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会计硕士

2024-08-09

全日制会计硕士(共12篇)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1

摘要:我国现行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缺陷制约着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 通过结合美国专业硕士的培养经验和我国的现实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培养目标、准入机制、课程设置和评估机制等方面去革新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是我国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我国发展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本文拟在借鉴美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 对我国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为我国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美国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介绍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1986-1987年, 全美硕士学位的660个种类总额中, 专业学位种类比例为85%。而在20世纪90年代, 美国专业硕士人数占硕士研究生人数总额的比例达到55%以上, 到了2006年, 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比例为63.7%。在美国, 专业硕士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其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 培养目标明确

根据培养指向的不同, 美国的硕士划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学位多在艺术、科学和人文等基础领域, 培养的重点在于独创性的探索和方法论的研究。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则定位于培养能够结合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某一具体行业内能为企业或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等专业人才, 培养的重点更多为直接指向知识的运用, 其定义明确, 通常具有具体的名称, 如工商管理硕士 (M.B.A) 、法律硕士 (J.M.) 等。

美国的学术型硕士教育大多直接通向博士学位, 即受教育者在结束了硕士学位课程学习之后可继续攻读博士, 并且在硕士阶段获得的学分可在博士攻读阶段得到认可, 类似于我国的“直博”项目。另外, 受教育者也可以选择在硕士期间修读相应的实务性课程, 毕业后直接进入职场工作。而美国的专业型硕士则通常被视为一种“终端型”硕士教育, 大多数专业硕士的攻读者在毕业之后便直接进入职场工作, 但被培养者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 只是在硕士阶段修读的学分不能继续转入博士学位项目, 而是必须根据所申请的博士学位的要求, 修读相应的课程学分。

由此可见, 美国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明确, 课程设置有所区别, 但是在上升通道上并无严格区分, 硕士攻读者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通过修读相应的课程来实现学术型和专业型之间的转换。

(二) 准入机制丰富严格

美国的硕士招生条件严格, 内容丰富, 对申请者采用的评估体系包括GPA、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科研或实习成果、社会活动、毕业院校和推荐人的推荐等几个硬性条件, 而专业硕士申请者的申请材料中往往还必须包括个人的工作实践经验等。同时, 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考查体系中的一个方面, 并非起决定性作用, 其考察的重点只在于申请者的阅读理解、数理知识、逻辑思维和分析写作能力等。

美国严格的研究生准入条件和多层次的考核体系, 既考察全面又有所侧重, 源头上有效地把控学生的质量、甄别学生类型,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 培养方式灵活多样

在美国, 专业硕士有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等灵活多样的研修方式。学校会为学生配置校内专职工作的教师, 以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 也会外聘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者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同时, 还会根据学生的修读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授业型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式教学, 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攻读者的实际需求, 以保证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 有一种著名的“实践教育模式”, 即学生需要在高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之间不断交替轮换, 直至毕业。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 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 真正达到知识和生产力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 质量评估体系全面严格

美国对于学位攻读者的考核包括了课程学分、实习成绩、毕业报告等方面。美国的硕士课程实行学分制, 每门课程的学分从出勤率、课堂发言、课后作业、期末考试成绩等来综合判定。在每一门的课程考核中, 除了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任务外, 还会涉及多次考试或数篇论文。而针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则包括实习单位的评价和学生的工作报告, 学校同时也会对学生深入企业的实践进行实地走访考察, 以综合评定学生实习阶段成绩。在毕业报告考核环节, 攻读者可以自由选择撰写论文或进行案例分析, 甚至还可以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来提交自己的毕业报告成果。由此可见, 美国的硕士学位质量评估体系全面严格, 考核指标贯彻整个培养流程。

二、我国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教育部在1998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因此, 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培养目标、教育过程及管理评估等几大方面。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历史不长,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更是处于逐步摸索当中, 因此, 我国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在发展初期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1. 与学术会计硕士培养目标混淆

根据培养目标的设定, 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这是与以培养具有学科探索和理论创新能力的学术型硕士最本质的区别。作为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 其首先归属于专业硕士的类别, 因此对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强调应是培养的根本。但由于受到长久以来全日制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把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与全日制学术会计硕士等同对待, 难以实现培养目标。

2. 与非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混淆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具备不同于一般非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特点。我国非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对象是具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 这类培养对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攻读会计专业硕士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升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而对理论知识的诉求并非重点。同时, 在职攻读的模式使其所能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 难以做到对理论的深入探索。但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招收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 他们和全日制学术型会计硕士的生源一样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充裕的攻读时间, 也相对缺少社会实践经验, 并未体验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如若全然按照非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单纯从专业技能去考察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结果, 必然只会是“扬短避长”, 难以达到培养效果。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环节,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一方面既有利于发挥其理论功底的优势, 一方面也能突出专业性和细分性。但是,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依然偏重于理论型课程, 应用型课程略显不足。而在应用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也是“换汤不换药”, 仍旧照搬培养学术型会计硕士的教学方式, 由此造成了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会计硕士的课程教学差别不大, 无法凸显出自身的培养特色。

(三) 专业优势不凸显

实习环节是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重点阶段, 由于当前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是脱产学习, 实践经历尚浅, 短短两年的培养年限也造成了大部分培养对象难以获得充足的社会实践时间。加上会计专业实习岗位的特殊性, 实习单位对学生多抱有一定的戒备态度。由此造成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的比例少, 实践程度低, 使得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特色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质量得不到有力保障。

在毕业论文环节, 相比于学术会计硕士的“纵向研究、理论创新”而言,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成果更应该强调“横向研究、产学结合”。但当前我国高校多数实行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与全日制学术会计硕士统一选题、统一答辩的毕业论文模式, 使得会计专业硕士的论文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难以与学术会计硕士相区别, 无法突出专业性特点, 也造成培养对象难以明确自身的学习重点和方向。

(四) 质量评估不严格

近年来, 我国的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开始面向应届毕业生扩大招生, 招录分数线较低, 考核要求也相对模糊, 在专业素质和科学研究方面, 均没有一个合理完整的考评体系。这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既不用深入参与实践学习, 也没有科研压力。而且, 两年的培养年限大大节约了被培养者花费在研究生阶段的时间成本, 这种“低成本”、“模棱两可”的培养模式和“宽进宽出”的考核机制, 使得我国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成为了某些急功近利者用于“镀金”的手段, 出现了不少“交钱混日子”、“买文凭”的现象。

三、完善我国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美国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经验的总结和我国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行革新。

(一) 合理设定培养目标, 强化凸显培养优势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既要凸显专业性的培养重点, 也要充分发挥全日制的教育优势, 因此, 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与学术会计硕士和非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均有所区别。只有结合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特点优势和我国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目的, 合理设定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才能充分扬长避短, 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因此, 我国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培养对象成为“既具备扎实会计学科理论功底, 又系统掌握相关领域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拥有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转化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 优化生源渠道, 明确准入条件

美国严格的准入制度为专业硕士的培养效果提供了根本的保证。虽然专业性的培养重点是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一大特色, 但是精湛的专业技能与扎实的理论背景密不可分, 加上对“产学结合、研产转换”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强调, 因此在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准入中, 应关注申请者的相关教育背景, 对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报考者的本科专业种类实行一定的限制, 或者对报考者在本科时期所学课程设置一定要求等。相关的理论知识背景是受教育者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保证, 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全日制会计专业教育沦为“教育镀金”的工具。另外, 建立健全丰富的准入体系也是一项值得考虑的措施, 如对申请者的实习经历及推荐人的评价推荐赋予一定的分值比例等, 从源头的甄选来区分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会计硕士的培养对象, 明确培养方向。

同时, 两年的培养年限与强调应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能力双重结合的培养模式难以匹配, 因此应适当延长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年限。培养年限的延长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 也能有效避免因相对于学术会计硕士具有的修读时间优势而造成的“逆向选择”情况。

(三) 坚持深化“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美国的“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特色之一, 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适应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要, 并能有效将应用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也善于利用实践经验推动应用理论发展的应用型高层次复合人才, 因此,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是发展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最好的方式。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方式能使专业硕士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就接触到企业的生产和实践过程, 能更迅速地掌握专业技能, 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社会实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引导自身的专业探索。

在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 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补充培养作用, 例如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孵化园区, 将其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 建立培养成果共享机制, 降低企业的戒备态度;高校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将毕业考核成果与其实习实践相结合, 与企业的实际和需求相结合, 增强学生专业研究能力;另外, 政府还需加大培养投入力度, 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向联合培养的企业提供一定力度的财政补助和政策支持, 鼓励社会企业参与联合培养。

(四) 优化课程设置, 丰富教师队伍

根据培养目标的设定, 对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应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并引进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师资配备上, 可以优先考虑具有社会实际生产经验的教师或资深的“双师型”教师, 甚至可以考虑开设短时期的第二课堂, 外聘具有丰富相关行业经验的高级管理者进行授课。另外, “双导师”制度也有利于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学生将校园与社会接轨, 更快适应社会要求。“双导师”制度即为会计专业硕士配备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 校内导师由校内的专职教师担当, 负责引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探索, 校外导师由社会上具有深厚阅历的专业人士担当, 作为学生专业实践的引导者。

(五) 健全培养质量考核机制

美国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考核贯穿了整个培养流程, 并时刻与培养目标吻合相配。而我国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下, 也必须实施与其相配套的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在与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均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下, 不能笼统地照搬这两者的考核机制来衡量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而应丰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考评体系, 健全考核机制。

在考评环节, 融合更多的社会实践等社会评价指标;在实习环节设立科学的技能掌握目标体系, 加大实习学分比例, 鼓励企业颁发实习等级证书, 建立优秀实习生直接留任企业的产学通道等;而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评价环节, 可着重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论文题目, 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研究方向, 增大横向课题的研究比例, 综合考察撰写者的理论与实践转化的探索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张志红, 潘紫薇.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4) .

