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改革

2024-06-27

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改革(共7篇)

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改革 篇1

学习能力一般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 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能力。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评价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六大指标: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学习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当今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1 高职会计学生学习能力概述

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基本上是中小型企业, 为适应岗位需求,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还需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 现实的情况是, 近年来随着高考录取率的上升,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在逐年下降, 入学的会计学生大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能力不强, 要想在2-3年的时间内重塑他们的学习习惯,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确实需要高职院校利用所有的资源, 掌握正确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面向中小企业、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2 原有高职会计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我国会计高职教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 为各个中小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会计人才。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会计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 教师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造成学生成为一台不会思考的机器

在现有的会计教学过程中, 教师普遍侧重于实, 一味的让学生记住条条框框, 这是沿袭了中国教育改革前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的讲, 不断的写, 而学生在下面用笔或大脑不断的记, 能记住的就算是学过了, 大部分是没有记住的, 等到一段时间之后, 学生就象从来没有学过一样, 什么都记不起来了。比如说《会计电算化》课程, 老师教给学生正确操作的流程, 但是却没有启发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做错了应该如何改正, 这使得学生今后碰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 换了其他的软件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再比如说《财务管理》课程, 任课老师教给学生货币时间价值, 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 老师画了大量的时间轴, 写了一连串的公式, 当时学生也能够听懂, 但是做起题目来, 学生就完全不能动笔了。

2.2 理论讲述太多, 缺乏足够的技能培养, 造成学生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 无法马上上手

现在不少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很多, 学生无法理解消化, 而技能锻炼的时间却很少。这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比如说《财务管理》课程讲很多的货币时间价值, 筹资管理、经营管理, 配合大量的公式, 讲得天花乱坠, 最后要学生对现实工作中的方案进行决策, 学生却没有办法利用那些理论知识来解决。再比如说《基础会计》课程, 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讲很多的会计核算原则, 学生听得不知所云, 而到后面真正碰到实例时又完全意识不到这正是核算原则的体现。还比如说《行业会计比较》课程, 应该是很贴近学生的就业岗位, 但是涉及的行业很多, 而课时也不够, 所以每一个行业都只是老师大概介绍一下该行业的特殊会计科目、特殊的经济业务, 而学生根本就没有实际的接触这些经济业务, 造成今后参加工作仍然无法马上上手。

2.3 教学内容过于死板, 造成学生应用时缺乏灵活度

虽然高职会计专业知识框架较为固定, 但随着会计准则和法规的不断调整, 有一部分内容还是有所改变, 因此, 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便会发现有些内容和在大学学的有所不同, 而缺乏技能变通的学生便会无所适从。比如说《财务会计》课程, 老师在讲盘盈固定资产的时候, 就会告诉学生和其他资产一样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而当学生工作后会计准则发生了调整, 盘盈的固定资产是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而这时学生就有了困惑:老师原来教的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 怎么现在要记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为什么呢?

由于一直以来学生是靠记忆分录来学习会计的, 所以碰到这类问题就自己解决不了了。

3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的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大胆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3.1 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当今高职会计只有化虚为实, 才能使会计教学达到既定的目的, 毕竟高职会计学生有着自己较强的独立性, 很多的知识、技能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会, 因此课堂教学在教给学生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 可以以一个错误操作为例, 启发全班同学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错了, 应该要怎样改正;也可以在不讲解操作过程的情况下,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既定的实训任务, 有一些学生能自己掌握的就可以直接跳过, 而经过学生自主思考没有做对的, 就可以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如果这也不能解决的话, 就由老师来解决。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互助学习, 老师讲解难点, 学生对自己做错的地方应该会记忆犹新。

3.2 营造工作情境, 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一定专业知识, 具有丰富实践操作技能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环境中要营造一定的工作氛围, 让学生进入会计的实践环境中。比如说《基础会计》课程在讲解会计凭证时, 不用讲太多的会计凭证是什么、会计凭证包括哪些要素, 而是直接让学生看到这些真实的凭证, 而现在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有网中网的实训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学生能接触到海量的原始凭证, 对凭证就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就不会对收到的凭证陌生了。再比如说《行业会计比较》课程, 可以将各行业的真账给学生做, 给学生某行业以前的和本月的资料, 要求学生在理解以前经济业务的基础上完成本月的账务, 这让学生置身于该行业中, 提高他们的技能操作水平。

3.3 提供一定量的教辅资料,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

随着会计准则和法规不断变化, 学生要能适应今后的会计工作, 就应该在大学期间广泛的接触会计信息, 不仅要掌握现在的会计准则和核算方法, 而且要了解以前的会计核算方法, 更要了解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学生在大学中要博览群书, 这本书看不懂的, 看其他的书;学生要有发散的思维, 大学学习的理论不同于高中的知识, 很多的理论都有不同的流派, 比如财务管理的目标都有很多的观点。因此, 高职会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要提供给学生一些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 让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老师上课讲的那部分内容, 使得他们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 当前的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应从自主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开始,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梅.浅析职业技术学院会计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 2013 (3) .

