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会计研究(共12篇)
规范会计研究 篇1
前言
放眼中国对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历史进程,中国会计理论大部分都可以将其划分为规范研究范畴,但是实证研究却少之又少。近些年以来,西方国家对会计实证研究大力倡导,对规范会计假说和推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且也对以往会计理论实践不是很重视。
一、对方法论的比较分析
1.在规范会计研究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规范研究的方法指的是通过经由演绎的方式方法对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生成理论。规范研究强调世界价值观,他们对世界理论运行模式有自己的看法,却对世界实际运行状态置若罔闻,它往往试着去探索事物的本来模样,对事物判别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处理标准与制定政策也需要配合准则来实行,它可以说是沿着万中取一的发展方向运行,用已掌握的结论、原理与定律推算新兴事物本质与规律[1]。关键在于以实证科学事实作为理论基础,逻辑性强,得到的结论就是正确的。
2.在实证会计研究方面。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对会计的实际状态加以阐释,它极力主张排斥价值观与唯心思想,它将考虑重点放在会计处理程序的规律上面。实证会计理论主旨目的在于对已有会计现象加以解释,并且追根溯源。它的基础是经验和实证法,建立简单数学模型,进而推出新理论。实证会计研究将会计实务设为发展基础,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实证会计研究起点与终点都是理论基础。
二、对优缺点的比较分析
1.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缺点。规范会计研究的方法比较完善。规范会计研究无论是它的归纳法还是演绎法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史,所以它的成熟的研究方法是其他会计研究无可比拟的[2]。另外它可以将理论与实务连接的很紧密,这是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点。但是它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其一它的研究方法缺少逻辑性,造成起点与前提的假设缺失。其二研究的方式方法不是很精密。它着重强调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定量分析,造成结果的偏差。其三规范会计研究通常不计后果,对于会计主体行为因素也不是很重视,将不同利益团体简单视作一个总体,这样导致了单一错误的现象产生。
2.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缺点。实证会计研究研究方法精确而科学。而且将实务作为基础进行研究,是基于实际出发的,所以有很深远的实践意义[3]。它对于会计主体的行为与动机也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得出规范会计研究无法解析的优越结论。总结出实证会计研究的这么多优势,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其一它总是想用有限事实与现象对普遍命题加以证明,导致结果概率性与偶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其二它过分重视模型与定量化而忽视了其他的次要因素,导致研究对象的简化,进而造成偏差。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却并不互相排斥。规范会计研究比较强调理论,而实证会计研究则是强调实践,进而为规范研究丰富理论基础,我们不应将眼光单纯局限于一个片面,换句话说,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相加之和即为理论研究。
摘要: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现如今已是会计研究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旨在从内容、特点与优缺点方面综合对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对于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最终总结出两者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关系。
关键词:规范会计,实证会计,比较分析
规范会计研究 篇2
1会计核算之于企业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企业会计工作的范畴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经济行为做出核算,并向企业管理层反馈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在实施日常管理工作时,采用记账、审查核对、核算等方式,对企业有关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的业务数据给予登记、区分,最终汇集计算出本单位在一定期限内的经济成就和收支情形而形成报表,这些会计信息要具备真实性和时效性,为管理者和经营者以科学、有效的参考。由此可见,高质量的会计工作需要会计核算做好保证,它能够确保会计工作的时效性和即时性,确保会计报表的及时编制,从而确保企业领导者和经营者做出科学决策。日常工作中,会计核算依据企业财经制度,执行预算,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不仅如此,企业会计人员通过核算所得出的会计信息还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各类考核、奖惩、聘用等信息。总之,会计核算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确保企业管理的正常运行。
事业单位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研究 篇3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基础工作 ;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
Standardized Basic Accounting Work of Public Institutions
DONG Hao
(Spice and Beverage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Wanning,Hainan 571533)
Abstract Institution accounting foundation work is a basic link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work, and guarantee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factors. 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ublic institution accounting basic work,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of strengthening basic accounting work.
Key words public institutions ;basic accounting work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会计基础工作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不仅影响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因此,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立正常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历年来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1996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从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职业道德要求、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自2014年起,财政部同时启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修订工作,旨在为各企事业单位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据,对规范和加强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部分事业单位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会计核算不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内控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 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不规范
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目前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和单位的会计岗位设置问题是影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因素。有些单位人少事多,会出现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有可能会计职位的工作人员由其他没有上岗资格的人员兼任;有些单位人手充足,但是部门岗位设置繁多,而各岗位人员在工作上的配合却不够紧密,大大影响工作效率,容易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另外,也有一些专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进行账务处理忽视相关原则和规范,按照自己的习惯操作,缺乏职业道德和操守,领导和部分关系人士的票据不进行核实,随意报销,缺乏会计人员应有的责任感和操守[1]。
1.2 原始凭证存在问题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取得的原始凭证把关不严格,存在内容填写不规范、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2]。当事人报账时,财务人员对原始凭证没有按照规定程序严格审核,将来源不明、虚假、或一些不规范已过期作废发票与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作为报销凭证。编制发放劳务费等款项人员名单表,没有劳动起止时间、内容、领款人身份证号码等栏目;报销人和领款人使用铅笔签字;转账、报销等凭证没有完整的领导、报销人或审核人签字。
1.3 随意填制记账凭证
部分事业单位不能完整的填制记账凭证,主要表现在附件数量不完整以及编制人、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不完整;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记账凭证摘要的填制方面不够详细,例如单位内部设施的维修以及公车维修等,只简单的写着“维修”,没有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做详细说明;还有部分财务人员为了方便省事或因时间不足,将同类经济业务统一为一类进行记录,例如将所有支出类业务进行归并然后做分录,这样就导致一个分录之中包含很多附件,造成勾稽不清,账目混乱[3]。记账凭证填制项目不全,经办、复核、验收、审批签章不全;调整摘要不清,不知是调的哪一年的第几号凭证;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依据国家制定的会计标准设置单位的会计账簿,导致单位的记账不全,甚至不记账。
1.4 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
一些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不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自行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使核算后的会计信息账目不明确,账目信息难以看懂,造成账目上的混乱[4]。对《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不理解,会计科目使用随意性较大。例如,将公务用车运行费记入其他交通费用,业务招待费记入办公费或其他费用中等。
1.5 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
有些单位未按照制度规定建立“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账”,只是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中反映其总额,不能详细、全面地反映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的价值、数量、使用及保管情况;且很多单位未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定期盘存制度,实物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处置环节不规范,收入未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坐收坐支现象严重,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处置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个别单位部分财产,譬如汽车早已报废,而在账面上依旧存在[5]。2012年新的会计制度颁布后,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按照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但至今许多单位仍未按照制度要求计提折旧;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房产、土地前期均由国家划拨,存在单位无人办理房产证、土地证现象,故单位固定资产帐上查无此项,长期以往,极易造成产权归属不明确[4]。
nlc202309040919
1.6 内部监督体系不完善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职能不像企业那样具有经营性,使得会计工作更突出地表现为服务性。会计基础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会计监督更加弱化,对职责、岗位和权限三者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会计职责、权限不明,执法、监督不力。单位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财务部门不能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一方面,由于缺乏会计监督体系,一些会计人员无法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对许多违法乱纪行为,或视而不见,或蒙混过关,或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长期不被重视,造成财务人员不重视业务能力与水平的更新和提高,有应付差事、得过且过的思想,因此其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不强,不能深刻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政策法规和财经制度,对于会计核算把握不准,操作欠规范,会计监督的职能很难得到发挥。另一方面,有的单位没有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监督权,财务制度服从于领导指示,导致会计人员不能根据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法规》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开展会计监督工作,丧失了会计监督职能[3]。
2 对策
2.1 合理设置会计机构,配备合格人员上岗
首先,在进行会计机构设置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可以作为事业单位的参照规范,然后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会计和相关财务情况来具体定制。其次,各个财务岗位的分工要明确财务人员的权责,互相之间合理牵制,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性。一个单位的会计机构通常包括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出纳、稽核等一些重要岗位,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会计、出纳、稽核3个岗位之间应当是互相牵制不能兼任。但是,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稽核的岗位往往由会计兼任或者干脆不设置,导致这一岗位的作用未能发挥。针对这种情况,一些规模较大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设置专职的稽核岗位,或者通过能够实现与会计、出纳岗位之间的牵制作人员兼任。而一些规模较小的无法设置稽核岗位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较大的经济活动事项,要通过集体的审核和决策,确保相关信息的及时公开,从而减少各类违法舞弊行为。此外,会计人员在上岗从业时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对已从业人员的职业和道德素质也要进行培养和监督[1]。
2.2 提高会计从业者的专业水平
进一步完善财会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将业务培训与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相结合,细化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加强培训跟踪考核,提高培训实效。继续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参加职称考试、执业资格考试和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鼓励财会人员进行跨专业学习,扩大财会人员知识面和综合素质,努力建设同时具有财会、其他业务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道德水平,培养会计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危机感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认真勤恳。最近,国税局印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征收管理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23号),随着营改增业务的全面展开,对于文件实施后取得的发票,而且要求会计人员对取得的原始凭证应做到严格把关,及时更新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好的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2.3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基础工作监管机制
对于部分单位对内部控制机制重视不够、制度建设不健全、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财政部也陆续印发了《(财会[2012]21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财会[2015]24号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对会计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严格制约及监督,同时对相应的处罚条例进行明确规定,从而对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起到监督及制约作用,促进会计工作更加合法化、透明化。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以笔者所在的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为例,为了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主管部门出台了《内部控制规程(试行)》,对会计工作内部控制的岗位设置、业务流程、风险防控及风险应对策略都做了详细规范,可将单位的会计工作与整个单位的业务相结合,保证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均在内部控制制度之中。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传递手续和办理流程。
2.4 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会计工作应当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它包括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内部控制和评价报告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信息化、会计监督信息化、会计理论研究信息化、会计平台建设信息化等,其中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是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快推进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取消手工记账,在会计核算、会计监管等环节全面实行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传播技术,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不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在事业单位内部推广会计电算化的使用,顺应了现代化管理和会计工作改革和稳定发展的要求,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不仅可以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以提高业务能力,还有利于财政和监督部门从网络上了解各单位的会计工作情况,便于管理和监督。因此,事业单位应健立健全会计电算化长效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使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6]。以本单位为例,本单位将于2017年逐步建立香饮所财务预算及执行管理控制信息平台,提升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现代化服务水平,更好的利用信息电算化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2.5 强化及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与国家财产安全,堵塞资金安全管理漏洞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是事业单位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是事业单位精细化财务管理过程中基础工作,更是财务管理中的关键构成。在开展具体化管理时,诸多单位对于基础性财务管理工作往往不注重,进而导致单位财务工作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单位务必要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以便于充分确保财务工作有序展开[7]。为促进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财政部印发了《财会[2016]10号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总结提炼了管理会计的目标、原则、要素等内容,以指导单位管理会计实践,为单位全面准确理解管理会计、科学系统应用管理会计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方向,有利于加强单位管理会计工作。
3 结语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会计基础规范可以提升会计工作质量,直接体现了会计管理水平,是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条件之一。事业单位要以加强会计工作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为手段,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促进整体财务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 敏.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J]. 财经界(学术版),2015(15):200,216.