[2]刘晶月.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分析[J].大学 (学术版) , 2012, (11) .

[3]姚禄仕, 关琪, 王丽娜, 王璇.我国会计硕士专业 (MPAcc) 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 (2012) 论文集

[4]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于洁.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6]王玲玲.MPAcc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7]王晓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8]宋胜男.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参与企业实践培养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2

2010年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细则

根据校研究生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办法》的文件精神,特制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细则》。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保证质量、科学选拔、择优录取、宁缺勿滥的原则。

(二)严格按照初试成绩确定参加复试考生名单,并实行差额复试。

(三)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各工作环节保证做到有章可循。

(四)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二、组织领导及监督

为保证会计硕士复试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心成立了由中心主任(唐国平)、中心副主任(高文进)以及硕士生导师组正副组长等组成的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院党委书记(刘仁满)、学院教代会主任和一名教师代表组成的硕士生招生复试工作监督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和监督中心本的硕士生复试工作,配合学校研究生部完成招生录取工作。

三、复试分数线、复试内容

(一)复试分数线

会计硕士复试分数线为:考生总分达到330分且单科成绩过国家线的均可参加复试。

(二)复试内容

会计硕士复试内容按学校公布的复试科目进行。

四、录取原则

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按考试总成绩择优录取,考试总成绩为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之和。

五、复试安排

(一)复试地点在我校南湖校区。

(二)4月8、9日(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考生报到并进行资格审查,地点在南湖校区文泉楼南楼会计学院四楼研工办(南402)。资格审核时所有考生均须提交:

1.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政审函调表》

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素质和能力考核登记表》另还需提交其他材料:

1.应届毕业生:交验完整注册的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2.提前毕业考生: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学校允许其提前毕业的正式文件(如为复印件,须加盖学校公章)。

3.往届生:本科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请各位考生将以上材料装订成册(复印资料使用A4复印纸),并在右上角注明考号(后四位),以备资格审查时用。

具体要求请见《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资格审查的具体要求及说明》。

(三)4月10日上午8:30-9:30参加心理健康测试(4月9日下午5:00之前研究生部将在网上和文添楼前向广大考生公告心理健康测试教室安排)。

(四)4月10日上午9:30-11:30参加面试。所有考生凭身份证、初试准考证参加面试。面试主要对考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能力及英语听说能力等进行测试。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一般不低于20分钟(其中,英语面试单独进行,主要测试考生的听力能力、表达是否流利、发音是否规范等,时间一般不低于5分钟)。面试分组由当场抽签决定,具体流程详见现场面试流程图,面试地点为文泉楼南楼会计学院,具体地点详见中心面试安排。

(五)4月10日下午2:00-5:00笔试。考生凭身份证、初试准考证参加笔试,笔试地点在南湖校区文添楼203、205教室,未缴费的考生将不能参加笔试。

(六)推免生按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复试。

(七)体检时间安排由学校研招办统一安排,请各位考生注意合理安排时间。

(八)复试费

请于资格审查时缴纳复试费100元/每人,并索取缴费收据。

六、注意事项

(一)调剂学生复试名单将于4月7日公布。

(二)取得了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学位)复试资格的考生请注意:

1.若愿调剂到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请务必于4月6日下午5:00前向本中心提交调剂申请表及毕业证复印件或学生证复印件;否则,视同自动放弃会计硕士的调剂。

2.以上考生不用参加会计硕士入学面试,但必须参加会计硕士复试的笔试,笔试结束后到文泉楼南楼参加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面试。

(三)不按规定要求参加复试的考生将被视为自动放弃复试资格。

(四)参加笔试时请考生自备计算器。

七、学校南湖校区地址及交通线路

1.南湖校区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南路1号。

2.公交乘车线路:武昌火车站乘坐538路终点站下,570路到茶山刘站下;汉口火车站可乘519或536路至鲁巷转乘583到东山头站下,或汉口武胜路乘坐590路到终点站下。

3.联系电话:027-88383700027-88383713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3

关键词: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4-0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山东省四所体育硕士的培养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山东体育学院)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二年级研究生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网上用数据库检索查阅与论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在个培养单位网站查找各单位的培养计划材料,同时在图书馆手工查阅有关体育硕士相关的书籍材料等。

2.访谈法。为充实问卷中的问题,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对问卷中的一些题目进行访谈。

3.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为完成研究任务,共发放问卷146份,回收140份,其中有效问卷 135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96%。

(2)问卷的效度与信度。采取经验效度法进行检验,问卷设计达到研究需要,具有有效性。抽取小范围样本进行重测,相关系数r=0.85,说明信度较高。

4.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用SPSS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培养目标现状。

根据查看山东省四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发现,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和曲阜师范大学都设置了三个专业,分别是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鲁东大学设置了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个专业。将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定位在“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通过对山东省体育硕士的调查研究,根据表2-1可以看出,山东省四所培养单位的大部分学生对培养目标还是比较了解的。从表2-2不难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在培养的过程中并未与各自专业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山东省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

山东省各培养单位对全日制体育硕士所修订的培养方案来看,山东省体育硕士课程学习均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包括三个部分: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和选修课。

1.公共课程设置。

通过对四所院校课程设置的比较,四所院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课都有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和计算机,鲁东大学还多加一门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

从表2-3、2-4可以看出,山东省体育硕士对公共课的满意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专业领域核心课程。

通过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四所院校的课程设置方案对比发现, 各校设置的专业课数量在5-6 门左右,而且总体出入并不大。从表2-5、2-6可以了解到山东省不同专业体育硕士对专业领域核心课程的满意情况还是有所差异的。

3.专业选修课程。

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各培养单位均根据自己学校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进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能够体现出专业的区分。通过表2-7、2-8可以看出,山东省体育硕士不同专业对专业选修课的满意程度有所不同

4.实践课程。

四所院校对学生实践课程要求可采用集中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习或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要作实践总结或报告。表2-9、2-10数据显示体育硕士实践活动单位的安排,都较侧重于体育教学。并且实践活动与专业相符程度并不高,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满足一年要求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三)导师师资情况。

山东省体育硕士四所培养高校在体育硕士的导师设置上都采取双导师。通过对山东省四所体育硕士培养单位的调查体育硕士导师分配情况见表2-11和表2-12,可见校内导师学历处于硕士层次的所占比例较高。从表2-13、2-14了解,导师带的学生还基本合适的。导师平均每月与学生见面的次数也较合理。

(四)山东省体育硕士学位论文和科研现状

通过阅读山东省4所院校关于体育硕士的培养方案发现,各培养单位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体现出以下几点:第一,选题应与专业的设置情况相结合。第二,形式可以多样。第三通过导师的指导完成,有确定的评审程序。第四,将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应用到论文中去。

表2-15数据显示,四所高校学生的学位论文题目大部分是自己平日积累所选定的,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人数比较少,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论文题目是在开题时临时选定的。在论文形式上,通过表2-16可以看到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体育学院都有大部分学生学位论文形式是与学术型硕士相一致的。

调查得知,山东省四所高校对体育硕士在校期间并无具体的学术科研要求,但是体育硕士的校内导师则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2-17显示大多数学生在研究生期间未发表过论文;并且发表过论文的学生中只发表过一篇文章的学生占得比重比较大。由表2-18可以发现,山东省体育硕士参加科研实践及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不太乐观,经常参加的学生占的比例很少。

