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硕士培养

2024-06-19

会计硕士培养(共12篇)

会计硕士培养 篇1

一、引言

据有关部门统计, 截止到2013年底, 全国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近2100万。其中仅有0.8%具有硕士学位, 0.4%具有专业硕士学位。高端的会计硕士人才为当前及以后社会急需, 社会上需要大量的高级会计人才活跃在企业第一线。

会计硕士 (MPAcc) 就是国家基于培养面向会计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的需要而新设立的一种学位类型。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相比, 更侧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更突出会计职业实务工作的要求;更强调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 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自2010年9月开始举办会计硕士教育, 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批, 共计177个办学单位。辽宁省目前有八所高校具有会计硕士 (MPAcc) 学位授予权。

每年有近1万名高级的会计硕士人才输送到企业第一线,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要, 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尽管国家职能部门制定了会计硕士培养计划规范, 并且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还在下发的《2014年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体系》文件中规定了会计硕士培养合格评估的三大一级指标: (1) 人才培养; (2) 师资队伍; (3) 质量保障和26个二级指标。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各培养单位不同的专门机构设置, 不同的培养年限以及不同的收费标准, 不同的实践安排以及不同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可能会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偏差。

二、辽宁省会计硕士培养现状

辽宁省内高校积极响应号召, 积极申报并组织参加会计硕士人才培养。目前辽宁省已有四个批次八所高校承办会计硕士培养工作。具体情况见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出, 不同高校在专门机构设置, 培养年限、收费标准、招生人数及录取分数上明显不同, 尤其是在专门机构设置, 培养年限、收费标准等涉及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较为明显。

三、关于专设机构设置问题

2014年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体系关于专设机构及人员明确有:“有专人负责学生管理与服务且学生反映良好, 配备专门的班主任,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活动”等说明, 专门机构良性运行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专职中心主任, 下设四个岗位, 分管招生、教学、学生、实习实践及就业。然而调查发现, 尽管各高校按照要求配置了专职的工作人员, 其隶属关系及分工并不十分明确。有的单位没有专门的机构, 其关系隶属于研究生院;有的虽有专门机构, 确是主管副院长兼职中心主任, 造成学术性和专业性培养没有明显区分;专职的工作人员更是大包大揽, 或是上级强压, 一个人既要管教学工作又要负责学生工作, 还要负责中心日常运作管理, 结果是哪项工作都做得不彻底, 疲于奔命。

四、关于培养年限 (学制) 问题

尽管国家主管部门规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及完善的培养方案规范, 会计硕士培养年限一般为2年-3年, 经过四批院校的人才培养总结经验, 培养年限设置为2.5年是非常合适的。由于会计专业硕士面向职业定位, 培养过程中学生必须参加为期半年的企业实践。从表可以看出, 辽宁省会计硕士培养单位, 学制为2年的有5所, 占省内总数的62.5%, 学制为3年的有1所, 占省内总数的12.5%。全国范围内学制为3年的有近20所, 占全国177个培养单位的12.4%。培养年限设置为2年的, 在学完规定的课程, 修完规定的学分后, 学生根本没有企业实践的经历, 此时急于论文开题, 忙于写作论文, 结果可想而知;培养年限设置为3年的, 有稍显时间过长, 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还要多交学费, 进而进一步影响到招生质量。

五、关于收费标准问题

关于收费标准, 主管部门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在合格专项评估文件提出:项目经费要占占学费总收入的一定比例, 一般在40%以上。从表可以看出, 收费最高的为5.25万元, 最低的仅为2.0万元, 两者几乎相差2倍。全国范围内学费最高为北京大学全日制10.8万, 上海财经大学非全日制16.8万, 最低为内蒙古财经大学1.2万元, 两者更是相差9倍。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会计硕士培养的学费到底收多少是好的?收费多的高校是否就投入多, 人才质量好, 收费少的高校是否就投入少, 从而引起毕业人才质量的担忧?

六、关于学生实习实践问题

因为是专业硕士教育, 所以“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体系”规定必须建有实习实践基地, 实习基地统计口径为累计为培养单位提供不少于10个实习岗位, 且学员在基地平均实习期不少于两个月的实习基地。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一方面是由于实习企业的接待能力, 工作繁忙程度, 很难保证实习效果, 而且按照不少于10个实习岗位的要求, 一般要规模以上企业才可以。;另一方面是培养单位招生学生数量较多, 很难做到全部集中安排到实习基地实习, 相当一部分是自主实习, 效果很难保证。再者学员在实习前尽管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并能够按计划执行, 但是在实习单位中一般很少接触专业业务, 更多的是做些杂活, 成了廉价的劳动力。

七、关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会计硕士培养需要专业教师, 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案例建设、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能力要求很强。同时, 由于开办时间很短, 多数培养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对专业教师进行激励与约束。

所聘任的校外实践导师为项目正式聘请且实际参与学生学位论文指导、MPAcc课程授课、开设讲座等MPAcc项目培养活动。可是如何参与学生学位论文指导以及MPAcc课程授课, 时间、酬金, 方式选择等等都存在问题, 需要理顺和协调, 需要规范。

会计硕士的培养,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的比较外, 还涉及课程设置及开发、项目网站建设、课堂外综合素食培养、招生复试、论文质量、图书资料等多个方面, 也都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有影响, 这里不一一列举。

总之,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硕士人才产生的巨大的社会需求。如何满足社会需要, 又能保质保量地培养出大量会计硕士人才。除了各个主办高校积极努力办学之外, 更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更加规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比如对于专门培养机构和专门人员设置的强制性规定, 学制2.5年的强制性规定, 学费标准统一的强制性规定等等, 从而保证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http://www.mpacc.cn/.

[2]2015年全国177所MPAcc院校学制学费汇总.中国会计硕士网http://mpacc.offcn.com/.

[3]刘永泽, 赵合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PAcc) 培养模式的思考.会计之友, 2012 (06) :112-115.

[4]孙建华.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高端会计人才需求导向.财会月刊, 2013 (16) :122-124.

[5]宋建波, 荆新, 王化成.开展会计硕士 (MPAcc) 教育质量认证的研究.会计研究, 2012 (10) :11-20.

会计硕士培养 篇2

读研期间一共修够 总学分32分学位修够8学分

一、必须

政治3门4学分

英语 硕士第一外语(1)

硕士第一外语(2)共4学分

共8学分

二、学位通开课:所有学硕专业都必须修

中级微观3学分

中级宏观3学分

经济学发展动态3学分

经济模型与应用3学分

共12学分

三、实践活动

包括毕业论文的开题、及实践活动

共5学分

四、方向选修课

经济体制比较

现代国际经济

人口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

金融理论与实务

产业经济学

7门 没门3个学分

跟导师商量确定7门课中选3门课 共9个学分

五、跨专业学生需要找导师确定补修什么课,不计入总学分

探究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 篇3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问题

在我国,会计教育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本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类型的培养体系,并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会计从业人才,从而满足了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但是,根据目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大多数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都很难达到。如何做好会计专业的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是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少高职学校确立培养目标时,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当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过高

部分高职学校,参照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培养目标定位过低

对比中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将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能从事会计分析和会计核算等工作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3.培养目标定位过宽

过于强调基础教育,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过于冗余和宽泛,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4.培养目标定位过窄

根据市场需要,仅定位于某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这样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的开发,也不利于职业岗位的变动。

5.培养目标笼统模糊

在培养目标的制订上,表述过于模糊和笼统。如,“动手能力强”“高素质人才”等表述。

二、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

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

我国教育方针的总体思想是,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结合生产劳动,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必须以这一方针为总方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应当以其作为重要的参照标准。这一方针概括了当前的科学、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的时代要求,全国各级学校都必须严格地贯彻执行。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除体现这一统一的教育方针外,还应将其具体化,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高职教育的特色主要是指职业导向性和社会应用性。在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时,应当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这两方面特色,这也是确立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高职会计教育应当是对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与技能型的中职教育和短期的会计培训不同的是,高职会计教育是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当是在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上,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和思考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普通会计人员。

作为职业教育,高职会计教育与研究型、学科性的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它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中的大部分学生将很快面对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因此,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是从事一线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中,为适应以后的岗位需求,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锻炼,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到会计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毕业后能立即从事会计工作而无需再进行大量专业的培训。这是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最基本要求。

