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会计比较财务会计

2024-06-11

税务会计比较财务会计(精选12篇)

税务会计比较财务会计 篇1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的今天, 税务职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原有的税务会计属于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 两者都属于会计管理领域的内容, 但是在具体的业务内容与职能等方面却存在很多的不同, 财务、税务会计两者的分离是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需求, 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两者的差异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会计工作。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比较

在我国现代化的经济形势下会计行业中的核算内容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经济核算方式的发展对传统的核算形式提出了更加精细的要求, 现代的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对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两者工作性质的差别认识清楚, 区别对待, 特别是其中的相似点需要细致的进行划分, 管理模式的差别会决定他们的不同, 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的必然变革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宏观层面的比较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在这种宏观方面的联系与差异主要表现在原则上面, 首先是历史成本方面在原则上的差异, 这方面的会计工作对于资产、负债等计价都比较有利, 而且在费用、收入的流量计量中也非常有利, 这种计价原则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比较真实的反映, 但是在财务会计中这种原则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对其进行完善就需要根据判断的规范对资产进行其他方面的处理, 这样可以做到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一个改正。而在税务会计中, 在税法的规范之外, 纳税人对于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需要进行严格的遵守, 这源于它的可检验性与准确性的特点。另外, 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方面, 根据权责制度的要求企业需要以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权利、义务的产生前提开展会计处理工作, 这样做也符合纳税义务的规定。权责发生制还会产生很多的会计估计, 这方面税法是保持的保留态度, 当税收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的时候, 税法就会对这一制度采取防范策略。在宏观的原则差异中还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这一原则在财务会计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主要的规定就是要求企业进行按照经济活动的发生实质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核算, 避免单一的根据法律行事, 财务会计对于这一原则的正确使用, 重要的是需要会计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进行准确的判断。

二、与财务会计相比较税务会计的特殊性体现

在比较中税务会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法律性与广泛性、统一性、独立性这四个方面, 其中的法律性主要表现在税收的主要特征方面, 比如强制性等, 税务会计需要严格的遵守税法的相关规定, 受到其中法律的约束, 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 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核算方式的选择, 而对于税务会计来说, 需要在遵守现行法律的基础之上再进行选择, 制定的税法是税务工作中都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对于征税人与纳税人以及双方的关系都是一种约束, 当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制度或者准则与税法存在抵触的时候, 税务会计需要以税法的规定为准, 对自身进行的税务工作进行调整, 这种对税法的严格遵守也是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另外, 税务会计的涉及广泛性的特点是由纳税人的广泛特点决定的, 这种特点在企业的部门之中, 与商品流通、运输等方面都比较适用, 在所有制方面, 在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等经济模式方面也比较适用, 只要是具有纳税人的条件就必须按照税法的制度执行。此外, 统一性就是说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来说, 相同的纳税类型需要遵循的规定是一样的, 对于纳税人在经济性质以及组织形式上的差异都不需要考虑, 这种统一性对于税务会计的工作行为的监督也具有决定作用。税务会计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对其核算手段来说的。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联系

(一)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互协调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虽然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 但是每种税务会计的处理结果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税务会计的各种处理结果都应该与企业中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相互配合。两者之间的互相协调的现象形成了相互联系的主要因素, 税务会计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是以财务会计之中的信息为运行基础的。在财务会计的发展中形成的企业财务活动的具有完整性与系统性的特点, 逐渐组成了数据库供企业使用, 这里所说的“数据库”中的内容主要会成为企业对外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材料。而且其中也存在着企业进行税务会计处理的基本材料, 所以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紧密的联系。从不同国家的税务会计的实际实施来看, 普遍都是以企业的会计利润作为基础发展的, 然后按税法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从而达到两者的共同进步。

(二)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编制财务报告方面的联系

企业的各种税务会计工作都会对财务情况产生影响, 然后这些影响又会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之中。比如在企业所得税会计工作中, 人们为了处理时间上的差异, 需要设置“递延税款”科目, 这一科目可能会作为企业一项“负债”来进行列示, 也可能会作为企业的一项运营资产来进行列示。并且, 企业中的所得税相关的各种项目与前面所讲的递延税款对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制作都会产生影响。在很多西方国家中, 税务会计这种形式的会计运算也已经从原来的财务会计中脱离出来, 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税务会计内容, 并且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一起形成了现代会计的三大重要支柱。在我国的会计业务发展中, 税务会计对于财务会计来说只是他的一部分而已。

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

(一)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比较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前者的核算内容、流程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数据信息都是按财务会计的标准来确认实施的, 后者核算内容、流程、方式等都是遵照税务会计标准执行的, 这属于本质上的不同[1]。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差异首先体现在会计研究的目标的不同, 确立研究目标是会计工作开展的前提。会计工作目标的确定能够对会计的实际工作内容形式进行引导, 还能够帮助会计明确自身在经济活动中的发挥的具体职能, 因此目标的确立需要符合会计的实际操作意义, 正确的目标能够对会计的发展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在会计的各项工作中对于目标的研究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其中包含的工作目标主要是将使用者所需的各类信息经过同类型会计信息的方式进行传递, 这样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可以根据其中的包含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经济分析与决策。税务会计是以税法作为经济活动的, 这也是它的主要工作职能, 其中包含的各项准则规定的是对企业中的资金收支等情况实行核算, 这一工作内容可以起到督促企业履行纳税义务的作用, 因此, 税务会计的工作目标就是为依法纳税进行服务, 在这两种会计核算目标的差异下必然会存在会计工作方式的差异。

(二)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销售理念的比较

会计销售额的产生与交易紧密相连, 获得的收入主要以两个方面为衡量的标准, 其一是销售的各类产品一定是已发出的, 或者是有劳务合同做基础, 也就是所获取的收入过程已经完成[2]。其二就是交易双方在这一过程中所签订的协议或者合同已经开始执行, 能够进行资金的流通和收支活动。在这两个方面的条件的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够达到销售收入的要求, 在会计确认环节之中, 这被称为是前提条件上的区别。在内容上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财务会计的销售金额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收到的总的经济利益, 在各自的职权范围之内进行的资金的交易, 税务会计方面的销售额指的是纳税人从购买者一方取得应税劳务的所有款型。此外, 在确认标准方面, 财务会计将在经济交易结束之后的商业凭证作为销售额的评判准则, 如果缺少商业凭证, 那么对销售额的确认就是无效的, 其中税务销售额可以将税务会计规范看成是衡量规范, 不存在对商业活动的评判。

(三)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信息质量间的区别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信息质量上的差异就是体现在所遵循的各项原则之中, 第一个是相关性的原则, 财务会计的相关性体现在企业信息与财务决策人员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 这之间的联系能够是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做出准确的企业发展决策, 税务会计是经济活动中企业除去成本费用之后与获得的资金收入之间的关联性。第二个是谨慎性原则, 财务会计在工作中需要关注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 在谨慎性的原则基础上对企业的效益情况以及资产状况进行合理的估算, 企业自身也要积极配合财务工作, 不断提升财务产生数据的质量, 税务会计则会在谨慎性这一原则上体现出不同之处, 发生在企业内部的各项费用或者损失, 只要没有真正的发生, 采取的扣除行为就是不妥的, 财务会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能够对谨慎性原则的实现产生影响, 而税务会计工作需要随时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来执行谨慎性原则。

(四) 两种会计类型实行时的不同

税务会计的法律主体在于税法, 适用对象包含一切与税收相关的经济往来, 而与资金货币相关连的经济事项则都是财务会计所涉及的领域, 一方面它的核算范畴大于税务会计的核算范围。财务会计一般都是对企业容易产生的经济费用以及损失进行预算, 税务会计在遵循财务会计中的一些原则的同时还受到了自身特点的影响, 具备财务会计所没有的法律强制性的原则。在会计制度中经济利益的流入管理非常重要, 其中包含着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等内容形式, 在税务会计的管理中, 收入总额指的是企业多种收入的总和, 比如财产转让收入、租赁收入等, 在财务会计之中, 它为了真实的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反映, 企业中发生的收支相关的事件都需要在账户里呈现出来, 但是税务会计对于这种收支并不进行记录, 并且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内容进行了规范, 对计税工资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规定。

五、结束语

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准则规范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 属于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的确认、记录等工作, 满足了社会主体的各项会计需求, 而税务会计是一门新兴的会计领域的边缘学科, 遵循的是我国现行的税收领域的各项法则, 也就是社会中涉及到税务的经济活动都需要税务会计的介入,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并不时相互独立存在的, 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参考文献

[1]刘姣.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 2006.

[2]陈晓燕.试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与协调[J].财经界 (学术版) , 2009 (12) :143+145.

税务会计比较财务会计 篇2

[摘要]文章对约束会计的产生进行了简单的回顾,通过对传统会计与约束会计进行比较,指出传统会计系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不足,分析约束会计在延续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优势,指出会计由传统的模式向约束会计模式转变成为必然,且传统会计到约束会计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关键词] 约束会计 约束理论 传统会计

约束会计是约束管理理论与会计学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型会计学科,约束会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是在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Theory of ConstraintDD约束理论:简称TOC”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会计分支,约束会计的目的是想找出在激烈竞争的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运用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着眼于整个组织的改善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它把重点放在瓶颈工序(即约束)上,保证瓶颈工序不发生停工待料,提高瓶颈中心的利用率,从而得到最大的有效产出。TOC认为,任何系统至少存在着一个约束,否则它就可能有无限的产出,因此要提高一个系统(任何企业或组织均可视为一个系统)的产出,必须要克服系统的约束。任何系统可以想象成由一连串的环所构成,环与环相扣,这个系统的强度就取决于其最弱的一环,而不是其最强的一环。因此,如果想达成预期的`目标,必须从最弱的一环即从瓶颈(或约束)下手,并以此为循环,才可以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提高系统的产出,并达成持续的改善。即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约束会计目的在于强调产出,将组织所面临的关键约束(TOC把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同传统会计系统联系起来 ,展示了通过撬动阿基米德基点(关键约束点)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收益。约束会计以新型的一种管理会计面孔出现,与传统会计相比具有独特的积极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核算对象不同

约束会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称为“约束”。“约束”有各种类型,不仅有物质型的,如市场、物料、能力、资金等,而且还有非物质型的,如后勤及质量保证体系、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和工作态度等等,这些“约束”的变化最终都影响企业的效益。约束会计强调必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这些“约束”问题,约束会计着眼于整个组织的改善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传统会计则明显比较狭隘,以企业的物流、资金和信息为会计研究对象,只关注局部的改进,如成本削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固定资产利用率,并没有考虑这些手段同企业最终目标即实现盈利之间的关系。

