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研究生(精选12篇)
法律硕士研究生 篇1
一、法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概述
我国法律硕士制度在1995年获得批准, 一年后即开始试点工作, 并于1998年开展在职攻读法律硕士学位教育。总体来说, 法律硕士制度从建立、发展到完善的这几十年中, 为推动我国法制建设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而在新时期, 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 我国法律人才培养工作又面临新的挑战。法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 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需要, 培养具有较高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专业化、实践型、国际化的法律人才。
就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而言, 虽然在近年来发展总体势头良好,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二、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1. 基于法律专业分类的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为:首先, 第一学年以基础性的法律课程为主, 所开展的主要基础课程包括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些基础性课程的开设, 可以使法律硕士研究生先对法律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其次, 在第二学年, 法律硕士研究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明确自己的法律专业方向, 然后再把他们纳入到相应的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中, 这样可以实现法律硕士研究生与法学专业研究生的一体化培养。最后, 在第三学年, 主要以完成毕业论文及参与司法实践为主, 司法实践的开展要结合专业情况进行, 实践的形式要实现多样化, 毕业论文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安排。
2. 基于本科专业分类的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考虑到了硕士研究生本科阶段所具有的专业基础, 并以此为出发点, 发挥其专业优势, 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专业培养。
3. 基于司法考试的培养模式。
该模式在第一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任务与前两种模式并没有差别, 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二学年。在第二学年, 该模式主要将司法考试作为侧重点。众所周知, 在我国要从事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 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获得司法资格。而法律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法律职业, 因此, 通过司法考试是摆在法律硕士研究生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第二学年的任务设置上, 可结合司法考试的内容进行, 使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更加系统, 并使其主动强化考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最终顺利通过司法资格考试。
三、强化法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1. 优化法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由上述分析可知, 各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有自身的利与弊, 各高校应结合各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此外, 还可以优化整合现有法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发挥上述各个模式的优势, 做到扬长避短, 相互融合, 相互借鉴, 打造出最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明确法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 对当前法律人才的划分主要涵盖三方面, 一是带有辅助性质的法律人才, 如法律助理等;二是实务型法律人才, 如法官、律师等;三是学术型法律人才。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 更多的是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 而对实务型人才培养的投入明显不足。因此, 要想进一步加强国内法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 必须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以实务型人才培养为主, 向着高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
3. 对法律课程教育体系进行系统优化。
首先, 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思路, 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 并将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转变教学思想, 创新育人模式, 培养出更多高层次、专业化、实务型、复合型的法律专业人才, 使之适应新时期国内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其次, 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 转变过去重学术轻实践的课程安排, 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最后, 加强师资建设投入, 完善教师结构, 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理论知识, 更应全面掌握法律实践, 以此推动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法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 它对于构建我国新时期专业化的法律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对推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 要明确法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 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 结合我国法制建设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 完善法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 推动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董丽敏.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3.
[2]冀祥德.论中国法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必要——从以培养法学硕士为主转向以法律硕士为主[J].环球法律评论, 2012, (5) :141-151.
[3]刘志刚, 宋伟卫, 丁玉玲.法学教育的转型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 (1) :70-73.
法律硕士研究生 篇2
一、什么是专业学位?
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为了拓展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991年来,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不同行业背景、不同类型、不同规格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等专业学位。
截止到,全国56所高校有权授予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已授予学位3026人,就读规模已达13890人;28所高校有权授予法律硕士学位,就读规模达3628人;29所高校有权授予教育硕士学位,就读规模达1700人;70所高校有权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就读规模达5690余人;43所高校有权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就读规模1678人;12所高校有权授予建筑学硕士学位,己授予学位200人。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改变了我国学位类型、规格单一的状况,推动了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学位制度。经过多年的试点和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成立了由培养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共同组成的全国性教育指导委员会,如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等,这些指导委员会作为国家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组织,在制定培养方案、师资培训、教材与案例的建设、质量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的由来?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的一种,是在借鉴美国、欧洲等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而建立起来的。目前我国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类似于美国的J.D(Juris Doctor),但两者在内涵和层次上又不同,美国的J.D主要是培养律师的,而且在层次上属于Doctor(博士);我国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对象比较宽泛,涉及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法律服务、法律监督和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专门人才,在层次上属于Master(硕士)。根据这种情况,为了叫法上的方便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借鉴MBA的.做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对应名称为Juris Master,简称J.M.
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中的“法律”是指职业领域,它是指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是培养高层次的法律实践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它的特点是:
第一,它是一种专业学位。它虽然与法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同一规格,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根据培养方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面向法律实务部门中级以上专业和管理岗位的专门人才。
第二,它是以法律为职业领域的,或具有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这使得它不同于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或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等其他职业领域的专业学位。
第三,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位。这是因为法律专业的特点决定的,这个学位的培养目标就是以能够胜任法律实务工作为基准。要达到“实践部门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与管理职务的任职要求”。这就是说,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法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是高层次的、即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的一种学位。
四、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的区别?
我国的高层次法律研究生教育包括法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法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主要招收法律专业本科生,分为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等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法律教学、科研和实务部门的专门人才。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招收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含同等学力者),不再划分具体专业,其知识结构是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主要培养面向法律实务部门的通用人才。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与法学硕士学位处在同一层次上,各有侧重。前者是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法律人才,后者是学术型、专业型高级法律人才。从长远来看,随着法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应主要通过法学博士学位教育来培养,法学硕士学位将逐渐减少,最终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并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承上启下的学位,一方面为法律实务部门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也将为法学博士学位教育提供宽广的生源基础。
五、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院校有那些?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始于九十年代中期,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加快与国际法律教育接轨,满足社会对高级法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八所高校首批试招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20国家已批准28所高校有权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它们是:
19批准的第一批: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华东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
批准的第二批: 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学院。
批准的第三批: 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黑龙江大学、湘潭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
批准的第四批: 清华大学、辽宁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
六、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种类 有那些?
目前,我国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包括两种。
第一种是参加每年一月份全国28所高校联考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为应届或往届的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含同等学力者);考试科目为四门:政治(100分)、外语(100分)实行全国统考,专业基础课(150分)和综合课(150)分实行全国联考;考试用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指南》。录取类别包括计划内非定向、计划内定向、计划外委培和计划外自费,学习方式有全日制脱产学习和在职不脱产学习,毕业时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第二种是参加每年十月份全国28所高校联考的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即“五部委法硕”),招生对象为具有法律或非法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年龄在45岁以下的法律实践部门在职人员;考试科目为四门:政治由各校自行命题,外语、专业基础课和综合课实行全国联考,考试用书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日语、俄语、德语)考试大纲》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指南》。录取后全部是委托培养,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多种方式学习,毕业时只获硕士学位证书。
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联考如何报名?