[2]刘晓峰.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思考[J].华章, 2013 (8) .

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改革 篇2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大力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背景下,我国的法学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全面实施,使法学院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然而,学生的质量并没有与学生的数量取得相对应的同步提升。相反,出现了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低下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面对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和社会舆论的普遍关切,我国的法学院、校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健全质量控制,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作为浙江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的挂靠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一直积极思索如何扎实推进浙江省高等法学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整体提升,并于2013年成功举办了浙江省首届法科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希望通过举办系列竞赛的方式提升法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以法律职业为目标的法学教育改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

目前,关于我国的法学教育目标定位理论界尚有争议,有“精英说”、“职业说”、“通识说”等不同见解。笔者赞同“职业说”。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中,法学与医学、神学一样,都是被誉为“最早的、真正的大学”的中世纪大学的常设学部,中世纪大学法学教育常用的方法包括讲授、辩论和练习。[1]这种方式就带有职业目标教育的色彩。法律职业是一门需要经过特殊训练的职业,律师是与医师、牧师并列的三大传统特殊职业,都需要严格的职业训练,需要特殊的职业技能,具备特殊的职业伦理。“法律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学教育必须以法律职业为导向。”[2]我国学者霍宪丹认为,法学教育具有两重性,即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法学教育的职业目标一直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可谓历史悠远。时至今日,这种培养目标取向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法学教育中依然体现得非常明显。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都非常明确地将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为法律职业,其法学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职业教育属性。“法律从开始就是平凡的、琐细的,甚至是俗气的,说穿了就是要争鸣于朝,争利于市,用洋人的话说就是‘为权利而斗争。也因此,法律强调常人的理性,强调实践的理性。”[3]而“争鸣于朝”也好,“争利于市”也好,都要求在法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法科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锻造和提升,否则我们的法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对其要求的,即使能够取得相关法律职业的准入,这样的从业者的法律素养和业务素质也是比较低下的,会无形中降低法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法学教育界已经意识到法律职业目标定位之于法学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在向学生传授法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着力培养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实战能力,亦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在如何以法学教育为手段培养适合法律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却一直陷入进展缓慢的摸索之中,效果也不十分理想。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当前我国法学教育所采取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通用的模式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和书面考试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靠死记硬背来接受知识,这种做法磨练的是学生的知识面和记忆力,注重的是法学理论和法条知识的灌输,学生虽然接受了法学教育,获得了法学知识,但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锻造,思路难以打开,遇到实际问题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新看法,动脑、动嘴、动手能力都与法律职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少数能背诵、会考试的“学霸”和厌课堂、惧考试的“学渣”以外,多数往往是平庸无奇、缺乏创见的毕业生,难以培养出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思能写的全面发展的法律人才。从实务机关反馈来看,进入职业之后,从业单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新职工进行培养,原本可以在专门进行法学教育的学校和课堂解决的问题且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工作严重滞后,使高等法学教育的意义打了折扣。

总之,培养适应法律职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法律职业需要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以法律职业为目标的法学教育改革,最关键的任务就在于如何更好的培养适应法律职业要求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法律人才,使其能够在走上法律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地满足法律工作的要求。

二、法律职业能力的锻造手段: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法律职业固然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具备多项从业能力。对于法律职业而言,浑厚的基础知识是根本,但是内聚的知识如何以世人能够很好感知的方式外放出来,同时要使法律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法律案件得到公正的处理,就必须借助从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锻造是长期的、反复的,同时也是需要借助相关平台辅助训练的,法科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就是一项重要的手段。

较之于平时课堂上的学习和零散的训练,比赛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的竞争和较量,有比较才会有反思,有竞争才会有提高。参赛者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针对比赛做好扎实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高度重视能力的培养,因为单纯借助传统学习方式得来的死记硬背的知识很难在比赛中有精彩的表现。

总之,将有关的法律知识、法律活动与常态化系列竞赛的形式密切结合,属于法学教育过程中的另辟蹊径,可以强化学生多项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不失为一种契合实际、前景乐观的法学教育改革措施。

三、浙江省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概况

1. 赛项目的和意义

“浙江省法科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以法学学科为基础、以院校赛为先导、以法学院系为单位、以全省法科大学生为辐射面开展包括辩论赛、征文赛、演讲赛、模拟法庭赛等四项竞赛(以下简称“四项竞赛”)在内的系列比赛活动。举办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法科大学生法律职业技术和法律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法律人才。同时,希冀通过在全省范围的法科大学生中开展“四项竞赛”,为省际高校法学教育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创造机会,从而促进各法学院、系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法科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水平的全面提升,在整体上推动全省法学教育的发展。

2. 赛项的设计原则

赛项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既为学生提升法律专业素养搭建平台,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第二,前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走进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同时倡导学生以创新的思维、独特的视角进行思考和研究。

