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评价演绎精彩课堂

2024-09-22

绿色评价演绎精彩课堂(精选7篇)

绿色评价演绎精彩课堂 篇1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评价是影响教育艺术的重要因素。自实施新课改以来, 我国教育部门对评价体系越来越重视, 一线教师也在努力践行与丰富评价内容, 优化评价方法, 活用评价方式, 完善评价制度, 让评价成为教育艺术中最绚烂的花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笔者坚持以人为本, 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倾心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积极思维, 用心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让评价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风景线, 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拙见, 与同行商榷。

一、丰富内容, 让评价全面化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 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评价, 且将它作为唯一的尺度。可喜的是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既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如, 讲解《春》时, 在导入新课时, 可用回忆有关春的古诗句导入, 学生展示: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教师评价:“能大胆的举手, 搜寻记忆, 勇敢地诵读绘春诗句, 你们是好样的!”进行新课时, 学生们带着欣喜的语气自由去读, 语调上扬, 整体节奏为轻快型时, 教师评价:“什么是最美妙的音乐———你们的饱含真情的读书声。”评价时神情应是专注的、投入的。当有一位学生很幸运地展示了他的朗读, 教师评价:“听你朗读, 我仿佛走进春天的乐园里, 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赏析春风图时,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教师设问:吟诵佳句,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品悟: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 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 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 形象逼真。教师评价:“作者荣幸地找到了知音, 你们都是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实践证明:教师适时地且恰如其分的评价,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学生以信心, 有效地推动教学发展。

二、讲究语言, 让评价艺术化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课堂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评价方式之一。客观正确的教学评价语言, 促进学生智慧的产生、思维的飞跃、激情的涌动。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 激活学习的欲望, 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1. 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习的动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不能吝啬赏识和赞许, 要用适当的语言, 真挚的情感不失时机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和激励。教师发自内心的一个鼓励眼神, 一次温暖的抚摸,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成功的体验;能促使学生在发展中认识自我;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2. 机智性评价, 点燃智慧的火花

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 预设的课堂缺乏活力, 没有生机。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知识生成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 面对突发情况, 教师课堂评价应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其表现为:反应快速, 反馈及时, 应对巧妙。当学生读错字时, 教师评价:“这个字, 正是老师要强调的, 谢谢你帮老师这个忙。”当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时, 教师根据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 灵活运用评价语言, 把学生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回来。实践表明:教师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语, 既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 小心地呵护了学生的心灵, 又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 幽默性评价, 唤起课堂的生机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 是口语交际的润滑剂, 是课堂教学的助手。教师幽默诙谐的评价能为课堂生色, 为教学增辉。学生大脑略感疲劳的时候, 教师适时、幽默的评价可以消除学生心理疲倦, 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思路受阻时, 教师风趣的评价启迪学生的学习智慧;当拓展知识时, 教师诙谐的评价能增强学生信心, 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总而言之, 教师的幽默评价使课堂妙趣横生, 唤起课堂无限生机。

如, “海内存知己”这是王勃的诗句, 其中的“己”字, 学生容易出错, 将其写成“已”, 教师评价:难怪你们出错, “己”和“已”只有一点点的小差别, 请眼花的同学, 赶快擦亮眼睛, 仔细观察, 认真书写。教师幽默的话语, 既弄清了字形, 又让课堂教学散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三、活用方式, 让评价多元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 提倡综合采用自评, 师评, 同伴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深刻认识多元评价的好处, 并发挥其最大效益。学生自评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前提, 有利于彰显长处, 调动兴趣;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发展的关键, 有利于明确方向, 增强效果;学生互评是促使学生发展的动力, 贴近他们的生活, 突出主体, 真实民主, 富有情趣。语文课堂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能融洽师生关系, 激活师生思维, 激发创新意识, 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情感体验, 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如, 讲评《感恩父母》的作文, 佳作大多取材于家庭细微的小事, 深夜妈妈为自己掖被角, 端咖啡, 送水果……师生共同评点, 既分享同学们的故事, 体验其真情, 又能借鉴其写作亮点, 研讨精彩之处, 加深印象, 作文讲评高质量高效益。

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 还要重视评价的内容。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情境有别, 课堂评价内容也不尽相同, 课堂评价语言也不拘一种形式,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虽不是蜜, 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泉, 但可以滋润学生;虽不是磁, 但可以吸引学生。在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课堂评价, 积极创设“磁性”的互动平台, 妙用评价艺术, 彰显课堂魅力, 演绎生命精彩。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充分发挥语文课堂评价的教育功能, 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内容, 让评价全面化;讲究语言, 让评价艺术化;活用方式, 让评价多元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评价方式

