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

2024-07-18

演绎(精选12篇)

演绎 篇1

通常情况下, 语文课堂教学的多数程序和内容都是教师预设的, 学生会循着教师的思路理解课文。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 会有学生提出或嘀咕一些教师课前没有预想到的“意外“问题, 有时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 很多教师无法合理应对, 往往给自己带来尴尬, 语文课堂教学便会因此逊色不少。

那是一节全县的公开课。为了上好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这节课, 笔者煞费苦心, 几乎把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背过。没想到, 如此精心准备的课, 在实施时还是出现了意外。当我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时, 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 脏乱不堪, 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陶渊明当官不成, 就说官场不好, 这不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么?”这位同学坐下后, 班级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 还有些同学表示赞同。

当时, 我脑子一片空白, 因为他的回答不在我的意料之中, 一时间不知怎么应对, 无奈之下, 只好含糊其词, 不了了之。

这次教学尴尬难道不是一次“意外”?现在的学生, 见多识广, 课堂上一旦思维被打开就什么都想说。“意外”问题虽在意料之外, 却在情理之中, 它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 按照自己独特的思维路径探究知识的结果, 也是课堂教学情境发展变化的自然产物。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些充满学生灵感的教学资源, 通过合理取舍和巧妙利用, 发挥它们的特殊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机智应对呢?

教师面对意外, 要在短时间做出反应, 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更不能寄托于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 必须具有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 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 保持课堂平衡的课堂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机智首先需要教师“厚积薄发”。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深的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因此教师不仅专业知识要扎实, 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也要扎实, 尤其要注重有关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引领及前沿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学习, 甚至从与本专业无直接联系的一些领域中汲取营养, 充实讲授内容, 才能为自己教育机智的培养提供广阔的智能背景和有力的翅膀。

课堂教学机智还需要教师有乐观的情趣, 开朗的胸襟、幽默的性格, 教学中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发扬民主作风, 容许学生表现独立性, 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余地, 这样才能开启孩子的心扉,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 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 针对偶然事件的干扰, 立即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系统既定的传输程序 (如教学计划、教案) , 重新拟定教学的传输程序, 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 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从而化“尴尬”为精彩。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运用需要掌握以下教育的技巧。

第一, 顺势“转身”, 创生难以预约的精彩。有些“意外”问题表面上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 实际上与教材和教师讲述的内容“形异神似”, 教师如果认识到他们的教学价值, 不妨顺势“转身”, 引导学生探讨“意外”问题, 这样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殊途同归地完成教学目标。师生的课堂交流也更加自然、流畅、充分。

第二, 故作“糊涂”, 创设启发性、激励性教学情景。有些“意外”问题在惯常思维中可能不需要学生掌握, 但它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难度, 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如果认为正面讲解可能不能启迪学生思维,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此时, 教师不妨故做“糊涂”, 借“意外”问题巧妙设置教学情境, 使部分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 激起他们强烈的挑战意识, 再以明知故问的方式开启学生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形成顿悟, 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第三, 借题发挥, 引发多元的探究活动。有些“意外”问题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紧密相连, 有探究性和争议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有重要的人生观价值。此时, 教师不妨引发争议, 组织学生围绕“意外”问题展开探究讨论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真谛。

第四, 坦言“不懂”, 培养学生诚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有些“意外”问题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回答。此时, 教师可以坦诚相告, 并告诉他们随着自己知识和年龄的增长会逐渐理解的。坦诚是一种可贵的品德, 这样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 还会培养学生诚实的求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演绎 篇2

题:演绎推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演绎推理 的含义。

2.能正确地运用演绎推理

进行简单的推理。

3.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教学重点:正确地运用演绎推理

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教学过程:

一.复习:合情推理

归纳推理

从特殊到一般 类比推理

从特殊到特殊

从具体问题出发――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归纳。类比――提出猜想 二.问题情境。

观察与思考

1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

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够导电

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2100+1)是奇数,所以,(2100+1)不能被2整除.3.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tan  是三角函数,所以,tan 是 周期函数。

提出问题 :像这样的推理是合情推理吗? 二.学生活动 :

1.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 ←————大前提

铜是金属,←-----小前提 所以,铜能够导电

←――结论

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 ←————大前提

(2100+1)是奇数,←――小前提

所以,(2100+1)不能被2整除.←―――结论 3.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大前提

tan  是三角函数, ←――小前提

所以,tan 是 周期函数。←――结论 三,建构数学

演绎推理的定义: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⑶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三段论的基本格式

共2页 第1页 M—P(M是P)(大前提)S—M(S是M)(小前提)S—P(S是P)(结论)

3.三段论推理的依据,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 若集合M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S是M的一个子集,那么S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性质P.四,数学运用

1、把“函数yx2x1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恢复成完全三段论。解: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大前提)

2是二次函数(小前提)函数yxx1yx2x1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结论)

所以,函数例2.已知lg2=m,计算lg0.8 解(1)

lgan=nlga(a>0)---------大前提

lg8=lg23————小前提 lg8=3lg2————结论

lg(a/b)=lga-lgb(a>0,b>0)——大前提 lg0.8=lg(8/10)——-小前提 lg0.8=lg(8/10)——结论

例3.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D⊥BC, BE⊥AC,D,E是垂足,求证AB的中点M到D,E的距离相等

解:(1)因为有一个内角是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大前提 在△ABC中,AD⊥BC,即∠ADB=90°——-小前提 所以△ABD是直角三角形——结论

(2)因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大前提 因为 DM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小前提 所以 DM= 1 AB——结论

2同理 EM= AB 所以 DM=EM.练习:第35页 练习第 1,2,3,4,题 五 回顾小结:

演绎推理具有如下特点:课本第33页。演绎推理错误的主要原因是

1.大前提不成立;2, 小前提不符合大前提的条件。作业:第35页

练习

第5题。习题2。1 第4题。

少帅演绎完美战役 篇3

上海胡荣华(先负)广东吕钦(2001年2月3日弈于广东惠州)

