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硕士研究生

2024-05-26

医学硕士研究生(共12篇)

医学硕士研究生 篇1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指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 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 也往往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标志。”医学研究生教育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 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创新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是通过质疑、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 激发研究生不断向人类已经获得的成果或结论提出新的挑战, 并展现新的世界。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具有利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成果, 经过科学的思维和创造, 。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综合能力。通过我们对全国十余所大学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复杂过程。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既要有科学的培养制度, 又要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要注意教育环境和导师队伍的建设。要引导学生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探索新知, 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新。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及特点, 不断向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 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从多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

多年来, 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并且延续到了研究生教育, 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模仿,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使医学生们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由于课程设置形式上与大学本科教学的模式接近, 仍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方式,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讨论, 无法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早已认识到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但到目前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多数学者认为, 医学研究生教育急需转变观念, 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重点。在制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时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采取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授课等, 引入PBL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教育模式;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内容, 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强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建设, 建立起以核心课程为主, 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 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加强课程配套教材建设, 跟踪学科前沿, 及时调整选修课, 注重知识的更新,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课程, 增强其综合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改变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模式, 建立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和考核体系, 制定和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核, 采用考试、综述、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把创新能力的考核措施和方法纳入到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中。

二、改善教育环境, 增强交流与合作

构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尤其是软件和硬件建设, 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研究生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活跃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应为研究生创造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良好的科研体制和环境, 其中, 信息查阅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与堵养的重要平台。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尤其是科研文献数据库, 是研究生从过去的知识获取型向现代的能力发展型过渡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 可保障研究生所做的创新性科研的数据更加精确、可靠, 理论分析更加缜密、科学。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途径, 对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思路, 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 追踪学科前沿, 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方向, 有效地激发灵感和求知、创新欲望, 为创新型研究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 高水平的学术合作与合作, 可以迅速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 通过自由、宽松、高水平的学术氛围的培育, 有效地克服机械的、按部就班的科研模式和思维习惯, 在创新性科研活动中不断孕育创新性思维, 从而逐渐提高创新能力。

三、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调查发现, 导师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会明显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质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治学风格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成才起着关键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导师自己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才能有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下开发出创新潜能。由于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 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该担负起创新培养的责任, 包括学位课程的选择、学习和辅导;研究课题的选定和开题报告书写;学位研究课题的实施和指导;论文的书写和答辩等。上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都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生明显影响, 所以, 必须要求导师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导师应时刻掌握本学科和专业的最新动态, 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 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 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向学生言传身教。导师对研究生不仅严格要求, 还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大胆探索, 善于挑战和攻克学术和科研难题。教师还要转变角色, 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和经验, 更重要的是组织、协调和督促研究生的创新活动, 使研究生对新理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冲动, 从而练就出较强的创新思维模式。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重要。导师指导小组制通过不同治学风格、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导师的集体培养, 可以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全面提高, 避免单一导师某些方面的缺陷对研究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有助于研究生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导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促进导师履行其责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自我管理, 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实践中

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除了各种外部条件和环境外, 研究生本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不纯, 创新意识和意志薄弱, 那么, 即使外部条件再好, 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因此, 研究生需要加强自身修养, 以便于全身心地投入到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去, 从而有效地提高创新能力。研究生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习和科研实践的点滴做起。首先, 研究生要端正学习动机。一个仅仅为了能顺利毕业和找到好工作而学习的人, 就会局限于考试及格、论文发表、答辩过关, 无心于钻研和探索, 学习和科研效果可想而知, 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了, 因此, 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责任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次, 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产生创造新生事物或观念的动机以及对创新的态度, 并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 是成长为创新性人才的起点和基础。研究生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束缚, 树立科学的怀疑和批评精神, 养成对新问题、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态度, 才能转化为提出新观点和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动力, 进而升华为创新性思维。创新理想的实现, 除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外, 还要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指为了达到创新性目的而克服重重困难的心理过程与行动, 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和险阻, 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的磨练, 具有无畏挫折的韧性、持之以恒的耐性和必胜的信念, 才能促进自身积极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才能勇敢、正确的面对创新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 从而确保创新理想的实现。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既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 营造创新学术氛围, 又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中, 研究生能相互承担责任并自觉进行创新性活动, 能彼此交流科研经验、创新意识, 团队创新成果远大于个体成果。

五、重视科研工作, 提高论文质量

科研工作涉及科研条件、科研课题、科研实践和论文环节等多个方面。改善科研条件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选定高质量的课题是保证科研效果和对创新能力的检验, 严谨的科研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 论文质量和水平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首先, 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齐全的图书资料、通畅的信息渠道是保障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否则就难以得到前沿的科研课题和基本的科研训练, 科研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其次, 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础, 选题阶段也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一个有效检验。选题和开题工作决定了研究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 也是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 对研究生培养效果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 研究生应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 全面深入的了解所研究课题领域, 找出问题关键, 选好突破口, 在导师指导下写好开题报告。导师指导组及平时专家应把好选题和开题关, 严格审查和评估开题报告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意识, 并指出其问题和不足, 评审合格后才可进行开题工作, 以确保科研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第三, 科研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掌握正确科学实验方法的关键环节。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科学研究的创新训练, 才能强化创新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同时, 通过科研实践可以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并探索和设计新的实验方法, 甚至形成新的见解和理论, 在课题研究中掌握学习、研究和创新技巧。导师以及科研团队在科学研究中应发挥指导、督促和协调作用, 以使研究生切实提高科研水平, 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最后, 论文水平能够客观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 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位论文涉及从选题、文献查阅、设计方案、开题报告、研究实施、数据获取及处理到论文撰写和答辩一系列环节, 是一套系统工程, 其创新水平受创新培养过程中每个方面的影响, 包括教育体制和环境、科研环境、导师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等。在创新性研究取得研究结论的基础上, 撰写并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 论文的严格审核与论文答辩是促使研究生提交高质量论文的重要工作。另外, 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也可以起到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激励作用。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 培养研究生积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 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工具;参加学术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 应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 融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融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思想观念,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不断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琴.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8) :119-121.

[2]佘菲菲, 陈燕凌.素质教育与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1) :62-64.

[3]岑洪.关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3 (9) :304-305.

[4]高立.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 18 (2) :282-284.

医学硕士研究生 篇2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且最具侵袭性的癌之一,多发生于皮肤,早期发生血行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增高,人们一直在期待着可以征服恶性黑素瘤的新的疗法的出现!

最近大量的数据表明恶性肿瘤的发展与T-钙粘蛋白的表达变化相关.T-钙粘蛋白已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肺癌[1-3] 、胃癌、胰腺癌、卵巢癌[4-9]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被检测到表达减少.最近的研究表明T/H—钙粘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重新表达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降低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的侵袭潜能[1].T/H—钙粘蛋白这个新型钙粘蛋白分子在人类许多癌细胞中表达都降低表明它或许在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10]及维持正常细胞的表型中起重要作用[11].

T/H—钙粘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许它会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T-钙粘蛋白是否对恶性黑色素瘤也有作用,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的报道,所以本实验将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性研究!

