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通用12篇)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1
一、引言
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指出,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 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目前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 暂执行原收费政策。教育部2009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收费有关工作的通知》仅指出, 各校在研究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的收费标准时, 按不高于本校现行普通专业学术型自筹经费研究生收费标准确定, 收费的具体标准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到目前为止,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否全面收费以及收费多少还是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界定, 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 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指通过专业学位考试, 或者是通过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进行招收的, 并开展全日制学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我国从1990年开始试点招收MBA专业硕士, 1991年正式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截止到2011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批准设置了39类专业硕士, 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 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现状分析
(一) 全日制热门专业硕士收费
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中的一些热门专业收费较高, 如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会计硕士及税法硕士等高收益率以及市场需求高的专业硕士。一直以来, 不论是全日制或是在职学习, 这些热门的专业硕士招收的都是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员, 也就是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而且由于毕业以后的就业前景较好, 教育投资的回报率较高, 所以热门专业硕士的收费都比较高。以工商管理硕士 (MBA) 为例, 是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目前一些高校已开始试点招收少量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就读全日制MBA。而且根据培养方式的不同, MBA可以分为全日制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两种。其中, 在职的MBA收费高于全日制MBA的收费5到10万元不等。
表 (1) 是选取《经理人》的最佳MBA排名前11所高校, 再结合各校的招生简章以及学校论坛上的相关资料整理统计而成的全日制MBA的收费情况。数据显示, 各学校的收费从2008年到2012年呈现持续上涨趋势, 最低的是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的3.3万元, 最高的是2012年北京大学的13.8万元。目前,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已开始招收少量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就读全日制MBA, 学费和在职人员就读的全日制MBA相同。通常情况下, 各学校一般都未设立奖助学金。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根据各个学校的招生简单和在学校论坛上搜集资料整理而成, 划横线处为资料缺乏
(二) 全日制一般专业硕士收费
除热门专业硕士, 其他专业硕士, 收费一般集中在3到4万元。公共管理硕士 (MPA) , 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 其目的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表 (2) 显示了2012年我国部分高校全日制MPA的收费情况, 表中学费是完成MPA学业所需要的全部学费, 其中, 最低的需要1.2万元, 最高的需要4.1万元。比较表 (1) 和表 (2) 可以发现, 由于市场需求的影响, MPA的学费大大低于MBA的学费, 而且同一专业各个学校相互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MPA招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大部分是往届的、有过从业经验的毕业生, 但是也存在一小部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在收费问题上, 一般分全日制和在职两个标准, 全日制培养方式中应届的和往届的并未予以区别, 而且未纳入国家资助体系。像MPA、ME、JM这些一般的专业硕士, 有一部分学校会设立奖学金, 但是金额不高。但绝大多数情况下, 学校的奖学金覆盖范围都会除去MBA和MPA这些工作导向性特别强的专业硕士。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根据各个学校2012年的招生简单整理统计
(三) 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专业硕士收费
如前所述, 由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没有规定具体的收费标准以及学费的上下限, 再加上每个学校的方针政策和追求的目标各有不同, 所以各学校收费状况迥异:收费与否并存, 收费多寡并存;其中, 不收费的比例较高, 收费标准大多集中在8000到15000不等。下面是根据2012年各高校硕士招生简章, 归纳整理的三种收费模式。 (1) 除特定专业公费录取模式。这里的公费录取并不是针对全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而是除去了一些特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像MBA、MPA、法律硕士等。如浙江工业大学除去工商管理硕士外, 录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均为公费生;浙江工商大学除去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和项目管理硕士以外, 均为公费录取;浙江财经学院一志愿录取的 (除MBA外) 享受公费生待遇。这种除去某些特定专业的公费录取模式也是属于部分公费录取的一种模式。 (2) 按比例公费录取模式。按比例的部分公费和除去特定专业的公费不相同, 它是指录取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中, 按学习成绩或是其他标准确定的某一比例范围内的研究生享受公费待遇。比如, 中南大学录取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中80%的可享受全免学费和半免学费;湖南大学录取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中保送的全部公费、考取的部分公费;云南财经大学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录取类别为定向和非定向的免学费;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一定的公费名额;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学年经推荐免试和入学考试成绩特别优秀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免收学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的一年级新生按入学成绩排名, 前65%全免学费 (含推荐免试生) , 35%交半额学费 (含调剂录取生) , 二、三年级按上一学年综合表现评定。 (3) 奖学金抵免学费的模式。奖学金抵免学费的模式和前两种都不相同, 它是以研究生获得的奖学金来冲抵全部或部分学费。但是, 如若全部学生均获得全额奖学金来冲抵全部学费, 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公费模式, 而且也就失去了奖学金设置的意义。如同济大学除工程管理硕士、MBA、MPA、法律硕士 (非法学) 及软件工程硕士外, 全日制专业硕士全部都可以获得全额学业奖学金和研究生普通奖学金, 用以抵免学费, 还可以申请助教和助管的岗位, 获得额外资助。还有一些高校采用奖学金抵免学费的模式是在研究生中进行差额分配的, 这样的奖学金设置相较前一种还是存在一定意义的。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理论分析
(一) 公共产品理论
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在于“公共产品”具有外部的社会效益, 而且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三个特点, 其所需经费由所涉及的消费者共同提供和共同享有, 通常由政府预算提供。而“私人产品”则没有外部的社会效益, 其消费具有竞争性、受益具有排他性, 效用具有可分性, 经费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 由于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受益上具有排他性、但所产生的效用是不可分的, 所以属于一种偏向于私人物品的准公共产品。因此, 不管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都应该要承担一部分的教育成本。以MBA为例的部分热门专业硕士的收费因为市场的需求情况而相应的偏高, 证明了“专业硕士”这个准公共品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收益上具有排他性。但是, 由于它的社会外部性、所产生的效用是不可分的, 以至于这类专业硕士的收费不能完全市场化。而对2009年以后重点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来说, 有一部分的学校没有收取学费, 可能引起较大的拥挤成本, 这既没有遵循准公共产品说, 也忽略了教育的公平性。
(二) 成本分担说
1986年, 美国纽约大学校长、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分担理论, 他认为高等教育是有收益的投资活动, 它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其中, 受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雇主、家庭等。根据市场经济“谁受益谁分担成本”的基本原则, 教育投资应由政府、学生、学生家长等共同分担。研究生教育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 可以使个体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经济收入, 也可以推进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研究表明, 教育层次越高, 带给个人的收益要明显大于带给社会的收益。鉴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科设置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市场化的需求, 接受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人从中获得的个人收益, 如:高薪、高职等, 是明显大于社会收益的。在供给一定情况下, 若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成本完全由国家提供则会出现需求过度;而完全由个人负担则会使大量低收入者被排斥在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之外。因此, 在成本负担理论的“谁受益、谁负担”这一原则下, 攻读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必然要求个人为此部分的收益负担一部分的教育成本, 即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该要实行全面收费。其中, 全日制工商管理这类市场需求高、收益可内部化程度高的专业硕士的收费也要高于其他的专业硕士。
(三) 筛选理论
信息经济学研究表明, 在劳动力市场上, 雇主可以凭借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不同素质的员工获得学历或通过考试的成本 (花费的时间和费用等) 通常是不同的, 当假定员工个人能力和接受教育的成本成反比时, 低素质员工比高素质员工的成本高得多, 因而教育水平往往认为是传递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 是雇主鉴别求职者能力, 对他们进行筛选并安置到不同职位上的一种重要机制。由于获得较高学位往往更易于获得较理想的职业岗位和较高薪酬, 因而常常会刺激人们对更高学位的需求, 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就极易造成供求不平衡, 引起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全日制专业硕士设立的初衷在于从市场定位和职业选择上和学术硕士加以区分, 以教育绩效和学生的未来劳动生产率建立直接联系为目标。因而, 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收费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方面, 不能仅仅具有信号意义。如果实行和学术硕士一样的免费政策, 由于信号发送机制的作用, 很可能造成人们对学位的过度需求, 形成“混同均衡”, 导致个人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这样就需要我们提供一个“分离条件”加以筛选并力图达到更有效率的“分离均衡”。建立全日制专业硕士全面收费制度以及确立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单纯信号目的的学生的选择成本, 减少其需求。同时, 对于着眼于专业硕士培养教育未来长期收益的学生会将学费放在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内考虑, 对其选择影响不大。因此, 全日制专业硕士全面收费政策可以成为对考研学生的甄别和筛选的一种有效的信号机制, 也有利于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从公共产品理论、成本负担理论和筛选理论看, 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目前从免费到十几万不等的收费是不合理的, 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该要不分地区、不分学校、不分专业的实行全面收费。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可行性及其实施
(一) 全日制专业硕士收费可行性
(1) 受教育者支付能力增强。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变“藏富于国”为“藏富于民”,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 如表 (3) 所示, 城乡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逐年增长, 大多数家庭能承担研究生教育的成本, 即使一部分农村家庭无法完全承担, 但是, 从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较高这一点出发, 借款读研也是可取的。而且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具备支付能力的人们开始更愿意投资于研究生教育。 (2) 受教育者愿意为高收益率分担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个人投资已为社会所认同。实践表明, 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带来不同的经济收益与社会地位, 从而使人们乐意去投资, 去追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如表 (4) 所示,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获得的收入不同, 相对而言, 研究生学历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又是研究生教育中导向性较强的一种教育, 一般毕业以后都会直接去工作, 在市场化条件下一定程度上比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面要宽广些, 回报率也更高一些, 是一个收益更明确的投资行为, 因而, 根据成本—收益分析, 受教育者也愿意为个人收益负担一定的成本。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李雪.我国研究生教育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二) 全日制专业硕士收费实施