每年一月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联考,只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力的非法律专业毕业生。本科同等学力考生一般要求具备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毕业后工作两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或两年以上,有些院校对同等学力考生还附加一些其他条件,具体可参看当年的招生简章。根据教育部规定,下列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不得报考法律硕士。
1.法学
2.经济法
3.国际法
4.国际经济法
5.劳动改造法
6.商法
7.公证
8.法律事务
9.行政法
10.律师
11.涉外经济与法律
12.知识产权法
13.刑事法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联考的报名手续、报名时间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的报名手续、报名时间相同。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报名,考生可直接到所报学校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报名,也可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报名。现在,许多招生学校开展了网上报名,方便了广大考生。根据教育部规定,参加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联考的考生,可同时报联考院校中的两所高校,分数达到国家规定的录取线后,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第二志愿仍有可能被调剂录取。
八、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联考的初试和复试?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共有四门考试科目:政治100分、外语100分,使用全国统考试卷,专业基础课(含刑法学75分和民法学75分)、综合课(含法理学60分、宪法学50分、中国法制史40分)使用全国联考试卷。考试时间一般为每年的一月下旬,考试地点一般与报名地点相同。考试范围是:政治、外语的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国统考考试大纲,专业基础课、综合课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指南》。
初试结束后,参加复试的分数线由教育部统一制定。是往届考生325分以上,应届考生330分以上;年是往届考生340分以上,应届考生345分以上;是往届考生340分以上,应届考生345分以上。对于西部地区的考生,每年的复试分数线要降低5分左右。
法律理性与法律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法律理性;法律教育;规划控制;体系研究
现如今我国法律教育管理体系得以不断改良修缮,法律理性内涵和教育模式研究,开始过渡转化为法学研究空间中的核心主题,大部分学术专家都主张透过法律理性和教育实际角度入手,将长期以来我国法律教育中的弊端问题整理完全。须知当法律教育时刻维持在职业教育层面之上,便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指導功效。法律教育本身遗留较为深刻的内部二重悖论特征,包括职业培训和学术研究的冲突迹象等,如若长期放置不管,必将令法律教育基础性内涵、管理引导模式等内容交互错乱,无法精准地落实法律教育全新模式的改善指标。所以说,如今要做的,便是集中一切技术手段修缮法律教育理性效应,至此为法律理性管理和教育机制调试,提供便利支持条件。
一、法律教育和法律理性的基础内涵机理研究
(一)法律理性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理解,其属于公共法律理性体系中的一类结构单元,而在哲学视角中,理性又可细化出多类等级层次。依照美国学术专家罗尔斯认知结果补充论证,主要包括公共和非公共理性。首先,在开展司法审查体制构建活动中,法律理性一直被视为最高法院的标准信仰,在此基础上,法院一切职务履行才更加可靠。其次,法律理性和监管职责,令最高法院利用妥善的宪法解析方式,将一切个体意见充分的表达出来。最后,法院作为法律理性的最高示范媒介,主张利用公共论坛之上彰显法律理性的生动、控制功能。正是如此,法院过渡成为政治、法律理性管理体系中的标准分支结构,是法律理性创造的最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产物。
(二)法律教育
其可以说是国家长期可持续推动法治建设进程的核心指导媒介,布置拓展形式五花八门,旨在全方位改良修缮学习主体的法律素质,包括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技能、思维模式的形成结果等。具体教育管理方式,则是在课堂内部灌输案例指导纲要,同时组织学生定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内部进行实习等事务,可以赋予学生足够创新妥善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诊所式教育方针深度贯彻覆盖基础上,法律教育承接了全新历史使命,毕竟其对于法律工作人员法律信仰内化产生决定性作用,是法律人理性养成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科学化梳理法律理性和法律教育关系层次的措施内容解析
透过现阶段我国诸多法律理性实践项目观察分析,单位法律工作人员,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个人思想博弈,毕竟这部分价值判定结果,对于他们今后法律理性控制指标践行、今后职业发展前景、国家综合化法治建设地位等,都产生决定性作用。所以说,任何法律工作人员都必须结合特定职业理性规则进行约束管理,在面对不同类型遭遇过程中,不单单需要借用平常人理性加以逐层调试,同时更要结合超出常人的理性思维来解决各类冲突性矛盾,事实证明,唯独贯彻落实标准化法律理性控制纲要,才能全面解决以往难以精细化推敲验证的案例内容,使得法律人拥有超前的法律专业素质。法律教育中相关人员必须时刻保留遵守以下法律特性:
(一)集中一切精力处理好法律理性教育研究事务
这是作为一类专业化法律工作人员必备的素质,唯独经过各类法律文件研究解读过后,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法律知识体系内获得关键性指导线索,同时配合法律理论的牵引,逐渐地在内心和思维结构中灌输理论的理性,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自然主动地凭借最新法律控制思维去解决眼前一切突发性问题。归结来讲,想要彻底转变为一类专业化法律工作人员,如若缺乏健全的理论功底和法律研读解析技能,一切决策将都遗留纸上谈兵之疑、所以说,法律理论作为时代的产物,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定和谐秩序调节,存在着极为深刻的指导功效。就是说法律教育的初始阶段始终是理论教育,而法律人的理性则是透过这部分理论理性着手布置拓展的。
(二)树立起坚定可靠的法律工作人员实践理性控制标准
法律这类学科保留十分显著的实践性,主张将纷繁复杂的法律知识流畅性地灌输到社会实践项目之中,可以说是一类引起人员无限骄傲感慨的艺术成就。作为一类优质化法律工作人员,不单单应该积累深厚的法律理论知识,同时要透过不同实践项目中搜集整理经验,毕竟法律滞后性隐患,会带来许多难以预料的社会矛盾危机。所以说,只有贯彻落实坚定的法律人实践理性态度,才能更为清晰地拆解验证不同案件内容,为国家法治管理绩效提供更为可靠的检验标尺,这同时也是博雅教育项目中,法律教育需要时刻加以重视的关键点。
另一方面,树立起标准化法律人职业理性控制体系。须知社会分工和职业化趋势同步衍生,与此同时,法律工作人员作为一类特殊化职业群体,历史悠久结果已经毋庸置疑,即便是追溯到罗马共和国历史阶段,也存在法律人阶层,这深深验证了现代社会中法律人职业特征的先进性,对于维护国民利益和国家标准化统治功效,有着极为强劲的指导功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法律理性和法律教育研究工作系统性较强,笔者在此提供的意见着实有限,日后仍旧希望法律人在不同实践项目中提炼整理经验,不断进行个人思维创新改造,更为细致地拆解分析最新国家法律知识。相信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为我国法律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标准化法律人才制备供应,提供丰富的指导性线索。
参考文献:
[1]李波.论司法考试与法律教育的关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6(12):133-142.
[2]李鑫.中职法律教育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0(05):130-137.
[3]魏琼.法律教育的起源:兼议对当下中国法律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法学,2014,15(02):77-89.
作者简介:
探讨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篇4
一、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 实现依法治国的内在驱动力
伴随着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司法改革法治等“硬件”无疑是重要的, 但是, 我们所追求的对法律的情感和信仰等“软件”, 从一定意义上讲更重要。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当今的硕士研究生, 是当代青年中优秀群体的代表, 是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主体,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因此, 加强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可以有效地为公众普遍对法律信仰作出榜样,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内在驱动力。
(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促进和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法制基础上, 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因此一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信仰法律的现代化人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硕士研究生踏入工作岗位后会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 因此加强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让广大研究生树立诚实信用观念、主体平等观念、法律责任观念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促进和保障。
(三) 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法律本身具有指引、调控和教育等功能, 掌握法律知识、具备法制观念、树立法律信仰, 是积极的守法、护法和崇法的前提。如果不掌握法律知识、缺乏法律信仰, 会导致不能依法办事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硕士研究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群体, 要想适应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下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就需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提升法律素质, 树立法律信仰。因此, 加强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是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二、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培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 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高