二、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说明具体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期成果及提供形式)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正常表皮组织、痣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中T-cadherin表达情况

第二部分 T-cadherin基因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三部分:T-cadherin基因的真核表达及生物活性分析

创新点:首次将T-cadherin基因转染黑素瘤细胞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RT-PCR反应扩增出T-cadherin的`基因全长。

预期成果及提供形式:

观察T-钙粘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细胞、痣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进一步阐明T-钙粘蛋白作用机制

T-钙粘蛋白基因转染入黑色素瘤细胞后观察对其增殖和转移活性的抑制情况,探索临床诊断和治疗黑色素瘤及其它肿瘤的方法!

三、研究方案(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进度安排)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正常表皮组织、痣细胞及黑色素瘤细胞中T-cadherin表达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

1.材料:从正常人皮肤切取的痣组织,人黑色素瘤细胞株

2.主要试剂和溶液

(1)第一抗体:兔抗人T-cadherin 抗体

(2)第二抗体:生物素标记羊抗兔IgG

(3) “三抗” :链亲和霉素标记HRP

3.设备

4.方法

(1)冷冻切片的免疫染色程序

(2)活细胞的免疫染色程序

5.荧光显微镜检

注意: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应该同时设有对照

阳性对照(正常组织) ;

阴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以证明抗体的特异性。

第二部分 T-cadherin基因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材料:

(1)组织和细胞

(2)菌株与质粒

(3)工具酶

(4)试剂

(5)仪器

2.方法

(1)引物的设计

(2)总RNA的提取: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一步法

(3)甲醛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其质量,观察所提RNA有无明显降解;

(4)逆转录RT反应 :为了证实RT反应的成功设管家基因GAPDH为内对照

(5)PCR扩增 :利用上下游引物,在DNA聚合酶下对目的片段进行扩增,PCR过程设β-actin为内对照

(6)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7)PCR产物的克隆

(8)DNA序列测定

(9)真核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10)阳性重组质粒的鉴定和筛选

(11)质粒的大量提取

(12)转染黑色素瘤细胞

医学硕士研究生 篇3

关键词:全球医学教育改革 生物医学 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18-01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经历了三波大的改革。以科学课程设置为基础的第一波改革和以PBL教学方法为基础的第二波改革对全球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波改革肇端于21世纪初,提出以系统为中心,确立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要求[1]。我国目前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否接受第三波医学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适应挑战?本文将在阐述国外最新进展基础上,分析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内容

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以系统为中心,借鉴全球经验,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从而改进整个卫生系统的绩效。为推动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发布了《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

报告中,委员会强调以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委员会诠释了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的关系,认为课程设置应该是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必备能力的手段,岗位胜任必备能力才是教学目标,应该是学习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而不是课程设置决定教学目标。委员会强调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学科导向的方法,体现高度个体化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委员会重视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原因在于卫生系统的转型使得跨学科教学和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医疗服务须要多方职业人员的共同合作,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作为一种指导性理念,旨在让学生未来更好地从事团队合作。此外,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和跨行业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上,还应延伸到课外,包括共同做志愿者、跨行业专题研讨会等;跨专业学习应作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包括在毕业前和毕业后的社会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委员会认为,卫生服务环境日趋复杂,团队合作日趋重要,只有在教学只之中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医学卫生工作者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适应团队合作,提供更好医疗服务。

2 当前我国生物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迅猛发展,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培养数量迅速急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结合前述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进展,当前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教学目标上,缺乏明确的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础的教学目标。现有教学目标过于抽象,没有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要求,与医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岗位需求脱节,学用分离,导致研究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第二,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目标指引,内容落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知识课程信息量小、更新速度慢,技能培训课程严重缺乏。从知识更新角度而言,生物医学知识从教科书到专著约差五年、从专著到最新文献又相差五年,不更新专业知识,研究生就无法跟上社会更新速度;在技能培训上,研究生技能、能力培训不够。须要认识到,能力、技能培训是创新想法实现的必备基础。目前研究生缺乏足够的技能培训,往往有想法没做法,即使有创新性想法也无法实现;第三,在学习方法上,缺乏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无论是教师之间还是研究生之间都缺乏足够的合作。目前,医学研究生学习仍然是单学科培养、单导师带教模式,一方面导致研究生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活跃;另一方面,也导致研究生团队合作、协同创新能力缺乏,不能胜任岗位要求。上述这种传统的“单学科培养、单导师带教、重知识课程、轻视技能培养、学用分离”的传统培养模式,不能高效整合国内外、理论与技术、基础与临床、科技与产业的创新教育元素,使得学生创造力不足,不能满足未来岗位需求,与满足创新国家建设和转型发展需求更是差距巨大。

3 全球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国内医学院校已经开展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拟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第三波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对岗位胜任能力、课程设置和学习方法的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建立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全过程衔接培养模式。克服目前分阶段教学、学用分离,研究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单位需求的问题,以未来职业生涯引领,进行本科生、研究生及职业人生的全景式培养,将研究生和临床、教学及研究等用人单位需求结合,实行研究生招生和高校助教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与助教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学位授予标准与助教准入标准有机衔接,研究生毕业证书、专业学位证书授予与助教资格证书、助教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有机结合[3]。

(2)在课程设置上,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指导,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实验技能培训。用科学问题引导,通过开设“免疫识别、应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等高级文献阅读课、开设“基因表达调控基本论及实验技术”等暑期实验技能培训班及举行博士生论坛等,克服医学研究生目前国外前沿文献阅读量小,对本领域学术动态了解不全面、文献综述能力差问题,逐渐培养和训练研究生良好的实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个人转换技能的培养,帮助研究生满足个人综合发展需要。具体包括:写作能力、论文陈述能力、团队写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课程。

(3)建立跨学科导师合作教学制度。在导师师资配置上,打拼传统“一对一指导”模式,建立导师组,以一名导师为主导师,2~4名相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导师为辅导师,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学习、从不同导师身上学习医学前沿知识以及学习不同导师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碰撞的交流平台。同时,提供合作学习小组平台,促进研究生以沙龙、课题组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Julio F,Lincoln C,Zulfi qar AB, 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et,2010.

[2]刘真,医学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引发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学,2011(5):15-21.

