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2024-06-07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共10篇)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篇1

一、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演变过程

建国以后, 我国研究生考试的科目设置、命题方式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从历史上看, 研究生考试的命题方式主要包括5种: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行业主管部门命题、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命题、研究生招生单位联考命题以及学术性组织或其他单位命题。数十年来, 围绕研究生考试的科目设置“是统还是分?是收还是放?”这个核心问题历经多次调整, 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

(一) 统一命题与自主命题的转换

国家统一命题与高校自主命题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两种主要命题形式, 在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的不同发展时期各有侧重, 有的阶段以“统”为主要导向, 有的阶段以“分”为重要特征。

1955年教育部公布了《暑期全国高等师范学校研究生选拔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首次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和考试办法做出规定。根据该办法, 1956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确定为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和1至3门 (最多4门) 专业课。《办法》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从“推荐选拔”过渡到“个人申请、学校或单位推荐、招生单位自行考试”的模式。1956年至1961年作为我国研究生考试的第一个阶段, 考试内容、形式等全部由招生单位自主决定。“分”是这一阶段研究生考试的主要特征。

1962年起, 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两门课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和考试。1963年, 国家发布了《关于试行“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 (草案) ”的通知》, 规定:“政治理论课及外国语中的英语、俄语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基础课和专业课由招生单位根据专业性质自行确定。”这一文件的颁布, 宣布了研究生考试“统分结合”的肇始, “公共课实行国家统一命题考试, 专业课由招生单位自主考试”成为这一时期 (1962年至1966年) 乃至此后我国研究生考试的基本模式。1966-1977年研究生停止招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1978年恢复举办研究生入学考试。当时由于百废待兴, 国家尚不能组织全国统一命题, 考试全部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 科目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再次成为研究生考试的主要方式。

1980年, 研究生考试的科目由原来的4门调整为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5门, 其中政治理论课和外语再次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试题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制。也就是说, 研究生考试第二次回复到了“统分结合”的模式。这一模式保持了相当长的时期, 2003年虽然再次将研究生考试的初试科目由5门改回到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 但“统分结合”的模式并无变化。

2007年至2009年的3年间, 是研究生考试在“统分结合”的基本模式下继续向“合”的方向推进的时期。2007年将教育学、历史学、医学等单个学科门类的初试科目由原来的4门调整为3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 其初试的专业基础综合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2008年进一步将农学门类的初试科目调整为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农学门类公共基础、农学学科基础综合, 其中农学门类公共基础包括农学门类数学、化学, 农学学科基础综合则包括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这些课程均交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2009年则更进一步, 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调整为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数学 (一) 和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至此,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学科和课程达到历史最高点———14个学科23门课程。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2012年。

2013年, 教育部出台规定, 除政治理论课、外国语、数学、管理学和法学之外,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科目, 既可以选用国家统一命制的试题, 也可以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这一重大转变, 标志着研究生初试科目于2013年形成了“统分均可, 自行选择”的格局。

(二) 专业硕士考试科目与命题单位的演变

1. 工商管理硕士 (简称“MBA”) 。

1995年, 教育部试办工商管理硕士 (简称“MBA”) 高校联考, 联考科目为外国语、数学2门, 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另行命题, 试题难度略低于统考试题。1997年, MBA全面采用全国联考方式, 初试科目共有5门:政治理论课、外国语、数学、管理、语文与逻辑。其中, 政治理论课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 其余4门课程的命题委托“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承办。全国联考形式的出现, 促进了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是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有益补充。2003年, MBA的考试科目调整为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综合能力、管理。2005年, MBA的4门初试科目进一步调整为2门, 即英语与综合能力。原初试科目中的政治理论课调整到复试中进行, 将管理的部分考试内容放在综合能力课当中, 主要内容放在复试中考核, 并将综合能力科目中的其他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2009年, MBA联考的综合能力课程更名为管理类专业硕士联考综合能力, 并被移交给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MBA联考的英语也交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并更名为英语 (二) , 原研究生统考英语改称英语 (一) 。

2. 法律硕士。

2000年,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高等学校实行全国联考试点, 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刑法、民法、综合 (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 等5门, 其中政治理论课、外语2门公共课使用全国统考试题, 其他3门业务课的命题工作由教育部委托“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承办。

2003年,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考试科目调整为4门, 即政治理论课、外国语、专业基础课 (含刑法、民法) 、专业综合课 (含法理、宪法和中国法制史) 。2009年,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分为“法学”与“非法学”两个分支, 以培养不同类型的法律工作高级应用型人才。从2011年起, 命题工作移交至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 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学等3个专业学位考试也开始将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进行考核。

3. 其他专业硕士。

我国还开设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EMBA)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MPA)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其他专业学位。有些专业学位, 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等也采取全国联考的形式, 命题工作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

(三) 学科内部不同卷种的拆分与整合

不仅不同学科在采用“统一命题”还是“自主命题”这一问题上屡经变更, 即便是同一学科内部也有多次“拆分”和“整合”, 特别是政治、数学尤为突出。

1. 政治理论课。

1984年以前, 政治理论课只有一张试卷, 由文科和理工科考生共用。1984年对政治理论课做出调整, 将其分为文、理两种试卷。1986年再次对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 将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和考核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时事政策两个部分, 规定凡在大学本科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成绩优良的考生 (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员) , 经招生单位审核后, 在初试时可以免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部分, 但招生单位仍要对这部分考生进行时事政策的考核。对于大学本科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成绩未达到优良的考生和同等学力的考生, 一律在复试时由招生单位进行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事政策两部分。2003年, 政治理论课不再分文、理, 又恢复成一张试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今。

2. 数学课。

1987年, 工学各专业和经济学部分专业的数学首次由原国家教委统一组织命题。数学试卷分为5种类型, 即工学3种 (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 和经济学类两种 (数学四和数学五) 。1996年, 数学的卷种进行调整, 将原工学类的数学 (一) 和数学 (二) 合并为新的数学 (一) ;将原数学 (三) 更名为数学 (二) ;将原经济类的数学 (四) 更名为数学 (三) ;将原经济类的数学 (五) 更名为数学 (四) 。2003年, 数学试卷根据招生专业对数学的不同要求分为四类, 工学门类二种, 经济学二种, 由招生单位选定统考数学的种类。2009年, 数学试卷的分类再次进行调整, 将原经管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使用的数学 (三) 和数学 (四) 合并为新的数学 (三) 。

(四) 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命题的演变

在研究生考试的历史上, 还一度短暂地出现过由行业主管部门命题的模式。如1987年, 农学 (除林学外) 各专业的部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农牧渔业部统一组织命题;医学中的基础医学、中医和临床医学专业 (除口腔科学外) 部分适用面较宽的考试科目, 由卫生部组织统一命题;其他考试科目, 提倡各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招生单位联合命题。1988年减少了农牧渔业部统一命题的工学数学和工程力学两门课程, 1990年再次减少了农学数学和化学的统一命题, 改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同样, 医学类的考试后来也很快移交给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二、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 由国家统一命题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包括14个学科的23门课程 (见表1) 。

2013年, 教育部提出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在初试中可以使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历史学等专业基础课试题, 也可以自行命题, 这一改革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也是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需要。

2004年第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科学研究以及文化活动的自由。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 赋予了大学自主招生等自主办学权力。这些法律法规为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注:有的科目在国家统考与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或其他单位命题) 之间多次反复, 本表以该科目最终确定实行统一命题的年份为准。

1999年以后,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 扩大高校研究生招考自主权, 如将推荐免试制度化, 加大高等学校的复试权重, 等等。但是, 这些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如2003年曾对初试科目进行了改革:考试科目减少到4门, 即外语、政治和两门专业课。政治、外语、数学由教育部组织统一命题。按照这样的考试科目安排与考试成绩, 对于需要考数学的考生来说, 在初试中政治、英语、数学3门课共计350分, 专业课共计150分, 专业课在初试中对考生的权重仅占30%。而对于不考数学的同学, 政治、英语共计200分, 专业课是300分, 专业课的权重也仅占到60%。也就是说, 对于研究生招生单位来说, 高校初试中拥有的自主权最多只有60%。近年来, 农学等学科门类的大部分学科专业初试的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实行统一命题, 这样一来, 研究生招生单位在初试中的自主权就降为“零”, 按照复试成绩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比重为30%计算, 其自主权也只有30%。如果考虑到复试通常按初试录取计划的120%左右确定, 就可知高校在这三科录取中的自主空间相当狭小。考虑到高校与高校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 各种条件差异很大, 统一命题主要体现了研究生招生单位对生源要求的共性, 难以兼顾各高校生源的特色要求, 这便在多样化的考生与高校之间设置了一个过窄的通道,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选拔的“瓶颈现象”, 使得“某些有才能的学生被淘汰的可能性很大”。因此, 为了充分体现不同高校的办学特色, 满足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必须赋予研究生招生单位更大的考试招生自主权, 允许其根据自身历史传统、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学科特色、校园文化以及不同专业的学科知识要求进行自主选择, 既可以选用全国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课试卷, 也可以采用自主命题的方式。