妙用评价艺术演绎生命精彩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评价;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管学生回答问题的好与坏,我们都能够听到任课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例如“有道理”“不错”等等。长此以往,这类评价语言已发展成为了课堂的流行用语,并且,学生对此类评价语言已经免疫,感受不到词语本身的激励的感觉,认为任课教师只是简单的敷衍,丝毫没有被肯定的喜悦之情。我认为,造成这样的状况和任课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用语过于生硬有关,针对以上问题,任课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评价用语的使用。

一、激励性评价艺术,促进孩子的成长

在民间有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即“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这就是语言独特的魅力。语言评价能够用好,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而任课教师则可以实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境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颜昊曾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与其在对学生的苛求上花费精力和时间,不如多花一点心思挖掘学生的优点,对其进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滋味。

例如,在对女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进行讲解时,课下对“日晚倦梳头”的注释是:天色已晚,我懒得整理头发。然而,有位学生却提出了质疑:“老师,我觉得‘日晚是并非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日上三竿的意思。”“这位同学很不错,很好,敢于大胆提出质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究,那么请你来谈谈你的想法。”在得到任课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后,这位提出质疑的学生自信地说:“通常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在清晨醒来后进行梳妆打扮。”老师肯定地点点头,其余学生也都表示赞同,这时,任课教师顺势引导,提出疑问,“这究竟是同学的看法对还是课本对呢?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讨论,找到充分的理由。”此时,课堂的气氛瞬间活跃了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日晚”的意思就是日上三竿,有的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出发进行证明,有的引用古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进行证明。激烈的讨论后,任课教师深远感触地说道:“是你们让我知道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这番话一说出,这样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感动吗?有人曾经说过,一句好的赞美,比任何狂风暴雨的责备批评和苦口婆心的说教都要更有力量。因此,老师应该对优秀学生进行鞭策和赞誉,对中等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对相对落后的学生进行激励和宽容,确保教学语言评价的有效性。

二、幽默性评价艺术,唤起课堂的生机

幽默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一种有效语言方式,是口语交际过程中的催化剂,也是提升课堂趣味度的添加剂[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表现采用幽默诙谐式的语言进行评价,可以为乏味苦闷的课堂增色增味,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让学生在大脑略感疲惫之余能够得到有效放松,从而进一步打开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在进行延伸性教学时,采用幽默性评价可以增添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延伸知识的传播度,让学生能更好掌握教学知识。

例如:很多学生在书写“海内存知己”这句诗时,容易将诗中的“己”字错写为“已”,这时教师便可以采用幽默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己”可以用“自己”这一词语来帮助记忆,“自己”的眼中容不得沙子,所以“己”里面并没有“已”中的那一点,这一点请眼睛里面进了沙子的同学仔细揉揉,将眼里的沙子弄出来吧。这种幽默性的语言既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记忆字形。

三、机智性评价艺术,点燃智慧的火花

教育的技巧关键点在于随机应变,并猪种课堂教学的鲜活性和生命力。预设课堂往往缺乏这种生机,而民主开放课堂在知识讲解中却常常可以收获到意外惊喜,因此在针对一些突发偶然事件是,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的机智性,其基本原则为:反应快速,反馈及时,应对巧妙。

例如:若学生在朗诵过程中不小心读错字,教师切忌不可一味批评,可以这样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个字很多学生都容易念错,老师正要强调,谢谢你帮老师这个忙”。教师采用机智性评价可以将学生拉离错误轨道,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机智性评价还可以有效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自身错误而出现的尴尬情况,维护学生至尊,进而帮助学生点燃智慧火花。

四、多元化评价艺术,激发其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注意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等方式来最大程度上发挥评价作用[2]。其中师评是推动学生发展的重点,可以为学生指明方向,起到引导作用;自评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身长处与短处,了解自己兴趣所在,才可以更好明确学习方向;互评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可以为学生增加不同知识和体验,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感恩父母》这一类型作文写作时,很多学生都选择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平常小事作为写作素材,教师在作文评价上除了自身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体验更多亲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样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进而提高作文写作质量。

课堂教学评价并非仅仅只有上诉几点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注重评价的丰富性和多彩性,并不断观察总结所取得的效果,对课堂评价进行反思,让学生因有效评价而更加享受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率,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生命的精彩也能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边梅荣.实施教学评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赤子(上中旬),2015(16).

