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会计研究(精选12篇)
税务会计研究 篇1
税务会计是一门融合税收法规制度和会计核算于一体的边缘学科, 该课程主要从企业税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入手对纳税筹划管理进行详细的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 掌握一定的税收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税收法规制度, 正确进行各种税费的计算与申报, 乃至采用合法手段减轻企业税负, 是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财经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必需的税务理论知识和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税务会计人才, 是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实际工作对税务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也是高职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了解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进行实践教学改进创新, 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税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内容涉及面广, 重点不明确
当前高职院校《税务会计》教学内容基本包含三个方面:各税种的核算、各税种的账务处理以及纳税筹划。各税种核算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本课程里占的比重相对较大。但在《税务会计》之前已经开设了《税法》课程, 学生对各税种核算等税法知识应该有基本层面的认识, 但由于担任税法教学的老师受到课时限制, 或者认为《税务会计》还会学到相关知识, 对有些内容就省略了, 加之学生掌握的不扎实, 使得本课程的教师需要把各税种计算的基础知识再重复讲授, 挤占了正常的教学课时。其次, 各税种的账务处理方面附带了太多财务会计的内容, 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与税法类似, 财务会计也是之前学过的基础课, 只不过财务会计课程里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理不太全面和系统而已。第三, 纳税筹划的教学内容无法重点讲授。虽然这部分内容被列入税务会计教材里,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由于课时的限制, 教师只能简单讲授纳税筹划的原理, 具体的筹划方法只能稍稍涉及, 学生无法掌握具体的纳税筹划方法。
(二) 教学方法的问题
一是案例教学薄弱, 教学手段单一。现行《税务会计》教学虽然运用了多媒体, 但网络资源未能充分挖掘。在教学中也引用一些案例, 但只限于税务核算案例的简单引用, 并未形成系统的案例教学方法。二是实践教学方面, 缺乏实际操作教学环节, 未建立模拟实验室进行适应性操作训练。而实践中, 纳税业务一般由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归集数据, 进行税款的计算和申报缴纳, 把纳税真正融进会计业务,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技能培养的目标, 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过电子报税软件, 当实际工作中需要利用报税软件进行网上申报时产生极度不适应感。事实上, 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没有配备这类实训设施, 也没有进行过类似训练, 忽视了学生纳税实务技能的训练, 从而造成与现实需求相脱离的现状。
二、税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以面向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 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突出实践操作, 两者互相融合, 交替进行。搞好教学改革, 关注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思路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线、育人为目标”。教师可以不必拘束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有针对性的对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适度进行调整,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把创造还给教师, 使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把案例引进多媒体教室, 让课堂面向企业, 面向社会;最后要注意把德育渗透作为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税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 采用任务驱动法主导教学过程, 实现课堂与实训一体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 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吸收的传统教学模式。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分派工作项目, 学生根据案例企业的具体情况判断企业应该缴纳哪些税种, 计算讨论每个税种应缴纳多少税款和填制纳税申报表, 之后进行纳税申报表的模拟申报、涉税业务会计处理以及讨论该种企业可以享受哪些税收优惠等。最后针对不同小组的讨论结果加以引导和讲述相关税种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税法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二) 通过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之
间、社会实践和税会课程教学之间、具体工作与不同税收课程之间的工学交替, 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
虽然在本课程的边学边练中, 每一节课的教学都会有学习知识与完成工作项目的不断交替, 但是, 在整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 工学交替不是体现在某一节课的工作与学习的交替进行上。本课程工学交替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一是通过学生参加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当课程学习到一半时,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 学生带着学过一半的税法课程走上社会实践岗位, 体验和实践办税员工作;暑假完毕, 回到学校继续税法课程课堂学习。二是通过模拟的税收项目课程、专业实习、税务代理等课程之间的交替, 实现课程教学与真实工作项目的交替和行业岗位工作与不同税收课程的交替。
(三) 按照“假项目假做、真项目真做”的逻辑顺序实现教学向岗位的迁移
这里的假是指“模拟”或者“仿真”, 这里的真是指真实的实际工作。
假项目假做是指在以实训室为课堂进行的课程教学中, 办税业务的学习内容是以仿真或者虚拟的工作项目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项目而不是知识体系。通过给定某个工作项目所涉及的经济业务的仿真的原始凭证, 由学生根据原始凭证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来对照税法确定相应的业务处理方法。这里的教学内容不再是对观念的教学, 而是对工作项目的教学。
真项目真做是指学生走出校门到税务代理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税务代理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来升华税务会计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保障校内的学习成果和实现就业零距离的目标。具体做法:学生在校内学完税会课程后, 利用假期到企业一线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顶岗实习,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一步体验税会的实际作用, 加速其实践技能的快速提升。通过校内、校外的双重实训, 体现高职税务会计教学的特色, 实现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平稳过渡。
总之,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 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 要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税务会计研究 篇2
【内容简介】文章梳理了国家治理视角下政府会计功能的生成机理,具体包括优化功能的生成机理、保障功能的生成机理、监督功能的生成机理和评价功能的生成机理。阐述了政府会计功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主要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国家利益;践行社会责任,评估社会治理;落实审计监督,实施权力管制;提升财政管理效率,优化财政预算;进行绩效评估,提升政府绩治;评估政府负债,预警债务风险。最后指出对政府会计功能的研究可朝着实践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政府会计;国家治理;审计监督
引言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廉洁政府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出,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监管方式,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执行力[1]。随着当前我国政府会计的大力发展,专业、高效的政府会计信息对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廉洁高效的新型政府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也是推进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客观需求。从本质上说,政府会计作为一种公共管理工具,是一种积极作用的客观存在。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重要的政府会计信息,一方面有助于解除受托责任;另一方面,它可以为相关利益公众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合理、及时和高效的信息依据。从网络数据发展的方面来讲,当前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政府会计功能理应借助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基于原来的反映和监督的功能,不断拓展政府会计功能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从政府和国家治理机制角度来讲,经过拓展和科学设计的政府会计功能可以提升政府预算安排和执行,有助于改善政府财政管理效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政府会计体系是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运行过程中生成的政府会计信息具有信息揭示功能,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和行政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家治理内涵及作用的相关研究。Leftwich(1993)[2]、Rosenau(1995)和 Vanetal.(2014)指出,治理就是社会中的公共管理组织
在特定的范围内借助公共权威来维持一定的秩序,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齐守印(2015)、向玉乔(2016)和 Bardhan(2016)对国家善治进行了阐述,认为国家善治主要是指在政府发挥各项行政职能过程中,应当遵循政府经济学理论,提升行政效率,以实现最少的公共资源的消耗和提供最优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目标,进而实现 清明与稳定。王浦劬(2005)则对 信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信任包括公众对 体制的信任、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公众之间的相互信任。本质上讲,政府信任是公众对所处 环境中的 制度、意识形态和 价值观的认同。二是对会计功能内涵及作用的相关研究。众多学者对政府会计基本功能和管理性衍生功能进行了研究。陈志斌(2014)认为,政府会计除了反映和监督功能,还有揭示、管理和治理功能。GrossiandSteccolini(2014)指出,政府会计是确定权力关系和提高决策质量的基础。政府会计功能有效地提高政府控制力,有助于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等。当前,学术界越来越重视政府会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谢志华等(2010)、李敬涛和陈志斌(2015)从“善治”或“良治”的视角切入,研究了政府会计作用于国家善治的路径和意义。郝东洋和张冉(2016)探讨了政府成本会计对国家治理的功能和概念。三是政府会计实现治理功能的相关研究。朱星文(2006)认为,会计作为特定的经济管理技术手段和工具,通过完整的体系和步骤实现治理功能。谢志化(2010)指出,健全和完善的政府会计运作机制,可以保障政府各职能机构之间相互的制衡机制发挥作用,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张琦等(2009)和路军伟和于国旺(2010)认为,当前会计改革
会涉及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也存在差异,因此,切实提高政府会计功能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李建发和张国清(2015)则从信息披露的角度对国家治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高效科学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体系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陈志斌(2014)、陈志斌和李敬涛(2015)、陈志斌和刘子怡(2016)也从信息披露的角度对国家治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王晨明(2016)和章贵桥(2017)基于政府会计准则的视角对国家治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高效、科学和完善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基础和保障性的作用。综上所述,学者们在研究中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与建议,这极大地丰富了现有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会计功能对国家治理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政府会计功能的生成机制如何?政府会计对国家治理的具体作用如何?学界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因此,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理论上,以丰富现有研究成果。在实践上,以期为政府相关决策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国家治理视角下政府会计功能的生成机理
(一)政府会计优化功能的生成机理
周旺生(2004)指出,权力是一种稀缺性的社会资源,它具有支配的属性。对公共权力资源进行合理和科学地配置有助于公共权力有效地运行。政府会计对公共权力配置功能的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强化外部制衡。权力制衡是权力配置的前提要求。申亮(2011)指出,实际有效权力往往掌握在具有信息优势的主体手中。权力配置依赖于信息分布。因而,实施治理的主体必须充分掌握全面的信息,以实现对公共权力的制衡。但是,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是很难直接观测到的,内部治理主体(政府)往往掌握有充分全面的信息。相对于内部治理主体,外部治理主体由于信息获取受限,导致在信息分布中居于弱势地位,进而导致外部治理主体难以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地外部制衡。陈立齐和李建发(2003)指出,提高信息披露体系的透明度,可以对公共权力形成限制,并且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信息意味着政府出让其部分权力,以改善公共权力的配置格局。宋伟官(2014)指出,政府会计的信息披露功能恰好可以承担信息公开的角色。它可以向社会公众披露高质量的信息集。因此,政府会计信息的披露有助于解决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外部治理主体在信息分布中处于劣势,从而加强公共权力的外部制衡。2.促进权力共享。公共权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共性。这一特征表明,现代化国家治理必然要
迈向权力共享的途径。钱再见和高晓霞(2015)指出,促成公共权力的社会回归是治理的核心要义。俞可平(2014)认为,主体多元化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特征。政府依然位于公共权力的核心,其它治理主体是不可缺少的参与者,所有的治理主体间应当是平等的互动合作关系。多治理主体共同合作、参与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止政府对公共权力的垄断,以改善公共权力和重新进行配置。陈志斌(2014)指出,在进行治理过程中,外部治理主体必须首先获取充分的信息,而政府会计恰好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实现外部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的诉求,促进权力共享。政府会计信息可以更好地促进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通过政府会计信息的及时披露,有助于保障社会大众对治理的参与权,增强社会大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治理主体实现权力共享。
(二)政府会计保障功能生成机理
在公共权力有效运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公共权力进行科学地配置,还需要构建良好的运行环境与科学、及时和高效的信息支持。在保障公共权力运行方面,政府会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构筑基础运行环境。政府会计信息系统为公共权力高质量的运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关键性技术环节。陈立齐(2009)将政府会计看作政府的“神经系统”,而政府会计信息就是连接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它贯穿于公共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因此,政府会计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公共权力运行基础环境。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与财政管理、平衡预算、政府控制和审计等形成共享机制,促进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深度融合,形成高效的信息网络,共同为公共权力的运行构筑良好的基础环境。2.提供信息支持。政府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以可靠的信息为决策依据,因此,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依赖于信息质量的高低。陈小悦和范辉政(2006)指出,本质上讲,政府进行决策制定就是对各类已知或未知的信息的状态进行研判和加工处理。在公共权力运行之前,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公共权力决策。因此,高质量行使公共权力的关键就是看是否有及时可靠的信息予以支持,特别是高质量的政府会计信息尤为重要。对于行使公共权力的内部治理主体而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准确合理地反映财政状况和预决算等方面的会计信息,这就为决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对于行使公共权力的外部治理主体而言,通过对披露的政府会计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可以对公共权力运行情况进行客观和理性地认知,并且通过信息效应反作用于以政府为主的内部治理主体的决策,以利于公共权力始终以公共利益的目标运行。
(三)政府会计监督功能的生成机理
由于人性存在自私和理性的一面,公共权力行使主体就具有自私的本性(朱颖,2011)。因此,必须对公共权力加以监督以保证国家治理的健康发展。政府会计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规范内部制衡机制。本质上讲,政府会计属于规则型技术,它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和步骤,实现特定的目标。政府会计系统利用确认、记录和报告等程序,通过资产核查、预算控制和绩效考评等手段,对政府财务经济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有助于内部治理主体在进行科学预算、维护资金安全和防止官员贪腐等方面发挥内部制衡的治理作用。因此,规范科学的政府会计体系可以构建和完善政府内部制衡机制。本质上讲,政府会计系统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制衡作用主要来自于政府会计自身特殊的权力制衡机制。它内嵌于内部治理主体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可以及时对公共权力异化行为进行纠偏,保障政府各类财务事项严格按照规范的规则和惯例运行,从而有助于公共权力运行的规范化。2.抑制权力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天然倾向于腐败(阿克顿,2001)。缺乏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必然滋生腐败。治理主体对信息的垄断必然会扩大权力腐败的空间,因此,对
治理主体行使公共权力的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时,必须以充分的信息为基础。政府会计信息表现为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状况的反映,权利与责任始终交互在一起。因此,政府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反映公共权力运行的情况。由此看来,在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下,政府会计信息可以清晰地描绘出治理主体行使公共权力的运行状况,进而对治理主体行使公共权力进行监督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特别是在当前电子政务环境下,各级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将变得不再隐秘,利用高效的政府会计信息可以显著提升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透明度,消除治理主体行使权力的隐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权力腐败风险进行有效抑制。
(四)政府会计评价功能的生成机理
