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

2024-08-26

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共12篇)

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 篇1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现代工业、信息技术发展、知识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进程表现出变化速率加大、复杂程度加剧的鲜明特征。作为高等教育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工程教育近年来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希望通过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以保持竞争优势。

就我国而言,经过建国以来6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1]工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就了大量工程科技人才,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界对工程人才的素质需求有所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着现代工业技术革新、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知识经济、工程复杂化程度加深加剧等等一系列问题,工程教育处于多元而复杂的环境之中。

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和相互影响关系,环境是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环境对系统具有调控作用,系统的功能也只有在环境中才能得以表现。因此,如果将高等工程教育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对其所处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并基于此构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人才,就显得迫切并且必要了。

一、多维环境与工程人才培养解析

(一)多维环境概念界定

《教育大词典》中“环境”的概念被解释为:“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2]根据环境的内容,可把教育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的社会环境就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的综合,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科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教育传统等。

鲁洁在其主编的《教育社会学》中指出“广义的讲,环境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并且总是作为某项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3]由此可见,从不同的中心或主体视角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环境概念、环境范围和环境与系统边界。

本研究中所论述的“环境”主要指的是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时将工程人才培养(高等工程教育)作为研究的主体(中心事物)。概言之,本研究中的环境即指以高等工程教育为中心,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全部外在社会因素的总和。

通过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类型进行辨明剖析,我们认为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社会环境具有“多维化”的特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多维环境”由现代工业化环境、信息化环境、全球化环境和人文环境所组成,不同类型的教育环境会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多维环境与工程人才培养

1. 现代工业化环境与工程人才培养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于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期。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国家经济发展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国要逐步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目标直指“中国创造”、“制造强国”。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经济发展、工业转型提出的战略部署构成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处的现代工业化环境,现代工业化强调以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创新型国家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高等工程教育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现代工业化环境为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具体表现为工程教育要突出科技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教育要加强教学科研互动,做到教学科研互补互促,科研反哺教学;开展工程教育还需要大力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强化高校与企业、产业界(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

2. 信息化环境与工程人才培养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也为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加强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加速工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在工程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慕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相关教学改革工作。

3. 全球化环境与工程人才培养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呈现出进一步加速的发展趋势,国家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全球化首先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伴随着各种科学技术、交流沟通方式的革新,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等方式形成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在此基础上,全球化逐步辐射到全球各国的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世界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本文中的全球化环境指的是与高等工程教育系统有直接或间接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息交换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国际高等教育环境。我们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主要表现在留学生教育市场扩大,国际生源争夺激烈,学者和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加大,国际化联合培养和互换学分,国际化专业认证等方面。

4. 人文环境与工程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我国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这种“重理轻文”的工程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是思维狭隘的工程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倡导素质教育。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促使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领域不断进行改革创新。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进一步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近年来,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愈发受到各校重视,形成了浓郁的素质教育改革氛围。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工科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上述素质教育改革氛围,构成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同样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高等工程教育需要加强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加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等方面。

二、多维环境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研究者的观点不尽一致。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个比较权威的界定,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简化成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用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4]

基于上述理念,培养目标和相应的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核心要素。通过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类型进行辨明剖析、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挑战进行分析总结,本研究构建了多维环境下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模型图附后)。

多维环境下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工程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科研能力),同时具有人文精神、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社会适应性高、能够服务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

基于对现代工业化环境、信息化环境、全球化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为工程教育提出的不同要求及产生的相应影响的分析,本研究为多维环境下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四种培养方式:1.现代工业化环境下进行工程人才培养,培养要素体现在创新实践活动、教学科研互动、教学内容更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实践教学改革、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及产学合作等方面;2.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工程人才培养,重点要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改革(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改革);3.全球化环境下进行工程人才培养,培养要素体现为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联合培养项目、国际认证评估、国际化课程建设等方面;4.人文环境下进行工程人才培养,培养要素体现为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氛围培育等方面。上述四种培养方式有机联系、互为补充,构成了统一的整体,共同促成了多维环境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4).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1)[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鲁洁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 篇2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合法分包

□文/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张兵强 王永朝 张群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工程分包进行了严格的管

此条款对对施工总承包项目的工程分包内容有明确限 制,但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工程分包内容没有要求。

但假若工程总承包商将工程设计和施工均分包,理和约束,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建筑法》、《招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招标投标法实施条

例》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施工工程施工分包管

理办法》等,它们对于违法分包均只有表现形式却

没有定义。2014 年 8 月,住建部印发了《建筑工程 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试

行)》,虽然对违法分包(第 8 条和第 9 条)进行了 定义并提供了违法分包的认定标准,但因其只适用

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工程的工程总

承包项目的合法分包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还应有更 深入的思考。

我国建设工程领域市场化的开始是采用 DBB 方

式,即将建设工程分为设计、施工招标和建造等过程,政府相关建设管理制度也是在这一发包方式下逐步建

立,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与大力推行和倡导的工程总

发包模式还存在着不适应,换言之,现行的国家法律 法规制度未充分考虑工程总承包这种承发包模式。

《建筑法》第 29 条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

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 的分包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现行法律法规与工程总承包项目的不适应 标投标法》、《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则其

变成了纯粹的项目管理者。

《合同法》第 269 条规定“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 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建设工程 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合同”;第 272 条规 定“发包人可以与总承包人订立建设工程合同,也可 以分别与勘察人、设计人、施工人订立勘察、设计、施工承包合同”。而工程总承包项目既包括设计,又 包括施工,甚至还包括工程采购,显然,《合同法》 没有考虑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合同问题。

《招标投标法》第 59 条中规定“中标人将中标项 目转让给他人的,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给他人 的,违反本法规定将中标项目的部分主体、关键性工

作分包给他人的,或者分包人再次分包的,转让、分 包无效 ”。其仅针对施工总承包项目而言,并不 包含工程总承包项目。

2012 年,国家九部委颁布了《标准设计施工总 承包招标文件》“通用合同条款”中对工程总承包项 目的分包的限制为:“承包人不得将设计和施工的主 体、关键性工作分包给第三人”。此与《建筑法》29 条第一款有关工程分包的规定存在差异。

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 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建筑工程总

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

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

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

工程总承包项目应有的工程分包体系

我国从 1984 年开始在建设企业实行资质管理,1995 年增加了工程施工总承包和专项分包施工企业 资质,到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工程总承包商牵头负责,专业分包分担专项(业)工程,劳务分包提供劳力的 任。禁止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

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层次分明的总分包管理体系。根据《建筑业企业资质 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和《建筑法》的 工程管理

规定,施工总承包项目工程分包体系如图 1.1 所示。合法分包基本条件带来的分包困难我国法律法规

对合法分包约定的内容表述各不相

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内容的意思表示基本一致的。归纳如下表所示:

1.1施工总承包项目工程分包体系 虽然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资质管理标准还没有出 台,但是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发的一系列推进工 程总承包承发包模式的指导性文件和规定,特别是 2016 年 6 月,住建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 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第 9 条和第 10 条的规 定,我国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工程分包体系如 1.2 和 1.3 所示。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合法分包应具备四个基本条 件:合同中有约定,或经建设单位认可同意;分包的 只能是部分工作,而且是非主体结构的施工;分包单 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分包单位不得将其承包的 建设工程再分包。

不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分包行为都会被认定为违 法分包。如果专业分包过程中分包了主体结构工程,那么这种专业分包就是违法的专业分包。那么什么是 主体结构性工程?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具体给出。《建 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将专业分包划分为 36 个,均未涉及主体性结构工程或非主体结构性工程的概 念。比如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分包企业分为公路路面 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公路路基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公 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等等,以上各专业承包企业 相应地可以承包工程建设中的路面工程、路基工程、公路交通工程。按照规定,所有的单项专业工程都是 可以分包的,那主体结构性工程的概念从何而来 ? 另 外,如果工程建设的各专业均能够进行专业分包,将