(1) 收费标准应该根据专业、学校、地区的不同定制。按照经济学的理论, 不同的生产成本决定了同级产品的不同价格, 对于不同等级产品价格的确定则要考虑其质量。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各学科和专业的教育培养成本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差异性, 收费标准的确定理应差别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不能“一刀切”, 应该体现出市场化条件下的成本-收益原则。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资源耗费及毕业后的回报收取不同标准的学费。比如, 对培养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生源好的高校, 允许适当的多收费;对边远地区的高校、学位授予点少、招生量小且有足够经费者, 允许少收费或免收费。而且对于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等就业后预期收益率比较高的热门专业的收费标准应该要高于历史、文学这些基础类的弱势专业。其中, 对于专业硕士中的应届生与非应届生的收费标准应该适当的予以区别。总而言之, 对于重点大学、热门专业及毕业后经济收入较高的专业实行高收费, 而普通院校、基础专业及就业后待遇较低的专业收费则不宜太高。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收费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科特点建立科学的分类指导体系。 (2) 应进一步完善“奖助贷”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一是扩大助学金的资助范围, 完善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制度。考虑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殊性, 国家应该进一步扩大助学金的资助范围, 减轻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而且针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居民收入存在差距, 各高校应每年从学费收入中抽取一定的比例用于特困学生的补助, 使家庭困难的学生获得一定的资助, 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国家还应倡导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金, 同时鼓励企业的科研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合作, 实现互惠互利。与此同时, 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增设“三助”岗位和增加“三助”基金, 按“有偿劳动”的原则, 鼓励研究生参与“三助”工作, 这既能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 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二是继续实行普通奖学金制度, 进一度提高奖学金的额度。普通奖学金是从顺利推进收费改革的需要出发, 缓解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经济困难, 使其安心学习, 完成学业。但普通奖学金并非助学金或生活补贴, 应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结合, 划分等级, 让其发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作用。而且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增多以及负担的教育成本较高, 国家应该要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获得奖学金的额度。设置的奖学金如下:设立专业奖学金。主要针对国家及社会所需而条件艰苦的农林、地矿、师范、民族、体育等专业设置不同等级的奖学金, 用以帮助学生支付培养成本, 实质上是减免了学生负担的部分, 以此来保护国家所需的专业人才。设立特别奖学金。设立此种奖学金, 旨在鼓励那些专业上有突出成绩的学生, 如论文被世界三大检索系统录用, 或某些理论成果、政策建议被国家政府或社会单位采用等等, 以此来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热情与能力, 使其学习研究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直接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服务。三是继续实行贷学金制度, 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继续实行向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的政策, 以支持经济较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助学贷款应进一步简化手续, 规范贷款额度, 同时在贷款利息、偿还期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与此同时, 还要在研究生中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讲诚”、“守信”之人, 以增加社会对学生的信誉度, 进而也方便贷款。
摘要: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收费现状表现出热门专业收费高、市场化程度较高、收费政策标准不一。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成本分担理论”和“筛选理论”为基础, 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的合理性及意义, 提出了全面收费的政策建议;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科特点建立科学的分类指导收费体系, 并以“扩大助学金范围、提高奖学金力度”为保障。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面收费,收费标准
参考文献
[1]赵纯钧:《开拓创新发展我国MBA专业学位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1期。
[2]谢织予:《经济博弈论 (第三版)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毛建青:《研究生教育收费理论依据及定价原则的文献综述》, 《价格月刊》2011年第412期。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2
南京大学专业学位以培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多层次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管理,规范实践过程和行为,特制定本暂行管理规定。
一、基本要求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必须参加专业实践,并经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二、实践工作时间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参见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三、实践内容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内容由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根据该专业类别或领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要求,结合本培养单位的特色来确定。可以是教学实践、工程实践、艺术创作、活动组织和其他社会实践等。
四、实践安排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一般从二年级开始专业实践,由培养单位与研究生导师根据该专业学位培养要求、结合社会需要,具体明确实践内容,并落实实践场所和实践指导教师。
五、成绩评定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并填写《南京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由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自行设计表格内容和形式),分别由实践部门、导师和培养院系审核评定。实践环节的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的学分,专业实践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
六、其他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的必修环节,不接受免修申请,但具有两年以上相应岗位工作经历者,及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委培性质研究生,经导师和培养院系领导批准,可适当减少专业实践时间或参加更高层次的专业实践。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MBA培训
GCT培训http://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3
目前国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很短,培养模式还很不成熟。文章从实践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模式、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学位论文管理等全过程,创新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应用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收到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2303
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1]。由此可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也是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根本区别所在。
但是,目前国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很短,培养模式还不成熟,特别是缺乏一套完整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目前普遍的做法是简单套用学術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仅增加或删减部分课程及增加半年的专业实践,且专业实践模式及效果尚不明晰。因此,围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刻不容缓。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的55%以上。美国把专业硕士学位看成进入某种行业工作、提升个人发展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程、工商和教育等领域。1906年美国在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就提出了一种“合作教育”培养模式[2],是将课堂教学与相关领域中的工作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在该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学习理论课程半年后,以2个月为周期交替参加企业的实际训练和课堂学习,毕业前半年在学校撰写学位论文。目前这种“合作教育”模式被世界许多高校采用,如日本的“产学合作”规划就属于该培养模式。
德国提出并实践了一种“双元制”培养模式[3]。该模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1/3时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实践。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培养模式与之类似。
英国提出并实践了一种“三明治”培养模式[3],是一种“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模式,特点在于教、学、做三者结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在校学习和校外实习以学年为单位交替进行。这种工读交替培养模式的学制比学术性硕士学位或课程硕士学位多一年。“三明治”模式培养出的专业硕士很受英国等欧洲国家公司的欢迎。
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国高校也提出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如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的“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4]。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后在校学习一年,校内实践一个学期,校内学习一个学期,企业实习一个学期,最后校内毕业论文一个学期。该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校内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环节的结合。
综上所述,国外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实践,国内对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文章从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基地、导师配备、专业实践到学位论文的全过程,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二、实践性课程开发及教学研究
课程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总共23学分。因此,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特点,通过对企事业单位需求目标的调研,开发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如土木工程结构三维建模技术、桥梁评估与改造、高等钢结构设计等。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开设专业实验课和工程案例课,如结构无损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道路工程质量评估、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等。通过实践性课程学习,提升研究生在土木工程新技术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新兴交叉学科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倡导研究性、讨论性教学方法,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结构无损检测技术课程在实验室开设,教师讲授与研究生讨论、动手操作同时进行,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三、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机制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之一,专业实践时间一般为半年。因此专业实践是研究生实践训练的最重要环节。目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是研究生的主要实践基地,这些基地能否为研究生提供长期稳定的专业训练场所,实现企业与高校的双赢,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应着眼于企业核心技术研发需求,通过高校联合申报省、国家级项目,教师与学生参与企业研发,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纽带,探索高校和企业实质性合作培养模式,从而建立稳固的专业实践基地。2012年我们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江建集团)联合申报建设部科研项目,3项获批,目前有3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站,开展项目研究和专业实践。
