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精选9篇)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和重要发展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因此, 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建设国际一流大学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选择与必由之路。教育国际化应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教学、课程、管理、评估等各个方面。暨南大学隶属国务院侨办, 始终倡导国际化教育理念, 其中会计学专业更是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和广东省重点学科, 长期致力于探索与拓展“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会计学专业高层次人才教育的国际化目标。作为工商管理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会计学》课程是我校长期重点建设的全英文教学课程。为了适应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 真正做到课程的国际化, 我校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与探索, 希望对其他高校的课程国际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课程设计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 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思考、工作与交流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并得广泛重视。这种能力自然也就成为我国高层次财会人才参与竞争的一种有效工具。我国的教育机构、各类高等院校一直在思考如何顺应这种发展潮流, 推动各层次专业人才通过学习来获取这种能力。全英教学就是基于这种背景的一种有益尝试。从暨南大学会计学系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践来看, 所谓全英文教学绝非仅仅指课堂教学语言使用全英文就可以, 而是包括从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 都要做到真正的国际化。
(一) 课程目标
《会计学》是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其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探索和研究会计学的一些专门问题, 使学生对会计学问题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有鉴于此, 课程的目标定位决不能仅限于讲授基础知识点, 还应该既注重理论探讨, 又强调实践运用;既讲授西方现存的理论体系, 又探讨最新的学科前沿。只有设定这样的课程目标, 才能真正定位于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同时, 还应该立足中国独特制度环境与企业经营特点, 讲授中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会计方法, 这是我国高校专业课程可以最终走向国际化的精髓所在, 但也绝不是美国的《会计学》课堂在中国的重演。笔者认为《会计学》课程应该力求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 (1) 向学生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三基”。这是课程必须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2) 在充分考虑“三基”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形成国际化的全局“会计观”。即让学生能从全球经济、企业运行等大环境出发, 以国际视野看待会计系统在其中的地位、作用, 以及为实现这种价值, 会计系统应当采取的变化与变革、会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 中国会计系统应该采取的变化与变革。 (3) 通过研讨相关学术文献,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学习的能力, 以及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具体情景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 课程内容
为了有效达到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 全英文课程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绝不仅限于讲授基础知识点。因此, 我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实现了模块化设计, 将该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为不同等级的四大模块。不同模块之间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从教学内容上较好地吻合和实践了课程定位和目标, 以保障达到国际化课程的水平。具体而言, 《会计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大模块:
(1) 基础模块。由于《会计学》全英文课程主要针对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各专业, 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通常参差不齐, 因此, 《会计学》课程先从基础模块开始让学生领略会计学, 以中国上市公司完整的年度报告为范例, 从“社会为什么需要会计”这个根本问题入手, 进而讨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会计学科的主要分支、会计工作以及会计职业等主题, 从开始就给学生一个总括的会计观;接下来再讲授最基本的会计技术———复式簿记原理, 其内容包括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账户的设置、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通过会计循环的学习, 学生将初步了解复式簿记原理;在此基础上, 通过分析更加复杂的经济业务,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初步运用复式簿记原理。
(2) 要素模块。本模块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六大要素为主线, 分别研讨如何具体确认、计量、记录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具体分析财务报告的编制原理与方法。这也是继基础模块之后的一个巩固性模块, 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原理背后的基本理论。当然, 在研讨的过程中, 既结合会计学科的新发展、新动向, 又结合实践中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演进与发展, 穿插了大量国内外的企业实际案例。
(3) 报表模块。财务报告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在财务报告编报的基础上, 本课程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 阐述如何理解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是一个提高性模块, 强调学生在学习前面两个模块的基础上, 分析大量国内外案例, 熟练运用其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4) 综合案例分析模块。本课程以最后的一个大型综合案例作为最后的综合测试环节,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并组织各个小组讨论和交叉点评。这是课程设置的最后一个综合运用与提高性模块, 也是保障本课程教学目标和理念实践的一个重要措施。四大模块之间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较好地吻合和实践了课程定位与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国际化
据相关调查发现, 我国高校目前仍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认为其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偏重、前沿性知识比重过少。在教学方法上, 以教师主讲为主仍是主导的教学方式, 研讨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式还没有被广泛采纳。为了有效地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我校在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的建设中, 从教学方法上尝试了某些改革。
(一) 强调“学生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
由于《会计学》课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 因此, 我校率先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全英文教学过程, 着手开展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教学改革。将教学过程按教学环节划分为四大模块, 相互之间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较好地实践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从基础模块到巩固性模块, 再到提升性模块, 最后是专门的案例分析模块, 始终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 老师是倾听者,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 而且也适应来自不同专业、基础各异的学生一起学习。通过这种模块的设计保证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定性分析, 又有定量分析;既有理论探讨, 又有实践运用;既有西方现存的理论体系, 又结合了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会计方法。
(二) 强调基于“情境导入”的案例教学
会计学科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而且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案例教学因此而成为一种深受青睐的教学方式。《会计学》课程的全英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基于“情境导入”的案例教学, 让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来考虑其所面临的决策问题。以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来看, 案例分析的比重逐步加大, 而且绝大部分案例是基于中国情景的实际案例。通过“情景导入”,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一个开放的、现实的经济环境。特别是最后的综合案例分析模块, 学生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分组陈述和提问,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去探索某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 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实践证明, 这种强调案例教学的方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三) 强调“互动式”的科研教学化机制
为了改变当前很多研究生所反映的专业课程前沿性不足, 而基础性有余, 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任课老师将科研教学化, 并采用互动方式来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阅读最前沿的学术文献, 以学术研讨的方式就某个学术专题展开讨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 使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 强调基于“中国国情”的国际化教学