1.2具有设计资质的工程总承包商工程分包体系 所有的专业工程都分包就又形成了转包,这是法律所 不允许的,而又未见对专业分包量或项数的规定。这 些都给违法分包的认定带来了困难,也给工程总承包 商的工程分包增加了困扰。

1.3具有施工资质的工程总承包商工程分包体系

合法选择工程分包(商)

即使法律法规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工程分包存在 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和困扰,但只要工程总承包商正确 把握合法分包的基本条件,就能做到正确选择工程分 包(商),避免违法分包行为的发生。

1.征得建设单位的同意 26

工程总承包商通过投标时在投标文件中载明详细 分包计划、订立合同时在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明确约定 或实施过程中及时汇报请示等多种形式与建设单位明 确分包的专业工程,并取得建设单位的认可或同意。

2.确定可以分包的内容

工程总承包商通常是将其非核心业务进行分包。除此,还要结合工程分包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业主单 位是否同意分包以及工程总承包商的能力、经验等实 际情况。对于工程总承包商的分包分为三种,施工(设 计)总承包(分包)、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当从施 工发展起来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将设计全部或部分分包 出去后,施工部分可以自己实施完成,也可以对非结 构主体工程采用专业分包的形式来完成。当从设计企 业脱胎而出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自己承担设计部分时,可以将施工部分进行施工总承包,也可以选择将所有 专业进行分包来完成。简而言之,工程总承包商自己 做施工时,结构主体工程不能分包,工程总承包商自 己做设计时,施工部分可以全部分包出去,施工总承 包分包的只能是非结构主体工程。

工程总承包项目可以分包的内容如 1.4 和 1.5 所示。

工程管理

工程总承包商选择分包商时对其资格条件应综合 考虑下面几个方面:

①拥有承担相应工程的企业资质等级。我国对工 程建设企业,包括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等实行资质管 理,企业资质等级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标准,这是 选择分包商最基本的标准。

②业绩和具有从事类似工程的经验。现有工程业 绩良好者,一般表明能力强;具有经验,能充分估计 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适当的应对 措施。

③工程信誉。工程总承包项目经常会出现“边设

计,边施工”的情况,相应可能存在较多的设计变更。若分包商诚信水平差,不仅会增加工程总承包的管理 难度,还会增加项目实施过程的成本。

④拥有的施工机械。对一些特殊工程,主要施工 机械十分重要,分包商若没有这些施工机械,工程施 工进度或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就不能承担相应的工 程任务。

⑤财务状况。承担工程不可避免地要有一定的流 动资金,因此,分包商要具有一定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⑥拟派的项目经理和项目部高级管理人员的综合 素质,包括能力、经验等。项目经理和项目部高级管 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反映项目的管理水平,是项目成 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4.加强对分包商行为的约束

在选择分包商时,工程总承包商首先要否决曾有 过违法分包行为记录的分包商,其次分包合同中要明 确不允许分包和罚则,罚则内容包括对分包商的违法 分包行为要纳入企业诚信档案,一定时期内对其接受 新项目将带来影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对分包商的监督和检

1.4具有设计资质的工程总承包商工程分包内容

查,监督、检查施工或设计总承包商和分包商在施工或 设计阶段进行分包是否合法以及可能存在的违法分包。对有违法分包行为的分包商满意度评价实行一票否决。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国内日益兴起,相关的法律法 规也必将很快配套和完善。工程总承包商的工程分包 应以合法分包的基本条件为前提,才能保证分包工程 质量,提高工程效益,为建设单位交付一个优质合格

1.5具有施工资质的工程总承包商工程分包内容 3.考量分包商的资格条件 的项目。

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 篇3

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进行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一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成为改革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协会会长周远清指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改革是关键,质量是中心;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切人点和突破口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部分工科高职专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工程类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调查,并在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和“建筑工程”两个专业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模式改革试点。经过两个教学年度的实践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一成果集中体现在我校特色专业的英语教学上,也体现在我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上。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事业大力发展的重点。作为高职教育基础课程之一的公共英语课程也同其他课程一样为迎接新形势而期待着改革与创新。

从国家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基本习惯于复制或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或中职的教学模式,没有从高职教学的实际出发,也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结果使得实际教学常常陷入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一方面教学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岗位就业时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公共英语课程面临被高职课程体系“削减”的困境。变革传统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积极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走出困境,配合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在职业素质的评定中,英语能力成为重要指标。前期高职高专所培养的工程类人才,由于英语知识与职业所需没有形成结合点,在纵向职业技能培养、横向跨学科基础知识拓展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压力。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由于人文素质低下,特别是在校所学英语知识与专业所需相脱节,失去职业拓展机会,丧失职业进取心,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对高职工程类实用型人材培养方向的信心。

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革的思路

工程类实用型人才规格的变化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与新的要求,单一的知识或是技能型人材已经不再受到社会的青睐。高职工程类应用型人材培养中需不需要英语这门课程?高职所培养的工程类实用型人材,在英语知识结构上如何改变才能适应社会需求?英语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如何与工程类专业相复合?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针对英语教学与市场需求不完全接轨这一现状,通过思考与积极实践,我们得出结论,专科英语教学应不局限于如何接近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而在于通过何种模式的教学,突出其工具性特色,进而能够让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程度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高職教育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因此,通过调查与思考,我们对公共英语教学重新定位。提出,应通过优化教学结构,重组教学单元,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在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通过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在内的课程改革,突出专业本位的特征。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应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模式探讨

1、改革课程体系,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按需教学原则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A级是标准要求,B级是过渡要求。入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应达到A级要求,入学水平较低的学生至少应达到B级要求。随着入学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均应达到A级要求。”因此,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基本要求》的精神。

2、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与内容

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划分三大教学模块:

模块一:以《实用综合英语预备级教程》为教学内容的英语基础学习模块

模块二:以《新编实用英语系列教程》为教学内容的英语标准学习模块

模块三:以与专业相结合的《工程英语》为教学内容的专业英语学习模块

模块一针对英语基础偏差的学生,通过基础性的课程内容学习,提起英语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夯实基础,然后进入模块二、模块三的学习。模块二、模块三为必修模块,达到模块一知识要求的学生可直接进入模块二、模块三学习。这种3M(Three Modules)教学模式,能较好地缩小学生之间存在的英语学习个体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力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遍性。

教师要清晰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遵循“理论够用度,实用为主”的原则。在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教学部分,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模块教学中着重英语应用能力培养,重点强化扩大专业词汇量以及提升专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对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土木系道路与桥梁工和建筑施工两个专业为期两年的教学模式试点教学,实现了逐类推进和整体提高的总体教学目标,突出语言的专业服务性。语言学习是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它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的技能,语言学习最能体现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和水平。3M教学模式下,材难度逐步递增,在英语知识结构上较好地实现公共课与专业相结合,适应社会对工程类应用型人材外语素质要求,真正体现了《基本要求》中所要求的“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

3、建立动态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进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英语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体系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教学效果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过于单一,评价结果过于依赖量化的表现形式,使得评价所应体现的客观和全面得不到保证,学生无法在英语学习中得到的成功体验和乐趣,评价不能激发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工程类应用型人材英语素质培养要求。

对学生来说,为了分数的学习必将成为熟悉题型与模仿题型的学习。而复合型人材素质培养对语言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从业者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发展目标。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应该更多地发挥它的激励功能。

英语学习评价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全面、客观、动态的评价。强化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淡化总结性评价(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纵向评估(自己的今天与昨天、前天相比),淡化横向评估(自己与他人相比);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在过程性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如在时间安排上可分别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诊断性评价(即学习新知前的前测)、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如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业情况等)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如参与校外其它活动成果的评价)。把平时的“诊断性评价”和“期末测评”相结合,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如:期末测试占50%,平时在课内表现、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占20%,日常的作业完成情况及阶段性检测成绩占20%,课后自主性学习行为(与英语学习相关的课外活动参与)占10%。同时要把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发挥过程评价的激励功能。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工程类人材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英语课程实际上就是最大的跨学科课程,所以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尤为重要,应特别注意教师之间的群体合作意识,英语教师根据自身条件选取专业方向,组成课程小组,听取跨学科的专业课程,加强专业文化知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语言的学习与学科文化相结合,以英语拓展专业知识,注重实用性。

四、结语

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职业发展的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刚刚起步,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通过倡导并实践“英语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一教学理念,推动高职高专外语教学与应用型专门人材培养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朝着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工程类专业人才的方向发展,使外语真正成为人力资源优势。

课题项目:本论文是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省级课题:基于工程类人才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YB2009008。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职业教育[M].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高专英语教学改革课题组.专科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2000,11.