3.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地方或者行业的经济发展。高职毕业生主要是在人才市场,通过简历投递、面试,得到企业认可后,才真正地走上工作岗位。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完成了职业选择,其作为人才的价值才能在形式上得以体现。由此看来,人才市场的选择,也可以作为定位培养目标的标准之一。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精英化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各个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数量也急剧增加,使得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面向基层,培养出用得上的会计人才。从横向来看,应当定位于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从纵向来看,就业岗位应定位在会计、出纳、报税员、统计员、仓库管理员、收银员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发展岗位应定位在财务主管、税收策划师、主办会计、理财师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

4.体现知识的结构定位要求

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知识的要求可知,会计人才掌握的知识不是越多越越好,而在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由此看来,高职会计教育需要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配置。高职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储备: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其次,应当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再次,还应当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三、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意义

1.为高职会计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高职会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问题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主要涉及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两个方面,包括培养内容方式体系、培养保障体系和培养目标体系。培养目标的确立对培养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2.实施高职会计教育的前提

只有确立了培养目标,才能参照目标,顺利、有序地开展高职会计教育活动。培养目标体系是培养模式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出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规格,同时也对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目标既体现了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同时又对高职会计教育中,人才的培养方向、内容、方法等相关问题及其相关工作有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萍萍.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能力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1(12):164-166.

[2]王红娟,王芳.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2,31(15):274.

[3]黄铁梅.基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价值工程,2009,28(05):48-50.

会计硕士培养 篇4

一、传统会计教学的弊端

(1) 传统的会计教学中, 教学理念显得陈旧。对学生而言, 动手能力强是会计专业竞争的主要优势, 也是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立身之本。但是, 在会计教育的教育思想中, 重视理论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主导, 都明显地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例如, 教学内容上, 侧重于会计理论知识, 会计理论知识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尽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但还存在着对会计实践性教学片面性理解。

(2) 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比较滞后。为了满足学生会计实验、实习的需要, 多数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验室, 但是, 由于实验经费短缺, 就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情况来看, 比较滞后, 远未达到仿真要求。因此学生实习教学环境差, 无法保证实习实训的需求, 效果不理想。

(3)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从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看, 会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较多的实践经验。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 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到企业进行会计实践, 很难了解会计的实际工作情况, 因此其教学内容完全来自教材, 教学中缺乏社会实践中的具体案例。

(4) 手工与电算化脱节。虽然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 以期两部分相互补充, 但在教学中, 会计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基本上各自为政, 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数据、教材等资源不能共享, 手工实验的结果不能为计算机实验起到基石的作用, 也不能通过计算机得到验证, 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完全被割裂。

(5) 实验实训教材不完善。实训教材的质量, 也是制约和影响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 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会计实训教材, 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大多数内容跟不上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变化, 通常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 针对性不强, 业务类型单一、模式化, 无法反映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 缺乏实用性。

二、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1) 必须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倾注自己的热情,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教师要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单纯的灌输式转化为启发式,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 为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 教学内容应随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需要不断革新。教材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随着社会的变化, 会计理论与教学方法也会随之不断发展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了解会计的最新动态, 将这些新知识新动态及时传授给学生。因此, 教师要灵活地根据需要,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将新内容贯穿到教学中去, 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

(3) 运用启发式教学。上课提问是启发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带动学生去思考, 回忆, 去创新, 促使学生的思维紧随老师的讲解步伐, 从而更好地与老师沟通。比如, 在讲投资的概念时, 首先让学生对当前的投资热点发表意见。国家的教育投资、电力、燃气投资等投资的主体不同, 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后, 接着又提出问题:从理财角度讲, 你如果有了钱, 怎样办?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存入银行, 买股票、债券、基金、保险, 买房等。这样,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通过层层设问、循序渐进导入本节课所授内容, 深化了学生对投资的认识。

(4) 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 改进实践教学方式, 强化案例教学。主要做到两点, 第一, 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和案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 在案例教学中,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把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 通过思考, 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 提高了他们对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同时, 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学校应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展开社会调查活动, 从而积累知识和经验,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会计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授课时通常要前后贯穿, 并涉及众多证、账、表, 用口述、板书很难表达清楚。因此, 在会计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教师可以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 教学主要定位于财务软件运用, 所以形式上采取以多媒体演示或上机实训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的教学指导思想, 有效地化解这些难点, 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6)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使其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指出会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指出会计从业人员要考取哪些证, 从会计证到会计员、助理会计、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及总会计师、会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 相当于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

总之, 在会计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观念,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不断丰富会计学课程内容,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不仅学习知识, 而且学会怎样学习。这样, 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培养优秀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会计硕士培养 篇5

【论文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前进和高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逐步享受现代化优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新科技的带动下逐步完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能力。计算机的发明是人类划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节约人力物力,提高效率,且更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人类发展文明渐渐走进了信息时代,信息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应用在会计工作事务中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期新背景下的会计工作者,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信息化的发展成为了新一代会计人员首要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从事会计工作多年,将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对于如何提高职业素质及加强业务能力,给予了综合的阐述,并希望本文能对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会计人才培养策略浅议 篇6

摘 要:培养会计人才是高校会计专业的终极目标,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有用的会计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文章对“ERP沙盘模拟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进行思考,并对会计专业开设ERP沙盘模拟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会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7-0118-0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会计人才,然而当前的会计本科教学却被诸多问题困扰,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无法实现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的目标,将ERP沙盘模拟融入会计本科教学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启了希望之门,目前大部分高校都为会计学专业和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统一开设了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缺乏针对性、组织过程不严密、缺乏创新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ERP沙盘模拟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作用的发挥,本文提出ERP沙盘模拟融入会计专业教学的新设想,以期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有更多的帮助。

1 会计人才培养的新设想

1.1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和纲领,正确设定教学目标是“ERP沙盘模拟”融入会计本科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侧重点及具体要求等方面上也应有所区别。将ERP沙盘模拟融入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即巩固知识、强化能力。通过对“ERP沙盘模拟”教学工具的综合利用,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综合素质目标,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ERP沙盘模拟”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达、书面表达、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全局观念、诚信意识等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1.2 ERP沙盘模拟与会计人才培养的衔接

ERP沙盘模拟与各会计专业可以相互衔接,一方面通过ERP沙盘模拟实验可以为应用这些专业知识提供一个综合实践平台,有助于学生练习、应用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会计专业课程也可以利用“沙盘”进行辅助教学,例如,模拟经营过程中可以实际应用基础会计学中的“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等知识,而“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借贷记账法”等相关内容也可以利用ERP沙盘教具,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方法。又如模拟经营过程中需要应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以及财务报表分析等课。

1.3 会计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模式”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开设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利用“ERP沙盘模拟”进行“会计专业入门指导”、应用“ERP沙盘”教具及模拟经营案例进行教学和组织ERP沙盘模拟经营的课外活动四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开设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是核心模式,其他三个方面是辅助模式,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综合利用实现培育会计人才的目标。

通过“ERP沙盘模拟”进行“会计专业入门指导”,是指在新生入学之初利用2至3个学时简单介绍“ERP沙盘模拟”,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经营,使学生对“会计是什么”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一轮进行试错学习,第二轮进行实力比拼,通过模拟经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ERP沙盘模拟经营活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成立专门社团,定期组织校内比赛,组队参加地区性和全国性比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

2 ERP沙盘模拟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建议

ERP沙盘模拟实验是ERP沙盘模拟融入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如何有效地组织ERP沙盘模拟实验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提升培养效果,确保实现培养目标,为会计本科开设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时必须注意下列问题。

2.1 师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任课教师应具有会计专业背景,可以考虑由会计专业的教师兼任或专任这门课程。由会计老师承担这门课程对会计本科学生更具有针对性,对学生模拟经营过程中遭遇的财务与会计问题能够给予更深入地指导和点评,有助于培养会计人才目标的实现。此外,在模拟经营过程中,学生在应用所学会计专业知识时会暴露出各种问题,会计老师能够更为敏感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同时还可以收集实际应用会计专业知识的鲜活案例,这些对于改进会计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沙盘的选择

