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精彩课堂

2024-05-23

演绎精彩课堂(共12篇)

演绎精彩课堂 篇1

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才是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 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尊重学生, 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教师巡视时, 优先关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堂批改, 重点批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作业;小组议论, 安排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发言;课堂提问, 优先考虑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 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 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 尊重他们的个性, 投其所好, 鼓励其每一次的成功和与众不同。如果“心中喜悦”, 势必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从而能充分全面地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 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的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 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 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化过程, 让学生借助表象用语言来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语言对一些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从而抽象概括。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堵住学生的嘴, 无疑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看”是获得知识必要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 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课时, 每当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方程式之后停顿下来, 留给学生静思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先悟一悟, 即独立思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 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 精心构思, 合理布局, 使整个教学过程疏密有间, 紧驰有致, 根据教学的要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 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的东西, 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教学中, 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成功愉悦的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五不”: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 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 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的结论, 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 教师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 教师不说。

三、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为学习提供了一个自主发现、研究、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把现存的知识讲授给学生, 而是尽量做到围绕教学目标,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合作学习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契机, 实现了教学中的多向交流, 每个成员都能大胆地将个人学习成果进行汇报,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念, 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 要提供让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讲授新课前做好铺垫,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 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享受成功的喜悦, 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 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 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大胆的与文本对话

《学记》上早有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可见, 只有“善问”,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也只有“善问”, 学生才能体验到由“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 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 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问题有偏差时,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 而后再给予启发。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有三个, 即教师、学生和文本, 其中教师和学生是生命状态的主体, 文本是待发掘的主体, 是潜在的主体。我们在承认文本、尊重文本的同时, 也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文本, 大胆地与文本对话。我们教师也应把备课的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 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总之, 教学应回归“真实有效”的本色, 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 让学生的学习更现实、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演绎精彩课堂 篇2

—— 读《有效十讲》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我认真拜读了余文森教授《有效十讲》。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我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他用玉米地掰玉米的隐喻形象地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指标: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这不禁让我我想到了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有时候,一堂课下来,我自己感觉很累,因为我常常很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学生,结果提出的问题,不是很少有人举手回答,即使回答了,也不尽人意,再不学生几乎保持沉默,情急之下,只好自问自答,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好。

现在我读了这本书后,才明白了自己的教学不是高效的。其实这个方面我自己也一直有这种感觉。每次下课后我总要想: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呢?有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吗?有些时候我会找班级中的学生聊聊,从他们的口中有时候我也能收获一些关于课堂的信息。我觉得自己的课堂还不够民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够浓。余教授说,要想使孩子愿学,就必须让孩子专注于课堂、专注于学习、专注于思考、专注于创新。

余文森教授提倡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强调了课堂教学是“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课文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如果我们老是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形式下去的话,往往就会出现学生被动回答,被牵着鼻子走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其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被完全抹杀掉,更不可能在师生之间产生信息的互动、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互动、精神的互动,那么,怎样建立有效教学学互动呢?

一、课堂关注要全面化

作为教师就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先进的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并且做到经常换位思考,使得教学成为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从书中的第40页案例中,我明白了应从下面几点着手: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进行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除了考虑采用哪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法,在课堂上渗透学法的指导;全面合理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并进行迁移运用,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情感获得共鸣的乐园,洋溢着欢笑和幸福。

2、课堂上要尽量关注到所有的学生。

在课堂上应该注意不同学情层次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要顺学而导,重过程,重学生的发展,坚持鼓励与纠正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建立有效合作形式。

1、小组讨论形式要多样化。在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前,可说清要求,提供一定的讨论的形式。可以是以每人先谈自己的想法,由小组长负责归纳总结。组员可适时补充,最后推选一人在集体中交流。总之,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讨论。

2、小组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可以引导讨论;在归纳概括时及时讨论;在寻求多元理解时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互动学习的欲望被激起,在广泛交流后,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还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课堂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倡真理面前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把握课堂节奏 演绎课堂精彩 篇3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也要讲究节奏……从而使课堂教学难易有序、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将学习的效率提到最高。”显而易见,调控课堂节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难易有序

有易才有难,难易应有序。一次教学,课本上的内容看起来似乎简单得很,加上孩子们的预习,课堂上教师和孩子的配合很是顺当。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我知道此前的讲解把握得很是到位。基础的知识,他们已经接受,接下来如果让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又会怎样呢?于是,我趁热打铁,将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抛给学生。不出乎预料,课堂上出现了三十秒左右的冷场。就在我快要为自己的设计懊恼的时候,竟然有两三个人举起了手。出现希望,就不应该放弃。于是,我把问题又重复了一遍,并把解决的突破点在黑板上用手轻轻地敲了敲。这一次,效果更明显了,不一会儿,大概有大半的孩子举起了手。我决定提问,不出乎意料,孩子们回答得很精彩,也没有出现尴尬的场景,我和孩子们都沉浸在享受成功的喜悦当中。想一想,本节课中,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铺垫,就没有后来的精彩;如果没有简单的内容引导,也不会有后来的顺利回答!简单也很重要,难易安排恰当一样能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二、张弛有度

