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暂行规定(精选10篇)
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暂行规定 篇1
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暂行规定
南京大学专业学位以培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多层次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管理,规范实践过程和行为,特制定本暂行管理规定。
一、基本要求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必须参加专业实践,并经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二、实践工作时间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参见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三、实践内容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内容由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根据该专业类别或领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要求,结合本培养单位的特色来确定。可以是教学实践、工程实践、艺术创作、活动组织和其他社会实践等。
四、实践安排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一般从二年级开始专业实践,由培养单位与研究生导师根据该专业学位培养要求、结合社会需要,具体明确实践内容,并落实实践场所和实践指导教师。
五、成绩评定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并填写《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由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自行设计表格内容和形式),分别由实践部门、导师和培养院系审核评定。实践环节的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专业实践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
六、其他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的必修环节,不接受免修申请,但具有两年以上相应岗位工作经历者,及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委培性质研究生,经导师和培养院系领导批准,可适当减少专业实践时间或参加更高层次的专业实践。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MBA培训
GCT培训http://
mba面试
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暂行规定 篇2
关键词:协同创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 并且能适应特定行业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注重学术能力和理论的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 为各行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实践创新、职业素养的培养, 强调由单一学科向专业领域的转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中, 依然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同质化的问题, 实践培养环节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现象, 实践效果不佳。
1. 课程设置过于学术化。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从属地位。在进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时, 未能根据职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开设足量的实践课程。在很多情况下, 直接搬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资源, 或者对其进行简单“包装”, 就拿来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资源使用, 一些基于真实情境、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教学案例未能充分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中。授课老师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学方法, 仍以课堂教学为主, 师生互动较少,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实践性不足, 实践课程比例较低。
2.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践性不强。
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 强调要强化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 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理念的代表性成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基于实践课题或专业实践, 但是有研究者调查发现专业学位论文没有很好地与实践内容相结合。有学者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做了实证调查, 结果显示有46.88%的论文选题来源于校内导师课题, 18.75%来源于校外导师安排, 只有25%来源于现场实践[2]。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践性不突出, 工程性不强, 仍有很大比例的专业学位论文重学术轻实践, 没有把学术性和职业性统一起来, 从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实践性不强、职业价值不高。
3. 校外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参与不够。
双导师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大特色。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 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各自优势, 实现理实结合, 资源互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效果并不是太理想。通过调查发现, 某些高校未对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进行细致、清晰的职责划分, 为避免职责冲突, 导致校外导师不能积极地参与研究生实践与论文指导中[3]。某些校内导师科研能力比较强, 但是实践经验不足, 没有能力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校内外导师职责界定不清晰, 导致校外导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参与不够, 直接影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降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4. 专业实践流于形式, 实践过程监管不细致。
专业实践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 既可以在校内实验平台或实训现场进行实践活动, 又可以到相关工程领域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联系的实践基地, 还可以到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实习。但是不少实践基地并没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质性的专业实践平台, 很多只是挂个名, 某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实践基地只是从事“走过场”的实习工作, 不能接触专业的核心、前沿的项目, 专业实践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在专业实践过程中, 存在学校对实践过程跟踪监管不力的问题。某些高校未能制定详尽的专业实践考核体系, 对专业实践考核过于单一化、笼统化。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
我国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 对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4]。因此在协同创新视角下, 产学研结合, 探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教育模式, 如何体现其专业实践特色, 增强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问题。
1. 优化课程设置, 完善培养方案, 加强案例教学。
为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从课题立项以来, 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 我校重新修订了《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并对各专业领域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新方案对实践环节有更明确、详尽的要求, 规范实践形式, 强化实践过程监管, 提高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的结合程度。优化课程结构, 完善课程体系, 增加前沿课程、专业案例、精品课程、学术素养课程的开设比例, 重点建设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学位核心课。
2. 利用校内外资源, 提供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确保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我校注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完成专业实践, 大幅度增长研究生的实际工作经验, 提前融入实际工作环境, 缩短就业适应时间。专业学位研究生既可以在校内实验平台或实训现场进行实践活动, 又可以到相关工程领域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联系的实践基地, 还可以到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参与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参加导师课题研究也属于灵活多样的专业实践形式。我校一大批实验平台或实训基地条件日渐成熟, 例如信息管理暨影子工厂实验室, 已经建设成为在行业内和省内有影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实验教学基地。该实验室为MPAcc提供专业实践平台, 促进会计专硕学习过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为提高会计专硕实践能力提供保障。我校每年都派出大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各类研究生培养基地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与联合培养, 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3. 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推进产学研结合。