[2] 樊宇玲.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思考[J]. 时代金融,2016,613(3):125-126.
[3] 陈茂春.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4):94-96.
[4] 周红捷.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J]. 财经界(学术版),2015(23):250.
[5] 齐云敏. 行政事业单位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5(10):51.
[6] 安振宇. 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J]. 现代商业,2014(8):240-241.
[7] 鲍 莹.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J]. 财经界(学术版),2015(17):170,174.
中越会计规范趋同研究 篇4
一、会计国际化:中越会计规范趋同的外部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各国经济互相影响、渗透, 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推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者消除经济语言上的障碍和成本, 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正如C.W.诺贝斯和R.H.帕克教授所说, 会计的国际协调就是“通过界定会计实务的差异, 增强会计实务的可比性的过程”。
会计国际化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表述, 即会计国际化表述为沟通, 就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并找出其间的差异所在;会计国际化表述为协调, 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 尽量减少差异, 寻求一致;会计国际化表述为全球会计一体化、统一化。常勋教授在《国际会计》 (第三版) 一书中通过对有关专家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指出目前国际会计协调是一个过程, 是限制和缩小会计差异的过程, 是形成一套可接受的标准准则和惯例的过程, 是能产生共同协作结果的有序结构的过程, 是提高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可比性的过程。由此可见, 对会计国际化的理解, 会随着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而变化, 就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而言, 会计国际化就是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会计国际化有利于减少各国会计标准之间的差异, 提高各国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从而降低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融资活动的企业的资金成本和交易成本。会计国际化不管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都是有益的。
越南的会计发展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 虽然越南从建国之初就比较重视会计工作, 但从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来看, 可以说是“起步晚, 步子快”。越南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61~1970年) :越南参照中国会计模式建立了相关会计制度体系, 成为以会计制度为主要会计规范的国家, 对当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 (1971~1985年) :为了适应原来国有经济经营核算的要求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越南按照原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会计模式对本国会计制度重新进行了调整。
第三阶段 (1986~1994年) :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革新形势, 越南的会计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1989年, 越南颁布了《会计统计法》, 成为指导全国会计工作的最高法律文件。在此基础上, 《国家会计条例》、《国营企业会计长条例》和《核算和统计规定》等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和规定相继出台, 对规范当时的会计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至1994年, 越南财政部已基本健全了会计制度。
第四阶段 (1995年至今) :随着越南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确立及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 越南启动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1996年, 越南成立了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除此之外, 越南还成立了以越南财政部会计政策司司长为首的越南会计准则制定小组, 并于2001年12月31日首次颁布了越南会计准则, 该准则以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制定的基准, 并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此举标志着越南会计标准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越南现行会计准则是由越南财政部根据2003年之前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 适用于越南境内所有上市和非上市公司。但是, 这些会计准则尚未反映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断更新和修订。2006年, 越南财政部决定暂时中止对会计准则的制定, 而考虑赋予越南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准则制定的权力。一旦这一决定正式通过并形成法律, 那么越南注册会计师协会将成为越南的法定准则制定机构。
中越两国虽然在经济、法律、科技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但是会计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在促进两国经济尽快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中越两国近年来所进行的会计改革, 都不约而同地朝会计国际化的方向迈进, 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措施一方面将有力地推动两国会计的协调和趋同, 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东盟贸易的发展:中越会计规范趋同的动因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到2010年, 贸易区贸易总额将提高到接近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额水平, 并且区内贸易的份额将提升到总贸易额的30%以上。此外, 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加55%, 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加48%, 中国和东盟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提高0.3和0.9个百分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进一步扩大双方贸易规模, 促进双方经济合作, 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 为整个贸易区内国家之间的会计协调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2. 越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 越南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2005年经济增长率达8.4%, 2006年为8.2%, 据亚太经社委员会 (UNESCAP) 统计, 2007年越南的经济增长速度达8.3%。同时, 越南经济结构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变明显加快。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691.1亿美元, 其中出口324.4亿美元, 增长22.4%, 进口369亿美元, 增长15.7%。此外, 越南为了推进改革, 扩大投融资规模, 进一步融入地区和国际经济, 2000年和2005年先后在胡志明市和河内市建立了股票证券市场。2006年11月, 越南在历经12年15轮磋商后, 加入了世贸组织。所有这些都表明, 越南经济发展必将推动其会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尤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 越南必然会寻求贸易区内国家之间的会计协调, 以减少贸易区内的交易成本, 促进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中越两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
中国和越南同属亚洲国家, 地理位置接壤, 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 并且两国同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 中越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 互补性很强。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使中越两国友好往来更加频繁, 两国的经济关系发展迅速, 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以来连创新高, 从1991年的3 223万美元增至1999年的13.18亿美元, 2000年跃升至24.66亿美元, 超额实现两国总理提出的20亿美元的目标。2001年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不利因素影响下, 两国贸易额仍取得了14.2%的较高增幅, 超过28.15亿美元。2002年, 中国成为越南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3年中越双边贸易总额为46.34亿美元, 同比增长42%, 其中中国对越南出口31.78亿美元, 自越南进口14.56亿美元, 中方顺差17.22亿美元。2004年10月, 中越两国一致提出到2010年两国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的目标。双方确定合作建设“两廊一圈” (昆明—老街—河内—海防经济走廊, 南宁—谅山—河内—海防经济走廊, 环北部湾经济圈) 的意向, 构建了两国中期和长期合作的共同规划。
综合以上的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快了区域经经济合作, 也使中越两国的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但是要真正实现中越两国经贸合作快速健康发展, 促进双方资本的自由流动, 必须要充分发挥会计在两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两国企业在进行投融资或贸易活动时, 由于两国会计规范之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导致双方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必须进行调整, 从而加大了双方的贸易成本, 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 中越两国必须要进行会计协调, 目前当务之急就是提高两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比性, 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以消除由于两国会计规范差异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如果中越两国能积极总结各自会计模式的特点, 在区域范围内进行会计协调, 形成完善规范的会计体系, 不仅能提高两国的会计整体水平和协调程度, 而且可以扩大亚洲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 使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多地体现亚洲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求。
三、会计国家化:中越会计规范趋同的不利因素
虽然实现会计协调是中越两国达成的共识, 但是要缩小两国会计标准的差异性, 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两国的会计协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标准的国家化, 更重要的是它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国家利益。两国会计协调的实质是两国的利益之争, 也就是涉及会计国家化的问题。所谓的会计国家化, 也就是会计的国家特色问题,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在制定会计规范时, 更多地注重本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 使会计规范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利益, 并为该国经济发展服务。会计国家化往往与一个国家会计模式的选择联系在一起, 而会计模式所涉及的国家利益至少有两大方面: (1) 国家经济增长、税收利益、跨国公司利润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等经济主权。 (2) 国家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差异, 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等文化主权。总的来说, 中越两国会计规范趋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1. 两国会计模式存在差异。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的反映, 是按一定会计特征对会计系统内诸要素所进行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综合描述, 是对已定型的会计实务的概括和描述。其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以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会计模式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正是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地理、文化等环境不同, 才会形成各具特色的会计模式 (常勋, 2005) 。中越两国会计的发展受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科技环境的影响, 由此所形成的会计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异。
(1) 从会计管理体制来看。虽然越南和中国都采用政府主导型的会计模式, 但是两国在会计人员、会计机构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越南的会计体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由越南财政部统一管理除金融企业外的会计和审计工作;二是由国家银行监管有关信贷机构的会计活动。越南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中会计工作组织形式、分散会计工作组织形式和集中分散结合的会计工作组织形式三种。而中国会计工作由财政部专管, 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 国家审计工作则由审计署管理。会计核算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中核算组织形式和分级核算组织形式两种。
(2) 从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来看。越南与中国虽同属社会主义国家, 在会计模式上也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 但越南的会计准则更多地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而且目前正考虑由注册会计师协会来负责制定会计准则, 这意味着越南的会计模式将由集中立法模式向民间自主型模式过渡。而中国在法律上属于成文法系, 在会计监管上强调政府监管为主, 会计准则由国家财政部颁布, 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特点, 即属于立法集中型模式的范畴。越南的会计规范主要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越南的《会计法》, 第二层次为会计准则, 而越南的会计准则体系又分为越南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越南国家银行制定的金融和海外机构会计准则。中国的会计规范则是以《会计法》为根本大法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和规章制度三个层次。