法律规则对公众来说很乏味, 普通人根本不能了解, 更别说去信仰。相对而言硕士研究生本身的综合素质高, 所以对法律的理解、接受、信任比普通公众更容易一些, 他们可以更容易看懂、了解法律、从而去信仰它。在法律信仰的培育的过程中, 硕士研究生可以给普通公众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二) 学生比较简单, 可塑性强
其实大学校园也是一个社会, 但这个社会和真实的社会比较, 更简单和纯粹。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 理论思维是尚未成熟, 同时还没有真正建立一个成熟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 硕士研究生对知识的渴望更强烈, 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更加容易, 法律信仰的可塑性更强。高校和社会如果作出长期正确的引导, 可以很容易地促进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的形成。
三、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培养的途径
(一)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保障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优化法治环境, 树立法制观念。法律是否能够给人们带来利益, 决定了法律能否被人们所信仰。因此, 我们的法律要真实反映公众的期望, 这样的法律才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同时我们需要优化网络环境。当今社会是网络时代, 而硕士研究生又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 受网络的影响更大。网络具有高效快捷的特点, 可以使学生随时关注我国的法制进程, 在网络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可以加强我国的普法教育。
(二) 加强学校法治教育, 推动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高校其实也是一个小社会, 是真实社会的一个缩影。要想培育法律信仰, 高校应加强法治教育, 营造良好校园法治氛围。法律基础课程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法律素质。因此, 学校要在思想上提高硕士研究生们对这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提升研究生的法律素质, 为法律信仰的培育提供知识保障。有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建立法律实践平台,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设立比较稳定的实践基地, 为同学开展法制文化活动提供方便。
(三) 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 实现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法律硕士研究生 篇5
(适用于划分了专业培养方向的学生)
总学分要求:55个学分,最多不得超过60学分。
一、法学基础课程和研究生公共课程(必修 共计32学分。适用于所有法律硕士生)
1.政治 30810310
32学时
2学分 2.英语 30810010
64学时
4学分 3.法学理论 02980019
48学时
3学分 4.民法总论 02910112
64学时
4学分 5.刑法总论 02911440
64学时
4学分 6.民事诉讼法 02980014
48学时
3学分 7.刑事诉讼法 02910151
48学时
3学分 8.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02980029
48学时
3学分 9.国际法 02910153
32学时
2学分 10.经济法 02910002
32学时
2学分 11.宪法02980021
32学时
2学分
二、专业必选课程和专业高级课程
各专业培养方向要求的必选课程的范围包括法律硕士的限选课程和为法学硕士开设的其他专业课;专业高级课程是各专业研究中心专门为本专业培养方向的同学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小班授课,其他同学不可以选,但有些专业方向的课程可以和该专业的法学硕士共同开设。
(一)知识产权法培养方向: 专业必选课程(共10学分):
1.知识产权法学
48课时
3学分 2.民法分论
64课时
4学分 3.法律实务专题
48课时
3学分 专业高级课程(必修 共9学分):
1.专利法(新开课02916030)
48课时
3学分 2.商标法(新开课02916020)
48课时
3学分 3.著作权法(新开课02916260)48课时
3学分
(二)房地产法培养方向:
专业必选课程(共10学分):
1.民法分论
64课时
4学分
2.商事法律制度
48课时
3学分
3.金融法与证券法
48课时
3学分
专业高级课程(必修 共10学分):
1.不动产权利法律制度(新开课02916320)
48课时
3学分
2.房地产交易法律制度(新开课02916340)
48课时
3学分
3.房地产融资法律制度(新开课02916350)
48课时
3学分
4.物业管理
(新开课02916330)
16课时
1学分
(三)财税法培养方向:
专业必选课程(共13学分)
1.民法分论
64课时
4学分
2.财税法专题
48课时
3学分
3.企业法与公司法
48课时
3学分
4.金融法与证券法
48课时
3学分
专业高级课程(必修 共10学分)
1.财务与会计(含审计)(新开课02915980)
48课时
3学分
2.国际税法与税收筹划专题(新开课02916010)
64课时
4学分
3.税法前沿与税法案例专题(新开课02915990)
48课时
3学分
(四)国际商法培养方向: 专业必选课程(共6学分)
1.国际经济法
48课时
3学分 2.国际私法
48课时
3学分 专业高级课程(必修 共11学分)
1.国际货物运输法律规则及实务
(新开课02916390)
48课时
3学分 2.国际投资和技术贸易法律规则与实务(新开课02916410)48课时
3学分 3.国际商事融资与税收
(新开课02916420)
48课时
3学分 4.国际商事仲裁(法学02916470
(新开课02916470)
32课时
2学分
(五)金融法培养方向: 专业必选课程(13共学分)
1.民法分论
64课时
4学分 2.金融证券法
48课时
3学分 3.商事法律制度
48课时
3学分 4.企业与公司法
48课时
3学分 专业高级课程(必修9 共学分)
1.公司财务与法律
(新开课02916430)
48课时
3学分
2.金融实务与法律
(新开课02912750)
64课时
4学分
3.金融犯罪
(新开课02912760)
32课时
2学分
(六)诉讼法培养方向
专业必选课程(10学分):
1.刑法分论
48课时
3学分
2.民法分论
64课时
4学分
3.法律实务专题
48课时
3学分
专业高级课程(13学分):
1.证据法学(法学02910170)
48课时
3学分
2.司法制度(新开课02916482)
48课时
3学分
3.仲裁法学(新开课02916492)
48课时
3学分
4.国家司法考试(新开课02916310)64课时
4学分――其他法硕可选作限选课学分
(七)宪法行政法培养方向
专业必选课程(5学分):
1.公法导论(法学02903071)
48课时
3学分
2.比较宪政(法学02910034)
32课时
2学分
3.宪政原理(法学02917400)
32课时
2学分
注:“比较宪政”和“宪政原理”可任选一门。
专业高级课程(8学分):
1.宪法与行政诉讼案例研究(新开课02916602)
48课时
3学分 2.行政程序法专题研究(法学02910001)
48课时
3学分 3.港澳基本法案例研究(新开课02916612)
32课时
2学分
(法学:港澳基本法02910142)
(八)医事法培养方向
专业必选课程(13学分):
1.民法分论
64课时
4学分
2.刑法分论
48课时
3学分
3.知识产权法
48课时
3学分
4.法律实务专题
48课时
3学分
专业高级课程(9学分):
1. 卫生法学(新开课02916632)
48课时
3学分 2.侵权法学(新开课02916642)
48课时
3学分 3.社会保障法(新开课02916652)48课时
3学分
(九)刑法培养方向
专业必选课程(10学分):
1.刑法分论
48课时
3学分
2.刑事政策(法学02910054)
32课时
2学分
3.犯罪学(法学02911740)
48课时
3学分
4.刑事执行法(法学02911760)32课时
2学分 专业高级课程(9学分)
1. 金融犯罪专题(与金融法方向同)32课时
2学分 2. 刑法判例研究(法学02911131)
32课时
2学分 3. 外国刑法
(法学02980009)
32课时
2学分 4. 证据法学(与诉讼法方向同)
48课时
3学分
三、限制性选修课程(所有法律硕士适用)
1.国际经济法 02912660
48课时
3学分 2.知识产权法 02910022
48课时
3学分 3.民法分论 02910122
64课时
4学分 4.刑法分论 02910133
48课时
3学分
5.国际私法 02980031
48课时
3学分
6.商事法律制度 02910163
48课时
3学分 7.企业法与公司法 02912670
48课时
3学分 8.金融法与证券法 02912720
48课时
3学分 9.财税法专题 02916370
48课时
3学分 10.法律实务专题 02910144
48课时
3学分 11.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讲座)
可选修本院其他的课程或其他院系的课程,计任选课学分。
四、社会实践
要求学生在法律实务部门完成累计三个月的社会实践,并提交一篇由实习指导老师审阅签字的、字 数为4000字左右的实习报告,以及实习鉴定。
五、毕业设计(学位论文)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适用没有划分专业培养方向的学生)
总学分要求: 45个学分
可选修本院其他的课程或其他院系的课程,计任选课学分。课程设置:
一、法学基础课程和研究生公共课程(必修共计32学分)
1.政治 30810310
32学时
2学分 2.英语 30810010
64学时
4学分 3.法学理论 02980019
48学时
3学分 4.民法总论 02910112
64学时
4学分 5.刑法总论 02911440
64学时
4学分 6.民事诉讼法 02980014
48学时
3学分 7.刑事诉讼法 02910151
48学时
3学分 8.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02980029 48学时
3学分 9.国际法 02910153
32学时
2学分 10.经济法 02910002
32学时
2学分 11.宪法02980021
32学时
2学分
二、限制性选修课程(要求修满13个学分)
1.国际经济法 02912660
48课时
3学分 2.知识产权法 02910022
48课时
3学分 3.民法分论 02910122
64课时
4学分 4.刑法分论 02910133
48课时
3学分
5.国际私法 02980031
48课时
3学分
6.商事法律制度 02910163
48课时
3学分 7.企业法与公司法 02912670
48课时
3学分 8.金融法与证券法 02912720
48课时
3学分 9.财税法专题 02916370
48课时
3学分 10.法律实务专题 029101448课时
3学分 11. 国家司法考试02916310
64课时
4学分 12.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讲座)
四、社会实践
要求学生在法律实务部门完成累计三个月的社会实践,并提交一篇由实习指导老师审阅签字的字数为4000字左右的实习报告,以及实习鉴定。
浅谈硕士研究生群体素养 篇6
关键词:研究生;素质;职场;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84-01
研究生是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国家培育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动,研究生群体的整体心理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对他们的学业及事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高校,在应对这些变化的时候,在育人模式方面又该作出哪些有效的调整?
