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汇报(共8篇)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汇报 篇1
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汇报
一、认识
培养目标的定位
1、中学物理教师
2、与其他类型。。。比较
(1)与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全日制、3年、学术型)
相比
* 胜任实际教学快,但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不如。。
* 硕士论文偏应用
(2)与不脱产的教育硕士(中学老师)相比
* 没有优势(从所开设课程的门类、学时数,以及对
论文的要求来看)
(3)与本科师范生相比
*胜任实际教学快,而且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强
——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介于本科师范生与不脱产的教育硕士之间中学的要求
中学。。对“研究生”更看重的是:
(1)教科研水平和能力
(2)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二、问题
1、生源。(2种途径、3个类型。)
本科的学科背景——影响到。课程的设置、有关课程的教
学、实习,等等。
(入学考试。。。)
2、教师资格证。。。
3、找工作对做论文的影响。
三、做法
1、课程设置
学生“基础”设定——师范本科。
原则——因材施教、灵活处理
(非常赞同“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设置给出详尽的指导
意见的做法。。。但可以更“弹性”一些)
变动:
(1)非师范生源,选加“中学物理教学法”、“教学法实验”。。
不计学分(不加教育学、心理学。。。)
(2)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学论
(3)物理课程与教材分析——实际上:物理教学专题研究(论
文选读)
(4)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改为2学分,有必
要的话和“微格教学”(2学分)结合在一起上
(5)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
(6)物理学基础与前沿专题(必修,3学分)——
分成:
* 基础物理专题研究(必修、2学分,重点是与中
学相关的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 物理学前沿(必选,2学分)
(7)——加: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必修,2学分)。。(理由)
(8)——加: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选修,2—3学分,根据
情况选加:图形处理、CAI编程、计算理论基础)
(9)至少参加10次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
2、实践
学校出面建“实践基地”。
《苏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我们对“实践基地”的要求。。。
在中学一个学期。
3、论文
(1)内容:向“非脱产教育硕士”的论文要求
(2)论文形式:不主张“教材分析、案例分析、教案设计”
(3)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
(4)采用“双导师制”,(校外导师。。。)
(5)论文时间安排:
*“一下”——“第二学期”结束:“论文开题”(在“论文
选读”时有意识地进行指导)。
* 暑假——实习期间:完成论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的“基
础性”工作。
* “二上”结束前:中期汇报。
* “二下”初(2月底、3月初):完成初稿。。。
*4月20日前定稿(学院规定)。。送审
*5月初根据评审意见修改
*5月25日前答辩结束
(6)论文评阅人中有一名是中学物理教学一线的专家
(7)答辩
* 请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导师回避制
4、课程资源
没有出现问题
“关于物理学院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几点设想20081207”
四、感受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汇报 篇2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一种,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在修完规定的学业、达到相应标准后,可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是为基础教育培养“专家型教师”。
但全日制教育硕士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要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加大培养力度,统筹好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认可度。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实践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学术研究是特定职业背景下的研究,更强调的是应用研究与实践特色。全日制教育硕士是新生事物,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课程安排与学科特色不明显
全日制教育硕士属于专业学位,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相应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培养与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据在职教育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经验,重点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课程开设很大部分是重复课程,继续开设本科时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课程,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上还是重理论轻实践,未能明显突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2、专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全日制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时间应不少于1年,可采用教学观摩、辅助教学、试讲、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内主要是微格教学,在校外设置实践基地,主要是去中学观摩、实习,或者顶岗实习等。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教学实践相对缺乏。校内微格教学并未有效的实施,校外教育实习基地也未得到有效落实,很多高校也没有专门的联合培养基地。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3、导师队伍建设不足,双导师制未落实
全日制教育硕士要求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到实践环节的指导,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双导师制并没有完全落实。
首先,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校内导师大多是学术型导师,基础教学经验不足。有的导师既属于学术型导师也担任专业硕士导师,这样就导致校内导师并无精力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其次,聘请的校外导师不担任高校教师,有自己的岗位职责,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实践指导,但学生与校外导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校外导师参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不足,指导力也不够。
4、学位论文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撰写存在与学术型论文趋同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和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都应该属于研究性范畴,但是二者研究的指向有所不同。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应该与实践环节相联系,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要体现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色。学术型学位论文旨在体现学术性质和科学性质。但是在论文写作中,我们看到二者有相似之处,全日制教育硕士论文并未体现实践性特色,与实践环节联系并不紧密。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实践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与学术型硕士认识上的模糊趋同
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是教育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是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但很多培养单位和学生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二者的本质区别,很多人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社会认可度不高,要低学术学位一等,很多考生也是在学术型学位没被录取时作为调剂的选择。很多人除了地位上和社会认可度上的区别外,没有认识到二者培养目标和方式上的不同。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新型的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但在培养的过程中与学术型学位培养趋同,这种模糊趋同的认识,导致在课程设置、管理和导师配备上都存在不足,也并未注重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特色。