另一方面, 这也是主动适应研究生教育规律、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在美国, GRE、MAT、MCAT、GMAT和LSAT成绩的优异并不必然促成该考生被顶尖大学研究生院所录取。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法学院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表示, 学院对于申请者提供的LSAT成绩不设最低要求 (cut-off point) (1) 。一些美国高校甚至规定申请者在特殊条件下可豁免提供上述考试成绩, 任何能够证明申请者优秀的材料都可构成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的录取因素。在英国, 申请攻读硕士并不需要参加全国统考, 决定一名考生是否被录取的主要因素是它是否具有出色的本科成绩以及该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这些材料包括语言能力证明、学业表现、研修计划、推荐信以及其他能够支持申请的资料。同样, 德国、法国也没有设置研究生入学统考初试, 实行的是“材料申请制”[1], 高校更看重那些与专业相关的申请材料, 大多数研究生招生单位通过面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愿望、计划及外语水平, 判断其是否具有学习本专业的潜质和能力。由此可见, 充分尊重和发挥高校的考试自主权是世界各国、尤其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主要特点。

三、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 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考试作为研究生选拔培养的首要环节, 起着把好“入口关”的重要作用, 初试科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着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益。面对世界各国对高端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 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研究生选拔制度中的先进理念与做法, 在紧密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 对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设置方案进行改革, 构建一个更为公正、科学、规范、高效的选拔平台, 促使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1.设置“基本能力综合”和“专业基础综合”。按照教育部所拟定的“优化初试, 强化复试”的总体思路, 笔者建议初试设置“基本能力综合”和“专业基础综合”两个单元。所谓“基本能力综合”, 是指考核不受特定领域知识影响的基本能力的考试, 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一般能力和基本素质, 其核心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考试的内容可以借鉴GRE, 包括阅读、写作、逻辑等部分, 试题由专业考试评价机构统一命制。设置“基本能力综合”考试的原因如下: (1) 通过设置宽基础、大口径的“基本能力综合”, 可以很好地考查报考者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使考生能够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内选择专业。 (2) 现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从设计理念上看, 更多地是一种“对考生已掌握知识进行考核的考试”, “基本能力综合”的设计理念则与之相反, 它与考生已经学习过的具体专业知识无关, 是一种对报考者“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的考试。 (3) 现行的研究生考试更多地是一种对报考者已经结束了的本科阶段学习成果进行测试的“回顾性考试”, 而“基本能力综合”与报考者在本科阶段的表现并无直接关系, 是一种对考生在未来的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发展潜能进行评估的“预测性考试”。

“专业基础综合”是与“基本能力综合”相配套的考试, 它与“基本能力综合”的关系, 类似与GRE考试中“专项测验”与“一般能力测试”的关系。“专业基础综合”可考虑按学科大类分为管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若干科目, 着重考查报考者进入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阶段后所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能力。由专业考试评价机构提供各科目的试题。与“基本能力综合”不同的是, “基本能力综合”是要求所有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都必须参加, 而“专业基础综合”的各个科目是由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决定是否参加, 以及参加哪一门。招生单位也可以不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综合”考试, 而使用本校自主命制或多校联合命制的“专业基础综合”试题。设置“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原因有两个: (1)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为招生单位选拔具备专业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报考者, 为实现对报考者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 设置“专业基础综合”十分必要。 (2) 由专业考试评价机构提供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可以为不同招生单位按学科大类调剂录取提供前提条件。另外, 从全国范围集中该专业领域的顶级专家命制“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可以使试题质量更有保证。当然, 是否使用以及怎样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专业基础综合”, 决定权在各研究生招生单位。

2.初试不再统考政治课, 调整到复试中由各招生单位自主举行。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制度发展过程中, 曾多次尝试过将政治课放到复试中进行。2005年教育部将工商管理硕士 (MBA) 初试科目中的政治课放到复试中举行, 2012年又进一步扩大到公共管理 (MPA) 、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和审计等7个专业硕士[2], 从各方面的反映看, 该做法得到了招生单位、导师和考生的一致认可。

政治课调整到复试中进行有以下3个原因: (1) 考虑到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阶段经历了至少16年系统全面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应该说绝大部分考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养。 (2) 作为以选拔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用政治、英语等公共课成绩对考生进行筛选的作法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质疑。事实上, 用政治课成绩来选拔研究生这种做法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 (3) 实践证明,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真实思想是很难通过纸笔考试这种方式来进行甄别和评价的, 因此目前政治课的这种测试方式其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究竟如何尚值得探讨。因此, 建议政治课不再举行全国统一考试, 也不再统一划定政治课单科分数线, 对政治课的考查改由各招生单位在复试环节进行, 考核内容和方式由招生单位自主决定。

3.外语改为社会化考试, 不再实行全国统一划线。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是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必备条件, 也是研究生将来从事研究和工作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 我们应当看到, 从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实际情况看, 英语已成为研究生选拔的“瓶颈”, 有不少具备相当专业潜能和培养前途的报考者, 因为英语未达到国家线而痛失深造机会, 也有不少导师因为才华出众的报考者被英语拒之门外而招不到好学生。

事实上,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学位, 对于攻读者的英语水平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外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可以实行社会化考试, 每年为考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 成绩在一定时限内有效, 考生可选取最佳成绩报告给招生单位, 取消国家统一划定单科分数线的做法, 由各招生单位根据自身需求, 自主确定对外语成绩的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 初试科目设置的改革必须与强化复试相互配合, 同步进行。如果说初试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研究生选拔的公平性, 那么复试的主要作用则是体现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性, 更好地考查考生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潜能, 起到精选优秀生源的作用。为了有效加强创新能力考查, 打造一个使拔尖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 必须在“优化初试”的基础上大力“强化复试”, 增加复试成绩的比重, 适当扩大复试差额, 更好地“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3]。招生单位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灵活采用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复试, 实现对报考者的全面、深入考核。

历史经验已经告诉我们, 任何考试制度都必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革与创新, 改革才有出路, 创新才能发展。今天, 我们推动研究生考试改革, 根本目的也是为了选拔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人才, 将真正愿意投身科研, 愿意通过继续深造来提高自身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 构建公平、科学、高效的人才选拔平台, 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摘要:改革和完善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设置“基本能力综合”和“专业基础综合”, 政治课调整到复试中由各招生单位自主举行, 外语改为社会化考试并取消全国统一划线, 等等。目的是通过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 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 努力提高我国的研究生选拔和培养质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改革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 陈晓菲,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45.

[2]教育部.2012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EB/OL].http://yz.chsi.com.cn/kyzx/kydt/201108/2011-08-18/227337838.html.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篇2

一、考研日程

预报名:(每天9:00-22:00)>>>.9.25―2013.9.28

正式报名:(每天9:00-22:00)>>>2013.10.10―2013.10.31

现场确认:2013.11.10―2013.11.14

下载打印准考证:2013.12.25―.1.6

初试日期:2014.1.4―2014.1.5(1.6)

二、网上报名

20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步骤 2014年考研报名工作分两个阶段。 考研 教育网

第一阶段:2013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每天9:00-22:00)。应届本科生网上预报名;「应届生可于9月25日开始报名,报名数据有效。」

第二阶段:2013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全国网上报名,所有考生均可报名。

(两阶段的.报名均为有效报名,无需重新填报;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考报名号和打印报名信息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填报注意事项

三、现场确认

2014年现场确认时间为:2013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

考生须知:考生本人对网上报名信息要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四、准考证打印

打印时间:2013年12月25日至2014年1月6日;

注意事项:“准考证”由考生使用A4复印纸在规定时间内上网自行打印。《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五、考试日期与时间

初试时间为2014年1月4日至1月5日(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月6日进行)

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1月6日,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由招生单位确定,不超过14:30)。

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填报五问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篇3

1. 简述期刊的媒体特点。

2. 引进版教材可以配置哪些辅文?其中哪些是必备项目?哪些是可选择的项目?

