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育的再思考

2024-09-02

会计教育的再思考(精选12篇)

会计教育的再思考 篇1

摘要:面对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建立健全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已成为商业信托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角度,分析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现状与问题,是重构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制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监管主体,非正式制度,制度安排

由于缺乏孕育商业信托持续健康发展的“土壤”,我国商业信托的发展几经调整。为了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信托公司稳健经营,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对商业信托的发展和监管工作一直非常重视,会计监管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规范,商业信托会计制度也应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从信托会计监管的角度出发,探究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之路,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方面尚显得有些不足。

一、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现状与分析

(一)会计监管的基础环境存在先天不足

从目前来看,商业信托公司尚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安排,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等根本性问题。尽管信托公司都已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设置了完备的机构,规章制度也相对健全了,但“形备而实未至”现象仍普遍存在,会计监管基础薄弱,导致少数信托公司忽视风险违规使用信托资金损害了整个信托行业的信誉。根据COSO报告的“五要素”理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监督是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控制环境如果出现问题,其余的都将是“空中楼阁”。[1]

(二)会计监管规范缺失,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经过若干次清理整顿以后,有关主管部门加快了信托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2000年以来,《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的通知》、《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新《企业会计准则》、《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相继出台,这些法规对于摒弃行业行政整顿的做法,加强法律监管,引导商业信托健康有序发展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从会计监管的角度立法则是近几年的事,发挥的作用尚有待实践的检验。

(三)会计监管主体的责权利不够明确

会计监管主体是会计监管行为的具体实施者目前有人把会计监管的重任寄希望于信托公司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作为受聘于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之一,主要对公司领导负责。尽管会计人员的监督作为会计监管体系的部分制度安排,具有重大的基础作用,但从性质上来讲,它仍然属于信托公司的内部自我约束行为,会计人员监管的功能在逐步弱化,采取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管职责来解决商业信托会计的违法违规问题,这一制度安排显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有人主张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担负起信托公司会计监管的责任,但由于中介行业的激烈竞争,成本收益原则的制约,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很难处理好经济利益与业务质量、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其会计监管作用也就大打折扣;至于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则是会计监管规则的制订者和管理者,一般不直接参与信托公司会计监管,监管的权力较大,但责任不够明确。

(四)会计监管手段存在不足

会计信息化环境对商业信托会计监管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果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会计监管,就会大大提高会计监管的效率和质量。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较多的采用现场监管的方式,委派专门人员进入被监管信托公司,进行实地会计检查,而较少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监管手段,通过风险预警系统,对信托机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会计指标进行全面、连续的实时监控,进而根据其存在的各种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构建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制度的设想

新制度经济学家中,舒尔茨、诺斯、青木昌彦等都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制度进行了定义,[2][3][4]他们表达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简单的讲,制度就是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各种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笔者从构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构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正式制度方面

正式制度又叫正式规则或硬制度,指的是某些人或组织自觉和有意识地制订的各项法律、法规、规则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签订的正式契约。[5]正式制度一旦形成,就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因此它就成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必不可少的工具了。正式制度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借鉴学习,也可以根据本国具体情况酝酿形成,但其作用的真正发挥还必须依赖于社会认可以及与非正式制度的相容。

1. 构建由政府、社会中介机构、信托公司会计等多方合作的监管框架,在制度安排上,明确各监管主体的权力和责任

(1)政府有关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制订规则,完善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商业信托机构的会计行为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对信托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抽查,同时负责监管为信托机构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实施对社会中介机构会计监督的再监督。

(2)要求具有一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为商业信托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由于社会中介机构没有由直接经济利益所带来的会计监管动力,又与信托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联,容易与信托公司之间形成“合谋”,因此要提高社会中介机构的准入门槛,让具有一定资质、能认真执行审计准则的中介机构参与商业信托公司的会计监管,避免让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成为一种与信托公司进行交易的例行公事。“乱世用重典”,对于违规的信托公司及协同舞弊的社会中介机构,要加大惩罚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

(3)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划分,保证相互之间独立运行、有效制衡,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内部会计监管,依据《会计法》第四条的规定,强化单位负责人会计监管应负的主要责任,[6]充分发挥信托公司监事会的作用,夯实商业信托稳步健康发展的基础。

2. 继续梳理现有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系统性、前瞻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一系列会计监管制度

(1)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监管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的基本制度功能是允许资本雄厚、信誉良好的经营者进入信托行业,限制未来代理风险和制度风险。只有那些符合基本条件,通过严格审核程序的信托公司才具有经营信托业务的资格,并且对其经营权实行年度审核制,对违法、违规的信托公司,视其情节轻重实行程度不同的惩罚,直至退出商业信托行业。

(2)资产分开管理制度。即要求托管资产与公司的自有资产严格分离。资产分离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在各信托参与方之间形成一种监督制衡机制,有效控制代理风险。在资产分开管理制度中,明确信托基金由外部保管人进行管理,这对于限制代理风险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资产分离,基金管理人不直接持有信托基金,可以大大减少骗取和盗窃信托基金资产的机会,同时,通过拒绝执行信托基金管理人进行违规操作的指令,还可以强化保管人的谨慎监管意识。

(3)投资比例限制制度[7]加强会计监管。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有利于客观地反映信托公司的经营状况,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可比性,增加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完善风险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便于包括委托人、受益人和监管当局等信托关联方对信托公司的了解,增进对信托公司乃至信托业的信任。对监管者来说,统一、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有利于其分析、评估同质同类信托机构的风险状况,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手段,强化风险监管的有效性。

(二)在构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非正式制度方面

非正式制度是指对人的行为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正式制度相对的一个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人们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如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文化传统、习惯习俗、意识形态等。[5]非正式制度对于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短期难以内化为自己制度的一部分。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是非强制性的,必须借助于正式制度的支持,尽管如此,非正式制度仍然是加强会计监管的基础与关键,并且常常为人们所忽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的存在,其根源就在于非正式制度的缺失。为此需要从以面几方面构建商业信托会计监管的非正式制度:

1. 加强会计监管文化的建设

我国是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国家,非正式制度资源丰富,其中的监管文化演进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对监管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在信托公司内部弘扬会计监管和制衡的文化,努力发挥会计监管对改善经营管理的促进性作用,在信托公司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平等和信任的文化,逐步形成广泛的信任机制和平等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监管者的积极作用。

2. 发挥商业信托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自律监管

行业协会往往能站在信托公司的角度,与被监管者之间形成一个平等对话的机制,疏通信息沟通的渠道,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避免把信托监管变成信托管制。通过信托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规范管理,协调行业内部矛盾,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制定好自律规则和执业标准,发挥惩戒作用,促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宣传信托市场和信托产品引导业务创新

3. 加强诚信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

道德是一种社会控制力量,是社会秩序最根本的维系者。诚信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要不断加强对信托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对其他会计监管者的道德观念科学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当然,要认识到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既要进行正面引导教育,也要善于利用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会计监管人员树立诚信观念,更新业务知识,从而使会计行为法制化、规范化,提高商业信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的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总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正式制度不尽完善,但在构建我国商业信托会计监管制度过程中,不能生硬的照搬西方的正式制度来监管,这样“移植”的西方模式必然失效,所谓“橘生于西为橘,橘生于东则为枳”。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多管齐下,实行严格的多层次会计监管模式,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此外,在监管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监管工具,用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会计监管手段。比如,可以将信托公司的会计及其它管理信息通过网络浏览器与监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建立连接,从而让会计管理软件产生的信息在规定的访问权限内,让公司外部的人员使用,加强对信托公司业务的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1]陈天泉,吴焱新,王蔚.内部会计制度实务[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12.

[2]舒尔茨.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53-254.

[3]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26-227.

[4]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28.

[5]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53—54.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

[7]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Z].银监通〔2007〕22号.

会计教育的再思考 篇2

对岗位的再思考

平阴县北山小学

邵祥梅

认真学习了领导推荐的《学校教育的新主张》《在角度转换之间》《对副手的几点建议》等几篇文章,自觉对教育工作方面有了一点新的认识与提高,仿佛有种打开窗子看见外面世界的感觉,同时,几篇文章也促使我审视自己的位置,反思自己:作为一名中层领导,我尽职了吗?我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下面,我就两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我的学习体会,认识方面若有偏颇,恳请指正。

一、对教育的再认识

1、要发自内心的爱每位学生。曾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就是要爱每一位孩子,而且要发自内心真真切切地爱。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做“神”。对学生的“爱”是我们工作的不竭动力,是我们职业幸福的快乐源泉,是我们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要让学生懂得“爱”,那教师不懂爱怎么能行?所以,既然从事了教育职业,就应毫无理由,毫不犹豫地尝试去爱每位学生,因为“只有懂爱的老师才会教出懂爱、会爱的学生”,教育的“以人为本”也才会真正落实。让我们的教育放慢脚步,多聆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在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更容易引导、启发和教育他们。

2、学校要让孩子爱上学、主动学。学校教育对孩子来说不应成为一种负担,更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让孩子愿意去,高兴去。上海市协和双语学校校长卢慧文的《做一所有机的学校》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多元课程选择的问题,其中有一句:“如果学校有30种不同的课程可供选择,那么就可能有接近70﹪、80%,甚至90%的学生获得很好的自信。”这就是素质教育所要的,是我们目前教学所缺失的。特别同意文章中“我们希望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国际资源之间都能有一个很好的结合,而不是把学校仅仅孤立成为教授单科科目以帮助学生应考的机器。”这样,教育不再是孤立的教育,打通了学校的围墙,综合了各个学科课程,我想每个孩子都愿来上学,都愿从中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也就自然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3、学校教育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规律,科学从教