四、双导师选配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在企业专业实践的要求,因此必须配备企业导师,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校内及企业导师遴选标准,优先选配具有研发经历的学校导师,选配理论基础强的企业导师,组成双导师。明确双导师的责任和权利,通过联合研发项目和成果共享等形式,充分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增强其人才培养责任意识,协调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关系,规范企业导师的指导工作。探索双导师合作指导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同优势,建立企业、导师、研究生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双导师合作模式。
五、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
严格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过程管理至关重要,否则专业实践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专业实践基地遴选应考虑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践基地条件及研究生数量,制定详细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计划。将企业研发项目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统筹考虑,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并明确专业实践的成果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中期检查及后期考核方法,构建多元化的专业实践考核指标体系。由企业、学校、导师组成研究生专业实践评审组,综合实践报告、口头答辩及实践期间表现,建立严格的专业实践报告评审制度。
六、学位论文管理
学位论文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后一环,也是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因此,必须加强学位论文的管理。首先,学位论文选题应结合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企业项目研发,突出应用能力,杜绝将纯理论课题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论文选题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定。
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制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考核与管理制度。论文开题、评阅和论文答辩由企业和学校专家共同组成。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质量评价制度,体现培养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实践能力。
七、结 语
文章从实践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模式、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达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设计、工程研发等能力的培养目标。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Z].2009.
[2]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3]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4):82-85.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4
从2009年开始, 教育部确定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并逐年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 预计到2015年, 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占整个硕士生招生比例的50%以上[3]。然而, 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合理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
1. 生源的特点。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大多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 有部分学生的第一志愿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 而是由于考研成绩不理想调剂到专业学位。这类生源不同于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
2. 培养目标的特点。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 其中必须要有一定时间的企业实训经历, 主要是培养在某一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
二、存在的问题
1. 认可度不高。
认可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自身的认可度不高。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学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宣传不够, 学生对其了解不足, 报考人数寥寥无几, 最后的招生主要靠调剂, 无形中造成学生自我贬低的心理;二是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还不了解, 加之目前培养模式还不成熟, 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后在应用、实践方面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从而使得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2. 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 教育部早在2009年教研1号文件中就提出了课程体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5]。而实际上,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面, 目前大多高校的培养方案, 以及指导老师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上, 课程设置还是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 并没有突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特色。
3. 教学方式单一、内容过时。
当前,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 太过注重理论学习的缺点, 课堂上仍然是教师的“灌输式”教学, 互动较少[5]。而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应用更少, 学生对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在教学内容方面, 一些高校仍沿用长期以来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教材, 不仅过于侧重理论研究, 而且有些内容严重过时, 不能及时体现由于科技进步所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 与实际脱节。
4. 专业实践环节缺失。
目前, 各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尚不到位, 学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建设的力度不足, 有些高校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甚至无处可去。实践基地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实践的效果, 从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双导师”制度落实不完善。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层次、应用型的特定培养目标, 教育部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 即校内和相关企业各一位导师。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培养情况来看, “双导师”制度在高校落实的并不理想。一方面, 校内指导老师实践经验相对不足。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是科研工作, 很多教师不具备特定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 不能很好地在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另一方面, 企业导师长期处于行业一线, 忙于自身岗位的工作, 闲暇时间较少, 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不足。
6. 学位论文应用性不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根据其培养目标和要求, 选题应具有明显的应用性, 针对具体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但就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与质量的情况来看, 不少学位论文缺少实践基础, 理论性太强, 没有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偏离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三、改进的方法
1. 宣传力度。
学校应加大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宣传。让考生在报考前充分了解什么是全日制专业学位,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学什么、怎么学,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有充分的准备, 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增强社会的认可度。
2. 课程设置。
围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践性, 科学开设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 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 以及为取得行业执业资格开设的专业培训课程。
3. 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的特点, 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的充分结合。将校企联合授课与校内单独授课相结合, 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将学习习惯与创新思维培养有机结合,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培养。
4. 专业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要的环节, 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实践要注意与课程学习的衔接, 根据课程特点, 分阶段进行校企联合学习。学校要提供和保障开展专业实践条件, 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基地,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 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5.“双导师”制。
推行双导师制, 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 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同等重要。校内导师应具有工程实践经验, 企业导师应具有较高业务水平、较强责任心、高级技术职称。校内导师指导研究生选好研究课题, 落实研究内容和技术实施方案, 指导论文撰写及学位申请等, 严把论文质量关;企业导师提供企业技术与管理改革中可供选择的论文课题, 落实研究经费, 确保论文工作顺利进行。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承担联合培养工作。
6. 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 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 比如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 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要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6]。
四、结论
当前,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 在培养方法上加以改进, 推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更好地为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摘要:目前, 我国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 分析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认可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专业实践环节、导师制度、学位论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指出只有在培养方法上加以改进, 才能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仲晓天, 王世伟.基于社会需求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5) :88-92.
[2]牛换霞.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29 (6) :64-66.
[3]俞继仙, 苏玉亮, 肖立山.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以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为例[J].石油教育, 2011, (6) :62-64.
[4]胡娟, 金红, 方玉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1, (12) :165-166.