科学地行使公共权力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因此,开展评价工作是公共权力运行的重要环节。在开展评价过程中,及时可靠的政府会计信息是开展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政府会计对公共权力运行效果的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促进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科学评价。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往往取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路军伟和李建发(2006)的研究表明,在各治理主体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存在着多元化的目标和行为。从作用客体来讲,公共权力作用的客体表现出广泛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在对公共权力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考虑至多元化的影响因素,并且尽可能均衡各类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在政府履责行权过程中,政府会计信息扮演着载体的角色。张琦,张娟(2012)和潘俊等(2014)指出,政府会计信息是政府各类公共政策效果的量化反映与重要替代指标。因此,政府会计信息可以作为治理主体行使公共权力带来的效果的量化指标,进而构成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指标。由于政府会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考虑政府会计信息指标的评价体系将更具科学性。2.提升公共权力运行效率。评价与评估往往具有引导作用。通过科学合理地评价,可以纠正公共权力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从而提升公共权力运行效率。理性的治理主体借助于政府会计信息来评价公共权力运行的情况,并且将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进而作为下一步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就产生了评价反馈效应。对于政府会计信息而言,评价反馈效应作用路径主要体现在惩戒和激励两个方面。公共权力运行带来的良好绩效可以带来报酬或者奖励,产生示范效应。反之,则会被惩罚,产生警示效应。根据过去的结果和经验,反馈可以调节未来的行为。评价反馈效应有助于调整公共权力行使主体的决策,使得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提升公共权力的运行效率。
二、政府会计功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国家利益
利益是制度设计的源泉,是 活动的源动力,也是社会公众 经济行为的驱动力。众所周知,资源是利益创造的本源。因此,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资源是否按照契约均衡配置,且已经配置的资源是否得到科学合理地运用。此外,还要考虑到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与运用过程中是否得到利益相关者的有效监督。以上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依赖于政府公共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依赖于贯穿资源配置过程中及时、高效和准确的信息以及对资源配置进行动态的调整,以保证政府资源配置趋向于均衡配置。通过以上分析及章贵桥(2017)的研究,本文发现,获取、认知和高效运用政府会计信息对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向社会各信息使用主体提供准确、高效、及时和科学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作用。信息使用主体依据所获取和认知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继而,信息使用主体会对财政预算进行评估,判断预算执行的效率。这也凸显了契约的作用。其次,政府会计可以反映出政府历史资源配置信息,结合国家制定的战略发展政策,这就为财政预算有倾斜地支持不同地域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进而有利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资源配置均衡。最后,根据经济学理论,资源均衡配置是经济中最优化的状态,它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社会民众对政府信任的基础。相较于市场经济中经济资源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公共资源更多地是依赖于“有形的手”的资源配置机制。根据政府会计的内涵和功能,它可以成为实现“有形的手”资源配置机制的有效工具,从而达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国家利益的作用。
(二)践行社会责任,评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容社会某一特定时期的环境、文化和社会民众的社会保障治理等内容。章贵桥(2017)指出,这些内容均可概括为践行社会责任。在实施某些特定内容的社会治理,如社会环境治理和社会保障治理等社会治理时,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与绩效综合评估等步骤。政府会计可以为特定的社会治理内容提供科学、准确和及时的政府会计信息。在当前我国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形下,他律监督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而以公众为主的他律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和完善需要相关条件来进行保证。其中政府会计功能在他律监督机制有效运行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首先,政府会计信息是他律监督机制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政府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生成与披露政府实践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社会公众可以依据相关的政府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其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社会大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社会治理机构应当针对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实地调研,并将调研信息及时地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在信息生成到披露过程中,政府会计功能发挥着主要作用。政府会计可以将社会治理组织制定的目标和预算配置及时地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同时结合自律机制和他律机制,形成社会治理的良性均衡监督机制,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落实审计监督,实施权力管制
权力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公共财产的权利。行政权力的被委托者,只能是人民的官吏。如果人民 意,可以及时进行撤换。本质上讲,权力就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管制与强制的关系,是全体社会成员赋予的权
力。
(2017)[1]指出,我们要深化标本兼治,以 永远在路上的决心,保证 清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监督指的是对政府公职人员在行使 权力过程中进行的监控、督促和规范。高效运转的国家审计机制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国家 的信任和国家治理水平。一方面,政府会计信息为解除公共受托责任提供重要依据。解除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账务报告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政府行为如何解除公共受托责任,就必须依赖于政府会计财务报告。通过披露真实和准确的财务信息,各级政府职能机构的财政信息将会及时公之于众,如政府“三公经费”披露制度等。通过披露及时、高效和准确的财务信息,上级政府就可以以此为依据,来评估下级机构是否存在权力寻租和贪污腐败等问题。因此,通过这样的纵向监督形式,上级政府可以更好地对所属机构进行行政监督,进而形成廉洁的 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可以有效减少政府管理组织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横向监督作用。政府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和合理的披露,可以使社会民众全方位了解政府行政效率,使得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透明和顺畅。因此,社会公众就可以全方位的对政府行政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并且社会民众横向监督的积极性也将得到提高。
(四)提升财政管理效率、优化财政预算
政府在进行行政决策的时候,必须以全面、及时、合理和准确的财政信息为依据。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可以提升财政管理效率、优化财政预算,提升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一,我国《预算法》要求政府会计系统必须及时反映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并且对预算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财政透明度手册》提出,政府机构必须定期向社会所有公众披露及时准确的政府财政预算信息。我国也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准确、及时和高效地向社会公众披露政府财务信息,将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和提升财政透明度作为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基本要求。科学、合理和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是各级政府机构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公众履行社会监督权利的合理要求。随着当前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对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和财政透明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文轩(2013)的实证研究表明,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和财政透明度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政府进行国家治理能力的信任。第二,提升财政透明度是各级政府使用财政资源和合理执行预算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可以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披露政府相关的财政行为以及财政资源的使用细节,以促进各级政府行为透明化和法治化。第三,社会公众对政府 信任的增强,要求政府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和财政透明度,而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社会公众对
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具有知情权,因此,政府会计功能的高效发挥可以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提升社会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效率,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对政府的 信任。郑建君(2013)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公众的 参与程度可以显著地促进政府的 信任。因此,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可以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和财政透明度,优化财政预算,提升政府的 信任。
(五)进行绩效评估、提升政府绩治
政府公职人员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并且,产生的经济后果往往依赖于政府 管理的责任性。因此,政府进行行政管理带来的后果,也成为评估政府相关管理人员责任的重要依据。第一,政府绩治是指政府进行行政管理过程中,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Li(2017)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公众对政府治理满意度的程度与 信任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政府官员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评估作为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之一,可以定期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步骤,形成相关的财务数据,以此作为政府官员进行行政管理效果的重要依据。第二,政府绩
治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公众对政府 信任的重要依赖。在法治化社会,政府必须依法进行行政管理和实施合理奖惩措施。在进行依法奖惩过程中,必须依据可靠、合理和及时的绩效数据。绩效数据是政府会计根据真实情况经过一定的核算步骤生成的数据。如对某个时期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考核,就可以根据政府会计生成的相关定性指标和对应的数据,利用权威的测评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和对比,从而对政府行政效率进行绩效评价。因此,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利用政府会计报告公布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为政府相关机构和公职人员进行绩效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为提升政府绩治奠定良好基础。
(六)评估政府负债、预警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财政部已经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监管,以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也趋向于规范。然而,应唯等(2016)指出,随着不同时期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政府不同的负债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对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经
济学理论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一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利用财政政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的政策助力发展。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由于财政资源的短缺,政府可利用以适度举债的措施聚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民生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在这一举债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政府负债评估,构建债务预警体系,将会阻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带来巨大损失。利用政府会计的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对相关的政府债务项目进行债务确认和定量评估,可以为监控财政风险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依赖政府会计信息全面评估政府负债、防范财政风险,对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进行有效预警,从而避免出现大范围的 信任危机和政府破产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对防范、评估政府负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伟大胜利——在
税务会计研究 篇3
【关健词】实证会计研究;规范会计研究;结合
实证会计研究的依据是观察到的会计实务,其目的是解释和预测实务,而其关注的则是经济和会计的有关现象。因此,要采取恰当的方式,通过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分析,有机结合运用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与此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进一步发展好完善好会计研究的方法。
一、实证会计研究
实证会计研究把实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会计学里去的研究,它的研究方法是从个别发展到一般。从总体上来看,从特殊发展到一般的归纳模式是具有一定的归纳性的,但是,和传统的归纳法相比,在产生结论的过程里有所不同,所以可以称之为归纳法的新品种。
二、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比较
1.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缺点
(1)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点
对于规范研究来说,从假设到初始理论的命题推导出下一层次的理论命题,并演绎和证明某一命题。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以前,可以预先对理论进行检验,加强规范会计理论的严密的逻辑性,这有利于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有利于会计体系的研究。对于规范会计研究来说,它可以有对自身的会计理论进行检验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发现其中的错误,同时发现其中理论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提出先进的理论命题。
(2)规范会计研究的缺点
对于规范性会计研究来说,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忽略了作为演绎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同时也忽略了前提的判别和检验。对于规范会计研究来说,其结果通常因为缺乏经验而代表了个人的观点,除此之外,还代表了个人的论断。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会计研究忽视了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同时也不注意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仅仅是把会计环境里的不同利益集团简化为一个总体来对待。
2.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缺点
(1)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点
对于实证研究来说,其前提是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对于规范理论赖以依存的前提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然后对于规范研究结果进行肯定或否定。对于实证研究来说,它重视研究会计主体行为,同时注重研究会计主体的动机,与此同时,引入大量的经济学研究理论和成果,举例来看,有契约理论。这样的研究方式可以进一步拓宽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围。对于实证会计研究来说,其广泛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会计理论的可信度。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来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说明现在的会计实务程序和方法在应用程序上有差距的原因,并对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进行解释,也没有对一些已经发生 但尚未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获得系统性证据的现象和实务提供解释。
(2)实证会计研究的缺点
实证会计研究有一定发的缺点,其过分强调模型化,同时过分重视定量化会直接导致对一些次要因素的忽略,这样一来,直接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研究的系统偏差也会发生,这样一来,其“ 可证伪性” 遭到怀疑。因为实证会计致力于通过有线的事实,同时力图通过现象来证明问题,所以其研究结果有一定的概率性,兼具一定的偶然性,所以其“ 可重复性” 遭到怀疑,和规范性会计研究相比,实证会计研究在时间上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长久以来,它会影响对计实务的指导,同时影响着对会计实务的预测功能。所以,对待两者的正确态度应该如下:
①规范性会计研究必须建立在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上, 同时,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命题。在进行会计理论的研究里,研究者必须尽最大可能排除价值判断,同时要侧重于通过实证和近似实证的研究来揭示客观的会计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外部联系。在这一基础之上,通过指导会计准则为目标,通过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构建规范性会计理论。除此之外,缺乏缺乏实证研究支撑的规范会计命题可能是空洞的
②对于实证会计研究来说,它必须服务于规范会计研究,在规范会计研究提出的命题为目标规范会计理论形成后,必须使其在应用里接受检验,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发展。如果实证研究脱离了规范研究,那就会变成盲目和凌乱的研究。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两种结合的理想模式,通过两种会计研究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理论的结构的逻辑性和紧密型,另一方面可以为会计理论的真实性提供依据,同时又保障其精确性,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
通过研究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历史和现状,很容易得出结论,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基本上是规范研究,很少有实证研究的理论。这样一来,会计理论会缺失应用价值。所以,必须加强对于实证会计研究的力度。在当前,会计研究领域里问题层出不穷,举例来看,现在我国对于资本市场研究和行为研究已经出现,而对于规范性会计研究和
鉴于此, 必须积极推行实证会计研究,尤其在当前, 会计研究领域内新的问题不断涌现的背景下。虽然现在西方国家里对实证会计的研究仍方兴未艾,但是我国必须保持清醒,出现新的研究理论不是对原有理论的否定,它是对整个理论系统的综合发展。
三、结论
尽管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不能从根本上分开这两种研究方法,应该把它们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实证会计研究来说,其最终目的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这样一来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可以满足教学需求,进一步规范会计研究,有利于规范会计实务,举例来看,可以进一步满足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政策辩论的需求。通过把实证会计研究结合规范会计研究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 ]裘宗顺.试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J ].财务与会计导刊, 2X() l , ( 9 ).