我校积极加强和推进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 迄今已建立140家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拥有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优秀基地, 并建有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 形成涵盖各个学科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体系。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规范, 每年入站研究生两三百人, 近4年我校有1000多名研究生进入各类培养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通过实施双导师制、阶段汇报制, 以及实习实训报告制, 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近几年来, 学校通过研究生培养基地强化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对接, 不少合作课题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 产学研成效良好, 培养大批服务船舶行业, 具有创新精神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深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4. 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标准及评价指标, 强化应用导向。
学位论文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既能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程度, 又能反映他们独立从事工程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5]。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6]。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具体的专业技术需求进行研究整理成学位论文选题素材, 通过对专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 对其进行提升与拓展, 形成学位论文。因此,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仅要具有实践性价值, 还要具有学术型论文的学术价值, 不能过于强调专业学位论文的实践意义和职业意义, 而弱化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要求。专业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要求, 迫使学生从更高层次出发, 以更宽广的思路和视野去研究实践问题, 成为既有宽厚理论基础、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行业, 又有专业技术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既为避免专业学位论文过于职业化, 又为避免过于学术化, 我校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拟制定《江苏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规定》, 对专业学位论文不仅做出导向性的规定, 而且针对学位论文过程提出具体、明确的规范要求。要求专业学位论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完成, 不局限于学术论文, 要求聘请业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审论文, 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论文撰写、评阅及答辩等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同时制定专业学位论文考核细则与评分标准, 突出应用性, 评选实践价值高、具有专业推广价值的优秀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
5. 完善专业学位双导师制。
我校对研究生导师按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制定评定条件, 分类评聘, 出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及聘任办法》, 选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具有实践课题支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逐步形成实践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稳定的专业导师团队, 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青年教师培训, 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行业单位兼职、挂职, 参与实施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校外导师定期培训、考核和退出制度。建立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 共同制订培养计划, 共同参与指导, 有针对性地提升基地导师实践指导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3号, 2013-11-4.
[2]孙红霞, 张乐勇, 王绍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调查研究[J].石油教育, 2012 (3) .
[3]焦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切合社会所需吗?[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 (5) .
[4]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5]1号, 2015-5-7.
[5]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2009-3-29.
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暂行规定 篇3
目前国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很短,培养模式还很不成熟。文章从实践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模式、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学位论文管理等全过程,创新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应用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收到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2303
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1]。由此可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也是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根本区别所在。
但是,目前国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很短,培养模式还不成熟,特别是缺乏一套完整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目前普遍的做法是简单套用学術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仅增加或删减部分课程及增加半年的专业实践,且专业实践模式及效果尚不明晰。因此,围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刻不容缓。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的55%以上。美国把专业硕士学位看成进入某种行业工作、提升个人发展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程、工商和教育等领域。1906年美国在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就提出了一种“合作教育”培养模式[2],是将课堂教学与相关领域中的工作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在该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学习理论课程半年后,以2个月为周期交替参加企业的实际训练和课堂学习,毕业前半年在学校撰写学位论文。目前这种“合作教育”模式被世界许多高校采用,如日本的“产学合作”规划就属于该培养模式。
德国提出并实践了一种“双元制”培养模式[3]。该模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1/3时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实践。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培养模式与之类似。
英国提出并实践了一种“三明治”培养模式[3],是一种“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模式,特点在于教、学、做三者结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在校学习和校外实习以学年为单位交替进行。这种工读交替培养模式的学制比学术性硕士学位或课程硕士学位多一年。“三明治”模式培养出的专业硕士很受英国等欧洲国家公司的欢迎。
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国高校也提出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如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的“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4]。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后在校学习一年,校内实践一个学期,校内学习一个学期,企业实习一个学期,最后校内毕业论文一个学期。该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校内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环节的结合。
综上所述,国外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实践,国内对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文章从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基地、导师配备、专业实践到学位论文的全过程,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二、实践性课程开发及教学研究
