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共8篇)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1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学科、专业代码:080202获得授权时间:1996年辅导
3362 3039
2.学科、专业简介:33623 037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我校有影响的学科之一,是全国创办最早的本科专业。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2000年获准博士学位授权资格。本学科所在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于2000年获准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本学科主要研究机电产品的设计、控制、信息化及其集成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目前已形成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职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其中硕士生导师8人,博士生导师4人。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充足,课题来源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计划和企业委托项目等。336260 37
研
3.研究方向业
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彰武
b.机电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
辅导
c.机电控制与自动化336 26038
d.机电装备成套技术与系统kaoyangj
e.流体传动与控制正门对面
336 26038
4.学习年限:200092
二年至二年半。规定总学分:28—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6学分。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应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至少二门主干课程,不计学分。3362 3039
kaoyangj
共
专
机械电子工程 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业
类别
kaoyan课 程 名 称
tj
学
考核学期 学 时 学分 考核性质 备注 必修 一 二 三 考试 考查√√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24(12*)践
位课
自然辩证法 第一外国语
(一)数值分析数理统计随机过程变分法与泛函分析 矩阵理论最优化方法236(18*)120 3232 32484032422232√ √ √√√ √√√√√√√√√√选修不少于4
学分
√ √
2.5√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32 机械系统动力学32 计算机控制技术32系统评价基础理论与方法
32现代控制工程32 机械优化设计32摩擦学原理及应用32机构学32CAD/CAE/CAM32工程信号处理与分析32数控技术32机械工程实验与技术32
金属切削理论
非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3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32学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32齿轮啮合原理32位 弹性力学及有限元32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32课
机械人及应用32模态分析32机械振动32计算机图形学
续
类别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非
机械故障分析与诊断
2√2√2√√
2√2√2√2√2√2√2√2√2√2√2√2√2√2√2√2√2√2√2
√
学分 考核学期 一 二 三2
√
√√√√√√√√√√√√√
√√√√
√
√
考核性质 考试 考查√
选修至少
学
分,不选的也可作为选修课选修至少 12学分
备注
学位课
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可靠性理论及分析***222√√√
√√√
√√√√√√√√√√面向对象的方法与技术32
系统建模与计算机仿真32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32
微机原理及应用32润滑理论
32表面形态建模与仿真32摩擦化学与润滑技术32
摩擦学实验与测控技术32
工程噪声和振动分析基础32并行设计32相似学32柔性制造系统32生物机械工程32技术标准化
32必修 1.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环节 2.论文中期报告
注:*括号内为课外学时。
2√ 2√ 2√ 22222222
√
√
√√√√√√√√√√
√√√√√
√
√√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2
专业硕士是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而言的,两者在培养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相差较大。就培养目标而言,学术型硕士主要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培养科学研究人员;而专业型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应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2]。然而,目前我国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培养体系、培养方案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培养环节,对现存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我国专业硕士的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专业硕士实践培养体系调查分析
以机械专业为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既不同于学术型工学硕士,也不同于以往的工程硕士。工程硕士主要面向在职人员,为非全日制培养,且不涉及就业分配等问题,是对在职人员补充知识和能力提升的一种途径。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招生和报考条件上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本一致,主要面向无任何实践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的制定上应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业硕士的实践培养体系进行调查分析[3,4,5,6,7,8,9],总结得到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在培养过程中常常混用学术型硕士或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培养体系
部分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中没有突出专业硕士培养应有的特征,而是套用学术型硕士培养体系,或者直接等同于工程硕士,这显然与国家建立全日制专业硕士初衷不符。同时,对专业硕士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学校本身也没有将其与学术型硕士同等对待,导致学生在报考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困扰。
1.2 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含糊不清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10]。同时强调全日制专业硕士在企业至少进行半年的实习与实践,因此各高校应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但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对实习并未重视,甚至有些学校的专业硕士并不进行企业实习。有些导师也对实习存在无所谓态度,没有真正联系企业并落到实处。如此一来,专业硕士仍然按照学术型硕士来培养,无法实现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的目标。
1.3 双导师制缺少监督
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硕士常常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双导师机制,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指导,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达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然而,由于目前部分学校并未建立健全双导师监督机制,致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校外导师基本不联系,在企业实习期间,校内导师不插手的这种脱轨现象。