税务会计研究 篇4
放眼中国对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历史进程,中国会计理论大部分都可以将其划分为规范研究范畴,但是实证研究却少之又少。近些年以来,西方国家对会计实证研究大力倡导,对规范会计假说和推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且也对以往会计理论实践不是很重视。
一、对方法论的比较分析
1.在规范会计研究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规范研究的方法指的是通过经由演绎的方式方法对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生成理论。规范研究强调世界价值观,他们对世界理论运行模式有自己的看法,却对世界实际运行状态置若罔闻,它往往试着去探索事物的本来模样,对事物判别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处理标准与制定政策也需要配合准则来实行,它可以说是沿着万中取一的发展方向运行,用已掌握的结论、原理与定律推算新兴事物本质与规律[1]。关键在于以实证科学事实作为理论基础,逻辑性强,得到的结论就是正确的。
2.在实证会计研究方面。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对会计的实际状态加以阐释,它极力主张排斥价值观与唯心思想,它将考虑重点放在会计处理程序的规律上面。实证会计理论主旨目的在于对已有会计现象加以解释,并且追根溯源。它的基础是经验和实证法,建立简单数学模型,进而推出新理论。实证会计研究将会计实务设为发展基础,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实证会计研究起点与终点都是理论基础。
二、对优缺点的比较分析
1.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缺点。规范会计研究的方法比较完善。规范会计研究无论是它的归纳法还是演绎法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史,所以它的成熟的研究方法是其他会计研究无可比拟的[2]。另外它可以将理论与实务连接的很紧密,这是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点。但是它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其一它的研究方法缺少逻辑性,造成起点与前提的假设缺失。其二研究的方式方法不是很精密。它着重强调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定量分析,造成结果的偏差。其三规范会计研究通常不计后果,对于会计主体行为因素也不是很重视,将不同利益团体简单视作一个总体,这样导致了单一错误的现象产生。
2.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缺点。实证会计研究研究方法精确而科学。而且将实务作为基础进行研究,是基于实际出发的,所以有很深远的实践意义[3]。它对于会计主体的行为与动机也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得出规范会计研究无法解析的优越结论。总结出实证会计研究的这么多优势,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其一它总是想用有限事实与现象对普遍命题加以证明,导致结果概率性与偶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其二它过分重视模型与定量化而忽视了其他的次要因素,导致研究对象的简化,进而造成偏差。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却并不互相排斥。规范会计研究比较强调理论,而实证会计研究则是强调实践,进而为规范研究丰富理论基础,我们不应将眼光单纯局限于一个片面,换句话说,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相加之和即为理论研究。
摘要: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现如今已是会计研究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旨在从内容、特点与优缺点方面综合对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对于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最终总结出两者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关系。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诚信的研究 篇5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诚信的研究
会 计职业道德 与会计诚 信 的研究 姜宗 斌 ( 锦州衡达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 【 摘要 】近年 来, 我 国会计信 息严重 失真 , 出现 了 前 所未有 的会计信 会计人员依 附于单位 , 是 由单位 负责人直接聘任 的, 他们 的工 誉危机 。究其根本 原 因, 既有会计制度本 身的 内因, 也有 经济利益 资 、福 利人事 等切身利 益掌握在 单位 负责人手 中, 只能唯命是从 , 驱动 ,人 员考核体 制欠完善及各 方面监督不 力等 原 因。在 此基础 否则会遭 到排挤 、打击 报复 , 这使 得会计人 员在工作 中处于“ 顶得 上, 提 出了完善 会计 体 系, 健 全制度 , 强化 会计人 员的职业道德 建 住 的 站 不 住 , 站 得住 的项不住 ” 的困境 , 从 而 导致 虚 假 会 计 信 息 的 设, 改革人事制度 , 加大监督 力度 , 加强法制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希 产 生 。 望政 府及会计界 各人士能在努 力的奋斗 中不断提 高经 济生活 中的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 会计诚信 水平。 会 计 职 业 道 德 是 会 计 人 员在 长 期 的 会 计 工 作 中 形 成 的 ,是 会 【 关键词 】 会 计信 息失真 , 会计 职业道德 , 会计诚信 一计人员从 内心形 成的职业 道德情感 信念理 想和是非 善恶标准 , 自 觉 以会 计 职 业 道 德 原 则 约 束 自身 行 为 。加 强 会 计 诚 信 建 设 , 提 高 会 会 计 丧 失 诚 信 及 不 遵 守职 业 道 德 的 原 因 分 析 计职业道德水准 , 不但要靠会计人 员 自身, 而且要 靠全 社会 的支持 1 、会计 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 和制度的完善, 因此 还 应 该 从 如 下 几 方 面 着 手 : 1 、完 善会 计体 系 。一 是 完 善 会 计 准 则 和 会 计 制 度 , 压 缩 财 务 报 会计 行为 的经济 性和社会性决 定 了会计行为 本身就 需要会计 、制 度 的 约 束 和 规 范 。会 计 给 人 们 的感 觉 就 是 一 门非 常精 确 的 科 学 , 告粉饰 的空 间, 可 以适 当增加财务 报表 附注、鼓励 企业 披露非财务 但事 实是会计 是一 门貌似精确但 并不精确 的科 学 。这是 因为会计 信息、进 一步完善与严格规范 关联交易的披露 、加 强对现金流量信 原则 或会计标准 的选择余地较大 ,不同的选择将 生成不 同的会计 息的呈报 和考核。二是加快制订和 出台新 的具体会计准则, 针对我 信 息, 这就为虚假会计信 息的产生提供的条件 。 国特 别是上市公 司容 易出现问题的准则加 以规范 。三 是考虑尽可 现代 财务会计 是 以权责发生制 为确 认基础 ,从而产生 了大量 能缩小会计政策 的选 择空间,对会计政策 的选择方 面的规范更加 的应 计 、预提和待摊 项 目, 会计 信息制造者就 可 以通过操纵 应计项 具体。 从会计体系上杜绝会计造假的可能和源泉。 会计制度 是维护 目的确认 时间来制 造虚假 业绩 , 如 提前确 认收入 、推 迟确认 费用 ; 会计秩序乃至社会经济 的重要工具 ,会计制度 的缺 陷和不完善必 而 稳 健 性 原 则 在 会 计 实 务 中 的运 用 是 建 立 在 会 计 人 员 职 业 判 断 基 然 导 致 会 计 诚 信 的缺 失 , 因此 会 计 准 则 和 会 计 制 度 已 成 为 会 计 诚 础上 的 , 存 在 较 强 的主 观 随 意 性 , 会 计 信 I , I I I 造 者 很 容 易借 此 高 估 信 和 会 计 监 管 建 立 的 首 要 条 件 费用和损 失、低估 收入和利 得来操 纵利润 ; 另外重 要性 原则 、实 质 2 、健全制度 。无论是会计制度 还是相应 的经济制 度都需要健 重 于形 式 原 则 都 为 制 造 虚 假 会 计 信 息 提 供 了想 象 的 空 间 。 全。建立健全的规章 制度 , 对每个会 计人员建立信誉档案 , 对其职 会 计 工 作 内容 需要 凭 会 计 人 员 的 主 观 判 断 来 进 行 ,这 为 会 计 业 、守 法 状 况进 行 登 记 , 并 不 定 时 的 检 查 评 比 。对 优 秀 人 员 给 予 奖 人 员制造虚假会计 信息提供 了职务上的方便 。会 计核算工 作就其 励, 对于信誉不好的给予行政处罚 。公司治理是确 保会计信 息质量 内容 具有客观性 的一面 , 但 也不能完全 脱离会计人员 的主观判 断。 的内部制 度安排, 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建立现代 在 日趋 复杂 的经 济活动 中, 会计核算方 法、会计 核算程序 的选 择及 企业 制度, 要切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加强股东等财 务信息需求者 财 产 价值 的 评 估 等 , 都 需 要会 计 人 员客 观 、公 正 的 主 观 判 断 。 如 果 参与监控 的.动机和 能力 , 其次 , 改变激 励措施 , 防止管理者 的短期 会计 人员不能完全 排除利益 的干扰 ,其主观判断 就会失去 客观和 行为,就经营管理者 的激励措 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 期工薪支付 公正 , 这就为会计人 员制造虚假会 计信息提供 了职务上 的便利 。目 分开; 三是要通 过持股 结构 的调 整 , 分散大股 东 的股权 , 增 加股权 前, 会计造假被 查处 的概 率较低即使被 发现 , 其所 付出 的代 价也是 之间的相互制衡 , 解决“ 一股独大 ” 的问题 ; 四是建立健 全独立董事 很有 限的 , 造假 成本和造价 收益严重不对称 , 这 无 疑 助 长 了会 计 的 制 度 , 增强董事会 内部制约机制 , 切 实 维 护 中小 股 东利 益 。 政 府 加 造假行为 。一切造假者 都是从践踏道德开始 的, 从造假的动机形成 大行政力量 。 要求每 个上市公司投 诚信保 险。 当公司出现诚信 问题 到 造 假 过 程 实施 无 不 与 道 德 相 背 离 。 而影 响了投资者 的利益时 , 公 司要进行赔偿 。基 于利益 , 使 公司作 2 、公 司制 度 的缺 陷 假 帐 的行 为得 到遏 制 。建 立 健 全 公 司 制 度 减 少 漏 洞 , 加 强对 会 计 人 公 司 治 理 结 构 存 在 的缺 陷 已经 严 重 影 响 我 国上 市 公 司 会 计 信 员的考核考评 , 从很大意义上讲可 以杜 绝会计造假行为 的发生 。 息 质 量 的进 一 步提 高 。众 所 周 知 , 我 国大 多上 市 公 司 都 是 由 国 企 改 3 、加 强会 计 人 员 职 业 道 德 建 设 。建 立 完 整 的 会 计 职 业 道 德 体 制而来 , 由于改 制不彻底 , 上市公司缺 乏有效约束机制 , 因此“ 一股 系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的社会道德 , 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 中的特 独大 ’ ’ 造成股 东大会、监 事会、董事会对大股 东的约束流于形 式 ; 难 殊表 现形式, 是会计 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 当遵 守的行为准则 , 是对 以发 挥 它 们 应 有 的 作 用 ,从 而 造 成 公 司 的监 督机 制 得 不 到 应 有 的 会 计 工 作 的基 本 规 范 , 加 强会 计 人 员 的 职 业 道 德 建 设 , 是 我 国社 会 发挥 。 为会计 的造假和会计信 息的失真提供 了可怕 的温床 。 而 上市 主义 市场 经济 发展的需要 。会计职业道德体 系主要 由会计职业 道 公司与控股股 东在人员 、财务 、资产 、机构 、业 务上没有 实现真正 分 德规 范、会 计职业道 德教 育、会 计职业道 德修养 、会计 职业道德 的 开,非常容 易造成控股股 东损害上市公 司及 其它股 东利益行为 的 行 为 评 价 和 惩 戒 规 范 构 成 。会 计 职 业 道 德 规 范 是 会 计 职 业 活动 中 经 常发生 , 造 成 公 司独 立 董 事 成 为 花 瓶 和 空 架 子 , 很 难 也 发 挥 不 了 的 一 种 行 为 准 则 和 标 准 , 是 会 计 职 业 道 德 的核 心 。会 计 职 业 道德 的 它 的监督作用 。例 如郑百文 的独 立董事事件 的发生就很 说 明了问 行 为 规 范 主 要 包 括 爱 岗敬 业 、廉 洁 自律 、诚 实 守信 、坚持 原则、客 观 题 。这 一切 一切的不完善制度 , 都为第一文库网上市公司 的会计造假埋 下了深 公正 、提高技 能和奉献社会 。 深 的 隐 患 。如 果 说 人 的 因 素 是 造 假 的主 观 原 因 吧 , 那 么 公 司 制 度 的 思想上 ,会计人 员要有一颗异乎寻常 的心去看待每天经手 的 欠缺 则是伪造假行 为提供 了可怕的源泉 ,根源不 除一切 一切的 问 金 钱 , 要 有 虚 怀 若 谷 的胸 襟 , 象 郑 培 民 一样 信 奉 “ 情浓钱淡 , 永 保 清 题都无法谈起 , 谈 也是 瞎谈 。 3 、人事管 理体 制不完善 白” 。人 吸 天地 灵 气 , 食 五谷 杂 粮 , 有欲 望, 这无可 厚非, 关键 是, 人 生该如何 把握这 种欲望 的“ 度” , 使之 不涸不竭 , 不盈( 下转 2 5页) 2 6. _ 一 第二个层次是 出资者的外部控制 ,包括对 经营者 以及 企业 内 须体现 出所有者 的意志和利 益。新 《 会计法》 从会计控 制的角度 强 部会计审计系统的控制。这 一控 制可通过 实施 监事会制度来完成 。 化 了对企业 的经营 、财务 资金等各 项管理工 作的事 前、事中 、事后 但这种 监事会组 织制度 内部化 , 无法 克服或 根治“内部 人控制 ” 现 的全程 监督 , 体 现了所有者的意愿 , 维护 了所有者 的权 益 。而如何 象。 对此较好 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和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 。 而从委 在 监 事 会 监 督 检 查 中 处理 好 这 些 问 题 ,还 有 待 于 今 后 在 监 督 实 务 托代理 角度 分析 出资者 的会计控制 ,我 们认为当前应主 要研究并 中不断摸索完善。 解 决以下问题: 监 事会 人员组成和高效工作 问题 ; 如 何依 法开展监 第 三个层次是企业会计部 门对 会计人员 的会 计控制 。即直接 督 检 查 工 作 。但 从 产 权 理 论 上 讲 , 所 有 者 对 经 营者 的监 督 不 可 能仅 面 向经营者贯彻企业 的财 务和会计方面 的控制制度 ,也即原来狭 停 留在事后 监督一个环节上 ,企业 的一切经营活动和财 务收支必 义 上 的“ 内部 控 制 ” 。 ( 上接 2 6页) 不溢, 不泛不滥。