[5]夏守信, 詹一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改进路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9 (6) :146-148.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5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我校专业实践工作的顺利进行,规范实践环节的管理与考核,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 专业实践的组织与开展形式
第二条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由学院负责具体实施。学院须制定实施细则和方案,对专业实践的组织、实施、管理、考核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和联络。实施细则和方案须在研究生院备案。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6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25-03
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一全新的培养模式已经实施近三年的时间,2012年第一批毕业生已经就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否按照预定的标准达到了培养目的?研究生究竟对这一培养模式认同度如何?这种模式在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合理确定课程结构,设置课程内容,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本文就此拟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以课程教学满意度为客体,调查分析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对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科学设置做一定的深入思考,寻找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策略,为今后改革和完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现实和理论依据。
一、调查的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虑到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修完所有课程,完成论文选题进入论文写作及专业实践阶段,对课程有较全面的认识,所以调查对象主要为南京邮电大学2010级在读研究生,同时还包括南京市部分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2010级、2011级在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虑到样本容量有限和学科的差异性问题,调查对象被限定在6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因而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卷设计全部为封闭式选择题,共8个题目,主要围绕两个要素:一是研究生对培养模式的认同度;二是研究生对开设的课程体系、课程类别及授课效果的满意度。为了对问题进行深入客观了解,本次调研同时采用了集体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对部分研究生、授课教师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走访。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214份,回收率71.3%。有效问卷212份,占70.7%。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 专业学位认同度
本部分选取了3个维度,即“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主要目的”、“攻读学位工作意愿”、“当前培养是否达到您的期待”。对各调查要素分别汇总、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以“提高个人能力、找一份好工作”为入学动机的占据75%,而选择“获得更高学位”的仅占10.4%;完成学业后,拟选择“去企业工作”的占54.7%,选择“高校或从事科研工作”的仅占11.8%。显然,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基本结论:
(1)目前在读研究生普遍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专业学位设置符合社会需求。
(2)选择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选择以提升个人能力为途径,最终提高就业质量的人数占据了绝大多数。所以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需在实际培养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加强。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涉及到“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否符合研究生期待”这一选项时,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很符合”,认为“比较符合”的也只有26.4%。这说明被调查者对实际培养过程和培养效果非常不满意。通过个别访谈,不满意主要体现在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不明显,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区别不大,实践能力训练比较少而散,等等。
2. 对专业学位课程满意度
本部分以课程体系、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选修课)为调查要素,要求研究生分别给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的调查意见。分析调查结果及结合现场调查及访谈,在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方面存在如下明显问题:
(1)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科化”倾向比较严重,缺乏特色。当前的课程结构仍然遵循以理论体系为主线,从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渐进式发展,配合以实验、实习和设计等实践环节,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雷同,未体现专业学位课程特色,即对职业性与实践性的体现不足。多达4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说明当前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实际需求脱节比较严重。
(2)公共课授课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个体性差异关注不足。普遍认为公共课本应有利于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但目前授课内容仍然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理论性、说教性太强。特别是基础英语课程,研究生个性差异很大,目前的授课内容未体现个体发展和职业需求,这也是本次调查中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
(3)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忽视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被调查者对“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三个不同类别的课程评价,均出现了较高的不满意率,分别为 32.6%,30.2%,28.8%。这个统计结果表明,课程设置在体现自身的特征和侧重点方面仍有所欠缺。显然,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应围绕能力培养需求展开,偏重应用性。调查结果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差别很小,有些课程甚至直接与学术型研究生一同开设,课程仍偏重传递理论知识,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另外,课程之间连续性比较差,缺乏有机整合。
(4)专业选修课可选择范围小,交叉类、工具类和实践类课程开设数量较少。选修课作为大课程的完善与补充,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跨学科课程。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当前选修课数量偏少,选择余地小;用以提高学生方法能力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类的课程缺失;专业实践类课程相对比专业基础课,比重明显偏少。所以,被调查者尽管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普遍表示了认同,但仍有30%以上表示不满意,这也是访谈中研究生强烈建议改进的地方。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途径
1. 课程设置理念去学科化,以模块建构课程体系
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来建构,即将某一专业领域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相互独立但又有着横向的联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的在于侧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复合性的“职业能力”,选择模块式课程体系更合适。如可以分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和职业综合素质模块等。各模块是一个动态系统,在短期内保持稳定,但又具有开放性,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基础课程模块可打破学科限制,把各学科有关课程统一在一起,构成职业需求的知识系统。各子模块课程内容可以定期修改,保证课程模块的开放性和前沿性。专业技术模块是培养研究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技术开发的能力,侧重技术前沿和职业需求。职业综合素质模块是使研究生具备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工作职责和敬业精神。
2. 各模块课程设置追求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宽泛性与前沿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意味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重视理论学习,也重视实践学习,不仅重视宽泛性学习,也重视创新性前沿性学习。因此,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关注新思维、新技术,更要求课程内容新颖,也要拓宽知识面。
3. 加大各模块课程选择范围,重点增加工具实验类课程
各模块课程覆盖的范围增大,保证模块组合时选择度的增加。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专业技术模块通常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的需要结合;职业综合素质模块包括职业管理、社交、伦理等知识,突出团队合作的训练。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重点安排工具类课程、实验类课程、仿真课程,等等。
4. 关注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课程建设
在按照上述方案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对目前已有相关专业学位职业资格认证的领域,充分研究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在课程模块中设立与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相关的课程,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参加国际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生培养。
综述,对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表明,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体系上过于封闭,僵硬,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连贯性不足,缺乏对课程的必要整合;课程内容学科化现象比较严重,前沿性不够,针对性不强。所以,应该围绕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教育特点,注重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同时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改革,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文冠华等.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8).
[2]郭蕾.探索开放式教育模式,提高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3]张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思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4]刘廷章,郑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团队探究方法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7
1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是单位制度下的“导师负责制”,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占主导性地位, 导师的指导更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决定因素。近年来,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 造成了我国研究生的规模化培养,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无法完全保障,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出现问题, 究其原因如下: (1) 一个导师带多个研究生, 没有太多心力去管理学生, 使部分学位论文无法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运作[1]。 (2) 新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增加, 缺少系统的培训和老导师的帮扶, 这也是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1]。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出现以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特点
2.1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创新, 是对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一种完善, 也是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完善, 体现了国家对于研究生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2.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的特点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可以是各种形式的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应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这种论文的选题及创作较为灵活, 多蕴藏在现实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论文着重于应用, 相对来说较易创作, 但难以创新, 容易重复劳动, 或者说极易发生学术不端, 有可能做的东西是别人曾经研究过的, 所以开题前的国内外相关工作文献的查找非常重要, 如何在别人的研究范围内找到自己的切入定和创新点, 避免低水平的工作重复, 做好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也是避免因无知而导致论文创作中产生学术不端的重要环节。
3 我国现有的管理体系在学位论文创作方面的弊端
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 其质量最直接、综合地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提高和保障学位论文的质量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包括:论文选题、做开题报告会、论文学期检查、评阅前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组织答辩等过程。现有的保障体系重视学位论文结果评价, 忽视了论文质量的形成过程, 这种单一的管理方式, 难以保证和持续地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要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我们必须完善现有的管理方式, 将学学位论文放入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进行考察, 从而通过识别影响学位论文的关键因素, 并对之实施严格的过程控制和必要的激励措施, 强化学位论文形成过程中的有利因素, 控制或消除其负面因素, 使之朝向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方向发展。因此, 如何在导师负责制下, 构建与完善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当前研究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着眼于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服从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目标。