目前可供选择的“ERP沙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手工沙盘,另一类是电子沙盘。我们认为在会计本科教学应该以手工沙盘为主,而电子沙盘只能作为辅助。选择以手工沙盘为主的原因有三方面:

①手工沙盘比电子沙盘更加直观、更加仿真、情景感更强,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对企业经营过程的好奇心,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②和电子沙盘相比,模拟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需要学生手工进行,通过全程切身参与,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和深刻理解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

③模拟企业的市场分析预测、战略制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等活动涉及的大量定量分析过程都需要手工操作,现金预算编制、财务核算、报表编制、报表分析等需要学生手工进行而非计算机自动生成,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地练习和巩固所学过的专业知识。

④在手工沙盘情况下,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会有更多的互动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机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规则问题

模拟经营规则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不同学生可以对运营规则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运营规则进行调整:对模拟企业初始财务数据及市场需求预测信息进行变化,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重新设计处罚规则,对会计核算错误、决策失误、报表不平等应用会计专业知识的错误加大处罚力度;至少由一名学生担任注册会计师,对各公司的报表进行审计,协助教师监督和检查各公司是否存在舞弊行为;增加企业应缴纳增值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规定;要求模拟企业按照新会计准则每年末编制现金流量表,并对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改造和升级,使之更接近真实企业的财务报表。

2.4 会计人才的培养的策略

2.4.1 应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运营规则和基础理论知识资料可以提前下发,由学生自学,将更多的课时留给模拟经营过程。两轮的手工沙盘模拟经营,第一轮要求学生通过手工方式记录运营情况和计算填制各项报表,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第二轮可以为每家模拟企业配备一台电脑,各种表单格式由教师统一设定下发,要求学生借助计算机进行运营记录和编报报表,提高运营速度,同时锻炼学生应用Excel等办公软件的能力。

2.4.2 抓住学生的兴趣,创造机会,培养综合素质

学生的兴趣是这门课程成功的关键。第一节课确定分组及岗位后,可以要求学生为模拟企业确定名字,提出企业愿景,激发学生的斗志,同时锻炼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制定轮岗制度,确保每名学生至少担任过一年的CFO,使大家能够理解和体会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熟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学会换位思考,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每轮比赛结束后,可以评出本赛季“最佳企业”、“最佳CEO”、“最佳CFO”等,并发放奖品对学生进行激励,最好企业和最差企业的高管人员必须进行述职,总结经验和教训。

2.4.3 慎防过度干预,让学生自主学习

模拟经营最大的优点就是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错误和失败中成长,教师不应过多提醒和干预,应给学生保留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通过对错误和失败的认真反思和自主探究,学生往往会取得更多的收获,获得真正的成长,以培养素质过硬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

会计硕士培养 篇7

一、会计的价值主张对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新要求

会计服务于经济发展, 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互动的演进关系。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以核算和对外报告为主的企业会计系统难以适应当今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商业环境变化和经济业务日趋复杂的情况下, 企业会计系统必须对组织在社会中的功能、地位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解, 以便反映会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战略作用。企业会计师的目标是如何为组织创造价值, 其职能定位即从传统的预算管理和历史业绩评价转化为快速的实时分析, 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战略响应。与之相适应, 会计教育及其课程设计应以会计的价值主张为依托, 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 会计在成功地执行组织战略、支持决策方面已显示了突出的作用:一方面, 会计在组织中的综合职能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流程和数据的技术整合, 使得组织中各功能单元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 改进企业领导行为, 并以这种方式增加企业的整体价值。另一方面, 尽管负责财务报告的会计师承担着分析经济交易实质的传统责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业务需要, 但他们的责任实际上已被扩展到包括风险报告、业绩指标估计和组织的可持续性等多个领域。这些新领域的责任不仅需要会计师有更加宽广的能力内涵, 也为会计师在风险暴露、业务结构变化、资本配置调整以及扩展的业绩指标等方面对企业高管进行咨询提供了机会。此外, 会计师越来越需要减少税务申报的时间, 集中精力构建纳税规划和税务策略, 以便改进企业的财务业绩。因此, 会计的价值主张或增加组织价值的职能是综合性、战略性和国际性的, 它要求会计教育应立足于学生长期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职业会计师综合能力生成的BSC解构

(一)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要求的变迁

20世纪40年代, 美国便设立了以能力要求为主要目标的会计硕士 (MPAcc) 教育项目, 职业会计师能力要求的探索因此提上日程。例如,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9年发布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2003年,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了《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 在很大程度上, 这个能力框架成为影响职业会计师教育国际标准的重要力量。

成立于1977年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Education Standards Board, IAESB) 一直致力于发展和提高全球会计教育质量, 以强化全球会计从业者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胜任能力。近年来, IAESB根据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对会计教育准则进行修订。在新修订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中, 基本内容包括8个教育准则和3个国际会计教育实务声明, 突出了职业会计师多个方面的胜任能力:技术胜任能力 (Technical Competence) , 职业技能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 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 (Professional Values, Ethics and Attitudes) 以及职业经验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 并区分了职业经验和实践经验 (Practical Experience) 。值得关注的是,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特别强调发展职业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胜任能力, 因为职业道德界定了会计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员的行为和特征。职业道德的五大原则是诚信、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与职业行为。相应地, 影响会计师在实践中客观执业的职业道德威胁的情形包括自身利益的威胁、自我评价的威胁、过度推介的威胁、密切关系的威胁、外界压力的威胁。

针对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长期职业实践, Lawson (2014) 等人研究指出, 会计教育的综合能力框架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能力要素: (1) 基础能力, 即所有商科类专业学生所需要的, 是宽广的管理和职业会计能力的支撑, 可以为学生的终生职业做好准备, 包括沟通、定量方法、分析性思维和解决问题、人际关系以及技术水平。 (2) 宽广的管理能力, 这有利于帮助会计师有效地与其他成员合作共同为组织创造价值, 包括领导力, 道德和社会责任, 流程管理和改进, 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 以及附加的核心管理能力, 即金融、投资、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管理、营销、经济学、商法、并购和国际化;智力、社会和心理能力的发展在财务与会计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够让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发挥职业职能。 (3) 会计能力, 是会计师在技术支持下将管理与分析综合起来, 以辅助企业成功地制定和执行战略, 具体可以概括为六种类型:外部报告和分析, 计划、分析与控制, 税收合规和税务规划, 信息系统, 保险和内部控制, 以及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这些能力是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教育、培训和工作经历的相互作用而成的结果。

在经济国际化和转型升级的进程中, 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蓬勃发展, 学界开始探讨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许萍、曲晓辉 (2005) 立足于社会实践需求并参考国际经验, 设计出了涵盖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三大模块的高级、中级与初级会计人员能力框架,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科学评价会计人员的能力提供了参考标准。宋建波等 (2012) 结合会计职业准入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中提出的大幅度提高高级会计人才比重的要求认为, 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能力体现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较高的综合工作能力三个部分。

综合以上分析,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是综合性的, 具有多维度的特征, 它不仅需要熟练会计核算, 能够进行财务报告决策, 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更需要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支持组织价值创造等多方面进行判断和决策, 还需要熟悉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了解企业的市场格局、竞争态势、产品科技和环保要求等商业环境, 并在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上运用道德推理进行职业判断。

(二)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生成机理

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综合性和多维度特征, 可以借助平衡计分卡 (BSC) 原理来解构其形成机理。平衡计分卡最初的基本思路是将影响企业运营的内外部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划分为若干维度, 以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 其实质是影响事物各个因素的渗透、平衡和综合。在会计教育中, 职业会计师综合能力是由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现场学习、职业道德推理等多个因素及其相互影响、平衡的结果。因而, 会计师综合能力可通过平衡计分卡解构为:“职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储备、工作技能、综合管理能力”四个维度, 每个维度有其内在的生成机理。

1. 职业价值观的生成机理。

价值观是关于存在的首选终极状态的深入人心的持久看法 (波尼蒙、爱泼斯坦、盖尔, 2006) 。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指导其长期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 是影响会计师道德决策过程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 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往往不仅仅是遵循规则, 它涉及到规则不清楚或标准不明确情况下的运用, 而这种运用要受职业价值观的控制。道德发展的认知理论表明, 职业道德教育能有效地培养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观;大量的研究证实, 在正式教育和现场学习过程中, 统一、连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发展会计师职业道德胜任能力、增强其职业道德敏感性和职业道德判断力的最有效途径。