[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02.

[5]孔庆炎,刘鸿章.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5,03.

[6]陈三东.对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04.

[7]顾晔.以学科文化为核心英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04.□

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 篇4

一、设想及方案设计

(一) 设想

(1) 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思考,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运用能力以及勇于开拓的创新能力。 (2) 通过实验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 正确设计实验方案, 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和实验仪器, 准确获得实验数据, 正确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 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二) 方案设计

本实验教学改革把原来实验项目中钢的淬火和回火、碳钢的组织观察、钢的淬透性等试验项目和金相试样制备、硬度测定等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一个综合性实验。把碳钢的热处理工艺、不同冷却介质和合金元素对钢的淬透性的影响等知识点进行综合, 形成一个综合热处理工艺、金相组织分析、合金元素的作用等的研究性实验, 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方案的实施

(一) 综合性实验的名称

钢的热处理综合性实验。

(二) 实验目的与要求

(1) 分析淬火介质和回火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2) 分析合金元素对钢的淬透性的影响。 (3) 了解热处理工艺流程、熟悉热处理仪器的使用。 (4) 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三) 实验材料

45#钢化学成分以重量百分比计为:C 0.42%~0.50% , Si0.17% ~0.37% , Mn0.50% ~0.80% , Cr≤0.25%, Ni≤0.30%, Cu≤0.25%。40Cr钢化学成分以重量百分比计为:C 0.37%~0.45%, Si 0.17%~0.37%, Mn0.50%~0.80%, Cr0.80%~1.10%, S≤0.030 P≤0.030, Ni≤0.25, Cu≤0.030。

(四) 实验过程

实验时每组8名学生, 根据铁碳相图确定热处理淬火加热温度。表1列出了该组学生设计的热处理实验方案, 每名学生负责两个试样的热处理操作和金相分析以及硬度测试, 最后将硬度测试结果汇总于表1。

三、实施的效果

根据表1的实验结果, 实验的学生可以得到如下的规律:

(1) 45钢试样水冷时, 表层硬度高, 心部硬度低。这是由于45钢的淬透性不足 (见图1a, 箭头所指黑色点状物质为夹杂物, 基体为马氏体组织) , 表层得到全部马氏体, 而心部未能得到全部马氏体 (见图1b, 灰色区域为硬度较低的屈氏体组织, 其他区域为马氏体组织) 。 (2) 45钢试样淬火后, 水冷试样的硬度高于油冷试样。这是由于油比水的冷却速度慢, 淬火后得到较多体积分数的屈氏体 (图1c, 灰色区域为硬度较低的屈氏体组织, 其他区域为马氏体组织) 。 (3) 冷却介质是油时, 40Cr钢试样淬火后的硬度明显高于45钢试样。这是因为两种钢的淬透性不同, 40Cr钢中合金元素Cr的加入, 使过冷奥氏体转变的C曲线右移, 降低了临界冷却速度, 从而提高了钢的淬透性。 (4) 水冷淬火后再回火, 随回火温度的升高, 硬度降低, 但40Cr钢硬度降低的慢, 说明40Cr钢的抗回火稳定性高。40Cr中合金元素Cr的加入, 延缓了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过程。其次, Cr的固溶强化作用也是40Cr钢回火稳定性升高的一个原因。

(a) 860℃ ×20min水冷表层组织 (b) 860℃ ×20min水冷心部组织 (c) 860℃×20min油冷表层组织

四、结束语

本次实验中, 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不但学会了金相试样制备、金相组织分析和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 并了解了基本的热处理工艺及合金元素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本实验的领会和掌握, 可以对实际生产中的热处理工艺和检测方法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满足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

通过我们对本次实验教学进行改进, 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实验教学的研究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并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薛冰, 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及探索[J].科技信息, 2007, (19) .

[2]贺礼智, 等.开放式实验教学及案例分析[J].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02) .

[3]张建军, 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农机化人才[J].中国农机化, 2004, (6) .

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 篇5

2.1 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

因此,为了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应该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在投资决策前进行市场预测,避免项目决策的盲目性,减少和降低投资风险;资本金融资金必须有正式的承诺文件,投资各方必须做到资金到位,确保项目得到批准后能按期实施;加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征地、水源、供电、运输、环保等工程项目外部条件的工作深度,使投资估算有充分依据,同时应进行经济评价选出最优的`投资方案并提出结论性意见或建议。

2.2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全部费用的不到1%,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可达到75%以上。因此,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在满足项目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的设计将使工程造价大幅降低。要在设计阶段控制好工程造价应正确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注重设计方案优选及设备选型;推行限额设计;运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重视设计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查等。

2.3 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注重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编制工作。招标文件作为整个招投标过程乃至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纲领性文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编制工程量清单要注意编制依据、项目划分,清单说明言简意赅。

重视询标工作。合理低价中标在开标后,定标之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对投标人进行询标。通过询标,可排除不合理报价,避免错报、漏报,便于招投标双方对有关问题互相解释、澄清,为确定合理的合同价打下良好基础。

评标中应注意在审查投标单位报价时,不能只看总造价不看分项单价,因为实际上总价符合要求的,并不等于每分项报价符合要求;总报价最低的,并不等于每一项报价最低。有些投标单位虽然总价差距不大,但有些项目的单价却差距较大,最终会增加结算造价。

2.4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在施工阶段主要是以控制施工图预算或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价为目标,在这一阶段节约的余地已经很小,但浪费的可能性却很大,所以要做好这一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要注重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已完成工程量的计量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和合同约定拨付工程进度款;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及时处理施工索赔工作。

2.5 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包含竣工验收、工程计量以及办理竣工结算等工作。这一阶段是工程实施总结性的阶段,所有建筑安装工程实际的投资,将在这一阶段进行汇总,进而分析投资是否超标。因此在这一阶段结算时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检查隐蔽验收记录。落实变更洽商,按竣工图纸、设计变更等竣工资料重新准确计算实际完成工程量。核实各分项工程使用的综合单价是否与投标时或合同签订时的综合单价一致,多到现场进行核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500-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许桂荣.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J].工程造价管理,(2).