《会计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并不只限于语言的英文交流与沟通, 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国际视野, 同时立足中国国情。在教学过程中, 我校侧重中西方实践发展的分析和比较, 力求通过这些学习打破物理课堂的约束, 让学生对国际和中国会计实践有一定的了解, 真正做到课堂的国际化, 而不是语言的国际化。强调立足本土, 引导学生以国际视野分析中国独特的问题, 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终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三、教学平台建设的国际化
显然, 在继续推进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科研与论文等国际化的同时, 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机制与技术来推进教学平台建设的国际化, 从而为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提供支撑, 最终增强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的吸引力, 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真正国际化。为此, 我校已经或者正在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建设一个国际化的教学平台, 从而有效地支撑《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专业课程建设。当然, 其他更多的积极有效的措施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
(一)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导航平台
在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建设方面, 必须确保拥有一个有效的课前导航平台。学生在进入学习之前, 可以先看到教师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规划、学习建议、知识结构, 在清晰的导航下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每一章节上课之前, 教学管理部门会协助教师向学生提供本章节的学习资料如教学大纲、案例、电子课件、相关文献等, 学生在导航平台中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所提出的学习建议。这就从机制上保障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保障了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也保障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块式教学的实施。这些措施也已经在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中得到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评价与反馈。
(二)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除了呈现出经过教学设计的学习模块之外, 还有大量的英文学习资源如相关的学习网站、案例、视音频资料、相关文献等。目前, 我校正在大力推进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的课程模块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 使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此外, 还将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 推出一些免费网络课程资源, 从而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
四、结论
上述只是我校在长期探索硕士生《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中的一些措施和经验。这些措施和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如何以全英文教学为载体, 真正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还有许多具体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宋配晶、陈红、胡泊:《非英语国家高校开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培养项目现状比较》,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9期。
[2]于永生:《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
[3]杨夏:《会计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17期。
[4]刘世慧:《西方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8年第5期。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 篇2
录取人数:
普硕61,专硕38,保送25
奖学金:
一等普硕17,保送17
二等普硕22,保送8
最低分:
初试:普硕328,专硕321
复试:普硕486,专硕443
最高分:
初试:普硕408,专硕357
复试:普硕556,专硕485
淘汰或调剂:12
csu1112 2010-09-09 12:32 10年情况:
学术型硕士
录取:考取62,保送36
初试成绩:
最低347,最高426
复试后成绩:
最低486.4,最高603
备注:75人参加复试,4人调专硕
专业型硕士
录取人数:
考取42,保送36
初试成绩:
最低313,最高391
复试后成绩:
最低447.2,最高559.5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 篇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认清培养现状, 创新培养模式, 适应发展需求, 提升培养质量, 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 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一直处于探索和改革之中。在学制方面, 依据会计学专业特点实行弹性学制, 逐渐淘汰单一固定的学制, 除此之外, 还实行了“直博”和“硕博连读"等形式;在入学形式方面, 自1985年开始实施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制度, 打破了原有单一的研究生招生渠道, 使更多的人可以接受会计学高等教育;在培养类型方面, 2004年4月30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 标志着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类型被打破。
目前, 我国在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形成了两种学位类型:一种是会计学学术性学位, 一种是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 (MPAcc) 。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来看, 我国对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大大下降, 而对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 为了应对文革期间的高等教育断层, 解决我国会计专业高校师资和科研人员的短缺问题, 我国一直把培养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 其中大部分毕业后都进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但是, 近年来随着博士研究生的扩招及高校师资队伍的相对饱和,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可能性很小, 更多的硕士生走向了会计实务界, 从事应用性会计工作。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资本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监管的日趋完善, 我国对实务型会计人才的要求大大提高, 从而对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有所增加。由于培养模式的改进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与社会期望有着较大差距。因此, 在新形势下, 有必要对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以反思和改革, 以实现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培养目标。
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会计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 培养能够适应会计学术理论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理论基础扎实, 具有从事教学工作和基础性、理论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同时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为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较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 入学形式。
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应以连贯培养为主, 将硕士生教育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中间阶段。在招生对象方面, 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 生源以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 往届本科毕业生和社会专业人才为辅;在入学考试方面, 以培养学术研究人员、理论研究的创造者为标准, 由招生单位自主确定考试形式及分数线;在题型设计方面, 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 同时强化对研究方法、推理、归纳等研究能力方面的考查;在选拔录取方面, 主要考核报考学生的在校成绩、科研论文、申请论文、工作成果等, 并且加大导师的决定权。
(三) 培养方式。
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为博士阶段的学习服务, 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的培养体系。
1、课程设置。
课程要以公共课为主, 不必细分方向, 可以在进入博士阶段之后再选择方向、补修相关的方向课程;课程总量上要控制, 给学生留出时间来自主学习, 发展学生的学术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经济学以及数量分析的教育, 以便为将来从事数理分析或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以适应会计理论研究的需要;课程设置要与科研训练和学术论文写作相结合, 为博士阶段出创新研究成果提供支持。
2、教学方式。
实行开放式、互动式教学, 教授与学生之间充分沟通,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采取非全日制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教学所用教材最好采用反映理论前沿的系列原版教材, 多让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 掌握会计学理论前沿问题;成立导师组, 共同指导学生, 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 及时指导学生所遇到的科研问题;安排学生在学习的适当阶段与博士生共同做课题、搞科研, 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3、培养年限。
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可适当缩短至两年, 减少论文写作阶段所形成的空闲期, 补充到博士培养阶段, 更多地学习科研理论, 提升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 质量评价。
