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应用研究(精选12篇)
会计应用研究 篇1
绿色会计又可称之为环境会计, 其主要将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资源等诸多的成本价值进行全面的反映、如实的报道、严格的考核, 从而体现出自然资本与企业社会效益, 其在会计学科中属于一个分支。文章首先论述了应用绿色会计是林业会计的必然趋势, 其次对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番分析研究。
一、应用绿色会计是林业会计的必然趋势
(一) 满足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
林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持续性而最终构成,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以及社会持续性, 这三者间属于一种彼此作用、彼此制约的综合体, 而在它们中, 生态持续性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主战场, 其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 主要将重心放到了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以及有效管护方面,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林业会计把所有关于森林资源的经营活动纳入到林业会计事项范畴之中。而要想准确详细的计量、记录、报告、确认森林资源的实际收益或者发生的损失, 就必须采用绿色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只有这样, 林业行业的森林资源实际经营状况以及森林资源的经营业绩才会被全面的反映和考核, 对于森林资源科学经营与有效管护十分有利, 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将森林资源具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功能作用全面发挥。
(二) 与现代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要求相一致
现阶段, 随着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不仅使得林业会计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同时, 也为其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按照林业分类经营的具体要求, 可将森林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生态公益林, 一种是商品林。前者主要指的是将发挥生态效益作为核心的森林, 后者指的是将追求经济效益作为核心的森林。所以, 实际中林业会计怎样科学的运用绿色会计的理论及方法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商品林经济效益加以详细的核算, 进一步降低环境成本, 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这不仅与商品林和公益林两种类型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及有效管护息息相关。
(三) 将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实际中, 由于传统林业经营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带来的影响, 使得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 不惜将森林资源破坏, 以确保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如果依旧遵循着传统的以木材利用为中心的原则开展林业经营活动, 那么, 就会将森林的经济效益作为前提, 对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完全的忽视, 从而使得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自然灾害发生率不断提高。如果林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也将木材利用作为核心, 那么, 就很难将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归列到会计核算体系范畴中。所以,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上看, 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呈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具体体现在:对生态效益完全的忽视和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 严重制约了生态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 使得环境成本与收益的确认以及计量进一步弱化, 无法及时有效的披露环境信息。
二、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
(一) 制定详细的林业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主要作用是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以及获取较好的效果, 在会计理论结构中属于最高层次。实际研究林业会计目标时, 应以会计环境为着手点的会计理论为研究林业会计目标的基础理论。同时, 在该理论基础上, 通过会计外部环境决定会计目标。所以, 我们应在该理论的指导下, 把绿色会计目标贯彻落实到林业会计全程中, 详细划分林业会计目标, 主要是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前者指的是以增强经济效益为核心, 确保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保证这三方面的效益达到协调统一的目标。后者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第一, 对林业企业资源加以全面计量, 为科学合理运营有限资源的决策提供实用的信息。第二, 将林业企业的义务与权益如实的反映, 为维护资源托管者的权益提供所需的信息。第三, 将林业企业资源、义务、权益实际变动情况加以计量, 为资源管理者提供高效有用的信息。第四, 为全面执行会计职能提供价值高的信息。
(二) 进一步扩展和丰富林业会计核算内容
现阶段, 林业会计应将以下几项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扩展, 一是森林资源资产核算, 具体核算内容有林地资产、森林景观资产、林木资产、森林生态资产以及林区野生动植物资产。二是环境成本, 涵盖了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自然资源消耗成本。三是环境收益, 主要将林业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时所取得的收益全面反映, 涵盖了育林收入、环境损害补偿收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环保奖励等各环节的收益。四是, 环境利润, 也就是将环境收益中的环境成本与环境税金扣除后而得出的净额, 主要将会计主体的环境绩效全面的反映。
(三) 设立相匹配的报表项目
首先, 设立相匹配的会计报表项目。比如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林木资产项目转变为森林资产, 并设置林地资产、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物资产项目, 接下来, 再在森林生物资产项目下进行林木资产项目的设立, 在森林生态资产项目下进行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各类项目的设立;将林木资本项目转变为森林资本, 并在其项目下进行林木资本与森林生态资本项目的设立。其次, 重新设立会计报表附表。比如, 设立利润表的附表, 即森林生态效益经费收支明细表, 主要作用是将林业企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经费环节的收入支出情况全面反映。
参考文献
[1]汪静波.关于我国发展绿色会计的思考[J].甘肃科技, 2010, (18) .
会计应用研究 篇2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作为知识和技术的载体在企业中受到高度的重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具活力的经济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企业也更加关注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是将人力资源作为研究的对象,能够及时的反映出人力资源的经济效果和动态信息,可以更好的提供人力资源信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并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决策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为人力资源的控制、使用和配置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开展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力资源会计这一较新的会计学分支,各国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钻研。在中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已相对成熟,但对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应用的研究还比较滞后,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在企业中的实施。在本文中首先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进行简单系统的介绍;接着回顾了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中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现状,并以中国的几个在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上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为例,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中国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为了加强中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中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措施和建议。本文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由于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中的一门崭新学科分支,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去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奋斗,定能丰富中国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事业,推动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产;人力资源会计
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研究 篇3
摘 要 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在我国实践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环境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实。如何解决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定义 现状 影响因素 措施
现代管理会计已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综合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它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包括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的推行等。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应用管理会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管理会计
1958年,美国会计学管理会计委员会对管理会计作了如下定义:管理会计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处理企业经济信息,以有助于管理人员制定出合理的、能够实现经营目标的计划,以及为达到各项目标所进行的决策。管理会计包含着为进行有效计划的制定,替代方案的选择,对业绩的评价以及控制等,所必要的各种方法和概念。
温坤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20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事实证明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实,还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此外,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很难说其管理工作会有多大成效。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化,在我国还存在一些脱节。
三、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
(一)我国社会制度及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我国目前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政府对于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①。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通常出于政治目的。正是这种特殊性造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仍旧处于对外国理论的介绍与引入阶段,所以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水土不服”。
(二)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偏重于方法而忽略理论结构,偏重于具体问题的分析而忽略了整体性。但是理论体系作为任何学科的基础,它的全面与系统是其独立存在并推广应用的关键。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不注重体系的研究,而我国管理会计仍处于对西方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并且和企业管理实践相脱离。所以,我们重复别人的多、开创性少,专题研究多、理论体系研究少,使我们在管理会计研究上难有更大作为。
(三)学术界缺乏兴趣,实务界缺乏重视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例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而展开。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实务界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
四、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措施和办法
(一)建立独立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为管理会计的有效施行提供组织保障
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成立专门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来制定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的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对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情况进行评估,对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创办研究管理会计方面的学术刊物,让管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工作者在这个沟通的平台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对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及实务问题的探讨。
(二)加强基础理论特别是开展典型案例研究,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还仅限于对国外情况翻译介绍,缺乏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研究。因此,首先应以建立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为出发点,适度界定管理会计内容,规范管理会计基本概念,密切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评价,以便更适用于操作。其次,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走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之路。要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 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三)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运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必须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科学划分企业和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权责,不仅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更要赋予企业在重大经济活动决断的决策权,摆脱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拍脑门”、“想当然”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完善企业依据工作业绩实施的奖惩制度,建立企业发展形势定期预测分析制度,建立重大经济活动决策制度,使企业能够真正自主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经济效益。
(四)增强企业领导的管理会计意识,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
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首要的是要增强企业领导的管理会计意识。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管理会计机构对企业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培训,把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做为业绩考核之一,促使其能够提升认识,真正把管理会计列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贯彻始终。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使管理会计成为管理中的常态工作,如在领导层的重大决策中,特别是涉及项目投资决策等重大问题上,建立管理会计的一票否决制。
(五)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是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基础
建立一支素质高、能满足需要的管理会计师队伍,才能架起管理会计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要加强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知识的再教育,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关政策、知识的培训,加强知识的更新,保证管理会计理论的最新成果化,使管理会计在实际中得以更好的运用。同时,按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设的设想,加强管理会计师队伍的建设,应着力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能适应现实之需的管理会计专业队伍,以促进管理会计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明.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初探.东方企业文化.2007(11).