2、配套政策法规的不健全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新兴的教育培养模式,国家没有相关完整配套的法规政策的实施。截至目前,只有三部相关教育文件,分别是《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培养阶段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与预期达到的目标存在很大偏差,也找不到相应的法规作为参考和依据,这给培养单位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过程中带来很大的困扰。同时,培养单位相关配套文件也存在不足,在国家文件的指导下,培养单位要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但是很多培养单位并未有相应的培养工作的配套文件对培养方案进行辅助,因此实践性活动就只能在摸索中进行。
3、教育资源支持力度不够
首先,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但从目前状况而言,经费少,财力资源相对匮乏是限制全日制教育硕士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其次,物力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教学设备,实习基地等多种物力资源的支持。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往往因物力资源的不足而无法落实。尤其是实习基地,很多学校因为怕影响学生成绩、影响进度不愿意为实习生提供机会。再次,双师型导师缺乏,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师不仅要有一定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还要具备很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但是很多培养单位的导师只具备研究能力,缺乏基层教学实践经验;而实习基地的导师有较强的实践教学经验,但是研究能力缺乏,因此,双师型导师的缺乏也会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
四、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若干问题反思及建议
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相关的策略方法,为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1、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学科特色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改变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实践特色不明显的现状,首先要改变课程结构,整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重复课程,课程设置上不能只针对教育理论课程,而应该将教育理论课程涉及的原理、方法、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促进知识理论有效指导教学实践。其次,课程设置应围绕教学的实际问题展开,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比如,实践课程设置可采用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在实践课程中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课程开发等能力以及对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增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突出其的特殊性。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教育实习
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落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基地,如果教育实践基地不能有效落实,只注重理论学习,会造成重复性的投入和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效果不佳,使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难符其实。
首先,在实践基地的选择上,要积极与基层学校并且有雄厚师资力量的学校建立伙伴关系。选拔和推荐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水平较高的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其次,在实践基地中,教师和实习生要展开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和科研实践活动。实习生进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全面参与并融入到学校事务中,全面的了解基础学校的运行情况,体验完整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和管理班级工作的能力。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高校和基础学校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其中,承担起对学生实习指导的责任,使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在有效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增强实践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教育硕士到教育实践基地实习,进一步的参与到实际教学工作,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是必不可缺少的环节。
3、完善双导师制,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
建立一支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是发展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关键,因此,需要完善双导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合作。校内导师要具备专业素质,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论文指导,并且负责联系校外导师和实习基地。校外导师主要参与到教学实践,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训练实习生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教师沟通能力等。双导师在分工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共同领导,实现彼此间的互惠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培养的过程中,统筹好这“两个资源”,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所以,有效的落实双导师制,才是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质量的有效保障。
4、学位论文要立足于实践
提升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质量研究 篇3
基金项目:本文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021245)资助
摘要:从梳理培养环节着手确立了全日制艺术硕士质量标准,其次通过对用人、实践单位调研为切入点,提出了几个提升培养质量的原则及其具体的办法。最后,提出了还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质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一.背景
1.学位点背景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现称艺术设计)是陕西省最早创建的该类本科专业,2002年开始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教育,是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设计艺术学硕士点的单位之一;2009年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依托设计艺术学硕士点获准設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确立了文化性、艺术性、科学性、工程性相结合,学科间相互支撑,以特色求发展的宗旨,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位点获准陕西省首批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艺术硕士学位点,申报伊始在专业学位领域进行,即通常讲的在职单证(学位证)序列;申报获准后,适逢国家启动专业学位全日制招生以及调控专业学位(单证)招生规模,因此我校艺术硕士学位点自2010年第一次招生起即实施全日制招生,同批获准的全国其他高校并未进行在职招生。
2.项目实施背景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渐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为了优化硕士生的类型结构,将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在2009年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转变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培养,并强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战略性转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未来一阶段内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其培养质量的保障自然成为核心内容。我校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开了系列的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本项目是其中之一。
