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硕士(精选12篇)
研究生硕士 篇1
我国自1992年开始招收护理硕士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的人才以教学科研型为主,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1]。通过对6名毕业于不同院校且工作在临床一线的科学型护理硕士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临床对护理硕士的使用情况,为今后学校和临床培养、使用护理硕士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即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具有某种特征、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或最有价值信息的个体或小样本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获得对研究人群的代表性[2]。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护理学硕士毕业后在临床一线工作。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最终选取6所院校的6名科学型护理硕士作为访谈对象,男1人,女5人;毕业于国外院校1人,国内院校5人;副教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工作于不同的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
1.2 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①访谈前准备: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与本课题组专家及成员进行交流,制定出本次访谈提纲,初步确定10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一对一访谈。②访谈计划:通过与10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联系,最终6人(L1~L6)确定接受本次受访,课题组拟定访谈计划。课题组在正式访谈前进行预实验,确保访谈提纲的适用性及访谈能顺利进行。③访谈过程:受访时间地点均由受访者制定,受访场所安静,受访时间均在30 min以上,除1名受访者是远程网络访谈外,其余5人均采用面对面访谈。访谈中均采用录音、笔录和及时回忆等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同时对受访者的观点及时澄清、确认,保证资料的准确性。鼓励访谈对象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④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由课题组两人及时整理访谈记录,将录音转换成文字,仔细阅读并进行编码,提炼信息,确保访谈资料的准确性。⑤伦理问题:访谈前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为受访者编号保护个人隐私、访谈资料存档,以备后期查阅。
2 结果
2.1 护理硕士研究方向与工作科室不符 本次访谈的6名科学型护理硕士无一人工作科室与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一致。总结有3种看法。一是认为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L5:“我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这3年一直都在为我所研究的方向不断努力,现在工作后我被医院分配到与我研究方向不同的科室,护理工作很辛苦,又要应付新的工作环境,我觉得没有精力再兼顾以前的研究了,这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认为硕士研究生期间只是学习经历,学习科研方法更重要。”L1:“工作科室是医院征求我的意见后安排我在手术室的,因为我当时考虑到男性在普通病房工作不方便,觉得自己更适合手术室的工作,虽然硕士期间做肝胆外科方面的研究,但我觉得硕士更重要的是科研方法的学习,读研的过程是主要的、研究方向相对还是次要的。”三是认为教育应顺应现实不断变化。L4:“我是一名科学型硕士,本想在学校当一名教师,迫于就业压力,不得不选择去医疗单位,硕士期间与临床接触较少,刚进医院工作科室觉得不适应,与我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联系。我想国家是不是应该减少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毕竟学校招聘教师是有限的;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医院对护理硕士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我当年选择攻读的是专业型护理硕士,现在工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2.2 社会对护理硕士认识有限 本研究6名受访者中3名曾经有工作经验,另外3名之前并无工作经历,3名无工作经历的硕士明显觉得科室同事对护理硕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L1:“科室大部分同事以一种习惯性的晕轮效应认为护理硕士在临床能独当一面,但事与愿违,偏偏我们在学校学的知识在临床并不适用,与临床有明显的脱节,我认为国家培养专业型硕士进入临床工作更为实用,但目前国家培养的还是以科学型硕士为主。L4:“我刚到科室工作时压力很大,我是科室第一个护理硕士,同事们都持观望态度看着我,因为我是硕士,他们觉得我应该什么都行。”L5:“我是本科毕业后上的硕士研究生,对临床的了解也只限于本科实习那一年,我是科学型硕士,硕士期间下临床很少,临床3年的变化是很大的,刚上班时科室的仪器不会用,干起活来手脚也不如其他同事麻利,当时同事确实对护理硕士能力产生质疑。不过现在工作1年了,工作还算可以。”
2.3 医院给护理硕士的施展舞台不足,分层使用护士有待提高 6名受访者普遍认为医院给护理硕士的施展舞台不足。L1:“刚工作时医院领导认为我是硕士就要做科研,现在快工作2年了,觉得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再做科研,工作跟普通中专干一样的活,护士工作很辛苦,我去哪里找时间精力去做科研呢?”L2:“国家培养的护理硕士在临床与本科生、大专生没有差别,没有给自己提供好的平台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如我在医院上班要有一定的班次,跟别人干的都是一样的,我完成自己基本工作再完成科研工作,觉得精力有限。”L3:“在国内都是论资排辈,国外读了硕士的护理人员就不会从事一些普通临床工作,个人能力体现、晋级、评优等都跟学历挂钩。”医院分层使用护士,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L6:“像我国台湾、美国那样,他们彻底是一个护理专家,我们没有给护士提供这样的舞台,没有分层,没做这种东西,所以导致大家积极性不高,体制又不支持。”L4:“作为一名护理硕士,我更想跟随医生查房,看看医生是怎样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这对我们观察病情是有好处的,可是每天基础护理就占了大部分时间,跟随医生查房、学习知识只是一种奢望。”L2:“在临床工作没有写论文的要求,慢慢地我就不写了,就忘记了,医院可以不要求写论文,自己有做科研的欲望,但是工作又很累,精力是有限的,我觉得分层次使用护士很重要,否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国家花费那么大精力培养我们,我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我个人想去创造,可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
3.1 社会、医院应对护理硕士有正确的认识,给其空间、促其发展 科学型硕士是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的一种学位,主要培养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人才。专业型硕士则是侧重实践和应用方面的一种学位,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和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由于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向的问题,应届科学型护理硕士临床经验不足、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她们进入临床后适应临床相对较慢,医院同事应多关心指导她们,以利于她们减轻心理压力,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科室的工作中去。临床一线的护理硕士要明白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论是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都不能脱离临床实践;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要明白护理科研的灵感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护理科研成果又服务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操作[3]。
越来越多的护理硕士进入临床一线,医院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医院招收护理硕士的同时并没做好本医院护士的职业规划,大部分医院对护理硕士几乎没有什么科研要求,造成了人才浪费。设想医院与护理硕士之间如果可以协商制订计划,明确权利义务,实施奖罚机制,这样既加强了医院对护理人才管理又促进了护理人才的发展。
3.2 专业型护理硕士和科学型护理硕士并行不悖、共同发展 护理硕士研究方向与工作科室不符主要原因是由研究护理新理论、新知识的科学型护理硕士填补了临床护理硕士的不足,虽然这部分硕士也会在临床表现得很优秀,但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由专业型硕士来填补临床护理硕士的不足。美国护理学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突出职业化、实用化、专业化特点、以培养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而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较少[4]。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改变以培养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师为主,转向以培养专业型护理硕士为主,培养立足临床护理实践并融通护理理论的临床护理专家,使我国护理逐步走向专科化发展的道路。我国现行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也应跟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科学确定护理教育的规模,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进学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订单式”培养专业型护理硕士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培养方式。
3.3 医院分层使用护士,提升护士工作、科研积极性 现今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护理人才走上了临床一线,为临床护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护理人员分层使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推进了护理科研开展、增进了医护沟通、促进了护理教育的发展。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说明如何分层使用护理人员且配备相应的考试机制来选拔和评价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李亚洁等[5]认为“由于中外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中外护理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理念差异,我国护士可能觉得做青霉素皮试时,随手在病人手腕上写下皮试时间没有什么错,是为了查验时的方便,而外国人觉得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些都需要高层次护理人员去临床循证、学习国外先进作法,指导临床。国家每年花费大量经费培养护理人才,却未得到合理使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医院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6]。没有国家政策支持,医院在使用护理硕士时也倍感迷茫。这值得去探讨、去思考。
参考文献
[1]刘东玲,张振香,杨培常,等.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48-50.
[2]Coyne IT.Sampl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Purposeful and theoret-ical sampling;merging or clear boundaries?[J].J Adv Nurs,1997,26(3):623-630.
[3]杨永,杨连招,莫新少.科研型应届护理硕士就业定位探讨[J].全科护理,2011,9(6C):1677-1678.
[4]张艳,姜安丽.中美护理学硕士专业研究方向设置比较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85-187.
[5]李亚洁,廖晓艳,蔡文智.广东省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索[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90-691.
[6]刘秀娜,王仙园,周娟.护理学博士临床使用困境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5A):1143-1145.