中炮横车七路马对屏风马

农历正月十一,正当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特级大师胡荣华已应邀匆匆前往广东省惠州市,参加与吕钦进行的第二届“奇胜杯”象棋大师邀请赛。本届比赛名为第二届,但实际上已举办了三届,前两届邀请的是特级大师柳大华,吕钦凭借主场之力均已一胜一和取得胜利。由于主办者有意将其办成高等级传统赛事,所以从本届比赛开始,将每届邀请不同的特级大师。本届“奇胜杯”不但继承了以往进行大盘讲解的传统,还别出新裁首次在“吕钦棋艺网”上,通过网络进行现场直播,所以相信这盘棋一定会有成千上万只眼睛在观看,而吕钦的网站也将人气大涨。那么在这场“少帅”与“司令”的对决之中,究竟会鹿死谁手呢?请大家拭目以待!

1、炮二平五马8进72、马二进三车9平8

3、兵七进一卒7进1

进卒是稳健的走法,如改走炮8平9,则马八进七,炮2平5,车一进一,将演变成激烈复杂的后手三步虎转列炮阵势。

4、马八进七马2进35、车一进一…………

此时红方起横车是前面兵七进一的后续着法,意图走成经典的七路马横车缓开车阵势,将布局纳入自己熟悉的轨道。对于此种布局,黑方第4回合上马,意在稳扎稳打,以往多走炮8平9,既可亮出8路大车,又可保留平中炮的还击手段。

5、…………象3进56、车一平四炮8平9

7、兵五进一士4进58、兵九进一…………

进兵可能是红方灵机一动的着法,也可能属创新着法,但从实战效果看不甚理想,经典着法为炮八平九亮车。

8、…………车1平49、车九进三车8进6

黑方进车好棋,此着对红方兵行线一带起到了巨大的牵制作用,红车缚手缚脚,有力无处使。

10、炮八平九炮2平111、车九平八…………

此着红方走得过于随手,应径直走车九平五,黑如炮1进3,则兵五进一,卒5进1,车五进二,车8平7,兑兵后,中路敞开,红方不坏。

11、…………炮1进312、车八平五…………

此时再平车中路,已是天壤之别,与刚才相比,红方正好亏一手棋!高手过着哪容得半点差错,频繁移车是造成红方落入下风的主要根源。

12、…………车4进413、兵三进一车8退2

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攻势,红方只有兑车才能缓解己方的压力。黑方退车必走之着,如果兑车,红方上马后,局势占优!

14、车五平三…………

红方一时不察,致使大车处处被人牵着鼻子走。

14、…………马7进615、兵五进一…………

不可以贸然走兵三进一,否则马6进7,兵三平二,炮1平5,黑方炮镇当头且子力活跃,大优!

15、…………车4进516、帅五平六马6进7

17、兵五进一马3进518、车四进四炮1平7

19、车四平五马5退320、炮五进五…………

红方不堪子力被封,此时炮轰中象志在一搏,意图将局面搅浑,以便在对攻中寻求更多的机会。

20、…………象7进521、车五进二车8退1

退车为了控制要津,是取胜的关键,使红方得回失子后依然占据不到有利位置。

22、车五平一车8平423、帅六平五马3进5

24、车一退一(图)…………

如图形势,此时红方退车实属无奈之着。如改走仕四进五,炮7平5,相七进五,马5进6,马三进五,马6进8,炮九退一,车4进5,黑方控制全局,各强子如入无人之境。

24、…………炮7平525、帅五进一将5平4

黑方出将助攻,吹响总攻的号角。

26、帅五平四车4进527、仕四进五马5进6

28、马七进五…………

漏算,导致速败!由于本次比赛采取30分钟包干制,所以在时间的催逼下,红方走出大漏。应走车一平四,卒7进1,虽形势不利,但尚可支撑。

28、…………车4平5

此时红方才发现顷刻间双马尽失,遂投子认负。

“变化”演绎“精彩” 篇4

【教学片段】

师:小猴有13个桃, 要给小兔9个, 小猴还剩几个, 是用13-9=4计算.想一想, 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如果你是小猴, 你怎样从13个桃子里拿9个给小兔呢?

[学生思考, 用学具操作, 探索算法, 小组内交流, 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生1:我是从13个桃里一个一个地拿给小兔, 拿了9个, 还剩4个.

师:很好!还有哪些小朋友的算法同他一样?出示13-

1-1-1-1-1-1-1-1-1=4.生2:因为9+4=13, 所以13-9=4.

师:呵!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你能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名同学刚才说的计算方法, 有谁赞同, 谁再来说一说?生3:……生4:……

教师板书:9+4=13, 13-9=4.生5:老师, 我有不同的算法.我是这样想的, 从盒子里拿9个桃给小兔, 剩下1个和盒子外边3个合起来是4个.

师:好极了!哪些小朋友的算法同他一样?谁再来说一说?生6:……生7:……

师:你能上讲台拿给大家看一看吗?学生操作, 教师板书:10-9=1, 1+3=4.生8:老师, 我的想法和他差不多, 先给小兔一盒10个桃, 因为多给了小兔一个, 再退还给小猴一个, 1和余下的3个合起来也是4.

师:你真棒!老师也没想到, 谁听懂了他的计算方法?谁再来拿一拿、说一说?生9:老师, 我是这样想的, 先把盒子外面的3个桃给小兔, 还差6个, 再从盒子里拿去6个, 还剩4个.

师:你也了不起!你们听懂他的发言吗?谁上来拿一拿?学生操作, 教师板书:13-3=10, 10-6=4.生10:老师, 我还有不同的想法, 因为13可以分成9和4, 所以13-9=4.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 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13-9=4, 你喜欢哪些方法呢? (小组讨论、交流)

请小朋友们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12-9=, 16-9=, 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的.