一张一弛道出课堂节奏的优美。课堂上一味地“张”,会让孩子的大脑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对一年级那些总是坐不住的孩子而言,更是一种折磨和摧残。课堂上一味地“驰”,也会适得其反,孩子们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一节课就在昏昏欲睡中浪费。“张弛有度”对我们教师的课堂节奏提出了高要求。适度的张弛,既能刺激孩子的感官,又能放松心情,当然,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是大有益处。

《放小鸟》这篇课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厚,要想将课文演绎精彩,与孩子产生共鸣,我很是费了一番脑筋。课文一开始,将孩子置身于小鸟在笼子里不吃也不喝的愁人情境中,并以此作为本课的一个切入口:“我”这样地细心照顾,小鸟为什么不吃也不喝呢?孩子们带着对小鸟的关心,自然而然地对接下来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积极的学习兴趣带领下,乘胜追击,我和孩子们在很是紧凑的教学环节中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并走进了“我”和“小鸟”的内心世界。这时,一个孩子无意的揉眼动作提醒了我,他们开始疲倦了。内容再精彩,总是这么地一环套一环,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可能有点太“紧”了。于是,我赶紧调整教学内容,在一段舒缓的音乐中,我们一起闭起眼睛,想象鸟儿飞翔天空时的自由,想象鸟儿对“我”的感谢。音乐结束后,孩子们的脸上重新焕发出光彩。这临时的改变,反而让接下来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鸟儿在天上自由地飞翔,它说,啊!这才是我真正的家呀!”“小鸟一会儿飞到西,一会儿飞到东,激动地流出了眼泪。”……这样的回答超乎想象,也是教者无法主宰的,那是孩子心灵与文本碰撞的灵感,是他们情感的迸发。无法想象,如果我的课堂紧紧地按照原来的计划,还会有这么难忘的经历吗?回答是否定的。一张一弛,张弛有度,让课堂有时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像潺潺流动的小溪,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课堂变得高效起来。

三、错落有致

园林有了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花木假山,才有了令人驻足不前的美景。课堂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脉,教者似能工巧匠,将教学内容巧妙编排,教者似出色的音乐指挥家,将整个乐团指挥得跌宕起伏,这样就能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孩子的灵性得以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整体上对教学节奏做到有效控制,使其速度快慢交替,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欣赏其语言、意境的美,教学时节奏要相对慢些,知识点的讲授则可快些;对于条理分明的说明文,教学时要先弄清事物的特征,把掌握文章结构和说明方法,读懂内容作为重点,课堂节奏宜缓不宜急。如学习《二泉映月》,介绍阿炳小时候的经历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阿炳双目失明、贫困潦倒时,要慢速降调,表达悲伤与同情;讲到阿炳创造乐曲、步步高昂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内心的激愤与力量。这样错落有致、急缓相间的安排,能渲染出与课文情境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者在课堂上适当地调节课堂节奏,“无效举手”的现象肯定能得到很大的改观。课堂节奏内涵丰富,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实践,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责编 刘宇帆)

品读教材演绎精彩课堂 篇4

一、通读教材, 感知教材, 悦纳教材精髓

读懂教材首先要通读教材, 通读教材也就是要知道教材呈现给我们什么。大家都知道,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设计采用了“问题情境——建构模型——解释应用”的结构模式。也就是先提供一定的情境图, 再通过“试一试, 说一说, 练一练”等大量的数学活动, 在“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算的”等活动中进行开放式、个性化的展现。由于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的水平不尽相同, 对同一知识的认知深度也不同, 所以每套教材都遵循着同一知识“分段”“螺旋式上升”、不同知识“交替式增长”的编排特点。

如“分数”部分。在苏教版教材中,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分别是:三年级上册,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如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这样的一份就表示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一;三年级下册是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数平均分, 认识分数。如把4 个苹果平均分给4 个小猴子, 三个小猴子就得到这些苹果的四分之三;五年级下册综合揭示分数的意义, 认识单位1, 分数单位等;六年级上册进行延伸, 学习百分数, 应用百分数。这样整个编排过程让学生经历分数的“初步认识—进一步认识—再认识—学习百分数”四个阶段;从学习目标上来看, 是从“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逐步提升;从“分”的形式看, 是从“任意分—平均分—按比例分”分段推进的。

所以, 通读教材要做到:读整套教材——感悟新理念, 体会设计意图;读教师教学指导用书——把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关键点。读懂教材中的显性知识点, 准确把握贯穿于知识领域之间、单元章节之间的主线, 还要读出隐性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从而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

二、读透教材, 理解教材, 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 实施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施关键是我们一线教师。但无论从核心理念上讲, 还是实施关键上讲, 最终都要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因此, 教学时要做到变教师传授为学生自主学习、变教师演示为学生动手实践、变教师解疑为学生质疑问难、变教师分析为学生合作讨论、变教师总结为学生反思感悟,

比如,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了解千克、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充分体验, 从而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感悟到问题的解决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1) 猜一猜: (出示2 袋1 千克的食品) 哪袋会重些? (2) 称一称:到底哪个重? (3) 说一说:你们怎样知道重1 千克? (4) 拎一拎:感受千克有多重。 (5) 比一比:老师提供的实物中, 有重1 千克的物品吗? (6)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大约1 千克的物品吗? (7) 估一估:1 千克的鸡蛋会有多少个?为什么? (8) 称一称:称出1 千克的鸡蛋, 看估计的对不对? (9) 想一想:周围的物体还有什么, 大约重几千克?感受一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学生可以有效思考, 全方位、多层次地加深对千克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 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 我们不要包办代替, 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 我们不要去暗示, 凡是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 要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三、读深教材, 领悟教材, 寻找思想方法和情感目标