三、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山东省体育硕士的培养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方面还是比较合理的,均依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来制定。同时,学生对此设置的满意度较高。但是,在实践课程、导师师资和科研学术论文方面的培养还存在部分问题。培养单位应当在合理安排实践单位、提高导师师资力量、加强导师责任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等方面落实相应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6。

[2]周建社,李艳翔,陶成武.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1,6(6)。

[3]于凯,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素质教育论坛,2012,(1)。

[4]郑继超.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培養模式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杨君.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3。

[6]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Z].2009。

[7]教育部.关于全日制专业学院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通知[OL].教育部网站,2009。

作者简介:王超(1990.12-),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硕士。

全日制兽医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 篇4

关键词:全日制,兽医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全日制兽医硕士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一种, 2009年开始教育部大力发展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教育,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比例将逐步扩大。全日制兽医硕士培养研究生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对兽医市场资源的管理及产品研发的能力, 以及培养集管理、应用、综合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 为推动我国畜牧兽医事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如何培养, 怎样培养全日制兽医硕士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笔者依据近年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中经验, 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旨在为完善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一、优化教学课程

1.改革课程设置。研究生的课程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组成元素, 同时, 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部分[1]。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 要在2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及学分, 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兽医硕士应与学术型硕士在课程的设置上有区别。第一, 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 应设置兽医临床的相关专业必修课程, 如:兽医临床专题、兽医法规专题、人畜共患病与公共卫生和兽医专业教育及学位论文写作。第二, 再根据硕士课题研究方向, 选择相应的选修专业课程。第三, 在硕士研究期间, 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及专题报告汇报的能力。课程设置应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经验, 注重训练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开设关于兽医行业较新、较经典的专题报告, 大力增设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些课程。同时, 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兽医专业相关专家讲授专题课程, 使研究生对国内外畜牧兽医研究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对兽医临床技术有自己的理解与创新。

2.更新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 它是学习的对象, 它源于社会文化, 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而对于全日制兽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设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 确立课程内容的基本研究方向, 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结合, 同时也要培养研究生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重视研究生在这三方面共同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 兽医专业主要研究动物疾病症状表现、疾病产生的机制、疾病发生的原因, 课程内容仅基于理论学习, 对疾病的认知和基础概念的学习, 是对兽医基本知识的了解。因此, 为了培养出集管理、应用、综合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 更新兽医硕士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个重要问题。应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 采用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中多种诊断方式的综合应用,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 着重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如:深入研究蛋白及基因的改变, 在导师给予实验方面的指导后, 能够针对该病症, 做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丰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的, 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成长, 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方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多为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导师合作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等。由于兽医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导致教学课程的减少, 同时, 使研究生对学科基础领域有深度认识。因此,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教师有效完成教学计划的必要前提。

1.角色转换教学法。角色转换教学法, 即由研究生扮演教师的角色, 在讲课过程中从研究生的角度体会整个教学过程, 兽医专业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 因此, 丰富教学模式是提高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角色转换法的教学模式, 可将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改变为主动地研究知识, 充分锻炼研究生的理解和讲解能力以及对疾病的研究过程。第一, 锻炼研究生的学习及查阅文献的能力, 了解教师从备课到讲课的全过程, 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 提高研究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做到“学习—理解—表达”的教学模式;第三, 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 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形式改为主动研究知识的局面, 给他们创造观察、点评的平台, 提高他们的科研兴趣, 还要对其他研究生的授课表现进行评价, 建立小组讨论教学模式, 在探讨中不断创新, 此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加来了研究生们的科研兴趣, 能够促进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即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用课件作为授课载体, 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的信息生动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法可以做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促进对未知知识的求知欲望,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2]。在兽医专业课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 能够使研究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科研知识和研究应具备的思维和方法[3]。同时在临床实践和实验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现代网络的不断进步, 教师们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生动地结合在一个课件中, 代替传统教学方式的粉笔、黑板, 节省课堂上信息输出的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重视采用PPT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输出知识的同时, 产生图文并茂、声影兼备的效果, 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为构建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加强教学管理

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改革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起“以导师为主、学院及导师共同管理”的运行机制。即在研究生的教育中明确导师和学院对学生的作用, 以导师教育监督为主导, 同时也要增强学院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 进而提高兽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大的今天, 如何科学地管理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 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 学校应积极借助校外导师力量, 并且确保导师数量的充足, 给研究生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而校外的导师应具体良好的教育背景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该领域中是佼佼者、成功的兽医工作者。但是目前, 我国高校教育中仍普遍存在校外导师聘用不足的现象, 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在校的导师应多联系校外的导师, 帮助研究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从而帮助学校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4]。学院是研究生培养的基层组织, 在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基本规范, 自主制定本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在其权限范围内, 负责本单位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研究生招生录取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学科建设, 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 研究生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位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的组织实施, 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素质教育等, 研究生教育工作档案与学生档案管理,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自我检查与评估等[4]。

2.加强临床实践的监管。全日制兽医硕士的产生和兴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兽医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是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则应注重“实践教学”。而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 则需要有效地监管。首先, 加强临床实验教学的监管,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培养研究生对基础临床病症的掌握, 另一方面还要培养研究生对疾病诊疗方法的应用。因此, 更应加强对研究生临床实践的管理。导师在临床实践管理中充当主要角色, 研究生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应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 参照导师的指导自主设计实验内容, 利用实践实习训练研究生的实践技能[5]。其次, 加强校企联合教学的监管,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在校企联合实践教学过程中起到联接作用。学校选择有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较强的兽医相关类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在合作中, 学生可以得到实验实习的机会, 从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同时企业创新力得到提升, 可持续发展得以保证。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兽医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优势, 可加速畜牧兽医人才的培养。

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包括学生对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 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参加工作后的感受, 任课教师对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反应,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 对院系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育状况, 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建立, 是培养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前提和必备措施。其培养过程中, 必须突破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模式, 建立起适合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兽医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白云.构建主义知识论视域中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 2011, (17) :58.

[2]巴珠.浅谈畜牧兽医专业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 :16.

[3]李棕松, 张西臣.兽医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15) :7020-7021, 7037.

[4]曹荣峰.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J].文教资料, 2013, (18) :104-105.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5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审查材料

学生姓名:邓香所属学科、专业:中国史所属院系:文学院

1、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3、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合格证或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4、发表论文(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5、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报告及委托书一份;;

6、个人简介(包括本人基本情况、外语程度、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名称、等级、授奖单位及时间)、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论文题目、刊物名称、时间)(并附相应的证明材料);

(备注:所有材料全部用A4纸张复印)

长江大学

申请硕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为使硕士学位论文评定的学术标准客观化,保证学位论文学术质量,硕士学位申请人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学分、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时,还需将其学位论文的有关内容公开发表,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具体规定如下:

一、硕士学位申请人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不包括增刊,录用函无效),且作者单位署名为“长江大学”。对于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并以长江大学名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可将该研究生视同为第一作者对待。

二、硕士学位申请人发表的学术论文应是其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

三、向校学位办提交已发表论文的复印件(封面、封底、目录和正文),包括刊(书)号、刊(书)名、论文题目、作者姓名、目录。刊号必须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XXXX-XXXX和国内统一刊号:CNXX-XXXX/XX。

(二○○六年十二月修订)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报告及委托书

研究生院:

我是长江大学2010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学科、专业为中国史,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新闻史。于2013年3月12日提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在研期间,本人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年半理论知识学习,并参加了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的考试,修完了18门课程,成绩均合格,累计获得34.5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1门,共21.5个学分,平均成绩89分;选修课7门,共13个学分,平均成绩87分);2011年3月通过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成绩合格;在公开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第二作者1篇);经过一年半的研究本人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题名为“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孔子学院的中国影像分析—基于对Google、Springer和EBSCO相关研究文献的解读”。

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文件规定,本人已满足了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特向研究生院提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请予批准!