对学术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评价, 可主要依据是否满足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来进行。考核指标要尽可能覆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方面, 从而反映学生的学术潜质和科研素养;在优化标准化考试形式的同时, 尽可能多地采用文献笔记、读书报告、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式, 真实衡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严把论文写作质量关, 建立机制考核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监控工作, 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构思能力、研究组织能力、前沿把握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遵循“宽进严出”原则, 建立有效的淘汰机制, 在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之前, 必须接受严格的综合考试, 将那些不具备培养潜力的淘汰出去, 确保培养质量。
三、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培养目标。
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会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深厚的业务知识, 较强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会计、审计、财务等相关实务工作, 满足会计及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 入学形式。
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借鉴职业教育模式, 做好招生对象、入学考试、题型设计、选拔录取等工作。在招生对象方面, 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 但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 应届本科毕业生一定时期内仍是生源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入学考试方面, 全国不划定统一的录取分数线, 由招生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分数线;在题型设计方面, 减少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 加重对阅读、逻辑分析、实际操作等个人能力方面的考查;在选拔录取方面, 可成立专门的招生委员会, 在考核在职人员的工作经验、业绩, 或应届毕业生的在校成绩、科研成果的基础上, 综合考查学生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等, 一旦通过, 既准予录取。
(三) 培养方式。
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要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以培养目标为根本, 优化培养体系。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实用性, 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加大选修课的数量, 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涯上的自我选择与就业的自我规划的选择机会;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增设必要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课程及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设置突出“宽、多、新、实”特征, 体现专业特色且兼顾多学科渗透,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教学方式。
实行开放式, 互动式、定向式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习、社会调研等方式, 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教学时尽量使用规范的系列教材, 对于重点课程, 最好使用国外先进的原版参考教材, 保持与会计专业发展的同步;鼓励研究生成立学习小组, 共同解决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安排学生在学习的适当阶段到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部门等实地实习, 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培养年限。
实务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差异及在岗在职攻读学位等特点, 决定了培养年限不能一刀切, 需要采取弹性设置。根据实际情况, 以2~5年较为适宜, 并适当减少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间, 补充到实际工作能力培养阶段。
(四) 质量评价。
对会计学实务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如何进行考核评价, 可主要依据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来进行, 弱化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考核指标要尽可能覆盖反映学生素质、能力的各方面, 全面反映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减少甚至取消标准化考试形式, 尽可能多地采用案例分析、项目设计、工作实践等方法来考核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实衡量学生的工作能力;可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和发表科研论文, 以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方案等形式考核;逐步构建广泛而全面的校外评估体系, 保障考核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有效的淘汰和激励机制, 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严厉处理, 考核优异的学生要大加奖励, 确保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小青, 向玉章.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J].高校教育研究, 2008.6.
[2]赵玲.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8.
[3]李明辉.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4.
[4]万晓文.谈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对策[J].新会计, 2009.8.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 篇4
复试成绩总分为300分,占总成绩权重为40%.
二、复试科目
序号复试科目复试方式分值时长参考范围1政治笔试40分60分钟时事,内容参见度1-12月的《半月谈》2会计基础笔试60分50分钟《会计学原理》(第三版),邵瑞庆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63综合面试面试120分-含英语听说(20分)4审计基础(审计方向)笔试80分70分钟《审计学》(第八版),秦荣生、卢春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数据库基础审计信息化方向笔试80分70分钟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五版),王珊、萨师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9会计学硕士研究生 篇5
一、黑龙江省专业型会计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2012 年财会类专业需求量处于第三位,仅少于营销类和服务类。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就业困难,但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其他专业,在招聘职位需求中,财会经济类职位需求一直位列前茅。调查结果显示,基层的会计岗位比较喜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单位都有长期需求,并且用人单位的行业很广泛。在会计人才供给方面,因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且黑龙江省各大高校基本上都设有会计专业,所以会计专业人才的孵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这也就导致了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条件发生快速转变。但调查发现,中高级会计人才比较稀缺,供不应求,尤其是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十分稀少。目前,黑龙江省严重缺乏知识层次高、职业道德好、开拓意识强、具有战略眼光、善于理财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大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没有进入管理决策层,不能在单位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参谋作用。所以使许多企业在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进程中陷入了高端会计人才匮乏的窘境。
二、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培养目标定位
全国会计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方案》中指出,全日制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后备人才。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市场需求,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合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知、行、省的四合一人才,即将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和自我省悟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辩证统一体。首先,职业道德素质是培养目标的根基,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那么业务再好,也不可能给企业、国家和社会带来效益。其次,专业知识是MPAcc培养目标的基础,它既包括了会计领域的相关理论,也包括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再次,会计人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战略意识、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等等。最后,自我省悟是必不可少的,在警醒与反省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培养会计专业硕士(MPAcc)应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拥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通晓市场经济运作规律、掌握专业理论、精通业务、了解国际惯例的应用型、专业化高端会计人才[1]。
三、黑龙江省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侧重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专业人才,应注重职业导向,注重培养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型研究生更侧重于获取程序性、专业性的知识,偏重于“怎么做”。重点培养的是在会计和相关领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合理解决会计与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将来主要从事实务性工作,还要考核其是否具备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因此,依据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确定了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教育,同时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 号)文件精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目前包括3 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以及自选课,其中必修课程为核心课,方向课和自选课为选修课[2]。