(3) 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来看。会计信息披露与一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息息相关。越南以1999年颁布的《企业法》、1998年颁布的《关于证券与证券市场的第48号决定》、《关于成立胡志明市、河内两个证券交易中心的第127号决定》和《外国投资者参与越南证券市场的第139号决定》等相关法规来规范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而中国则主要以《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 (试行) 》等法律规范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越南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有完整性、客观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 而中国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体现在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明晰性、及时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重要性等原则上。越南企业财务报表系统包括会计平衡表、经营活动成果报表、现金流转表和财务报表说明书, 中国的财务报表系统则主要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两国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载体虽然在编报原理方面本质相同, 但各报表所包含的项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对两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4) 从会计监管体系来看。目前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三位一体会计监管体系, 即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和会计工作的国家监督。此外,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也负有监督的责任。而越南会计监管主要集中于国家监管, 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2. 会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经济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越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所体现出来的会计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中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会计改革至今, 期间经历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逐步过渡到将以会计准则及准则指南体系为主导的局面, 2006年颁布的38项具体准则则基本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同, 表明中国的会计发展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虽然越南目前已摒弃了会计制度, 且在21世纪初启动了会计准则的建设, 但其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尚不完整, 且由于近年来其会计准则不能很好地反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断修订与更新的成果, 目前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这些都制约了其会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中越两国会计协调与会计国家化之间的矛盾。
会计国家化不仅在于体现一个国家的社会属性, 要求在会计准则或制度上体现本国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而两国之间的会计协调则要求双方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经济业务时都采用双方认同的做法, 这就使得会计国家化的目标本身与会计的两国协调目标在客观上存在矛盾。而且中越两国同属东盟自由贸易区, 在贸易自由化与非自由化、互补经济与竞争经济的框架下也存在矛盾,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对两国的会计协调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四、结语
会计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但是不同国家之间面临的会计环境千差万别, 这意味着会计国际化决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同处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国家而言, 根据本贸易区内各个国家的会计发展水平, 求同存异, 首先实现会计区域一体化, 不但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对区域内会计水平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基于近年来我国与越南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的现实, 分析两国会计差异, 寻求两国会计趋同的途径, 必能务实地推动两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注】本文是教育部高教司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项目“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批准号:教高司[2005]212号)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毛婧, 高志妨, 韩玮.日本会计环境与会计模式对我国会计的启示.商业经济, 2005;6
[2].杨全照.国际会计模式差异的人文环境因素.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1
[3].黄德汉.基于中国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准则模式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4
[4].黄德汉.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环境因素.现代财经, 2005;8
[5].林如.论会计环境的差异及其对会计制度的影响:中德比较.亚太经济, 2006;5
规范会计研究 篇5
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规范;比较研究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规范的相关性分析
会计信息主要是对经营活动结果的体现,信息质量的高低则源自于公司治理行为,这一点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
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跨国并购浪潮,涌现了大量敌意收购、杠杆收购和公司重组兼并等形式。基于保护自身利益,大股东或经营者利用会计报告操纵利润、虚增资产等行为愈加普遍,而广大投资者和公司监管部门要求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呼声越来越高。
2.机构投资者的兴起。机构投资者可以在积极利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且可以强化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同时,机构投资者是财务信息的成熟用户,其对会计规范和财务信息的关注程度可以推动会计规范体系的日益健全和科学合理。
3.经理人员的高薪酬引致的不满。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一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水平及其组成,可以很好地说明该公司的治理有效程度。近年来,人们普遍对经理人员与日俱增的高报酬感到不满,特别是经理人员的报酬并不总是与公司盈利的增长挂钩。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激励机制,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在会计报告中披露经理人员的报酬水平成了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4.各种腐败、丑闻、公司倒闭案件的增多,也是公司治理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因素。爆出会计造假案的安然公司、施乐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默可制药公司等国际性的大型上市公司,以及我国的银广夏等上市公司的违规造假行为的出现,使得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对公众公司监管的严格性等方面的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5.企业控制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严重失衡。尤其是监控机制,包括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的匮乏使得人们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性和职业道德的评价降到了低谷。如何加强会计监管成了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关心的话题。
二、国外公司治理与会计规范研究的现状
在国际范围内,对“公司治理与会计规范”研究较早的国家是美国。当前在美国,与公司治理有关的财务会计研究重点包括:(1)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门技能,成员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的责任;(2)审计人员的实质独立与形式独立,以及在非审计服务上的争论;(3)盈余管理,指管理层就一套给定的财务报告标准的实践选择。
(一)审计委员会
美国公司董事联合会的蓝带委员会提出了提高公司审计委员会效率的建议。具体内容包括:指明了独立董事的含义,要求审计委员会至少有三名独立董事组成,外部审计人员应对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年度报告中应包含一封来自审计委员会的信,揭示就使用的会计原则质量的相关讨论。这些建议和报告被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委员会采纳后引起的原则变化包括:(1)定义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2)专家意见和财务理解能力;(3)书面特许执照的采纳;(4)审计委员会应提供一个声明,此声明说明凡是使审计委员会相信财务报告是欺骗性的事项是否已经引起审计委员会的注意。
规范会计研究 篇6
关键词:热电厂;会计行为;规范体系;建立研究
在热电企业市场化进行中,会计行为越来越显得重要,而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职责过程中所追求的财富最大化和非财富(利他主义)最大化,集中地就表现出会计行为动机的双重性的。因而,对会计行为主体的规范,除了制度建设外,还要从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下足功夫。 一、应该深刻理解会计行为的理论内涵
会计行为是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即会计信息的生产和分配活动。【1】它是会计目标和会计行为主体动机相互均衡的结果,最终目的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关需要”【2】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对决策是有用的;失真的会计信息对决策具有误导性、甚至是恶意欺诈。这里就存在会计人员的诚信问题。我们知道,诚信就是真诚、实在和信守承诺。这是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过硬的专业技术和热情精湛的服务的基础。它要求会计在从事会计工作时要真诚,要实在,要信守承诺;在会计中要按照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做账,企业财务信息要真实可靠,不做假账,不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美国会计学家米恩茨(mints)说:“为了成功扮演自己的角色,会计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技术要求和道德要求。”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同不良的现象作斗争,严格自律,客观真实地为企业提供可资决策的会计信息。
二、影响热电企业会计行为的因素
1.会计信息使用者(企业领导)影响会计行为的客观公正。
热电企业的会计人员一般不直接从企业经济效益中分成,不是企业的“股东”,不具有企业剩余索取权,或者简单地说,企业的会计人员,不是一般的职工,就是企业的应聘人员,甚至他们不具会计证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现象是,会计人员在偏离或拒绝执行会计规范而获得不应有的利益时,也不担心或很少考虑自己受益后所带来的风险成本。原因同样很简单,他们所面对的处罚,重则去职(被辞退),轻则调离工作岗位。由此,企业会计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衡量和检验自己会计行为目的的标准,就集中在了自己的会计行为,即自己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企业领导)有用途,或需要者是否满意。这就出现了企业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是由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所决定,而是由企业领导需要所决定的,并且“需要”的不同程度,决定了对会计行为“影响力”的大小。
2.社会会计信息需求影响会计行为的真实可信。
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会计行为也市场化了,市场的需求往往会决定和影响会计行为。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会计协会,具有资质的会计人员被聘用为企业的会计师。一些热电企业也采用了这种财务方式。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设计并选择机制,其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而现实中的情况是,委托人(企业)根据自己的财务需要,先设计一个“游戏规则”,给代理人(会计师)的会计行为设计一个行为“空间”。热电企业同样如此,企业负责人与被聘用的会计人同样构成一级委托代理关系,这时会计人的会计行为就必须为满足负责人所设计的“游戏规则”而行使自己的会计职权,其会计行为就失去了真实可信性。
3.规范性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企业会计行为的公正性。
就目前会计法律法规建设来看,经过法律部门的努力,我國的会计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出台或修订了十三项之多,已经成为现行会计的行为准则。细细审视这些准则,我们会发现,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中,都缺少普通教育和后续教育的职业道德内容。同时,已经出台的会计法律法规的可选择性存在一些缺陷,旧的体制下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还严重影响着会计行为的公正性。
4.制度因素影响会计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热电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企业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权力由国家行使,而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这一矛盾导致产权虚位。企业间有一句话说得好,“法人代表就是等待法办的人”。所以,国有企业的产权虚位,最终导致在企业中出现了国家、投资者、企业法人及经营者等不同的利益主体,这就为利益冲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也为因产权制度矛盾而必然地产生不合理的企业会计行为奠定了基础。
5.企业内部控制不力影响企业会计行为的真实性。
企业内部控制处在正确运行、优化协同、灵活的信息反馈和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之下时,会计行为就能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但是遗憾的是,热电企业内部控制不力,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不会健全,使企业内部会计行为不能实现良好的运行,其企业会计行为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热电厂会计行为规范体系建立
1.建立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消除利益驱动。
市场经济竞争压力之下,企业提供对己有利的虚假会计信息是出于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这一事实所显示出来的,企业会计不是为满足自身利益需求,财务控制权过大,就是缺少制度性的约束。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通过建立有效的委托——代理会计师关系,使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在利益上实现最大程度的一致。同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制度上预防会计行为违规。
2.加强监管力度,杜绝企业会计行为违规。
企业会计行为违规很少被发现或揭露的主要原因是会计监管不力导致的。如新《会计法》中明确提出建立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但是,由于政府监督弱化,社会审计受利益驱动,不能独立监督,出现了违背客观、公正原则的审计行为。因此披露企业会计违规行为,强化会计监管,杜绝企业会计行为违规,就成为优化企业会计行为的关键。(作者单位:内蒙古国电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金山热电厂)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在线阅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J].《特区财会》2001,8.