课程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总共23学分。因此,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特点,通过对企事业单位需求目标的调研,开发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如土木工程结构三维建模技术、桥梁评估与改造、高等钢结构设计等。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开设专业实验课和工程案例课,如结构无损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道路工程质量评估、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等。通过实践性课程学习,提升研究生在土木工程新技术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新兴交叉学科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倡导研究性、讨论性教学方法,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结构无损检测技术课程在实验室开设,教师讲授与研究生讨论、动手操作同时进行,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三、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机制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之一,专业实践时间一般为半年。因此专业实践是研究生实践训练的最重要环节。目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是研究生的主要实践基地,这些基地能否为研究生提供长期稳定的专业训练场所,实现企业与高校的双赢,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应着眼于企业核心技术研发需求,通过高校联合申报省、国家级项目,教师与学生参与企业研发,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纽带,探索高校和企业实质性合作培养模式,从而建立稳固的专业实践基地。2012年我们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江建集团)联合申报建设部科研项目,3项获批,目前有3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站,开展项目研究和专业实践。
四、双导师选配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在企业专业实践的要求,因此必须配备企业导师,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校内及企业导师遴选标准,优先选配具有研发经历的学校导师,选配理论基础强的企业导师,组成双导师。明确双导师的责任和权利,通过联合研发项目和成果共享等形式,充分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增强其人才培养责任意识,协调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关系,规范企业导师的指导工作。探索双导师合作指导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同优势,建立企业、导师、研究生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双导师合作模式。
五、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
严格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过程管理至关重要,否则专业实践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专业实践基地遴选应考虑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践基地条件及研究生数量,制定详细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计划。将企业研发项目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统筹考虑,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并明确专业实践的成果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中期检查及后期考核方法,构建多元化的专业实践考核指标体系。由企业、学校、导师组成研究生专业实践评审组,综合实践报告、口头答辩及实践期间表现,建立严格的专业实践报告评审制度。
六、学位论文管理
学位论文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后一环,也是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因此,必须加强学位论文的管理。首先,学位论文选题应结合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企业项目研发,突出应用能力,杜绝将纯理论课题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论文选题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定。
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制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考核与管理制度。论文开题、评阅和论文答辩由企业和学校专家共同组成。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质量评价制度,体现培养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实践能力。
七、结 语
文章从实践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模式、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达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设计、工程研发等能力的培养目标。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Z].2009.
[2]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3]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4):82-85.
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暂行规定 篇4
关于2012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的补充规定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2至4年的弹性学制,并实行学位论文盲审制。为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征集研究生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学院学术委员会提议、院行政例会审核,特制定本补充规定。
1、申请2年毕业答辩(满4个学期但未满6学期)的研究生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按培养方案规定,修满所在专业要求的课程学分。(2)、按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环节,获得相应学分。(3)、指导教师认为学位论文质量已达到要求。
(4)、申请人如果在校期间以湖南大学名义并且以第一作者(或本人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研究生院规定的权威期刊、或EI收录的学术期刊(不含会议论文)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或获得发明专利1项(排名前二),可申请学位论文送盲审,盲审合格后可申请答辩。
(5)、对于满足上述条件(1)-(3)但不满足条件(4),申请人在指导教师同意下申请论文送审的,学院将于4月中下旬组织约10人左右的专家评审组,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集中对学位论文进行预评审。通过预评审(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票数)的学位论文有资格进入正式盲审阶段(即学位论文送校外专家进行双盲评审),盲审合格后方可申请答辩。未通过学院预评审的学位论文,申请人在本不得再次申请论文答辩。
2、对于在读期满3年申请毕业答辩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按培养方案规定,修满所在专业要求的课程学分。(2)、按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环节,获得相应学分。(3)、指导教师认为学位论文质量已达到要求。
(4)、学院将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盲审合格后可申请答辩。
(5)、如果申请人达到《湖南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申请人员发表论文的规定》(湖大研字【2012】23号)文件中对学术型硕士发表论文要求,其学位论文可免盲审。
3、本规定仅适用于2012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暂行规定 篇5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试行)
重研院[2009]29号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 2009年开始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积极开展学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特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制订原则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充分发挥各培养学院的专业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体现特色和差异,在确保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持同一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和积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
二、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应用型研究生,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以满足其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2.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组
制”,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或由多名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共同指导。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应在1个月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并与导师一起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确定培养学制。