二.明确的几个问题
1. 全日制艺术硕士的质量标准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我国各高等院校已确立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并针对各项质量指标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改革实践,但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而言,除了在培养的框架、流程有相同之处外,在课程的内容、实践环节以及毕业、授位考核存在侧重。
与此同时,全日制艺术硕士的培养质量标准,项目组认为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导向性(仅指艺术设计领域):①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创业能力;②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即工作后较短的适应期、较少的培训);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能力。
2. 解决质量提升措施的突破点
上述观点中,对于独立创业能力、适应性好等,其核心问题仍然是实践技能即包含独立的设计、项目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得到学习、提高;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存在隐性的困难,对于行业的发展动向把握、对于未来发展的预判等存在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均衡性,目前来看,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的广度以及学习习惯的锻炼较为贴合实际。
三.展开的几项调研工作
1.实践环节调研
在全日制艺术硕士的培养环节中,我校设定为第二学年参与实践,在第三学年结合实践完成毕业、授位等相关条件要求。
2015年4月,针对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展开专项研究,向实践单位主管研究生实践工作的负责人发出调研问卷,总体发出54份,回收50份。根据初步统计,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94%对专业学位了解;②81%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了解并指导;③实践完成后,对研究生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的满意度提升了26%左右;④实践完成后,对研究生各方面的不满意程度出现2%的增长;⑤96%认为通过实践可以胜任该单位工作;⑥88%认为实践前应当掌握业务相关知识。
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本次调查的实践单位主体基本覆盖了各领域、各类型、各规模,从认同度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达到了较为全面了解层次,对研究生能力水平的认同是在完成实践之后;其次,我校对全日制艺术硕士的论文选题坚持走来源于实际案例、结合实践的路子,通过调查的②项结论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最后,实践单位对于研究生参与实践前的行业知识学习要着较为普遍的要求,这是在提高质量措施中应当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毕业生工作情况调研
对2014年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毕业后留陕工作的学生较多,占67%,其他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地区。详见下表:
表3.1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分布
区域陕西华北
地区华中
地区华东
地区西南
地区西北
四省华南
地区
比例66.67%10.10%9.09%6.06%4.04%3.03%1.01%
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高校从事科研、教学13%,设计、施工单位56.6%,自主创业17%。详见下表:
表3.2毕业生工作领域分布
单位
类型设计院高校房地产
公司工程建设
单位自主创业转行为相关工作
比例37.37%13.13%11.11%8.08%17.17%13.14%
通过对工作地域及行业分布的统计,分析认为:首先,源于我校地理位置的原因,毕业生的工作范围陕西占一半以上,这是特性,基于此项特性,在培养环节中考虑地域性特色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次,毕业生直接专业对口单位接近70%,这一比例在设计类学科专业来看存在提升空间。
四.确立的几项原则及解决办法
通过梳理以及基本的调研,项目组认为对于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其指导原则及其解决办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通过简单的压缩招生规模或者提高免试生比例是解决生源质量的一种途径,但对于培养质量的提升不存在必然联系,也不具备推广、研究价值。
第二,重视实际技能,不代表放弃理论基础;不能单纯的压缩课程学习,提高实践环节的时间或强度;应当调整理论基础的宽度和先进度。具体来看,应当借助我校多门类、多学科的优势基础,向土木、建筑等相关学科搭建课程平台。
第三,一般形式的专业课程授课不能满足需求,适当引入实际应用型课程;改变课程授课方式,引入讨论、实地授课等。
第四,通常所用的申请授位条件不具备导向性,将论文发表等条件向学科竞赛获奖等价。
五.结束语
生源质量、培养的硬件、师资等是显而易见的与培养质量相关的条件,挖掘培养方式、透彻用人需求、建立人才长期发展策略才是质量良性提高并达到一定层次的根本。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汇报 篇4
一、培养目标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专门型、实务型法律人才。
具体要求: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伦理原则,恪守法律职业道德规范。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术语、思维习惯、法律方法和职业技术。
(三)能综合运用法律和其他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律职业实务工作的能力,达到有关部门相应的任职要求。
(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二、培养对象
通过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统一考试并经学校复试选拔录取的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力)的法学专业毕业生。
三、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一)采用全日制的学习方式,学制为三年。
(二)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
(三)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导师组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法律实务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参加。学生可以选择专业方向,实行分方向培养。
(四)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及培养工作。
(五)必修课的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其中考试课不得低于总科目的80%。考核办法灵活多样,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减少对机械性记忆的考核。
四、培养工作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总学分不低于57学分。课程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专业方向必选课(适用于选择具体方向的学生)、选修课和实践必修环节。其中必修课27学分,选修课10学分,实践必修环节15学分。
(一)课程设置与安排
1、必修课(必修 共计27学分。适用于所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1
研究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402
2外语16033法理学专题16034中国法制史专题24025宪法专题14026民法学专题16037刑法学专题16038刑事诉讼法学专题14029民事诉讼法学专题240210行政法专题240211经济法专题240212国际法专题2402
2.专业方向必选课(8学分)
适用于财税金融法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竞争法研究402金融法研究402证券法研究402财税法研究402
适用于国际商法培养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国际货币金融法研究402国际投资法研究402国际贸易法研究402国际商法402国际商事仲裁法研究402仲裁法研究402
国际商务仲裁法和仲裁法只能选修其中一门;国际商法和国际贸易法只能选
修其中一门
适用于民法培养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物权法研究3402合同法研究3402侵权行为法研究4402劳动法研究4402
适用于商法培养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公司法专题研究402票据法研究402海商法研究402保险法研究402
适用于诉讼法培养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证据法研究402 2 司法制度402律师实务4024 仲裁法研究402 适用于刑法培养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 1 刑事疑难案例研析4022 犯罪学研究4023 比较刑法学4024 刑罚基本理论专题402适用于知识产权法培养方向的学生
编号课程名称开课时间总学时学分备注 1 物权法研究4022 知识产权法研究4023 知识产权实务4024 工业产权法研究402
注:如选课人数有限制,本培养方向的学生对专业方向必选课有优先选修权。适用于无专业培养方向的学生
学生可适当选修本院研究生课程和其他院系的研究生课程,计入选修课学分。
3、任意选修课(有专业培养方向:2学分;无专业培养方向:10学分)
学生可适当选修本院研究生课程和其他院系的研究生课程.(二)实践必修环节(15学分)
(1)法律学科导论、职业伦理与职业生涯规划(3学分);