医学硕士研究生 篇4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强调指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 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 也往往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标志。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 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 特别是经历大规模发展之后, 尤其是要把提高质量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近几年来, 我国医学研究生大规模扩招, 教学资源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状态, 为此, 探讨旧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创立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管理规则, 已成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1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滞后,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 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还都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2], 并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这使得研究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以学习模仿、简单继承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在研究生的考核方面, 仍旧是采用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以考试成绩来确定研究生的优劣与否, 这使得不少研究生满足于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学位, 在日常学习活动中针对考试而学习, 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使得研究生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个人见解。

1.2 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我国目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情况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些不利之处, 主要表现在部分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 带的研究生过多, 某些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一个导师名下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硕士 (博士) 研究生, 或因为工作量繁忙, 兼职太多, 无暇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部分导师不注意对学术前沿的追踪, 缺乏与国际或国内前沿的接轨, 以致他们的知识老化现象严重, 知识结构不合理, 综合素质不高, 无法很好地指导研究生[3]。

1.3 缺少创新的动力和平台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追根求源的精神对未知对象的浓厚兴趣[4],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定义为: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它包括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 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目前, 我国大部分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模仿性很强, 记忆力超群, 然而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却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这一方面要归咎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专业知识面狭窄, 各学科、专业之间往往壁垒森严, 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很少, 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缩小了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近年来研究生数量的不断扩招, 导师没有足够的高水平研究课题和精力, 客观上导致研究生从事一些低水平重复研究, 无法为研究生提供创新的平台和动力, 从而使研究生对所研究的对象逐渐失去兴趣。

1.4 科研工作过场化, 缺乏监督机制

研究生的开题工作和中期筛选工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组成环节, 而论文评审与论文答辩则是保证研究生提交高质量论文的核心工作[5]。虽然研究生开题工作和中期筛选工作应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 以确定研究生所做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但目前部分院校对于研究生培养工作不够重视, 研究生的开题工作和中期筛选工作仅限于校内或教研室内进行, 缺乏高水平同行的指导, 没有对研究生所做课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盲审工作也仅仅是过于形式, 盲审的论文质量如何, 只要导师做工作, 基本上也都能全部顺利过关。而论文答辩更是由导师邀自己熟人进行, 无论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如何, 是否具有创新性, 答辩时候表现如何, 在导师的努力和配合下, 基本上都能顺利过关。

1.5 学术交流不够活跃

我国部分院校的研究生教育缺乏与外界交流, 闭门造车, 很少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 信息沟通体制不畅, 不能充分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 在这样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导师的学术水平不高, 创新能力不强, 同时自身又缺乏社会实践的训练, 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生。同时, 研究生在这种环境中, 只能按照导师要求, 按部就班的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 机械的完成各种并不是很前沿课题的研究, 所做课题明显与前沿脱节, 缺乏创新性和创造力。

2 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对策研究

2.1 改革教学模式, 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调整研究生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采取答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以研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改革课程结构, 实行弹性学分制和学分互认制,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课程, 并建立相关创新课程体系, 在研究生的考核方面, 不仅仅局限于考试考核, 采用考试、综述、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样有利于研究生在打好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其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探索能力也能够得到增强。

2.2 充分发挥导师职责,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有创造力的研究生, 导师自己首先就要有创新意识, 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创新的环境氛围, 促进研究生的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融合, 使他们在潜意识下开发创新力的资源。对于导师的遴选, 则要建立严格的遴选和淘汰机制, 定期对导师的学术道德、培养能力、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等进行综合考核, 从制度上督促导师履行其职责。积极组织兄弟院校同专业人才建立导师队伍,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使导师各展所长, 使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能够共同带出新一代的、有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的研究生。

2.3 建立创新平台, 设立奖励机制

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并建构良好的环境, 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 学校要创造良好的体制和环境[6], 为研究生建立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科研平台, 鼓励研究生团队创新、自主创新及导师、学生合作创新, 使研究生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在今后科研工作上有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其次, 从学校到各学院 (系、部) 应建立鼓励研究生创新的奖励机制, 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不仅要重视论文的数量, 更要重视质量,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 放宽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条件, 提供较好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 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各种条件。

2.4 科研工作严格把关

研究生开题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它关系到研究生所从事的课题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7], 因此, 重视研究生的开题工作就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键工作。为此, 所有研究生在开题之前, 都应在写好文献综述的基础上, 经导师和同行专家进行审查并进行相关查新工作, 合格后方可进行开题工作, 以避免不必要的无创新性的重复研究。中期筛选工作则应不定期进行, 一方面可以检查研究生的科研进度, 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研究生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帮助。研究生的论文盲审工作则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严格回避导师熟人参与;论文答辩工作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统一进行, 避免各种人情关系, 严格把关, 切实做到宽进严出。通过采取以上各种措施确实把好研究生开题关、中期筛查关和论文审核答辩关, 保证研究生论文具有较高创新性。

2.5 开展学术活动, 促进学术交流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浓郁的学术氛围去孕育, 更需要通过交流和借鉴来产生[8]。这就要求学校以及导师营造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接轨的办学思想, 为研究生营造浓厚的学术交流和自由争鸣的学术气氛。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激发灵感与创新思维, 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 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术交流, 营造创新氛围启迪思维, 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创造性。通过聘请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进行相关知识的前沿讲座及课题设计讲座, 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都可以使研究生有机会与国内外学者面对面地探讨和交流学术问题, 了解国外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扩展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思路、增长学术见识、迅速掌握和了解国外最新成果, 甚至可以了解到尚在萌芽之中的科技动态, 这是查阅参考文献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条有效捷径。

最后, 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过程, 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既要保证培养制度的科学性, 又要注意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要注意培养工作的长久性。在这个过程中, 应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 融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融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思想观念,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医学高等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能不断培养出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兵.加强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21) :48-50.

[2]岑洪.关于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3 (9) :304-305.

[3]刘颖.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4 (5) :19-20.

[4]林青, 谭诗云.提高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2) :257-258.

[5]闾军.医学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体会与思考[J].Journal ofMedical Forum, 2009, 30 (13) :107-109.

[6]刘泽双, 闫付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6 (2) :71-76.

[7]纪磊, 杨晓.构建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8 (20) :90-91.

医学硕士研究生 篇5

--以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为例

丁 怡,刘 军,鞠学红,朱 红,郑文贵,张金宝(潍坊医学院研究生处,山东 潍坊 261053)

[摘要] 2013年始,我国研究生教育走向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培养单位在加强论文质量保障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问题。本文根据硕士研究生论文抽检结果,分析了影响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和环节,并结合我校改革实践,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医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性成果。研究生论文形成过程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从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导师水平到管理机制,无不影响研究生论文质量,因而学位论文也是全方位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1]。本文对目前医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原因,结合潍坊医学院学位论文管理实践,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存在问题

201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山东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并于同年开始实施论文抽检。本文分析了2014年和2015年山东省3所地方高校医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表1)。

1.选题与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重复或模仿他人已有研究;选题过大,与研究内容不符,实验工作不能达到研究目的;选题深度不足,工作量过小;背景知识不足,参考文献数量少,过于陈旧,英文参考文献不足,缺少参考价值。

2.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实验设计不够合理;研究方法有瑕疵,样本的代表性不足或数量不够,研究方法描述不清楚;结果缺少必要的数据、图表及统计分析,内容明显不足;统计学术语使用不准确。

3.论文规范性。写作思路混乱,缺乏逻辑性;论文结构不合理,如讨论写成冗长的综述,堆积了大量与实验结果无关的信息,结论过长等;英文摘要与中文不对应,语法、语序不严谨,错误较多;缩略词未列出;图表无正确标识和说明; 参考文献格式不对,文中没有标注;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半角和全角应用混乱;标题序号不一致。

表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情况分析

问题论文数/总论文数(%)