一、研究生就读的功利主义思潮
我国研究生教育扩招已有十六年之久,这十几年来,输入社会的研究生人数大大激增。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大军,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急剧下滑,一度造成了“研究生当本科生用,本科生当专科生用”的局面。尤其是有些冷门专业的扩招,与社会需求量的严重脱轨,更是直接影响了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
在这种大背景下,用人单位招人越来越挑剔,对学历的门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们苦于就业压力,纷纷把读研作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这种功利主义思潮的驱使下,学生们的读研心理便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重入门,轻学业;重就业,轻科研”的现象屡屡发生,有的学生读书期间不好好用功,自学及钻研能力较差,学生们用三年的时间仅仅拿到了一纸文凭,三年间读研生涯所学到的知识了了,这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研究生浓郁的学术氛围及学术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二、“研究生”的重点是“研究”
学习动机的不明确及错误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研究生,顾名思义,应该将研究作为第一要务。这首先要求学生在所学所选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其次要求学生必须有着“抱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及钻研精神,必须有“坐得住冷板凳”的心理素质。在这种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出一些有创新、有新意的科研成果。
在课程学习及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有些高校将研究生学习年限增长,并提高学位论文的审核及答辩要求,提高资格论文的相关要求,不得不说是应对研究生就读功利主义思潮的有效举措。
三、社会大环境易造成学生的“浮躁”心态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阶层日益分化,贫富差距日益明显。在“先富带动后福”政策影响下,一部分先富的人们并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已有的财富,各种“炫富”、“为富不仁”现象充斥网络,在信息化时代,这刺激了部分群体的神经,导致社会矛盾激增。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部分学生心理“浮躁”,价值观偏狭,学习及就业功利化、市场化,如缺乏有效的引导及疏导,极易导致心理的失衡,进而影响学业的进一步提升。
四、如何将就业与学业进一步接轨
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出现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学业与就业的普遍脱轨,硕士研究生虽然在就读期间应以学业为主,以科研为主,但其根本出路还在于就业,如何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有效接轨,应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所在。
首先,在研究生培养理念上,应加强研究、实践、就业的连接及互动。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强就业、实践教育环节,以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方针、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等等,以顺利实现学生“学业”与“就业”间的“软着陆”。
另外,应加强实习实践环节的引导及监督,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实践岗位,让学生的实习实践“不流于表”,从而让研究生在就读期间就能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方向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其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引导学生如何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中多引用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时事热点等作为议题引導学生思考及讨论,以增强学生的时代思维。
五、应加强研究生的思想及政治教育
就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教育现状来讲,其思想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教育普遍欠缺,部分研究生思想空虚、信仰缺乏,这些也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率。研究生作为一个国家高层次人才,将来担负着建设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步入社会后亦是整个社会的中坚阶层,必须在进行课业学习,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思想及道德教育,净化他们的思想,这样才能造福社会,造福国家。
法律硕士研究生 篇7
2009年3月19日, 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研[2009]1号) (后简称《通知》) , 对法律硕士重新进行了定义, 明确分非法学和法学两类, 考生除要符合学术研究生报考条件外, 其中, 报考法律硕士 (非法学) 专业学位要求考生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非法学, 报考法律硕士 (法学) 专业学位要求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新增的法硕招收的是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有利于培养专门化的具有更精深法律业务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法律人才。 (1) 4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特别适用于法学毕业生的《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作为开设此专业学位学校的指导性文件, 也正式标志着法律硕士 (法学) (又称法本法硕) 这一学位的诞生。 (2)
有些人认为这一学位的突然设立是为缓解法学低就业率的压力, 特别是金融危机使就业压力增大之后而采取的一项“临时性”措施, 甚至猜想几年之后这一学位可能消失。因为这样一个新学位的产生并没有体现《2009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之中, 在一年以后, 教育部发布了《2010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才特别规定了法律硕士 (法学) 的招生条件, 规定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调剂, 而事实上在2009年法科研究生的招生就已经这样做了。在教育部的《通知》中, 要求各招生单位以当年的研究生数为基数, 按5%-10%的比例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 调减出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3) 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满足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法硕 (法学) 专业已招收三届学生。2009级的学生均由报考法学各个专业的学生调剂组成。2010年法硕 (法学) 专业研究生大多仍是以报考法学各个专业的学生调剂组成。法硕 (法学) 专业演化为考生报考法学各专业研究生失败后的保障性选择。 (4)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法律硕士 (法学) 这个新生事物的关注应当从其产生的原因转移到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其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来, 才能进一步实现法本法硕的设立意义, 从而真正发挥这个学位创设处的效果。
二、法律硕士 (法学) 发展的瓶颈
(一) 法律硕士 (法学) 的“先天不足”
2009级第一届法本法硕学生均是由报考当年法学硕士而没有达到最后分数线的学生调剂组成, 由于是第一年一些学校也将本科为非法学的学生调剂为第一届法本法硕的组成部分。在《2009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并没有出现法律硕士 (法学) 的这样学位, 而在2009年却产生了第一批法律硕士 (法学) 。2009年4月, 法律硕士 (法学) 的培养方案, 即《全日制法律硕士 (法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后称《指导性培养方案》) 仓促出台, 与法律硕士 (非法学) 的培养方案相差不大, 因此, 法律硕士 (法学) 暴露出“先天性”的不合理性, 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上:
1. 课程设置中选修课与必修课学分设置不合理
法律硕士 (法学) 的招收对象为法学本科毕业的应届生或非应届生, 即在本科进行了14门核心课程的学习, 而在《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有再次将其中11门同样的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安排, 既是对宝贵的两年学习时间的浪费, 同时重复的课程磨灭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使逃课率增加。
另一方面, 必修课程过多, 限制了选修课程的学分。在研究生阶段, 学生适当根据兴趣突出自己的专业方向, 有利于具体问题的研究, 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找到竞争优势。同时, 每个学校的特色不同, 选修课应当根据学校的优势及地区优势进行特色化安排。这里笔者所说的专业方向并非像法学硕士那样分具体的小专业的 (如经济法硕士, 宪法学硕士等) , 而是指相当一部分学校进行了法律方向的选择法律硕士 (法学) 经济法方向等, 主要是为了方便特色课程的安排与导师的辅导。
2. 实习期限过长
在《指导性培养方案》中, 法律硕士 (法学) 的实习要求是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等司法实际单位或政府法制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部门实习不少于5个月。其初衷是为了体现专业型硕士的实务能力, 但是显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 (包括上课、论文、找工作) 里, 将给学生带来各种安排上的压力, 反而不利于实习目的的实现。
2010年, 为法律硕士 (法学) 开始第二年的招生, 共有多达113个大学都开始招收法律硕士 (法学) 的学生, 大部分却仍然采用了2009年教育部过于笼统的《指导性培养方案》, 并没有具体且特色化的培养模式。
(二) 法本法硕的外部困境
法本法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其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则是社会的承认度。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法本法硕在就业时的尴尬。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2009级在寻找工作时的访问调查了解到, 这种外部困境体现在:
1. 相应的公务考试职位中没有对应的对法律硕士 (法学) 的要求。
在报考国家公务员时, 各岗位对专业的要求还停留在只有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 (非法学) 的划分中, 对法本法硕学生的报告造成了困扰。也说明国家单位并没有了解这个新设学位与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 (非法学) 的区别, 也就不能再将来的工作岗位中发挥其特色。
2. 在除了国家公务员的相关法律工作中, 大部分单位没有正确认识法本法硕。
近些年来, 法律硕士 (非法学) 的培养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由于没有四年本科的法学教育, 其综合性在缺乏有力的法学基础上发挥有限, 而法律硕士 (法学) 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某些单位对法律扎实基础的要求。与法律相关单位并没有认识到这点。法律硕士 (法学) 的毕业生在工作面试时, 往往要负责解释其学位设计和培养模式。
作为法律硕士 (法学) 的发展, 其经历着高校师生的认可度挑战和校外社会的认可度挑战。这作为法律硕士 (法学) 发展的外部困境, 限制着法本法硕的发展。因此, 教育部也提出要求, 各招生单位要在专业学位教指委的指导下, 通过多种形式, 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性质、特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在校管理与待遇、奖助制度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面等考生最关心的问题的宣传, 帮助考生充分了解专业学位, 吸引优秀生源报考。 (5)
三、法本法硕中的改革与创新
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决定和教育部的通知中可以看出,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结构调整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各种类型的专业型硕士出现体现了这种趋势。然而, 这种改革预期的顺利实现, 还需要教育部和各高校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中继续探索。在法律硕士 (法学) 诞生的两年中, 也有高校针对法律硕士 (法学) 进行了教育的创新改革。
(一) 以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的法科特班为例
