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演绎

2024-06-16

动态演绎(精选10篇)

动态演绎 篇1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 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 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 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课堂生成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 在心与心的交流中, 在思与思的碰撞中, 在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课堂生成能够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使课堂呈现动态变化, 出现激荡人心、高潮迭起的精彩。教师要学会倾听, 捕捉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价值, 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发现者和重组者, 让师生的活动直接融入学生的生活经历中,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得到情感的体验, 引发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让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以人为本, 演绎精彩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我们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来对待, 课堂上要尊重和善待这种资源, 使我们的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 从学生的已知启航。教师不仅要备教材, 而且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前提。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具体, 情感真挚,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教学中, 我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主题,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感受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这个句子时, 学生把“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中间的逗号读成了顿号。于是, 我出示了以下句子: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我没有下结论, 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 明白了逗号可以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 表现出艰难的过程, 更能体现出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这个设计在尊重学生的同时, 也体现了教学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

二、尊重“多元”, 演绎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对材料多元的解读恰恰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如果教师引导得当, 往往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钓鱼的启示》以第一人称讲述父子俩钓鱼的经历, 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教学课文源~怨自然段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默读, 体会课文中孩子当时的心情。

师:孩子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沮丧、难过、急切、伤心……

这个环节既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体会文中孩子当时的心情, 又体现了阅读的多元化, 一举两得。接下来, 我又引导学生就近合作, 读父亲和孩子的对话。学生结合自己的阅历, 在文本空白处展开想象, 多元体会孩子的心情。

师:孩子的话要读得怎么样?

生:急切。读着读着好像要哭啦。

师:“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生:没人知道我们是什么时候钓到的, 我们把它带回家吧, 求求您啦。

……

师:等了那么长时间, 只差两个小时, 又没人看到。有那么多的理由, 父亲为什么非要“我”把鲈鱼放回去呢?请到课文中去找找, 并谈谈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再次从多元的角度挖掘教材, 体会情感。)

(生阅读、寻找。)

生: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生:父亲为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师:孩子还可能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

生:金钱的诱惑。

生:地位、荣誉……

(在学生多元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因势利导, 升华学生的思想。)

师:我想对同学们说, 在今后的生活当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 你们一定要经得住诱惑, 做个诚实的孩子。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三、创设氛围, 演绎精彩

在活泼、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学生放飞心灵, 激扬智慧, 展现真我。创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 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 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 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学会“蹲下身子倾听”, 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 善于思考问题, 乐于同教师对话, 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 有学生提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像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那是不是说像桃子、石榴、苹果就不好呢?针对这一观点, 同学们形成了两种意见。虽然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但笔者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 利用此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展开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 促进教学互动, 促使具有鲜活个性的探究在课堂中创造生成。

四、大胆质疑, 演绎精彩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价值及意义。人们每天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 但没有人能像发明家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 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因此, 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样是生成性课堂的关键。

一堂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 问题越多, 探究的内容就越多, 学生的思路也就越开阔。但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 一开始不能提太高的要求, 可以从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想象做起, 不要轻易地打击、约束学生。当学生提问成习惯时, 教师再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 促进学生学习, 让学生的心灵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教学《钓鱼的启示》, 在引导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所得, 并相机引导学生扣住“依依不舍”质疑:淤“我”怎样“依依不舍”?于“我”为什么“依依不舍”?盂“我”对“依依不舍”这件事怎样理解?然后紧扣疑问展开教学。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最感兴趣, 因此, 活动也最为积极主动。

总之,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 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它是开放的, 不是封闭的;它是生成的, 不是预设的。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 反思教学行为, 及时调整预设方案,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充满精彩。

动态演绎 篇2

一、建构弹性方案,注重课堂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预设时,首先必须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教师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例如“小数的性质”教学中我设计了“复习”、“猜想”、“验证”、“练习”、“小结”五个环节的教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如“复习”可以在新课开展之前进行,假如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等已经掌握得很不错,这个环节显然可以删去;但如果在新课开展后,发现学生对这些知识不甚掌握,妨碍新知识的学习,就可以再次铺垫。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于复习铺垫的内容只作为一个随时可用的板块,这种弹性结构的课堂流程设计,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也为数学知识的探究生成、体验感悟提供更为宽阔的平台,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二、善待错误资源,促进有效生成