(2)法律文书课(含起草合同、公司章程、起诉书、答辩书、仲裁申请书、公诉书、判决书、裁定书等的训练,由律师、检察官和法官讲授)(2学分);
(3)模拟法庭训练(分刑事、民事、行政三种任选,法官、检察官、律师三类型任选,由教师组织,法官、检察官、律师辅助指导)(2学分)
(4)法律谈判课(2学分)
(5)法律实践课(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等司法实际单位或政府法制部门、企事业大内法律工作部门实习至少1年,学生须提交一篇字数约4000字的实习报告,以及经实习单位审核评定的实习鉴定表)(6学分)
(三)职业伦理与职业能力
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伦理包括法律职业道德与执业规则;职业能力包括法律职业思维、职业语言、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职业技术五个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内容主要表现为:
1、面对社会现象(包括各种事案),能够运用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
2、较熟练地运用法律术语;
3、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与法学知识;
4、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法律解释方法,能够在个案中进行法律推理;
5、较熟练地把握各类诉讼程序,能够主持诉讼程序,进行调查与取证;
6、熟练地从事代理与辩护业务,从事非诉讼法律事务(如法律咨询、谈判、起草合同)以及法律事务的组织与管理;
7、有起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经验。
以上内容应当融入各门课程之中,可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专题讲座与研究等形式来培养,并注重这些技能的综合应用。
(四)学位论文(5学分)
学位论文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法律事务、深入法学理论。重在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法律实务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导师组应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确定具体的导师负责其论文的指导工作。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应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但不限于学术论文的成果形式,还可采用案例分析(针对同一主题的三个以上相关案件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等。
论文评阅标准应当统一,任何形式的学位论文写作均应当规范,达到以下七个方面要求:
(1)选题有意义并且题目设计合理;
(2)论文应当对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或者对同类课题在实践中的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说明这个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议焦点与未解决的问题;
(3)论文应当反映出作者已经合乎逻辑地研究并分析了这个问题的层次,即所谓的“分析深入”,“论证结构合理”;
(4)有充分的论证理由与依据,文字中能够反映出作者已经充分阅读过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法律硕士学生在读期间至少应当阅读15部非教材类专业书籍,撰写学位论文应当研读过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著作不少于5部。这个阅读量应当在学位论文的注释中反映出来,注释中必须显示学生已经阅读并理解了该领域国内代表性论著,参考文献应当列出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鼓励参考国外最新文献资料。即所谓的“资料充分”和“注释规范”;
(5)有研究方法意识,能够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盲目的无方法的所谓“研究”。方法包括: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社会学分析方法,比较方法,规范实证方法,价值分析方法等等;
(6)在谨慎踏实的基础上有大胆创新的观点;
(7)语言与字数方面的要求。语言精练,符合汉字写作规范,字数以1.5万为宜,一般不超过2万。
五、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必须由三位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校外专家或学者;法律硕士论文的40%实行双肓评审制。学位论文答辨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一至两名实际部门或校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汇报 篇5
各有关学院:
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各环节工作已结束,依据《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管理暂行办法》,现将教育实践考核总结暨评优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教育实践考核
教育实践考核采用实践各环节分别考核鉴定,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领导小组结合教育实践各环节考核鉴定意见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
每个实践环节考核应出具考核鉴定意见和成绩,各实践环节考核成绩记录采用百分制。微格训练环节和教育见习环节由相应的校内实践指导教师进行考核鉴定。教育实习和课例分析环节考核鉴定以实习单位、校外实践指导教师考核鉴定为主,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协助考核鉴定工作。教育调查环节以校内导师考核鉴定为主,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协助考核。教育实践各环节考核工作应于3月6日前完成。
教育实践综合评定前,2009、2010级所有全日制教育硕士应向所在学院提交以下考核评定材料:
1、教育实践计划1份;
2、教育实践工作日志1本;
3、教育见习小结1份、微格训练小结1份、教育实习小结1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1份;
4、教育调查研究报告1份;
5、课例分析报告2份;
6、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1份;
7、公开课教学录像1份(1课时以上、电子版);
8、实习期间全部教案1份;
9、《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考核表》1式2份;
10、教育实践期间相关代表性照片(其中每个学院统一安排的实习小组应提交实习生活及成果的代表性电子版照片10张,每个自主联系实习的教育硕士生应提交实习生活及成果的代表性电子版照片10张)
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领导小组应认真审核教育硕士提交的教育实践材料和各环节实践鉴定意见,尤其是要对公开课教学录像、教案、课例分析报告等进行严格审查,确定教育硕士生是否具备独立承担课程教学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依据实践各环节考核成绩的权重(微格训练10%,教育见习10%,教育实习(含课例分析)60%,教育调查20%)进行教育实践综合评定。综合评定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等五级评分制,综合评定中一般60以下为不及格,60-79分为合格,70-79分为中
等;80—89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微格训练和教育见习环节免修者其它实践环节成绩加权汇总后按比例换算为百分制分数进行评定。不具备独立承担课程教学能力的教育实践综合评定不能评为合格,应重新参加教育实践各环节训练。
教育实践考核评定工作于3月10日前完成。
二、教育实践工作总结
各学院应于3月15日前完成以下教育实践工作总结工作:
1、组织召开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座谈会,做好实习小组和自主联系教育实习研究生的实习汇报、经验交流等工作。
2、完成学院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加盖学院公章后于3月15日前送交我院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电子版发到赵顶兴信箱)。总结报告应包括教育实践工作组织开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部分。
3、整理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材料并存档,其中《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考核表》归入研究生学业档案。
4、审定并提交教育实践活动评优候选人名单和相关评选材料。5、3月15日前提交《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工作完成情况汇总表》(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专业学位—资料下载—专业实践栏内下载,填好后直接发送到赵顶兴信箱)。
三、教育实践工作评优
我院组织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习生”、“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评选活动。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习生评选
1、优秀实习生候选人基本条件
严格遵守教育实习有关管理制度,高质量完成教育实践各环节工作,教育实践综合评定为“优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等条件下实习小组长优先。
2、评选比例
评选比例不超过教育实习生数的30%。
3、评选程序
(1)本人申请或实习小组等推荐,填写《江西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习生评审表》(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专业学位—资料下载—专业实践栏内下载)。