法律硕士 (法学) 创立的改革背景, 激发了以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法科特班”这个培养模式创新的诞生。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在季卫东院长的主持下, 经过长期的调研论证, 决定自2010年起试办法学本科背景的全日制法律硕士特班 (以下简称“法科特班”) , 为法学本科背景的法律硕士教育的专精化探索新的模式。
“法科特班”是指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从第三学年结束后开始分流, 依据学生前三学年的成绩积点排名的顺位以及学生的自愿报名情况, 通过免试推荐和综合素质测试, 择优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生源, 从本科四年级开始提前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 以本硕贯通培养的方式让学生接受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 以包括本科阶段合计六年的连续时间获得法律硕士学位以及更好的就职前景。 (9)
“法科特本”对于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3的学制安排。
法律硕士 (法学) 的培养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法律职业实务工作的能力, 达到有关部门相应的任职要求。然而, 在两年有限的时间内, 要完成学分要求和论文, 压缩的实习时间有限, 并且不合理过长的实习安排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弄虚作假。再者, 对于经历过大四的研究生而言, 在保研和考研的过程后, 由于目标的缺失, 大四大部分的时间利用率低。而3+3学制的出现能弥补以上两点。“使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在时间上更好地得到衔接, 在内容上更精深、更充实, 并为实务训练以及海外名校留学或研修提供体系化的合理安排。” (10)
2. 独特的课程设置。
在3+3学制的良好衔接下, 省去大量的基础课程教学, 能相应地增设法律操作技巧课程和法学前沿领域课程;而在跨专业选修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的“法科特班”将尝试利用上海交大其他专业课程的开设选, 学生可以跨专业、年级修课。由于课程教学的整体学分控制, 大量的自由时间为学生留下足够的课外时间进行阅读、思考、讨论、预习和复习以及在特定专业方向上拓展自我发展空间。而专业实习为期6个月也能够真正实现。
(二) 以华东政法细化专业方向的法律硕士 (法学) 为例
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律硕士 (法学) 的培养模式在方向划分上发挥了学校及上海地区有优势, 将专业方向分为法律与金融、法律与国际经济、刑事法律事务、知识产权法与知识产权管理和民商事法律理论与实务。这样的划分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中专业必修课的安排上。每个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分为专业深化课程和复合课程。以法律与金融方向为例, 规定在专业深化课程——证券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融资与并购法、银行业务法、保险法、金融监管法中任选4门;在复合课程——高等数学概论、金融学概论、法金融学、会计学概论、资本市场概论、金融衍生工具专题、证券投资与风险投资专题、公司理财概论、企业管理概论中任选4门。同时, 在法律实践课中也分共同实践课和专业实践课。
这样细化专业方向的作法, 无疑提高了法律硕士 (法学) 学生在工作市场中的竞争力。特别是跨专业的必修课程即复合课程中, 拓宽了法本法硕的就业选择, 并能结合上海作为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地区优势, 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调整。
在以“法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法学研究教学与管理研讨会上,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力宇教授认为法律硕士 (法学) 的培养应当以本校的实践为例, 培养方案应当给各学校留有自主空间, 应兼顾各校办学条件的差异, 必修课大体一致但选修课应有自主余地。 (11) 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法律硕士 (法学) 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只是在个别高校有所体现。大多数高校没有认识到法律硕士 (法学) 的培养是整个法学教育培养模式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高校不应当把招收法学本科背景的法律硕士当做上面压下来的任务, 对《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不进行探索和研究, 造成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四、结论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的发展重点。 (12) 法律硕士专业引入职业教育理念是可喜的, 但制度的设计却疏忽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不同于美国的法律教育, 我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13)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在2011年6月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法律大类的本科毕业生以79.1%的就业率再次排名就业率最后一名。法律硕士 (法硕) 的设立的确为大量法学本科毕业生提供了新的选择, 但只有做好具体的培养方案设计, 才能使学生不后悔这种选择, 同样实现优质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比例的调整,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 笔者与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学对高校的法律硕士 (法学) 的同学进行了交流, 发现在两年时间里, 同学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开始理解作为法本法硕的学习目标和特色, 也迫切希望更加科学和特色的培养方案能够实施。为此还需要校方与社会的支持, 尝试着改变法律硕士 (法学) 的“先天不足”和外部困境, 发挥其应有的特色。
摘要:2009年教育部对法学研究生学位进行了创新, 在学术型硕士学位法学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学位法律硕士 (非法学) 之外, 新设了一种专业型硕士学位———法律硕士 (法学) , 即法本法硕, 针对法学本科毕业生招生。在近三年的现实中, 大多数高校并没有重视法律硕士 (法学) 的培养模式研究, 仅仅依靠《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笼统规定, 因此在法本法硕的培养中暴露了一些问题。科学合理地设计法律硕士 (法学) 的培养模式研究是每所开设这个学位的大学法学院的重要任务, 从学生的利益出发, 体现以学生为本, 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硕士 (法学) 的这种学位创新在中国法学教育结构性改革中所起的作用。
我国外资法律体系之法律研究 篇8
我国至今没有专门、统一的外资法典, 仅仅只是制订了一系列关于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我国的外资法律体系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
(1) 从1979年至1992年为外资法律体系发展的第一阶级。这一阶段, 我国利用外资的重心在于外资引进数量, 实际吸收的高质量外资不多。外资引进的区域分布也不合理, 外资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 而资源丰富的中西部极其缺乏。考虑到外资引进的需要, 1979年7月8日, 全国人大第五届二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规范外资的法律, 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该法律标志着我国外资法律体系构建的开端。由此, 内外资企业适用不同法律的“双轨制”立法体制也就产生, 形成了对内外资企业的差别待遇。
(2) 从1992年至今为外资法律体系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国的外资法律体系发展1992年之后进入了转型时期。1993年宪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修改, 也就意味着内外资企业要成为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这种转型反映在立法上, 就是要采取根据各类企业的行为进行立法的“行为立法”模式, 而不是按照其“身份”立法。由此使内资与外资企业法律由“内外分立”的双轨制立法体制向内资与外资“内外合一”的单轨制立法体制转化, 带来内、外资企业法律体系的统一, 例如后来的《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等等, 都反映了这一转型。
二、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现状
发展到今天, 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层级相结合的外资法律体系现状。根据各种法律渊源的效力等级, 我国外资法律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宪法性规范, 全面修改后的1982年新宪法相关条文规定了有关外资的法律地位。第二层次是效力及于全国的单项立法, 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制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等, 这一层次的立法构成了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主体部分。第三层次是施行于个别省市等局部地区的地方立法, 地方性外资法规是国家外资法律体系的具体化和地方化。但是我国当前的外资法律体系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1) 立法权限分散、法出多门的不合理构架。除了国家统一制定的经济法规外,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授予许多省、市都制定单行经济法规的权力, 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次法律体系构架, 也正是这种架构衍生出立法权限不明、规范分散、越权立法、内容交叉重复等诸多体系性问题。外资法律体系的多层次, 使外商投资者难以把握我国的具体投资环境。除此之外, 由于不同地方之间立法权限不一, 造成了不同地区间法律上的不平等, 这亦成为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距日益加大的一个重要推力。
(2) 根据企业形式进行分别立法导致的种种不协调。由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之初引进外资没有经验, 以致我国外资法律体系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依据企业形式分别立法的法律体系模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形成了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核心。通过比较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这三部法律依据企业形式进行分别立法导致的种种不协调现象, 例如三部法律内容50%以上大量重复, 三部法律之间各行其是、缺乏协调, 从而在不同的外商投资企业间形成不平等待遇。如此种种不协调之处, 不仅对引进外资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也有损法律的权威性。
(3) 很多法律内容引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冲突。一方面不少内容过时, 缺乏协调。改革开放之初, 单纯追求数量的功利倾向, 使得外资法的许多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得不合理、不适用;外资法律体系中的许多规定与其后颁布的相关法律存在冲突;现行外资法规定的外资审批程序过于期限冗长、繁琐复杂, 对外商的积极性和投资效率严重影响;各部门的权限规定不甚明确, 部门责任推诿;许多重要的法律制度都缺乏规定, 在许多方面现行外资法还很不完善, 例如外国投资及外国投资者的待遇、保护及法律责任等规定。另一方面是不符合相关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规定。在履行要求方面, 我国外资法中还有不少履行要求的规定, 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的规定相抵触;国民待遇已日益成为国际条约规定的国际投资重要原则, 但是我国外资法中所规定的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待遇, 要么高于内资企业, 要么低于内资企业, 没有实行国民待遇;法律的透明度既是法治化的内在要求, W T 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中对透明度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但是我国存在着大量非公开的内部文件、内部通知、批文等, 极大地影响了外资投资选择和投资积极性;大多数国家在审批程序方面对外资的审批是根据投资的比例、投资的领域和投资的数额等, 采用不同步骤、不同期限的审批制度, 但是我国只是按投资企业的形式不同规定了不同的审批期限等。
三、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完善
(1) 我国应制定统一的《外资基本法》。以《外资基本法》等法律取代现行三部外商投资企业法的内容。具体设想如下:首先, 把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终止、组织机构及经营管理等关于调整企业组织的部分, 分别划归《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独资企业法》调整;其次, 关于调整国家有关经济管理机关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关系的内容可直接划归国内相关的部门法调整;再次, 关于对外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外商投资要求、方向, 外资法律保护等内容, 纳入《外资基本法》统一调整。