1.4 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基地和企业基地,基地建设应能满足全日制专业硕士完成专业实践学习所需的各项条件。但目前部分高校将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直接拿来给硕士生用,无法满足专业硕士培养要求,而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存在无法持续性进行学生培养等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发展时间较短,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存在各种问题。随着专业硕士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应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修改并完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健全双导师监督机制,完善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2 工程实践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施案例
2011年10月,南京工程学院成为教育部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专业硕士招生试点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都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高度重视。经过近五年的改革试点,对专业硕士在培养体系、培养方案、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经验。
2.1 培养目标
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为:“面向机械工程及其相关行业领域,培养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工程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面向生产或工程一线,能够胜任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制定、检测试验、系统集成、现场运行与管理等岗位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2 培养方案
专业硕士的培养上突出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实施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对接”。其中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将课程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工程实践三大模块。实行弹性学分制,要求学生至少修满3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16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7学分,实践环节不低于9学分。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方向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工程实践模块包括认知实践、综合创新训练和专业实践。
2.3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课程状况,以项目为载体,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交替互补,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全程,强化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工程性、探究性和有效性,构建了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实践学习主要分为三部分:认知实践是新生入学第一、二两周通过企业参观学习以及听取企业专家讲座,对所学专业有个全面概括的认识过程。综合创新训练主要包括工程综合训练和项目训练两个学分,该部分均在学校创新学院内进行,其中工程综合训练是利用2周的实践训练,由学生进行指定课题和自选课题两部分与机械工程相关的实践内容,解决实际问题。项目训练要求学生利用15周的课外实践,以3人为一组,完成选定项目的设计与训练,包括智能机器人、PLC、立体仓库等方向的选题。第三部分为第二学年开始的专业实践过程,要求在企业实践时间半年以上。同时严格执行双导师指导制度,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企业实践与工程训练,并结合培养企业的工程项目,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2.4 实践基地的建立健全
在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中,通过多种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实习基地。如与康尼公司(校资企业)等联合共建了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国家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科研与实践平台和11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站。与美国GE、德国西门子、德国博世-力士乐、日本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校企共建7个体现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支持,建设了中央地方共建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实验室、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及应用学科综合训练示范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或实训中心。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集基础实验、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大型工业中心和创新学院。
通过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指导并参与到学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和制订,并群策群力不断完善培养计划,目前学校自2012年开始招生的四届机械工程领域研究生,均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工程实践各个阶段。尤其是2012级已经毕业的16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2名学生在企业、研究机构实习过程中,因表现优异、成绩突出,切实参与到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毕业后均被实习单位所录用,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3 结束语
随着国家优先发展专业硕士政策的接连出台,专业硕士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为了适应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各高校应积极出台和优化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和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双导师监督机制、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增加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措施,为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摘要: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体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专业硕士培养方面的调查分析,总结目前在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案例分析,对我国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为专业硕士的发展和完善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专业学位硕士[EB/OL].[2016-04-0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26GeHh2A4sI0F7HL GBYVrnUAt4BcEodudC-BICi97vCY-i AJOKZUjX3q3jSlse4uldg-cGpPKo8hbTc6J7Za.
[2]专业学位简介[EB/OL].http://yz.chsi.com.cn/kyzx/zyss/201006/20100602/94524087.html.
[3]中国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方案[EB/OL].http://gradschool.ustc.edu.cn/ylb/material/zyxw/430102.html.
[4]上海交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EB/OL].2011-09-01/2013.04-17.http://www.gs.sjtu.edu.cn/eduschem_e/show_Schem-e.ahtml?id=56271.
[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招收实施办法[EB/OL],2009-04-08/2013-04-17.http://www.ezkaoyan.com.school/buaa/Column8/2009-4-8/2009482416625.htm.
[6]东南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OL].2012-12-31/2013-04-18.http://202.119.4.150/nstudent/pygl/pyfaprintl.aspx?zydm=sl&xslb=qrzzyss.
[7]西安交通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EB/OL].http://mec.xjt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72&id=96.