(2)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及学院教育实践领导小组审核,于3月19日前向我院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提交评选材料。评选材料包括《江西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习生评审表》、上述教育硕士生向学院提交的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所有10项材料、《优秀实习生候选人信息汇总表》(要求排名,模板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专业学位—资料下载—专业实践栏内下载)。
(3)研究生院组织评审并公示。(4)报请学校批准并颁发荣誉证书。
(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评选
1、评选对象
评选对象包括校内导师、校内实践指导教师、校外实践指导教师。
2、评选基本条件
切实履行实践指导职责;实践指导效果好,所指导的研究生教育实践综合评定皆为“合格”以上且至少有1人为“优秀”;校内实践指导教师深入实习单位指导次数不少于4次。
3、评选比例
每个学院可在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含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中各推荐1名候选人。
4、评选程序
(1)各学院教育实践领导小组推荐,组织填写《江西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评审表》(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专业学位—资料下载—专业实践栏内下载),并于3月19日前提交到我院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
(2)研究生院组织评审并公示。(3)报请学校批准并颁发荣誉证书。
请各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工作的考核总结和评优工作,探索专业实践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教育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
特此通知。
研究生院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汇报 篇6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试行)
重研院[2009]29号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 2009年开始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积极开展学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特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制订原则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充分发挥各培养学院的专业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体现特色和差异,在确保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持同一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和积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
二、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应用型研究生,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以满足其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2.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组
制”,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或由多名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共同指导。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应在1个月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并与导师一起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确定培养学制。
三、学制及总学分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为2~3年,具体学制在研究生入学选定导师后,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并经所在学院批准。在学制时间内,课程学习环节一般为一年,专业实践环节和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该类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时间为3.5年。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均采用学分制。总学分要求至少5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少于28学分,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12学分,学位论文不少于12学分。
四、课程学习
(一)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结构可参照2008版全日制普通硕士生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设置。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需要,改设部分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公共课程可采用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自然辩证法、外语与数学等教材,也可与校内学术型硕士要求一致;专门技术课程可根据领域的不同行业或工作性质设置;学院应保证为学生开设一定的面向行业实际的专业课程,安排一定学时的行业实践训练。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程(含基础必修、专业必修、公共必修)至少18学分,开设专业讲座课程至少两门,每门1学分;应设置不少于2门(4学分)应用性强的行业特色课程。
(1)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学分)(课堂讲授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
数学基础课或专业基础理论课(3学分)
专业应用基础课(2~6学分)
专业应用技术课(4~8学分)
其中应用技术课应适当安排实验环节。
(2)选修课及实践教学(不少于10学分)
选修课主要应结合本学科主要应用研究方向及本领域工程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设置。选修课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界人士承担部分课程。选修课应包含2学分的人文管理类课程,供学生选修。选修课一般为考查课程。
非本专业报考的硕士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1~4门本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进行补修,该类课程不计学分。
(二)课程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每个专业领域应指定2门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由校内教师和现场专家共同完成课程的讲授。其中校内教师的授课时间不得少于1/2,一般以授课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外专家一般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累计时间不超过总学时数的1/3。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必须在完成全部的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② 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内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董事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研究生应将“专业实践计划表”及时报所在学院,由各单位汇总后于第二学期结束前2周内报研究生培养管理办公室。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该环节累计工作量不得少于360学时(每周30学时,按12周计算),计算总学分为12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应做好专业实践活动的登记工作(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活动工作日记》)。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12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内容和形式可采用应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实际管理课题(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调研报告)及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
(2)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的有关要求执行。
(3)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和进展;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等。
(4)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七、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可获得硕士毕业证,并被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应按照以上要求做好相应培养方案的制定,工程硕士按专业领域制定培养方案,风景园林硕士、会计学硕士及法律硕士按专业大类制定培养方案。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及部分新增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等。学制、学习年限、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按学校统一规定执行。