第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既夯实学生的法学理论基础,又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法律职业能力竞赛对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体现

在全省范围内举办包括辩论、征文、演讲和模拟法庭等四项比赛在内的法律职业能力竞赛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四项竞赛”的开展,有利于全面锻炼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回应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中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锻造法科大学生法律职业素养的要求。具体而言,法科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锻造法律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

第一,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思维能力其实就是动脑的能力,人类活动及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思维能力。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就是通过不同的竞赛形式,不断锻造法科大学生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使其能够在潜意识里始终有法律人的职业定位,对某一理论问题或者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案件迅速展开与法律相关的思考。思考问题从事实出发、从基本法理出发,并能够抽丝剥茧般地将复杂疑难的案件“简单”化,能够从大量的案件材料中抓住问题的重点,锁定所需要的基本法学理论和具体的法律条文规定,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或者措施。

第二,交际能力。法律职业绝非可以自娱自乐的职业,也绝非“一个人的战斗”。事实的辨明、性质的认定以及法律的适用往往需要借助调查、询问、讨论、辩论、沟通、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强烈的交际性特征。对于法律职业而言,交际能力往往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十分明显:一是沟通能力,即思想开明地倾听、感同身受地和别人交流的能力;二是表达能力,即表达出重点突出、令人信服的、有针对性的清晰的信息。娴熟的表达能力和亲和的沟通能力是法律职业不可或缺的。大学生法律竞赛中的多种竞赛形式,如辩论赛、演讲赛、模拟法庭比赛都为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展示和历练空间,使法科大学生这两项能力通过竞赛得到挖掘和提高。

第三,写作能力。对于法律职业而言,写作的对象主要包括法律文书和法学论文,前者具有实用性,后者具有理论性。目前,不少法学院校开设了专门的法律文书写作课程,但是,法律文书的写作绝非简单地让学生记住写作的格式进而套用格式而进行千篇一律的沿袭,而是要在一定的法律知识、规定以及逻辑指导下不断的强化巩固并进行实战演练。法学论文的写作是对法学理论或者部门法中的立法或者司法中的某一问题展开集中的、深入的研究,要求写作者富含极强的创新能力,因此,这一方面写作能力的培养更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历练过程。法科大学生竞赛中的演讲稿的写作、模拟法庭中法律文书的写作、辩论赛中论辩词的写作以及专门考察写作能力的征文赛的论文写作,都能够使学生切实掌握法律职业要求的高质量的写作能力。

第四,实战能力。传统的课程教学可能会使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书本往往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在此模式下学生也易成为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低下的矛盾体。通过常态化的系列法律职业能力竞赛,可以使学生置身事中、身临其境,以相应的法律职业中的某一具体角色自居来思考问题,提前面对法律问题的挑战,结合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反复锻炼动脑、动嘴、动手能力,对案件事实进行准确辨明、正确定性处理,并熟悉和掌握案件的处理程序和诉讼规则,推动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知识,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法律部门实际工作的距离和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

此外,通过在法科大学生中开展系列法律职业能力竞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锐意进取精神、勇攀高峰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荣誉感,这些都是法律职业所需要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顾建民. 高等教育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曹义孙. 中国法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3] 朱苏力. 法不前识(代序)[A]//法学前沿(第5辑)[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改革 篇3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我们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在校生、大三毕业生、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包括近两年) 的从业人员。受访的在校生和大三毕业生来自于我国中部三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财会类专业学生 (包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 ;从业人员是指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 在不同类型企业工作的会计、出纳等财经工作人员或会计专业毕业而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我们向在校生、大三毕业生和从业人员分别发出了530份、470份、300份共1 300份问卷, 剔除未回收、信息不完整以及信息不符的问卷, 有效问卷量分别为435份 (占82.08%) 、227份 (占48.30%) 、57份 (占19%) 共计719份 (占55.31%) 。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受访者就业意向、获得的证书和能力的自我评价三个部分。对于问卷中“如果有机会再次进入大学选择专业, 您是否选择会计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会计专业的人数为369人 (占51.32%) , 不会选择会计专业的人数为350人 (占48.68%) , 可见当前教育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将受访者分为以上两类群体,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要求受调查者对能力的自我评估方面用0到5之间的分值来进行评判, 例如:通过在学校的学习, 您的能力提高的程度, “0”代表“完全没有”, 而“5”代表“提高很大”。

1. 学生就业选择。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要教育和正确引导毕业生, 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 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 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 努力提高就业质量, 那么掌握学生所从事或打算从事工作的信息就能帮助我们引导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以适应不同的择业需求, 也能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学生目前实习或工作的类别。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注:为使数据具有代表性, 此表中的受访对象是毕业生和从业者共284人, 愿意选择会计专业者占50.70%。下同。