会计职业道德是无形的, 是靠广大会 作 , 才能持之 以恒、锲 而不舍地钻研技术和精通业务 。 计人员在会 计工作中营造 出来 的工 作氛 围, 是 一种 雷厉风行 、奋发 作 为一名会计人员 , 不仅 要 为 单 位 出谋 划 策 , 而 且 要 为 单 位 开 进取 的工作 作风 , 是一尊 实事求是 、公正执法 的形象 , 是为社 会公 源 节 流 ,做 好 领 导 的好 参 谋 和 好 助 手 。优 秀 的 会 计 人 员 要 脚 踏 实 众所首 肯、所赞许 的一种精 神风貌 。行为规范 上, 要求会 计人员有 地 , 不做表 面文章, 不虚报 浮夸 , 不为保身 谋利 而趋 炎附势 , 求真务 强 烈的敬业 精神 , 节俭 的工作作风 , 求 实的创 新意识 , 无私 的奉献 实 , 勇于创新, 是对 未来事物要有超前意识和独创性 , 知难而 进, 迎 精神 。只有真正热爱会计事业 , 才能把智 力、体力 的付 出看成是人 风搏击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 。只要有 了这种境界 , 就会 置个 生 的 一 种 追 求 ,而 不 仅 仅 是 谋 生 的 手 段 。 只 有 热 爱 自 己的 本 职 工 人利益于不顾, 殚精竭虑地为公众服务 。 ( 上接 2 7页) 调整 的原因及影响 , 提 出调整意见 。预算 管理管理组 问题, 都可 以找到相应的责任人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 。 织 依 照 权 限依 次 审批 下达 。 同时, 将 各级部门 岗位的薪酬与关键业绩 指标完成情 况挂钩 , 使 各 层 次 的职 工 共 同 为 实 现 预 算 目标 而 努 力 , 以 最 大 限 度 地 调 动 五、预 算考核结果运用 预算考核是对 完成情况 的考核评价 ,同时也为 下一预算期提 经 营 者 、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供依据 。建立关键业绩考 核体 系, 就 是根 据企业全面预算 目标, 结 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 管理 的重要 内容 , 是 财务管理 的核心 , 是 合各级 部 门领 导 岗位 的责 、权、利, 运用 价值分解 的原理 和 目标 管 实 现 大 型 企 业 集 团 加 强 集 权 管 理 及 充 分 配 置 各 种 资 源 的 重 要 手 理 办法 , 自上 而 下 , 把 全 面 预 算 目标 层 层 分 解 , 设 置 关 键 业 绩 的 具 段 。 体 指标 目标 , 形成用制 度安排 岗位 , 按 岗位确定人 员 的机 制, 每一 本文将从 企业集 团的角度 , 初 步探讨预算管理 的 内容 、组织体 个 岗 位 必 须 做 到 责任 明 确 , 岗位 之 间 界 限 清 楚 , 任 何 一 个 部 分 出 现 系 、编制依据、控制模式、预算考核结果运用等方面 的问题 。 ( 上接 2 8页) 审计队伍 中来 , “ 加盟 ” 到 内部审计信 息化建 设中 , 增 率 ,都 具 有 非 常 重要 意 义 。 2 o 1 2年 7月在 全 国 审 计 工 作 座 谈 会 加 内部审计“ 血液 ” , 增添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 的后劲 , 填补 内 上, 审计 长刘家义 强调指 出, 审计信 息化建设依然 任重 道远 , 一定 要在 思想上深刻认识 、行 动 上 高 度 自觉 , 坚 决 克 服 在 信 息 化 建 设 过 部审计人才 缺 口” , 加快 内部 审计信 息化建设 的步伐 。 一 曝 十 寒 的懈 怠 情 绪 、小 进 即满 的 自大 实现企业 内部审计 的信息化 ,是在 当今信 息技术高速 发展的 程 中轻 言放 弃 的 畏 难 情 绪 、时代背景 下企业 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样作 为实现企业 内部审计手 情 绪 、不 以为 然 的 无 所 谓 情绪 、不 思 进 取 的“ 等靠要 ” 情绪, 以强 烈 段与现代化技术 方法相结合 的主要途径 ,实现企业 内部 审计的信 的 使命 感 , 以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时 不 我 待 的 紧 迫 意识 、“ 学 如 不 息 化 对 于 加 强 企 业 内部 审 计 基 础 的 建 设 , 进 一 步 规 范 企 业 审 计 行 及 , 犹恐 失之 ” 的忧 患意识 , 加快推进 审计信 息化建设和发展 , 为审 为 ,有 效防范企业审风 险以及提 高企业 内部审计工 作的质量和 效 计 事 业 的 科 学 发 展 奠 定 坚 实 基 础 。( 上接 2 9页) 机制。要确保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 延伸到企业 的各 项经营管理活动之 中。内部审计部 门应 以企 业 内 良好 效果, 就必须对其施 以恰 当的监督 。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 部控制体 系为核心 ,把 内控制度 的建 立、执行及评价作 为工作 中 方 式就 是 内 部 审 计 。内部 审计 对 内部 控 制 的监 督 在 这 些 方 面 : 一 是 心 , 加 强 对 企 业 各 个 岗 位 授 权 批 准 制 度 的监 督 , 及 时 发 现 已存 在 的 监 督相 关领 导或 内部控制负责人是否舞弊、工作不作为等现象 。二 或潜在 的风 险, 对企业 的管理和 内部控制提 出改进建 议, 从 而起到 是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漏洞、“ 短路 ” 等现象 。三是监督是否 预 防风 险的作用 , 帮助企业更有效地 实现 预期控制 的 目标 。同时还 修 补 了已发现 的内部控 制缺陷等现象 。企业应 充分发挥 内部监督 要 实现 内 部 审 计 由事 后 监 督 职 能 向事 前 、事 中监督职能的转变 , 使 机 构的作用 , 企业管理层应 改变 对 内部审计工作认识 上的局限性 , 其 监 督 具 有 日常 性 与 全 过 程 控 制 性 , 并将 监 督 、评 价 结 果 及 时 反 明 确 内部 审计 的范 围 不 仅 包 括 对 企 业 财 务 部 门 工 作 的 审 计 ,还 应 馈, 协助 企业进行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 。
浅析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体系构建 篇6
关键词:会计理论 会计体系 构建
在我国,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无论是在中小企业,还是在以政府机关为代表的事业单位,几乎在每一个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会计工作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经济走向。同时,会计工作又是一个细致且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迄今为止,我国会计工作基本确立了一个覆盖了经济、法律、政治和企业发展等各个方向的完整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会计体系中,理论研究能够在会计工作中发挥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研究会计理论,可以对会计工作的进行提供理论保障。
一、会计体系构建与理论研究的意义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程度如何,可以从该学科的理论构建中直接得出,优秀成熟的理论指导不但建立在该学科的实践发展上,同时也指引着实践的前进方向,对于会计来说更是如此。
首先,会计是一个细致、复杂、关系到企业经营和管理体系运行的每一环节的关键岗位,其对职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会计体系来指导会计工作。从经济管理的发展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会计体系,可以使会计工作更加全面和具体,在体系运行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经济管理。从会计工作者各人角度来看,由于工作人员需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和资金管理,因此,在繁重的工作面前,体系化的管理可以帮助会计按照体系要求逐条进行财务管理,减少工作量和工作失误。
其次,在认识到构建会计体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更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会计理论之于会计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从国际上认可的会计理论的目的来分析,一方面会计理论为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范的解释,规范了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会计理论的运用可以预测日后的会计工作方向甚至是经济工作运行走向。因此,会计理论的研究可以使财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
二、会计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各种会计工作者和相关经济专家,都在为不断地丰富我国的会计理论基础而努力,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体系构建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其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首先,会计理论研究中出现了很多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高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诸如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运用都融入到了会计工作中,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对于这些方面的深度剖析和研究并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很多理论基础研究和培训中依旧是过时老旧的相关理论,不利于指导会计从业者的工作。
其次,在针对基层财务工作者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理论重在考试,考试内容也基本上是会计书本上的内容背诵,并不能很好指导实践。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对于会计理论的学习也缺乏重视,更多的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没有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最后,理论语言表述复杂也降低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有时会计理论的语言表达抽象而复杂,在从业者原本就缺乏重视度的基础上又因为理解能力的限制削弱了研究理论的兴趣。这样,如何把会计理论发展得更加通俗易懂,但又不脱离现实和科学性,也是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之一。
三、优化会计理论和体系的冷静思考
事物都是在向前不断的发展变化,尽管会计理论的不完善虽然是一个突出的现实,但是在多方人员的努力下,会计理论仍然在不断地适应我国的国情的基础上,不仅能够变得更加贴近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还能从更高的高度去指导着整个会计系统的构建。由此可见,不断改进理论研究中的不足,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从实践中提取理论基础,使会计理论灵活发展
正因为理论总是源于实践,财务相关工作更是如此。在会计理论和会计体系的完善中,要注意到在会计体系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同时,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理论上的修改,做到理论和实践在不断运动中达到统一,这既能体现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的生命力,又能根据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研究,保证了我国的会计理论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对于会计体系的构建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之中
会计理论研究的最终意义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进行,因此,理论研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研究,要落实到财务工作者的切身工作中来,这也是构建完整会计体系的目的所在。所以,将“为了考理论而研究理论”转化为“为了使用理论而研究理论”,这样切合实际的理论研究会大大提高财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三)简化会计理论的语言描述,让会计研究变得更明晰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向还要做到尽量使会计理论通俗易懂,在理论的各个环节都能调动从业人员的研究兴趣。会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是财经学者们专注理论研究而基层工作者对理论缺乏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兴趣是进行学习的根源所在,将会计理论教材设计得更符合基层工作者的学习心态能从很大幅度上提高会计理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综上所述,我国财务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体系的健全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进行的优劣。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会计理论和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变成衡量我国会计工作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特别是如何将实践与理论完美地统一并不断发展,将成为每一个财务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专家学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小红.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会计体系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2013(8).