【几点思考】

一、探索不同计算方法———实现了传授向引导的转变

传统教学重视知识传授, 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 先复习9+ () =13, 9+ () =17等, 然后学习“13-9”, “17-9”等.教学生接受“做减想加”的计算方法, 采取“灌”的方法, 掌握单一方法, 使学生被动接受, 思维僵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片段中的教学体现了改革精神.在教学13-9=4时, 教者创设了一个操作探索情境:如果你是小猴怎样从13个桃里拿9个给小兔呢?由学生经历“自己探索算法———在交流中比较体会不同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 从不同角度操作思考, 总结出不同的计算过程与方法.事实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大的.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 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教师只要贴进学生生活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以动作支撑思考, 学生就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

二、自主思考算法———实现了统一性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 并不是要让每名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要求平均发展.片段在教学13-9=4时, 有名学生一个一个地减时, 教师没有嘲笑他, 而是尊重学生的想法, 板书出来, 加以肯定, 给予鼓励、表扬, 接着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根据自己的操作与思考,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并总结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思想.在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尊重的同时, 获得了自我满足, 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索的信心和乐趣, 学会思考方法.

三、培养思维能力———实现了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教学的转变

重结果的教学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弊端.《课程标准》特别指出, 教学必须注重过程,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规律上, 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 掌握规律.传统教学十几减9时, 注重“做减想加”的方法, 并进行大量的强化训练,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率很高, 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开发.在本教学片段中, 就非常重视“过程”的教学:第一层教师创设情境思考13-9等于几, 第二层通过让学生摆桃子、拿桃子的实际操作, 探索出13-9=4的计算方法.第三层与同桌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这使学生的认识活动由具体感知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结论, 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第一、二、三层次教学是一个由“感知—概括”的第一次的认识飞跃.第四层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2-9等于几、16-9等于几,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概括—应用”的过程, 是学生认识的第二次飞跃.13-9的计算方法有多种, 教师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说出各自不同方法的思考过程, 掌握了新知,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营造和谐氛围———实现了注重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

游子吟古诗演绎 篇5

游子吟古诗演绎

1.特写 蜡油灯闪动的火光芯

2.由1移下——近妇女在蜡油灯下缝制衣服,细致的动作

3.特写 妇女手中的针线穿梭及部分细动作

4.由3平移 旁边一年轻男孩穿着破衣服坐在一个小矮凳子上看书

5.中景 妇女咬断线,抖抖衣服

6.远景 妇女仔细认真的看衣服每一角落是否都缝制的妥当

7.近景 妇女用手拽了拽衣服四边,察看是否牢固

8.近景(仰拍) 黎明前昏暗的.光线中一棵独立的大树的枝头倔强的挺着

9.远景——近景 妇女转身到桌边,在桌上铺一块布,将叠整齐的衣服放在布中间

10.特写——近景 妇女数数手中的几枚铜钱,小心翼翼地放在包袱里揣好,系好包袱带子

11.中景 男孩伏在桌上睡着了,妇女拿件外套为其搭上,仔细的端详儿子

12.镜头渐渐变黑

13.黑镜头,一阵犬吠声打破宁静

14.中景 妇女给儿子递上包袱,男孩接过包袱挎上肩

15.远景 妇女与男孩拉着手,寒暄几句(无声)

16.远景(室内角度) 男孩与妇女分手后向门外走去

17.远景(室外角度) 男孩跨出门槛,回头依依不舍的侧影,妇女追到门边,半倾靠倒在门上

18.特写 妇女靠倒在门上含泪的眼睛,颤抖的嘴唇(面部表情特写)

19.远景 男孩走着忽然听下回头看母亲

20.特写 同18

21远景——中景(慢镜头)男孩忍住泪水恨狠地别过头大步跨出去的脚步

22中景 乡间小路A.男孩走路的背影B.男孩走路的正面

23.近景 妇女靠在门边流泪的双眼

24.中景 树林里,男孩走着

25.近景 同23

26.中景(仰拍) 26.中景 高原上,男孩大步的走着。从斜坡的草坪上渐移出一行字“谨此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游子吟的意思赏析

2.改写《游子吟》的写作指导教案

3.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及赏析

4.游子吟的原文意思 孟郊

5.游子吟 孟郊ppt

6.游子吟孟郊的背景

7.古诗游子吟拓写

8.游子吟 古诗鉴赏

9.关于《游子吟》的古诗赏析

演绎“意外”之美 篇6

在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手上的材料进行分数的创造后,阐述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图形、一个整体等都可以看作单位“1”,从而得出什么叫做分数。接下来我进行了这样一个环节:

“大家已经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也会读分数了,会写吗?”“会”学生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想写吗?”我紧接着追问。“想”学生的热情无比高涨。于是,我让想写的同学自高奋勇地到黑板上来写。顿时,整块黑板留下了同学们的“杰作”,并顺势对书写作出了评价,讲解了书写的规范性。

我问:“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分数来进行描述,谁能联系生活,任意在黑板上选一个分数,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它的?”

……

安静了几秒钟后,一只只小手陆续地举了起来:“老师在我生日那天,切蛋糕的时候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王嘉承抢先说。看着他一脸得意的样子,我说:“你能具体说说吗?”

“我的生日是1月3日,那天我们家来了八个客人,我把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给了奶奶其中的一份,它就是1/8。”

“把我们班的学生总数47人看成一个整体,我就是其中的1/47。”陈晓菁自信地回答。

“刚才上课时电脑上播放的歌曲《爱我中华》我想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张震宇歪着脑袋打量着我,好像在征得我的肯定。(这个小家伙,真够机灵的,这不正是我安排这首歌曲的目的所在吗?)