3. 联系实际,简要分析选题工作的优化原则、预后原则。

4. 简要分析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专业特性。

5. 简要分析出版物成本的构成。

6. 为什么书籍除了文字,往往还会配上精美的插图?

二、审读题(请审读下列短文,指出存在的问题。本题15分)

出版是一种多主体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参与这个过程的劳动主体有作者、编辑者、复制者和发行者。作者从事的是精神劳动,其最终成果是作品;没有作品,出版活动就不可能进行。编辑者进行的劳动也是精神性劳动,其劳动的结果是提供可以据之进行印刷的原稿。为此,编辑者要做好选题策划、稿件组织、稿件审读、设计排版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直至出版物成品形成。复制者利用物理、化学方式生产出与原稿具有相同形态的成品,从事的是一种物质性兼精神性劳动,复制劳动的最终产品就是出版物。即出版物是已经制作完成的产品,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等。发行者从事的是商业劳动,使出版物增值并将之传送给消费者。

总之,构成出版的要素是编辑和发行,而作者是出版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条件。已经发行的出版物一旦为读者所购买,它就实现了使用价值,也就意味着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用。因此,出版企业只要做好产品的广告宣传,就能完成其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校对题(通读下面的文稿校样,校改其中的错误。不用或错用校对符号扣分。本题15分)

文科与理科—那个也不能偏

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已经三十多年,也形成了人们所说的文科与理科概念,出现了文理考生相互偏科的现象。譬如,文科生一看到那些计量单位,数字用法就头疼,什么打印用a4纸规格为297×210毫米,质量750g左右。硬盘的容量应该表示为,1Mb约1024K字节左右,而不是1000K字节。还有,脚下这2000M长的长城城墙,使用了二亿多块城砖,构成一条15-20公尺高的墙体,向天际锦延而去……。

同样,理科生碰上《古汉语》之类的考题,也是懵懵懂懂,不知如何作答。象连绵句、成语 典故的使用,遗词造句、翻译古文,理科生一愁莫展,文科生则嬉笑颜开。现在已经进入二○一二年,文理偏科问题已到了咳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应该尽快实施质素教育,以扭转这种文理偏科的不力局面。

四、计算题(计算并回答问题。本题15分)

某出版社出版了《健康从心开始》一书,定价30.00元,共印10000册。省新华发行集团订货7000册,发行折扣率均为60%;省教育书店订货2000册,发行折扣率为65%,均按实际销售量结算货款。出版社通过社里的直销人员向一些单位推销,以八折销售1000册。同时,该出版社在进行实地调研后,在省内几个贫困县捐建了农村学校书屋,并捐送了大量课外读物。这一举措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当地电视台报道了此事。这也推动了该书的销售,省新华发行集团和省教育书店的订货都全部售出。为此,该出版社又加印了5000册,由省新华发行集团负责销售,折扣率不变,再次全部售出,出版社收回全部货款。

问题一:谁是该书的总发行单位?

问题二:该书的出版总码洋是多少元?

问题三:省新华发行集团的进货总码洋是多少元?

问题四:省新华发行集团实得的发行折扣额是多少元?

问题五:出版社回款的实洋是多少元?

问题六:出版社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

五、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阐述观点。本题15分)

兰登书屋的编辑柯明斯曾在给传记作者贝尔曼的(S.N.Behrman)的一封信中写道:

“现在,接到你的手稿还不到24小时,我必须说你对麦克斯的刻画无论在语气上或细节的选择上,都愈来愈接近我们两个心目中的图像。……

但是,我深刻感觉到这本书涵盖的内容需要再扩充一些……

假如我只是泛泛而论,对你实在没有什么好处。除非我很具体地说明,否则你根本猜想不到我的意思。所以,接下来,我会一页一页地列出我的问题和建议,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否决,有些意见很合理,有些意见难免有点吹毛求疵,但至少提供了我们一些讨论的基础。”

问题1:阅读材料,分析并阐述编辑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问题2:你认为编辑应当如何保护作者作品的完整性?

六、写作题(请根据所给材料和答题要求撰写约稿信。出版社具体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信箱地址、网址等均一律省略。本题30分)

2012年5月8日晚,正当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与前方停在路边的另一辆客车追尾相撞,被撞客车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生。危险瞬间,本可以躲开逃生的女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去救学生,自己被卷入车轮下,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张丽莉的事迹迅速传遍佳木斯市、黑龙江省、全国各地,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这位“最美女教师”祈祷、祝福,并掀起向她学习的高潮。A出版社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王梅策划了一个教育读物选题,拟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彤研究员撰写,并计划采用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数十张彩色照片作为插图。这个选题获得批准后,被列入A出版社2013年重点图书出版计划。请你以王梅的身份,依据所给材料给周彤研究员写一封约稿信。发函时间为2013年1月。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形式特点:开本大小、构成部件;(2)内容特点:容量大小、栏目设置;(3)出版特点:周期长短、时效性

2. 引进版教材可以配置的辅文:主书名页;附书名页;序(原序、译者序、再版序);献词页;目录;书眉文字;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索引;后记

nlc202309030704

主书名页;序(原序、译者序、再版序);目录;书眉文字;注释;参考文献;后记是必备项目

附书名页;献词页;附录;索引是可选择的项目

3.(1)优化原则的内涵,包含个体优化与整体优化两个层面/预后原则的内涵,市场经济体制下要考虑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并事先制定应对措施;(2)联系我国出版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4.(1)选择性;(2)加工性;(3)中介性

5.(1)直接成本;(2)间接成本;(3)期间费用

6.(1)为了吸引读者购买与阅读;(2)有益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3)符合艺术性的原则

二、审读题

①“作者”不属于出版劳动主体

②“印刷”范围过窄,应改“复制”

③“设计排版”应为“整体设计”

④应是“相同内容”,形态不会相同

⑤复制劳动不兼有精神性

⑥出版物不是已经制作完成的产品,是已出版的作品

⑦出版物还包括音像制品和网络出版物

⑧发行劳动不能“使出版物增添价值”

⑨构成出版的要素还有复制

⑩作品是出版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条件

有使用价值不意味着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用

只做好产品的广告宣传并不能完成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要通过品牌打造和营销。

三、校对题

(1)— → ——

(2)那 → 哪

(3)三十 → 30

(4)文理考生(仿宋体 )→ 文理考生(改为宋体)

(5), → 、

(6)A → A

(7)297×210毫米 → 297毫米×210毫米(或297mm×210mm)

(8)Mb → MB

(9)约…左右 → 删掉“约”(或 删掉“左右”)

(10)M → 米

(11)二亿 → 2亿

(12)- → ~(或 — )

(13)公尺 → 米

(14)锦 → 绵

(15)……。 → 去掉一个标点符号

(16)同样 → [缩进两格]

(17)《古汉语》 → “古汉语”

(18)懵懵懂懂 → 晕晕乎乎

(19)作 → 做

(20)象 → 像

(21)成语 典故 → 空格删掉

(22)遗 → 遣

(23)一愁莫展 → 一筹莫展

(24)嬉笑颜开 → 喜笑颜开

(25)二○一二 → 2012

(26)咳不容缓 → 刻不容缓

(27)质素 → 素质

(28)力 → 利

四、计算题

问题一:该书的总发行单位是出版社。

问题二:450000(元)

问题三:360000(元)

问题四:144000(元)

问题五:84600(元)

问题六:开展新闻报道,参与公益活动。

五、案例分析(答案略)