涉及方面 问题类型 2014年2015年

(n=68)(n=70)

创新性一般及以下 39.71 38.57 选题和综述 题目不准确 8.82 11.43

参考文献偏少或陈旧 11.76 25.71 实验设计有瑕疵 25.00 27.14 样本量不足或工作量偏小 33.82 25.71 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

研究方法描述不完整 26.47 18.57 统计方法不合理或表述不恰当 29.41 37.14 逻辑性不强 20.59 20.00 论文结构不合要求 29.41 22.86 英文语法、语序错误 22.06 24.29 论文规范性

图表格式不合要求 17.65 25.71 错别字及标点错误 32.35 27.14 参考文献格式、编号不规范 8.82 10.00 注:每篇论文的3位评阅专家中只要有1位提及存在问题即统计在内。

二、原因分析

1.生源质量受限制。省属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多来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985、211高校的生源少,精英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相对不足。目前注重初试成绩的研究生录取方式,势必不能有效地将知识运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选拔出来,间接地影响了学位论文质量[2]。

2.课程设置欠合理。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一定程度存在着重理论课程、轻技术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方向、轻学科交叉,重课堂学习、轻学术讲座[3]。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4]。

3.导师指导不充分。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对学生前期课程学习、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实践研究和后期学位论文写作方面持续指导、监督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产出和学位论文的质量[5]。

4.学校监管不全面。很多高校重视论文后期的审核和质量评价,而放松了对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监管,开题报告的把关不严格,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为撰写论文埋下隐患。5.评价体系待完善 目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以我校为例,2014和2015年被抽检论文中,三位专家评定意见完全一致分别为32.43%和27%;两位专家一致的为62.16%和56.67%;完全不一致的为5.4%和16.67%。结果提示,准确合理的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很重要。

三、解决对策和建议

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016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继续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主线之一。我校实行“强导师、重过程、严审核、明奖惩”系列措施,全面加强管理,提升学位论文质量。

1.强导师。严格进行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核,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通过导师遴选,将学术水平高、学术思想先进和师德高尚的教师纳入导师队伍,并就研究生培养过程、目标要求等对导师进行培训,明确导师责权利。每年对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审核,严把导师质量关。提倡双导师制和导师组模式[6],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鼓励导师参加研究生教育培训,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

2.重过程。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过程,应当落实每个细节的管理。选题和开题报告是研究生顺利完成论文的前提,我校制定了较完善的开题报告制度。首先,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明确规定开题报告的内容、形式及要求;其次,导师要严格把关学生的选题,对于不符合开题条件的学生论文要及时要求改正;学校成立由专业教师和统计学教师组成的审核小组,负责审核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学科举行开题报告会,请校内外专家给予点评;最后,评阅合格的开题报告,导师还要监督学生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方可进入实践研究。

论文中期考核是对研究生论文研究阶段的检查和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课题方向偏离等[7]。学位论文后期管理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环节:达到硕士学位申请条件研究生,学位论文经导师修改、审核专家评阅、学科审核后,首先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合格论文送校外专家盲评,通过方能参加研究生答辩,并由导师监督根据答辩委员会专家的意见修改论文。

3.严审核。针对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和环节,建立学风监管和惩戒机制。对学术不端检测不合格者,视情节延期答辩,或者取消答辩资格。校外盲评论文如有两位专家评审不合格的研究生,推迟答辩,并责令导师指导学生修改论文,继 续参加盲评。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畅通分流渠道,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明奖惩。将研究生考核全过程与导师绩效挂钩,融入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对连续两年被认定为“存在问题论文”的指导教师,取消导师下一研究生招生资格,其后三年内不得申报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不得参加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和教学成果奖。对评选出的优秀导师给予个人奖励和研究经费;优秀论文的研究生和导师均有奖励。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开题、中期考核和文章发表等为奖学金评选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此外,我校还对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进行优化,增加学术前沿讲座,加强入学教育和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通过以上措施,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连续三年省学位办抽检论文评审中,我校论文均合格,无“存在问题论文”。

申请美国医学研究生须知 篇6

纽约州立大学的卫生人力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萨尔斯堡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对医生的需求,特别是对专家的需求,极为强劲。”他还说,多数研究显示,医生依然是十分令人满意的职业。

美国医学教育近来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公共卫生更加受到重视。2001年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使人们痛苦地认识到,美国是多么易受攻击,并且缺乏对付这些新威胁的准备。 而应对恐怖威胁的技能,如风险的估计与防阻、灾难的应付和恢复等,恰恰是公共卫生学院中所传授的知识。美国联邦政府因而增拨二千万美元的经费给公共卫生学院,用于与州和地方卫生部门一起工作准备对付恐怖主义。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阿尔弗雷德·索默尔说:“多少年代以来第一次,人们终于懂得公共卫生是什么。我们的董事们现在来找我,说‘啊,我们要依靠你来保护我们’”。(编者:前段时间SARS病毒在全世界肆虐势必使“公共卫生”成为人们更为关注的热点。)

另一动向是,申请进医学院的学生数目现在有增加的趋势。过去七年,申请人数每年下降2 —10%,从1996年的47,000人下降到2002年的33,501人。据认为,这是由于医学院需要7-10年的学习期,高昂的费用和学生要欠巨额债务等原因所造成的。但申请入2003年秋季班级的学生将增加4—6%。申请入读医学院的竞争一直是很激烈的。即使是在申请者人数下降的年代中,申请者的学业和考试成绩的分数还是在提高。

申请进医学院必须对医学事业有明确的认识。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副会长罗伯特·萨巴立斯说:“我们物色的是乐于利他的人,是对帮助他人感兴趣的人,以及一个知道他将进入什么样的处境的人。申请者要显示自己具有体格和情感的持久力,不仅能够在医学院的学习中取得成功,而且能在常常是极为忙乱、有时是令人厌烦的医护世界中取得成就,申请者必须有优良的学业成绩。在大学阶段平均分(Undergraduate grade-point average)要在3.5—3.7以上,考试分(board scores)在27以上。在医学院入学考试(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简称MCAT)中,也应名列前茅。名校录取者MCAT平均分大多在10—11以上。

入读医学院,要考虑经济承受力。医学院学费较高,名校大多在每年3万美元以上,甚至更高。学生因此往往欠下债务。2002年,医学院毕业生平均负债达103,855美元,在医学院入学面试中,可能会被问到如何处理经济负担问题。

申请进医学院还应考虑自己将来的志愿是做研究工作还是作普通医生。许多申请者想进名牌院校,但是像哈佛大学或是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学府更适合于将来愿在大的学院性的医学中心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的学者。如果将来想当家庭医生或者儿科医生,那就“宜于选择以培养基本医疗人才为特长的院校,如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勃罗迪医学院。从1972年以来,明尼苏达大学杜勒斯医学院毕业生一直是选择当家庭医生比率最高的。上年比率是53%,而美国全国的比率只是13%。这所学校还以培训乡村医生为特长。