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 篇6

[关键词]新常态工程管理;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6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市场已进入完全竞争状态。建筑企业数量众多,截至2013年末,我国建筑业企业共有79528家,建筑业从业人数为4499.31万人。建筑业的企业规模呈“金字塔”状,即存在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大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微型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新”,即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常”,即相对稳定,不是短期状态,而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长期阶段。[1]可见,未来建筑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格外重要。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这亟待地方工程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一、基于广西区域建设对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分析和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约有200家大学开办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2] [3]广西工程管理专业起步较晚,2002年才在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率先开办,2004年、2005年在广西工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相继开办。

(一)广西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区域分析。根据我校对2010年-2014年工程管理毕业生区内、区外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广西毕业生在广西就业的居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75.6%,且呈上升趋势。

2.就业单位情况分析。根据广西2010年-2014年建设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广西全区建设工程毕业生就业情况均集中在建筑施工企业、勘查公司和相关设计单位,其中区内就业占比66.35%,区外就业占比32.97%。可见,根据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培养适应建设项目技术与管理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二)培养目标定位

新常态下建设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体化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具有独立组织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在工程实践中创业、创新,为大中型建设企业输送工程一线“强工程技术、主项目管理”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定“打造多学科渗透交叉、通多精一、知识与能力并重、应用和创新并举、技术和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基础平台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

应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基层和生产一线需要的工程管理建设行业人才,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创特色、主应用、重创新”多学科交叉和一体化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途径

在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同时注重“主应用、多学科、创特色、重创新”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主应用”,即为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导的复合型人才;“多学科”指为学生搭建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平台,注重土木工程、管理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向多个专业方向拓展的能力,毕业时具有较宽的就业面;“创特色”是指打造我校“强工程技术、主项目管理”的专业特色,凸显我院有较强土木工程特别是其中的岩土工程学科的优势;“重创新”主要是指注重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具有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应用创新的能力。

据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状况,总体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设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见图2)。在这个总体模式的指导之下,结合“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训练”模式,“多元化课堂为一体”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具体培养方案和过程来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导向。

在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下,我校结合实施的学业指导教师制度,在入学之后学业导师给予不定期的指导,特别是在专业选修课阶段给予明确的指导。学业导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讲解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发展方向等。经过指导,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了解,扩大其知识面,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培养其专业方向的兴趣。

(三)开展以“行业标准+执业资格+专业建设”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为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强调与课堂教学的密切结合,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课程—课程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一过程(见图3),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以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在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开展适应开放式教学的实验中心建设、校企合作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实体及创新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建设工程管理实验室,实习基地的联动实践教学系统,形成课程设置、案例教学、专业技能培训、实习基地实践、科研项目五方面教学内容的互动和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总结

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要实现真正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适应新常态下的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不仅要全方位实行上述改革,而且还要注重综合实践环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新常态下,广西地方高校必将找到新的战略思路,把稳方向、沉稳换挡、平稳爬坡,适应新常态,推动人才培养发展行稳致远。

[ 参 考 文 献 ]

[1] 关于新常态下广西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N].广西日报,2014-11-06.

[2] 黄鲁成,苗红,罗亚非.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2007(3):46-49.

[3] 祝连波,任宏.2l世纪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4):59-62.

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 篇7

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应用型人才是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 更注重在工程实际中的能力培养, 又被称为“工程型”。应用型培养模式下的土木工程人才可以在与工程相关的众多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 比如设计、施工、管理等。

对于土木工程的学生来说, 《土木工程概论》是入学以后学习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建立土木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知识的必修课,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和启蒙作用。

1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师采用惯用的纯理论教学方法, 只考虑了理论教学的课时, 没有考虑实践课时, 理论知识多, 实践指导少, 针对性较差, 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觉得内容枯燥无趣, 并且理解抽象的内容较为困难。

( 2) 教学手段单一。多媒体教学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高等教育中, 但其与学生交流过少, 展示时间有限、影响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教学信息量大等缺点也日渐突出。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以课堂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 使刚进校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缺乏学习的兴趣。

( 3) 缺乏优秀教材, 内容更新较慢。当前, 全国大学土木各类教材种类繁多, 但是大部分都没有体现出专业差异性。一些内容较丰富详细的教材, 在内容组织和安排上过于复杂, 思路不清晰, 所涉及土木工程的专业名词较多, 介绍土木工程专业课知识较多,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来说, 有一定的难度; 或者教材内容更新较慢, 不能反映当今土木工程快速发展的现状, 不能反映出来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特长隧道、地下工程以及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1】。

( 4) 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土木工程是一门范围较广的综合性学科, 但在许多院校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 一方面, 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 再加上土木工程概论的课时一般较少, 要在有限的学时内, 将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大一的学生, 是相对困难的。另一方面, 年轻教师工程实践经历较少, 工程实践能力较差, 在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指导环节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2提高教学效果的探讨

( 1) 加大实践教学内容,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针对更倾向于培养职业化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 《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就显得更为迫切【2】, 改变只有理论教学的课程模式, 将课内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在理论教学中加入适量的实践教学。 例如, “建筑工程”一章中“钢结构”的讲解, 可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学校附近的钢结构建筑物, 如郑州福塔。再如, “基础工程”一章中“桩基础”的讲解, 适当安排学生在施工现场身临其境, 将知识要点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 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结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特点, 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 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考核方式, 摒弃仅靠期末考试定成绩的传统模式。

( 2) 推行多元化教学, 引入多样化信息平台。针对课程每部分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 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借鉴“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 将多媒体或PPT教学与“慕课”进行结合, 鼓励教师创建精品课程, 制作新型微课资源如动画、小视频等, 并将移动学习应用于开放课程资源的应用, 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3】, 课下利用开放课程资源完成课下作业并且温故而知新。解决目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学时少、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 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消化掉所学新内容, 课后得到及时反馈, 为该课程的远程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

( 3) 探索应用型教材编撰, 反映专业最新进展。在教学过程中, 优秀的教材非常重要, 教材是学生最快速、最直观获取知识的途径。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内容非常广泛, 因此, 从多方面优化和更新教材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应采取现有教材与新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在现有优秀教材的基础上, 提高教材质量, 编写配套的《土木工程概论》教材。

土木工程涵盖领域广泛, 其包括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 在本课程课时较少的情况下, 没有条件对每部分内容进行详尽的介绍, 这就需要新编教材在内容上进行大胆的取舍, 根据各高校培养计划的专业划分, 分专业详细叙述有关的知识, 抓住重难点。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 理解起来较困难的知识点, 由于大一的学生和实际工程接触较少, 如果只讲解课程内容表面概念的含义, 会使学生无法将课程内容和实际相结合, 所以在教材中应适当增加和课程内容相一致的工程案例。例如,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一章中“抗震结构设计”的讲解, 可以加入汶川地震中房屋由于不同结构而受到震害状况不同的内容, 通过图片、文字二者结合, 使理论生动、鲜活。

同时, 在新编教材中, 应随时注意更新教材内容, 一方面展示最新的工程技术和建设成果, 做到与时俱进。例如, 许多版本的教材, 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桥还是2008年中国建成的苏通大桥, 其主跨为1088米, 但2012年建成的俄罗斯岛大桥主跨达到了1104米, 再次刷新了同类桥梁的记录, 教材内容应将最新的斜拉桥跨越能力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要关注近期新出台和修订的新规范, 将新的规范内容展示在教材中。例如, 新修订的《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 JGJ106 - 2014) 中对部分内容作了修改, 新编教材中应及时更新旧规范和充实新内容。

( 4) 围绕工程实训核心, 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着力打造特色教师队伍, 从与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习基地及企事业单位中, 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 根据各校的培养方案, 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实践环节或课程设计, 根据课程进度定期开展和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讲座, 介绍当前土木工程的热点问题与最新发展动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 在学院与社会之间形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合力, 实现“工程师进课堂”。鼓励教师与实习基地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进行横向课题的合作, 承担与企事业合作的科研项目, 参与工程实践, 培养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 通过内培外引, 建立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结语

本文从教学的“最基本细胞”入手, 基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重要地位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立足于普通院校学生群体特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探讨《土木工程概论》的学科定位、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法的改革, 通过改革, 借鉴“慕课”授课方式, 将知识要点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了解土木工程的广阔领域, 了解、掌握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尽早明确学习方向, 树立专业思想, 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也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应该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建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案例式教学和实践教学, 本文基于此进行了教学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清标, 初明祥.《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4) :75-77.

[2]张文华.《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8) :69-70.