(2) 受访者未来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对比两组数据发现, 学生对工作的预期和实际选择都较多集中在本专业或相关领域, 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与专业无关的领域。深入分析发现, 有三分之一不愿再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其他工作 (或实习) , 其未来就业意向的比例有所上升;而愿意再次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从事财会类工作 (或实习) , 并且未来就业意向也是如此。但总体而言, 近半的受访者从事出纳或会计工作 (或实习) , 那么学校就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才”能力为主, 并辅之以“通才”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学生不同的择业需求。

2. 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分析。

由于无法对受访者的能力进行系统全面的量化评价, 我们将受访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类证书作为评价其学习成果的一项标准。由于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其对在校期间能力提高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故本文以从业者对自我能力的评价为基础比较三者之间的差异, 分析受访者的评价是否与现行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目标相一致。必须指出, 这些受访者对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素的评价并不等同于受访者的实际能力, 而是作为受访者能力要素的一种参考。

(1) 学生获得的证书。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2) 学生自我评估在校期间的能力提高程度。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注: (1) 数据采用的是平均值, 按照总体平均值排序。“0”表示“完全没有”, “5”表示“提高很大”, “3”表示“一般”, “4”表示“较高”。 (2) F值和P值来自对会计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和从业者三组平均值的ANOVA测试。**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 ***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除最后一列, 其他括号内的数字都表示标准差。 (3) 除了带^标志的几项, 我们对在校生和从业者进行双样本等方差t检验, 团队合作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7) , 其他项目统计结果显示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 (0.01的显著性水平) 。

表3反映了愿意选择会计专业的受访者与不愿意选择会计专业的受访者在学习态度上是有差别的, 从获得证书的情况来看, 前者比后者的努力程度和学习积极性要高。

表4结果反映了受访者总体能力平均值为一般, 方差分析表明:受访者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只是一般水平, 而且表明在校生自我评估所提升的能力时存在高估现象 (在校生3.30>从业者2.79) 。除了学习能力、应付考试和创新能力等几项的评价结果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其他项目的差异非常明显 (0.01的显著性水平) 。

可以看出, 学生对其学习能力和应付考试能力的评价介于一般与较高的水平之间, 而且从业者比在校生的评价要高。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校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是通过在校的学习确实使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受访者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没有差异则可能说明这种能力难以自我评估, 但对于其他各项, 特别是基本账务处理、工作适应期、财务软件应用和职业风险判断的评估则说明目前学校对学生的“通才”能力培养存在严重不足。

二、结论与思考

现实就业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具有“通才”能力, 就业竞争的激烈性需要学生具有“专才”能力。总的来说, 学校的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而不应把学生当成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且对于不愿意再次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 此问题更加严重。这深刻表明, 学生的择业多样性需要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现行的教育模式与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为缩小这种差距, 教育机制应能提高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并开发研究适应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性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综合性专业实务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对相关事务的处理水平。那么, 学校教育机制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 制定政策让有能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设财会类专业。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应做到面向市场,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改革还需要教育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 这就需要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多方面的交流, 使学校制定的政策具有科学性。如:邀请成功商业人士进校开展讲座之类的活动;实行校企联合, 及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并由学生和企业将实习情况反馈给学校, 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再调整培养方案。另一方面, 由于现实就业竞争激烈, 并且有部分学生不会从事财会类工作, 那么培养模式应在专才教育的基础上辅之以通才教育, 以避免培养的学生只懂专业技能, 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延长。

参考文献

[1].许家林.现代会计教育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2].杨哲旗.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之我见.中国成人教育, 2007;8

[3].林志军, 熊筱燕, 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会计研究, 2004;9

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改革 篇4

目前我国本科高校的会计英语教学方法却难以与学生的兴趣有效契合,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应用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一本教材、一套标准答案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低、涉及内容窄,应用层次低,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感觉会认为会计英语的教学与自己将来的就业或升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会计人才的要求。

本文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应用型本科会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图构建一个综合的会计双语教学体系,对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会计教育存在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矛盾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对于其他专业的专业英语建设也可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在会计双语教学体系上设计如何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一个既满足不同个体的差异化实践需求,又满足会计专业相关岗位之间、相关课程之间相互衔接教学的需求,尽可能达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培养目标需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构建多维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可以将会计英语实践教学划分为两个层次,即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以及引入有四大外资会计事务所和外企财务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经验分享交流会。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选取社会中一些真实企业案例进行学习和交流,仿效美国哈佛大学的case-based teaching,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中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现在的公司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而且让学生通过制作视频Video的过程,把案例分析后想要表达的结论和观点,通过视频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鲜感,在制作Video的过程中,要对情景进行模拟,练习口语;第二,在Video的制作过程中,要进行后期制作,字幕的完善是对专业英语写作最好的练习。