[2]张跃野.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评价探究[J].学周刊,2015(35).

绿色光源演绎精彩(下) 篇3

3 居家照明需要合理使用光源

灯对于家庭而言, 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不但提供黑暗中的照明, 还具有营造居家温馨、浪漫或轻松气氛的功能, 但在居家空间的规划上, 全然一味地使用省电的日光灯或价格便宜的白炽灯都绝非明智之举。如果要营造居家沉稳之感, 可将亮光部分置于低处, 如客厅可放置立灯于角落, 增加夜间照明;餐桌上的照明可采用吊灯, 华丽气氛的场合可用投射而下的绚烂灯光为装饰, 例如水晶吊灯;对于用电时间长的空间, 例如客厅、房间等宜使用用电效率高的日光灯;白炽灯或卤素灯 (轨道灯或嵌灯) 适用于局部照明, 黄色灯光可增添温和感。

较低矮房间 (4~4.5m以下) 宜用荧光灯, 更高的场所宜用HID灯。荧光灯以直管灯为主, 需要时可用单端和自镇流荧光灯。HID灯应选用金卤灯、高压钠灯, 一般不用汞灯。金卤灯以较好的显色性和光谱特性, 比高压钠灯更优越, 在多数场所具有更佳视觉效果。

居家空间适用的灯源, 除依据室内的整体规划外, 应考虑用电的效率及所需的照度 (即被照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光通量) , 其单位为勒克斯 (lx) 。不同使用目的的场所, 应有其合适的照度来配合。例如:起居间所需的照度为150~300lx;一般书房照度为100lx, 但阅读时所需的照度则为600lx, 所以最好再使用台灯作为局部照明。选用光源也应注意色温。例如:当光源色温在3000K以下时, 光色会有偏红的现象, 给人感觉是温暖的;色温若超过5000K时, 颜色则偏蓝, 营造清凉感。因此, 光源色温的高低会影响室内的气氛。

灯具是营造居家温馨气氛的帮手之一, 要长久维持明亮、干净的灯源, 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要做到定期清洗照明设备。灯具久未清洗, 易使灰尘聚积于灯管, 影响输出效率, 故应3个月左右清洁一次灯具。所以, 一般居家空间最好使用简单大方的灯具, 以方便清洁。白炽灯及日光灯管在使用寿命的80%时, 输出光束约减为85%, 故宜在寿命结束前更换。天花板、墙壁选用淡色系涂料, 可增加光的反射, 提高光线漫射的效果节省电能。

4 智能照明充分演绎节能环保理念

近些年来, 国内智能照明行业迅速发展, 市场上也出现了多种类型, 别具特色的智能开关产品。灯具除了本身的照明功能和风格样式之外, 也越来越多的实现智能化控制和高科技应用。智能化照明控制不断进入家庭中, 智能控制、感应开关、按键遥控等为多光源照明带来更多便捷。由于电子技术被广泛用于灯具制造, 越来越多的可调节亮度的灯具被研发而得到应用。这样的灯具也很适合家庭需要, 比如儿童房的灯光运用智能化控制, 由亮变暗的渐变过程可以助于儿童睡眠。

品读教材演绎精彩课堂 篇4

一、通读教材, 感知教材, 悦纳教材精髓

读懂教材首先要通读教材, 通读教材也就是要知道教材呈现给我们什么。大家都知道,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设计采用了“问题情境——建构模型——解释应用”的结构模式。也就是先提供一定的情境图, 再通过“试一试, 说一说, 练一练”等大量的数学活动, 在“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算的”等活动中进行开放式、个性化的展现。由于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的水平不尽相同, 对同一知识的认知深度也不同, 所以每套教材都遵循着同一知识“分段”“螺旋式上升”、不同知识“交替式增长”的编排特点。

如“分数”部分。在苏教版教材中,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分别是:三年级上册,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如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这样的一份就表示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一;三年级下册是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数平均分, 认识分数。如把4 个苹果平均分给4 个小猴子, 三个小猴子就得到这些苹果的四分之三;五年级下册综合揭示分数的意义, 认识单位1, 分数单位等;六年级上册进行延伸, 学习百分数, 应用百分数。这样整个编排过程让学生经历分数的“初步认识—进一步认识—再认识—学习百分数”四个阶段;从学习目标上来看, 是从“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逐步提升;从“分”的形式看, 是从“任意分—平均分—按比例分”分段推进的。