4 我院对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及激励体制构建措施
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取决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加强学位论文的全程管理。
4.1 重视培养过程的科学性
重视培养过程的科学培养, 包括课程学习、实践安排及学位论文创作的合理安排, 加强实践和学位论文创作的关系, 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工程实践与学位论文创作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
4.2 完善开题、培养、答辩过程监控体系
学位论文的质量是培养出来的, 要实现高质量, 就必须从源头抓起, 形成对全过程的监控。
(1) 严格规范开题制度, 明确开题时间
在开题方面, 拟从学位论文选题、立题, 实施严格的集中公开开题制度。外界人员可以随意旁听, 并可提出问题。严格规定开题人员中有效点评专家职称和人数, 从开题过程中明确选题依据、选题的实际意义、选题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论文过程中需采取的手段方法以及论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保障学位论文开题工作中论文的科学性、可行性。
在论文进行过程中, 通过组织学期检查小组, 实施严格规范的学期检查, 定期对学生论文进展进行有效的、有帮助的监控, 即使了解完成学位论文的实际研究活动与预期目标的偏差,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原因, 采取校正措施。
同时, 有效约束开题时间, 要求开题与答辩时间间隔不少于1年, 从时间上保障论文创作。
(2) 培养过程中, 完善研究生发表论文规定和学术活动要求
·完善毕业发表论文的规定
硕士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的可行性, 专家们众说纷纭。这一规定可以促使在校研究生刻苦钻研业务, 积极探索专业知识, 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 是其有利之处;其不利之处在于, 发表文章, 特别是在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有一定的难度, 这种情况有两种弊端[2]:1) 可能导致学生急功近利, 不利于学生良好学术道德的形成。2) 由于把精力主要放在发表文章上, 而没有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做学问, 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下降。为避免此种不利情况发生, 我校实施一些办法来正确引导学生来发表文章, 如:要求所发表文章必须与学位论文相关和文章只要有相关专家的质量鉴定, 不一定非要发表到刊物上等措施, 来探索有利促进研究生培养及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约束方法。
·完善学术活动
在学校规定的学术活动要求前提下, 规定导师与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学术交流, 且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学术报告会, 使广大学生能够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流学术心得, 既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形成健康的治学作风, 又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提高科研水平, 促进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
(3) 完善答辩审核制度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 加大论文双盲评审力度, 杜绝暗箱操作。要求公开、集中进行的前提下, 对论文答辩规范采取严密的管理措施, 严格规范参与答辩专家的专业、职称等, 必要时要求有外单位人员的参与。
4.3 完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及奖励体系
创新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灵魂。为鼓励创新, 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我院建立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以及奖励办法, 获得院优秀论文的导师和学生, 学院将依照相关文件进行适当的奖励。
这种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术积极性, 激励研究生和导师对于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
4.4 建立双导师制度及导师责任的奖惩制度
完善“导师负责制”下的双导师制度。为此自动化学院建立相关的奖惩办法, 实行学位论文各环节质量责任制, 其中明确规定两位导师对于学生学位论文的直接责任, 学生学位论文与校内导师业绩考核、任职资格直接挂钩。
4.5 提高教师师资队伍水平,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中重要的一部分, 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但目前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教学方法古板、教学内容陈旧、教师为完成任务而上课备课不精等问题。除此之外, 课程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涉足科技、理论发展的前沿,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言, 更应增加课程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拟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评价及激励机制, 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4.6 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单独设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 必须杜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平台上搭便车的现象, 应做到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针对其培养目标及着重应用的特点, 做到无论教学大纲及单独设课, 均应有其针对性。
4.7 全院范围内实现任课教师竞聘上课
研究生课程的开出情况采取淘汰制。学生可在学期初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自己需要的课程, 未被学生选中的或选的人数少的课程自动被淘汰, 而选择人数多的新课, 面向全院统一组织试讲, 符合讲授研究生课程资格的所有教师均可报名参加, 专家根据教师对于本学科对本门课程的内容要求, 针对研究生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组织、能力评价等各个方面, 对所有参与试讲的教师进行最终评定, 最终最合适的教师将会上岗, 获得这门课程的讲授资格。
4.8 实施优秀主讲教师和教学名师选拔制度
在开出的研究生课程中选拔研究生优秀主讲教师和教学名师, 并进行适当的奖励, 以鼓励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
5 结语
自动化学院采取传统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控制体系, 全面利用各种因素对学位论文质量产生的影响, 加强对学生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创作过程各因素的管理, 以提高学位论文的创作质量。
摘要:当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竞争日趋剧烈、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一个国家的竞争潜力密切相关, 如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世界研究生培养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培养单位竞争潜力密切相关, 是培养单位教学、科研、及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作为一种新兴的培养模式, 更是国家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体现,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封旭红.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保证体系-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中国轻工教育, 2008年第3期
[2]刘之葵.对研究生发表论文规定的探讨.现代大学教育, 2006年第5期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8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1]
2009年教育部将“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 两种类型属于同一层次, 报考条件相同, 毕业成绩合格均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 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 偏重理论和研究, 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重视实践和应用, 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 获得专业学位的人, 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 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 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学术型, 重视学术理论兼顾实践;专业型, 突出实践兼顾学术理论。2010年是分类后的第二次招生。有媒体介绍, 国家是鉴于国内对实用型人才需求增加而学校教育又普遍与社会脱节的情况, 并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作出这次分类的。部分西方国家 (如英国) 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重视程度超过学术型研究生。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录取要严格按照“一视同仁, 同等对待”的原则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标准。国家在确定今年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时, 将统筹考虑前期计划和新增专业学位招生计划需要, 确定统一的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另行制定标准) 。34所自主划线高校也要按照上述原则确定本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分数要求, 考生调剂到校外和接收校外调剂生执行全国统一复试分数要求, 各高校要严格执行统一标准, 不得对专业学位招生执行另外标准。
2010开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独立招生, 独立且国家统一划分国家复线分数线, 跟学术型硕士招生并驾齐驱。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2]
当前,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 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 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 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 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影响不断增强, 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已经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 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 也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 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有重要意义。
3 创新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3.1 科学定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 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 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 创新培养理念, 改革培养模式, 确保培养质量。
3.2 教学要求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年限一般2年, 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 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 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 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 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研究能力, 增长实际工作经验, 缩短就业适应期限, 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能力。
以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 其中的基础课程与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基本相同, 并也采用学分制, 总学分要求大于28学分。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上, 请工程背景强的优秀教师、薄膜材料工程企业的总工程师或总设计师主讲相关课程, 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 讲授材料制备与检测的关键技术, 比如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材料检测技术等课程。这样就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课程设置, 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同时, 突出了应用知识的课堂教学[3]。
3.3 实践要求[4]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 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 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 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 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以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 学院积极联络和本学科相关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 比如天津市激光技术研究所等有关薄膜材料检测的单位, 为今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4 学位论文
要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 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 也可以是大型项目中的某一子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按两种形式提交: (1) 结合工程课题的论文 (研究论文) ; (2) 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 (工程设计)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 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4 结束语
我国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环节中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是关键核心环节, 我们要不断探索, 充分借鉴、吸收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 不断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和培养模式。
摘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 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既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也不同于以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 它更具全面性和特殊性。在培养方式上没有现成的模式, 需要在探索中不断的完善和规范。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完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环节和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探讨, 2010 (22) :55-56.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9.