[2]王友权,程德兴,郑小讯,赵宝天.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
[3]汪滔.浅析会计理论方法与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2008(6).
[4]蒋雅丽.浅析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9).
税务会计研究 篇7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差异,相互关联,意义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界定
1. 财务会计的界定
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 属于会计学科, 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全面、专业、系统的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 为企业相关利益者及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企业真实有效的财务状况、盈利情况、资金流动等方面的经济信息, 这些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及制定经营方案,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财务会计以公认的会计原则为准则, 以会计报告为工作核心, 通过传统会计模式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加工, 财务会计反应出来的会计信息、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是直观的企业经济盈亏的数据, 企业在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时, 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合法经营的管理都将依赖这些财务会计信息。所以, 财务会计可以帮助企业合法经营, 提高企业经营透明度, 财务会计可以有效的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也便于公司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工作责任与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
2. 税务会计的界定
不论是税务会计还是财务会计都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税务会计是以税法作为会计工作处理的约束条件, 是在一切遵循税法要求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纳税工作进行核算的过程, 并且还能对企业纳税人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 促使我国的税务向良性化发展。我国的税务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的企业中, 特别是大中型企业, 为控制企业经营成本, 降低税负, 经常存在偷漏税务的情况, 在此期间则需要税务会计通过税务核算进行“合理避税”的举措, 这种行为都需要法律严格控制和约束。税务会计的工作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税务会计核算, 税务预算、税务申报及税负缴纳等都是税务会计的工作内容。
税是国计民生的重要保障, 在税负方面公民或者企业都需要秉着合法、公正、自愿的态度缴纳税负, 作为税务会计人员更应该遵守自身职业道德操守, 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还应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 做一名合格的税务人员, 才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和现代化企业制度建立的重要保障。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
税务会计记账的数据来自财务会计, 也就是说税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 从税务会计所核算的内容来看, 其反映和监督的不是全部的资金运动, 而是与纳税有关的资金运动, 税务会计的核算以财务会计的核算为依据, 并且监督其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
在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为了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高度重合, 因为会计方法存在一定的相同性, 都是反应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动, 财务会计反映企业经营盈亏状况, 税务会计反映企业按税法缴纳的税款, 这也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众多矛盾, 所以,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虽然彼此关联但是必须相互独立,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同属会计学科, 通过会计方法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既保证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 又保证企业合法化经营, 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所以,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都是为了保证企业合法经营及企业利益的会计方法。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
1.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出发点不同
我国实施和制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核算处理, 能够通过最直观明了的数据反映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及各时期企业的运营成果, 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给投资者或者企业利益相关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使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报表形式反映出来。在此过程中, 财务会计是从企业长远的利益出发, 向投资者呈现企业最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并需要投资者和所有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安全可行的经济决策。而税务会计则从企业税收情况出发, 在此方面企业的主要出发点集中在如何避税, 通过采用合理有效的税务会计核算方法和原则, 尽可能地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所以,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出发点上存在较大差异, 财务会计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及财务状况, 税务会计则反映企业的纳税状况, 只有将二者出发点合理区分才能真正发挥其各自的作用, 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2.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工作目的的差异
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目的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 通过会计核算, 为企业及时、准确的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 其目的在于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数据来了解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价值等信息。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产值、利润、员工薪资等都通过财务会计反映出来, 财务会计的目的也正是通过会计手段真实准确的记录企业的一切跟资金有关的经济活动。而税务会计是以我国的税法为准则的, 其会计价值取向与核算目的不同于财务会计, 这是因为税务会计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利润以及资产的处理会产生差异, 这是由税务会计的目的决定的。税法的主要目的是及时足额地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 国家可以用财政收入来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适当调节, 那么, 要足额、及时的筹集到财政收入, 就必须要求企业等纳税人按时、按量的缴纳税费。因此, 财务会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防止纳税人通过不合法、不正当的会计方法偷税漏税、少缴税款。
3.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遵循原则的差异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所遵循的会计原则存在着差异, 财务会计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严格地讲,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了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方法, 企业会计人员可以灵活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会计方法, 只要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就可以科学有效的反映企业经营的状况, 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提供理论、数据依据, 所以财务会计遵循的原则相对灵活, 基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之上。而税务会计所遵循的原则是我国实行的税法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相关规定, 税法作为法律具有严格的法律强制性和严肃性, 企业缴税、纳税都是依据税法执行, 公平、公正, 对所有纳税人一视同仁, 要求纳税人按时、按量的缴纳税费。税务会计从业人员在进行税务会计核算时必须尊重税务法律法规, 并且严格执行, 税务会计的原则性更强, 违反税法必然受到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所以,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遵循的原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4.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核算原则的差异
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是严格遵守权责发生制原则, 严格地反应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责任履行情况, 财务会计核算也是遵循基本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注重的是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 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运转的情况通过特殊的会计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 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成本投入、利润等情况。而税务会计是税务的务实过程, 税务会计是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 同时, 税务会计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 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在我国大力发展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特定情况下, 税务会计是国家税收的重要参与者和管理者, 税务会计从业人员从有利于税收征管的目的出发, 以国家税法为核算依据, 通过会计核算, 准确、合法、合规地算出企业纳税人的应缴纳税款及其纳税依据, 所以, 税务会计与纳税人的现金流量挂钩, 能够保证在纳税人有支付税款能力时及时、按量的缴纳税款。
5.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核算对象的差异
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指在企业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中能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全部经济事项, 这些经济活动都应当反映在会计凭证、帐簿和财务报表中, 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决定了财务会计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对于企业抉择、投资者、政府管理部门而言, 要求其财务会计必须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而税务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在经济业务中的涉税事项以及有关的纳税调整事项, 主要是与企业计税有关的资金运动, 也就是说, 无论企业是否已经把经济活动记录在原始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报表中, 税务会计的核算程序与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并不完全相同, 税务会计通过会计方法来核算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应对缴纳的税款, 督促纳税人缴税、纳税。
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 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作为本期收益, 但税法规定在计算所得税时应作为以后各期的收益, 从会计核算对象及结果来看, 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 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作为以后会计期问的费用或损失, 但税法规定应抵扣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核算的对象不同, 在纳税实务中, 时间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于一些资本性支出的时间不同, 与企业经济活动密切关联。
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协调发展的建议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互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并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必须将二者协调才能更好地为会计核算服务, 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 加强财务会计制度与税务法规相适应
财务会计坚持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税务会计坚持税法原则, 会计信息的核算处理必须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 而税务会计则必须遵循税收制度和法规。要加强两者协调发展必须将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相结合, 确保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工作的独立, 将税收的监管信息融合到会计制度的建立中, 达到二者之间协调发展, 相互作用, 共同监管的作用。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就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制度, 遵守税法的相关规定, 解决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存在的矛盾,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不但要确保财务会计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科学地管理企业运转, 还要提高税务会计的工作质量, 按时、按量的缴纳税费, 合法经营。
2. 将税收纳入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中
在会计信息披露处理过程中应加强对税务政策的支持。我国大多是企业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都将重点放置到企业的税务上, 认为只有降低了税负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 所以经常忽视会计制度对税收的重要作用。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上, 还应将税负之处纳入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中, 将会计信息处理与税收相适应, 准确、全面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 达到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相协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继英, 王竹南, 梁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与协调之争[J].资产与财务, 2012 (01) :40-41.
[2]田淑静.浅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差异[J].科技纵横向导, 2013.