规范会计研究 篇7
一、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会计理论的内涵
实证会计的本质是根据经济学等有关理论, 设立各种有关影响会计事务因素的假设, 然后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 以证明这些假设的现实性。实证会计通常包括提出命题、建立假设、搜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步骤, 通过运用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和分析模型对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进而得出结论。概括来讲, 实证会计就是根据会计行为的实际发生情况, 结合具体的一类会计事项或极端的会计个案来进行会计研究。实证法是实证会计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 即根据实际效用或实在的因果关系来选择会计概念、原则、准则和各项程序。
规范会计理论是通过对基本会计原则和准则的规范要求, 从逻辑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的会计实务该如何实现, 进而指导会计实务, 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规范会计理论着重于说明会计活动应当如何进行, 而不限于说明会计行为的实际意义。
二、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会计理论的区别和优越性
(一) 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会计理论的区别
1. 方法论不同
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在方法论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规范会计理论认为, 会计行为必然与其相应的目标相互联系。这些目标是主观的, 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其适当性进行验证, 而只能依据价值标准进行判断, 寻找理性的会计实务。而实证会计理论的方法论源于哲学中的实证理论, 其认为, 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认识事物应该是什么, 科学只是主观经验的描写而不反映任何客观规律。
客观来说, 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规范会计理论过分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事项之间的逻辑性, 但却忽视了实践的意义。而实证会计理论认为坚持实用主义, 完全以实际情况为根据, 排斥一切主观价值判断, 而试图单纯的依靠经验来构建理论体系。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 认识总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的循环过程进行的, 单纯依靠认识或实践都是不全面的, 对于会计的研究应是基于理论、回归实践的, 理论和实践不是相互割裂开的, 而应作为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2. 研究内容不同
规范会计理论决定规范会计实务, 因此其首先对现行实务进行归纳, 进而推出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整体框架, 然后再基于框架进行推演, 从而最终形成会计准则和具体的实行原则。这些准则被企业采用, 就形成了企业的会计政策, 然后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就在会计政策规范下展开。
实证会计理论到目前为止, 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会计和资本市场的行为, 应用公司理财理论的成果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式) , 讨论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的作用。第二阶段着重于进行会计解释和指导具体的会计业务操作, 也就是对会计事项进行实证研究和具体处理。从研究内容看, 规范会计理论结构更为完整, 内在逻辑也更严密, 而实证会计理论获得的结论由于过于零碎而很难形成体系。规范会计理论从具体实务到抽象概念过程中存在价值的判断, 其结果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成分, 无法保证科学性。而实证会计理论从具体个案出发, 应用成本效益理论进行定量分析和技术分析, 完全排除了主观上的臆测, 其研究成果相对更具说服力, 但实证研究由于是基于个案情况出发进行研究, 其所获得的结论多是松散零碎的观点和经验, 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理论研究体系。
(二) 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优越性
规范会计研究的作用优越性表现为:第一, 规范会计研究在理论论证方面更有层次和逻辑。规范会计研究从假设出发, 推出下一层次的理论, 并根据某一理论做出具体的演绎和证明。其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前, 可预先对理论进行检验, 以使理论在逻辑方面更为严密。这在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第二, 规范会计研究可从理论命题推导出事实命题, 也可用来解释已知的会计理论或会计行为;第三, 规范会计研究同时还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逻辑检验.以发现错误理论及现存理论的内部矛盾。
实证会计研究的优越性表现为:第一, 实证会计研究从评价规范会计研究所依据的前提入手, 对规范理论赖以依存的前提的现实有效性进行检验, 进而肯定或否定规范研究成果;第二, 运用实证会计研究得到实证理论对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解释, 说明现存会计实务程序、方法差异的原因, 并且对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实务和那些虽已发生。但尚未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获得系统性证据加以证实的现象和实务提供解释。实证理论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 而是告诉人们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些什么。可以说, 实证会计研究使会计理论研究的目标从理想转向现实;第三, 实证会计研究大量引进了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重视对会计主体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围, 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实证会计研究将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视为各种“契约关系”的结合体, 对各种利益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对会计准则的态度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经验分析, 得出了许多规范会计研究所不能认识的有益结论。
三、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会计理论的融合思路
上述分析表明,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虽存在差异, 但两者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而从哲学角度来说, 这两者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其实属于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因此, 不妨将两者融合起来对会计事项进行研究。将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进行融合能够有效地取长补短, 使会计研究成果兼具实践性和系统化两大优势。两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融合, 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 知识体系上的融合
在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 规范会计具有一定的优势, 其由于具备严格的理论证明过程和严谨的理论体系。而实证会计由于从会计实务出发, 其往往能够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会计事项的具体操作情况。如果说规范会计为会计研究提供了多样的方法, 那么实证会计则为会计研究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基于上述特点, 在构建会计知识体系的过程中, 不妨以规范会计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为基础, 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借鉴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果, 使会计体系的内容更加丰富, 涵盖领域更为全面。两者在知识体系上的融合能够促进会计理论兼顾系统性和实用性, 为具体会计事项的核算和处理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
(二) 运用上的融合
从会计研究的运用方面来看, 规范会计和实证会计其实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一方面, 规范会计研究必须基于会计事项的具体发生实时, 脱离了会计具体事项的会计规范研究, 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另一方面, 实证会计中的对各具体事项和某一类特殊会计事项的研究必须依赖规范会计的研究方法来实现。因此, 要确保会计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绝不可将规范会计与实际会计完全分开, 而应在具体研究过程中, 充分借鉴两者的可取之处, 得出更接近会计实际的结论, 从而指导会计活动更科学高效地进行。
(三) 方法上的融合
规范会计研究 篇8
实证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其被进入到了会计学的研究, 从而会计学的研究也被切割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者对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性质不同, 其根本区别是:前者产生时间早于后者, 加入了价值的判断, 研究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 对会计研究有自己的主观观点, 并描述会计研究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后者研究的是“是什么”, 是对会计事实的客观反映, 不对其的价值判断。受经济学广泛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影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我国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研究开始应用实证研究方法, 通过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模仿和吸收, 目前我国学者大量采用此方法进行会计研究。但对于会计研究应该采用哪种方法的争论愈演愈烈, 学者和理论界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研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过分重视规范会计理论的作用, 一些学者认为会计学科属于社会科学, 市场经济是一系列复杂经济现象的系统,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定量分析是不可能和不科学的;另一种则是片面强调实证会计理论的作用, 认为会计科学虽属于社会科学, 但它是发展十分成熟的理论体系, 尤其是会计实务必须进行量化才能客观反映客观情况, 必须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体现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研究应该采用哪种方法的讨论和争议, 对我国的会计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是十分不利。因此, 对当前我国会计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严重失衡必须引起重视, 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亟需为其提供理论和政策指导。基于此, 本文通过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 以期为会计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文献述评
(一) 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关文献述评
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相关问题,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与领域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就目前的国内文献的研究看, 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证会计学派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两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齐献忠 (2001) 分析认为实证会计理论不能代替和否定规范会计理论, 实证会计研究服务于规范会计研究, 规范会计研究的科学建立也要充分运用实证会计的研究成果。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会计理论研究注重规范而忽略实证。杜兴强 (2000) 通过对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后认为:第一, 会计理论研究之中, “是”与“应该是”, 或“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往往交织在一起, 并无明确界限可以判断或者有意识地去遵循。第二, 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之间并无人为的界限, 作为实证会计研究精神的对事实解释和预测应以规范会计研究的目的为归宿。第三, 在会计理论研究之中, 由于两者的互补性, 将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对立起来的态度固然不可取, 但是绝对否认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的做法也同样不可取。第四, 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由于是从逻辑高度来把握整个会计理论研究过程, 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和会计实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则立足于会计实务, 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与会计实务中的结果比较吻合或基本接近, 但是这并不能够说明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孰优孰劣———“存在的未必合理”。盖地、吕志明 (2007) 分析研究认为, 传统会计研究 (规范性研究) 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 到20世纪六十年代达到黄金时期;实证会计研究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并在八十年代成为主流。