到今天,教学改革形式多样,让我们无所适从。通过学习,我悟出:万变不离其宗,科学的教学规律就是教改的根。任何所谓的教学改革,都应以培养学生成长为最终目标,都应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规律来前行。教育教学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只要抓住这一点,就可分辨形形色色的改革,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形式主义,就不会在教学征程中迷惘。

二、对岗位的再思考

中层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比较特殊,除了履行上传下达的管理职能外,还要不遗余力地宣传校长意图、落实组织计划,不断“深化、优化、细化”各项工作,对基层进行规范化、具体化管理。中层管理者是校长与教师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增强工作执行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学习,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重心与方向。

1、做教学业务上的精兵强将

一个学校的中层业务领导,如果在教学业务上成为学校里的精兵强将,是老师的楷模,那么,胜任中层的角色会游刃有余。所以,我一直与老师们一起,并肩于教学的前线,一起学习,一起钻研,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此外,我需要抽出很多时间参与学校的事务管理,或参与校长的决策,制定学校相关的计划,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组织校内的各项竞赛活动,检查落实学校教师的考核评比工作,听课评课等教学教研活动。既要带好一个班级,教好一门学科,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要处理好安排好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其紧张忙碌可想而知。这就更加需要一个业务上精干的中层,一方面能协调好上下级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业务上过硬了,就能带好一班人,影响一批人,对一线教师的成长起引领作用,工作中就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个人魅力就更大了。

2、要“掌握行情,顾全大局”。作为中层业务领导必须和学校一起同舟共济,必须站在学校的立场看待、理解问题;必须在所有的场合,尤其是在教师场合发表与自己身份相符的言论,要树立大局意识,出于公心,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做工作。同时作为学校管理队伍的重要成员,中层干部同样必须掌握“行情”,它包括:教育的发展现状、同行的发展状况、学校的发展状况、先进管理办法以及激励下属的有效措施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学校各项重大决策,才能把工作目标与学校的总体目标一致,才能产生恒久的激励作用,从而从大局考虑自觉地执行学校所分配的任务计划,真正实现“全校一盘棋”。

3、准确把握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完成赋予职责。

作为学校的业务管理者,我认为在做好业务管理工作的时候,一是避免出现“缺位”,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没有做好;二是避免出现“错位”,做了业务岗位职责以外的事情;三是避免“越位”,越俎代庖,应立足于实施,更应该立足于组织,避免替代普通老师做应该他们做的事情,只有克尽职守、兢兢业业才会得到校长与老师的肯定。

4、必须拥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心态,才能时时有为,处处有位。

作为学校中层管理者,既要与学校管理保持一致,又需要和教师队伍打成一片。与学校管理保持一致才能真正得到校长的支持,不断接受到与自己岗位职责相符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时时有为;与教师队伍融合于一体,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持,并且在教师队伍中获得不断创新与前进的动力,带领团队破浪前行,在前进的过程中树立威信,时时有位。

5、要“吃透上情,有效执行”。首先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来自学校决策层的各种指令,充分领会其精神实质,努力将组织意图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才能向下传达有效信息。否则,执行决策就会走样,甚至使决策流产,从而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作为一个中层管理者,虽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在为布置工作前,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能正确理解上级的意图,并将目标细化,拆分和最终执行。

会计教育的再思考 篇3

摘 要:构建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明确会计目标。目前,会计目标理论有两大观点: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由于会计目标的定位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认为企业是由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契约联合体”,本文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会计目标的定位进行重新审视,提出对会计目标定位发展的新思考。

关键词: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利益相关者

会计目标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和延伸的概念,它植根于会计环境,受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会计目标不仅是理论研究的范畴,它还对会计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企业是由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集合体,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下对会计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对推动现代化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會计目标的涵义

会计目标是为将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提供给相关的信息使用者,它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财务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都是以会计目标为基础延生开来的。也就是说,会计目标包括了两个重要的内容,即会计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为谁提供这样的信息。

二、会计目标的两种典型学派观点

回顾会计理论对会计目标的研究成果,有主要的两大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二是决策有用学派。

(一)受托责任学派

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观点如下:会计的目标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向委托人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委托人将其所拥有的资源的经营管理权赋予受托人,并通过相关的法规、规章和制度等来对受托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激励,受托人在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后,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并争取在经营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挖掘资源的效率,并将这一系列的信息反馈给委托人,委托人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以此来判断是否继续雇用该受托人,在这一学派的观点下,会计信息要更大程度的强调其信息的可靠性。

(二)决策有用学派

决策有用学派主要的理论观点如下:会计目标的主要任务是将相关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由于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背景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资本市场上需要做出大量的决策来保证资本增值,相关的信息使用者对于受托责任的履行效率的关注也便会随之降低。因此在这一学派下更加注重信息的相关性,也就是要求会计信息要能够对使用者提供预测的价值,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三)两大学派理论下会计目标的局限性

1.受托责任观的缺陷。当代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所产生的委托与受托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股东与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企业与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还普遍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各个组织机构的上下层之间。但是受托责任观仅关注的是受托人对委托人的责任,更多的是强调对企业所有者的责任。并没有考虑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但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中产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关注对股东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会计目标较为片面。

2.决策有用观的局限。第一,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相关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信息是决策有用观的重点所在,但是面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他们所要求获得的会计信息并不完全是此类信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没有充分的重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要求。第二,什么是决策有用,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目前还是比较模糊的,因而相关的信息对众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可能是无用的。第三,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是决策有用观的基本前提。但是对于无论是已经较成熟的西方资本市场还是尚处于发展阶段资本市场来说,资本市场都不可能实现完全的有效。

综上所述,会计目标是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不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仅是关注了委托人或是股东的相关会计信息的要求,并没有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需要。这两种观点对于会计目标内容的阐述方面都存在片面性。若要想对会计目标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我们需要从相关利益者的视角对会计目标进行重新的审视。

三、企业利益的相关者

所谓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提供了专有的资产并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并承担起企业的非系统的风险,并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其也受到企业目标实现的企业活动的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会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类:

从资本投入来看,股东和债权人是企业的资本投入者,股东希望所投入的资本能够获得增值,而债权人的目的是收取定额的利息和本金,他们的利益必然与企业密切相关;从企业的内部来看,上至管理层下至公司员工,他们都是企业资

产的使用者,他们的利益都来源于公司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其利益也离不开企业,必然也是会计的利益相关者;从企业的外部来看,与企业有专用性契约的大客户和大供应商都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资本”,企业的利益必须满足他们的诉求。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各种公共服务和公共性环境的政府也以税收的形式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因此国家也是会计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四、企业利益相关者与会计信息

企业是通过与企业利益相关者订立一系列的契约,从而获得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资源以满足企业目前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并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各利益主体所拥有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当利益相关者将其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企业,其主要的目的是期望通过当下投入的资源在未来获得相应的利益流入。利益相关者的通过其行为对企业的经营及利益分配方案产生影响,并使其向自身有力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是通过博弈来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使各方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来维持契约关系的稳定,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五、以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目标定位的重新思考

1.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目标定位的要求: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通过回顾企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企业的经济内容正在完成由生产性向契约性转换,其增长方式也正由单一的利润增长模式向多元化和可持续方向转变,公司治理的方式也由股东单一治理模式向利益相关者多元化治理方式转变。从这些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关注经济利益和效益,对于社会效益也应给予相应的关注,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的效率与公平的动态统一,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完成目标与价值的有机融合,才能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会计目标定位:权益保护观

确保企业各个相关者利益的实现,也就是所谓“权益保护观”。这里所说的权益是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权益,但值得强调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下所谓的权益并不是完全否定股东及债权人的企业目标的选择和利益分配的要求,也不是要求实现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要求,它所要求的权益是指将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动态的平衡,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以会计目标为基础,利益相关者契约论下的“权益保护观”能够实现相关者利益的动态平衡,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从而是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有机的融合更具有综合性。然而本文仅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会计目标进行了研究,研究角度过于狭窄,利益相关者的分析不够透彻,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江若玫,靳云汇.2009.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应用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2] 雷光勇.2004.会计契约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 梁爽.2005.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的逻辑关系剖析.会计研究,1

[4] 郭道杨.2002.论两大法系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会计研究,8

[5] 吴水澎.2000.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再思考 篇4

(一)支持公允价值的观点

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一般认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戴维·泰迪在国际会计会议上多次重申,公允价值有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资本情况,仍是当前不可替代的资产价值计量方法。厦门大学刘强安认为:公允价值计量适应了新经济形态的客观必然要求,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对以知识、信息等无形资产为核心要素的新经济计量显得软弱无力。

(二)反对公允价值的观点

以银行家为首的阵营认为,危机中的甩卖价格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如以此为基础计算价值和计提减值准备,将给公司报表“火上浇油”,进一步影响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为此,应改回原来的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以稳定人心。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威廉·伊萨克公开认为,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地、不合理地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进一步使经济震动。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和一些经济界人士指出,资产价值背离它们的真实市场价格将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的假象最终会导致储蓄和贷款市场的崩溃,并将出现较长时期的经济衰退。