六、写作题(答案略)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篇4

继2007年教育部将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科目纳入全国统考范围后,2008年又新增农学为全国统考科目。从2008年起,农学门类的初试科目为4门,即政治理论、外语、农学门类公共基础和农学学科基础综合,除了外语之外的其他3门课程实行联合命题。农学学科基础综合包括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各占50分。对于教育部进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农学门类的初试改革,笔者认为,一方面初试科目的统一命题和联合命题改革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学性、安全性和高效性。统一命题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命题的基本原则,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试卷的质量,避免了同一学科专业试题难易度的重大偏差所引起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初试科目的命题改革也给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初试科目的命题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了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方法和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考试大纲的出台使得考生的复习备考更加有章可循。此外,考试大纲也对生化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仔细研读生物化学考试大纲,我们可以看出初试科目的改革以考查基础知识、核心教学内容为原则,以研究生学习阶段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相应能力为考查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与一直以来生化教学的重点、难点基本一致。但还是有一些知识点在以往的生化教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肽的概念和理化性质、酶工程的概念和应用。但《动物生物化学》(第4版)对肽的概念和理化性质等方面知识没有系统和具体的论述,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生化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增加这方面的内容。虽然本科阶段的生化教学目的并不是为考研服务,但是毋庸置疑,由于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考研已经成为许多本科生毕业时的选择。因此,生化教学在教学安排和管理要求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学生考研需求的影响。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生化教学没有一个在较大范围内可以共同遵循的考试大纲。教育部生化考试大纲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备考具有同样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生化考试大纲的样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初试命题的特点大体可归结为3点:第一,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设计、命题,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加强考核基础知识的精神;第二,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分布均匀,基础知识点的考查体现了广度和深度;第三,注重考查理解与应用的能力。考试大纲给出的题型是生化考试中的常见题型,但是在考题的内容上,笔者认为其体现了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换句话说,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记忆,死记硬背无法适应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联合命题。此外,考试中实验题的出现也对生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且难理解是生化学科的特点,因此以往不少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例如对于竞争性抑制作用和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动力学特点,可能学生记住了,但多数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这样面对灵活多变的考题就感到很难作答。面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改革这一新形势,我们生化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考试大纲样题中有10分的实验题,这一题型的出现对我们的生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时等因素的限制,对于涉及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内容总是从简、从略。笔者认为,其实关于实验技术的内容以及生化发展史中的经典实验,生化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广泛搜集资料,对经典实验的具体过程、当时的研究背景、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都给予足够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增加生化课的趣味性,更能使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从别人的失败或成功中得到启发,初步培养起学生的科研思路和素质。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篇5

护理综合考试大纲

概 述

一、护理综合考试科目包括:

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及外科护理学。

二、考试比例:

护理学基础占30%(其中护理学导论占10%,基础护理学占20%)、内科护理学占40%、外科护理学占30%。

三、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问答题(病例分析)。满分300分。

四、考试时间: 3小时。

五、参考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的本科教材《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及《外科护理学》。

护理学基础

一、考查目标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护理学导论与基础护理学。护理学导论考核内容包括护理学基本概念、常用相关理论、护理程序、常用护理理论、护患关系与沟通等;基础护理学主要考核的内容包括满足患者基本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二、考试内容

(一)护理学导论 1.护理学基本概念

(1)人、环境、健康、护理的概念及相互关系(2)整体护理的概念(3)专业护士的角色 2.护理程序

(1)护理程序的概念、步骤

(2)护理诊断的定义、分类、陈述方式(3)护理目标的陈述方式 3.护患关系与沟通(1)沟通的概念、要素(2)常用的沟通技巧(3)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4.护理学相关理论(1)一般系统论

(2)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3)成长与发展的理论(4)应激与适应 5.护理理论(1)Orem自理理论(2)Roy适应模式

(二)基础护理学 1.医院环境

(1)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2)医院环境的调控 2.舒适与安全(1)各种卧位(2)运送患者法

(3)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 3.清洁卫生(1)口腔护理(2)皮肤护理

4.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1)医院感染:概念、分类、防控(2)清洁、消毒、灭菌:概念、方法(3)无菌技术:概念、操作原则、操作方法(4)隔离技术:概念、原则、种类 5.生命体征

(1)体温:生理变化、影响因素、测量与记录、异常及护理(2)血压:生理变化、影响因素、测量与记录、异常及护理(3)脉搏:生理变化及异常、测量与记录(4)呼吸:生理变化及异常、测量与记录 6.冷热疗法

(1)冷疗法:概念、因素、方法(2)热疗法:概念、因素、方法 7.饮食与营养

(1)人体对营养的需要

(2)医院饮食:基本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3)特殊饮食:管喂饮食、要素饮食 8.排泄(1)排尿护理:影响正常排尿的因素、排尿活动的观察、排尿异常的表现及护理、导尿法及留置导尿病人的护理

(2)排便护理:影响正常排便的因素、排便活动的观察、排便异常的护理、灌肠法

9.给药

(1)概述:给药的目的、药物的基本知识、药物的保管;给药原则;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2)口服给药法

(3)吸入给药法:氧气雾化吸入法、超声波雾化吸入法

(4)注射给药法:注射原则、各种注射法的操作方法、药物过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方法、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预防、临床表现及处治原则。

10.静脉输液与输血

(1)静脉输液:适应证、目的、常用溶液的种类、输液部位与方法、各种故障的处理、输液反应与防治

(2)静脉输血:血液制品的种类;输血的目的、原则、适应证、禁忌证、方法、输血反应与防治

11.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1)心肺复苏:概念、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脏骤停的表现及其诊断、心肺复苏的过程及主要内容

(2)氧气吸入法:缺氧的分类;氧疗法的适应证、操作要点、并发症及预防

(3)吸痰法:注意事项、操作要点

(4)洗胃法:常用洗胃溶液、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要点、注意事项 12.临终护理(1)临终关怀的概念

(2)临终患者各阶段的心理、生理反应及护理(3)濒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死亡的诊断(4)临终患者家属的护理(5)死亡后的护理 13.医疗和护理文件记录(1)医疗和护理文件记录的原则(2)体温单的绘制(3)医嘱的种类及处理

内科护理学

一、考查目标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考查目标主要包括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等知识,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内科常见诊疗技术、护理技术操作、病情监护、机械通气和主要急救措施等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考试内容 1.绪论

(1)护理学专业特色在内科护理学中的体现、内科护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

(2)健康的有关概念、成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2.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1)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护理评估(2)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炎概述、葡萄球菌肺炎、肺炎球菌肺炎)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肺脓肿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6)支气管扩张症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肺结核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支气管哮喘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1)肺血栓栓塞症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2)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3)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4)机械通气 呼吸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种类,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证、实施、通气参数、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并发症、撤离、护理

(15)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包括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胸腔穿刺术、3.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

(1)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护理评估(2)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心功能不全(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功能不全)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

(4)心律失常 分类、发病机制、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5)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处理、复苏后处理、预后(6)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心脏瓣膜病的护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因、临床分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高血压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病毒性心肌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0)心包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1)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包括心脏起搏治疗、心脏电复律、心导管检查术、心导管射频消融术、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及治疗

4.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1)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护理评估(2)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消化性溃疡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6)肝硬化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肝性脑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急性胰腺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9)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0)消化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包括腹腔穿刺术、十二指肠引流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止血术、结肠镜检查术

5.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1)泌尿系统

(2)泌尿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3)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分类

(4)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6)肾病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尿路感染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0)血液净化疗法的护理 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6.血液系统疾病的护理

(1)血液系统结构、功能、护理评估(2)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贫血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铁的代谢、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出血性疾病 正常止血、凝血、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常见出血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白血病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6)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 分类、适应证、方法、护理(7)骨髓穿刺术 适应证、禁忌证、方法、护理 7.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护理

(1)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营养和代谢、护理评估(2)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甲状腺疾病(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糖尿病 分型、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血脂异常的分类、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6)肥胖症 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肥胖的判断指标与分级、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7)痛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骨质疏松症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风湿性疾病的护理

(1)风湿性疾病的分类、临床特点、护理评估(2)风湿性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4)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1)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预防、标准预防、护理评估

(2)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病毒感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艾滋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与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隔离措施、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细菌感染性疾病(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隔离措施、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疟疾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10.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护理评估(2)神经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3)周围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4)脑血管病分类、脑的血液供应、脑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机三级预防,常见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5)多发性硬化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6)帕金森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7)癫痫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8)重症肌无力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防治要点、护理、健康指导、预后

(9)神经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包括腰椎穿刺术、脑血管介入治疗、高压氧舱治疗

外科护理学

一、考查目标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之一,以研究外科病人身心康复的护理方法及预防保健为目的。考查目标是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及诊治方法,应用护理程序护理外科常见疾病病人,并在护理的过程中,体现以人为中心,提供个体化的整体护理。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1.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病人的护理(1)正常人体内体液与酸碱平衡调节。

(2)等渗性缺水、高渗性缺水、低渗性缺水和水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钾代谢异常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4)酸碱平衡失调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的的病因与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麻醉病人的护理(1)麻醉的概念和分类。