[8]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EB/OL].http://mefaculty.tongji.edu.cn/index.php?classid=2799.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TRIZ理论;应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有着显著的区别,表现在它并不强调掌握知识这种简单“复制”的思维,而是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既是现代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客观趋势, 又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几个因素
1.课程设置趋同,教学内容泛化
一是大多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趋同化,而各门课程之间、实践教学环节之间衔接不紧密。研究生选课主要围绕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部分研究生对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不够重视,缺少能够跨学科、跨专业,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载体课程和知识体系。三是部分教学内容泛化、更新不及时,不利于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接触科技发展前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四是教师授课缺乏经典案例,教学方法延续本科生方式,以知识内容灌输式讲授为主,研究生参与教学过程研讨的积极性不高。
2. 招生规模扩大,师资队伍不足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机械工程等工科导师队伍数量不足。一是部分导师学术水平很高,但指导学生数量过多,行政、教学、科研工作量大严重超负荷,导师缺乏对研究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二是部分导师科研项目和人均科研经费相对不足,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未参加任何学术交流活动,思维禁锢,缺少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研究生的内在潜力无法及时发现和发挥。三是部分导师知识老化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不合理,不注重对行业学术前沿的追踪。
3.应试教育考核,淡化专业学习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过分强调考生的应试能力,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均采用对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初试、差额复试的分数制录用的原则。特别是一些无自主招生权的地方院校招生不足,普遍缺乏对考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试。而考生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尤为普遍,注重考研科目研修,淡化其他非考研科目学习。在研究生教学、实践阶段,部分研究生暴露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足等缺点,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
4.研究生实践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足
大部分的研究生学习经历基本上是从校门进校门,其工程意识淡薄、实践动手能力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方案中对理论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而对实践能力培养等缺乏明确的规定,致使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目标考核难于统一衡量。二是对研究生教学投入不足,实验设备更新不及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日常实践和科研能力。三是由于体制等原因,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以及校外基地建设和利用效果不理想,研究生到企业、校外基地学习、锻炼往往流于形式。四是研究生缺乏对信息技术知识获取重视不足,往往停留于内容表面,不能深入、及时了解所研究方向科研动态和学科前沿 [2-3 ]。
二、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对策和措施
1.建立创新实践机制,优化培养方案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煤炭行业背景。为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全面实施“六个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开展一次学术报告(就本学科研究内容,研究生至少公开作一次学术报告)、参加一次企业实践锻炼(在机械企业或研究所等单位参加不少于两个月的实践锻炼,并撰写一篇不少于8千字的实践报告)、用外文撰写一篇论文(外文撰写一篇专业学术论文)、参与一项科研课题(至少参与一项科研课题,并应独立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参与时间不少于3个月)、申请一项科研项目。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全面提高了机械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 [3-4 ]。
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充分调研省内外煤机企业、研究院所,注重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学科已有的矿业机械特色和先进制造技术特色,增设了“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理论”“机械工程领域专题讲座”“机械工程领域实验及实践课”等,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多元化校内和校外一体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开展TRIZ理论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在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采用“渗透式教学”开展TRIZ理论实践,初步形成了以TRIZ理论应用为主导的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实践培养模式。在第一学期“机械工程领域专题讲座”开展TRIZ理论专题,“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选修课程中开设TRIZ基础相关内容学习。在第二学期“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理论”课程中对实际结构原理等进行TRIZ理论分析,更深入透彻理解TRIZ理论的精髓,并依托“矿山机械”省级精品课建设网站上开办专门的TRIZ理论专栏。第三学期组织机械工程学科研二学生参加TRIZ杯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并在研究生开题中引导研究生按照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程式对所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技术和物理矛盾的阐述、矛盾矩阵描述、提出TRIZ理论创新原理解决方案以及相应的技术方案等。
3. 校企联合培养,开展研究型案例教学
导师是决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遴选导师时,不仅要考核学术能力、学术造诣,还要求导师具备现场顶岗实践工作经历。充分挖掘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优势,探索“两段式”(校内、校外培养相结合)“双导师”的校企合作培养。建立较为健全的校企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授课、项目研究、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对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在教学中,依托工程实际问题及学科最新技术、方法、工艺等开展研究型案例教学,如在“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理论”课中由3名教师按采掘机械、提升运输、流体机械结合实践研究案例,引导研究生如何从事实际项目的研究,改变了以往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的传统观念。
三、实践效果
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措施的实施取得良好的成效。2012届、2013届、201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达到100%,论文盲审通过率100%,学位论文的创新层次明显提高,外审平均分数位居我校前列,获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获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7项。
参考文献:
[1]王章豹,唐书圣.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江淮论坛,2008,(1):128~133.