以下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估美国医学院校编列的排行榜。该杂志向美国教育联络委员会认可的125所医学院和美国骨科学联合会认可的19所学院进行了调查。117所院校提供了所需数据,由此分“研究方向”与“基本医疗方向”两类排出了医学院的名次。

各医学院的特长另列一表,其排名次序是据上述医学院院长和高级教师推选评定的。

医学硕士研究生 篇7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 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应该说, 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已经趋向成熟, 它的存在也给研究生就业开辟了很多新的渠道。医学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更有其自己的特点, 也就是“术业有专攻”:既为更加强调专业性, 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在每个学科以及专业研究领域里要求划分的极其精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就业率正是其自身的特点所造成的。

其实现代医学研究的学术性和应用性区别并没有想象中得大。这次国家扩招5万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主要是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的调整, 标志着教育开始转向应用职业性的教育。从某种角度说, 这会冲击我们的教育理念, 过去书本式的教育模式要变化了, 要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当然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走向高端, 越来越复杂, 跟过去那种价值单一、职业单一的社会不一样, 我们现在开始价值多元, 职业多元, 交往更复杂, 更趋向深入, 更趋向专业。这样对各样专业的需求也非常高, 包括其他学科比如法律、工商、行政管理, 我们社会的职业化需求程度越来越高, 那么相应的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的技能也应越来越高。伴随着职业化, 相应的职业规范执业技能也在加强, 那种所谓通才式的人越来越少, 纯粹着重于素养的人才也越来越少。

一、医学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就业率的根本原因

1. 学习工作中的自我评估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评估, 包括对自我的评估和对未来职业的评估。研究生在分析各种因素对自己不利影响的同时, 需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一方面, 研究生必须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特长等因素进行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 要注意扬长避短, 此时职业指导教师, 就在学生学习期间帮助研究生进行了科学的评估。性格、兴趣与职业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所以职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选择未来的职业方向, 还要指导他们如何为将来的工作培养能力

2.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锚的前移问题

职业锚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施恩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提出的, 是对该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进行长期研究而形成的。所谓职业锚 (career anchor) 是指职业生涯主线或主导价值趋向, 也就是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原则性东西, 是人们职业选择和发展所围绕的中心。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一般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共性, 但也存在着差异。

3. 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作用

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因为他熟悉了解研究生, 与研究生接触最多, 知道他们的学习科研情况、自身习惯、性格能力倾向, 还能了解研究生的就业理想以及择业期望等, 指导研究生就业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具备学术、行业优势, 导师在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也是其指导的研究生学习研究的领域, 往往有着一定的学术地位、社会资源、口碑效应和人脉关系。他们已经受到同行业用人单位的认同和尊重, 这种认同和尊重将对其指导研究生就业产生积极直接的有效影响。

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保持专业学位硕士就业优势

在社会需求与自身特点相结合的情况下, 更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一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经历为例:该名同学在校期间攻读专业学位, 熟练掌握了一项国内较先进临床技术。他预想进入经济发达城市就业, 但面试过的单位都不缺乏相关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指导教师对其进行辅导, 建议到中小型城市就业, 最后他选择在原籍地区的单位应聘并被聘用。结果为其所在单位带来技术革新和可观的物质收入。在原籍工作也减轻了个人的精神压力, 保持非常健康充实的生活工作状态。所以要使研究生认识自我, 表现自我。当研究生毕业面临人生的再次选择时, 应抛开盲目的狂妄和自负, 正确认识自己, 以一种平常心承认自己的不足, 同时又不失应有的自信, 要表现出舍我其谁的自信感和冲动, 天生我材必有用, 沉默不是金, 要学会积极推销自己, 让别人知道你的成果, 张扬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毕业生掌握就业相关政策, 谨慎择业确定自己的定位, 从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和岗位, 但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连基本的就业政策和户口政策都不清楚, 求职准备意识淡漠、消极的等待思想严重, 违约事件频频发生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 这就要求高校应针对毕业研究生的就业, 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切实改善研究生的就业状况。

参考文献

[1]万军民.新时期研究生就业的环境支撑体系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9 (8) :43-44.

医学硕士研究生 篇8

一、构建了校、院两级领导的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协同工作机制, 把医学硕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 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 实行“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管理模式。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宏观指导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学院党委具体负责所在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明确一位党员学院领导分管该项工作。在院级管理体系层面, 为了完善医学院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结构体系, 我们构建了由医学院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领导小组 (由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 、研究生党总支书记、医学院研究生政治思想辅导员、医学院研究生各分党支部、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多层次有机结合、高效运行的思想教育结构体系。该体系组成见图1。

该体系对于统一领导学院各方力量及时发现和解决医学硕士研究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多渠道医学硕士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模式

为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管理的各个环节, 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 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 我们采取了将研究生的主动自我教育同以导师和辅导员为主的多层次外部教育体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1.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医学硕士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 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引导医学研究生自我教育中的作用。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该体系中的被教育对象, 如能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 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在研究生德育和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为此, 我们以研究生党支部为核心, 加强医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建设, 根据我校医学研究生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 将研究生党支部以教学医院为单位成立党支部, 遴选责任心强、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 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支部活动, 将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和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紧密结合, 引导研究生党员在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教育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并收到了显著成效。

(2) 将自我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研究生活动融入研究生的自觉行动。我们将丰富多彩的研究生活动作为引导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以起到自我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 在我校每年举行的研究生“求索论坛”中, 我们充分利用论坛平台设立了“三峡大讲堂”, 引导医学硕士生努力培养学术钻研精神。通过“研究生成果展”, 以视频、展板、网络新闻等方式展现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 加强学院间的交流, 彰显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信。通过“巅峰对话”和“师生共话”组织导师与研究生进行就医学硕士研究生关心的培养、就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切实解决研究生存在的思想问题。通过“研究生辩论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锻炼思维表达, 丰富课余知识, 培养团队精神。在“一院一品”活动中, 医学院研究生分会以“乘医学之风、为健康护航”为主题, 进行义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陶冶了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情操, 提升了他们对医学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素养, 坚定了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此外, 医学院研究生分会每年还组织其他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和暑期实践活动, 增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加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培养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2.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我校医学研究生教育在第一学年相对集中进行教学, 但是从第二学年开始至第三学年毕业, 研究生主要跟随其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研究生分散到校本部及各个附属临床医院, 此时导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 对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变化相对更加了解, 因此, 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道德方面的引导、示范和监督职责, 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十分重要。为此, 我们制定了《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 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职责, 要求导师和学生定期座谈, 定期向医学院研究生科汇报研究生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 填写《研究生思想动态汇报表》, 并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纳入研究生教育状态考核目标进行定期检查。此外, 我们大力倡导导师教书育人工作, 在每年的导师遴选中将教书育人作为导师遴选的必要条件, 对于不能履行育人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导师, 实施“一票否决”制, 取消其硕导上岗资格。同时, 将导师对学生思想教育责任作为导师上岗前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 以加强导师对学生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能力。为了进一步体现导师在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中加入了导师对学生思想表现的评分, 将研究生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奖学金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思想上引起研究生对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视并落实在行动上的自我提高。