(2)全麻的概念、方法、并发症及处理。(3)椎管内麻醉的概念方法、并发症及处理。

(4)局麻的概念、方法、常见毒性反应的预防及处理。(5)麻醉前准备,麻醉期间及恢复期的观察、监测和护理。4.手术室管理和工作

(1)手术室的布局、环境和人员配备。(2)手术室物品管理及无菌处理。(3)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技术。(4)手术人员及病人的准备。5.手术前后病人的护理

(1)术前主客观评估内容,术前准备内容。

(2)术后一般护理,常见不适的观察与护理以及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及处理。

6.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

(1)外科病人营养状况的评估,外科营养支持的适应证。(2)肠内营养的概念、营养剂的类型、输注途径及方法、护理。(3)肠外营养支持概念、营养液的配制及输入、护理。7.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1)外科感染的特点、分类、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2)浅部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全身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

(3)破伤风、气性坏疽的病因、病生理、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8.烧伤病人的护理

烧伤的概念、病理生理、面积、深度的评估,临床表现及病程演变规律、处理原则及护理。

9.甲状腺疾病病人的护理

(1)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2)甲状腺肿瘤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3)甲亢的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4)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前后护理。10.乳房疾病病人的护理

(1)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2)乳腺肿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3)乳癌根治术的手术前后护理。11.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人的护理

腹膜炎病因与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护理。12.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1)腹外疝的概念、解剖结构、病因、病理。(2)腹股沟疝、股疝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3)疝修补手术前后护理。13.腹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腹部损伤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护理。14.胃十二直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1)溃疡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护理。

(2)胃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护理 15.小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1)肠梗阻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肠瘘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16.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1)急性阑尾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手术前后护理。(2)几种特殊类型阑尾炎的特点。17.大肠、肛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1)痔、肛瘘、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大肠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18.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

(1)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处理原则。(2)肝叶切除术术前后护理。(3)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后的护理。19.胆道感染、胆石症病人的护理(1)胆道感染及胆石症的发病和相互关系。

(2)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总管结石、胆管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

(3)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手术前后护理。20.胰腺疾病病人的护理

胰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1.周围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2.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颅内压增高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3.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1)头皮损伤的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颅骨损伤的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3)脑损伤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4.胸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1)肋骨骨折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气胸的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3)血胸的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5.肺癌病人的护理

肺癌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6.食管癌病人的护理

食管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7.泌尿系损伤病人的护理

(1)肾损伤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膀胱损伤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3)尿道损伤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8.尿石症病人的护理

尿石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和护理。29.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的护理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和护理。30.泌尿系肿瘤病人的护理

(1)肾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2)膀胱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31.骨折病人护理

(1)骨折的定义、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常见四肢骨折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3)脊柱骨折及脊髓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2.关节脱位病人的护理

(1)关节脱位的定义、病因、分类、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2)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

33.颈肩痛和腰腿痛病人的护理

(1)颈椎病的病因、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34.骨与关节感染病人的护理

(1)化脓性骨髓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和护理。(2)化脓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和护理。(3)骨与关节结核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和护理。35.骨肿瘤病人的护理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篇6

摘 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违规现象的特点及原因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初试违规;招生考试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居高不下,报名人数连年攀升,考试作弊活动也有进一步蔓延趋势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受到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有效防范和打击考试舞弊,维护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信力,已成为一个亟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违规现象呈现的新特点

通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助考机构组织考试作弊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试题印制、保管环节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窃取试题;二是提前安排人员报名参加考试,在考试环节通过微型扫描设备将试题内容发送出考场,场外人员组织“枪手”快速答题后再通过现代通信工具将答案发送给考生;三是组织“枪手”持伪造或变造证件替考。

二、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违规现象原因分析

考试活动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综合考量来看,考试违规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1.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诚信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法治建设及道德建设相对滞后,加之社会环境中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导致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出现了诚信危机,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对考试管理造成巨大冲击,严重影响了良好考试文化氛围的形成。

2.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可以说来自家庭的影响是个别考生诚信缺失、考试违规的重要原因。家长的诚信道德缺失直接影响子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以至部分考生产生思维误区,对考试舞弊这种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形成作弊惯性。

3.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国内外需求萎缩,大量中小型企业倒闭,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相应地,部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增加砝码,提高自身竞争力,部分考生不惜靠作弊通过考试,形成了作弊的市场需求。

三、防范舞弊的基本对策

考试舞弊严重危害了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信力,笔者认为除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严格考场管理外,还应针对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违规现象的新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大力开展诚信考试宣传教育

考试舞弊归根结底就是“诚信”问题,我们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对考生进行遵纪守法、诚信考试的宣传教育,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宣传的基础上,特别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涉及考试作弊相关条款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使广大考生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2.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考试是一种社会活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诸多因素的制约,构建诚信考试环境必然要依赖于诚信社会这个根基,更需要与构建诚信社会同步并行,相辅相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于2014年6月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我们应按照《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成员信用记录系统,完整准确记录社会成员考试违规、商业欺诈等不良信用情况,并提供给个人和社会查询使用,将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情况作为其升学、求职就业、职务晋升乃至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依据,严格失信惩罚,使不诚信者无法在社会立足。

3.严厉打击涉考违规违法行为

在全国人大和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已于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明确规定组织作弊的行为;为他人实施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行为;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考试的试题、答案的行为;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行为,以及伪造、变造或者盗用他人居民身份证的行为都将触犯刑法,有关部门将依法予以严惩。中共中央2015年10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规定在考试工作中有泄露试题、考场舞弊、涂改考卷等违反有关规定行为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相关条款明确了考试招生舞弊等行为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处罚,为打击涉考违规违法行为、保障考试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需要各相关部门依法治考,从严治考,加大打击、查处力度,严惩相关涉考违规违法人员,以形成震慑效果,从制度上、源头上杜绝考试舞弊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上海某高校2008级入校3个月的硕士研究生新生, 发放问卷1 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21份, 有效回收率为92.1%, 其中男生467名, 女生454名。

1.2 方法

采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CSMHS) 作为测试工具。该量表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等12个维度, 各维度得分高表示相应的症状明显或严重, 得分低表示无明显症状[3]。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工具。

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团体纸笔测试。正式施测前, 主试向被试宣读统一指导语;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和答题卡;使用自动读卡机录入数据, 使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分介于45~48之间, 略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平均分介于39~46之间) 。筛查出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70人, 约占测查学生总数的7.6%。学生心理健康超过筛查标准分前5位的依次为抑郁、焦虑、自卑、依赖和社交退缩。

2.2 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维度比较

由表1可知, 躯体化、社交攻击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其他心理健康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硕士新生心理健康维度比较

由表2可知,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 强迫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非独生子女研究生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2类群体的依赖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非独生子女研究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注:有12名学生没有注明是否是独生子女。

2.4 不同家庭所在地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维度比较

见表3。不同家庭所在地研究生抑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多重比较发现大城市研究生与小城镇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农村研究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大城市研究生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者;不同家庭所在地研究生自卑、社交退缩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多重比较发现家庭所在地在农村的研究生自卑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所在地的研究生 (P<0.05) ;农村研究生的社交退缩得分显著高于大城市 (P<0.01) 和中小城市 (P<0.01) 的研究生;不同家庭所在地研究生性心理障碍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多重比较发现农村研究生得分显著高于大城市 (P<0.01) 和中小城市 (P<0.01) 的研究生;不同家庭所在地研究生依赖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大城市研究生得分显著低于小城镇 (P<0.05) 和农村 (P<0.01) 的研究生。

注:有11名学生没有填写家庭所在地。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 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 仍有约7.6%研究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这个比例与其他地区学者对研究生新生的筛查结果[4]相似。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及时对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约谈, 并针对测试情况和学生约谈时的情况选择转介、干预、建议咨询, 咨询服务宣传等应对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健康维度的人口统计学分析发现, 男性研究生的躯体化、社交攻击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性研究生, 这可能与社会性别角色赋予男性更多攻击性和高成就期待有关[5], 男性对焦虑的低表达可能导致更多的失眠、头痛等躯体症状。非独生子女研究生的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强迫、依赖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这与其家庭教育模式有必然的联系, 独生子女家庭更加重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不同家庭所在地研究生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依赖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且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的研究生新生在这5个维度的得分呈递增趋势, 家庭所在地在农村的研究生得分最高, 这表明不同家庭所在地对个体的成长有所影响,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上海高校, 外地生源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可能要面临更多的适应问题, 因此, 高校及时、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关键词:精神卫生,对比研究,教育, 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吴守宝, 吴胜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中国高教研究, 2008 (6) :75-76.