[2]毕国洁,李琦.关于管理会计属性的探讨及启示.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2).
[3]赵晖.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其创新发展.会计之友.2006(5).
[4]郑石桥,李宇立.关于管理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财会月刊.2006(5).
云计算会计的应用研究 篇4
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会计数据呈现海量化、多源化趋势, 要求更短的核算周期, 而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变化的新需要, 会计核算的进一步信息化便具有了发展的必然性, 于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计算会计应运而生。云计算会计是在时代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对会计电算化的补充和发展。
1 云计算会计产生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到云计算会计, 技术方式由单一技术转变为综合技术。专业团队管理的数据中心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相对于传统数据中心更加完善。由于云计算会计必须与互联网连接使用, 使得与银行、税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供应商和客户等之间的联络更加迅速便捷, 促进了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实现, 进而会计信息的附加价值得到了提高, 所以传统会计向新会计转变的需求更加迫切。
云计算的出现表明还原性思维方式转变为复杂性思维方式。这一转变使信息技术和会计核算工具融合在一起, 二者的融合既是技术融合又是产业融合, 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相对于企业则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又可以受用崭新的软件和硬件平台服务, 促进会计工作及时有效地完成。
2 云计算会计应用中的阻碍问题
(一) 传统财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传统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模式存在的弊端是: (1)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 能耗问题突出。 (3) 管理和维护成本高。所以, 企业要推陈出新, 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接受新技术。但是事实上, 新模式不可能完全代替旧模式, 新兴技术的产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便利和更高效率, 使企业在竞争中凸显优势。
(二) 云计算平台自由建设及应用尚不成熟。大多数国内中小企业从安全角度出发, 更愿意接受市场历史较长的国内云计算服务运营商, 然而目前国内厂商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数量极少。主要是因为云计算平台建设的技术及资金耗费大, 风险高, 周期长, 以至于国内自主研发财务会计信息化云计算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 技术较弱且建设与应用推广力度不够。
(三) 隐私性和安全性问题。虽然大企业提供商具备安全策略, 但用户还是担心使用客户端及信息的泄露问题。此外, 隐私的问题也成为关注的重点, 因为用户仍然担心云端的数据被访问。这导致了云计算在国内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应用中发展较慢。此外, 审查功能不健全, 数据位置不定和数据隔离不清, 数据恢复较难,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存在地区差异等问题同样为会计云计算的应用带来了阻碍。
(四) 推广中的阻力问题。如何打破形成已久的传统观念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使用习惯, 使用户逐步适应网络化的软硬件应用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大部分用户仍然不了解云计算是什么, 具体操作方法, 价值所在。云计算系统还要解决服务的描述及转换问题, 怎样将对用户的业务理念需求转变成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怎样确定高层的服务需求、基础设施需求和度量它们之间的映射等等。云网络带宽等因素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传输速度。
3 云计算会计应用的解决对策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要建立健全会计云计算相关法律法规, 可以结合国内云计算已经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标准及规范, 引导云计算的发展方向, 逐步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 推出认证认可体系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实施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制度, 使云计算和云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促使会计云计算的应用得到规范而杜绝出现纠纷的问题, 落实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信息保密的安全防护体系。
(二) 加强政府工作。加强对云计算服务商的监管;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职能部门, 发挥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作用, 还可以通过建立示范工程基地, 设立国内自主建设云计算平台的样本案例, 供各研发厂商借鉴。
(三) 运营商保证云计算会计安全。首先是数据的隔离加密和保护。云计算系统必须提供数据隔离功能。保证数据不被非法访问和保护用户的隐私, 实现对数据的隔离, 使得用户的关键信息得到安全保护。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应针对不同的数据和服务类型而采用不同的隔离技术, 来实现用户间及用户不同数据类型间的隔离。只有加强数据的私密性才能进一步保证数据安全, 所以用户和提供商, 都要加密数据。存储和运行在云计算平台上的数据, 需要使用快照、备份和容灾等手段以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同时, 操作权限管理及访问控制和建立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 企业做好防范工作。企业在应用云计算会计的时候, 要慎重选用可靠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采用资源协调和任务协调的企业管理方法, 最基本的是保证重要数据在企业控制下, 完善基于云计算的财务会计软件功能与服务, 加强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性, 促进企业间交流与沟通, 培养云计算会计人才。
4 技术应用
(一) 虚拟技术。由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入侵检测和防御服务防范黑客和检测恶意软件, 利用虚拟技术创建安全网关。
(二) 编程软件设计
(三) 密钥管理技术
(四) 权限控制技术。在建立用户身份安全认证的同时制定访问控制机制, 保证各个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有效隔离及合法性是云计算会计关键技术之一。
参考文献
[1]程平, 何雪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1.
解决管理会计应用问题的对策研究 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 行为管理会计 案例研究 环境 战略
1.引言
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西方管理会计模式很难在中国企业直接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2.应用行为管理会计。
2.1 管理会计的产生、发展与行为科学息息相连。
通过梳理管理会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管理会计内容与行为科学息息相连。就管理会计发展前景看,新兴研究领域更加应该将管理会计与企业行为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1)管理会计的产生。
管理会计的产生源于行为科学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革命、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使得成本计算和控制成为需要,成本会计随之产生,并不断完善。标准成本会计主要职能致力于寻求成本的最低化,在企业既定战略确定的前提下,解决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管理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以来,环境的变化,使其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50—60年代,高等数学、运筹学、数理统计学、微观经济学、投资学开始运用到管理会计中来,并成为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科的引进,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分析性。
2.2 行为管理会计在应用中的建议与对策。
纵观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和变革以及未来的发展,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在围绕着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社会行为展开研究。在形成时期,注重研究个体行为,寻求成本的降低:
在发展变革时期,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寻求提高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注重把企业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行为研究,寻求企业行为的社会效应。虽然管理会计包括规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等诸多内容,但从本质上说,人是关键因素,人是计划和目标的执行者。旧本企业并不注重在现有约束条件下创优,而是注重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励全体员工紧紧抓住那些约束条件不断进行改进。
3.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及创建人文环境。
3.1 对日本推行管理会计使用制度化的思考。
管理会计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企业加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管理会计是以会计学和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考虑到我国会计工作乐于应用法律规范的惯例,制订指导性的制度来引导企业管理会计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至少我们应规定管理会计的原则,这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及创新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它是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的高度集中,市场竞争的激烈,利润的下降,这一形势而产生的,旨在提高经济预测和决策水平。
3.2 重视人力资源在管理中的运用和发展。
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若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重视人力资源在管理中的运用和发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应当注意做到:
首先,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
其次,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为了实施具体的人力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量化,因为量化后的人力资源数据有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
最后,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不仅能够在未来为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还有助于企业在总资本预算中考虑到人的因素,使企业资金的分配更为有效,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投资的急功近利行为。[论文网 LunWenNet.Com]
4.应用管理会计案例研究。
(1)“案例研究”可以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的特征由于管理会计学科自身特点,案例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使企业管理者在短时间内把握管理活动实质,并为管理者寻求最佳管理模式提供信息资料、提供思路,将其灵活地运用于企业实践。尤其是联系到我国实际,深感加强案例研究更为迫切。
(2)“案例研究”需要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需要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这样学术界与实务界双方的配合与协调比较好,案例研究也开展得比较普遍。前者主要侧重于实务经验的介绍,后者则侧重于学术性和理论性研究。
5.改善管理会计信息环境。
要突破管理会计应用的技术瓶颈,需要分别从信息加工的三个阶段入手。在数据输入阶段,必须考虑信息点的设定、需要采集的基础数据、数据的采集方式和频率及数据的储存形式。在数据加工阶段,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及其原理,将通过计算机得以体现。该阶段工作完成的好坏,受到前一阶段数据质量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管理会计方法科学性和数据库模型质量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上述三个阶段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即构造一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可按事项会计法的原理来设计。