(2) 改变我国外资法中与WTO投资规则不相符合的规定, 取消有关数量限制等相关规定, 推行外资国民待遇制度。从根本上说, 为顺应当前国际投资的客观要求, 我国外商投资法律体系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应当由“优惠型”或“限制型”向“平等竞争型”进行。
(3) 明确立法权限。应确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外资法律体系中的外资待遇、外资准入、外资的保护和鼓励、国有化和征收、外资的审查和批准、争端的解决等各项基本问题的立法权及相关的法律解释权。对于其他一些非基本问题, 则可以由国务院、省、市等其他层次的立法权主体在作出有关规定, 但前提是与法律不相抵触的情况下, 这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道昌:《改革中的中国外商投资法律环境》, 《法制与经济》1998年第3期
[2]、高尔森主编:《国际经济法通论》, 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单文华:《市场经济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民待遇研究》, 《中国法学》1994年第5期
法律硕士研究生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即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具有某种特征、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或最有价值信息的个体或小样本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获得对研究人群的代表性[2]。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护理学硕士毕业后在临床一线工作。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最终选取6所院校的6名科学型护理硕士作为访谈对象,男1人,女5人;毕业于国外院校1人,国内院校5人;副教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工作于不同的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
1.2 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①访谈前准备: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与本课题组专家及成员进行交流,制定出本次访谈提纲,初步确定10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一对一访谈。②访谈计划:通过与10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联系,最终6人(L1~L6)确定接受本次受访,课题组拟定访谈计划。课题组在正式访谈前进行预实验,确保访谈提纲的适用性及访谈能顺利进行。③访谈过程:受访时间地点均由受访者制定,受访场所安静,受访时间均在30 min以上,除1名受访者是远程网络访谈外,其余5人均采用面对面访谈。访谈中均采用录音、笔录和及时回忆等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同时对受访者的观点及时澄清、确认,保证资料的准确性。鼓励访谈对象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④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由课题组两人及时整理访谈记录,将录音转换成文字,仔细阅读并进行编码,提炼信息,确保访谈资料的准确性。⑤伦理问题:访谈前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为受访者编号保护个人隐私、访谈资料存档,以备后期查阅。
2 结果
2.1 护理硕士研究方向与工作科室不符 本次访谈的6名科学型护理硕士无一人工作科室与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一致。总结有3种看法。一是认为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L5:“我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这3年一直都在为我所研究的方向不断努力,现在工作后我被医院分配到与我研究方向不同的科室,护理工作很辛苦,又要应付新的工作环境,我觉得没有精力再兼顾以前的研究了,这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认为硕士研究生期间只是学习经历,学习科研方法更重要。”L1:“工作科室是医院征求我的意见后安排我在手术室的,因为我当时考虑到男性在普通病房工作不方便,觉得自己更适合手术室的工作,虽然硕士期间做肝胆外科方面的研究,但我觉得硕士更重要的是科研方法的学习,读研的过程是主要的、研究方向相对还是次要的。”三是认为教育应顺应现实不断变化。L4:“我是一名科学型硕士,本想在学校当一名教师,迫于就业压力,不得不选择去医疗单位,硕士期间与临床接触较少,刚进医院工作科室觉得不适应,与我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联系。我想国家是不是应该减少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毕竟学校招聘教师是有限的;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医院对护理硕士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我当年选择攻读的是专业型护理硕士,现在工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2.2 社会对护理硕士认识有限 本研究6名受访者中3名曾经有工作经验,另外3名之前并无工作经历,3名无工作经历的硕士明显觉得科室同事对护理硕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L1:“科室大部分同事以一种习惯性的晕轮效应认为护理硕士在临床能独当一面,但事与愿违,偏偏我们在学校学的知识在临床并不适用,与临床有明显的脱节,我认为国家培养专业型硕士进入临床工作更为实用,但目前国家培养的还是以科学型硕士为主。L4:“我刚到科室工作时压力很大,我是科室第一个护理硕士,同事们都持观望态度看着我,因为我是硕士,他们觉得我应该什么都行。”L5:“我是本科毕业后上的硕士研究生,对临床的了解也只限于本科实习那一年,我是科学型硕士,硕士期间下临床很少,临床3年的变化是很大的,刚上班时科室的仪器不会用,干起活来手脚也不如其他同事麻利,当时同事确实对护理硕士能力产生质疑。不过现在工作1年了,工作还算可以。”
2.3 医院给护理硕士的施展舞台不足,分层使用护士有待提高 6名受访者普遍认为医院给护理硕士的施展舞台不足。L1:“刚工作时医院领导认为我是硕士就要做科研,现在快工作2年了,觉得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再做科研,工作跟普通中专干一样的活,护士工作很辛苦,我去哪里找时间精力去做科研呢?”L2:“国家培养的护理硕士在临床与本科生、大专生没有差别,没有给自己提供好的平台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如我在医院上班要有一定的班次,跟别人干的都是一样的,我完成自己基本工作再完成科研工作,觉得精力有限。”L3:“在国内都是论资排辈,国外读了硕士的护理人员就不会从事一些普通临床工作,个人能力体现、晋级、评优等都跟学历挂钩。”医院分层使用护士,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L6:“像我国台湾、美国那样,他们彻底是一个护理专家,我们没有给护士提供这样的舞台,没有分层,没做这种东西,所以导致大家积极性不高,体制又不支持。”L4:“作为一名护理硕士,我更想跟随医生查房,看看医生是怎样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这对我们观察病情是有好处的,可是每天基础护理就占了大部分时间,跟随医生查房、学习知识只是一种奢望。”L2:“在临床工作没有写论文的要求,慢慢地我就不写了,就忘记了,医院可以不要求写论文,自己有做科研的欲望,但是工作又很累,精力是有限的,我觉得分层次使用护士很重要,否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国家花费那么大精力培养我们,我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我个人想去创造,可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
3.1 社会、医院应对护理硕士有正确的认识,给其空间、促其发展 科学型硕士是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的一种学位,主要培养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人才。专业型硕士则是侧重实践和应用方面的一种学位,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和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由于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向的问题,应届科学型护理硕士临床经验不足、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她们进入临床后适应临床相对较慢,医院同事应多关心指导她们,以利于她们减轻心理压力,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科室的工作中去。临床一线的护理硕士要明白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论是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都不能脱离临床实践;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要明白护理科研的灵感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护理科研成果又服务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操作[3]。
越来越多的护理硕士进入临床一线,医院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医院招收护理硕士的同时并没做好本医院护士的职业规划,大部分医院对护理硕士几乎没有什么科研要求,造成了人才浪费。设想医院与护理硕士之间如果可以协商制订计划,明确权利义务,实施奖罚机制,这样既加强了医院对护理人才管理又促进了护理人才的发展。
3.2 专业型护理硕士和科学型护理硕士并行不悖、共同发展 护理硕士研究方向与工作科室不符主要原因是由研究护理新理论、新知识的科学型护理硕士填补了临床护理硕士的不足,虽然这部分硕士也会在临床表现得很优秀,但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由专业型硕士来填补临床护理硕士的不足。美国护理学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突出职业化、实用化、专业化特点、以培养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而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较少[4]。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改变以培养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师为主,转向以培养专业型护理硕士为主,培养立足临床护理实践并融通护理理论的临床护理专家,使我国护理逐步走向专科化发展的道路。我国现行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也应跟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科学确定护理教育的规模,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进学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订单式”培养专业型护理硕士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培养方式。
3.3 医院分层使用护士,提升护士工作、科研积极性 现今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护理人才走上了临床一线,为临床护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护理人员分层使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推进了护理科研开展、增进了医护沟通、促进了护理教育的发展。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说明如何分层使用护理人员且配备相应的考试机制来选拔和评价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李亚洁等[5]认为“由于中外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中外护理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理念差异,我国护士可能觉得做青霉素皮试时,随手在病人手腕上写下皮试时间没有什么错,是为了查验时的方便,而外国人觉得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些都需要高层次护理人员去临床循证、学习国外先进作法,指导临床。国家每年花费大量经费培养护理人才,却未得到合理使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医院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6]。没有国家政策支持,医院在使用护理硕士时也倍感迷茫。这值得去探讨、去思考。
参考文献
[1]刘东玲,张振香,杨培常,等.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48-50.
[2]Coyne IT.Sampl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Purposeful and theoret-ical sampling;merging or clear boundaries?[J].J Adv Nurs,1997,26(3):623-630.
[3]杨永,杨连招,莫新少.科研型应届护理硕士就业定位探讨[J].全科护理,2011,9(6C):1677-1678.
[4]张艳,姜安丽.中美护理学硕士专业研究方向设置比较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85-187.
[5]李亚洁,廖晓艳,蔡文智.广东省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索[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90-691.