申请人:

年月日 指导教师意见(是否同意该生申请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院(系)意见(是否同意该生申请答辩):

院(系)负责人签字:

(加盖院系公章)

年月日

个人简介

邓香,女,汉族,1987年12月06日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群众,身体健康。2011年3月通过了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完成了培养方案上规定的理论知识学习,修完了18门课程,成绩均合格,累计获得34.5个学分,其中学位课11门,共21.5个学分,平均成绩89分;选修课7门,共13个学分,平均成绩87分,成绩优秀。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2010年6月毕业于江西蓝天学院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学学士学位;

2010年9月考入长江大学文学院,攻读中国史专业硕士学位,将于2013年6月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12年5月——2012年11月,在“上海赫弗盛电器有限公司”担任英语翻译。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名称、等级、授奖单位及时间): 2013年3月,荣获长江大学2012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在校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论文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1.《“新标题党”:网络新闻“标题党”现象的文化断想》(广州电视大学学

报 Vol.12 NO.2 Apr.2012 约0.5万字)(独撰)

2.《试论媒介融合视域下中国 “政元微博”的兴起及其发展模式》(广州电视

大学学报 Vol.12 NO.4 Aug.2012约0.6万字)(独撰)

3.《当下中国乡镇文化建设面面观》(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Vol.35 NO.10

Oct.2012 约0.5万字)(第二作者)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6

关键词 创新性 培养理念 教育体系 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一个涉及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机制、具体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系统问题,人才培养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不同的社会需求,因此对人才的需要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立足于传统,着眼于未来,促进当前中国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传统中国人才培养模式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的高等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制约下,确立的是一种单一的、过分强调专业化的、专家式的培养体制,与之相对应的也就形成了一套过窄、过专、过深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虽然这种“专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时我国生产力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各行各业急需各种专门人才的时代背景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专家式”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了它的弊端。一方面,在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有着明显的短板;另一方面,适应性和创新性较差。因此,我们要遵循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需求,就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信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调整和完善传统中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研究生的专业适应性和创新性。

2 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艺术硕士专业作为创建综合性大学框架下的一个特色专业,要根据我们新的办学要求制定新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确立新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来讲,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1)强调厚基础、宽专业。也就是说,要按照强调基础、弱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培养思路来设计研究生教学计划,改变以往过分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性传授的教学方法,转而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比如,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的方法。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适应能力。

(2)调整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调整研究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一方面要改变以往教学内容的过于细化,转变为渊博化。另一方面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转变为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从而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并进一步确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

(3)加强专业实践环节。在逐渐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加大专业实践在研究生教学培养计划中的比例,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专业实践环节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专业实践知识。实践教学是艺术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4)加强创新意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要让研究生在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力提倡研究生的科学试验精神,弘扬研究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性试验;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学术氛围;突出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创新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5)改进教学方式。在研究生具体教学方式上,要转变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为主,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教学成果的呆板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行启发式教育和课堂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各企业单位对创新性人才渴求的需要。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摇篮,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

3 中国艺术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研究生教育是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研究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研究生的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高等艺术院校是引领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园地,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又是发展学术的沃土。在高等艺术院校里,大多数教师都是身兼艺术家与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这就为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首先,注重德的培养。研究生德的培养主要指的是人生修养的学习与提高。在当今商品经济条件下,唯金钱利益价值观的左右下,“德”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早在唐代韩愈的《师说》中就论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道德的传承培养放在了第一位。高等院校,是让学生走向成熟的人生和广阔的社会天地的桥梁,提高“德”的思想素质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而艺术本身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文化文明建设与发展方面。社会责任感的丧失与沦落问题是中国当前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共同解决。

其次,完善艺的培养。这里的“艺”主要指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修养方面。在艺的培养方面,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教学与基础教学的安排与融合问题。为了更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研究生教学体系,进一步促进课程结构的调整。开设一批具有新知识含量和技能特征的课程,丰富课程本身的内涵,在各专业基础教学中加入新的营养,增加技能训练的要求。努力实现与各专业教学的有机衔接,避免各自为政。各专业教学也要依据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需求做出相应的改革调整。力争形成完善的 “必修课”与“选修课”合理开设、理论与技能相互融合、艺术与技术相互渗透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推广和完善“学分制”, 促进研究生专业教学的兼容性和开放性、机动性。 让学生可以在每个学期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跨学科、跨专业的大范围选课机会,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为研究生扩充知识基础提供充分的保证,并进一步激活研究生的求知热情,促进了知识的学习、吸收、消化和创新、利用。

综上所述,在当前各个行业都面向21世纪加强建设的局势下,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同样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继续不断地探索和开拓,并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巩固已取得的成果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各方面体制。另外,还要不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吸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由于各个院校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建设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艺术和艺术设计教育。努力提高研究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B10062

参考文献

[1] 王栾井.有关学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2] 齐梅. 素质教育与创造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3(7).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7

在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 社会对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便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招生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近年学术型硕士生招生数量从2009年的36.5万下降至2013年的30万左右, 而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数量从2009年的5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22万左右, 可见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比例逐年增加, 2014年左右, 我国的专业硕士招收超过学术硕士的招收数量。所谓专业学位, 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 其目的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方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作为传统一级学科, 学科特点是需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随着化工企业为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已远远不能满足化工企业的需要, “实践型”的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逐渐受到企业青睐, 需求量逐年增加。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化工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由于国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才刚刚起步, 全国各高校均无此类学生的培养经验和成熟的培养模式可借鉴, 因此, 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社会认同度不高, 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 在我国很多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有偏见, 认为和学术型研究生比起来,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正规”, 一些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也不甚了解, 认为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更值得信赖, 社会公众长期以来对专业学位教育缺乏合理的认知, 这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偏少。社会认同度不高, 生源质量不好的状况普遍存在于各高校的各个学科, 并从一开始就制约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虽然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逐年增大, 但一志愿报考和录取率很低。对于研究生培养数量很大的化工类学科来说, 情况更为严重。分析河北科技大学化工类专业硕士报考和录取情况, 可以发现报考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生很多并不是第一志愿, 大多是通过调剂录取, 主要是原本未达到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线, 或在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被淘汰的考生, 最后被调剂成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样必然造成化工专业硕士生源质量明显低于常态学术型硕士, 进一步影响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 高校准备不足, 仍沿用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

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无成熟培养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 各高校难免会沿袭主要服务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路线。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理论化倾向过于严重, 实验、实践课程安排较少, 无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科学研究方面, 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本应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或开发新产品、新设备或新工艺上, 然而却以应用基础研究居多, 缺乏实际应用性, 没有突出面向实际问题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前,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仍然打着学术型研究生的烙印, 忽视了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色, 造成培养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素养不足, 同时实践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直接导致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难以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3. 配套资源短缺, 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以工程实践为特点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 在培养过程中要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化工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 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和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同时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需要建设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所必需的实践、实习基地, 然而这些师资、实践基地等配套资源严重缺乏, 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步履维艰。基于化工专业特点, 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始终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这就要求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指导、论文研究等方面都要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 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 因此, 在培养过程中要结合本校实际, 科学合理地加大实践环节比重, 但由于软件和硬件等多种原因, 多数学校实践环节教育成了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软肋。

三、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1. 突出化工行业特色, 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全日制化工类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方面: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相结合, 重视运用突出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课程上适当削减理论知识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 课程内容侧重于化工工程应用环节, 增加企业导师授课;推进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的衔接, 如参加“注册化工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 从而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部分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之前提。另外, 增设化工类工具性知识课程, 如化工应用软件培训 (包括化工制图、Aspen plus、CAD等科目) , 能对企业研究、开发和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建立模型与进行计算;通过这些措施,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现“粗口径, 强实践”的理念, 为化工类专业研究生搭建一个更宽广的就业知识平台。

2. 推进双导师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导师制是由校内导师和化工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 以校内导师为主,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理论指导、制订培养计划和学位论文等, 企业导师负责部分专业课程、实践过程、课题研究和参与论文指导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建立一支适应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 聘请企业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 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工作。双导师制可将化工企业与高校的智力资源进行整合共享, 企业能够组合智力资源对本企业的技术、科研难题进行攻关, 高校将理论知识与研究的课题紧密结合起来, 使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研究生拓宽知识面, 增加社会经验, 提高就业竞争力, 缩短成才过程。同时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遴选导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出明确要求, 如长期与企业有合作背景、承担过重大工程或技术研发工作, 同时要重视吸收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

3. 依托学科科研优势,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 提升全日制化工类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培养单位,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注重有效利用社会、企业资源来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度参与导师工程实际课题。这些实际课题可以是一个化工工程单元过程进行分离提纯等, 也可是一工程项目的设计, 并适时给予独立完成某一部分或一个小项目的机会, 体现实践的内容性和实效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习总结报告, 培养单位也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进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考核评价,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此外, 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 学生实习时很难有机会动手操作, 可以通过引进和开发典型化工工艺的仿真实习软件, 建立校内教学实践基地, 培养学生对化工过程的分析和操作能力, 例如, 可以依托培养单位的各种科研仪器设备, 建立实验仪器分析操作实训基地, 使学生掌握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分析表征, 以及管理维护;开设公共实验、学科专业实验等实践训练课程。通过这些方式达到提高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4. 联系化工相关行业,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努力提升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化工类专业要满足化工职业及职业发展的需求, 这就要求其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学科标准与水平, 还要满足化工职业及职业发展的需求, 除了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外, 还需要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等专属职业能力范畴的培养, 这就要求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 例如科研单位、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等。作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吸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把行业要求纳入培养过程, 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 并适应职业从业标准, 以化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监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另一方面, 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化工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成为高校同化工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平台。唯有如此, 公众才会认可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公众认可度, 促进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对化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优化, 增加实践和应用性的课程比重, 增设化工类工具性课程, 并推进课程设置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挂钩, 使之适合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推进“双导师制”, 强化实践环节, 建设校内校外实践基地, 完善培养审核机制, 确保专业学位教育质量。鼓励和吸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多个主体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来, 与高校一起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保驾护航, 促进化工类专业硕士教育发展。

摘要: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化学工业及其相关的石油化工、生物化工、药物化工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前我国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从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和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探索了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期为化工类专业硕士教育良性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化工,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岩.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5 (1) :123-125.