教材显现的是知识, 蕴涵的是思想, 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本质。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8+4”在教材中呈现了四种计算方法, 分别是:摆小棒、运用计数器转化、口算、竖式等多种方法。小棒是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操作, 体现的是10与1的关系;运用计数器转化, 体现的是位制关系;口算利用数的意义, 体现的是分与合的思想;竖式体现的是抽象的模型, 珠子的个数被数字直接代替, 左、右位置直接代表了数位。这样编排不仅从多角度揭示了“相同数位要对齐、满十进一”的道理, 还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其中还蕴涵着模型、转化、数形结合、类比、特殊化等思想方法。

四、读活教材, 驾驭教材, 演绎精彩课堂

面对具体的知识、具体的内容, 要想读懂教材情境、理解教材、突破重难点、挖掘出教材内涵及思想方法, 那就必须在有效用“活”教材上下工夫。

首先用好情境图。教材采用漫画、对话、表格、图表、文字等形式呈现的情境图, 数学信息丰富, 有时有多余信息。因此, 使用情境图时做到:观察时配上一段解说词, 观察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 变观察情境为直接体验, 变静态知识为动态探索, 将陌生的数学转化为熟悉的生活实际。

比如,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 笔者是这样演绎教材、演绎课堂的。先通过让学生画“○”和“△”, 让学生明白“○”和“△”是间隔排列的, 在汇报“○”和“△”的个数关系时, 学生用了“一一对应”进行阐述, 不知不觉中, 学生明白了第一个数学思想方法“一一对应”, 为观察主题情境图、发现规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再通过出示主题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 充分说一说哪些物体是间隔排列、一一对应的, 哪个物体比哪个物体多1, 哪个物体比哪个物体少1。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的去说、去交流, 学生在观察发现, 汇报交流中理解了情境图, 明白间隔排列、一一对应的两种物体谁比谁多1, 谁比谁少1。接下来进行动态演示、抽象主题情境图, 用“○”和“△”的方式进行提升, 既学习了新知, 又沟通了学生头脑中的旧知, 更巧妙地体现了数学的第二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

其次用好习题。教材中习题的综合性、开放性、思考性很强。因此, 我们要把握习题设置的目的、层次, 寻找例题与习题、习题与习题间的本质关联, 琢磨习题中的方法、策略, 考虑变式、拓展的方向, 思考其价值, 充分挖掘习题资源, 让习题“才”尽其用。

参与合作让课堂演绎精彩 篇5

参与合作让课堂演绎精彩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这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描述的一种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是师生以教育资源为中介的互动过程,互动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教师进行着大胆的尝试与革新:层出不穷的活动方式;大胆开放的教学行为;精巧独到的教学设计……如雪后晴天般绚丽多彩。教学互动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设计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对话,将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 一、互说――畅所欲言,欣赏自我 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境,变“听众”为“主人”。学生通过互说法则公式、互说解题思路充分体验表达的愉悦,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欣赏自我。 在互说的过程中,“说”的学生为了表述清楚,必须经过反复思考,这样就迫使学生积极思维,理清条理,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买衣服》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不同的人民币面值后,我设计了一个模拟买衣服的活动。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活动开始了,同学们纷纷走进商店,有的想买一条41元钱的.裙子,有的想买一件价值59元的上衣......称心的商品拿到手了,扮演售货员的黄馨怡却给大家出了一个难题:拿到商品的同学要把付钱的方式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排到第一位的同学说:“我买了一条价值41元钱的裙子,给你一张50元钱。”其他同学争先恐后说出了3、4种不同的付钱方式......活动结束了,同学们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此环节的设计使同学们在“互说”的过程中轻松学会了付钱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每个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正好提供了学习上的优势互补。“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教学中通过“互帮”加强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学困生,通过互帮互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点滴进步中不断建立自信,肯定自我。 二、互评――相互激励,提升自我 学生的评价,语言是儿童化的,情感是亲切的,思维水准差不多。他们的评价不一定很准确深刻,但常常是实事求是的。“互评”可以提高学生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如何接受别人表扬和批评的态度。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因此,我们适时地组织学生互评,譬如――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一次,我给学生讲思考题,一位平常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举了手,我知道他根本做不出来,但为了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我第一个叫他回答。他说了没几个字便讲不下去了。我只是微笑,请别的同学先对他的行为进行评价。有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感到他很有勇气,虽然是难题但他也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了。”我马上肯定地说:“你们都很积极,表现很好。”这样一来,学生都很活跃,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对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错题,我让学生及时的写到错题本上,每天抽10分钟的时间,同桌互找出错点,互评出错的原因,学生通过错题锁定自己的知识点差距,再通过强化训练,达到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 三、互考――寻找差距,完善自我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现行的考试制度还是以分数考察学生的能力。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只有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改变了自己大脑中根深蒂固的片面观念。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五节“拔萝卜”一课结束后,我设计了同桌互出考题的环节。10分钟过后,95%的同学汇报完成了学习任务。我快速检查了一个小组全对了。同桌马朝阳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考试方法特别好,我出前两道试题时,王明俊一点都不会,我给他指出了错误的地方,并教会他各位瞒十怎样进位,后面的题他全做对了。听了马朝阳的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让学生自己出题考同伴,通过同桌互考、组内互考、个人考全班等形式,即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员参与学习的目的,又达到了学生互相寻找差距,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 四、互辩――质疑思维,反思自我 “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互辩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课堂中的有效互辩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听众”,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互辩”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开阔了视野。总之,有效互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学生通过互辩,质疑思维,反思自我,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 学生的探究是数学课堂生命的全部,我们要积极创造互动条件,创设互动氛围,把握互动价值,指导学生参与互动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互动成果。让真实、有效的互动生成成为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能力的桥梁,让有效互动,为课堂演绎出精彩乐章。