可以这样说只要有认知活动就有错误发生,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有错误出现,往往与教师的教学预设不合拍,让教师出乎意料。而这些课堂现象,恰恰潜藏着生长性和生成性,是值得珍视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可不必忌讳学生出“错”,只要错得“有理”,教师可以“将错就错” ,让学生在辨别错误的过程中,明确个中道理。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目:张庄小学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10米,宽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大多数学生给出解法:根据长增加10米,求出增加的面积10×40=400平方米;根据宽增加8米,算出增加的面积50×8=400平方米;最后算出总共增加的面积400+400=800平方米。很明显,学生在理解“长和宽都增加”这个条件时犯了错。但是我没有立即纠正,而是将错就错,并表扬他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不错,不用画图就将问题解决了。”这时,学生一个个笑容满面。紧接着我又说:“我们用画图的方法验证一下。”通过画图,有学生提出疑问:“好像我们少算了一个部分呢。”学生通过画图,在争论中不仅解决了问题,更体会了画图的价值,突破了本课的重点,这样利用“错误”信息比直接矫正学生教学效果更佳。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智慧的教师应该善于捕捉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错误资源,应该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视反思实践,提升生成价值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反思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反思与修正,不断对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进行提炼,在反思中求发展,从而进行更好的预设,更好地处理“生成”。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片段。

师(黑板上画好一个长方形):黑板上的图形认识吗?你在哪些物体的面上见到过这种图形?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长方形。)

师: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长短不同的小棒,你能用它们摆出一些长方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长方形)

动手操作之后,教师请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前摆长方形,可是这个学生怎么也摆不好,不是这里歪了,就是接头处没连好。其他学生在下面蠢蠢欲动。此时教师帮助该学生把长方形给摆正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小棒的选取,探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及时捕捉契机,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每个一线教师共同追求、奋斗的目标。当然,我们不必刻意追求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修养,为成就每一个精彩生成积蓄智慧和力量。

课堂动态生成,演绎教学精彩 篇3

一、巧用教学资源———动态课堂生成的基础

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目的,成功教学就是要把课本的知识活化,赋予知识“鲜活的生命”. 在师生互动以及动态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突出知识的活力,现在苏教版数学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把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动漫卡通、游戏等以主题图的方式应用到教学内容当中. 老师在主题图中进行深入的领会、应用,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活化.

在进行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们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题: 有一张边长66厘米的正方形纸,用它做高22厘米,底33厘米的三角形旗子,最多可以做多少面? 学生一般会想到用正方形的面积去除三角形的面积,还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解答,三角形由长方形分割而来,可以考虑这个正方形里面有多少个长33厘米、宽22厘米的长方形,再求出有多少个三角形,因为33和22都可以被正方形的边长66整除,所以两种解法均可. 然后把66改为70厘米,这样学生利用旧知识进行解答之后发现可以做13个小旗,但事实上最多只可以作出12面,这将使学生面临新的挑战,也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这样就呈现出灵活生动的课堂氛围.

充分地结合各种教学资源. 其中教材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来源广泛,比如,学生的生活经历,老师的教学经历、方法; 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别,师生之间的交流启迪,还有学生出现的错误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老师们要合理利用并且引申出各类教材以外的文本、非文本课程资源,供给学生更多可能的平台,夯实动态课堂生成的基础. 尽可能多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及处理问题时会遇到哪些问题作出预测,并想好合理的应对措施,提前做好对应的教学方案,当然,这需要老师形成一种可变性的方案,也就是说这套方案不一定要多么详尽,但要留给学生一部分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精心策划预案———动态课堂生成的前提

老师用心策划预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及空间去进行生成性资源重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知性,而新课堂就需要老师以实施动态生成的课堂为目的去充分地假设,精心地制备灵活生动的预设方案,把以前的以教为目的写教案转换成把主要的心思花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预案上来,多方位地预测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情况,预测更多的可能性,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发生的情况作出合理准确的应对策略,进而使得课堂上出现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准确灵活调节教学预案,把预设真正地应用到课堂的有效生成中,以这个理念为出发点,老师们应该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 比如说,在“认识公顷”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他们的知识能力去自学. 在讨论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公顷这个概念的特殊性,我刻意准备了“友情提示”这个模块. 不出我所料,学生们回答: 并不是任何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但公顷和平方米这两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却是10000. 我正准备夸奖一下同学们,不料平时就喜欢思考问题的学生马上就说,既然其他的平方单位进率都是100,公顷的是10000那么,我想它们之间应该还有另外一个面积单位,这样使它们的进率都是100.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我决定立马解决这个有新意的提问. 因此,我让学生拿出新华字典去查,果不其然,后面的单位进率表中明确写着1公顷 = 100公亩,而1公亩 = 100平方米,学生的猜想完全正确! 课堂结束后,这位老师在后记中激动地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生成,需要精心设计预案. 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的调节控制,适宜的去增减,以确保课堂教学能够动态生成.