[2]秦发兰, 陈新忠, 汪华, 胡承孝.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4) :56-60.

[3]高明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1 (5) :16-18.

[4]包水梅, 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09) :41-45.

[5]王新刚, 张圣菊, 陈海丰, 等.化工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2) :23.

[6]周涛, 王晖, 叶红齐, 等.化工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1) :251.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8

桥梁工程专业硕士与其他专业硕士的发展过程大致相同, 都具有历时比较短、发展规模迅速壮大等特点[3], 因此, 不少单位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都遇到过一些问题[4,5,6,7], 由此引发的思考对于专业硕士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以下将根据目前桥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情况及笔者指导专业硕士的具体经历, 探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实践环节的效果不易达到预期目标

(一) 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设置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专业人才, 强调的是培养对象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在理论知识和学术深度上相对弱化一些。因此, 培养方案中特别强调实践类课程和实践环节。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具体操作中, 专业硕士的课程虽然已成独立体系, 但总体上还是借鉴学术型硕士的课程体系。其中除了设置实践环节, 其他可选择课程大多仍与学术型硕士相同。此外, 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仍然按照学术型硕士的方式进行教学, 难以突出专业硕士的特点。因此, 这样不利有效培养专业硕士的工程技术能力。

(二) 实践环节的实施效果

目前的桥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 明确要求硕士生应到工程现场进行实践, 入学时为往届毕业生的, 实践环节时间至少半年, 入学时为应届毕业生的, 实践环节时间至少一年。对于缺乏工程经验, 尤其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硕士生来说, 这是提高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能够借此机会快速成长。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实践环节的效果却往往大打折扣, 比较常见的是部分硕士生并未真正到现场参加具体工程实践;或者实践时间未达到计划时长;或者学生到现场没有高质量完成工程实践, 仅仅履行一种形式等等。导致实施效果打折的原因有多方面:如导师和学生重视不够;校外导师仅挂名不指导, 校内导师缺乏适合项目;部分学生怕吃苦;一些工程现场不愿意接受硕士生或不安排具体业务;经费不足、监督考核及管理跟不上等等。此外, 由于学位论文才是硕士阶段最重要的考核内容, 其撰写需要充分的时间保证, 因此硕士生希望用更多时间撰写学位论文, 减少工程实践的时间, 这也影响实践环节的效果。

(三) 各方重视, 合理安排

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都是硕士阶段重要的环节, 充足时间的工程实践可以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提供坚实的基础, 学位论文的撰写也需要充分的时间保证。

要真正有效落实桥梁工程专业硕士一年或半年的工程实践, 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相关企业、校内外指导教师和硕士生几方共同重视并努力才能解决。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桥梁实践环节的监督考核, 重视培养基地建设, 积极与相关企业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另一方面校内、外导师要有效沟通, 依托相关的桥梁工程项目, 指导硕士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此外, 硕士生自身对实践要有正确的认识, 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参与工程实践。

具体操作上, 导师应与研究生共同商量, 在制订培养计划之初, 合理安排硕士期间的两年半时间。比如, 可以在理论课程学习的间隙分阶段进行现场实践, 把实践提前与课程同步进行;或者在实践过程中着手准备学位论文, 将实践与学位论文结合起来, 相当于把学位论文选题提前进行, 并把论文工作时间拉长, 因而学位论文的质量相应就容易提高了。

笔者指导桥梁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表明, 通过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进行一年的现场实践确实让他们在专业技术上提高很多, 并促进了专业理论的学习, 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而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二、缺乏桥梁工程专业硕士的合理评价标准

(一) 选拔管理方式降低了专业硕士的社会形象

在宏观上, 国家大力发展专业硕士。但是在实际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 却降低了专业硕士的社会形象。

桥梁工程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样, 有两种选拔方式: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入学和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入学。在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中, 绝大多数首选报考的是学术型硕士, 在无法入选学术型硕士的时候才会选择调剂到专业硕士就读;在推荐免试的学生中, 只有排名靠前的才能获得攻读学术型硕士的资格, 排名靠后的只能获得报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资格。这种选拔方式给社会和考生造成一种印象, 即认为专业硕士在各方面要劣于学术型硕士。

另一方面, 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过程中, 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所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 导致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形象受到进一步影响。目前的硕士研究生中, 仍存在公费和自费之别, 其中学术型硕士的公费名额往往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 专业硕士只有很少的公费名额。因此, 全日制专业硕士中, 大部分学生需要缴纳每年上万元的学费, 相比之下, 大部分学术型硕士不仅可以免交学费, 而且每月还能领到一定的生活补贴。这种不同的待遇在社会上容易造成错觉, 被解读为“专业硕士学位是花钱买来的学位”。

(二) 缺乏专业硕士各种奖励评选标准

目前, 针对高校研究生的各种奖励比较多, 有各种级别和不同层次的奖学金 (最高级别为国家奖学金) 、优秀研究生、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这些奖励的评比往往是将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放在一起进行的, 而其评选标准却大多按照学术型硕士进行考虑。比如目前国内各高校对学术型硕士都要求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并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一篇, 但对专业硕士不作此要求。因此以此二项指标作为标准对学术型硕士进行评选是合适的, 但以此指标作为标准评选专业硕士则必然使专业硕士处于标准之下, 无法获得相应的荣誉。事实上, 不符合这两项指标并不完全影响部分专业硕士成为优秀研究生。

由上述可见, 专业硕士的选拔、培养和管理还存在需要完善之处, 需要管理部门深入研究, 引导全社会对专业硕士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出台适当的鼓励措施, 解决其中的各种问题, 吸引优秀人才报读专业硕士, 并真正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好的环境, 才有利于这一新的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

三、双导师制的实施缺乏相应约束

专业硕士实施的是双导师制[8,9,10], 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 (高校或研究所) 即校内导师, 另一位导师则来自本专业相关企业的专家即校外导师。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合理的培养方式, 两位导师对专业硕士的指导既能为硕士生在理论上把关, 又能提供有效的工程实践机会, 提高其专业能力。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双导师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两位导师的分工缺乏明确的约定且无其他相应约束。这种情况下, 如果校内、外导师相互之间不够了解, 缺乏沟通;或者校外导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 而校内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众多, 精力不足, 产生依赖心理, 将硕士生推给校外导师, 那么“双导师”容易演变为“无导师”。

要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 除了聘请高水平、能力强、技术过硬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外, 管理部门对导师的责任、分工等方面进行明确的约定和适当的监督, 使校内、外导师都能重视并认真负责,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桥梁工程专业硕士作为新的高级人才培养方式, 已经受到了同行业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各高校的进一步扩大招生中, 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重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保证其健康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0-03-1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5/201005/xxgk_87768.html.

[2][8]教育部.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0-04-26.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6/201007/xxgk_91987.html.

[3][9]杨艳琼, 黄学, 蒋艳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6) .

[4]肖顺华, 刘峥, 杨建文.浅析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教育观察, 2012, (1) .

[5]王洪波, 邢丽贞, 陈文兵等.市政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教学方式探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2, (4) .