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核心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其中包括会计英语、社会思潮研究、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管理经济学、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其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会计工作的实际,及时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为满足会计硕士职业拓展和就业的需求,需设置方向课和自选课,课程的设置权归属于培养单位,也可以考虑将这两类课程合并为一类课程,即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2]。
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完成学位必修课程之外,由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所以在方向课和选修课中应还加入俄语、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煤炭企业会计、石油企业会计、ERP实施方法论专题、项目管理专题、管理沟通与时间管理专题、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与IT治理、AIS应用模块1(FI财务会计)、AIS应用模块2(CO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企业实施ERP项目(会计模块)业务的认知,熟悉省内各大开采加工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从而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针对想要考取注册会计师(CPA、ACCA)职业资格的同学,可以开设注册会计师(CPA、ACCA)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IT审计、管理沟通、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等课程,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可使会计专业硕士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CPA、ACC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在培养学员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文化氛围。培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学生。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要避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安排和鼓励学员多参加各种学术报告,结合案例分析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能力培养过程中。
(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学习,可以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应只是寻找一些实际的工作单位,从单位中找几个导师,让一批学生到那里实习,而应是会计专硕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系统工程,培养单位和实习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周密规划,并进行必要的投资。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不仅要考察备选企业的经营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也要考察其高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潜力,以及对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热心和重视程度。被选中的实习单位,要有单独的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负责组织和管理实践导师和实习学生。然而只让学生实习是不够的,要在培养过程中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与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所谓的校、企、所联合培养,即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学生需求调研放在第一位,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和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订计划。另外,以校、企、所联合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3]。这样,在以学校为主、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为辅共同培养的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黑龙江省有龙煤集团、大庆石油公司、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典型企业。这些优秀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为会计专业硕士学员提供非常好的实习基地,更为建立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学员可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调研和交流、实际操作等培训方式,在企业中进行培训和实习,使会计专业硕士的教学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前瞻性、科学性、操作性、应用性、针对性,满足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同时也能让学员真正投入到黑龙江省的建设之中。
(三)教学内容的实施与保障
1.实行“双导师”制
优秀的导师是高质量会计硕士教育的前提,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现阶段会计硕士课程主要由高校教师承担,偏重于理论研究但缺乏相关会计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主动到会计实验室等地间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会计实际工作能力。还应充分借鉴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成功经验,吸纳一些具有经验的、资深的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投资咨询顾问、企业咨询顾问担任校外导师,既可以让校外导师到高校为学生讲授有关实务课程,也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由校外导师实施现场教学或进行相关指导。
2.尝试会计专业硕士国际化教育
由于黑龙江省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所以要加快会计专业国际化教育的步伐。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国际化教育,立足点是人才本地化,切入点为知识结构国际化。一方面,标准要和国际接轨,教学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在一些方面广泛地开展合作交流。要与国际先进的财经教育接轨,在省内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通晓会计基本理论、精通会计业务、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懂计算机和外语、具有较广泛的商业知识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四)人才评价标准与考核方法
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和机制,针对会计硕士培养的特殊要求,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可以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学生外,还可让学生撰写评价方面的研究性小论文或文献综述;对专题讲座可安排撰写学习心得或调查分析报告;对于实验课程则可安排撰写实验分析报告;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可结合案例教学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其学术写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会计硕士分析和解决会计应用性难题能力、收集和处理学术资料能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位论文。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专业性、学以致用[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
论文答辩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关口。答辩委员会必须严把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委员会组成人员里,必须有1名或以上外聘专家。答辩过程中,会计专业研究生要阐述清楚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答辩委员会要就答辩者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是否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并展开学术辩论。答辩后,研究生还要进一步分析和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清楚知道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自己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在科研能力上有哪些提高,同时精心修改学位论文,以便在会计学术服务于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束语
会计专业硕士(MPAcc) 篇6
MPAcc, 一个新时代孕育出来的会计产物。
会计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历程中, 许多民族和国家都为会计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西方经济学已不再满足于定性演绎与归纳推理式的规范方法, 转向热衷于以数字与公式为武器的实证分析。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会计制度演化的过程, 实证法也自然而然的涌入中国会计研究领域。这就引发了MPAcc实务性的重要性。
出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经过始自1992年的会计改革后的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在众多会计领域达成了一致, 这是中国会计的一大进步, 也是中国会计对世界会计的一大贡献。
中国会计界基本上也是一直参与会计教育活动的。首先, 财政机关作为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 不但承担指导和组织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培训;还亲自领导一大批财经类院校, 组织审定会计专业教材, 其次, 中国会计学会也专门设立了会计教育研究组, 并定期举办会议, 一组织关于会计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推动会计教育改革。