法律硕士研究生 篇10
1与美国相比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高等教育, 研究生招生数量也大幅度地增加, 数量剧增的同时, 也必然会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学生来源
硕士研究生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数为全日制本科应届生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 少数为同等学历研究生。美国本科生教育比较重视基础课的教育, 其主要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知识视野, 挖掘学生的独创能力, 专业课程的学习所占比例较少, 而且很多都是专业基础课程。美国高等学校主张自由教学, 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才能, 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普遍采用选课制和学分制[2]。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时间本来就比较短, 而且一方面由于最近几年国家连续扩招导致了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 是因为学生在入学前能力较差, 这主要归结于我国的教育理念, 中国本科生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考试的应付, 因此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能力较强, 但是缺乏创新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1.2 录取标准
美国研究生院的录取条件通常包括:本科学业成绩单、入学标准考试成绩、教授推荐信、申报材料和面试成绩等[3]。其中教授推介信和面试成绩对于录取起决定性作用, 招生可由招生学校自行决定录取标准, 考试方式多样化, 旨在吸取优质学生, 不在乎形式及成绩, 各院校单位可以根据自己所需人才的类型招收学生, 有利于培养更加具有实践性能力的人才。中国招生采取统考制度, 政治和英语所占比重较大, 大部分考生只是为了提高初试成绩而依据考试大纲复习, 知识面狭窄, 回到了高考阶段。各院校主要是通过初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该学生, 复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无多大意义。虽然统考制度在某些层面上来说可以体现公平的原则, 但是也有可能会导致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流失。
1.3 培养过程
美国硕士生入学的头半年或1年内暂不选导师, 研究方向也不确定, 只上基础课[1]。 基础课的设置注重跨学科, 交叉学科, 前沿学科的学习, 目的是打好基础, 拓宽范围, 为下一步科研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美国研究生院设置有各种跨学科, 跨院校的机构, 为学生学习基础课程创造条件。美国的授课方式具有多样性, 课堂上教室与学生采取互动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美国研究生院把研究生对科研的参与性放在很显著的地位, 主要锻炼其学生的独创能力, 导师只是辅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毕业后学生对于社会实践工作的参与也会相应比较独立, 也有利于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我国的研究生一般在入学后的半年或1年内进行基础课学习, 基础课程设置比较专一, 特点为分科细, 交叉学科较少, 主要有必修和选修两类, 必修包括英语, 统计学, 政治类课程等, 选修有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课程, 英语课的学习占有很大比例。我国也实行学分制, 因为没有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很多学生就是为了修满学分而选课, 不在乎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我国授课方式较单一, 教师的主导地位较强, 还沿用本科填鸭式教育。一些学生对于研究课题没有任何想法, 只是按照导师的想法进行实验, 缺乏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对于以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会缺乏独立解决能力。目前国内有些学生只是一味地投身于实验室, 只想着怎么做好实验, 怎么发表文章, 怎么写好毕业论文, 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临床, 导致毕业后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复杂, 综合的临床病例。
1.4 学制
美国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1~2年, 实行完全弹性学制与学分制, 其中理论课学习一般在入学后1年内,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修学分, 其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美国实行弹性学制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早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的硕士学制一般都在2.5~ 3年, 学制相对比较单一, 有些3年制的学生一般在第1年内就修满了学分, 而且课程设置较松;第2年内进行实验研究, 第3年就开始撰写论文与找工作, 时间一般比较充裕。然而长学制显然不利于我国与外国先进国家的人才交流, 阻碍了我国学生出国深造与一些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
1.5 导师队伍
美国研究生入学后就建立了一个以导师为主、另外至少3名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 (有时还有1名外系教师) [1]。这种教育方式突出了导师指导的地位, 导师与这几名教师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集体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集中各种不同的意见与想法, 避免了科研中单一的思考模式。在中国一般是1名导师带好几个学生, 尤其是近来扩招后, 甚至有1名导师带十几个学生的壮观景象, 这种教育方式有着明显的弊端, 导师分身乏术, 既要忙于临床和科研, 还要指导这十几名学生进行科研与自身的发展, 怎么能够充分地突出导师“导”的作用。一些学生长期处于无人管辖的状态, 形成懒散, 投机取巧的学术态度, 这大大有害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1.6 学位论文授予
美国在学位论文授予方面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 它们将学生平时的成绩与表现也作为能否毕业的重要考核, 学位论文只是其中的标准之一。而且大部分美国的研究生院对于学生学位论文的要求较高, 不仅对研究课题的背景需要做深入地研究, 还要求课题的独创性与临床使用性, 最重要是需要其个人对于课题的长期想法。这种严格的教育要求对于提高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国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主要是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修学分, 在最后1年答辩前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即可授予学位证书, 对于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 这会导致有些学生只是为了混时间, 以拿到学位证书为目的, 不能潜心钻研课题, 3年中碌碌无为, 毕业后自然就不可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 长此以往, 中国的高等教育势必会处于较美国落后更多的状态。
2关于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
2.1 优化学生来源
虽然教育是利国之本, 但是不能为了教育数量就降低教育质量, 应该严格本科生招生标准, 不能因扩招导致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一味下降。其次, 从本科阶段就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 开展各种使学生视野开阔, 兴趣广泛的教学活动, 可以尝试采用选课制与学分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潜力。再次, 本科阶段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 为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做好准备。
2.2 提高与改变录取标准
我国采取的统考制度选拔是导致生源下降的重要问题, 一分定终身已经变得不可取了, 而且肯定会影响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如果选用自由灵活的录取标准各研究生院校可以吸收到更加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为国家输送实践能力更强的人才。我们可以模仿美国的录取标准, 适当提高教授推介信和面试成绩在录取中所占比重, 降低初试成绩的决定性作用。
2.3 培养过程应该多样化
基础课的设置应更加注重跨学科, 交叉学科, 前沿学科的学习, 基础课学习过程中导师应该起到辅助学生选课的作用, 监督学生优质完成所选课程。授课应该采取多样化, 自由化的方式, 使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导作用。科研阶段应更加重视学生自身的独创能力, 让学生发挥选题的自由性, 使其独立设计课题的思路与方法, 导师从旁指导。再次, 学生应该空余出一定的时间在临床实践, 后2年要一直贯穿临床, 至少应该可以处理常见病, 独立分析稍复杂病与疑难病, 避免高分低能的状况。最后, 我国部分高校实行中期筛选制度, 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但淘汰率相当低, 没有达到引入淘汰机制的目的, 从而导致研究生在一个相对缺乏竞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工作, 没有危机感, 缺乏创新意识[4]。应加大淘汰力度, 增强硕士研究生自身的竞争与激励, 突出学生在学术、临床、科研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2.4 适当实行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指学校为了满足不同类别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完成同一目标的学业要求而采取的一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对学生的学习年限实行弹性管理, 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政策[5]。俗话说有压力就会有动力。在有些专业, 适当实行弹性学制可以使我国与国际接轨, 不致阻碍国内外人才交流, 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我国应该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行弹性学制,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 不至于形成懒散的学习态度。实行弹性学制还可以使更多的人才早日进入社会, 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2.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本科、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导致导师队伍在数量上的不足, 势必会影响导师带学生的质量, 目前中国存在的一师多徒现象是很普遍的, 国家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培养更多具有资格的导师, 缓解导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状况。其次, 有些院校因为招生人数增多, 就放宽导师选拔制度, 这极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后,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集体模式的培养方式, 这不仅能对学生起到更加强化的监督作用, 还能使更多的年轻教师及早参与科研与带教学生的活动中来, 为日后培养更多合格的导师奠定了基础。
2.6 严格学位论文授予
第一, 虽然宽进严出的政策可以更加保证教育的质量, 但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据调查我国医生的数量远远不足以为我国总人口提供充分的医疗保障, 口腔医学尤为严重, 所以只能适当地提高学位论文授予标准, 在严格中稍微放松以保证国家所需的医学人才。第二, 应当鼓励各导师、学生选题过程中偏向临床, 使科研发挥为临床服务的作用, 最终能推动临床发展,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总之, 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就应该去学习和借鉴, 吸取精华, 并且使其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逐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
摘要: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属于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应该重视硕士研究生的教育, 使高等教育真正发挥其促进社会繁荣发展, 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本文从学生来源、录取标准、培养过程、学制、导师队伍、学位论文授予等方面借鉴了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优势, 并阐述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同时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考,中国,美国
参考文献
[1]闵正威, 李泽锋.创新语境下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之比较与思考 (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8, 29 (3) :102.
[2]吴杰, 仵春.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及启示 (J) .教改与教学, 2007, (17) :58.
[3]谭欢.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7, (1) :60.