三、以生为本———动态课堂生成的重中之重

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去多多了解学生,不仅要洞悉每名同学的心灵秘密,更要及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微妙变化,捕捉学生的各种信息,对不同学生的信息进行判断,并重新组合,把有用的信息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去,适当地做一些调节,灵活运用,着手促使动态课堂的形成.

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这节课时,很多同学对于分数的意义很难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弄懂这个概念,我出了这么一道题: “假如老师手里有半个苹果,那老师把这半个苹果再分给小明一半,那么小明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去列式? 要表达什么意思? 有的同学回答: 用1/2×1/2,表示求半个苹果的一半是多少. 还有的学生说: 我认为应该是1×1/2×1/2. 我停顿了一下说: 那这两个1/2是不是一个意思呢? 学生说: 可以画一个长方形,把苹果看成一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分成一半,就是半个苹果,用网格表示,把网格再分成两半,一半图上黑色阴影,也就是说最后涂黑色阴影的那部分就是最后要求的那半苹果. 这个画图说明很好,既简单又直观. 老师充分地利用这一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在画图的时候,体会了动态知识的产生过程,抽象难懂的知识就很简单的跟大家熟悉易懂的知识串联起来.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因为受到教学活动的计划以及预设的干扰,学生的思维与活动经常被束缚在教案当中,很难生成动态的课堂. 老师在课堂上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调控课堂教学进程,使学生们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从而促使动态课堂的形成.

在数学活动中演绎动态课堂 篇4

“活动单导学”模式本着这一理念,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生为本”出发,遵循学科特点和可操作性原则,真正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切实减轻师生的过重负担,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合作,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

一、活动单的设计:在做中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写道:“我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的载体,活动单的设计是实施“活动单导学”的关键,它是由教师设计、学生拥有的学习、合作资料,教师将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过程、联旧引新、重点难点、实验实践等教学活动全部以“活动”的形式安排在“活动单”上。因为“活动单”是专门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单”时首先要完整地、透彻地懂得“事”的内容、形式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其次要通过实践直接或间接地了解、掌握做好“事”的法子;最后才能根据“学”的法子去选定“教”的法子,才能负责地去教学生,去服务学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活动单导学”的“导”字上,教师引导学生按“活动单”的要求依次进行活动。如,教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时可设计这样的活动:

1.先想想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怎样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再拿出准备的小正方形拼一拼。(如果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就算是一种拼法。)

2.在小组里交流:每一拼法,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表示出自己拼的方法。

3.仿照下面的“例子”,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例如,4×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根据12×1=12呢?

4.特别提醒。(1)表达倍数和因数时,必须说明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如,4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不能说成4是因数、12是倍数。(2)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5.根据下面的算式,向全班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1×4=4412×5=609×8=72

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在“做”中教给学生知识。要做到“在做中教”,教师应该做到“四变四注重”:变过去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导,学生学;变教师写,学生抄为教师导、学生找;变教师问学生答为教师启,学生思,进而达到学生问,学生答。注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注重教师启发评析,学生归纳掌握;注重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只有观念转变了,教师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单。

二、活动单的运用:在做中学,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

“教学做合一”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那什么是“做数学”呢?它强调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数学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在使用活动单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求知的乐趣,并不断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做”有三个特性:要行动,要思想,要产生新价值。“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思想”,也就是要开动脑筋,要“发明”、要“创造”,也就是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发古人之所未发,明今人之所未明”。在使用活动单时只有这样去“做”,才能产生新价值,取得新成绩。如,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后,探究三角形边的特征,可设计以下活动:

1.从准备的长度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小棒中,任选三根,看能否围成三角形。组长组织组员两两合作完成下表,并推举2人在白板上完成。

2.小组内分析围的结果,比较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并把组内的发现记录下来。

3.全班汇报交流。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动态的,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展示,都是学生在活动中去完成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思考模式独具开放性。活动中口语表达成了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学生讨论、交流、展示的重要手段。教师预设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讨论结果的不唯一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开放性的课堂是最具有活力的,最有实效的。这样的课堂完全是一个动态的课堂,整个过程充满活力,这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今后,在“活动单导学”的路上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本着“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共同演绎动态、智慧的课堂。

关注动态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篇5

一、多种预设——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尤如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 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 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计, 才能临危不乱,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我们平时教学中的“预设”经常被人认为是给学生挖一个陷阱, 等着学生往里跳, 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误解, 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 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 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正确地认识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 反而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懂发展.一切教学过程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巧妙地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的重要保证, 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 使教学能有序展开, 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活力.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 会使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德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因此, 我们每堂课都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地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会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中已有怎样的体验、解读又会有哪些感悟、探究后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中会出现什么错误……在此基础上自己在教学中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如此精心地“预设”为课堂上灵活、动态地生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案例1】直线、射线、线段

问题1:点动成什么图形?直线有什么特征? (直、无限延伸) (几何画板演示)

问题2:点A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问题3:过点A的直线有多少条?过两点A, B的直线有几条?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4:如何表示过两点A, B的直线?