以事项会计为基础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全面理顺企业的数据流和信息流,从技术层面突破管理会计的发展瓶颈。重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整体框架从企业的战略出发,根据战略分析展开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等活动;并将信息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结合起来,在经济事件发生的一刹那及时采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事件的多维特征数据,根据该事件的处理逻辑对其进行实时控制。大部分的事件数据都以原始的、未经加工的方式集中存放在数据仓库里,以支持多种信息的输出需求。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进入各种信息渠道,直接获取系统提供的通用信息,或者选择系统按相对稳定的信息需求所设定的模型对信息进行加工,甚至可以自行定义模型或加工规则以生成个性化的信息。通过该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突破管理会计应用的技术瓶颈:①解决基础数据的采集难题;②实现各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
6.推行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是指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旨在用战略的观点来看待内部信息,强调运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企业制定卓越的战略,在预算体系、控制方法、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所有领域,一切活动以保证战略目标实现为前提。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应及时提供各个决策层次所需要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信息,并通过具体的控制措施,使目标协调一致,并最后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亦即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对传统管理会计进行全方位变革,这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取得主动权的重要手段。
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订、战略成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从目前来看,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对象的范围,适应了战略管理的需要,注重了企业的长远目标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多样化的信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代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信息支持,主要表现在:
(1)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关注企业的内部运营,还时时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断把外部信息向管理层反馈,从而为管理层随时调整战略目标,巩固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信息支持。
(3)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运用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和营运情况做出评价,能够更准确的把握竞争环境,从而为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信息支持。
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与应用研究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应用过程;会计管理
科学技术的普及成熟使得会计电算化的应用领域也持续拓展。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企业会计工作质量,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让企业的人力资源可以获得更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基于计算机的会计处理还可以保证其准确性与真实性。但是面对当前企业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很多问题,其应该正确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地位,并且针对企业需求有选择性的对会计电算化开展使用。
1.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是指使用信息技术与会计技术,在利用计算机为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对各类会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与归纳的过程[1]。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激烈,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会计管理工作日趋重要,会计数据处理数量也急剧增加。在海量的会计数据中不单单包含了日常的会计核算数据,同时还包括了规划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经济决策的重要数据。应用会计电算化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会计处理效率,将会计工作人员从繁重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提供并且有效利用信息价值上来,使得企业的运营更加科学,企业的决策更加正确。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升会计信息的实效性。由于计算机计算数据的速度较快,而会计电算化即为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以完成会计工作人员日常需要手工操作的各项工作。因此,会计电算化不单单可以使得会计工作人员轻松快捷的完成各种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核算工作,同时还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会计核算。应用会计电算化可以选择使用批处理的方式,将会计核算周围缩短在稀少的时间里[2]。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对于一些对信息数据要求及时更新的部分,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2)提高会计处理的准确性。计算机的正确性相对较高,而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这一特性结合相关计算方式来全面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电算化在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事务的时候都是由计算就进行计算并且完成的。这一过程完全杜绝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导致的失误。3)体现会计职能。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应用会计电算化可以将财务处理工作交由计算机来处理。会计工作人员就可以进行从繁重的计算与抄写工作中解脱出来,将工作精力投入到会计管理、会计经济活动分析以及会计决策其他方面,以充分体现会计的职能。
2.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会计电算化对于提升会计处理工作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企业在运用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时常遇到各种问题,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效用的发挥。现在对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进行探索。
2.1提升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
要提升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从高校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入手。由于全国各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平台的,因此要从源头上对各大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会计专业学生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从而培养众多不单拥有专业知识,同时还拥有社会实践经验与能力的综合型会计人才。2)对企业在岗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企业要对已经在职在岗的会计工业人员进行培训,让其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会计电算化实践技能,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持续提升自我专业技能与综合化素质。3)企业要定期举行关于会计电算化素质的考核。以激励鞭策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持续提升自我水平与技能,以满足日常工作与时代发展需求[3]。
2.2优化会计电算化的软件使用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计算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会计电算化只有在利用计算机的基础上才可以使用。因此,要充分發挥会计电算化的效用就要持续的针对企业日常会计需求来优化会计电算化的软件使用,增添会计电算化自身的软件功能,提升其开展会计业务的能力,提升其分析会计数据的能力,优化其提供会计决策的能力,让会计电算化可以与企业的会计需求充分的结合,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效用。
2.3结合会计电算化与人工会计处理
人工会计处理企业日常会计账目需要经过大量的数据计算,进而浪费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投入。如果使用会计电算化进行账目处理可以有效减少会计账目处理时间,减少人力成本。然而企业在实际运营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会计电算化与人工会计处理的使用。首先,这是由于计算机无法完全取代人工会计工作,计算机以及会计软件仅仅只是先进的辅助工作。其次,会计电算化仍然需要人工来对其进行管理与使用。最后,在会计电算化运用的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对计算机所处理的数据进行核实,以避免会计电算化的出现错误与漏洞。
2.4保证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安全
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安全是维护会计电算化效用的十分关键的一个方面。首先,企业要构建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来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开展管理。从软件开发使用、后期维护管理、硬件设备检修、工作人员管理、文档资料储备以及计算机病毒查杀等入手构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从制度层面来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其次,对会计电算化的通信平台、网络平台等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与安全规则,建立严密的安全体系。左后,严格规范会计电算化的软件核算,并且完善会计数据的保密工作。
2.5重视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
会计电算化的成熟需要会计电算化理论作为奠基。如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工作落后将会阻碍到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所以,要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效用就需要对其相关理论进行探索,让理论指导会计电算化的方向。因此,需要学者与专业加快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的步伐,建设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规范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让会计电算化可以更加符合企业发展、市场变化的需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应用在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有着无法媲美的优势。针对当前企业利用会计电算化的种种问题,企业需要从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优化会计电算化的软件使用,结合会计电算化与人工会计处理,保证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安全以及重视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开展,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胡新华,余雷.浅谈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与应用[J].时代金融,2012, (12):27.
[2]侯仲庆.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08, (12):67-69
[3]杨桂梅.论发挥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10):137-138.
[4]王秋霞.浅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审计工作的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3, (11):246.