研究生硕士 篇2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
甲方(培养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乙方(工作单位):
丙方(研 究 生):
根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规定及国务院学位办有关专业学位招生培养的规定,经三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丙方为乙方工作人员,甲方为乙方定向培养丙方攻读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二、丙方在学习期间,其人事档案、户口、工资医疗、党团组织关系等保留在乙方,毕业后仍在乙方工作。丙方学习方式可自选:周末走读或集中授课。
三、丙方不享受甲方的奖学金、各类补贴等相关待遇。
四、培养经费为3万元,由方支付,分两年交清,每年15000元。学制为叁年。甲方收到学费后方可同意丙方报到、注册。
五、甲方根据学校有关培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规定,对丙方进行培养和管理。丙方按甲方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定,修完学业,成绩合格,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国家学位条例规定的,授予硕士学位,发给硕士学位证书。丙方未按规定完成学业者,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六、丙方毕业后,甲方不负责就业安排,丙方继续在乙方工作。甲方原则上应将丙方的学籍档案、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直接转交乙方,乙方应予接收。
七、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本合同经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自甲方向丙方发出录取通知书之日起生效,自甲方根据本合同的有关规定将丙方的档案材料转至乙方之日终止。
甲方: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乙方:丙方: 单位公章:单位公章:签字: 常务副院长签字:(负责人)签字:
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评分分析 篇3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评分信度
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一项工作,对进一步选拔优秀考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的评分信度进行研究,探讨影响考官评分一致性的因素,以提高面试的客观性。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各招生单位不断加大面试分数的比重。面试成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能的重要环节,在决定录取与否及录取种类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面试的过程中,测评要素的确定、考官的面试水平、面试的组织实施、考生的表现等都可能对面试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考官评分是否客观、公正,是决定面试结果是否公平、合理的最主要因素。“考官的认识水平、识人本领以及个人偏好等等因素决定了面试的评分具有很强的个人倾向”。由于研究生面试在招生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在技术上加以研究,提高面试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从而更好地达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面试的评分信度加以分析。
二、方法的选择与介绍
评分信度指的是“考官对考生评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反映考官评分客观、公正的重要指标”。本文以2006年河北省某高校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为研究对象,拟从考官对考生的评分信度方面入手,对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中,考官的评分信度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探讨影响考官评分一致性的因素。
该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成立了复试工作办公室,每个专业都设一个面试小组,小组有5-7名考官。为了减少样本不足所带来随机误差,本文选取了招生人数较多的企业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该专业2006年共招收8名硕士研究生,按照120%的面试比例,共有10名考生参加面试。面试小组由6名教师组成,包括专业教师5名,其中3名参加了面试培训,对面试知识和评分技巧有了初步的掌握,英语专业的教师1名。面试的考察要素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与本专业的特点,确定为两个一级测评要素:专业素质和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素质和能力又细分为三个二级测评要素: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细分为六个二级测评要素:仪表举止、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养、事业心、人际关系、英语听说能力。面试的具体程序是考生按初试成绩由高到底顺序进入面试房间,面试时间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由面试教师根据测评要素提问(老师可根据考生回答情况决定是否追问),考生回答,面试结束后,6名教师给考生独立打分。
本文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值和方差差异性分析,来反映此次面试者的评分信度。肯德尔和谐系数是指“以等级次序排列或以等级次序表示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它常用来刻画多个评价者对某事物评判或评分的一致性程度。
三、方法的运用与分析
6名考官对每个考生在九个二级测评要素上分别进行评定。考官对同一名考生在这九个要素上进行评分时给的分数是否一致,可以用Kendall和谐系数W进行评定。其含义在于每个考官对该名考生在9个维度上表现好坏的排序的一致性有多大。对于6个考官由于存在受过培训的考官和未受过培训的考官之分,分别进行了计算,结果见表1。
表1中总分W系数经检验均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P<0.05),由此可以看出,此次面试评分信度是较好的。通过对各个考官评定分数的具体比较发现,在考官之间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本文对各个考官对同一组考生评分结果和全体考官对同一考生评分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可以看出,A、B、C、E四个考官的平均分都在40-50之间,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但D、F两位考官平均分成两极分布。最高的60、最小的35,相差达到25。可以看出小组内考官之间对标准掌握宽严有很大的不同,考官D标准控制过松,给得分普遍较高,考官E不仅过严,而且对被试间的区分性亦不高(标准差太小)。
从表3中标准差的分布可以看出,全体考官对不同考生进行评定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标准差最大12.4、最小的4.3,相差8.1,而且从极值差的分布还可以看出,最大的36与最小的9相差27。由此可见,同一小组内考官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異。
四、研究结论
通过上文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值和方差差异性分析方法对考官在面试中的评分信度的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一)考官对考生总体上的评分效果具有一致性
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考官间在不同维度上对考生的评分并非都是一致,在某些维度上的评分一致性程度好坏不等,但三个受过培训的考官以及三个未受过培训的考官,对十名考生的总分的评定在统计上没有差异,一致性高,即在总分上的评定、排序是一致的,没有差异。这说明,从总体上看,考官间在对不同考生的评分,在评分标准上是基本一致的。对于考生来说,由于考官对其在总分上的评分一致性,那么这次面试总体上是公正、合理的。
(二)不同的测评要素对考官的评分一致性的影响
测评要素是面试中的关键。在有的测评要素上,考官易达到一致性;而在另一些要素上,考官间则不容易达到一致性。看表1,六个考官分别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仪表仪态和英语听说能力五个维度上对十名考生评分一致,并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而在事业心、人文素养、人际关系和语言表达能力四个维度上对考生的评分并不一致,即有差异。通过分析发现,六个考官对评价标准较客观、容易判断的评分维度的专业知识和英语听说能力评分高度一致,而对评价标准较主观、评分标准不易掌握的评分维度如人际关系和事业心等评分一致性很差。
因此,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的评分一致性。这就需要对评价标准仔细确定评分标准或评分等级,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描述各个级别的不同水平特点。只要考官清楚地掌握各个级别应有的水平并按照同样的标准评分,才能在评分时针对考生的具体表现给出合适的等级评分。
(三)考官有关面试的知识对考官的评分一致性的影响
本文研究中的考官中有三位受过面试相关知识的培训,三位未受过培训。由表1可见,六考官在五个二级测评纬度: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仪表仪态、英语听说能力及一级测评纬度专业素质能力和总分上均达到了评分者的一致性,除此之外,三个受过培训的考官在综合素质和能力维度上也达到了评分一致性。三个未受过培训的考官只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仪表举止、英语听说能力四个二级测评纬度及专业素质和能力达到了评分者的一致性,可见,训练有素的考官在评分时更易于达到一致性。这主要是因为对考官的培训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测评纬度的操作定义及评分标准的把握。
在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中加大面试考官培训力度、尽量用一些有丰富面试经验的老师,有利于提高评分一致性。通过培训,使得考官掌握面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测评纬度的评判标准,统一宽严尺度。为了提高测评的信度,不妨用模拟的方法,进行试评,即请一位考官模拟考生进行回答,让其他考官评分,由主考对评分情况进行讲评,以帮助各位考官更好地掌握评分标准。
(四)考生在面试中的表现对考官的评分一致性的影响
先看表3,考官对考生1和考生8评价一致性最高,标准差仅为3.0、4.3,分析发现考生1和考生8分别是考生中表现得最好和最差的。因此可以说某一考生在面试中表现非常突出(很好或很差),考官易于做出判断,并给该考生在该组考生中的最高分或最低分。这样考官间的评分一致性也就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考生在某几个评分维度上有突出的表现(好或坏),考官可能会倾向于在所有的维度上给高分或低分,即光环效应。
这也给了一些提示:考官对于表现突出的考生判断较容易;但对于在面试中表现一般的考生,考官要认真按照标准和考生的表现客观地评分,以提高考官间的评分一致性。另外,考官要克服光环效应的影响。不要因考生某些地方答得好或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在所有的维度上给该考生高分;反之,也不要因某考生在某一题上答得不好或某些地方答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把考生一棍子打死。要注意按照评分标准认真、客观地进行评分。
综上所述,本次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评分信度一致性总体上较好,同时通过分析我们也得到启发,通过准确界定测评的内容,确立统一的评定标准,对考官的培训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评分一致性,使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更加公平、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施康.人才选拔过程中面试方法的应用[J].南京大学学报,2001(1).