三、学制及总学分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为2~3年,具体学制在研究生入学选定导师后,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并经所在学院批准。在学制时间内,课程学习环节一般为一年,专业实践环节和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该类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时间为3.5年。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均采用学分制。总学分要求至少5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少于28学分,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12学分,学位论文不少于12学分。
四、课程学习
(一)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结构可参照2008版全日制普通硕士生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设置。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需要,改设部分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公共课程可采用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自然辩证法、外语与数学等教材,也可与校内学术型硕士要求一致;专门技术课程可根据领域的不同行业或工作性质设置;学院应保证为学生开设一定的面向行业实际的专业课程,安排一定学时的行业实践训练。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程(含基础必修、专业必修、公共必修)至少18学分,开设专业讲座课程至少两门,每门1学分;应设置不少于2门(4学分)应用性强的行业特色课程。
(1)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学分)(课堂讲授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
数学基础课或专业基础理论课(3学分)
专业应用基础课(2~6学分)
专业应用技术课(4~8学分)
其中应用技术课应适当安排实验环节。
(2)选修课及实践教学(不少于10学分)
选修课主要应结合本学科主要应用研究方向及本领域工程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设置。选修课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界人士承担部分课程。选修课应包含2学分的人文管理类课程,供学生选修。选修课一般为考查课程。
非本专业报考的硕士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1~4门本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进行补修,该类课程不计学分。
(二)课程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每个专业领域应指定2门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由校内教师和现场专家共同完成课程的讲授。其中校内教师的授课时间不得少于1/2,一般以授课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外专家一般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累计时间不超过总学时数的1/3。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必须在完成全部的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② 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内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董事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研究生应将“专业实践计划表”及时报所在学院,由各单位汇总后于第二学期结束前2周内报研究生培养管理办公室。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该环节累计工作量不得少于360学时(每周30学时,按12周计算),计算总学分为12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应做好专业实践活动的登记工作(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活动工作日记》)。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12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内容和形式可采用应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实际管理课题(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调研报告)及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
(2)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的有关要求执行。
(3)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和进展;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等。
(4)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七、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可获得硕士毕业证,并被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应按照以上要求做好相应培养方案的制定,工程硕士按专业领域制定培养方案,风景园林硕士、会计学硕士及法律硕士按专业大类制定培养方案。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及部分新增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等。学制、学习年限、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按学校统一规定执行。
(四)时间安排:各有关单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于7月8日前报送到研究生院培养办。
(五)各单位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从2009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研究生院
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暂行规定 篇6
报考我校20学术型各专业硕士生,且初试成绩达到55,55,90,90,340分,可申请调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报考我校年文史哲及其他专业硕士生,普通话和外语水平较好,且初试成绩达到55,55,90,90,340分,可申请调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原报考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金融工程、税务、保险学、房地产经济学、流通经济学、风险管理与精算学、城市经济学、风险投资、劳动关系学)且初试成绩达到60,60,90,90,350的考生,或原报考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会计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且初试成绩达到55,55,90,90,345的`考生,可申请调入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原报考法律硕士且初试成绩达到55,55,90,90,340和原报考法学硕士且初试成绩达到60,60,90,90,345的考生,可申请调入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所有申请者均须网上报名、网上支付复试费,网报时间: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法律硕士:2009年3月23日晚20:00-3月27日下午15:00。
会计硕士:2009年3月24日晚20:00-3月26日下午15:00。
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暂行规定 篇7
按照国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类型结构的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从2009年起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2009年的招生人数为46人,2013年招生计划已增至700人。目前,该类型研究生在校生规模约为1300人。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优势,开展了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强化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研究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特点,强化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建立培养与就业互相促进的有效联动,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试验基地的推广、研究、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改革思路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竞争力和特色所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坚持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突出实践教学,建立了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促进校内教学与校外农业推广基地实践相结合,以校内教学为基础,校外实践达到较高水平,积极推进实践教学特色鲜明、运作机制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以大学推广基地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型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发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学校在产学研结合办学的过程中,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先后在西北地区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14个、示范基地59个、专家大院24个,基地科教人员800余名,涉及学校大部分学科专业领域专家。这些农业推广试验示范基地,类型丰富,辐射面广,集引进、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和学生实习功能于一体,并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基地专家团队一般是由跨多个学科的校科教人员组成,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团队成员部分已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基地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前,部分基地已经成为学校本科实践教学和学术型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的重要场所。同时,基地的科研推广项目与当地产业结合紧密,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研究能够密切接触最新科研成果,并走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线,实现科研选题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创业就业相结合,在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适应人才培养特点,构建“1+1+2”教学模式