我微笑着点了点头:“怎么表示呢?说说看。”

“中国有56个民族,我们汉族就是其中的1/56。”他响亮地回答,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对极了,我们国家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我们为生活在这样富强、美丽的大家庭而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我爱抚地摸了摸张震宇的小脑袋。

正当我得意之余,传来了一个尖叫声:“王老师,王老师,SYW在抽屉底下看《成语故事》”听着学生的告发,我顿时火冒三丈,径直向SYW走去。

(SYW其实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只是平时学习态度很不端正,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导致学习成绩平平,经常上课会为了批评他而中断教学,可以说,为了他真是伤透了脑筋。)

“把书拿出来”我厉声说,全班同学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了SYW。(他们都已经习惯了课堂上的这种小插曲:经常会为了SYW而停止上课。)

只见他慢吞吞地递了上来,表情是一脸的不愿意。我端起书,看着漂亮的书面,还是立刻冷静了下来。“你是不是很喜欢看成语故事?”“恩”SYW小声地说。“你知道今天我们数学上什么吗?一个新知识!分数的意义。你上课不好好听,等单元测试肯定成绩又一团糟,知道吗?”“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可是我发现,在《成语故事》里,很多成语都可以表示成为分数!”

“真的吗?”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为他能有如此重大的发现而暗暗高兴。

“你能具体说说吗?”我微笑着对他说。

“比如:十拿九稳。就可以用9/10表示。”他说。

“不错,做事情,十次就有九次能办成,说明这个人能力很强。”我点了点头,一边板书9/10,“还有吗?”

“九死一生,可以用1/10和9/10两个分数表示。做某一件事情有十分之九死的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生的可能。”

“哦,是这样,那真危险啊!”我故弄悬殊,心里不得不佩服这小家伙的聪慧,“SYW同学能在成语中学到分数,我们应该表扬他,希望大家能和他一样,仔细观察生活,做个有心人。但是上课看课外书,下次可要改正。”我在肯定了他的发现后,还是对他上课不专心听讲的行为给予了批评。SYW会心地点了点头。

没想到一石击起千层浪。“我还有”、“我也有”,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都争着、抢着举高了手。

生1:1/100,在平均分的100份中只取了其中的一份,这不就是“百里挑一”嘛!

师:在100个人里挑出一个人,一定很优秀。(板书:百里挑一,1/100)

生2:十全十美。

师:太完美了,没有一点缺陷,全是优点。 (板书:十全十美,10/10)

生3:形容一个人射箭、打靶很准,可以用成语“百发百中”,写一个分数就是100/100。

生4:“‘七上八下’可以表示成一个分数,那就是7/8,它表示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7份。”

生5:“‘半信半疑’也可以表示成一个分数,那就是1/2”

生6:“一分为二和一刀两段也可以用1/2表示。”

……

“同学们,成语历经多年的沉淀,有些已失去了她的本义,更多的使用了她的比喻义、引申义,我们用数字化的方式去领悟她所传达的诗意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大家实在太棒了,老师要向你们学习。”我不禁鼓起了掌,课堂因为我们可爱的孩子竟变得如此精彩。

以上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上课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出现后突然想到而自然生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的。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更深远的是学生在这种数、语的联结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懂得了数学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从而感受数学文化之博大精深,发出“原来所学的分数与成语也有相通之处啊”的感慨,从此会越发地喜欢上了数学也不一定呢!

“点击”词语 演绎精彩 篇7

案例一:苏教版第十册《彭德怀和大黑骡子》。在理解“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这句话时, 老师这样引导:读读这个词。学生齐读:滚滚铁流。师:读了这个词, 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说说你的感受。生:我想到了奋勇前进。生:我想到坚强不屈。生:我想到了不屈不挠。生:我想到了铮铮铁骨。生:我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师:那这里的“滚滚铁流”指的是文中的谁呢?生:红军战士。师:在这里为什么把红军战士比作“滚滚铁流”呢?生:因为红军具有不怕困难的精神。生:因为红军具有困难压不倒的坚强意志。生: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了红军战士们前进的脚步。……评析:理解“滚滚铁流”一词是《彭德怀和大黑骡子》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教者独具匠心, 从读词语入手, 通过让学生说读词语后的感受, 巧妙地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 通过想象和联想,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学生通过自主感悟, 轻松地理解了“滚滚铁流”的深刻含义。这一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丰富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体验, 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案例二:苏教版第十二册《夹竹桃》。师:课前, 老师布置你们预习, 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准吗?出示词语, 指名读:榆叶梅、熏透、凄清、荇藻、夜蛾、微风乍起、韧性、融洽。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运用看图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 师:“韧性”是什么意思?老师带来了一样很有韧性的东西 (展示橡皮筋, 并揉一揉, 拉一拉) , 韧性就是像皮筋这样, 柔软而又结实, 不易折断的意思。你还见过哪些有韧性的东西?师:谁来读读课文中含有“韧性”的句子?出示句子:这一点韧性, 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 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师:“这一点韧性“指的是谁的韧性?课文中夹竹桃的“韧性”也是柔软而结实, 不易折断的意思吗?师:那夹竹桃的“韧性”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板书:韧性?师: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想一想, 文中夹竹桃的“韧性”究竟指的是什么? (生边默读边批注。)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生:我觉得夹竹桃的“韧性”是花开不断, 生生不息。“一朵花败了, 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 又长出一嘟噜”, 夹竹桃就是这样开了又败, 败了又开, 充满了勃勃生机。师:好, 请将你的想法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花开不断, 生生不息。) 师:如果将这句话这样读:开出一朵花, 又有一朵花败了, 长出一嘟噜, 又有一嘟噜黄了。你看行吗?生:不行, 先写开, 再写败, 就看不出夹竹桃花开不断, 生生不息的韧性了。生:我觉得夹竹桃的韧性是生命力顽强, 能适应各种自然环境。你看, 在和煦的春风里, 夹竹桃张开她的笑脸;在炎炎烈日下, 夹竹桃含笑怒放;面对如注的暴雨, 夹竹桃毫不低头;在万木萧瑟的深秋, 夹竹桃花开依旧。夹竹桃经受着风吹雨打的考验却无日不迎风吐艳, 这不正体现着它不向困难低头, 有顽强的生命力吗?师:说得真好。请将你的感受也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不向困难低头, 顽强的生命力) 生:我觉得夹竹桃的韧性是持之以恒。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伴随。许多花只能开一季, 有的花甚至只能开几天, 几个时辰, 而夹竹桃的花期特别长, 能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 这样长的花期, 这样持之以恒的毅力, 我想也是作者喜欢它的原因吧。师:真会读书, 请将你的想法也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花期长, 持之以恒) 师:同学们, 你们通过品读文字, 潜心会文, 感悟出了夹竹桃的“韧性”是——师指板书, 生齐读。师:能把你们的感受带到课文中, 通过朗读把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出来吗?生练习朗读第四小节。评析:“韧性”在《夹竹桃》一文中很重要, 它是很抽象的一个词语, 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都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借助语言文字来体会夹竹桃花期长、有韧性的特点。