引入职场人士的交流会,特别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及外企财务工作人士经验分享,会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会计英语教学紧跟社会工作实际需要,从而增强对会计英语学习的兴趣。交流会结合双语教学的要求,会尽量使用全英的演讲。所以,在分享会进行前,要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听力有一定的培训。随着互联网和网络公开课(MOOC)的加快发展,互联网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搭建起了一个无国界教育的一个桥梁。TED演讲视频在中国的教育界于2009年开始受到大范围的重视。将TED演讲视频融入传统课堂中,通过在会计英语课堂上观看TED演讲视频,不单纯为了18分钟的英文演说,而是一种很好的获取灵感、开拓思路、培养多元思考能力的好办法,同时训练他们的听力和演讲能力,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模式下掌握更多的词汇,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本科学院的教学来说是相得益彰。

(一)TED演讲视频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下令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

TED演讲视频根据演讲者的话题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为其组织翻译多种语言字幕共享、演讲词原文和多国语言的原文翻译。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在《会计英语》课堂上课前10分钟有所选择的为学生播放TED演讲视频,并要求学生在看视频过程中对高级词汇的关注作笔记。通过课堂上的第一次观看,对所涉及的话题有所了解后,在课后的时间对同一个talk show的内容进行无字幕多次观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一些刚认识的高级词汇和语法组织该话题的主要内容,下一节课程中在同学们面前进行复述演讲。这种方法在今天互联网信息时代中,是一个很好的立体化教学示范。利用TED演讲视频的教学资源平台,教师作为资源的引导者,学生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联系起来,师生间的互动不再局限在课堂。而且学生通过无字幕的观看TED演讲视频,在训练专业英语听力的同时,还能训练笔录的技巧。这样的词汇记忆,配合有情景的真实故事,能够大大提升同学们使用词汇的频率和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对TED talk show的复述演讲,能够有效地训练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现场演讲的技巧。

(二)TED演讲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TED演讲视频规定演讲者必须在18分钟以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讲述自己的故事。有机会来到TED现场的演讲者都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他们要么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要么是某一新兴领域的开创人,要么是做出了某些足以给社会带来改观的创举。由于演讲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深深的热爱,他们的演讲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并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思索。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把TED演讲视频应用于《会计英语》的课堂中,是为了在学生中推进“群体加速创新”。通过让学生观看、思考、概括、复述这些演讲,激发学生了解、开发陌生领域的兴趣和创造灵感,赋予他们全球化、多远化的视角。看TED演讲不是单纯为了18分钟的英文演说,而且是一种很好的获取灵感、开拓思路、培养多元思考能力的好办法。比起语言更重要的是,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拥有比现实生活高一个层次看问题的视角,这正是能够从TED演讲视频中学到的东西。同时,一个TED演讲,相当于阅读一本人物传记。人格形塑是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心理学家马丁·赛林格曼所说的,幸福的最高境界是“使用你的长处,投身于超出个人的事业。”

(三)TED社团增加不同高校之间学术交流的机会

高等学校的教学定位是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需要的人才。TED演讲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课程实施课内外教学结合、师生多维互动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会计英语》的内容从TED演讲视频中衍生开发其他相关的课程,例如《创业管理》、《理财分析》等,补充学生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学生也可以在课外组织TED演讲俱乐部,定期观看讨论并模仿TED大会组织模式组织专业演讲俱乐部,使专业英语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学意识。而且不同高校之间的TED社团可以设定主题进行交流切磋,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拥有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二、建立会计英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完整教学体系

会计英语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就是要解决如何将会计英语实践过程融入整体的会计教学体系中,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把各个实践教学模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把对实践教学的投入看作对教学的重点投入一样重视并设定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估指标;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因此,对实践教学的理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设备、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实践教学涉及的全部内容、要素、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形成体系化的方案和研究报告。

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培养学生质量的优劣,对于会计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队伍中实践教学教师的比例。随着专任实践教学教师数量的递增,其教学任务就会有所减轻,教学质量就有保证。第二,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专任教师内部结构。双语教师队伍都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国外当代较为流行的教材讲授西方先进的专业理论,让学生在掌握国内会计学理论的同时了解国外会计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三,加大对专任实践教学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给专业英语老师提供更多外国培训或出国进修的机会,并鼓励老师们在教学之余利用寒暑假进入外企、涉外机构等进行实践和学习,获取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的新思路,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务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落实好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关心支持,使他们安于从教、乐于从研。

摘要:“十三五”规划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全民教育水平为题,用“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作为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是实施该目标的主体之一,为完成新目标和新任务必须创新工作举措。会计教育理念创新与发展,结合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推进落实,能够促进目前应用型本科会计教育存在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会计英语,TED演讲视频,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仁璞,皱海林,吕海航,张海舰.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20:26-27.

[2]Daly James.The art of the TED talk.http://www.project-ebenezer.com/index.2011.