在两年制的原则基础上,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1+1+2”的分阶段教学模式,即1学期理论课程教学+1学期实践性课程教学+2学期实践研究。第一学期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完成公共课程和理论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宽广的知识。第二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主要完成实践性强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结合试验站或实践研究基地科研工作实际安排在生产、科研一线进行。在研究生接触和了解生产科研实际的过程中确定研究课题,并完成开题报告。第三、第四学期在试验站、实践研究基地或合作企业结合导师科研项目开展实践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在使研究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先进理念的同时,通过校内的科研人才及技术优势,让研究生学习到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科研手段。在实验基地的实践实习中,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和生产情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应用所学技术和科研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或调查研究,形成实践报告或毕业论文(设计)。
(三)创新招生指标配置方式,建立双导师制,发挥农业推广体系的实践育人作用
优秀生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基础。使基地导师招收到优秀研究生并使学生乐意到基地学习实践,是以大学农业推广基地为依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成功的基础。我们首先改革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指标配置方式,把基地导师招生指标从学院学科总体招生指标中独立划分出来,单独配置,定向下达,避免了原来常出现的指标被挤占挪用情况。根据独立配置的招生指标,基地团队导师根据科研推广的实际需要既可以单独招生培养,也可以联合招收培养。这种方式使得导师招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处于同一水平和同一时段,有利于吸引和招收优秀学生。同时,研究生入学后,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一名研究生都选配了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科研导师为第一导师,实践导师为合作导师。科研导师是我校在基地工作的科研团队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导师,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的指导为主,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实践导师是与学校基地的科研推广工作有紧密联系的公司、企业、协作机构中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他们配合第一导师完成研究生的培养指导,侧重于指导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改革教学体系,推进实践型教学
探索实践型教育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构建实践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内涵,调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实践型教学。在“1+1+2”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体系,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和学分比例,适当压缩理论课时,使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1∶1。课程体系的整合既侧重传授专业综合知识,也兼顾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通过加强课程讲授、课堂讨论、实践训练、职业素养培养、能力考核以及教材等六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加速从单向研究型知识传授向关注实践创新应用能力教育的实践型教学转变。公共课程、理论课程为主的理论教学课堂以校内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与实践研究在基地以现场实践教学课堂等方式进行。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按学习内容划分为公共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公共课程、理论课程教学在理论课堂完成。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基地专家组成的实践研究教学团队授课,安排在试验站或校内进行。实施“实践训练示范体系建设工程”,在内容、方法与手段上进行改革,建立以培养专业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五)建立以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实践教学运作机制
通过教学资源整合,把基地纳入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体系中,学校为基地提供相应的运行经费,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建设,建立健全基地实践教学运作机制,使得研究生在基地的实践活动达到规范和有序的状态。制定了在基地开展实践实习活动的相关实践管理制度,为学生实验、实习和专业实践提供相关的条件和必要的服务,并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把试验示范基地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我校高级职称科技人员纳入到全日制专业硕士指导队伍中,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导师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运作制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有利于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担当起实践指导的任务。基地现已逐步成为集研究生培养、创新研究、实践教学与产业化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六)加强保障建设
我校制定出台了《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文件,成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全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指导与协调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担任,主管研究生教育和科技推广工作的副校长为副主任,委员会成员包括研究生院、推广处、实验室管理处负责人、学校试验站首席专家、相关学院负责人。我校从政策引导和经费投入上积极支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全日制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群建设、教学改革等相关项目研究项目。我校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当中,在全面取消研究生科研经费补助的背景下保留了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补助。同时,利用研究推广助理专项、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学校推广项目等经费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在基地进行实践研究的积极性。
三、结语
通过近五年的建设和运行,我校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提高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由于实行了经费政策等支持和倾斜,学生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意愿和导师招收指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改变了我校过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源质量明显低于学术型研究生的现象。二是建立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研究运作机制。把农业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纳入到学校实践研究基地建设体系当中,建立健全了试验示范基地实践研究运作机制。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导师选聘管理、基地的实践研究等方面逐步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提高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我校产学研办学优势,在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强化等方面的改革,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探索建立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是今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校实施的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专业实践训练和专业技能认证衔接、导师考核管理、基地运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等方面亟待完善。我们将不断加快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深入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规律,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03-1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493/201002/xxgk_82629.html.