[2]黄钧裕, 林爱华.广州地区638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2) :147-149.

[3]国家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北京:国家教育部, 2005:29-43.

[4]熊燕.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 (1) :56-57.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篇8

据报道, 新就业大学生平均月薪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014年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从一入学就抱定了继续考研学习的目标, 但上了研究生之后, 便开始觉得未来很迷茫。有部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 尚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形成“自我同一性”, 而是处于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psychological moratorium) , 用研究生阶段的时间合法地延缓在社会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埃里克森的解释, “自我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 解决“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等对自我的主观感觉和意识。马西亚认为, 有两个因素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一个是“过去的危机”, 也就是理清各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 顺利渡过对诸如社会角色、职业、理想、信念等茫然或迷惑不解的时期;另一个是“现在的自我投入”, 是指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并达到某一目标而倾注全力。而是否能够顺利形成自我同一性, 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 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研究生个体心理发展以及在学期间的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态, 对于学校开展更为有效的思想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二、样本基本情况及研究方法

本调查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新入学的一年级硕士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757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688份, 有效回收率为91%。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65:1, 党员约占52%, 团员约占44%, 群众约占4%, 有宗教信仰的约占11%, 担任 (过) 学生干部的学生约占28.5%, 有过工作经历的学生约占18%。本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 55.28%的同学攻读研究生的目的是继续深造, 33.99%的同学认为这样更好找工作, 3.14%的同学的目的在于转换专业, 3.30%的同学目标不明确, 属于随大流类型, 1.65%的同学是顺从父母期望, 2.64%选择其他。可以看出, 大多数同学攻读研究生都有着相对明确的目标, 但也有目标不明确就进入了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同学。从在学生活状态调查来看, 约76.97%的同学认为自己有目标且充满生气, 心情较为舒畅, 约23.03%的同学认为自己得过且过等文凭或心理压抑感觉无聊。进一步, 本研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 不同入学动机的同学在0.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p值为0.000。如果我们将积极生活状态值设为1, 消极生活状态值设为2, 值越大表明生活状态越消极, 生活体验越差。从统计数据来看, 比起其他入学动机, 目的为“随大流”的同学, 在学生活状态更为消极, 更倾向于“心情压抑, 无聊, 得过且过等文凭”, 均值为1.67, 其次为“父母期望”, 均值为1.40, 有其他入学动机的同学, 更倾向于积极的生活状态, 继续深造、更好找工作、想换专业的均值分别为1.13、1.22、1.21。方差分析均值图如下页。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有目标比没目标的同学, 生活状态要更积极。即使是“父母期望”这种并非出自自己, 而是“外加”的目标, 也比没有目标的同学生活更积极。本文尝试使用加藤厚对自我同一性问题的研究对此现象进行解释:选择“继续深造”、“更好找工作”及“想换专业”目标的学生, 通常处于“同一性形成地位”, 即在过去的经历中, 已经经历了关于对自己将来发展的迷茫期, 渡过了“危机”, 清晰了目标, 并且现在也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因此处于更加积极的生活状态中。选择“父母期望”的同学, 通常处于“权威接纳地位”, 并没有很深刻地体验过对前进方向和价值观的迷茫期, 他们所进行的自我投入的方向和目标, 不是经过自己再三深思熟虑由自己亲自选择的, 大多是迎合或接纳父母或社会理念而得来的, 虽然不是自发的, 但仍然接纳了目标, 也有较高的投入和努力, 因此也有相对积极的生活体验, 而“随大流”的学生, 通常属于“同一性扩散地位”, 现在进行低水平的自我投入, 不管是否体验过迷茫期, 是否探索过前进的道路和价值观, 现在处于目标不清晰、未做出什么决定、无所向往的状态, 处于相对较为消极的生活状态。因此, 通过各种途径, 引导研究生探索自己的前进道路, 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对于改善“随大流”这种“同一性扩散”的研究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来说, 根据期望理论, 在学期间的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生活态度, 取决于他的期望值的大小 (目标效价) 以及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这一期望值的概率高低 (期望几率) 。作为教育机构及教育者, 重要的使命在于帮助研究生设置合理、合适的目标, 尤其是帮助那些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同学设置目标, 并帮助他们达成目标, 在研究生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以确保研究生的个人目标与教育机构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教育机构及教育者要形成这样一种信念, 即有效的教育者应该能够帮助研究生明确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 并为研究生清理各项障碍, 使研究生达成目标的过程更为顺利。

四、讨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 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 应该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 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思想教育, 建构自己的价值观, 建构所向往和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同时努力投入实现之。从理论上讲, 这符合接纳与承诺疗法的核心思想。本文认为, 帮助研究生建构价值观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渠道来实现, 一是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在研究生阶段, 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导师, 导师在指导学术科研的同时, 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地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且适合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二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关心关爱学生,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模式;三是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一对一”的教育模式, 在探查学生内心需求, 帮助学生构建强大心理资源方面, 起着重要作用;四是提高思想教育等课程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通过引入丰富的案例和多种教学形式, 真正让研究生学有所得。

进一步来说, 鉴于研究生入学动机与在学状态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为了使研究生入学之后有更好的状态, 应该从入学动机入手, 尽可能地从前端源头解决问题。根据中国考研网公布的统计数据, 2014年研究生计划招收人数为60.8万人, 如果按照调查得到的3.30%%的“随大流”比例, 那么就是约有2万的学生需要接受全面系统地指导, 根据调查结果, 还有3.14%, 按60.8万的研究生人数来算, 约1.9万想跨专业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专业也并不十分了解, 也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指导, 如果按照2014年报考人数172万来计算, 那么“随大流”和“转专业”的考生人数分别达到约5.7万和5.4万。因此, 在研究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阶段, 学校或相关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让考生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一种渠道是通过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的形式, 让志愿考研的研究生有选择性地到目标院校参加夏令营活动, 对目标院校有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另一种渠道是建立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教育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一方面连接考生, 为志愿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力求精确定位到推荐导师, 提供更开放、更公平的信息来源, 减少考研究生的盲目性, 另一方面连接各个高校各个专业中负责招生的老师、已经入学的在读研究生, 让这些有经验、有切身感受的人士为准备考研的学生提供一对一在线答疑, 为考研同学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 不仅仅就研究生考试本身进行解答, 还涵盖考取到校的学习模式、未来的发展路径及职业规划等方面, 进行全方位量体裁衣式的指导。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工作, 探究研究生入学动机与在学状态的关系, 本研究针对全体2012级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 共发放757份调查问卷, 收回688份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为91%。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研究生入学动机与研究生在学状态显著相关, 可为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状况调查,入学动机,在学状态

参考文献

[1]2014年新就业大学生平均月薪2400元呈逐年下降走势[EB/OL].http://news.21cn.com/social/shixiang/a/2014/0907/11/28183685.shtml.

[2]张日昇.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23 (4) :430-434.

[3]张婍, 王淑娟, 祝卓宏.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模型和治疗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 (5) :377-381.

[4]全国各高校2014年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EB/OL].http://www.chinakaoyan.com/info/article/id/37496.shtml.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篇9

一、日美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区别

(一) 考试类型不同

日本高校实行的是国家统一和大学自主相结合的入学考试制度。日本现在实行两阶段入学考试制度, 第一次考试是国家大学入学中心考试 (以下简称“中心考试”) , 有统一的考试科目、时间和方法, 它是全国共同学力的第一次考试, 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高中的基础知识, 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共有六个考试科目, 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科至六科, 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各高校自行组织的第二次考试[1]。而美国由于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 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国家统一举行的大学入学考试。美国现行的大规模的入学考试主要有三种类型:学术性向测验 (SAT, 包括SAT-Ⅰ和SAT-Ⅱ)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 (ACT) 、学业成绩考试 (AT) 。此外还有大学资格测验、自学水平考试、社区学院考试、中学与高校能力测验等, 种类较多, 方法较灵活, 呈现多样性[2]。