3.加强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作用。针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复杂性, 我们根据学校统筹制定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 遴选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 分期分批建立了一支与学科相适应又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我校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在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与辅导员的常态化沟通已经形成。一方面, 研究生视辅导员为自己的朋友和知己, 在和辅导员的流畅沟通中, 他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的疑虑、困惑被逐渐化解或减轻;另一方面, 辅导员可以通过定期到研究生寝室走访、找学生座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积极解决学生困难, 对于研究生思想的状况做到及时了解, 及时解决, 因此, 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已成为我校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

4.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医学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建设。医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 要求学生要有过硬的职业素养。其中, 不仅要求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 因此在课程建设改革中, 我们增设了“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课程, 并将课程的讲授与临床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通过临床实践和导师的垂范, 提高医学硕士生的职业素养, 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医学硕士研究生 篇9

1 提前介入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由于新入学的科研型硕士研究生, 绝大部分没有接触过医学基础研究, 因此, 为了使研究生更快地进入角色, 作为导师, 要提前介入其培养工作。作者所在研究室主要开展脑缺血继发性损伤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缺血大脑保护的实验研究, 对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 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1) 文献是最好的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并掌握大量的本学科领域的文献, 了解本学科研究领域的概貌、常用的实验技术、国内外同行在这一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 (2) 根据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水平、本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 要求学生在加强本学科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 根据学科特点, 选修与本学科发展有关的前沿性、交叉性的课程, 以打好理论基础、扩展科学视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3) 在掌握文献的基础上, 围绕本研究室的研究方向, 提出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 寻找立题依据, 并进行课题设计; (4) 根据拟定的研究课题, 选修实验技术课程, 理解实验原理、操作规范及其应用范围, 为将来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打下扎实的实验基础。上述措施有助于学生更快地了解医学基础研究工作, 帮助学生为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文献积累 (包括理论、科研思路、方法学、论文书写等) ,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2 研究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科研素质的核心, 在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一般新入学的科研型医学硕士研究生, 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储备, 但是绝大多数对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缺乏明确认识, 科研能力明显不足。因此, 在科研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要着重加强对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采取的措施有很多, 体会主要有: (1) 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 督促学生开展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习, 关注国内外本学科以及相邻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开拓科学视野和科研思维, 以便在科研工作中发现问题时, 在运用本学科知识的同时, 能借鉴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技术, 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阅读文献, 定期进行读书报告会, 就重点文献开展讲评, 包括科学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建立和论证, 并就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 结合文献, 进行深入讨论, 以提高学生文献阅读、科研思维、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等综合科研能力, 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科研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以及提出科研问题的能力; (3) 在尊重科研工作规律的同时, 尊重研究生的个性特点, 培养和保护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并为其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氛围[1,2,3,4]。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可依据研究生提出的研究课题以及本研究室的研究方向, 帮助他们选定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课题;当研究生形成了初步的课题设想后, 给予详细的指导和修改, 完善课题设计, 指出本课题的科研思路、研究内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创新性, 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以及具体的技术路线;在研究过程中, 定期听取汇报并进行讨论, 以及时了解和把握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进展, 解决研究中的具体困难和挫折, 帮助研究生进一步理清思路, 分析研究工作中的得与失, 锻炼他们对具体科学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

3 实验技术培训

医学实验研究主要分体外研究和整体动物研究, 前者的基本研究技术是细胞培养, 后者的基础则是合适的动物模型。在经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 研究生进入研究室, 开始课题的实验研究, 因而需要对他们进行常用的实验技术培训。作者所在研究室从事脑缺血继发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主要开展整体动物的实验研究, 具体要求如下:

3.1 实验动物技术培训

首先, 依据《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要求学生参加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 获得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其次, 依据课题, 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动物实验的实施方案, 根据“减少、替代、优化”的3R原则, 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动物, 维护动物福利, 以利于获得可靠的研究标本。然后, 了解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分类以及用途、模型制作的原理和手术操作规范以及模型制作成功的评价标准等, 在有一定资质的实验人员的指导下, 严格遵守模型的操作规范制作脑缺血模型, 并依据模型制作成功的评价标准对模型进行评估, 不断改善手术操作, 以建立稳定的脑缺血动物模型。

3.2 其他常用的研究技术

包括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等[5]。在学生了解实验技术原理的基础上, 安排有一定资质的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实验的操作指导, 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的操作规范, 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脑缺血实验研究常用的实验技术, 并协助他们解决实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的方法等。

3.3 加强质量监控

为了更好地督促和保证研究生的研究质量和进度, 本研究室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技术操作规范, 定期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 以加强对研究生研究工作的质量监控, 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要求学生如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 要及时如实汇报, 进行讨论, 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建立研究生例会和实验汇报制度, 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各自的实验进展和实验结果, 以便了解研究进程, 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4 论文写作

医学科研论文是推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 是对医学科研工作的总结。论文体现了对某个课题的研究程度, 写作中促使作者反思自己的科研思路。一篇好的论文, 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同时要表达清晰、有条理和说服力[6,7]。在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 采取了下述一些措施: (1) 在选题时, 注意课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在制定研究方案时, 注意研究方法的标准化、可靠性和合理性;在研究工作进行时, 要注意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2) 课题研究工作结束后, 进行论文书写的准备工作, 包括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选择合适的刊物, 严格按照拟投稿刊物的要求, 进行论文写作; (3)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具体指导, 如前言部分需要简单描述与论文相关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然后提出科学问题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方法学部分要准确地详细地叙述所用的研究方法;实验结果描述真实客观, 表达准确清晰;讨论部分的写作要注意科学性、客观性、逻辑性和可读性, 主要内容包括本论文涉及的主要原理和概念、本论文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结果的比较、对研究结果的解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 特别指出讨论不是重复地描述实验结果, 也不能离开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更不能仅仅罗列与本论文相关的他人的研究结果, 而不对这些结果进行总结, 以用于解释本论文的研究结果, 从而把讨论部分写成综述模式。

5 道德培养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 既离不开专业的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更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以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的科研作风, 保障学术研究的严肃性、科学性, 提高其学术水平和科学素质。因此, 一方面导师要以身作则, 必须具有科学道德和修养, 坚持良好的学术风尚, 以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另一方面, 研究生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 自身也要加强道德修养,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避免科研工作中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 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学术诚信和学术自律意识, 自觉摈弃学术不端行为, 如一稿多投、学术杜撰和篡改行为、学术抄袭和剽窃行为等[1,8]。

总之, 在科研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应努力做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 同时也要加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树立良好的科研作风。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型医学硕士研究生, 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 不断探索,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佳祎, 冯涛.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建议[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1, 10 (4) :486-488.

[2]雷兵, 魏立安, 黄宗升, 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自我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32 (3) :85-86.

[3]亓翠玲, 王丽京.加强研究生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5 (07) :85-86.

[4]毕龙, 何树, 张振宇.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2, 11 (2) :134-136.

[5]任晓玲, 王继红.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课程, 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J].生命的化学, 2011, 31 (2) :326-330.