2、王孝玲.教育测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凌云.考生统计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研究生硕士 篇4
1与美国相比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高等教育, 研究生招生数量也大幅度地增加, 数量剧增的同时, 也必然会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学生来源
硕士研究生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数为全日制本科应届生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 少数为同等学历研究生。美国本科生教育比较重视基础课的教育, 其主要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知识视野, 挖掘学生的独创能力, 专业课程的学习所占比例较少, 而且很多都是专业基础课程。美国高等学校主张自由教学, 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才能, 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普遍采用选课制和学分制[2]。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时间本来就比较短, 而且一方面由于最近几年国家连续扩招导致了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 是因为学生在入学前能力较差, 这主要归结于我国的教育理念, 中国本科生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考试的应付, 因此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能力较强, 但是缺乏创新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1.2 录取标准
美国研究生院的录取条件通常包括:本科学业成绩单、入学标准考试成绩、教授推荐信、申报材料和面试成绩等[3]。其中教授推介信和面试成绩对于录取起决定性作用, 招生可由招生学校自行决定录取标准, 考试方式多样化, 旨在吸取优质学生, 不在乎形式及成绩, 各院校单位可以根据自己所需人才的类型招收学生, 有利于培养更加具有实践性能力的人才。中国招生采取统考制度, 政治和英语所占比重较大, 大部分考生只是为了提高初试成绩而依据考试大纲复习, 知识面狭窄, 回到了高考阶段。各院校主要是通过初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该学生, 复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无多大意义。虽然统考制度在某些层面上来说可以体现公平的原则, 但是也有可能会导致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流失。
1.3 培养过程
美国硕士生入学的头半年或1年内暂不选导师, 研究方向也不确定, 只上基础课[1]。 基础课的设置注重跨学科, 交叉学科, 前沿学科的学习, 目的是打好基础, 拓宽范围, 为下一步科研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美国研究生院设置有各种跨学科, 跨院校的机构, 为学生学习基础课程创造条件。美国的授课方式具有多样性, 课堂上教室与学生采取互动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美国研究生院把研究生对科研的参与性放在很显著的地位, 主要锻炼其学生的独创能力, 导师只是辅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毕业后学生对于社会实践工作的参与也会相应比较独立, 也有利于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我国的研究生一般在入学后的半年或1年内进行基础课学习, 基础课程设置比较专一, 特点为分科细, 交叉学科较少, 主要有必修和选修两类, 必修包括英语, 统计学, 政治类课程等, 选修有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课程, 英语课的学习占有很大比例。我国也实行学分制, 因为没有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很多学生就是为了修满学分而选课, 不在乎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我国授课方式较单一, 教师的主导地位较强, 还沿用本科填鸭式教育。一些学生对于研究课题没有任何想法, 只是按照导师的想法进行实验, 缺乏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对于以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会缺乏独立解决能力。目前国内有些学生只是一味地投身于实验室, 只想着怎么做好实验, 怎么发表文章, 怎么写好毕业论文, 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临床, 导致毕业后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复杂, 综合的临床病例。
1.4 学制
美国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1~2年, 实行完全弹性学制与学分制, 其中理论课学习一般在入学后1年内,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修学分, 其余时间进行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美国实行弹性学制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早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的硕士学制一般都在2.5~ 3年, 学制相对比较单一, 有些3年制的学生一般在第1年内就修满了学分, 而且课程设置较松;第2年内进行实验研究, 第3年就开始撰写论文与找工作, 时间一般比较充裕。然而长学制显然不利于我国与外国先进国家的人才交流, 阻碍了我国学生出国深造与一些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
1.5 导师队伍
美国研究生入学后就建立了一个以导师为主、另外至少3名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 (有时还有1名外系教师) [1]。这种教育方式突出了导师指导的地位, 导师与这几名教师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集体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集中各种不同的意见与想法, 避免了科研中单一的思考模式。在中国一般是1名导师带好几个学生, 尤其是近来扩招后, 甚至有1名导师带十几个学生的壮观景象, 这种教育方式有着明显的弊端, 导师分身乏术, 既要忙于临床和科研, 还要指导这十几名学生进行科研与自身的发展, 怎么能够充分地突出导师“导”的作用。一些学生长期处于无人管辖的状态, 形成懒散, 投机取巧的学术态度, 这大大有害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1.6 学位论文授予
美国在学位论文授予方面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 它们将学生平时的成绩与表现也作为能否毕业的重要考核, 学位论文只是其中的标准之一。而且大部分美国的研究生院对于学生学位论文的要求较高, 不仅对研究课题的背景需要做深入地研究, 还要求课题的独创性与临床使用性, 最重要是需要其个人对于课题的长期想法。这种严格的教育要求对于提高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国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主要是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修学分, 在最后1年答辩前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即可授予学位证书, 对于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 这会导致有些学生只是为了混时间, 以拿到学位证书为目的, 不能潜心钻研课题, 3年中碌碌无为, 毕业后自然就不可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 长此以往, 中国的高等教育势必会处于较美国落后更多的状态。
2关于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
2.1 优化学生来源
虽然教育是利国之本, 但是不能为了教育数量就降低教育质量, 应该严格本科生招生标准, 不能因扩招导致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一味下降。其次, 从本科阶段就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 开展各种使学生视野开阔, 兴趣广泛的教学活动, 可以尝试采用选课制与学分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潜力。再次, 本科阶段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 为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做好准备。
2.2 提高与改变录取标准
我国采取的统考制度选拔是导致生源下降的重要问题, 一分定终身已经变得不可取了, 而且肯定会影响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如果选用自由灵活的录取标准各研究生院校可以吸收到更加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为国家输送实践能力更强的人才。我们可以模仿美国的录取标准, 适当提高教授推介信和面试成绩在录取中所占比重, 降低初试成绩的决定性作用。
2.3 培养过程应该多样化
基础课的设置应更加注重跨学科, 交叉学科, 前沿学科的学习, 基础课学习过程中导师应该起到辅助学生选课的作用, 监督学生优质完成所选课程。授课应该采取多样化, 自由化的方式, 使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导作用。科研阶段应更加重视学生自身的独创能力, 让学生发挥选题的自由性, 使其独立设计课题的思路与方法, 导师从旁指导。再次, 学生应该空余出一定的时间在临床实践, 后2年要一直贯穿临床, 至少应该可以处理常见病, 独立分析稍复杂病与疑难病, 避免高分低能的状况。最后, 我国部分高校实行中期筛选制度, 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但淘汰率相当低, 没有达到引入淘汰机制的目的, 从而导致研究生在一个相对缺乏竞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工作, 没有危机感, 缺乏创新意识[4]。应加大淘汰力度, 增强硕士研究生自身的竞争与激励, 突出学生在学术、临床、科研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2.4 适当实行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指学校为了满足不同类别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完成同一目标的学业要求而采取的一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对学生的学习年限实行弹性管理, 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政策[5]。俗话说有压力就会有动力。在有些专业, 适当实行弹性学制可以使我国与国际接轨, 不致阻碍国内外人才交流, 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我国应该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行弹性学制,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 不至于形成懒散的学习态度。实行弹性学制还可以使更多的人才早日进入社会, 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2.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本科、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导致导师队伍在数量上的不足, 势必会影响导师带学生的质量, 目前中国存在的一师多徒现象是很普遍的, 国家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培养更多具有资格的导师, 缓解导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状况。其次, 有些院校因为招生人数增多, 就放宽导师选拔制度, 这极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后,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集体模式的培养方式, 这不仅能对学生起到更加强化的监督作用, 还能使更多的年轻教师及早参与科研与带教学生的活动中来, 为日后培养更多合格的导师奠定了基础。
2.6 严格学位论文授予
第一, 虽然宽进严出的政策可以更加保证教育的质量, 但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据调查我国医生的数量远远不足以为我国总人口提供充分的医疗保障, 口腔医学尤为严重, 所以只能适当地提高学位论文授予标准, 在严格中稍微放松以保证国家所需的医学人才。第二, 应当鼓励各导师、学生选题过程中偏向临床, 使科研发挥为临床服务的作用, 最终能推动临床发展,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总之, 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就应该去学习和借鉴, 吸取精华, 并且使其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逐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
摘要: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属于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应该重视硕士研究生的教育, 使高等教育真正发挥其促进社会繁荣发展, 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本文从学生来源、录取标准、培养过程、学制、导师队伍、学位论文授予等方面借鉴了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优势, 并阐述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同时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考,中国,美国
参考文献
[1]闵正威, 李泽锋.创新语境下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之比较与思考 (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8, 29 (3) :102.
[2]吴杰, 仵春.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及启示 (J) .教改与教学, 2007, (17) :58.
[3]谭欢.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7, (1) :60.
[4]高立.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研究 (二) 环境因素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0, (1) :64-65.