二、公允价值的优缺点分析

(一)对其他计量属性的简要评价

1. 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指各项财产物资和负债应当以交易发生时的实际成本或交换价格计价。虽具有可靠性、数据比较容易取得及便于考核和验证等优点,但在物价变动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编制企业会计报表,会影响会计报表的相关性、客观性、真实性。且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企业内部自创的专有技术、人力资源和商誉等资产缺乏较为客观和公允的评估价值。

2. 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又称为现行重置成本,该种计量属性能够避免因为物价变动造成的虚增收益,反映的财务报表比较真实,能够公正、客观地评价经营管理业绩。但存在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不足之处。

3. 现行市价。

现行市价通常指有价证券等资产的现行市场交易价,因为它反映资产的现实价值,所以与决策的相关性较强,能够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其缺点在于:对企业预期资产的价值无法反映,况且并非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具有变现价值。

(二)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1. 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具可靠性。

历史成本没有考虑价格和利率水平的改变,因此实际上无法真实反映计量日的经济价值。一些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金额巨大,如果不及时地在表内反映它们的价值变化,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既不相关也不可靠。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折现率做出主观判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可核性可能不如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其具有更大的预测价值,更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

2. 公允价值有利于提高产权配置效率。

公允价值是具有公正性和时效性的市场价值估计,因此是最相关的会计信息充分体现了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公允价值信息的提供一方面使会计信息供需双方都明确各自的产权,使用者可以基于公允价值信息做出有效的决策,市场资源因此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会计信息传递中的交易费用和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产权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3. 公允价值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相比历史成本信息,公允价值信息可以说是更优的信息。公允价值信息代表了客观的经济事实,资产增值(减值)显示企业的资产状况良好(低下)。通过向市场披露,可以传递公司业绩优良(低下)经济环境变化或企业战略转变使得资产价值上升(下降)的信号。

(三)公允价值的不足

1. 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市场而非特定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因现值涉及不同主体(市场或企业个体)对未来现金流入(出)的金额、时间、风险及不确定性的预期,而不同主体对上述因素的预期是不一样的。其中根据市场上对上述因素的预期所计算的现值则是以特定个体计量为目标的现值。而企业个体对某一项目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佳估计不一定等于该项目的公允价值。

2. 公允价值模式下的会计信息并非绝对真实。

在公允价值计量实务中,很多情况下,主体很难找到相同或相似资产(资产组合)的市场报价,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主观判断。有时许多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价,往往就成为公允价值计算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

三、次贷危机中暴露出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缺陷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研究部根据美国五大银行持股公司披露信息整理的资料认为,截至2008年6月底,美国五大银行持股公司因次贷危机引起的实际损失约为1089.33亿美元。(见表1)

单位:百万美元

表2是花旗集团在此次次贷危机中由盈利转为亏损的对照图表,从中可看出由于资产减记导致的盈利状况的巨大变化。

国际会计准则和公认会计准则都要求根据资产负债的不同特征和管理者的持有意图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负债进行混合计量,即对交易目的资产和可出售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持有到期的资产、贷款和没有公允价值的负债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就是一种资产或负债能够与有意愿的交易对手以有序方式进行交易和清偿的价格。公允价值要求在公平的市场中存在着熟悉情况的双方,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完全充分的竞争市场,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为此,两种会计框架都提供了分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活跃市场有可观察的价格,采用市价对资产和负债进行价值计量,也称盯市原则;没有活跃市场时可采用模型来估值,称为按模型定价;第三是类似盯住模型的方法,用不可观察的输入参数和模型假设进行定价。

逐日盯市具有顺周期性。市场行情上升的时候,资产价值和回报迅速增长,企业净值增加,弱化了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改善市场预期和投资需求;一旦市场行情下跌,资产和回报就全面下降,这时,企业的资产净值下降,加剧了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者为了防范各种风险,就会紧缩信贷条件,恶化了借款者的外部融资环境。公开交易资产的盯市准则的顺周期效应,容易加剧市场的波动性和危机的扩散。不同模型及所设置的变量是不相同的,从而使估值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从而产生了估值风险。有研究表明,对于风险特征相似的金融资产,根据不同的假设使用不同的模型,其公允价值及对损益的影响是不可比的,这就无法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总之,由于估值技术的缺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助长了宏观经济景气下的乐观预期,增大了经济萧条期的悲观预期。

四、结论

一方面,公允价值的推出是具有理论基础和环境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仍是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应废除。另一方面,在此次危机中,公允价值也暴露出了它的问题:从公允价值的定义来看,有序交易是其运用的一个前提,有序交易是这样一种交易:假定在计量日之前,就已在市场上陈列了一段时间,使得就涉及此类资产或负债的交易而言,其买卖活动是正常的、遵循惯例的。有序交易不是强迫性的交易(例如,强迫性清算或抵押物拍卖)。从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交易者角度来考虑,在计量日的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交易是设想的交易。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确定在计量日销售该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该负债支付的价格(脱手价格)。但在危机中,大量机构被迫变现资产,形成的价格并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前提。加剧了“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

公允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确存在缺陷,但将这次金融危机归罪于公允价值计量显然并不合理。既不能全盘否认公允价值的作用,也不要夸大公允价值的作用,尤其是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十分有用,例如在市场波动较大时,公允价值会计可以精确反映出这一波动(但不应归结为制造了金融波动);而在某些情况下,公允价值又必须慎用,尤其在金融市场上衍生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弹性过大,金融产品价值的估计会产生扭曲,而对于那些过度依赖企业管理层职业判断的公允价值计量,则更容易沦为粉饰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的手段。

基于对公允价值存在的缺陷,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在市场持续景气时,公允价值下按市场价值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可借鉴前几期的账面价值的平均值作为调整的基数,以确保资产不会在经济持续繁荣时,增长过多,防范于未然,一但市场不景气,计提的减值也许会少些,对企业风险也就会少些。二是在经济景气时提取额外风险准备金。三是引入风险价值披露模式,弥补公允价值计量对风险披露的不足。风险价值披露模式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及给定的置信区间和特定的时间区间内,计算一个机构或会计主体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的方法。

摘要:从公允价值的特征及其优缺点等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基于分析和评价,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仍是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应废除,但有待完善。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恩才.解码金融——金融危机及“美国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14.

[2]徐玉德.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实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

会计教育的再思考 篇5

余庆县沙堆小学:赵明飞 教育均衡即教育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相对平均的平衡状态。如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遵循世间万物亘古不变的守恒定律一样,教育如果不能均衡发展,厚此薄彼,人类发展的天平也将倾斜颠覆。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归根结底是教育发展深度的演变历史。

均衡发展不仅只是义务教育的一个方向,更确定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在逐步完善基础教育发展面貌的同时,均衡发展又是一个过程,在改革基础教育、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路上,均衡发展更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科学地指引教育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明确提出了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等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结合自身实际,站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第一阵线,应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基层的需求结合起来,把党的理论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从探索中获取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效性地把党的十八大精神真正落实到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上来。那么,立足于农村学校现状: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单薄、教学手段单

一、弱势群体多,只有更好的解决诸类问题,才能更好的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波助澜。

一、学校建设

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只有加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的建设,将农村义务教育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对农村学校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之达到办学的基本条件,才能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条件差距。

学校建设可以分为学校内涵文化建设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孟母三迁”就是环境熏陶人成功的案例。富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于人的发展和影响是有不可低估的,切实有效的加强学校的内涵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师生的意识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中起重要的向导作用。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教育的要求就会空乏无力,严格的校纪,才有利于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所以,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先抓“校风”、“学风”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的建设。

二、教师建设

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重要的指标,根据编制标准,学科职称结构等要求,应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统筹均衡调配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求任课教师是一个大杂烩,在教师文平逐步提高的前提下,许多教师除了自身专业外,对于其它学科完全处于陌生状态,形成参差不齐的现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发展。对基础教育而言,应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努力提高其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除此之外,在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今天,还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调整职称比例结构,鼓励教师在农村留校任教,这样,可以减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流失性,使其既来之,则安之;同时,在偏远山区学校,由于教师数量少,应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创建和谐发展的民主氛围,多加强沟通、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积极性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教师队伍的稳定,可以引导学生就近入学,逐步形成规范化管理,有效的执行教学计划,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农村,更多的是意味着条件的落后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一堂灌的现象,受资源限制,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研读《新课程标准》、探索与更新教学方法,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潜力的挖掘,在学生开发上按部就班,从而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远程教育站点、网络、多媒体等手段则是实现和弥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共享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如“送教下乡”、“轮岗交流”等活动,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还帮助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教师流动性最大的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正确对待留守儿童

农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先天性的注定了他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许多家长为改善生活环境,改变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从而形成大量的留守儿童,使很多学生被迫成为弱势群体,造成隔代教育。长时间的失去父母的呵护和管教,容易产生性格孤僻、寡言少语、情绪低落等现象。这就需要老师细心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及表现,多参与学生的交流和谈

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分析他们的思想动态,从源头上融化他们被孤立、遗弃的想法。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发展,需要社会和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精力和关怀。当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的时候,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运动教育模式基本理念的再思考 篇6