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研究 篇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 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使得企业的制造环境与经营环境产生重大变革, 也为资本输出、跨国经营、全球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当今世界企业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围绕单个产品或营销手段的竞争, 而是围绕企业未来长期发展目标、总体经营战略等问题而展开的全方位、深层次的竞争。为此, 以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重视内外协调和重视对未来的把握等为特点的“战略管理”理念应运而生, 这使原本就在决策分析信息支持上先天不足的传统管理会计越发暴露出其在实践上的力不从心。1981年, 英国学者赛蒙斯 (Simmonds) 在《战略成本分析-从管理会计到战略会计的演进》一书中率先提出将战略与竞争的因素引人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 并首次提出战略管理会计 (Strategic management costing, SMA) 这一管理会计的新概念。此后, 布朗维奇 (Brornwich) 等学者也纷纷从不同角度撰文探讨战略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与研究成果, 并将战略管理会计初步定义为“收集、分析企业的产品在市场和竞争对手方面的成本以及成本结构的信息, 并在一定时期内监察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战略的管理会计”。由于战略管理会计属新的研究领域, 对于“如何界定其概念”以及“如何进行操作”等问题目前在国内外均尚无统一定论。但也有不少共同点, 体现了战略管理会计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不足上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视外部环境、市场、顾客及对竞争对手的分析, 强调全局利益和长期发展, 注重前瞻性和创造性, 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及时、更有效的与战略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及应用
(一) 价值链分析法 (Value Chain Analysis)
早期的价值链思想是由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价值链” (Value Chain) 这一名称正式出现是在美国的战略管理专家、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波特 (Porter.M) 的《竞争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 这本书里。价值链是指价值产生与增值的各个环节, 其实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链。价值链分析法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确认企业价值链;将成本、收入及资产分配至各个基本价值作业;找出每个价值作业的成本动因, 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及成本动因;确定优化价值链的方法, 如更好地控制成本动因, 进行价值链重置等。这一方法提倡横向与纵向价值链的优化。对于横向价值链的优化主要研究进货、生产、发货、营销、售后服务这样的基本作业和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一般管理这样的辅助作业, 区分增值作业 (Value added activities) (如获取订单、生产产品、发送产品等) 与不增值作业 (Non-value added activities) (如存储、退货、次品、返工等) , 并尽量减少不增值作业, 力求促成各个基本作业的优化运作并达成各基本活动之间的优化协调。对于纵向价值链的优化是将企业自身价值链放在供应商价值链、经销商价值链与最终顾客价值链者三个外部价值链之中, 研究企业自身的各个基本作业与其他价值链之间的联系, 找出降低成本、增加顾客价值的方法。如日本丰田公司为推行适时生产法 (JIT) 以降低人工成本、存储等成本, 对与供应商与经销商相关的作业活动进行整合;麦当劳 (Macdonald) 公司去年推出的一个“请问我”的科普网站, 通过为价值链下游的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 影响它们的膳食选择。耐克 (Nike) 公司是成功运用价值链分析法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耐克公司在对其纵向价值链优化上的做法是把制造环节外包给一些亚洲国家。外包使耐克获得了廉价的劳动力, 并从供应商那里得到大量折扣, 降低了成本。对横向价值链优化的做法如:采用零售、耐克城及电子商务等多种销售渠道。其中的电子商务始于90年代的Nike.com, 耐克也允许其他网络公司销售其产品, 电子商务策略使耐克点燃了其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关系。
(二)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 Based Analysis)
为建立与维持竞争优势, 适应个性化的消费趋势, 二战后, 企业纷纷从单一化、大批量的传统生产模式转向注重产品研发、营销和多样化的现代生产模式。这一转变也使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所确认的产品成本常与该产品所真正消耗的成本大相径庭。卡普兰教授 (R.Kaplan) 于1984年较系统地提出了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认为: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 产品是各种作业的结果, 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包括直接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短期变动成本和在传统成本计算中被归纳入间接费用的、在短期内较稳定, 而随作业量变动而长期变动的成本。作业成本法将传统的成本分配标准更进一步地分解为多个成本动因 (Cost driver) , 按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 再由作业的成本动因追溯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从而得出最终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包括作业成本核算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和作业成本管理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ABM) 两部分内容。目前大量的研究已从作业成本计算扩展到作业成本管理的探究。作业成本管理是通过作业分析将组成产品成本的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 尽量减少不增值的作业, 提高资源利用率。企业可通过作业成本法和标杆法对有些流程进行深入分析、改进、或重组, 辨别与争取低成本、高质量的供应商, 将作业和资源应用到更具盈利能力的顾客、产品或服务上来。目前, 作业成本法已运用于许多西方国家的房地产、金融、制造、物流、零售等诸多行业, 且多数运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已体会到这种新方法的优越性。经验证明, 作业成本法尤其适于间接费用比重较多, 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品种、结构、产品工艺复杂, 采用自动化生产系统, 进行适时生产和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
(三) 产品生命周期法 (Produce Life Cycle Costing)
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格瑞纳教授 (Greiner L.E) 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发生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包括研发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五个阶段所产生的所有成本与费用。这些成本的发生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营销战略及经营战略等密切相关, 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必要组成部分。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 如在产品的引入期与成长期, 企业应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在产品的成熟期, 企业应尽量保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在产品的衰退期, 企业应力争短期利润与现金流入的最大化, 为此甚至可割舍部分市场份额。财务会计及传统的成本会计在归集产品成本时大多只关注生产制造阶段的生产成本, 对于产品研发阶段的试验费、设计费等这样的费用一般只将其作为当期支出处理, 对于为顾客提供售后服务、维修等这样的费用一般作为管理费用处理, 没有归集到产生这些费用的特定产品中去。产品生命周期法打破了财务会计在成本核算时“会计期间”的前提, 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作为成本核算的期间, 打破传统的制造成本计算理念, 采用完全成本归集法。因此, 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核算范围既包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 又包括产品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与销售、售后服等各阶段产生的, 目前直接计入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等的那些费用。产品生命周期法尤其强调产品创意、研发与设计费用和售后服务在产品成本归集中的战略性地位。以产品研发与设计期为例, 从这一时期就开始强调成本控制不仅因为其费用高、占产品生命周期的比重大, 还因为产品研发期所确定的产品特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在其余下的生命周期的成本, 即“成本锁入” (Locked-in cost) 理念, 一经确认, 对于产品成本的调整空间就很小了。经调查表明, 约80%的产品成本在其研发期便已确定, 而对于实施自动化生产的企业, 这一比率高达90%。对产品生命周期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产品定价决策。设定确保能取得足以补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所有成本的收入的价格;另外对处于不同市场生命周期内的产品, 应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二是新产品开发策略。新产品的开发要考虑到其市场前景, 也就是要求考虑企业的新产品相对于这种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 以此审查其盈利能力。三是战略成本管理。企业应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成本动因 (Cost drivers) 与作业进行控制与管理;企业也可根据产品所处市场生命周期的位置制定不同的成本战略 (如使用文章下面所提到的“波士顿矩阵”模型) 。四是业绩评价。要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获利情况为依据来考核不同部门、人员的业绩。因为产品开发的业绩如何, 要等到产品市场生命周期走向成长期才能看清, 不能仅凭开发新产品的数量或工作量多少便草草得出考评意见。