让“错误”演绎精彩 篇8

一、允许错误,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正常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生理心理、认知能力各方面的限制, 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会出错, 这是常见的事.我们老师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特级教师魏书生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在外面上示范课, 都要跟那些孩子说一句话:“魏老师上课最喜欢发言说错的学生, 我要给他发特等奖……”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出色, 思维活跃, 踊跃发言.现在想想, 魏老师精彩的课堂与他对学生的关爱有着很大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因此教师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出错,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允许错误并不是无原则地包容, 只是理解学生, 能允许学生犯错误, 但还是要对学生有明确的评价, 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对还是错, 哪里出了错, 而不是不闻不问, 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

二、预设错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引起的错误, 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师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60千米的一条路, 工人们已经修完了56千米, 还剩多少千米没有完成?我在黑板上进行解答:60×65=50 (千米) , 60-50=10 (千米) .孩子们跟我一唱一和, 这也在我的预料之中, 很多孩子都掉进了我预设的“陷阱”中.我又出示了一道题目:60千米的一条路, 工人们已经修完了56, 还剩多少千米没有完成?很多同学嚷起来:这两题一样的.还有同学发现这两题不同, 也立刻发现了刚才的错误.我让同学们仔细地去比较比较, 通过比较, 同学们都发现这两题的不同之处, 学生不仅学到了两种题目的解法, 还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教育, 教师预设的错误, 无疑是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巧用错误,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填鸭式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 是落后的, 有学生参与探索尝试活动的课堂才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所追求的课堂.有了探索就必定有错误, 有了错误才会有发现.当学生发生错误时, 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 而是巧妙利用错误, 因势利导,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比如解答这道题目:一个三角形里最多有几个直角呢?面对学生的错误有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出正确答案的.甲生:3个.师:错.乙生:2个.师狠狠地说:还错.丙生大声地回答:1个.师非常高兴, 表扬了丙生, 并让大家把“三角形最多有一个直角”这句话重复了好几遍来加强记忆.从这个片段中我们看不到老师的一点教学技艺, 学生从3猜到1, 答案虽然对了, 但都不知是怎么回事.数学学科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 面对学生的错误, 我们应该让学生去画一画, 能不能画出3个直角, 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真理:三角形最多只有1个直角.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教师就要巧用错误, 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幸福的探索者.

四、分析错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有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资源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在课堂中, 我们很多老师希望得到正确答案而对那些“错误者”或“失败者”会一笔带过,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使得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深入, 错了还错, 不舍得花时间去分析错误, 有的只是轻描淡写.如在完成“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作业中, 有这几种错误老师把它呈现在黑板上:17×3=31, 17×3=321.让学生观察这两种解法对不对, 下面一声:“错.”老师说:“就是呀, 怎么会这样做呢?”就这样老师算订正好错题了, 对做错的同学毫无帮助, 他们订正好了都不知道错在哪里, 下次做题当然还是出错.而另一位老师要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出错的原因.甲生:“17×3=31是错误的, 他忘了进位.”乙生:“我知道怎么错的, 个位上3×7=21写下来后, 他就写了21, 然后1×3=3就写到21前面了, 其实他不会进位.”丙生:“17×3=321, 是错误的, 17×3连100都不到, 怎么会是300多?”……通过学生的分析, 每名同学都弄明白了错误的原因, 学到了知识,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以后出错率肯定会大幅下降.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把这些“错误”暴露出来, 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 分析错误, 让错误也变得明明白白, 通过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 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障碍, 使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追问引渡演绎精彩 篇9

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或思考过的一些案例, 书来与众同人探讨.

1.追问———引浅入深

在一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 往往会潜伏着新的问题, 若就此打住, 学生的思维就会止步, 此时若洞察细微, 来一个追问, 或许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子, 收获意想不到的发现.

案例1:化简 (n+1) 2-n2.

因为刚学完完全平方公式, 学生几乎都能依据完全平方公式得到正确答案2n+1, 若就此作罢, 也算完成了本节基本的学习任务.若适时追问, 可收获意外的惊喜.

师 (追问) :“若将 (n+1) 2-n2=2n+1左右交换过来看, 你有什么发现?”

生:2n+1= (n+1) 2-n2, 多么美妙的结果, 当n为整数时, 这个式子可表示:一个奇数能表示为两个数平方的差, 进一步可能还发现: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可以写成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可见一个追问, 把一个机械的套公式计算升华为“初等数论”中的问题, 带有数学鉴赏的韵味.

若继续追问:“这个化简还有其他方法吗?”

估计有部分学生能想到逆向用平方差公式, 即 (n+1) 2-n2=[ (n+1) +n][ (n+1) -n]=2n+1.

若这样的话, 又把学生引向了逆向思维的境界, 同时为后续的“因式分解”作出了铺垫, 一箭双雕.

综上, 在面对一个浅层的问题时, 不妨运用教学机智来一个追问, 将学生由浅尝辄止引向“求其甚解”, 使学生的思维登临高处, 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

2.追问———指点迷津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过:“差错人皆有之, 而作为教师, 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则是不能原谅的.”初学新知, 出现认知偏差在所难免, 若一味围追堵截学生的错误认识, 往往适得其反, 此时不妨沉下心来, 把错误为己所用, 通过追问, 引发学生的再度思考, 让学生在自我肯定与否定中, 走出迷茫, 走向澄明, 胜过老师的千言警示.