会计本科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我国知名会计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阎达五教授, 在研究和总结了美国的会计教育和改革后提出:要改革我国的会计教育, 首先“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 是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 定力教育目标,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 a s t e r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Accounting, 简称MPAcc) 是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 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培养面向会计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 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是规格不同的两种学位类型, 各有侧重, 其招生办法、教育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要突出职业要求, 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要转变教育观念, 既要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 又要深入探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有规律;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注重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与保障制度, 保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和培养质量。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相比, 更侧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更突出会计职业实务工作的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 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MPAcc后, 学员将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会计毕业生最终将步入会计理论与实务界, 因此, 会计教育就不可能离开会计职业界的参与。
(1)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曾于1993年的第11届会议上专门讨论会计教育问题;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专门设立了会计教育委员会来指导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并对正规教育施加影响, 并发布了一系列的公告。
(2) 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泰国会计职业界提出了加强会计职业发展的21条战略, 其中前9条定名为教育战略, 内容涉及会计教材、教师、教育实习以及教育界与会计职业界的合作、对会计教育的要求、乃至会计学生组织的活动等等。
加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培养基地建设, 不断改善培养条件, 是保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 积极选聘会计实际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培养会计硕士研究生。要具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场所及设备条件, 加强教材、课件、案例库建设和图书资料、网上文献信息数据库、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网络接入条件等教学设施建设。要与会计实际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合作, 能提供良好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
摘要:会计专业硕士是近年来比较火热的学科, 是会计通往实践的进一步道路, 是现在大学生比较热衷的一个科研项目, 是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浅析会计硕士培养的规范化 篇7
据有关部门统计, 截止到2013年底, 全国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近2100万。其中仅有0.8%具有硕士学位, 0.4%具有专业硕士学位。高端的会计硕士人才为当前及以后社会急需, 社会上需要大量的高级会计人才活跃在企业第一线。
会计硕士 (MPAcc) 就是国家基于培养面向会计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的需要而新设立的一种学位类型。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相比, 更侧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更突出会计职业实务工作的要求;更强调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 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自2010年9月开始举办会计硕士教育, 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批, 共计177个办学单位。辽宁省目前有八所高校具有会计硕士 (MPAcc) 学位授予权。
每年有近1万名高级的会计硕士人才输送到企业第一线,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要, 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尽管国家职能部门制定了会计硕士培养计划规范, 并且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还在下发的《2014年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体系》文件中规定了会计硕士培养合格评估的三大一级指标: (1) 人才培养; (2) 师资队伍; (3) 质量保障和26个二级指标。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各培养单位不同的专门机构设置, 不同的培养年限以及不同的收费标准, 不同的实践安排以及不同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可能会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偏差。
二、辽宁省会计硕士培养现状
辽宁省内高校积极响应号召, 积极申报并组织参加会计硕士人才培养。目前辽宁省已有四个批次八所高校承办会计硕士培养工作。具体情况见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出, 不同高校在专门机构设置, 培养年限、收费标准、招生人数及录取分数上明显不同, 尤其是在专门机构设置, 培养年限、收费标准等涉及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较为明显。
三、关于专设机构设置问题
2014年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体系关于专设机构及人员明确有:“有专人负责学生管理与服务且学生反映良好, 配备专门的班主任,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活动”等说明, 专门机构良性运行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专职中心主任, 下设四个岗位, 分管招生、教学、学生、实习实践及就业。然而调查发现, 尽管各高校按照要求配置了专职的工作人员, 其隶属关系及分工并不十分明确。有的单位没有专门的机构, 其关系隶属于研究生院;有的虽有专门机构, 确是主管副院长兼职中心主任, 造成学术性和专业性培养没有明显区分;专职的工作人员更是大包大揽, 或是上级强压, 一个人既要管教学工作又要负责学生工作, 还要负责中心日常运作管理, 结果是哪项工作都做得不彻底, 疲于奔命。
四、关于培养年限 (学制) 问题
尽管国家主管部门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及完善的培养方案规范, 会计硕士培养年限一般为2年-3年, 经过四批院校的人才培养总结经验, 培养年限设置为2.5年是非常合适的。由于会计专业硕士面向职业定位, 培养过程中学生必须参加为期半年的企业实践。从表可以看出, 辽宁省会计硕士培养单位, 学制为2年的有5所, 占省内总数的62.5%, 学制为3年的有1所, 占省内总数的12.5%。全国范围内学制为3年的有近20所, 占全国177个培养单位的12.4%。培养年限设置为2年的, 在学完规定的课程, 修完规定的学分后, 学生根本没有企业实践的经历, 此时急于论文开题, 忙于写作论文, 结果可想而知;培养年限设置为3年的, 有稍显时间过长, 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还要多交学费, 进而进一步影响到招生质量。
五、关于收费标准问题
关于收费标准, 主管部门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在合格专项评估文件提出:项目经费要占占学费总收入的一定比例, 一般在40%以上。从表可以看出, 收费最高的为5.25万元, 最低的仅为2.0万元, 两者几乎相差2倍。全国范围内学费最高为北京大学全日制10.8万, 上海财经大学非全日制16.8万, 最低为内蒙古财经大学1.2万元, 两者更是相差9倍。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会计硕士培养的学费到底收多少是好的?收费多的高校是否就投入多, 人才质量好, 收费少的高校是否就投入少, 从而引起毕业人才质量的担忧?
六、关于学生实习实践问题
因为是专业硕士教育, 所以“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体系”规定必须建有实习实践基地, 实习基地统计口径为累计为培养单位提供不少于10个实习岗位, 且学员在基地平均实习期不少于两个月的实习基地。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一方面是由于实习企业的接待能力, 工作繁忙程度, 很难保证实习效果, 而且按照不少于10个实习岗位的要求, 一般要规模以上企业才可以。;另一方面是培养单位招生学生数量较多, 很难做到全部集中安排到实习基地实习, 相当一部分是自主实习, 效果很难保证。再者学员在实习前尽管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并能够按计划执行, 但是在实习单位中一般很少接触专业业务, 更多的是做些杂活, 成了廉价的劳动力。
七、关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会计硕士培养需要专业教师, 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案例建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能力要求很强。同时, 由于开办时间很短, 多数培养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对专业教师进行激励与约束。
所聘任的校外实践导师为项目正式聘请且实际参与学生学位论文指导、MPAcc课程授课、开设讲座等MPAcc项目培养活动。可是如何参与学生学位论文指导以及MPAcc课程授课, 时间、酬金, 方式选择等等都存在问题, 需要理顺和协调, 需要规范。
会计硕士的培养,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的比较外, 还涉及课程设置及开发、项目网站建设、课堂外综合素食培养、招生复试、论文质量、图书资料等多个方面, 也都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有影响, 这里不一一列举。
总之,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硕士人才产生的巨大的社会需求。如何满足社会需要, 又能保质保量地培养出大量会计硕士人才。除了各个主办高校积极努力办学之外, 更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更加规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比如对于专门培养机构和专门人员设置的强制性规定, 学制2.5年的强制性规定, 学费标准统一的强制性规定等等, 从而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http://www.mpacc.cn/.
[2]2015年全国177所MPAcc院校学制学费汇总.中国会计硕士网http://mpacc.offcn.com/.
[3]刘永泽, 赵合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PAcc) 培养模式的思考.会计之友, 2012 (06) :112-115.