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 都适应了其当时的客观环境, 从方法论角度而言, 各有其优缺点。无论规范会计研究还是实证会计研究都不可能一统天下, 二者应该和谐共处。从哲学的角度, 张自巧 (2009) 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行了客观评价, 剖析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辨证统一关系, 阐述了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探索了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有机结合具体途径, 认为在构建会计理论的过程中, 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 将两种研究方法进行有机地结合, 才能促进会计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一对范畴, 在研究方法上二者各有侧重, 各有所长, 曲京山、乔俊兴 (2010) 对会计理论研究的研究和实践证明, 尽管两种会计研究方法存在着诸多不同, 但两种会计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互补和联系性, 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 才能提高理论的研究效率, 最终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全面发展。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就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的相关问题, 大多数学者解释角度的不同导致结论不尽相同。国外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研究理论和具体实践起步较早且趋于成熟, 而国内的起步相对较晚。因此, 必须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以期为改善会计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 会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发展历史轨迹
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的发展、创新和演化是伴随着对会计理论的不断创新而发展的。规范会计研究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演绎法和归纳法, 由此分别形成了指导性和描述性理论。从会计理论演化的历程来看, 对其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 但在当时并未形成严格意义的会计理论, 仅属于描述性的。描述性理论成熟的标志是复式簿记理论的提出, 它是由1494年帕乔利提出的。基于演绎法的指导性理论历程产生于上世纪的经济大萧条时期。1929年, 美国的整个股票市场出现了严重问题, 出现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造假、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操纵利润等严重问题, 严重损害了相关投资者的利益。为使投资者的利益免受其害, 美国成立了SEC (证券交易委员会) , 它要求必须统一会计准则, 从而促进了会计理论的研究。W·A·Paton、J·B·Canning、H·W·Sweeney、K·Macneal等人吸收和借鉴了新古典经济理论, 并对会计实务进行深入了调查, 发表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和著作, 提出应按照反映使用者决策所需的现行成本或价值信息为目标重构会计学。他们提出了收益决定模型, 认为利润表应当代替资产负债表, 该模型体现了会计所有权导向, 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多项原则在此时得到确立, 如权责发生制原则、持续经营原则等。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 对规范会计研究的研究达到了全盛时期。这个时期主张受托责任观, 并提出了阿罗可能性定理, 在此定理影响下产生了决策有用观, 并促进了会计实证研究的产生。最早对实证会计理论进行研究的是鲍尔和布朗, 他们在1968年发表了《会计数据的实证评估》一文, 拉开了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序幕。70年代, 罗切斯特学派等会计学者进一步对实证会计理论进行拓展和完善。80年代, 实证会计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系统化。1986年, 实证会计研究创立者中的两位美国著名学者瓦茨 (Watts) 和齐默尔曼 (Zimmerman) 发表了他们的代表作《实证会计理论》一书, 比较完整的介绍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把实证会计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成为当前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中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分支, 为后续会计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书中确立了实证会计理论的著名的三大假设:债务契约假设、管理者薪酬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90年代, 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者继续围绕三大假设展开, 研究发现支持这三大动机和最终会计选择之间的关系。从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时间顺序来看, 实证会计研究从“不成熟”的研究演化为“较成熟”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存在着方法论上的弊病, 这些弊病被后续的研究所纠正,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获得了新的研究思路, 并由此产生了更丰富的理论。
三、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辩证关系分析
(一) 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对比分析 (1) 规范会计研究。上世纪初叶, 很多企业的会计实务工作比较繁琐芜杂, 面对这些
会计工作时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较混乱, 缺乏基本的规范, 亟需进行规范, 会计规范研究在此情形下产生。会计规范研究研究的是“应该是什么”, 即从逻辑的高度概括或指明会计实务和会计原则应该是什么, 强调其规范性的要求, 从而促进会计实务的规范性。规范会计研究使用“前提—推论”的研究路径, 借助逻辑抽象推理进行会计研究, 其对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既又归纳法, 也又演绎法。归纳法就是通过对大量的会计现象和实务进行分类研究, 概括出其内在联系, 体现了从一般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方法, 从而归纳概括出会计理论。归纳法的优点在于不受预定的模式限制。演绎法是从一般性原理如会计目标、假设到个别事实如会计实务的准则和方法的逻辑方法。演绎法的推导过程是前提命题到结论在进行验证, 最后指导具体会计问题。其优点在于使各项会计理论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导出的结论逻辑比较严密。但是, 规范会计研究也存在一些系统性弊端:第一, 会计理论的研究需要对演绎法的假设进行检验和判断, 而规范会计研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第二, 会计规范研究导致对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不重视;第三, 由于缺乏大量会计经验的支撑, 往往导致规范会计研究的会计研究出现“闭门造车”式的论断。 (2) 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的是会计学“是什么”的知识体系, 是对会计事实的客观反映, 不加入对其的价值判断, 目的是揭示会计的内在规律, 从而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与理论。具体来说, 会计研究中应用实证分析, 主要是通过“成本一利益”的分析, 对管理当局和会计准则进行阐释和预测, 并对其进行有意识地选择。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进行实证分析的大致思路是:首先, 依据现实情况和基本原理、理论等, 对此研究进行假设;其次, 根据上面的假设, 采用科学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尽可能地收集;最后, 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计算、处理, 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从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来看, 实证会计研究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定量方法被广泛运用、偏重实务性等特征, 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研究时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概率论基本理论, 通过对会计实务进行预测和阐释, 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实证会计研究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也同样存在一些局限。如其对政治成本、厌恶风险程度等无法明确定义和量化, 各项变量之间是否是线性关系无法明确, 而建立的模型大多数是线性模型。
(二) 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辩证统一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 会计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都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在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进行研究时对两方法应该相互依赖、互相渗透;单纯依靠某个方法进行研究都不能完全避免和克服的各自的系统缺陷;两者都忽视了对会计研究应该是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 应做到逻辑主义和非逻辑主义的统一;实证会计研究对某个具体会计问题进行证实或证伪有效, 但对会计理论框架却无能为力, 必须应用规范会计研究。所以, 片面强调某一方法是不对的, 在对会计研究时应做到把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 而不能偏颇。 (1) 会计研究应是一般到具体到一般的过程。规范会计研究是从会计假设或目标出发演绎出一系列的基本原则以指导会计工作;实证会计研究则是根据搜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检验, 进而对研究结果证实或证伪。也就是说, 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的逻辑是不相同的, 前者是由一般到具体, 后者是由具体到一般。由此而言, 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应该是一般到具体到一般的有机结合, 努力实现两者优势互补。 (2) 因两者会计研究的层面和视角不同, 更不能将两者割裂。为了挖掘会计理论框架的内在逻辑, 规范会计研究在较高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 如研究财务会计的框架;而实证会计研究则对十分具体的会计理论和现象进行研究, 如存货发出的计价问题, 应采取先进先出法或者后进先出法等。实证会计研究的会计问题愈来愈细微, 规范会计研究者借此批评其对会计理论的贡献甚微, 会计研究的目标层次愈低, 就更多的要求进行实证分析, 反之, 更要求进行规范分析。因此, 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层面和视角不同, 就必然要求组成一个整体, 而不能将两者割裂。 (3)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密切关联性。规范会计研究的会计目标属于较高层面, 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实证会计研究的会计目标属于较低层面, 则需要对其进行事实判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 所以, 规范会计研究不可能摒弃事实判断, 实证会计研究也不可能排除价值判断。在研究会计目标时, 应实现两者的和谐共处, 不能厚此薄彼。事实上, 两者之间并没有人为设置的鸿沟, 规范会计研究是实证会计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两者对于不同层面的研究, 互相结合、互相补充, 可以对会计目标进行更深入的解释。规范会计研究从逻辑高度的会计研究, 必然会与实际实务存在误差, 而实证会计研究则可以补充和修正, 在会计研究中必须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四、会计研究启示及我国会计研究范式的选择
(一) 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
著名物理学家波尔说过, 站在一条深刻真理对面的往往是另外一条深刻的真理。鉴于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两者各具优势和弊端, 偏废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 应避免两者的对立, 承认双方的价值, 积极促进其有机结合。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目标的研究既要做到规范分析, 又要实证分析, 做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会计研究属于定量分析, 规范会计研究属于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前导, 对进一步的研究起着预见和指导作用, 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进一步研究的深化, 对其进行纠正和检验。在研究中做到两者统一, 既保障了会计理论的缜密性, 又不失精确性。
(二) 区分侧重, 适度应用
目前我国对会计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仅是为研究的需要服务, 处于从属地位。原因在于:我国目前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实证会计研究应建立在相对成熟的会计理论之上, 否则对其研究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我国很多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 熟练的职业经理人还很缺乏, 股权交易市场欠发达等问题。企业经济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不高, 存在数据的统计口径、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会计数据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实证研究型的会计人才严重匮乏, 要求具备扎实的财会、经济、数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对会计目标实证分析的预测效果不尽人意。鉴于此, 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应该做到以规范研究为主, 加大实证研究力度。