一种观点 (绝大多数人支持) :它是分数;另一种观点 (少数人支持) :它是无理数.显然认知对立出现了, 孰是孰非, 一时难分难解.至此, 笔者追问持分数观点的学生:π是个什么数?

生:是个无理数.

师 (追问) :无理数是如何定义的?

生: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 (追问) :一个无线不循环小数除以2后, 数的位数怎样?是否循环?

生:还是无限位, 仍然不会循环.

师:那不就不言自明了吗?

生 (将信将疑) :原来是这样.

师 (继续) :看来还没真正领会, 那请继续思考分数是怎么定义的?

生: (一时语塞, 其他同学也说不出来) .

师:那请同学们拿出《现代汉语词典》查一下, 看是如何解释的?

师:请同学们看这一定义, 很明显, 分数的分子分母应该是一个什么数?

生:整数.噢, 明白了.

说完后如梦方醒, 疑窦顿开:若是分数的话, 不但有分数线, 分数线上、下两部分都是整数才行.

这样, 步步为营的追问, 把矛盾推向前台, 使学生在接受回答的同时, 自行完成了无理数、分数的再次建构, 化解了偏颇认知, 有迷途知返之效!.

3.追问———自悟自醒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悟, 这是真正理解数学的开始.教师在面对一个学生常犯典型的错误时, 往往沉不住气, 急于“一棍子打死”, 这样势必掩盖了问题出现的根源, 也就难以“对症下药”, 但若延迟判断, 把“球”再踢给学生, 采取追问导引的方法, 把学生的错误钓出来, 摆在桌面上, 当学生心悦诚服后, 必定会幡然醒悟, 长进不少.

稍思之后提问一名中等生, 答:3.

没加评判, 继续问:“9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该生 (尚未领会) 答:3.

师:你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了吗?

……

至此澄明, 学生如释重负, 脸上露出笑容.

说明:症结出在文字与符号的相互干扰上.

4.追问———探明缘由

有很多问题我们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或者利用合情推理得到了猜想, 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的高度, 若没有“为什么”的追问引渡, 学生只能在知识海洋的岸边徘徊, 并容易给学生以误导, 犯下想当然的错误, 若在此探本溯源, 适时追问, 就可能把学生的认知由感知推向理性, 在说理中练就自己的理性精神, 使得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和声共振, 奏出美妙的乐章.

案例4: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

教材给定的思路是先折纸再说明内角和的度数, 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因为这一结论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知道了, 再故弄玄虚, 佯装不知还有什么意义?鉴于此, 还不如直接发问:“同学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估计稍有点小学基础的学生就能作答:“180度.”此时追问:“你能说明这个结论吗?”估计学生可能一时无语, 此刻倒恰好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然后再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既自然顺畅, 又不失内驱力, 学生会在动脑活动中获得思维的发展, 而不是简单的动手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摆正了合情推理的地位, 但并不是不要逻辑推理, 若我们的认识仅停留在直觉猜测等似真水平上, 那我们的思维如同雏鹰一样就只能在低空盘旋, 不能冲入云霄, 当然也就没有“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美妙感觉.若在似真处通过究其缘由式的追问, 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引向理性, 在和谐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5.追问———引领思维.

朱熹言:“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习如果总是在一种“平衡”与“自足”的状态下进行, 是难以产生冲动与激情的.有时候学生没有问题是最大地问题, 是不求甚解的隐形凸显, 为此,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选择学生学习过程中看似寻常处、无疑处 (学生提不出问题, 但不慎即无意滑过处) 设置问题, 挑开学生认识上的“疑点”、“盲点”等, 打破平衡, 在风平浪静中布隐患, 人为制造认知冲突, 掀起思维的波澜, 促使学生醒悟、警觉, 实现无疑到有疑, 有疑到无疑的转化, 追问的目的是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 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进行必要的引领, 以防不经意的滑过, 实现平淡向深入的转化.不然, 师生之间的问答就容易变成知识结论的简单传递, 无益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善.

在学习韦达定理的使用时, 学生常常顾此失彼.

实际上, 当m=5时,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可见学生的解答出了问题。实践证明, 老师就是喊破嗓子明令纠正, 学生的问题该怎么错就怎么错, 此时不妨用追问的方式发问:“并把它们对应的方程的根求出来?”学生自然就能在求根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浅薄, 原来m取5是行不通的.至此韦达定理的使用条件就不言自明了.否则的话, 韦达定理的使用条件很易被漠视, 而轻轻从思维区域“滑过”, 成为后来的“顽症”.这样, 督使学生自打自招, 自行纠偏, 印象势必深刻、记忆自然久远, 其认识也会在切身感受中得以提升.

6.追问———广开思路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不尽相同, 在一个问题的暂时性获解后, 可通过追问, 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催生奇思妙想, 将问题的求解思路拓宽, 把学生的思维由狭隘的过道引向“开阔地带”, 会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

案例6:如何画一条直线把如图1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等分?

一般学生能获得如下方法: (1) 连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图2、图3) ; (2) 过一组对边的中点的直线 (图4、图5) .

问题的获解往往会带来学生心理的闭锁, 不想再探索下去.这是一种常态心理, 若老师无视这种心理, 就此终结, 学生就错失了一次广开思路的机会, 老师不妨来一个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实际上只要是通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中点的直线均可.)

若发现有阻力, 可继续追问:若把刚才发现的图2~图5的4条直线画在同一个图形上, 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立即会发现4条直线交于一点, 这一点就是对角线的交点.至此, 学生会受到启发, 得到猜想:只要过对角线的交点就行.

为了说明方法的可行性, 追问:你能证明这一猜想吗?如此, 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 层层深入, 视域跟随追问不断开阔.