(四) 竞争对手分析法 (Competitor Analysis)
竞争对手分析法主要从市场的角度, 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力。提供竞争对手的过去、当前及未来的信息是企业战略决策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竞争对手分析法刚好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在这方面信息提供上的不足。使用这一方法, 企业首先要明确“谁是竞争对手”?借鉴美国教授迈克尔.波特 (M.Porter) 著名的“五力分析模型”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 中的理论, 我们将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分为三类, 分别是:向企业的目标市场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提供有相互替代性的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 及试图影响与改变顾客消费习惯与趋势的企业。第二、第三类竞争受顾客消费习惯与消费能力的影响较大, 因此企业要分析的竞争对手以较稳定的第一类为主, 其中主要研究最有竞争力的对手。接着, 分析竞争对手的目标经营与战略战术。然后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资源、流程、价值观、用词模式, 及其如何应对外部挑战等。一般来讲, 企业和第一类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产品与服务质量及营销手段上。企业可通过对竞争对手进行“价值链分析”, 了解其各个单位价值作业, 分析其如何进行价值活动的等, 可采用与以上提到的企业与自身价值链分析相同的分析方法。运用“标杆法 (Benchmarking) ”也是竞争对手分析的有效工具。将业绩指标与行业内或相关行业的最佳操作者的业绩指标进行比对, 引进成功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 改善自身的经营活动与流程。企业还应设立一定竞争对手情报收集体系, 进行持续不断的竞争对手情报收集与分析。利用“波士顿矩阵 (又称增长/份额矩阵, BCGMatrix) ”或“通用矩阵 (GE Matrix) ”进行竞争对手分析的方法是, 首先确定每个竞争对手在矩阵图中的位置, 并与本企业的位置加以比较, 以发现哪些竞争对手在全国或全球竞争中处在优势的地位。当本企业正在寻求国际扩张机会和优势地位时, 而行业中的竞争者还都处在地区范围内没有真正取得全球化地位, 而且竞争者之间还不甚了解并且还未在市场上相遇时, 用这种方法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和比较是尤其有益的。对强调竞争对手分析法的应用, 摩托罗拉 (Motorola) 公司想必是感慨颇多的。20世纪70年代, 摩托罗拉曾因不关注其在彩电产业的日本竞争对手的信息, 而被挤出彩电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 摩托罗拉公司成立了竞争情报部门, 开始注重并全面了解它的日本竞争对手, 分析它们如何成为全球领先, 将自己的运作模式与日本公司进行比较, 将生产出超过日本标准的产品确定为公司新的战略目标, 对公司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检测, 最终成为国际移动通信设备市场的巨人。运用竞争对手分析法的成功案例还有美国施乐 (XEROX) 公司。该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一直在世界复印机市场保持垄断地位, 但由于忽视竞争对手的存在, 从1976年到1981年遭遇了全方位的挑战。其最强劲的竞争对手-日本佳能 (Cannon) 公司向全球市场销售接近于施乐公司的成本价的复印机, 结果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全球市场份额从82%直线下降至35%。为了弄清佳能公司的降价策略, 施乐公司开展了大量的竞争对手情报研究, 通过对竞争对手和自身的对比分析, 施乐公司从多方面调整了复印机产品与生产的战略与战术,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最终从日本佳能公司手中夺回了市场份额。
(五) 目标成本法 (Target Costing)
日本丰田公司 (Toyota) 于20世纪50年代末率先提出“成本企画”理念, 最初运用于新型皇冠车的研发设计阶段, 美国将其译作目标成本或成本设计 (Target costing/Cost design) 。目标成本法以顾客与市场为导向, 在产品企划与设计阶段采用跨部门团队合作方式, 运用价值工程 (Value engineer) 与各种市场研究、产品功能分析及成本分析等方法达成能够实现目标利润的目标成本。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的一次调查显示, 这一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制造业, 尤其是的运输车辆与设备 (100%) 、电子产品 (88%) , 精密仪器 (75%) 制造商。目标成本法与传统产品设计和售价决定方法有所不同。传统的方法是先作市场调查, 后设计新产品, 再计算出产品成本, 然后再估计产品是否有销路, 再加之所需利润计算出产品的售价。目标成本法的基本应用原理是:首先通过市场研究确认顾客愿意接受的、令企业在市场上拥有竞争力的产品售价, 即“目标价格”;其次收集资料, 确定企业或该产品的最好的竞争者所获得或期望获得的利润, 即“目标利润”;再次将“目标成本”减去“目标利润”确认“目标成本”, 并将目标成本按产品结构或形成产品的各种作业或产品成本的内容进行分解, 如对产品的每个组件进行考察, 看是否能在保留产品功能、性能不变的前提下, 获得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在某些情况下, 产品设计要更改, 生产中的原材料要更换, 制造过程要改变;最后, 按照改良后的目标要求组织设计、生产与分销, 以达成目标成本。应用目标成本法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 要由代表着整个价值链、全过程、跨职能的团队指导这一进程, 这个团队的成员既来自企业内部 (如设计工程、制造操作、管理会计和营销) 又来自企业外部 (供应商、消费者、分销商和废旧处理商) ;第二, 要注意供应商在目标成本确认上的重要作用, 厂商需要询问它的供应商降低成本的渠道, 企业应与供应商之间发展长期合作、互惠的关系, 解决成本降低的决策也可以通过买卖双方之间的各个经营环节开展信息共享来实现:买方甚至可以破费在某些业务问题上培训卖方雇员, 或者卖方也可派遣人员加入到买方的工作中去, 以便了解新产品, 改变以短期、敌对为特征的传统买卖关系。目标成本法以顾客与市场为导向, 将成本、客户与竞争对手三者同时考虑在成本管理中, 引入竞争因素, 体现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 这也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日本产品在欧美市场的节节胜利。我国和许多欧美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关注并研究目标成本法, 许多企业通过实施目标成本制度, 大为改进了产品成本和财务状况。在美国, 著名的波音公司, 福特汽车、克莱斯勒汽车、康柏电脑等大公司及许多中小厂商;在加拿大, 蒙哥罗电器公司;在英国, 唐塔拉斯汽车配件公司等在目标成本法的应用上都被认为是相当成功的。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放, 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推行战略管理的理念、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是企业迎战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装备。虽然战略管理会计还属于新的研究领域, 它的许多理念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也颇具有效性。目前我国也有少数企业已对战略管理会计的个别方法进行了成功的应用, 但全面实施战略管理会计在近几年内还是会遇到很多的阻碍, 原因有很多。首先, 战略管理意识在我国企业还不够普及, 国内企业在上世纪末才开始涉及战略管理的思想, 对其的运用大多还仅限于规模大、经营管理较先进的国有企业, 经营意识狭隘、企业缺乏学习意识;管理会计从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我国, 根基不扎实, 缺乏具有战略管理意识、能够统观经济学、管理、法律、营销、人力资源等学科的综合型、高层次的会计人才, 企业会计工作也大多只注重财务会计。这些问题确实会从一定程度上阻挡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进程, 但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出台、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稳步发展、中外企业合资合作的深入、国家政策与媒体的舆论导向等都在为推进其在我国的实施搭桥铺路。当然, 我们也不能忽视中、西方在制度、经济、文化上的差异。我们认为要推广战略管理会计, 首先要鼓励学术界与企业界密切结合, 加强对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 尤其是在对其的应用方面的研究, 认真总结与推广那些成功的案例;针对目前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知识普及程度不高的问题, 我们应加强企业管理层与财会人员的学习与培训, 树立其战略的意识, 提高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积极建立灵捷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 收集、整理来自企业内部与外部的顾客、行业分析、竞争对手的情报、国内外政策法规的变动、国际市场行情与经济发展态势等, 为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以适应多变的市场与激烈的竞争, 并在竞争中抓住并保持长久不息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良:《对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问题的再认》,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余海宗:《战略管理会计论》,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王满:《战略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工具》,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4]王化成、杨景岩:《试论战略管理会计》, 《会计研究》1997年第10期。
[5]Advanc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CCAP5 studytext, Kaplan PublishingFoulks Lynch, 2008.
[6]Business Analysis, ACCAP3 studytext, BPP Professional Education, 2008.
[7]Fitzgerald.L.and Moon.P.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Service Industries:Makingit Work, CIMA, 1996.
[8]Inman.M.L, Busines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CCAstudent accountant, 1998.
[9]Porter ME, Competitive strategy, Free press, 1980.