研究生硕士 篇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项目管理
工业工程
物流工程
在职人员工程硕士学位报考章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现有16个学院和132个科研机构,52个本科专业,35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5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4个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从1997年开始招收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成为全国最早培养工程硕士的管理学院之一。此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硕士教育不断发展,并于2004年成为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项目管理和物流工程领域硕士学位的单位。数年来,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培养工程硕士2000余人,为工矿企业、建设及交通运输部门、行业和区域规划、各级和各类行政管理部门等领域输运了一大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南航是全国最早培养工业工程工程硕士的学校,时间是1997年。南航是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项目管理硕士学位的单位,时间是2004年。
一、南航工硕优势
★教育部电子注册,取得与全日制硕士相同的学位证书。★常州性价比最高的工程硕士,收费合理,学校品牌硬朗。
★名校研究生教育背景,让学员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建立社会精英阶层的同学关系,积累宝贵的高端人脉资源。
★该文凭可作为评定职称、岗位晋升、攻读博士、出国留学的学历依据。
二、招生领域及方向设置
1、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能综合应用工程技术及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和管理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10个):1生产与运作管理、2质量管理、3流程再造、4并行工程、5人因工程、6国防工程、7农业工程、8信息工程、9先进制造管理模式、10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项目能够进行策划、评估、设计、建设、收尾等项目生命期内全过程有效管理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7个):1工程项目论证与评估、2项目风险管理、3项目信息管理、4项目投融资决策、5公共项目管理、6项目后评价、7项目合同管理等。
3、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能综合应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理论和方法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服务企业和其他新型企业解决复杂物流系统中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8个):1物流系统规划、2运输与配送管理、3采购与仓储管理、4物流信息管理、5国际物流、6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7社会物流与绿色物流、8现代物流技术等。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有基础课、学位课、方向选修课和实践课4种类型,总学分数不少于32学分。
四、招生对象及报考条件
1、招生对象
制造型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总经理、副总经理、厂长、总监、机械工程师、生产经理、质量经理、物流经理、采购经理、信息主管、车间主任等人员。
2、报考条件
有学士学位的,具有3年及3年以上管理或工程实践经验(最迟于2012年7月31日前获得学位证书);无学士学位的,具有4年及4年以上管理或工程实践经验(最迟于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毕业证书);未达年限的考生,可以先修学分,待符合报名条件后再报名参加联考。
普通高等全日制毕业生、自学考试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远程教育毕业生等均可报考。
五、报考流程
1、报考时间:2015年6月20日-7月10日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步骤:
(1)注册基本信息;
(2)上传本人护照标准电子照片;
(3)填写基本信息;
(4)填写报考信息(报考硕士学位类别、招生学校、专业领域等);
(5)选择考试地点及现场确认点信息。
2、报名网站: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http:// 通信地址:南京市将军大道29号 咨询电话:(025)84895967 Fax:(025)84895967 联系人:杜老师*** 褚老师***
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探析及建议 篇6
关键词:学位制度;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建议
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的任务,是我国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观念、体制、培养模式正处于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出现的问题,提出及时有效的建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学位制度及培养模式
1工科学位
美国高校的工科教育基本都集中在工程学院进行,其学位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大类,贯穿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如图1)。
我国工科学位制度大体上吸收了美国学位制度的基本特点,一直沿用由学士、硕士到博士这样一种递进式关系的总体思路。经过近30年的实践与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没有形成像美国那样完整的序列。只是于1997年单独设立工程硕士学位,还没有设立工程学士、博士学位与工学序列对应。
2工学硕士与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区别
工学硕士与工程硕士的本质区别在于工学与工程的不同。科学家(包括工程科学家)的使命在于认识和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的使命则是改造现实世界和创造未来世界;科学家主要在实验室工作,工程师则在工程第一线从事创新。因此,我国工学硕士与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必是迥然不同的(表1)。
二、当前我国工学硕士与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学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工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急速扩大,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满足了人们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减轻本专科扩招后所产生的就业压力,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规模的扩大往往会导致培养质量的下降。笔者认为原因在于:
1学生因素
第一,自我感觉良好,目光短浅。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是研究生,有优越感,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这个他人包括其他外校和社会上的一些人,以至于学习、科研、工作停滞不前。
第二,心情浮躁、急功近利。目前学生读研动机趋于复杂,功利性过于严重,过分忽视本专业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方面,造成研究动力不足。
第三,我行我素、敷衍了事。不少同学读研只是为了选个好导师,以至于方便将来推荐工作。对于自己的学习、科研工作都采取敷衍的态度,认为只要能毕业就行。
2导师因素
由于研究生招生数量激增,导师队伍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有:导师知识老化、兼职过多、政务缠身、非业务活动频繁等。许多教师忙于项目、发论文,忽视了对学生的培养。很多导师在外面谈好项目让研究生来做,然后自己再去谈其他的项目。因此大部分研究生在遇到问题时,最通常的解决途径是与其他学生交流,或者设法自己解决,长此以往,不免滋生不满情绪。
3学校因素
第一,硬件方面。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决定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资体制。尽管国家近年来增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增加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发展的实际需要,办学条件改善落后于扩招速度,难以满足扩招对教学资源的要求。由于校舍紧张、实验设备短缺、教学经费不足、师资紧张、管理体制不适应等原因,许多学校不得不扩大班级规模,将小班课改为大班课,一个导师指导十几个研究生。这些应急措施和不正常现象都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软件方面。工科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要求研究生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锻炼,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应在本科的基础上跃上更高的层次。而一些高校关于研究生的课程本身非常少,再加上导师经常忙于项目,因此课堂学习收效甚微。培养实践能力本质上是培养研究生面向社会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研究能力。目前我国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能力培养大多还是局限于传统实验教学中的操作性能力、满足于动手操作和验证理论的模式。虽然较多的研究生已经参与了导师的项目,但大多是横向课题,常常重复别人的东西,且反反复复地做,很难有新的收获,有所创新。如果是纵向课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不够。
(二)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联系教育界与工矿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工程部门的桥梁,日益显示出在消除“产学研”相割裂方面的重要作用。尽管工程硕士在所有专业学位教育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如培养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1生源问题
工程硕士出现生源紧缺并不奇怪,尤其是高校林立的地方,这是由于:
第一,培养单位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工程硕士的声誉受到一定损害。现在有很多单位都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创收的一种有效途径,无形中展开了生源的争夺大战,甚至不惜降低录取标准,对工程硕士的声誉必然有一定的损伤。
第二,部分企业负责人存在人力资源使用上的短期行为。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却忽视了科学技术只有武装到人才能形成真正的生产力。甚至认为,人用完了可以再聘,无须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
第三,招生考试与工作繁忙的矛盾。许多企业其实非常注重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也希望派遣企业的骨干员工参加工程硕士培训,但这些骨干员工由于岗位重要,很难集中时间进行迎考复习,多是无法通过“GCT”考试。
2培养质量问题
第一,生源质量。培养单位没有固定的生源渠道,其招生受到企业需求的制约,学校没有什么过多的选择。
第二,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工程硕士来源于不同的企业,原来所学专业不同、有着不同的工程背景、不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各人基础不同,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同,统一的培养方案不可能完全满足每个人不同的需求。对于培养单位来说,其教育的重心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程硕士培养尽管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但还不足影响到改变其学术性培养模式的地步。不少学校仍然沿用现有的在校工学硕士的教材,注重理论教学、“纸上谈兵”多,结合企业实际少。
第三,师资力量。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是有特殊要求的,但多数工科院校长期以来采用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导致许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面窄、知识单一、通用性差。尤其是许多青年教师科研课题少,缺乏工程实践背景经验,让他们面对来自不同厂矿企业、具有不同背景的“行家”,的确为其所难。
第四,管理制度。工程硕士培养是非全日制教育,这些“进校不离岗”的学员在工作与学习上存在一些矛盾,特别是企业管理与技术骨干,大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工
作上,投入的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他们之中不少是异地生源,由于距离原因,和老师联系不便,相互沟通交流减少,这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第五,质量评价。由于工程硕士培养是有偿教育,且有些学员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他们往往都掌握着较多的资源,这使得工程硕士质量评价更容易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因此,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论文水平质量不高,但学校要考虑将来的生源和各种关系,导致论文评审、答辩不够严格,影响学位授予质量。
3学位及认可程度问题
社会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大差异。有些人认为工程硕士学位低于工学硕士学位。源于工程硕士的入学考试易于工学硕士,录取率大大高于工学硕士,教学、管理以及论文要求等均低于工学硕士,且工程硕士只颁发学位证书而没有毕业证书。使人们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的同层次看法产生怀疑,造成有些企业单位对工程硕士学位另眼相看,甚至不予承认。
三、建议
(一)加强工学硕士研究生班级管理建设
相比本科生而言,研究生课程不多,没有专门的教室,学生住宿分散,同学问联系较少。加强研究生班级的建立不仅便于统一管理,更重要的是增进研究生彼此间的了解,对他们今后学习、工作以及人生规划都有重要帮助,从而可以适当消除学生的焦虑不安、患得患失等不良情绪。
(二)建立起适应专业化培养的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传统师徒关系的维持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大部分学科专业中,必须建立起适应专业化培养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像早期的普通高等教育也转变为今天大规模的专业培养一样,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必然过程。现在有很多人称导师是“老板”,研究生和导师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进入到教育教学中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三)建立研究生多类型培养模式
由于工程类学科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如何体现“学术型”和“专业型”等多种培养模式或者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但结合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状况,在研究生培养的具体环节上作一些调整则是完全可行的。例如,对于“专业型”研究生是否可以强化实践性、职业性教学环节的比重,而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则可以在加强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