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改革 篇5

1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几大主要弊端

当前,我国高校现行体育课的枯燥和乏味,令许多大学生和家长痛心疾首,很多学校开展体育课,只是简单的做一些跑步、拉伸等简单的体育活动,根本没有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这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产生一定的惰性,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由于一般趣味性的体育项目都带有竞技性质,比如篮球、排球等,学校考虑安全因素,往往少开、不开。至此,使得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全局工作中“短板”问题日益突出,存在评价机制不完善、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受传统体育教学概念的影响,不少学校认为体育就是为了达标,很多学校把体育课上成了体质健康测试课,本末倒置,功利色彩严重。根据大量文献资料显示,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大弊端。

1.1 体育活动内容单一

体育课程的设置没有新颖性,缺乏趣味性,总是跑跑跳跳难以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实践体育课程活动当中,由于体育教师往往只单单重视学生生理运动是否已达标,而在心理健康的指导方面非常欠缺,因此导致学生往往带着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进行体育练习,这不仅完全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而且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方面以及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布置教学场地器材,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用心去让每个学生能够“动”起来,真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在有限的条件下上好体育课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职责。大学生由于受专业课程的压力随之增大,生怕浪费时间,整天就是看书做作业,但无暇顾及身体健康与否,造成成绩一路下滑。因此,我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们传授知识,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用信任、鼓励、表扬等方式来开启学生封闭的心灵之门,让他们在自信中释放压力。减压最好的办法就是体育锻炼。针对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我们在注重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要将体育专业书本知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1.2 教学项目被割裂

随着世界体坛运动的跳跃式发展,高校体育也呈现出摇摆式的发展模式,各项体育教学项目以多以分散式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施教,学生不是在学项目,而是在学一个个被拆分的技术,使得体育本身具有的人文属性和“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如何抓好专业体育项目活动理解不够深刻,对体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模式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都缺乏较为专业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教师数量与专项能力存在缺口;缺乏教材,评价测试手段有待完善;比赛是培养兴趣、激发锻炼主动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各级校队;消除体育教师对于意外伤害事故的思想顾虑等是体育教师现在所面临的五大难题。

1.3 体育评价应试化

体育考试是评价学生体育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随着人们对于唯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的痛恨,各级教育部门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育方针政策,然而,体育考试仍然带来了一些负面现象。那就是越临近体育考试越是“恶补”,加大训练量,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这些做法颇有些“应试”的影子。大多数学生天生喜欢运动,特别是男同学,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体育锻炼的条件。要培育专门的体育师资,提升教材的规范化和体育课程的科学性,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吸引他们锻炼,不能只去应付体育考试。身体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从培养孩子热爱运动,养成运动习惯方面入手。教育其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运动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培养目标,需要在长期的时间里不断的对其进行强化、教化、重复。

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专业体育教育人才目标进行实施和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强、内容繁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优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体育课程结构的优化改革,其二则是体育课程内容的革新。当前,中国体育改革的主要难点在于怎样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渡到专项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当前的体育课像其他的文化课一样,受到驱动机制的影响,具有应试倾向,因此我们所要改变的体育课程的形式,实际上则是为改革体育课的驱动机制,让体育兴趣成为驱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的主要动力,推动专项体育课,以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突破口。据此,率先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课程改革,探索学校体育改革全新的方式、路径、管理和保障模式,从而带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变革,更新传统体育教学理念。

2 课程创新,实现多元体育教育改革的优质发展

课程创新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体院应以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将自主教育课程、自主学习课程、自主活动课程、自主评估课程。凝练出“全人教育”的课程目标,构筑“生本、一体、多元、综合”的体育优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探索课程和主题德育校本课程等三大板块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体育课程创新带来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多元优质发展。学校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合理开设体育基础课程、拓展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加快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创新体育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加大体育课程整合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积极探索国家体育课程校本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在学校层面,体育课程改革包容三项内容:一是体育创新课程实施,通过课程、教师、学生和环境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二是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三是拓展体育课程内容,丰富体育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育锻炼体验及感悟,提高思维的敏感度和流畅度,提高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生发展的质量。学校应从学生培养目标、成长方式和学生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构建科学地校本体育课程体系和体育教学质量标准。作为学校一名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挖掘课适合当代大学生锻炼需求的体育课程资源,调动师生参与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引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3 定位优质体育课程设置,释放体育课程新活力

在体育课程引领、规划、建设、实施、管理、评价等六大方面作为定位优质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驱动力,促使各高校体院校领导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回归教育者本色。教育局应及时组建高校体育课程教材调研,鼓励学校对体育课程计划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划,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加强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管理,有组织地开展体育课程评审认定,并鼓励学校引进和开设国际体育课程,与此同时,结合提升高校所要求的素养工程,从学生评价到课程评价入手,改变过去重视“课堂”忽视“课程”、“重结果”忽视“重过程”的做法,引领学校开发、利用、享受体育新课程,创建具有生命活力体育课堂,从而形成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与课程文化。

4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及培养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创新促进了教育质量跨越式提升。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特色发展道路上,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起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委契机,重点改革开展游戏和运动想结合的体育教学,在体育运动项目方面要机遇学生充分地自主选择权利。榆次同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课要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实行体制健康促进、运动技能掌握和健全人格培养的三围目标,推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积极优化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健康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应及时以国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依托现代化科技教学资源优势,深度推进现代体育教育制度建设,深度推进高校体育课程基层改革,以体育专业目标培育创造性体育人才,完善学校内部完善课程治理,实现体育教育的高端化、集聚化、多元化。