[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的探索与制定[J].科技信息.2009. (31) :7-8.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9
但由于起步较晚, 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 许多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特别是缺乏成熟的、全面的、适用的质量保障体系, 而质量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 探索和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十分必要。
本文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应用为导向, 以实践为主线”的培养主旨, 结合本院航空工程领域, 从培养过程各环节, 包括招生、培养方案、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找准关键质量监控点, 探索质量保障措施, 进而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的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保障体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是把培养质量作为保障的目标, 通过研究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科学地设计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完成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从而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目标。
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早, 发展迅速, 制度健全。我国目前尚没有形成一套适应国情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在培养模式、保障体系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缺失, 人才培养质量令人担忧。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专业学位教育经验, 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推动专业学位教育健康科学发展, 势在必行。
19世纪后期, 美国设立专业学位, 建立健全了庞大完备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推动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的专业学位教育非常严格, 课程设置比较紧凑, 质量声誉很高, 各行业把专业学位视为“入行”门槛, 专业学位已成为硕士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严格的录取要求与入学考试, 重点考查考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和潜力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2) 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 即为各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 合理的课程结构,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 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4) 突出的实践训练, 强调实践, 吸纳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和常规教学等工作, 要求学生深入企业实习, 开展产学研合作;
(5) 高水平的师资, 一般由全职导师负责学生的课程教学、学术指导方面, 兼职导师负责实习和实践工作, 一般聘请本专业经验丰富的在职人员担任;
(6) 改革专业学位硕士论文管理和评价标准。如美国许多大学开始用“小组合作研究”取代传统的学位论文评论, 还有一些大学也取消了传统的学位论文评价, 代之以档案袋式的评价方式, 采取多样化的评估。
英国为保障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 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建立了较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 从专业学位的规划、审批、监控和审查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评价方式更注重创造性, 强调学生在理论应用和专业实践方面作出独创性贡献, 学生的研究领域完全或大部分与他们的职业领域有关,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不但要学术功底深厚, 更强调其具有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经验。
上海交大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优化管理体制、完善保障措施, 现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和特色。在招考选拔方式、课程体系设计、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学位评价及研究生资助体系等诸方面有很好的做法和思路。
综上所述, 国外对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已有较多研究和实践, 国内尚还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通过探索培养过程各环节的目标、标准和措施, 进而构建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 改革招生制度, 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 社会及学生的认可度不高, 我院航空工程的大部分生源来自考研成绩不理想的调剂考生。针对这一情况, 首先要加大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宣传, 我院到对口兄弟院校举办形式多样的宣讲会, 制订预报名的优惠政策和方案, 充分利用学科优势, 吸引优秀生源报考。
其次是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办法, 采取“笔试加面试”的方式, 笔试侧重对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考核;面试采取答辩的方式进行, 组织具有深厚的航空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教授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面试的专家, 重点考查考生综合素质、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评分标准, 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办法。
2. 科学制定培养方案, 建设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 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及各环节应达到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注重体现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培养目标。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中介和桥梁, 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必须建立一个体现其培养本质、设置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我院航空工程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特点, 结合企业需求实际, 邀请航空研究所、企业专业骨干人才参与, 制定了科学、系统的航空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体系, 开发了一些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一方面, 课程设置坚持应用导向, 突出个性化培养, 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设置多样化的课程, 形成研究生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 课程内容应涉及学科的前沿思想,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反映工程实践的前沿知识成果, 在保障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 增加教学实践环节, 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应用实践性特点。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行双导师制。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在企业实践的要求, 因此必须配备企业导师。我院根据航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制定了企业导师的遴选标准。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航空科研院所、企业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具有丰富的一线工程实践经验, 是企业导师的合适人选。从2009年招收第一届航空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 我院就积极开展企业导师的遴选工作, 目前已有企业兼职硕导50余人, 均是有高级职称的行业专家, 初步建立完善了航空工程校外兼职导师库。并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行双导师制, 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工程硕士的教学和实践,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 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企业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探索双导师合作指导的创新模式, 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同优势, 建立企业、导师、研究生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双导师合作模式。
4. 建设联合培养基地, 严格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正在快速发展, 2014年航空工程招收人数占总招生数的26%, 未来几年还将逐步提高。现有的实习实践基地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培养的需要, 难以保证实习实践环节质量。如何整合社会资源, 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合作, 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 是专业学研究生培养的迫切需求。我院一方面加大校内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依托学校无人机研究所, 开展实习实践培养。另一方面, 积极拓展建立校外多种类型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优先选择行业内的骨干企业、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建立了江苏省江建集团、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研究所等5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常州航空产业园等3个校级实习基地, 每年可接纳大批的航空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前去实践。校企联合, 共同参与, 将研究生的培养变成高校和企业双方沟通和合作的桥梁。
在此基础上, 我院下一步拟设立企业课程, 邀请企业专家定期开设企业课程和讲座, 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要选修一门企业课程, 促进学生掌握行业国际国内最新技术动态。
此外必须严格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和过程管理, 保证实践质量, 使实践不流于形式。实习初期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结合学生的论文选题共同制订研究生实践计划, 一旦制定不得随意更改。实践中实行中期检查制, 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 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评定成绩, 考核不通过不得申请答辩, 实现全过程的严格管理、监控。
5. 加强论文全程监管,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 因此, 必须加强学位论文的管理。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从选题、资料收集到指导答辩等环节均与学术性硕士的标准相似, 不能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应用研究、创新研究的特点和职业特色, 与学术性学位的论文区别不大。针对这些情况, 必须从选题、开题、论文评审、论文答辩到学位申请等环节都建立一套严格的考核与管理制度, 全程监控,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首先, 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选题要求立足于实践, 结合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加强开题报告管理, 成立开题报告会专家组, 小组成员由5名研究生导师组成, 企业导师也要参加, 并委派学院督导组旁听把关, 严格把关。对考核不通过的开题报告, 1个月内进行修改后二次开题, 保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 加强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工作, 掌握论文工作的研究进展, 分析存在的问题, 及时更改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 保证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再次, 增加论文格式审核环节, 学院按照学位论文撰写要求制定格式自查表, 由学生自己逐条对照进行整体的论文格式审核, 确定没有问题后, 由自己签字、导师签字, 送交学院教学办方可进行报审。通过这种方式严格规范论文写作, 提高论文的内在质量, 培养学生精细工作的能力。
最后, 组织好学位论文评审、答辩工作。学位论文由学院匿名后统一送至外校专家进行盲审, 有效防止“人情风”和“关系风”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给予学生一定的紧迫感, 而且对校内导师也起到了督促作用。答辩采用校内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形式, 建立规范的答辩程序, 促进校企联合的双导师制落到实处, 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总之, 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 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但只要我们抓住了招生、培养方案、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和师资队伍等几个关键性的培养环节, 并且结合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的特点不断进行改革完善, 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 (学位办[2009]23号) [z].2009;
[2]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 30 (8) :1-4.
[3]邱立春.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9) .
[4]吴瑾, 赵新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 (2) :23-25.