[6]宋平, 杨连茂, 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3) .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9

目前, 很多高校都有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但是这些指标多适用于学术型工学硕士, 而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 但类型不同, 且各有侧重。全日制工程硕士侧重于掌握某一工程领域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独立解决工程问题, 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与学术型硕士侧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 侧重理论和研究是不同的。因此, 西安理工大学走访近两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就业的企业单位,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提出了基于企业关注度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详述了该体系的形成依据与过程, 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与有待改进的地方, 为今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提供量化的依据, 从而改善和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一企业关注度指标建立的依据与原则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 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 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那么, 企业对毕业生的关注点直接反映了该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这一能力是与其培养质量息息相关的。因此, 从企业对人才的关注度出发, 建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符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求。近两年我校共毕业全日制工程硕士96名, 涉及的就业单位有50多家, 这些企业涵盖了建筑、水利、汽车、金融、机械、房地产、计算机等多个领域。我们向每个企业的人事部门发放30份调查问卷, 同时走访了20余家与我校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实习基地, 并且听取了30多位企业导师的意见与建议。在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基础上建立企业关注度指标。

1. 客观性原则

不在评价中添加分析人的主观判断, 不揣摩企业的意思, 完全以企业的需要为指标基础。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提供备注栏, 以便企业提出我们忽略的关注点, 不以学校的主观意识限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 导向性原则

整个指标体系是衡量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统一尺度, 是将抽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概念具体化, 要使得培养单位和导师能够明确各自的目标, 要引导培养单位提高学位建设的水平, 突出特色, 发现现行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指导未来的培养工作, 因此一套优质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客观反映现实状况, 同时要在把握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上高于现实, 要具有学科导向性和前瞻性。

3. 完备性原则

选择的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 应充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事物属性应能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评价的目标。同时在指标的权重分配上能主次分明, 不能一概而论。在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内每个指标在共同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各评价指标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即评价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各项指标, 必须各管一面, 不能互相重叠。

4. 动态性原则

培养质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对象的变化, 在内容、方法等方面需要不断进行改革, 所以, 建立的评价指标要充分考虑最终目的与当前实际, 长远部署与分步实施的关系, 保证体系结合实际, 不断完善, 与时俱进。

二企业关注度指标的形成

分析企业关注度, 是以企业领导或企业导师给出的主观意见为基础, 统计某个企业关注点出现的频次, 然后除以全部关注点出现次数之和, 得出企业关注度。它可以反映企业在招聘全日制工程硕士时注意力聚焦在学生哪些能力上以及集中关注的程度。这种关注度既受企业需求的支配, 也受学校培养方案、培养方向的影响, 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关注度是通过不同具体指标体现的。首先, 我们收集企业返回的1500多份调查问卷, 通过逐条解读企业领导关注点, 将关注点抽象出对应指标;同时参考企业导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评价意见, 整理形成企业所关注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评价指标的解读过程中, 根据问卷中备注栏里企业提出的新关注点出现的频次, 添加初始调查时被忽略的指标。如多数企业关注学生的选题类别, 其出现频次多达1054次, 故将其列入评价指标, 并将该指标细化为“研究和技术储备类”、“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类”三类, 以便评价者做出准确评价。通过大量的数据整理, 初步形成20个指标作为企业关注度的分析指标。

三企业关注度分析

整理调查所得的企业关注度指标, 为使指标内涵更加清晰, 对20个指标进一步优化, 通过调整, 最终确定15个指标作为企业关注度的分析指标。按照企业关注度计算方法, 将15个指标按照企业的关注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形成企业关注度评价指标统计表, 见表1。

关注度排在前5位的指标平均关注频次约1325次, 其关注度合计为43.75%。这种较高的企业关注度, 主要受到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影响, 企业在招聘全日制工程硕士时, 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强大的专业基础知识, 以便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这就要求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中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等多发面、全方位的技能。

指标2、3、9、14相对集中于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关的指标, 共占28.44%;指标1、7、12、13、15相对集中于与企业层面有关的指标, 共占31.28%;指标4、5、6、8、10、11则大多与学校培养相关的指标, 占40.28%。我们分析发现, 绝大多数企业在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 也很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过程。比如对于培养方案, 企业很看重学校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制订的培养方案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国家规范;对于企业导师能否真正履行职责, 建立与学生的密切关系;这些往往是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薄弱环节, 需要引起各高校研究生管理者的重视。

四评价指标的完善及体系建立

注:括号内为该指标对应的具体分值。

以上列举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企业关注度评价指标是基于对企业问卷、走访校企联合培养企业的意见, 听取企业导师的建议等三方面数据进行简单分类产生的。这些指标显得过于分散, 站在学校的高度难以提炼出确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因此, 笔者优化上述评价指标, 对其进行分类汇总, 同时参考我校学术性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完善各项评价指标, 建立科学有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细节见表2。

为更好地发挥指标的导向作用, 有必要对指标进一步量化。根据指标关注度, 考虑到全日制工程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 对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 故加大这一部分的分值。而对于学生基本素质, 受学生第一学历、个人成长环境等的影响, 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 所以这部分分值可适当降低, 这样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因客观原因造成培养质量评价失效。

同时, 笔者将部分二级指标细化, 明确指标所涵盖的内容, 保证评价者清晰明了每一个指标的评价标准。这样可以保证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不会因为对字面意思理解的偏差导致评价出错, 失去其科学性、客观性。

经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各指标分值的调整, 笔者获得了调整后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提炼出3个一级指标, 15个二级指标及其评分标准, 并对其中5个二级指标进行细化说明, 使该体系能直接、明确地反映出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要求, 也能为我校今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量化后的详细情况见表3。

以上是按照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侧重点, 参考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关注点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的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有宽广的发展前景, 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 也需要平衡各种目标, 更需要动态地进行完善。同时, 由于各个学校和学科性质的不同, 培养质量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本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够全面, 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 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完善, 对各个指标做进一步精确的量化, 以探索出更有效、更专业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玉环、程杰贤、任建华.基于专家关注度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9)

[2]刘平、顾丽琴、吴旭舟.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 (5)

[3]甄良、康君、英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 (6)

[4]白君贵.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学理论, 2012 (26)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10

关键词:全日制法律硕士,实务,实习研究

全日制法律硕士是各大政法院校都设置的一个专业。也是很多立志成为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学生力争去考取的专业。但是进入专业后, 如何在增长理论知识的同时, 增强自身的实务能力, 待迈出校园那一刻, 不负于法律实务精英的名头也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对学校而言, 将这群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既是使命, 又是社会的急切需求。本文针对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生在实习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 得出结论和建议。为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参考。

一、法院的全日制法律硕士的实习现状及问题

对于没有进过法院的全日制法律硕士实习生而言, 成为一名法官, 行使审判权, 维护公平正义是其心中的梦想, 也渴望参与到案情中, 开眼界长见识, 了解案件在法院的办理流程。事实上, 却有落差。

首先, 新到的实习生会被固定地分到某个庭就行实习。要么是立案庭, 要么是民庭, 要么是刑庭, 要么是执行庭。从分配到固定的庭开始, 就意味着实习期间都是在一个庭里面负责相应的实务。在刑庭的实习生和民庭的实习生以及立案庭的实习生, 都会面临做着相同的事情, 没有机会进行轮转, 了解其它庭的运作情况。其次, 实习生进入法院后, 往往处于办案的外围环节, 案件的询问、调查、法律法规的调研, 纠纷的调解, 法官对案情的系统性论证, 查明案件实情的方法, 法律文书的写作、探讨和推敲, 这些环节实习生都很难参与。这些环节是办案的核心环节, 不能学到是很大的遗憾。再次, 实习生是扮演辅助书记员的角色, 从开始的法律文书的打印、复印、盖章。到填写邮单, 快递法律文书, 联系当事人, 卷宗的编码, 整理, 扫描, 上传, 装订, 归档, 调卷, 还卷。光整理卷宗, 但这个卷宗如何一步步从事实落实到文书, 从文书又还原到事实的过程却无法剖析。最后, 理论上在法院实习, 能够给观摩庭审创造了很多的机会, 事实上, 很多实习生往往要协助几个书记员的工作, 因此固定在办公室里, 没有机会去听现场庭审。

二、检察院的全日制法律硕士的实习现状及问题

不同于法院的是, 实习生直接跟随的是检察官, 所以往往能够了解到案件办理的很多环节。比如讯问犯罪嫌疑人, 参与庭审, 到派出所提讯。但是也面临着, 和法院实习相同的经历, 尤其是在那个办公室之前没有来实习生的情况下, 整个办公室的卷宗的整理往往就由一个实习生来负责, 以一个办公室平均两名检察官的情况来统计, 一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平均要整理200到300份卷宗, 实习时间大部分用于整理卷宗, 确实有点本末倒置。

三、律所实习的全日制法律硕士的实习现状及问题

在律所实习, 实习的特点是不确定性。首先, 实习生的指导律师是否具有长年的办案经验以及足够的案源。其次, 案件办理时间不同, 也会导致实习生对案情的接触受限。有些案子诉讼周期长, 只能参与其中的部分工作, 难以将流程完整地梳理下来。最后, 律所的实习管理更为松散, 缺乏有效管理, 也缺乏实习进度的安排。