[2]2012年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排行[EB/OL].2012-06-05.http://kaoyan.eol.cn/baokao_6153/20120605/t20120605_785772.shtml.
[3]刘爱荣,陈双臣,陈根强.园艺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118-119.
[4]屈艺.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1,(36):35-37.
[5]李姚矿,娄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28-133.
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教育硕士;实习
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类型研究生出现的时间还非常短暂,所以在其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实习作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存在的问题更是凸显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解决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硕士的实习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应用性、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
一、问题提出:基于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思考
之所以要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质量问题,就是基于实习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完善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可能性而提出的。
1.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之所以要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质量问题,就是基于实习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完善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可能性而提出的。
1.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习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环,实习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专业,从根本上说,都需要社会实践,使研究生获得在学校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对研究生来说,进行实习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把所学用于实践,而且还有利于自己接触社会,查找自身不足,学到象牙塔之外的生存技巧。对高校而言,自己的学生参加实习,不仅可以弥补自身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而且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对实习单位而言,实习不仅可以密切自己与高校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将自己所需求的人才规格告知高校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为自己单位的发展招揽更多的人才。
其次,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探讨教育硕士的实习问题是因为实习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做出的。在所调查收集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都对实习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例如,沈阳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实践教学包括学校管理见习与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报告等实践形式,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沈阳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
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事件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模拟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教育实习时间为8周等。由此可见,研究该类型研究生的实习问题非常有必要。
2.以“史”为鉴:基于高等教育实习经验的反思
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我国招生才刚开始不久,它的教学和培养工作还缺乏经验,可以从其他形式高等教育实践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我国高校的实习已经进行了多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难”、“散”、“浮”、“假”、“偏”五个方面。“难”主要是指学校找实习单位难,学生找实习岗位难;“散”主要是指总体上看高校学生实习活动分散而混乱;“浮”是指学生实习难以深入企业生产等环节,实习效果差;“假”是指假实习,根据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中国仅有11.7%的学生拥有实习经历;“偏”是指学生实习的目的和形式偏离了实习的真正目的和要求。实习本来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越来越多的学生却把实习当成找工作、获得学分或者纯粹的打工挣钱。一个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性普遍错误认识是:实习就是到企业去工作。很多学生在企业实习,从事的工作与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往往扮演着勤杂工的角色,端茶、倒水、打字、复印材料成了不少大学生的实习内容。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实习过程中要以“难”、“散”、“浮”、“假”、“偏”为戒。
3.未雨绸缪:基于现实的需要
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质量,是基于我国当前的实际需要作出的必然选择。截止到2011年,我国在校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才刚刚两年,所以该类型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课程模式和实习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探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问题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实习是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搞好教育硕士的实习工作。这不仅是完善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需要,更是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专业硕士更好发展的关键之举。
二、关于提高教育硕士实习质量的几点建议
1.要转变观念,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习工作
第一,要理清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改变培养模式。只有准确定位全日制专业硕士,才能搞好该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二者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全日制教育硕士不同于全日制教育学硕士,它是为适应教育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教育部门及教育相关的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专业学位教育要培养的某种特定职业的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而不是为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搞好教育硕士的实习工作。