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 篇8

作为高职院校, 如何为国家培养适应水文行业新形势下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是需要认真设计和实践的。

1 水文行业的新发展

1.1 水文机制体制改革加快, 基础设施投入空前增长

近年来, 水利部积极倡导和推行水文机构改革, 省级水文机构升格或高配副厅级干部, 理顺地市级水文机构规格, 推动地方水文工作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水文单位因地制宜地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逐年加大水文投入力度, 特别是2011年、2012年以来实施的中小河流水文监测项目, 水文投入得到空前增长。截至2015年, 全国水文经费投入总额超100亿元, 其中基建经费占绝大部分。

1.2 水文观测处理应用的全面信息化

水文测验方式和技术处于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方式的转变阶段, 初步形成驻测、巡测、水文调查、应急监测相结合的水文监测体系, 水文测报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国已有50%的雨量站、水位站实现了自动观测、长期自记和数字存储, 先进的流量、水质、泥沙监测仪器得到推广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的应用逐步扩展, 目前正积极构建智慧水文监测系统。

1.3 水文行业公众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大幅增加

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城市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等方面, 水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4 生态水文建设全面铺开

在我国,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 水生态问题愈来愈突出, 如水体污染, 湖泊面积减少, 湿地退化, 河道断流,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入海水量减少等。十八大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具体到水资源方面, 首先必须做好水量和水质的监测, 同时积极拓展水生态监测服务体系。重点监测河湖流量管理监测、水质 (藻类等生物类) 监测、绿水监测和地下水监测、土壤墒情监测。

1.5 城市水文工作日趋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城市化水平已由1980年的19.4%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55%。大多数城市坐落在江河湖海之滨, 并有防洪任务, 这就对城市水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水文主要涉及防洪排涝、城市水环境、城市供水、城市给排水、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景观等多个方面。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适应水文发展新形势, 本院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也及时响应,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为水文行业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 改变以前的本科学科体系的培养模式,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 根据主要工作任务, 重点培养职业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依照现代水文行业四大岗位工作群, 充分结合校内外实习资源, 建立新的“四模块, 双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模块”是指适应现代水文四大岗位工作群的四大课程模块, 分别是水文信息化模块、水生态监测模块、现代水文测验模块和水文公共服务模块, 四个模块按照能力递进的先后顺序, 依次衔接, 分布于第1~6学期。“双实习”是指充分利用校外水文实习单位在水文生态监测模块和现代水文测验模块具有的优质实习资源, 结合我本院校内在水文信息化模块和水文公共服务模块方面的实训资源, 建立和“四模块”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 化解本专业实践教学薄弱的难题。

3 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改革

本专业原课程体系主要依据传统水文行业的“水文测验、水文预报和水文计算”三模块而搭建, 其余课程均根据课程之间的学术逻辑关系进行编排, 是为研究型水文专业而设立的, 未能很好地体现出能力递进和应用型、实践性, 在梳理现代水文行业的四大岗位工作群后, 建立起对应的“四模块, 双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 “四模块”是搭建新的课程体系的主要支柱, 新的课程体系也有四大模块, 分别是水文信息化课程模块、水生态监测课程模块、现代水文测验课程模块和水文公共服务课程模块。水文信息化课程模块培养的是学生应用现代水文仪器和软件的核心能力, 属于四模块中的基础部分, 主要在第1和第2学期开设;水生态监测课程模块培养的是学生生态水文要素监测的核心能力, 在四模块中处于基层进阶部分;现代水文测验课程模块培养的是学生利用现代水文仪器和新观测方法进行水文勘测的核心能力, 在四模块中处于中心主体部分;水文公共服务课程模块培养的是学生利用水情信息进行资源利用监督、地质灾害预警、城市防洪等服务工作的能力, 在四模块中处于发展提升部分。

水文信息化课程模块主要课程有水利工程CAD、计算机应用基础、VB程序语言、数据库基础、电路基础、水利工程测量和3S基础;水生态监测课程模块主要课程有水文学原理、水质监测及评价、生态学基础和水生态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现代水文测验课程模块主要课程有水文统计学、水文测验学、水文预报和水文水利计算;水文公共服务课程模块主要课程有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文地质学、水土保持监测和城市水文学。

4 教学模式的改革

按照现代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要重视实践, 重视和生产对接, 但是本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和实际生产差距较大, 不宜实现大范围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而目前的水文行业多数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一半户外操作, 一半户内计算。综合这些情况, 可将主要讲述户外操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集中在校外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中, 主要讲述理论计算、软件操作类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教学。任务驱动法对于传统理论性知识的理解有着较好的改革效果, 比较适合有大量计算任务的相关水文课程。同时, 本专业教师及学院勘测设计院经常承接水文行业的相关工程项目, 教师工程项目实践经验丰富, 项目案例较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学内容, 将实际生产项目零碎化、简易化后作为课堂教学项目,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合作分工, 最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其次, 考虑到本专业学生的班级人数一直保持在30人左右, 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 尝试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 上课形式多样。积极鼓励讨论式课堂, 教师交替采用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教学策略, 既保证整个教学进度, 同时又做到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积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好学生个性、情感和能力的全面培养发展。在非课堂教学环节的教育上, 尝试采用导师制, 5~6名学生配1位专业教师为导师, 导师在自习时间和业余时间, 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生产项目过程中, 悉心为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 同时, 在学习质量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中, 充分考虑导师制影响因子。

5 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本专业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教师主导制和试卷考核制,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 尤其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适应水文行业企业对合格毕业生的要求, 必须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改革主要有3个基本原则:第三方评价原则、强化过程评价原则和强化项目成果评价原则。第三方评价主要是在学习质量评价的主体上, 更多地计入潜在用人单位的评价和学生团体的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旨在更多地关注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的养成;强化项目成果评价主要是逐步用模拟生产项目的质量评价替代纯理论知识考核。这一评价机制改革和前面三方面的改革是密切相关, 缺一不可的。

6 改革需要有特色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本院传统的水利类专业, 具有很好的行业背景和影响力。在水文行业新发展的情况下, 要继续保持优势, 一是需要同步调改革, 二是需要在改革过程中建立和强化自己的特色。

6.1 强化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 校内勘测设计院和教学系经常承担水文类的横向科研项目, 教师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多, 教师可将课堂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项目结合, 采用项目教学法或者以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同时又在行业内树立了服务品牌。当前, 水文行业的社会服务项目激增, 例如水资源论证、山洪地质灾害调查、河道勘查和农田灌渠改造等项目, 这些对于本校积极开展水文社会服务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6.2 尝试进行开放性课程改革

现阶段水文行业正处于深刻变化的阶段, 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 如何紧跟行业的发展, 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符合现代水文行业的高技能人才, 是需要精心设计和筹划的。如果走正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流程, 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在教材建设申报、实训教学资源建设、培养能力调整等方面严重滞后, 因此可采用进行开放性课程改革的方法解决实效性问题, 具体来讲就是在确定每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时, 不局限于培养方案和教材, 设立固定教学内容及目标模块, 新增教学内容及目标模块, 固定教学内容及目标模块依据当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适当精简, 新增教学内容及目标模块依据近2年行业的新发展情况进行编制, 教学内容采用教师讲义的形式进行补充。

6.3 率先建立高职类该专业和应用型本科该专业培养对接模式

目前, 国内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高职院校极少, 因此可抢抓机遇, 提前和开设本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联系, 共同开发本专业的高职——本科对接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升学深造, 并适当加大在社会和行业内的宣传, 以此作为特色, 做大做强本专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深入, 水文行业呈现出很多新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 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 需要做好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教学综合改革。

关键词:现代水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 篇9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明确了至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规划了我国未来10年的教育发展道路与基本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甚至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对此,全国各地高等院校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实践,力求在教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其国际化视野精英班的开设就是一种新尝试。

二、相关概念与现状分析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其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一线生产技术或专业的人才。

目前,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各地方工程类高校中,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工程经济学课程,但该门课程的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应用能力等方面。其中“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显得尤为突出,传统教学大多以“填鸭式”或“满堂灌式”为主,而缺少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教育方法,导致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不理想。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现代工程项目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工具,使学生具备工程项目经济分析与决策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等其他专业课程提供理论方法,同时也为将来从事项目评估工作准备专业技能。在教学中尝试以“研究型”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并积累一些经验。