[4]孙建华.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高端会计人才需求导向.财会月刊, 2013 (16) :122-124.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 篇8
一、会计的价值主张对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新要求
会计服务于经济发展, 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互动的演进关系。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以核算和对外报告为主的企业会计系统难以适应当今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商业环境变化和经济业务日趋复杂的情况下, 企业会计系统必须对组织在社会中的功能、地位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解, 以便反映会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战略作用。企业会计师的目标是如何为组织创造价值, 其职能定位即从传统的预算管理和历史业绩评价转化为快速的实时分析, 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战略响应。与之相适应, 会计教育及其课程设计应以会计的价值主张为依托, 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 会计在成功地执行组织战略、支持决策方面已显示了突出的作用:一方面, 会计在组织中的综合职能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流程和数据的技术整合, 使得组织中各功能单元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 改进企业领导行为, 并以这种方式增加企业的整体价值。另一方面, 尽管负责财务报告的会计师承担着分析经济交易实质的传统责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业务需要, 但他们的责任实际上已被扩展到包括风险报告、业绩指标估计和组织的可持续性等多个领域。这些新领域的责任不仅需要会计师有更加宽广的能力内涵, 也为会计师在风险暴露、业务结构变化、资本配置调整以及扩展的业绩指标等方面对企业高管进行咨询提供了机会。此外, 会计师越来越需要减少税务申报的时间, 集中精力构建纳税规划和税务策略, 以便改进企业的财务业绩。因此, 会计的价值主张或增加组织价值的职能是综合性、战略性和国际性的, 它要求会计教育应立足于学生长期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职业会计师综合能力生成的BSC解构
(一)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要求的变迁
20世纪40年代, 美国便设立了以能力要求为主要目标的会计硕士 (MPAcc) 教育项目, 职业会计师能力要求的探索因此提上日程。例如,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9年发布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2003年,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了《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 在很大程度上, 这个能力框架成为影响职业会计师教育国际标准的重要力量。
成立于1977年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 Standards Board, IAESB) 一直致力于发展和提高全球会计教育质量, 以强化全球会计从业者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胜任能力。近年来, IAESB根据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对会计教育准则进行修订。在新修订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中, 基本内容包括8个教育准则和3个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 突出了职业会计师多个方面的胜任能力:技术胜任能力 (Technical Competence) , 职业技能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 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 (Professional Values, Ethics and Attitudes) 以及职业经验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 并区分了职业经验和实践经验 (Practical Experience) 。值得关注的是,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特别强调发展职业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胜任能力, 因为职业道德界定了会计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员的行为和特征。职业道德的五大原则是诚信、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与职业行为。相应地, 影响会计师在实践中客观执业的职业道德威胁的情形包括自身利益的威胁、自我评价的威胁、过度推介的威胁、密切关系的威胁、外界压力的威胁。
针对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长期职业实践, Lawson (2014) 等人研究指出, 会计教育的综合能力框架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能力要素: (1) 基础能力, 即所有商科类专业学生所需要的, 是宽广的管理和职业会计能力的支撑, 可以为学生的终生职业做好准备, 包括沟通、定量方法、分析性思维和解决问题、人际关系以及技术水平。 (2) 宽广的管理能力, 这有利于帮助会计师有效地与其他成员合作共同为组织创造价值, 包括领导力, 道德和社会责任, 流程管理和改进, 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 以及附加的核心管理能力, 即金融、投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管理、营销、经济学、商法、并购和国际化;智力、社会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在财务与会计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够让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发挥职业职能。 (3) 会计能力, 是会计师在技术支持下将管理与分析综合起来, 以辅助企业成功地制定和执行战略, 具体可以概括为六种类型:外部报告和分析, 计划、分析与控制, 税收合规和税务规划, 信息系统, 保险和内部控制, 以及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这些能力是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教育、培训和工作经历的相互作用而成的结果。
在经济国际化和转型升级的进程中, 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蓬勃发展, 学界开始探讨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许萍、曲晓辉 (2005) 立足于社会实践需求并参考国际经验, 设计出了涵盖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三大模块的高级、中级与初级会计人员能力框架,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科学评价会计人员的能力提供了参考标准。宋建波等 (2012) 结合会计职业准入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中提出的大幅度提高高级会计人才比重的要求认为, 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能力体现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较高的综合工作能力三个部分。
综合以上分析,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是综合性的, 具有多维度的特征, 它不仅需要熟练会计核算, 能够进行财务报告决策, 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更需要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支持组织价值创造等多方面进行判断和决策, 还需要熟悉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了解企业的市场格局、竞争态势、产品科技和环保要求等商业环境, 并在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上运用道德推理进行职业判断。
(二)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生成机理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综合性和多维度特征, 可以借助平衡计分卡 (BSC) 原理来解构其形成机理。平衡计分卡最初的基本思路是将影响企业运营的内外部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划分为若干维度, 以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 其实质是影响事物各个因素的渗透、平衡和综合。在会计教育中, 职业会计师综合能力是由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现场学习、职业道德推理等多个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平衡的结果。因而, 会计师综合能力可通过平衡计分卡解构为:“职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储备、工作技能、综合管理能力”四个维度, 每个维度有其内在的生成机理。
1. 职业价值观的生成机理。
价值观是关于存在的首选终极状态的深入人心的持久看法 (波尼蒙、爱泼斯坦、盖尔, 2006) 。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指导其长期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 是影响会计师道德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 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往往不仅仅是遵循规则, 它涉及到规则不清楚或标准不明确情况下的运用, 而这种运用要受职业价值观的控制。道德发展的认知理论表明, 职业道德教育能有效地培养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观;大量的研究证实, 在正式教育和现场学习过程中, 统一、连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发展会计师职业道德胜任能力、增强其职业道德敏感性和职业道德判断力的最有效途径。
2. 综合专业知识的生成机理。