(二) 考试内容与中学课程关联程度不同

日本的“中心考试”内容限于高中所学各科必修课程, 不分文理科, 考试科目有国语、数学等六科, 每一门满分200分[3]。第二阶段主要测试学生的学术性向, 考试内容包括高中课程的基础知识、学习技能和学术方向。所以, 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内容与中学课程紧密联系, 学习和教学的重心不可避免地落到如何应付考试上, 从而导致应试教育风气严重。而美国由于中等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因此大学入学考试内容比较广泛, 并不局限于学生中学学到的知识, 还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和各种各样的知识。例如, SAT考试中的SAT-Ⅰ又称Reasoning Test, 不分科目, 仅考英语和数学, 主要测试学生的学术能力。SAT-Ⅱ涉及不同的科目, 包括英文、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语五门, 要求学生至少考三门, 而英语、数学必考, 另一门学生自选[4]。可见,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内容与中学课程关系松散, 虽然可以避免应试教育的倾向, 但导致美国中等教育质量低下。

(三) 考试的组织机构不同

日本高校实行两阶段入学考试, 第一次是由文部省组织的国家大学考试中心举行的全国共同学力的考试, 第二次是国立及公立各大学举行的自主考试。而美国的考试以市场化和服务性为显著特征, 承担美国大学入学考试重任的是两个民间考试机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和美国高校测验中心。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是1947年12月由大学考试委员会、美国教育理事会和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联合创办的, 它主持SAT和AT考试;美国高校测验中心是1959年9月成立的, 主要提供ACT考试。

(四) 考试注重的功能不同

日本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盛行学历主义, 大学入学考试注重知识测试, 重视考试成绩, 是为各大学选拔有特色的新生, 主要体现选拔功能。同时日本大学入学考试更注重对中等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的检验作用, 又对统一中等教育质量起到准绳作用, 学生可以顺利地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 使考试能有效地发挥连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作用。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除了具有选拔功能外, 还强化评价功能和教育导向功能。SAT和ACT考试不仅测试学生应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 而且明确提出了要测试学生进入大学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美国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增强对中等教育的评价作用和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作用。SAT考试中新增加写作技能测试, 其目的是要更好地帮助大学在录取学生和决定学生入学后所学专业方面作出正确选择, 主要发挥了考试的教育导向功能。

(五) 重知识与重能力有所不同

虽然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的第二阶段增加基本技能的测试, 但两阶段考试内容主要都是高中阶段各科必修课程基础知识。而美国SAT、ACT、AT考试内容都涵盖各州中学教材中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知识, 但更侧重能力测试。SAT-Ⅰ考试注重基本能力、发展潜能和学术能力的测试, SAT-Ⅱ考查学生的学科专长和学习能力, 尤其是科学推理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ACT考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T考试目的是测试学生在特定专业范围内所具有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 为考生提供的考试机会不同

日本的“中心考试”还是每年一次, 但第二阶段的考试各大学实行“考试机会的复数化”———“前期日程”和“后期日程”[5]。在“前期日程”考试结束并完成录取和入学手续之后再开展“后期日程”考试, 给那些没有在“前期日程”考试中升学的考生再提供一次机会, 即给一次失败的考生以再次挑战的机会, 分两次选拔考试录取新生。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为一年多次:SAT一年7次 (分别于每年的1月底、3月中、5月初、6月初、10月初、11月初、12月初) , ACT一年5次 (分别于每年的2月初、4月中、6月初、10月底、12月初) , 考场遍布全国,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参加任何一次考试甚至每一次考试, 考试分数以取得最高分的那次为准。考试次数的增多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缓解一次考试的压力。

(七) 考试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同

日本有“考试地狱”之称, 尽管近几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升高, 达到50%以上, 但高校升学竞争并没有缓和, 名牌大学与热门专业的入学竞争越来越激烈, 而竞争激烈的背后是人们的精英主义思想作祟。因为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很高的收入、理想的职业及社会地位的预期, 而且能给个人、家庭及家族增添荣誉, 因此精英主义成为日本高校考试招生政策的主导思想, 也导致了严重的应试教育。而美国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 如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公民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而这种机会均等思想在美国高校招生考试中体现为尽量为社会青年提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许多高校降低入学考试的难度, 因此在美国不存在激烈的升学竞争, 在中学也没有引起严重的应试教育风气。

二、日美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相同点

日本现行的考试制度, 除受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和德国资格证书入学影响外, 还受到美国综合评定入学、学术性向测验影响, 所以日美两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也有一定的共性。

(一) 考试成绩是录取的重要参照

日美大学都实行综合评定录取制, 但入学考试在录取中起到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是大学录取的关键因素。日本根据两次考试成绩及调查书、体检表情况综合决定是否录取[6], 实行综合评定录取制, 但主要取决于两次入学考试的成绩。第一阶段“中心考试”成绩决定学生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的资格, 第二阶段考试成绩是决定是否被录取的关键因素。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除要参考申请入学者的高中毕业成绩和中学推荐函等情况的综合评定决定是否录取外[7], 都要求参加SAT、AT或ACT的考试, 考试成绩是高校选拔合格学生的依据和基本标准。

(二) 高校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各大学有自治权, 其权利是受宪法保护的。日本各高校在参加国家的“中心考试”后, 第二阶段考试可以制定自己的选拔原则和方法, 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评卷和单独录取, 目的是弥补第一次考试的不足, 进而测定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学习能力。美国联邦政府主要制定诸如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之类的法规和提供学生财政资助, 州政府则只是从宏观政策上给予指导并提供有限的学生财政资助, 但对大学入学制度不加干预, 完全由各大学自己决定考生入校须参加的考试类型、考试次数和招生标准等, 这样可以充分选拔自己所需的新生。

(三) 政府介入考试

考试作为国家有效开发和合理配置社会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 对社会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因而政府越来越多地介入考试管理中。日本文部省组织成立大学入学考试中心, 主持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在第二阶段各高校的单独入学考试中, 高校虽然有选择考试方式、考试科目、招生标准等自主权, 但各高校的招生计划仍由政府决定。为限制地区性课程差异, 建立国家统一课程标准, 美国政府要求建立全国性的评价标准, 控制地区性差异的扩大以提升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 这是政府介入考试的典型例子。此外, 美国组建专门的考试机构, 配置专职的考试管理人员, 直接代表国家的意志来组织、实施具体的考试活动, 引导考试活动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 其根本目的是使考试为巩固国家政权服务。

(四) 给考生较多的选择机会

由于日本对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 实现了考试的复数化, 第二阶段各大学的自主考试每年至少给考生两次考试机会。为达到这一目的, 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这种考试分属于两个分离系统;另一种是它们为一个系统中的两次考试, 即所谓的“分离分割方式”。另外, 考生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性向和兴趣, 选择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美国各大学入学考试普遍采用SAT和ACT。SAT考试每年7次, ACT每年5次,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 所以学生没有“一考定终身”的压力, 美国也没有应试的压力和导向, 使创造性教育、科学教育等获得发展, 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五) 国家和大学意志的体现

日本实行两阶段入学考试。第一阶段的“中心考试”是文部省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统一举行的, 考试内容是国家规定统一使用教材中高中基础知识和技能, 主要体现国家的意志;第二阶段是各大学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安排考试内容、录取标准等。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从SAT、ACT考试性质、内容、目的和功能看, 首先体现各高校的意志, 因为考试是测量人的生理、心理属性的工具, 作为一种测量工具, 它必然体现使用者的意图, 是使用者意志的体现, 而它的使用者正是各高校。其次体现国家的意志, 因为从考试内容看, 对国家统一规定的中学课程共性要求的测试占了一定比例, 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三、日美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对日美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异同对比研究, 得出一些对我国高校入学考试改革有益的启示。

(一) 建立统一考试加特色考试的模式

建立中介组织, 举办国家统一考试+高校单独考试的两阶段考试制度, 并逐步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建立专门的考试机构组织国家统一考试, 然后高校各据所需和特点单独进行第二阶段考试, 但第一阶段考试者达到一定分数标准后才有资格自由报考、参加由各高校组织的第二阶段考试。第二阶段考试次数要适当增加, 高校录取成绩以最高的一次为准, 这样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考试机会, 增大了成功几率, 从而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二) 建立以考试成绩为主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定入学制

考试成绩可以较科学公平地测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但无法体现高校的个性要求, 无法全面测量学生的整体素质, 无法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所以应建立与之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除入学考试成绩外, 中学时各科学习成绩、课外活动的表现和才能、体检表、综合素质等也要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标准, 综合评定选拔人才, 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德、智、体等素质进行全面的衡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三) 摆脱应试教育的误区, 增加对学生能力测试的内容, 实现和谐教育目的