研究型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研究型教学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和多样性、灵活性及探索性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大量的练习与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实践课、讨论课比重。研究型教学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研究型教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课程教学新体系与新策略。

三、工程经济学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该课程中运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拓展教学方式

研究型教学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第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二,以任务驱动法为导向,教师在课程学习中起“引导”作用,使学生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完成相关任务。第三,积极开展以案例分析为背景的课堂讨论教学模式。第四,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网络学习平台中的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站的讨论专区,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围绕自我学习目标,自主地进行信息获取,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五,通过大量习题与作业,加深学生对工程经济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适当增加随堂习题的演练比重,增加课堂讨论时间。对于每章节的复习,则通过作业形式来完成,让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讨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来讲解,以抽签形式分配讲解任务,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更新教学手段

以计算机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核心,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将概念以形象、生动的图象与文字对比形式表述出来,既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重复内容刺激学生的感观系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有效传递教学内容,节省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工程经济学的相关公共推导,则以板书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3. 丰富教学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知识的应用为核心。因此,教学内容应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工程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主,如资金时间价值、项目经济评价指标、不确定性分析、价值工程;兼顾实践内容,如项目财务评价、公益性项目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可行性研究;以课外学生自学内容为辅,如项目资金筹措、国民经济评价、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特别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适用知识的灵活运用。

4. 完善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知识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统一,要求重视实践教学,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由于实践是学生连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纽带,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课程教学效果。同时,工程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紧密联系实际,因此,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围绕在EXCEL软件运用、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给定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以工程项目背景资料为基础,完成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和财务经济评价,得出评估结论,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课程设计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分析,加深学生对工程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EXCEL软件在工程经济学中的运用水平。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还可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使学生以在企业实习的方式完成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工程经济学课程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

四、结束语

工程经济学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探讨中,使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主动学、教师起辅助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效果。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提出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拓展了新思路,但研究型教改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其他教学方式更高。对学生来讲,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素质正相关,学生素质越高,能力越强,求知欲越强,则效果越好。而要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能力、经验、责任感、事业心等都对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教师除了要注意备课与授课环节,还应在课堂中开展娱乐、讨论、交流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能力并累积丰富的讲授经验,要求教师用无私奉献精神来经营教师这份职业。

摘要: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甚至全社会的关注焦点。现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其应用性,研究型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是改变高校产教分离、学生“高分低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四个方面分析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式,以适应学生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郑伦楚,刘建清.基于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56.

[2]吴喜平.《工程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22):261—262.

[3]张兄武.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8—39.

[4]白福臣,尹萌.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推广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9,(6):66—68.

[5]王永斌.研究性教学的价值与意蕴[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2):49—51.

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 篇10

1 对“宽基础、活模块、人为本、强技能”课程模式的一般理解

该课程模式是在“学分制”管理即将全面推广、全国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建设期的背景下, 由课题组成员根据10年来南通办学点积累的五年制教育经验所总结提炼出来的, 它根植于当今市场经济又服务于其人才需求。

1.1 宽基础

“宽基础”是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 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的全面性。“宽基础”是指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 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并以这些知识和技能为载体, 注重在一个职业群中转岗、晋升基础和继续学习基础的奠定, 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关键区別。学分制体现主动服务于学生这一教育主体, 转变了过去学生机械地围绕着学校、教师转的局面。无疑, “宽基础”有利于学分制下学生能力、特长、兴趣与爱好的发展, 它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1.2 活模块

在学分制条件下, 学生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模块, 制订学习计划和确定奋斗目标, 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符合教育内在规律,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活模块”专门针对某一特定职位或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侧重从业能力强化, 强调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 注重针对性、实用性, 追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应, 与岗位需要一致。既考虑就业方向, 也注重学生个性, 更着重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的强化训练, 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活模块”充分体现了层次“活”、课程“活”、主体“活”和管理“活”等特点, 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多样化高素质劳动者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就为学生发掘个人潜能提供了保障。

1.3 人为本

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素质+特长”或“通才+专才”是现代市场经济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人为本”, 就是应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学生需要,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按照学生的差异性设计教学模式。也就是说, 要真正把握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差异, 把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差异, 实施“因材施教, 分类推进”的教学原则。

1.4 强技能

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技能教育, 就是要将所学专业知识内化成专业技能,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强技能”就是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基础, 按照能胜任所从事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来设计课程, 它的核心是“职业先决技能”, 即能胜任职业岗位工作所具备的各种本领。这就需要摒弃传统的学历教育观, 拓展学分制外延, 实行学历毕业证书、职业技能岗位证书并获的双证融通教学。

2 创新管理模式, 全面推广弹性学习制

改革学校管理机制, 建立一个新的管理体系, 是保障“学分制”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样, 课程模式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否则将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借鉴其他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根据课题组建议, 南通办学点克服困难, 排除阻碍, 探索出一条学分制条件下的管理创新之路。

(1) 创新管理机制。只有分清工作职责, 责任落实到人, 方能科学、规范地管理教学。逐步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淡化班级概念, 实施辅导员制度, 建立高效优质的运行机制, 努力实现学校、系院、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之间的多向沟通。2008年1月, 为了进一步理顺关系, 撤销职业技术学院, 将所属五年制教育按专业划归系部管理, 同时建立大教务概念, “教务处统管、系部院协同”的高职管理布局由此形成。

(2) 科学执行教学计划。一个庞大的高职教育体系, 只有将其管理对象分解到单元———“专业”, 才能使对管理对象的观察变得清晰, 而专业教学管理的依据是专业教学计划。学校从不囿于“以批准过的教学计划进程表为铁定”, 而主张“以立体运行的教学计划为主轴”, 即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 有机整合教学计划进程表, 灵活充实各教学环节的要求。

(3) 实行弹性学习制。“学分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需要打破班级制和学年制, 允许学生弹性选课。因此, 顺应“学分制”管理的需要, 从2007年上半年起, 注重选修课、分修课模块, 以具体实施性教学计划为基础, 在学生中开始全面实行以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为标志的弹性学习管理, 同时实施学业警告制。

(4)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明确职责分工、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一是根据五年制高职工作需要, 先后制定了《教学工作规范》、《关于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若干规定》、《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方法》等规章,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各种教学失范现象的发生。二是针对实际需要, 学校出台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见》等, 全面质量监控涵盖教学全过程中的全体人员。三是实行教学督导、教务处、系院、班级和学生自管组织五级检查体系, 健全教学检查制度, 制订教学检查计划, 编制教学检查表 (如班级教学质量信息周报表、周教学异动情况汇总表等) , 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有反馈、有整改”。

