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2024-09-30

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精选7篇)

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篇1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版),我弄清了小学语文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不仅姓“语”,它还姓“小”。它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标准。通过学习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作为一年级的老师,由于接触学生的年龄小,加上一些家长会给孩子灌输教师权威的思想,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不能有效沟通。

那么,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心得体会《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通过学习,我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力求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台阶!

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篇2

一、含义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或collaborative learning) 又称协作学习, 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 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 以目标设计为先导, 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 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 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依靠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者, 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 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够完成有效学习任务的。

独立学习是指在个人的努力下, 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智慧, 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独立学习是依靠个人自己力量, 不借助于他人外力而独立完成的学习。

二、特点

1. 合作学习。

(1) 互动性。这里的“互动性”是指在学习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真实的、适切的互动, 而不是虚假的、走过场的、形式的、不适切的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交往、相互作用、教学互动。它的原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互动。互动的方式有对话、活动等;互动的内容有情感互动、知识互动等;互动的的形式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 从而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互动体系。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认为, 在课堂上, 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事实上, 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

(2) 交往性。这里的“交往性”是指合作学习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积极交往的过程。所谓交往, 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交往中, 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生活着, 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 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 获得人的本质。学生通过交往从而发现其它同学新的思想, 并使自己的思想在与其它同学的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出新的灵感出来,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3) 生成性。“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生成是在师生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获得的思维方法和结论与教师的预设相左, 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成果。这里的“生成性”是指在合作学习中, 新的思想的生成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中, 现时生成的超出学生个人思考能力之外的, 是一个动态的、逐渐的、螺旋式渐进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静止的、跳跃的、直线突进的过程。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学生与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 使学习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2. 独立学习。

(1) 自控性。自控性是指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 即在学习活动之前, 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 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 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控性的强弱对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与否以及效率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独自性。独自性是指在独立学习中, 学生必须依靠自己本人完成学习任务, 而不是借助于他人的力量、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与潜力去努力理解、思考。遇到比较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情况下, 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问题得以解决, 学习得以完成。即使不能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也需通过自己独自的学习, 经过自己独自的思考, 使学习达到自己能够完成的最大程度。独自性衡量的是学习者的独自学习的能力与品质, 是独立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价值

1. 合作学习。

(1) 能够形成智力的合力。在合作学习的情况下, 不只使学习有“1+1=2”的学习结果, 还有可能产生“1+1>2”的学习效果, 从而使一个人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共同的合作学习下得到有效完成。从幼儿园一直到研究生院, 众多的教育实践都证明, 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 要比独自学习的方式能取得更高的成绩和效率。许多研究也表明,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因为学习者相互的合作增加了观点的数量、质量, 激发了学习者的参与情感, 同时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创意和新奇。在合作学习的情况下, 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这些观点是某些人自己所不能具备的。当别人观点与自己的观点发生碰撞, 可以产生一些新的火花, 从而萌生新的思想, 并且不同的观点可以引发小组成员考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办法。

(2) 使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在合作学习中, 不光最后的结果实现了学习任务的完成, 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更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品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相互体谅、相互合作, 需要他们发挥相互合作的精神与品质。实践也证明, 尽管学生们在能力、性别以及任务的性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但是通过参与合作学习, 学生们都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相互之间也更加关心;同时他们也更加喜欢教师, 并且认为教师对他们的帮助更大。此外, 合作学习对于学习者将来建立和维持稳定和谐的家庭、婚姻和友谊大有益处。

2. 独立学习。

(1) 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独立学习中, 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 而不借助于外在的帮助力量去实现要完成的学习。那么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就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智慧, 开动自己的脑筋去学习, 他们的智力、智慧将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并使其得到深度的发展, 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都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一个人要实现自身的发展, 最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 能力发生同化与顺应, 从而实现个人的变化与发展, 而不是借助于外力的作用实现本质的转变, 别人的影响只是对自己的学习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2)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品质。在独立学习中, 学生依靠的是自己的一切能力, 是靠个人的力量去完成学习的任务, 他们必须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使他们养成学习必须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与毅力。经过个人的独立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容易锻炼个体的独立学习的品质, 使他们形成遇到学习任务的时候, 不是总去想着得到别人的帮助, 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 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使学习得以完成。在长期的这种练习中, 他们的独立学习的品质就会形成, 对个体的独立学习的信心、习惯、毅力的养成会有重大的影响。