2. 综合专业知识的生成机理。

教育生态学认为, 任何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它与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相互支撑、相互营养和共生关系。在会计教育中, 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劳资冲突等系列因素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教育的生态环境。为了使会计师能够应对组织面临复杂环境的商业决策, 会计教育必须超越公共会计课程。随着传统单一的会计教育及其课程设计逐步转化为商业、管理学及其他社会和人文学科相结合的多学科的会计教育;而适应会计教育生态环境变化的多学科课程体系及其相互共生, 在经过特定的教育方法后扩展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构筑了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和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综合技能知识。

3. 工作技能生成机理。

职业实践是发展会计师职业胜任能力的平台, 它能够形成“反馈学习”机制, 促使职业入门者 (如会计专业学生) 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判断自己与职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之间的融合度。作为职业入门级的学生, 一旦在职业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准备与现实职业需要有明显的差距时, 就会更加重视并且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学科方法, 实时调整学习路径, 加强工作技能及其相关能力的培养, 持续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因而, 职业实践是会计教育中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不断生成职业会计师的长期工作技能。

4. 综合管理能力生成机理。

企业组织要在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下做出科学的商业决策, 需要会计师能够与组织的其他成员有效地合作开展工作。在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会计教育框架下, 会计教育适应了组织综合管理的要求, 会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扩充了对未来会计专业人员所需的综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这些涵盖了组织行为、领导力、道德和社会责任, 流程管理, 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以及跨文化的经营理念等管理课程的会计教育, 经过职业实践平台的反馈, 使会计职业入门者能够对组织科学决策的信息进行整合, 并作用于他们的职业判断, 从而形成了他们作为未来会计师的长期职业需要的综合管理能力。

三、提升会计专业硕士胜任能力的建议

我国经济国际化和转型升级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宽广知识和纯熟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 但目前的MPAcc教育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主要差距是:MPAcc教育中学生主要重视会计考证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综合能力;在理解会计公共利益、掌握会计前沿知识和处理复杂业务等方面的能力较欠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和“学”双方均未取得应有的地位。总体上, 会计教育一直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多数会计课程不顾一再强调的长期职业需要, 一直在为低层次的会计需求做准备;二是会计教育的聚焦点依然是为学生从事公共会计或审计职业服务。会计教育未能在不同组织环境下对会计师的长期职业要求进行定位 (Lawson et al., 2014) 。为此,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一) 在国际会计教育准则标杆下改进培养方案

国际会计教育准则对职业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有前瞻性的详细解读, 培养单位、相关指导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在培养方案和教学中发展一个基于综合能力的专门学习目标和评价机制, 将综合能力整合于课程水平, 突出会计的社会利益、治理和风险管理、国际业务、复杂业务的创新解决等方面内容的教育, 使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跳出公共会计服务的单一目标, 以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能在一个较高水平上执行组织任务、辅助企业的战略和财务决策。

(二) 通过多渠道方式建立学生参与实践的职业锻炼平台

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MPAcc培养单位重视学生的职业实践, 但时间、地点、内容随意性较大, 效果千差万别。对大量的应届会计专业硕士来说, 在进入具体实践岗位时并不清楚现实的能力要求与自身知识储备和技能的差异。为了让学生具有系统性参与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可借鉴国际经验, 培养单位与职业团体, 如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会计业务复杂的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岗位轮流实践。

(三) 运用反馈学习机制构建集成式循环学习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在“课程理论学习———实践———案例论文创新学习———实践”的循环过程中, 亲身体验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点, 并反馈于自己的学习过程。针对欠缺点, 他们将在实习导师、学校导师的指导下优化培养规划, 调整学习路径, 形成“实践反馈———修正学习计划———补充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能力”的集成式循环学习路径, 以构筑自己在未来会计师职业竞争中的优势。

(四) 结合现场学习发展职业道德决策和判断力

针对会计专业硕士对职业道德课程学习的应付态度, 培养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增强其职业道德决策技能为导向, 建立“正式教育、现场学习与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正式教育可侧重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小组辩论等方法, 现场学习则是具体执业项目的道德推理和判断, 而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对MPAcc教育中学生在职业道德决策和道德推理能力的评估。

摘要: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比较含糊、培养方案欠完整、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监督不力、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影响会计硕士培养质量, 以会计专业硕士详细的能力框架为准绳, 采取融合“学科中心模式”与“能力中心模式”的多边培养模式, 形成与社会评价有机衔接的会计硕士培养三维评价体系, 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专业会计硕士,能力框架,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Lawson, Blocher, Brewer, Cokins, Sorensen, Stout, Sundem, Wolcott, and Wouters.Focusing Accounting Curricula on Students’Long-Run Careers:Recommendations for an Integrated Competency-Based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 Education[J].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2014, 29 (2) :295-317.

[2] .许萍, 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当代财经, 2005, (11) :99-103.

[3] .宋建波, 荆新, 王化成.开展会计硕士 (MPAcc) 教育质量认证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12, (10) :11-20.

会计硕士培养 篇8

(一) 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夏博辉,2003)。其实质是在会计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没有明确的规章可循的前提下做出的经验判断。

(二) 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

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合法性。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账务处理时所做出的职业判断遵循的依据是国家权威部门发布执行的相关行业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法律法规,具有合法性。二是主观性:虽然会计人员依据的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但在很多方面法律法规赋予了会计人员很大的发挥空间,一种业务发生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方案可供选择采用,不同的会计人员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做出其职业判断,带有较大的主观臆断性。三是权衡性: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主观性,在业务处理时也就存在着权衡性,会计人员权衡利弊时会做出对自身有利但有可能损害国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处理结果。四是专业性:会计职业判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不具有较多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在业务发生处理时可能会发生严重偏颇,而具备较强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在对同种业务作相关处理时就会理性、正确得多。五是受约束性:会计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提供有用、可靠、相关的经济信息,满足有关各方的信息需求。哪些信息有用、相关、来源可靠等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解决。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受到会计人员所处内、外环境、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小等因素的约束。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新准则体系下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较简单,对会计的要求不高,会计理论发展缓慢,限制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原有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原则作了详尽的限制性规定,束缚了会计人员判断的范围。会计人员只需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不擅于运用职业判断去处理日益复杂的会计实务,成为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障碍。2000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又相继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标志着我国构建了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的颁布,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会计标准更加准确、简练,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加大,存在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全过程(周新玲,2006),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职业判断能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这种基本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的经济社会和会计工作需要。

(二)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提供高质量信息的必然要求

会计人员承担着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经济信息的任务,我国会计准则对很多经济业务的处理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和要求,并没有对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做出详细规定,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结果对会计信息产生直接影响,对每一次的交易或事项,都需依赖会计人员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及个人经验做出合理性职业判断,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将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只要选用了恰当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正确地确认和计量,并遵循复式记账的原理和方法,符合财务报告的框架,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具有较高的真实可靠性,并能保持一定的透明度。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这种职业判断能力。

(三)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未来从事会计工作的主观需要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即面临就业压力,能否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如何在会计岗位上有出色表现,都是高职学生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是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为了使高职学生在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找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点,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有必要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学生就业后具有职业判断意识和相应的职业判断能力,就能很快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事项,使本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并使其在工作单位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 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

为了达到不做假账的基本要求,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有效制约和防止会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粉饰会计报表等行为的发生。目前高职会计教学体系中,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已形成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为主体的完整体系,但在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课程设置方面却很少涉及,即使有所设置,在教学课时和师资配备方面也未给予充分重视。学校对职业道德培养的不深入,对会计职业道德不大力倡导,很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这对学生未来会计工作将带来巨大隐患,如做假账、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 传统会计教学理念占主导地位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基础理论轻应用性理论,重视知识的传授轻动手判断能力的培养等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在一些院校领导和教师中仍普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手段、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想等会计教学思维模式、内容、方法,在会计国际化的今天已经陈旧过时(汪永兰,2006),这种现状不改变,不仅使学生对会计学习产生厌学、畏学情绪,导致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弱,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会受到很大影响。