关键词 运动教育模式 基本理念 可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体育教育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对涉及其中的学生、学校以及运动俱乐部来说是一种挑战。它仍然处于持续的发展中。参与其中的学生有机会从初级教练晋级到高级讲师。他们还有机会追求其他课程的学习,包括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全日制课程。学校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构建成功,特别是强化课程与运动教育的联系。运动教育作为学校里的课程创新的发展和评估提供了详细的见解,很多单元都由参加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活动的有经验的教师任教。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活动并没有作为“一次过”的部分。相反,一些描述过的发展已经成为有关教师教学框架的持续性支持,与大学工作人员的持续的伙伴关系也取得了进展。这种方式的成功再一次说明维持体育教育的教育质量以及持续的创新“要求有长期的投资,包括后勤和人力”。另外,近期有研究强调,想要有价值、有产出,专业的开发工作必须:

1.以学校为基础,直接与老师的实践相连接;

2.重点放在重新定位教师的专业学习;

3.做一个完美的合作协作者。

4.它通过鼓励学生来提高绩效标准。

5.它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和课外活动中的参与度。

6.在国家课程范围内,它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运动体验。

7.它给学生参与领导的机会。

它持续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即他们需要为自己制定一个积极并且健康的生活方式。基于对运动教育的介绍和它在第三关键阶段的发展,学生们能更好地迎接第四阶段的挑战。运动教育成为一些工人课程的训练场地,如青少年体育领导奖和普通中等教育证书体能训练。学生们在这些课程中能够做出非常明智的决定,创设出能让员工识别出更加自信的领导人以及更具才识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候选人的情境。在普通中等教育考试中,预先体验过该课程的学生更多地拿到技能等级(这是为他们在分析和提高他们自身和他人表现的能力上提供证据)。

运动教育及其与完善的运动系统所具有的联系后,在学校选择一组学生形成体育委员会成为一种可能。该委员会的一项主要责任已经被设立,就是为支线小学组织并运行一场竞技赛事。如果没有运动教育的背景,这些年轻人现在所呈现出来的品质也许不能这么容易被识别。运动教育有许多积极方面,这些方面对终身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好处超过任何可能经历的不利或困难。采用激情的方式和认真的计划,这是一项教学的典型,所有的体育教育人员都会毫无疑问地推荐它。有了该单元结尾部分正式测试的结果,我们强烈建议使用比传统框架和方式更好的运动教育。

研究和课程开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核心问题,研究被称为潜在的正在开展的课程发展,能够产生的调查结果,可以告知课程的开发或正在开展与课程发展的同时,虽然可能会被描绘着密切的关系,主张的评论继续解构历史的研究和课程开发之间的鸿沟,它是不可能区分出“研究”和“课程发展”之间的区别。显著的研究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被看作是一个单一的循环过程,围绕教学和学习,调整的重点和方向的课程,教学和研究活动的线索是从内部产生,在日常的专业活动过程中收集的数据。教师不仅作为研究人员在指定的场合,而是重新配置他们的专业角色的“教师研究”。在讨论这个角色,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以研究课程发展的联系。重点是在学校,在他们的教学和学习,但没有确认在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边界的影响。

在体育教育的任何部分,它需要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实现更大的公平和包容的战略性和敏感性的行动。因为我们不知道有足够的了解确实有很多学生体育教育等方面的经验,而需要知道更多的技能发展的体育教育,需要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教练如何在其小组内学生的教练是不是专家教师,但是,需要明白可以协助教练建立更加系统的技能,改善他们的队友的表现。没有什么同教练的教学策略,知道长期参与体育教育的影响,这些学生谁发挥在体育教学中的多发季节,是否采取一致的团队的角色和系统的新颖性逐渐消失一段时间后。因此,我们更需要了解在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教育,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机会。开发工作在其他领域(社区和俱乐部)和外部的合作伙伴,以不同的顺序并以课程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举措无疑提出了挑战。听说本地学校的发展,更多的教师对学习运动教育产生了兴趣,探究运动教育试图达到的目的以及运用体育教育的体验。培训教师能够为这种争论做出贡献,我们已经听说到其他教师说起他们在发展运动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今后建议体育教育學研究生课程应该追求合格教师地位的培训教师的必修课程改革。大部分教学日程包含一个行动研究或教师评估项目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黄璐.高校体育工作改革的校本化探索[J].浙江体育科学,2011, 33(6): 61-67.

[2]黄璐.高校体育工作改革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11, (11):86-89.

[3]王麟.大众健康状况对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启示[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9-80.

[4]黄璐. 体育学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概述与展望[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38(2): 28-32.

[5]黄璐.体育学广义跨学科概念辨析与动力基础[J]. 体育科学研究,2012, 16(2): 54-56.

[6]曹荣芳.“校园阳光体育”锻炼计划设计及实施[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5-107.

[7]黄璐.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J].运动,2011, (5):102-104.

[8]Margaret Whitehead.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Literacy [J].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 Pedagogy, 2001, 6(2):127-138.

基金项目:

对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再思考 篇7

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 就是给带有不确定性的事项寻找结论。将判断的这种思维过程应用到人们所从事的专业领域, 就是职业判断。职业判断存在于各行各业, 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各个行业的人们从事本职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所谓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 根据企业现实及未来的理财环境与生产经营特点, 运用自身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 通过识别、计算、分析、比较等方法, 对不确定性会计事项所作的裁决与断定的思维过程。

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以下特点: (1) 技术性。技术性要求会计人员对从业过程中遇到的事物或现象, 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和经验作出合理的判断。而在此过程中, 判断者个人的理论知识水平、相关经验、业务技能和业务水平等必须始终贯穿其中, 这也是会计职业判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 (2) 社会性。会计职业判断具有有限制和有要求的相对主观性, 要受制于社会的外在机制、会计自身特征、原则及相应的理论框架和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 (3) 风险性。风险的存在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所引发的经济后果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从主观上会受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从业经验、判断技巧、工作责任感和会计人员对客观情况的了解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客观上又受到判断对象的复杂程度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广泛性等因素的影响。 (4) 权衡性。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比较、权衡的过程。会计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的过程中, 一直都面临着对各个方案的比较、优选等问题。这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凸显了会计职业判断独有的权衡性。

二、会计职业判断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

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科学, 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好多问题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舍标准, 因此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 不同的会计判断导致不同的会计信息。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经营类型、规模各不相同, 企业发展中充满着不确定性, 会计制度和准则不可能为各种类型的企业及它们各种情况下所可能发生的各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都做出详尽的、具体的规定, 而只能做出原则性的规定。2006年2月, 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以前的会计准则制度相比, 新会计准则更加简约, 许多会计业务处理只有原则性的规定, 相当多的内容要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具体解决。可以说, 如果离开了会计职业判断, 新的会计准则将很难操作和实施, 会计信息质量更是无法得到保证。这一方面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会加重对会计职业判断的依赖。从现实来看,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低下, 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会计信息失真不外乎有两种类型, 一是无意失真, 即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 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身之间的出入;一是故意失真, 即指会计人员为了谋取不当利益, 滥用会计职业判断, 扭曲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不管是无意失真还是故意失真, 都同会计职业判断休戚相关, 前者与专业判断能力相关, 后者与道德判断能力相关。可见, 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三、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主要途径

当前, 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仍然不高。无论从知识水平还是知识结构上都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虽然近些年会计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得到了提高, 但会计人员对新业务、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 会计职业判断意识淡薄, 会计职业判断的总体水平不高。加强和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势在必行。主要途径有:

(一) 转变观念, 培养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会计人员建立一种职业判断的意识, 是正确运用职业判断的前提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客观上不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 主现上会计人员头脑中也没有职业判断的意识,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 会计人员也由过去的“按图索骥”向职业判断方向迈进。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正确运用职业判断处理经济业务事项, 主观上也要求会计人员建立一种职业判断的意识。

(二)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职业判断技能

首先, 要注重培养在校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 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 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争取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其次, 会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有针对性地组织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同时, 会计人员本自身也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广泛涉猎与会计相关的经济、金融、贸易、外汇等知识, 掌握现代化会计处理的新方法、新政策、新法规、新制度, 优化知识结构,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技能。

(三) 重视实践训练,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会计人员只有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作出恰当、正确的职业判断。而这种能力是在会计实践中通过不断训练逐步积累起来的。为此, 我们要打破会计岗位终身制, 实行岗位轮换制, 在实践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一个高水平的会计人员, 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 对于任何一个会计处理, 要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 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不断地积累, 职业判断能力才会形成并得以不断提高。因此, 职业判断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职业培养、职业训练的结果, 只能通过持续、不间断地培养、训练, 不断积累才能养成。

(四)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 会计职业判断始终面临着客观性与相关性、稳定性与适用性、利益驱动与公允揭示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斗争。如果会计人员道德缺失, 会计职业判断就会偏离真实公允的原则。因此, 会计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恪守客观、公允的职业道德, 做到反映真实、不偏不倚, 使其判断所产生的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更加真实可靠。从长远来看, 应建立以社会舆论和诚信档案制度为基本形式的社会评价机制。这种方式具有特殊的内在威慑性, 并最终促使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真实、公允地进行会计选择。

(五)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为防止企业滥用会计职业判断, 必须充分发挥会计监管系统的作用, 尽快完善内外会计监督体系。就企业内部而言, 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以优化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环境。就企业外部而言, 必须按照行业自律、政府监督、法律规范的思路框架, 建立以行业自律为基础、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法律法规完善为准绳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尽快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强化政府外部监督, 由国家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依法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检查和审计, 以约束企业会计职业判断行为;加强法制建设, 制止和防范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职业之便, 主观蓄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邓加玲.浅析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时代经贸, 2007, (2) .