问题5:直线AB上一点A将直线分成什么图形?如何表示?有什么特征?

问题6:直线AB上两点A, B之间的图形叫什么?如何表示?

【点评】这里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 使学生感受到在直线上确定两点, 用表示两点的字母表示直线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也将三种简单图形之间的关系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而我们应该关注课前预设, 促进课中“动态生成”, 从“预设”走向“生成”.

二、以人为本———灵活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师在教案的预设中, 可能已经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 但恐怕只有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 才能对学生拥有的直接经验的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有不一致时, 我们应该对教学做出调整, 使教学成为学生已有直接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引申, 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1. 倾听学生的情感对话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地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 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 这种关注同时还要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 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数学教学资源包括静态教学资源 (如文本、教具等) 和动态教学资源 (如教师教学时的灵感、学生在学习时的突发问题等) .以往的课程资源只强调课程知识静态的一面, 突出课程文本, 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不再只是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获得新思想、形成良好数学情感的过程.

【案例2】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点时, 如果直接用线段的基本性质来证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那么学生接受知识可谓轻而易举.然而, 如何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实现新课程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呢?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给你3根小木棒, 你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都反应:能!教师出示了三根小木棒, 其中两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 学生反复拼接, 怎样也拼不成一个三角形.于是思维产生碰撞:怎样的三根小木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呢?学生探究欲望被激发.在学习画三角形中, 学生认为都会, 可是一动手画, 却发现了问题:画好一条线段后, 很难找到另两条线段的交点.问题又出现: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比较科学的找到交点呢?学生探究的热情在一次被激发.这样, 教师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找到问题原型,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 并逐步形成喜爱的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良好的数学情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2. 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 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已有的直接经验恰恰是知识生长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缺少直接经验的课程, 将是不完整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设设计中, 可能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 但恐怕只有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 才能对学生拥有的直接经验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有不一致时, 我们应该对教学作出调整, 使教学成为学生已有直接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引申, 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案例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边边边)

设计了两个问题;

设计1:按下列画法, 用圆规和刻度尺画一个三角形:

(1) 画线段AB=8 cm;

(2) 分别以点A、B为圆心, 6 cm、4 cm的长为半径画弧, 两弧相交于点C;

(3) 连接AC、BC;

问题:你所画的三角形与同学画的三角形全等吗?

设计2:已知线段a, b, c (a

问题1:a, b, c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才能画△ABC?

问题2:如何利用直尺和圆规画三角形?若确定AB边位置, 能画几个三角形?

问题3:请你比较你所画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 能否重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验证?

三、还原本色——促使学生动态发展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 不允许出现偏差.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 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 课堂再现的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1. 让学生自由的发展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 互相尊重,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 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 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 都是有机会加以重视.

学生的独特思维是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因而, 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独特思维所闪现的“智慧火花”, 大胆猜想, 实现动态生成.

【案例4】一位教师在讲解方程的简单变形 (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 时, 让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学生很快把答案算了出来.当老师欲引导学生接着做其他练习题时, 有几个同学把手高高的举起来:“老师, 我不用这样的方法, 答案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向老师.教师视此为动态生成的良机, 及时给于学生激励:“这几位同学爱动脑筋, 勤奋学习, 很好, 我们一起向他学习.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成果.”原来, 这几位学生用的方法是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去分母→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看到这种情况, 教师在给学生激励评价, 肯定起积极思考、勤奋学习的基础上, 立即抓住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改变了预设方案, 提前渗透下一节课的内容,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让学生真实的发展

当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 一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 已经不是在课堂方案的预先设计中能够把握在手了, 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 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 动态生成学习内容.

课堂, 面临挑战;老师, 略显尴尬, 是大手一挥, “你说的方法, 我们课后再研究, ”或者“时间关系, 别的方法不再详细讲解, ”继续将自己的教案进行到底呢, 还是应该大大方方地让学生发表新的见解?这, 恐怕也是每个教师需要认真面对的常见情景.

【案例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出示例题分析题意:“已知条件告诉我们可以应用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来解题, 下面我们请一名同学按这个思路来完成解题过程.” (同学做题) 教师讲评:“这样做, 思路顺畅, 方法娴熟, 最后一步到位求出答案.”话音刚落, “老师, 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我的方法更快.”教师一楞:下面还想讲好几个题目呢!可发言者已起立, 目光炯炯, 不容拒绝.“好, 请把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听.”, “只要连接GF, 就可以应用线段中垂线性质了, ……”精彩!老师不禁喜上眉头, 发言的同学, 一口气说完, 神采飞扬.没错, 教案搁浅了, 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没完成, 但这又何妨呢!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思路,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及时抓住其中的独特想法,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畅所欲言,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坚定学习的信心, 才能让学生克服不同的困难, 得到发展.