四、运用条件

1. 合作学习。

有些学习任务是复杂的, 只靠一个人是不能完成的, 往往需要多个人共同发挥集体的智慧, 必须是在几个人的共同协作下, 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 这时就需要合作学习。在共同的合作学习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发挥各自的潜能、智慧, 从而生成强大的合作集体潜能、智慧, 以利于学习任务的解决。在遇到此类学习任务的时候, 如果不依靠合作学习, 只依靠个人的力量, 很难完成学习任务, 即使能够完成的话, 其完成的有效性可能未必达到预期目标。因此, 在遇到依靠个人不能完成而必须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时, 最好采用合作学习。许多问题并不是个体头脑中的第一闪念就可以自动解决的, 为了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就需要多向合作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这样的意识:讨论、倾听、答问是合作学习;争辩、交际、对话是合作学习;策划、主持、协调、评价也是合作学习。合作的主体和客体是变换的,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合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旨在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 通过小组讨论, 互相启发, 达到优势互补, 共同解疑, 个体通过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在小组里讨论。如果已经是个人独立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又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那么这是无效的合作学习, 它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2. 独立学习。

有些学习任务不必要与其他人来合作, 只要一个人自己独立努力就可以完成, 这时就运用独立学习。在独立学习过程中, 应该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 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果经过个体思考可以习得、领悟的知识、技能, 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体悟的情感、价值观, 可以完全独立解决的问题, 就应该依靠个人能力解决, 尽量不借助外力。这不仅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 也涉及一个人精神品质的培养。在完成独立学习任务时, 就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智慧, 调动并利用自己的潜能去处理这类学习任务。如果在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情况下, 还与其他学生来合作, 还在运用合作学习的话, 不但不会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 在一定意义上说, 个人的动机、思维、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不会得到激发与发展, 反而会得到抑制与挫败, 可能会使个人的学习品质、潜能的发展受到阻碍。因为在此种情况下, 个人的学习能力由于有了其他同学的帮助、提示, 个人的思考力将不会得到充分调动与施展, 这时学生的思考力往往更多的会借助于其它同学的力量, 而不是过多的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 原本可以充分调动自己潜能的机会而由于其他同学共同的努力而遭到忽视。对于有些难度不大或没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的问题, 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思、自练、自结、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提高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遇到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时, 就要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 而不是合作学习。

总而言之, 从学习的职能来说, 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 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也是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要求。人类任何知识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独立学习, 从外化于学习者而独立存在的知识经验内化为个人精神世界的财富, 个体的习得、领悟、思考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合作学习是知识与经验共享、升华的有效手段, 但并不是必需手段, 也就是说,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合作解决。而在更多的学习中, 在不同的时机下, 其实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往往是大量同时存在的, 但究竟选用合作学习, 还是独立学习, 具体要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学习内容、时机而灵活变换, 恰当采用, 而不是只追求一些新的理念与名词而置实际的具体情况而不顾, 以求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的有效最大化。

知识链接:

1.合作学习的特征:

(1) 异质分组, 建立学习的“多元世界”。小组成员在性别、学业能力、步调和其他品质上必须是不同的、异质的。这样才能够共同发展、接纳他人, 使学业困难者获得更好的发展的目标。

(2) 积极互助。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

(3) 分工合作。建立小组成员的行为规则要求, 强调个人责任感和义务, 对其他成员的鼓励和支持。

(4) 资源共享。互相帮助和交流。

2.合作学习的意义:

(1)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陪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 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得到承认, 其潜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张扬个性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感到学须有信心;合作学习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 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合作学习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有助于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2, (2) .