巧妙拓展,演绎课堂精彩 篇6

一、在学生感受漠然时,让拓展点燃思维的火花

文本的语言各有特点,有的能让学生从文字的本身一下子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深意,感悟出语言所传递的内涵,读懂语言表达的情思;而有的文字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多深的内蕴,学生在品读时,感受只停留在文字字面之上,内心毫无触动,这里正是老师需要充分关注的地方。在文本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火花的地方加以有效拓展,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激发,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从漠然走向真切,走向生动。

《郑和远航》一课重点写了郑和远航时的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其中,课文对远航时的规模之大,是通过一组数据的描写表现的:“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学生读这样的数据,能说出规模很大,但课堂上学生读书时的表情却又显示他们的内心并没有真正触动,并没有真切体会到这些数据所表达的意义。这时,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段资料,有关郑和远航近一百年后,西方著名航海家远航介绍。其中,“87年后,意大利人哥伦布第一次远航,只有三条帆船,(最长的只有35米),船员88人; 92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第一次远航,只有四条帆船,(最长的不足40米),船员170多人。”同样的数据,可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的数量对比,这时再让学生来体会描写郑和远航规模的语句,学生的思维之弦被拔动起来,对文本的感受在对比中加以深化,体悟出了文字所表达的令人惊叹的远航规模,也读出文字背后所表现的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之情。正是在课前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此处预设了相关拓展,课堂的学习感悟因而走向应有境界。

二、在学生理解歧义时,让拓展引领认识的回归

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学生在学习描写公仪休拒收鲤鱼说的一段话时,我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问题,一名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身为鲁国宰相,就送两条小小的鲤鱼,是不是礼送得不够丰厚呢?如果送的不是鱼,而是金银财宝,结果还会是这样拒收吗?这个问题也激起班级更多学生的赞同,看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东西也已影响到学生的认识和想法。不过,好在以前教这篇课文时,曾经就有过类似问题的产生,再教这篇课文时,我再次对学情做了充分的预测,所以没有以我的灌输来改变学生的认识,而是适时安排了拓展故事让学生阅读,这就是公仪休拔葵去织的历史故事,在学生阅读中来体会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再对照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公仪休拒收鱼时说的一段原文,这样,学生终于发现一个真正的公仪休,他做事的准则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更不会因诱惑的变化而动摇。这样,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自我认识重又回归到课文表达的主旨之上,并激起了学生对人物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课堂的拓展预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在学生情感迟钝时,让拓展激发内心的波澜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习语文一定离不开情感的相伴相随。课堂的情感,一方面是文本自身蕴含情感的挖掘,另一方面,是恰当教学手段运用对课堂情感的营造。而有的课文因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一时无法与学生产生情感的碰撞,这时,老师就应注重引以积极的激发,从而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在课堂上荡漾起来,教学因有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而情意绵绵,回味隽永。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描写红军战士过草地的课文。可生活在现在的学生,已经对长征那段曾经的艰苦经历无法想象和理解了。我在让学生读读“饥寒交迫”这个词语时,学生非常冷静,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时,我补充拓展了一段红军过草地时的视频:一名战士正趴在草地洼地里艰难地捧起脏水来喝,又颤抖着手拔一棵野菜放进口中嚼着,可刚咽下就伏下头一动不动,他牺牲了。我告诉学生,过草地像这样因为饥饿与寒冷而倒在草地上的战士有近万人,后面的战士循着前面战友的尸体就能找到部队前行的方向。现在,再读饥寒交迫这个词语,说说通过这个词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已经被深深地打动着,内心涌起巨大的波澜。这样的情感也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动着学生一点点走近情感的高峰体验。

总之,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拓展的有效预设,需要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切实关注,需要对学生文本学习进行充分把握,让拓展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文本学习,课堂方能收获更多精彩。

白板演绎精彩英语课堂 篇7

●功能独特, 演绎精彩

电子白板除了具有传统黑板的书写、擦除功能外, 其独有的对象拖放、旋转、克隆、锁定、等比缩放、照相、隐藏、拉幕、涂色、匹配、探照灯功能等, 提升了视觉效果, 使教学更加方便、生动、有趣。

例如, 在教学Unit 9 Where?这一课时, 我利用了隐藏与探照灯功能, 设计了一个暗室寻宝游戏。让学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 利用微弱的手电光寻找一把钥匙。整个过程充满了神秘感, 学生注意力专注, 教学效果极其显著。