(四)把握工程硕士培养的生源质量关
招生是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入口。首先,要扩大宣传。可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中去,宣传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大家积极报考。其次,严把招生关。要严格报考条件,把那些符合报考条件的工程技术骨干招进来;要严格专业综合入学考试,强调覆盖面;要加强面试和录取工作,面试应结合具体的工程问题,着重考察其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把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学员录取进来。
(五)规范培养过程
首先,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环节。课程开设可根据学员单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安排,但主要的课程教学环节一定要保证在校内进行。通过教学、实验、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给工程硕士学员补充知识、技术手段、检测手段等,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其次、要有合适的教材,教材的选择既要注意与本科生教材的不同,又要照顾工程人员的实际应用。
(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就业 篇7
根据我国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位:要求硕士研究生, 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1门外语, 能较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论文摘要, 并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
因此,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
二、当前就业市场状况
1、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 作为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 与研究生数量增长不匹配, 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就业比例比去年减少10%, 仅占总数的31%, 国有企业占10%, 非公有制单位占12%, 研究生就业开始由一元为主逐渐走向多元化分布。
另一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 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 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 他们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 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 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 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
2、就业的新趋势
近年来, 研究生就业出现以下趋势:
(1) 硕士研究生开始大量从事行政管理和学生事务工作。
(2) 研究生开始大量抢占中学教育市场。
(3) 大量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寻求发展。
(4) 研究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先开始就业层次下降, 接着慢慢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转移。
从表一中可见, 这5年来从事行政管理或学生事务工作的人数, 及到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就业的硕士研究生人数都有大幅度提高。近3年到中学教育市场就业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而原来中学教育市场, 为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相对而言, 就业去向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研发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下降。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传统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 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 因此,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去向存的差距凸现出来。
3、就业形势出现学历倒挂
相关统计表明, 在有些地方, 大学中就业出现了一种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 即学历越高, 就业率反而越低。
按历年的统计数据看, 研究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高, 本科生比专科生高, 仿佛成了定律。事实上, 这种现象也存在了一段时间。2007年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 甚至专科生。
三、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情况差距分析
1、研究生扩招要适度
近年来出现的研究生就业困难, 甚至学历倒挂, 并不能就此否认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从平均水平来看, 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还是高于本科生以及专科生的。就业市场的容纳能力赶不上研究生持续扩招的速度, 是研究生就业率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 近年来, 各高校的本科生大规模扩招已基本结束, 但不少高校研究生的规模却在急剧扩大。部分硕士生为暂时逃避就业, 选择去考博。但博士生就业面比较窄, 用人单位从成本考虑, 对博士生的需求量非常小, 很多高校博士生就业同样不容乐观。因此, 如果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加以控制, 必然导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2、配养目标应符合实际需求
出现研究生就业困难, 以及学历倒挂现象, 也提醒我们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上要转变观念。大众化教育就是要大众化就业,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要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 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 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 近年就业统计情况表明, 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端人才, 而非研究型高端人才。
3、研究生要调整就业心理预期
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应注意及克服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第一, “手低”。研究生专业素质不很过硬, 可塑性欠佳。不可否认, 研究生往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要强于本科生, 但是这种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另外, 由于学校教育与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无论是怎样学历的学生都需要经历“再学习”的过程, 以适应岗位需要。此时, 研究生可塑性欠佳的弱点便显露出来。
第二, “眼高”。研究生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值, 希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工作轻松的职位。而现在, 研究生应聘的职位, 很大一部分只要求本科学历, 相应的工资待遇就会比研究生的预期值要低。一家银行信用卡部经理在婉拒研究生的应聘请求后说:“他们本身就对工作不十分满意, 所以跳槽的几率太大, 公司不想冒险。”
第三, 年龄劣势。毕业研究生一般都在25岁以上, 工作后再读研的学生年龄就更大了。步入社会, 研究生将比本科生更快地面临结婚、买房、生子等问题, 这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一定的顾虑。
所以研究生应摆正心态迎接挑战, 首先应抓紧在校时间, 夯实专业、增强实践能力;其次在应聘是要摆正心态, 由低做起, 能者自然可以步步高升。
四、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 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集中体现是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缺少实际的工作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最缺少的是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所以无论是设立专业学位还是调整学制, 如果不注重社会的要求和核心工作能力的训练, 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 职业方向, 及时调整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 出台配套的培养方案, 而仅仅从学制长短表面作文章, 仍然不能解决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与社会脱节这一根本性矛盾。
同时, 由于研究生还处于自我发展的时期, 缺少社会经验, 因此, 学校还应秉承求真、务实的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人身修养的引导融为一体。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社会, 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学术与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减轻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痛苦。这样才能根本解决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教学、科研人才。而近年来, 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其就业层次出现了下移趋势, 大部分走上了应用型、实践型的工作岗位。因此,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去向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缩小这一差距, 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淑珍.首都高等教育研究, 2007年增刊
[2]、有关数据统计来源于大学就业工作资料
[3]、张文.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7, 12-04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培养,自身能力
上世纪末以来, 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每年的毕业研究生数量也不断刷新历史记录。据统计, 近年来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就业优势正在不断丧失。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并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一、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存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合理等问题。
1、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方面, 大部分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而且专业设置相似度过高。各高校在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上, 过度偏重传统专业, 缺乏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设置, 而且所设专业与用人需求不匹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研究、行政管理等传统专业社会需求有限, 而招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 计算机等专业社会需求也趋向饱和, 经济、管理等专业虽然有一定的社会需求, 然而专业设置过于相似而且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种传统专业和相近专业的设置, 导致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时面对的岗位非常有限, 竞争压力较大, 就业率出现一定下滑。
2、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面对当今的社会发展水平, 现有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经难以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培养方式。过于配种理论和学术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 导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发现其所学知识很难直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而且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并不知道如何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工作中。这导致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后, 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 及适应工作岗位的过程。
(二) 硕士研究生自身能力不断下降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 各高校在大量增加本科招生人数的同时, 也在不断加大研究生的招生力度。近些年, 硕士研究生的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都在急剧攀升。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导致硕士研究生导师及任课教师出现短缺, 为了硕士研究生的教学需要, 各个高校在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上的师资力量。导致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所下降, 这对研究生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另外, 硕士研究生的扩招, 也导致研究生自身水平的下降。扩招的直接表现为研究生的入学门槛降低, 对研究生自身水平的提高也产生不利影响。据调查, 现有的在校硕士研究生中, 跨专业和同等学历人员已经占据相当比重, 尤其以文科专业更为突出, 有些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甚至出现没有一个是本科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情况。
考取硕士研究生的目的出现误区也是导致研究生整体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许多研究生都有考研误区, 有的想获得研究生学历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有的为了躲避本科就业压力, 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想通过研究生的学习提高自身水平, 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这种现象导致许多学生在考取研究生后, 便出现学习涣散, 不思进取等。