二、会计假设不同

作为会计学的分支,约束会计接受了传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有着会计学共同的一般前提,除此之外还具备一些特殊的前提假设。如管理决定假设。假定管理的价值是其管理方式的函数,其效用的发挥在不同的管理方式下会产生不同的经济价值。一个组织只有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管理进一步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来一一消除企业发展的“约束”,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因此必须要形成一套解决约束的流程,用逻辑地、系统地回答以下任何企业改进过程所必然提出的三个问题:改进什么?改成什么样子?以及怎样使改进得以实现?约束会计正是在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用一句话来表达即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

三、会计特征不同

与传统会计相比,约束会计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个特点是对约束资源作用的明确考虑。传统会计与约束会计在利润表上主要不同点在于产品分类被约束资源分类所代替,约束会计对约束资源的考虑通过列举各种约束体现出来。第二个特点是对产出贡献影响的说明。约束会计报告强调了决策和行动对约束产出贡献的影响,因为产出的所有重大变化都是通过约束点实现的,这种报告方式就可以引起管理层对相关领域DD阿基米得约束点的注意。第三个特点是打破营业费用(OE)与产出(T)之间同步增减的关系。为了衡量实现目标的业绩和效果,约束会计打破传统的会计成本概念,提出了三项主要衡量指标,即有效产出、库存和运行费用,约束会计认为只能从企业的整体来评价改进的效果,而不能只看局部。库存投资和运行费用虽然可以降低,但是不能降到零以下,只有有效产出才有可能不断增长。

四、会计信息披露不同

约束会计的利润表是一份业绩报告,它能反映实施经营思想后的业绩和员工情况,报告的产出部分强调了利用约束资源提高产出的重要性,同时确定成本是否得到了充分控制。传统会计报告只注重收入和费用,并信奉“卖的越多赚得越多,如果销售额不能提高,就得削减成本”。

综上所述,约束会计的诞生是会计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为会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使会计管理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更加紧密相关,进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约束会计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其理论体系、会计模式、技术方法等需要在会计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检验和修正,才能与现代市场经济完全融合。这就意味着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辛的劳动,必须时刻密切地关注约束会计的发展动态。但是,目前我国对约束会计研究的状况并不容乐观,在此,呼吁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一定要正视这一问题,齐心协力,共同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约束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申香华. 传统会计价值危机的主要表现[J]. 郑州大学学报,,(4)

[2] 汤云为. 高级财务会计[M]. 上海三联书店

税务会计比较财务会计 篇3

关键词: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税务会计

一、税务会计原则

国家为了对纳税人展开实际、有效的税款征收,依税收原则,经税法而逐渐生成“税收核算原则”。若以纳税人层面而言,“税收核算、税务会计”两原则相等同。税务会计务必遵循财务会计原则,可其需依税法规定的条例与程序,故此,美国相关专家指出,IRC(美国收入法典)为联邦税收“最高法律”同时,亦为税务会计方法与理论,税务会计原则亦即隐藏于国内“收入法典”内。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所有国家,税务会计原则皆是隐于税法内,其明确度、公认度远不如财务会计原则,其硬度、刚性要高过财务会计原则,若有人违反,则必然受到相关惩治。

二、税务会计原则和财务会计原则相对比

(一)历史成本原则的对比

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认可要最属税法,针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在会计界求全责备之时,在企业会计体制、准则于某种状况下丢弃历史成本原则之时,税法始终坚守此原则,强调企业资产剥离历史成本之时,务必以相关资产所潜藏的损失与增值依税法相关规定的贴切手段体现与确认。例如企业股份体制改造时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税法对会计要求相应账户的调整并不认同,依旧按原来账面的价值进行应税所得的计算;还有《企业会计制度》与“资产减值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要求进行全面计提减值准备,进而调整有关的资产原入账的价值,可税法除了对坏账展开限度性的承认,由于有违确定性原则,其他皆不认可。

税务法之所以对“历史成本原则”如此坚持,关键是税款征收为法律行为,务必有可靠边的凭证做为合法性的支撑。和公允值对比,“历史成本原则”的确于一些状况里无法切实地体现资产等要素价值,可是其具有极强的可靠性,于涉税诉讼里可给予给力依据,故此,税法普遍不会接受公允价值而抛掉历史成本,除去不存在“历史成本”时。可财务会计准则、体制于多处引入了现金流量现值与可收回金额等“公允价值概念”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可靠性,此即会带来海量纳税调整事宜。

(二)相关性原则对比

“财务会计”相关性原则,意指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展开的“决策”相关,即对其使用者进行重大决策时给予“真实、有效”的信息,对其重点主要强调的是“有用性”。“税务会计”在相关性原则上,则以政府征税为出发点,进行所得税核算时所重点强调的“税前扣除费用”务必需与同期收益相关,两者对比实质不同。

(三)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比

企业会计核算需依“权责发生制”为根本,可税法为“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依权责发生制,企业务必以经济活动中的“义务与权利”的发生作基础方可展开会计处理,此和税法确定“纳税义务”的原则相同,故此,整体而言对权责发生制税法还是认可的。此于所得税可以看出。此外,权责发生制导致大量会计估计,而税法对此持“保留态度”。权责发生制不益于税收保全之时,税法只能采取防范手段。

(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对比

财务会计的关键原则之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其主要内容是企业会计核算需依交易及事项的经济“现实与实质”展开,并非只依法律模式。一项事宜及交易实质和其法律模式及外在模式并非总是相同。于基本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内对此皆做出明确规定。于会计体制与准则内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多有呈现。

针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确切使用上,财务会计重点在于会计工作者职业判断的可靠性,可税法则要求务必具有确切的法律依据,不可仅凭估计,务必有据可依,税法对此项原则的解释重点强调“实质至上原则”,意在杜绝纳税人滥用“税法条款”。

(五)配比原则的对比

配比原则,是展开费用确认时的根本性原则,牵涉的主要有“职业判定”及“会计选取”等相关内容。对于“配比原则”在所得税法内还是较为认可的,纳税者所产生的费用需于其所应配比的当期展开“申报扣除”,纳税者在某纳税年度所需申报的扣除费用规避“提前及滞后”,针对税款流失问题税法亦做出相应制约手段。可于增值税问题,税法对“配比原则”不支持。增值税目标为“货物与应税劳务增值额”,其应为“货物、应税劳务”收支配比后的结果,可增值税征收是依发票扣税制而设计,进而把其征收控制于流通环节,由整体而言规避免对“财务会计”损益核算体系依赖性,亦因致使增值税“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

于税法内,税前扣除的“配比原则”其在内涵及应用结果上和“会计核算”相比存有极大差异。于会计核算里,为了对不同“地区、分部、产品”的经营成果分别进行核算,务必将“直接、间接、期间”等费用于不同“地区、产品及分部”展开科学有效的“分配、分类与及归集”。“配比原则”在税法内所反映此层面的同时,还需遵守“相关性原则”。税法内先需要对不同项目所享有的“税收待遇”进行区分后再展开分项及分类配比。

(六)谨慎性原则的对比

谨慎性原则于“财务会计”里,需当企业面临无法明确因素的状况下展开“职业判定”时,务必需持有应有的审慎态度,对各类风险及可能造成的损失需进行充分评估,此过程中要本着谨慎认真的态度,对“资产与收益”即不高估,对“负债及费用”亦不低估。

针对减值准备金的提取问题财务会计本着小心谨慎的原则对各项资产展开评估,可令企业中的虚资产转变为实,可于相应程度上对企业“虚盈实亏、制约短期活动”等的处理,益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提升。可其却违反了“据实扣除”的税务会计原则,税前扣除费用即为任何费用及损失务必确实发生过,不然若发生申报扣除即将补判定为偷税。企业计提活动中的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为会计工作者们凭职业判定所给出的估计结果,其损失并未真实发生过,会计对此类风险所进行的估测,税法不予扣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税收无法为“纳税人”承担其自身的经营风险,税法重点强调的是于企业的相关资产中“真实发生”的具有实质性的“永久损害”时方可获得即时处理。如此规定,即益于税务管理,增进片管效益同时,亦杜绝了减值准备比率此硬性规定的不可确定性。于财务会计里,“实质重于形式与谨慎性”两项原则为会计要素“计量与确认”的关键的修正性原则。可于税务会计里,却为最不被认可、最不受欢迎的原则。税法不认可谨慎性原则,一口将其否定。其关键在于针对收入与费用上谨慎性原则处理不对称,当会计事宜存有无法确定期性因素时,谨慎性原则即要求多计费用而少计收入,若税法认可谨慎性原则,那么对企业应缴税款将会降低及滞后,此导致税务单位要替企业担当风险。

三、对税务会计原则和财务会计原则差异的分析

以上论述,“税、财”务会计原则两者存有诸多不同,有的是单一的“内容、名称”的不同,而有的是“内容不同而名称相同”。目标取决于“导向”,原则取决于“目标”又体现于“目标”。在目标上“税法和财务会计”不一致,故此两者在原则上亦不相同,存有差异是必然的,与两者根本目标不相违背状况下,怎样令两者之间的差异持有合理程度,为我们所需要思考的关键。国家正置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两类原则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怎样协调、如何构建两类原则之间的和谐,进而降低企业税收成本、体制转换成本与纳税风险等,为实际需解决的问题。

由税收“原则、主导”呈现出我国“税收核算原则”过分站在征管角度上考虑,呈现的并非是纳税者便利为基础、而是本着征收便利为原则,并非确保纳税者的税益、而是保障政府的收入,对纳税者的利益问题上则思虑的较少。当下,“法定主义标准”在我国税收活动中远未达成,和会计的“体制、准则”差异太大亦不规范,提升了纳税者的不可预期性。故此,亦不益于生成对比完整、明确、系统的“税务会计原则”,可“财务会计原则”已然是公认的较成熟的原则。新税制革新里,需最大化的吸纳财务会计原则,压缩差异。若想我国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的混合模式优点得以充分体现,那么两原则差异一定不能大。若当下的差异加大趋势无法迅速遏制,越来越多的纳税调整事项将给会计活动造成无尽的烦恼,将压缩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盖地.试论税务会计的理论结构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的最新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比较研究 篇4