●形象直观, 演绎精彩

电子白板能使抽象的教学变得形象直观, 并能根据需要, 将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实现灵活的相互转化, 从而使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情景等交融地再现。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介词on、in的学习是个难点,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箱子, 通过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 将plane拖动到箱子的不同位置。边拖动, 边问学生:“Where’s the plane?”学生回答:“It’s on/in the box.”介词教学的难点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被解决了。接着我还让学生走上讲台, 自己动手, 并充当小老师来提问, 这样一来, 令学生既巩固了这两个介词的用法, 又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师生交互, 演绎精彩

以往的英语课堂,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电子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提供了平台。在课堂上,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随时写在电子白板上, 方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记得教学Unit 8 In class时, 我向学生出示了一段范例:Stand, stand, stand up, please.Draw, draw, draw a picture.Nice, nice, it’s very nice.Thank you.让学生根据教师给的例子, 小组合作完成一首chant。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每个小组都编出了他们自己喜欢的小诗。随后, 他们把自己编的小诗写到了电子白板上, 朗读的同时还不知不觉地加上了表演。

●资源兼容, 演绎精彩

以往在PPT中插入音频文件、视频文件是非常麻烦的, 上课的时候有时还需要切换, 顾此失彼, 狼狈不堪。而电子白板的兼容性强, 音频文件及视频文件的插入非常方便。教师在上课时只要播放课件即可, 一笔在手, 轻松搞定。

Unit 5 Plus and minus一课的内容是小海豚学数学。课中从加法教学到减法教学的过渡这一环节, 我是通过一个故事来引出的。这个故事是一个视频文件, 因为电子白板兼容性强, 操作十分方便, 学生丝毫没有因为复杂的操作而长久等待, 也就不会影响他们欣赏故事的心情。

让课堂“差错”演绎精彩 篇8

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2.5米, 下底是4.5米, 高是2米, 求梯形的面积。一个学生解答:2.5+4.5=7 (平方米) 。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一阵笑声, 使得这位学生十分窘迫。教师没有将这种解法一棍子打死, 而是让他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孩子的思维是独特且奇妙的:梯形的高是2米, 而计算面积的时候又要除以2, 乘2除以2相互“抵消”了, 学生在算梯形的面积时把乘2除以2省略不写, 记在心中。我让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 达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 求出的是上底和下底的长度的和, 单位应该是米, 而不是平方米, 这样不符合题意。正确的列式应该是 (4.5+2.5) ×2÷2, 但在计算的时候可以采用这位学生的方法, 比较简便。教师问:“是谁帮助我们找到了简便的计算方法?”全班学生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刚才那位学生的身上……

这样对待学生的差错, 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 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不人云亦云的勇气, 其作用不仅在于改正题目中的错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自信,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挖掘差错——让学生提供材料

教学中, 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不应急于求成, 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首先应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 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判, 使学生拥有一种愉快的心情;其次,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差错, 纠正差错。例如, 在教学比较4/5和7/8的大小时, 有学生说7/8大, 有学生说4/5大, 我问为什么。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判断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 学生的方法非常多:用两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 一张平均分成8份, 取其中的7份涂上颜色, 另一张平均分成5份, 取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 结果发现7/8比4/5大;把全班40位同学平均分成8份, 取其中的7份是35人, 40位同学平均分成5份, 取其中的4份是32人, 因为35>32, 所以7/8比4/5大……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让学生自己来说, 自己提供的验证材料总是最易接受、最喜欢的。通过验证比较大家统一了答案:7/8大于4/5。学生利用了自己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 经历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三、预设差错——让课堂继续生成

差错资源可以是非预设的, 也可以是预设的。我们在教学中, 不妨事先预设学生的“差错”, 正视它, 研究它, 让学生暴露思维的错误过程, 把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差错”变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素材之一, 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

在“画圆”的教学中, 以往教师总是三令五申让学生收起圆规, 正襟危坐, 听老师讲解画圆的注意点, 看老师如何画圆, 学生按部就班, 都画出了标准、完美的圆。可有位教师却独辟蹊径, 先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圆, 然后, 选择几幅作品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 (选择的作品有: (1) 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上的; (2) 把圆画成鸡蛋状的; (3) 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时粗时细的; (4) 画得比较标准的等。) 看到这些作品, 同学们都笑了, 纷纷指出哪些不是圆, 哪些画错了。随即, 教师便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此时的学生中间就像炸开了锅, 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 是圆心没有固定好, 所以没有连接上;有的说, 是画的时候圆规的两只脚间的距离老在变, 半径变了, 所以画成了“鸡蛋”;有的学生还能自己找到画错的原因……这时候教师继续问:“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同学们的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自己总结并概括出了画圆的方法。

让课堂“意外”演绎精彩 篇9

一、案例描述

我正教学《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 引导学生以“听着, 听着, 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 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 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为线索, 联系上下文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学生联系上下文, 寻词引句, 侃侃而谈, 从阿炳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美景的热爱谈到对贫困窘迫的生活的无助、被疾病折磨的哀怨, 又谈到他的坚强不屈, 对命运的抗争, 最后谈到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课正随着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着。忽然, 一个学生站了起来问:“老师, 我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 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呢?”