(三) 量体裁衣, 确定方法
规范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策略研究 篇9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是经济管理的基础。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各单位渐渐开始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逐渐把会计基础工作与创建现代企业制度联系起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基础工作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少人将与会计工作有一定关系的工作也纳入会计基础工作的范畴。在这个概念的范围内,会计基础工作有一定的变化,它是会计职能的延伸和发展,只有与单位内部的管理需要和会计管理职能的发展相结合才能了解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才能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水平。
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2.1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也是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会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低于大专学历的员工约12 000 000人,占会计人员总数的15%,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不足。这使得许多会计人员只能应付较简单的会计业务,对复杂的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较低,坚持原则、 勇于提出意见的较少,违反财经纪律的很多,有的甚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地帮助领导弄虚作假,为了小集团的利益而牺牲国家的利益。一些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低,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淡薄,职业判断能力弱,为了自己或企业的利益故意欺诈,甚至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串谋欺诈,欺骗信息使用者。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低,责任心不强,主要体现在一些会计人员对支付资金渠道了解不够,会计处理有错误,甚至无法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不能正确划分权责发生制和会计规范化的界限; 不熟悉税法,不能正确区分应税和不应税的界限;对各种经济法律法规不熟悉,不能区分法律与非法律之间的界限,造成账户支出混乱,导致数据失真。与会计工作直接相关的会计人员的服务质量、职业水平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2.2会计监督法律机制不健全
会计职业的特点是会计人员必须有很强的法律意识。目前, 一些会计人员不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严格要求自己,法制观念淡薄。近年来,违反法律、法规的会计人员越来越多,一些会计人员在企业负责人的胁迫、指使下,违反财经法规, 伪造账目;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些会计人员对舞弊行为不仅不拒绝,甚至为虎作伥;一些会计人员利用便利条件,贪污、挪用公款等,无视国家法律。一些企业领导人法制观念薄弱,认为自己有权决定公司的财务收支,会计人员无需介入,由于会计人员归单位领导管辖,也使会计人员不敢过问太多,害怕报复和其他类似的事件发生,所以对公司中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置之不理。 因为领导管辖公司的会计工作,使会计人员无法有效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很多公司中的会计人员提供的企业经营信息并不真实,一些经营者徇私舞弊的违规行为,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和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
2.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
当前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中,会计人员依旧是企业的职员, 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在企业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公司职工中的会计人员在公司领导的影响下,只能维持本公司的利益,提交了不实的信息。此外,我国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发挥作用。从内部监督看,不少公司,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外部监督看,政府监督力度不够,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3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改进策略
3.1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会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会计工作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所以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环节。会计工作人员要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经营风险,适当地提高会计人员的工资水平,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会计队伍中来,有利于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会计队伍的地位、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人员的责任心、道德水平、业务技能,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会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使会计从业人员客观、公正、依法执业。只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得到保障。
3.2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在企业内部,健全财务机构,配备符合各岗位素质要求的会计人员,会计、出纳、审计、稽核等各项工作必须职责明确,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监督制衡机制;要建立和逐步完善监事会、董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经营管理决策行为实施有效监管,逐步提高管理层的自我监督意识,确保会计人员能够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规范企业的会计处理。对企业可以通过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与会计委派制的办法,来控制企业管理当局造假舞弊等行为,来确保公司所有者利润不受侵害,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实行财务总监和会计委派制,可以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健全并完善外部监管制约机制,各级财政、 税务、金融、工商等部门,应加强对相关企业和单位的会计监督, 约束经营者,使企业严格遵守国家经济法律法规,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3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覆盖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涉及企业的各种业务和事项,所以各企业应当设置会计机构,明确权利和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企业应当持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有些企业内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导致会计人员散漫,容易出错,所以必须坚持内部审核监督,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身为会计人员是国家的会计而不是企业的会计。通过建立严格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解决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企业还应当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公司内部管理的要求,来建立反映公司经济业务的各类账目,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4总结
延期收款会计规范的价值管理研究 篇10
一、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具有涉外工程的建筑行业进行研究, 主要考虑到建筑行业, 尤其是承包大型涉外工程项目的企业, 其工程承包合同的合同期限相对较长, 一般都在二至三年以上, 而且所涉及的工程金额比较巨大, 在无法一次付清的情况下, 付款方式主要选择分期付款。在账务处理中首先通过长期应收款进行核算, 之后再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时间和金额分期确认收入。这就使得该收入在实质上就已经具有了融资的性质, 因此此次新收入准则的出台, 对具有涉外工程的建筑行业影响最为明显, 也最具有代表性。因此, 本文以建筑行业的30家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 选择上市公司2005年至2007年的半年度报告作为数据来源。选取样本时, 因为没有公开的2005和2006年年度报告, 剔除了2006年7月之后上市的宏润建设 (002062) 、金螳螂 (002081) 、中国海域 (002116) 、东华科技 (002140) 、中国铁建 (601186) 、中国中铁 (601390) 这6家公司。而隧道股份 (600820) 在2007年将主营业务改为自来水生产、污水处理和汽车销售;红阳能源 (600758) 在2007年将主营业务改为发电、供暖和蒸汽, 因此在选取样本时也将这两家企业剔除。由于新收入准则主要对具有涉外工程的建筑行业影响最大, 因此本文依据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 筛选出具有涉外工程项目的龙建股份 (600853) 、杭萧钢构 (600477) 、龙元建设 (600491) 、中油化建 (600546) 、北方国际 (000065) 、中色股份 (000758) 和中工国际 (002051) 这7家企业作为最终样本。其余的15家企业作为建筑行业的参考样本。在选取数据时, 因为部分企业2007年年报尚未披露, 因此选取2005年半年报、2006年半年报和2007年半年报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资料。关于计算毛利率时所用到的财务数据, 因无法将其他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收入从其他业务利润中分离出来, 故只选用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作为样本数据。由于企业在经营建筑类业务的同时还兼有其他类型的业务, 本文按照公司半年报中披露的主营业务类型, 选择可以划分到建筑行业的数据作为最终样本数据。本文的全部公司信息, 财务数据和财务数据指标全部来自巨潮资讯网或根据巨潮资讯网上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二) 研究假设
新收入准则的出台, 尤其是其中对于具有融资性质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入确认的新规定, 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 在旧准则下, “销售商品的收入应按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或双方接受的金额确定。”也就是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款时间及金额逐期确认收入。现在按照新准则, 企业应该将收入确认的时点和金额变为按照工程进度和合同或协议价款的现值作为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和旧准则相比, 对长期应收款按照现值确认收入, 将时间价值考虑在内, 使得公允价值大于合同或协议价款, 而这部分多出的金额, 实质上就相当于此笔长期应收款的利息收入。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这笔差额将在合同或协议的约定期限内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计入当期损益。这就导致了企业财务费用的减少, 从而增加了利润。另一方面,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在发生时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这就使得同样一份合同, 在新准则下所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要小于在旧准则下所确认的收入, 其差额等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金额。与此同时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在新准则与旧准则下的确认金额是不变的, 因此新收入准则的实施导致了企业毛利率的下降。据此提出假设:
H0:新收入准则的实施, 会对建筑行业, 尤其是具有涉外工程的建筑企业, 在带来利润升高的同时会降低企业的毛利率。融资收益和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此消彼长, 其和为合同或协议价款的金额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 毛利率分析
根据 (表2) 和 (表3) 中的数据, 通过计算公式: 计算出 (表4) 的毛利率。因为中工国际是2006年6月16日上市, 缺乏2005年的半年度报告, 因此在计算其2005至2006年平均毛利率的时候, 选用了2006年的毛利率作为平均毛利率。从 (图1) 中可以看出样本企业中除了一家企业以外, 所有企业的毛利率都在2007年的时候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北方国际2007年的毛利率更是比2005年、2006年的平均毛利率减少了8.22%。为了验证毛利率下降的原因确实是企业实施了新准则后,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在发生时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从而使得在新准则下所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要小于在旧准则下所确认的收入, 进而导致了企业毛利率的降低。本文以企业2005年至2006年的平均毛利率作为测算毛利率, 即假设企业仍然采用旧准则情况下的毛利率。利用公式:测算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1-测算的毛利率, 则可以计算出在旧准则下企业的测算主营业务收入M。利用公式:测算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化的毛利率=变化的主营业务收入, 其中变化的毛利率=2007年毛利率-2005至2006年平均毛利率, 即 (表4) 中的a。设实施新准则所变化的主营业务收入为ΔM, 按照假设则有:M+ΔM=m, m为还原后的主营业务收入, 即测算的新准则下的主营业务收入。通过 (表5) 可以看出, 企业在按照新收入准则的规定采用了新的收入确认方法后所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金额, 确实小于按旧准则所确认的收入金额。由此可以证明本文对于实施新收入准则对于企业毛利率的影响的假设和分析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 本文以建筑行业的参考样本和最终样本合并起来, 对上述情况进行推广, 得出了 (表6) 的数据。可以看出, 在新收入准则下, 建筑行业的收入和毛利率均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因此, 本文对于新收入准则对企业毛利率影响的假设在整个建筑行业全样本中是普遍适用的。