硕士研究生自身能力的下降也是导致其就业出现困难的重要原因。许多用人单位在进行面试以后, 将这些“高学历、低能力”的学生淘汰掉, 导致其就业出现困难, 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就业率。
(三) 硕士研究生择业标准过高
硕士研究生中普遍存在就业标准过高的现象, 这也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研究生在择业的时候, 都存在一定误区, 期望值过高。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都将自己的择业标准放在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或者高薪水高福利行业, 但这样的工作需求有限, 导致大量硕士研究生难以如愿, 造成局部地区硕士研究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出现。
(四) 用人观念发生转变
虽然在某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 学历仍然是用人的首选。但在大部分企业中, 这种用人观念已经有较大转变。能力型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引进人才的重要标准, 社会经验、工作经验已经取代学历成为需求的第一要素。在私企和外企引进人才的时候, 往往更加趋向于本科生和大专生, 许多职位其实并不需要高学历人员去担任, 而相反本科生更具有年龄优势和可塑性优势, 并且还具有成本优势。
二、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 改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改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十分重要。首先要改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改善专业设置, 并不是要废弃传统专业, 而是要改善传统专业的设置, 发挥传统学科的优势, 转变传统专业的招生观念, 勿求多, 但求精, 与此同时, 要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 将社会需求摆在重要位置, 培养研究生的目标也是要更好的为社会建设服务,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办学的重点。还要转变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的比重, 将社会实践列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理论来源于实践, 更要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社会时间环节不但能够增加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还能让硕士研究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甚至还有可能让其从社会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
(二) 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自身能力
研究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是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内在因素。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加大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高素质研究生导师的力度。从教学环节提高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及自身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转变错误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纠正各种错误的考研动机, 以积累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研究生阶段的重要目标, 这样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整体水平, 提高就业时的竞争优势。
(三) 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
通过开展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和提高其就业能力。让硕士研究生做好正确的自身定位, 认清就业形势, 避免出现理想主义和过度自卑的情绪, 帮助硕士研究生转变错误的就业观念, 寻找更好的就业平台, 增强研究生的创业意识, 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新慧:《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原因浅析》, 《青年探索》2004.03
硕士研究生就业违约问题探析 篇9
一、硕士研究生违约的危害
首先, 对用人单位造成利益损害。
硕士研究生违约, 首当其冲受到损害的就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经过一系列的招聘程序才决定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 这个过程有时甚至长达数月。签约后毕业生违约, 使得用人单位前期的招聘工作付之东流, 不但在时间、精力、经济上遭到严重的损失, 还有可能使得当年的招聘计划落空。
其次, 对高校造成声誉损害。
硕士研究生违约虽是个人行为, 但是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印象的往往是其所在高校。因为高校作为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机构, 同时也是毕业生就业的直接管理机构, 毕业生违约, 用人单位会认为是该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存在问题, 因此对该高校产生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对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产生的危害是长期的, 有可能致使用人单位将来对该高校减少甚至撤销招人计划。
再次, 对其他毕业生造成资源损失。
由于硕士研究生属于较高层次的人才, 考虑到用人成本等因素, 一个用人单位到一所高校招聘硕士研究生的岗位往往是很有限的, 不可能像招聘高职生那样“批量需求”, 所以硕士研究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对应的就业资源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个毕业生签订了一份就业协议, 就意味着这个岗位的就业信息资源其他同学很难享用到了。如果一个硕士研究生在签订就业协议后一段时间违约, 这个就业资源不太可能被同校的其他毕业生所享用。而如果当初这个硕士研究生不签订就业协议的话, 那么这个就业资源很可能是属于其他同学的。所以, 违约行为对于同校的其他毕业生来说, 是一种就业资源的损失。
最后, 对违约本人造成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
用人单位与硕士研究生签订就业协议时, 一般都签订了违约须赔付违约金的条款。因此学生违约, 一般得赔付几千元的违约金, 在经济上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另外, 违约的学生在办理违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用人单位、学校、其他同学的非议甚至指责, 在心理上也会受到一定的伤害。
既然硕士研究生违约行为对用人单位、高校、其他毕业生、违约者本人都造成一定的损失和不良的影响, 那为什么硕士研究生违约现象却无法遏止, 甚至在一些高校还出现了有增无减的趋势呢?因此, 我们不得不对硕士研究生违约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
二、硕士研究生违约的原因
硕士研究生违约既有主观的原因, 也有客观的原因。归纲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等, 使得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择业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注意眼前利益, 当遇到薪资水平比已签约单位高的新单位时, 迫不及待地要与已签约单位违约。
二是一些法规、政策、信用机制不健全, 对就业违约行为的约束制度还不完善。
三是就业管理管理体制的问题。如, 近年来很多企业在学生毕业前一年的十月份起甚至更早就进入校园开展招聘活动, 迫于近年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 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是采取默认态度。企业录用通知时间往往在招聘活动后一、两周之内就得确定。而硕士研究生最期望的两大就业阵地———公务员、高校, 录用时间却明显要晚得多。以广西为例, 硕士研究生考广西公务员, 得到录用通知的时间一般在毕业当年的九月份甚至十月份, 得到大中专院校录用通知的时间一般也在毕业当年的八、九月份。企业与公务员、高校确定录用的时间相差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这样对于获得企业录用通知的硕士研究生来说, 存在着一个博弈:是应该抓住眼前已经确定的机会呢, 还是应该等待未知的、风险很大的、但自己很向往的结果?权衡的结果不是二选一, 而往往是抓住眼前的机会同时等待未来的结果, 如果等来了未来的结果, 就抛弃眼前的机会。这就导致了违约行为的发生。
第四, 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 也是造成违约的一个原因。近年来, 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每年剧增, 硕士研究生不再是就业市场的“稀缺品”和“抢手货”, 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就业市场受到影响, 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减少。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 很多硕士研究生择业初期首先考虑的获得就业“准入”资格, 不敢过多奢求就业质量、人职匹配度等其他因素, 所以, 当就业机会来临时, 先抓住机会, 规避风险。当一旦有更好的机会来临时, 又不甘心只能满足低层次需求的就业条件, 转而追求能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新单位。
(二) 学校原因
有的学校只贪图目前的方便, 不考虑长远利益,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违约行为, 不加以应有的管理和教育, 使得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违约行为造成的危害。学生违约虽是个人行为, 但是影响的却是学校的形象。如果学校不认真进行管理和教育, 长此以往, 学生的违约行为会成为风气, 那么, 用人单位对这所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产生怀疑, 这将对该校的就业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从长远来看, 这对学校的就业工作是十分不利。
有的学校迫于就业率指标任务, 引导、催促甚至规定学生必须在某个时间之前找到工作, 这使得有些硕士研究生签订就业协议十分仓促和草率, 造成违约现象的产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 硕士研究生考公务员、应聘到高校等事业单位的比例要大一些, 而这些单位的就业信息相对于企业招聘信息较滞后, 录用时间也往往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当年的九、十月份才确定。迫于每年7月底要进上报就业率, 许多高校都催促毕业生要在7月底之前要签订就业单位, 这就使得许多毕业生在仓促与不情愿之中签订了就业协议。当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时, 自然很容易提出违约申请。
(三) 个人原因
硕士研究生违约在个人原因除了诚信意识淡薄、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外, 还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 如, 有的硕士研究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从报考研究生开始到毕业, 都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分析和规划, 求职择业时茫然、盲目, 所以签了悔、悔了签;有的硕士研究生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认为当公务员才是就业的正道, 所以硕士研究生中从企业违约去当公务员的现象常见, 从公务员违约要去企业的现象鲜见;有的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不及早签约又担心找不到单位, 签了约又担心签的单位不是最好的, 患得患失。
(四) 单位原因
有的单位与学生确立就业意向, 却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只是单方面给学生开具聘用函等, 这给学生“骑驴找马”提供了方便。有的学生故意不向学校公布自己已确定就业意向的情况, 学校无从知晓学生确立就业协议的事实, 对学生违约也就无法监管。
有的单位存在“挖墙脚”心理, 明知道某硕士研究生已与其他单位签约, 但是却偏要挖别人的“墙脚”。这种现象在一些同行业、同性质的单位中时有发生。
三、解决硕士研究生违约问题的对策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 违约作为一种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不能提倡。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昧地将违约都归咎于硕士研究生的诚信问题, 应根据违约的各种原因, 采取相应的对策, 将违约行为限制到最小, 使硕士研究生就业进程更和谐。既然硕士研究生违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对此问题的解决对策也应是全方位的。因此, 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找对策。
(一) 法制与道德并重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并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杜绝和减少毕业生违约行为。应制定和出台一些法规、政策, 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秩序, 在保障毕业生权益的同时, 使就业市场有序发展。另一方面, 进一步加强全社会诚信道德建设。
(二) 教育与管理共施
为有效地减少违约现象的发生, 高校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管理:
一是要求用人单位设定违约金。适当的违约金可以使学生在签约时较为慎重, 减少学生“书面有约 (约定) 、实际无约 (约束) , 草率签约、随便违约”的行为。
二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凡学生有过违约行为的, 记入学生的诚信档案中。
三是加强协议书管理制度。如:规定学生与用人单位确定就业意向, 应使用统一模板的就业协议书, 实行就业协议书编号和登记制度, 每份协议书都进行编号管理, 每位毕业生一式三份;办理就业报到证以就业协议书为依据;毕业生违约要申请新的就业协议书, 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提供原单位、新单位的意见;毕业生如果提出协议书丢失要求补领新协议, 必须登报声明, 学校进行公示 (注:为了防止某些毕业生违约却以丢失就业协议书为由申请补领新就业协议书) ;如毕业时未签订就业协议的, 必须向学校交还空白协议书。
在加强有关环节的管理同时, 学校更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是人生观的教育、诚信教育、责任心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使硕士研究生理性择业、科学择业、诚信择业, 从根本上减少违约行为的发生。
(三) 心理辅导与就业指导同行
高校既要开展各种就业指导活动, 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就业能力, 又要开展好心理辅导工作, 在鼓励学生平等竞争、积极竞争的同时, 引导学生学会缓解压力, 保持平常心, 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迷失、不困惑, 理智从容地作出就业选择。
参考文献
[1].钱云光, 陈德利, 祖庆军.研究生违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 (1) .