[2]刘国华,杨涛.机械类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5):255~256.
[3]刘春生,吴卫东,刘元林,等. 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2,(6):30~31.
[4]刘元林,吴卫东,刘春生,等.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9(4):17~18.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4
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懂经济、懂管理、懂工程、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项目全过程管理、工程咨询与建设监理、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基本上不脱离企业,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优势。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弥补单一学校导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缺乏经验的缺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优势,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在培养方式、管理体制、学位论文相关信息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标准等方面也已经建立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并不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授予学位总数 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学位总数的36%,专业性学位4353个,占学位总数的64%。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做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在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数据显示,至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学位(专业研究生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二、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及管理体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部选择一批知名的、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企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生源单位。先后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企业实训基地7个。实践基地的运行由学部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实践基地联系人在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为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导师队伍16人,其中全部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中4人为博士学历,10人为硕士学历,2人为学士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点以导师(组)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组)负责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院、学部、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学位等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建立以研究生教务工作办公室为主。三级管理贯穿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规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部、学校及联合培养企业签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的三方协议书,用以约束和规范工程硕士的培养,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学校、学部及校内导师(组)应积极同培养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学校—学部—企业—工程硕士的完整信息管理网络,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高质量、顺利地进行。
三、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相关信息发挥电教媒体优势,优化幼儿美术教育手段的方如何更好地为多媒体课堂教学服务——学生电教发挥电教媒体优势,优化幼儿美术教育手段巧妙利用电教媒体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高校电教设备的综合管理的技术分析小学电教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护谈中职机电教学改革措施的创新生物教学中滥用电教手段之弊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乐学氛围标准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5
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852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工程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085213专业领域名称: 建筑与土木工程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非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土木工程方向主要为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该领域拥有雄厚的科研教学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44人,副教授46人,博士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3人。
土木工程方向带头人周福霖教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常务理事和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防灾减灾研究会常务理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对我国工程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体系的建立、应用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成果显著。
该领域的学科建设成果丰硕,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抗震中心和结构实验室,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东省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实验室 ”;拥有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实验室 ”;拥有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市政公用工程实验室”。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承担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10余项,承担各类工程技术服务项目5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
三、培养目标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主要面向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工程领域,具有独立进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能力,能够胜任工程勘察与设计、施工、监测与检测、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四、培养方式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实行双导师制。采用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实践环节主要是根据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深化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第二学年下学期除安排一定选修课外,还应开展学位论文工作,作论文开题报告,第三学年上学期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在撰写论文期间,学员应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到校接受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本专业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导师小组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广州大学研究生处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研究生须修读32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工程案例分析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2学分,学位论文中期报告2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课程教学大纲
见“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七、实践学习规划
实践环节主要是根据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深化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践成果直接服务于本单位的技术改造和高效生产。
研究生要制定实践学习计划,交导师审核批准;实践学习应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并提交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交导师考核。
