失败归因于内部条件,将成功归因于外部环境。
3.3 不同专业的高职新生在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归因特点分析
专业不同也是造成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差异的重要变量,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倾向性、各专业的专业性质和课业量有关[5]。专业选择的倾向性造成了他们对学业成就归因的差异;课业量多的专业,可能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人际交往上;而有的专业,可能有关人际交往的社会实践显得更重要,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社会实践上,比如中药和卫管专业。
参考文献:
[1]张晋,吕振波.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及重构[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3(3):4-5.
[2]张晓宏.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元认知、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3-24.
[3]董圣鸿,张璟,熊红星.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的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3):375-376.
[4]陈凤梅.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关系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37.
医学类研究生 篇12
1 我校医学类转专业现状
对我校2009级转专业的学生进行统计, 院内专业互转46人, 外院学生转入我院52人, 我院学生转到外院43人, 学籍变动151人次, 均在我校各二级学院。2009年我院新生人数为980人, 学籍变动人数占15%。对转入我院的学生进行统计, 分别来自12个学院, 其中3个文科类学院, 9个理科类学院。转入学生最多的是临床医学专业 (本专科) , 其次为口腔专业;我院转出学生最多的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2009年转专业情况与2006~2008年基本一致, 这项工作为学生第二次选择专业提供了方便, 但转专业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和转专业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 医学类转专业遇到的问题
2.1 学生后续学习、生活的问题
2.1.1 学习吃力
我校规定学生要修满本专业学分一个学期后才可以转专业。对于专科学生来说, 第一学期已经开设了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是学生学习以后医学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从外院转入的学生由于没有修过此类课程, 补修也要在第三学期进行, 从而造成其听不懂或无法理解以后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部分学生失去了对医学的学习兴趣。
2.1.2 补修压力大
我校暂时试行的是学期制和学分制并行的学籍管理制度, 即学生只有在修完本专业所有的必修课并修够选修课的学分才能毕业。对于转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第一学期未修读的课程要在第三或第五学期才能补修。医学类专业课程本身比较多, 很多学生又要补修3~5门课程, 精力不足, 学习压力很大。
2.1.3 转专业的盲从性
部分转专业的学生对拟转入的专业并不了解, 只是觉得原专业不好, 看到其他学生转专业, 也盲目跟从, 或者觉得医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好, 对医学类职业的特殊性及就业趋势不了解, 进入医学类专业就读后才发现与理想中的专业相去甚远。
2.1.4 新班级的融入问题
我校是在不增减教学班的情况下让转专业学生插班就读的, 这就需要转专业的学生尽快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部分学生沟通和适应能力较差, 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不仅影响了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 也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2.2 教学管理问题
2.2.1 增加了教学管理正常运行的难度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是教学正常运行的保障。近15%的学生学籍有变动, 大部分学生都要补修一门以上的课程, 转专业的学生补修的同时, 还要进行已修课程在新专业的成绩和学分的互认和转换工作, 这些对教学运行中的学籍管理、考试管理和成绩管理是一种挑战。
2.2.2 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
学校教室、实验室的大小、数量都是固定的, 教师人数也是一定的, 这些有限的大学教育资源由于部分学生中途转专业, 造成部分热门专业人满为患, 部分专业学生所剩无几, 导致师资力量和教室、实验室资源的紧张或浪费。如转专业后, 2008级口腔专业学生达70人, 导致实验课无法正常进行。转专业后教学班级人数不均, 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
3 采取的相应措施
3.1 增强专业认同感
在新生入校后通过开设专业导读课、学长介绍等方式, 向学生介绍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兴趣;通过辅导员的引导和沟通, 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打消部分学生转专业的念头。
3.2 参加假期社会实践
医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根据学科特点, 每年寒暑假学校组织学生到医药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及见习, 学期初提交社会实践报告。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自己的专业及以后从事的工作,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3.3 与转专业学生谈话
对部分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学生, 辅导员与其单独进行沟通, 了解其转专业的深层次原因, 从兴趣和就业等多角度适当予以引导, 避免转专业从众情况的发生。
3.4 组织专业基础知识考试
基于医学类专业的特殊性, 为避免转专业学生因为缺乏专业基础知识而听不懂以后的专业课程的情况, 我们对转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考试, 只有达到一定分数的学生才可以转专业。
3.5 限定专业转入人数
根据我校的师资力量及教室、实验室资源的实际情况, 划定专业转入人数, 对超过限定人数的专业严格禁止转入, 从而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3.6 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对转入的学生, 辅导员、班级干部等要经常与其沟通, 热心解答各种疑问, 使转专业的学生尽快熟悉、融入班级、学院中, 避免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以上措施, 2010年我校转入和转出的学生总数控制在10%左右。在满足部分学生调换专业需求的同时, 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合理地利用了现有的师资及教室、实验室等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永.大学生转专业的动因及其发展研究[J].高教论坛, 2008 (1) :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