[2].金钢.毕业研究生就业中违约问题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硕士研究生宿舍空间模式探索 篇10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硕士研究生公寓的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 在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专业层次、年龄结构、生活经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实际情况是很多研究生宿舍空间与本科生没有太大差别, 公寓密度高, 空间私密性不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 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了《关于大学生公寓建设标准问题的若干意见》, 其中, 对学生公寓人均建筑面积又有新的规定:本科生8 m2/人;硕士生12 m2/人;博士生24 m2/人。依据此标准, 可以逐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住宿水平, 达到每间宿舍住2人甚至1人 (单人间) 。因此, 在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 随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重视, 研究合理的硕士研究生宿舍空间模式, 创造人性化的环境, 具有积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属抽样调查, 共分发问卷200份, 调查对象为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的硕士研究生, 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91份。答卷人群的构成来源为: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34%;二年级, 36%;三年级, 30%, 他们居住在硕士研究生楼西五、西六、西七、西九、研一、研二、研三、研四、研五和研六宿舍, 每栋楼分发问卷20份, 调查范围基本涵盖北校区各个专业的人群。调查了华工硕士研究生宿舍空间的基本模式, 问卷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外出租房的情况及原因, 学生对宿舍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对宿舍空间模式的选择。
3 调研结果之问卷分析
3.1 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硕士研究生基本居住状况
华工北校区硕士研究生现在所居住的宿舍以四人间为主, 带内卫和阳台, 每间的平均面积约25 m2, 分摊到每个学生的面积约为6 m2。
由于宿舍不能满足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居住需求, 有些学生就到学校周边租房居住。根据数据可知, 随着年级的增加, 外出租房的比例随之增加。
根据统计, 硕士研究生现阶段在宿舍学习的比例相对较少, 去其他地方学习的比例相对均衡, 由于去图书馆和自习室学习需要自行携带书本或微机, 并且需要一定的步行距离, 因此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学生对于公寓的选择情况调查
3.2.1国外优秀学生公寓研究
国外对大学生公寓模式的研究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Zimring (1982年) 转引自Gifford (1987年) 曾经对一学校公寓的改建前后进行过比较研究。当时改建提供了三种方案:套间式, 走道式或组合式。改建完毕辅助使用以后, 他们发现在改造成套间式和走道式的公寓里, 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较频繁, 并且比改造之前更高效的使用了空间。
这个研究有以下启示:第一, 组合式设计的弊端。当很多人共享一个大房间时, 如果仅对空间进行分区而不分隔, 无法控制噪声干扰, 学生也没有私密空间, 那么就会出现较多问题。第二, 在套间式设计中, 不能以缩小私密的或半私密的睡眠空间为代价, 否则就会把学生赶到公共起居室去读书, 会产生相应的问题。第三, 低密度走道式设计使学生能自主调节宿舍的环境, 走道也是比较好的交流空间。
根据现在国内比较新式的学生公寓形式, 结合国外的优秀公寓模式和Zimring的试验, 总的来说有两种比较理想的基本空间组织形式。一种是套间式, 是Zimring的试验中第二种改造方式。单元式布局, 单人间为主, 独立或合用卫生间, 4名~8名学生组成一个独立单元的“家庭”, 使用公用的客厅和开敞式厨房。
另一种是低密度 (1人或2人一间房) 的走道式, 即Zimring的试验中的第三种改造方式。这种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允许学生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实质环境, 如照明、温度以及自己的社交生活。他们可以较好的控制什么时候与别人交往、是否交往、与谁交往。
3.2.2我国的情况和问卷结果分析
以上都是国外关于大学生公寓的研究, 我国的大学生公寓则有较大不同, 因而Zimring的结论不能随意的引用到国内。总结这两种模式, 以及由这两种模式演化出来的一些形式进行问卷调查。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公寓的设计以卫生间内置的类型为主。但是内置卫生间的问题在于学生不太愿意打扫也不方便进行统一的物业管理, 最后卫生间总是变得很脏。部分新建的校舍也开始进行卫生间外置的尝试。例如, 广州大学城星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宿舍就是一种卫生间外置于公共走廊的模式。以上两种模式都基于卫生间可供公共管理的布局模式, 在这前提下进行对以上两种模式的选比 (见图1) 。
调查结果反映出来, 套间式更受华工硕士研究生的喜爱, 占了3/4以上的比例, 选择4人共厅和6人共厅的比例基本接近, 但比较明显的差别在于每个房间内居住人数的选择, 大部分人选择了单人房间, 只有极少数人选择居住双人房间。而走道式的情况则不一样, 选择居住双人房间的人数反而超过了单人房间的人数 (见图2) 。
图2数据对我们的启示有两点:首先, 套间式比走道式更受硕士研究生欢迎, 套间式的共厅式布局能创造更舒适的交流空间, 在这基础上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就会更加突显一些, 更多学生选择了居住单人房间。其次, 走道式的布局其交流空间限于走道上, 不是一个很好的交流空间, 因此在保证了私密的前提下, 这时交流的需求比私密性更大些, 有更多人选择居住双人房间。
4结语
虽然近几年国内学生宿舍建设已有很大的进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建筑标准、设施配置、造型景观、环境设施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GNP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从学生需求、规划设施、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具备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ritain Edwards.University Architecture[J].Spon Press, 2000 (5) :21.
[2]徐磊青, 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1.
[3]徐磊青.下沉广场用后评价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 2003 (5) :12.
[4]阎瑾.现代大学学生宿舍规划设计[J].华中建筑, 2002, 20 (3) :5.
[5]孙廷荣.创造“高效、方便、理想”的居住环境——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的探索[J].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基本建设研究会会刊, 1998 (8) :20.
[6]姜佩珍.关于学生公寓建设的几点思考[J].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基本建设研究会会刊, 1998 (8) :29.
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价值的分析 篇11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经管类学生学历层次差异对就业的影响,分析了硕士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的优劣势,通过实证研究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学历层次;差异;就业
自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改革措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从59.43万飙升到2014年的712.95万,招生人数扩大近12倍之多。其中,硕士研究生的数量迅猛增长,人才市场迅速饱和,曾经的天之骄子们不再成为各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加之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许多省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已经低于本科生,出现“学历倒挂”的现象。
而在所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之中,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就业需要格外关注。原因在于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队伍中, 与经济发展最密切, 市场接轨程度最高, 应用性最强的类别。那么在硕士研究生文凭存在着泛滥和缩水现象的同时,财经类研究生教育价值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经管类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就业优劣势比较
(一)年龄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要晚几年步入社会,硕士研究生在年龄上是完全不占优势的。因为由于年纪大,可能不会像本科生那样精力充沛充满朝气,而且在工作岗位上,遇到陌生的事物,可能会碍于面子而不去向别人请教。另外,研究生出来已经到了而立之年,需要考虑成家顾家等事情,会没有完全的心思放在工作上,这些都是用人单位会考虑的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在年龄上的劣势。
(二)雇佣成本
与本科生相比,由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成本更大,因此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都期望更高的薪资水平,更好的工作环境,因此用人单位雇佣他们的资金水平也就更高。同时,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大多数都没有那么高,很多职位本科生就已经可以胜任,出于成本的考虑,用人单位多会雇佣本科生,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将增大。
(三)个人能力
由于培养方式、培养目的的不同,本科生的个人能力自然比不上硕士研究生。通俗意义上来理解,本科培养的是“通才”,只是对某一领域有个基础的了解,不做深入研究,因此,在初到岗位上的可塑性也较强。相比之下,研究生培养的是“专才”,即专攻于某一细分领域,深入系统的了解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工作面就显得较为狭窄。
通过以上简单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劣势,稍显优势的个人能力方面,也由于就业面的原因而凸显不出优势,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就业率,学历倒挂现象逐渐普遍。
二、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一)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成本
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成本有个人直接教育成本和个人间接教育成本。个人直接成本是指研究生期间的各项花费,是实实在在的货币支出,主要包括为了获得研究生资格而做出的前期投入和研究生期间的学费、书籍文具及其他杂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因继续学习而放弃就业收入的成本和因支付学费等直接教育投资而放弃的资本收入。
总之,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硕士研究生的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都普遍增加,大大提高了硕士研究生投资的风险。
(二)经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收益
教育收益是指个人或者社会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收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合理的解释必然是人们预期通过高等教育可以得到更高的收益,和不上研究生相比,上研究生净增加的收益会大于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根据已有文献,本文采用的计算教育收益率的方法是明瑟收入函数法。明瑟收入函数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引入两个基本变量: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
采用的计量回归方程的表达式如下:
lny=a+bS+cX+dX2+ε
其中,y为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S为受教育年限,X为工作年限,为工作年限的平方(反应个人收入与工作年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为随机扰动项。b、c、d表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其中b表示教育收益率,含义是劳动者多受一年教育时个人收入的变化率。
在这里,我们采取2003年毕业至今的中国矿业大学经管类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为样本,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数221份。做线性回归分析,
在这次回归分析的结果中,因变量的t检验都是有效的,且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因而方程是有效的,教育的收益率是8.93%。
从这次实证分析结果可见,尽管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教育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教育收益较之从前有所降低,但从教育收益率来看,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还是会使受教育者获得收益,教育的作用仍是不容置疑。
三、建议及对策
当代研究生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转正自己的读研观念,不要为了追求高学历而读研,同时,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念,尽量避免“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象。其次,经管类学生还应提高自身素养,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争取做到可以满怀信心的面对任何挑战。
参考文献:
[1]杨鉴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08).