八、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选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或施工项目等,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2.学位论文形式。按照教指委[2011]11号文,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五种形式。具体标准见广州大学有关规定。3.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在第4学期初进行。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学位论文由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由3~5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均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实际工程单位的专家;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且学位论文评阅合格方能进入答辩环节。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同意者,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具体参照《广州大学研究生手册》有关规定执行。
十、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1.结构动力学,R.W.克拉夫、J.彭津,科学出版社
2.结构动力学,刘晶波,杜修力,机械工业出版社 3.结构振动控制,欧进萍,科学出版社 4.有限单元法,王勖成,清华大学出版社
5.有限单元法教程,王焕定,王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6.非线性有限元及程序,凌道盛、徐兴,浙江大学出版社 7.桩基础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地基处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基坑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土工原理与计算,钱家欢等.水力水电出版社 11.土塑性力学,龚晓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基础工程分析与设计,约瑟夫·E·波勒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高等桥梁结构理论,项海帆,人民交通出版社 14.现代斜拉桥,严国敏,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5.现代悬索桥,严国敏,人民交通出版社
16.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范立础,人民交通出版社
17.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邓学钧、黄晓明,人民交通出版社 18.路面力学计算,朱照宏等,人民交通出版社
19.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王传志、藤智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结构概念和体系,林同炎、S.D.斯多台伯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钢结构设计原理,陈绍蕃,科学出版社
22.钢结构构件稳定理论,吕烈武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3.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赵西安,科学出版社
24.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鄂华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5.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陈骥,科学出版社
26.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江见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7.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过镇海、时旭东,清华大学出版社 28.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周云,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9.高层建筑结构,陈忠范,东南大学出版社 30.土木工程抗震设计,周云,科学出版社
31.钢筋混凝土抗震结构非线性分析,张新培,科学出版社
32.江亿等,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报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8~2011 33.李先庭,石文星,人工环境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4.银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5.陈沛霖,空调负荷计算理论与方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 36.彦启森,陈在康等,建筑热过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7.崔海亭,杨锋,蓄热技术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
438.J.R.威尔特,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
539.杨强生,浦保荣,高等传热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版)40.陶文铨,数值传热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1.杨静,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142.《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许保玖 龙腾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3.《给水管网系统理论与分析》赵洪宾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4.《生物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戚以政,汪叔雄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45.《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学》高明远岳秀萍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6.《水处理实验技术》张可方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47.《流体力学》张兆顺、崔桂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8.《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陈卫,张金松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9.《水污染控制工程》,成官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50.《活性污泥法理论与技术》李亚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1.《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王占生、刘文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2.《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王琳、王宝贞,化学工业工业出版社,2002; 53.《污水生物与化学处理技术》,(美)R.E.斯皮思(R.E.Speece)著,李亚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0154.《废水生物脱氮处理新技术》,叶建锋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6
一、专业介绍 本学科以材料工程为基础,主要研究工程学上各种材料的属 性、制造及其使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铸造材料工程、现代模具设计理论与加工技术、纳米材料与功能 材料、焊接新工艺与质量控制等。本学科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 队伍,实验室设备优良,具有良好的从事本领域研究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对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设立的。通过校企联合 培养,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以下要求:
1、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本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扎实的专业理论知 识。
3、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 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和正确理解相关工程 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课程设置 工程领域名称: 工程领域名称:材料工程
分 类 学 公 位 共 课 课
课程 代码 S0900 2
课 程 名 称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
学 时 3 6
学 分
开课学期
开课单位
2
1
经政学院
程
践研究
S0900 1 S1000 1 S1000 2 S1100 2 S0100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1 S0104 1 S0104 3
自然辩证 法概论 综合英语 英语视听 说 数值分析 面向对象 的程序设 计(VC)高等金属 学 金属材料 强韧化 材料热力
1 8 6 0 4 0 6 0 4 0 4 0 4 0
1
1
经政学院 外国语学 院 外国语学 院 理学院
3
1
2
1
3
1
2
1
机械学院
2
2
机械学院
2
2
机械学院
S0104 2
学、动力 学及材料 设计
4 0
2
2
机械学院
S0104 4 S0000 专 非 学 位 课 业 技 术 类 课 程 S0104 8 1 S0104 5 S0104 7
固态相变 原理 科技论文 写作 材料疲劳 与断裂 现代材料 微观分析 技术 材料加工 新技术及 理论
4
0 2 0 4 0 4 0
2
2
机械学院
1
1
期刊社
2
2
机械学院
2
2
机械学院
4 0
2
2
机械学院
S0104 6 S0105 0 S0105 2
焊接物理 冶金 粘接材料
4 0 4 0
2
2
机械学院
2
2
机械学院
焊接力学 及结构失 效分析
4 0 4 0 4 0 6 0 4 0
2
2
机械学院
S0105 3 S0104 9 补 修 课 专业 实践 与考 核 S0105 4 S0105 5
实验优化 设计 金属凝固 理论 金属学原 理 材料成型 原理
2
2
机械学院
2 不 计 不 计 3
2
机械学院
2
机械学院
2
机械学院
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考核
3
1.课程学习不少于2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非 要 求 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2.专业实践及专业实践考核6学分。
注:专业技术类课程需修满8学分
四、论文评审与答辩(1)论文基本标准