(三) 学校师资配备重学历轻经验,使教师重视理论知识教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不仅可以验证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获得书本以外的职业经验。但在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内会计专业教师的配备上注重教师学历和理论水平,对教师是否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很少考虑。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忆,课后学生针对教师的讲解作相关练习的机械记忆的教学方法(招燕,2006),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忽视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热情,未能培养学生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缺乏后劲,无法做到终身学习。

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企业会计政策的设计和会计事项的处理只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企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会计职业判断,除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外,还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的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建设要求,按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学校除开设必要的会计专业相关课程外,应将会计法规体系的内容纳入教学课程计划中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师资配备和课时上给予足够重视。教师在讲授法律法规时,不应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而要穿插实际案例,使学生懂得会计人员应具备的首要职业道德就是遵纪守法,缺乏职业道德观点的会计人员会给单位和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具备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所需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会使学生今后的工作更加顺利。此外,还可增设针对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选修课和业余讲座,通过有重点、有目的地讲授和引导,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会有大幅度提高。

(二) 更新会计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引进先进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充实和更新其知识技能结构,认真学习领会相关的政策、准则、制度的精神实质,将精髓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政策和理论知识。针对部分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现象,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委派教师轮流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地方锻炼学习,只有亲自经历实际工作中各方面的问题,实践和理论才能更好的结合。还可以通过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会计或会计事务所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教师开设会计实务讲座来开阔教师的职业视野,增加实务经验和阅历。教师理解了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要注重应用性理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案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上机操作等现代化手段,并且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双向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广现代化教学,鼓励学生在会计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人才(招燕,2006)。在授课内容上,教师既要讲授会计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应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内容。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涉及到很多方面,如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估计、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谨慎性原则的实际运用等,必须依赖会计人员的判断来进行相应选择与协调。随着教师自身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不断提高,再辅之以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就容易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转嫁给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会计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倾向于培养学生在未来环境中具有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经常面对陌生经济业务的出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断更新,若会计人员不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将被社会所淘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课程设置上除开设会计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边缘课程,学生具备了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会使学生的知识贯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二是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即使身处困境,也可以攻克难关。学生具备了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未来日新月异的工作环境中、在纷繁复杂的业务处理中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发生严重的工作失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 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重视校内会计模拟实训

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可以通过到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和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结合进行在校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培养。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前站,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与校外的企业包括商业企业、工业企业、旅游业、银行、房地产业等行业或会计事务所进行联系,让学生有机会亲临会计实务操作现场,自己动手进行账务处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感受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熟练的业务技术以及精湛的职业判断能力技巧对学生会有较为强烈的思想冲击和激励作用。但校外实习基地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很多单位不愿意或害怕自己单位的信息资料成为公开的秘密,因而不接受实习生。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可以使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和方便管理学生,因此校内会计模拟实训成为训练在校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检验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是否系统,帮助学生在模拟的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培养基本职业判断能力的有效途径(陈英新等,2007)。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有效开展需要有比较完备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为支撑。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训实验室的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模拟实习教材严重滞后,更新缓慢,内容陈旧,内容多是简单的业务题,难于适应当前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要求,导致大部分的会计实训流于形式;会计模拟实习岗位设置不完整;会计模拟实习效果评价体系缺乏有效性;会计模拟实验室基础设施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加强会计模拟实习教材建设,高职院校需要加快新教材的引进或者组织由高水平教师和具备实践经验的会计工作者编写有针对性的自编教材;健全会计模拟实验室岗位建设,设置审核员岗位,审核贯穿实训全过程,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等;完善会计模拟实习效果评价体系,可采用账面评价、小组评价与公开答辩组成的评价体系;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加大投入,改善会计实验室基础设施条件。会计实训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方面要密切配合,不可偏颇(李萍,2007)。

摘要: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主观活动,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事项的处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是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是我国会计人员来源的重要生力军,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其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现状,并对如何强化职业判断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判断能力,会计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萍:《加强高职院校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验室科学》2007年第4期。

[2]汪永兰:《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36期。

会计硕士培养 篇9

一、会计史研究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会计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为丰富会计理论与实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且确立了中国会计史研究在世界会计史界的学术地位, 打开了国际交流的新局面。

会计史研究之所以必要, 在于它可以揭示会计发展的规律, 便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 遵循规律, 推进会计事业的发展。中国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2007年10月27日的“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会计史学术研讨会暨杨时展先生学术思想讨论会”上讲道:“为什么要研究会计史?了解和研究会计史对会计学乃至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十分重要。研究会计史能让人系统研究会计乃至经济社会现象运动发展的全过程;可以为会计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可以让我们窥见会计大师筚路蓝缕的艰辛和做学问的途径, 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会计学, 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计史研究之所以重要, 在于它在培养新一代会计工作者的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1. 学习会计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它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的环境下, 高素质会计人才更要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正确对待名与利, 做到廉洁自律、奉公守法, 坚持原则, 客观公正。会计史上的许多事例特别是历史人物的学术品格、立身操守均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及感化,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学习会计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一基本原则是谨慎性原则, 这一原则在学生开始学习会计的第一门基础课《会计学原理》时就会学到。谨慎性原则是一种稳健主义, 很多人认为会计稳健主义是西方对会计发展的独特贡献, 实际并非如此。旧时中国晋商会计核算中的“打厚成”和非报告货币折算, 减计资产, 多计负债, 进而少计当期利润, 实质上是一种稳健主义。由此可以说, 会计稳健主义很早就普遍地运用于中国民间会计之中。诸如此类, 会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国会计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以及前辈的智慧, 正确看待伟大祖国的现状与未来,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积极的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3. 学习会计史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

21世纪是一个大变革时期, 经济全球化, 新兴产业飞速发展, 知识技术日新月异。新兴产业的兴起和经营的多元化, 使财务风险越来越大, 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信用风险也不断增加。2001年美国资本市场上惊爆的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丑闻, 安然、环球电讯和世界通信等一批著名企业相继成为丑闻主角, 由此在美国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 由于这些企业的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破坏了市场秩序, 遭到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抛弃并最终走向破产, 而且还导致当时世界著名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公司的解体。这些颇具典型意义的事件必然引起学生的思考, 促进其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

二、会计环境变化下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及西藏会计人才的培养对策

2006年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这一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准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趋同, 由此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凸显。财政部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中也明确指出:以打造高层次会计人才为重点, 统筹推进各类别、各级层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会计人才保障。高层次会计专业人员不仅要求具有能够合理、合法地进行日常会计信息管理的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也要具有对宏观形势的预测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修养。这种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需要有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才得以塑造出。在会计教育体系中, 各门专业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及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应拓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观察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对此, 笔者从会计史角度针对西藏会计人才人文素质修养的培养提出以下对策。

1. 转变教育理念, 深化会计史教育。

多项调查显示, 西藏会计专业人才素质集中表现出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低层次专业技术能力不强, 高层次会计人才匮乏, 开拓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差等。这些问题已被西藏高等教育等部门充分认识到, 并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诸如, 提高办学规模, 实行分层次教学, 开展职业培训等后续教育。但是这些措施, 更多的是侧重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层面上, 忽视了对西藏会计专业人才关于人文素质修养及思想视野等方面的教育, 虽然也在积极倡导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改善, 但似乎也是流于形式, 而并未进行思想深处的感化。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这势必又会成为一新的问题, 因此需要我们高瞻远瞩, 从现在做起, 转变教育理念, 在提高西藏会计人才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 注重其精神文化上的教育, 思想修养的培养与能力的培养齐肩并进, 这样才能适应西藏经济发展的需求, 才能跟上会计国际化的大趋势。

2. 优化课程设置, 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会计发展史是研究会计产生以及发展的历史进程, 探索其历史运行规律并将这些规律用于预测会计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 会计史学的研究始终涉及到会计学的精华, 它既是会计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部分, 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西藏会计高等教育自民主改革五十年来, 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西藏实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格局, 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整个会计学的教育体系中, 会计史却发展缓慢, 与会计教育目标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按照教育部对会计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要求, 针对西藏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实施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的目标, 西藏会计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一方面, 结合西藏地区的特点, 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进步服务, 培养适合西藏地区区情的会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 也要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潮流, 与发达地区的会计教育水平接轨, 培养与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应用专题教学法。