财务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定期提供财务信息而进行的会计, 又可称为对外报告会计。而法务会计则是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 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在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法定经济标准和经济界限规范过程及报告结果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的运用型学科。

(二) 法务会计的基本特征

法律服务性。法务会计是一种服务性活动, 它为法律事项的处理或解决服务, 是会计工作者对法律工作者或当事人的专业支持, 是将会计语言翻译成法律语言以帮助解决法律问题, 因而具有法律服务性这是法务会计的根本属性。

法律事项性。法务会计是就事论事, 它围绕法律事项开展业务, 因法律事项的发生而引起, 并随着法律事项的解决而终结。不过, 法务会计是协助而非直接处理或解决法律事项, 它是查明或认定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会事实, 这是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根本区别之一。

调查取证性。法务会计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法律事项涉及的财会问题进行调查, 收集、固定证据, 并据此形成结论性专家意见, 用于法庭作证或供当事人自行解决纠纷、处理未决事项, 这是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最明显的区别, 国内外许多学者正是根据这一特征来对法务会计进行定义的。

价值量化性。货币计量是财务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之一, 也适用于法务会计, 因为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均是以货币计量的, 法律中有关经济犯罪的处罚, 量刑也是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

法律标准性。法务会计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为了查明法律事项涉及的财会事实, 法务会计人员必须依照《公司法》、《诉讼法》、《证据规则》等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规定办事, 而现实中的财务会计资料是依照会计准则与制度等行业规范编制或形成的, 这就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对这些财务会计资料进行检查与验证, 如有冲突必须以法律规定为准。

广泛应用性。法务会计是会计界为法律界提供专业服务, 是会计实务对法律实务的支持。在现代社会中, 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活动都要受到法律调整, 当人们在处理经济纠纷等法律事项时, 只要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财会专门问题, 就需要法务会计提供专门服务。因此, 法务会计在行政、司法机关、银行、保险公司、上市公司及其他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将得到广泛应用。法务会计比财务会计的范围广泛得多。

(三) 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

内容不同。财务会计一般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组成部分。法务会计则是按照法律事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进行归类的, 其内容主要有税收法务会计、保险法务会计、海损法务会计、破产清算法务会计、反倾销法务会计等。

职能不同。财务会计的职能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将企业生产经营中大量的、日常的业务数据经过记录、分类和汇总, 定期编制通用的财务报表, 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而法务会计的职能是指法务会计所固有并由其本质决定的查证财会事实与保障法律实施的潜在能力。查证财会事实是法务会计的技术职能, 保障法律实施是法务会计的社会职能, 两项职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它们互相依存, 互相促进。

目标不同。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对外提供会计信息, 除为政府部门以及外界有关经济利益者服务外, 也为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服务。企事业单位的法务会计目标应尽可能保持与财务会计目标一致, 但是, 当某些 (或某种) 会计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与有关法律有矛盾时, 应按现行法律予以调整或纠正。因此, 法务会计目标应是符合或不违反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社会中介机构的法务会计目标应是对受托单位的合法、合规性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公检法等机关的法务会计应是对受理案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会计鉴定, 准确判定法律责任。

基本假设不同。由于法务会计的业务反映范围限于法律事项, 与财务会计的业务反映范围限于会计实体不同, 所以, 法务会计不可能遵循会计实体假设, 它实际上应遵循的是法律事项假设, 即事先明确为哪个法律事项的处理提供专业服务。同时, 法务会计的法律事项性决定了它不适用财务会计的会计期间与持续经营假设。

对象不同。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 而法务会计的对象则与法律事项相联系, 它是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者其所涉及的资金运动或状态。从法律的视野来看, 法务会计的对象就是法律事项所涉及的待证会计事实。显然, 法务会计对象与财务会计对象差异较大, 应予以充分注意。

程序和方法不同。由于法务会计全面吸收了会计学和法学的基本理论, 因此在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核算、各种会计信息进行检验分析时, 都必须严格遵循财务会计的程序和方法。对涉及法律事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作为证据使用时, 还要运用法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如证据筛选、分类、分析等理论和方法;有时还需运用审计学、统计学中的某些方法。

二、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法务会计中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就是传统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法务会计人员查办或处理经济案件或法律事项时, 离不开对财务会计资料的调查和验证, 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并形成专门的法务会计报告, 作为法庭诉讼的证据。财务会计与法务会计在应用资料方面有着广泛的一致性。

货币计量是财务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之一, 因为只有通过货币或价值手段才能将各项具体的经济业务或财产进行汇总, 从而得到会计实体的经济总量信息, 以利于综合判断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在法务会计中, 一方面, 法律事项所涉及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绝大多数都表现为货币计量信息;另一方面, 为获得处理法律事项所需的犯罪金额、纠纷金额、损失金额等, 必须对该法律事项相关的财会事实进行价值量化、分类和汇总。法务会计需要以价值量化手段汇总法律事项涉及的财会情况, 以利于司法人员或当事人对案件或纠纷进行定性和处理。

在财务会计中, 会计事项通常用来表示具体的经济活动或业务。因此, 我们可以将财务会计与法务会计的对象进一步细分为各个具体的会计事项。如果财务会计中的某些会计事项与等待处理的法律事项相关, 就会构成法务会计的对象。财务会计与法务会计的对象虽然不同, 但其联系十分密切。

三、法务会计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一) 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解释的影响

法务会计远远超出了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而且对财务问题的确认与解释更为准确、清晰。当某一团体对某一事项产生抱怨、质辩、谣言、疑问时, 法务会计能很快地确认出财务事项的要害所在, 并根据经验与所掌握的法学和会计学理论作出相关认定, 向冲突的双方解释, 这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确认、解释将更为准确有效。

(二) 对财务会计控制职能的影响

法务会计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 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在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法定经济标准和经济界限规范过程和报告结果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 它主要处理财务事实与企业问题的关系, 并运用于法律上的鉴定。法务会计经常涉及舞弊调查, 并为管理部门、律师或者私人调查服务, 它经常帮助管理部门强化公司的内部控制, 以减少管理部门的舞弊发生, 这样也大大强化了财务会计的控制职能。

(三) 对财务会计准则、制度和法规的影响

随着法务会计的迅猛发展, 传统财务会计准则、制度和法规已经不能适应法务会计实务工作的需要。要规范法务会计实务工作, 我国会计理论界应借鉴西方法务会计并结合我国国情, 以便尽快制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务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工作程序与方法、执业规范、职业道德以及相关法规, 使我国法务会计工作的开展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这同时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化的客观要求。

(四) 法务会计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

1、精通会计, 熟悉法律等其他相关法律知识。

法务会计既然是一门复合型会计学科, 就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具有多种相关知识, 以便更好地了解财务报表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

2、高尚的职业道德。

保密、自律是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 法务会计解决的大部分问题都会涉及到不同单位相关的商业秘密或执法秘密, 所以从业者要对委托人负责, 只能把对某一问题的审计报告提供给委托人, 在法律规定的保密期内, 不能将相关资料泄漏给任何单位和个人。

3、独立敬业的精神。

这也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体现。独立与保密密切相关, 为了保密的需要, 从业者不能与他人商讨目前进行工作的问题, 也不能与解决同一问题的其他执业者商讨, 以免从业者之间相互因为资历、语言表达能力等影响他人证明结果的客观性和独立公允性。

法律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为我们的经济生活保驾护航。法务会计对财务会计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会计工作者应把握时机, 开创和推动法务会计更美好的明天。

摘要:法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复合型边缘学科, 与许多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法务会计的特征侧重于法律服务性, 财务会计侧重于决策服务性。法务会计的目标是以法律为最高标准, 财务会计则以准则和制度为标准。法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只遵循法律事项和货币计量假设, 这也给财务会计带来了很大挑战。法务会计的原则虽然遵守了财务会计的原则, 但却有了新的含义。

关键词:法务会计,财务会计,法律事项

参考文献

[1]谭立.再论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J].金融与经济, 2005 (10) .

[2]威廉姆·霍普伍德.法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任存梅, 张婧怡.论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J].会计之友, 2009 (1) .

税务会计比较财务会计 篇5

施工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办法之比较

财政部9月25日,以“财会[]27号”文的`形式下发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要求1月1日起在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执行.施工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本办法时,不再执行1992年印发的<施工企业会计制度>.通过学习笔者认为,该办法与<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有两个不同、两个优点及两点质疑,分述如下:

作 者:唐飚 作者单位:新疆北新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20037(2)分类号:F2关键词:

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 篇6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作为相对独立的创新理论,两者有差异,又有共性。充分认识这两种创新理论的差异和共性,有助于准确把握会计创新的方向,加速会计发展的进程。

一、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的共性

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一致认同未来会计的全面性、多样性、实时性、协同性、动态性、自动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等多重特性。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更深入地探究两者的共性以及产生这些共性的内在必然性。

本文从会计重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会计空间、会计时间四个方面分析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共性。

(一)同属会计重构理论

会计重构,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

会计系统之所以需要重构,是因为脱胎于工业时代的现行会计,在当今的“后工业时代”暴露出了整体性、系统性的缺陷。会计系统的局部维护和完善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问题,只有通过会计重构才能使之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是代表性的创新理论,更是会计重构的尝试和探索。

首先,两者的理论体系与现行会计存在整体性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会计属性、地位、作用、目标、对象、主体、职能、原则、信息系统构架等问题进行体系化研究;两种会计创新理论对当今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并较为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构架。

其次,共同提出了全新的信息系统模型。这一信息系统模型概括为:将原有的凭证处理起点转化为事件驱动模式;突破原有会计主体局限在企业群(价值链企业集或虚拟企业)的基础上按“三库论”理论构建系统。这一信息系统模型彻底修正了“模仿手工会计”的传统思路,完全按照信息化的需要确立了全新会计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以及信息使用机制。

(二)共同蕴含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整合

会计重构以继承现行会计的优势为前提,以现有会计体系为基础。因而,将当前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按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整合,是会计重构重要的组成部分。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共同具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整合特征。主要表现在:

首先,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数据处理的基本模式是事件驱动,以“事件”为起点,利用对“事件”多重属性的记录,全面反映经营活动,其“全面”,含义有二:其一,空间范围的“全面”;其二,时间范围的“全面”。可见,两种创新理论描述的会计信息,既包含管理会计的信息又包含财务会计的信息;两者诠释的会计,实质上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统一体。