所以, 通读教材要做到:读整套教材——感悟新理念, 体会设计意图;读教师教学指导用书——把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关键点。读懂教材中的显性知识点, 准确把握贯穿于知识领域之间、单元章节之间的主线, 还要读出隐性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从而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

二、读透教材, 理解教材, 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 实施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施关键是我们一线教师。但无论从核心理念上讲, 还是实施关键上讲, 最终都要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因此, 教学时要做到变教师传授为学生自主学习、变教师演示为学生动手实践、变教师解疑为学生质疑问难、变教师分析为学生合作讨论、变教师总结为学生反思感悟,

比如,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了解千克、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充分体验, 从而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感悟到问题的解决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1) 猜一猜: (出示2 袋1 千克的食品) 哪袋会重些? (2) 称一称:到底哪个重? (3) 说一说:你们怎样知道重1 千克? (4) 拎一拎:感受千克有多重。 (5) 比一比:老师提供的实物中, 有重1 千克的物品吗? (6)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大约1 千克的物品吗? (7) 估一估:1 千克的鸡蛋会有多少个?为什么? (8) 称一称:称出1 千克的鸡蛋, 看估计的对不对? (9) 想一想:周围的物体还有什么, 大约重几千克?感受一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学生可以有效思考, 全方位、多层次地加深对千克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 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 我们不要包办代替, 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 我们不要去暗示, 凡是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 要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三、读深教材, 领悟教材, 寻找思想方法和情感目标

教材显现的是知识, 蕴涵的是思想, 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本质。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8+4”在教材中呈现了四种计算方法, 分别是:摆小棒、运用计数器转化、口算、竖式等多种方法。小棒是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操作, 体现的是10与1的关系;运用计数器转化, 体现的是位制关系;口算利用数的意义, 体现的是分与合的思想;竖式体现的是抽象的模型, 珠子的个数被数字直接代替, 左、右位置直接代表了数位。这样编排不仅从多角度揭示了“相同数位要对齐、满十进一”的道理, 还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其中还蕴涵着模型、转化、数形结合、类比、特殊化等思想方法。

四、读活教材, 驾驭教材, 演绎精彩课堂

面对具体的知识、具体的内容, 要想读懂教材情境、理解教材、突破重难点、挖掘出教材内涵及思想方法, 那就必须在有效用“活”教材上下工夫。

首先用好情境图。教材采用漫画、对话、表格、图表、文字等形式呈现的情境图, 数学信息丰富, 有时有多余信息。因此, 使用情境图时做到:观察时配上一段解说词, 观察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 变观察情境为直接体验, 变静态知识为动态探索, 将陌生的数学转化为熟悉的生活实际。

比如,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 笔者是这样演绎教材、演绎课堂的。先通过让学生画“○”和“△”, 让学生明白“○”和“△”是间隔排列的, 在汇报“○”和“△”的个数关系时, 学生用了“一一对应”进行阐述, 不知不觉中, 学生明白了第一个数学思想方法“一一对应”, 为观察主题情境图、发现规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再通过出示主题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 充分说一说哪些物体是间隔排列、一一对应的, 哪个物体比哪个物体多1, 哪个物体比哪个物体少1。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的去说、去交流, 学生在观察发现, 汇报交流中理解了情境图, 明白间隔排列、一一对应的两种物体谁比谁多1, 谁比谁少1。接下来进行动态演示、抽象主题情境图, 用“○”和“△”的方式进行提升, 既学习了新知, 又沟通了学生头脑中的旧知, 更巧妙地体现了数学的第二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

其次用好习题。教材中习题的综合性、开放性、思考性很强。因此, 我们要把握习题设置的目的、层次, 寻找例题与习题、习题与习题间的本质关联, 琢磨习题中的方法、策略, 考虑变式、拓展的方向, 思考其价值, 充分挖掘习题资源, 让习题“才”尽其用。

以活动演绎精彩课堂 篇5

一、开展合作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社会发展更需要相互合作,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合作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大意义,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合作意识。

例如:教师在学生对“统计”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掌握、吸收内容。教师让学生统计一下班级中短发女生的人数。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都很积极地投入到统计中,学生发现自己数人数、自己统计很耗时、耗力。于是,教师抓住此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活动,让学生自由结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自由结组,在结组后,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学生负责统计一排学生中短发女生的个数,并做好记录,之后,再将每个学生统计的人数相加。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学生们都明显感到轻松,而且完成的效率也很高。