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 把各种有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生活的脉搏,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数学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 面对同一批学生, 但他 (她) 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都并不相同, 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 正是在处理这些活得情境中得到发挥, 这些活得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 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 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 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 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 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也许, 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 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因为,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 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 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 而是与哲学、艺术相关, 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总之, 课堂教学不在是简单的、机械的执行预设教案的过程, 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遵循预设方案的前提下:给出足够的空间, 使师生有充分对话、交流、评价的机会;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关注学生思维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促成课堂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视课堂为具有特定生成功能的动态环境.通过适度模糊、开放、灵活的目标设置, 关注动态教学资源、形成良好数学情感, 追求真实、自然的课堂教学等策略, 促使教学动态生成, 并从中发现可以把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或拓展延伸的新契机, 灵活调整“预设方案”, 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学生乐于参与、富于创新、主动构建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动态”的生成新问题、产生新认识、获得新体验,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最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2003.1

[2]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捕捉动态生成, 演绎精彩课堂 篇6

关键词:预设,生成,协调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中永恒存在的一组矛盾体。预设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先期预想, 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到教学组织、如何过渡等等, 并且形成预案, 我们称为教案。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互动或者生生活动发生的我们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从而使得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的课堂情况对先前的预设进行适时的调整。事实上, 我们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不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过程。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并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错误做法。

一是教师重预设忽视生成的教学。这类教师十分重视自己在课前的预设过程, 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突发的课堂事件无法正确处理, 从而靠强制手段压制学生的表现, 将课堂的进程死死控制到自己当初预设的进程中去。这类教师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教案教学, 以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第一要务, 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敢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参与和活动, 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自己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 由于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导致这样的课堂氛围十分沉闷, 学生的学习效果低下。看似教师完全按照自己预先的设想完成了教学, 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是站在教师的预设的角度完成的, 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参与, 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我们却无法知晓。

二是教师重生成忽视预设的教学。与第一类情况恰恰相反, 这类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不充分, 也就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充分, 到了真实的课堂教学中, 很容易受到学生活动的影响, 导致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常常被学生打乱, 一堂课下来, 教师手忙脚乱, 最后不知整堂课到底做了什么。常常是教师引出一个问题后, 交由学生讨论、发言, 在整个过程中, 由于教师缺乏较为充分的预设, 对问题解决的方向缺乏明确的掌控, 导致一堂课跟随学生的节奏进行, 使得整个课堂无法实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以上两类教师共同的问题就是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实质上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对学生活动的发展方向的把控能力不够。事实上如果要打造精彩的课堂, 我们教师必须能够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既要重视预设, 又要重视生成, 把二者有机协调起来。

一、演绎精彩课堂, 教师必须要重视预设

预设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备课, 教师有效的备课就是预设形成的过程, 备课过程中所写的教案就是基本的预设, 因此, 精彩的预设离不开成功的备课。成功的备课, 必须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备教材就是要明晰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 因此在备课阶段, 如何通过预设达到这样的目标是至为关键的。备学生, 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此时, 就要对课堂上可能要发生的情况做一个预设, 在发生什么情况时教师应该如何应对, 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预案, 这也属于预设的内容。备课堂就是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预先的设计, 看看每一个环节之间怎么样衔接更加顺畅和自然, 在哪个环节上最容易出问题, 出了问题后如何处理等等。现实生活中, 有很多老教师感到自己经验丰富, 时常忽视了备课这一环节, 认为自己已经教课多少年了, 教材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还需要备课吗?甚至很多教师连教案都不再写, 一本教案教若干年的情况就出现了。实际上, 这样的情况是十分有害的, 毕竟, 时代不同了, 学生也不同了, 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也不同了。按理说,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有充分的预设, 因为毕竟每一堂课与每一堂课都不可能一样, 即使同样的一节课, 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 也应该有不同的上法才行, 我们又怎么能拿十几年前的教案来教现在的学生呢?这样的预设脱离了实际。