我沉默了数秒后说:“同学们,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值得我们思考, 有没有同学能告诉他为什么呢?”

学生愣了一会儿, 有的从书上去找答案, 有的思索起来。接着, 大家七嘴八舌说了起来, 有的说, 因为阿炳生活困顿, 又身患眼疾, 他没有亲朋好友, 只能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有的说, 因为惠山的月夜是很美的, 如课文所述“月光如银”、“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等, 我想阿炳一定是觉得这月夜太美了, 情不自禁就倾吐起来, 就像我们看见美丽的东西要情不自禁赞美一样。还有的说, 月亮是光明的象征, 夜虽然是黑的, 但因为有了月亮, 月夜也亮起来了, 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倾诉对光明的向往, 很合适。……

听了学生的回答, 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对学生的精彩回答进行了表扬, 然后播放《二泉映月》, 让学生欣赏, 进一步去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理解的, 他们很有成就感, 学得也特别带劲, 情感的体验十分到位, 真没有想到几秒钟的抉择, 竟给课堂带来如此的精彩。

二、反思和分析

(一) 善于捕捉, 有效利用资源。

新的课程观超越了“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隘观念, 确立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教学环境即课程等新的观念。因此,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教教材”、“教教案”的过程, 而是一个创新和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作为学习材料, 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和生成的过程。在本节课中, 我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把问题又抛给学生, 让其他的学生进一步思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各种见解, 去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产生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于是, 学生没有顾虑, 尽情发挥, 想到什么说什么。而我也享受了与学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自由轻松的人文体验, 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

“问题从学生中来, 在学生中解决”, 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性问题, 教师可及时引导, 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能加以引导, 使其向纵深发展。在这样的时候, 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的积极思维得到了尊重, 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感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课堂上的价值, 从而不断产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愿望。当学生的思维伴着激情自由驰骋时, 谁也无法想象在课堂上将出现多么令人惊奇的创见, 此时, 学生才能突破思维的习惯, 灵感将在课堂上无处不在。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更可以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 修改先前不全面、不完善的认识, 调整预案, 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 富有活力。师生互相激发, 教学相长, 使创造的激情充满每个人的心灵。

因此, 面对课堂中的“意外”, 教师应以新的科学理念, 突破以往的条条框框, 打破思维定势, 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尤其是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 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二) 妥善处理, 锤炼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诗, 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音符, 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 可能是教师的失误, 可能是师生或生生的矛盾, 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估计不足, 等等。这个时候离不开教学机智。灵动的教学机智, 会奏出精彩的乐章;生硬的教学操作, 则可能会制作出“杂音”乃至“噪音”。教学机智, 就是教师具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未曾预见的偶然因素的灵活、及时、妥善的处理, 使教学活动朝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智慧。它源于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临场表现。

然而, 有时教师却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 面对意外信心不足, 顾虑较多, 要么担心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要么担心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宽或者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整个课堂, 因而不敢正视这些“意外”, 常常通过“回避”的方法, 使本应精彩的课堂变得暗淡无光。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好奇心下降, 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原本勤于思考的学生变得懒惰。其实, 正是课堂中出现这些意外, 说明我们的学生是有个性的, 是会思考的;正是这些意外, 才经常使我们的课堂能够耳目一新;正是这些意外, 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了教学相长的过程。只要我们提高及时应对的教学机智, 充分利用生成的资源, “意外”将积淀成我们教育生涯中一份珍贵的幸福记忆。

(三) 以人为本, 实现以学定教。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意外生成”翩然而至时, 教师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 立足全体, 放眼发展, 充分利用这一宝贵教学资源, 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才能充满灵感的火花、生命的活力。

这节课上的“意外”, 加深了我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解, 也使我对如何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践这一理念有了新的感悟。在教学中, 课前预设教学也好, 课堂生成也好, 两者都要统一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基点上, 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 面对课堂中的“意外”, 教师要做到“以学定教”。以学定教, 应当是我们教学视野里最重要的思想。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兴趣爱好出发, 顺应学生的需要, 就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 这样的教学才能迸发出应有的活力。

利用动态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篇10

一、以人为本, 演绎精彩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我们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来对待, 课堂上要尊重和善待这种资源, 使我们的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 从学生的已知启航。教师不仅要备教材, 而且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前提。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具体, 情感真挚,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教学中, 我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主题,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感受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这个句子时, 学生把“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中间的逗号读成了顿号。于是, 我出示了以下句子: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我没有下结论,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 明白了逗号可以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 表现出艰难的过程, 更能体现出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这个设计在尊重学生的同时, 也体现了教学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

二、尊重“多元”, 演绎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对材料多元的解读恰恰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如果教师引导得当, 往往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钓鱼的启示》以第一人称讲述父子俩钓鱼的经历, 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教学课文源~怨自然段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默读, 体会课文中孩子当时的心情。

师:孩子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沮丧、难过、急切、伤心……

这个环节既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体会文中孩子当时的心情, 又体现了阅读的多元化, 一举两得。接下来, 我又引导学生就近合作, 读父亲和孩子的对话。学生结合自己的阅历, 在文本空白处展开想象, 多元体会孩子的心情。

师:孩子的话要读得怎么样?