教育生态学认为, 任何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它与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相互支撑、相互营养和共生关系。在会计教育中, 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劳资冲突等系列因素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教育的生态环境。为了使会计师能够应对组织面临复杂环境的商业决策, 会计教育必须超越公共会计课程。随着传统单一的会计教育及其课程设计逐步转化为商业、管理学及其他社会和人文学科相结合的多学科的会计教育;而适应会计教育生态环境变化的多学科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共生, 在经过特定的教育方法后扩展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构筑了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和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综合技能知识。
3. 工作技能生成机理。
职业实践是发展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的平台, 它能够形成“反馈学习”机制, 促使职业入门者 (如会计专业学生) 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判断自己与职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之间的融合度。作为职业入门级的学生, 一旦在职业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准备与现实职业需要有明显的差距时, 就会更加重视并且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学科方法, 实时调整学习路径, 加强工作技能及其相关能力的培养, 持续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因而, 职业实践是会计教育中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不断生成职业会计师的长期工作技能。
4. 综合管理能力生成机理。
企业组织要在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下做出科学的商业决策, 需要会计师能够与组织的其他成员有效地合作开展工作。在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会计教育框架下, 会计教育适应了组织综合管理的要求, 会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扩充了对未来会计专业人员所需的综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些涵盖了组织行为、领导力、道德和社会责任, 流程管理, 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以及跨文化的经营理念等管理课程的会计教育, 经过职业实践平台的反馈, 使会计职业入门者能够对组织科学决策的信息进行整合, 并作用于他们的职业判断, 从而形成了他们作为未来会计师的长期职业需要的综合管理能力。
三、提升会计专业硕士胜任能力的建议
我国经济国际化和转型升级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宽广知识和纯熟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 但目前的MPAcc教育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主要差距是:MPAcc教育中学生主要重视会计考证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综合能力;在理解会计公共利益、掌握会计前沿知识和处理复杂业务等方面的能力较欠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和“学”双方均未取得应有的地位。总体上, 会计教育一直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多数会计课程不顾一再强调的长期职业需要, 一直在为低层次的会计需求做准备;二是会计教育的聚焦点依然是为学生从事公共会计或审计职业服务。会计教育未能在不同组织环境下对会计师的长期职业要求进行定位 (Lawson et al., 2014) 。为此,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一) 在国际会计教育准则标杆下改进培养方案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对职业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有前瞻性的详细解读, 培养单位、相关指导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在培养方案和教学中发展一个基于综合能力的专门学习目标和评价机制, 将综合能力整合于课程水平, 突出会计的社会利益、治理和风险管理、国际业务、复杂业务的创新解决等方面内容的教育, 使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跳出公共会计服务的单一目标, 以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能在一个较高水平上执行组织任务、辅助企业的战略和财务决策。
(二) 通过多渠道方式建立学生参与实践的职业锻炼平台
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MPAcc培养单位重视学生的职业实践, 但时间、地点、内容随意性较大, 效果千差万别。对大量的应届会计专业硕士来说, 在进入具体实践岗位时并不清楚现实的能力要求与自身知识储备和技能的差异。为了让学生具有系统性参与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可借鉴国际经验, 培养单位与职业团体, 如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会计业务复杂的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岗位轮流实践。
(三) 运用反馈学习机制构建集成式循环学习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在“课程理论学习———实践———案例论文创新学习———实践”的循环过程中, 亲身体验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点, 并反馈于自己的学习过程。针对欠缺点, 他们将在实习导师、学校导师的指导下优化培养规划, 调整学习路径, 形成“实践反馈———修正学习计划———补充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能力”的集成式循环学习路径, 以构筑自己在未来会计师职业竞争中的优势。
(四) 结合现场学习发展职业道德决策和判断力
针对会计专业硕士对职业道德课程学习的应付态度, 培养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增强其职业道德决策技能为导向, 建立“正式教育、现场学习与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正式教育可侧重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小组辩论等方法, 现场学习则是具体执业项目的道德推理和判断, 而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对MPAcc教育中学生在职业道德决策和道德推理能力的评估。
摘要: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比较含糊、培养方案欠完整、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监督不力、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影响会计硕士培养质量, 以会计专业硕士详细的能力框架为准绳, 采取融合“学科中心模式”与“能力中心模式”的多边培养模式, 形成与社会评价有机衔接的会计硕士培养三维评价体系, 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专业会计硕士,能力框架,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Lawson, Blocher, Brewer, Cokins, Sorensen, Stout, Sundem, Wolcott, and Wouters.Focusing Accounting Curricula on Students’Long-Run Careers:Recommendations for an Integrated Competency-Based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 Education[J].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2014, 29 (2) :295-317.
[2] .许萍, 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当代财经, 2005, (11) :99-103.
[3] .宋建波, 荆新, 王化成.开展会计硕士 (MPAcc) 教育质量认证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12, (10) :11-20.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即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具有某种特征、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或最有价值信息的个体或小样本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获得对研究人群的代表性[2]。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护理学硕士毕业后在临床一线工作。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最终选取6所院校的6名科学型护理硕士作为访谈对象,男1人,女5人;毕业于国外院校1人,国内院校5人;副教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工作于不同的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
1.2 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①访谈前准备: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与本课题组专家及成员进行交流,制定出本次访谈提纲,初步确定10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一对一访谈。②访谈计划:通过与10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联系,最终6人(L1~L6)确定接受本次受访,课题组拟定访谈计划。课题组在正式访谈前进行预实验,确保访谈提纲的适用性及访谈能顺利进行。③访谈过程:受访时间地点均由受访者制定,受访场所安静,受访时间均在30 min以上,除1名受访者是远程网络访谈外,其余5人均采用面对面访谈。访谈中均采用录音、笔录和及时回忆等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同时对受访者的观点及时澄清、确认,保证资料的准确性。鼓励访谈对象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④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由课题组两人及时整理访谈记录,将录音转换成文字,仔细阅读并进行编码,提炼信息,确保访谈资料的准确性。⑤伦理问题:访谈前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为受访者编号保护个人隐私、访谈资料存档,以备后期查阅。