管理会计及其应用研究 篇8
一、管理会计概述
(一) 管理会计的内涵和目标
管理会计指的是企业等经营性组织在掌握足够的会计数据及信息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使用一系列科学且具有专业性的手段来对信息进行整理与加工, 并最终出具能为决策者所用的财务报告的过程。但是相比于简单地核算业务、出具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渗透于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流程, 且在成本控制、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
管理会计的总体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1.决策参与目标。即管理会计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2.决策有用目标。即管理会计要向企业决策者提供有助于其作出决策的信息, 使得其决策更加科学有效。为了实现以上几点目标, 管理会计必须要参与到企业经营中的各个流程中, 包括预算管理、决策管理、内部控制、成本管理、业绩考核等环节。
(二) 管理会计的原则
在企业内部实施管理会计必须要遵守以下原则:
1.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指的是在企业内部实施管理会计时, 尤其是实施管理会计的考核职能时, 要考虑设定的指标应与外界经济环境相适应, 否则会使考核指标失去意义。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企业的管理会计部门要及时地根据变化做出弹性的调整, 并且通过一定的调查来明确变化后带来的新的管理要求, 适当修改管理范围。另外, 管理会计的适用性还表现在管理会计要与国家的国民经济方针、政策等相适应, 管理会计既要适应人们的道德规范, 还要符合国家政策和法令,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 管理会计才能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保证企业最根本目标的实现。
2. 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指的是企业在实施管理会计时, 若需要考虑一些不确定因素, 应该保持充分的谨慎性, 在做出估计时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能过于悲观, 否则都可能使企业的决策失去实际意义。在做出估测时, 应尽量考虑企业所处的现实环境, 要充分预计可能要发生的费用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并且尽可能地化解风险, 采取防御措施尽可能抵制风险, 提高企业的决策有效性。
3. 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的的组织, 其任何经济活动都应该以获得收益大于支出成本作为原则, 所以实施管理会计过程中, 也要注意成本有没有超过可能带来的正效益, 如果成本过高, 则实施管理会计就没有价值。
4. 权责利相结合原则
为了保证企业的责任目标能够得到顺利实施, 需要在管理会计划定的各个责任中心中划分一定的管理权限, 同时为了保证激励制度的有效性, 还必须保证责任中心的贡献和产生的经济利益要充分挂钩, 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各个责任中心完成的业绩情况来对责任者进行适当的奖励, 使得激励更加长期有效。所以, 实施管理会计时要注重“权责利”三者的有效统一。
二、管理会计应用工具介绍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预算管理、决策管理、管理控制和业绩考核四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全面预算管理、本量利分析、经营预测分析和作业成本法这四种常用工具。
(一) 全面预算管理工具
全面预算管理, 通常是以销售预算为预算编制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制成本预算、生产预算等, 几个预算之间彼此配合、相互协调。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之一, 其作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1.可以将经营目标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纳入到具体的计划中来进行统一管理, 全面预算能够将企业的总体目标分解为各部门之间的分目标, 使得各责任中心的经营目标更加明确, 更有利于其实现目标;2.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工作, 使得资源耗用更好地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服务;3.预算的存在, 可以更好地比较实际工作与预算工作之间的差异, 对实际工作提供考核与评价, 更好地改进工作, 促使达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 本量利分析工具
所谓本量利分析工具指的是成本、产量、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简称为CVP分析, 主要是通过使用图表、数学工具等分析方式来实现对销售价格和数量、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等与利润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 并以研究成果来协助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作出决策分析。为了使分析的结果尽量可靠, 本量利分析要基于以下的几个假设:企业的所有成本都能够清晰地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在一段稳定的时期内是保持不变的;企业相关产品的市场销售结构和市场价格在一段稳定的期间内也是保持不变的;企业的销售数量和生产数量在一段稳定的期间内保持不变, 其存货的持有水平基本呈稳定的状态。
(三) 经营预测分析工具
企业的经营预测分析工具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定性分析工具, 还有一类是定量分析工具。定性分析法是一种更带有主观色彩的分析方法, 在进行定性分析时, 需要有关方面的专家参与, 专家运用其在一定领域内的经验来对趋势或者规律等进行分析与推测, 进而作出评价结论。定量分析法则要更加工具化和理性客观, 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计算模型之上的, 最终得出的结果也是量化的。这两种经营预测分析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情况, 要对企业的经营做出良好准确的预测, 需要同时结合使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四) 作业成本法工具
管理会计工具中的作业成本法也简称ABC法, 运用作业成本法在归集间接费用时, 是以某一作业来作为归集对象的, 通过一定的动因追溯办法, 将企业的资源费用合理地分配到各项作业上去, 再通过企业的成本动因计算模式等因素进行成本的准确计量与确认。
三、应用管理会计为企业创造价值
在前文我们论述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情况, 并详细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管理工具, 下面我们将从管理会计应用的角度来详细分析其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 即管理会计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方式。
(一) 管理会计参与企业决策的制定, 协助其作出更为准确、有效的决策, 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在企业决策的制定过程中, 管理团队都需要极大地利用管理会计提供的各类信息。我们以一家大型的制造型公司举例说明, 假设该企业目前需要做出一个关于扩大产能的决策, 该决策会受到预算估计出来的成本影响, 企业需要考虑是否能够承受产能扩大之后增加的成本支出, 同时在产能扩大范围的决策上, 企业也需要根据往年的业绩情况加上对未来业绩的预测和分析, 以此作为依据来合理确定出产能扩大的最终范围。可见任何一个决策, 其实都需要管理会计提供关键有用的信息, 鉴于管理跨级提供的决策有用信息, 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做出决策, 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二) 协助管理者更好地指导与管理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 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管理层在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做出指导和控制时, 往往需要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作为依托, 才能够使管理管到点上。例如管理层在知道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时, 需要使用关于客户对产品需求与评价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以便于企业在进行生产时更好地作出战略调整来迎合市场的需求。管理会计协助管理者更好地指导与管理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 使企业价值的增值成为可能。
(三) 对企业内部各部门、个人的业绩进行有效计量与考核, 使得激励制度更加有效, 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管理会计中预算管理的使用, 使得企业可以对各部门、各责任中心或者是个人的绩效考核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通常通过比较预算数据与实践结果来实现。这一考核结果往往能够成为企业加薪升职、奖励惩罚的重要依据。除了计量日常的个人工作绩效之外, 管理会计还需要对各组织部门进行计量, 比如企业内部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等, 它们都有一定的预算指标与目标设定, 在实践结果出来后, 将每一个部门作为一个责任中心, 分开评价其各自的业绩与成本, 并分别进行奖励与惩罚, 使得责任分工更加明确, 也使得责任推脱等情况不再频繁出现。管理会计的协助评价业绩功能, 使得企业的激励制度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
综上所述, 现代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能否有效使用管理会计这一现代化管理手段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企业有必要加强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学习, 结合自身的经营情况, 充分有效地使用管理会计, 协助实现自身的最终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曹茂柱.浅谈战略管理会计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技术与市场, 2015 (05) .
[2]冯巧根.管理会计的定位及其应用价值.财会学习, 2015 (03) .