[2]陈玉平.试论师生互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3]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J].教育研究, 2002, (2) .

[4]徐贤烤.新课堂呼唤动态生成[J].教学与管理, 2005, (35) .

[5]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 2004, (11) .

[6]马红亮.合作学习的内涵、要素和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5) .

[7]韵小丽.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J].四川教育, 2003, (Z2) .

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篇3

小学生 教师意识 创新 超越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因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向的互动。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如何使学生具备超越教师的意识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实现从承传到创新的转变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开拓人的思维是无限的。具备创造性思维不仅是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增强剂。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的教育观念,实现从承传到创新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并非把传统的继承为中心的教育全部丢掉,空中楼阁般地构建一个创新教育,而是通过继承性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造和发展来实现。第一,要突破“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师德观的局限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为无论是“传道”,还是“授业”,都是将已知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承传下去,“解惑”也只是解答学生对“道”,对已知知识学习中的困惑,恰恰缺乏对知识的探索,创造未知的启发和诱导。因此,我们应定位于承传有效知识的同时,侧重于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二,教师要做创新的表率。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在理论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新颖的思路或设计方案,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这样,既能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又能强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效果。

二、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他们都能成功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判断学生最发达智能的一个好方法是观察他们在课堂上不规矩的表现。”语言智能发达的孩子老爱说话;空间智能发达的孩子爱涂涂画画;肢体发达的孩子爱做小动作。这些课堂上特殊而不规矩的表现其实是一种信号,学生在向老师表示他们具有这些特长,希望被老师认可并接受。因此,我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拓宽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智能状况不断的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在一天中的某个时刻,有机会利用其最发达的智能学到知识,增强能力;使学生身上一些被忽视的智能得到发展;使未发展或关闭的智能得以激发;使已发展的智能得以完善,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学生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发展,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我们教师在其中只是“向导”“路标”,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作为一名新型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听到花开的声音;让每个孩子看到小河活泼地流淌;让每个孩子把淘气的风气带到身边。

三、让学生的个性飞扬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是一句伟大的名言,它穿透了所有表层的现象。不是吗?《向日葵》可以复制,但梵高不可以克隆;《唐璜》可以再写,但拜伦决不会重现。世界之所以如此斑斓,是因为她的子民永远奉行着一条法则——成为你自己!由此可见,大力弘扬学生个性,也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个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一点不但对于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同样是如此。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是个性生命精神活力的支柱。因而,只有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自由争鸣的民主气氛,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爱因斯坦在回忆他的学生生活时,曾这样感慨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会夭折。卓尔不凡的旋律需要慧心独具的乐师,生动活泼的课堂更应该有个性飞扬的学生!

四、让学生自由地想,愉快地说

一位哲人说过,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理想。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精心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言为心声,语言应当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是生命原生态的展示。课堂上,教师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教学更需要我们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或许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一个更新、更美的境界。课堂上有意识引导学生,与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敢和老师对话,敢挑老师的毛病,敢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例如,我在教《五彩池》一课时,王平同学突然嚷道:“五彩池”能游泳吗?顿时全班就沸腾了,当时我心里也咯噔一下,理智告诉我要冷静。稍微一停,我是这样处理的,这个问题我没想到,但是我觉得挺有意思,来,咱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自由结合、讨论,联系生活经验,联系课文内容,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经过学生的探究,很快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这样做不仅能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而且还能借疑释疑。既深读了课文,又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提问后切不可急于求取答案或告知因果,应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判断、咀嚼、品味,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展示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探究;给学生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总之,该还给学生的东西,老师别再占有。

参考文献:

\[1\]梁秀英.小学教学中“少教多学”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才智,2014,(8).