1、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 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2、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严格按照学校研究生处的规定执 行,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 式;
3、学位论文撰写内容要求精练,一般包括理论分析和试验 分析两部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
4、学位论文严禁抄袭、剽窃。
5、工作量要求:文献阅读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 少于25篇),论文正文部分不少于2万字。(2)论文答辩基本要求
1、申请人至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必须有正式刊号)上发 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有接收函亦可),作者排序: 第一作者或者除导师以外的第一排序署名。
2、有1项专利申请受理证明或1项经厅级以上(含厅级)主持 鉴定、验收的科研成果,研究者排序:前六名。以上条件只需符合1项即可。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7
一、环境工程专业型学位简介与培养保障体系构成
环境工程领域主要面向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环保部门, 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环境工程领域任职资格密切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要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环境工程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可行的培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国内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经验, 该保障体系可以简单归纳为:培养方案+培养环境+培养质量评价。培养方案主要定位培养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和培养环节、确定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课题进行具体要求等。培养方案执行成功与否在于人才培养环境的优劣, 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的物质条件 (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的配置、图书和电子信息资料等) 和师资条件等。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检验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的途径, 及时调整相关培养环节的主要依据。
二、制定合理的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
目前大部分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都是在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改而来。首先从课程设置角度讲, 不少院校的两套培养方案的区别度不大, 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相似, 而在培养方案执行中, 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甚至在一起上课。在理论知识学习这一环节, 还没有突出专业型硕士应当侧重的知识特点。很显然, 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应当与专业型硕士将来职业化、技能化的特点密切结合。以水污染控制技术相关课程为例, 学术型研究生应掌握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以期将来从事该领域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对于专业型硕士授课内容来说, 除了解最前沿的理论研究进展外, 更重要的是重视那些已经在工程中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即将在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技术, 要掌握这些技术的原理、适用场合与条件、工艺参数的影响以及设计方法。再以对毕业课题的要求为例, 不同于对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性的要求, 相对而言专业型硕士论文在一定的创新基础上, 更重视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 专业型硕士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实际的环境工程问题。选题范围包括: (1) 环境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对国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的研发; (2) 环境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或设备、工艺的改进设计; (3) 环境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等的应用研究; (4) 对各种行业企事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预研课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培养单位要从实际出发, 紧密结合现有条件和自身的特长, 不要盲目模仿其他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三、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是顺利实施培养方案的前提, 硬件环境除了基础性的实验室条件外, 还包括重要的师资条件及图书资料、电子信息资源等。专业型硕士培养在师资上有特殊的要求, 即授课老师或导师要同时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水平。从目前大部分专业型硕士培养单位来看, 相当数量导师的专业实践水平不能满足培养专业型硕士的要求, 但实际上正承担着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工作。大部分硕士生导师, 尤其是现在成长起来的年轻导师, 普遍的经历是读书获得学位后就业到高校或科研单位成为硕士生导师, 因此欠缺专业实践能力。对部分硕士生导师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再提高, 是构建良好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环节。国内一些高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在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 即聘请校外企业中具有较高专业实践水平的工程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前来看, 如何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落实企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 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是“双导师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落实“双导师制”, 学校与企业间的科研合作、技术服务也能为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举例说明, 目前国内环保公司和生产企业寻找高校或专职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或新设备用于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处理处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学校和企业开展的这些活动中, 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边学习边实践参与上述工作, 可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由于这些工作主要面向企业实际的环境问题, 因此恰恰符合了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此外, 通过在一定规模的企业 (如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大型污水处理厂、火力发电厂等) 建立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 开展校企合作也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举措。
四、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需要程度进行判断的过程。构建完善的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是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一般针对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评价, 所需要的信息包括在校期间的理论课成绩、实践环节表现出的动手能力、毕业课题完成情况、发表论文情况、毕业答辩情况、企业实践情况及企业导师的评价、就业情况及在就业时的表现等。而若要针对一个专业型硕士学科点评价其研究生培养质量则要复杂很多, 可以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一般认为该体系应包括:师资评价、实验设备与图书资料及电子资源评价、研究生评价、研究生管理措施执行情况评价、相关社会评价等。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从而构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系统。
对于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在评价的层面和指标上肯定有相通之处, 而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具有导向性的,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的评价体系。举例说明,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中发表高水平论文是对其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言, 尽管仍旧存在发表论文这一考察点, 但其在对研究生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应相对下降。总之,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并没有评价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的成熟体系, 如何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 并通过评价体系的引导和反馈作用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工作是未来本领域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白冰, 吴林娜.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科学, 2012, 20 (5) :18-21.