学生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合作,各尽其职,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了最好的任务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促使学生体验了新知的生成,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重大价值,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开展辩论活动,促进有效参与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教师不应直接用标准答案来解决学生的分歧,更不能对这些分歧视而不见。学生的分歧点、矛盾点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抓住这一机会,引导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推进学生更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比较2和2.0的大小。一部分学生很坚持地认为2.0大于2,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2.0与2相等。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而教师并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而是巧妙地利用这一矛盾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反方观点:我们学过的整数知识中有两位数大于一位数、三位数大于两位数的知识,就比如20是大于2的。所以同理,可以说2.0大于2。正方观点:我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对方给出的整数的知识点很正确,我方很赞同,但是现在2.0是一个小数,根据我们刚学过的小数的知识点,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要看两个部分,首先先比较小数点前的数的大小,若是相等再比较小数点后的数字。这样我们需要比较小数点以后的数,2.0小数点后的数是一个0,事实上是可以去掉的,所以我方认为2.0=2。反方观点:我方同意对方观点,我方混淆了整数与小数。

学生在辩论的活动中,自己探索出真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很好地改正。教师以开展辩论的形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开口”,实现了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演绎了精彩的数学课堂。

三、开展操作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将许多学生认为单调的数学课上成生动活泼的数学课,这是教师需要首要考量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以“活动”激活学生兴趣,以“操作”推进学生动手、动脑,促使其手脑并用,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验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教师为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有关“平移”的知识。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板、直尺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平面图形平移的特点。有的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借助三角板和直尺这两种工具进行平移运动。在完成平移后,开始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经平移后除了位置发生变化,其余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于是,学生为了更进一步地证实自己的猜想,开始实践测量。学生利用直尺测量出平移前、后一些边的长度,之后分析这些数据,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学生发现,平移前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唯一变的就是三角形所在的位置。

学生在这个实践操作活动中,真实地体验了平移知识的生成。这种运用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取得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让课堂“差错”演绎精彩 篇6

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2.5米, 下底是4.5米, 高是2米, 求梯形的面积。一个学生解答:2.5+4.5=7 (平方米) 。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一阵笑声, 使得这位学生十分窘迫。教师没有将这种解法一棍子打死, 而是让他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孩子的思维是独特且奇妙的:梯形的高是2米, 而计算面积的时候又要除以2, 乘2除以2相互“抵消”了, 学生在算梯形的面积时把乘2除以2省略不写, 记在心中。我让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 达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 求出的是上底和下底的长度的和, 单位应该是米, 而不是平方米, 这样不符合题意。正确的列式应该是 (4.5+2.5) ×2÷2, 但在计算的时候可以采用这位学生的方法, 比较简便。教师问:“是谁帮助我们找到了简便的计算方法?”全班学生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刚才那位学生的身上……

这样对待学生的差错, 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 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不人云亦云的勇气, 其作用不仅在于改正题目中的错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自信,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二、挖掘差错——让学生提供材料

教学中, 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不应急于求成, 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首先应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 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判, 使学生拥有一种愉快的心情;其次,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差错, 纠正差错。例如, 在教学比较4/5和7/8的大小时, 有学生说7/8大, 有学生说4/5大, 我问为什么。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判断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 学生的方法非常多:用两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 一张平均分成8份, 取其中的7份涂上颜色, 另一张平均分成5份, 取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 结果发现7/8比4/5大;把全班40位同学平均分成8份, 取其中的7份是35人, 40位同学平均分成5份, 取其中的4份是32人, 因为35>32, 所以7/8比4/5大……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让学生自己来说, 自己提供的验证材料总是最易接受、最喜欢的。通过验证比较大家统一了答案:7/8大于4/5。学生利用了自己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 经历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三、预设差错——让课堂继续生成

差错资源可以是非预设的, 也可以是预设的。我们在教学中, 不妨事先预设学生的“差错”, 正视它, 研究它, 让学生暴露思维的错误过程, 把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差错”变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素材之一, 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

在“画圆”的教学中, 以往教师总是三令五申让学生收起圆规, 正襟危坐, 听老师讲解画圆的注意点, 看老师如何画圆, 学生按部就班, 都画出了标准、完美的圆。可有位教师却独辟蹊径, 先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圆, 然后, 选择几幅作品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 (选择的作品有: (1) 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上的; (2) 把圆画成鸡蛋状的; (3) 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时粗时细的; (4) 画得比较标准的等。) 看到这些作品, 同学们都笑了, 纷纷指出哪些不是圆, 哪些画错了。随即, 教师便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此时的学生中间就像炸开了锅, 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 是圆心没有固定好, 所以没有连接上;有的说, 是画的时候圆规的两只脚间的距离老在变, 半径变了, 所以画成了“鸡蛋”;有的学生还能自己找到画错的原因……这时候教师继续问:“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同学们的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自己总结并概括出了画圆的方法。