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篇4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匪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同时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和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次培训学习也使我对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我对课堂教学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该如何在课堂中实践新课标的精神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会。

课堂教学是语文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而不要舍本求末,使语文课堂成了单纯处理问题的课堂。我们也要使“读”贯穿课堂始终。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包括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等,因此我经过二十多年的从教经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与各位共勉:

1.激发兴趣。

有兴趣才有主动阅读的愿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教古诗文阅读《三峡》时,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古诗文《曹刿论战》。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2.明确责任。

让学生明白课堂阅读是自己职责所在,有责任才有动力,才能沉入文本,深入阅读。首先,学生的读要在老师的点拨、指导下进行。(1)通过范读,激发学习的兴趣(2)通过接读,悟出作者的真情;(3)通过引读,领会文章的意境;(4)通过分层读,深入理解课文;(5)通过分角色读,活跃课堂气氛;(6)通过评点读,激起参与的欲望;(7)通过齐读,达到共同参与和提高的目的。其次,读要有时间的保证。在讲读课文前,要充分地自读,达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在讲读课文中,要紧密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流利地、有感情地读;在讲读课文以后,要一边体会一边有感情地读。当然,不是所有的朗读方法在一节课上都要用到,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朗读方法。如教古诗文阅读《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

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篇5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本《标准》中最具体、丰富的部分,为了便于阅读,对其基本特征和结构作如下说明:

1.本《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2.如何处理四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

3.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

4.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

5.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教学活动建议针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建议则提出检测标准达到程度的要点。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完整过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篇6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课程内容包括“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每个主题的内容都由两级目标构成。在每个一级目标之后注有序号,表明其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二级目标即“内容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学活动”是针对教师的指导建议。

一、我们生活的世界

本主题以学生感受、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经验为起点,在描述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一些在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核心的概念。

本主题按照“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思路,综合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逐步将学生的视野从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广阔世界,将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追求融入社会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

目标1 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4,8)

内容目标

教学活动

1-1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1-1 可结合地球仪和地图的自身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发现地球仪上有南极点和北极点、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东半球和西半球、北半球和南半球;地图上有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

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1-2 可指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问路),或者近期国内外重大事件(如大地震)的发生地点,能用“东、南、西、北”和“经度”“纬度”等术语确定和描述地理方位和位置。 1-3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社会信息。

1-3 在教材已有资料或教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收集并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及一些统计图表,如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历史地图、气温曲线图、人口增长柱状图等。选择合适的地图和图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如登山、野外宿营、外出旅游等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地图,并从图上获取所需信息。

1-4 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并学会使用它们。

1-4 可指导学生从教材或其他资料中摘录一段历史文献资料,从中辨析表示历史年代的词汇和习惯用法,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朝代和国号等。

1-5 知道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不同。 1-5 可举出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或以一些文献资料为例,使学生理解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

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篇7

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和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紧紧相连, 和国民心态的变化息息相通。社会的整体进步, 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焕发了生命活力.在语文教学展示课上, 不同的教学风格异彩纷呈, 多种教学流派争奇斗艳, 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同时, 也要看到, 由于多元文化并存和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导致的国民心态的变化, 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气、浮夸之风、浮华之象, 不仅存在于社会其他领域, 存在于高等学校, 也在中小学这块以往公认为比较干净的土地上侵蚀着。课程改革中, 急于求成、花样翻新、新名词满天飞的现象时有耳闻;形式主义、热热闹闹、不讲实效的情况并不少见。

成绩有目共睹, 问题也不容忽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认识不足, 导致实践中的迷茫。表现之一是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 出现了新的“架空分析”。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文本的人文精神, 削弱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有的老师特意浅文深讲, 故作微言大义, 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鉴赏课和人生哲理课。由于对文本挖掘过深, 反而游离于文本中心之外, 冲淡了对文本自身的解读。加之脱离学生知识、能力实际, 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大多数学生如坠五里雾中,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人文性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人文性的内涵必将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现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绝不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翻版, 而应该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育人为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这既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也有助于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当然, 这种教育不是抽象说教, 也不是生硬灌输, 而是依托语言文学, 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中自然渗透。