会计发展史是会计专业学科与史学学科交叉生成的边缘学科, 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会计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理论和历史规律, 内容比较枯燥、繁多, 实际教学学时较少。为了提高该课程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 不能单纯采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灌输, 而应采用“专题教学法”。所谓“专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 确定适当的专题, 一般是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进行专题讲解或讨论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用专题教学法也包括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充分利用。为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会计史》的自觉性和学习热情, 教师应广泛搜集史学资料,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 制作图文并茂的会计史学幻灯片, 实现资料、事件、现象、思想的融合和升华。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西藏会计教育体系中, 《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核心主干课程已取得巨大成就, 师资队伍日益强大, 教学成果质量不断提高, 并出版了适合民族教育的该系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但会计史方面与之相比明显滞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史学研究对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因此, 西藏地区在政策、经费上应对会计史的教学研究予以充分的支持, 注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强会计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 聘请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会计史专业的教师, 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注重目前青年教师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组织他们到其他示范高校进行交流学习, 特别是参与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学术研讨会。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学术研讨会为中青年会计史研究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机会, 也提供论文发表的机会, 非常有利于会计史研究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同时也要提供一定的奖励政策, 鼓励教师多获得国家乃至国际会计史学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 及时将最新的学术动态、学术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注入教学专题中。

三、结束语

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有高层次的人文修养、思想内涵, 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这是保证西藏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应立足现状, 推进改革, 充分发挥会计史在西藏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建立起适合社会发展及其西藏地区实际的教学模式, 开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各行各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不仅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综合管理能力, 更要具备优秀的人文素质修养。就会计发展史视角, 对西藏会计人才的素质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发展史,人文素质修养,西藏,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付磊.会计史研究三十年[J].会计研究, 2008, (12) :24-30.

[2]王军.仰望——在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会计史学术研讨会暨杨时展先生学术思想讨论会上的讲话[J].会计之友, 2008, (12) :83-85.

[3]付磊.会计史研究的总结与未来研究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10, (9) :88-92.

[4]程燕.会计史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于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12) :236.

[5]刘爱英.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财会教育, 2012, (10) :113-114.

会计硕士培养 篇10

当前, 众多中职学校均注重在会计专业教学之中加入实操技能课程, 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力求让他们一出校门即可上岗。笔者完全认同这一思路, 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把握学生应当学些什么技能, 以及该如何设计课程、如何训练、如何考核, 在各个学校都是零散无序、无系统化地进行, 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不合理、各个教师之间各自为政、教学设置配置不完备、训练和考核办法不科学等, 以致学生对本专业认识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 最后还是不能体现出应有的技能优势。

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白, 必须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培养任务的第一位, 使学生真正成才。

首先, 这是市场的需要。没有一个企业主会聘请一个只懂理论而不会动手操作的毕业生, 相反, 他们喜欢动作麻利、做事干脆利落, 可以“用手”快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事实上, 在实务之中, 需要的不是丰富的理论, 而是熟练的操作技能。而操作技能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培养后得到提升的, 这与所谓的“智商差异”并没有直接联系。

其次, 当下大专院校毕业生非常多, 对于中职生来说, 他们有着学历上的绝对优势, 但其理论水平是中职生无法比拟的, 因此, 与他们“拼理论”是不可能的, 唯有依靠“技能”优势才能使中职生对大学生形成一种“不对称”竞争, 争取得到用工者的青睐。综上所述, 中职会计教育必须与大专院校区别开来, 侧重技能教育。

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员

这个问题非常容易回答的, 例如要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知识, 懂得登账薄, 编制财务报表、计税和报税, 能做相关财务分析, 同时熟悉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等。然而, 上述都是相关教学大纲上的指导思想, 有其共同的特性———抽象和笼统。

在此, 我们看看以下两则会计岗位的招聘简章:

第一则: (1) 中专及以上学历, 财务相关专业; (2) 熟练使用电脑, 熟悉财务软件, 独立完成全盘账; (3) 具有出纳、收银工作经验者优先; (4) 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第二则: (1) 中专以上学历, 会计学或会计电算化相关专业; (2) 一年以上一般纳税人企业工作经验; (3) 能按照公司的财务制度报销结算公司各项费用、制作财务报表; (4) 熟练使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及熟练应用财务办公软件。

通过这两则招聘广告, 我们就可非常清晰地知道, 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员:懂出纳实务、懂做账和操作会计软件。再综合分析得出最后答案———市场需要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以下三种技能:

第一, 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前者为出纳人员必备技术, 后者为出纳和会计人员的基本功, 是财务工作能顺利、高效地展开的条件, 两者都是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的外在体现。

第二, 独立制作全盘账。制作全盘账, 不限于懂得记账和制作财务报表, 亦包含了计税和网上缴税、缴社保费等面向管理部门的业务。

第三, 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包括文字快速录入, 小键盘数字录入, 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及财务软件的应用。

三、如何培养学生三种会计技能, 实现全能化、一体化掌握

我们弄清楚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必备的三项技能后, 接着探讨另一个问题:怎样训练和考核这三项技能呢?

(1) 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的培养。

(1) 点钞技术的训练和考核。先是点钞技术的训练方法, 这是出纳岗位的必需的本领。一开始要从指法抓起, 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和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建议学生学习和训练银行业所采用的“三指三张点钞法”, 即一次能数出3张钞票, 33次就能数出99张, 再加1张就是100张整数, 接着再以100张为单位扎成一叠。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每个学生手中备有100张“练功卷”, 每天练习10分钟以上, 做到能够连续不间断地用三指拨动“练功卷”, 声音连贯、动作标准且有规律, 同时准确性高。

考核:学生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必须掌握正确的点钞姿势, 10分钟内能数出1200张“练功卷”, 并按要求将每100张捆成一叠为合格, 达到2200张 (22叠) 以上的为100分。4个月后, 每个学生应该进一步掌握快速“配钞”的技能。所谓“配钞”即是随意配出由各种不同面值钞票组成的金额, 如¥3567.43元, 这里要求学生先数出35张100元面值的练功卷, 再加上1张50元、1张10元、1张5元、2张1元、4张1角、3张1分, 总共就是¥3567.43元, 并在15秒钟内完成, “配钞”过程中动作、声音要连续、干脆。

(2) 盲打计算器技术的训练和考核。财会专业人员打计算器必须快而准, 这是专业素质之一。练习打计算器必须达到不看键盘即所谓“盲打”的程度, 当然不限于盲打, 还要求懂得使用计算器的记忆功能、连加连减功能、小数点设置功能等常用功能。练习该项目要求学生备有财会专用大键盘计算器, 初学时, 先是练习指法, 即培养手指的“肌肉记忆”, 让每个手指“熟记”自己所管辖的数字所在位置, 接下来便是练习加、减、乘、除法及混合混算。练习目的是达到快速“盲打”的程度, 拍打声音连续不间断, 同时保证高准确率, 好比我们练习文字速录一样。本训练项目并没有什么好方法, 唯有刻苦练习。

考核:盲打计算器与点钞一样, 要求快而准、动作干脆。具体考核要求为:20分钟内完成由20个3到6位数值组成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题目, 即共三道大题, 每道20分, 再加上乘、除法各20道, 每道2分, 全卷共100道题, 80分为合格。

诚然, 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的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是不能僵化的, 只要能达到快而准的目标, 是不必过分在意方法和标准的。

(2) 独立制作全盘账 (含电算化会计) 能力的培养。

所有人都认为, 对于在校生来说, 这一能力很难实现。然而, 笔者认为, 如果要求一个在校生能够灵活地应对变化多端的实务当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能独立制作全盘账的目标是:学生必须掌握整个账务处理的全部过程。据笔者在代理记账公司调查了解得知, 新到岗的毕业生, 最显著的共同的难题是“我下一步该做什么?”, 而不是“怎样做?”, 究其原因, 在学校期间, 各校均设置了实操课, 这些实操课完全涵盖了一般记账技术, 对于基础会计岗位而言, 这些知识储备是足够的, 但是学生在记账之后“该做什么呢?”, 似乎无人知晓。教师在课堂上有讲过这方面的知识吗?当然有!只是学生无法将知识与业务流程连结起来而已, 因而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处在整个流程之中的那一阶段, 所以才会有“我下一步该做什么?”这个共同的问题。