其次,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中系统模型的共性表现为:以“源数据库”为基础的数据采集子系统、以会计知识和方法库为基础的数据加工子系统以及信息用户依据个人需要主动制定和提取信息的输出子系统。这一系统处理“全面”的会计信息。它实质上是一个“数量”管理信息系统,当然应包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

再次,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诠释的服务对象,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信息用户,是整个会计的信息使用者,既有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又有管理会计的信息使用者。这也体现出两种创新理论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整合。

可见,伴随着企业流程再造产生的价值链会计或网络会计实质上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体。

(三)会计空间理念趋同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共性也表现在对会计空间的拓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会计主体的重新定义。价值链会计的会计主体范围是价值链,而价值链有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之分,外部价值链实质是利益相关的企业集合。可见,价值链会计的主体,“不仅立足于本企业,而且扩展到范围更广的价值链联盟”。网络会计则是围绕电子商务及虚拟企业否定了现有会计主体假设,将会计信息空间延伸到企业之外。

价值链联盟和虚拟企业均是为了共同利益结成的竞争同盟。这种同盟产生的根源在于,单个企业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形式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分享整个同盟在竞争中获得的优势利益。可见,企业同盟的产生、发展具有科学性,将会计主体由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集合具有必然性。

2.会计向管理的深层次渗透、延伸,通过会计、统计和业务管理整合,形成量化管理信息系统。在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中具体体现为会计信息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两种新的会计理论一致认为:会计信息在内容上“包括货币信息与非货币性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定性与定量信息以及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分部信息等按照重要性原则披露的信息。”

可见,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诠释的会计信息具有原会计、统计、业务管理等方面信息整合的特征。会计系统整合企业管理中全方位量化管理信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如今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经营状况和竞争实力,制约了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其次,将数量管理信息全面集成一个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因部门职能分工引发的低效率问题。再次,管理信息全面集成可以有效解决数据“冗余”和信息“孤岛”问题。

(四)会计时间理念趋同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对于会计时间的认知具有相同的理念,具体表现在实时会计和会计分期多元化两个方面。

1.实时会计,可概括为会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经营管理活动的实时分析、评价和控制系统。实时会计是当今企业管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客观需要,而网络技术和信息化为这一需要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撑。因此,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无不把实时会计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

“价值链会计所提供的及时性信息保证了企业对于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并及时做出相应决策,以保证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从而确保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价值链会计的“核心是对企业价值链的实时控制和管理”。

网络会计则通过对会计数据处理和经营活动协同的研究,透过对企业内部协同、供应链协同和社会其他部门协同以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协同的分析,较为具体地探讨了实时会计的基本原理。

2.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时间理念,使会计分期呈现多元化趋势,即实时会计信息、不定期或时间上“不等距”会计信息和定期会计信息共存机制。

实时会计信息,将在未来的会计系统发挥重要作用,但它无法取代其他信息机制,而是和其他信息机制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首先,以会计年度为基础的定期会计信息机制有着其他会计信息机制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一,就经营管理而言,按年度组织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惯例不会因实时会计的出现而动摇;而按年度组织经营活动必须有相应的定期信息机制。第二,就明确“受托责任”而言,定期会计信息机制与社会审计关联,即年度会计报告由注册会计师签证,是确保会计真实性的必要条件;而实时会计难与社会审计关联,若没有定期会计信息机制作为补充,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受到质疑。

其次,不定期会计信息机制存在的主要根基,在于围绕“项目”而出现的“虚拟企业”。这些企业按“项目”周期组织经营管理活动,“项目”的周期决定了“企业”的存续期间,适合采用实时会计加不定期的信息管理模式。

二、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差异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互独立、自成体系,其表面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本文仅从会计观、会计重构基础、会计重构逻辑、会计重构风险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会计观不同

长期以来,会计界存在着不同的会计观: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系统论等。会计信息系统论围绕系统的基本功能,侧重从信息处理技术角度通过对硬件、软件、人员、规范和会计数据的研究,阐释会计系统由数据采集到信息输出的变换过程。会计管理系统论,强调对经营活动的规划、控制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关的信息处理研究,说明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价值链会计,将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过程视为一条锁链,认为各价值链环节中具体的价值活动是会计对象,信息处理机制是价值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价值链会计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始终以管理活动作为核心内容和突出的重点,因此,它是“会计管理系统论”的具体体现。

网络会计,顾名思义,突出的是信息处理技术;整个理论体系以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基础,透过对当今会计缺陷揭示,阐释未来会计的目标、信息特征、会计确认、计量及企业报告的机制。因此,网络会计是“会计信息系统论”的具体体现。

(二)会计重构基础不同

任何一门科学,归根结底都来自于社会实践并服务于社会实践,从这一意义分析,所有科学的基础都是社会实践。但由于科学理论的相对独立性,会形成有的科学直接以理论为基础构建,而有的直接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构建。

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这一创新理论的依托。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主体、对象、职能以及信息系统构架等等,无不是以价值链的理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形成的。

网络会计理论与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相伴而生。有的研究者甚至把它归属为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依据网络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的现状和未来来揭示当前会计不足和局限;依据信息技术引发的管理理念革命来阐释会计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

可见,价值链会计的基础是“新理论”,是从新的管理理论出发结合现实需要而形成会计重构;而网络会计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它是从电子商务和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吸纳新的管理理论而出现的会计重构。

(三)会计重构逻辑不同

价值链会计的起点是价值链理论;网络会计的起点是电子商务。起点不同,决定了两者重构过程中的不同逻辑。

价值链会计,以价值链为基础重新设计企业流程和管理体系;其会计系统重构主要包括:划分企业价值链,分解价值增值环节;确定链环对象的相关属性、方法、消息和事件;建立价值链环对象的绩效评价体系;改善对象的目前状态,不断协调和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促进整个价值链同盟的利益最大化。

网络会计通过分析当今财务会计理论缺陷以及信息处理的局限性,根据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探求会计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通过丰富财务会计职能、方法,促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通过“无纸办公”和数据处理自动化,到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协同,以及企业内部、企业与往来单位、企业与社会相关经济组织的协同,以此为基础重构新的会计体系。

(四)会计重构风险不同

会计重构风险是指会计重构的可行性或会计重构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复杂程度和成功的几率等。

会计重构的非结构化特性使其存在的风险难以系统、精确地评估。但有关企业信息系统重构风险评估的研究,曾提出了五个评价指标:重构需求的满足程度系数、正确性系数、收敛性系数、混乱度影响系数、实施风险系数。这些风险估计指标,有助于引导我们审视会计重构风险。

本文无意对会计重构风险做出精确评估,而仅是从原则上分析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这一过程中蕴含的风险大小存在差别。

有理由认为价值链会计重构风险会超过网络会计:

首先,不同的重构基础蕴含的风险大小不同。价值链会计的重构基础是价值链理论,而价值链理论带有宏观经济学的特征,其理论的科学性建立在许多假设之上,能否指导企业管理的微观实践活动还有待于经过实践检验,倘若其中存在瑕疵将严重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科学性。而网络会计的基础是电子商务,尽管尚不完善但毕竟现实存在,所以,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会计重构风险相对较小。

事项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比较分析 篇7

关键词:事项会计,优势,局限性

1 过去的财会体系面对的不利现象

1.1 信息不充分

它受到非常严苛的确认信息以及计量体系的干扰, 使得不充分的问题发生了, 最为眼中的不利现象时在负债表里确认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 它们对于单位的运作的意义不断的增加, 但是未能够展示到报告体系之中。同时, 像是一些高科技的单位其使用非常多的费用来获取市场占有率, 同时它的研发费用也很多, 并未展示在单位的价值里, 此时就使得单位的账面内容和其市值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此类状况和单位的财会目的间的不利现象不断的变严重。

1.2 有着非常高的主观性特征

对于过去的信息来讲, 它受到氛围以及其他的一些要素的干扰, 它的形成步骤中涵盖了非常多的财会工作者的主观分析, 它的输出信息是一种近似的内容, 而且内容很是不清晰, 此时就导致使用人在分析的时候出现了不利现象。此类不精准的问题会导致人在特定的层次之中发生误会, 假如再由于门面粉饰等现象的干扰, 此时信息的精准性就更加的无法确保了。

1.3 关联性不高

过去的会计供应信息的时候, 假设使用人的信息需求是明确存在, 并且是非常实际的, 供应常用信息以此来合乎有关人员的规定, 很明显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思想, 由于关联性是比对来看的, 其和使用人的决策意义以及种类和特征等都是紧密关联的, 就算是相同的使用人, 对于关联性的测评结果同样会由于氛围的差异而存在很多的差异。当开展该项处理活动的时候, 会导致很多的有意义的信息由于过滤而无法体现了, 此时就会导致决策不精准。

1.4 速率不快

过去的体系中, 信息是按照一种次序化的模式来设置的, 按照设定好的步骤来开展活动。因为体系和业务活动无法有效的联系到一起, 此时它们间有一个时间上的差异存在, 所以, 对于使用人来讲, 必须当期末的报告得到之后, 才可以得知。而在当前背景之中, 信息变化速率非常快, 使用人规定财会要和活动的发展步调保持一致, 供应合理的精准的信息。对于财会信息来讲, 它负担着减少投资费用, 指引资源配置的具体意义, 此类不利现象的存在会干扰到信息彼此的关联性, 以及稳定性, 使得它的意义受到干扰, 此时过去的信息在和别的一些信息比对的时候, 它的不利点就体现出来了。其从根源上讲, 是因为过去的信息在供应的时候, 未充分的分析使用人的心理规定而导致的, 而该项会计能有效的处理这个不利现象, 它将使用人当成是关键人, 形成一种市场思想, 合乎不一样的使用人的规定。

2 关于事项法和目前的财会理论的比对分析

该项内容是结合实际的经济活动来展示单位的具体业务内容, 而且将其当成是前提, 设置财会的明确和计量等的措施。此处讲到的事项是说能够明确的, 能够用信息展示出来的实际的活动。它规定要供应和当前的活动相互协调的信息, 确保彼此的需求得以实现。就是因为这样, 它在供应信息的时候较之于过去的体系存在如下的一些优点:

首先, 重视使用人的个体偏爱, 可以合乎使用人的个性化的规定。导致财会繁琐的缘由是不同的使用人在看待一样的信息的时候, 他们的思想是不一样的, 此时他们的反应也不一样。目前的财会模式将提前明确使用人的信息需要当成是假设, 此时就使得信息具有综合性特征。而这个特征最为严重的一个现象就是所有的信息的使用人都被一样看待, 此时就使得其无法结自身的规定来明确信息, 很明显这和使用人的个性化的规定是无法保持一致的。不一样的是, 该项法规重视的是在不明确使用人的规定和决定状态的时候, 会计应立足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 由信息使用者自己根据决策需要对数据进行剪裁, 这样就更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相关性。

其次, 供应多项计量属性, 此时其不但能够体现过去, 同时还可以预知今后, 提升预测性。该项会计许可通过很多的计量措施来体现单位的经济活动。它是未来合乎人们对将客户满意程度、产品质量、市场份额、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兼收并蓄反映这一客观需要应运而生的。

第三,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情况下, 企业管理当局掌握的信息要比投资者多,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管理当局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以牺牲投资者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益。而事项法将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留给信息使用者个人, 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的可能。

第四, 有利于克服现行财务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误解和混乱。不可否认, 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客观存在, “不确定性”充斥着整个会计处理过程。面对不确定性,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将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样, 现行财务报表提供的经会计人员处理过的貌似确定的信息, 实际上可能对信息使用者没有多大用处。理智的信息使用者是不会为这些貌似确定的信息所迷惑的, 但是要探究其本质上的确定程度也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因为将这些单一的数字进行重新分解、重新验证和确认, 再重新组合和汇总, 是相当耗时、费力的。以至于让人产生怀疑:会计人员到底在发挥什么作用?既然如此, 采用事项法, 将原始的会计数据直接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吗?

第五,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实时报告系统的思想实际上萌芽于事项法。在实时报告系统下, 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库储存大量的信息 (事项) , 信息使用者通过Internet访问企业的数据库, 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及时地获取并处理有关的信息, 根据自己的需要构造财务报表, 而无须等待企业会计人员对信息的处理、加工, 这就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3 事项法会计的局限性分析

3.1 事项会计的建立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发达及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

3.2 事项的标准难以确定。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极其繁多复杂的, 哪些应进入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还没有一个现实的可操作的标准。

3.3 大量事项信息的列示可能泄露企业商业机密, 对企业竞争不利, 同时可能增加信息报告成本。

3.4 大量事项信息的列示, 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可能造成信息过量, 而更加难以做出正确决策;

并且是否多数信息使用者能够自行判断、收集、分解、组合、汇总事项会计信息, 这对事项会计的发展将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3.5 事项会计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必须进行必要的分类, 如何分类也是一个问题。

3.6 事项信息的列示是否比传统的价值计量更可检验, 事项特

点的展示是否一定比事项价值的汇总反映能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 还有待实践检验, 还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刘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1]葛家澍, 刘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2]李桂荣.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J].当代财经, 2003 (6) .[2]李桂荣.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J].当代财经, 2003 (6) .

税务会计比较财务会计 篇8

(一) 国外法务会计的历史与现状

特定的环境促进特定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国外法务会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71年, 当时的格拉斯哥、苏格兰的法庭和辩护律师需要一些特殊的会计人员为其提供会计服务, 这是法务会计的雏形。而后, 直到1900年, 才有指导会计人员以正确的方式提供专业证据的论文开始在美国和英国出现。规章和成文法的制定加剧了社会对法务会计的需求。众所周知, 1929年至1933年, 美国爆发了一场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在此危机之前, 一方面, 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极限;另一方面, 金融投机行为盛行。由于政府对企业放任自流, 会计和审计的作用被极大的弱化。因此, 在大危机前的十年, “美国的企业在财务上进行弄虚作假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葛家澍, 2003) 。与此同时, 舞弊审计发展起来。舞弊审计是随着1913年美国实施联邦所得税法后繁荣起来的, 主要出现在美国的联邦刑法和商业法规中。舞弊审计的目的是发现偏离预期的异常事件, 违规的会计事项和行为结构, 舞弊审计发展的结果就是法务会计。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应付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的日益增长而产生的会计新领域。在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的舞弊案件中法务会计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国内法务会计的历史与现状

在我国,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 对法务会计还较为陌生, 但法务会计实际上早已存在于经济生活中。我国最早的法务会计业务是司法会计。进入20世纪80年代, 伴随改革开放, 经济犯罪和经济纠纷案件大量增加, 政府部门和相关专业机构开始关注法务会计的发展。如我国证券市场上的“琼民源”、“银广夏”等案件, 由国家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托国家有关审计机关、社会中介机构诸如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等对其进行审计, 调查取得有关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证据, 保证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这就是我国法务会计的雏形。198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了全国检察系统刑事技术工作座谈会, 在会上通过的《关于检察机关刑事技术工作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在省、市两级检察院设置司法会计岗位, 并将其纳入检察机关刑事技术工作。1990年10月15日, 吉林省长春市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法务会计鉴定所, 这标志着法务会计在我国诞生。我国加入WTO后,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张,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各行业对法务会计的需求日益明显。2001年, 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司法会计鉴定专家委员会。同年,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 (法务会计方向) 通过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评估, 开始招收首届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学生。现阶段, 法务会计业务开展主要在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比较活跃。应该指出的是, 目前我国的法务会计业务主要局限于司法会计鉴定、保险理算等领域, 服务内容单一, 国外关于法务会计的主要领域还未涉及。因此, 与国外相比, 我国在法务会计理论研究、服务项目、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法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集会计、审计、法律于一体, 必然与许多其他门类的会计有着紧密联系, 但法务会计不是某一个“单一会计”, 而是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会计。

二、法务会计的内涵

(一) 国外学者对法务会计的定义

国外关于法务会计的内涵有多种解释, 各有侧重。较早的有马克斯·路易 (Max Lourie) (1953) 认为, 法务会计是与执法相关的会计实务。法务会计与法医一样, 应当包括为了获得证据而进行的检查证据 (尽管审计也包括这一步骤) 。IRS特工应该是美国最早的法务会计师。原IRS刑事调查部门主管Robert G.Roche对法务会计师的描述是, “法务会计师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并不只看事物的表面, 总是用怀疑的态度察看资料和记录, 具有超常的技能通过访谈来发现事实真相, 特别是当别人想要隐瞒时”。可见, 法务会计师需要具备超越一般会计人员的特殊技能。加拿大会计学家斯考特 (Scott) 认为, 为了定义法务会计, 应综合《韦伯大字典》 (Webster Dictionary) 中对法医学 (Forensic Medicine) 和会计学的定义。法医学是一门处理与医学事实相关的某些法律问题的学科;会计学是一个记录和汇总企业经营状况、各种财务交易、财务分析, 并证明和报告其结果的系统。因此, 综合这两个定义, 法务会计就是一种处理与记录和汇总企业经营状况和各种财务交易的法律问题的会计处理方法。在这个新会计领域, 有两大类的会计实践:法律诉讼专家和调查与舞弊会计 (盖地、张敬峰, 2003) 。《特许会计师杂志》将法务会计定义为“使用情报收集技术和会计、经营技能形成信息和意见供律师在民事诉讼中使用, 并在要求时给予审判证言”, 这一定义缩小了法务会计的受用范围。在法务会计的专门网站上, Alan Zysman B.Comm指出, 法务会计是指提供适合于法庭的将被作为讨论、辩论及最后解决争议的基础的会计分析, 包括诉讼支持和调查会计。1998年,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香港专门召开了全球性的研讨会, 其主题是:舞弊与法务会计。此次研讨会中, 首先将法务会计定义为:通过对财务技能的运用以及对未决问题的调查方法, 将证据规则与此相结合的一种会计学科。作为一种学科, 法务会计主要处理财务事实与企业问题的关系, 并运用于法律上的鉴定。在解释这一定义时, 乔奈顿·鲁汶 (Jonathan Lovell, 1998) 认为:法务会计与其他会计形式的最大区别就是会计所执行的工作及报告, 都是为法庭所服务的。通过法务会计, 将有助于法庭了解和解决与会计有关的损失, 特别是金额方面的损失。另外, 法务会计也经常帮助管理部门强化公司的内部控制, 以减少管理部门的舞弊发生。这一定义是从学科角度下的定义, 强调了调查和证据规则的运用, 但没有说明从事这项工作的主体, 即由谁来担任这样的工作。G·杰克·贝洛各尼与洛贝特·林德奎斯特 (1995) 对法务会计的解释较为简单明了, 认为:法务会计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 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 并向法庭提供相关的证据, 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 还是民事方面的。这一定义说明了法务会计是对财务事项中的法律问题进行解释和处理, 并提供证据, 明确了法务会计的工作内容, 但同样没有说明主体。D.L.Crumbley (2001) 将法务会计定义为是运用一系列专门的知识到经济交易分析和报告中, 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受托责任和/或估价, 通常是在法庭诉讼或行政程序中。还有一种更为简明扼要的解释是:法务会计就是会计、审计和调查技术的结合。法务会计向法庭提供会计分析基础, 用于讨论、辩论, 以最后解决问题。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国外对法务会计内涵的界定虽各有侧重, 但都指明了法务会计是法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

(二) 国内学者对法务会计的定义

国内学者对法务会计的定义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会计事项为立足点, 认为法务会计的职能在于规范会计体系。俞景忠 (1999) 认为:法务会计的实质是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在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类法定经济标准和经济界限、规范过程和报告结果, 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的运用型学科。第二类是以法律问题为立足点, 强调利用会计专业知识为司法审判工作服务。李若山等 (2000) 认为, 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 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 提出其专家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职业或专业领域。法务会计是会计的一门新兴学科。提供上述服务的主体就是法务会计人员。并且还认为, 法务调查、法务审计、法律支持、调查会计等概念实质上是法务会计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法务会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法律支持与舞弊审计。赵如兰 (2001) 认为, 法务会计是运用会计学和法学知识, 针对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未决问题进行调查、计量分析和认定, 其目的是提供法律鉴定的专家性意见;法务会计所作的一切是为法律鉴定或者用于法庭作证, 这是法务会计与其他形式会计的最大区别。第三类认为法务会计兼具上述两个方面, 其代表是盖地, 其分别从学科和实务角度对法务会计的概念作了界定:从实务角度定义, 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 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以会计资料为凭据, 处理涉及法律法规的会计事项, 或者以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知识审查、监察、判定、裁定、审计受理案件、受托业务;从学科角度看, 法务会计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融会计与法学理论于一体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法务会计不是某一会计实体 (主体) 的“单一会计”, 应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会计”, 是某一范围 (领域) 的业务 (涉及法律的会计事项、会计资料) , 而非某一主体的特定会计。张秀梅 (2002) 认为, 法务会计是由法务会计人员运用会计学、审计学、证据学、法学、财务管理、证券、贸易、法律、法规、制度等知识, 对经济案件和其他案件中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和法律问题, 进行鉴别和判定, 并出具书面鉴定结论, 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梁云凤 (2001) 认为法务会计是会计人员根据法律的规定, 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 对涉及到法律的财务事项进行反映和鉴定, 并收集相应的证据, 计算分析经济运行过程和经济管理的结果, 并提供相应的法务会计报告给相关的使用者, 如税务机关、保险机构、法庭等。