巧妙拓展 演绎课堂精彩 篇7

一、在学生感受漠然时, 让拓展点燃思维的火花

文本的语言各有特点, 有的能让学生从文字的本身一下子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感悟出语言所传递的内涵, 读懂语言表达的情思;而有的文字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多深的内蕴, 学生在品读时, 感受只停留在文字字面之上, 内心毫无触动, 这里正是老师需要充分关注的地方。在文本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火花的地方加以有效拓展, 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激发, 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从漠然走向真切, 走向生动。

《郑和远航》一课重点写了郑和远航时的规模大, 范围广, 时间长。其中, 课文对远航时的规模之大, 是通过一组数据的描写表现的:“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 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 宽60米, 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 可以乘坐一千多人, 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学生读这样的数据, 能说出规模很大, 但课堂上学生读书时的表情却又显示他们的内心并没有真正触动, 并没有真切体会到这些数据所表达的意义。这时, 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段资料, 有关郑和远航近一百年后, 西方著名航海家远航介绍。其中, “87年后, 意大利人哥伦布第一次远航, 只有三条帆船, (最长的只有35米) , 船员88人;92年后, 葡萄牙人达·伽马第一次远航, 只有四条帆船, (最长的不足40米) , 船员170多人。”同样的数据, 可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的数量对比, 这时再让学生来体会描写郑和远航规模的语句, 学生的思维之弦被拔动起来, 对文本的感受在对比中加以深化, 体悟出了文字所表达的令人惊叹的远航规模, 也读出文字背后所表现的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之情。正是在课前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 此处预设了相关拓展, 课堂的学习感悟因而走向应有境界。

二、在学生理解歧义时, 让拓展引领认识的回归

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 学生在学习描写公仪休拒收鲤鱼说的一段话时, 我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问题, 一名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身为鲁国宰相, 就送两条小小的鲤鱼, 是不是礼送得不够丰厚呢?如果送的不是鱼, 而是金银财宝, 结果还会是这样拒收吗?这个问题也激起班级更多学生的赞同, 看来, 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东西也已影响到学生的认识和想法。不过, 好在以前教这篇课文时, 曾经就有过类似问题的产生, 再教这篇课文时, 我再次对学情做了充分的预测, 所以没有以我的灌输来改变学生的认识, 而是适时安排了拓展故事让学生阅读, 这就是公仪休拔葵去织的历史故事, 在学生阅读中来体会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对照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公仪休拒收鱼时说的一段原文, 这样, 学生终于发现一个真正的公仪休, 他做事的准则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更不会因诱惑的变化而动摇。这样, 在讨论交流中, 学生的自我认识重又回归到课文表达的主旨之上, 并激起了学生对人物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 课堂的拓展预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在学生情感迟钝时, 让拓展激发内心的波澜

文章不是无情物, 学习语文一定离不开情感的相伴相随。课堂的情感, 一方面是文本自身蕴含情感的挖掘, 另一方面, 是恰当教学手段运用对课堂情感的营造。而有的课文因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 一时无法与学生产生情感的碰撞, 这时, 老师就应注重引以积极的激发, 从而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在课堂上荡漾起来, 教学因有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而情意绵绵, 回味隽永。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描写红军战士过草地的课文。可生活在现在的学生, 已经对长征那段曾经的艰苦经历无法想象和理解了。我在让学生读读“饥寒交迫”这个词语时, 学生非常冷静, 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时, 我补充拓展了一段红军过草地时的视频:一名战士正趴在草地洼地里艰难地捧起脏水来喝, 又颤抖着手拔一棵野菜放进口中嚼着, 可刚咽下就伏下头一动不动, 他牺牲了。我告诉学生, 过草地像这样因为饥饿与寒冷而倒在草地上的战士有近万人, 后面的战士循着前面战友的尸体就能找到部队前行的方向。现在, 再读饥寒交迫这个词语, 说说通过这个词语,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你又想到了什么。这时, 学生已经被深深地打动着, 内心涌起巨大的波澜。这样的情感也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动着学生一点点走近情感的高峰体验。

上一篇:土壤理化性质下一篇:校园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