[2]田仲林.影响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3]廖志成.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讨[J].教育探讨,2005(03).
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篇12
问题提出
当前,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仍存在培养目标单一、培养质量不高、课程设置陈旧、培养模式雷同等问题。由于观念、培养成本、办学条件限制等原因, 高校对“研究型硕士”、“应用型硕士”两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边界并不清晰, 导致在培养目标、质量观、课程、培养模式上混同, 影响了两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的二元培养, 既有培养环节上的共性, 也有培养方式上的特殊性, 高校在探索二元培养模式时, 必须兼顾共性和特性。因此, 高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对二元模式的科学性、完备性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我国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现状进行研究, 详细了解当前硕士研究生的读研目的、读研现状、导师现状, 以及对二元培养模式的认识, 既有利于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又对二元培养模式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调查概述
本研究在文献查阅基础上形成问卷初稿, 运用访谈法采访1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 对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形成最终问卷。本次问卷调查历时9个月, 回收国内39所大学307名硕士研究生的有效问卷。被调查对象性别比例基本保持平衡, 由此可发现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高学历教育中;学科领域分布较均匀, 经济管理、理科、工科、人文社科都有相应的样本量;被调查对象中一半以上有实习经历, 从侧面反映了研究生对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视。从对导师情况的调查看, 目前各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配备力量很强大, 大部分是教授担任导师, 大部分导师具有博士学位, 30—50岁年龄层的中青年导师占大部分比例, 说明总体上导师年富力强, 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调查结果分析
1. 硕士研究生读研目的与意向
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表示, 读研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学位, 仅仅从就业角度出发读研的学生只有约20%, 从知识扩充角度读研的学生不足20%, 全部达到读研目的的调查对象不到5%。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 只是部分达到了读研目的, 说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还是留有遗憾。从工作意向看, 希望进入科研院校或继续深造的不到一半, 超过一半的学生计划直接进企事业单位就业, 并没有搞科研或进一步读博士的打算。具体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2. 硕士研究生读研现状
(1) 对研究生学习现状的评价。本次调查关于研究生学习现状评价一共设置“授课教师的总体学术水平、授课教师的总体实践水平、学校提供的学习平台和机会、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五个问项。从对这五个问项的赋分均值看, 对授课教师的学术和实践水平的满意度较高, 但是对目前学习提供的学习平台和机会的满意度一般, 而对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说明对很多研究生而言, 目前高校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 需要根据社会的客观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革。
(2) 对读硕士学位总体时间安排的看法。一是硕士研究生对攻读硕士学位理想时间的看法。超过7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2—3年的学位修读时间, 其中接近40%的学生选择了2年。目前, 高校对研究型硕士研究生一般采用的是2.5年的学习时间, 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较匹配。实践中, 研究生一般的课堂教学任务都是在第一学年全部完成, 第二年基本上是围绕毕业论文展开研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时间利用效率高的学生而言, 如果能够采用弹性学制允许他们缩短到2年, 可能会促进部分强调应用型、实践性的研究生的学习和就业。二是硕士研究生对是否需要弹性学制的看法。超过60%的学生对弹性学制持肯定态度, 均值为3.58, 说明如果高校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制管理模式, 与学生的需求会更加匹配, 也有利于研究生更好地安排学习、就业和工作。三是硕士研究生对实践时间安排的看法。超过80%的学生将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花1—2个学期用于实践, 这一调查数据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十分重视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也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较倾向于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参加社会工作。
(3) 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情况。为了摸清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情况, 对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调查。有一半的调查对象还未发表论文, 主要是因为有很多研究生还处于研究一般阶段, 科研成果还未到形成阶段, 发表两篇以上论文的学生数量也极少, 而且近60%的学生发表论文是因为获得学位的需要, 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在二级及以下刊物发表论文, 论文质量并不高。由此可见, 大部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并不突出, 尤其是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意愿并不强烈。
(4) 硕士研究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情况。一是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评价。约54%的学生认为, 毕业论文较重要;约46%的学生认为, 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不大。计算得到赋分均值为3.45。总体而言, 硕士研究生认为毕业论文较为重要, 但是重要程度不高。二是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式。绝大部分毕业论文都是通过学生与导师商议的方式确定选题的, 完全由学生自己确定和完全由导师命题的比例都较少, 说明导师与学生之间都能够相互尊重, 能够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并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来确定选题。关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 超过三分之一学生的题目来自导师的课题, 约20%的论文题目与企业合作。值得注意的是, 有超过10%的毕业论文题目来自课题申报, 说明尽管有较多的学生较重视企业实践, 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关注自己研究水平的提升, 希望通过课题申报等方式, 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三是对毕业论文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毕业论文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 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投入的精力一般, 约10%的学生表示投入的时间较少或很少。计算得到的赋分均值为3.53。总体而言, 毕业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占据了较多的时间, 学生对此也较重视。
3.导师现状
(1) 对导师的评价方面。在研究生培养中, 导师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和监督者。从调查结果看, “导师的价值、导师对自己的学习指导、导师对自己投入的精力”三个维度的赋分均值均高于3分, 说明总体上较满意。其中, 对导师的价值的认同度最高, 说明导师确是在研究生培养中起到了指引作用, 这一培养模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 期望得到导师的指导方面。首先, 学生对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意愿最为强烈;其次, “实践和应用能力”这两项占70%以上, 而“专业理论知识”、“人际交往”这两方面的期望较低, 说明学生十分希望通过导师的指导能够让自己更好地胜任社会工作。
(3) 对企业导师的需求方面。在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 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同时指派企业导师的方式。从调查结果看, 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对企业导师的需求程度较高, 赋分均值为3.63, 说明很有必要实施企业导师制度。
4.对二元培养模式的认识
(1) 硕士研究生对二元培养模式必要性的评价方面。超过60%的学生认为, 有必要对现有的硕士研究生设置不同的培养模式, 赋分均值为3.62, 说明很有必要推行二元培养模式。
(2) 硕士研究生对二元培养模式的倾向方面。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 应做到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并重;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 更应突出实践应用, 选择纯学术型和纯应用型的学生都很少。说明硕士研究生培养还是与本科生培养有明显的区别。硕士研究生首先应强化理论学习, 然后在此基础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 分别调查了硕士研究生对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培养模式的兴趣。从赋分均值看, 应用型培养模式为3.77, 明显高于学术型培养模式 (3.07) , 说明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处于一般水平, 而对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的关注度更高。
(3) 硕士研究生希望参与研究课题类型方面。接近一半的被学生希望能够参与导师的企业课题研究, 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希望能够参与导师学术研究或学术论文研究, 还有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参与导师教学研究型课题研究。总体而言, 从参与课题的意愿看, 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的需求量都较大, 应用型的参与意愿更为强烈一些。
结论
1.读研的目的与意向
学生们的读研目的较明确, 大部分学生并未带着明显的功利色彩, 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获得较高学历, 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 从而促进就业。对毕业后的出路, 大部分学生选择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 也有不少学生表示会继续深造或进入科研机构工作, 说明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模式都有较大的市场。从调查结果看, 学生们对自己读研目的达成度的评价一般。
2.读研的现状
学生们对目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不高, 总体上较重视实习, 会花费较多的时间用来社会实践;非常重视毕业论文写作, 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较多的学生会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但是总体上论文质量不高, 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获取学位论文的要求才不得已发表论文。学生们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有弹性的学制, 并希望缩短学习时间。
3. 导师现状
目前, 对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配备力量较强, 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明显高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评价, 对导师的价值认同度较高, 但是认为导师对学生指导投入的精力一般, 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企业导师强烈的需求。
4. 对二元培养模式的评价
从学生的兴趣角度看, 对应用型培养模式的兴趣高于研究型培养模式, 但是并未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大部分学生认为, 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 对二元培养模式表示出明显的肯定。根据调查结果发现, 培养硕士研究生应两种模式同时推行, 将传统的以学术型培养为主导的模式, 转变为以应用型培养模式为主、以学术型培养模式为辅, 在兼顾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上, 重点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甄良, 康君, 英爽.建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 :14-18.
[2]黄正夫, 易连云.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 (4)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