三、法务会计与其他会计的比较

(一) 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

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既存在联系, 也存在区别。 (1) 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法务会计作为一门会计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 与财务会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是所使用的处理方法。法务会计所用到的方法包含财务会计处理的所有方法。二是对会计主体管理的作用。财务会计是运用会计专门核算方法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与真实性, 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控制的依据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规范和会计信息。而法务会计是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在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法定经济标准和经济界限规范过程和报告结果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 其主要处理财务事实与会计主体问题的关系, 并有可能运用于法律上的鉴定。另外, 法务会计还经常涉及舞弊调查, 并为管理部门、律师、或者私人调查服务。因此。财务会计和法务会计都对会计主体管理有重要作用。法务会计更强化了会计的控制职能, 可以强化会计主体的内部控制, 以减少管理部门的舞弊事件发生。 (2) 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第一, 目的不同 (谭立, 2005) 。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政府部门等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法务会计的目的是为法庭等司法部门、当事人、代理人等查明相关的财务会计事实, 计算损失和合理的理赔额度, 以利于司法部门及时准确的处理法律事项和问题。第二, 对象不同。财务会计的对象是其业务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者业务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法务会计的对象是与法律事项相联系, 是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者其所涉及的资金运动或状态。第三, 反映范围不同。会计实体假设决定了财务会计反映的会计事实局限于会计实体, 只记录与报告某一特定实体的经济业务。法务会计是围绕具体的法律事项开展工作, 凡是该法律事项涉及的会计事实都必须查清、核实, 并向委托人报告。正像会计实体划定了财务会计的空间活动范围一样, 法律事项划定了法务会计的空间活动范围。可见, 财务会计与法务会计所反映的业务范围差异很大。第四, 会计标准不同。财务会计的主要业务标准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工作基础规范等行业规范, 在业务活动中还需遵守《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律、法规。法务会计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为了查明法律事项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 法务会计人员还必须依照《公司法》、《证券法》、《诉讼法》、《证据规则》等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规定办事。第五, 会计假设不同。财务会计有会计实体、会计期间、持续经营与货币计量四项假设, 但法务会计假设只有法律事项、舞弊留痕与货币计量三项假设。原因在于:首先, 法务会计的业务范围仅限于与法律事项有关, 而财务会计的业务范围限于会计实体, 故法务会计无法遵循会计实体假设, 而应遵循法律事项假设, 即事先明确为哪个法律事项的处理提供专业服务。其次, 法务会计一般与法律事项有关决定了法务会计无法遵循会计期间假设。为满足财务信息使用人定期掌握会计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财务会计工作必须分期进行。而法务会计的任务在于查清与一定的法律事项相关的财务会计事实, 这通常会涉及多个财务会计意义上的会计期间。再次, 法务会计的法律事项性决定了法务会计无法遵循持续经营假设。法务会计的专项业务有海损理赔、破产清算、反洗钱、欺诈和反舞弊调查和预防、损失评估、保险理赔等多种类型, 其中相当一部分业务都是非持续经营状态下的业务, 法务会计不会因为被调查对象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而停止调查, 所以持续经营假设不是法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前提。

(二) 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比较

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在: (1) 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联系。第一, 从学科角度讲, 两者都是会计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 都要求从业者同时具备较多的会计学知识和法律知识, 并将两个学科知识灵活运用于各自的服务项目中。第二, 从服务内容看, 两者都要为法庭的诉讼活动服务。第三, 从功能看, 两者都是反舞弊的重要措施。 (2) 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区别。第一, 内涵不同。法务会计是会计人员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 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提供证据, 进行解释, 以查明案情 (主要指经济案件) 的会计活动;司法会计是司法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中的有关财务问题, 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务进行检查, 以证实案件事实的一种法律诉讼活动。第二, 本质不同。法务会计是一种会计服务活动, 而司法会计是一种司法鉴定活动。即虽然两者都是会计学和法学的边缘学科, 但前者更侧重于会计学, 后者更侧重于法学。第三, 主体不同。两者的主体都可以是公检法内部配备的法务 (司法) 会计人员、中介机构、财会科研机构, 不同的是法务会计的主体还包括企事业单位中具备法务会计资格的财会人员和具备法务会计资格的自然人, 而司法会计的主体还包括具有司法会计鉴定人资格的自然人。第四, 行为目的不同。法务会计人员提供会计学证据, 以利于自己当事人, 并作减轻或免除责任的辩护;司法会计人员鉴定司法活动所需证据, 以使诉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第五, 作用场合不同。法务会计活动主要出现在民事赔偿案件中;司法会计活动广泛出现在刑事、民事及行政诉讼案件中。第六, 作用结果不同。法务会计人员向法庭提供有利于自己当事人的证据, 并出具法务会计报告 (不具法律效力) 。法务会计报告没有固定格式, 但其应写明所依据的法律、法规, 所根据的会计资料, 所运用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等, 以充分说明其合法性、客观性和公允性;报告中应有比较明确的结论。但当占有资料不充分或资料很少时, “报告”在陈述理由后, 也可以得出无法做出明确结论的“结论”。法务会计报告不是法律裁决书, 因此, 不能使用法律中的定性概念, 而应使用会计专业术语, 以保持法务会计报告的客观性、独立性。而司法会计人员必须出具有法定证据效力的司法鉴定书, 一般应有固定格式, 列明所运用的会计方法等, 并得出明确结论。

(三) 法务会计与舞弊审计的比较

从宏观上看, 法务会计与审计的作用似乎都是查错防弊, 笔者认为两者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 (1) 法务会计与审计的联系。两者都是对会计工作的再监督, 目的都包含查错防弊。 (2) 法务会计与审计的区别。有相似特点的两个事物由于拥有各自不同的职责而存在着差别。法务会计与审计的区别是:一是目的不同。法务会计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侦察舞弊行为, 并为法庭搜集提供相关有力的证据;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二是证明文件不同。法务会计人员调查前总是对被调查对象持强烈的怀疑态度;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总是保持中立态度。三是范围和材料不同。一方面, 法务会计是调查与某一法律事项相关的一切资料, 包括可以证明该事项详细情况的非财务资料;另一方面, 法务会计很可能因需调查的对象范围较小而不会涉及全部财务情况, 如怀疑固定资产有问题, 则只调查固定资产的相关资料, 而不需要调查管理费用等其他会计资料。而审计则需要全面的审查被审计单位的全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四是紧急事件的处理不同。为了调查舞弊者的真正违法证据, 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法务会计人员往往可以突袭被调查对象的包括财务人员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而审计要求不能过度地干扰企业的持续经营。 (3) 法务会计与舞弊审计的联系。舞弊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学科天然的具有审计的一切特点, 同时其与法务会计具有极为相似的调查目的, 所以从理论上讲, 二者是相互交叉的两个范畴。舞弊审计界定了该项审计范围很小, 只要审查与舞弊有关的资料即可。而法务会计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 其中包括调查舞弊的职责。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美国安然事件的经济背景分析》, 《会计研究》2003年第1期。

[2]盖地、张敬峰:《法务会计研究评述》, 《会计研究》2003年第5期。

[3]刘炼:《我国法务会计体系框架的构建研究》,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俞景忠:《法务会计理论与实践初探》, 《财会通讯》1999年第5期。

[5]李若山、谭菊芳、叶弈明等:《论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 《会计研究》2000年第11期。

[6]张硕星:《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之比较》, 《天津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 (美) Michael R.Young.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 and Financial Fraud.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8]G.Jack Bologna, Robert J.Lindquist and Joseph T.Wells.The Accountant’s Handbook of Fraud and Commercial Crime.NewYork:John Wiley&Sons Inc.1993.

[9]Jonathan Lovell.KPMG Presentation No1———the Seminar on Fraud&Forensic Accounting.1998.

[10]G.Jack Bologna&Robert J.Lindquist.Fraud Auditing and Forensic Accounting———New Tools and Techniques.Second Edition.John Wiley&Sons, Inc.1995.

传统会计与约束会计比较分析 篇9

一、会计核算对象不同

约束会计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的制约因素, 这些制约因素称为“约束”。“约束”有各种类型, 不仅有物质型的, 如市场、物料、能力、资金等, 而且还有非物质型的, 如后勤及质量保证体系、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和工作态度等等, 这些“约束”的变化最终都影响企业的效益。约束会计强调必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 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这些“约束”问题, 约束会计着眼于整个组织的改善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传统会计则明显比较狭隘, 以企业的物流、资金和信息为会计研究对象, 只关注局部的改进, 如成本削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固定资产利用率, 并没有考虑这些手段同企业最终目标即实现盈利之间的关系。

二、会计假设不同

作为会计学的分支, 约束会计接受了传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 有着会计学共同的一般前提, 除此之外还具备一些特殊的前提假设。如管理决定假设。假定管理的价值是其管理方式的函数, 其效用的发挥在不同的管理方式下会产生不同的经济价值。一个组织只有进行科学管理, 通过管理进一步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来一一消除企业发展的“约束”, 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因此必须要形成一套解决约束的流程, 用逻辑地、系统地回答以下任何企业改进过程所必然提出的三个问题:改进什么?改成什么样子?以及怎样使改进得以实现?约束会计正是在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 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用一句话来表达即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 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