[4]高立.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研究 (二) 环境因素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0, (1) :64-65.
法律硕士研究生 篇11
关键词:法律教育;德育;法律信仰;若干研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法治社会建设需要一大批合格的法律人才,但是传统的法律教育更加重视法律知识的教育,而不注重德育教育。然而,德育和法律信仰直接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效,为了保证“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在法律教育中重视德育教育以及法律信仰教育。
一、德育——法律的灵魂
1.法律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开展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法律工作者,因此对法律工作的教育成效直接会影响到“依法治国”的建设水平。强调法律德育教育是为了提高法律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保证法律能够公平、公正地实施。所谓法律的德育教育,具体指的是在法律教育当中,教育者根据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并且依据法律工作者的基本特点,系统地将法律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伦理要求等传授给法律工作者,从而使法律工作者能够具备最基本的法律职业素养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培育出合格的法律人才。
2.法律德育的基本含义
道德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通常情况下,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道德,道德是在长久的发展中,为了协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道德的产生并非是偶然性的事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道德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道德标准,例如,在中国为老人让座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国家当中为老人让座则是一种不礼貌的事情,是一种对老人的不尊重,然而世界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却是相同的,道德是一种对善恶是非的评价标准,“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标准。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律行业也具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对于法律工作者来说,应该具有以下两种道德素养,首先,法律工作者应该具有刚正不阿的精神,即使面对各种恶势力,也应该坚持法律底线,严格按照法律来办事。其次,法律工作者在工作中还应该具有牺牲自我的精神,如果出现和自己的观点不符合,甚至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法律工作者也应该坚持原则,依照法律办事。法律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真理、维护正义、捍卫公民合法权益,这是法律道德的核心,而以上两点法律道德正是体现了对法律公平正义的维护,因此,法律道德是法律的核心内容,德育是法律灵魂的体现。
3.德育对法律的作用
德育是法律的灵魂,对法律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法律教育体系当中,德育环节在法律教育当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能够顺利地推进依法治国的进行。对于法律来说,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法律的遵守,亦或是司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法律人,合格的法律人能够顺利推进“依法治国”的进行,并且保证“依法治国”的建设成果,反之,“依法治国”则达不到期望的目标。其次,德育有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宗旨和目标。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来看,道德包含的内容比法律更加广泛,法律制定的时候要想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树立法律权威,就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挑战社会道德底线,而应该符合社会公德,这样的法律标准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其规范目标。
二、法律信仰——法律教育的首要任务
1.法律信仰的基本含义
所谓法律信仰具体指的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崇尚之情,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最高的行为准则。“依法治国”推行的前提就是树立法律权威,法律权威的树立需要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帮助,每个人都要在生活当中树立一种对法律的信仰,将法律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树立法律权威,任何凌驾到法律之上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主要维护者,体现着社会的公平以及正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就需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不仅仅在行为上对法律进行遵守,还应该将遵守法律潜移默化到内心当中,并且成为自己的责任和意识,除了从行为上遵守法律之外,还应该从内心出发,形成一种对法律的信服。
2.法律信仰是德育教育的最高目标
法律信仰和法律德育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法律德育是法律工作者必须遵守的一些法律道德准则,而法律信仰则是法律人对法律的一种信服与膜拜,他们将法律准则作为处事的基本原则,对于法律人来说,坚守法律道德是树立法律信仰的前提和基础,树立了法律信仰就一定会坚守法律道德。因此,法律信仰是德育教育的最高目标。
3.树立法律信仰的作用
法律信仰是法律德育的最高目标,树立法律信仰不仅会对个人、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还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对于个人来说,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将法律作为处事的基本准则,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保证个人的正常生活。對于社会来说,如果社会成员都能够树立法律信仰,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那么就可以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来说,现代国家都是法治国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如果每一个公民都树立法律信仰,那么就会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除此之外,还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形象。
三、结束语
党的十八届四种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为了响应国家的伟大号召,促进社会进步,就需要加强法治教育,使公民培养出一种法律道德,树立一种法律信仰,推动“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
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就业 篇12
根据我国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位:要求硕士研究生, 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1门外语, 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论文摘要, 并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
因此,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
二、当前就业市场状况
1、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 作为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 与研究生数量增长不匹配, 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就业比例比去年减少10%, 仅占总数的31%, 国有企业占10%, 非公有制单位占12%, 研究生就业开始由一元为主逐渐走向多元化分布。
另一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 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 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 他们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 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 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 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
2、就业的新趋势
近年来, 研究生就业出现以下趋势:
(1) 硕士研究生开始大量从事行政管理和学生事务工作。
(2) 研究生开始大量抢占中学教育市场。
(3) 大量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寻求发展。
(4) 研究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先开始就业层次下降, 接着慢慢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转移。
从表一中可见, 这5年来从事行政管理或学生事务工作的人数, 及到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就业的硕士研究生人数都有大幅度提高。近3年到中学教育市场就业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而原来中学教育市场, 为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相对而言, 就业去向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研发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下降。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传统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 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 因此,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去向存的差距凸现出来。
3、就业形势出现学历倒挂
相关统计表明, 在有些地方, 大学中就业出现了一种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 即学历越高, 就业率反而越低。
按历年的统计数据看, 研究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高, 本科生比专科生高, 仿佛成了定律。事实上, 这种现象也存在了一段时间。2007年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 甚至专科生。
三、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情况差距分析
1、研究生扩招要适度
近年来出现的研究生就业困难, 甚至学历倒挂, 并不能就此否认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从平均水平来看, 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还是高于本科生以及专科生的。就业市场的容纳能力赶不上研究生持续扩招的速度, 是研究生就业率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 近年来, 各高校的本科生大规模扩招已基本结束, 但不少高校研究生的规模却在急剧扩大。部分硕士生为暂时逃避就业, 选择去考博。但博士生就业面比较窄, 用人单位从成本考虑, 对博士生的需求量非常小, 很多高校博士生就业同样不容乐观。因此, 如果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加以控制, 必然导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2、配养目标应符合实际需求
出现研究生就业困难, 以及学历倒挂现象, 也提醒我们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上要转变观念。大众化教育就是要大众化就业,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要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 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 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 近年就业统计情况表明, 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而非研究型高端人才。
3、研究生要调整就业心理预期
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应注意及克服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第一, “手低”。研究生专业素质不很过硬, 可塑性欠佳。不可否认, 研究生往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要强于本科生, 但是这种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另外, 由于学校教育与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无论是怎样学历的学生都需要经历“再学习”的过程, 以适应岗位需要。此时, 研究生可塑性欠佳的弱点便显露出来。
第二, “眼高”。研究生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值, 希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工作轻松的职位。而现在, 研究生应聘的职位, 很大一部分只要求本科学历, 相应的工资待遇就会比研究生的预期值要低。一家银行信用卡部经理在婉拒研究生的应聘请求后说:“他们本身就对工作不十分满意, 所以跳槽的几率太大, 公司不想冒险。”
第三, 年龄劣势。毕业研究生一般都在25岁以上, 工作后再读研的学生年龄就更大了。步入社会, 研究生将比本科生更快地面临结婚、买房、生子等问题, 这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一定的顾虑。
所以研究生应摆正心态迎接挑战, 首先应抓紧在校时间, 夯实专业、增强实践能力;其次在应聘是要摆正心态, 由低做起, 能者自然可以步步高升。
四、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集中体现是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缺少实际的工作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最缺少的是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所以无论是设立专业学位还是调整学制, 如果不注重社会的要求和核心工作能力的训练, 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 职业方向, 及时调整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 出台配套的培养方案, 而仅仅从学制长短表面作文章, 仍然不能解决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与社会脱节这一根本性矛盾。
同时, 由于研究生还处于自我发展的时期, 缺少社会经验, 因此, 学校还应秉承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人身修养的引导融为一体。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社会, 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学术与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减轻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痛苦。这样才能根本解决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教学、科研人才。而近年来, 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其就业层次出现了下移趋势, 大部分走上了应用型、实践型的工作岗位。因此,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去向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缩小这一差距, 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淑珍.首都高等教育研究, 2007年增刊
[2]、有关数据统计来源于大学就业工作资料
[3]、张文.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7, 12-04
【法律硕士研究生】推荐阅读:
南京大学2016年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08-24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导师分配方案10-01
考研法律硕士10-07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06-21
法律硕士考研辅导:民事法律行为10-16
非法学法律硕士联考06-07
法律硕士(非法学)分析07-18
2019法律硕士非法学07-27
法律硕士英语复试对答07-30
法律硕士全攻略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