四、全日制法律硕士实习问题的解决

为了能提高实习质量, 让全日制法律硕士在实习中有所收获, 根据以上的现状及问题, 将提出以下的建议。

( 一) 全日制法律硕士在法院实习问题的解决

首先不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固定在一个庭中。应当在实习中期的时候根据学生的意愿和法院的安排, 将学生进行轮换。让实习生能够对各个庭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 高校应当与法院积极沟通, 将实习基地搭建地更科学、合理。对学生实习的现实情况和法院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有效地接洽, 让实习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办案的具体环节中, 动手去操作案件, 协助法官进行法律法规的调研, 旁听法官对案件的事实问题、法律问题的看法。再次, 应当将实习生定义为法官助理的角色, 而非书记员辅助者的角色。在学习并掌握了法律文书的送达、打印、复印的工作后, 应给实习生教授进一步的办案知识。最后, 实习生的工作范围也应当明确。

( 二) 全日制法律硕士在检察院实习问题的解决

针对检察院的实习, 首先不安排实习生以装订卷宗作为主要工作。而应针对他们是否通过司考, 办案工作的重要程度, 应流程让学生实习。卷宗的整理固然重要, 但出现一个实习生一个月都在装订卷宗也实在令人惋惜。

( 三) 全日制法律硕士在律所实习问题的解决

首先, 指导实习生的律师, 应当具有较多的工作经验和足够的案源。其次, 以办案量来作为实习生的实习成果考察。让实习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案件办理的环节, 充分接触案件。最后, 针对管理相对松散的问题, 给每个实习生对应一个实习老师, 由这个老师专门进行考评。

综述, 全日制法律硕士实习安排得合理化, 实习效果地提高需要学校和实习单位, 乃至实习生本人的共同努力。要培养出优秀的高级法律应用型人才, 还需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苏力.中国法律技能教育的制度分析[J].法学家, 2008 (02) .

[2]任丹红.论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实践教育的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版) , 2010 (04) .

[3]沈跃懂.论全日制法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实务实习的完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11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四川大学出版

2010年,为加强研究生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教育部新增了19种专业学位,并就高校申办专业硕士学位的基本条件作出规定,尤其是对实践教学条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行业师资比例等作出相应规定。四川大学有幸成为西部惟一一所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的招生单位。經过近两年运行,有人指出我国不少高校乃至部分专业硕士在教学中存在换汤不换药,培养方案与学术硕士相差不大的现象。一时间,社会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考培养制度议论纷纷,对专业硕士招考培养制度的负面评价甚嚣尘上。那么,该如何认识和理解专业硕士这一招生制度?如何在实践中做好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尤其是类似出版类专业硕士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此论认为,现有的招生方案在制定中就专门强调针对应届本科生的招生,其实践教学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这样的安排无形中让人质疑增设专业硕士的目的和意图,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于学位教育”,而在于延缓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在现有的软硬件条件下高校存在不断扩大学术型硕士生招生规模的内在动力;而另一方面,这样培养的结果是大量学术型研究生难以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换言之,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倒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不反思现行的硕士生招考培养制度。如何解决这一现实困境?去“学术化”,将那些未来将走上实际操作岗位上的硕士生分离出来,实施专业技能培养,成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又一选择。

当前,有不少高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大体一致,培养体系“同质化”。按理说,专业硕士的教育教学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比如行业参与、特色培养、社会监督及认证评价、项目制运作、实习实践更为专业等。然而,不少高校在专业硕士的配套制度建设、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教材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设备投入等诸多方面准备不足,最为便捷和省事的做法,就是沿用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这引起相当多专业硕士生的不满,甚至出现专业硕士生状告学校的事件。

一直以来颇为红火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的招生模式,令不少学科和专业教师十分羡慕。如果能像工商管理或公共管理硕士学位那样招生,一来可以扩大招生规模,更重要的是通过招生名称的变化,即可将学费提高,从而“创收”。为此,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改革现有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招考制度,模仿MBA或MPA那样招收在职人员。他们深知在短期内无法改变招生对象,但通过去“学术化”的专业硕士招生,即可提高收费标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学费明显高于学术硕士的学费这一事实,无疑印证了这样的说法。

即考生成绩差才被录取为专业硕士。按照现有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对象、考试方式、招生政策选拔出来的专业硕士生未见得受到高校老师们的“待见”。事实上,专业硕士成为高校教授眼中“生源质量差”的代名词。考试分数高的那部分学生已被录取为学术型硕士,剩下的要么转为专业硕士,要么从其他专业中调剂录取。“差生”论也就不足为奇。

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从招考对象、招考方式等应与学术硕士有所区别,并非所有专业学科都适用于全国统考的招考方式。有些学科需要有相当程度的从业经验,需要在相应的专业岗位上积累足够的经验。然而,现有的专业硕士招考能否选拔出适合专业硕士的生源的确让人担忧。尽管面试所占分数的权重加大,但涉及创意能力、学习悟性、创新思维等方面,教师难以在一时做出判断。如果不开辟新的招生渠道、变革招考模式,即便招到生源,也很难改变现有的教学和培养模式。

由于专业硕士的招生时间短,不少学科对于如何培养专业硕士尚无经验,尤其是对于实践要求较强的专业硕士的培养。尽管国务院学科指导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事实上指导委本身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样的情况下,套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就成为首选。“换汤不换药”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

由于宣传不到位,考生对专业硕士培养并不了解,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专业硕士学位的“含金量”不如学术硕士,致使考生缺乏报考意愿,报考的人数少。以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为例,2010年报考的人数仅为4人。再者,参加学术硕士全国统考中分数较高的考生被录取为学术硕士,未被录取的则被要求转为专业硕士进行录取。相当部分考生就是通过专业调剂这种途径被录取的。

专业硕士培养重在实践培养,而原有的学术型指导教师相当部分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然也就谈不上实践经验。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转型并不现实。即便在业界聘请导师,也存在着如何甑选的问题,并非所有业界的成功者或精英都能够胜任三尺讲台,答疑解惑。

由于人文社科类对实践实习能力的培养存在诸多差异,不同学科对实践性、动手能力的要求不一,建设各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的物资匮乏。比如,出版类专业硕士、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对实习实践的设备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学科。而目前高校在这些硬件、软件的投入上尚未做好准备。

主要体现在学校领导、行政部门、后勤保障乃至教师本身的认知不足。长期以来,高校培养的重点是本科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对专业硕士的培养则划入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硕士的层面即创收来理解。而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尚未形成认识。

通常一说到实践操作,就将其与学术培养对立。事实上,不少实践业务层面的成功者并非不进行理论思考或理性思考,只是没有像老师那样进行专业写作,理论基础和理性思考仍然是他们成功的诀窍之一。

nlc202309040547

专业硕士生的招生只能从参加全国统一的硕士生入学考试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中录取,这就把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员排除在招考范围之外。更为严重的是招考试题出题、评阅均由学术型指导教师承担,尽管增加了面试环节,但是并没有将学术型与专业型有效分离,使得招生模式和渠道雷同。

3四川大学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基于全员转型与情境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施

四川大学在对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邀请在全国编辑出版行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业界专家担任课程指导和讲授,比如中国出版集团的王涛先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徐升国研究员,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集团的张京总编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的郭丹先生、何频先生,四川新闻网的魏翔宇副总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原副主编王珏先生等参与专业硕士生的课程讲授、论文指导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加强业界单位如中央电视台、四川出版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与我们专业的共建活动,建立了四川大学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方面,专业内学术型的老师可以到这些单位锻炼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聘请这些单位的业务骨干到学院讲课,实现双向互动,提高了培养高端编辑出版人才的效率。

要让指导教师迅速从学术型向实践型转变的确困难重重。首先,现有的指导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培养路径出来的,他们自身缺乏在业界的从业经历,在短时间内使其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确有点勉为其难。其次,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沿用原有的学术型指标体系,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申报仍然是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减缓了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转型的内在动力。再次,学校在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上资金匮乏,人文社科不像理工科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只能依靠与业界单位的合作或是把学生送到实习单位去实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指导老师从事实践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过程中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要求专业硕士的指导教师参与学院专业书刊的編辑出版工作,如《新闻传播研究》一书。通过参与学院自办学术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专业硕士指导教师的业务技能。从书刊的选题、组稿、编排、校对、书籍的装帧设计,到最后的营销发行,全部由指导教师独立参与和制作。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指导教师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熟悉实际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针对部分高校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生课堂教学合上的情况,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则严格区分,在课堂教学上将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分离,即分开授课。由于两种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上存在差异,合上将带来上述目标、方向上的混淆,让学生无所适从。学术硕士注重学理的探讨,突出创新思维,挖掘知识生产的潜能;而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显然具有更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3年学习期间,把自己训练成既有扎实的出版基础理论,又掌握策划、营销及数字化出版技能,同时还具备现代出版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正因为目标不同、要求不同,授课的方式、方法也迥异。分开授课加大了教学运行成本,但从实际运行的效果上看,课程分设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出版实践不再是课堂讲授,而是通过项目制形式,设置诸多出版项目让学生独立或组队完成。比如通过与四川省教育厅信息管理中心合作,组织学生为其编撰《四川省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历程》一书。从图书策划到合同拟定,从组稿、编撰、排版、装帧设计、印刷到发行,整个过程均由出版专业硕士的同学完成。通过这一出版活动,让学生对出版流程有了一个直观和较为全面的认识。此外,让学生参与学术书刊《新闻传播研究》的编撰工作,参与学院“学易·云出版”数字平台的建设工作。在出版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同学们外出寻求社会赞助,进行图书销售工作,锻炼和强化学生的出版市场意识,并把能否有效地将社会资金和资源引入书刊出版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出版专业硕士的能动性。从实践上看,这样的做法深受同学们认可。