[2]别敦荣,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 :42-48.
[3]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研究, 2010, 97 (4) :7-9.
[4]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0) :l-7.
[5]昊仁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2, 20 (1) :52-55.
[6]赵巍.浅析对学术型硕士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2, (6) :118-121.
[7]熊玲, 扶雄等, 李忠, 谢明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0, ⑴:51-54.
[8]别敦荣,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 (3) 42-48.
[9]郭州平, 费葳葳, 张松.基于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30 (6) :232-236.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8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1-0045-03
2009年教育部宣布硕士培养模式从以学术型为主向以应用型为主转变,并将应届本科生纳入应用型硕士的招生对象中,由此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新时代[1-2]。这一改革对于确保教育和人才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意义深远。然而,在改革的具体实施方式上,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在明确各专业领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改革方案显得尤为必要。
一、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指挥棒,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3]。然而,这一目标仅对人才培养类型及层次进行了定位,在服务面向定位上过于笼统,具体操作性差。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专业硕士毕业后主要服务于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水)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按照技术和工艺门槛来分,环保产业链上游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中游是环保工程设计与基础设施建造,下游是环保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环境工程专业硕士作为本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其就业可优先定位于环保产业链的上游及中游。当然,学校亦可根据自身情况,兼顾环保产业链下游。
二、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高校已开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招生,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专业硕士跟学术硕士实际培养模式大同小异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曾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专业硕士重视的是实际技能,学术硕士重视的是科学研究。二者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模式也应该不同。高校在制定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改革导师制,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改革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学位论文形式,鼓励选择应用性强的题目来做学位论文等。这些改革的思路是很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不少困难。
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然而,随着应用型专业硕士的发展,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内高校普遍以“学术为天”,教师要想在高校中发展主要靠学术,如评职称、争取科研项目都必须看科研论文。科研搞得好,可以名利双收,以致“重科研、轻应用”现象普遍,大多数教师热衷于科研,搞应用的反而不多。再者,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方面的要求较高,同时对学历、职称等也有限制,这种导师遴选制度导致高校内本来就不多的一些实践经验丰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教师无法成为专业硕士导师,更加剧了应用型导师的缺乏。校内应用型导师数量不足,有的学校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即实行“双导师制”。然而,这种校外导师的聘请多流于形式,并未起到实质的指导作用,学生仍主要依靠校内学术型导师指导,导致指导过程学术化,失去了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意义。
专业学位硕士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这就要求学校改革原有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学校制定新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并不难,难的是具体执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革新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校内应用型导师的缺乏成为制约瓶颈,而从企业外聘教师到校授课,在外聘教师时间安排、培养成本上都存在问题,不大现实。
实践教学环节是落实专业硕士培养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校内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教学条件的高校极少,如此,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有的学校仅是在某些企事业单位门口挂牌了事,学校跟企事业单位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企事业单位缺乏利益关注点,使得学生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机会。
论文是检验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应用型硕士论文不应产生自实验室,而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但矛盾在于没有应用型导师的指导、没有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的锻炼机会,学生要做应用型论文,只能是闭门造车,难免脱离实际,无法提高对以后实际工作的快速适应能力。
(二)专业硕士受重视程度不及学术硕士
高校中教授挂帅的师资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在校内有可能因教学资源向学术型硕士倾斜导致专业硕士受到不平等待遇,甚或因学校领导意识错位而沦为某些学校掠取经费的渠道。这一点可能直接影响学生在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之间的选择,不少学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校外,专业硕士认可度不及学术硕士,导致将来在就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处境会挫伤专业硕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从学生、学校、教师、社会几个角度来看,目前专业硕士受重视程度不及学术硕士,从而使专业硕士在报考生源规模和质量上得不到保障。
三、办好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的对策
要办好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教育,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跟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
培养专业硕士,必须确定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雖说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但是,如何保证企业起到真正的辅助作用,这一点是成败的关键。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来自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锻炼要依靠企业,从这几个方面看,把企业提升到与高校同等重要的位置也不为过。高校如何做到与企业充分合作,这之间牵涉到一个共同利益点的问题。企业没有义务为高校免费或廉价培养学生。要想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企业和高校之间应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笔者认为,有一种模式是值得参考的,那就是在专业硕士入学之初,学校即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两者充分协商并吸纳相关专业应用领域专家的意见。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如英国大型环境咨询公司委托高校按公司要求设置工程硕士课程,专业硕士在入学之初即与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配合校内导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这些学生毕业时可直接进入公司工作。这一联系机制可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有效缓解高校内应用型导师不足的矛盾;(2)有效解决专业