我国现行的高考重知识轻能力现象明显, 考试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 重点考查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缺乏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这是造成应试教育问题、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虽然现行的“3+X”模式的宗旨是综合能力的测试, 但从历年考试卷的分析来看, 存在着“拼盘”之嫌, 总体感觉“综而不合”, 而且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 在提倡创新教育的同时, 高考应将能力考查作为重点和核心, 突出对学生知识运用、问题分析、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查, 而且试题应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综合, 体现和谐教育目的。

(四) 以人为本, 正确处理考试和教育的关系

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考试对教育具有导向功能。但由于中国的高考过分拘泥于中学课程, 造成了中国目前应试教育的严重局面和精英主义的指导思想, 把分数凌驾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上, 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也没有关注到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 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而且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价值观、人才观和发展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转型, 个人意识不断增强, 更关注个体发展的潜能, 学生更重视自由与平等价值的体现。所以, 高考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考试内容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 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研究考试和教育的关系, 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总结客观规律, 强化考试对教育的正面导向功能、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纽带作用、对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学历水平的检验作用及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作用, 弱化考试的负面影响及指挥棒的作用, 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 改变高考的主导思想, 转变考试政策的价值取向。

摘要:大学入学考试对个人、高校、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我国的高考却存在许多弊端, 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文章从日美两个发达国家大学入学考试的考试类型、考试内容与中学课程的关联、考试的组织机构、考试功能、考试的侧重点、考试机会及价值取向六个不同点和考试的权重、高校的自主权、政府介入考试、学生选择机会的增多及考试是国家和大学意志的体现五个相同点进行比较研究, 总结研究的启示, 希望对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大学,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622—623.

[2][4]刘海峰.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94—99.

[3][6]刘海峰.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7—68.

[5]刘洁.浅谈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对中国高考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08, (3) .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篇10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考试方式,报考技巧

目前,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全国性统一考试共三类: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1、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其中,“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通常于招生年度的元月份或招生年度前一年十二月份举行, 属于学历教育招生入学考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与“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通常分别于每年的十月份和五月份举行,二者均属于非学历教育入学考试。

三种类型看似简单,性质分明,实则内涵复杂,若非专业人士,不经一番研究,普通考生尤其忙于工作的在职考生,很难清晰准确地选择最符合自身情况的考试类型。而且事实证明,每年的招生考试中,均有一部分考生最终未能被录取或遇到种种被动,并非因为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足或自身条件不符,而是因为自己未能准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考试类型或考试方式。因此,笔者拟结合我国现行招生制度及笔者招生工作经验,尝试梳理出更直观、更易于理解与把握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类型及其报考技巧。

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招生考试

学历教育,由教育部负责,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机构接受科学及文化知识训练的受教育经历。我国的学历是指国民教育序列的学历,学历证书通常为毕业证书,特殊情况下无法取得毕业证书时会获得结业和肄业证书; 经过学历教育培养合格的考生, 除获得学历证书外, 还会获得相应专业的学位证书,即获得通常所说的“双证”。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及国家政策精神目前的规定,“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招录的考生为学历教育;通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与“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两种考试招录的考生,属于非学历教育, 主要是指目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 受教育者毕业后只能够取得学位证书而无学历证书的受教育经历及其教育形式。

二、学历教育考试方式的分类

非学历教育的招生考试方式较明确, 且报考考生均属于已经具有工作经历且为在职的考生, 相对明确, 此处不再赘述;而招录学历教育考生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则考试方式较繁杂,达八种之多,分别为:全国统考、推荐免试、单独考试、管理类联考、法律硕士联考、强军计划、援藏计划及农村师资计划;为便于把握和理解,笔者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及工作经验,结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标准信息库结构》将各考试方式内涵及要点重点详述如下。

(一 )全国统考类型

全国统考:全称为“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方式码为21,是指部分考试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命题, 其他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自命题的考试。应当说,绝大多数考生参加考试均是该种考试类型。

(二 )推荐免试类型

1.推荐免试 :全称为“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方式码为22,该考试方式是指被本科就读学校推荐, 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所选择的考试方式。实质上,该类考生无须参加每年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笔试,通常于招生年度前一年的十月份参加所报考学校组织的“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面试”即可。目前,根据教育部政策,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及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尚不允许以“推荐面试”方式入学。

2.农村师资计划 : 考试方式码为29, 与强军计划、援藏计划相同,属于“专项计划”,该类型考试方式仅面向“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该计划自2006年开始通过“推荐免试”方式,鼓励吸引一批优秀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到国家和省级扶贫县学校任教,定向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换言之,“农村师资计划”考试方式,选报考生首先应为“获得农村师资推进免试资格”的应届毕业生(与上述“推荐免试”中考生的资格相同),且只能报考专业学位中教育硕士类别下的领域(除教育管理)。

(三 )单独考试类型

1.单独考试 :是指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招生单位 ,为符合“特定报名条件”的“在职人员”单独命题的考试方式 ,属于“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性质上与“全国统考”地位相同的考试方式之一; 单独考试初试所有考试科目均为招生单位自行命题,是其不同于“全国统考”之处,但其并非一些考生所误解的“单独组织的一种考试”。以该种考试方式录取的考生,在教育形式及所获得的学历、学位方面与以“全国统考”方式入学的考试完全相同。目前,并不是所有专业均允许以“单独考试”方式报考,根据教育部规定,学术学位各学科均可以以“单独考试”方式报考,但专业学位仅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城市规划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林业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等13个专业学位类别可以以“单独考试”方式报考。

2. 强军计划 : 考试方式 码为27, 属于专项 计划 , 应始于2002年 ,是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文件精神,面向军队在职人员专门设置的一种考试方式,全称为“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根据教育部规定,选择强军计划考试的考生,无法选报管理类联考和法律硕士联考所面向的专业领域, 即不得报考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 (MPA)、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审计硕士、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等专业领域。其实,强军计划虽为一种独立的考试方式,但按教育部规定其采取“单独考试”方式进行考试,即“强军计划”考试方式的初试所有考试科目均为招生单位自行命题,与上述“单独考试”考试科目相同或相似。

3.援藏计划 : 考试方式码为28, 是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内地高校援藏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2〕6号)》文件精神设置,自2003年起实施,主要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特定高校面向西藏自治区在职干部中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目的在于改善西藏在职干部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西藏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根据上述文件规定,援藏计划考生采用“单独考试”方式进行考试。此外,与强军计划相同,选择援藏计划考试方式的考生,无法选报管理类联考和法律硕士联考等专业领域。

(四 )联考类型

1. 管理类联 考 : 考试方式 码为25, 是指报考 专业学位 中“工商管理硕士 (MBA)、公共管理硕士 (MPA)、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审计硕士”几种专业的考生应选择的考试方式; 该类考试方式初试仅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只需考外国语(满分为100分)、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为200分),初试阶段不需要参加政治理论统一考试;管理类联考所有考试科目,均为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命题和组织阅卷。

2.法律硕士联考 :考试方式码为26,是指报考专业学位中“法律硕士 (非法学 )”与“法律硕士 (法学 )”两个专业领域的考试方式,报考其他学科或专业、领域的考生不得选择。该考试方式共四门考试科目,前两门考试科目与“全国统考”相同,分别为统考外语及统考政治, 后两门考试科目为法律硕士专业科目联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命题及阅卷管理工作。

三、考研的报考选择与技巧

尽管考生本人已经确定“考研”, 但究竟要考的是哪类“研”,不经一番分析和研究 ,的确无从下手。笔者结合前述分析,特提出如下报考选择技巧,以期让考生一定程度地避免错选错报,提高录取几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确定在职与非在职学历。很多考生会混淆“在职与非在职”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间的关系,通过前述分析,可以明确的是非学历教育报考考生均需在职考生,而学历教育报考考生,可以为在职也可以为非在职,根据教育部新精神,在职考试选择学历教育报考时,培养方式选择“定向就业”即可,顺利毕业后仍可以获得“双证”。

其次,选择正确的考试方式。非学历教育无所谓考试方式,学历教育招录考试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才存在考试方式。其实,其虽有八种类型,但实质而言,如上述笔者所作划分仅四类而已:全国统考、单独考试(含强军计划、援藏计划)、推荐免试(含农村师资计划)和全国联考四个类别,考生可以按照本人情况采用排除法的方式,重点确定是否符合单独考试报考条件或是否为全国联考考试方式,进而作出正确选择。

上一篇:除险措施下一篇:命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