试想, 没有老师的追问, 学生思维可能徘徊不前, 可能会留下“入宝山而空返”的遗憾, 若通过顺势入理的追问, 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潜能, 打破学生的惰性心理, 突破浅尝辄止的自我满足, 收获别样的精彩.

7.追问———提升规律

时下, 课堂的开放意识在增强, 而开放、真实的课堂将孕育出更多的生成资源, 会出现种种的“想不到”, 而这些“想不到”中蕴涵着大量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由于它是动态的, 常常在瞬间流逝, 因此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 及时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 适时地实施追问, 生成新的教学进程, 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开放的发散思考引向聚合的方向, 进而获得新发现, 凝炼出展现一般规律的东西.

案例7:《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初中) 2007年第6期刊登了《一堂节外生枝的数学课———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一文, 文中列举了对下面这道习题的七种不同解法.

“如图6, 四边形ABCD和EFGC是两个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 用a、b表示△AGE的面积.”

文中给出的七种不同解法确实体现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整体处理尚有欠缺, 需进一步完善, 在学生给出多种解法后, 可设如下追问:

(1) 这七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吗?都运用了一种什么思想方法? (都是运用转化思想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求解)

(2) 本题有没有更加简捷的解法? (连接AC, 得到了∠ACB=∠EGB=45°, 就有AC//EG, 有了平行线, 就有了等积关系, 那么△AEG的面积与谁的面积相等?)

(3) 变式:如图6, 点B、C、G共线, 四边形ABCD和EFGC是两个边长分别为a、2的正方形, 试确定△AGE的面积.

这里设计的追问 (1) 能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再一次得到升华;追问 (2) 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 提出最优化解法, 有点石成金之效;追问 (3) 是对本题结果的延伸和拓广.通过这样内涵丰富的追问, 无疑增大了例题的跨度, 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夯实练笔演绎精彩 篇10

一、东风随春归, 发我枝上花——探练笔之“点”

大自然的花开花落、社会的人情冷暖、个人的兴趣爱好, 俯拾之间都是写作素材。练笔指导必须打破“高墙上的四角天空”, 借助生活的“东风”, 将学生引入课堂内外、校园内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 让学生在投身生活、观察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基点, 使学生的言语技能之花盛开。

1. 在细节处着墨

细节虽小, 但细节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 推动故事情节, 深化文章主题。练笔指导应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 引导学生抓住最扣人心弦的情节, 在细致处着墨, 把它表现出来。比如, 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 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 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2. 在联想中着色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很多事物, 如果照直写下来, 就会使人索然无味。一旦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联想, 就会使练笔充满情趣, 色彩斑斓。在练笔指导中, 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呵护学生的童真天性, 从而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展现他们思维的无限潜能, 使他们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

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习练笔之“法”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名家著作, 文质兼美, 蕴含着极其丰富可供学生进行习作的资源。学生通过读课文, 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情境, 学到许多平时未曾学到的知识。这样既可扩展知识、开拓眼界, 又可提高认识、陶冶感情。教师指导学生练笔时要精细, 让学生既有“仿”的方法, 又有“创”的内容,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使练笔指导展现无限的魅力。

1. 模仿经典式样, 迁移写法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作文也不例外, 先取范文, 过渡到仿写范文, 最后到独立写作。教材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写作顺序以及作者的表达方式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信息, 教师要精心选择教材中的精彩段落或篇章,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其构思布局以及句与句之间起承转合的方法, 找出规律, 仿其形, 写己心, 进行形式多样的模仿训练。

2. 填补文本空白, 丰富内涵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 言虽尽而意未完, 这在艺术表达上被称为“留白”。课文中的“留白”, 不仅能深化文意, 更能给读者以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 在练笔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留白”,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展开续写, 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 教师引导他们将文本中缺省的情节补写出来。学生融自己的情感于文字中, 所写出的片段生动感人。阅读教学中, 利用课堂练笔拓展故事情节, 灵活地把握课文的整体, 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 而且可以使学生消除对练笔的畏惧心理, 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目标。

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丰练笔之“味”

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 是提高练笔水平最为有效的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多积累、多借鉴, 巧妙地将练笔指导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 使语文味的细涓在笔尖潺潺流动。

1. 因文而异, 丰富积累

名家作品中精彩、生动的语句,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当然, 要因文而异, 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 了解其主要内容, 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对于经典文章, 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 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 反复阅读, 熟记于心。

这些描述能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故事的图像, 让他们产生共鸣, 尤其对景物拟人化的细腻描写, 生动优美, 仿佛把学生带入一个人和自然快乐游戏的场景中。

2. 品评经典, 深化感悟

读书之美, 美在感悟。写读书体会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 也是升华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 让学生或根据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或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发表自己的看法。读与思共, 思与读随, 并能从中享受到乐趣, 在不知不觉中受益。

小练笔是学生写作的前提, 有效的小练笔能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 为其提供广阔的练笔空间, 减少对他们的束缚, 让他们用“心”去体味, 用“心”去感悟。同时, 要善于抓住教学契机, 挖掘练笔点, 进行有针对性、多样化、分层次的练笔, 让学生的兴趣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在精彩的练笔中得到激发、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冰霖.自由习作这样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2]陆华.让课外知识有效地充盈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 2015 (4) .