3 创新教学模式, 全力推行双证融通教学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职学分制教育, 是教育与实际生产劳动结合的职业教育, 在人才规格上, 要求学生既要能动手, 又要能动脑;既要有理论知识, 又要有实践技能;既要有学历证书, 又要有职业资格证书。因此, 从课程模式出发, 学校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创新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 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 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大专+高级工”培养目标, 根据五年一贯制的学习者特征, 学校明确规定:用一年半时间进行公共基础课学习、用一年半时间进行专业课教学、用两年时间进行课程实践教学 (包括实习、专业实习与考察、顶岗实习等) 的“1.5+1.5+2”分段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 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积极推行模块化教学和顶岗教学。比如, 组织2004、2005、2006、2007级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到浙江丽水、安徽宏村、江西婺源和浙江永嘉进行户外摄影、专业考察和写生实习, 绘画理论与写生相结合, 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写生的基本技巧, 还加强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动手能力, 为后继专业技能的培养打基础, 提高了就业竞争力;组织2004、2005级涉外导游专业的学生参观江海风情, 到黄山、南京、扬州等地进行自然、人文资源实地考察,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推行分层教学。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 实行异步教学法和趣味教学法, 探索出一条分层备课、授课、辅导、检测的教学模式, 确保“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为了切实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课题组建议外语系采取分层次递进教学, 即面向全体学生, 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从2007级商务日语两个班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实践来看, 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确获得了最大程度发展, 效果良好, 社会反映颇佳。这就充分说明, 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模式设计, 才能比较好地解决优等生和差生的差异性, 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从而挖掘和释放他们的内在潜力, 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3)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意见, 结合师生教学实际, 本着“宽基础、活模块、强技能”的原则, 适当更新和调整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技能课和选修课的比例, 确保学生既有广博的知识, 又有专业技能, 还可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奠定基础。由此, 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也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和需要,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加强,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可以说, 课程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4) 突出技能培训, 推进考证。在五年制高职的教学中,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逐渐推行以双证为核心的双纲、双轨、双师和双证制度, 明确规定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应取得的操作技能等级证书, 作为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获得社会公认的“合格证”。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使课程教学更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学校强化了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专业特点必须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规定, 并提出以一些职业资格合格证书取代相应课程的考试。据统计, 2006年学校共组织学生各类考证1 826人次, 其中钳工中级考试297人次, 通过率为87.7%;计算机高新技术等级考试68人次, 通过率为88.2%;计算机操作员 (CAXA) 考试90人次, 通过率为100%;维修电工中级考试为76人次, 通过率为98.7%;电子转接工中级考试为113人次, 通过率为88.4%;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考试为37人次, 通过率为100%;国家计算机一级B考试为1 145人次, 通过率为83.1%。2007年上半年, 维修电工中级考试为191人次, 钳工中级考试54人次, 通过率高达99%;单证员考试报考达171人, 通过率为100%。2008年组织学生各类考证2 851人次, 其中车工中级69人次, 维修电工中级考试为173人次, 电子转接工中级考试为92人次, 钳工中级考试176人次, 单证员考试129人次, 通过率均在85%以上。2009年各类高、中、初级考证人数更是高达3 107人次, 平均通过率为86.42%。

(5) 组织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举办了一系列的技能比赛, 如点钞、珠算、计算机组装、网页设计、编程、外语短剧、外语演讲和机械制图等, 以比赛的形式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推动建立良好的学风、校风。在省校组织的第一、二、三届技能大赛中, 南通办学点均获团体总分第一。

4 小结

总之, 多年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实践, 使南通办学点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分制管理经验, 也彰显了其课程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但在这一过程中, 无论是理念层面, 还是实践层面, 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 如何结合职教特点, 顺应时代潮流, 打造具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教学计划, 删除一些以知识传承为主的学术性课程, 真正体现技能性、职业性、实用性与创新性;如何充分考虑初中入学阶段学生特征与学习风格, 创新课程模式, 协调“宽”、“活”关系, 不断提升学生技能与能力, 真正体现理论够用、实践为重。

摘要:随着全国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建设期,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南通办学点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 按照“大专+高级工”人才培养方案, 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 加强学分制条件下的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同时, 根据实际, 不断推进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创新。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建中, 高铁.“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与“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J].职业技术教育, 2000 (34) :6-8.

培养新模式下的知识生产者 篇11

我大概谈两个问题,一是对工程和技术教育的判断,二是分享对技术与科学区别的理解。

我觉得不管东方还是西方,特别是东方,尤其是在中国,从历史上看,从儒家文化开始就不太重视技术,一直到近代对外开放以后,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科学与科学教育,对所谓的“赛先生”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对技术教育、工程教育不是很重视。实际上,中外对于工程技术教育都有一些轻视和一些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美国也是总统带头在推进STEM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说领导人非常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出结论,就是因为以前不够重视所以现在才去重视。

现在美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选,希拉里·克林顿作为候选人对技术和创新提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要优先给STEM学位的外国移民绿卡。这个是很震撼的,为什么呢?因为她将之上升到了国策程度。另外一位竞选者唐纳德·特朗普也有谈到STEM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可见美国最重要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STEM。

中国基础教育界对于STEM也很热衷,中小学校也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我观察到的中国基础教育界对STEM的热,可能更多的是国内的热,离“国策级”的高度还有一定距离,离完全走进主流课堂也有一定距离。中国是考试主导一切的教育体系,如果不从评价方式着手,现在哪怕讨论得再热闹,回到学校可能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所以,我感觉在中国推进STEM教育的阻力是很大的。这是目前的现状,领导人在推动,基层也有实践,但是要真正改变常态教学,还有很多路要走。

STEM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将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相结合的过程,是跨学科的学习,是积极的学习,是合作的学习,是把抽象知识和学生的真实生活整合起来,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但是为什么在常态的中小学中,STEM教育很难实现,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对于机遇与挑战要有清醒的认识。我觉得有两件事非常重要,一是为什么要做STEM教育,二是怎么做STEM教育。

当我们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还是先看看STEM教育在美国的情况。在大多数的美国中小学中,原来STEM也是分开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分科本身有合理性,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性,也有它发展的作用,要通过一堂STEM课程整合所有课程,这很难做到。

再来看美国国际技术教育学会曾做过的一些调查,可以看到,将技术和工程教育作为要求的比例不是很高,大部分州没有把STEM教育作为考评的要求。可见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即使在美国的K-12教育中也不是那么被重视,STEM的融合从宏观来看做得也不甚理想。

总的来说,工程技术非常强调实用性和目标性,技术和工程一定要有一个目标,最后能够变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科学可能代表的是一种“纯粹的知识”,科学不必须要有目标,如果一定要给科学寻求一种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就是求真,探究,满足人类的好奇;因为没有目标,所以科学本身也没有“终点”。但技术和工程是有明确的目标和终点的,这个目标和终点就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技术和工程的发生是为了解决某个实际的问题,一旦当这个问题被有效解决,技术和工程也就达成其使命了。我觉得这是科学和技术很大的区别。

当然这两类知识也是有关系的,技术和科学互为基础。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现代技术从属于科学,甚至是科学的衍生。五四运动在中国的影响,更多是强调“德先生”和“赛先生”,人们似乎认为,只要掌握了科学知识,技术也就没问题了,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技术教育的地位非常低,至少在K-12教育中技术的地位非常低。最近的课改,好不容易在教育中有了所谓的技术板块,但是这两门课的地位,跟语、数、外、理、化、生是没法比的。

我举个小例子说明技术不一定非要有科学知识的铺垫才能发展起来。我们都知道第一台望远镜是伽利略发明的,根据国外科学史家的研究,伽利略一度非常穷困,他发明望远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资金困扰。在听说有关望远镜制造的事情后,伽利略声称已经想出了望远镜的工作原理,即“折射理论”。今天,我们知道望远镜背后的原理并非折射理论,但是这看似可笑的“理论基础”,却并不影响结果的成功获取,事实上伽利略还是成功制造出了第一台望远镜。再看另外一位学者——實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查尔斯-皮尔士,他提出了知识待定的主张。认为知识最终是由共同体“决定”的,只有共同体得出的结论才能确定待定的主张,得出知识。看来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并非那么简单。