其次,高校等培养单位要重视实习工作。作为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的高校必须重视教育硕士的实习工作。首先,高校要制定科学的实习计划,合理地安排实习工作,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其次,高校要为教育硕士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最后,高校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实习考核评价制度,严格考核评价实习的过程和结果。
第三,研究生自身要重视自己的实习。教育硕士要端正态度,重视自己的实习。教育硕士要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要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不能存在“走过场”的心理,要脚踏实地的进行实习。
最后,实习单位要做好实习服务,严格要求实习学生。实社交能力在内的一系列能力发展指标。3.评价手段和方法。教育硕士实习质量的评价手段应该多样化。除了高校制定的手段,还要使用实习单位的考核评价手段。
最后,要处理好研究生、实习单位和培养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了三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实习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首先,对于研究生,高校和实习单位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比如他们的年龄一般较大,所承受的生活压力相对也较大等等。因此,在实习过程中要规定实习期间人身及相关权益保护制度(如带薪实习的最低报酬标准、工伤赔偿、社会保险等各项权利等),对研究生实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相关劳动纠纷问题的解决进行规范,明确学生实习和入职前有获得培训的权利及允许学生获得实习资助和补贴。其次,研究生也要明确自己实习时要承担的义务,如必须提高对实习的正确认识,自觉接受相应的必要培训,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自觉完成各种实习任务等。第三,实习单位和高校之间也要处理好各自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在必要时,可以签订合同等来约束和规范双方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研究,2010(5):144.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19.
[3]都昌满.高校学生实习: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J].高等工程研究,2010(5):144-145.
[4]赵岩.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5.
[5]周全星.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110.
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暂行规定 篇9
2014年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办法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等相关文件的精神,为了严把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复试关,选拔乐于从事基础教育战线工作、具有未来能成为优秀教师潜质的考生攻读教育硕士,特制定本办法。
一、复试比例
实行差额复试。生源充足的招生学科领域原则上差额比例不低于120%,具体比例由各招生单位根据上线生人数自行确定。
二、复试方式及内容
1.专业基础课笔试
专业基础课笔试重点考核专业基础知识,满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考试时间为2小时。专业课考试科目应与当年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复试科目一致。
各招生单位每个招生学科领域应至少命制2套专业基础笔试试题,由考务人员随机抽取一套试题进行考试。
2.教学能力测试
通过讲课、说课、答疑等多种形式,重点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基本功、教学设计和综合教学能力,满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题目由各招生单位根据本学科领域特点统一制定,由考生在专业基础课笔试结束后随机抽取。讲课、说课时间为5-10分钟,答疑时间为5分钟。具体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学科领域特点自行规定。
3.外语水平测试
考核外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满分为50分,30分为合格。主考教师须由精通外语的教师担任,如招生单位存在困难,可聘请外国语学院教师协助。
三、成绩计算
成绩按照如下办法进行计算:
复试成绩 = 专业基础课笔试成绩 +教学能力测试成绩 + 外语水平测试成绩。
最终成绩 = 初试成绩 + 复试成绩。
考生的复试成绩中,专业基础课笔试成绩低于60分,或教学能力测试成绩低于60分,或外语水平测试成绩低于30分,均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四、其他要求
1.各招生单位应根据上述基本要求制定本单位的复试工作办法,并在本单位网站上公布。
2.复试过程中,各单位应严格做好保密工作,遵守保密制度。复试试卷由各单位自行保管备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暂行规定 篇10
国务院学位办[]23号文件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仅在特定职业领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实践应用和开发创新的能力。
一、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社会对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19,美国在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提出“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理论课程6个月后,以2个月为周期交替参加企业实习和课堂学习,毕业前半年在学校撰写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美国授予专业学位硕士总量达到了硕士学位总量的85%左右?。英国采用“学习一实践一学习”工读交替的‘‘三明治”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以学年为单位交替进行l法国的“大学校”专业学位是高中后5年的学制,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后三年侧重于实用课程教学与多层次的实习训练。还有日本的‘‘产学合作”、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和德国的“双元制”等培养模式。为了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发展,20起,国家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决定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结构变化的要求。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国高校提出了新的教育模式。如南京邮电大学的‘‘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一年,校内实践一个学期,校内学习一个学期,企业实习一个学期,校内撰写学位论文一个学期,强调校内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环节的结合。上海市以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衔接为突破口,提出以“六化”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即:培养规格行业化、知识能力复合化、实习实践制度化、导师队伍“双师化”、考核评价系统化、培养途径国际化。
二、现阶段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着重学术型轻专业型的倾向,缺乏合理定位,以学术学位的培养目标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在生源招考、资源配置、就业前景等方面处于劣势,导师积极性不高,研究生缺乏学位自信,报考意愿和动力普遍弱于学术学位。