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难题;(3)实现专业课程设置
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4)使学校对学生就业无后顾
之忧,就业得到确保的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的正常招生;(5)解决企业对后备人才的需求,调动了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从根本上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学校应着力建立与拥有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资质的单位(包括设计院、环保公司)以及主营环保设备研发、生产与经营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二)加强校内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
要想发挥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强高校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5]。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导师队伍转型,实现高校导师在学术水平及实践经验上的双重提升。如何推动导师转型,应启动导师考核制度改革。对应用型导师与学术型导师的考核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科研成果特别是科研论文发表不应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主要考核指标。对环境工程专业,应用性横向项目(环保工程设计、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评价、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经费、可应用性成果(环保新工艺、新设备、药剂、菌剂等)等可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一个主要考核指标;(2)学校应该改
“学术为天”为“学术与应用并重”,改革校内教师考核方式,鼓励学术型教师、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企业等提升工程素养,并在薪资、职称评聘方面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3)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工程应用中心等机构,拓宽社会服务范围和渠道,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提升应用型导师队伍实力和影响力;(4)改革应用型导师遴选制度,选拔优秀导师,适当放宽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历、职称等的限制,不拘一格地从校内外选拔优秀人才作为专业硕士导师。
(三)加大对专业硕士教育的宣传和扶持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2010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重大政策中明确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0 年7 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向社会公布,在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任务部分,提出“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些都表明,大力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因此,在政府层面,应该增大对专业硕士的宣传,让社会各界明白专业硕士跟学术硕士的差别所在,突出其优势,提升其认可度。同时,国家层面应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6]。在学校层面,应该早作招生宣传,重点宣传专业硕士培养的优势,消除学生对就读专业硕士可能受歧视或轻视的顾虑,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同时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力度。
(四)严把专业硕士准入关,加强专业硕士培养管理
目前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大幅度扩招,但短时期规模的迅速扩张势必对培养单位造成极大的压力,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7]。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申办专业硕士的高校严把审批关,从高校师资结构(如应用型导师应达到一定比例)、实践条件(主要是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审核,不具备条件者禁止招生,条件不够完备者限制招生。避免高校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影响专业硕士教育的后续发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考核与评估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即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考核与评估机制[8]。“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督促和指导高校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
(五)改革课程教学
实践在整个专业硕士培养中固然重要,课堂的课程教学仍不可或缺。然而,高校中原来的课程设置服务于学术型硕士培养,课程重理论、重学科研究前沿,已明显不适应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作为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9]。笔者认为,应增加一些与环保产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如环保设备和安装、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工程土建与施工、清洁生产审核与节能评估等),并大幅删减偏理论性课程(如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进展之类),课程设置做好与本专业相关职业(或执业)资格认证考试(如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清洁生产审核师、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的衔接。为保证授课质量,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具有工程师背景,其讲述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六)把好专业硕士论文质量关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参照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开展工程硕士不同形式论文标准调研工作的通知》(秘书处[2011]7号)精神,建议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题:(1)环保工程设计(含新、改、扩建项目工艺、土建及设备选型);(2)环保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新软件的研制与开发;(3)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4)环境工程项目的规划与管理。
论文选题后,应要求学生作开题报告,并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论文,并要求导师定期检查学生论文进展,学生论文答辩前应通过本行业应用型专家(最好是本行业高级工程师)的盲评。
参考文献:
[1][4][5]孙阳春,王富荣,李瑨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对导
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
估,2010,(12).
[2][3]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6]郭时印,贺建华,李阿利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
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4).
[7]王莹,朱方长.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及其启
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8]赵岩.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沈阳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张睿,郭明.我校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06-04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11-13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与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复试参考书目06-12
机械专业硕士06-07
机械电子工程综述07-13
电子精密机械专业的求职简历09-08
机械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设计10-21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08-2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