完美演绎创新精神 篇11

王冠的饰物自然与拼凑、复制无关,每一个瑞士钟表顶级品牌都有不容追随的品牌内涵与不可复制的历史源流,其中,美度(MIDO)表百年来一直被公认为卓越显示创新精神的表坛经典,以超乎寻常的创意设计而受到众多拥趸的尊崇。

指挥官、指挥官多功能、领航者、舵手、海星、指挥官Junior、简雅、别致、都瑞、运动之星、美帝、浪漫……

有评论说:“你永远不知道美度下一步会在哪里,你能感受到它,却无法把握它跳跃的轨迹。”

美度表继2003年推出舵手系列后,受世界建筑史上奇迹之一,罗马竞技场令人惊叹的外观造型启发,隆重推出了传统和时尚完美结合的气质腕表——完美系列。

携完美系列叫好叫座的市场气势,2005年1月21日,美度表位于大连的专卖店正式开业。在这个中国东北著名的海滨城市的旖旎风光中,2005年的美度表乘风起航。

对于已经将16个系列产品成功带到中国的美度表来说,宣扬“将建筑戴在手上”的完美系列无疑是其新年度当仁不让的市场主力。这个系列自上市以来,以其深厚历史内核带来的无尽灵感闪现而得到市场的赞赏,也将钟表文化的创新视野拓展到前所未有的疆域上。同时,借助美度表全国创意大赛,在挖掘中国创意人才的同时,更使得美度品牌与创新精神的牢固联系深入人心。

在当红歌星萧正楠的鼎力代言助阵下,美度表大连专卖店开业典礼现场气氛被身着古罗马角斗士服装的演艺人员引向高潮。罗马竞技场宏伟天成的建筑风格与无数斗士传奇的千年记忆正是完美系列的灵感源泉,而由萧正楠担纲勾勒的竞技场主题与完美系列主题暗合天成,二者交相辉映的关系更得到彰显。

共同的意义——“镌刻岁月,呈现完美”,像一根纽带从已伫立两千年的古罗马竞技场延展出来,牵引着美度今天这一完美系列的出品。如竞技场内凹凸的石板记录千年的雪雨风霜一样,美度也会为你记录所有经过的一点一滴。时间长河里,美度与建筑都是历史的见证。

产业扶贫的生动演绎 篇12

作为老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横峰县现有省级以上扶贫重点村40个,截止2015年12月30日,横峰县审核确定的贫困户有7602户24104人,识别完成率100%。

贫困人口占全县人口十分之一,可以说扶贫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这事关横峰县全面同步进入小康的大局。那么如何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打赢这场扶贫攻坚的硬仗呢?近年来,横峰县委、县政府及扶贫移民部门立足田间地头寻找答案,明确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抓手。

千亩籽莲荷香遍野义门村民心花怒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千亩荷花在七月高照的艳阳下摇曳生姿、仪态万千,这是近日梧桐畈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吸引着近千人前来观赏,这其中不仅有附近的村民,更有浙江、福建等地的游客驾车前来,络绎不绝。

梧桐畈旅游新村位于横峰县莲荷乡义门村,现有村民66户,人口282人,在村支书张泉水的带领下,如今全村以繁育籽莲、观赏莲为主。

据了解,为结合横峰县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及精准扶贫工作,梧桐畈旅游新村目前已种植籽莲940余亩、睡莲40余亩。籽莲品种以广昌太空莲36号为主,亩产值可达8000余元,可以进一步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此外,种植籽莲的土地流转收入加上籽莲基地的务工收入都能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实现增收致富。

“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效果,取得这么好的收益!”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村支书张泉水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村民们不仅通过出售莲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于莲花盛开人气越来越旺,村里的农家乐和周边的摊贩也是供不应求。

四季挂果四季飘香乡里乡亲齐奔小康

位于岑阳镇的燕辰葡萄种养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3月注册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海峰和叶永平都是80后返乡创业人员,合作社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有近800亩葡萄、300亩砂糖橘,此外还种植了火龙果、草莓、樱桃等名贵水果,园内还建起一个占地20余亩的带冷藏库的农产品集散中心。

葡萄园采用组合钢架大棚保温,采用有机配方施肥及滴灌节水和管网喷药等高新农业技术进行种植。园内引进种植了巨峰、夏黑、美人指、黑玖瑰、巨玖瑰、黑妖姬等20多种优质葡萄品种,四季挂果,并通过“农超对接”的方式,实现鲜果定点直销、品牌销售,主要销往南昌、长沙等大城市。

据了解,基地安置21名贫困户参与生产、管理,并且实行产量分红,解决了300余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带动乡邻共同致富。

今年刚30岁的叶海峰年纪轻轻就经营起这么大的果园,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能在乡下把产业做的这么大,离不开政府的资金帮扶政策。”

甘蔗甜口也能甜心致富能手不忘乡亲

从铺前吉家村走出的创业女能手侯雪娇致富不忘乡亲,她在深圳农产品市场驻南昌甘蔗一级批发点了解到,甘蔗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她决定先从甘蔗种植入手发展现代规模农业。

在镇村两级的帮助下,流转承包了500亩田地用来种植甘蔗,建起了240余个大棚,用来种植甘蔗。合作社吸纳了铺前村许多村民,其中很多为贫困户。仅张家村小组,就接纳了14户贫困户,带领他们共同致富。合作社成立的短短5个月,发放村民劳务工资近50万元,出勤率高的村民每月有3000余元收入。

基地从浙江聘请甘蔗种植专家,指导合作社的甘蔗种植。种植甘蔗的田地不能每年种植,而需间隔轮作,为实现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侯雪娇又和当地几家西瓜、哈密瓜、蔬菜种植大户抱团联盟发展,成立岑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面积扩展到了一千余亩,公司的田地实现了科学合理的间隔轮作,提高甘蔗、西瓜、蔬菜的产量。

目前侯雪娇的甘蔗基地由儿子滕腾打理,这个90年出生的小伙子晒得黝黑,从天津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扎根农村,个人觉得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农业。

后记:

横峰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张敏说:“发展产业最大的受益者是老百姓,因为它具有可持续性,把有发展愿望的人全部吸纳进来,扩大产业规模,葡萄、甘蔗、籽莲、芦笋等等,各类产业都要发展起来。”

给钱给物不如给项目,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而言,精准扶贫的精准发力,激发了其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横峰县着力培育有区域特色的支柱扶贫产业,按照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分别选择、确定能够促进和带动整村发展的路子、产业。

上一篇:物理论文下一篇:显微镜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