教师讲了, 课本同样也介绍了, 为什么还是有此问题?我们细看教材, 教材是将每一个业务流程分为一章进行介绍, 这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过渡性语言却从不会出现, 同时教师也甚少会告诉学生:“每一章代表一个流程, 相互按顺序衔接起来的。”再者, 每章、每节都采用完全不同的案例, 这就进一步“离间”了章节之间的顺延关系。因此, 多种原因促成了学生不能理解章节就是业务流程的表达, 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

笔者认为, 要训练学生独立制作全盘账的能力, 只能依靠精简的全真模拟实操题, 让学生完整地“走”一遍业务流程。并且, 要求学生既能做手工账, 又能在电算化系统上操作。在模拟实操题的设计上, 不必追求难度和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 而要注重让学生知道账务处理的全过程, 让学生都能“一做到底”, 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于第几个步骤, 下一步骤是什么, 还有多少个步骤”。以下详细说明。

(1) 指导学生理清账务处理的全过程, 解决“正在做什么”和“下一步做什么”两个问题。

做账流程:收集原始凭证→编写记账凭证→登账→编制会计报表→计税和缴税、缴社保费→装订记账凭证。

一共六大步骤, 各步骤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步, 收集原始凭证的工作:对外出具和收集发票, 对内制作入库单和出库单、现金收入和支出凭证、购销存记录表、网上认证增值税专用发票等。

第二步, 编写记账凭证的工作:根据上一步收集回来的准确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写记账凭证, 包括根据外来原始凭证编制往来业务、收付业务、涉税业务分录;根据自制原始凭证制作计提折旧分录、存货出库分录、各种结转分录等。记账完毕, 将原始凭证按规定粘贴在记账凭证后面, 以备装订。

第三步, 登账的主要工作有:根据上期末数据将各科目的期初余额、根据汇总的记账凭证将本期的发生额登记到对应的账薄上, 最后结出本期末余额, 这一步俗称“过账”。

第四步, 编制会计报表工作:即我们根据账薄加计相关数值后填列到规定格式的财务报表上。这一步工作相当明确, 学生最容易理解这一步骤所处的位置———账务处理的后阶段。

以上第一、第二步骤可以在电算化软件系统里直接录入, 第三、第四步骤也可以通过电算化系统来自动实现。

第五步, 计税和缴税、缴社保费工作:当前计税和缴税、缴社保费工作都是通过网上申报填列的, 所有税种和社保费都必须通过国税和地税的网站申报办理。其操作并不烦琐, 只需要通过公司申请一个纳税账号, 然后在网页上填列各税种的计税基数, (通过税务部门的审核后) 即可自动扣账, 无须到现场办理, 只需在扣账后到银行领取扣账单, 作为记账依据。

第六步, 装订记账凭证工作:记账凭证通常是按月装订的。先要明确记账凭证的装订顺序:科目余额表→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按业务发生时间顺序排列的本月的记账凭证→所得税计提和相关结转业务的记账凭证, 最后正确填写装订封面。

(2) 独立做账。待向学生清楚描述上述流程后, 即让每个学生开始单独制作全盘账务。

该项技能的培训, 在题目的设计上要求全面, 难度和题量适中即可, 以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做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能够理清做账思路和顺利地掌握业务流程, 解决“正在做什么”和“下一步做什么”两个问题;同时, 难度适中的题目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本项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独立且正确地完成全盘账务, 无需再安排正式考试。

(3) 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被视为职场的基本功之一, 因而学生必须具备,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一般电脑办公软件的运用外, 还要求他们学会Excel系统中财务管理模块等相关部分。因为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相当成熟, 在此不作赘述。

四、三种技能必须有序培训、互相促进, 实现一体化运用

三种技能是相互交错、互相统一的, 其中, 独立做全盘账是核心, 其余两种能力是基本功, 三者合一即可高效率地完成会计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如下面所示:

点钞和盲打计算器→独立制作全盘账←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三种技能都必须具备和能够综合运用, 我们要分阶段地、系统地培训和考核:

首先, 在一年级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原理和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以及学会点钞和盲打计算器的动作要领。本年为“基础之年”。

第二学年, 第一学期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 并开始考核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 考核不合格者, 顺延下一学期;第二学期开设全盘账模拟实操课程。本年为“考评之年。

第三学年, 对三种技能进行综合验收。本年为“验收之年”。

五、会计技能训练与考证的联系

会计考证,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被视为重中之重, 因为这是就业的利器。这一观点反映了现实, 但是工作能力才是学生职场上生存和发展之根本, 会计技能正是工作能力之体现, 况且, 会计技能恰好是会计考证所要求的能力, 甚至比会计考证更贴近实际, 因而会计技能的训练完全可以促进会计考证。只要学生的技能掌握到家, 通过会计考证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总之, 只要我们不断创新, 使中职会计技能教学一体化, 就能培养独挡一面的会计人才。

摘要:企业需要具有动手能力强, 能在短期内上岗的中职毕业生。因此,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 在校期间教师必须培养好他们上岗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包括能够独立制作全盘账目以及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例如点钞和盲打计算器技术、使用办公软件、财务软件等。学校和各专业教师要坚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职员, 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让中职教育与企业标准接轨, 提升中职教育的效能。

关键词:会计技能,全盘账,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朱丽燕.中职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18) .

行业导师谈出版专业硕士培养 篇11

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出版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生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编辑出版理论基础,并能适应多种出版形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编辑出版研究生教育走向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产物。出版专业硕士生的培养与业界对出版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作为人才培育基地的高校应该敏锐、准确地洞察业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四川党建期刊传媒集团总编辑王伟认为,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是出版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他指出,出版业及其细分子行业最大的苦恼就是人才匮乏问题,缺乏独当一面且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是制约出版业发展的“瓶颈”,这常常使企业发展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他谈到,作为四川出版业的“智囊库”和人才输送中心,四川大学编辑出版专业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现代出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调整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从源头上解决行业所需的新媒体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的紧缺问题。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建平指出,随着数字出版业务的发展,人才匮乏使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中处于劣势。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当今出版社人才主要集中在文史哲以及与出版业务对应的专业领域,而在给出版业带来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方面,人才相当匮乏。特别是那种既懂内容,又熟知市场、营销、数字技术的全能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出版单位资金短缺,难以提供专业人才培养的大量资金,只得依赖第三方技术公司进行内容的数字化。而获得巨额利润的往往是处于垄断地位的技术商与渠道商,内容提供商则常常陷入高投入低收益的境地,这就意味着出版社在产业链价值生产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出版社亟须搭建自身的技术和投送平台。因此,业界亟须高校培养出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而带动出版社自身搭建技术和投送平台,满足行业市场需求。

二、出版专业硕士生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明确表示,到2015年,通过高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国拟引进、培养及培训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人才18万人。其中,数字出版与传播人才8万人,动漫游戏出版人才10万人。因此,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版专业硕士生要提升自身竞争力,缩短从校门到企业之间的距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 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川出版集团副总裁兼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张京就业界需要哪方面的人才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他指出,编辑要有复合知识,做到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既要知识面宽,又要学有专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要高校将学生培养纳入行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今后从事该职业的敏锐观察力、判断力。新华文轩的行业导师们给出版专业硕士生提供了丰富的岗位实践机会,包括大量接触各种传播媒介,参与书物书稿的策划、设计、编辑、校对,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如全国图书订货会、全国及地方书市、国际图书博览会等),让同学们充分融入各种行业实践环节。

2 需具有多学科归总的能力

中华书局编辑张萍重点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编辑人”的问题。她提出一名合格的编辑需要同时兼具“文、理、工、医”四个方面的潜质:一是文科的想象力,这就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以及富有文化底蕴与闪光点的策划和创意;二是理科扎实的论证能力,系统、有逻辑的思维能力;三是工科的求真务实,这也是一个合格编辑人的必要潜能,纯工具理性的技术训练必不可少;四是具有医科的严谨细致、锲而不合、循而不拘的精神。编辑既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又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喜恶为标准作出有失公允的评判。要打牢哲学、语文、历史等基础知识,挖掘整理优秀文化素材。