二、演绎精彩课堂, 教师必须要重视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 无论我们预设得多么完美, 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些事情很有可能打乱我们的教学节奏和进程。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的生成, 则考验着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高低。只知按照自己预设来教学的教师顶多算得上个教书先生, 如果能够把握动态生成, 并把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教师才称得上是智慧型教师。记得刚开始上课时, 我特别担心在课堂上出什么岔子, 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学生提出我未能预设的问题时, 我常常无法应对, 从而使得课堂冷场。后来我通过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向其他同事学习, 并且进行认真自己的备课, 将课堂上课堂遇到的情况尽量在课前想得全面些, 然后再事先准备几套方案。经过不断的锻炼和实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 我都能应对自如了, 并且还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 总是把教学中发生的这些事件与我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 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学生的一些行为反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因为, 生成是动态的, 并且可能是稍纵即逝的, 我们必须对一些动态生成好好把握住, 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否则,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可能错失很多精彩的篇章。

巧用动态生成 演绎精彩课堂 篇7

一、充分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可以暴露出他们思维中的错误, 这个错误可以当作一种生成性资源, 教师加以巧妙地运用, 会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 生成无限精彩。

例如:一个车间要加工468个零件, 工人每小时加工52个零件, 经过8小时, 还剩多少个零件没有生产?

问题一提出, 学生很积极, 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同学也举起了手:468÷52……这样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在同学们的嘲笑声中, 老师走上了讲台, 制止了学生的哄笑, 平静地说:“这道题他不是不会做, 只是没有做完, 我们应该听他把过程讲完, 老师很欣赏他与众不同的想法。”在老师的启发下, 同学们理解了468÷52=9 (小时) , 现在已生产了8小时, 还差9-8=1 (小时) 完成, 52×1=52 (个) 。这时, 同学们恍然大悟, 接着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鼓励大家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 所以这种错误不失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动态资源。

二、展示学生动态生成的思维过程

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不按照教师的思路走, 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 这些奇特的想法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甚至是智慧的挑战, 但是, 这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理解, 多一些欣赏, 多一些机智, 多一些宽容。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一课时, 我就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分学具情境导入, 引出问题:一条彩带平均分给两个人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创造一个数或一个符号把一半表示出来, 黑板上出现了以下表示方法:丛、双、半、朋、1/2、0.5、21……我惊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再用语言加以表述, 更是我所想不到的:“丛”, 用“从”表示两个人, 下面的横线表示一条彩带;“21”, 2表示两个人, 1表示一条彩带;“1/2”, 2表示2个人, 中间的短横表示一条彩带……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促成了学生的自觉生成, 不但表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意识, 而且使学生加深了认识分数1/2的过程, 也让我了解了孩子们头脑中的数学世界。

三、巧妙地处理答案中的“意外”生成

教学中, 教师往往对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是满意的, 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高兴的, 但对于那些令自己想不到的, 甚至是尴尬的答案, 就会表现出手忙脚乱, 一时不知如何处理。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尴尬, 只要我们能冷静地加以处理, 也可以变成一种宝贵的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中, 有这样一道题:五年级 (3) 班同学集体去划船, 公园规定每条船限乘4人, 现租6条船, 问这个班共有多少人?于是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算式: (1) 6×4=24 (人) 。 (2) 4×6=24 (人) 。教师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但有一个学生却举手说:“这个班有可能只有22人吗?”这是大家未曾想到的问题。但教师没有继续按照预设的流程进行教学, 思考一下后, 又把这个问题抛给所有学生:这样的想法对吗?”这个学生说:最后那条船不一定坐满学生。这句话一下子使大家豁然开朗。于是继续引导:“那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有几种可能?”学生的热情又被激发出来了, 从而继续讨论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

四、巧用教师教学中的失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 这需要教师借助自己的灵感进行恰到好处的应变, 把它变成动态生成, 使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 课本中用“想一想”的形式让学生编出1的乘法口诀。学生也能联系“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等来推理: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 那么1个1还是1, 也就是1乘1得1, 由此推出“一一得一”的口诀。根据学生的归纳, 我板书:“一一得一”并随手把“1×1”的得数写上。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 你写错了!”这不就是1×1=1吗?哪里错了啊?哦!原来把1×1=1写错成=2了, 所以学生说我错了。但转念一想, 不如将错就错, 用它作为例子给学生一个提醒。“请大家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把乘法当成了加法。“你们的作业中也有这种情况:5×3=8。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认为是粗心, 把得数写错把乘法做成了加法, 没有熟练做乘法, 还记不住口诀。于是我继续追问:“如何避免计算乘法时出现这种错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熟记口诀”、“细心检查”……抓住瞬间的失误调整教学, 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学生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改正错误。

巧用动态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篇8

一、伺机把握学生灵动提问,因势利导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教师就应该独具慧眼,及时捕捉课堂上的绝妙的教学契机,来演绎课堂上“节外生枝”的精彩。

如:教学《祈黄羊》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怎么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结合课文内容讲讲?