税务会计研究 篇8
《会计研究》分为十个版块, 每年分类略有不同。具体版块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表明随着企业所处环境与有关政策的不断更新, 传统会计范畴中的理论研究与方法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演变,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为会计实务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故传统会计研究在我国会计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2 作者
在977篇论文中, 平均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与国内其他会计刊物相比要稍高, 与国外会计研究刊物相仿, 显示出合作研究是国内外学术活动的主流, 也说明高水平论文通常需要大家共同合作努力完成。如表2所示:
3 理论研究方法
《会计研究》1992年~2001年的1130篇文章, 规范性研究的有1040篇;实证研究的有90篇, 对比2001-2006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的份量在逐渐加大, 且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应用在近两年有显著发展, 其在2001-2006年各年度的情况如表3所示:
总体来看规范研究仍处绝对优势, 人们在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仍偏好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的相对不足, 一方面因为实证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数据资源相对不足, 会计学者的会计应用数学知识匮乏等因素也限制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
4 理论研究对象
从5年来《会计研究》目录看我国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
4.1 关于会计准则的研究
2004-2006年可谓中国会计准则讨论的高峰期, 其中2004-2005年主要讨论国际会计准则, 因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国际化的进程, 加入WTO以及越来越多企业跨国经营目标的确立, 急需我们学习国际会计准则, 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此阶段关于会计准则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分析及国际趋同;会计准则法律定位问题。具体会计准则研究包括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问题、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研究、无形资产准则研究、特殊行业特殊业务会计及其准则研究, 其中又包括金融机构会计及其准则研究、农业会计准则研究、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及其准则研究等。这些文章中大都介绍比较国际会计准则, 但对具体会计准则研究方面尚有欠缺。
4.2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高峰期出现在2001年 (10篇) 、2004年 (10篇) 和2005年 (10篇) , 这些内部控制研究热都伴随一些重大内控失败事件的发生。国内有“郑百文”、“银广厦”、“中航油事件”, 国外有“安然事件”、“世通”公司舞弊案、巴林银行倒闭案等。这些事件促使我国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管理问题, 同时这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国会计审计界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兴趣, 于是大量研究力量进入到内部控制研究领域, 导致研究文献在这几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2001年前后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内部控制概念及框架的研究, 其中关于概念的论文有3篇, 关于框架的论文有3篇。研究的内容有:内部控制的概念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关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思考、现代企业内控制度:概念界定与设计思路等。2004-2005这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研究 (3篇)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 (3篇)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研究 (3篇) 、内部控制新视野研究 (3篇) 等。这些研究为我国内控理论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成果, 为我国制定内部控制准则做了较好的理论铺垫。
4.3 关于会计新领域与新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渐趋关注新事物。会计新领域及新问题的研究成为会计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2001-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上的关于会计新领域的文章主要有:环境会计 (16篇) 、人力资源会计 (6篇)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2篇) 、通货膨胀会计 (0篇) 、无形资产会计 (6篇) 与知识产权会计 (2 篇) 等。其中, 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以2002年最多 (9篇) 。从数量上看, 会计学家对这些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还尚待加强, 还应该不断完善新理论体系,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会计支持。从发展来看, 会计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正处于新兴发展之中, 越来越多的会计学家致力从事这些问题的研究, 在2006年9月《会计研究》上中国会计学会对“会计新领域与新问题”的研究征稿, 足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我国会计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同样在2007年上半年的《会计研究》论文中也可以得以印证。
从《会计研究》中透视出的热点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及其监督的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研究、股权改革研究等等, 对这些热点问题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我国相关会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政策建议, 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会计支持。
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我国的税务会计模式研究 篇9
税务会计模式是一种反映会计活动要素特点和事物彼此关联的整体概念,其应用目的是在税务纳税的基础上进行会计记帐及核算活动, 与传统的会计模式并无较大的区别,但是却具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税务会计模式不能仅仅定义于狭隘的具体概念,这样容易导致以偏概全,而应该在特定的社会和行业环境下,对会计模式进行研究和解读,把握住其本质特征,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对症下药。
会计模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代表性、涵盖性、差异性和规范性。在代表性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人文背景和政治局势各不相同,因而税务会计模式具有极强的地区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域的会计特征,同时也是分析世界各地会计活动差异的重要标准;在涵盖性方面,会计模式是对整个会计活动的综合描述,能够将各个要素整合起来并协调统一,从而促使研究人员在基本的空间内,深刻剖析各个要素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在差异性方面,会计模式能够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这些交流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彼此借鉴先进的经验,从而达到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规范性方面,会计模式规范了会计活动的准则,更正不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行为,对会计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二、税务会计模式的影响因素
税收是一个国家维持本国最基本的内部及外交活动的资金来源, 因此,税务会计模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背景等等。国家的经济环境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生活质量、国家经济体制和物资价格变动水平的综合概括,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税务的会计模式也会更加完善,其管理方式和核算方法往往更加适应税收的要求;此外,国家的经济体制也会影响本国的会计模式,比如说美国的竞争型市场经济与中国之前的计划型市场经济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两国之间的税务会计模式也对应地不尽相同。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税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政治格局的变动带动着经济环境改变,进而影响税务会计模式的制定,除此之外,不同政治体制下的民主化理财和群众监督也不同,对税务会计的开放程度同样有着不同的要求。文化教育背景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在个人教育为核心的国家税务会计模式中,比较重视为个人利益服务,但是在集体教育为核心的国家,更加侧重社会服务的建设。
三、世界各国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
世界各国之间的税务会计模式没有完全相同的,但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即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各自独立的会计模式、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统一的会计模式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协调发展的混合型会计模式。
独立财务模式的典型采用者是英国和美国,纳税人在进行纳税活动时,税务会计模式单独对其进行指导,而财务会计则不接受税法的约束,这种税务模式基于英、美等国家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不干预企业的经营,而是由市场供需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德、法是典型的统一式税务会计模式,要求财务会计必须遵守税法的相关规定及要求,不允许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性,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经济环境,二是法律环境。法、德两国是计划经济体制,介于中美之间,既不完全奉行个人主义,也不完全执行集体主义,且保证国民正常生活的支柱性产业,如能源、通讯和交通大部分掌握在国家手中。日本则采用混合式的会计模式,其特点是依据税法的规定和准则对财务会计进行协调, 也就是说其税务会计是一种纳税调整会计方法体系。日本的政府控制着经济的发展,但是证券市场比法国发达,资金也大部分来源于大型家族企业,这种模式能够满足政府和纳税人对会计信息的多重要求。基于时间各国都有自己的税务会计模式,而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税务会计模式有其独特的特点。
四、新形势下我国的税务会计模式选择及其发展方向
我国属于社会主义体制国家,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大部分归国家所有,因此国家、企业和社会拥有共同的利益,在1994年以前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准则与制度方面并无不同,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也逐渐向私有制转变,企业的自主经营和理财的权利越发凸显,因此我国多次调整税法规定,旨在适应逐渐变化并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近些年来,外国独资企业开始在我国本土建立分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也开始进行离岸贸易,这些新兴的经济活动给我国税务会计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当前我国还应该继续采取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结合的混合型模式,这种模式基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 以政府政策为指导的经济环境而采取的,其重点是强调两者的相互协调发展,即全面性原则,而不应该仅仅在税法的影响下发展财务会计。 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模式与国际惯例不符,2006年我国出台的新会计法准则体现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析的思想,因此我国要借鉴混合型模式的经验,在本国实际国情允许的情况下加速进行会计模式的改革,从而实践两者的完全分离。
五、结束语
经过我国长期不断的努力与变革,我国的税收会计模式也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因此新形势下更应该积极创新会计模式改革,从而更好地发挥会计活动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税务会计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日趋成熟,虽然已经获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新形势下我国的税务会计模式,仍旧需要进行防范的讨论与研究。本文将主要结合税务会计模式相关概念与意义,分析新形势下的税务会计模式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新形势下,税务会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惠群.关于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2):28-29
[2]黄爱玲.税务会计模式设计与选择[J].财会通讯(学术),2005(10):113-116
税务会计研究 篇10
关键词:实证会计研究,规范会计研究,特征比较,差异分析
一、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概述
实证会计研究是将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会计领域所进行的一种研究, 遵循提出命题、建立假设、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研究步骤, 是数理意义上的归纳, 因而与传统的归纳法有所不同。相对于规范会计研究, 实证会计研究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和模型的使用, 以大量事实和数据作为结论的有效支撑。它的重点在于对会计实务事实进行描述和分析, 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实证会计研究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个层次是最广义的实证会计研究, 它指的是用试验和观察的方法进行的会计研究, 研究范围涵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三大领域。第二个层次则是比较狭义的实证会计研究概念, 其主要是指用上述方法中的档案研究方法进行的会计研究, 一般所指的经验会计研究就是这个层次上的实证研究概念, 其研究范围只涉及财务会计领域。第三个层次的实证会计研究则是一个更狭义的概念, 其仅仅是指用档案方法对财务会计中的会计政策选择主题所进行的研究。
规范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知识体系, 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 从逻辑的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的会计实务是什么, 进而指导会计实务, 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规范会计理论着重于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 而不限于说明会计“是什么”。所以规范会计理论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 而是要从逻辑性方面概括说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像美国会计学家穆尼茨在1961年发表的《会计的基本假定》和70年代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都属于典型的规范性会计理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财务会计本质的理解和深化, 规范性会计理论已经得到了西方会计界广泛的认可和推行。
二、实证会计和规范会计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 从二十世纪初到八十年代的规范会计研究
l907年起研究方法总体上可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两大类。规范会计理论像规范经济学一样把规范法引入会计研究中。自斯普拉格的专著《账户原理》开会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后, 佩顿又于1922年出版了《会计理论》。这两部著作的问世揭开了真正意义上会计理论研究的序幕。由于会计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处于起步阶段, 因而所体现的方法论也较为简单, 即古典的归纳法和演绎法。20世纪上半叶以前, 规范会计研究一直以归纳法为主导, 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指导。所谓归纳法, 亦称归纳推理, 是将许多个别事例通过分析, 寻找其共同的特性, 最终得到一个通则性的结论, 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方法。应用到会计研究中就是将大量经过观察的现象加以分类, 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 再把它们组织或表述为会计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 会计环境的变化使得归纳法主导下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无法满足理论变革的需要, 演绎法逐步替代归纳法而成为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主导。所谓演绎法, 即由一个通则性的结论, 通过推理得出个别结论, 是一种由抽象到具体, 由普遍到特殊的逻辑方法。在这一时期, 各国会计研究主要以定性的文字描述为主, 研究过程重视内在的逻辑性, 但完成了归纳或演绎之后, 一般不再对研究结论进行系统的验证。
(二)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实证会计研究
十九世纪60年代以来, 经济学和财务学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研究方法已不再满足于定性的演绎或者归纳推理, 而是逐步转向实证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大批年轻的会计学者 (以罗切斯特学派为主要代表) 逐步竖起实证会计研究这面大旗, 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给会计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震撼。这主要表现在:一是1968年鲍尔和布朗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性评价》一文的发表标志着实证会计研究初露端倪;二是70年代中期“罗切斯特学派”代表人物简森 (Jensen) 的《关于会计研究现状及会计管制的评论》一文可视为向规范会计研究挑战的宣言;三是1968年芝加哥大学的鲍尔 (RayBall) 与西澳大学的布朗 (PhilipBrown) 在《会计研究杂志》第六卷刊发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评价》一文, 打破了规范会计研究一统天下的格局;四是1978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瓦兹和齐默尔曼发表了《会计准则确定的实证理论》一文, 从此, 实证研究成为会计研究方法的又一新流派。
三、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的特征分析
(一) 规范会计研究的可证实性、不可重复性和价值判断
作为规范会计研究哲学基础的规范主义, 认为经验观察和逻辑论证能够验证一项科学命题正确与否, 只有经过逻辑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命题, 由此可以推知规范会计研究成果的可证实性。规范会计研究的学者认为会计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 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必将带来会计研究客体的改变, 因而会计研究具有不可重复性。科学探索本身的目的性, 决定了研究目的的选择必然依赖价值判断, 而且, 作为社会科学的会计研究, 只要有人参与研究, 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思想的渗透, 其研究过程必然包含价值运动。这就是规范会计研究过程的价值判断。规范会计研究的支持者们力图立足于对现有会计环境、会计惯例以及报表使用者偏好的分析, 从中抽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以之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前提, 提出达到既定目标的若干原则, 并作为制订会计准则的依据和分析处理会计问题的标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所形成的规范会计理论, 不仅能从抽象分析的角度出发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而且能够用于指导现行会计实务的优化和未来会计实务的发展。