第二, 对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把握不准。例如, 识字教学不落实, 写字教学不到位。识字写字虽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同时也应贯穿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又如, 在理解词语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分别提出了要求: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四学段:“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上述各个学段的不同要求, 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教师都要认真理解、准确把握, 在各个学段分别把关, 把要求落到实处。

除上述外, 课程标准还对朗读、默读、理解文本、把握主要内容、了解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以及对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诸方面, 在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要求, 教师都应深刻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

第三, 对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教学中, 一讲到底的现象虽不多见, 但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现象常有所见。这些问答或认知肤浅, 只在文本的表层徘徊, 既无思维的有效度, 也无表达的清晰度;或脱离文本, 漫无边际, 海阔天空, 从而占用学生读书写字的时间, 这样既无助于对文本的深入学习, 也不是基于文本的拓展延伸。有的师生问答, 只是两个孤独主体的对白, 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作壁上观。

教学中, 教师不范读, 不板书。学生齐读的时间多, 自由读书的机会少, 学生写的练习更少。教师一般不纠正学生的错误, 尤其是言语表达上的错误。不辨析字形, 特别是对容易混淆的宇音、字义、字形很少反复练习辨别。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 尚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思想上也重视不够, 因而基本上没有落实。有的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出现轻视基础知识传授的现象。由于轻视知识, 忽视教师的讲解、讲述等这些常见的教学方法, 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立起来, 从而弱化了教师组织、引导的职能。有的教师放松要求, 不敢严格要求学生, 廉价表扬, 随意肯定。的确, 有时候课堂上也热热闹闹, 但热闹背后却是学生感情的冷漠。有时是因为眼花缭乱的课件,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有时是因为一些非语文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 学生反而没有了兴趣。课堂沉闷, 学生心灵之窗紧闭, 没有标新立异的声音, 没有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没有多元的有创意的结论, 也看不见因思维撞击而迸发的智慧火花。

这些现象反映出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不够、把握不准, 对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成果的认同、吸纳不够, 对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说明还缺乏辩证观, 常常容易情绪浮躁, 急于求成, 顾此失彼, 易走极端, 把握不住事物发展的“度”。

上述现象, 是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的态度是直面现状, 明确方向, 针对实际, 讲究策略。不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而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上, 在正确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从整体上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主渠道, 如何把《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真有所获, 确有所得,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应予回答的问题。

由于各地、各校情况各异, 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结构、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等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不能框得太死, 箍得太紧, 要给每位教师留下变通调适的空间,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留下拓宽、延伸的“空白”。

和历次《大纲》相比,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 主要是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把提高教学质量仅仅归结到“教学方法”的层面上, 这是舍本逐末。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思想和方法总是糅合在一起而密不可分的。思想指导方法, 方法体现思想。过去我们说语文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其实主要是语文教育思想陈旧。新的教育理念必将产生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策略, 思想的先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人轻视教学理论的作用, 忽视教学思想的指导, 甚至认为讲教学思想的指导性是“空谈”, 是“浪费时间”, 不如学“几招、几式、几法”管用。这些想法反映出当前教学研究中的“浮躁情绪”和急于求成的心理。方法是知识更高阶段的抽象,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脱离该学科的性质、特点, 而成为各个学科都适用的“万用灵丹”。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方法不过是材料有效的处理, 因此, 方法和材料并不是对立的。方法乃是教材的有效的导向所希望的结果。”又指出:“学生的学习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主人。”教学实践证明, 把某种方法的作用夸大到可以涵盖一切学科是错误的。任何方法离开了教学媒体———教材, 离开了教学对象———学生, 无异于构筑空中楼阁。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当代教育观, 渗透现代人本观,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 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准是目标和基准, 明确了目标和基准, 就要进而研究达到目标和基准的途径和方法。但《语文课程标准》毕竟不是途径、方法细则的罗列, 只能简明扼要地阐述为达到“标准”应持的观点、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笔试应树立自信下一篇:学习习近平讲话第5讲:我们不能没有信仰(上)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