(二) 净利润分析
新收入准则为样本行业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企业净利润的大幅上升。通过 (图2) 可以看出, 具有涉外工程的建筑企业的净利润2006年为255858668.74元, 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16.56%, 而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2007年, 行业的净利润高达524221973.84元, 同比增长了104.89%。假设行业的净利润增加率即为2005年至2006年的16.56%, 则2007年净利润增加额中的88.32%可被认作是由于新收入准则的实施所带来的净利润的升高。再来看看企业的融资费用, 如 (表7) 所示, 龙建股份和杭萧钢构两家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 流动比率小于1, 利息费用保障倍数也明显偏低, 因此这两家企业虽然在理论上可以选择依靠融资收益或销售收益两者中的一种来提高企业的利润, 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差, 融资成本过高, 因此无法选择利用融资收益赚取利润。而北方国际虽然有很好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 但是其利息费用保障倍数小于1, 也就是说企业无力赚取大于借款成本的收益, 因此同样无法利用融资收益赚取利润。
三、研究结论与应对策略
(一) 研究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 新收入准则中关于对具有融资性质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收入的确定标准的实施, 确实使得企业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金额小于在旧准则下所确认的金额, 从而导致了企业毛利率的下降。此外新收入准则在提高利润方面的作用也是明显的, 数据中2007年净利润同比增加104.89%就是很好的证明。并且销售收入的减少对应着企业融资收益的增加, 两者关系此消彼长, 其和为合同或协议价款。主营业务收入是一家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果在数字上最直观的体现, 同时也是企业利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当企业的一部分收入以“未确认融资收益”来核算时, 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当期确认时发生减少, 必然会降低利润。但同时, 这笔通过“长期应收款”所反映的“贷款”核算出的利息收入, 又会增加企业利润。合同或协议价款时间越长, 其所包含的时间价值越大, 融资收益的回报也就越丰厚。新收入准则下的延期收款对企业价值的这两方面的影响, 必然引发了企业对其商业经营模式的思考。究竟企业是要依靠主营业务获取企业价值, 还是靠提供融资性质的货款赚取利息收入;是要追求通过营业收入所反映的, 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方面所占领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 还是要追求依靠低资金成本所带来的融资收益的高额回报, 这是企业财务战略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并且要有相应的相机决策机制, 只有这样,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才能真正深入到业务决策层面。
(二) 应对策略
新收入准则的实施使得企业在制定财务策略的时候有了新的选择, 但是这种选择是建立在企业的财务基础上的, 尤其与企业当前的现金流情况和融资成本息息相关。企业不能只将目光集中在融资收益所带来的高额利润, 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其背后隐藏的风险。长期合同的签订意味着企业短期现金流入的减少, 现实中存在着许多账面利润丰厚, 却因为无力支付和偿还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 甚至导致破产清算的例子。因此如何平衡好企业利润与资金成本的关系, 成为企业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此, 企业根据其融资成本的不同分成以下三种情况:第一, 企业资金成本固定且无融资约束。企业资金成本固定且无融资约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企业不需要考虑融资约束, 无论企业是通过银行贷款或是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都只需要支付很少且固定的资金作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企业可以无限制的筹集和使用筹集来的资金, 并且不存在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过低的流动比率或很小的利息费用保障倍数、股票发行上限等融资约束。或者企业不需要进行外部融资, 仅利用“留存收益”便可满足对资金的需求。在这种理想状态下, 企业可以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或协议价款, 以长期应收款的形式融资贷款给客户企业, 从而赚取高额的贷款利息。第二, 企业资金成本固定但有融资约束。企业的资金成本固定, 即表明企业通过筹资所要支付的借款利息率、每股股息、红利等都是相对固定的, 但是企业并不是可以无条件的融资, 存在着一定的融资约束。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存在融资约束并且涉及到企业的生存危机。当企业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过高, 或者利息费用保障倍数过低等一系列的融资约束时, 企业很可能会面临资不抵债或者营运资金为负的情况, 在这种状态下虽然可能筹资的资金成本很低, 但是企业已无力继续筹集资金, 即使通过给客户贷款可以取得高额的利润, 但企业现在有可能面临资金断流的严重情况。这时企业就只能放弃可以在将来带来巨大利润但是会减少现时收入的财务决策, 而将财务决策的重点放在如何在短时间内收回货款, 以解决企业的生存危机。如 (表7) 中的龙建股份和杭萧钢构, 两家企业的营运资金分别为-19380054.36元以及-316450657.55元, 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利息费用保障倍数都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了很大问题, 并且将要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需要尽快补充企业的流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 这两家企业首先应该选择可以尽快收回货款的短期合同, 而不是选择通过融资收益来赚取长期利润。二是虽然存在融资约束但是不涉及企业的生存危机。当企业面临着一定的融资约束, 但是又不会使企业出现生存危机时, 企业可以在签订货款合同时, 在保证企业有充足的资金不会发生资金断流等威胁企业生存的财务范围内, 选择那些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高额利润的长期收款合同, 即签订那些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货款合同, 以谋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表7) 中的龙元建设就是这样一家企业, 它的资产负债率为79.97%, 表明企业存在着不小的融资约束, 但是112.04%的流动比率和4.602的利息费用保障倍数又表明, 虽然企业存在着融资约束, 但是目前还没有危及到企业的生存, 在这种状况下, 企业就可以选择在一定范围内签订长期收款合同, 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第三, 企业有融资约束但融资约束很低, 即使面临危机也可以很快化解。融资约束很低的企业有着较低的资产负债率, 较高的流动比率确保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而利息费用保障倍数的数值大于1则表明企业有充分的能力赚取大于借款成本的收益, 因此当企业遇到突发性的现金流出时, 也有充足的支付能力化解危机。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在表示企业低财务风险的同时, 也说明了企业资金运用的不充分。这时可以建议企业优先签订那些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利润的具有融资性质的合同, 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提高企业利润。 (表7) 中的中油化建、中色股份和中工国际这三家企业就属于这种情况。尤其是中色股份和中工国际更是可以选择此种财务决策, 充分调动企业资源, 以取得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钱建伟:《关于新收入准则的比较》, 《时代经贸》2006年第33期。
[2]王大力、孙旭东:《会计博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规范会计研究 篇11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 现状 成因 会计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159-01
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专业管理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国家宏 观调控、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企业外部相关决策三方面的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 真实、相关、及时等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真实的会计 事项记录,才能出具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使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有效的经济决策,会计信 息真实与否,同时也对会计职业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近年 来外部审计和内部会计基础工作检查的情况,谈谈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想法。
一、会计基础工作现状和成因
1.内控制度不健全,相互脱节,不够精细化,缺乏可行性,未能实现约束作用;授权 审批制度执行不彻底,不能做到层层把关、各行其职;缺乏严格的业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 随意性大。
2.内部监督体系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和财务内部审核、稽核构成了对会计业 务的再监督体系,充分的监督是查错防弊、杜绝“跑冒滴漏”的最佳途径。财务内部审核、 稽核是内部监督的基本职能,必须有效发挥,若审查不严,就会出现非正规票据或非有效资 料入账现象,导致会计确认资料不完备,记账凭证没有相对应的有效业务票据支撑等等,诸 如此类现象,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性。同时,会计人员不到位,一人身兼数职, 审核人员精力分散,也是影响内部审核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单位内部审计的力度,往往从 本单位的利益考虑,当单位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其职能就变为“一致对外”,很大 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监督的力度。
3.利益驱动,只考虑本单位的利益,为了完成年度经济目标,人为调整报告期会计利 润,来年再进行追溯调整。
4.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理解和把握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低下,造成账务处理混乱。会 计制度的不断变化,对传统的会计做法带来较大影响,不能及时更新知识,造成不能准确处 理会计事项。
5.审计、检查的问题整改不彻底,即使整改,也是就事论事,不能从整改问题中吸取 教训,同类问题以后照样会出现。
6.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会计档案的保管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会计档案是财务工作 的重要史料。有些单位对会计档案保管不重视,会计资料保存不完整,随便堆放,为日后查 阅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因此而带来经济纠纷。
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1.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保 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 法、措施和程序。因为会计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性信息系统,而是含有经济后果的,牵涉到各 方经济利益关系,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及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是 对含有经济后果的“公共产品”产生过程的强制性制度规范,会计制度、准则、规范的制定 ,不仅是为了寻求一个更好的会计程序,更是寻求一个平衡有关各方经济利益关系的政治程 序,一个企业要有长足的发展,必须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和监督会计活动行为,使 会计活动始终处于有序状态。
(1)统一领导,全员参与。会计内控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 部分,不仅需要单位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协作,更需要组织上强有力的领导,单位负责人 要亲自出马,对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制定实行组织上的统一领导策划,建立“自上而下、自下 而上”的沟通渠道,变少数部门的行为为单位管理部门的一致行为,变临时行为为持之以恒 的长期行为,变管理者行为为全员参加行为,让内部会计控制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事项的 所有人员,使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这样的会计控制体系,才能持 之以恒地有效实施。