会计教育的再思考 篇8

关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趋同问题, 理论学者的研究自本世纪初的狂热“国际化”开始逐步降温到“冷静趋同化”, 并从更多角度审视应该怎么趋同?趋同到什么程度?葛家澍 (2011) 再次指出:“趋同应该是大体上趋同, 大的原则相同”。趋同的英文:Convergence, 有无限趋近的意思, 而趋近不等于相同、一致, 因此会计准则的的国际趋同, 也就是我国会计准则在核算原理、方法、理论基础的相似或接近, 在某些具体业务处理、会计核算上要适合自己国家的国情, 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会计准则的趋同研究, 相关专家学者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对我国会计准则研究的文献回顾

在会计准则国际化关于价值计量属性方面趋同的研究有:汪祥耀 (2009) 分析美国自安然事件和金融危机后对会计准则体系的调整, 根本消除美国以往由多个机构以多种形式发布多种准则文献的状况, 推动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曲晓辉等 (2010) 在对公允价值反思和与财务报表列报改进展望中, 提出观点综述。

实证方面研究文献有:陈兴秀 (2010) 从会计计量的测度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实质性做研究, 主要研究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计量方面的实质性趋同。王天东、赵菲 (2011) 以2006-2009年A+H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采用按两套准则编制的净利润差异值和净资产差异值作为两套准则的趋同程度的度量指标进行分析, 且分析发现, 两套准则的差异在实质上不断趋于缩小。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主要有盖地等 (2010) 把会计准则制定看作是一种制度安排, 从会计准则变迁自组织演化的前提、动力、演化诱因和演化路径, 分析会计准则自组织演化机理。姚鹿鸣 (2012) 从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的角度, 以主权国家为研究主体, 分析会计准则的趋同会不会催生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 并且得到否定的答案。孙雪娇 (2012) 结合会计制度变迁理论, 较为系统地对影响会计准则趋同效果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分析研究框架, 并为制度变迁过程中其他因素如何与财务会计制度变迁相耦合提供研究思路。

三、我国会计准则趋同中的影响因素

(一) 法律环境方面。

我国在会计准则推行的法律环境保障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 比如在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考评上, 国际会计准则是本着全面收益观的角度, 其报表使用者已不仅仅依赖于利润表, 而我国仍然以利润为主要评价指数, 对上市公司盈利方面规定:公司上市后, 若连续三年亏损则就要暂停交易, 暂停后第一个半年若没能扭亏为盈, 就要被处以退市, 若能实现盈利, 则可以申请恢复上市。

(二) 市场环境建设方面。

影响会计准则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运行方式、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企业资本结构、国家财政能力等诸多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时期, 相关方面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要素市场尚未建立, 而市场环境的成熟度, 影响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经济发达国家, 以市场经济为主线, 包括价格、金融、财税等宏观管理体制等建设的较好, 市场化程度高, 就必然决定国际会计准则使用环境的便利和准则本身的完善。

(三) 会计准则执行者方面。

会计准则执行者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差异, 也是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应该讲, 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和非执业人数不断增加, 但从多数企业来看,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总体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较低, 且大量缺乏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在目前准则、制度变化较快, 在全国尚未全面普及的情况下, 会使得会计准则在执行中受执行者因素的影响而遇到较多困难, 有时甚至执行不下去。

(四) 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的代价。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是要付出相应的执行成本, 如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要有很高的转换成本, 因此为与国际趋同或接轨而强制执行和采用公允价值, 这毫无争议牵强人意。而对于没有或没必要有国外经营项目的企业来讲则完全是沉没成本。因此, 对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要考虑“成本效益、投入产出”, 否则就会得到“净亏损”的代价。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点思考

(一) 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

笔者较为赞成谨慎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路径——坚持趋同, 因为在目前的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下, 需要有共同语言——国际会计准则这个共同的声音, 来维护秩序、倡导共赢和谐, 为此, 各国应该在“利己原则”的基础上, 寻求共同的会计规则,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走出国界, 贸易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国际化, 如果没有通行的规则, 也就没有了市场规矩, 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当肯定的是趋同, 而不是各国会计准则的一致。

(二) 深化国际准则的精髓——公允价值。

照搬照套地直接按发达国家的计量属性, 可能很牵强, 甚至会产生负面的不利影响, 对公允价值的采用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其最后的计量结果, 而是要对公允价值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要关注一级、二级市场的定价和交易问题, 从本质上去研究其对相关项目尤其是金融资产定价问题的影响, 以便于解决和处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能会出现的相关问题, 否则, 不了解本质, 不关注这个航标, 我们的变革便没有实质性意义。

(三) 要因地制宜修订准则内容。

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我国变革的方向, 但不是完全的一致, 因此在准则的修订过程中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不能全面照搬照抄, 也绝不能置之不理。有所为是指要变革, 对于境内外相同的交易和事项, 在交易的环境和实质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将积极促成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对于国外市场经济中存在的, 我国没有但将来必然会出现或应该出现的, 可以趋同和一致。有所不为则是要变通, 对于在我国的特殊环境下存在而实质不同的交易事项, 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的实质来规范其处理, 对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特有的一些交易事项, 发达市场经济中可能没有相关规定, 我们则要制定专门的会计处理规定。

(四) 完善会计准则修订后的报表评价方法。

会计准则变革后, 如果对现有评价方法不做修正, 那么以原有的评价方法和体系进行分析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对相关利益者的作用值得思考。因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多数可能是非财务人员, 如果评价方法不与准则变革相一致和同步, 财务分析结果为决策服务的质量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 必须要在变革会计准则的同时, 适时改进财务评价方法。

(五) 同时注重对新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

可以确切地说, 新会计准则的普及使用, 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而要确保新会计准则的顺利执行, 如何加强监管值得思考。因此, 必须完善各项会计监管机制的建设, 强化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会计监督制度, 发挥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整体功效。同时通过新会计准则执行主体———企业自身, 在组织结构设置,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内部控制的提高, 来强化对管理层的约束机制, 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以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在外部监督方面,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管理与监督, 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 提高注册会计师独立执业水平, 使其能够诚实守信的开展审计工作, 真正起到外部审计对准则实际执行情况的监督作用, 提高审计质量。

(六) 不断寻找合作对话机会。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实质上是各国利益的相互斗争, 争取到国际准则的制定权或主导权, 意味着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偏重考虑本国情况, 使本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过程中更有利, 付出的趋同成本更低。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 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权衡自身的利弊得失, 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这也是时下很多国家和地区放缓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的部分原因所在, 但如果是过分停滞国际化进程, 也不见得是明智之举。凡事以“和”为贵, 各国之间应该尽可能寻求国际间的合作对话, 比如我国与欧盟重点实现双方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 我国与俄罗斯启动双方交流机制, 我国与美国完善定期会议机制等。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IASB的进度保持同步, 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掌握相关会计准则的变化, 并得到有效应用, 我们也期待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完善, 在趋同的同时体现自我, 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玉廷, 王鹏, 薛杰.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 2010, (8) :6-15.

对罪犯矫正教育模式的再思考 篇9

一、从人性意义重新定位罪犯, 以罪犯为主体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

(一) 尊重罪犯权利, 对罪犯贴普通人标签, 注重人性的回归

罪犯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 由于他们的权利受到国家刑罚权的制约, 他们的现实权利往往低于法律的预设。提倡以人为本的要求监狱工作者尊重罪犯权利, 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措施, 比如:北京监狱实行让罪犯从抱头蹲地改为坐小板凳等诸多人性化的新措施。作为教育者应消除对罪犯的偏见,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罪犯, 而不以一两次错误对罪犯有偏见, 要对罪犯寄予希望, 多欣赏, 多鼓励, 鼓励他们超越自我。

标签理论认为, 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而个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监狱教育者, 亲戚, 警察等贴上标签, 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 他就逐渐自我修正, 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一个人被贴上“标签”, 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 (1) 因此, 监狱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罪犯教育即对罪犯贴普通人的标签。注重人性教育及人性的回归。

(二) 注重教育的互动性, 理顺教与育的关系

打破传统的教育中, 教育者主动而被教育者被动的局面。罪犯作为受教育者虽然法律地位特殊, 但在教育方面主体具有平等性。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就得发挥罪犯学习的主动性。罪犯不是附庸, 要讲平等尊重, 要讲理解引导, 不讲包办代替、强制命令;尊重罪犯人格, 保护罪犯隐私, 维护罪犯合法权益。

理顺罪犯教育中教与育的关系, 教即传授知识, 育即培育人才, 包括对罪犯的道德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心理教育、个性培养, 总之是关于教罪犯如何做人的教育;罪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合格公民而非单纯传授书本知识。这一教育目的决定了“育”的诸多内容较之“教”的知识更重要。使罪犯明确: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思想比知识更重要:智能比知识更重要:人性比知识更重要:创新比知识更重要:正确的人生目标比知识更重要。 (2)

二、从人的全面发展重新定位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一) 注重社会角色定位、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罪犯这一社会群体的责任意识缺失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罪犯自我责任意识水平参差不齐, 较明显的是新入监的罪犯刚经历了从普通公民到罪犯身份的转变, 存在“主体我”和“客体我”, “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种种矛盾。罪犯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 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在价值取向上, 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 相当一部分罪犯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目标实现上, 凡事从“我”出发, 以我为中心;在思想观念上, 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的不良现象, 过于强调自身利益的实现, 表现出了社会责任淡化的倾向。