2 结果
2.1 护理硕士研究方向与工作科室不符 本次访谈的6名科学型护理硕士无一人工作科室与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一致。总结有3种看法。一是认为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L5:“我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这3年一直都在为我所研究的方向不断努力,现在工作后我被医院分配到与我研究方向不同的科室,护理工作很辛苦,又要应付新的工作环境,我觉得没有精力再兼顾以前的研究了,这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认为硕士研究生期间只是学习经历,学习科研方法更重要。”L1:“工作科室是医院征求我的意见后安排我在手术室的,因为我当时考虑到男性在普通病房工作不方便,觉得自己更适合手术室的工作,虽然硕士期间做肝胆外科方面的研究,但我觉得硕士更重要的是科研方法的学习,读研的过程是主要的、研究方向相对还是次要的。”三是认为教育应顺应现实不断变化。L4:“我是一名科学型硕士,本想在学校当一名教师,迫于就业压力,不得不选择去医疗单位,硕士期间与临床接触较少,刚进医院工作科室觉得不适应,与我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联系。我想国家是不是应该减少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毕竟学校招聘教师是有限的;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医院对护理硕士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我当年选择攻读的是专业型护理硕士,现在工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2.2 社会对护理硕士认识有限 本研究6名受访者中3名曾经有工作经验,另外3名之前并无工作经历,3名无工作经历的硕士明显觉得科室同事对护理硕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L1:“科室大部分同事以一种习惯性的晕轮效应认为护理硕士在临床能独当一面,但事与愿违,偏偏我们在学校学的知识在临床并不适用,与临床有明显的脱节,我认为国家培养专业型硕士进入临床工作更为实用,但目前国家培养的还是以科学型硕士为主。L4:“我刚到科室工作时压力很大,我是科室第一个护理硕士,同事们都持观望态度看着我,因为我是硕士,他们觉得我应该什么都行。”L5:“我是本科毕业后上的硕士研究生,对临床的了解也只限于本科实习那一年,我是科学型硕士,硕士期间下临床很少,临床3年的变化是很大的,刚上班时科室的仪器不会用,干起活来手脚也不如其他同事麻利,当时同事确实对护理硕士能力产生质疑。不过现在工作1年了,工作还算可以。”
2.3 医院给护理硕士的施展舞台不足,分层使用护士有待提高 6名受访者普遍认为医院给护理硕士的施展舞台不足。L1:“刚工作时医院领导认为我是硕士就要做科研,现在快工作2年了,觉得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再做科研,工作跟普通中专干一样的活,护士工作很辛苦,我去哪里找时间精力去做科研呢?”L2:“国家培养的护理硕士在临床与本科生、大专生没有差别,没有给自己提供好的平台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如我在医院上班要有一定的班次,跟别人干的都是一样的,我完成自己基本工作再完成科研工作,觉得精力有限。”L3:“在国内都是论资排辈,国外读了硕士的护理人员就不会从事一些普通临床工作,个人能力体现、晋级、评优等都跟学历挂钩。”医院分层使用护士,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L6:“像我国台湾、美国那样,他们彻底是一个护理专家,我们没有给护士提供这样的舞台,没有分层,没做这种东西,所以导致大家积极性不高,体制又不支持。”L4:“作为一名护理硕士,我更想跟随医生查房,看看医生是怎样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这对我们观察病情是有好处的,可是每天基础护理就占了大部分时间,跟随医生查房、学习知识只是一种奢望。”L2:“在临床工作没有写论文的要求,慢慢地我就不写了,就忘记了,医院可以不要求写论文,自己有做科研的欲望,但是工作又很累,精力是有限的,我觉得分层次使用护士很重要,否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国家花费那么大精力培养我们,我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我个人想去创造,可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
3.1 社会、医院应对护理硕士有正确的认识,给其空间、促其发展 科学型硕士是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的一种学位,主要培养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人才。专业型硕士则是侧重实践和应用方面的一种学位,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和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由于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向的问题,应届科学型护理硕士临床经验不足、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她们进入临床后适应临床相对较慢,医院同事应多关心指导她们,以利于她们减轻心理压力,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科室的工作中去。临床一线的护理硕士要明白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论是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都不能脱离临床实践;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要明白护理科研的灵感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护理科研成果又服务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操作[3]。
越来越多的护理硕士进入临床一线,医院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医院招收护理硕士的同时并没做好本医院护士的职业规划,大部分医院对护理硕士几乎没有什么科研要求,造成了人才浪费。设想医院与护理硕士之间如果可以协商制订计划,明确权利义务,实施奖罚机制,这样既加强了医院对护理人才管理又促进了护理人才的发展。
3.2 专业型护理硕士和科学型护理硕士并行不悖、共同发展 护理硕士研究方向与工作科室不符主要原因是由研究护理新理论、新知识的科学型护理硕士填补了临床护理硕士的不足,虽然这部分硕士也会在临床表现得很优秀,但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由专业型硕士来填补临床护理硕士的不足。美国护理学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突出职业化、实用化、专业化特点、以培养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而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较少[4]。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改变以培养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师为主,转向以培养专业型护理硕士为主,培养立足临床护理实践并融通护理理论的临床护理专家,使我国护理逐步走向专科化发展的道路。我国现行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也应跟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科学确定护理教育的规模,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进学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订单式”培养专业型护理硕士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培养方式。
3.3 医院分层使用护士,提升护士工作、科研积极性 现今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护理人才走上了临床一线,为临床护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护理人员分层使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推进了护理科研开展、增进了医护沟通、促进了护理教育的发展。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说明如何分层使用护理人员且配备相应的考试机制来选拔和评价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李亚洁等[5]认为“由于中外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中外护理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理念差异,我国护士可能觉得做青霉素皮试时,随手在病人手腕上写下皮试时间没有什么错,是为了查验时的方便,而外国人觉得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些都需要高层次护理人员去临床循证、学习国外先进作法,指导临床。国家每年花费大量经费培养护理人才,却未得到合理使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医院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6]。没有国家政策支持,医院在使用护理硕士时也倍感迷茫。这值得去探讨、去思考。
参考文献
[1]刘东玲,张振香,杨培常,等.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48-50.
[2]Coyne IT.Sampl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Purposeful and theoret-ical sampling;merging or clear boundaries?[J].J Adv Nurs,1997,26(3):623-630.
[3]杨永,杨连招,莫新少.科研型应届护理硕士就业定位探讨[J].全科护理,2011,9(6C):1677-1678.
[4]张艳,姜安丽.中美护理学硕士专业研究方向设置比较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85-187.
[5]李亚洁,廖晓艳,蔡文智.广东省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索[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90-691.
【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推荐阅读:
会计学硕士开题报告格式10-12
会计专业硕士06-11
会计硕士培养06-19
全日制会计硕士08-09
会计硕士毕业论文12-11
会计硕士实习报告09-27
美国留学各院校会计硕士录取标准11-21
上海交大会计硕士Mpacc考研复试流程07-30
上海大学会计硕士Mpacc考研个人经验11-04
会计学研究生学校排名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