[5]张笑燕, 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 (3) :69-7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10
1 国内外专业硕士培养研究差异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初是由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缺乏理论和实践相关的能力, 针对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以补充计划的学位。研究生招生扩招以后虽然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自2014年全国各地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但在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占整个研究生招生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预计2015 年左右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比例将达到1:1。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理论探讨, 通过对比国内外学者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研究, 我们可以为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在这方面的提供宝贵经验, 根据文献可知国内外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及实践环节四部分。
2 专业硕士模式存在的问题
机械工程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设计和制造技术, 是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的重大项目。具有综合性和工程实践特征的学科之一的机械工程, 是第一批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专业领域。在2009年机械全日制教育研究生学位开始施行,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已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 但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行业为导向企业参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对专业硕士的实际招募的对象是应届毕业生, 没有社会经验, 培养形式为脱产全日制, 很难达到专业硕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相比于联合培训、委托培训等形式, 缺乏实际工程锻炼, 也就无法达到学生现实能力与培养目标能力的水平目标, 这也就对高校施行的以课程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2.2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还未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
课程资源不足, 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合理, 表现为:本科课程设置与研究生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够;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课程设置的导向性不足;学生的选课余地很小, 为了凑够学分, 即使是与自己所选方向无关的课程也要修读。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博而不精、杂而不专, 不利于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上积累足够的知识。还使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减弱, 产生应付性上课的现象。
2.3 实践环节不能保证
(1) 实践环节与理论学习脱节, 实践环节质量不高。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 理论学习没能很好的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存在脱节现象。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 难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造成综合实践能力质量不强。
(2) 在实际操作中, 因为企业认识到研究生和研究缺乏全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人员培训方面, 现有的合作政策和体制缺乏补偿费用的分摊和商业利益研究的联合训练, 这会导致积极参与和合作度不高。
(3) 实践环节不足, 受导师课题的数量和培养方式的影响, 部分专业硕士实践环节不足, 有些导师以培养学术硕士的方法培养专业硕士。没有足够的实践训练, 无法培养出专业硕士立足企业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然无法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4 质量监督环节薄弱
教学质量难以衡量, 质量监督环节薄弱, 专业知识体系复杂, 应用型较强, 单纯的用课程成绩和学术研究成果评价学生质量不够科学。目前, 缺少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质量监控的信息渠道尚不健全, 质量监督环节薄弱。
3 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建构
笔者所在的机械工程学科, 依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机械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高技能人才 (机电项目) 培训基地”等国家级科研教学基地, 针对现代装备设计制造的共性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在基于界面力学与啮合理论基础、高性能传动系统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系统工程、高端装备设计制造与测控等领域进行探索性、创新性的研究。学科交叉融合以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及软件技术、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渗透, 充实和丰富了本领域的基础, 拓宽和发展了本领域的研究范畴, 并促进机械产品和生产过程向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高效化、绿色化及集成化方向发展。认真组织、深入研讨、结合实践、综合资源, 创建了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了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了高素质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 构建完整了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 表1 为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3.1 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采用学分制, 总学分要求至少40 学分, 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少于32 学分, 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6 学分。开题报告1 学分;听取学术与专业报告至少5 次, 计1 学分。
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论文选题可来源于:应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产品开发等。学位论文根据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 灵活确定。
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独立完成, 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
论文审计审查应侧重于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审核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进展;同时对论文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等也要进行审核;重点是审核其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际工程问题中是否可以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进展等进行评估;对于提出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要考虑到它的使用性和先进性, 还有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机械工程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培训计划, 规定学分的各个方面, 合格成绩, 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论文应采用两次专家评审, 国防委员会应该是三五名专家。评审以及从机械工程国防委在该领域的成员应该有相关的行业惯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专业的机械工程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训环节, 课程和培训项目成绩合格修满学分的规定, 完成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提出申请学位, 通过论文答辩, 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 可获得硕士毕业证, 并被授予相应专业学位。
3.2 课程设置
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根据人才培养的能力、素养和知识结构要求, 其课程体系构成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专业实验与行业发展及前沿讲座、职业及人文素养课等五大课程模块, 以及专业实践环节。按课程体系构成设置五大课程模块分配比例为:公共基础课占11.8%、专业基础课占15.2%、专业特色课占16.5%、专业实验与行业发展及前沿讲座课占42.4%、职业及人文素养课占14.1%。
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整体设置比例, 公共基础课与职业及人文素养课占25.9%、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特色课占31.7%、专业实验与行业发展及前沿讲座占42.4%。符合注重基础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
4 结语
结合重庆大学机械工程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建立了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确定了有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完善了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创建了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新模式。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体系尚未完善。基于国内外专业硕士培养研究的差异, 分析了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以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 在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加强实践环节方面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专业学位,全日制硕士,机械工程,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锋, 尹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 2013 (26) :92-93.
[2]孙友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殊性呼唤培养模式的独特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0) :14-18.
[3]张乐平, 王应密, 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3) :11-17.
[4]杨震.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 (2) :93-97.
[5]李学艺, 钟佩思.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 :22-2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11
关键词:全日制 专业学位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环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09年教育部顺应国家对特定职业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举措,对培养掌握强基础宽领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的高层次教育,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有重要的意义[1、2]。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事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有着和其他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教育不同的特点。但由于教育历史短、生源结构单一、培养方案不成熟、联合培养基地有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着学业紧张、经济负担重、参加集体活动机会少等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
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切入,研究实践环节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对激发研究生的理想、责任感,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从教育现状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尚需要在积极探索中取得实质性进展。
首先,历时不长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学校师资分配和配套资源有限,社会影响和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社会认可度不高,使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迷茫,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其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数为“90”后,因缺少社会磨练,易受暗示和影响。面对国际文化的多元化冲击,部分研究生表现出价值观功利化,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薄弱,维权意识增强,现实认知与行为脱节,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状况。尤其一年繁重的课程学习和一年分散的实践教学的培养方式,使得研究生学业紧,任务重,压力大,危机意识增强,参加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和机会较少,给流动性强的全日制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和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3、4]。
最后,理想信念、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出现了教育引导的缺位。面对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生活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整日忙于学习和科研工作,而遗忘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不能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面对挫折与挑战,出现了就业茫然和自暴自弃的情况。
2 实践环节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1 实践环节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造世界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活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遵循历程[5]。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要求研究生融入社会,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锤炼思想,主动运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行为,以此提高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成果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只有通过实践中的感悟、现实中的运用,研究生才能将思想教育的内涵真正的吸收、内化,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年的实践基地生活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充分的了解社会和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理论,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充分彰显了思想理论的指导和说服价值。
2.2 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正确价值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缺少社会磨练,对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缺乏理性认知,不能从本质看待问题,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和社会问题凸显,为思想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时机。实践环节给研究生提供了平台,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引导研究生辩证的看待社会现象,并不断纠正生活中的错误判断,提高思想认识的水平。通过参加生产、体验生活,研究生接受了社会大家庭的教育,亲身感受思想教育的作用和科学性,体会到思想主流的伟大成绩,从心灵深处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并将道德规范等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习惯和素质,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同时,生动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事例感动、鼓舞着研究生,使得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意志得到升华,能够在现实中认清自己不足和所处的社会位置,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正确价值观。
2.3 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思想教育是帮助研究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思想判断、选择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实现研究生全面健康发展仅靠学校传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社会实践环节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的必由之路。在实践中,研究生除了向经验丰富的师傅和淳朴厚道的工人学习,还要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合作,逐渐摒弃了自己眼高手低和浮躁情绪,学会了谦虚与忍让,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提高了协调能力、操作能力,增强了适应社会和运用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的企业生活和严谨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生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增强了时间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促进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培养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实现了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为及早的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3 深化实践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协调管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团委等部门的工作,还是全体老师和培养单位的共同责任。学校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际问题出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实践活动计划和培养方案中。通过制定实践育人的总体规划,建立具体的实施和保障体系,完善了校企双向的管理督导体制和利益共享机制,调动联合培养企业参与育人教育的积极性,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实践环节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企业、高校、媒体的参与,整合资源,兼顾利益,共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职业化实践平台。利用青岛市创业孵化中心等机构,将枯燥的理论说教转变为生动的案例,拓展了人才培养渠道,促进多元责任主体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了研究生的职业操守和实际能力,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力量
以高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共同建设研究生教育与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和科技创新模式与机制,实现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共同培养。利用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时机,共建3处实践实习基地,配合学校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实践实习等工作。结合《青岛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试点方案》,学校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参与实践锻炼、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创新,构建科技特派员优势产业链,逐步完善了实践基地的人员结构和硬件设施。同时,学校优先聘任企业中品德高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导师,加强了专业学校教育的师资力量。
3.3 丰富实践教育内容,构建考核监督保障体系
通过申报和设立校企联合科研项目,确保实习时间与企业生产的连续性,推动科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增强了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掌控力度和连续性。同时,利用企业提供的勤工助学、助研助管、职业培训和组织活动等机会,提高实践工作的吸引力,激励研究生的实践热情,实现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无缝衔接,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有机融合,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认知及归属感、成就感。为了进一步提升实践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将研究生思想考核纳入实践考核机制之中,使得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工作有的放矢,促进了研究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定联合培养的双导师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课题研究、学术不端等问题附有连带责任。实践单位对研究生的综合评价作为研究生表彰和推荐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方式,拓宽监督渠道,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4 实践环节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
实践环节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实践环节过程,可以较好的丰富和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教育效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经过两年多的联合培养研究与实践,研究生实践环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教育实践模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通过调研,青岛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校企合作项目增加32%,校外导师和教师企业锻炼数量成倍增长。
通过实践环节的完善,师生沟通更加顺畅,关系融洽,课堂秩序和科研工作态度都有较大的改善;研究生整体思想积极,能够主动融入企业文化,普遍认为能够实现“学有所用”,并能主动组织和参与各项活动;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较快。在对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案例的跟踪调查中,研究生普遍关心国家热点问题,认为实践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己价值观和价值趋向,并能够把社会责任转化为动力,将知识内化为道德修养。研究生参与国家及地方校企联合项目4项,申报专利14项,给企业创造了实际价值。在毕业生中,2010级研究生获省级优秀毕业生1人,学位论文盲审通过率达100%,就业满意度达100%;2011级研究生中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1人、校二等奖学金1人,共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专利6项,党员占33%。
由此可见,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狠抓思想教育主线,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是今后研究生教育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 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8):5-8.