5 结语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生命是教育的基础,而身体是生命的基础,忽视身体就是忽视生命。参加体育锻炼的作用并不止于强身健体,参加体育运动对高校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体育训练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学会尊重规则和权威,令他们较快社会化,为未来的成功打好基础。正如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一句名言所说:“健康的身体孕育健康的灵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发展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体育自身又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作用。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只是体育的竞技因素,人们更关注它的结果,而忽视了体育对人的培养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姝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对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2]蒋健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体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专业化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潘涛.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刘兵.“十二五”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5]张丽娜.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6]宣蒙蒙.我国部分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7]关北光,李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8-31.

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改革 篇6

二十世纪见证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史无前例的发展、扩张和演化。经济增长、低失业率和金融市场渐进的放松管制替代了缓慢的经济增长、高失业率、高通胀率和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之间不断增长的私人资本流动促进了私人部门的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广泛形成(Moshirian and Szego,2003)。金融部门的创新和放松管制加快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也推动了金融服务和会计服务的全球化。会计准则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要求会计教育必须进行以全球化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包括课程体系、教材构成和教学内容等),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的会计研究和实务人才。

二、会计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1980年代期间,真正的全球金融市场开始兴起。在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中,资本市场经历了一个国际金融交易巨幅增长的时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推动了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投资活动和融资交易,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地流动,推动了金融系统的全球自由化(Rajan and Zingales,2003)。1998年5月7日,Daimler Benz和Chrysler达成了合并协议,以股票交换(share-for-share exchange)完成了公司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为Daimler Chrysler。1998年11月17日,Daimler Chrysler的股票(DCX)作为全球注册的股票(global registered share,GRS)同时在全球21个证券市场发起交易(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Daimler Chrysler(DCX)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股票。这种全球注册的股票方便了权益资本的全球交易和跨国公司的全球融资,同时要求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会计披露制度以及更高效率和更具透明度的全球资本市场(Kamlyi,2003)。

在2008年,Wall Street巨头Lehman Bros的突发性破产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警醒世人关注金融监管体系的失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缺陷,促使各国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不断完善金融管制机制和会计披露制度。Lehman Bros的破产暴露出了两个缺陷:(1)错误的投融资决策。公司大量投资于低信用级别的债券(sub-prime mortgage),产生了巨大的投资风险;并过度运用财务杠杆融资,极大地增加了财务风险。(2)会计报告对资产贬值的风险估计和风险披露严重不足。2007年上半年,Fannie Mae和Freddie Mac的冒险行为已经导致了次贷危机的暴发。但是Lehman Bros并没有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和2008年度的季度财务报告中有效及时地对持有的金融资产减值风险进行充分的估计和反映,违背了稳健主义的会计惯例。Lehman Bros的破产带来两点启示:(1)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完善的治理结构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率,避免激进的投融资政策,强化风险管理机制。(2)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优化和提升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也同样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经济将更加迅速和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化和国际化必将促使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踏上不可逆转的国际化道路(曲晓辉、陈瑜,2003)。

三、会计教育改革

显然,全球性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明确了会计教育的全球化方向,为会计教育提供丰富而富有成效的内容。由于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国际化潮流,会计教育面向全球化已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的历史趋势。会计教育全球化既为金融会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昭示着新一轮金融会计教育改革的到来。为了迎合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应该积极地推进各项会计教育改革。

1. 加强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的课程教学

随着金融市场的广泛发展,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已成为会计教育的基础,扎实的金融理论和熟练的金融实务是高质量会计教育的根本保障和生命线。面对不断发展的金融理论和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全面而深入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有助于优化学生的金融和会计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变化中的金融环境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金融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理解和认识,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金融会计职业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在课程设置就必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增设一定量的金融学科(包括“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的课程,如,《金融学》、《投资学和资产评估》、《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期权、期货和衍生证券》、《货币、银行和资本市场经济学》、《资本市场:机构和工具》和《公司金融》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金融会计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2. 更新金融和会计教材

金融教材和会计教材是金融会计教学的基本载体。要提高金融会计教育的质量,必须更新过时的、不适用的旧有教材。鉴于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更多的是美国化倾向),应大力地、积极地引进流行的美国金融和会计教科书(译著或原版),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对国外优秀金融和会计教材的采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对国内金融和会计教材的选择,应选用高质量的优秀的并不断再版更新的金融和会计教科书。总之,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和会计环境,应注重金融会计教材和金融会计知识的更新度。

3. 完善和丰富金融会计教育内容

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带来了金融会计职业的国际竞争。为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金融会计教学内容应该进行大范围的扩展。主要是扩充金融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包括公司金融的专业知识),使得会计学生具备更多更新颖更充实的金融知识,这将有助于会计学生更便利地参与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管理以及金融工程的战略咨询。针对国内公司金融教材建设的严重滞后性,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选择国外(尤其是美国)通行的公司金融教科书,保障公司金融管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Karolyi,G.Daimler-Chrysler AG:the first truly global shar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3(9):409-430.