互联网+会计的应用研究 篇9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 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近些年来, “互联网+”逐步深入人心, 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各行各业。会计工作的许多方面也与互联网开始深入融合, 网络代理记账、在线财务管理咨询、云会计与云审计服务等第三方会计审计服务模式初现端倪;以会计信息化应用为基础的财务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逐渐成熟;联网管理、在线受理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管理模式成为会计管理新手段;在线联机考试、远程培训教育等已成为会计人才培养重要的方式。
2“互联网+会计”的发展模式
2.1“互联网+会计”=会计服务的互联网化。
在会计核算中, 互联网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使得会计的核算工作减少了大量的数据运算, 降低了数据核算的错误发生概率, 增加了工作的效率和方便快捷的程度, 但是我国目前的行业发展水平并不高, 运用互联网解决会计服务中的问题并不多见, 多数的会计服务行业还处于初级的文档核算中, 对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并不重视, 使得行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现在是高科技的服务时代, 互联网和会计服务行业的联合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探索互联网对会计服务行业发展空间的同时, 还要注重互联网的经济效应, 通过互联网, 可以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服务理念, 为自己赢得商机, 赢得在同行中发展的优势和机会。所以, 会计服务行业一定要有先进的管理意识和先进技术的鉴赏能力, 引入互联网技术是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会计核算为服务的核心理念, 通过网络的宣传路径和强大的计算功能, 将会计服务行业打造成一流的专业团队, 促进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实质性的飞跃。
2.2“会计+互联网”=互联网的会计服务。
会计行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许多会计服务的专业团队都有电算化的精英, 利用计算机的辅助功能, 将成本核算和资源整合工作做的细致精确, 提升了脑力运算整合的精确程度, 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我国早在20世纪就对互联网的研发和应用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研究出了一套专业技术较强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和操作程序, 将互联网和会计服务行业结合到了一起, 提升了行业的技术优势, 将传统的作业方式改为计算机的操作模式, 节省了专业人员的工作时间, 将成本的核算精确到近乎完美。
互联网的IT技术不断发展, 基础的网络设计和软件功能逐渐的强大起来, 对会计行业的发展打造了专业的技术平台, 互联网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 还兼具了行业向标的功能, 以会计服务为发展的宗旨, 着手于高技术模块集成的发展理念, 誓要将会计行业跻身于时代发展的潮流前沿, 协同人才、资源、技术以及运营等多方面的因素, 实互联网的会计服务化。
3“互联网+会计”的应用方面
3.1 取代传统的工作模式。
会计服务机构一般是通过大量的纸质凭证和单据, 对公司的运行成本和资金运转等做出评估和核算, 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纯手工纯脑力的工作模式, 对从业人员的精神、体力和耐力都是一种考验, 工作时间长, 工作强度大, 制约了会计行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互联网的投入运营, 可以实现单据、凭证和文件资料的电子档传输, 直接引入到会计核算的工作中, 节省了手工输入数据的时间和精力, 且电子档储存的时间长, 资料的完整程度得以保证, 为电算化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确保了核算的速度和准确度。另外, 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的交换和传输, 完成合同项目的审核等工作十分方便, 简化了工作的程序和财务人员的核算难度, 保障了财务资金的流动运营。
3.2 实现信息的共享。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 会计的审核工作可以从企业或公司的内部直接获取资料信息, 无需亲临现场进行工作研究, 通过互联网的途径, 可以节省大部分的人员流动资金, 获取的数据、资料和信息还可直接应用到电算化的执行程序中, 省去了一部分重复工作的强度, 为核算减轻了工作任务。这种互联网的传播路径可以实现资源的平行交叉传播, 在企业和会计团队之间建立一个专项的技术平台, 供企业和会计团队之间随时掌握对方的工作动态, 一方面是利于信息的共享, 另一方面也是起到监督的作用, 将彼此的距离拉近, 时刻进行沟通协调, 已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不便。
3.3 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
利用互联网技术, 可以在公司的内部建立一个管理操作的平台, 将企业内所有的信息资料都输入到平台中, 包括人员的流动、物料的分配、资金的运营以及文件资料的保存等, 都在操作平台中一一呈现, 确保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 方便查验和阅览, 对工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个操作平台, 领导人可以时时的观察企业运营的信息, 合理的调控工作方向和进度, 掌握员工的各项信息, 对企业的财务可以监督审查, 使得企业能够合理的运营下去。在财务方面, 所有的单据、凭证、合同等都可以以电子档的形式储存起来, 以便引入到电算化的操作程序中, 能及时的审查账目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互联网+会计”的发展前景
4.1“互联网+”为会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支撑。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 会计信息处理更实时、动态、集中, 会计核算更规范、高效、便捷,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技术的演进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4.2“互联网+”为会计人员的转型带来了新机遇。
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融合的辅助下, 单位构建涵盖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全面预算管理、风险控制和绩效管理等较为完备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成为可能, 将有助于会计核算向价值管理转型, 推动管理会计独特作用进一步体现。
4.3“互联网+”为会计职能的转变创造了新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会计职能已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 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加快推进“互联网+”,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会计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功能, 推动会计工作提质升级。
结束语
对于会计行业而言, 只有创新会计管理的方式, 从制度、规则的角度为“互联网+会计”的发展营造环境, 落实简政放权, 才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创新驱动下, “互联网+会计”正演变为一场会计行业重新发现价值、释放动力的集体实践, 一次关乎业务方式、管理方式的深层次重构。
摘要:2015年夏天, 前沿的“互联网+”在传统的会计行业燃起了一场思维创新的熊熊大火。在“互联网+”时代, 会计行业将借助“互联网+”思维, 创新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服务模式, 在创新、变革和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文中, 笔者主要对“互联网+会计”的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 希望能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发展模式,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伟.网络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7) .
会计计量中公允价值应用研究 篇10
1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运用
1.1 金融工具
以历史成本作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阻碍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公允价值计量具有相关性,对有交易价格的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在可靠性方面要优于历史成本。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始计量时,应当按照其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成本。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重分类时,按照重分类的公允价值计量,等等。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若金融工具存在活跃市场的,以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为公允价值;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当金融工具存在活跃市场的市价时,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直接利用这种价格,如公允上市交易的股票,从市场上很容易得到该股票的收盘价和日成交量。而当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市价的情况下,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作为确认其公允价值的基础。
1.2 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通常应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是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1.3 债务重组
规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人或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所换出或收到的资产或资本。同时规定,债务人经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修改其他条件的,如果涉及或有应付金额,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的入账价值和有应付金额之和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接受的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受让非现金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入账。对于修改其他条件的,如果涉及或有应收金额的,债权人不应将或有应收金额包括在将来应收金额中确认重组损失,或有应收金额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1.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发布和实施中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基础由账面价值重新改为公允价值,并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进一步强化对信息供给的约束。新准则对于符合商业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公允价值计价,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不再一刀切,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方式不同,旧准则对于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确认损益;对于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到补价的一方应确认损益,且损益也仅以收到的补价所含的损益为限。新准则不核算收到补价所含收益或损失的确认,而是确认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我国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2.1 可靠性问题
对于现行价值而言,相关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是必备的条件。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虽然在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时,也可以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公允价值,但现阶段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判断常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
2.2 可操作性问题
从操作层面看,公允价值有数据资料不易取得、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大、得出的信息不够可靠等缺点。比如如果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那么需要对其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期末还要考虑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问题以便重新确定其入账价值;如果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那么不需要对其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每一会计期末应该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实际操作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公允价值的标准不好取得,地产所处的地段不同、城市经济综合指数不同导致房地产差异也很大,这给企业以及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提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2.3 盈余操纵问题
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而不是根源,只有消除根源才能杜绝利润操纵,这是公允价值能合理使用的一个必要前提。公允价值作为一项技术,既可以用来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也可以用来扭曲会计信息,做好做坏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诚信水平。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由于公允价值的确认仍然是一个难点,公允价值很多时候是估计的结果,在现阶段的实务操作中容易被利用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不排除企业通过操纵会计报表日的股价等手段来调节利润的可能性。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避免像以前再次成为企业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3 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和对策
3.1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健全市场机制
活跃市场的市场,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的市场价格等是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要深化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统一、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好的大环境。同时各行业应着手建立行业市场信息数据库,以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
3.2 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
尽管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已经给予了充分的描述,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经验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就需要更加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体系,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应尽量给予规定或说明,这样可以减少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也有利于会计实务操作。