我们需要重新认定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著名的技术哲学家,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哲学系主任约瑟夫·皮特提出了一个定义,所谓技术就是“人类在工作”。他也提出了一个技术的模型,模型很简单,就是“输入+输出+评估反馈”。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指出:“技术之所是,包含着对器具、仪器和机械的制作和利用,包含着技术为之效力的各种需要和目的。这些设置的整体就是技术。”如果我们按照海德格尔的论述修订一下皮特关于技术的定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技术,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需要目的,借助一定的工具开展工作。对技术进行这样的定义,一是为了进一步揭示工具与技术的关系,即工具自身并非技术,对工具的应用才是技术,并且人总是为了某种目标而对工具进行应用;二是为了进一步揭示技术的范畴性(需要和目的)特征,处于不同范畴体系中的技术凝结着人类长久以来(对该需要和目的进行思考和行动而产生)的智慧。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技术的地位,就可以发现科学本身也是“人类在工作”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甚至成为了知识产生的前提。从这个角度看,技术在认识论上相较科学是优先的。此外,科学知识是受理论约束的(theorybound),理论(范式)一旦变化,科学知识也就随之变化(范式内的普适性、不可通约性);提出和发展科学知识是为了“解释”世界运作的方式。而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它终结于不同类型问题的解决,活动的结果可以形成不同的、分门别类的参考论著(即技术知识),并被应用于其他具体的领域,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殊类别的知识(而不具备普适性)。显然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相较有其非常显著的独特性。从技术知识的优先性和独特性来看,技术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应被分置在两条路径,被给予同样的重视。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技术教育从来是被轻视的,所以我们应该大大提升对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孩子时,应该更多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至少应该把它提升为科学的同一水平,科技是科学加技术,如果只把“科”突出了,却不谈“技”显然是有问题的。endprint

实际上,从技术活动入手,既可以获得技术的知识,又可以更加生动地走进和理解科学知识,所以在K-12教育体系中,技术教育应该被重视并且获得相应的地位。目前我们虽然一直在为STEM呐喊,但是要使之获得与科学相同的地位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从工程技术解决问题活动的本质意义上讲,我们似乎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一种工程驱动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科学探究为驱动的教育模式非常不一样,所以现在我们要探索一种教育方法,以前我们擅长教授科学知识,但是现在的教育体系,并不擅长教授技术知识。这种知识对人类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这就意味着对现在的教育体系要进行一些比较大的改革。

我最后的观点就是培养新模式下的知识生产者,是STEM价值之所在。大家可以看到,《地平线报告》在中国的影响力很大,甚至超过在美国的影响力。可以看到,未来三到五年,全球不同地区的学校将发生一个转变,学习者尝试通过开展创造活动而不是消费学习内容进行学科探索。通过活动掌握知识,在全球基础教育界慢慢成为改革热潮。中国也有这方面的探索,但要动摇以应试为体系、以知识灌输为方式的教育还是很难。

这里所谓的创造活動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迈克尔·吉本斯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生产模式。模式1是科学类的,寻找第一原则,以学术兴趣为导向,在大学、学院里,单学科的、编码知识、迁移知识、等级制的,基本上大学都是按照这个模式运作。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各种驱动,来自于政治的、商业的、学术的、社会的,以应用导向为原则,场所也很复杂,大学、学院、企业、政府、智库等等都可以,是跨学科的甚至是超学科的。模式2更多强调的是默会知识和嵌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组织形式是异质的、多变的、杂交的;评估有同行评议,但可能更多的是社会评估,在社会上能站住脚就成功了,否则就没戏。

目前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大学体系,都很擅长模式1,但不太擅长模式2,我认为我们今天所谈的STEM教育实际上是针对模式2的。我们大致可以将知识生产模式1,理解为科学的引领知识生产模式,而将知识生产模式2理解为工程技术引领的知识生产模式。第二种生产模式,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必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需要改革,我们要培养能够适应第二种生产模式的学生,要让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社会发展才能更有动力。

美国在STEM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

年发布科学、数学工程本科生教育报告,

教育从大学开始,延伸到中小学。美国中小学影响中国中小学,中国中小学又影响中国大学。一部分大学教师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一开始是师范大学搞STEM教育,慢慢地,理工科大学教师也开始关注STEM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的STEM教育,这是很好的现象。

目前我们处于一种比较热闹的状态,但是还没有建成体系,我们希望的状态是体系化地改革。2015年美国出台了STEM教育法案,美国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把STEM延伸下去,就是为了打通这个通道建立衔接。

我的结论,如果我们今天继续在原来的体系中大力推进STEM教育,实际上有意无意还是延续了以灌输科学知识为核心的传统。如果STEM教育还是为了让孩子考试得高分,就又回到原来的套路。工程技术知识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跟科学知识不一样,不是科学知识控制工程知识,它们互相有关,但不是谁管谁、谁是谁的基础,而是两种不同的知识。开展

教育应该建构另外一种体系,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美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我们国家还处于落后位置。我们呼吁,希望中国大学、基础教育都要好好开始重视学生的工程技术教育。

培养模式下的工程硕士 篇12

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

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仅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 更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理论知识指导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验证理论知识, 从而形成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的有机结合, 达到知行的统一。中等职业学校不仅仅要重视课堂教学, 还更重视实践教学。无论是校内的实习教学环节还是校外的实践教学环节, 都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培养, 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和有利环境, 来培养中职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重点要形成的, 同时也是为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阶段的前期准备, 顶岗实习阶段则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并且这种延伸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与高质量的就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近几年不断地探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具有非常显著的优点:第一, 在校企合作时作为合作一方的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校可以企业的反馈信息, 及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要。第二, 进行校企合作更有利于中职学校与生产企业建立起荣辱与共的的关系体, 生产企业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为中职学校提供先进技术、实习实训资金、实习场所方面资源的支持。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践基地, 有利于中职学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缓解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带来的压力和负担, 为生产企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人才。第三, 校企合作不仅仅为中职学生提供可以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的机会和岗位, 同时也可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敬业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2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为完成其培养目标而采用的培养过程的运行方式和构造样式, 主要包含相应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过程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实训教学等组成要素。不同类型的人才必然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方法, 同样同一类型的人才也可以有着不近相同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骤主要是指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率先在校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对现有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进行改革.改变原有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 全面引入虚拟教学、模拟教学、环境教学及项目教学, 鼓励一线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创新, 努力作到理论知识够用, 强化专业技能, 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离开了企业和行业的参与合作,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将会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也无从做起, 更不可能培养大量满足社会需求、岗位需要的合格人才, 这与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是相违背的。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到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职业教材的编制、师资队伍建设以至最后的毕业生就业等等。每个环节, 各个阶段, 都需要得到企业的帮助和支持。

3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研究

通过对众多生产企业进行走访和调查, 整理分析研究后, 基本搞清了市场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需求情况, 以及其在地方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定位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拥有一定理论知识, 初步具备创新精神能胜任日常工作要求的计算机操作、计算机设备管理维护及产品营销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3.1 中职教育校内教学设计

中职学校在学校内部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学校内部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在教学组织方的改革式.其中公共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模式来进行。操作技能课程主要以项目教学模式、虚拟教学模式来进行。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所面向的岗位主要有办公操作、计算机设备管理、图形图像制作与处理、网站维护、设备销售及计算机维护等。

3.2 中职教育校外实践教学

中职教育的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放在相关生产企业来进行。采取顶岗实习的形式让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锻炼的实践, 进行边操作边学习, 相当于是准就业。顶岗实习是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实际操作为手段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实习目标的。顶岗实训作为校外实践教学主要践行方式。是从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出发点.以实际工作任务来确定实训内容的。通过真实环境下的生产实训、项目指引、任务驱动来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和。

在进行顶岗实习实践安排时, 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企业的作用, 提前对企业进行多方调研, 是否满足校外实践教学要求和目的, 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让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 劳动强度较大工作。并联合实践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位实习学生制订科学的确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达到完成人才培养的要求。派谴专业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服务, 全面负责校外实践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专业指导, 及时反馈学生的意愿和状况, 也可以聘请企业有关专家作为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践。

总而言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优选之路不仅可以促进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 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品味, 大幅度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更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增强就业竞争力, 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摘要:依据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精神和要求,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化建设向高质量内涵化建设转变,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形式, 以顶岗实习为手段, 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企业岗位需求, 并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点和要求, 完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达到技能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万军海.校企合作,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向深层次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05 (22) :44-46.

[2]黄昊.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江苏教育, 2010 (9) :42-43.

上一篇:颈交感神经阻滞下一篇:网络数字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