[2]Moshirian,F.and G.Szego.Markets and institutions:global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3(27):1213-1218.

[3]Rajan,R.and L.Zingales.The Great Reversal: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20th centur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5-50.

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改革 篇7

关键词: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人才培养,应用型高等教育

经过近20年的长足发展, 会计 (注册会计师方向) 专业为社会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同时在不断推进中也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应用型高等教育是在完成各种类型的中等教育之后, 以职业为背景, 主要培养从事应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 以及高技能操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系统。应用型高等教育专业是龙头, 学科为支撑, 人才培养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 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近20年期间, 全国有近30所高校开设了会计 (注册会计师方向) 专业, 这其中既有中注协资助的22所重点大学或老牌财经院校, 也有省属地方本、专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 陆续为社会培养了一万多名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的前提, 文章探讨会计 (注册会计师方向) 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问题。

一、会计 (注册会计师方向) 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注册会计师人才属于会计行业的综合性高端人才, 具有独立承担审计、审阅、纳税申报、管理及财务咨询的能力。就目前在人才市场上每年的供需比来看, 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 甚至过剩, 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 高级会计人才尤其是注册会计师更为紧缺。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营主体存在多元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趋势, 这一点也让我们充分看清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 以及用人单位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岗位的要求, 除了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基本的业务素质外, 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以“知识输出”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应用科学研究与实践人才, 课程设置以“知识输出”为导向。换言之就是知识应用导向———即, 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 设计并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并优化是实现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通过调查发现, 目前大多数开设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一般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会计电算化、税法、经济法、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 其课程设置偏重会计而轻审计, 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不适应用人单位的培养要求等方面的缺陷。2009年1月15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方案》, 在改革实践中, 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单列出来成为一门全新的课程, 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对行业人才建设的根本要求。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未包含《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 也没有企业管理知识、商务沟通技能、信息系统知识等方面的课程, 课程体系缺乏及时更新的弹性。虽然有的院校根据具体情况, 设置了一些学科类选修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的不足, 但却不能保证培养高级会计人才对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需要。因此在此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知识结构不合理, 只知会计, 而不知管理、审计, 不具备创新和沟通技能, 不能胜任在复杂现实环境中进行审计工作的需要, 也不能胜任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知识输入”导向, 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的要求, 切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 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实现会计 (注册会计师方向) 专业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对传统的体系进行重构:删、减、增、融。其核心是“基础知识适用, 专业基础知识管用, 专业核心知识会用”, 并大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相衔接, 把会计从业资格证 (从业资格证书) 、初级 (助理) 会计师、中级会计师 (职称证书) 、全国注册会计师 (执业资格证书) 单科成绩合格证考试纳入教学计划, 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建议重点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证书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在教材的选取上, 重点开设课程尽量征订全国职业考试指定教材, 以便节省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费用;其他专业课程可优先选用近三年内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除此以外, 为了切实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人才, 还有必要开设具有极强实务性和综合性的《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需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等学科的理论支持, 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从期初建账———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日记账———汇总登记总账———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档案整理与装订的操作过程和填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流程。通过《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 形成各专业课程的分项实训和汇总经济业务的综合模拟实训相结合, 单一的会计模拟实训和会计与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实训相结合, 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及就业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 课程体系弹性化、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会计 (注册会计师方向) 专业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三、以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为契机探索校企深度合作

合肥学院陈啸教授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开放式”教育模式。即在校企双方努力下, 以项目为纽带, 通过校企双方深度融合, 合作育人来实现。高校会计 (注册会计师方向) 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要按照教育和市场规律,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实际, 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

首先, 在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 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双证互通” (毕业证和职业考试证书) 的基本思路, 整合课程内容, 重新修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创新, 形成工作岗位教学模块。

其次, 与时俱进, 关注行业最新发展, 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 与企业共同编写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 把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增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职业性。

再次, 本着校企双方共同育人、双方共赢的原则, 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或者企业“冠名班”的方式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交流, 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的需要, 与企业创建良性有效的合作机制。

最后, 以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为契机的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会计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和企业共同“生产出”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会计、审计人才;学生真正实现“顶岗”实习, 为企业创造价值;高校理论专家和行业、企业一线实践匠人结合, 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理论的更新, 促进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改革。

会计 (注册会计师方向) 专业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还包括模块化教学、“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完善、实验实训软硬件的更新等内容, 作者将在以后的教学和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啸, 王文庼.突破学科定势重构教学体系——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 .

[2]杨艳艳, 高志辉, 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 (1) .

[3]孙柔嘉, 张钟月.从注册会计师发展前景探究高校注册会计师培养模式[J].商场现代化, 2010, (6) .

上一篇:企业的人性化管理下一篇:特色旅游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