(2)建立会计工作标准,明确职责划分。会计工作标准就是对重复性的会计实务所制 定的统一的会计处理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包括质量标准、行为标准、时间标准,使会计管 理经验不断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也就是将会计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素之间的衔接关 系、各自的责任、工作程序等用标准的形式加以确定,同时建立岗位标准考评体系,从而实 现会计管理的科学化。;二是制定细致的业务处理流程,对会计凭证制作、会计账簿的登记 和财务报告编制等处理的全过程,要有详细的处理和流转步骤,明确各个环节所需要的会 计资料,确定业务控制的关键点,方便其他人员和部门的配合,使得会计工作依据充分,保 证了财务工作公开透明,有利于内外部监督,从而提高工作质量,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职责划分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原则,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问题。不相容职务相 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 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使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 制,最大限度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
(3)建立会计基础工作检查评价制度,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会计基础工作过程的检查 、评价制度,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采取边查边纠的手段, 才能将错误扼制在萌芽状态;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明确检查考核的标准和内容,将检查结果 反馈并整改,全面提升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同时将检查结果作为财务工作评选先进的前提条 件;应建立检查结果整改考核制度,确保对检查意见的贯彻落实,以后杜绝同类现象的发生 。
2.加强内部审计,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成果。常态化的内部审计机制,可以有力促进企 业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执行。审计是以改进经营管理、服务经济发展为最终目的,通过对 问题的分析、评价,出具合理可行的改进建议,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所以加强企业会 计活动全过程的内部审计,可以从源头保证会计工作的真实和完整,推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化。近年来,外部审计不断进入,从“外人”的角度为企业提出了建设性改进建议,利用外 部审计成果,更能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提高。
3.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提高利用效果。会计档案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历史资料。会计档 案的保管必须齐全,不仅包括会计凭证类、会计账簿类和财务报告类,还应包括银行存款余 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等其他重要的会计专业资料。规范化的会计档案管理,不仅外观美观 ,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其利用效果。企业应当对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按类别统一格式和规格装 订,达到整齐划一,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4.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队伍,是保 证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的前提。会计工作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要求有较高的 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 基本出发点,后续的培训学习必须加强。企业应建立常规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加大培训 力度,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财政部于2006年2月正式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这将成为 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企业财务人员和财务系统的适应能力将是一次巨大考验,全 体财务人员面临极大不适应,所以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知识理论水平,是当前会计 人员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与此同时,也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做假账”是最 基本的要求。
(作者单位:陕西省电力公司 陕西西安 710048)
会计核算规范化的研究与实践 篇12
关键词:会计核算,规范化,意义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运用会计方法, 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分类、汇总、分析, 形成会计信息, 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项会计活动。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基本职能, 也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会计核算是否规范, 关系到会计在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职能能否有效发挥, 对于确保会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会计核算规范化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了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制定本法。”现行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中的《会计法》是1999年底第二次修订的。与1993年修订《会计法》时相比, 会计工作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会计范围不断扩展, 业务处理日趋复杂, 投资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新的《会计法》, 加进了“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条款, 并且在接下来的条款中从不同角度反复强调会计核算过程及其结果的正确性、真实性与合法性。
近年来, 我国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改革措施, 在新修订的《会计法》基础上, 2000年6月21日发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2001年1月1日施行《企业会计制度》, 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施无一不是“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 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突出反映了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加快我国经济国际化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 会计核算环节规范化
会计核算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环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这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基本上覆盖了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构成了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 首先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并加以审核;然后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再根据正确的账簿资料定期编制会计报表。
2.1 规范会计凭证:
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填制会计凭证, 字迹要清晰、工整, 并符合数字书写要求, 币种符号与阿拉伯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汉字大写数字一律用正楷或者行书体书写, 不得用简化字代替或自造字。
2.1.1 原始凭证的规范化:
原始凭证内容必须完整无遗漏, 并加盖单位公章。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 大写与小写金额必须相符。原始凭证不得涂改、挖补。发现原始凭证有错误的, 应当由开出单位重开或更正, 更正处应当加盖开出单位的公章。
2.1.2 记账凭证规范化:
规范的记账凭证必须具备以下内容:填制凭证的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会计科目;金额;原始凭证张数;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盖章。收款和付款记账凭证还应当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记账凭证要连续编号。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 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
如果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发生错误, 应当重新填制。已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 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 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如果只是金额错误, 也可以另编一张调整金额的记账凭证。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 对于机制记账凭证, 要认真审核, 做到会计科目使用正确, 数字准确无误。打印出的机制记账凭证要加盖制单人员、审核人员、记账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印章或者签字。
2.2 规范会计账簿:
登记会计账簿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和进行会计核算不可缺少的程序。规范化的会计账簿对加强会计核算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
2.2.1 账簿设立:
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 不能用银行对账单或者其他方法代替。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 用计算机打印的会计账簿必须连续编号, 经审核无误后装订成册, 并由记账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字或者盖章。
2.2.2 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规范的登记会计账簿需做到以下基本要求:
登记会计账簿时, 应当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等资料逐项记入账内, 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工整。登账完毕后, 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盖章, 并注明已登账的符号。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不要写满格, 一般应占格距的二分之一。登记账簿要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书写, 不得使用圆珠笔或铅笔书写。各种账簿按页次顺序连续登记, 不得跳行、隔页。如果发生跳行、隔页, 应当将空行、空页划线注销, 或者注明“此行空白”、“此页空白”字样, 并由记账人员签名或盖章。凡需要结出余额的账户, 结出余额后, 应当在“借或贷”栏内写明“借”、“贷”、“平”等字样。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每一账页登记完毕结转下页时, 应当结出本页合计数及余额, 写在本页最后一行和下页第一行有关栏内, 并在摘要栏内注明“过次页”和“承前页”字样。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 总账和明细账应当定期打印。发生收、付款业务的, 在输入收、付款凭证的当天必须打印出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并与库存现金核对无误。
2.2.3 账簿记录发生错误, 不准涂改、挖补、
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 必须按照规范的方法更正: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 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 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然后在划线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或者数字, 并由记账入员在更正处盖章。由于记账凭证错误而使账簿记录发生错误, 应当按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2.3 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
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定期编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说明。会计报表包括会计报表主表、会计报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
2.3.1 格式要规范:各单位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应当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编制。
2.3.2 内容要规范:
会计报表应当根据准确无误的会计账簿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 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任何人不得篡改或者授意、指使、强令他人篡改会计报表的有关数字。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 应当相互一致。前后期会计报表之间有关的数字应当相互衔接。如果不同会计年度会计报表的内容和核算方法有变更的, 应当在年度会计报表中加以说明。认真编写会计报表附注及其说明。
2.3.3 报送要规范:
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对外报送财务报告。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应加具封面。封面上注明:单位名称, 地址, 财务报告所属年度、季度、月度, 送出日期, 由单位领导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盖章并加盖报送单位公章。
2.3.4 更正要规范:
如果发现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有错误, 应当及时办理更正手续。除更正本单位留存的财务报告外, 还应同时通知接受财务报告的单位更正。错误较多的, 应当重新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