(四)时间安排:各有关单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于7月8日前报送到研究生院培养办。
(五)各单位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从2009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研究生院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汇报 篇7
1 国内外专业硕士培养研究差异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初是由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缺乏理论和实践相关的能力, 针对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以补充计划的学位。研究生招生扩招以后虽然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自2014年全国各地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但在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占整个研究生招生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预计2015 年左右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比例将达到1:1。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理论探讨, 通过对比国内外学者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研究, 我们可以为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在这方面的提供宝贵经验, 根据文献可知国内外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及实践环节四部分。
2 专业硕士模式存在的问题
机械工程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设计和制造技术, 是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的重大项目。具有综合性和工程实践特征的学科之一的机械工程, 是第一批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专业领域。在2009年机械全日制教育研究生学位开始施行,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已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 但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行业为导向企业参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对专业硕士的实际招募的对象是应届毕业生, 没有社会经验, 培养形式为脱产全日制, 很难达到专业硕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相比于联合培训、委托培训等形式, 缺乏实际工程锻炼, 也就无法达到学生现实能力与培养目标能力的水平目标, 这也就对高校施行的以课程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2.2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还未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
课程资源不足, 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合理, 表现为:本科课程设置与研究生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够;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课程设置的导向性不足;学生的选课余地很小, 为了凑够学分, 即使是与自己所选方向无关的课程也要修读。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博而不精、杂而不专, 不利于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上积累足够的知识。还使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减弱, 产生应付性上课的现象。
2.3 实践环节不能保证
(1) 实践环节与理论学习脱节, 实践环节质量不高。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 理论学习没能很好的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存在脱节现象。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 难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造成综合实践能力质量不强。
(2) 在实际操作中, 因为企业认识到研究生和研究缺乏全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人员培训方面, 现有的合作政策和体制缺乏补偿费用的分摊和商业利益研究的联合训练, 这会导致积极参与和合作度不高。
(3) 实践环节不足, 受导师课题的数量和培养方式的影响, 部分专业硕士实践环节不足, 有些导师以培养学术硕士的方法培养专业硕士。没有足够的实践训练, 无法培养出专业硕士立足企业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然无法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4 质量监督环节薄弱
教学质量难以衡量, 质量监督环节薄弱, 专业知识体系复杂, 应用型较强, 单纯的用课程成绩和学术研究成果评价学生质量不够科学。目前, 缺少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质量监控的信息渠道尚不健全, 质量监督环节薄弱。
3 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建构
笔者所在的机械工程学科, 依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机械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高技能人才 (机电项目) 培训基地”等国家级科研教学基地, 针对现代装备设计制造的共性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在基于界面力学与啮合理论基础、高性能传动系统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系统工程、高端装备设计制造与测控等领域进行探索性、创新性的研究。学科交叉融合以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及软件技术、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渗透, 充实和丰富了本领域的基础, 拓宽和发展了本领域的研究范畴, 并促进机械产品和生产过程向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高效化、绿色化及集成化方向发展。认真组织、深入研讨、结合实践、综合资源, 创建了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了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了高素质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 构建完整了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 表1 为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3.1 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采用学分制, 总学分要求至少40 学分, 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少于32 学分, 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6 学分。开题报告1 学分;听取学术与专业报告至少5 次, 计1 学分。
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论文选题可来源于:应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产品开发等。学位论文根据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 灵活确定。
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独立完成, 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
论文审计审查应侧重于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审核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进展;同时对论文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等也要进行审核;重点是审核其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际工程问题中是否可以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进展等进行评估;对于提出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要考虑到它的使用性和先进性, 还有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机械工程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培训计划, 规定学分的各个方面, 合格成绩, 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论文应采用两次专家评审, 国防委员会应该是三五名专家。评审以及从机械工程国防委在该领域的成员应该有相关的行业惯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专业的机械工程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训环节, 课程和培训项目成绩合格修满学分的规定, 完成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提出申请学位, 通过论文答辩, 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 可获得硕士毕业证, 并被授予相应专业学位。