数字编辑与数字出版技术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针对专业硕士在招考过程中对数字技术能力考查上存在的不足,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在教学中强化数字技术课程的教学,学院为此引进了在计算机及软件开发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计算机博士,开设出版专业硕士的多媒体与数字技术课程。通过建立“学易·云出版”网站,设计、编程、制作、后台管理等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负责,这就培养了专业硕士在网络编程、数据库建立、网站制作、网站内容建设、网络平台管理等环节的数字编辑和出版技能。

我们认为,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重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理论。事实上,许多著名编辑、出版大家不仅是出版工作的实践家,同时还是理论家。为此,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学位在培养中要求同学们在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出版理论知识的学习。每位指导老师至少开列10部图书原著,让同学们阅读,并规定每学期撰写不低于1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并把它编撰成书。这不仅敦促了同学们阅读,还培养了同学们编辑出版的专业技能,正可谓一石二鸟。

总之,基于全员转型与情境实践型教学模式的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才刚刚开始,专业硕士的教育工作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新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一定能为我国专业硕士的培养蹚出一条既符合专业硕士教育规律又能为社会公众认可的路子来。

当今时代,综合实力成为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主要标志。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经济、科技、国防力量是硬实力,文化是软实力。这是相比较而言,硬实力和软实力是相互联系和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例如强势的文化力转化为文化霸权,渗透和动摇弱势的文化防线,不需一枪一弹或结合使用硬实力瓦解和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历史和当今不乏这样的实例。

文化的力量不仅表现于人们日常衣食住行、读书学习和唱歌跳舞等活动中,更在于通过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以至思想、理想、精神、道德乃至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文化力量的核心是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中国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其重要原因是渗透中华各族儿女心中的共同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的民族融合力和凝聚力等逐步凝结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共同价值观的指引,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nlc20230904054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他在分析国际复杂多变的文化形势后又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常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求是》2012年第1期)他在号召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郑重地向全党提出了文化安全的保障问题。

文化安全保障问题的核心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实质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西方一直企图以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取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反对西方的西化、分化图谋,就要倡导和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露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虚伪和欺骗性及其本质。

西方大肆宣扬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种谎言。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私有制,是个人本位主义,资本主义宪法以私有制为基础,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并极力保护个人本位。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柱就是“私有化”,所谓“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它崇尚的“丛林法则”也是推行有利于资本家利益的弱肉强食法则。鼓吹所谓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不过是侵略异己者的借口,一旦这些诉求不利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人本位主义就必然受到控制。美国就一面以反恐为名在国内实行无所不在的网络监控,一面又在境外极力推行“网络自由”,兜售它的价值观。西方屡屡在许多问题上实行的双重标准和玩弄的两面手法就充分暴露了其虚伪性和险恶用心。

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上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主体是人民,体现了以人为本、集体主义和富裕公平等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大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理论、理想、精神和道德几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党、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我们的任务是要使这个共同价值追求内化为广大人民爱党爱国团结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外化为保障文化安全和防止西化、分化图谋的重大思想武器。

出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文化安全、繁荣文化发展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出版的力量在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传播力和持续传承力,以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和教化力。

出版传媒无论是大众或小众传播,其范围都是十分广阔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出版传播深入千家万户,无运弗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更使出版突破国域范围,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出版要充分发挥这种传播力,不止是在全国,同时在全世界扩大影响力;不止是单一的文字,同时是多(下转第21页)(上接卷首语)种文字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止是在思想领域占有一个高地,同时要占有更多的高地。

出版传媒不同于其他媒介的特征之一是它的持续性,它既惠及当代又泽被后世,既能横向传播也能纵向传承。传承需要经典,经典需要传承。文化、思想经典之与出版传承如鱼得水。没有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经典的出版也是可悲的。历史上的古代文明如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只有出版没有经典,其结果是文明连同民族在中途一起消失了。中华几千年文明不仅因为有出版而且因为同时有经典才得以发扬光大至今。出版的持续、经典的持续和文明的持续密不可分。出版者要有经典意识和经典责任,敬畏经典,出版经典,传承经典,不要只是关注流行、浅表、快餐式的作品。

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落后文化需要引领。出版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也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先进文化的力量在于引领,如果没有引领,随波逐流,先进文化就不成其为先进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引领文化的大师和出版社,近代大师如鲁迅、陈独秀等,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出版传媒要立志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和引领者。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特别是青少年教育全过程。不是有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吗?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调查显示,82%的网民主要使用网络的搜索功能,79%用来听音乐,77%看新闻,77%主要使用即时通讯软件,67%打游戏。有学者将中国网络描述成一条“娱乐高速公路”,而非“信息高速公路”(《青年参考》2012年7月18日)。这说明出版还未能很好地吸引年轻网民,出版还有可以大力发挥教化功能的广阔空间和市场。畅销出版物不少,但是大多来自网络而没有多少同时在网络上热销。不是出版沒有这种力量,而是我们没有充分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保障文化安全人人有责,出版者任重道远。许嘉璐先生有言:“在当今的世界上,没有先进的科技,无以强国。……但是没有先进文化,民族足以亡种。”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12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1]

2009年教育部将“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 两种类型属于同一层次, 报考条件相同, 毕业成绩合格均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 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 偏重理论和研究, 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重视实践和应用, 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 获得专业学位的人, 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 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 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学术型, 重视学术理论兼顾实践;专业型, 突出实践兼顾学术理论。2010年是分类后的第二次招生。有媒体介绍, 国家是鉴于国内对实用型人才需求增加而学校教育又普遍与社会脱节的情况, 并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作出这次分类的。部分西方国家 (如英国) 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重视程度超过学术型研究生。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录取要严格按照“一视同仁, 同等对待”的原则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标准。国家在确定今年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时, 将统筹考虑前期计划和新增专业学位招生计划需要, 确定统一的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另行制定标准) 。34所自主划线高校也要按照上述原则确定本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分数要求, 考生调剂到校外和接收校外调剂生执行全国统一复试分数要求, 各高校要严格执行统一标准, 不得对专业学位招生执行另外标准。

2010开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独立招生, 独立且国家统一划分国家复线分数线, 跟学术型硕士招生并驾齐驱。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2]

当前,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 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 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 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 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影响不断增强, 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已经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 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 也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 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有重要意义。

3 创新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3.1 科学定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 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 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 创新培养理念, 改革培养模式, 确保培养质量。

3.2 教学要求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年限一般2年, 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 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 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 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 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研究能力, 增长实际工作经验, 缩短就业适应期限, 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能力。

以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 其中的基础课程与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基本相同, 并也采用学分制, 总学分要求大于28学分。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上, 请工程背景强的优秀教师、薄膜材料工程企业的总工程师或总设计师主讲相关课程, 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 讲授材料制备与检测的关键技术, 比如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材料检测技术等课程。这样就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课程设置, 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同时, 突出了应用知识的课堂教学[3]。

3.3 实践要求[4]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 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 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 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 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以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 学院积极联络和本学科相关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 比如天津市激光技术研究所等有关薄膜材料检测的单位, 为今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4 学位论文

要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 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 也可以是大型项目中的某一子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按两种形式提交: (1) 结合工程课题的论文 (研究论文) ; (2) 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 (工程设计)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 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4 结束语

我国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环节中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是关键核心环节, 我们要不断探索, 充分借鉴、吸收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 不断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和培养模式。

摘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 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既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也不同于以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 它更具全面性和特殊性。在培养方式上没有现成的模式, 需要在探索中不断的完善和规范。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完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环节和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探讨, 2010 (22) :55-56.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9.

[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的探索与制定[J].科技信息.2009. (31) :7-8.

上一篇: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下一篇:污染场地的评价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