生1:课文中指祈黄羊做事从国家利益出发,推荐中军尉的时候,对外不回避仇人,推荐了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对内不回避亲人,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生2:就是说祁黄羊是一个唯才是举的人,只要对国家有益。

(师发现一个学生手举起来又放下,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师:××同学,你有什么问题?

生3:老师,我有个疑问,解狐生病,祁黄羊怎么会不知道,他会不会故意推荐生重病的解狐,这样推荐自己的儿子,人家就不会说闲话了。

(有些学生的神态似有赞同之意)

师: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一起来探究一下。

(学生读了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1:我觉得不会,因为祁黄羊是因为身体不好主动辞职的,他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

生2:从课文的描写中我知道,祁黄羊的腿是在多年的征战中出生入死落下的毛病,可见祁黄羊是一个对国家很忠心的人,他不会这么自私。

生4:我从课文中的两个词“郑重”与“慎重”可以知道,祁黄羊对推荐中军尉这件事是经过反复考虑的,很重视,他对国家很负责。

生3:我现在也觉得不会,因为当时战争频繁,中军尉的职责重大,对国家很忠心的祁黄羊不会拿国家的兴亡开玩笑的。(学生报以掌声)

民主的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提出问题的现象,那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产生了新旧经验间的矛盾冲突,这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这时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把握学生灵动的思想,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二、聪慧抓住课堂偶发事件,峰回路转

这是一节作文课。写一种小动物外形,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里观察了小动物,如小猫或者小狗等。交流完写的方法和注意点,学生大多都已经开始写了,这时,只听见窗外“扑扑”两声,一只长着绿色翅膀的小鸟停在教室的窗台上,教室里四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瞄向窗口,一脸惊喜的神情,小家伙们掩饰不住狂喜的心情,生怕惊跑了小鸟,在座位上高兴得一边舞着手臂,一边用动作暗示大家不要发出声音。还有个别学生还边看边跟同桌在嘀嘀咕咕着什么呢。这该怎么办呢?现在赶小鸟出去是不可能的了,还是叫孩子们不要看认真写作文?我也跟着孩子们仔细观察起小鸟来:绿色的羽毛,长长的尾巴,红色的小嘴,机灵的眼珠打量着教室里的一切,多可爱的鸟啊!

于是我轻轻走到窗口,有些学生惊讶地看着我,还有几个学生用动作示意我不要去惊吓小鸟,我笑着看看孩子们,把窗户轻轻推上了。此时,学生们发出了掌声,这掌声是那么的轻,可学生的表情却显得那么兴奋。

我轻声说:“这样,我们今天的作文就写写这位课堂上的‘不速之客’如何?”

学生都说好。那神情,那语气,很轻,却充满着激动和好奇。

于是,学生都开始沙沙地书写,不时地抬头看看停在桌上的小鸟。那美丽的小精灵仿佛被我们这种安静感染了,飞到了讲台上,静静地停在那里,专注地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此时,在孩子们的眼中,那美丽的小鸟像是从天而降的精灵。他们将对发现这只小鸟的好奇与激动都化作了笔尖流淌的文字。而此时安静写作的孩子们,也是我眼中最美的精灵。

一次写小动物的作文,本来很死板的课堂,因为一位‘不速之客’,使课堂成为了训练学生敏锐观察力的有效课堂。所以,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下去看、去说、去想、去写,还有比这更好的教材吗?这时孩子们的思想才是最纯真的,发自内心的。

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事件,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动,借助其积极有效的一面,为促进课堂生成服务.,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适时引领,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碰撞,迸发创造火花,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方向,就会使课堂出现更多的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使教学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三、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运筹帷幄

在教学《锄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出示诗题《锄禾》后,布置初读任务,发现几名学生没有打开课本)你们怎么不读诗呢?(教师完全能预设到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已经会了)

生甲:我上幼儿园时就会背这首诗了!

生乙:每次我吃饭浪费时,妈妈就用这首古诗教育我,我再熟悉不过了!

师:会背了?可以当老师了!请你们教教这两首古诗,好吗?