3.3 各监督部门密切协调,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扩大稽查人员的队伍,充分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各监管部门应加紧进行协调,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授意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不断完善刑法、会计法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法律,给违规者以相应的刑事、民事和行政处罚,以利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正常实施。
3.4 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11
【关键词】案例教学 会计教学 应用 实施方案
前言
会计作为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由于会计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所以在会计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只是注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会计的实践教学工作,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枯燥无聊的会计理论知识,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整个会计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恰当的实例,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研究,相互之间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提出案例的解决方案,老师再通过对方案的指导与相关注意事项的讲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一、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教学工作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目前的会计教学工作只是重视对于学生的理论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我国目前会计行业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只注重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是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学生经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能够了解如何编写会计分录和会计报表,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不知从何下手的现象,对于会计信息的了解也不充分,不知道如何利用会计信息来完成会计实务,所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案例信息资料落后,实践案例缺乏
案例教学因为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得以在教育学科中广泛的应用,很多学校在会计教学中开始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但是对于案例自身和案例的分析处理方法不具有时效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对这种案例的分析学习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根本起不到起不到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会计分析和会计评价。
(三)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条件落后
我国的会计教学只是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案例教学缺乏实际的教学条件的依托,会计教学的教学设备简单,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多媒体中案例大多数是很多年之前的会计教学案例,不适用于当代的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同时,老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难免存在着不适应,讲解不详细的问题,尽管老师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掌握很多会计实践应用的资料,但是由于案例教学经验的不足,致使案例教学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二、案例教学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教学工作必须注重对于学生会计实践经验的培养,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教学重点出现偏差,使得培养的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在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后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案例分析处理,能够让学生巩固会计理论知识,掌握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方法,增强学生对会计实务的处理分析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把学生引导到创设的案例情境当中,找寻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解决会计实务的相关问题,把零散的会计知识汇总起来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操作能力。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的讨论,共同学习掌握之前不熟悉,理解不深刻的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综合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优化学校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采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并重的教学方法
会计学科不但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会计实践经验。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应该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同时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作为基础,案例教学又是理论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优势互补,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处理会计实务的综合能力,优化会计教学的质量。
(二)完善案例教学案例数据资料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工作,同时案例必须具有时效性,符合当前我国会计实务的实际情况。案例信息资料要尽可能的全面,涉及各方各面的会计知识,能够在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习中综合的运用会计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教师重视案例教学的交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老师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满足实际的会计实务的分析处理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好与学生的交流工作,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处理教学案例,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让学生对不熟悉不能够综合应用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扫清学生的知识盲区,提高学生处理会计实务的综合能力。
结语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会计实务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推动了会计教学工作的发展,提高了会计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婉丽. 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8:72.
[2]周箭. 试论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194+197.
[3]赵茂林. 解析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商,2013,11:84.
[4]吴玉烁. 论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4:134-135.
《基础会计》情景教学的应用研究 篇12
情境教学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透过不同的角色, 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角色体验, 学生在问题中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 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传统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
基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若要提高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应加强会计的实践操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因为课堂管理、教学任务等原因, 大部分教师只会在被听课、做课题或者在开公开课的时候, 才会想方设法的把会计晦涩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二)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教条
传统教学方式的呆板教条, 这里面既有《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专业特点的原因, 也有老师和学生的原因。《基础会计》本身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 尤其是对于没有经济基础的高职学生。传统教学模式, 很多教师因《基础会计》这门课的考试特点, 在课堂上只强调会计理论的学习, 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背下来生涩的会计概念, 认为那才是“掌握”会计知识。但忽视了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 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实用性的会计人员, 而不是考试能手。
(三) 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呆板
教师传道授业, 至于学生得到多少, 要看学生的专业接受程度。学生如果没有学习激情, 教师讲的再好也不会收的太大效果。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把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充分融合,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使传统的教学过程充满情趣。
二、《基础会计》教学思路改革:开展会计情景教学
《基础会计》教材中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等章节, 内容都侧重于实际操作,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不能一味的讲解抽象的概念性东西, 应配备“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页”等实物资料, 让学生有基本的感性认识。而不是过于依赖模拟实训和毕业实习在接触实物资料。试想, 如果平时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靠, 基础没有打牢, 短短的毕业实习能起到多少效果呢?
以“记账凭证”为例, 过去只注重讲解记账凭证的分类和填制要求, 往往在PPT上给出几张凭证, 来讲解记账凭证的填制。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文字, 学生越听越糊涂, 继而没有兴趣, 教学效果较差。为此, 本人专程请教老会计, 并参与会计业务的实践和核算。
三、《基础会计》教学案例:记账凭证
(一) 选取教学内容
选择记账凭证作为开展“会计情景”教学的内容, 它是登记账簿的基础, 账簿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这三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 只要有一张凭证错误, 账簿、报表将随之出错。记账凭证作为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在全书中处于重要地位。情景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 直观的掌握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进行技能操作, 达到学以致用。
(二) 设计教学情景
将学生分为M和D两家模拟企业, 互为购销放。学生扮演购销方的会计, 教师给出任务。
(三) 道具的准备
学生人手一册空白记账凭证、三张正确原始凭证 (转账支票存根、购物发票、材料入库单) , 三张有问题的发票 (退货、摘要不明确、业务内容记错) 。
(四) 开展情景教学
1. 角色选取。
全班同学转备好道具, 分别扮演M、D公司的会计。
2. 记账凭证的讲解。
教师展示三张原始凭证 (转账支票存根、购物发票、材料入库单) 。引导学生思考, M公司发生了怎样的经济业务?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经济业务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原始凭证, 引出并讲解记账凭证。
3. 填写记账凭证。
学生以购货方和销货方会计分别根据三张原始凭证给出的经济业务填写相应的记账凭证, 并附上原始凭证。
4. 讲解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审核。
观察学生自己填制的记账凭证, 通过观察记账凭证的外观, 要求学生快速总结记忆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然后重新整合教材顺序, 打破教材的条框界限, 将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展示三张有问题的发票 (退货、摘要不明确、业务内容记错, M和D公司会计人员分组讨论, 这三张会计凭证出现了怎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并提供关键性的帮助和启发,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四、对记账凭证业务会计情景教学的评价
(1) 生动的记账凭证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很活跃, 人人动手, 教学收货很大, 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 教学互动良好。改枯燥的理论学习为动手操作, 在动手中讨论专业知识, 纠正专业错误, 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 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作为参与者非常忙碌, 课堂教学气氛融洽, 较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 学生评价好。很多同学对教学效果满意, 很容易记住了记账凭证的内容、填制和审核要求, 并探讨了记账凭证的分类, 讨论并快速记忆怎样的业务填写相应的记账凭证。教学过程中, 难点关键点容易理解和掌握, 知识学得较为扎实。
中职学生年龄层次较低, 知识储备不足, 课堂管理上自律性较差, 和普通院校学生存在较大差距, 而且, 中职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 从事相关的会计专业工作。情景创设时要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 将复杂抽象的专业知识简单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建和谐校园。
摘要:会计情景教学充分利用了学校教学资源, 实现立体化教学, 破解了《基础会计》入门难的问题。文章以“记账凭证”为例, 采用情景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会计,记账凭证,情景教学
参考文献
【会计应用研究】推荐阅读:
国内会计应用管理07-06
会计准则应用07-08
应用会计人才论文09-19
管理会计应用09-22
会计专业应用本科09-09
人力资源会计应用10-27
企业的会计核算与应用06-06
管理会计应用难点分析09-12
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10-23
管理会计的应用意义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