3.2 课程设置
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根据人才培养的能力、素养和知识结构要求, 其课程体系构成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专业实验与行业发展及前沿讲座、职业及人文素养课等五大课程模块, 以及专业实践环节。按课程体系构成设置五大课程模块分配比例为:公共基础课占11.8%、专业基础课占15.2%、专业特色课占16.5%、专业实验与行业发展及前沿讲座课占42.4%、职业及人文素养课占14.1%。
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整体设置比例, 公共基础课与职业及人文素养课占25.9%、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特色课占31.7%、专业实验与行业发展及前沿讲座占42.4%。符合注重基础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
4 结语
结合重庆大学机械工程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建立了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确定了有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完善了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创建了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新模式。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体系尚未完善。基于国内外专业硕士培养研究的差异, 分析了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以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 在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加强实践环节方面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专业学位,全日制硕士,机械工程,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锋, 尹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 2013 (26) :92-93.
[2]孙友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殊性呼唤培养模式的独特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0) :14-18.
[3]张乐平, 王应密, 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3) :11-17.
[4]杨震.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 (2) :93-97.
[5]李学艺, 钟佩思.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 :22-23.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汇报 篇8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将成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对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的重视程度不高、招生比例不高、资源配置不足、教学方式单一,质量评估缺乏等问题,本文在对岩土工程特点、岩土工程与相关专业的关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展望,以期为促进我国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 专业型硕士 培养模式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需要,从2009年开始,国教委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改革,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划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至2012年,我国教育部开始推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政策。
由于我国从推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政策至今,仅实施五年时间,此外我国各高校自身的教学硬件、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等条件参差不齐,导致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尤其在具体高校、具体专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更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招生比例失衡、教学模式单一、质量评估缺失等。
本文针对岩土工程的专业特点,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生指导经验,在对国内开设岩土工程专业的知名高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岩土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为我国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建议与参考。
二、岩土工程的专业特点
岩土工程可以定义为“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以工程地质学、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为理论基础,涉及岩石和土的利用、整治和改造的一门技术科学”。
1.岩土体材料的特点
岩土体与其他材料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1)岩土体材料既是承载体又是荷载源。
在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岩土体可以作为建(构)筑物的承载体,如地基等。而在一些工程中,岩土体又作为荷载源存在,如基坑工程等,结构周边的岩土体将对结构构件施加荷载。
(2)岩土体材料为非联系性介质。
岩土体材料与金属材料不同,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主要在于:岩土体分为岩石和土体,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层理面,此外在应力及其他因素作用下会产生节理或裂隙等;而土体在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孔隙,随着土体的种类不同,其孔隙率也有较大的差异。
(3)岩土体材料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
岩土体材料由于其为非均质性材料,其力学参数测试数据具有较大的离散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取样、运输过程及试验过程均会对岩土体试验产生扰动,二是同一种岩土体由于其取样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不同,获得的力学参数也差异较大。此外,室内的试件试验获得的力学参数与现场的大块体岩土体材料的力学参数也存在较大的误差。
2.岩土工程专业与相关专业的联系
岩土工程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具有相辅相成、专业互补的特点(如图1所示)。
图1 岩土工程与相关专业的关系图
下面以关系最密切的工程地质与结构工程为例进行分析。
(1)与工程地质的关系
地质学的其中一个分支为工程地质,主要解决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问题。而岩土工程为工程地质的延伸,主要解决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岩土技术问题。由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质问题,均需要利用工程地质的专业知识进行识别和判定,然后才利用岩土工程知识进行修建、加固或避开这些不利因素等。因此,工程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而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的外在延伸,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
(2)与结构工程的关系。
结构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主要解决工程建设中结构物的荷载计算、结构受力分析与构件设计等。而结构的使用功能和承载能力的实现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岩土工程师对岩土体承载体的选择。如地基工程,地基的承载能力对上部结构的变形控制和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进行结构工程设计时,需要关心其相应的岩土工程问题。而岩土工程在处理地基工程、边坡工程、隧道工程等问题时,需要对涉及的结构类型、荷载值和结构使用年限等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处理与加固。
三、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专业型硕士培养制度
从2009年开始,国家教委开始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步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美国、英国相比,我国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步相当晚。