三、会计特征不同

与传统会计相比, 约束会计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个特点是对约束资源作用的明确考虑。传统会计与约束会计在利润表上主要不同点在于产品分类被约束资源分类所代替, 约束会计对约束资源的考虑通过列举各种约束体现出来。第二个特点是对产出贡献影响的说明。约束会计报告强调了决策和行动对约束产出贡献的影响, 因为产出的所有重大变化都是通过约束点实现的, 这种报告方式就可以引起管理层对相关领域——阿基米得约束点的注意。第三个特点是打破营业费用 (OE) 与产出 (T) 之间同步增减的关系。为了衡量实现目标的业绩和效果, 约束会计打破传统的会计成本概念, 提出了三项主要衡量指标, 即有效产出、库存和运行费用, 约束会计认为只能从企业的整体来评价改进的效果, 而不能只看局部。库存投资和运行费用虽然可以降低, 但是不能降到零以下, 只有有效产出才有可能不断增长。

四、会计信息披露不同

约束会计的利润表是一份业绩报告, 它能反映实施经营思想后的业绩和员工情况, 报告的产出部分强调了利用约束资源提高产出的重要性, 同时确定成本是否得到了充分控制。传统会计报告只注重收入和费用, 并信奉“卖的越多赚得越多, 如果销售额不能提高, 就得削减成本”。

综上所述, 约束会计的诞生是会计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 它为会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并使会计管理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更加紧密相关, 进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 我们应当看到, 约束会计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 其理论体系、会计模式、技术方法等需要在会计实践中不断地得到检验和修正, 才能与现代市场经济完全融合。这就意味着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辛的劳动, 必须时刻密切地关注约束会计的发展动态。但是, 目前我国对约束会计研究的状况并不容乐观, 在此, 呼吁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一定要正视这一问题, 齐心协力, 共同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约束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申香华.传统会计价值危机的主要表现[J].郑州大学学报, 2005, (4)

[2]汤云为.高级财务会计[M].上海三联书店

税务会计比较财务会计 篇10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确认计量原则, 但是确认计量原则却散见于准则中。例如:第一章“总则”规定,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把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一项会计基本假定。“会计计量”一章中规定,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明确了历史成本的基本计量属性地位。通过对企业会计准则中具体会计核算的分析, 可以归纳出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 (详见右表) 。

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规为准绳, 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调整计算和缴纳即企业涉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门专业会计。税务会计以税法为准绳, 因此, 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都隐含在税法中。结合财务会计原则, 并通过对税法的抽象概括可以归纳出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 (详见下表) 。

二、确认计量原则之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以下两点: (1) 有些原则名称相同, 如相关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 但是由于目标的差异, 导致其内涵亦存在差异; (2) 有些原则是各自特有的, 如谨慎性原则是财务会计特有的, 法定性原则是税务会计特有的。

1. 可靠性原则与实际发生原则的比较。

表面上看, 可靠性原则与实际发生原则似乎一致, 好像都意味着真实、客观, 实则不然。可靠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接近于真实性, 真实的一定是可靠的, 但可靠的却未必是真实的。同样, 具备可靠性的会计信息总是客观的, 而客观的信息却未必是可靠的。

税务会计中的实际发生原则是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企业只有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才允许税前扣除。例如税法规定, 计算折旧的起始时间为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固定资产只有实际投入使用时, 才允许开始计提折旧。又如, 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方面的专项资金, 准予扣除。但同时又明确了只有实际提取且实际用于专项项目的资金, 才允许税前扣除, 如果企业将提取的专项资金用于其他用途的, 则不得税前扣除。

可见, 财务会计中的可靠性原则与税务会计中的实际发生原则不是一回事, 不可混淆。

2. 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原则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满足会计核算的目的。

与财务会计中的相关性原则不同, 税务会计相关性原则是指税前扣除的支出必须是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分为两类, 一类支出是指能给企业带来现实的、实际的经济利益流入的支出, 例如生产性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购买的原材料等;另一类支出是指能给企业带来可预期经济利益流入的支出, 虽然企业的这类支出并不直接表现为现实的、实际的经济利益流入, 但是如果这种支出所对应的收益是可预期的, 那么这类支出也属于“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 如企业的广告费支出。同是相关性原则, 但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中却是完全不同的涵义。

3. 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 不论是否实际收到现金或支付现金, 都应在当期确认;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 也不应确认。

税法规定,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但是, 税务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是不完全的, 特定情况下要以收付实现制来修正, 以保证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更加科学合理。例如, 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出于纳税必要资金的考虑, 税法规定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采用了收付实现制原则, 这其实是对权责发生制的一个修正。

4. 历史成本原则的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规定,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可见, 会计准则明确了历史成本的基础地位, 但在特定环境下允许采用多种计量属性。

税法规定, 企业的各项资产, 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 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

财务会计对计量属性的选择相对灵活, 尤其是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广泛引入, 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 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约束以及稳健性观念和成本效益原则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推广和应用。因此, 虽然多种计量属性共存的局面已经形成, 但是历史成本的基础地位不会动摇。税务会计则坚定不移地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考虑到历史成本所特有的优势, 即客观性、可验证性或可核实性、资料易于取得、核算简单明了等优点。这些优点也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税收征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 历史成本的固定性符合税务会计核算的确定性原则。

5. 谨慎性原则与实际发生原则和确定性原则的比较。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 保持必要的谨慎, 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 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为防止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提取资产减值准备。财务会计上频繁地使用谨慎性原则, 是为了满足企业稳健经营、规避风险的客观需要。

税务会计对谨慎性原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首先, 它违背了税务会计的实际发生原则。只有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才可能税前扣除, 而基于谨慎性原则计提的各项准备金并未实际发生, 因此税法不予承认。其次, 谨慎性原则违背了税务会计的确定性原则。确定性原则是指金额必须能够准确确定, 而不能有估计的成分。企业各项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和职业判断进行估计的, 不同企业提取的比例不同, 难以形成统一确定的标准, 所以税法一般不承认谨慎性原则。

6.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形式重于实质原则的比较。

实质重于形式是一个基本的会计原则, 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与其外在形式有时是不一致的。例如, 企业在新产品试销阶段一般会在合同中附加退货条款, 从形式上看, 企业已将发票、提货单等凭据提交给买方, 但是在试销期内销售能否实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按照交易的外在形式立即确认销售收入, 则不能反映交易的实质, 也就难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

税法在确定计税基础时采取的是“形式主义”, 往往遵循“形式重于实质”原则, 税务会计更重视发票、索款凭据、合同等形式。这是因为, 对一项交易和事项的把握, 尽管会计准则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要较多地利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如果将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结果作为计税基础, 税法就不能保持其应有的严肃性和确定性。因此, 税务会计更多地考虑外在形式。

7. 重要性原则与法定性原则的比较。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 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 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税务会计则遵循法定性原则, 即只要符合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收入, 不论其业务事项是否重要, 也不论其业务金额的大小, 一律按税法规定计征税款。税务会计不承认财务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性原则。

税务会计还应区分合法性原则与法定性原则。如前所述, 法定性原则要求纳税人在记录、计算和缴纳税款时, 必须以法律为准绳, 依法行事, 有据可依, 不能估计。而合法性原则指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不论费用是否真实发生、确定、相关、必要、合理, 如果是非法支出, 即使按照财务会计制度已作为费用列支, 也不允许在税前扣除。例如,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支付的罚金、罚款、滞纳金等, 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但是合法性原则主要是针对成本、费用扣除而言的, 对于收入来说, 不受合法性的限制, 即不论是合法收入还是非法收入, 均应纳入收入总额征税。

8.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的比较。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应当合理划分每笔支出是属于由某个会计年度负担的收益性支出, 还是属于由几个会计年度共同负担的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本年度相关的, 应当列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 则应当列为资本性支出。

税法也有相似规定: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 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9. 配比原则的比较。

企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核算决定了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应将某个会计期间赚得的收入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相配比, 从而正确地确定该期间的净损益。财务会计核算强调收入与费用的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

税务会计中也有配比要求。例如, 不同时期企业享受的税收政策可能不同, 因此, 特别强调企业收入费用的确认时间不得提前或滞后。但是, 由于政策导向等因素可能导致税务会计中的配比原则是不完全的配比。例如, 税法对某些费用规定了扣除标准, 而超过扣除标准的部分则不得税前扣除。

1 0. 税务会计特有的原则分析。

(1) 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一项基本准则, 是建立在税前扣除真实性和合法性原则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税前扣除的支出必须是合理的支出, 否则要进行纳税调整。所谓“合理”的支出, 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合理性原则的规定赋予了税务机关相应的调整权, 防止企业利用不合理的支出调节利润, 规避税收, 为全面加强我国反避税工作提供了依据。

(2) 纳税能力原则。税务会计上确认收入的实现主要考虑企业是否具备纳税能力, 已具备纳税能力的应确认为收入, 尚未具备纳税能力的可暂不确认。例如, 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在财务会计上确认收入的时间为发出商品时, 而税务会计以企业是否具备实际的纳税能力为标准来确认收入的实现, 即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纳税能力又不完全等同于税款支付能力, 与企业的其他费用支出有所不同, 税款支付必须全部是现金支出, 因此, 在考虑纳税能力的同时, 也应考虑税款的支付能力。税务会计在确认、计量和记录收入、成本和费用时, 应尽可能选择保证税款支付能力的会计处理方法。

(3) 政策导向性原则。税法制定的目的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 税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体现。例如, 为了维护法律体系所倡导的社会道德风尚, 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税法规定不合法的罚款、罚金等不得税前扣除;为了保证国家税收利益, 防止纳税人偷税、漏税, 规定了扣除标准;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规定了税率优惠和加计扣除政策。

三、确认计量原则差异的协调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目标的不同导致两者在确认计量方面存在差异。差异过大会增加征纳双方的成本, 甚至有些差异复杂难懂, 操作繁琐, 纳税调整比较困难, 造成无意识违反税法规定的情况比较严重。规则制定者必须从我国会计人员实际工作水平和税务管理的现状出发, 认真考虑如何降低企业核算成本和遵从税法成本。在政策设计和制定中, 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与重要性原则, 只要对税收影响不大或者不对政策执行和征管有大的妨碍, 就尽可能将两者协调一致。例如, 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与会计准则一致,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遵从成本。

参考文献

[1].盖地.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会计研究, 2006;2

[2].盖地.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税务会计比较财务会计 篇11

【关键词】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比较分析

0.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资金、人才都在迅速流通,财务系统作为企业中的基础部门十分重要,而会计是财务系统中最关键的一个运行元素。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者所从事工作的主要内容,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而会计科目则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具体分类。三者构成了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一条基本主线。只有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分析利用三者中的核算元素,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展会计工作,完成核算目标,保证工作质量。