(生将信将疑,确信后,兴奋不已)

师:要想当老师还得读懂古诗。你们可以查查农民伯伯种田的资料,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爸爸妈妈教育你们爱惜粮食的例子来读这首古诗。等一会儿,老师请你教这首古诗。

学生已有知识也是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因素,因为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对学习失去探究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当回老师,让这些“先富起来”的学生迈向更高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情趣性、目标性,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的激情与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

动态演绎 篇9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心里有了疑问,就会迫切地表现出“希望能提出疑问并获得解答”的欲望。而疑问的提出往往会打乱教师原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使有的老师手足无措。但是“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生有疑问,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这正具备了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因此,教师要善于巧妙利用学生学习中的“疑点资源”,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愿望,采用相关的策略引导学生释疑、解疑,实现课堂上的精彩生成。

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疑点资源”, 既稳稳地“接住学生抛来的球”,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创造性地机智生成,把球抛还给学生,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拨云见日,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巧妙处理“突发资源”——顺水推舟,锦上添花

叶澜先生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面对课堂上学生的“节外生枝”时,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大将风范,充分保护学生的“独到见解”,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己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与见解,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

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后,按照预设,就可以根据长方形与圆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了。可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能否将圆剪拼成正方形?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说法,继续自己的教学预设,还是……在同学们期盼的目光中,我改变了教学预案,适时组织学生操作、讨论:圆还能剪拼成什么图形?你能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学生们兴趣空前高涨,通过操作讨论,他们不但明白了圆不能剪拼成正方形,而且还通过将圆剪拼成三角形、梯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教学环节这样一调整,学生的原有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升华,预设目标就这样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看来善于倾听课堂中学生的不同意见,及时捕捉课堂中的“意外”,引导学生探究,往往能生成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

三、正确对待“错误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是教学的财富,学生会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增进体验。”作为教师,一定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错误资源”,改变以往我们对待错误像对待“敌人”一样的态度,在教学中凭借自己的智慧,以发展的眼光去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并合理开发和利用好这一无穷的“宝贝”,引导学生自己去剖析,让学生在辨错、思错、改错中以错引正,提高教学效果。

错误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作为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要善于捕捉“错误”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灵活调控,学会点化,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讓错误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四、快乐共享“差异资源”——宽容接纳,春色满园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毋庸置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差异,我们与其一味地抱怨它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罪魁祸首,还不如积极应对,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课堂上我们要适时地关注、引导、激发,注意发挥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作用,使学生们不同的智力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有效、灵动,这样的课堂也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动态演绎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生成作好铺垫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生成的起点,激发兴趣就必须挖掘出学生自身的条件。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不同,他们的审美能力也有差异,所以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凡是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阅读到相关的文本时,对文本的形象把握比其他学生更为准确,描绘得更为鲜明细致,更易入境,更易动情。要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不同,阅读的效果也不相同。最后,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因为认知水平的发展为阅读提供认知前提,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我请学生在预习时查找关于鲁迅的有关资料,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悼鲁迅先生》等等,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课堂上让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鲁迅先生,学生有的介绍他的生平,有的介绍他的文学作品,有的介绍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在交流中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们在学习课文时更能理解鲁迅先生的为人,真切地感受到鲁迅———这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在教学课文之前,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阅读与文本有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和阅读体验,开拓学生的期待视野,在教学中加以融会贯通,为课堂的生成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抓“错误”,促生成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情感,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只看到矛盾处,看不到统一点,理解易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可抓住教材中貌似矛盾的地方,设置话题引发矛盾,引导争辩,求得理解,解决矛盾,与作者产生共鸣──抓“错误”促生成。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我们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错误中可利用的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以学生错误为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三、联系生活,智慧生成

课堂与课外是相联系的,但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又都是有限的,如何发挥有限的时空来连接学生经历过的无限的生活空间昵?笔者想起了曾听过的《忆江南》一个教学片段独具特色。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结合课后的注释、查找到的资料,学生们自己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词的意思,背诵后抓住生成点展开:“孩子们,你们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古诗词能独立理解得这么好,那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词人吧,模仿白居易的词作,填写一首属于你自己的《忆江南》,好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跃跃欲试,用他们的智慧歌颂家乡的美丽风光。这样以生活化的感性表象取代抽象的说教,以生活中相类似的境况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联想,丰富生活积累,生成一种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的原貌,甚至高于生活的情感,促成了课内外的联系。

四、让学生学会多元解读,在解读中求生成

文学作品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学生与文本交流后,每人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文本:“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结合观察雪人的图片,然后思考:冬天里雪人会怎么想呢?有的说:“雪人很高兴,因为在冬天里它能和小朋友玩。”有的说:“雪人很自豪,因为它觉得自己很漂亮。”有的说:“雪人拿着扫帚很神气。”你看,学生在多元解读中显示出童真童趣,我们又何必去追求那唯一的答案呢?事后想想,如果没有这节外生枝,课堂将是平平淡淡,孩子们也不会这么自觉、这么主动、这么投入地与文本对话。

总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细心呵护学生,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把握课堂智慧的闪光点、生长点和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与教师备课的预设性的关系,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教学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初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动态生成.何颖.

[2]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李云辉.

[3]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方案.沈海波.

上一篇:空间稳定下一篇: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