(二) 实证会计研究的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和价值中立
证伪主义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基础, 其主要思想认为:任何科学的命题都是全称命题, 单个现象的经验事实都无法完全证实一个全称命题, 相反, 只要一个反例存在, 即可证伪一个全称命题。如果理论被证伪, 则需在改进后进行新的实证研究;如果理论未被证伪, 则暂时可被接受。这就是实证研究的可证伪性。实证会计研究的可重复性是指研究者为使研究过程趋于规范化、科学化, 因而要求会计研究过程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 是可重复的。任何人只要接受一些基本的前提假设, 就可以重复某一研究过程, 并能得出相近的结论。实证会计研究的价值中立体现在研究结论的取得过程, 无论假设最终被“证实”还是“证伪”, 完全取决于研究数据本身的检验结果, 实证研究的关键性结论, 不依靠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实证法则强调科学的会计理论必须在实践中产生, 只有可证实的理论才是有意义的, 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规范研究的学者所支持的诸如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体系, 会计具体假设, 公认会计原则等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 在实证研究的学者们看来, 是不可证伪或目前无法证伪的 (比如, 对会计的定义, 就无法通过经验证据来证实或证伪) , 因而, 是不科学的, 不具备研究的意义。实证研究的命题要求现实世界有相对应的经验现象与之对应, 从而最终可证伪该命题。
四、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的比较
(一) 研究方法比较
规范会计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演绎推理法和归纳推理法两种。演绎推理法从一定的会计基本概念出发, 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演绎法的推导程序为:大前提———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演绎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相关会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会计理论的构建具有逻辑严密性。其缺点是演绎法推理的正确性取决于假设前提, 如果假设前提错误, 则整个推理得出的理论结构将是错误的。归纳法的特点是通过对大量现象进行观察, 然后加以分类, 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 再把它们组织或表述为理论。归纳法的推导程序为:观察———分类———概括———验证。归纳法的优点在于归纳法研究方法不受预定的模式所束缚, 并把理论概念或结论建立在大量现象的基础之上。但是, 该方法的正确性取决于观察对象的代表性。由于选择观察的对象范围和代表性不同, 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
实证会计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广泛运用实验、问卷调查、采访、实地观察等已为自然科学证明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实证会计研究以对假设的实证检验代替研究人员的价值判断, 对预先提出的理论性假设不是进行一般性的推演, 而是采用可观察、可检验的实际证据来进行检验和说明。实证会计研究以定量分析为主, 广泛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实际数据, 对假设进行检验, 这样就使其研究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实证会计研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多数是线性模型, 各变量之间是否确实是线性关系却是个未知数, 这使实证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分析上, 要使实证会计研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精确的解释和预测决不是指日可待的事。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步骤一般为:提出理论假说和有关假设条件;建立理论模型并得出主要结论;对理论假设模型的经验验证;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即实证会计是规范会计的基础和前提, 而规范会计是实证会计的目的和归宿, 没有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 就没有规范性研究的成果。缺乏实证研究规律的规范研究, 可能是空洞的和不得要领的, 而脱离规范研究的实证研究, 肯定是盲目的和十分零乱的。因此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 要提高会计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就应该把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研究过程对比
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从少数几个基本会计概念 (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目标) 出发, 主要运用演绎法来推出一套用来指导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而实证会计研究, 一般总是先根据大量的会计现象归纳出一个或多个命题。然后利用若干会计数据来进行经验检验, 或者对规范会计研究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证实或证伪。规范会计研究是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一般到具体的认识。
实证会计研究是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实证会计研究过程都需要建立适当的模型, 而模型的建立与检验需要大量的数量分析知识, 国内广大研究人员普遍感到数量分析的基础不够扎实, 而且我国数学的传统教育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够, 使得许多研究人员在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时一筹莫展, 从而增加了实证会计研究的难度。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大致为:一是确立研究课题。较为常见的研究领域包括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会计政策选择等问题;二是寻找有关理论。实证会计研究既可以是探索性的, 也可能是确认性的。前者的目的在于创建新的理论, 后者的目的在于检验和修正现有理论;三是提出假设。一般的做法是根据理论做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然后对它们加以检验, 这些假设涉及到理论的一个或多个侧面, 可以用实际材料加以测度;四是假设的可操作化。为了收集到检测所需的恰如其分的实证材料, 往往需要将假设具体化,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具体而言, 就是要对假设中的概念予以严格定义, 使之转化为可以计量的变量, 确定变量的计量方法, 检查命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五是设计研究方案。在实证研究中, 有两种基本的设计方法, 即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六是分析数据, 测试假设。将收集和汇总的实验数据和调查资料, 运用数理统计和其他数学方法进行测试, 检验假设是否正确;七是结果分析。除证实或否定假设外, 研究者还应对其研究结果加以引申, 说明假设的证实或否定对现有理论的意义, 指出现有理论的正确性或者重建和修正的必要性, 并提出实际的思路做法, 讨论研究结果的实际政策意义。
(三) 研究层次对比
实证会计和规范会计研究是对会计目标不同层次上的研究, 角度不一、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研究整体。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从较高的会计理论层面上来把握整个会计理论框架的内在逻辑一致性, 其研究结果往往会作为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而实证会计研究则往往是针对具体的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研究成果可以证明规范会计研究前提是正确可信的, 并使规范会计研究过程免于空泛;规范会计研究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和终极目的, 因为研究会计现象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探讨会计是什么, 而必须研究会计应该是什么。所以说, 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与会计目标系统的层次相关, 会计目标层次越低, 其研究的实证性就越强;会计目标层次越高, 越需要对之进行评价, 越具有规范性。
(四) 会计本质的比较
实证会计理论是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 目的在于揭示会计现象的内在规律性, 从而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理论依据, 其方法基础是证伪主义, 经济学基础是实证经济学。而规范会计学是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 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基本的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 从逻辑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的会计实务是什么, 进而指导会计实务, 规范会计实务, 其方法是运用演绎法兼归纳法, 经济学理论基础是规范经济学。实证会计学从一开始就是作为规范会计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因此往往给人以两者绝对相斥的感觉。
五、启示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尽管存在种种差异, 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各自都存在一定的科学性质, 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因此, 对于这两种理论, 我们不应将其对立起来, 而应该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进行互补与综合起来。强调实证会计研究, 目的是消除以往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现象, 但不能排斥规范研究, 而是使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以规范研究的既有结论为基础:证伪则推翻原有的理论, 证实则以该理论为新的起点, 通过规范演绎得到新的结论。这种“规范研究的结论———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38页) 实证检验———证实该结论 (规范研究的前提) ———规范演绎———规范研究的结论”循环上升的模式, 不但能促进会计研究领域的发展, 而且能够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完善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等.会计理论 (会计大典第一卷)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2]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3]范永武, 徐晓阳.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评述[J].当代财经, 1997 (11) .
[4]吴祥云.关于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J].人大财务与会计复印资料, 1998 (2) .
[5]王棣华.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研究[J].冶金财会, 1999 (2) .
[6]杜兴强.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J].辽宁财专学报, 2000 (1) .
[7]丁燕.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 (2) .
[8]杨翟婷, 李争丽.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比较与融合[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 (1) .
税务会计研究 篇11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税务方法;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统计数据
与其他企业相比,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具有核算期限长、核算业务种类多、核算涉及金额大以及核算内容复杂等特点,以上特点极易导致我国房地产企业统计数据不明确,从而,造成企业成本和费用计算不准确,实际费用支出与预计费用支出差距比较大;另一方面,房地产会计信息缺乏全面性,会计核算各项程序不规范,内部存在违规操作等行为,也将导致企业统计数据不明确,进而,导致房地产企业会计报表无法充分的反映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绩效结果。
2.缺乏完善的会计信息风险披露机制
风险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而来,每一个具有生产经营过程的组织均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就房地产企业而言,其主要具有资本运行风险、工程质量风险、项目开发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等,这些风险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其风险之所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缺乏完善的会计信息风险披露机制,部分房地产企业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信息风险披露机制,但其得不到全面的落实,以至于有效的机制流于形式,无法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3.缺乏规范的费用资本化制度
房地产企业投资金额较大且资本运转周期较長,极易出现资金不足现象,房地产企业一旦形成资金不足现象将导致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难以顺利有序开展。该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必须依据费用资本化制度,结合企业债务资本状况进行筹集资金,就我国现行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而言,其土地中涵盖的借款未用不能够满足资本化的需求,因此,无法顺利运用费用资本化进行筹集资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我国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1.完善各项会计核算制度
完善的各项会计核算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战略性决策制定的基础,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房地产企业应进一步加快各项核算制度的建设步伐,一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各种需求特点,明确各会计人员的职责,制定健全的会计核算规划,不断调整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切实将各项会计核算制度落实到位;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不断健全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定期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会计相关技能和道德觉悟素养教育,构建高素质、高质量的会计核算队伍,从而,充分调动出各项会计核算制度应有的价值。
2.加大会计信息风险披露力度
我国房地产企业加大会计信息风险披露力度实质上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因此,这就需要不断拓展房地产企业信息披露内容,打破以往局限于信贷情况披露的不良现象,对企业实现土地储备量披露、现金流量披露以及质量保证金披露。即披露土地储备量有助于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披露现金流量有助于增强企业营运的有效性;披露企业质量保证金有助于降低房地产企业资金风险。
三、房地产企业税务处理的有效方法
税务与企业会计工作相辅相成、彼此影响,房地产企业通过完善和创新税务处理方法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增强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主要具有四种税务处理方法,包括计提资产减值、成本核算、收入核算、二级及以下科目设置,其中,以前两种税务处理方法最为常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计提资产减值
计提资产减值是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针对于我国房地产资产减值问题,常采用账龄分析法按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期末余额计取。同时,建立健全的售房款回收制度,该制度实施过程中,应定期对职工的工作绩效状况进行考核,切实保障各项工作的高效性,尽可能的降低房地产企业坏账、呆账现象。
2.成本核算
房地产企业为保证税务处理的准确性,应针对于不同项目、不同开发批次开展成本核算工作,企业依据科学合理的方法,分别对土地征用费、工程费、建筑安装费以及公共配套设施费等多种费用进行分摊,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税务处理。
四、加强我国房地产企业税务管理的措施
一方面是岗位设置。房地产企业加强税务职员的相关知识学习,使其能够重视起税务管理工作,确保每位税务职员均熟知有关税收法律法规政策,从而,依据其政策法律法规处理开展税务管理。同时,企业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在财务总监的领导下,组建专业、自身的财务人员承担税务管理工作,确保企业能够积极的交纳各项税款;另一方面是企业与税务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加强本企业员工与税收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其相互理解,同心协力做好税务管理工作。
股利和薪酬分配上加强税收管理分析。股利和薪酬是提高房地产员工整体福利的两大有效手段,房地产实现股利和薪酬分配将有助于充分调动相关职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股利分配方式。我国政府部门为推进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逐渐放宽对个人投资者出售上市公司股票获得的资本利得征税,但其上市公司下个人股东的现金股利仍需缴纳股利,这种情形下,上市公司股东为了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纷纷致力于使用股票回购政策。
薪酬分配方式上加强房地产企业税务管理分析。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我国房地产企业大多数资金均注入在房屋上,一旦房屋在短时间内销售不去,势必将导致我国房地产企业各项业务活动难以顺利有序开展,员工的附加福利也无法按期发放,此行为将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因此,这就需要我国房地产企业将闲置房屋赋予企业员工居住权,并对其职工降低房屋价格,积极鼓励更多的职工进行购房,以此,不仅缓解了员工附加福利发放难的问题,也一定程序上刺激了资金的回收,提高了房地产企业的收入。
加强税务对比分析。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中,有很多涉税问题存在多种纳税选择,如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进行选择,最有效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多进行税务对比分析。根据前文描述,涉税分析应当按照前文所述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标准,四个原则,五个注意事项”的要求来进行,在税务对比分析中也同样如此。
在进行税务对比分析时,还要额外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对比方案的拟定,既要紧密结合本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又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使得分析方案既切合实际,又具备可操作性,又能够解决问题;还要考虑前瞻性和可拓展性,适当设置好分析的宽度和纬度。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可以设置成两方案对比分析、多方案对比分析、系列方案对比分析等多种对比方式;(2)在建模分析过程中,应准确考虑对分析变量或常量的数据赋值,必要的时候需要征求企业管理层或专家团队的意见后,确定相对准确的数值。一个分析模型是否符合企业管理实际,往往与各假设数据的准确性、假设前提设置的合理性等休戚相关;(3)对比分析结束时一定要出具倾向性结论,并提供相关管理建议,将复杂的定量分析回归到简洁明了并具备普遍性规律的定性分析上来。具体的对比分析方法可以适当参考本文的相关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其霞:浅析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J].商业经济,2010,(19).
[2]祝晓辉: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3]刘曙光: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会计核算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2,(02) .
[4]刘东波: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探析[J].财会通讯, 2011,(02).
[5]蒋立君:新税务体制下的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销售的纳税筹划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0,(12).