目前我国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制度已经相对比较完善,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才刚刚起步。这两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为:(1)培养模式的差异。学术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研究及理论创新方面的学位。而专业学位目的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2)培养目标的不同。学术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目标具有显著的学术导向性;而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实践性。(3)培养方式的不同。专业型学位围绕“职业发展”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由若干个符合职业岗位的课程模块构成职业要求所需的知识系统,更多采取多媒体教学、专题研讨及案例教学;而学术型学位以学科为中心建构课程体系,强调探索性,以研究来组织教学,同时注重相关学科的覆盖面,课程多采用互动式交流和启发式教学。
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对岩土工程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几乎无差别,主要表现为:(1)开设课程相同。(2)导师指导程度相同。(3)考核制度相同。在培养岩土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仍然采用理论课时考核、实践课时考核和学位论文考核制度,没有体现出专业硕士的培养特点。
2.生源质量较低,专业学位认同度不高
据调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录取时,一般将学术型学位名额给考分排位较前的学生,专业型学位名额给考分排位较后的学生。这些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大部分为调剂生,部分为跨专业学生,普遍基础功底较为薄弱,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较差。用人单位在使用两种类型硕士学位人才的过程中,并未发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型技能明显强于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反而可能在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和研发能力上存在劣势,这也对高校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造成社会认同度不高。
3.实践指导环节与社会衔接脱节
根据国家教委要求,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增加实践性课程环节、课时,目的在于增加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经验和提高处理实际工程的能力。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校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指导环节基本上处于虚设状态,原因主要为:(1)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较少,导致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研二时无法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2)导师对实践性环节不重视。(3)校外合作导师虚设或缺失。因此,导致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其社会实践能力和工程处置能力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 构建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是教育部有关“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为社会提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推动力,也符合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为此,我们应该针对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建立和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期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 完善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针对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的特点,在听取全国专业硕士学位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开展岩土工程相关企业需求调研,并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专业硕士培养的经验,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一边科学培养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2.科学设置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是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探索全日制岩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首要环节。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型硕士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应在理论性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突出专业型职业人才培养的特征,注重与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关键性实践型课程可以在企业外聘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进行授课,甚至部分课程的教学可以与企业相合作,采用在企业现场上课的方式进行,从而探索出一套具有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特征的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3.提高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职业素质与人才培养能力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还是以导师制为主要的培养模式。因此,硕士导师的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针对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指导,硕士导师应该有创新意识,针对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专业硕士研究生提升实践技能,开拓工程技术的创新。各高校或专业硕士学位委员会也在硬件上增加投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加强对导师的职业辅导与培训。
4.改革专业型硕士的评价机制,提高培养质量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因其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区别,在专业型硕士培养的考核机制中,应勇于改革和创新,不能以传统的思想,如发表学术论文的多少、学位论文的深度等来评价专业型硕士是否达到硕士学位的授位要求。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机制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要求进行评价,如平时采用实际的岩土工程设计、地质灾害处理方案的制订等作为课程的考核;毕业论文以参与工程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实践工作完成的质量情况、工作能力、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培养出更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的专业型人才。
五、结语
针对我国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发展阶段,国家教委、各高校及各硕士导师均应有改革的意识,针对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的特点,探索出适合我国全日制岩土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为我国基础工程建设输送更多更高质量的专业型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Z].2009.
[2]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2010]2号)[Z].
[3]顾宝和.浅谈岩土工程的专业特点[J].中国建材资讯,2010(5):62-66.
[4]庞雪群.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与启示[J].创新,2012 (6): 224-226.
[5]陈建伟,王兴国,韩建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4(2):96-99.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汇报】推荐阅读:
全日制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6-18
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范文08-2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09-13
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09-11
全日制兽医硕士05-17
非全日制研究生09-10
全日制教育硕士论文10-22
全日制会计硕士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