(二) 侧重罪犯能力、动机、自尊等方面的培养

1. 注重能力的培养

当罪犯进入监狱后, 处于过度干涉之中, 其主见性和相关的能力遭到破坏, 出于一种被动顺从和依赖的状态, 这将成为罪犯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巨大障碍。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两个:监狱工作者在太多的方面代替罪犯做决定, 让罪犯习惯了被安排。因此要注意培养罪犯自主自立能力, 自主自立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决定性”, 包括一个人自我决定和自我负责的心理习惯和相关能力, 在一个人的人格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具有较强的自主、自立能力, 才能发挥一个人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自立能力应该从罪犯学习自主抓起, 自主、自立精神不仅仅表现在这些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这些具体的能力上, 更重要的是精神自立, 当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难的时候, 不是首先想到向别人求助, 而是先独自面对、独自分析, 当然并非绝对的不向别人求助, 而是始终把解决问题的基点放在自己而不是别人身上。

2. 注重成就动机的培养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 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三) 改革单一的教材、教法, 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 重组课程结构设置

罪犯教育中应实行“适当压缩必修课, 增开选修课, 规范劳技课, 丰富活动课”的改革思路, 将课程设置改为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3个板块构成。

在搞好选修课的同时, 建立管弦乐队、合唱团、罪犯剧社、艺术体操训练队等兴趣活动小组。让每个罪犯在不同的课程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新的课程结构体系适应了罪犯主体发展的需要, 有助于发展罪犯个性、开拓罪犯视野、陶冶罪犯情操、培养罪犯能力。

(四) 教育内容向社会延伸

教育的成功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更应该向社会延伸, 要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罪犯走出监狱, 在实践中发现自己, 发展自己。让罪犯在与社会的接触中, 感受、学习, 丰富、发展。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 这是罪犯教育成功必不可少的两大条件。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 积极鼓励和组织罪犯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爱国主义教学基地作为罪犯长期固定的实践基地。倡议的募捐, 和残疾人做朋友, 到福利院去奉献爱心……利用这些课外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和激发了罪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组织罪犯开展丰富多彩的卓有成效的公益活动, 积极扶弱、助残、帮困。

三、实施新的教育理念,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激励罪犯内在动机

(一) 重新定位教育理念, 主张终身学习

以人为本的罪犯教育是以尊重罪犯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发掘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在实践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罪犯强烈的探索情趣, 融入到建立适应罪犯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中去, 授之以方法, 即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通过教育使罪犯学会自我成长。自我教育主张终身学习, 它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 贯穿于人的一生的, 持续的学习。罪犯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促使罪犯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学有成效。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 注重刑罚理性化, 把握惩罚的度

正确认识运用惩罚, 刑罚惩罚并非以人格惩罚要把适用刑罚的过程看作是教育人、挽救人的过程, 看作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过程, 通过采用人性化的执法方式, 不断扩大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特别要把握惩罚的“度”, 要因材施“罚”。惩罚是个双刃剑, 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

(三)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正确实施强化教育, 防止强化过当

对罪犯的奖励特别注意不要带有监视的意味, 最好不要通过物质许愿、金钱刺激等方式, 这样容易模糊努力目的, 从长期来看反而容易降低前进热情。奖励的标准不要仅仅只看最后的结果, 而是重在肯定他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能力的提高以及成绩的“含金量”。最好选择激励式奖励。激励不能停在口头表扬或物质表扬, 流于形式的奖励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奖励包含了信任和期望, 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鼓励表扬要“滴水藏海”。奖励除了要注意对具体事情的表扬以外, 还需要把具体的事件上升到某一高度, 为罪犯的进步指明方向和目标。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机制

要注意给予罪犯多元化的评价。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一个罪犯好坏的唯一标准。通过创建系列文化活动, 让罪犯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中展示自我, 在活动中培养高品位的人文精神。使每个罪犯都有机会参与活动。除了开办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和科技周等, 还可以组织各类活动, 比如体育类的:足球赛、篮球友谊赛、排球联赛:文艺类的:卡拉OK大赛、集体舞篝火晚会;艺术类的:摄影、美术、书法、篆刻比赛。

五、使罪犯重新回归社会生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最终目的

(一) 罪犯监狱化的存在

使罪犯重新回归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需要实现罪犯的重新社会化, 然而监狱作为刑罚执行机关, 与社会隔离、封闭, 而且有着不同于管理体制及人文环境, 罪犯长期处在监狱环境中, 存在着罪犯监狱化现象, 让罪犯在监狱环境中去重新社会化, 这种做法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矛盾。

监狱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 在那里罪犯受到严格的管束:高度的近体度 (即身体在空间上的接近程度, 它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使他们毫无私生活和个人隐私可言, 监狱规则和生活日程迫使他们趋于同一行为模式, 与外界隔绝使他们的知识范围受到极大限制, 尤其是共居一室、清一色的囚服、毫无二致的饮食、在同一时间按同一规则做同样的事情并准备承担同样的责罚, 这种严格刻板的生活方式, 培养了罪犯中的强制性平等。在这种生活状况下, 罪犯的人格受到贬损, 自身价值遭到否定, 毫无社会地位可言, 人身自由和意志自由、商品与服务、安全与归属, 以及异性交往等基本需要处于高度不满足状态。作为犯罪“标签”的刑罚, 监狱职员的工作态度与方式, 罪犯自身的既往经历、反社会性的大小以及个性特征, 监狱职员与罪犯之间以及罪犯群体内部的人际互动等, 都可能对罪犯监狱化的发生与程度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特质的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公众对罪犯的摒弃或宽容的态度, 也深刻制约着罪犯监狱化的有无与程度。 (3)

(二) 罪犯重新社会化是罪犯教育的最终目的

罪犯监狱化现象的存在, 也对罪犯教育提出了挑战。加大罪犯社会化也就成为克服或减轻罪犯监狱化的必要途径。在罪犯在押期间, 社会给罪犯以一定的关心与帮助 (如社会帮教) , 罪犯解教以后, 社会予以热情的接纳 (如社会安置、复学、接茬帮教等) 。

综上所述,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罪犯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罪犯个体潜力为己任, 以重塑完整健全人格, 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培养为目的。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来启迪罪犯的智慧, 开发个体潜能, 帮助罪犯在观念的碰撞中理清思绪、独立判断、作出自主的选择, 体现的正是以人为本教育价值的取向。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的罪犯教育能更加注重罪犯的主体性, 发扬罪犯的个性, 挖掘潜能,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满足罪犯的需要, 以达到回归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

摘要: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推进, 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已成为监狱的核心任务, 监狱工作的重心将转向罪犯教育。在罪犯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以罪犯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本, 最大限度的挖掘罪犯的潜能, 要求罪犯教育从传统的教育改造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在对罪犯依法惩罚和严格管理的基础上注重对罪犯的人性化教育, 注重罪犯的人性复苏和回归, 注重健康人格的重塑, 完成罪犯重新社会化的目标。

关键词:以人为本,罪犯教育,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①陈士涵《人格改造论》学林出版社, 第76页.

②朱健梅, 桂富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西南交大出版社, 2008-12-1第17页.

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再思考 篇10

一、幼儿园物质环境质量

(一)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必须指向幼儿, 并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教育的意义在于尽可能地拓展幼儿的生命体验, 拓展幼儿与周围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精神联系。因而幼儿园的环境也应该是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 并有利于幼儿生活的环境。幼儿园的环境应该具有独特的儿童文化, 使每一名幼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园所文化的创设中。包括教室的设计和布置以及活动区域的创设, 都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应该是一个记录幼儿成长历程的环境, 记载幼儿成长的故事。幼儿主动带到幼儿园的物品也应该成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化, 例如:幼儿在大自然中捡到的松子, 各种形状的鹅卵石, 幼儿从家里带来的废旧盒子等。此外, 儿童参与园所环境建设, 还包括从幼儿的视角创设环境, 幼儿和教师一起创设环境, 用幼儿的作品创设环境……但是, 在幼儿园中却常常看到精美的环境创设的主体是教师, 高高的墙面布置的对象是家长, 幼儿的参与和幼儿的作品很难在环境中找到。与幼儿的视线平行的环境几乎是空白, 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幼儿在环境中的探索和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了。

(二)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应该有利于培养幼儿精神, 陶冶幼儿情操

对幼儿而言,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积累, 而是美好心性的培育, 是早期生命情感的展开。在高质量的幼儿园环境中, 所用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有层次的。材料的性质各不相同:有的光滑, 有的粗糙;有的干燥, 有的潮湿;有的四四方方, 有的浑圆一体;有的明亮, 有的灰暗;有的材料的性质会随时间而改变 (如种子、树叶、橡皮泥) , 有的材料的性质却永远不会变 (如石头、沙子) 。这样的环境对幼儿来说, 才是一个多感官刺激的环境。