生:急切。读着读着好像要哭啦。

师:“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生:没人知道我们是什么时候钓到的, 我们把它带回家吧, 求求您啦。

……

师:等了那么长时间, 只差两个小时, 又没人看到。有那么多的理由, 父亲为什么非要“我”把鲈鱼放回去呢?请到课文中去找找, 并谈谈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再次从多元的角度挖掘教材, 体会情感。)

(生阅读、寻找。)

生: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生:父亲为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师:孩子还可能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

生:金钱的诱惑。

生:地位、荣誉……

(在学生多元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因势利导, 升华学生的思想。)

师:我想对同学们说, 在今后的生活当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 你们一定要经得住诱惑, 做个诚实的孩子。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三、创设氛围, 演绎精彩

在活泼、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学生放飞心灵, 激扬智慧, 展现真我。创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 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 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 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学会“蹲下身子倾听”, 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 善于思考问题, 乐于同教师对话, 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像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那是不是说像桃子、石榴、苹果就不好呢?针对这一观点, 同学们形成了两种意见。虽然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但笔者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 利用此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展开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 促进教学互动, 促使具有鲜活个性的探究在课堂中创造生成。

四、大胆质疑, 演绎精彩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价值及意义。人们每天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 但没有人能像发明家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 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因此, 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样是生成性课堂的关键。

一堂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 问题越多, 探究的内容就越多, 学生的思路也就越开阔。但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 一开始不能提太高的要求, 可以从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想象做起, 不要轻易地打击、约束学生。当学生提问成习惯时, 教师再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 促进学生学习, 让学生的心灵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教学《钓鱼的启示》, 在引导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所得, 并相机引导学生扣住“依依不舍”质疑:淤“我”怎样“依依不舍”?于“我”为什么“依依不舍”?盂“我”对“依依不舍”这件事怎样理解?然后紧扣疑问展开教学。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最感兴趣, 因此, 活动也最为积极主动。

关注学生演绎精彩课堂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关注学生;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92-01

教学中,应走出“以本为本”的教学,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根本转变,教师心中不能只有教材,更应该有学生,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落在学生身上,只有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顺学而教,课堂才能高效、精彩,才有张力和活力。

下面,以新版牛津英语八上Unit1 reading的教学案例为例,谈谈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而创新教学、演绎精彩课堂的可行性策略。

一、课前关注——有备无患

教师备课,往往是只备教材,少了些对学生的关注。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尤其是應该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把脉,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例如学习八上unit1 reading前,教师不应该仅仅看到词汇量大,三篇短文,又有新语法知识——形容词比较等级的用法……还应关注学生:经过2个月的长假的休息,刚开学不可能马上进入学习状态,再加上有的学生在暑假期间参加了各种补习班等,导致学生的基础的层次性不同。基于此,教师在上课时,方能有的放矢,步步为营。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扫除单词障碍关。这篇文章中新单词有14个,习惯英语不少于20条,如此众多的新单词和短语、句型都放在45分钟的课堂上,靠教师的灌输和讲解,学生们会感到压力重重、囫囵吞枣。

教学重心前移是新课改下学讲计划的主要要求之一,重心前移即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尤其是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这节课针对词汇量大、篇幅长等,课前预习更见其重要性。要求学生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查阅相关资料等预习生词和短文、自主阅读课文,或小组合作,以督促、互学等形式提高预习效果。课堂上教师将单词和短语分成8个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然后小组竞猜等形式,检测预习效果,也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展示自我的机会,竞赛游戏性质的活动,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有效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上关注——游刃有余

1、关注学生的需要

90%的教师在这节阅读课中会采用分段教学法,即三段文章各个击破法。这样教学,每一篇文章都一句句讲起,语言点一个个攻破,三节课一个模板,学生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或者感觉都容易疲劳。新课改下,要求采用小组合作,开展体验、探究等学习活动,这也是学生们的需要。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关键的要会学、善学,并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

因此,对于这篇与众不同的reading,教师应尽量推陈出新,走出讲解式教学,提出不同的阅读任务和设计不同的问题,把问题的讨论、任务的完成、课堂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会学、乐学的主人。

2、关注情感体验

学生们喜欢竞争,喜欢争强好胜。因此,教学中应体现趣味性、挑战性、愉悦感。

(1)竞赛活动的开展,激发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们都喜欢对知识点一一讲解,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方法是最低效的。而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语言点,并交流其主要用法,由于课前的充分预习,已经对词汇和短语有了清楚的认识,如be willing to后面接名词或者动名词的用法,学生们在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学习气氛异常高涨,学习情绪达到炙热化。

有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突发奇想,竟然想出了猜谜语的好主意。她说一个、几个句子,让学生用一个单词概括出这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My friend would like to share her things with others.(generous) She can always help me with my problems and I can o to her when I am in trouble.(helpful)……如此,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做自己想做的事,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交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人公意识。

(2)谚语的渗透,激发学习兴趣。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介绍朋友,在课之伊始或者课之结束,引用谚语或者让学生说出关于“朋友”的谚语,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谚语的引用,拓展学生的视野,更为学生的写作My best friend锦上添花,增添亮色。

(3)开展讨论活动,发散学生思维。

初中生对问题的分析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总会有“一说为快”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这一特点,开展讨论活动,如Who would you choose as your best friend, Betty、May or Max? Why? What kind of friend do you want to have?等的思考和讨论,可以营建活跃的氛围,将课堂推向高潮。

三、课后关注——锦上添花

课后关注学生的反思和关注的收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得失与感受、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当堂反馈练习、课后小册、作品展示等等,既可以弥补学习中的不足,也可以增进师生间的彼此心灵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并通过反思,体验到收获的自信和快乐。

总之,关注学生,可以对学生“了然于胸”,做到“胸有成竹”,教学时方能游刃有余、随心所欲,师生间产生“水乳交融”之状态,关注学生,课堂就会精彩而高效。

参考文献:

[1] 沈忠芳.关注学生学习行为提高初中英语学习效果[J]. 文理导航(上旬),2014年10期.