2.“双导师制”不完善。根据国家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目标,要求采用‘‘双导师制”。高校长期打造的是“学术型”师资队伍,导师缺乏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目前,采取“单一导师制”的比例高达61.1%,双导师的比例过低。采用‘‘双导师制”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由于缺乏制度和经济保障,部分高校聘请校外导师的审批程序流于形式,缺乏对校外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导致其没有实际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研究生自身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同度不高。调查研究表明,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所学知识和研究内容跟社会需求吻合度较大,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发展前景被人看好”的人只占38.0%;选择“对专业学位的发展前景认识较为模糊,考试成绩不够未被学术学位录取,但不想放弃学习机会而调剂到专业学位”的人却高达60.3%。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参与到科研项目实践。用人单位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的`应用型技能未能强于学术学位硕士,反而在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研发能力上存在劣势。
4.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社会评估的参与空间极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没有与学术学位区分开来,没有制定相应的教育机构资质标准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高校沿袭学术学位培养评价标准,学位论文的选题偏重于基础性理论研究,实践性研究未受重视,无法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
三、我国快速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对策
1.完善专业学位招生选拔办法。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就完善招生选拔办法提出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注重选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的改革方案。专业学位硕士教育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考生参加考试。高校在设置招生考试科目时,应根据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以及生源的特点,重点考查学生在该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潜力。面向行业需求,重视从企业招录研究生,结合企业实际课题完成论文,毕业后回到企业工作,与企业建立稳定的毕业生输出渠道,并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应地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
2.明确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特定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并与某一任职从业资格相对应。在培养目标中,要切合行业和社会需求,核心是培养职业能力,注重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要具有明确的行业背景和职业特色,突出该职业类型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结合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来设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学位的方向。如哈佛大学新设置的学校危机与预防硕士专业,是为了应对近年来学校危机不断发生而开设,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预防学校危机的专家。
3.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要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高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形成多元主体投人、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开放式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教育教学理念必须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和职业性,兼顾学术性,体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大选修课程比例。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建设实验实践创新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环境,加强案例教学和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教学,建设校企、校地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美国学者PaulHager等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用大量事实论述了产学研结合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有效性。学位论文鼓励采取工程案例、调查报告、结项报告等多种形式,真正凸显专业学位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在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人才准人标准的职业资格(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证与职业资格认证机制之间的衔接。
4.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高校加强“双师型”的师资建设,遴选和引进既有学术造诣,又有工程背景的双元知识结构高校导师;选派青年教师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聘请具备高水平的设计、开发经验及相关实践技能的校外导师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论文选题、实践实习和项目研究中来,建立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由校内导师指导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校外导师指导开展实践问题研究。
5.建立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建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认证制度体系,制定相应的教育机构资质标准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实现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过程监控。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培养条件评价、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等,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分级分层的评估机制。首先,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独立的社会评价机构,开展综合评估和专业评估。其次,建立省级社会评估机制,体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评估机制的导向、诊断、监督和预测作用。最后,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制定和执行适用于专业学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暂行规定】推荐阅读:
苏州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22
安徽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11-08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4年艺术硕士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08-25
华东交通大学增招5%全日制专业硕士生08-10
西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招生政策解读11-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年招收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