良好的幼儿园物质环境应该是美丽而和谐的, 充满家的温馨与舒适。一所高质量的幼儿园, 其环境设计还应该充分考虑颜色、光线、空间和气味, 因为这些元素是符合幼儿认知特性的。因此, 幼儿园的墙壁不应是平淡无物的, 而应该是富有色彩的, 或给人以宁静, 或给人以温馨;幼儿园的教室不应是狭小灰暗的, 而应该是宽敞明亮的, 或给人以阳光, 或给人以舒适;幼儿园的颜色不应是单调呆板的, 而应该富有绿色的生机和金色的灿烂, 或给人以生气, 或给人以温暖。

幼儿天性是喜欢自然的, 甚至可以说幼儿是大自然之子。因此, 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方面应该注重对幼儿审美情趣的陶冶, 应当尽可能地增加园内绿化面积, 丰富幼儿园的自然景观, 将大自然还给幼儿。健康的绿色植物应该成为幼儿园主要的装扮;柔软的沙池应该成为幼儿游戏的乐园;凹凸不平的石子路应该留下幼儿大小不一的脚印;美丽的幼儿园应该充满幼儿的欢声笑语。

(三)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必须有利于幼儿探索和交往

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和交往的环境, 才能使得幼儿的生命既有广度也有深度。神经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证明, 每个人的发展不仅因为基因上的遗传, 也源于对环境的体验。因此, 儿童所处的环境不应仅仅视作学习或者被动进行活动的场所。对儿童而言, 环境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并为活动进行身份定义。

一所高质量的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时应该充分关注教育学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 并将美学的力量视为两者连接的纽带。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应该具有各种引人入胜的空间结构和材料, 成为促进幼儿积极探索的重要因素。幼儿园里的每一件物品, 以及物品的摆放, 都应该有利于幼儿与他人, 幼儿与物品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该带领幼儿一起组织、利用幼儿园的空间环境, 带领幼儿一起探索和学习。对幼儿而言, 教师也应成为一种支持的环境。

应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各种有利于幼儿在其中进行邂逅与汇聚的场所, 让幼儿在其中能够自由穿梭行走或者随心所欲地徘徊迂回。在良好的幼儿园物质环境中,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有机的个体。每个幼儿都有私人空间, 每个幼儿的行动都可以按照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在这样的幼儿园空间环境中, 幼儿与物体的操作互动将转化为幼儿与环境的交流。如果一个空间缺乏生活在其中的教育体验所赋予的哲学基础的话, 这个空间将丧失应有的功能。

二、幼儿园精神环境质量

(一)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必须让幼儿感觉舒适自在, 并能充分生活和生长

良好的幼儿园精神环境应该是让幼儿感觉舒适自在, 并能充分生活和生长的, 具有充分发言权的环境。幼儿园在进行教育的时候, 无论如何都不能破坏幼儿生活所固有的本质, 教育方法的真谛——也包括教师的苦心——都在于此。”好的幼儿园教师一定会使幼儿感到他们不是到教师这里来受教育的, 而是像到自己亲戚家去一样。幼儿园保育的真谛就是面向幼儿的生活进行教育。如果幼儿园的精神环境让幼儿感觉到被束缚了, 不能够充分的自由生活, 那么这样的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就是无益的。

雅斯贝尔斯在论及教育中的自由和权威时说道:“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 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诉诸自由, 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 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 那它就失败了。”在教育中必须尊重幼儿的自由, 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 而不是让幼儿由于服从于权威而学习。因此, 幼儿园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即使幼儿偶尔调皮捣蛋了, 与他人发生争执了, 把事情搞砸了, 教师都不会严加斥责, 幼儿也不需用怯生生的眼光看着教师, 胆战心惊。当幼儿有了新的观点和发现的时候, 他们能够自主地发表言论, 能够主动地进行探索。

对幼儿而言, 生活就是生长, 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 是同样真实, 同样积极的, 这两个阶段的生活, 内部同样丰富, 地位同等重要。教师和家长所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充分生活和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同时, 尊重儿童, 就是不要过分摆起教师的架子, 不侵犯儿童独特的生活空间。保存儿童的天性, 按照儿童天性的发展, 用经验将儿童武装起来。

(二)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应该有利于师幼互动、同伴互动

良好的幼儿园精神环境应该是幼儿能够和教师、同伴积极互动的环境。对幼儿而言, 周围的环境应是一种积极的元素, 使幼儿乐意参与并有意识地团结他人及周围的一切。在幼儿园里, 幼儿通过共享活动、交流、合作, 甚至冲突, 共同建构对世界的认识。在共同的合作和交流中, 幼儿之间彼此启发, 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

然而, 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对我国幼儿园师幼互动的行为进行研究发现, 幼儿园的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形态呈现出非对称相倚型的特点。所谓非对称相倚型的互动是指在互动行为进行的过程中, 互动行为主体中有一方是根据自己的计划发出施动行为或是反馈行为, 而另一方也是以对方的计划作为自己行为的根据;根据自己计划实施行为的一方行为主体对互动行为过程事先有比较充分的准备, 他能够引导和控制两人互动的发展方向及速度, 而另一方主体似乎对互动本身没有明确的计划, 在互动的过程中处于被支配、被引导的地位。互动行为本身只不过是主导互动的一方达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完成自己计划的一个过程。从发生的频率看, 由教师作为施动者, 幼儿作为受动者的互动行为事件都比幼儿作为施动者, 教师作为受动者的数量要多。高控制、高约束、高服从和高依赖成为我国幼儿园师幼互动的主导性行为。由此可见, 创设有利于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的精神环境, 任重而道远。

三、幼儿园课程质量

(一) 游戏应当是幼儿园课程的主导活动

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对幼儿的生活而言, 游戏起着主导作用, 是一种主导活动。主导活动是指“最适合”儿童发展水平, 并最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 推动儿童实现最佳发展的活动。因为游戏不仅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 而且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不断产生新的需要, 生成新的生理机能。

仓桥物三提倡幼儿园一日的保教活动应该从自由游戏开始, 他认为幼儿在自由游戏中才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游戏中, 幼儿奔跑、跳跃、攀爬、躲藏;在游戏中, 幼儿书写、拼插、建构、捏造, 并由此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都明确地提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 这对于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具有深远意义。

因此, 幼儿园课程应该是以游戏为主导的课程, 是各种游戏循环展开的过程, 也是教师不断发现幼儿的游戏愿望, 不断提供资源, 让幼儿投入其中, 用多种感官感受的过程。

(二) 生活应当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教育的真谛就在于立足于幼儿的生活, 让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如流水般的连续起来潺潺流动。幼儿园不是那种基于上课单元来安排教学科目的学校, 也不是规则至上的修炼生活的庙宇道场, 幼儿园应该是那种让幼儿真正像幼儿一样生活的地方。对幼儿的生活, 成人所要做的不是想方设法去装扮和改变它的形态, 而是在考虑怎样基于原汁原味的幼儿生活去开展教学活动, 引导幼儿成长。

因此, 幼儿园的课程应该基于幼儿的生活并回归幼儿的生活, 以幼儿的生活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但这并不是让幼儿园的教育变成幼儿生活的训练, 也不是将幼儿教育等同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 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其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幼儿园的课程生活化不是将幼儿园课程当作幼儿生活琐事的堆积, 而是指通过课程, 使幼儿真正处在一个自己的需要、兴趣、潜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里, 使幼儿的生命更具活力地成长。

(三) 诱导应当是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形式

福禄贝尔认为人的教育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 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因此, 他强调成人不要总是直截了当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只要孩子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 就要给他们提供条件, 让他们从自己的认识范围出发解答自己的问题。

在幼儿园里, “教”和“学”不应是相互对立的, 而应该和潺潺流动的河水一样流淌。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积极、主动、互惠的相互沟通, 才能够使得幼儿学会“学习”。正如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如果变得日益严重的教育本质问题, 竟被人们如此的忽略, 那么教育就会变得丧失根本目标而不稳定和支离破碎。它带给学生的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教育, 而是混杂的知识。”对于儿童的教育, 卢梭的看法是:“你每向他们的头脑中过早地灌输一次教育, 就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个罪恶的根。”洛克也强调儿童应学的事情, 决不应该变成儿童的一种负担, 也不应该当作一种任务去强加在他们身上。

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再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16号文件;工学结合;教育制度环境;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制度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 整个高等教育精神环境和氛围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必须要有最为先进的思想引领,教育必须要有前瞻性,必须要有科学的、人文的独立精神,无论是思想大师、领域巨擎的培养,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都是这样。创设一个独立思考和勇于开拓创新的制度环境,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必备之急。然而,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权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视往往超越一切,在这种思想氛围中,无疑直接影响到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雾障和制约力量。在这种环境和氛围的制约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更加容易欠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更加容易使教与学双方在精神上滑向经济金钱与权力的奴仆。

2. 高等教育制度环境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由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到位,教育环境的不配套,观念改革的准备不足,方向不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目标把握不当,教学方式和方法不适应,导致了其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普通本科院校的缩略,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的缺失和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法律法規的缺位,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落实等没有有效的动力支持,由制度的不配套引起的资金严重缺乏,等等,使其在量的扩张、粗放式建设的路上惯性的滑行拖延了十多年,许多公立学校以及民办学校,多以招生人数为目标,经济利益的驱使大于教育本身应有的一切。

实习实训的整体配套措施的欠缺,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实践教学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真正短板,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整体的发展。同时,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国家目前的配套政策缺位,不能使企业与学校进行积极与有效的合作。因此,从根本上无法实现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企业自己必须亲自培训和考察新员工,企业也不胜其烦。