精心创设情境演绎精彩课堂 篇12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上《搜索引擎》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对网络已有一定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搜索引擎, 我便以设计旅游行程展开课题:暑假里, 父母打算带你去北京游玩, 主要参观大学校园和知名景点, 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旅游行程。行程中应该包括每天的行进路线、交通工具、食宿、花费等, 同时提出此次旅游要注意的事项, 比如旅游费用的数额、旅游时间的限制等。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以及费用额度内设计一条经济实惠、轻松惬意的旅游路线。这个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合乎情理, 操作性强, 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因而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设计旅游路线的工作中, 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 整堂课的气氛既紧张又愉快。

创设美感情境

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冲动, 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而言, 这种由美感而引发的冲动、情感、兴趣,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丰富学生的想象, 成为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驱动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美感情境, 激发起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上《Word中插入图片》一课时, 我用电视散文的形式创设了一幅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对比Word中单纯的文字描述, 增加了图像修饰的文字显得更加生动, 富有吸引力, 让学生意识到在Word文档中添加图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而引出本堂课的要求——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在课堂的评价环节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让学生比较哪件作品更能让人体会到春天的气息。整节课, 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不断尝试在文字中插入、调整各种图片, 以期让自己的文档更加美观, 教学效果很好。

创设音乐情境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 音乐能使大脑内的信息交换加快、思维能力增强, 也就是说, 能使人快速地吸收知识、增强记忆力、加快思考反应能力。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 营造一种舒适、和谐、优美的课堂氛围, 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安抚某些学生急躁的情绪, 让师生都有美的享受。

上《网上获取文件》一课之前, 我在课间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 学生进入课堂后, 很快就被音乐吸引, 纷纷猜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音乐还能让学生从上一节紧张的课堂学习中放松下来, 全身心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时, 我就提出这些音乐文件都是我从网上找到的, 引导学生上网查找、下载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播放音乐所需的软件等。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往往很迫切地想要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文件, 进行播放试听。这一堂课, 便在音乐的陪伴中, 完成了网上文件获取方法的教学, 达到了教学目的。

创设角色情境

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 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的配角转换为主角, 从听教师讲转换到自己学。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角色扮演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因为他们也成了整个情境的一部分, 既是情境的感受者, 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在为《Flash——形状补间动画》一课创设情境时, 我借用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它具有七十二变的本领, 让学生体验形变的效果。我是这样导入课程的: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经过一座山, 突然一阵怪风把唐僧掳走了。三个徒弟发现山上有一个妖洞, 为了不打草惊蛇, 悟空变成小蜜蜂进去探查情况, 发现了掳走师傅的妖怪。于是, 悟空又变成桃子, 被妖怪吃进了肚子, 妖怪在腹痛难忍的情形下, 被迫放走了唐僧。于是两个形变过程即“悟空——小蜜蜂——桃子”就形成了。妖怪不甘心唐僧就这么被救走了, 追了出来。这时八戒又不时地变成大树或者大石头阻挡妖怪。这样巩固练习便形成了, 即“八戒——大树或大石头”。这堂课, 学生始终沉浸在想办法救唐僧的情境中, 体验悟空和八戒的变形本领, 既紧张又有成就感。

创设竞赛情境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并合作的社会。现代人既要以积极的姿态, 主动迎接各种挑战、参与各种竞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又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取得成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采用小组比赛创设竞赛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小组间展开竞争, 评选最佳小组, 并给予奖励。每个学生就会为了本组荣誉而积极学习, 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机,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为《复杂网页的制作》一课创设情境时, 我事先制作了一个学习手册, 把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这本学习手册中, 并设计了一个竞赛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竞赛规则的:以组为单位记分, 得分最高组为优胜组;每位学生只能回答一次, 但可以帮助同组内其他同学;答错不扣分;充分求助于学习手册。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 学生有多种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自己探索, 或求助于学习手册, 或求助于同组成员, 既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实践证明, 本堂课的设计在优质课评比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教学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之产生高成就和高交往的需要, 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满足感的增长, 从而使本来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游戏情境, 可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喜欢追求刺激的心理, 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进行《文件与文件夹》教学时, 我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的小程序, 预设了层层关卡。学生只有正确完成了上一层关卡的操作要求, 才能进入下一层关卡。如果不能正确操作, 程序则给出操作建议, 学生根据操作建议完成这一层关卡。学生闯关完成时, 会有一个惊喜。这个惊喜可以是教师给学生的寄语, 也可以是一个小游戏的链接等。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利用了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 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 使抽象的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乐于学习,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上一篇:税务会计研究下一篇:解题过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