3 需具备获取版权,筛选评价、营销、选择合适媒介的能力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庆国从微观方面指出,要实现培养“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那么在当今这个媒介综合与媒介分化并存的时代,专业硕士生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培养四项能力。第一,获取版权的能力。同学们要深入研究国内外的著作权法,明晰著作权法修改的细微变化,要能明确对数字版权的界定等。第二,筛选、评价的能力。同学们要能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并挖掘出信息的内容价值和市场价值。第三,推荐、营销的能力。第四,将多种内容分配到不同媒介的能力,即因势利导,根据特性将不同的内容归总到剧本、网游、电子书等不同媒介中去的能力。

三、数字出版给高校的出版专业硕士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外,出版专业硕士生也需要时刻关注新媒介、新业态的发展。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前有虚拟化技术,后有云出版、云计算、二维码应用的爆炸性增长。对待这样的变化,四川新闻网副总编辑、四川省新闻中心副主任魏翔宇高屋建瓴,对出版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1 重视网络法律法规理念和意识的培养

网络空间的高度开放性、多变性、低门槛以及角色扮演的随意性,容易造成角色行为失范以及“越轨”现象的发生,虚假信息、侵权信息的流窜鼓噪则加剧了网络社会的信任危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连续发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呼吁,通过立法将网络变得规范而有序,使其不再成为脱缰之马。开放的中国需要文明、法治、健康的网络世界。清除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弘扬先进网络文化是构建社会公序良俗的基础。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理念和意识的培养。

nlc202309032103

2 培养学生不断发掘互联网平台价值的能力

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封闭的媒介平台,作为社会化媒体的蓝海,其技术、介质以及内容等的开放性,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特性,为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平台的精准化、互动化、社交化、技术化特点,培养学生不断挖掘互联网平台价值的能力,做到“内容为王,平台制胜”。

3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产业发展问题

目前,对出版领域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出版内容上,而对产业方向的研究相对不足。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加强高校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对新媒体产业、文化产业的研究已迫在眉睫。这既有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厚度与深度,又能为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拓宽了出版行业的媒介传播范围,传统出版媒体和新兴出版媒体相互交融渗透,中国出版产业已然进入了“大出版”的时代。在产业化导向下,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务实、与时俱进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目前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4 加强用户服务意识和用户调查能力的培养

受众概念从以前的“读者”到现在的“用户”,有很大的差别。“用户”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概念,注重用户不仅是名称上的转变,更是服务意识的养成。用户调查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决定性步骤,这就要求以用户为中心,建立并完善用户的动态数据库,深度分析用户信息,不断推出适合他们的新内容、新产品、新服务。用户需求决定出版方向。因此,数字出版时代回归用户本位是一项面向未来面向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四、高校业界如何建设双向多元的互动培养模式

新闻出版总署孙寿山副署长曾就高校出版专业硕士生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高校与出版传媒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出版传媒企业的行业导师们要为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专业硕士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总署支持那些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产业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支持与高校联合开发教学培训教材,支持高校建立各种层次的出版人才培养基地,支持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举办出版专业硕士生班、在职研修班、专题研讨会以及学术交流会等进一步强化在职出版人员的理论素养的培养。

为此,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建平指出,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路径应是业界与学界多元互补的合作机制,而非谋求全能型的单一学校教育。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直接对接、学校培养与企业岗位使用相结合,应是出版专业硕士生教育培养的新模式。思想活跃、充满想象力的复合型莘莘学子是未来出版事业的中坚力量。业界和学界应将培养学生作为共同的任务,整合力量,拓展资源,积极行动,致力于探索有利于造就未来行业领军人物的培养政策和完善合理的激励措施。学校可通过出版专业硕士的双导师制与整个四川媒体乃至全国媒体建立一种战略合作关系,搭建行业交流对话平台,共同教学,充分利用行业的实践性培养优势,引导学生参与到广泛的出版实践活动中去。出版专业硕士生的学校教育要不断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这样学生才能起点高,才能与时俱进,成为能力更加全面,思维更加敏捷,既具备极高的专业素质,又具备一定的数字技术、经营管理才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数字化浪潮的冲击迎来了大出版时代,高层次应用型出版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新时期对出版专业硕士生培养的探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培养单位的高校应积聚势能,联合出版传媒企业共同挖掘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特点。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努力实践,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又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出版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路径来。

会计硕士培养 篇12

一、高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的涵义

会计职业能力是会计从业人员能够胜任职业职责所应具备的水准, 是能高质量地执业所需具备的职业品格、职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集合。会计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会计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

1. 会计工作能力。

高职会计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小而全,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上手快、知识全面。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符合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素质。一般可分为会计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 (1) 会计专业技能。会计专业技能是指在执业过程中与会计专业技能知识直接相关联的职业判断、处理方法等, 也可称为一般通用会计职业技能, 可以以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基本能力证明。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还应在理解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 熟练运用会计处理方法合理恰当地反映某一会计领域的会计现象和经济事件 (专业技能要求根据具体会计岗位的不同而不同) 。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只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般要求和具体原则, 但对记录的要求却不再明确规定。这就要求在会计选择与判断方法方面应合理把握、恰当运用。这方面的技能要求注重专业的针对性和专业的应用性。 (2) 通用技能。通用技能是指在执业过程中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不直接关联的重要技能, 例如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等等。这些技能是会计专业技能的辅助工具和载体。

2. 学习能力。

在各产业、各学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新纪元里, 用人单位不断变换着对员工素质的要求, 那些拥有深厚的专业造诣并能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及相关领域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备受青睐, 他们善于综合多个领域的技能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会计人才的高职会计专业则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 这样才使学生有发展的潜力, 才能令学生较为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的转化,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汲取新的技能与知识, 在面对不断更新会计法律法规和错综复杂的会计工作环境时, 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由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转向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性人才。

3. 其他社会能力。

会计工作的进行有广泛的行业背景, 专业性很强, 它需要与各方面及相关人员沟通协调。名副其实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等在内的各种社会能力。这种能力是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它具体表现为决策分析能力、社会认知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时间安排能力、抗压能力以及价值观等。将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综合理解, 职业能力即是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是会计综合分析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是价值观及态度行为能力, 是会计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是铸就会计人格的能力。

二、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思考

1. 进一步确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以服务为宗旨,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继续提高职业岗位操作能力的基础上,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性、适应性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工学结合”的片面理解, 使高职教育倾向于重技能轻素质的速成培训, 简单重复的账目登记使学生缺乏对实践操作环境的感知。充分认识和正确地理解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内涵, 对进一步确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高职教育目标有着莫大的指导意义。

2.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特有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 (记账、算账、报账等技能) 和综合技能 (报税、财务分析、财务决算等技能) 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但有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并未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环境, 仍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样传统的课程配置, 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还有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符合会计工作岗位对会计人员知识和能力的需要, 但具体施行时又流于形式, 延长了学生毕业后对企业及工作岗位的熟悉周期, 弱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充分认识和正解地理解会计职业能力内涵, 能更加明确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 从而有效地实施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3.“双证制”———会计职业能力考核新标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采取的考核评价内容、考核评价方式均不适当, 使课程设置虚有其名。考核内容仍是教师讲过的教材内容, 助长了学生“上课抄笔记、考试考笔记”的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法;考评以课程成绩评定不利于学生对平时实践过程学习的重视。对于会计实践能力的考核也只凭借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成绩及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情况来衡量, 难以常态反映学生应对实际操作环境的能力及应变能力。我国《会计法》中明确规定, 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这已经成为了我国会计相关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

4. 重练教学方法。

在会计专业理论讲授过程中使用案例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团结协作, 借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施行赏识性教学, 及时发现并鼓励学生正确面对问题, 鼓励求异认识的提出, 允许争议存在。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研究, 解决冲突和矛盾, 教师从旁辅助作有针对性的回答讲解, 培养学生职业品质, 使学生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应正确面对非单纯的数字关系和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 因而在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 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师应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并且具备较高的实践教学水平, 既能授业解惑又可锤炼学生技能。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综上所述, 在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求创新”的培养思路, 重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均衡协调发展, 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使会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

摘要: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社会需求的不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会计人才, 而是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会计人才。重新审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 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会计专业,会计职业能力,会计职业资格证

参考文献

[1]李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职业能力再思考[J].财会通讯, 2009, (7) .

[2]郭剑媚.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模式研究——以高职会计教育为例[J].绿色财会, 2010, (2) .

上一篇:行政运行成本下一篇:中职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