[2]奚社新.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80-82.
[3]林桂娟,於朝梅,王恬.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01):56-58.
[4]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87-94.
基金项目: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访问学者项目资助,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Y12050和SDYY11087资助。
作者简介:
王方艳(1979-),女,山东淄博人,博士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12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是与全日制工学硕士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完全不同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种的材料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其目标是培养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对于实际的材料工程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材料工程技术人才以及材料工程管理人才。目前, 我国在材料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材料工程领域培养出了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但是对于该领域专业学位的探索和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
二、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培养目标缺乏具体的定位。
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与学术型学位硕士处在同等级别的一种研究生类型, 作为全日制专业性硕士其培养目标应当侧重于材料工程应用, 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适应行业实际需要的专门人才。但是, 对于材料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我国高校所制定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未具体化、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培养过程缺乏清晰指向, 质量评价缺乏相应标准。
2. 社会认同度不高。
根据相关的调查, 对于材料学科专业学位大部分学生是不了解的, 有的学生甚至将其定位为非正常学位, 是学术性学位的“删减版”和替补。社会上, 对于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也存在着质疑, 研究生以及用人单位普遍看不起专业学位。
3. 课程设置不合理。
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应用型的人才, 必然要求其掌握比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更为广阔的学科知识, 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择上都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 但是目前材料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都是建立在借鉴材料学科工学硕士的课程基础之上的, 有些学校甚至和学术型学位硕士学习同样的教材, 在课程设置中也与学术型学位硕士无差异, 而学术型学位硕士的课程大都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教学, 对于实践经验以及实用知识的介绍是相对欠缺的。因此导致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偏低。
4. 导师遴选革新程度不够。
研究生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是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基本保障。但从目前的关于专业学位要求的双导师制的调查来看, 师生对于双导师的重视还不够, 很多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均没有开展。甚至很多学生还不明白什么是双导师制以及双导师制对于自己的培养有什么样的帮助, 学生基本上还是只选择校内的老师作为导师。另一方面, 虽然有些高校大力推行了双导师制度, 但是由于校外导师都忙于自己的工作, 因而学生们在专业实践中能否得到充分的学习是不能够保证的。
5. 培养模式未能脱离培养惯性。
虽然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采用不同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并且国家大力支持并促进专业学位教育, 但是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仍然存在培养单位在不具备相应配套设施的情形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情形, 这就出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上几乎完全雷同。另外, 高校没有专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导师除了带着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外还带着学术型研究生, 并且指导模式也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因此,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学术惯性, 学术化倾向严重的情形, 都是值得深思和改革的问题。
三、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1. 明确培养目标, 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
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职业教育, 目的是培养适合现实工作需要的专业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较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的教育, 因此其培养方案必须要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 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 在保证培养质量和避免学术型培养的同时, 将理论分析与职业技能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作为材料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等学校在新形势下则应该在满足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材料方面专业人才要求的前提下, 组织相关的专家结合本校办学的特色以及学科的优势, 同时根据相关的专业领域和类别, 制定出详细的培养方案。
2. 提高公众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同度。
虽然材料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十几年, 但是在社会的认同度上仍然很低, 很多人认为这种类型的学位层次是低于学术型学位的, 并且对其就业问题表示担忧。因此, 加大社会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识已经成为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采取的途径如下: (1) 利用信息技术, 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并更新有关专业学位的重要信息, 通过网络与社会大众有效地进行沟通, 回答社会大众对于该问题的疑惑; (2) 采取视频讲座的方式, 普及与材料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相关的知识, 使学生在了解其所报考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 明确自己学习方向, 从而在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改革课程设置、拓展交叉课程。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应用性和实践性, 而为了突显这一特色, 对其课程设置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改革。具体方法如下: (1) 增设实践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开设实践性的课程, 将工程实践同理论课程内容结合起来, 使同学们在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其工程实践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 (2) 灵活设置跨学科课程。材料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复合性、实践型、应用型人才, 因此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外, 还应该开设一些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课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专业实践、深化校企联合。
与传统的材料工学硕士培养模式相比, 全日制工程硕士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实践性。而实现其这一特性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企业实践, 同学们通过在企业进行实地实践, 不仅能够锻炼其在具体的工程过程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其了解具体的企业运作管理规律也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质量还来自于企业对于该类学生的认可度。因此, 加大校企合作, 让学生进入企业, 加大实践时间, 注重实践质量, 提高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培养的认可度与积极性。
5. 全面积极落实双导师制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具备丰富经验的实践指导老师与理论指导老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度, 能够在培养学生掌握好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提高其实际的工作能力。而高校真正要做好全面贯彻双导师制度, 使其在材料领域全日制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健全导师遴选制度。优秀的研究生导师, 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而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就要求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制度。首先高校在选拔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时候可以成立专业的评估小组, 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导师们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进行严格的考察;其次, 高校在综合各位评估人员、学校领导以及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2) 完善导师管理制度。建立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要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应完善导师的薪酬福利制度, 合理的薪资福利制度能够保障导师队伍健康、稳固的发展, 因此高校应从导师们的切身利益出发, 提供其优越的物质条件, 保障其做好教育指导以及科研工作;其次, 加强导师考核评估制度, 完善的考核评估制度能够及时反馈导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使导师根据反馈来的信息不断的提升自己从而不断的推动导师队伍的建设。 (3) 制定相关的法律, 保障双导师制度的贯彻实施。为全面贯彻实施双导师制度, 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性文件, 将双导师制度明确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强制性制度, 明确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度实施的原则和标准, 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的特殊性, 指出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方针政策, 从立法的角度, 保障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比较新型的一种人才培养类型的教育模式,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公众的认同度、改革课程设置、落实双导师制度等。
参考文献
[1]陈明飞.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0, (5) .
[2]于超.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 2011, (6) .
[3]茅艳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材料工程硕士的视角[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1, (12) .
[4]郑浩, 王欣.“二一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4) .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荐阅读:
全日制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6-18
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则10-29
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09-11
非全日制研究生09-10
广东金融学院全日制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07-09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汇报06-04
华东交通大学增招5%全日制专业硕士生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