1.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简单来说,会计对象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生产中的资金活动、产品交换时的资金流通、以及社会分配中的资金分配。同时又因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社会再生产,所以也可以认为会计工作包括了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会计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单位,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会计工作职能负责核算并监督再生产过程中的有关货币计量部分的工作。由于社会再生产是一个巨大儿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以及货币的本身都被称为资金,并以筹措、投入、运用、流转、增值、收益、分配等活动不停运动,因此,资金成为整个社会再生产活动中的价值形式。但是,资金的运动时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贯穿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范围广、形式多样。而这对于会计工作者来说,这些在社会生产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式各样的资金流动、存储、调动、调整等运动,全部都是会计工作的对象。因此,了解会计对象,把握会计对象的研究内容,就一定要熟悉了解资金在社会生产及再生产过程中的运动过程,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而会计要素则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例如資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都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分析分类后得到的会计要素,都是用来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在会计报表中所显示的各个具体事项则是会计要素分析中的大类,统一被称之为项目。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六项会计要素中的存量要素,表现出了一个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以及这段时间企业履行的义务,是直接与企业收益的财务计量相关的,并且与企业资产的负债表密切关联,是负债表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对于会计工作者而言,制作企业负债表必须要清晰的认识会计要素。除负债表意外,企业的利润表也是会计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这就要就会计工作者了解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和收益情况,因此必须了解收入、费用、利润这三个增量要素。

最后,会计科目则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具体分类。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首次分类,能够帮助人们以大报告的形式了解宏观的会计信息。但对于确认、计算、记录等工作不够细致清晰,因此需要在会计要素的首次分类后,是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将会计对象细致的研究后所做出的进一步细化分类,这就是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能够更加清晰透彻的研究会计对象,同时对会计要素的把握要从会计科目的讨论分析入手,因此会计科目是会计工作者工作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成分。

2.中外会计要素划分比较分析

对会计要素不同的组织在表述上不完全相同。FASB称为财务报告要素,IASB和ASB称为财务报表要素,我国则有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等称谓。对于这种情况,是因为每个国家对历史的考虑都有一定差异性,研究过程和研究着手点都不一样产生的,但是不会导致无法理解。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PASB)在1985年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六辑(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中规定的财务报表要素有: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综合收益、营业收入、费用、溢余(或利得)、损失。英国ASB财务报表的要素是财务报表得以建设的基础,即是对财务报表组成项目的分类。原则财务报表的要素包括:(1)资产;(2)负债;(3)所有者权益;(4)利得;(5)损失;(6)业主投资;(7)向业主分派。而我国财政部1993年公布的《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财务报表要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则提出的财务报表要素有:资产、负债、产权(或权益)、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包括损失和费用)。

四个要素体系之间的差别主要集中在下面两个方面:其一,要素的具体细化不同,如FASB用收入和利得两个要素概括的内容,我国用收入要素和利润要素的一部分表述,而IASC只用收入一个要素以概括,英国的利得相当于FASB的收入和利得,相当于IASC的收入,相当于我国的收入和利润的一部分;其二,是否设置某些要素,如FASB和我国都有利润(综合收益)这个要素,而IASC和英国则没有,再如FASB和英国还有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这两个要素,而我国和IASC则没有。

3.会计科目在设置和分类上与会计要素的矛盾与协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会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进而产生了新的会计准则。在这种新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工作研究方式也出现了不同。特别是在会计科目的设置方面,为了符合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会计科目的类别中添加了新的类别,也出现了同类科目的设置,以此来表现科目的稳定性以及科目之间的配合性。但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庞大复杂,会计科目的设置仍然不是最完善成熟的,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经常出现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设置相互阻碍相互干扰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因此需要将会计科目在设置和分类上与会计要素的矛盾与协调。

4.结论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都是会计工作中核算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正确认识这三个定义,掌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对于整个企业乃至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新的会计准则出台后,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丰富,经济环境的日益庞大,企业的生产逐渐向着多方向发展,投资收益也已经转向了营业利润。投资的目的是收益更大化,通过让投入保值增值、加大资金投入的方式,使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根据投资者按管理层持有意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产生了交易性投资、可供出售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新的投资方式,并且被各企业广泛应用,成为了企业活动的有效组成部分。 [科]

【参考文献】

[1]赵爽.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比较分析,2011-02-25.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研究 篇12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比较

近几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也正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会计工作在日益复杂化的同时, 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 这是由于会计是一个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时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但是, 许多企业在不断发展其经济的同时, 内部管理工作却出现了许多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由于企业内部未能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准确定位, 对于两者的区别和相关性缺乏深入了解。因此, 对比研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显得十分重要。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概念

(一) 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即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工作, 以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 将价值表现以及组织经济活动作为其主要对象, 在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加工和利用之后, 从而对各个经济过程进行规划、预测、决策以及分析、控制。

(二) 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即指将货币作为其基本量度单位, 以专业的方法确认和计量组织内已经完成的事项或交易, 通过会计报告的形式将会计信息提供给组织内相关利益对象。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

(一)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第一, 会计主体存在着区别。管理会计通常把各级别责任单位当做主体, 在对企业主体进行兼顾的同时, 其管理行为还强调以人作为中心。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仅为整个企业, 因此其主体相对客观。

第二, 基本职能存在着区别。管理会计基本职能包括规划、预测、决策以及考核等, 是经营性质的会计。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为反映和报告企业的具体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具体包括计量、报告、确认以及记录等, 因此属于报账型会计。

第三, 工作目标存在着区别。管理会计属于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 主要是为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而提供服务。财务会计均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为债权人或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方面的服务。

第四, 工作依据存在着区别。相关会计原则往往不会对管理会计产生约束力和限制, 但是却会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工作产生一定的约束力。

第五, 信息特征存在着区别。首先,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于时间特征方面存在着差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各异, 管理会计除了要管理过去和现在的相关信息之外, 还要对未来的信息进行有效预测。财务会计更多的是过去时态。其次,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于信息载体方面存在着差异。管理会计在信息载体方面, 由于各企业管理者根据需要对时间和格式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形式相对自由。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给外部机构时, 其载体主要是固定日期与格式的企业报表。此外,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于信息属性方面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提供定量的信息给相关管理部门时, 通常会应用到价值单位, 在结合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给予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信息。与此不同的是, 财务会计通常提供货币信息给外部具有合作关系的集团, 而且其提供的信息必须具备合法性、全面性、准确性、系统性以及真实性等要求。

(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相关性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除了存在着差异之外, 还具备一定的相关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第一, 两者在本质方面相同。两者均把管理者所提出的要求与标准作为基础, 并以管理财务经营状况作为主要内容, 而且管理会计所承担的相关工作任务都需要财务会计参与其中。第二, 两者在服务对象方面具有交叉点。财务会计的基本服务对象是企业外部, 管理会计则是企业内部, 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必然联系。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运营指标包括利润、资金和成本等内容, 这些信息已成为管理会计规划与控制等工作项目中的参考标准, 而且还是领导人制定方案时的重要指标。第三, 两者在原始资料方面相同。当管理会计开展其工作时, 通常会仔细研究会计报表、会计凭证以及会计账簿等资料, 再对其进行整理与融合之后, 形成内部报表, 而这些资料的来源就是财务会计。

三、做好管理会计的措施研究

(一) 企业工作目标评价指标的制订

在企业或市场会计记录的基础上, 严格落实企业内相关预算工作。一般说来, 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是预算管理, 而预算管理又将销售作为其起点, 因此为了不断扩大市场的整体占有率, 在严格把握销售环节的同时, 还应该对内部组织的具体管理关系进行整理。同时, 在对市场发展情况进行预测的过程中, 企业需收集相关资料, 再结合EXCEL表、预算管理专业软件等科学方法与科学手段, 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市场中各种现象的宏观发展趋势。而在对市场情况进行科学预测之后, 即可确定具体销售价格以及销售目标, 接着再将其下分至所有的营销网点中, 促使其制定自身销售目标, 并把部分销售成本的具体指标下分至各个责任主体中。

必须强调的是, 在对目标成本进行详细分解的时候, 必须结合企业内所有部门的具体情况, 再加强和责任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之后, 各个指标才能够真正被落实, 也才能使之成为指导其工作的根本性方向。此外, 企业还需进行定时的分析以及考核, 促使各个职能部门之间都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 通过多方协作, 找出会计工作当中的弊病, 并加以改正。而通过配合企业内部奖惩制度, 促使企业所有部门朝着既定目标前行。

(二) 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提高

企业内部领导作为企业管理会计当中应用质量优劣的关键性因素, 假使企业领导缺乏管理会计方面的意识与水平, 就不能够认识到规划、预测、决策以及控制环节会计人员所体现出来的重要性, 这并不利于会计人员发挥其功效。因此, 提升其应用水平显得极其重要。这就要求企业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 并完善相关职称考试程序, 并把管理会计等方面知识内容加入到职称考试当中。同时, 对于企业领导而言, 其自身同样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意识, 真正认识到会计人员与会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并从内心里肯定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体现出的价值。此外, 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约束机制, 通过加强行政手段的形式, 促使领导人能够重视企业管理会计。

(三) 做好财务会计以促进管理会计的效果

做好财务会计已经成为企业内部应用与推广管理会计的重要前提, 因此做好核算工作显得极其重要。管理会计在实施规划以及决策的过程中, 其所用会计信息大多来自于算账、记账以及报账等财务会计项目。而企业成本的核算工作同时还承担着管理会计实务部分的工作任务, 在对企业生产情况、经营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之后, 即可以此方式判断管理会计在预算以及规划等环节的实际工作效率。通常情况下, 假使会计核算所提供出来的信息缺乏真实可靠性与完整性, 那么再以管理会计作为主要对象进行规划、预测、决策以及分析、控制等工作的话, 其应用价值并不显著, 甚至已经失去了应用的意义, 导致管理会计本身所具备的优势与作用均无法得以有效体现。

四、结束语

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属于不同的范畴, 但是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为了使两者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应当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 形成集规划、预测、决策、核算、管理以及分析、控制等为一体的运行体系。此外, 还需不断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 进而从根本上提升会计信息真实度, 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玉丰, 王爱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会计价值评价的视角[J].长春大学学报, 2012.22 (05) .

[2]郭红霞.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联系及应用[J].财经视点, 2011.10 (10) .

上一篇:企业战略执行分析下一篇: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