税务会计研究 篇12
1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当前, 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本文对我国学者关于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依照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程度来划分, 分为3个阶段, 即1990-1995年的介绍性引入阶段、1996-1999年的初步应用阶段、2000年至今的逐步反思并走向成熟的阶段。
1.1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属规范会计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则较为鲜见。随着美国实证会计研究渐渐成为主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会计研究领域内新的问题不断涌现, 我国学者发现以演绎法为主的规范会计研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 应开展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学者翻译了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 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正式介绍到中国, 打破了规范会计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与此同时, 我国会计学界的权威杂志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介绍和讨论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苏锡嘉等 (1991) 将会计研究方法视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 呼吁中国学者加强对研究方法的建设。文章系统地分析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分类, 引出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探讨, 并系统地介绍了实证研究方法———这种在当时的中国会计领域还较少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论述了中国开展实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实证检验是学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为今后实证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初期应用指明了道路。苏锡嘉等对实证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中国引入实证研究方法后的研究建议对于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肖泽忠 (1993) 首次对实证研究的过程和其中用到的技术进行了描述和讨论。文章依照实证研究的步骤逐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举例说明。这篇文章对我国的学者开展实证研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对于方法的详细介绍为实证研究在我国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刘峰、雷科罗 (1993) 在《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认识》中总结了我国会计研究当前的特征:中国会计研究正从纯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会计研究成果的实用效果差;不规范的传统研究方法在中国会计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这篇论文在提倡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时, 首先通过自身作出了表率。文章通过分析5年间所发表论文实际情况的数据, 用事实验证了自身的观点, 在实证研究方法还没有得到较好应用的初级阶段将实证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简单的说理中, 为接下来实证研究的开展树立了一个榜样。虽然实证研究方法有其缺点, 但对我国当前的会计研究来讲是必要的。文章理性地评判了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2 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初步应用阶段
1996-1999年, 在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后, 我国学术界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空前热烈的讨论, 这一时期的观点已不再是对实证研究方法的简单介绍和倡导, 更多的是解决中国学者在应用中遭遇的难题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阎达五、赵月园 (1996) 从历史的角度、逻辑的角度和国际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 他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的会计理论研究中还应当逐渐扩大研究工作者的视野, 摆脱个人的偏好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还特别指出:当我们选择研究方法时, 特别是在推崇某一种方法时要防止走极端。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证研究方法我国学者仍不太了解, 需要加强学习。秦荣生 (1997) 在《谈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中总结了我国长期以来的规范研究的成果形态上的特征后, 总结出我国在此阶段从事实证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我国实证研究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陈小悦 (1997) 指出, 财务经济学中的实证理论与方法的渗透带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虽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着模型选择、数据采集、噪声的控制及清除等多种困难, 但因实证研究能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证据的支持、严谨的论证体系, 以及将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指导, 故而实证研究的开展是非常有其自身价值的。此时的中国学者已经从经验交流的角度来重新阐释实证研究方法, 不再是介绍和解释, 更多的是对实际应用的探讨。刘汝军 (1997) , 陈汉文、林志毅 (1997) , 刘泽兵 (1999) 总结了实证研究的应用领域及其主要结论。在总结的基础上肯定了实证会计研究在说服力和对未来的预测方面的优势, 指出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结合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必要性。但也列举了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他们指出在逻辑体系中假设的提出和模型的构建都不能避免受主观因素的左右, 这是规范研究备受诟病但实际上实证研究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因而在实证研究的定位问题上我国学者应该清醒地认识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围, 将两者互为补充, 促进学术的蓬勃发展。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最理想的选择是两种研究方法承认彼此的价值, 并促进两者一定程度的结合。
1.3 实证研究在我国逐步成熟阶段
在2000年以后我国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中国学者对实证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剖析和更清醒的认识。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 (2000) 以严谨的态度, 从会计的角度, 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 对影响中国会计的诸多环境因素的行为方式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为进一步的理论实证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经验实证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卢永华 (2000) 运用哲学原理辨析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层次和相互的影响作用。这篇文章从方法论的高度对会计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刘玉廷 (2000) 认为我国现阶段乃至将来一个时期内, 会计理论研究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在实践中探求真理, 应当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 在坚持规范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注意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统一和有机结合, 重视采用实地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验证规范研究成果, 总结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陈珉、孙铮 (2003) 就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分工, 以及会计学术研究中的学术批评5个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实证研究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这决定了实证研究的广泛应用。他们从多角度对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大力倡导中国学者应该营造一个严肃、认真、科学、宽松的学术氛围, 敢于批评和验证固有的理论, 促进会计学术的发展。李连军 (2006) 对实证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 同时以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的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为例, 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标准范式进行了归纳分析。文章建议我国学者应从学习和完善实证研究方法入手, 从模仿走向创新, 开拓研究视野以促进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盖地、吕志明 (2007) 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二者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文章首先对比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定位和发展轨迹, 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指出了规范会计研究体系的演绎方法论至今仍统治着整个会计研究领域及实证研究方法的证伪主义在逻辑上存在困境的现实状况。他们对我国会计研究提出了坚持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和谐发展, 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并完善规范会计研究的建议。陈孟贤 (2007) 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体系, 实证方法的应用和学术界对其的批评, 另外介绍了西方的一些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 对中国会计学者的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还指出了中国的会计发展相对于西方的滞后性, 建议中国的会计研究工作者现在要有超前性, 在实证会计研究潮流还未完全过去的今天, 便应该在取经于西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同时, 掌握西方学者现在已经探索的其他人文诠释研究方法, 先知先觉地兼收并蓄各种方法的精粹, 将中国会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带上更高的一个台阶。这为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条捷径。杨雄胜、薛清梅等 (2008) 根据科学哲学的一般理论推导出一项有价值的实证会计研究必须具备3个前提:逻辑前提、事实前提和研究条件前提, 构成判断实证研究质量的基本标准。于玉林 (2009) 在厘清有关实证、实证会计、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作用与局限。龚翔 (2009) 就我国1997年至2007年6月间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和《中国会计评论》等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所涉及的主要实证会计研究成果, 从证券市场会计与财务问题、管理会计问题、审计问题和会计规范问题等4个领域进行综述与分析, 是对我国10年来开展的实证研究成果的一个详细的总结。从2000年至今我国对于实证研究的应用是日趋成熟的, 会计学术界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已不再停留在对于缺陷的探讨、应用领域的建议等, 更多的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或深入到细节的探讨。
2 我国实证会计教学状况
2.1 实践教育的缺失使实证会计教学无的放矢
实证会计研究以生产实践为研究对象, 要求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教育这一环。原有的教育模式对应于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 会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 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环节, 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训练, 脱离社会、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往往使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会计人员不再是企业法人的附庸, 而是决策者有力的参谋和助手, 是与企业法人一起争取最大市场份额的管理者之一。据一份对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 在我国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一栏中, 有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能容忍毕业生适应工作最长时间, 3个月的为40%, 半年以内的为34%。因此, 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并不能等到学生毕业以后, 而应当是在学生的在校期间就加深其对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 这种抢先一步的培养方式往往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所面临的环境, 明显缩短人才的适应期和成熟期。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环节, 实证会计的研究对象客观上要求会计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2 信息处理技术与数据库建设不够完备
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原始数据的整理加工, 尤其是各种复杂的计算。国内常用的软件有SPSS、SAS、Excel、Stata、Eview等, 各种软件各有优劣。在我国目前状况下, 取得数据的成本还很高, 除个别高校具备较完备的国内国外相关研究的数据库外, 其他高校数据库建设较为滞后, 同时, 很多研究需要的数据还需手工收集, 费时费力, 重复劳动, 使得实证研究的范围受到局限, 研究领域较窄。
2.3 忽视经济理论与分析假设基础
近20年来,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人们对产权认识的深入和对人的行为的经济分析的深入, 经济学带给人们许多颇具解释力的理论和思想, 实证会计理论亦深受其影响。许多实证会计研究的实践者在其研究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缺乏解释力。同时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忽视学术研究的假设和基础, 一些研究忽视经济环境的巨大差异, 照搬模型、假设等。
3 实证会计教学模块优化设计
3.1 构建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良性互动关系
推动会计研究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无限发展的经济实践。经济发展的空间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延伸, 促使会计研究空间也在不断延伸, 研究方法也必然要与之相适应。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体系, 但两者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因为: (1)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学, 是为管理决策和考核评价提供政策性建议, 两大会计研究是认知过程各有侧重的不同阶段, 促成事实性、描述性的阐述向伦理性、规范性的理论过渡, 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向前发展。 (2) 会计理论是研究人员思维的产物, 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制约, 价值判断的介入在所难免。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 导致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模式的建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3) 会计研究的结论, 最终必然体现在会计理论之中。因此, 在会计研究过程中, 首先必须力避价值判断, 侧重于实证性研究, 以客观揭示会计实务的本质属性, 然后, 以指导会计实践为己任, 设立适宜的价值判断标准, 通过理性思维建构会计理论, 并接受经验检验, 不断充实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会计理论既有逻辑性和严密性, 又具有真理性和精确性。
3.2 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决定了会计教学取向应以实践为先导
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大为实证研究提出了很多课题, 也提供了数据上的可能。其次, 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特有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还刚刚起步, 模仿、继承、创新都值得鼓励, 研究的视角也可以不同。同时增强会计专业研究生企业实地调查和企业实践环节, 可以为案例研究、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选题。
3.3 建立适合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从会计人员所面临的未来挑战来分析,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逻辑思路与会计人才将必须面对的非程序化决策是相吻合的。所谓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在不断变化的复杂经济环境中, 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 在没有过去的规章制度可沿用的条件下所必须作出的决策。会计人员的非程序化决策能力更多地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而非知识, 依赖于决策者综合运用所掌握知识的能力。研究生是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研究工作将推动实证会计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研究生在这方面的作用。
3.3.1 改变实证会计课程的讲授方式
不同的教学讲授方式各有利弊, 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会计实证教学的授课方式较为传统, 应当提倡和鼓励采用更为活跃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根据调查,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证会计课程的讲授方式采用“教师讲授, 学生听课”的方式, 就我国现在的师资状况、学生状况和对实证会计课程的认识与把握而言, 教师授课, 辅以学生课上口头报告与上交书面报告;课前将讲课大纲发给学生自学, 课上讨论;开列充分的阅读材料目录供学生阅读, 再进行课上讨论等形式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较好地达到研究式教学的目的。
3.3.2 实证会计教学教材选用
会计实证教学采用什么形式的教材, 各高校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有中文教科书、英文教科书、中文学术期刊、英文学术期刊等, 采用不同教材, 对教师和学生会有不同的要求。例如, 以英文教科书和英文学术期刊作为教材或参考资料, 要求教师和学生熟练地掌握英文, 且要求学校拥有较多的英文专业资料。将英文教科书和英文学术期刊作为会计实证教学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有助于我国高校在会计前沿课程的教学上与国际会计教育的接轨。
3.3.3 实证会计教学内容的变革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旨在提高学生实证会计研究能力的课程体系, 见表1。
4 总结
实证会计研究教学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其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化而走向成熟, 针对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体系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会计教学及研究,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即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目前, 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起到示范作用,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 会计教育如何审时度势、改革创新, 以增强教育的生存力、发展力和吸引力, 为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创新的过程。
摘要:在我国,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经历了引入、初步应用和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本文针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教学的现状, 提出会计专业研究生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方案, 以期对实证会计的教学和科研有所裨益。
关键词:实证会计,教学方案,教学模块
参考文献
[1]苏锡嘉, 彼得.西科德.会计研究方法——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J].会计研究, 1992 (5) .
[2]肖泽忠.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J].会计研究, 1993 (6) .
[3]陈珉, 孙铮.关于当前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思考[J].财经研究, 2003 (10) .
[4]卢永华.会计科研方法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5]杨海峰.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应用的透视与述评[J].财会通讯, 2004 (1) .
[6]张朝宓, 苏文兵.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7]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8]蔡春.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之友, 2003 (12) .
[9][美]罗斯.L.瓦茨, 本罗杰德.L.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陈少华, 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税务会计研究】推荐阅读:
税务会计融资操作研究10-13
税务会计10-28
会计税务10-11
税务会计比较财务会计06-11
税务会计处理10-18
税务会计教学09-05
会计、税务师/税务专员、银行柜员简历11-17
税务会计调整核算06-03
税务会计体系构建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