3. 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缺陷

由于各种学校的来源不同,一部分是来源普通中专的升级、高等成人教育转型,一部分是普通高校的高职学院,一部分是合并或新创立的;从经费来源看一部分是财政支持,一部分是行业或企业出资,少部分是外资或外国的组织资助。

最为有活力的是是民间资本或外资或外国的组织资助的学校;而最为举步维艰的是公立学校。各学校良莠不齐,经费严重不足;教职工思想观念严重滞后,与社会和市场严重脱节;师资队伍的知识老化,技能欠缺,没有任何本专业的社会实践能力,几乎很少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又没有高职管理经验,尤其是大规模扩张后(原来的几十位教职工,到几百,甚至到千以上的教职工),管理人员对规模管理更是井蛙难料大海;捉襟见肘的痕迹明显;使教育和教学低效运行,改革步履迟缓。

二、对16号文件的重要的、深远意义的再认识

依据国家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决定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16号文件)的印发,意味着自上而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将全面展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革命性变革,要想中国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有质的飞跃,必须经历这场革命性的变化。

文件给既蓬勃发展又目标不明确的高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公立的高等职业学校明确了办学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明晰了教育教学目标的定位;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标准、发展方向等有了明确要求和指引!将逐步结束在教师和学校的层面没有任何政策支持和动力、尤其是还受到既有的政策和规定(如评估、评职称、教师自身挂职实践的经费、学生实习等等)严重的矛盾制约局面,将结束在一线与学生接触的教师挣扎于教学效果与改革受阻之间泥泽中的局面。在观念上,首先给那些固守一贯知识体系教学思维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一个明确的改革方向,也给社会上认为能力差的学生到高职学习一个彻底颠覆!为我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观念基础.

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是层次而是教育中的一种类型,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序列中之重要地位,其合理之处还在于:普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必然结果,为迅速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指明了一条出路;同时,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也证明了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二者的不可替代性,社会的发展是两类型人才的和谐协奏!

人才类型和教育类型划分,使众多的学生也能够人尽其才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技能特长,重拾自信。能力多元化培养,使人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促进了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16号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先导。

三、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1. 在观念上,真正地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把它上升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在宏观管理上,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育体制,使学校的治理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切实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和投入。高职以服务的整体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投入与建设布局也要体现市场化和区域化的特点。

特别强调的是,在学习德国式的、澳大利亚式、美国式的、日本式、中国台湾式等各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学理论和成功做法的同时,一定要以我国的国情、教情实际出发,以我们特有的高职教育生存的环境和土壤,来培育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民族之树,以对世界贡献一个成功的、中国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2. 学校以工学结合、创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从教学全面改革带动学校分配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后勤服务制度等深度的全面配套改革。教学全面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起点、以教材颠覆性改革创新为标志。通过组织或政策重点支持,以示范专业为龙头,特别要加快教材改革的进度,以服务辐射所有的高等职业学校。

彻底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课堂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因材制宜地进行德育包括热爱和尊重生命、爱国、爱民族、爱家的教育,把德育为先落到实处,变说教为亲身经历体验学习,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实践体验等进行爱国主义、职业道德、个人修养等实践教学;培养不同类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还要担负起除了专业技能教育的其他职能。

3. 出台法规或政策,建立实践教学和实习制度,突破高职教学改革的瓶颈。由各地政府会同教育管理部门拟定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实训法规或政策,给接收实习实训的企业一些税收的优惠,即服务了企业——节省企业的新员工培训和考察成本,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近20年来学生实习难的问题,变学校艰难地寻找合作企业为学校选择良好的合作实习企业。

建议在区域就业相对集中的岗位或先进技术奇缺人才的岗位的技能实训,由政府建设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各个学校共享的公共资源,即避免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投入资金的效率,也促进了包括教师资源在内的各学校之间的交流。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靠他们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建立各院校共享的学生实训基地,收费服务,规模效益,校企共赢,避免单个学校投入造成的设备闲置、实训指导人才的不足或浪费。

2009年3月初的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期间,企业界和教育界的代表都不断地呼吁,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下,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转危为机,借此机会建立健全一系列的高等教育制度,特别是有关实践教学和实习制度。如给企业一系列的优惠,建立常态的实习生制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寄希望于在16号文件以后,有一系列更加能够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助于国家民族兴旺、人类文明的新文件、新政策、新制度和新的法律法规出台。

4.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特定的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要有充分的灵活性,体现自身的特点。在专业设置和建设方面,建议建立专业化市场调研和评估的队伍,建立专业配置、职业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长效调研和指导机制和制度等,最大限度的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生命资源的浪费。

5. 建立高职教师理论学习、技能挂职实习长效制度。切实落实“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 姜大源.改革职业教育提高国家竞争力[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9(2).

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再思考 篇12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时代感

(1) 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时期, 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涵,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其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由少到多,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丰富, 由低级到高级。因此,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应具有层次性。但在目前, 我国从中小学到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没有拉开差距, 缺少层次性。我国目前中小学阶段爱国主义精神内容都千篇一律地民族英雄的民族事迹, 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到了大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也仅仅是简单地重复中小学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 而没有进行太多的扩展、深化和创新。

(2) 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和不同的社会时期, 爱国主义的内涵不同, 因此,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 而我国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关注历史而忽视现实, 体现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仅仅是局限于古代爱国主义者与现当代的革命英雄历史事例, 而忽视现实。第二,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关注成就而忽视问题, 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强调的多, 而对建设中已经存在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强调的少。第三, 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重视传道而忽视解惑, 体现在: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说教式、僵化式的内容, 不能准确把握人们在现实中的思想疑惑和不良思想倾向。第四, 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国内而忽视国际, 体现在:我国高校忽视了对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理论的教育, 导致现代大学生国际知识薄弱, 国际意识不强。

2.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弱

教育目标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 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归宿点, 从而直接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在实施过程的实效性。目前, 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弱,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设置缺乏针对性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相对独立、活跃, 人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 不断更新, 并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且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思维方式、道德修养等方面也存在多层次性。目前,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设置并未明显区别与中小学的教育目标, 并未深刻考虑当代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特点, 以及当代社会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当前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设置应正确体现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 正确体现大学生的个体价值选择, 以及准确体现时代特征与社会需求。因此,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当代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特点, 运用不同的形式, 采取不同的方法。

(2)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设置注重认知目标

我国实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评估是用卷面考查的结果来衡量,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政治理论概念的识记、背诵与理解, 使大学生成为了“理论学者”, 导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情感和行为在方向和水平上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品行, 从而使大学生由他律到自律。高校仅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卷面考查结果衡量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是不科学的, 还应该有计划地,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 结合大学生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综合考查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3.教育方法滞后性

当代高校大学生基本上是出于20世纪80年代, 他们思想相对独立、活跃、文化素质高、抽象思维较强, 且人生价值观趋向复杂和多元化, 因此, 高校使用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 略显滞后性, 其教育效果不佳。因此,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上升到理性高度, 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视角, 帮助大学生认识爱国主义的本质, 使其懂得爱国与人生价值的辩证关系。

二、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1.系统化、层次化地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

当代高校大学生是思想活跃, 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的思想发展具有系统化、层次化等特点, 因此,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构建和选择上要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 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明显。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系统化、层次化,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强烈的忧患意识教育

当前, 强烈的忧患意识教育应体现在国民正视落后、承认差距, 居安思危等态度上。在新世纪新时期, 我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式要求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就国内而言,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但是,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贫穷和落后问题仍继续困扰着我们。就国际而言, 我国面临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威胁。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只有认清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严峻的形势, 才能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才能把爱国热情落实到具体的爱国的行动上, 才能卧薪尝胆, 继续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 才能变压力为动力,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防患于未然, 才能使我国立于不败之地。

(2) 增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 因此,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增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方发达国家, 凭借在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推广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挑战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动摇我国国民的社会主义信念, 弱化国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 都需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否则, 中国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任由西方国家宰割。由此可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迫在眉睫。

(3) 加强对高校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其本身素质和人格状况, 直接联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 因此,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为健全人格和健全的责任感, 能保证大学生爱国情感的长久, 免受西方个人为本位价值观的冲击, 促使大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正确处理国家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促使大学生把个人发展目标, 个人价值的实现, 职业选择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加强民族文化观教育

一个没有历史、没有传统的民族, 就意味着这个民族丧失了未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等前沿技术推广西方文化, 导致部分大学生崇洋媚外的思想的出现, 从而导致我国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观念无形中丧失殆尽, 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民族文化观如何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的前途。因此,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强民族文化观教育, 使大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从而提高大学生抵御西方文化殖民渗透的能力。

(5) 加强国家主权教育

主权是国家身份最重要的标志, 没有主权, 就易受西方国家的欺凌, 从而不可能有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在国际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 其客观上对我国国家主权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从而影响人们对祖国的忠诚, 削弱人们对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国家主权教育。从而使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加入区域性、国际性的国际组织、让渡部分主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国家利益, 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有利于保证我国人民的民主, 有利于保护我国人民的民权、有利于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

2.充分利用互联网新载体,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相对独立、活跃、文化素质较高, 抽象思维能力较强, 人生价值观趋向复杂化和多元化, 高校使用过去传统繁荣教育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略显滞后, 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载体,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充分利用互联网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有利于教师与大学生间沟通。

高校应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且应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1.

上一篇:标准化病例下一篇:物流服务组织策略