[6]姜红, 朱同玉, 施鹏.医学科研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8, 21 (3) :184-186.

[7]阮秋琦.浅谈撰写学位论文的基本规范与要求[J].中国研究生, 2004 (4) :22-24.

医学硕士研究生 篇10

关键词:人文医学素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与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 与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也不同,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在3年内完成研究生学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 进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称并轨模式) [1]。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是并轨模式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对在3年内培养出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较好临床应用能力, 又具有良好学术资质、合格临床实践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 并轨模式对研究生素质要求提高

1.1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要求研究生坚守临床一线

2013年12月31日, 国务院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 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要求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应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加强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 是深化医疗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 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根本策略。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住院医师, 在校期间需要参加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注册, 还需要参加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成为住院医师意味着真正开始与患者接触, 体会医患沟通全过程, 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一方面住院医师是医院一线大夫, 与患者接触较多, 接触时间较长, 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初进医院, 也存在适应医院环境、与各方磨合的过程。因此, 在医德医风、医疗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方面急需培训与指导。

1.2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要求研究生保证学术水准

在接受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 研究生需要通过面授、网络授课和自学等方式掌握医学前沿理论知识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掌握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 完成一篇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并发表,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等, 以提高其科研水平。

1.3 培养高层次适用型医学人才, 要求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医学素质

如何在繁忙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在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中、在3年获得4项证书的学习节奏中, 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培养正确学术风气、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明确规定要进行包括人际沟通交流在内的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全面的医学素养培训并要求坚持医学人文教育的根基不动摇。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师执业的重要技能[3], 国际上对执业医师要求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 还必须具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国外要想成为一名执业医师,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是必修课程之一。

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 依照《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专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总则》, 中国医师协会制定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 旨在通过培训及量化考核, 达到提高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目的。

2 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2.1 本科教育阶段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医学院校大多都设置了医患沟通课程, 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 内容涵盖医学标准、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及医患纠纷处理基本方法、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等。从近年的医学教育实践及学生反馈来看, 医患沟通理论课或见习课所讲述的案例都来源于临床实践, 而学生并没有直接接触临床工作, 缺乏直接与患者沟通的经历, 因此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临床情景并不熟悉, 这使得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可以进行医患沟通实操, 而临床实习阶段并未设置相关教学内容。

2.2 研究生教育阶段缺乏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

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了临床综合素质训练及临床通用技能训练等课程, 但没有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课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就成为住院医师, 开始为患者服务, 人文医学素质必不可少[4]。好的医生是治疗疾病, 而优秀的医生是治疗患病的人。一个专业精深的医生, 并不一定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不只关系到医生个人发展, 更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及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有诸多原因, 其中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3 培养人文医学素质的方法

3.1 提高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通过社会调查 (门诊、病房、社区)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教学 (SP教学) 和门诊 (床边) 教学, 就住院医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如何与患者达成一致治疗方案, 如何更好地化解医患矛盾, 如何向患者告知坏消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培训。

3.2 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同步

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人文医学素质培养, 并反复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 有助于提升住院医师人文医学素质[5]。调查住院医师进入工作岗位2个月内的医患沟通实际情况, 例如“医患沟通之你我他”“我眼中的医患沟通”“我遇到的医患沟通之喜与忧”等, 将收集的案例交给授课及培训教师, 由教师在“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小讲座”时间进行案例解析和点评, 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住院医师再将所学技能运用于下一阶段临床实践, 检验学习效果[6], 培训每两月1次, 连续12个月。经过多次循环, 不断提升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和人文医学素质, 减少医疗纠纷,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3.3 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

鉴于医患沟通技能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医患沟通能力评估[7]。在岗前培训、工作满6个月、工作满12个月时采用SEGUE量表评价培训结果。SEGUE量表对住院医师沟通能力评估包涵以下内容:态度 (自我感知的态度、对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知识、技能 (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技能) 和素养 (职业压力、同情) 等。

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提高我国医师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 为住院医师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对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当前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为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合格医师, 必须将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贯穿并轨培养始终, 强化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 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为住院医师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10) :12-13.

[2]马涵英, 周玉杰, 张维君.研究生医患沟通素质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2) :132-133.

[3]曹永福, 张晓芬, 杨同卫.论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及其培养[J].医学与哲学, 2009, 30 (6) :9-12.

[4]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曲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2) :98-100.

[6]耿拔群.卫生职业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2) :19-20.

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评分分析 篇11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评分信度

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一项工作,对进一步选拔优秀考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的评分信度进行研究,探讨影响考官评分一致性的因素,以提高面试的客观性。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各招生单位不断加大面试分数的比重。面试成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能的重要环节,在决定录取与否及录取种类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面试的过程中,测评要素的确定、考官的面试水平、面试的组织实施、考生的表现等都可能对面试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考官评分是否客观、公正,是决定面试结果是否公平、合理的最主要因素。“考官的认识水平、识人本领以及个人偏好等等因素决定了面试的评分具有很强的个人倾向”。由于研究生面试在招生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在技术上加以研究,提高面试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从而更好地达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面试的评分信度加以分析。

二、方法的选择与介绍

评分信度指的是“考官对考生评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反映考官评分客观、公正的重要指标”。本文以2006年河北省某高校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为研究对象,拟从考官对考生的评分信度方面入手,对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中,考官的评分信度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探讨影响考官评分一致性的因素。

该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成立了复试工作办公室,每个专业都设一个面试小组,小组有5-7名考官。为了减少样本不足所带来随机误差,本文选取了招生人数较多的企业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该专业2006年共招收8名硕士研究生,按照120%的面试比例,共有10名考生参加面试。面试小组由6名教师组成,包括专业教师5名,其中3名参加了面试培训,对面试知识和评分技巧有了初步的掌握,英语专业的教师1名。面试的考察要素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与本专业的特点,确定为两个一级测评要素:专业素质和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素质和能力又细分为三个二级测评要素: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细分为六个二级测评要素:仪表举止、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养、事业心、人际关系、英语听说能力。面试的具体程序是考生按初试成绩由高到底顺序进入面试房间,面试时间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由面试教师根据测评要素提问(老师可根据考生回答情况决定是否追问),考生回答,面试结束后,6名教师给考生独立打分。

本文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值和方差差异性分析,来反映此次面试者的评分信度。肯德尔和谐系数是指“以等级次序排列或以等级次序表示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它常用来刻画多个评价者对某事物评判或评分的一致性程度。

三、方法的运用与分析

6名考官对每个考生在九个二级测评要素上分别进行评定。考官对同一名考生在这九个要素上进行评分时给的分数是否一致,可以用Kendall和谐系数W进行评定。其含义在于每个考官对该名考生在9个维度上表现好坏的排序的一致性有多大。对于6个考官由于存在受过培训的考官和未受过培训的考官之分,分别进行了计算,结果见表1。

表1中总分W系数经检验均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由此可以看出,此次面试评分信度是较好的。通过对各个考官评定分数的具体比较发现,在考官之间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本文对各个考官对同一组考生评分结果和全体考官对同一考生评分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可以看出,A、B、C、E四个考官的平均分都在40-50之间,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但D、F两位考官平均分成两极分布。最高的60、最小的35,相差达到25。可以看出小组内考官之间对标准掌握宽严有很大的不同,考官D标准控制过松,给得分普遍较高,考官E不仅过严,而且对被试间的区分性亦不高(标准差太小)。

从表3中标准差的分布可以看出,全体考官对不同考生进行评定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标准差最大12.4、最小的4.3,相差8.1,而且从极值差的分布还可以看出,最大的36与最小的9相差27。由此可见,同一小组内考官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異。

四、研究结论

通过上文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值和方差差异性分析方法对考官在面试中的评分信度的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一)考官对考生总体上的评分效果具有一致性

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考官间在不同维度上对考生的评分并非都是一致,在某些维度上的评分一致性程度好坏不等,但三个受过培训的考官以及三个未受过培训的考官,对十名考生的总分的评定在统计上没有差异,一致性高,即在总分上的评定、排序是一致的,没有差异。这说明,从总体上看,考官间在对不同考生的评分,在评分标准上是基本一致的。对于考生来说,由于考官对其在总分上的评分一致性,那么这次面试总体上是公正、合理的。

(二)不同的测评要素对考官的评分一致性的影响

测评要素是面试中的关键。在有的测评要素上,考官易达到一致性;而在另一些要素上,考官间则不容易达到一致性。看表1,六个考官分别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仪表仪态和英语听说能力五个维度上对十名考生评分一致,并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而在事业心、人文素养、人际关系和语言表达能力四个维度上对考生的评分并不一致,即有差异。通过分析发现,六个考官对评价标准较客观、容易判断的评分维度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听说能力评分高度一致,而对评价标准较主观、评分标准不易掌握的评分维度如人际关系和事业心等评分一致性很差。

因此,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的评分一致性。这就需要对评价标准仔细确定评分标准或评分等级,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描述各个级别的不同水平特点。只要考官清楚地掌握各个级别应有的水平并按照同样的标准评分,才能在评分时针对考生的具体表现给出合适的等级评分。

(三)考官有关面试的知识对考官的评分一致性的影响

本文研究中的考官中有三位受过面试相关知识的培训,三位未受过培训。由表1可见,六考官在五个二级测评纬度: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仪表仪态、英语听说能力及一级测评纬度专业素质能力和总分上均达到了评分者的一致性,除此之外,三个受过培训的考官在综合素质和能力维度上也达到了评分一致性。三个未受过培训的考官只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仪表举止、英语听说能力四个二级测评纬度及专业素质和能力达到了评分者的一致性,可见,训练有素的考官在评分时更易于达到一致性。这主要是因为对考官的培训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测评纬度的操作定义及评分标准的把握。

在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中加大面试考官培训力度、尽量用一些有丰富面试经验的老师,有利于提高评分一致性。通过培训,使得考官掌握面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测评纬度的评判标准,统一宽严尺度。为了提高测评的信度,不妨用模拟的方法,进行试评,即请一位考官模拟考生进行回答,让其他考官评分,由主考对评分情况进行讲评,以帮助各位考官更好地掌握评分标准。

(四)考生在面试中的表现对考官的评分一致性的影响

先看表3,考官对考生1和考生8评价一致性最高,标准差仅为3.0、4.3,分析发现考生1和考生8分别是考生中表现得最好和最差的。因此可以说某一考生在面试中表现非常突出(很好或很差),考官易于做出判断,并给该考生在该组考生中的最高分或最低分。这样考官间的评分一致性也就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考生在某几个评分维度上有突出的表现(好或坏),考官可能会倾向于在所有的维度上给高分或低分,即光环效应。

这也给了一些提示:考官对于表现突出的考生判断较容易;但对于在面试中表现一般的考生,考官要认真按照标准和考生的表现客观地评分,以提高考官间的评分一致性。另外,考官要克服光环效应的影响。不要因考生某些地方答得好或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在所有的维度上给该考生高分;反之,也不要因某考生在某一题上答得不好或某些地方答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把考生一棍子打死。要注意按照评分标准认真、客观地进行评分。

综上所述,本次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评分信度一致性总体上较好,同时通过分析我们也得到启发,通过准确界定测评的内容,确立统一的评定标准,对考官的培训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评分一致性,使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更加公平、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施康.人才选拔过程中面试方法的应用[J].南京大学学报,2001(1).

2、王孝玲.教育测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凌云.考生统计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医学硕士研究生 篇12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从广州医学院抽取300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问卷采取无记名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92份, 其回收有效率为97.33%。其中男性143人, 女性149人;年龄25.23±2.3岁。

2.研究工具

(1) 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院中心制定的一种测量工具, 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经国内段建华修订后并运用于中国大学生。该量表共33个项目, 每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0.78之间, 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 女性为0.95, 重测一致性为0.85,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内容分成6个维度: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 女性为71分, 得分越高, 主观幸福感越强烈。

(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由肖水源编制, 共有10项目, 包括主观支持 (4项) 、客观支持 (3项) 和对支持的利用度 (3项) 3个维度。3个维度重测总分一致性为0.92, 各分项目一致性在0.89~0.94之间。量表设计合理,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能较好地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

(3) 数据处理

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 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男生、女生与全国常模在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得分比较

在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得分上, 男生与常模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而女生与常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女生的得分比常模高, 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总分、“松弛与紧张”与社会支持总分及3个维度均呈正相关, “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与社会支持总分和客观支持均呈正相关,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与社会支持总分及3个维度无显著相关, 见表2。

3.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以主观幸福感总分作为因变量, 以社会支持中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进入回归方程, 说明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见表3。

三、讨论

本研究显示, 女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得分高于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 而男医学研究生与常模以及男女医学研究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冯翠仙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女医学研究生相对女性普通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较高。这可能是虽然男女医学硕士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历, 积累知识比较丰富, 在社会生活受到的尊重较多, 得到的社会支持也较多, 但男生承担的社会责任比女生重大, 有着更高的抱负, 而且面临建立家庭、发展事业等重要人生课题的压力较大, 因此女医学研究生比较容易体验到积极地情绪, 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本研究还显示, 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主观幸福感的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间大部分呈显著正相关, 结果与国内有关研究一致。这说明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存在密切的关系, 获得社会支持越多, 得到的关心与帮助就会越多, 对生活满意度就越高, 主观幸福感越强烈;相反, 社会关系不好, 得到的支持较少, 其体验到的负性情绪就会比较多, 主观幸福感自然就会低了。因此, 要积极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使其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网络, 可以有效地提高主观幸福感程度, 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

本研究还显示,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是影响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两因子能有效地预测硕士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 在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中, 一方面要发动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另一方面要提高医学研究生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尤瑾, 郭永玉.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7, 5 (1) .

[3]禹玉兰, 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

[4]汪向东, 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增刊) .

[5]冯翠仙.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 2008, 25 (4) .

[6]杨东蕾, 王志中.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12) .

[7]王贝贝, 胡红霞等.境外生源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3) .

上一篇:微型计算机原理下一篇:标准化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